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valuation of Security of Mine Ventilation Systems(论文文献综述)
乔万义[1](2021)在《矿井通风系统安全评价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高度重视矿井安全生产,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矿井安全监督检查制度。矿井通风系统作为矿山安全生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起到保障矿井生产安全的重要作用。可见,对矿井通风系统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就是对整个矿井系统进行安全评估。基于此,有必要对矿井通风系统的安全评价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措施。
杨卓亚[2](2021)在《矿井通风系统重大隐患监测识别与安全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矿井通风系统是矿井生产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预防瓦斯、矿尘和火灾事故发生的重要关键。目前对通风系统重大隐患的识别还只是处于人工干预阶段,在智能化监测和识别方面的研究较少,难以实现对通风系统的实时监控和识别;通风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的工作大多也需要进行专家决断,难以根据各种通风系统的监测数据对其进行实时、定量的评价。为了更好地实现对矿井通风系统的安全运行状态进行实时量化评价,并准确识别其在系统中的重大隐患,本文以山西某矿的通风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矿井风量不足和通风系统不稳定这两类重大安全隐患的影响因素,给出了定量的判识指标和模型,提出了基于中性参照对象的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矿井通风系统安全风险监测评价的指标和模型,从而实现了对通风系统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主要进行了如下研究:(1)以当前监测风量、5min内风量简单移动平均值和一个月内风量指数移动平均值作为风量不足的判识指标,建立了风量不足识别模型,根据给出的评分值对矿井风量不足隐患进行判识;用真实波动幅度均值作为通风系统不稳定的判识指标构建了通风系统不稳定识别模型,根据最终的评分值来判断通风系统的稳定性。(2)从矿井的通风系统稳定性、风量合理性、风流质量、通风难易程度四方面筛选出具有代表性且可以进行量化的13个影响矿井通风系统安全性的评价指标,并建立一套能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实时动态评价的安全风险监测评价模型,根据预先设定的各个评价指标的评分规则,采用基于中性参照对象的层次分析法给出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值与评分值,将其与设定的中性参考值进行比较得出评价结果。(3)对试验矿井通风系统进行了重大隐患监测识别与安全风险监测评价,结果表明该矿井通风系统在监测周期内不存在风量不足或通风系统不稳定重大隐患,且该矿井通风系统的安全性较好,与目前矿井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进一步证实了该隐患监测识别模型和安全风险监测评价模型的合理可行性,对通风系统安全生产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赵旭[3](2021)在《基于用风区域的矿井通风质量智能评价方法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通风系统会逐渐变得复杂,增加了井下各工作区域风流的供应难度,使得通风系统的维护与灾害控制成为当前的主要问题。目前矿井通风系统评价主要是通过建立单一评价模型对整体进行评价,只能从宏观角度得到矿井通风系统评价结果,忽视了局部用风区域通风效果对整体评价产生的影响,使得风源性事故无法从根源上有效发现。因此,如何从微观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智能评价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针对上述问题,首先结合矿井通风理论对通风系统用风区域进行划分。根据不同水平、不同采区的用风需求,将矿井通风系统用风区域划分为5种用风区域类型,分别为进风区段类型、采煤工作面用风区域类型、掘进工作面用风区域类型、回风区段类型和硐室用风区域类型;随后对各用风区域类型的实际通风因素在科学性、可行性原则上选择实时可测、可比的通风因素作为评价指标,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将评价等级划分为4类: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并对各评价指标等级的取值范围进行量化分析,确定各用风区域类型独立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最小相对信息熵原理将层次分析法确定的主观权重与熵权法、均方差法和变异系数法确定的客观权重信息进行融合后确定组合权重,使评价指标权重信息随监测指标数据动态调整;最终应用属性区间识别模型对各用风区域进行通风质量评价,详细给出每个评价指标的属性测度函数,确定单指标评价等级测度值,并结合各评价指标组合权重信息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根据置信度准则获取评价结果,完成各原子用风区域的动态评价。在原子用风区域通风质量评价结果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用风区域类型在所属复合用风区域中的权重大小,并结合用风区域类型下各原子用风区域的供风量信息动态调整权重,构建二级综合评判法和PNN神经网络综合评价模型,完成复合用风区域通风质量综合评价。在对通风质量智能评价模型的算法研究基础上,利用Visual Studio 2015和PyCharm 201 7开发工具完成通风质量智能评价系统的开发与实现。实验结果表明,应用开发的矿井通风质量智能评价系统,结合东滩煤矿有限通风数据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结果相符,验证了用风区域划分、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算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也验证了智能评价软件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党琪[4](2021)在《矿井通风质量的动态评价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根据《煤矿通风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对通风进行每旬一次的评级,难以对通风状态进行实时反映。本文通过建立矿井通风质量动态评价系统并进行态势分析,为管理者制定改善通风质量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对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矿井通风质量的考核评级是对整体通风系统进行评价的,不能精准反映区域通风质量状态。本文根据矿井通风中用风需求的不同,将用风区域划分为五部分,分别为进风区段、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硐室和回风区段。在深入研究现有矿井通风评级指标及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用风区域的评价因素不同,建立了各区域对应的动态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集成FCE和AHP方法建立区域通风质量动态评价模型。首先根据AHP确定各区域的各评价指标权重,然后通过柯西隶属函数计算实时监测数据所属评价级别的隶属度,运用FCE计算评级权重,最后通过置信度识别原则确定区域通风质量级别。该模型通过正态型函数将评价级别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危险四个级别。结合区域通风质量的级别权重,建立通风系统整体的通风质量综合评价模型,根据区域在通风系统中的重要权值进行加权求和得到矿井的整体通风质量评价结果。基于煤矿通风质量的动态评价,建立了 SPABP态势分析模型。首先运用SPA提出通风质量四元联系数分析方法,运用态势函数分析当前时刻的通风质量态势,然后通过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通风质量的各定量指标进行下一时刻的预测,进而完成对下一时刻的通风质量的态势分析,以便为通风安全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在矿井通风质量的动态评价与态势分析的基础上,开发了通风质量动态评价系统。该系统应用于东滩煤矿,对煤矿中63上06工作面通风路线的采煤工作面回风巷进行具体分析,采集并处理该煤矿监测到的历史通风数据,完成动态评价与分析,评价结果为良好,态势为同势且趋势良好,可继续安全生产,所得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可为煤矿通风安全监管及防御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郝世杰[5](2020)在《B铁矿通风系统的可靠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矿山通风系统是矿井安全生产的命脉,是地下普通矿山开采的八大系统之一。该系统拥有很多特点,比如复杂性、模糊性以及动态性,因此对矿井通风环境、设施设备的安全性以及通风系统管理有着重要的要求。地下矿井不仅对通风系统可靠性有极其高的要求,另外也需要作业人员的生命健康在一定程度上有保障。由于矿井的动态性标志着通风系统的可靠性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变化,导致了地下矿井的巷道、网络结构等的复杂化,同时也影响着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若通风系统的某一节点出现故障,说明通风系统的可靠性下降,以及影响整个矿井的开采以及作业,同时也会危机到矿井下的工作人员的生命。因此,评价通风系统的可靠性高低近年来越来引发学者专家的看重。首先,分析了通风系统可靠性的必须性和必备条件,根据B铁矿的实际情况,对B铁矿的现状,开拓方式,主要生产区和矿井通风系统的可靠性概况做了阐述。其次,针对矿井通风系统的特点,建立原则,选取一级指标因素:通风系统环境、通风设施安全性和通风系统安全管理。在选取一级指标的基础上分二级指标,共分17个二级指标,确定指标后构造可靠性评价体系,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最后,通过评价方法的原则,以及对比几种评价方法优势与弱势,通风系统可靠性的复杂性以及动态性导致矿井系统的整个状态充满了不确定性,结合该矿的自身特点决定采用模糊综合评价,依据权重和隶属度计算结果,确定评价等级,发现问题,通过对指标提出相应的措施改善通风系统的可靠性。
李仁晋[6](2020)在《研究通风安全的制约因素及防范措施》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矿山开采业资源开发的增加,与矿山安全相关的事故屡屡发生。在矿井工业中,矿井通风的管理非常重要。如果矿井通风不畅,可能会发生火灾和瓦斯爆炸等安全问题。矿山的开采难度也在逐渐增加,它面临着高风险和繁重任务的特点,这使得矿井事故频繁发生,导致这一后果的因素与矿井的通风密切相关。除自然因素外,引起事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人为因素,因此本文将主要分析矿井通风安全的制约因素,然后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在矿山开采中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
李江鹏[7](2020)在《小纪汗煤矿矿井通风对煤壁自燃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采掘工作面的推进和巷道的开拓延伸,巷道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造成了煤柱煤壁漏风的不良通风状况,使得小纪汗矿11212工作面回撤通道处的隔离煤柱煤壁在2018年的一大里发牛生了自燃冒烟现象,对矿井的通风安全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严重影响了矿井的安全。因此为了保障小纪汗矿的安全生产,需要对其通风系统进行安全性分析和煤壁自燃特性研究。本文首先,采用气压计逐点测定法对小纪汗矿进行通风阻力测定和通风阻力分布分析及简单的安全性分析,将测定数据作为矿井通风辅助软件中的基础参数进行设罝,在此基础上进行矿井自然分风模拟解算,解算结果与实际通风情况基本吻合,且根据模拟解算的风压可计算并得出11212工作面回撤通道隔离煤柱两端差压为433.89Pa.其次,将现场采集的2#煤样进行破碎筛选为1#~6#煤样,分别将6种煤样置于程序升温箱中进行煤自燃特性实验,利用气相色谱仪分析实验过程中的氧化产物,可知小纪汗矿煤样的临界温度和干裂温度分别为60~70℃、115-125℃,当煤温达到100℃时1000PPM的CO浓度可作为煤自燃的判断标准。再次,利用FLUENT仿真模拟软件对11212工作面回撤通道隔离煤柱的煤自燃现象特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在433.89Pa的煤柱差压和1m2的裂隙通道条件下,CO浓度达到了1000PPM,煤柱煤壁发生了自燃。最后,根据煤自燃条件影响因素(压差、裂隙率0.013和水分11.43%~16.31%)对小纪汗煤矿进行了自燃危险区域预测及预警,得到高危区仅有11212工作面回撤通道隔离煤柱,依据划分的煤自燃阶段对小纪汗矿自燃煤壁进行了自燃阶段判断,并选用喷浆堵漏钻孔灌浆防治技术对其进行防治,实施后的气体浓度检测结果表明煤壁自燃防治效果显着,不会再出现煤自燃情况。
杨雪[8](2020)在《煤矿安全风险评价与对策研究 ——以双山煤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矿安全风险评估是增强煤矿系统安全风险和评价煤矿生产过程安全情况的关键手段和来源,在煤矿安全管理体系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为切实保障煤矿安全生产,从根本上防范或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几率,全方位的增强煤矿的安全措施,就需科学化、合理化的进行系统性的安全风险评估,这可以使煤矿企业和监管部门进一步了解矿井的安全风险程度并对此进行评估,评估过后再统筹规划生产工作。本论文以目前已有的安全风险评估理论为指导依据,建立了既包括科学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又包括了带有反馈作用的煤矿安全风险评估体系,该体制为实际的生产生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本文立足于双山煤矿的生产系统,选取了对安全风险评价具有重要影响的多个因素,分别选取了 1级指标和2级指标,1级指标由6个要素组成,即选取煤矿固有的安全风险、人员安全风险、设备安全风险、技术设备保障安全风险、环境安全风险以及管理安全风险;2级指标由37个要素组成,即矿井生产能力水平以及员工平均受教育水平等。将安全风险评估指标制度按照隶属关系进行分类处理。以安全风险评估的理论知识为切入点,选定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为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通过确定煤矿安全风险因素集和评价判断矩阵,从而确定煤矿安全风险评价指数矩阵,最终确定煤矿安全风险评价指数矩阵及煤矿安全风险评估的总分。以本论文双山煤矿为例,依据以上内容建立了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并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分析,评估报告中显示,双山煤矿的总安全风险评估值为81.48,该分数值处于“中等风险”级别,是比较安全的生产方式。煤矿安全风险评估指标制度和评估体系的分值能够切实地展示出双山煤矿的安全系数和风险程度,并根据结果采取有效手段减少风险发生率。评估报告得到的最终结果完成了预期目标,准确的反映了企业的实际状况,为减少煤矿安全风险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葛恒清[9](2020)在《基于PSO算法的煤矿通风系统优化与调控》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现有煤层绝大多数都远离地表,这些煤层都必须采用井下开采方式,而井下开采方式必须建立安全可靠的煤矿通风系统。通风系统是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设施,也是煤矿企业的主要耗能耗资部分。煤矿通风系统稳定、安全、高效运行对煤矿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和降低成本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分析了煤矿通风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阐述了优化调控对煤矿安全、节能减排和提高管理水平重要意义。针对通风安全需求,提出稳风倒机方法,建立主通风机侧等效模型和稳风倒机优化控制模型;基于图论,构建了复杂通风网络按需分风增阻能耗优化调节模型,以及以调压、调阻的混合型调控方式,提出了混合型复杂通风网络能耗、建设投资成本以及改造利润损失的多目标优化调控方法,构建了混合型复杂通风网络多目标优化调节模型。其次,针对传统算法无法满足复杂通风网络这种大规模、多变量、多约束、多峰、非线性非凸的复杂问题求解,提出改进粒子群算法对复杂通风系统进行优化调控。借鉴集成系统的层次结构和生物行为异质性,提出采用层次结构和粒子异质行为的新型扩展层次异质粒子群算法EH2PSO,以“求精”“发现”因子扩展粒子探索能力,以分层结构增强粒子间信息共享能力,基于种群拥挤或早期停滞检测选择粒子异质行为,以标准PSO(SPSO)等5种PSO算法构建异质行为池。并经基准函数对EH2PSO的算法进行测试与比较研究,证明算法性能优越性。再次,根据建立的稳风倒机模型,提出了基于Fuzzy-PID的稳风倒机控制策略,建立稳风倒机模糊推理规则;提出了基于约束规划的稳风倒机控制策略,研究了约束规划风门角度调整歩长区间对井下风量变动影响;提出了基于EH2PSO算法控制的煤矿主通风机稳风倒机方法。结果证明基于EH2PSO算法控制的煤矿主通风机稳风倒机方法能够保持井下风量变动最小(小于0.8%)。开发了稳风倒机控制系统并经实际应用证明倒机过程井下风量稳定。另外,基于知情解引导粒子快速收敛于全局最优解的算法改进思想,提出在SMPSO算法种群引入角点解形成Corner-SMPSO。在角点解的求取上,提出将多目标转化为双目标优化的方法进行求取,并就不同的Pareto前沿类型,探讨了角点解的求解方法及其有效性,形成双目标SMPSO求解多目标问题角点解方法;基于DLZT系列基准函数,就Corner-SMPSO算法,引入角点解与否、引入时间进行比较研究,证明了引入角点解后多目标搜索算法性能在收敛速度和求解精度上有较大幅度提升,且引入角点解时间不同对算法性能改进没有明显影响。最后,提出基于EH2PSO算法的复杂通风网络能耗优化调控方法。经与采用Clerc’s Constricted PSO等三种PSO算法的优化调控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EH2PSO算法进行优化,较其他三种算法求解速度快、精度高,能够使多风机混合型复杂通风网络功耗最低。提出了基于Corner-SMPSO算法的混合型复杂通风网络多目标优化调控方法。综合考虑通风网络通风能耗、建设投资成本和因改造导致的停产利润损失,以国内多风机混合型通风网络为实例,采用Corner-SMPSO算法对混合型复杂通风网络进行多目标优化,求取最优解集为煤矿通风网络运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实验结果提供多目标优化调控解集,供煤矿企业决策选择。论文有图50幅,表31个,参考文献147篇。
朱旭东[10](2020)在《基于Ventsim的漳村矿通风系统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全、稳定与合理的矿井通风系统,对于保障矿井生产的有序、高效和低耗进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矿井生产活动的不断进行,使矿井通风系统的网络结构发生变化,同时,诸如瓦斯地质、矿压与煤炭自燃危险性等矿山地质因素也悄然改变,此外,由于受到采矿活动的影响,矿井通风系统参数发生渐变和突变,这些必然对矿井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造成不利于安全生产和技术经济不合理的状况。因此,通过引入系统工程、模糊数学与最优化等理论,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优化设计、运行状态模拟、评价和最优选择,从而得到技术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最优的矿井通风系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相关矿井通风理论与技术,以潞安集团漳村矿为例,在矿井计划贯通西扩区进风立井的背景下,采用调查计算与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在漳村矿进行实际测量和计算的基础上,分析得到漳村矿通风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井巷风速超标,有效风量率低,部分用风地点用风紧张,用风段阻力所占总阻力比值较小,风井数目较多,不便于管理,各回风井风机功耗较高,且效率低,不利于矿井节能降耗和通风管理等。其次,利用Ventsim三维可视化矿井通风仿真模拟软件,建立了与矿井实际高度吻合的漳村矿通风系统三维可视化模型,模型的模拟数值与实际值相对误差较小,各类通风参数相对误差均在5%以内,并对拟定的四种优化方案进行了风网解算分析,认为采用第三种方案:贯通西拓区进风立井,调整部分通风线路及设施,或者采用第四种方案:贯通西拓区进风立井,将西回风井改为进风井,均能够更大程度上缓解二水平及+480水平各采区的用风压力,为今后要开采的27采区、28采区和29采区提供通风便利,且经济性比较合理,为矿井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适合矿井参考选择。最后,通过建立的漳村矿矿井通风系统层次分析模型,确定各层因素的影响权重后,对四种优化方案进行定量计算可得:第四种方案的AHP评价总得分最高,即按照AHP分析方法,贯通西拓区进风立井,将西回风井改为进风井,是满足技术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最优化方案。
二、Evaluation of Security of Mine Ventilation System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valuation of Security of Mine Ventilation Systems(论文提纲范文)
(1)矿井通风系统安全评价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矿井通风系统安全评价指标选取 |
1.1 一级评价指标 |
1.2 二级评价指标 |
2 矿井通风系统安全评价 |
3 矿井通风系统安全优化 |
3.1 通风模式优化 |
3.2 调节通风量 |
3.3 降低通风阻力 |
3.4 合理配置通风设施 |
4 结语 |
(2)矿井通风系统重大隐患监测识别与安全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矿井通风系统隐患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
1.2.2 矿井通风系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
1.2.3 矿井通风系统安全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1.3.3 技术路线 |
2 通风系统重大隐患影响因素及表现形式 |
2.1 风量不足 |
2.1.1 风量不足的影响因素 |
2.1.2 风量不足的表现形式 |
2.2 通风系统不稳定 |
2.2.1 通风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2.2.2 通风系统不稳定的表现形式 |
2.3 其他通风重大隐患 |
2.4 本章小结 |
3 通风系统重大隐患监测识别模型 |
3.1 矿井主要用风地点风量不足 |
3.1.1 实际风量的确定 |
3.1.2 风量评价指标分析 |
3.1.3 风量合规性评价 |
3.1.4 风量不足重大隐患的判别 |
3.2 通风系统不稳定 |
3.2.1 评价指标分析 |
3.2.2 通风系统不稳定重大隐患的判别 |
3.3 本章小结 |
4 矿井通风系统安全风险监测评价方法 |
4.1 基于中性参照对象的层次分析法 |
4.1.1 基于中性参照对象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理论 |
4.1.2 设定指标评分的自定义规则 |
4.2 矿井通风系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指标选取依据 |
4.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 通风系统安全评价指标权重及评分的确定 |
4.3.1 准则层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2 次准则层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3 被评价对象对底层准则的评分计算规则 |
4.4 本章小结 |
5 矿井通风系统安全风险监测评价的应用 |
5.1 矿井基本概况 |
5.2 试验工作面基本概况 |
5.3 矿井通风系统数据采集 |
5.3.1 矿井通风系统主要基本参数 |
5.3.2 井下用风点风量计算 |
5.4 矿井通风系统重大隐患判识 |
5.4.1 矿井主要用风点风量不足 |
5.4.2 通风系统不稳定 |
5.5 矿井通风系统安全风险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基于用风区域的矿井通风质量智能评价方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矿井通风系统评价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矿井通风系统评价方法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主要研究路线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2 矿井通风系统用风区域划分研究 |
2.1 矿井用风区域类型划分意义 |
2.2 矿井原子用风区域划分理论依据 |
2.2.1 采煤工作面用风区域类型 |
2.2.2 掘进工作面用风区域类型 |
2.2.3 进风区段类型 |
2.2.4 回风区段类型 |
2.2.5 硐室用风区域类型 |
2.3 矿井复合用风区域划分理论依据 |
2.4 矿井用风区域划分结果分析 |
2.5 小结 |
3 矿井通风质量智能评价方法研究 |
3.1 矿井通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3.1.1 矿井用风区域类型评价指标研究 |
3.1.2 矿井用风区域类型评价等级研究 |
3.2 属性区间识别综合评价模型 |
3.2.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规则 |
3.2.2 基于属性区间识别模型的原子用风区域通风质量评价 |
3.3 二级综合评判法评价模型 |
3.3.1 复合用风区域中各原子用风区域权重确定规则 |
3.3.2 基于二级综合评判法的复合用风区域通风质量评价 |
3.4 PNN神经网络综合评价模型 |
3.4.1 PNN神经网络模型 |
3.4.2 基于PNN神经网络模型的复合用风区域通风质量评价 |
3.4.3 基于PNN神经网络综合评价性能分析 |
3.5 小结 |
4 矿井通风质量智能评价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2.1 评价系统架构设计 |
4.2.2 评价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4.3.1 评价系统开发环境 |
4.3.2 评价系统界面设计 |
4.3.3 评价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
4.4 系统测试 |
4.4.1 测试环境 |
4.4.2 测试项目 |
4.4.3 测试用例 |
4.4.4 测试结果 |
4.5 矿井通风质量智能评价系统在东滩煤矿的应用 |
4.5.1 矿井概况 |
4.5.2 东滩矿用风区域原始数据采集 |
4.5.3 东滩矿通风系统质量评价 |
4.6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矿井通风质量的动态评价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矿井通风评价指标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矿井通风评价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章节安排 |
2 矿井通风与安全 |
2.1 矿井通风系统特性分析 |
2.2 安全评价原则 |
2.3 矿井通风安全评价方法研究分析 |
2.3.1 矿井通风评价方法的理论研究 |
2.3.2 矿井通风动态评价方法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FCE_AHP的煤矿通风质量评价 |
3.1 煤矿通风系统的区域划分 |
3.1.1 用风区域类型划分意义 |
3.1.2 用风区域类型的划分 |
3.2 区域通风质量评价 |
3.2.1 通风质量的指标建立 |
3.2.2 基于AHP的指标权重确定 |
3.2.3 安全评价指标分级 |
3.2.4 模糊隶属函数的确立 |
3.2.5 基于FCE_AHP的评价模型 |
3.3 通风系统通风质量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SPA_BP的煤矿通风质量态势分析 |
4.1 态势分析概述 |
4.2 矿井通风质量态势分析 |
4.2.1 基于SPA的态势分析模型 |
4.2.2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
4.2.3 基于BP预测模型的实验验证 |
4.2.4 基于SPA_BP的通风质量态势分析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5 通风质量动态评价与态势分析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
5.1 通风质量动态评价与态势分析系统的开发 |
5.2 通风质量动态评价与态势分析系统的应用 |
5.2.1 东滩煤矿的简要概况 |
5.2.2 东滩煤矿的评价 |
5.2.3 东滩煤矿的态势分析 |
5.2.4 东滩煤矿的系统应用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煤矿各区域指标两两比较判断矩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
(5)B铁矿通风系统的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工程的发展历程 |
1.2.2 国内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 |
1.2.3 国外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B铁矿通风系统概况 |
2.1 通风系统可靠性分析 |
2.2 B铁矿概况 |
2.2.1 B铁矿简介 |
2.2.2 矿井的开拓方式 |
2.2.3 矿井主要生产区 |
2.2.4 目前现有的工作面 |
2.3 矿井通风 |
2.3.1 通风系统概述 |
2.3.2 通风系统的设施设备 |
2.3.3 通风系统生产能力计算 |
2.4 本章小节 |
第3章 通风系统可靠性指标体系建立 |
3.1 通风系统指标的建立 |
3.1.1 通风系统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3.1.2 通风系统评价指标选取 |
3.1.3 通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 通风系统可靠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3.2.1 AHP的基本原理 |
3.2.2 层次分析法实施步骤 |
3.2.3 B铁矿通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权值确定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通风系统可靠性模糊综合评价 |
4.1 评价方法原则 |
4.2 矿井通风系统的多种评价方法 |
4.3 评价方法的选择 |
4.4 通风系统模糊综合评价可行性 |
4.5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6 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模糊综合评价 |
4.7 提高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管理对策及建议 |
4.7.1 对矿井漏风状况的防治 |
4.7.2 通风机日常维护管理 |
4.7.3 通风构筑物的改善 |
4.7.4 强化通风安全管理制度措施 |
4.7.5 提升人员素质 |
4.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课程学习情况 |
(6)研究通风安全的制约因素及防范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矿井通风系统的重要性 |
2.制约矿井通风安全的因素 |
(1)安全管理技术不够先进 |
(2)自然环境因素 |
(3)设备因素 |
(4)人为因素 |
3.改善矿井的预防通风和安全措施 |
(1)提高安全管理意识 |
(2)建立良好的通风环境 |
(3)建立通风质量评估体系 |
(4)加强对安全监督服务的监察力度 |
4.结论 |
(7)小纪汗煤矿矿井通风对煤壁自燃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通风阻力测定方法研究现状 |
1.2.2 矿井通风软件研究现状 |
1.2.3 煤自燃模拟实验研究现状 |
1.2.4 煤炭自燃预测研究现状 |
1.2.5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2 矿井通风阻力测定与自然分风模拟 |
2.1 矿井通风阻力测定内容及方法 |
2.1.1 矿井通风阻力测定内容 |
2.1.2 巷道通风阻力测定方法 |
2.1.3 矿井通风阻力测定参数的计算 |
2.2 矿井通风阻力计算及结果检验 |
2.2.1 测定参数及其计算结果 |
2.2.2 测定精度检验 |
2.2.3 通风阻力分布合理性 |
2.3 矿井通风系统自然分风模拟 |
2.3.1 矿井通风网络模型 |
2.3.2 通风网络基本参数 |
2.3.3 矿井主要通风机性能参数 |
2.3.4 解算结果 |
2.3.5 矿井通风模拟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小纪汗矿2~#煤自燃特性实验 |
3.1 实验原理及装置 |
3.1.1 实验原理 |
3.1.2 实验装置 |
3.2 小纪汗矿煤样实验条件 |
3.3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3.3.1 实验结果 |
3.3.2 CO、CH_4、C_2H_6和C_2H_4气体的规律分析 |
3.3.3 耗氧速度及气体产生率分析 |
3.3.4 临界温度和干裂温度 |
3.4 不同粒径煤样自燃规律 |
3.4.1 CO浓度规律分析 |
3.4.2 CH_4浓度的律分析 |
3.4.3 耗氧速度规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隔离煤柱两端差压与煤自燃仿真模拟 |
4.1 煤柱自燃概述 |
4.1.1 煤柱自燃条件 |
4.1.2 煤柱自燃机理 |
4.1.3 煤柱自燃原因 |
4.2 煤柱自燃煤柱模型的建立 |
4.2.1 模型的构建及网格划分 |
4.2.2 Fluent渗流扩散数学模型 |
4.2.3 边界条件设置 |
4.3 煤柱煤自燃模拟分析 |
4.3.1 基本假设 |
4.3.2 煤柱CO浓度分布规律数值模拟 |
4.4 本章小结 |
5 煤自燃区域预测与防治技术 |
5.1 煤自燃区域预测 |
5.1.1 水分对煤自燃的影响 |
5.1.2 压差和裂隙率对煤自燃的影响 |
5.1.3 小纪汗矿煤自燃区域预测 |
5.2 煤自燃分级预警 |
5.2.1 自然升温气体浓度分析 |
5.2.2 煤自燃阶段划分及分级预警 |
5.2.3 小纪汗矿煤自燃阶段划分及预警 |
5.3 煤自燃灾害防治技术 |
5.3.1 煤自燃发火防控技术 |
5.3.2 小纪汗矿煤自燃防治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8)煤矿安全风险评价与对策研究 ——以双山煤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章节安排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构建煤矿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
2.1 安全风险基础概述 |
2.1.1 安全风险的定义 |
2.1.2 安全风险的特点 |
2.1.3 安全风险评估的原则 |
2.2 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 |
2.3 煤矿安全风险的预防 |
2.4 我国煤矿生产系统的特点 |
2.5 煤矿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2.6 煤矿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2.6.1 煤矿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
2.6.2 煤矿安全风险评价指标初选 |
2.6.3 煤矿安全风险评价指标的优选 |
2.6.4 构建煤矿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
2.7 本章小结 |
3 构建煤矿安全风险评估模型 |
3.1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煤矿安全风险评价指标权重及排序 |
3.1.1 基于AHP计算煤矿安全风险评价各级指标权重 |
3.1.2 确定煤矿生产安全风险评价指标层次总排序 |
3.2 基于AHP与模糊综合评价的煤矿安全风险评价模型 |
3.2.1 确定煤矿安全风险指标的综合评价矩阵 |
3.2.2 判定煤矿安全风险等级 |
3.3 本章小结 |
4 分析评价双山煤矿安全风险 |
4.1 双山煤矿简单介绍 |
4.2 双山煤矿安全风险评价 |
4.2.1 确定双山煤矿安全风险指标体系各层指标权重 |
4.2.2 安全风险指标层次总排序 |
4.2.3 建立综合评价矩阵 |
4.2.4 双山煤矿安全风险评价总得分及风险等级 |
4.3 双山煤矿安全风险评估的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制定煤矿安全风险预控对策 |
5.1 职工安全风险管理 |
5.2 安全管理的风险改善 |
5.3 生产设备安全风险管理 |
5.4 技术装备保障优化 |
5.5 环境安全风险管理 |
5.6 煤矿固有的安全风险控制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9)基于PSO算法的煤矿通风系统优化与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3 煤矿主通风机倒机优化控制研究现状 |
1.4 煤矿通风网络优化调节研究现状 |
1.5 粒子群算法(PSO)研究现状 |
1.6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2 煤矿通风系统安全经济运行分析与优化调控建模 |
2.1 煤矿通风系统安全性、经济性分析 |
2.2 煤矿主通风机不停风倒机系统研究 |
2.3 煤矿主通风机稳风倒机优化控制建模 |
2.4 基于图论的煤矿通风网络描述 |
2.5 煤矿通风网络优化调节建模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EH~2PSO算法的煤矿主通风机稳风倒机研究 |
3.1 煤矿主通风机稳风倒机优化控制算法 |
3.2 基于模糊PID控制的煤矿主通风机恒风倒机研究 |
3.3 非线性约束规划的煤矿主通风机恒风倒机研究 |
3.4 扩展层次异质粒子群算法研究 |
3.5 煤矿主通风机稳风倒机EH~2PSO算法 |
3.6 仿真与应用研究 |
3.7 本章小结 |
4 煤矿通风网络多目标优化调控算法Corner-SMPSO |
4.1 多目标优化算法综述 |
4.2 多目标优化算法性能评价 |
4.3 算法的提出 |
4.4 角点解搜索 |
4.5 Corner-SMPSO算法 |
4.6 种群引入角点的SMPSO研究 |
4.7 本章小结 |
5 基于EH~2PSO和 Corner-SMPSO算法混合型多风机复杂煤矿通风网络优化调节 |
5.1 煤矿通风网络优化调控目标与方法 |
5.2 基于EH~2PSO算法混合型多风机煤矿通风网络节能优化调节 |
5.3 煤矿混合型复杂通风网络Corner-SMPSO多目标优化调节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采集 |
(10)基于Ventsim的漳村矿通风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矿井通风网络解算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矿井通风系统仿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矿井通风系统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漳村矿通风系统分析 |
2.1 矿井概况 |
2.1.1 矿井基本情况 |
2.1.2 矿井通风系统 |
2.1.3 主要通风机情况 |
2.2 矿井通风阻力测定 |
2.2.1 通风阻力测定的方法 |
2.2.2 测定路线的选择与测点布置 |
2.2.3 测定数据的整理与计算 |
2.3 矿井通风阻力测定结果分析 |
2.3.1 通风阻力测定结果精度 |
2.3.2 矿井风阻与等积孔 |
2.4 矿井通风系统现状分析 |
2.4.1 矿井风量状况分析 |
2.4.2 矿井阻力状况分析 |
2.4.3 矿井通风系统存在的问题 |
3 漳村矿通风系统三维可视化建模 |
3.1 VENTSIM系统简介 |
3.2 漳村矿通风系统三维可视化建模 |
3.3 三维可视化建模误差分析 |
4 漳村矿通风系统优化分析 |
4.1 关闭西进风井 |
4.2 同时关闭西进、回风井,开拓一水平专用回风巷 |
4.3 贯通西拓区进风立井,调整部分通风线路及设施 |
4.4 贯通西拓区进风立井,将西回风井改为进风井 |
4.5 优化方案对比分析 |
5 漳村矿通风系统评价与分析 |
5.1 矿井通风系统AHP的模型及其构造 |
5.2 构造判断矩阵 |
5.3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及其检验 |
5.4 影响因素权值的分配 |
5.5 优化方案的评价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Evaluation of Security of Mine Ventilation Systems(论文参考文献)
- [1]矿井通风系统安全评价与优化研究[J]. 乔万义. 中国金属通报, 2021(10)
- [2]矿井通风系统重大隐患监测识别与安全评价方法研究[D]. 杨卓亚. 西安科技大学, 2021
- [3]基于用风区域的矿井通风质量智能评价方法研究与实现[D]. 赵旭.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4]矿井通风质量的动态评价与分析[D]. 党琪.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5]B铁矿通风系统的可靠性研究[D]. 郝世杰.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6]研究通风安全的制约因素及防范措施[J]. 李仁晋. 当代化工研究, 2020(18)
- [7]小纪汗煤矿矿井通风对煤壁自燃影响研究[D]. 李江鹏.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8]煤矿安全风险评价与对策研究 ——以双山煤矿为例[D]. 杨雪.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9]基于PSO算法的煤矿通风系统优化与调控[D]. 葛恒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10]基于Ventsim的漳村矿通风系统优化研究[D]. 朱旭东. 河南理工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