江苏高淳打造全国中华绒螯蟹“种子库”

江苏高淳打造全国中华绒螯蟹“种子库”

一、江苏高淳建设全国中华绒螯蟹“种子库”(论文文献综述)

韩璐[1](2019)在《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珍稀古海岸遗迹和湿地生态系统着称,孕育了许多珍稀动植物,是我国重要的候鸟栖息地之一。保护区内的古泻湖湿地有“京津绿色肺叶”之称,在京津地区有着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但是人们长期以来对资源无度的索取破坏了贝壳堤、牡蛎礁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使古泻湖面积锐减、生境破碎化严重。科学合理修复保护区生态对于周边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本文通过对古海岸遗迹成因及保护现状的研究,讨论遗迹的保护重点和科学价值。研究表明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共有野生植物132种,其中世界分布型最多;保护区内共有鸟类235种,占天津观测种的56%,其中大部分为候鸟和旅鸟;水生动物中野生种较少;其他动物均为小型动物。保护区内生态结构复杂,稳定性相对较强。基于保护区实际调查情况构建景观评价体系,以层次模型来分析和评价保护区内的自然生态。其中保护区的自然属性和生态属性因子得分最高。但是水体条件、植被覆盖度、物种丰富度和保护现状均较差。本文结合核心区及缓冲区的具体水文和动植物条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保护区生态修复方案。具体措施如下:利用水质净化、岸线改造等方式改善湿地水文,对水文条件加以修复;依据植被的调查结合景观修复手段,修复其原有的景观生态功能;根据动物种类和生境条件结合水文和植物修复,创建动物栖息环境使动植物和谐共处,增加生物多样性。在保护的基础上结合环境教育、生态监测和参观路线规划等方式对保护区进行合理利用。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利用,实现保护区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曹牧[2](2019)在《崇明东滩湿地鸟类种群动态及其多样性价值研究》文中提出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保护区是长江口发育最为完善,规模最大的一处河口型滩涂湿地。其丰富的湿地资源及江海交汇的独特的水文条件,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成为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迁徙水鸟的重要栖息地,每年过境水鸟近百万只,具有较高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由于保护区内互花米草的入侵与清除,对迁徙鸟类的停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简述了东滩湿地植物群落、底栖动物及鱼类群落结构,采集一年期的鸟类观测数据,研究了水鸟对人工修复湿地和自然湿地的选择偏好;采用累积11年的鸟类种群环志数据,分析了鸟类种群的变化趋势,探明了东滩湿地环境因子和崇明县(区)社会经济发展对鸟类种群变化的影响;并对东滩湿地鸟类生物多样性价值进行了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崇明东滩人工修复湿地恢复初期,人工修复湿地单条样线鸟类观测数量与自然湿地差异并不大,但种类组成与自然湿地差异巨大。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东滩保护区鸟类观测记录到各种水鸟共计84225只,分属8目13科74种,多样性指数2.09,均匀度指数0.49。其中,自然湿地区域观测到鸟类70441只,分属7目11科56种,平均每条样线观测到17610只,多样性指数1.73,均匀度指数0.43。人工修复湿地区域观测到鸟类13784只,分属7目10科57种,多样性指数2.59,均匀度指数0.64。两种湿地类型鸟类的相似度指数为0.36,群落组成成分中等不相似。全年鸟类生物多样性及均匀度自然湿地低于人工修复湿地。分布两种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鸻形目鸟类的数量、种类、雁形目鸟类的种类存在显着差异(P<0.05),但鸟类数量、种类数、雁形目鸟类数量则无显着差异。在自然湿地中,鸻形目鸟类的数量占绝对优势(占62.92%);而在人工修复湿地中,雁形目鸟类的数量最多(占50.20%)。在鸟类迁徙过程中,自然湿地的雁形目鸟类变化与人工修复湿地的雁形目鸟类变化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鸻形目鸟类则无此特征。7个优势种及常见种鸟类的变化中,两种类型湿地分布的雁鸭存在显着的种内及种间相关性;在自然湿地记录到的4种鸻鹬及白鹭的数量变化与出现在人工修复湿地的4种鸻鹬及白鹭无显着种内相关性。人工修复湿地可为途经东滩的多种水鸟,尤其是雁形目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而的鸻形目鸟类更偏好栖息于东滩自然湿地。(2)环志鸟类的数量呈下降趋势,其种类、多样性和均匀度变化不明显。于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东滩湿地共环志鸟类3目(鸻形目、鹳形目和鸥形目)8科53种。年环志种类在32~45种间波动,环志鸟类生物多样性指数在2.38~2.79间波动,均匀度指数在0.68~0.76间波动;日均环志数量呈下降趋势,从2006年日均环志59.07只下降到2014年日均环志17.13只。11年间年均环志量均超过环志总数1%的常见种有大滨鹬、黑腹滨鹬、红颈滨鹬等10种鸻鹬类。对其进行两两种间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有9对呈显着正相关,其中1对呈极显着正相关。(3)环境改变、崇明区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志鸟类种群变化有影响。其中,引起环志鸟类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崇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因子。在环境方面,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日均环志数量与海三棱藨草面积、鱼类数量和鱼类种类显着正相关。环志鸟类种类与降水量,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与平均温度均呈现负相关。因子分析表明,13个环境因素可以归纳为觅食空间、植被、底栖动物和温度四个因子,环境综合因子无明显变化趋势。采用时间序列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表明,环境因素综合因子对鸟类数量的变化有较强的影响。其中,底栖动物因子是环志鸟类数量和种类的变化主要影响因子,是鸟类群落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在社会经济方面,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崇明县(区)工农业产值等22个指标中的15个指标与11年间东滩湿地共环志鸟类的数量呈负相关关系,与环志鸟类的种类、多样性和均匀度无相关性。因子分析表明,22个指标可归纳为经济、素质、生存、工业化四大因素,综合因子得分呈上升趋势。采用时间序列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表明,引起环志鸟类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崇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因子,而环志鸟类种群自然演替对自身数量变化的影响较小。以环志鸟类种群数量自身变化影响力为标准,崇明社会经济综合因子对鸟类群落的影响力大于环境综合因子。(4)基于条件价值法(CVM)对东滩湿地鸟类多样性价值进行了评价,并估算出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系统维持鸟类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为116.9亿元/a。本文采用支付卡式问卷进行鸟类多样性价值调查,共发放问卷490份,回收有效问卷462份。结果表明受访者为保护崇明东滩湿地鸟类多样性及东滩湿地环境,平均每年愿意支付58.3元。由Spearman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知,支付意愿与年龄、职业、旅游次数呈极显着相关,与教育程度、对崇明湿地的熟悉程度呈显着相关,与性别、月收入、居住地等因素相关性不显着。WTP(最大支付意愿)值与性别、教育程度、旅游次数极显着相关;WTP值与年龄、职业、月收入、对崇明湿地了解程度、居住地的相关性不显着。

孙贺[3](2013)在《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滨海湿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与重要的生存环境。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滨海湿地保护认识不足以及过渡地开发与利用,导致其退化损失严重、生态功能和效益下降,湿地生态系统急需得到恢复和保护。近年来,滨海湿地实验区作为我国滨海湿地开发与利用的区域,其生态化建设进程与规模扩大和发展快速相比严重滞后。某些滨海地区湿地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过度利用,成为了制约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本文以滨海湿地实验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建构滨海湿地生态化规划设计理论模型和方法体系,探索生态化规划设计策略,以实现滨海湿地实验区建设的生态化,促进滨海湿地资源合理利用与滨海湿地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滨海湿地实验区位于保护区与外界周边地区的交错地带,边缘效应显着,生态系统脆弱,有别于一般性区域的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本文运用实证调查、分析比较、多学科交叉及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遵循调查——研究——实践的研究过程展开研究工作。论文首先通过现场调研和具体案例,研究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的特点,在分析人们利用滨海湿地实验区对湿地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的基础上,指出滨海湿地实验区规划设计中存在的诸多弊端;阐述探索适合滨海湿地特征的规划理论与方法的迫切性。其次,本文从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化规划设计本质的实际出发,解析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内涵;明确滨海湿地实验区规划设计生态化价值取向和评价准则;通过研究与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相关理论和元胞自动机(CA)模型,建构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CA理论模型;提出基于CA模型的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从方法论的角度,本文以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CA理论模型为基础,建构了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规划设计方法体系,其核心内容包括适于不同地域环境的滨海湿地实验区的湿地利用模式选择与适应滨海湿地生态特征的实验区生态规划设计途径两个方面。论文结合已建立的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通过调整理论模型中的约束性因素,提出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规划设计生态策略,即自然湿地系统的生态保护策略、人工系统的生态设计策略和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有机组织策略。最后,以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为例,运用提出的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将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策略应用到具体的滨海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实践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本文基于系统思维方法,综合运用生态学、规划学、建筑学、景观学以及经济学等领域知识,通过学科交叉研究滨海湿地生态化规划设计课题,得出如下创新性成果:建构了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CA理论模型;建立了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规划设计方法体系;提出了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策略。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我国滨海湿地区域的生态规划设计实践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同时也以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搭建了生态化规划设计研究的基础性框架和平台,试图通过滨海湿地实验区的生态化规划设计研究,为生态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迈入更深、更广的领域做出有益的探索。

鞠瑞亭,李慧,石正人,李博[4](2012)在《近十年中国生物入侵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生物入侵已对入侵区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成为了21世纪五大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本文回顾了2000年以来,中国生物入侵研究领域尤其是入侵种的多样性与格局、入侵机制及生态学效应、管理与控制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讨论了需进一步加强研究的领域,以期为进一步拓展该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我国的生物入侵预警预防和科学治理提供参考。据初步研究,中国的入侵种数量已达529种,其中陆生植物、陆生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为主要入侵类群;原产地以北美洲和南美洲为主;经济发达和气候温暖湿润的东部和南部省份入侵态势明显较西部和北部省份严重;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生物入侵问题将可能更加严峻。外来种的成功入侵是其内禀优势、资源机遇和人为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表型可塑性、适应性进化、天敌释放、种间互利或偏利共生和新化感作用等因素对入侵起到了关键作用。生物入侵已对中国土着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造成了严重影响,打破了生态系统的固有平衡,危害或威胁到中国的农林牧渔业生产、交通航运、环境、人类健康和公共设施安全。针对生物入侵的管理与控制,中国加强了包括检测监测、风险分析、生物防治、扩散阻断、根治灭除和生态恢复等技术体系的研究和实施,并初步控制了一些重要入侵种的扩张。中国生物入侵需要在全境性科学考察、生物入侵的遗传学、基因组学、生态系统影响、全球变化和管理与控制技术创新等领域进一步加强跨领域的交叉合作和系统研究。

董江水[5](2009)在《高淳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在对高淳二十年河蟹养殖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针对已形成的“河蟹—水草—螺蛳—鳜鱼—青虾”池塘生态养殖模式,开展了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的优化研究,以期进一步完善这一养殖模式,保证高淳河蟹池塘生态养殖健康持续地发展。主要内容如下:1池塘生态养殖河蟹生长特性及投饵技术研究试验采用高淳团结圩渔场的2口鱼塘作为试验池,面积分别为1.7hm2和2.9hm2,水深1.3-1.5m。采取相同放养模式和饲养方法。得出了池塘生态养殖河蟹生长规律、体重增长的逻辑斯蒂曲线和蜕壳规律,计算出河蟹养殖过程中各月现存量,以及投饵率和综合饵料系数。高淳地区河蟹养殖投喂新鲜小杂鱼、全价配合饲料和农家料(小麦、黄豆、玉米等),综合饵料系数为:小杂鱼4.5kg+颗粒料1kg+农家饲料0.6kg。根据净增肉倍数和综合饵料系数做好全年饲料计划;根据各月现存量、投饵率和每日投喂量,优化了投饵技术,提高了投喂效率,改善了水域环境,加速了河蟹生长。2放养密度对河蟹育成规格、产量和成活率的影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选取高淳县沧溪2814渔场的8口鱼塘作为试验池,面积为0.67-0.8hm2,水深1.3-1.5m。幼蟹放养密度设计为3750、5250、6000、6750、7500、10500、11250、12000ind·hm-2。采取相同饲养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河蟹平均育成规格(Y)与放养密度(x)的关系为:Y=215.15-0.007x(R2=0.962)(P<0.05);河蟹产量(Z)与放养密度(x)的关系为:Z=270.97+0.079x(R2=0.960)(P<0.05);河蟹成活率与放养密度的关系差异不显着(P>0.05)。可以根据市场对河蟹规格的需求,调整放养密度,达到养殖效益最大化。在幼蟹规格为120-140ind·kg-1,成活率为75%左右,平均育成规格达到170g·ind-1以上,目前高淳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最佳放养密度不宜超过6000ind·hm-2。3螺蛳投放量对河蟹育成规格、产量和成活率的影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选取高淳县沧溪2814渔场的7口鱼塘作为试验池,面积为0.67-0.8hm2,水深1.3-1.5m。螺蛳投放量设计为750、1070、2250、4500、5440、5630、6750kg·hm-2。采取相同饲养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河蟹产量(Z)与螺蛳投放量(x)的关系为:Z=528.138+0.228x-0.000029x2(R2=0.959)(P<0.05):河蟹平均育成规格(Y)与螺蛳投放量(x)的关系为:Y=155.368+0.014x-0.0000017x2(R2=0.934)(P<0.05);河蟹成活率与螺蛳投放量的关系为:L=52.208+0.018x-0.0000023x2(R2=0.957)(P<0.05)。高淳河蟹池塘生态养殖螺蛳最佳投放量为4500kg·hm-2。

张绪良[6](2006)在《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退化及其生态恢复、重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滨海湿地是海岸带范围内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的生态系统,滨海湿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拦蓄、净化陆源入海污染物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滨海湿地的各种自然资源也是海洋渔业、盐业和盐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莱州湾南岸与黄河三角洲是中国北部沿海湿地资源集中分布的重要区域。莱州湾南岸的行政范围包括潍坊市北部的寿光、寒亭和昌邑3市、区,海岸线呈西北——东南走向,西起小清河河口,东至胶莱河口,海岸线全长约113km。在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下,莱州湾南岸发育了类型多样、面积广阔的湿地,湿地总面积约16.75×104hm2。本文研究了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分类,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生态过程,最近30多年来湿地的退化过程以及对退化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措施。根据影响湿地形成发育的自然因素与人为影响,对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进行了湿地类、湿地亚类和湿地型3级类型划分,划分出的湿地类型包括自然湿地类的潮下带近海湿地、潮间带光滩湿地、潮上带湿地、河流与河口湿地4个自然湿地亚类、18个自然湿地型以及人工湿地类的养殖池、盐田等4个人工湿地型。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表现出生物多样性水平高,生态环境脆弱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空间结构简单、自然湿地地域分异显着,自然资源蕴藏丰富和生态环境功能、社会功能显着等特点。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生态过程中生物过程(有机物生产过程)表现出明显的生产力水平高的特点,特别是各种潮上带盐沼湿地、淡水沼泽湿地的初级生产力水平都很高,但受到持续的干旱、土壤高含盐量等因素的影响,湿地初级生产力表现出较大的年际变化以及明显的下降趋势。化学过程(营养物质循环:大量元素和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特点是湿地基本不具备作为碳汇积累有机碳减缓温室效应的功能,受工业和城市废水、农业施肥和灌溉余水以及养殖废水输入的影响,湿地水体中无机氮、无机磷的含量近年来显着升高,引起了湿地水质污染。物理过程的水文循环方面,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因连续的气候干旱、大量拦蓄径流、过量抽取地下水等原因,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严重不足。受围垦,过度捕捞,污染,过量开采利用水资源和地下咸、卤水入侵,气候

宋薇[7](2002)在《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关联分析》文中提出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关联分析是构建海陆经济一体化模式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本文以地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运用灰色关联、相关分析、结构分析、贡献率分析等数学方法,对我国海洋产业、陆域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细致分析,指出了当前在海、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才使得深入系统地研究海、陆产业关联分析更为必要与紧迫。文章从海陆产业间各种生产要素的流通、海陆产业相关产业链条的链接这两个方面定性、定量地分析了海陆产业子系统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在此基础上,将海、陆产业的生产、布局投影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通过在空间领域中的实际运作,将海陆产业之间的联系由理论转化为实践,以期把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早日实现我国海陆经济一体化的综合调控。

二、江苏高淳建设全国中华绒螯蟹“种子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高淳建设全国中华绒螯蟹“种子库”(论文提纲范文)

(1)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湿地修复案例与分析
        1.4.1 美国大沼泽地修复
        1.4.2 盐城湿地保护区修复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天津古海岸保护区的发展与研究
    2.1 保护区地理概况
        2.1.1 位置特征
        2.1.2 气候条件
        2.1.3 水文状况
        2.1.4 地质地貌
    2.2 保护区历史发展
        2.2.1 人类迁移史
        2.2.2 渤海海侵史
        2.2.3 天津成陆史
第3章 天津古海岸保护区景观生态研究
    3.1 保护区贝壳堤特征分析
        3.1.1 贝壳堤的形成特征
        3.1.2 贝壳堤的保护价值
    3.2 保护区牡蛎礁特征分析
        3.2.1 牡蛎礁的演化特征
        3.2.2 牡蛎礁的保护价值
    3.3 保护区古泻湖特征分析
        3.3.1 古泻湖的演化特征
        3.3.2 古泻湖水资源状况
    3.4 保护区植物特征分析
        3.4.1 种质资源调查
        3.4.2 植物区系分析
        3.4.3 植被演替规律
    3.5 保护区动物特征分析
        3.5.1 鸟类资源
        3.5.2 其他动物资源
        3.5.3 湿地生态结构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天津古海岸保护区综合评价
    4.1 保护区评价发展与利用
    4.2 AHP法构建
        4.2.1 AHP法研究原理
        4.2.2 层次模型构建
    4.3 评价原则及标准
        4.3.1 评价原则
        4.3.2 构建层次模型
        4.3.3 构建判断矩阵
        4.3.4 层次权重结果分析
    4.4 评价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天津古海岸保护区的修复和利用
    5.1 保护区修复原则
        5.1.1 划分保护区域
        5.1.2 恢复湿地水系
        5.1.3 维持原有物种
        5.1.4 保持原有土层
        5.1.5 动物资源保护
        5.1.6 合理规划利用
    5.2 保护区湿地水系修复
        5.2.1 湿地水系规划
        5.2.2 湿地水质修复
        5.2.3 湿地岸线改造
    5.3 保护区植物群落修复
        5.3.1 植物种子库
        5.3.2 植物规划
        5.3.3 植物封育管理
    5.4 保护区动物群落保护
        5.4.1 鸟类资源保护
        5.4.2 其他动物资源保护
        5.4.3 构建湿地生态链
    5.5 保护区的合理利用
        5.5.1 环境教育
        5.5.2 科学研究
        5.5.3 生态监测
        5.5.4 社区参与
        5.5.5 旅游构想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创新点
    6.3 发展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保护区植物物种调查
    附录 B 保护区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
致谢

(2)崇明东滩湿地鸟类种群动态及其多样性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鸟类群落变化及影响因素
        2.2 鸟类环志
        2.3 崇明东滩湿地鸟类种群及群落研究进展
        2.4 湿地鸟类生物多样性价值
    3 研究内容
    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地区概况
    1 研究地点区划
    2 崇明东滩湿地结构
        2.1 崇明东滩湿地地貌特征
        2.2 东滩湿地植物区系与群落
        2.3 湿地底栖生物
        2.4 东滩湿地鱼类
    3 互花米草控制和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
        3.1 互花米草入侵现状及危害
        3.2 互花米草治理区域和模式
        3.3 互花米草治理对区域内生态环境的影响
        3.4 修复湿地与自然湿地植被差异
        3.5 修复湿地与自然湿地底栖动物差异
    4 崇明东滩湿地生态服务功能
        4.1 供给服务
        4.2 调节服务
        4.3 支持服务
        4.4 文化服务
第三章 东滩保护区水鸟群落构成及两种类型湿地鸟类比较分析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点与样地设置
        1.2 调查方法
        1.3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种类型湿地鸟类群落结构差异分析
        2.2 东滩湿地鸟类群落月际变化
        2.3 两种类型湿地主要鸟类群落特征月际变化及对比
        2.4 两种湿地优势种鸟类月际变化
        2.5 两种类型湿地鸟类群落相关性分析
        2.6 两种类型湿地共有优势种及常见种鸟类种群相关性分析
        2.7 珍稀濒危水鸟在两种类型湿地的分布
    3 讨论
        3.1 两种湿地鸟类群落差异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2 东滩湿地鸟类主要种群的种间相关性与生境选择
第四章 东滩湿地环志鸟类动态变化分析(2005-2015)
    1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东滩湿地环志鸟类组成分析
        2.2 环志鸟类种群年际变化动态
        2.3 常见环志鸟类变化趋势及其种间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环志鸟类总体特征
        3.2 常见环志鸟类种间关系
        3.3 环志鸟类种群特征变化影响因素
第五章 影响环志鸟类变化的环境因素分析(2005-2015)
    1 指标选取与研究方法
    2 环志鸟类与当年东滩湿地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 环志鸟类与上一年度东滩湿地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 崇明东滩湿地环境因素对环志鸟类影响的因子分析
    5 环志鸟类变化环境因素驱动力分析
        5.1 时间序列变量的平稳性和协整检验
        5.2 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
    6 讨论
第六章 影响环志鸟类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2005-2015)
    1 指标选取和研究方法
    2 环志鸟类与当年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 环志鸟类与上一年度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 崇明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志鸟类影响的因子分析
    5 环志鸟类数量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
        5.1 变量平稳性检验和协整分析
        5.2 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
    6.讨论
第七章 崇明东滩湿地非使用价值评价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问卷设计
        1.2 问卷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受访者特征分析
        2.2 支付意愿分析
        2.3 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
        2.4 生物多样性价值估算
        2.5 非使用价值估算
    3 小结与讨论
        3.1 生物多样性价值与非使用价值的评价结果
        3.2 影响支付意愿的分析
        3.3 与其他湿地保护区非使用价值对比
        3.4 湿地的使用价值与非使用价值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3)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释义
        1.2.1 滨海湿地实验区
        1.2.2 生态化规划设计
    1.3 研究现状与动态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我国滨海湿地实验区的基本问题
    2.1 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的特点
        2.1.1 丰富的自然资源蕴藏
        2.1.2 较强的环境协调功能
        2.1.3 独特的湿地生态景观
        2.1.4 脆弱的湿地生态系统
    2.2 滨海湿地实验区利用带来的不利影响
        2.2.1 滨海城建占地
        2.2.2 滨海湿地围垦
        2.2.3 资源过度利用
        2.2.4 湿地环境污染
    2.3 滨海湿地实验区规划设计中的问题
        2.3.1 价值取向偏失
        2.3.2 认知分析不足
        2.3.3 规划设计盲目
        2.3.4 评价保障不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模型建构
    3.1 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解析
        3.1.1 生态化规划设计内涵
        3.1.2 生态化规划设计要素
        3.1.3 生态化规划设计特征
    3.2 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目标与准则
        3.2.1 生态化规划设计目标
        3.2.2 生态化规划设计准则
    3.3 生态化规划设计模型建构的理论基础
        3.3.1 系统理论思维
        3.3.2 生态主义思想
        3.3.3 工程技术原理
        3.3.4 伦理学的启示
    3.4 滨海湿地生态化规划设计理论模型
        3.4.1 生态化规划设计模型建构原则
        3.4.2 理论模型选取——元胞自动机
        3.4.3 生态化规划设计 CA 理论模型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方法
    4.1 基于 CA 模型的生态化规划设计方法
        4.1.1 CA 模型指导下的生态化规划设计思路
        4.1.2 基于 CA 模型的生态化规划设计方法框架
    4.2 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模式
        4.2.1 生态系统保护模式
        4.2.2 产业结构优化模式
        4.2.3 资源综合利用模式
        4.2.4 生态循环经济模式
    4.3 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途径
        4.3.1 调查研究
        4.3.2 分析策划
        4.3.3 规划设计
        4.3.4 论证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策略
    5.1 基于 CA 模型的生态化规划设计策略
        5.1.1 实验区 CA 模型衍生的生态化策略
        5.1.2 基于 CA 模型的生态化策略框架
    5.2 滨海湿地系统的生态保护策略
        5.2.1 选择适宜的湿地作为拟建范围
        5.2.2 适应滨海湿地的自然生态过程
        5.2.3 保护滨海湿地的自然景观格局
        5.2.4 恢复破损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
    5.3 人工系统的生态化设计策略
        5.3.1 建成环境的生态化整合
        5.3.2 建筑与设施的节能设计
        5.3.3 可再生能源的多元应用
        5.3.4 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5.3.5 景观设施的生态化设计
        5.3.6 景观环境的人性化设计
    5.4 自然与人工复合系统有机组织策略
        5.4.1 合理的功能区域划分
        5.4.2 适宜的环境容量控制
        5.4.3 协同的景观形态构建
        5.4.4 便捷的绿色交通组织
        5.4.5 完备的基础设施布局
        5.4.6 高效物质和能源循环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滨海湿地公园生态化规划设计实践
    6.1 辽河三角洲湿地公园规划项目概况
        6.1.1 规划背景
        6.1.2 规划条件
    6.2 辽河三角洲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分析
        6.2.1 湿地公园拟建基地生态现状分析
        6.2.2 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的 SWOT 分析
    6.3 辽河三角洲湿地公园规划的价值取向
        6.3.1 湿地公园规划定位与目标的确立
        6.3.2 湿地公园规划原则与理念的形成
    6.4 辽河三角洲湿地公园规划生态策略探讨
        6.4.1 湿地公园所处湿地系统的生态保护
        6.4.2 湿地公园内人工系统的生态化设计
        6.4.3 湿地公园内自然与人工复合系统的生态化协同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近十年中国生物入侵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入侵的格局与趋势
    1.1 入侵种的多样性与格局
    1.2 入侵趋势预测
2 外来种入侵的机制
    2.1 外来种的成功入侵是其内禀优势、资源机遇与人类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
    2.2 表型可塑性和适应性进化
    2.3 天敌释放
    2.4 种间互利或偏利共生
    2.5 化感作用
3 外来种入侵的生态学效应
    3.1 对生物多样性、群落演替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3.2 对生态系统化学性质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
    3.3 其他影响
4 主要入侵种的控制与管理
5 研究展望

(5)高淳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河蟹及其重要的生物学特性
        1.1 栖居方式
        1.2 食性
        1.3 争食和格斗
        1.4 感觉和运动
        1.5 对温度的适应
        1.6 对光线的适应
        1.7 蜕壳
        1.8 生长
        1.9 对水质的适应
    2 河蟹养殖历史
        2.1 天然蟹的捕捞
        2.2 人工增殖期
        2.3 人工养殖期
    3 河蟹养殖现状
        3.1 养殖区域不断扩大,养殖规模迅速增加
        3.2 养殖方式多样化
        3.3 河蟹营养需求研究进展
        3.3.1 蛋白质
        3.3.2 脂类
        3.3.3 碳水化合物
        3.3.4 能量
        3.3.5 维生素
        3.3.6 矿物质
        3.4 河蟹种质研究进展
        3.4.1 形态学研究
        3.4.2 养殖及生态学研究
        3.4.3 细胞遗传学研究
        3.4.4 生化遗传学研究
        3.4.5 分子遗传学研究
        3.5 河蟹疾病研究进展
        3.5.1 病毒性疾病
        3.5.2 原核生物样性疾病
        3.5.3 细菌性疾病
        3.5.4 真菌性疾病
        3.5.5 免疫预防的研究
    4 养殖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河蟹种质不纯,产品质量明显下降
        4.2 长江水系河蟹种质资源出现混杂现象
        4.3 病害日趋严重
        4.4 河蟹食用时期短,河蟹市场狭窄,销售区域性明显
    5 河蟹养殖业发展方向和对策
        5.1 加强河蟹天然繁育场所的保护工作
        5.2 加快河蟹原良种场建设
        5.3 加强河蟹苗种场管理,提高苗种质量
        5.4 积极推广生态养殖和健康养殖技术
        5.5 积极引导和推进河蟹养殖的产业化建设
        5.6 控制河蟹养殖规模,防止盲目发展
        5.7 火力开拓国内外河蟹市场
        5.8 积极开发深加工技术
        5.9 依托蟹文化节,提升河蟹的品牌效应
第二章 高淳县河蟹生态养殖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1 求实的探索,开创一流产业的先河
        1.1 首建河蟹种子工程体系
        1.2 创新的池塘生态养殖系统
        1.3 效益领先的战略
    2 科学的引导,构建新行业的产业链
        2.1 新产业的引导与扶植
        2.2 新产业的拓展与链接
    3 长远的思考,走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3.1 生态养殖技术的改进与科学技术的支撑
        3.2 产品的环保意识与走向国际市场
第三章 河蟹池塘生态养殖生长特性及投饵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方法
        1.2.1 池塘条件
        1.2.2 苗种放养
        1.2.3 种草投螺
        1.2.4 饲养管理
        1.2.5 日常管理
        1.2.6 捕捞统计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河蟹群体生长规律
        2.2 河蟹蜕壳规律
        2.3 河蟹增肉倍数
        2.4 综合饵料系数
        2.5 套养生物情况
    3 讨论
        3.1 池塘生态养殖的河蟹生长规律
        3.1.1 生长曲线
        3.1.2 蜕壳次数与增重关系
        3.1.3 高温季节河蟹的生长
        3.1.4 河蟹生殖蜕壳与丰满度的增长
        3.2 不同季节的投饲规律
        3.2.1 河蟹的生活习性与投饲时间
        3.2.2 投饲率的季节性安排
        3.2.3 不同季节的饲料组合选择
        3.2.4 高温季节和蜕壳期的减食现象
        3.3 水生生态环境的改善在饲料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3.3.1 水草种植
        3.3.2 水质与底质
        3.3.3 套养鱼、虾的增值效应
    4 小结
        4.1 全年投饵量
        4.2 每月投饵量
        4.3 投饵时间
        4.4 投饵方法
第四章 放养密度对河蟹育成规格、产量和成活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方法
        1.2.1 池塘条件
        1.2.2 苗种放养
        1.2.3 种草投螺
        1.2.4 饲养管理
        1.2.5 日常管理
        1.2.6 捕捞统计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放养密度对河蟹产量的影响
        2.2 放养密度对河蟹平均育成规格的影响
        2.3 放养密度对河蟹成活率的影响
    3 讨论
        3.1 放养密度对河蟹的产量的影响
        3.2 放养密度对河蟹平均育成规格的影响
        3.3 放养密度对河蟹成活率的影响
        3.4 最佳放养密度
第五章 螺蛳投放量对河蟹育成规格、产量和成活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方法
        1.2.1 池塘条件
        1.2.2 苗种放养
        1.2.3 种草投螺
        1.2.4 饲养管理
        1.2.5 日常管理
        1.2.6 捕捞统计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螺蛳投放量对河蟹产量的影响
        2.2 螺蛳投放量对成蟹规格的影响
        2.3 螺蛳投放量对河蟹成活率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附录
致谢

(6)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退化及其生态恢复、重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范围
        1.2.1 研究范围的确定
        1.2.2 研究区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1.3 研究内容、路线与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路线与创新
2 国内外湿地科学研究进展
    2.1 湿地的定义
    2.2 湿地分类研究
        2.2.1 湿地分类的意义
        2.2.2 湿地分类的方法
    2.3 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研究
        2.3.1 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过程研究
        2.3.2 湿地生态系统的化学过程(营养元素生物化学循环)研究
        2.3.3 湿地生态系统的物理过程(能量流动及其水文过程)研究
    2.4 湿地退化研究
        2.4.1 湿地退化的原因
        2.4.2 在湿地退化过程研究中的景观生态学理论基础
    2.5 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重建研究
    2.6 我国湿地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3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类型与分布
    3.1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发育和演化
        3.1.1 影响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形成发育的自然因素
        3.1.2 影响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形成发育的人为因素
        3.1.3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发育、演化模式
    3.2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类型与分布
        3.2.1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类型划分的依据
        3.2.2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类型系统
        3.2.3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分布
    3.3 小结
4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资源、环境功能
    4.1 莱州湾南岸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
        4.1.1 生物多样性水平高
        4.1.2 生态环境脆弱,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4.2 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
        4.2.1 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4.2.2 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
    4.3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4.3.1 资源功能
        4.3.2 生态环境功能
        4.3.3 社会功能
    4.4 小结
5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
    5.1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过程
        5.1.1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初级生产力的计算与测定
        5.1.2 莱州湾南岸潮上带湿地初级生产过程的年际变化
        5.1.3 莱州湾南岸湿地初级生产过程中湿地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5.2 莱州湾南岸湿地生态系统的化学过程
        5.2.1 莱州湾南岸湿地C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
        5.2.2 莱州湾南岸湿地N、P营养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
    5.3 莱州湾南岸湿地生态系统的物理过程
        5.3.1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水量输入
        5.3.2 莱州湾南岸湿地水量的输出
        5.3.3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水文过程特征
    5.4 小结
6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退化
    6.1 湿地退化
    6.2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退化因素的分析
        6.2.1 围垦
        6.2.2 过度捕捞
        6.2.3 污染
        6.2.4 水资源超量开采利用与地下咸、卤水入侵
        6.2.5 气候变化
        6.2.6 海面变化
        6.2.7 风暴潮与海岸侵蚀
    6.3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退化的过程、现状与发展趋势
        6.3.1 滨海湿地退化的物理方面
        6.3.2 滨海湿地退化的生物方面
        6.3.3 滨海湿地退化的化学方面
    6.4 莱州湾南岸各类湿地退化的相关性分析
        6.4.1 不同湿地类型的退化过程具有高度相关性
        6.4.2 湿地的物理退化过程、生物退化过程和化学退化过程的相关性
    6.5 湿地退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可能带来的其他危害
    6.6 小结
7 莱州湾南岸退化滨海湿地的生态恢复、重建
    7.1 退化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概念
    7.2 退化湿地生态恢复和重建的理论基础
        7.2.1 自我设计理论和设计理论
        7.2.2 演替理论
    7.3 退化湿地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原则、方法和目标
        7.3.1 退化湿地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原则
        7.3.2 退化湿地生态恢复和重建的方法和过程
        7.3.3 退化湿地生态恢复和重建的目标
    7.4 莱州湾南岸退化滨海湿地的生态恢复、重建措施
        7.4.1 退化湿地生态恢复、重建的技术措施
        7.4.2 莱州湾南岸退化湿地生态恢复、重建的管理措施
    7.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7)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我国海洋产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1.2 海、陆产业间的关联效应是解决我国海、陆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关键
    1.3 海、陆产业关联领域的研究趋势
    1.4 本文研究的独特立足点
    1.5 本文在研究上的进一步延伸将是海陆一体化综合调控
2. 海、陆产业关联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海、陆产业系统基本概念界定
        2.1.1 海洋经济、陆域经济的定义
        2.1.2 海洋产业、陆域产业的定义
        2.1.3 海洋产业、陆域产业的分类
        2.1.3.1 根据产业发展的时间序列划分的海洋产业
        2.1.3.2 根据三次产业分类法划分的海洋产业
    2.2 以系统论为基础,构造海、陆产业巨系统
        2.2.1 海、陆产业巨系统的构建
        2.2.2 海、陆产业巨系统的环境与功能
        2.2.3 海、陆产业巨系统的最优平衡
    2.3 一般意义上的产业关联
        2.3.1 前向关联、后向关联与旁侧关联
        2.3.2 产业关联度
        2.3.3 产业间联系方式的类型
        2.3.3.1 从产业联系的方向上划分
        2.3.3.2 从产业联系的内容上划分
    2.4 海、陆产业间产生关联效应的动因
        2.4.1 生产要素具有共有性和流动性
        2.4.2 海、陆产业间存在能量梯度
        2.4.3 海、陆产业具有基本对应性
        2.4.4 海、陆产业间存在互补关系
        2.4.5 海、陆产业间存在共存关系
        2.4.6 海、陆产业间存在竞争关系
        2.4.7 海、陆产业间存在互损关系
3. 海、陆产业间生产要素的流通
    3.1 劳动力流动
        3.1.1 海、陆产业劳动力吸纳能力对比分析
        3.1.1.1 海洋产业的发展速度高于陆域产业
        3.1.1.2 海洋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陆域产业
        3.1.1.3 海、陆产业产值增长速度与劳动生产率比值(a)的对比
        3.1.1.4 海洋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高于陆域产业
        3.1.1.5 海洋产业系统中新兴产业多于陆域产业系统
        3.1.1.6 海洋产业系统内部各产业之间的相关程度高于陆域产业系统
        3.1.1.7 海洋产业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发展新兴产业
        3.1.1.8 海洋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3.1.2 海洋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对陆域产业的拉动效应的定量计算
    3.2 资金循环
    3.3 资源流动
        3.3.1 生产资料
        3.3.2 能源
        3.3.2.1 能源在海、陆产业系统间流通循环的动因
        3.3.2.2 海洋拥有巨大的能源优势
        3.3.2.3 能源在海、陆产业子系统间的流向
    3.4 技术的传播和转移
        3.4.1 技术在海、陆产业间传播的作用
        3.4.2 技术在海、陆产业间转移的方式
        3.4.3 利用各个产业的核心技术构造海、陆产业之间的技术关联框图
    3.5 生产信息的交流
        3.5.1 生产信息的内涵
        3.5.2 生产信息在海、陆产业系统间的流动
    3.6 产品流通
4. 海、陆产业间对应产业链的耦合
    4.1 海洋产业发展对全国及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4.1.1 分析方法
        4.1.1.1 结构分析
        4.1.1.2 相关分析
        4.1.1.3 贡献率分析
        4.1.2 海洋产业的总体发展对全国及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4.1.3 海洋水产业
        4.1.4 海洋油气业
        4.1.5 滨海旅游业
        4.1.6 海洋交通运输业
        4.1.7 海洋盐业
        4.1.8 沿海造船业
        4.1.9 海滨砂矿业
    4.2 海、陆交汇产业链的链式分析
        4.2.1 研究方法的选取
        4.2.2 海、陆交汇产业链的构建
        4.2.2.1 构建方案
        4.2.2.2 海、陆交汇产业链的构建
5. 海、陆产业联系的空间载体--海岸带
    5.1 海陆复合生态系统是海陆产业存在、联系的自然基础
    5.2 我国海岸带的开发利用优势
        5.2.1 我国海岸带地区气候适宜、雨量充沛
        5.2.2 我国海岸带地区开发利用程度高、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快
    5.3 海、陆产业在海岸带的复合空间布局
        5.3.1 海、陆产业在海岸带合理布局的原则
        5.3.1.1 获取系统最大利益的原则
        5.3.1.2 最优性原则
        5.3.1.3 备择性原则
        5.3.1.4四 效统一原则
        5.3.1.5 海、陆互联原则
        5.3.2 海、陆产业在海岸带的合理布局
        5.3.2.1 海岸带的综合分区
        5.3.2.2 基于海岸带综合分区的海、陆产业综合布局
        5.3.2.3 在合理布局海、陆产业的基础上,在海岸带地区建立若干经济区
6. 加强海、陆产业系统联系的调控措施
    6.1 加强海陆产业联系的更深层次目标是实现海陆产业一体化开发
    6.2 实现海陆统一规划,协调管理各产业的发展
    6.3 以临海产业为纽带,进一步促进海、陆产业系统间联系的增强
    6.4 在海岸带地区建立现代化综合开发基地
    6.5 产业政策要与资源、环境保护政策有机结合
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江苏高淳建设全国中华绒螯蟹“种子库”(论文参考文献)

  • [1]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研究[D]. 韩璐. 天津大学, 2019(01)
  • [2]崇明东滩湿地鸟类种群动态及其多样性价值研究[D]. 曹牧. 南京林业大学, 2019
  • [3]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 孙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2)
  • [4]近十年中国生物入侵研究进展[J]. 鞠瑞亭,李慧,石正人,李博. 生物多样性, 2012(05)
  • [5]高淳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的优化研究[D]. 董江水.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6]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退化及其生态恢复、重建研究[D]. 张绪良. 中国海洋大学, 2006(03)
  • [7]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关联分析[D]. 宋薇. 辽宁师范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江苏高淳打造全国中华绒螯蟹“种子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