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质量标准化和中药现代化系列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曹婷婷[1](2021)在《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1)国际背景:中药产业正处在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国际大背景之下,“智能制造内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演进变化;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智能制造技术与制造业地深度融合与广泛应用推动了智能制造发展;国内外纷纷制定了一系列战略计划,积极推动“智能制造”发展;无论从社会发展角度,技术发展角度,还是从国家战略角度,“智能制造”已然成为各行各业占领未来市场的必由之路。(2)中药产业发展“智能制造”现状:中药产业发展“智能制造”已势不可挡;中药智能制造范畴也将由简单的中药生产过程智能化发展,延伸至中药产品生产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转型升级;但目前对中药智能制造理论尚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致使中药企业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在盲目追求中药智能制造发展中,出现了“中药智能制造相关概念混淆”、“智能化发展方向偏差”、“发展路线模糊”等问题,以至于中药企业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收效甚微。研究目的:本文通过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的构建,以期为中药企业发展智能制造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从而帮助企业正确理解中药智能制造相关概念以及准确把握中药智能制造发展方向。通过对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指导智能系统构建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为中药煎药机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一个完整的“中药智能煎药系统设计方案”,能够为中药产业链信息化集成、智能化控制、远程管控的实现,提供一个基础系统即“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另一方面,旨在通过上述应用研究,充分探索在中药智能制造发展中,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指导智能系统构建的指导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可以为中药智能系统的构建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理论指导,降低智能系统构建的复杂度,从而可以切实推动中药智能制造的发展。研究方法:理论模型是联系科学理论与客观事物的桥梁,是使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具有可靠性的理论依据。因此,针对由于缺乏中药智能制造理论研究而导致中药企业发展智能制造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本文提出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指导智能系统构建的实践中:(1)在“结构化、标准化、演进化”的构建准则下,基于实体语法系统,以物质传递为规则,明确中药智能制造相关概念,通过柔性化生产和智能化设备“两化理念”结合,构建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2)基于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指导智能系统构建的两个应用研究,即“中药智能煎药系统方案设计”和“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构建”,探讨在中药智能制造发展中,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在智能系统方案设计以及智能系统构建中的指导性以及应用价值。研究结果:(1)本文成功构建了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在该理论模型构建过程中,定义了中药智能制造相关概念,并将之与易混淆概念进行了辨析;在实体语法系统理论框架的前提下,以物质传递为规则,“两化”概念相结合,构建了一个具有“柔性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传输”等智能化特征的智能制造范式,可通过一个四元组Q=(V,F,P,S)进行表示,并进一步给出了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指导智能系统构建的应用流程和技术选择原则;(2)基于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的指导,成功设计了具有“远程监管、个性化煎煮、柔性化调度”等智能化特征的智能煎药系统;给出了中药智能煎药系统整体设计方案,主要包括中药智能煎药系统的整体结构图、技术实现路线图和工作流程图;(3)基于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的指导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成功构建了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以服务用户为本设计了拥有“用户管理”、“传感器管理”、“数据处理”和“应用设备控制”等功能的智能服务系统;在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指导下,构建了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数据流逻辑框架;基于此,设计了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的构建方案,即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的整体结构图和技术实现路线图;并进一步通过技术选择原则和技术的应用,设计了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中的硬件设备板和软件系统,实现了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的构建和应用功能检测。研究结论:本文通过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的成功构建与应用,为中药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一方面,在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构建过程中。通过对中药智能制造相关概念的定义和与易混淆概念的辨析,为中药企业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中药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了参考和依据。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柔性化、网络化、个性化”的智能化理念,为该理论模型指导智能系统的构建提供了先进的设计思想。进一步地,通过对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指导智能系统构建的应用流程和技术选择原则研究,为该理论模型指导智能系统的构建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在探讨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指导智能系统构建的应用中,基于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设计了完整的中药智能煎药系统方案,为中药煎药机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可能,并证实了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在指导智能系统方案设计中的实践性。通过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的指导和科学技术的应用构建了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为中药产业智能化、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基础开发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信息集成、资源统筹规划、综合管理。进一步证实了,在中药智能制造发展中,该理论模型指导智能系统构建的可行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可以切实有效地推动中药智能制造的发展。
吴宪,兰青山,赵润怀,王继永[2](2021)在《打造中药全产业链科技创新体系 引领支撑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中药有限公司科研守正创新15年》文中认为中国中药有限公司始终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以中国中药公司中药研究院为平台,构建中药全产业链科技创新体系,引领支撑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笔者从保障中药种子种苗质量、攻克濒危道地药材繁育技术、传承创新中药炮制技术、引领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布局古代经典名方研发、探索中药健康产品开发、打造中药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中药质量评价和追溯服务、深耕中国药材品牌优势9个方面对中国中药有限公司15年来的中药科研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和全面的阐述,充分体现了中央企业的"行业担当",为中药企业探索建立全产业链科技创新模式提供借鉴。
毛超一[3](2020)在《基于成分-药效关联的中药菊花质量标准与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中药质量评价中指标性成分的确定是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大多数中药的指标性成分与安全性、有效性关联甚少,与临床价值严重脱节,因此创新和完善中药质量评价标准的需求日益迫切。菊花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中药被全世界广泛应用,由于基原多、成分复杂,菊花化学成分受到生长环境、产地、种质资源、采收期等各个环节的影响。为推进以临床为导向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发展,本研究以菊花的指标性成分筛选为核心,以成分与药效关联作为突破口,开展了基于成分-药效关联的菊花质量标准与评价研究。研究目的以菊花为例,形成了基原多、成分复杂中药品种质控指标成分确定的系统研究方法,建立一种基于成分与药效关联的菊花质量控制方法,形成客观反映中药质量内涵的多层级等级评价体系,推动中药质量标准向因药制宜、效用关联的评控方向转变,保证菊花质量可控,产品优质,临床有效,为中药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研究内容综述部分,从中药质量评价研究进展,菊花的品种、分类、药理作用、化学成分、传统功效与作用机理、质量评价现状等几方面进行阐述,表明菊花传统功效与抗炎作用存在较为密切的对应关系,为菊花基于药效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实验部分开展了如下研究:1.菊花代谢组学研究。采用UPLC-Q-TOF-MS液质联用系统,全面分析了菊花的代谢成分。对27个不同品种的菊花鲜品进行研究,每一品种选择3种不同花期,全面定性表征菊花化学成分组,并以峰面积作为指标进行定量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方差分析、T-test检验等方法,寻找菊花共性指标成分,差异性指标成分,特征性指标成分。通过研究品种、采收期对成分的影响,筛选菊花稳定、可控的质量评价指标成分。建立一种准确、快速、高效的方法对菊花化学成分进行较为深入、全面的分析。2.基于化学基准和效应基准相结合的菊花质量评价指标成分筛选。基于文献研究确定抗炎作用是菊花临床的主要功效。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围绕化学成分与抗炎活性的关联,展开如下研究:2.1采用虚拟技术,对菊花中成分进行与药效相关的预测和筛选。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菊花的抗炎作用机制及可能参与的炎症通路和潜在的活性成分。采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分子对接技术、计算机辅助技术,将菊花中主要化合物与炎症因子进行分子对接。2.2菊花提取物的指纹图谱与多成分含量测定分析。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筛选菊花质量评价指标成分。采用HPLC分析法对52个菊花提取物中13个指标性成分进行分析,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热图分析等化学模式识别方法,方差分析、T-test检验等统计方法,对不同品种、不同花期、不同提取方式的菊花提取物中13种指标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和比较研究,筛选适宜作为菊花质量评价的代表性指标成分。2.3通过药效学实验研究,筛选潜在的活性指标成分。采用体外细胞炎症模型进行药效学实验研究,通过PCR、Elisa等分子生物技术,方差分析、T-tes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检测细胞活力,NO浓度,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iNOS、COX-2、PGE2 mRNA表达水平,评价不同品种菊花抗炎活性差异。以菊花预测和拟定的指标成分含量作为自变量,炎症因子、炎性介质指标结果作为因变量,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结合变量重要性投影得分、二值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成分-药效的关联性分析,筛选菊花潜在的活性指标成分。3.建立一种基于化学成分-药效活性关联的菊花质量标准。以同类成分总量作为指标,运用一测多评法结合外标法作为菊花质量标准的测定方法。4.对市场上50批菊花进行综合性质量等级评价,并对来自49个厂家56批菊花的市场价格进行调研。运用中药饮片质量常数评价方法建立菊花等级评价标准。该标准是集形态特征和指标成分的综合性质量等级划分方法,并与生物活性关联,优于目前的商品规格等级评价方法。研究结果与结论菊花植物代谢组学研究,共鉴定菊花中咖啡酰基奎宁酸、黄酮、花青素、胡萝卜素、其他5大类成分,共计化合物73种。咖啡酰基奎宁酸和黄酮是菊花最主要的成分类别,菊花质量评价指标可从这两类中指认。共有代谢成分中,含量较高且品种间差异大的化合物,如咖啡酰基奎宁酸类中的4,5-DCQA等、黄酮类中的Acn等,这些成分适合作为菊花质量评价指标性成分的筛选对象。在菊花中含量较高且对菊花分类贡献度大的化合物:Lut(1),Acn等,适合作为菊花质量评价的指标性成分。其中4,5-DCQA等在大部分品种中含量较高,个别品种含量较低,适合作为菊花质量评价的定量指标性成分;3-CQA在所有样品中含量均高,且品种间差异小,适合作为菊花质量评价的定性指标性成分。菊花中含量低的代谢成分,不能代表菊花的化学特征,如1-CQA等以及花青素类,胡萝卜素类等认为不适合作为菊花质量评价的指标。采收期对于菊花鲜品中的各主要化合物含量影响较小,鲜品中同品种不同花期的化合物含量差异远小于品种间化合物含量差异。有些化合物有望成为特定品种潜在的标识性化合物,如3-CQA可鉴别麻城本地菊等。基于化学基准和效应基准的菊花成分指标筛选,检测到菊花提取物指标性成分13个,共性成分10个。含量高且稳定,随品种、花期、提取方法都变化较小的化合物可以作为菊花定性鉴别的指标,如3-CQA。含量高且品种间存在差异,认为可以作为菊花定量鉴别的指标,如:Lut-7-O-G、Api-7-O-G、Lut-7-O-β-G、Api-7-O-6-AG。含量高且品种间离散程度大,分类贡献度大的成分,可作为菊花品质优劣、品种鉴别的评价指标,如:3,5-DCQA、4,5-DCQA、3,4-DCQA、3-CQA、Api-7-O-6-AG。含量较低,品种间差异大如 Api、Dio、5-CQA、4-CQA、Acn,且在部分品种中未能检测出的成分如:Api、Acn,认为均不适合作为菊花质量评价的指标。所以从化学基准分析认为,3-CQA、3,5-DCQA、4,5-DCQA、3,4-DQA、Lut-7-O-G、Api-7-O-G、Lut-7-O-β-G、Api-7-O-6-AG 为菊花质量评价的核心指标成分。菊花提取物的聚类情况与传统菊花分类基本一致,说明传统分类与基于化学成分的分类存在相关性。采收期对成分存在一定影响,胎菊与全菊在成分组成上基本一致,但胎菊主要化合物含量均高于全菊。虚拟技术的指标预测和筛选表明,Lut-7-O-β-G、3,5-DCQA等与炎症靶点蛋白结合能力最强。网络药理学研究表明,菊花抗炎作用参与的通路中最主要的是PTGS等。药效学实验表明,菊花提取物对LPS诱导的RAW264.7炎症细胞模型的炎症反应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炎性介质、炎症因子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不同品种菊花的抗炎药效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贡菊,特色品种#1表现出较强的炎症抑制作用,这与基于化学成分的质量评价结果一致。滁菊的抗炎作用较差,毫菊次之。菊花的活性成分对炎症因子COX-2和iNOS的调控作用最强。成分与药效关联结果表明,能够下调炎症因子mRNA表达的化合物可能为:1,3-DCQA、3,5-DCQA、Lut-7-O-β-G。抑制炎性介质释放量的化合物可能是3,5-DCQA、4,5-DCQA、3-CQA、Api。综合以上因素认为,菊花抗炎作用的活性成分可能是:3,5-DCQA、4,5-DCQA、Lut-7-O-β-G、1,3-DCQA、3-CQA 等,这些指标可以作为菊花质量评价的指标性成分。综合化学成分、活性筛选、药效关联的研究结果,最终确定基于成分-药效关联的菊花质量标准检测指标为:1,3-DCQA、3-CQA、Lut-7-O-G、3,5-DCQA、4,5-DCQA、Lut-7-O-β-G、1,5-DCQA。研究发现,1,3-DCQA 只存在于菊花水提取物中,是由1,5-DCQA经水加热回流转化而来,1,5-DCQA在菊花乙醇提取物中稳定,确定其转化是受温度影响。所以最终确定:3-CQA、Lut-7-O-G、3,5-DCQA、4,5-DCQA、Lut-7-O-β-G、1,5-DCQA 6 个指标成分作为菊花质量标准评价的指标成分。采用一测多评结合外标法,运用加和控制总量的计量方法,成功建立了一种新的菊花质量控制方法。该方法测定了菊花中的6种化合物,其成分的峰面积和浓度在测定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稳定性、精密度、重复性均符合标准,该方法简单、准确、经济、高效。该方法符合中药质量评价从单指标向多指标,从指标性成分向药效成分评控的发展方向,与2015版《中国药典》“菊花”项下含量测定标准相比:确定了 6个质控指标成分,较药典标准增加了 3个指标成分,且均与功效相关,增强了菊花质量控制的代表性和整体性;采用一测多评法结合外标法测定,运用同类别指标成分的总量作为评控指标,更加简便、经济、实用。可为药典标准的提升提供参考,为菊花的质量控制提供可行的分析手段。根据菊花等级评价结果,将市场上贡菊,杭菊,胎菊共50种菊花分为3个等级,分级结果表明等级与重量呈正相关,等级与内在指标成分含量呈正相关,等级越低,内在指标成分含量越低。该标准更加全面、准确的对菊花进行了等级评价,为中药质量等级评价体系建立提供了参考,对规范市场,提高菊花质量,引导优质优价,保证临床药效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索南邓登[4](2020)在《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藏医药学及其产业强劲发展,有限的藏药材资源以惊人的速度被消耗,越来越多的藏药材面临濒临灭绝的严峻现状。开展野生藏药药用植物资源的濒危状况研究并进行系统管理,是藏医药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论文以野生濒危藏药材掌裂兰植物为典型案例,沿着―致危因素识别-濒危资源评价-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路径,采用文献梳理、理论研究、实地调研、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掌裂兰植物致危因素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了濒危藏药生态适宜平衡模型,以此为基础,构建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影响濒危藏药药用植物可持续利用路径模型。论文主要工作包括:第一,针对藏药资源的自然致危因素和适宜性问题,对青藏高原区域内掌裂兰分布点和样地进行生境特征、植物区系、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种间关系等调查。研究发现,掌裂兰具有种群规模小、个体数量少、地理分布狭窄,喜潮湿环境,抗寒旱能力弱等特征。提取掌裂兰分布区生态因子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发现青海省内掌裂兰适宜区总面积达30 700km2,其中河南县、泽库县、久治县和班玛县为主要适宜地,面积约为12 454 km2。构建了生态适宜面积平衡模型,为中藏药产业发展和规划种植奠定了基础,对藏药资源调查和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手段进行了实证检验。第二,针对掌裂兰致危性的人为因素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全面分析青海、西藏、甘肃等地主要医疗机构资源的需求状况,提出保护意识淡薄、过度采挖、过度放牧、草地鼠害和旅游等活动为主要的致危因素。第三,依据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从濒危性、遗传多样性、植物价值、管理利用等方面,构建了濒危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准则层指标、18个评价指标层和14个评价因素层。最后,基于致危自然及人为因素识别、评价体系、系统管理的过程对可持续利用能力提升的研究假设,通过353份调查问卷,使用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关键因素和作用路径,提出应建立专项濒危藏药植物园,开展就地保护与种质资源库,加强濒危藏药药用植物资源生境调查,开展适宜种植区和规范化人工种植,建立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濒危藏药资源的实时动态监测与市场监管。以政府为治理主体,对致危因素进行综合治理,是解决濒危藏药资源危机的路径。本文针对构建濒危藏药资源综合治理体系,提升濒危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治理能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张盼[5](2020)在《中医临床信息分类与代码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化、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中医药逐渐步入标准化、现代化、科学化的应用进程,也为中医药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处理和研究提供了手段和机会。为促进信息化与标准化双向融合,在大数据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下,通过“规范化数据、多元化采集、主题化汇聚、集约化存储和知识化处理”形成以“数据说话、数据管理、数据决策和数据创新”的大数据治理能力实现医院临床、科研、教学和运营相结合的管理与决策。由于中医在诊断、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采用自然语言的方法记录,使得丰富、复杂的临床信息表达难以规范和统一,导致计算机无法对这些信息进行快速的识别和存储,不能对中医临床信息的内涵属性进行深入的探索。因此,构建中医临床信息分类与代码体系,统一规范中医药数字化流程,开展应用研究,为中医药大数据挖掘提供数据支撑,是中医药大数据治理研究亟需开展的一项基础工作。目的:构建中医临床信息分类与代码体系,以真实世界临床电子病历为原始数据,基于中医药数据标准,统一、规范中医临床信息数字化流程,通过应用研究,验证标准体系及其数字化流程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为计算机识别、处理中医临床信息奠定基础,从不同角度观察、认知中医药辨证论治全方位视图,探索中医临床信息处理、利用的新思维和新手段。方法:采用统一建模语言(UML)中的活动图了解中医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的整个活动过程,分析中医临床信息诊疗活动业务信息流,通过静态建模的方法对其信息流进行分析建立相应的中医临床信息概念模型,为构建中医临床信息模型提供基础信息。信息模型建立之后提取需要进行分类编码的信息元素构建中医临床信息分类与代码体系,应用中医药数据标准和信息分类编码技术,统一规范中医临床信息数字化流程和方法。最后通过319例臌胀病患者的中医电子病历数据进行应用示范研究,探讨中医临床数据分析的应用方法以及当前存在的不足。结果:(1)设计了中医临床信息模型。采用统一建模语言动态建模的活动图分析对象的行为活动,描述中医临床医生辨证论治的诊疗活动全过程,从而进一步分析中医临床信息诊疗活动业务信息流,通过静态建模的方法建立相应的中医临床信息概念模型,构建中医临床信息模型。(2)构建了中医临床信息分类与代码体系。在中医临床信息模型的基础上,参考中医药行业标准体系框架结构层次图,从基本信息、中医临床诊断信息、中医临床治疗信息和中医临床评价信息等四大类信息中提取需要进行分类编码的信息,建立中医临床信息分类与代码体系。该体系中一共提取出77个信息元素,需要进行分类编码的有38个,其中基本信息12个、中医临床诊断信息12个、中医临床治疗信息10个、中医临床评价信息4个。(3)应用研究。在大数据理念和技术法指引下,应用中医药数据标准和信息分类编码技术,在统一规范的中医临床信息数字化流程的基础上,选取某中医医院319例臌胀病患者的电子病历数据,按中医临床信息模型对临床信息进行数据规范化、标准化采集和整理,根据中医临床信息数字化流程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数字化,形成主题数据库。建立中医临床信息数据库之后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如病种基本情况分析以及挖掘症状与病种、处方用药、中药药性与功效等关联关系。结论:构建中医临床信息分类与代码体系,将临床信息标准化、规范化,解决了当前信息系统之间数据接口与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同时,构建中医临床信息数字化模型,充分挖掘其临床信息内涵属性并数字化,为计算机从语义识别和处理中医临床诊疗信息、分析挖掘有价值的揭示真实世界状态和规律提供依据,对中医电子病历信息的深度挖掘与利用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然而,在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还存在属性分类不够完善、考虑信息内涵属性内容不够全面等不足,下一步将继续进行研究和优化。
邓卉[6](2020)在《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视角下的技术创新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医学财富,帮助中华民族抵抗疾病的侵袭,既是中华民族智慧与经验的结晶,也有利于全球范围内传统医药学的进步。随着人类社会产生多种变化,疾病也变得复杂多样,随之转变的是社会的健康观念,中医药在治未病和慢性疾病方面的优势越来越被认可,中医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而中药产业是中医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提高社会的健康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高技术产业之一,在中药产业现代化政策的支持下,传统中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借助科技更好地诠释内涵、发挥自身的优势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中药产业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然。通常从投入产出角度考察技术创新水平,以此反映现代化政策的成效,因此,对中药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进行评价研究对于了解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现状、把握机遇和迎接挑战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促进中药产业现代化深入发展提供参考。本文在中药产业现代化的背景下,首先,在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系统理论、现代化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技术创新理论进行探讨,对这些基础理论进行阐述。在系统研究部分,分别从内涵、构成要素和模型阐释中药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系统和中药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评价系统。其次,在指标体系构建部分,基于前人的研究选取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指标,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和鉴别力分析筛选指标,建立中药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评价最终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划分为人力投入和资金投入、成果产出和效益产出,共有4个一级指标和8个二级指标。再次,在实证章节,本文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搜集2009-2018年共10年的指标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进行评价,并将其与化学药产业、生物药产业、医药仪器设备产业和通信设备产业技术创新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探讨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设性对策。中药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集多方力量,需要由政府牵头调动系统内部各个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促进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流动。从技术创新参与主体出发研究提升路径,以期有助于中药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的提升,从而推动中药产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本文构建中药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评价模型,建立中药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评价中药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研究成果有助于丰富中药产业现代化的定量研究和中药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供中药产业现代化评价的新思路,从而推动中药产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
舒茜[7](2020)在《中药标准化的问题与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健康理念的传播,人们由以前追求温饱的生活理念转换为追求健康高品质的生活理念,中国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对健康生活理念的追求更为迫切。世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环境恶化、传染性疾病高发等问题,人们对健康需求加大,而中药具有使用方便、预防保健的特点,因此,中药成为人们追求健康保健的首选产品,中药产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据统计,全球有超过80%的人口使用过中药。这股热潮给中药行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亟需中药标准来保障中药产品的质量,为中药行业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中药是我们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多彩的学术内涵,形成了独特的东方医学体系。纵观中医药的发展史,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到现在的《中国药典》、《药品管理法》,自始至终都蕴含着标准化思想。中药标准化有利于提高中药学术水平,推动中药继承创新,保持中药特色优势,规范中药管理,保障中药服务质量安全,促进中药走向世界,在中药事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中药国际化、现代化的实现必然离不开中药标准化的实现。从第一版《中国药典》颁布开始,我国的中药行业更加规范化,出口销量迅速增加,但是我国现行的中药标准化体系不够完善,存在多头管理和人才队伍质量不高等问题,已严重制约了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完善中药标准化迫在眉睫。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法和对比研究法,分析了中药标准化的发展背景和现状,认为我国在政策方面加强了对中药标准化工作的重视,在标准制定修改方面,不断对中药标准进行完善,在中药国际标准化方面,积极参与中药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标准管理不协调,标准推广和应用不充分;二是标准交叉重复,标龄老化,更新周期时间长;三是标准研究乏力,专业性人才匮乏;四是中药标准西化严重,标准制定对中医药指导理论认识不足;五是中药标准体系不健全,中药质量标准不完善;六是缺乏国际认可的中药标准,与国际市场脱节;七是中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保护的产生冲突。通过对国内中药标准化体系和欧盟、美国的植物药标准化体系进行介绍,发现我国在植物药质量标准、注册标准等方面与国际上存在差别,分析发达国家中药标准化建设经验,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借鉴欧盟和美国植物药标准制定和实施经验,完善我国中药标准;二是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国家层面的对话与合作;三是积极参与中药国际标准制定活动,努力与国际标准接轨;四是发挥中药企业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作用,提高企业参与度;五是研究中药产品海外注册政策,提高中药产品海外注册能力,以此寻求对我国中药标准制定和相关制度完善的经验。对于完善我国中药标准化工作的思考,笔者提出要立足于国内中药标准化和监管现状,通过介绍天士力集团国际化和同仁堂集团知识产权保护的成功经验,建议企业方面应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研成果向标准转化地能力;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提高中药质量标准;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打造知名品牌;政府方面应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中药标准与相关制度的衔接,给与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同时加强管理和监督,积极宣传和推广;最后提出中药标准化要与知识产权协同发展。
侯美珍[8](2019)在《桂阳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对营养保健食品的偏爱,致使社会上对于中药材的需求量更是愈加旺盛。中药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在人们的生活需求,广泛的受到了欢迎。中药材的国内市场需求也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展现出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与空间。在省内外有很多地区运用本身资源的优势与有利的条件,努力开展中药材的产业。桂阳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已具备了一定基础,且拥有特有的地区性特色与良好的资源方面优势,如何根据本身资源的优势来顺应世界上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对加快桂阳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论,对桂阳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深入剖析。研究认为,县域方面的经济建设主要以产业的发展作为核心,只有将产业很好的发展起来,才能够为建设成和谐小康社会打下物质基础:选择发展哪些产业,对于发展县域的经济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选择中药材产业的投入,将是桂阳县在产业布局上的一次重要决定,对于整个桂阳县域的经济发展与壮大,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以桂阳的产业导向和资源的丰富为基础,研究并规划了桂阳中药材的产业布局与发展思路。通过研究提出了,桂阳的中药材产业要进行发展,必须要把握以下三个重点,即“打品牌、搞精深、抓特色”。围绕着研究所提出的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思路,从几个主要影响产业系统的因素切入,研究从企业方面的经营带动以及政府方面引导扶持两大层面,相应的提出推动桂阳的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姚华[9](2019)在《岐黄药业中药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跃升,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医疗保障的全民覆盖,中医药的市场总量逐年增加。无论国家层面还是地区,中医药的发展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着力促进中药产业的蓬勃发展,对此,岐黄药业为了适应新环境,积极应对新机遇和新挑战,促进企业长远发展而制定企业中药业务竞争战略。本文通过分析岐黄药业中药业务背景情况及相关社会环境及政策变化,通过PEST分析模型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和制药行业进行全方位分析,详细分析企业环境,利用SWOT分析制定岐黄药业中药业务的品牌差异化、营销差异化和产品差异化战略,进一步提高岐黄药业中药业务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最后,从强化药品质量安全、优化人才体系、构建创新研发体系、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加强文化建设、提升资本运作能力入手,合力保障企业中药业务战略的实施。本文在岐黄药业的具体发展基础上,制定了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中药业务竞争战略,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为岐黄药业公司管理者提供管理理念,使公司的发展进入新的里程。此外,本行业及区域有众多中小型制药企业,也能为这些企业提供借鉴意义和理论启示。
蒋美谊[10](2018)在《知识产权视野下的中药标准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作为中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法律保障,与中药标准化关系密切,然而两者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冲突。首先,由于中药的特殊性,作为商业秘密保护是中药知识产权常用的保护形式,然而中药标准内容公开的性质排除了将标准所涉及的技术作为商业秘密加以保护的可能性。因此,技术所有者通常将中药标准所涉及的技术在纳入标准前进行专利申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其次,对于获得专利权保护的技术,其所有者已经由此获得一定程度的垄断权,如果将该技术纳入中药标准中,基于部分标准的强制性将使专利权人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可能导致某些不公平行为的发生。为缓解中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的矛盾冲突,部分技术方案所有人在自己的商业秘密不得已被纳入标准时故意有所保留,不将最为关键的核心技术全部公开,而有些标准制定者则试图不将专利技术纳入到标准中。但是如今中药技术更新越来越快,中药专利涉及范围越来越广,中药标准的内容包含一定的专利技术将不可避免。拒绝专利技术的纳入,中药标准甚至是整个中药行业的技术发展都将会止步不前,创新成果无法造福社会,这无疑与中药标准化的目的相悖,更不是知识产权制度的目的所在。因此,中药标准化与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密切结合是必然也是应然。对于中药标准化和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具有怎样的内在联系,更多关注集中于二者能够彼此促进,而往往忽略了二者之间存在怎样的矛盾。如今我国中药标准化战略正持续推进,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在不断提升,这二者间的矛盾也将日益凸显,如何缓和中药标准化与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冲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详细阐述了中药标准和中药知识产权之间的相关性,并通过大量的数据对比,从世界、国家、企业、品种四个层面,重点研究了中药标准相关的专利情况,分析得出了专利数量多但质量不高,缺乏国际化的专利布局等结论。此外,还对中药标准化的现状、问题以及解决途径进行了总结。中药标准与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利益有所不同,前者侧重保护公众的利益,强调安全、有效,本质上是追求一致性,而后者则侧重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利益,本质上是追求创新性。正是这点不同导致了两者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缓和的方式就是找到两种利益间的平衡点,并在特殊情况下做出适当的倾斜。
二、中药质量标准化和中药现代化系列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质量标准化和中药现代化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智能制造国际大背景 |
1.1.1 工业革命发展历程研究 |
1.1.2 智能制造内涵演进 |
1.1.3 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的应用 |
1.1.4 国内外智能制造发展战略 |
1.2 中药智能制造发展研究 |
1.2.1 中药产业“智能制造”发展的必然性 |
1.2.2 中药“智能制造”范畴 |
1.2.3 中药“智能制造”意义 |
1.2.4 中药“智能制造”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意义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基于实体语法系统构建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 |
2.1 引言 |
2.2 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构建准则和组成内容研究 |
2.2.1 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构建准则设计 |
2.2.2 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组成内容确定 |
2.3 理论基础—实体语法系统 |
2.4 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基本概念和概念辨析的研究 |
2.4.1 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相关概念定义 |
2.4.2 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相关概念辨析 |
2.5 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的构建 |
2.6 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指导智能系统构建核心思想研究 |
2.7 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应用流程研究 |
2.8 关键技术选择原则 |
2.9 总结与讨论 |
2.9.1 讨论 |
2.9.2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指导中药智能煎药系统方案设计 |
3.1 引言 |
3.2 影响中药汤剂质量关键因素研究 |
3.3 用户需求分析与智能煎药系统性能设计 |
3.3.1 用户需求分析 |
3.3.2 中药智能煎药系统性能设计 |
3.4 中药智能煎药系统构建方案设计 |
3.4.1 中药智能煎药系统理论框架设计 |
3.4.2 中药智能煎药系统整体结构图设计 |
3.4.3 中药智能煎药系统技术路线图设计 |
3.4.4 中药智能煎药系统工作流程图研究 |
3.5 总结与讨论 |
3.5.1 讨论 |
3.5.2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方案设计 |
4.1 引言 |
4.2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需求分析与解决方案提出 |
4.2.1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构建背景 |
4.2.2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需求分析 |
4.2.3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解决方案的提出 |
4.3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构建可行性分析 |
4.4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整体概念的研究 |
4.5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前期准备工作的研究 |
4.5.1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服务人群 |
4.5.2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构建目标确定 |
4.5.3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构建原则设计 |
4.5.4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服务端平台功能设计 |
4.6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构建方案设计 |
4.6.1 基于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设计数据流逻辑框架 |
4.6.2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整体结构图设计 |
4.6.3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技术路线图设计 |
4.7 小结 |
第五章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设计方案实现 |
5.1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硬件设备原理图设计 |
5.1.1 嵌入式系统硬件设备原理图设计 |
5.1.2 传感器板开发 |
5.1.3 应用设备板开发 |
5.2 服务端平台搭建与系统配置 |
5.2.1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数据库设计 |
5.2.2 平台页面搭建 |
5.3 服务端平台运行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打造中药全产业链科技创新体系 引领支撑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中药有限公司科研守正创新15年(论文提纲范文)
1 构建中药全产业链科技创新体系,成立中国中药公司中药研究院 |
2 种业源头发力,聚焦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卡脖子”问题 |
3 攻克濒危道地药材繁育技术,确保优质原料稳定供应 |
4 传承创新中药炮制技术,健全中药饮片标准体系 |
5 引领配方颗粒标准,夯实行业龙头地位 |
6 培育中成药大品种,布局古代经典名方研发 |
6.1 传承创新,经典名方临床循证启新程 |
6.2 开展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及技术改造升级,助力产品提质增效 |
6.3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快速布局经典名方研发 |
7 探索中药健康产品开发,打造中药大健康产业平台 |
8 打造中药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提升《中国现代中药》综合影响力 |
9 提供追溯服务和中药质量评价,助力中药全过程标准化 |
10 大力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深耕中国药材品牌优势 |
11 结语 |
(3)基于成分-药效关联的中药菊花质量标准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药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菊花的研究概况 |
1 菊花品种及分类 |
参考文献 |
2 菊花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 菊花药理作用研宄进展 |
参考文献 |
4 菊花传统功效与作用机理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菊花质量标准评价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菊花植物代谢组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结论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化学基准的菊花质量评价指标筛选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结论 |
5 讨论 |
第四章 基于成分与药效关联的中药菊花质量评价指标筛选 |
一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菊花质量评价指标筛选 |
二 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的菊花质量评价指标筛选 |
参考文献 |
三 菊花抗炎药效学实验研究 |
四 基于药效-成分关联的中药菊花质量评价指标筛选 |
五 基于成分-药效关联的中药菊花质量评价指标成分确定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基于成分-药效关联的中药菊花质量标准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结论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菊花的等级评价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结论 |
5 讨论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一 全文结论 |
二 创新点 |
三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4)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可持续发展概念及理论 |
2.1.2 公共自然资源理论 |
2.1.3 中药资源生态学理论 |
2.1.4 风险管理过程研究 |
2.1.5 计划行为概念及相关理论 |
2.1.6 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分析 |
2.2 研究综述 |
2.2.1 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
2.2.2 濒危藏药资源灭绝风险等级 |
2.2.3 濒危藏药资源管理现状 |
2.2.4 濒危藏药资源立法与保护现状 |
第3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自然致危因素识别与分析 |
3.1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物学特性及濒危现状 |
3.1.1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物学特性 |
3.1.2 濒危藏药掌裂兰研究现状 |
3.2 濒危藏药掌裂兰植物区系分析 |
3.2.1 濒危藏药植物区系分析 |
3.2.2 濒危藏药兰科植物区系分析 |
3.2.3 濒危藏药掌裂兰植物区系分析 |
3.3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态适宜性区划分析 |
3.3.1 濒危藏药掌裂兰适宜区 |
3.3.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3.3.3 结果与分析 |
3.3.4 小结 |
3.4 掌裂兰植物群落结构及优势种群特征分析 |
3.4.1 濒危藏药掌裂兰分布区 |
3.4.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3.4.3 结果与分析 |
3.4.4 小结 |
3.5 生境对掌裂兰致危因子分析 |
3.5.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3.5.2 结果与分析 |
3.5.3 小结 |
3.6 气候、土壤与对掌裂兰适宜性分析 |
3.6.1 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平衡论 |
3.6.2 构建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平衡模型 |
3.6.3 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模型问题分析 |
3.6.4 结果与分析 |
3.6.5 小结 |
第4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人为致危因素识别与分析 |
4.1 开发利用对掌裂兰的致危因素分析 |
4.1.1 濒危藏药掌裂兰利用状况 |
4.1.2 收录国家、省部级法规标准情况 |
4.1.3 收录藏医药典籍情况 |
4.1.4 濒危藏药掌裂兰的市场流通情况 |
4.2 濒危藏药资源危机产生的人为因素分析 |
4.2.1 濒危藏药资源保护行为认知分析 |
4.2.2 长期过度采挖造成药用植物生境破坏 |
4.2.3 长期过度放牧造成药用植物资源生境退化 |
4.2.4 草地鼠害对濒危藏药适生生境的破坏 |
4.2.5 旅游活动造成药用植物资源环境污染 |
4.3 小结 |
第5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
5.1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 |
5.1.1 指标体系 |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方法 |
5.1.3 野生药用植物濒危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
5.1.4 野生药用植物遗传价值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
5.1.5 野生药用植物价值评价指标 |
5.1.6 管理利用因素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
5.1.7 评测说明 |
5.2 权重分配及计算 |
5.2.1 权重分配 |
5.2.2 权重确定及计算 |
5.3 综合评价结果 |
5.3.1 野生药用植物濒危系数评价结果 |
5.3.2 野生药用植物遗传系数评价结果 |
5.3.3 野生药用植物价值系数评价结果 |
5.3.4 野生濒危藏药管理利用系数评价结果 |
5.3.5 各项准则层得分比较 |
5.4 小结 |
第6章 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路径分析 |
6.1 路径假设和概念模型 |
6.1.1 路径假设 |
6.1.2 概念模型 |
6.2 问卷设计和样本初测 |
6.2.1 问卷设计 |
6.2.2 样本数据预测 |
6.3 正式问卷数据分析 |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3.2 信效度检验 |
6.3.3 实证分析 |
6.3.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6.4 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优化路径 |
6.4.1 利用动态监测系统,彻查濒危藏药资源量 |
6.4.2 开展濒危藏药资源替代品研究 |
6.4.3 建立专项濒危藏药植物园 |
6.4.4 开展就地保护与种质资源库 |
6.4.5 公众参与濒危藏药资源保护 |
6.4.6 加强立法,更新开发利用观念 |
6.4.7 建立濒危藏药生态采集模式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中医临床信息分类与代码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本文组织结构与章节安排 |
第2章 基本理论基础及相关技术 |
2.1 基本理论 |
2.1.1 中医临床学 |
2.1.2 分类学 |
2.1.3 大数据 |
2.2 相关概念 |
2.2.1 临床信息分类 |
2.2.2 临床信息代码 |
2.2.3 数字化 |
2.3 相关技术 |
2.3.1 信息分类与编码技术 |
2.3.2 信息建模技术 |
第3章 中医临床信息分类与代码体系及数字化流程的建立 |
3.1 中医临床信息模型的构建 |
3.1.1 中医临床诊疗活动分析 |
3.1.2 中医临床信息的抽取与整理 |
3.1.3 中医临床信息模型 |
3.2 中医临床信息分类与代码体系框架的构建 |
3.2.1 基本信息分类与代码框架 |
3.2.2 中医临床诊断信息分类与代码框架 |
3.2.3 临床治疗信息分类与代码框架 |
3.2.4 临床评价信息分类与代码框架 |
3.3 中医临床信息数字化流程的建立 |
3.3.1 患者基本信息数字化流程 |
3.3.2 临床诊断信息数字化流程 |
3.3.3 临床治疗信息数字化流程 |
3.3.4 临床评价信息数字化流程 |
第4章 应用研究 |
4.1 中医临床信息数据的来源及预处理 |
4.2 中医临床信息数字化 |
4.2.1 患者基本信息数字化 |
4.2.2 临床诊断信息数字化 |
4.2.3 临床治疗信息数字化 |
4.2.4 临床评价信息数字化 |
4.3 应用结果与分析 |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中药药性关联分析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医临床信息模型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视角下的技术创新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2.1.1 现代化内涵的研究 |
2.1.2 产业现代化的研究 |
2.1.3 中药产业现代化的研究 |
2.1.4 产业技术创新评价研究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1 产业现代化的研究 |
2.2.2 中药产业现代化的研究 |
2.2.3 产业技术创新评价研究 |
2.2.4 中药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评价研究 |
2.3 小结 |
第三章 相关理论研究 |
3.1 系统理论 |
3.2 现代化理论 |
3.3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 |
3.4 技术创新理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药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评价的系统研究 |
4.1 中药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相关概念界定 |
4.1.1 产业与中药产业 |
4.1.2 产业现代化与中药产业现代化 |
4.1.3 技术创新与产业技术创新 |
4.1.4 中药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 |
4.2 中药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系统研究 |
4.2.1 中药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系统的内涵 |
4.2.2 中药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 |
4.2.3 中药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系统模型 |
4.3 中药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评价系统研究 |
4.3.1 中药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评价系统的内涵 |
4.3.2 中药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评价系统的构成要素 |
4.3.3 中药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评价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药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 中药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
5.1.1 中药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5.1.2 中药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
5.2 中药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评价初始指标体系构建 |
5.3 中药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评价最终指标体系构建 |
5.3.1 基于相关性分析的指标筛选 |
5.3.2 基于鉴别力分析的指标筛选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药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的测度模型研究 |
6.1 因子分析法 |
6.1.1 因子分析法的数学模型 |
6.1.2 因子分析法的步骤 |
6.1.3 因子分析法的适用性 |
6.2 数据包络分析法 |
6.2.1 数据包络分析法的数学模型 |
6.2.2 数据包络分析法的适用性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 |
7.1 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发展现状 |
7.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投入产出评价 |
7.3 基于DEA法的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
7.4 结论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提升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的路径 |
8.1 加强中药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 |
8.2 加大中药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投入 |
8.3 加大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
8.4 加快中药产业现代化科技攻关 |
8.5 提高技术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 |
8.6 本章小结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中药标准化的问题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3. 文献综述 |
3.1 国内关于中药标准化的研究 |
3.2 国外对于植物药标准的研究 |
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中药标准化的内涵和实施背景 |
1. 相关概念界定 |
1.1 药品、中药和植物药 |
1.2 药品标准和中药标准 |
1.3 中药标准与西药标准的区别 |
2. 中药标准化的内涵和特征 |
2.1 中药标准化的内涵 |
2.2 中药标准化的特征 |
3. 中药标准化的必要性分析 |
3.1 中药标准化推行的理由 |
3.2 中药标准化的意义 |
第三章 中药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1. 我国中药标准体系的现状 |
1.1 在政策方面,中药标准化战略和规划加强了重视 |
1.2 在标准制修订方面,加快和完善了中药标准 |
1.3 积极推进中药标准的国际化 |
2. 中药标准化中面临的问题 |
2.1 标准管理不协调,标准推广和应用不充分 |
2.2 标准交叉重复,标龄老化,更新周期时间长 |
2.3 标准研究乏力,专业性人才匮乏 |
2.4 中药标准西化严重,标准制定对中医药指导理论认识不足 |
2.5 中药标准体系不健全,中药质量标准不完善 |
2.6 缺乏国际认可的中药标准,与国际市场脱节 |
2.7 中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冲突 |
第四章 国外药品标准化发展经验借鉴 |
1. 欧盟 |
1.1 植物药的监管机构 |
1.2 传统草药监管的法律体系 |
2. 美国 |
2.1 植物药与膳食补充剂的差异 |
2.2 植物药监管法律体系 |
3. 欧盟、美国植物药标准与我国的不同 |
4. 启示 |
4.1 借鉴欧盟和美国植物药标准制定和实施经验,完善我国中药标准 |
4.2 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国家层面的对话与合作 |
4.3 积极参与中药国际标准制定活动,努力与国际标准接轨 |
4.4 发挥中药企业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作用,提高企业参与度 |
4.5 研究中药产品海外注册政策,提高中药产品海外注册能力 |
第五章 完善中药标准化发展策略的思考 |
1. 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国际知名名牌 |
1.1 企业应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研发力度 |
1.2 企业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高中药质量标准 |
1.3 企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知名品牌 |
1.4 企业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
2. 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中药标准与相关制度的衔接 |
2.1 建立统一的中药标准管理机制,加强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 |
2.2 提高公民中药标准认识能力,积极推广和宣传中药标准 |
2.3 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中医认识论,促进中医药协同发展 |
2.4 加强中药基础标准研究,建立全过程控制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 |
2.5 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培养 |
3. 中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的协同发展 |
3.1 中药标准与专利的协同发展 |
3.2 中药标准与商业秘密的协同发展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桂阳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相关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中药材的概念 |
2.1.2 中药材产业的内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产业经济学理论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2.2.3 竞争优势理论 |
2.2.4 循环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桂阳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概况 |
3.1 我国中药材产业发展概况 |
3.2 湖南中药材产业发展概况 |
3.3 桂阳中药材产业发展概况 |
3.3.1 种植面积 |
3.3.2 中药材产销品牌情况 |
3.3.3 种植项目情况 |
4 桂阳发展中药材产业的SWOT分析 |
4.1 优势 |
4.1.1 气候适宜,资源丰富 |
4.1.2 历史悠久,区位优势 |
4.1.3 龙头带动,产业支撑 |
4.2 劣势 |
4.2.1 政府引导疲软,政策扶持相对乏力 |
4.2.2 科学规划不够,标准化生产水平低 |
4.2.3 整体配套滞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
4.3 机遇 |
4.3.1 市场需求较旺 |
4.3.2 政策产业导向 |
4.4 挑战 |
4.4.1 市场竞争激烈 |
4.4.2 建立品牌难度大 |
4.4.3 局部生态环境恶化 |
4.5 本章小结 |
5 桂阳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思路与整体布局 |
5.1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
5.1.1 指导思想 |
5.1.2 基本原则 |
5.2 发展思路与目标 |
5.2.1 发展思路 |
5.2.2 发展目标 |
5.3 桂阳中药材产业布局 |
5.3.1 建设一个产业园 |
5.3.2 打造三个产业带 |
5.3.3 构建 |
5.4 主要任务 |
5.4.1 构建现代中药材产业体系 |
5.4.2 加强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 |
5.4.3 大力推进本地优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
5.4.4 建立中药材生产服务体系 |
5.4.5 弘扬桂阳中药材文化 |
6 促进桂阳县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
6.1 政府: 引导、打造、健全、服务中药材产业成长 |
6.1.1 注重政府引导,加大扶持力度 |
6.1.2 打造优势品牌,培育龙头企业 |
6.1.3 集聚融合发展,健全服务体系 |
6.1.4 健全行业监督体制 |
6.2 企业: 分工、协作、提升中药材产业竞争 |
6.2.1 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 |
6.2.2 加强协作与人才培育 |
6.2.3 提升核心竞争力 |
6.2.4 增强科教服务,提高技术水平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岐黄药业中药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战略管理理论 |
2.2 市场营销理论 |
2.3 PEST分析方法 |
2.4 SWOT分析方法 |
2.5 中药业务竞争战略研究综述 |
第三章 岐黄药业中药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
3.1 岐黄药业中药业务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因素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岐黄药业中药业务行业环境分析 |
3.2.1 国际行业环境分析 |
3.2.2 国内行业环境分析 |
3.2.3 国内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第四章 岐黄药业中药业务内部环境分析 |
4.1 岐黄药业基本情况 |
4.2 生产能力分析 |
4.3 主要业务板块及产品分析 |
4.4 营销能力分析 |
4.5 研发能力分析 |
4.6 岐黄药业中药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6.1 医药政策和市场风险 |
4.6.2 产品优势缺失 |
4.6.3 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
4.6.4 新药研发风险 |
第五章 岐黄药业中药业务竞争战略的选择 |
5.1 岐黄药业中药业务SWOT分析 |
5.1.1 优势分析 |
5.1.2 劣势分析 |
5.1.3 机遇分析 |
5.1.4 挑战分析 |
5.1.5 岐黄药业中药业务的SWOT矩阵 |
5.2 岐黄药业中药业务竞争战略的确定 |
5.2.1 岐黄药业的愿景和近期目标 |
5.2.2 岐黄药业的中长期目标 |
5.3 岐黄药业中药业务竞争战略的制定与选择 |
5.3.1 岐黄药业中药业务产品差异化战略 |
5.3.2 岐黄药业中药业务营销差异化战略 |
5.3.3 岐黄药业中药业务品牌差异化战略 |
第六章 岐黄药业中药业务竞争战略的保障措施 |
6.1 强化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
6.1.1 保障中药源头产品的质量 |
6.1.2 保障中药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
6.1.3 完善企业生产质量控制体系 |
6.2 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
6.2.1 人才培养 |
6.2.2 人才激励 |
6.3 构建企业创新研发体系 |
6.3.1 加强中成药上市后的临床再评价研究 |
6.3.2 构建企业创新研发的体制机制 |
6.4 构建符合企业发展的管理信息系统 |
6.5 打造与战略需求相符的企业文化 |
6.5.1 母公司昊峰集团文化 |
6.5.2 岐黄药业企业文化建设 |
6.6 提升企业资本运作能力和效率 |
6.6.1 提升财管能力 |
6.6.2 拓宽融资渠道 |
6.6.3 合理分配利益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知识产权视野下的中药标准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研究的缘起 |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二、中药及标准概述 |
(一)中药的基本概念 |
(二)标准的基本概念 |
(三)中药标准化的必要性 |
三、中药标准化与中药知识产权的相关性 |
(一)中药知识产权概述 |
1.中药专利保护 |
2.中药商业秘密保护 |
3.中药品种保护 |
4.中药地理标志保护 |
(二)中药标准化涉及的专利问题 |
(三)中药标准化涉及的商业秘密问题 |
四、中药专利数据分析 |
(一)全球中药标准相关专利分析 |
(二)不同国家中药标准相关专利分析 |
1.专利数量及法律状态 |
2.IPC分类专利技术方向分析 |
3.中药标准相关专利申请及公开趋势分析 |
4.国际专利申请量及申请人国家排名分析 |
(三)不同制药企业专利情况分析 |
(四)不同中药品种专利情况分析 |
1.银杏相关专利分析 |
2.国内6个中药品种相关专利分析 |
3.氯吡格雷专利分析 |
(五)小结 |
五、我国中药标准化的现状及问题 |
(一)中药标准化的现状 |
1.国家标准 |
2.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 |
3.企业标准及团体标准 |
4.国际标准 |
(二)中药标准化的问题 |
1.中药标准中的质量评价方法不适当 |
2.缺少面向临床的中药标准 |
3.中药标准的统一性与协调性尚需加强 |
4.缺乏国际认可的中药标准 |
5.中药标准的实施推广力度不够 |
六、中药标准化现存问题的解决途径 |
(一)中药标准自体的完善 |
1.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 |
2.改进中药标准涉及的质量控制方法 |
3.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
4.充分发挥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作用 |
(二)中药标准化与中药知识产权的协同发展 |
1.中药标准与专利协同发展 |
2.中药标准与商业秘密协同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药质量标准化和中药现代化系列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应用[D]. 曹婷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打造中药全产业链科技创新体系 引领支撑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中药有限公司科研守正创新15年[J]. 吴宪,兰青山,赵润怀,王继永. 中国现代中药, 2021(02)
- [3]基于成分-药效关联的中药菊花质量标准与评价研究[D]. 毛超一.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D]. 索南邓登. 天津大学, 2020(01)
- [5]中医临床信息分类与代码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 张盼.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6]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视角下的技术创新评价研究[D]. 邓卉.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中药标准化的问题与对策分析[D]. 舒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12)
- [8]桂阳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研究[D]. 侯美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2)
- [9]岐黄药业中药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姚华. 兰州大学, 2019(02)
- [10]知识产权视野下的中药标准化问题研究[D]. 蒋美谊. 云南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