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92例随机对照观察

中西医结合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92例随机对照观察

一、中西医结合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92例随机对照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田紫煜[1](2021)在《醒脑静早期干预急性中风循证评价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混合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中成药的合理规范使用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难点,而急性脑卒中诊疗环节复杂多样,进一步加大了此类研究的难点。醒脑静注射液说明书适应症提示其可同时用于脑出血和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且其为北京120急救车用于中风急救的唯一必备中成药。但真实世界中急性脑卒中诊疗环节复杂多样,临床医师对该药用于急性脑卒中的认知态度、使用规范程度以及是不是该早用尚无相关证据。目的旨在为醒脑静注射液在急性脑卒中的合理应用及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与开展提供多角度的证据依据。方法1.醒脑静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中风的循证证据再评价根据Cochrane协作网工作手册标准,通过系统检索7大中英文常用数据库,纳入有关醒脑静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ischemic stroke,AIS)和急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和或Meta分析,运用系统综述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2及证据质量评价工具GRADE对当前醒脑静治疗AIS、ICH的证据进行系统总结及证据质量评价。2.横断面调查:基于某三甲中医医院数据的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中风早期临床用药特征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调取北京某三甲中医院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期间HIS数据库,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住院,以“AIS”或“ICH”为第一诊断的患者,采集所有使用醒脑静注射液患者的电子病例基本信息及醒脑静使用情况、合并中药西药情况、神经功能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等信息,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基于频数与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卡方检验或非参检验筛选醒脑静不同使用时点、疗程、合并疾病、病情轻重(AIS患者入院NIHSS评分;ICH患者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再灌注治疗与患者出入院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index,BI)及NIHSS评分变化之间(出院与入院减少1分为临床最小有意义值)的影响因素,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对筛选的变量进行统计分析。3.临床医师对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中风的认知和态度基于研究2定量数据结果,采用焦点小组访谈的方式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对象为该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临床医师三个焦点组。使用Nvivo12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主题分析。4.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实践指南依从性稽查以AIS中西医早期基础治疗及中医诊疗规范为稽查主题,在研究2的864例AIS病例中按照患者姓名使用Excel进行随机排序,并通过随机函数随机抽取300例进行临床稽查,西医指南稽查参照2018《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中医指南则选取包含诊断、辨证论治及中药处方的相关指南。结果1.文献研究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35篇,经筛选后最终分别纳入醒脑静治疗AIS、ICH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10篇、13篇。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都非常低。纳入的AIS文献,共20个重要结局指标,有7个(35%)结局指标被评为低质量证据,有10个(50%)结局指标被评为极低质量证据,有3个(15%)结局指标被评为的中等质量证据。纳入的ICH文献,共36个重要结局指标,有2个(5.6%)结局指标被评为中等质量证据,有7个(19.4%)结局指标被评为证据质量低,有27个(75%)结局指标被评为证据质量极低。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与丹参注射液相比,醒脑静联合常规治疗可以降低AIS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与常规治疗相比,醒脑静可降低急性ICH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共10篇SR报告了轻微不良事件,且试验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无严重不良事件的报告。当前醒脑静辅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和急性脑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中所有研究均未关注治疗急性卒中的不同用药时点以及病情的轻重程度,纳入的研究质量不高,当前的研究无法对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卒中有效性及安全性下肯定结论;2.醒脑静治疗急性中风早期临床用药特征及与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共调取1024例患者,最终符合急性期诊断的急性ICH患者46例;AIS患者864例。2.1急性脑出血用药特征分析:46例急性ICH患者中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人数为33例,该医院醒脑静在急性ICH患者中使用率为71.7%。33例使用醒脑静的患者中11例由120急救车送至入急诊(占33.3%),在急救车开始使用醒脑静1例(占所有脑出血患者的3%);20例患者由急诊收治入院(60.6%),共有22例(66.7%)在急诊开始使用醒脑静;33例患者发病6小时内开始使用醒脑静的使用率最高达51.5%(17例);合并使用西药中,天麻素注射液的使用率最高达81.8%(27例)。33例急性ICH患者中,入院出院BI评分共11例数据缺失,有效数据为22例。因原始病例中对ICH患者出血位置、出血量等是影响患者出院BI的关键因素信息数据的缺失,未对醒脑静不同干预时点等因素对ICH患者出院BI进行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2.2急性缺血性卒中用药特征分析:8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AIS患者中,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有167例,该医院醒脑静在AIS患者的使用率为19.3%。167例AIS患者,由急诊入院占比最高达70.1%(117例),由急救车送入院的患者27例,占比16.2%;在120急救车使用醒脑静1例(占所有AIS患者的0.6%);22例动静脉溶栓患者中,有2例在静脉溶栓前口服安宫牛黄丸,占比9.1%,12例患者在静脉溶栓后开始用醒脑静占比54.5%;AIS发病72小时后使用醒脑静占比最高达28.1%(47例);AIS患者首次使用醒脑静科室神经内科占比最高达74.8%(125例);合并西药使用最多的为阿托伐他汀,使用频率为88.02%(147例);合并使用中成药最多的为丹红注射液51.5%(83例)。预后相关性分析:167例AIS患者中,入院出院NIHSS评分共29例数据缺失,有效数据为138例。单因素分析卡方检验结果及非参检验提示,性别、醒脑静不同使用时点、入院NIHSS评分、合并高血压、既往脑出血以及再灌注治疗与AIS患者NIHSS变化具有相关性;不同用药时点与AIS患者出院BI相关性无统计学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性别、醒脑静不同使用时点(发病24小时内、发病72小时内)、高血压、既往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对AIS患者出院—入院NIHSS变化的影响不显着(P>0.05),而AIS发病6小时内使用醒脑静以及患者入院NIHSS评分是出入院NIHSS神经功能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AIS患者发病6小时内使用醒脑静是6小时后使用醒脑静的患者NIHSS神经功能改善的4.099倍(OR=4.099,95%CI 1.459-11.512)。3.定性访谈参与访谈的11位临床医师中,神经内科医师5人,神经外科医师3人,急诊科医师3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4人;西医背景2人,中医背景6人,中西医结合背景3人,工作年限2-25年不等,平均工作年限9.91年,访谈时间2021.1.24-1.28日。定性资料的结果显示,共获得5个主题,180个编码。必选项:意识障碍、AIS伴出血和渗血,而醒脑静的中医适应症如痰热证、火证等,中医临床大夫也会第一时间使用,而神经外科西医师及非脑病专业的急诊医师则不会第一时间用(影响因素主要是岗位性质原因、医保限制);用法用量则更多是根据个人用药习惯(对医保的解读不同);用药时点及用药顺序:溶栓后,立即使用醒脑静,或溶栓后24小时用(担心药物交互作用,加重出血风险),对于急性ICH则无特殊考虑;早用的态度(急救车用):支持(中医师认为需辨证使用),中立(西医师)。4.临床稽查4.1急性缺血性卒中西医指南临床稽查300例AIS患者影像学检查、溶栓、血压控制及抗板的治疗符合度为100%,NIHSS的评估达99.7%;而指南未推荐的神经保护剂使用率较高,此条符合度为53.3%;早期康复的符合度仅为13.3%;院内强化降脂的符合度为100%。4.2 急性缺血性卒中中医指南临床稽查中医诊断的符合度为95%,辨证分型的符合度为96.8%,而中草药的处方符合度为84.7%,中成药活血化瘀剂使用疗程等符合度为100%,但对于活血化瘀剂的使用时机,指南未给出明确推荐。结论1.混合方法研究结果提示,基于某三甲中医院167例住院病历横断面调查结果发现,发病6小时内与发病6小时后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相比,早期使用醒脑静注射液可能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具有相关性,虽然中医内科临床医师支持尽早使用醒脑静注射液,但当醒脑静与溶栓等再灌注治疗措施有时间冲突时,会存在用药顾虑,仍需要进一步前瞻性研究来验证疗效的因果关系;2.混合方法研究结果提示,该三甲中医院醒脑静注射液在中风急救的不同科室用药存在差异,很大原因是医保的限制,但医生对医保的解读并无统一标准;3.临床稽查发现:醒脑静辅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被调查医院中西医治疗方案与西医指南溶栓、血压、血糖控制、抗板、降脂治疗符合度较高;但神经保护剂的使用超出指南推荐范畴,病情稳定患者发病24小时后床旁康复的体现度较低,未来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在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中、西医医院对中医及西医常规诊疗的差异性。

米淑琦[2](2021)在《针罐联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脑卒中后遗症期遗留吞咽障碍或肢体障碍导致长期卧床的患者是肺炎的高发人群,具有基础情况差、病原菌复杂、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特点。西医常规治疗手段以抗感染治疗为主,化痰、氧疗等对症处理为辅,在控制感染、排痰不畅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受到关注。既往不少针灸临床及实验研究发现,针刺、拔罐分别用于肺炎的治疗中,具有抗炎、改善肺炎相关临床症状、体征的作用,能够缩短病程,改善预后。本次研究在于探究针罐结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患者的优势所在。研究目的1.基于现代文献数据挖掘,探究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提供选穴依据。2.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评价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拔罐在肺炎治疗的作用优势及特点,为拔罐疗法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提供参考。3.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针罐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进行对比,观察针罐结合辅助治疗方案在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治疗作用,包括对患者肺炎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尤其在排痰方面)、血液炎性指标、预后等,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患者提供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1.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分析计算机检索CNKI、CBM、万方、维普4个中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2月,纳入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临床疗效观察、队列研究。采用Excel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SPSS 26.0和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分析针灸疗法在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2.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检索 CNKI、CBM、万方、维普、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 和 Cochrane Libaray,检索时间自建库起至2021年2月,纳入相关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拔罐在肺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病程及有效率方面的作用。3.针罐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依据随机数字表,将61例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患者分至试验组、对照组。3.1治疗方案3.1.1对照组根据2019年《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制定西医治疗方案:积极治疗原发病;先使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待细菌培养、药敏结果回示后改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并积极施以化痰、吸氧、退热等对症治疗。治疗7天是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3.1.2试验组在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增加针刺和拔罐治疗。针刺:主穴为肺俞、大椎、尺泽、合谷、足三里。实证加中脘;虚证加气海。发热加鱼际,腹胀便秘加天枢,咳痰不畅加天突。操作:患者取侧卧位,针刺肺俞、大椎,肺俞行平补平泻法30秒,大椎行提插泻法15秒,均不留针;而后取仰卧位,针刺合谷、尺泽、足三里,诸穴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30秒,留针15-20分钟。拔罐:选穴为大椎、风门、肺俞以及依据胸部听诊啰音较多部位局部选穴。操作:患者取侧卧位,充分暴露背部,先在上背部和听诊啰音较多部位施予闪罐,而后在上述选穴施予留罐5分钟,力度使得罐内皮肤隆起约1-2mm,不宜过度吸拔。每日行针刺、拔罐治疗各1次,治疗7天是1个疗程,共1个疗程。3.2观察指标和评价时点3.2.1主要观察指标和评价时点排痰积分:痰液性质和排痰量。评价时点:每日监测,于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结束后进行比较。3.2.2次要观察指标和评价时点包括血WBC、NE%、CRP,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患者第14天、第28天死亡率。评价时点:实验室指标、CPIS、中医证候量表评分于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结束后评价。死亡率于治疗结束后第14天、第28天随访记录评价。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一1.1纳入文献情况共检索出4276篇文献,查重后剩2740篇文献,最终纳入44篇文献,共提取处穴位处方51组,涉及腧穴82个,总频次340次。1.2结果分析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选穴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居多;取穴以四肢、背腰部为主;五输穴、交会穴、背俞穴、络穴较为常用;根据关联规则分析核心穴对:曲池-足三里-合谷。根据聚类分析可分为三大类:足三里、曲池、合谷、太冲、丰隆;列缺、中府、风池;脾俞、肾俞、肺俞、大椎。2.文献研究二2.1纳入文献情况按照检索策略共检索到714篇文献,最终纳入13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发表时间为2007-2020年,均为中文随机对照试验。干预措施均为单纯拔罐加西药治疗与西药对照。9项研究对象为儿童,余4项研究对象为成年人,又以中老年人居多。2.2结果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有效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RR=1.19,95%CI(1.14,1.24),P<0.00001];试验组较对照组能缩短患者退热、咳嗽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长,[MD=-0.46 天,95%CI(-0.68,-0.24),P=0.0005;MD=-1.86 天,95%CI(-2.05,-1.67),P<0.00001;MD=-1.00 天,95%CI(-1.13,-0.87),P<0.00001]。定性分析结果显示,较对照组而言,试验组能缩短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改善肺部体征。3.临床研究3.1排痰积分在排痰积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排痰积分经治疗明显低于治疗前(试验组P<0.01,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第3天与治疗前、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7天与治疗第3天的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痰液性质积分,组内比较:两组经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试验组P<0.01,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第3天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各自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排痰量积分,组内比较:试验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第7天低于治疗第3天(P<0.01);对照组中,治疗第7天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个评价时点的两两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血液炎性指标WBC在组内比较:试验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治疗第3天较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第7天分别与治疗前、治疗第3天相比均有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经治疗后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3天较治疗前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NE%在组内比较:试验组在治疗第7天、治疗第3天NE%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第7天低于第3天(P<0.01);对照组在治疗第7天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两组经治疗后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两组治疗各时点两两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在组内比较:试验组治疗第7天、治疗第3天较治疗前,治疗第7天较第3天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第7天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第3天比较无差异(P>0.05),在治疗第7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分别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3 CPIS组内比较:两组经治疗后CPIS评分显着降低(试验组P<0.01,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第3天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第7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评价时点的两两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4中医证候量表评分组内比较:两组经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分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3.5第14天及第28天死亡率两组患者在第14天、第28天死亡率经卡方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结果提示:针灸治疗本病重视近部选穴,循经远取;阳经使用居多;强调特定穴使用;核心穴对是“曲池-合谷-足三里”。2.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提示:拔罐疗法辅助治疗肺炎能缩短患者退热时间、咳嗽和肺部啰音等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长,提高临床有效率,且无不良反应的发生。3.临床研究结果提示:针罐结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较单纯西医治疗能够改善肺炎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尤其在改善痰液性质、减少痰量有明显优势;能够降低血CRP水平,减轻炎症反应。

卓叶雯[3](2021)在《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探讨以“子午流注学说”理论为依据,对缺血性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采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干预,观察患者的睡眠质量、临床疗效、血清皮质醇浓度、疲劳状况和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探究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缺血性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的效果,为临床提高耳穴贴压技术疗效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入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神经内科的缺血性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符合要求且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的7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9例,进行磁珠耳穴贴压干预,耳穴包括:神门穴、皮质下穴、心穴、交感穴和枕穴。试验组进行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干预,在巳时、午时和酉时这三个时间段对患者进行磁珠耳穴按压,每次每穴按压10次,每次按压5秒,隔日更换另一侧耳廓,双耳交替,7天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对照组进行磁珠耳穴贴压干预,自行选择时间(避开试验组所选的三个时间段)进行磁珠耳穴按压。收集并记录患者睡眠质量情况(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临床疗效、血清皮质醇浓度、疲劳状况(以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以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此类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结束后,试验组完成研究例数37例,对照组37例。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一般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医疗保险类型、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和肢体瘫痪情况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指标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PSQI评分、FSS评分、NIHSS评分和血清皮质醇浓度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3.PSQI评分两组患者干预后均较干预前PSQI评分有所下降(P<0.05),试验组下降趋势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同干预时间的组间比较显示,干预7天、干预14天、干预21天试验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疗效干预后,两组临床疗效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7%,试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皮质醇浓度组内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均有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干预后试验组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FSS评分两组患者干预后均较干预前FSS评分有所下降(P<0.05),试验组下降趋势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同干预时间的组间比较显示,干预7天,两组患者F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4天、干预21天试验组F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NIHSS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较干预前均有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质量,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2.择时磁珠耳穴贴压能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水平。3.择时磁珠耳穴贴压能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疲劳状况。

梅曼[4](2020)在《住院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总结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的证型、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及与营养风险相关的危险因素,为中医药在脑卒中疾病临床营养管理的预防和治疗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9.05-2020.01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最终纳入患者195例。把每一位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结果、中医四诊信息、体格测量数据、临床检查数据填入问卷中,然后将完善的问卷运用Epidata3.1版本进行双人背对背录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选用SPSS23.0进行数据分析,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营养状况的中医证候要素、证型的分布特点及年龄、性别、疾病阶段、合并疾病、实验室指标、责任病灶、主要症状、单个证候要素与营养风险相关性的研究。结果:1、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型统计:195例患者中,单一证候要素组合的证型有2例,分别为痰湿证、血瘀证;两种证候要素组合的证型有84例,以痰湿血瘀证24例、痰湿内火证13例、痰湿气虚证13例、内风痰湿证8例居多;三种证候要素组合的证型有90例,以内风痰湿血瘀20例、痰湿内火血瘀证16例、内风痰湿内火证15例居多;四种证候要素组合的证型有18例,以内风痰湿内火血瘀证8例、痰湿内火气虚血瘀证3例居多;五种证候要素组合的证型有1例,内风痰湿内火气虚血瘀证。以单个证候要素频数进行统计,痰湿证候要素156例,血瘀证候要素116例,内火证候要素81例,内风证候要素70例,气虚证候要素56例,阴虚证候要素38例,其中阴虚证候要素与营养风险有统计学意义。2、营养统计: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结果有营养风险120例,有营养风险组以两种或者三种证候要素组合的证型居多,以痰湿血瘀证16例、痰湿内火血瘀证9例、痰湿内火证8例、内风痰湿内火证8例居多。根据白蛋白水平分层,64例营养不良,以痰湿内火血瘀证9例、阴虚血瘀证6例、痰湿气虚证6例、痰湿内火证4例居多。根据体重指数分层显示,消瘦患者1例,为痰湿内火血瘀证;超重58例,以内风痰湿血瘀证9例、痰湿血瘀证7例、痰湿内火证6例、痰湿气虚证5例居多;肥胖患者5例。根据腰围分层,腹型肥胖患者108例,其中男性83例,女性25例,女性腹型肥胖以内风痰湿血瘀证4例、痰湿气虚血瘀证3例居多;男性腹型肥胖以痰湿血瘀证13例、内风痰湿血瘀证9例、痰湿内火血瘀证9例、痰湿内火证8例、内风痰湿内火证7例、内风痰湿证5例居多。六种证候要素,仅阴虚证候要素与营养不良分析有统计学意义。3、脑卒中营养风险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将年龄、性别、卒中次数、脑卒中阶段、体重指数、腰围、脑卒中症状、证候要素频数、合并高血压病史、合并糖尿病史、合并冠心病史、合并心房颤动病史、合并高脂血症病史、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病史、合并吸烟史、合并饮酒史、卒中责任部位、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含量等指标进行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冠心病史、心房颤动病史、吸烟史、饮酒史、阴虚证候要素、语言不利、吞咽困难、肢体周身麻木、剥脱苔、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计数、白蛋白含量这些指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营养风险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吞咽困难、血红蛋白含量是脑卒中有营养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低血红蛋白含量是危险因素,且年龄每增加1岁,脑卒中患者具有营养风险提高1.103倍,且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有营养风险是无吞咽困难有营养风险的4.833倍。结论:1、195例入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为61.54%;根据白蛋白含量分层的营养不良患病率为32.82%;腹型肥胖患者占比55.38%,腹型肥胖以男性患者居多。2、195例入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两种证候要素或者三种证候要素组合的证型居多。营养不良脑卒中患者以痰湿内火血瘀证、阴虚血瘀证、痰湿内火证、痰湿气虚证居多;超重患者以内风痰湿血瘀证、痰湿血瘀证、痰湿内火证居多;女性腹型肥胖以痰湿气虚血瘀证、内风痰湿血瘀证较多,男性患者腹型肥胖以痰湿血瘀证、内风痰湿血瘀证、痰湿内火证、内风痰湿内火证居多。六种证候要素中,仅阴虚证候要素在营养风险统计中具有统计学意义。3、年龄、吞咽困难、血红蛋白含量是脑卒中营养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低血红蛋白含量是危险因素,年龄每增加1岁,脑卒中患者具有营养风险的可能性提高1.103倍,脑卒中伴有吞咽困难症状具有营养风险是无吞咽困难具有营养风险的4.833倍。

王彪[5](2020)在《振幅整合脑电图针对ICU急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预后的早期评价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针对ICU急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预后的早期评价作用。方法1、实验对象:回顾性研究2018年08月至2019年10月共计38例入住本院ICU的急性脑卒中患者。2、实验方法:记录患者发病72小时内aEEG、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以及患者发病3个月后的脑功能量表(CPC)评分。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检验aEEG、GCS、CPC三者之间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aEEG、GCS分级对脑功能预后的评价作用;绘制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根据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等指标分析aEEG评估ICU急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预后的早期评价作用。结果1、38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4例,年龄3989岁,平均(64.63±11.55)岁。aEEGⅠ级10例、Ⅱ级14例、Ⅲ级14例;GCSⅠ级10例、Ⅱ级15例、Ⅲ级13例;脑功能预后良好11例,不良27例;2、Spearman秩相关分析:aEEG与GCS成正相关(r=0.730,P<0.01);GCS与CPC呈正相关(r=0.586,P<0.01);aEEG与CPC呈正相关(r=0.665,P<0.01);3、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年龄对患者脑功能预后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中aEEG(OR值19.042,95%置信区间3.187-113.784),GCS(OR值9.926,95%置信区间2.272-43.367),两者均P<0.05,提示aEEG与GCS在评价患者脑功能预后中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中GCS(OR值4.581,95%置信区间0.665-31.531,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aEEG(OR值12.439,95%置信区间1.692-91.46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aEEG曲线下面积(0.897)大于GCS线下面积(0.871),在最佳截断值1.5时,aEEG(敏感度92.6%、特异度72.7%)较GCS(敏感度88.9%、特异度63.6%)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约登指数比较发现,aEEG(0.653)高于GCS(0.525)。提示aEEG较GCS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预后更具预测价值。结论aEEG可以作为独立因素应用在ICU急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预后的早期评价中,且aEEG预测能力高于GCS。

赵丽[6](2020)在《卒中后抑郁相关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筛选出潜在高危因素,为本病的预防提供依据;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中风病中医证候要素进行分析,从中医角度探讨本病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疗区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共167例,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态、医保类型、受教育程度)、个人史(吸烟史、饮酒史)、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部位、中风病中医证候要素的信息。在患者发病后的14天±2天,给与HAMD测评,根据HAMD评分结果,将其分为PSD组和非PSD组,观察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态、医保类型、受教育程度、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部位与PSD的关系;观察中风病中医证候要素与PSD的关系。结果:1.对符合纳排标准的167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筛查,其中卒中后抑郁患者共81例,总发生率为48.5%。其中轻度卒中后抑郁患者有48例,发生率为59.3%;中度卒中后抑郁患者有24例,发生率为29.6%;重度卒中后抑郁患者有9例,发生率为11.1%;2.经单因素筛选发现,位于基底节区的急性脑卒中发病人数33例,抑郁发生12例,占36.4%;位于脑叶的急性脑卒中发病人数34例,抑郁发生9例,占26.5%;位于脑干的急性脑卒中发病人数27例,抑郁发生18例,占66.7%;位于丘脑的急性脑卒中发病人数30例,抑郁发生10例,占33.3%;多发病灶的急性脑卒中发病人数43例,抑郁发生32例,占74.4%,PSD组与非PSD组在卒中部位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D组与非PSD组在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态、医保类型、受教育程度、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病灶部位、高血压是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基底节区病灶为参照,丘脑病变的抑郁发生情况为参照病灶的3.297倍,多发病变的抑郁发生情况为参照病灶的5.521倍;合并高血压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PSD的风险是未合并高血压的7.077倍;4.对两组患者的中风病中医证候要素进行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PSD组与非PSD组在内火证、气虚证、痰湿证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风后内火证、气虚证、痰湿证与PSD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且β>0,Exp>1)。中风病内火证积分高的患者发生PSD的可能性是积分低的患者的1.133倍,气虚证积分高的患者发生PSD的可能性是积分低患者的1.105倍,痰湿证积分高的患者发生PSD的可能性是积分低患者的1.077倍。结论:1.PSD的发生率较高,高血压、卒中部位是PSD的相关危险因素。2.PSD的发生与中风病中医证候要素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内火证、气虚证、痰湿证的急性脑卒中患者易出现抑郁。

高佳秀[7](2020)在《项丛刺疗法治疗中风后风痰瘀阻型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对比项丛刺疗法结合吞咽功能训练与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对中风后风痰瘀阻型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观察项丛刺疗法的临床疗效。2.以针刺时效性中的即刻效应为切入点,通过观察项丛刺疗法及主穴风池穴对吞咽障碍患者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表面肌电图(s EMG)、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影响,探讨项丛刺疗法的针刺时效性及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1.论文一:将96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各48例,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对照组予吞咽功能训练,每日一次,每周5次,每次30分钟。试验组在对照组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行项丛刺疗法,具体取穴如下:主穴:风池(双);配穴:天柱(双)、完骨(双)、廉泉、旁廉泉(双)、金津、玉液。针刺方法:0.35mm×40mm毫针,首先针刺双侧风池穴,向喉结方向捻转进针约35mm。其次针刺双侧天柱及完骨穴,向喉结方向捻转进针约35mm;廉泉、旁廉泉向舌根方向直刺约35mm,以100转/分速度各穴捻转15秒,留针30分钟,每日1次,5次/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金津、玉液点刺放血:选用一次性采血针,医者戴一次性医用胶皮手套,以左手拇指、示指将舌体上卷,右手持采血针点刺金津、玉液,深度约12mm,出血量约23ml,每周2次。治疗4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表面肌电图(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的吞咽时间及平均振幅)评定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利用SPSS20.0统计分析,得出结果。2.论文二:对试验组42例(脱落6例)患者针刺风池穴及项丛刺即刻,行自身前后对照,分别探讨主穴风池穴对吞咽障碍者VFSS(口腔期、咽期时间及舌骨移动度)的影响、项丛刺疗法及主穴风池穴对吞咽障碍患者s EMG(空吞咽及吞咽5ml水模式下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吞咽时间及平均振幅)的影响、项丛刺疗法及主穴风池穴对吞咽障碍患者TCD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利用SPSS20.0统计分析,得出结果。结果:1.论文一: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治疗前洼田饮水试验吞咽等级、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s EMG空吞咽及吞咽5ml水的模式下,时间及平均振幅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1.1治疗后,两组洼田吞咽能力等级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1.2两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均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及下降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1.3 s EMG示,两组治疗后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吞咽时间均较治疗前减少(均P<0.05);两组治疗后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吞咽时间及下降值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吞咽时间低于对照组,下降值高于对照组(P<0.05)。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平均振幅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平均振幅及升高值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平均振幅及升高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2.论文二:2.1.VFSS示,与针刺前较,针刺风池穴即刻可减少口腔期吞咽时间、咽期吞咽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针刺风池穴可增加舌骨上移、舌骨前移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2s EMG示,2.2.1针刺风池穴即刻与针刺前比较:在空吞咽、吞咽5ml水模式下,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空吞咽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空吞咽平均振幅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2.2针刺项丛刺即刻与针刺风池穴即刻比较:在空吞咽、吞咽5ml水模式下,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空吞咽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空吞咽平均振幅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3 TCD示:2.3.1对血流速度增快者来说,针刺风池穴即刻与针刺前TCD比较,RMCA血管的Vs、Vd、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CA血管的Vs、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A血管的Vs、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项丛刺即刻与针刺风池穴即刻TCD比较,LMCA血管的Vs、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血管的Vs、Vd、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2对血管速度正常者来说,针刺风池穴即刻与针刺前TCD比较,各血管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均P>0.05)。针刺项丛刺即刻,与针刺风池穴即刻TCD比较,各血管血流速度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2.3.3针刺对供血不足者来说,针刺风池穴即刻与针刺TCD比较,RMCA血管Vd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CA血管Vs、Vd、Vm较针刺前减低(P<0.05),PI指数较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血管Vs、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A血管Vs、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RI指数较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A血管Vs、Vd、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RI指数较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项丛刺即刻与针刺风池穴比较,RACA血管PI指数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CA血管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血管Vs、Vd、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义(P<0.05),RI指数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A血管Vs、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RI指数较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A血管Vs、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项丛刺疗法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风痰阻络型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可降低肺炎发生率,适合临床推广应用。2.项丛刺疗法可有效改善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吞咽时间、增加吞咽肌群的收缩能力及协调性。3.项丛刺疗法在改善吞咽肌群肌力及协调性、减少吞咽时间、促进舌骨及舌骨喉复合体运动等方面临床效果优于风池穴。4.项丛刺疗法对异常血液动力学的“双向调节”作用优于风池穴,而对正常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加快或减慢作用。5.项丛刺主穴风池穴对吞咽障碍患者的即刻效应明显,表现为吞咽肌群及血液动力学改变,具有穴位特异性。6.项丛刺疗法对吞咽障碍患者的即刻效应优于风池穴,具有更好地针刺时效性。

王小波[8](2019)在《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通腑中药干预效果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1.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针对性防治策略提供科学支持;2.分析吞咽障碍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内在关联,为其病因防治提供理论依据;3.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其中医辨证施治提供理论依据;4.观察通腑中药“通腑醒神胶囊”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回顾性收集2005年1月~2009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所有出院诊断为“脑梗死”临床病历资料,然后根据纳排标准筛选符合要求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并根据有无肺炎发生及有无吞咽障碍划分亚组;2.收集纳入病历人群的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中医、西医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类型,入院后的洼田饮水评分及肺部感染评分,神经功能评分(NIHSS),影像学脑梗死病变部位,入院后抗生素使用情况及通便药物使用情况等资料;3.运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以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影响其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独立危险因素,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后吞咽障碍和相关性肺炎发生的相关性;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观察“通腑醒神胶囊”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结果:1.按照纳排标准共纳入符合要求患者273例,其中卒中合并肺炎患者78例(33.2%),住院期间发生吞咽障碍者共84例(30.8%);2.高龄,吸烟、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卒中病史与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病密切相关(P<0.05);合并吞咽障碍,留置胃管,便秘,NIHSS评分(5分),洼田饮水试验V级,基底节区及多部位梗死等因素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病密切相关(P<0.05);3.留置胃管、吞咽障碍、便秘、高NHISS评分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后独立危险因素(P<0.05)吞咽障碍明显(洼田饮水V级)的患者并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风险更大(P<0.05);4.急性缺血性中风卒中中医证候类型以为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阻络、气虚血瘀、阴虚风动5种类型为主,其中痰热腑实证比例最高(112例,41.0%),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线性回归分析提示痰热腑实证患者与其他证型的患者相比,临床疗效有明显差异(P<0.05);5.住院期间使用“通腑醒神胶囊”是肺部感染预后的保护性因素(P<0.05),使用通腑醒神胶囊治疗组对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更加确切,(P<0.05)。结论:1.留置胃管、吸烟史、发生便秘等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留置胃管、高NHISS评分、便秘是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吞咽障碍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4.痰热腑实证是急性缺血性中风卒中最主要的中医证候类型之一,中药“通腑醒神胶囊”较西药缓泻剂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痰热腑实证有更好的疗效。

杜忠剑[9](2019)在《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NIHSS评分、长谷川智能量表(HD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炎症因子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6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按照指南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按患者静脉推注;而后45 mL加入到体重计算,0.9mg/kg体重(最大剂量为90mg),总剂量的10%先静脉推入,剩余剂量在随后60 min内静脉滴注,1次/d,只给予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介入醒脑开窍针刺法,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相关炎症因子以及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NIHSS评分,HDS评分,Barthel指数,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IL-12、IL-16和肿瘤坏死因子a,出现梗死后出血、吸入性肺炎、低蛋白血症、使用抗焦虑药物患者例数方面对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炎症因子水平,减少梗死后不良反应,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袁方[10](2019)在《重症脑血管病急性期血压管理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急性脑血管病是由于颅颈部血管阻塞或突然破裂导致相关脑组织供血障碍从而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组疾病。急性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是全球第二大致死病因。重症脑血管病是一种导致患者重度神经功能损害,并且常伴有呼吸、循环等多个系统功能严重障碍的急性脑血管事件。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病情危重、并发症多、易出现神经功能恶化,因而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护和治疗,其急性期的救治策略直接决定了病人的预后。急性脑卒中发病后,75%以上的患者伴有血压升高,在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中,58%-81%患者在发病前有高血压史。因此,血压管理是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救治的基本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血压升高可以导致脑病、心脏并发症以及肾损伤,在自发性脑出血的患者中还可引起血肿扩大、加重血肿周围组织水肿、引起再出血。然而,降压幅度过大可通过降低脑灌注压从而加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缺血的程度,也会明显提高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血肿扩大、再出血、死亡、致残的风险。脑卒中急性期的血压管控一直是国内外临床研究的热点。但目前相关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论尚不统一,有的支持降压治疗,有的反对降压治疗,有的还是中性结果,并且这些研究的患者群排除了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或者疾病严重程度较轻,均不能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起到明确的指导作用。此外,国内外指南均因临床证据的缺乏无法给出具体的建议以指导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血压管理的策略,使得临床医生常常无所适从。【研究目的】1.探究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不同血压水平与临床预后的关系,以期为下一步设计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提供前期理论依据。2.比较个体化降压方案(入院水平下降10%-15%)与常规降压方案(缺血性脑卒中:收缩压超过200 mmHg启动降压;自发性脑出血:收缩压超过180 mmHg启动降压)在伴有血压升高的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3.分析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血压波动特点,探究血压变异性与临床预后的相关联系。【研究方法】1.回顾性地纳入2012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间西京医院神经内科监护室连续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总结入院收缩压、舒张压与出院时临床结局的关系。计算入院24小时收缩压变化率,比较不同收缩压下降幅度的患者出院时死亡率和严重不良预后发生率的差异。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用于临床结局的评定。2.由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组长单位牵头,联合陕西省内其他25家区域中心医院作为参与单位共同开展重症脑血管病急性期血压管理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Controlling Hypertension After Severe Cerebrovascular Event,CHASE)。计划纳入500例重症脑血管病急性期患者,随机分至干预组(即个体降压组)和对照组(即常规降压组)。个体化降压组的患者入院收缩压≥150 mmHg即启动降压,目标2小时内将收缩压控制于130-180 mmHg之间并且在入院水平上下降10-15%。常规降压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缩压>200 mmHg即启动降压治疗,目标收缩压降至≤200 mmHg;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收缩压>180 mmHg,即启动降压治疗,目标收缩压降至≤180 mmHg。本试验的主要终点事件为发病90天时的不良预后发生情况,用改良Rankins量表进行评价(3-6分代表无法独立生活或死亡,用以定义―不良预后‖)。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出院时的不良预后、出院时的残疾程度,以及发病90天的日常生活能力水平。3.基于CHASE试验数据库,将两个试验组的患者合并成一个队列,从急性期(入组24小时,acute phase)和亚急性期(入组第2天至第7天,subacute phase)两个时间阶段来研究重症脑卒中患者的血压变异性。选用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作为反映血压变异性的主要指标,还计算了平均值(mean)、最高值(maximum)、最低值(minimum)、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连续变异度(successive variation,SV)、平均实际变异度(average real variability,ARV)。建立3种逻辑回归模型分析血压变异度与发病3个月临床预后的关系。【研究结果】1.对302例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回顾性分析表明,入院收缩压与出院时严重不良预后的发生率(mRS评分5-6分)成―V‖型模式。入院收缩压、舒张压与出院改良Rankin评分的三维曲面模式图呈现盆地样地形,入院血压在120-140/70-80 mmHg水平左右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预后较好,血压过低或过高与之相比预后均较差。入院24小时收缩压据入院水平下降超过15%的重症脑血管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率显着高于血压下降幅度未超过15%的患者(P=0.016)。2.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共有16029例患者在26家区域中心医院进行入组筛选,最终500例患者进入随机分组。试验过程中有5例患者要求退出研究,12例患者经质量监督与控制委员会审查不符合入组标准而剔除,最终共有483例患者纳入研究分析,个体化降压组242例,常规降压组241例。与常规降压治疗相比,接受个体化降压治疗的患者其发病90天的不良预后发生率降低2.3%,但两种血压管理方案对于预后的影响无显着差异(比值比:0.89;95%置信区间:0.47–1.19;P=0.222)。在次要终点事件中,个体化降压治疗与出院时较低的NIHSS评分显着相关(β估计:-0.13;95%置信区间:-0.2至-0.03;P=0.009)。而在其他次要终点事件中,如发病90天Barthel评分、出院时不良结局、出院GCS评分、出院Barthel评分,两组均无显着差异。在发病90天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和90天死亡率方面,两组均无差异。3.入组24小时的收缩压平均值(mean)、最高值(maximal)、最低值(minimal)、SD、CV、ARV、SV均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3个月不良结局无关。入组第2天至第7天的收缩压最低值、SD、CV、ARV、SV均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3个月不良结局显着相关。重症脑血管病患者3个月的死亡率随着亚急性期(入组第2天至第7天)SD水平的升高也阶梯状上升。入组24小时舒张压的变异度也与3个月不良结局无关,而入组第2天至第7天舒张压的变异度与预后显着相关。【研究结论】1.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入院血压过低和过高均与较差的预后相关,入院24小时血压下降幅度过大可导致更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2.CHASE试验表明对于重症脑血管病急性期血压升高的患者,在入院的水平上收缩压降低10%至15%与常规降压治疗相比是安全的,可改善出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但是未能显着降低发病3个月的不良结局发生率。3.对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在亚急性阶段保持血压平稳、减少剧烈波动是血压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重症脑梗死患者尤其要避免血压降得过低。

二、中西医结合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92例随机对照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92例随机对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醒脑静早期干预急性中风循证评价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混合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急性中风早期干预临床研究现状
        1 急性中风流行病学调查
        2 急性中风早期干预临床研究现状
        3 急性中风早期中医药干预临床研究现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混合方法研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现状
        1 混合方法研究的概念
        2 混合方法研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研究
    研究一 醒脑静辅助治疗急性中风循证证据再评价
        1 背景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解释性序列混合方法研究
    前言
    研究二 横断面调查: 北京某三甲中医院急性卒中醒脑静注射液早期临床用药特征及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三 定性研究: 北京某三甲中医院临床医师对急性卒中早期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认知和态度
        1 方法
        2 访谈提纲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研究四 基于临床实践指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中西医早期管理临床稽查
        1 背景
        2 稽查主题
        3 稽查标准及内容
        4 抽样与数据收集
        5 结果
        6 讨论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及研究意义
    3 不足和展望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2)针罐联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认识
        2 流行病学研究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4 临床表现特点
        5 诊断方法
        6 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综合防治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研究进展
        1 病名延袭
        2 中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认识
        3 治疗方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一 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研究二 拔罐辅助西药治疗肺炎的系统评价和Met分析
        1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类型设计
        2.2 样本量估算
        2.3 分组方法
        2.4 伦理审查
        2.5 治疗方案
        2.6 观察指标
    3 质量控制
        3.1 严格筛选受试者
        3.2 规范针刺、拔罐干预过程
        3.3 依从性保证
        3.4 盲法衡量和判断结果
    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5.2 观察指标基线比较
        5.3 临床疗效比较
        5.4 安全性评价
    6 讨论
        6.1 选题依据
        6.2 研究方案分析
        6.3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6.4 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
    1 祖国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认识
        1.1 病名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辨证治疗
    2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认识
        2.1 病名认识
        2.2 发病机制
        2.3 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治疗
    3 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理论依据
        3.1 磁珠耳穴贴压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睡眠障碍的理论依据
        3.2 子午流注择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睡眠障碍的理论依据
    4 课题假说
    5 课题创新点
    6 课题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和处理原则
        1.6 脱落标准和处理原则
        1.7 终止标准和处理原则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含量估计
        2.2 随机分组
        2.3 干预方法
    3 疗效评定标准
        3.1 基线资料
        3.2 疗效性指标
        3.3 安全性观测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5 质量控制
    6 伦理考虑
    7 技术路线图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研究基本情况
        1.1 研究完成情况
        1.2 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1.3 临床疗效指标基线资料比较
    2 临床疗效指标干预后比较
        2.1 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比较
        2.2 临床疗效情况比较
        2.3 血清皮质醇浓度比较
        2.4 疲劳状况比较
        2.5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3 安全性观察指标情况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一般资料分析
    2 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影响分析
        2.1 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患者睡眠质量和临床疗效的影响
        2.2 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的影响
        2.3 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患者疲劳状况的影响
        2.4 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的影响
结论
本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耳穴贴压干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住院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风病与中医临床营养的研究进展
        1.1 中风病概况
        1.2 中医临床营养的研究进展
        1.3 营养不良的中医证候要素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营养管理研究进展
        2.1 脑卒中概况
        2.2 营养学的相关概念
        2.3 脑卒中营养状况研究概述
        2.4 脑卒中营养状况评估方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住院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调查表
        2.2 数据录入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NRS2002评分统计
        3.2 性别统计
        3.3 营养指标统计
        3.4 中医证型、证候要素分布统计
        3.5 营养指标与营养风险分析统计
        3.6 一般资料统计分析
        3.7 影像学分析
        3.8 既往史统计
        3.9 脑卒中患者营养风险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4. 讨论
        4.1 营养状况分析
        4.2 营养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4.3 中医证型、证候要素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病例调查表

(5)振幅整合脑电图针对ICU急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预后的早期评价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本研究的不足与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中英文缩略对照
附录B:个人简历
附录C:临床综述
    参考文献

(6)卒中后抑郁相关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的研究
    文献综述二
        卒中后抑郁的中医研究进展
研究方案
    1 临床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纳排标准
    4 信息采集
    5 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7)项丛刺疗法治疗中风后风痰瘀阻型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项丛刺疗法治疗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项丛刺疗法对吞咽障碍患者VFSS、sEMG、TCD的影响研究
    材料与方法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综述一 祖国医学对吞咽障碍的认识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于吞咽障碍的认识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通腑中药干预效果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中医药研究进展
        1.1.1 中医学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
        1.1.2 中医学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1.1.3 中医学对卒中相关性肺炎的认识
        1.1.4 中医学对卒中相关性肺炎的治疗概况
        1.1.5 小结
    1.2 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2.1 发病机制
        1.2.2 危险因素的研究
        1.2.3 SAP临床诊断与评估
        1.2.4 小结
    1.3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相关性肺炎康复治疗进展
        1.3.1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治疗进展
        1.3.2 小结
    1.4 “通腑醒神胶囊”及“通腑醒神、豁痰开窍”治法的研究现状
        1.4.1 “通腑醒神胶囊”在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
        1.4.2 “通腑醒神胶囊”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研究
        1.4.3 通腑疗法的使用现状
        1.4.4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方法与步骤
    2.1 研究目的
    2.2 临床资料
        2.2.1 研究对象
    2.3 诊断标准
        2.3.1 西医诊断标准
        2.3.2 中医诊断标准
    2.4 病例纳排标准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5 卒中相关性肺炎疗效判定标准
    2.6 研究步骤与方法
        2.6.1 数据采集方法
        2.6.2 数据采集项目
        2.6.3 录入《病例调查表》
        2.6.4 《病例调查表》制定标准
        2.6.5 数据录入规则
    2.7 统计软件
    2.8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一般统计学资料分布情况
        3.1.1 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分析结果
        3.1.2 27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资料分布情况
        3.1.3 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痰培养结果分布情况
        3.1.4 急性缺血性卒中中医证候类型分布规律
    3.2 常见病因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病相关性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3.3 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3.4 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预后情况的危险因素分析
    3.5 中医证候类型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预后的相关性
    3.6 洼田饮水分级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预后的关系
    3.7 通腑醒神胶囊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
    3.8 “通腑醒神胶囊”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预后
第四章 讨论
    4.1 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4.2 中医学对卒中相关性肺炎的认识及“通腑醒神胶囊”的治疗效果分析
    4.3 研究的局限性
    4.4 小结
    4.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传统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3 炎症因子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和脱落病例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统计分析处理
    6 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概述
    2 病机理论上的创新
    3 选穴上的创新
    4 针刺运用手法上的改革
    5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理
    6 研究结果分析
第四部分 结论问题展望
    结论
    问题
    展望
参考文献
针灸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1 针灸疗法治疗急性脑卒中功能障碍研究概况
        1.1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改善
        1.2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语言功能障碍的改善
        1.3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睡眠障碍的改善
        1.4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吞咽功能障碍的改善
        1.5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抑郁症状的改善
    2 治疗急性脑卒中的常见针灸方式
        2.1 单纯性针灸治疗
        2.2 电针治疗
        2.3 温针灸法
        2.4 多种针法结合
    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个人简历

(10)重症脑血管病急性期血压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血压与预后相关性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设计与伦理
        1.2 研究对象
        1.2.1 入组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1.3.1 病例资料的收集
        1.3.2 血压的测量
        1.3.3 分析内容
        1.3.4 预后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入院血压与临床预后
        2.3 入院24 小时血压变化情况与临床结局
    3 讨论
第二部分 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血压管理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设计与伦理
        1.2 病例选择
        1.2.1 入组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随机分组
        1.4 研究方法
        1.4.1 降压方案
        1.4.2 其他治疗
        1.4.3 血压监测
        1.4.4 病例资料的收集
        1.4.5 结局评定
        1.4.6 试验质量控制
    2 统计方法
        2.1 样本量的计算
        2.2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纳入患者的临床特征
        3.2 治疗干预
        3.3 收缩压变化情况
        3.4 临床结局
    4 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CHASE试验数据库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血压变异度与预后关系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设计与伦理
        1.2 病例选择
        1.2.1 入组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CHASE试验研究内容简述
        1.4 预后评估
    2 统计方法
        2.1 样本量的计算
        2.2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纳入患者的临床特征
        3.2 血压变异性与预后的关系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CHASE试验方案
附录二 CHASE试验病例报告表
附录三 补充图表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中西医结合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92例随机对照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醒脑静早期干预急性中风循证评价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混合方法研究[D]. 田紫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针罐联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D]. 米淑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研究[D]. 卓叶雯.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住院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D]. 梅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振幅整合脑电图针对ICU急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预后的早期评价作用[D]. 王彪.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6]卒中后抑郁相关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的分析[D]. 赵丽.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12)
  • [7]项丛刺疗法治疗中风后风痰瘀阻型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研究[D]. 高佳秀.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通腑中药干预效果的回顾性分析[D]. 王小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9]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D]. 杜忠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重症脑血管病急性期血压管理研究[D]. 袁方.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92例随机对照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