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批准中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开业的批复

关于批准中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开业的批复

一、关于同意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开业的批复(论文文献综述)

李仲林[1](2018)在《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研究 ——基于法经济学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银行业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石,然而由于银行业自身携带的“高负债、高风险”的先天基因,世界各国不得不对其采用严苛的监管策略与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勃兴,社会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固守传统借贷业务,只能使银行业的收益、业务范围不断萎缩。在此语境下,选择变革与创新以适应社会经济主体的多元化需求的利器,主要表现为银行业务范围的开疆拓土,覆盖整个金融市场,渐次演变为具备综合化经营的“全能银行”。银行业综合化经营非但没有降低源于银行“高负债”先天基因所带来的风险,反而会与传统监管策略与方式之间产生隔阂与错配积聚更为严重的风险,2008年的金融危机正是典型的范例。由此观之,对于银行综合化经营所产生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应当成为金融法治建设亟需认真对待的话题。金融监管的核心使命在于有效的防控金融市场的风险,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健康发展,进而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但在不断满足社会经济主体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的同时累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对此党中央、国务院给予高度重视,提出加强金融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基本要求,这不仅是我国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监管当局的重大课题之一。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当以分业监管为主体框架的监管体制,面对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所产生的种种风险时,能够调用的规制策略、思路、方式往往却是杯水车薪。可以说,二者之间的背离与抵牾之处,正是金融监管寻求变革的逻辑起点。基于上述论断,本文选择以法经济学为研究视角,以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所衍生的种种客观风险为根基,采用“理论基础—历史演进—现实状况—供给需求及非均衡分析—成本收益分析及实证检验—域外经验—方案完善”的论证框架,利用法经济学的供求理论、成本收益理论、制度均衡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等相关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变迁历史演进的归纳和梳理,总结出确保金融安全、提高金融效率是推动监管制度变迁的重大力量,并指出综合化经营监管是未来的趋势,而不是回到原来的分业经营监管模式;在分析综合化经营的必然性和实现路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业务跨部门跨产品跨市场、交易结构复杂监管难度高、规避监管弱化金融调控效率、金融创新日新月异四大风险特征;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的供求及非均衡分析,梳理出金融综合化现实与制度供给非均衡、金融创新日新月异与规则监管非均衡、跨行业业务特征与分业监管体制非均衡、易发系统金融风险与宏观审慎制度非均衡、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与制度供给非均衡五大特征,为将来监管制度的重构指明了方向;对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的成本收益进行实证检验,其收益在于可以保证金融安全即防范银行风险,其成本在于影响商业银行范围经济效应即效率损失,金融监管制度的安排应该在金融安全与金融效率之间进行权衡;详细介绍了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在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原则监管导向、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方面的先进经验,以期为我国的监管适应性变革提供参考;结合我国当前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的现状以及域外先进经验,提出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完善方案,内容不仅包括了原则导向监管的具体建构,还有注重成本收益、监管协调、风险预警新型宏观审慎监管架构,不同业务模式的具体监管规范以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体系的构建,以期通过监管制度的完善,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和动力。

秦晓霞[2](2014)在《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知名的证券公司,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空间,如何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所带来的挑战,并继而在日趋众多的对手中赢取发展契机,是需要直面的重要命题,因此制定正确合理的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的中银国际证券有着非常紧迫的现实指导意义。证券市场的状况正是暴利时代已经结束、微利时代已经到来。面临发生巨大变化的外部环境以及国内外同业的激烈竞争,中银国际证券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银国际应该怎样完善自我,才能在残酷的竞争实现稳定的发展,成为中银国际目前最关键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对中银国际证券经营状况运用有效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研究其他公司的经营特点,争取找出企业发展的战略性规律。本文主要从国内证券市场的视角,借鉴了国际上发达国家在制定公司战略时所采用的通行框架,较为全面的分析了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经营现状,在提出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存在的发展问题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中银国际证券公司的优势、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进行详细分析,运用发展战略理论,逐步梳理出关键问题,从战略定位、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的角度对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战略规划进行分析,并对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市场机会,克服自身不足,提出了符合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发展的战略方案。

邵径舟[3](2012)在《国内合资证券公司现状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自从1995年国内第一家合资证券公司中金公司出现以来,已过去17个年头现如今,国内已有证券公司100余家,合资证券公司约占其中的一成。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合资证券公司的生存状况究竟如何,与国内中资证券公司相比有哪些优势和劣势,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中列出了自2009年起就已存续的全部9家合资证券公司:光大证券、中银国际、瑞银证券、中金公司、中德证券、高盛高华、瑞信方正、财富里昂、海际大和,并挑选了5家具有一定实力和代表性的国内中资证券公司进行对比:海通证券、国信证券、银河证券、齐鲁证券、国泰君安。本文中分析了这些证券公司的资本结构和业务构成,并重点分析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中的主要数据指标及风险控制指标。其中资产负债表中分析了资产总额、资产负债率、货币资金、未分配利润、股东权益回报率;利润表中分析了营业收入、营业成本、业务及管理费、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净利润;现金流量表中分析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风险控制指标分析了净资本/净资产、净资本/负债、净资产/负债。上述指标分析表明,合资证券公司与中资证券公司相比,在注册资本和业务开展范围上受到条件制约,资产负债率和股东回报率较低,盈利能力尚显不足,资产流动性较低,风险控制水平较高但需进一步提高净资本利用率。通过以上研究,本文最后揭示出一些结论,合资证券公司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没有能够发挥出自身优势,其业务和管理方面有加强的必要;从财务指标上看,合资证券公司在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上与中资证券公司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未来国际板可能推出等机会对合资证券公司来说将是机遇也是挑战。

宋承国[4](2010)在《中国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现代以来随着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金融联系的不断加强,期货市场在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以及在国际金融合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近些年来,以期货市场为主体的虚拟经济越来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并关系到国家经济金融的安全。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金融服务领域越来越开放的背景下,如何促进中国期货市场健康快速地发展,提升其服务本国经济的市场功能,是经济建设中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近代以来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并将其与国际期货市场的历史发展相比较,发掘出期货市场发展的历史规律以及可供吸取的经验教训,对于当代以及未来中国期货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价值和现实促进意义。中国期货市场萌芽并初创于晚清时期,先后经历了民国时期的艰难发展、共和国成立后的长期断层、改革开放后的重建以及在当代的再发展等若干历史阶段。百余年来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制度的变迁息息相关,它是制度变迁的缩影,是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不断冲撞与融合的反映。因此对中国期货市场的研究,本文首先立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视角,并由此展开。将中国期货市场纳入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以制度变迁的视角对其发展历程展开了研究,分析了中国期货市场历史发展的制度原因,总结了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历史规律和经验教训,并为今后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其次,在充分挖掘史料以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实证的史学研究方法,对三个历史时期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进行了系统、全面地纵向研究和梳理,揭示了中国期货市场产生的动因、发展变化情况、影响和意义,并对其发展规律、特征与不足进行了总结和评价,使得晚清、民国和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的期货市场成为了有机联系的整体。尤其是对共和国成立后期货市场的断层和重建时期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揭示了当代中国期货市场重建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再次,本文在对近代以来期货市场发展历程进行纵向梳理的同时,还借助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历史时期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市场监管、市场的特点与不足等方面展开了横向地分析和研究。不仅研究了近代以来华商与洋商两个期货市场、物品期货与证券期货两类交易品种、期货与现货两种交易方式,还对不同制度条件下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运行机制(包括市场组织结构、制度规则、交易和行市)、市场监管(包括国家立法、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等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中外期货市场的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比较了中外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研究了国际期货市场的现实运行,总结了期货市场健康发展需要具备的条件。通过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首先,期货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中国人现代化努力的重要成果,而且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现代化发展的高层次体现。然而作为重要的金融市场,期货市场服务现货市场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这体现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曲折性和艰巨性;其次,制度的变迁对期货市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中国期货市场的断续兴衰与国家经济制度变迁休戚与共。良好的制度安排可以创造出更高的市场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更好地促进期货市场的发展,反之则会起到阻碍作用,造成期货市场发展的迟滞乃至断层;再次,期货市场的创新和监管也非常重要。作为金融市场的一部分,期货市场具有发现价格、规避风险和配置资源的功能,是服务现货市场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中国必须加快制度创新,尽早建立起包括金融期货和期权期货在内的完整的期货品种结构。这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提升经济发展层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强市场监管的制度建设,控制市场风险,防范期货市场的价格操纵和过度投机导致的功能失效和对经济的破坏。制度创新是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

庞建勇[5](2010)在《我国商业银行组建金融控股公司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全球各国金融市场迅速发展,金融创新不断深化,“金融脱媒”也成为必然的引致现象,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商业银行除了经营传统业务外,开始涉足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领域。继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金融机构规范运作的基本制度,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这无疑为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带来了重要发展契机。本文采用历史分析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美、英、德三个典型国家发展金融控股公司的不同模式,剖析了美国花旗银行集团、德意志全能银行及英国汇丰银行集团三个典型金融控股公司的成功经验。继而,在充分考虑了美国次贷危机带给各金融控股集团的影响后,仔细总结了各控股公司在危机时期的经验教训。在认真学习国外典型金融控股公司成功经验或教训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实践,笔者提出了推进商业银行向金融控股公司方向健康发展的思路:商业银行在综合化经营过程中要从业务选择和地域选择上有所轻重;商业银行集团须提早加强对各子公司或业务单元的管控能力;从六个方面来完善控股集团内部控制制度;同步推进我国相关金融控股公司的立法工作。

陈峥嵘[6](2004)在《证券业国际化稳步渐进——独资、合资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发展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步入金融全球化的进程,资本市场国际化在中国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从当前情况来看,证券市场国际化已经对中国证券市场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国证券市

陈峥嵘[7](2004)在《证券服务业对外开放承诺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面对中国资本市场有限度的开放,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切入点就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目前,基金管理公司和征券公司是最先开放的领域……

季月华[8](2008)在《中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盈利模式的探讨》文中提出私人银行服务是指以财富管理为核心,面向高端客户所提供的顶级专业化的一揽子金融服务。近年来随着亚太经济的迅速发展,该地区的财富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中国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逐步形成了高端富裕群体。普通的个人理财服务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因此,中国境内的中外资银行均开始致力于发展高端客户的私人银行服务,并将其作为提高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研究私人银行业务的研究很多,但是涉及到具体的私人银行盈利模式的文章屈指可数。而推广私人银行服务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要解决好分业经营下的盈利模式问题。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借鉴欧美成熟私人银行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目前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具体情况来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欧美国家的私人银行服务介绍主要以瑞士的瑞银集团和美国的花旗银行为例。国内的私人银行服务主要以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为例,包括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和瑞士联合银行。本文的最大亮点是运用实例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首家中资私人银行——中国银行私人银行部的运作模式特点。由于现阶段我国缺乏系统研究私人银行盈利模式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作者自行设计研究了针对私人银行服务收费模式的调查问卷,运用调研问卷的形式对目标客户进行研究,了解和归纳了他们对于私人银行收费模式的接受程度和认可形式,从而为建立有效的中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盈利模式奠定基础。

孙明明[9](2007)在《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中的重组模式选择》文中认为根据中国证监会统计资料,截止2007年9月,我国在历时三年的证券公司风险处置过程中,共处置高风险证券公司31家。其中,27家实施了重组,使得中国证券公司总体上达到了持续经营标准。基于证券经营行业的高风险特征,此次集中风险处置并非一劳永逸,及时分析我国证券公司风险成因,总结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并完善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的模式,建立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目标与评价体系,对于防范和更好地化解证券公司风险,同时为金融业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逻辑脉络如下:首先,给出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的一般模式,即政府救助、重组、破产清算、行政处罚和接管等;其次,建立经济学模型,论证了我国国情下采用重组方式进行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的必要性;再次,实证研究了三种具体的重组模式(收购重组、政策性重组、股东或实际控制人重组),对每种模式进行比较深入全面的剖析,为得出本文结论与政策建议奠定基础;最后,本文通过建立评价体系对不同的重组模式进行集中比较分析,进而得出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的目标取向与政策建议,为降低风险处置成本、提高风险处置效率、实现证券公司行业整合提供政策建议。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大量采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剖析、比对,从中提炼共性因素,为整个论文的展开奠定基础。而对于“为什么要把重组作为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的主要方式进行研究”这一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本文在第二章建立了经济学模型,通过数理分析得出结论,这在目前国内有关研究中尚属首次。本文研究表明,各国(地区)采取何种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方式,一般是根据证券公司的风险程度及其对市场和社会的影响状况而确定的。无论采取何种风险处置方式,监管部门的目的都是尽量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尽可能降低处置成本,同时维护社会公众对证券市场的信心。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有制经济占控制性地位的特征,高风险证券公司倒闭对于我国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的稳定具有巨大的政治成本,这种政治成本使得监管当局只能对高风险证券公司采取过度宽容的监管态度,推动其重组而不是大量关闭,其决策临界点远远偏离于社会最优值。我国证券公司重组模式主要包括收购重组、政策性重组和股东或实际控制人重组等。对于如何选择具体的重组模式,本文在第三、四、五章分别对三种重组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其中,第三章集中探讨了历年来我国证券公司收购重组的基本模式:政府为主导的模式和以市场为主导的模式。政府主导型重组对于迅速处理掉风险券商的不良资产,解决债务问题,稳定公众信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证券公司发展初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政府行为在券商重组问题上的弊端和局限性也将逐步显现。政府主导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券商在委托代理、授权经营、风险防范等方面内在的矛盾,未来我国证券公司的并购重组工作还有赖于市场化手段的运用。第四章对汇金和中建投公司参与的政策性重组进行了详细分析。汇金公司、中国建投参与证券公司重组是一项政策性任务,尽管初期社会舆论争议较大,但随着重组进程的不断推进,事实证明汇金公司参与证券公司的重组工作对资本市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汇金公司、中国建投注资和参与重组,对于所选择的证券公司具有明确的政府支持信号,有很强示范效应,可以引致其他资金投入证券公司股本中,对于化解和防范证券公司的系统风险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五章围绕着证券公司股东或实际控制人重组模式展开。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原因,国企自身存在的多种优势和参与券商重组而存在的多重收益,决定了国企是未来券商重组过程中的一支主力军。国企参与券商重组模式,相对于汇金、建银模式来说更加市场化,而且可以抓住当前的政策机遇和有利环境,利用公共资金为重组券商解决一部分债务的支付问题,以减少进入证券行业所需支付的代价。第六章对上述重组模式作出总结和对比,提出了我国证券公司重组的政策目标取向,建立了证券公司风险处置评价体系,确立了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模式选择的主要考察指标。最后,在第七章对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中的重组模式选择提出政策建议。

邱静[10](2006)在《入世过渡期结束后金融业混业经营与中国证券业的发展》文中认为一、选题背景及意义目前中国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的经营制度。加入WTO后,中国金融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一方面西方强国金融机构将直接进入中国市场,另一方面将接受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各项主要原则的约束,对来自境外的金融机构提供与国内金融机构相同的待遇。同时,还将面临国内市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矛盾的困扰。因此,中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制度将受到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制度最终将向混业经营制度转变。那么,在转换的过程中会出现诸多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问题:如,实现混业经营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如何改善实现混业经营存在的约束条件、混业经营应采取那一种经营模式、混业经营的实施是否会引发金融危机以及如何解决混业经营给金融监管带来的压力和挑战等等。随着入世过渡期即将结束,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具有很强的紧迫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尤其是证券行业,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从一个新兴的行业成为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几年证券业的持续低迷,证券经营机构的全面亏损实在令人堪忧。因此,如何深化经营机制,选择有效的经营模式,完善混业经营所需要的制度环境和技术条件,使中国的证券业尽快走出困境,同时能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研究思路本文从金融业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理论分析入手,分析了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各自的特点和比较优势,并结合西方金融业分与合的发展历史和中国金融业实践,说明了不同的制度环境有着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业经营体制,因此,无论是混业经营还是分业经营作为一种经营体制都有其存在或变迁的历史必然和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

二、关于同意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开业的批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同意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开业的批复(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研究 ——基于法经济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目的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第一章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的法经济学理论基础及分析
    第一节 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之涵义
    第二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的法经济学相关理论
        一、法律制度供求理论
        二、法律制度成本收益理论
        三、法律制度均衡理论
        四、制度变迁理论
    第三节 法经济学相关理论在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中的应用
        一、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供求分析
        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非均衡分析
        三、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的路径依赖
第二章 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变迁进路考察及趋势
    第一节 我国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变迁进路考察
        一、第一阶段:一元金融监管时期(1949—1979年)
        二、第二阶段:初级综合化经营监管时期(1980—1992年)
        三、第三阶段:分业经营监管时期(1993—2000年)
        四、第四阶段:综合化经营监管探索时期(2001年至今)
    第二节 发达国家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变迁进路考察
        一、美、英、日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变迁
        二、发达国家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历史检视
    第三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变迁动力与趋势
        一、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变迁动力
        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变迁趋势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现状及风险特征分析
    第一节 综合化经营的必然性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外在驱动
        二、市场竞争倒逼转型升级
        三、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支撑
        四、金融监管环境提供条件
    第二节 综合化经营的实现路径
        一、内部路径:业务综合化
        二、外部路径:金融集团
    第三节 综合化经营的风险特征分析
        一、业务跨部门跨产品跨市场
        二、交易结构复杂监管难度高
        三、规避监管弱化调控效率
        四、金融创新日新月异
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供求及非均衡分析
    第一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的需求分析
        一、监管当局:确保金融安全与提高金融效率
        二、商业银行:防范经营风险与提高经营效率
        三、金融消费者:综合金融服务与权益保护
    第二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供给主体及组织架构
        一、供给主体:一委一行两会
        二、基本框架:分业监管供给体制
        三、协调方案:监管联席会议机制
    第三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供给的具体维度
        一、市场准入监管制度供给
        二、资本充足监管制度供给
        三、风险暴露监管制度供给
        四、信息透明度监督制度供给
    第四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非均衡分析
        一、综合化现实与制度供给非均衡
        二、金融创新与规则监管非均衡
        三、跨业经营与分业监管非均衡
        四、系统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非均衡
        五、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与制度供给非均衡
第五章 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成本收益分析及实证检验
    第一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成本收益分析
        一、监管制度的收益分析
        二、监管制度的成本分析
    第二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收益的实证检验
        一、研究指标
        二、样本选择及期间
        三、模型设定
        四、实证结果分析
        五、稳健性检验
        六、结论及启示
    第三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成本的实证检验
        一、模型设定
        二、样本选取
        三、实证结果分析
        四、结论及启示
第六章 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之域外借鉴
    第一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之宏观审慎体系
        一、新型伞式的美国监管体系
        二、一线多头的日本监管体系
        三、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之中国借鉴
    第二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之原则导向
        一、美国的规则导向监管
        二、英国的原则导向监管
        三、原则导向监管之中国借鉴
    第三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之消费者保护
        一、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之监管
        二、英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之监管
        三、金融消费者保护之中国借鉴
第七章 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原则导向监管之转型
        一、加快综合化经营监管的原则导向转型
        二、实现综合化经营监管的监管工具优化
    第二节 宏观审慎监管架构之优化
        一、引入成本收益理念
        二、健全机构协调机制
        三、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第三节 监管规范体系之健全
        一、完善综合化业务监管规范体系
        二、创制金融控股集团监管规范体系
    第四节 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体系之构建
        一、确立消费者保护目标
        二、设立独立的保护机构
        三、实现保护机制多元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2 关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理论综述
    2.1 战略的意义
    2.2 战略管理与社会背景
    2.3 企业发展战略
    2.4 SWOT分析
    2.5 关键成功要素
3 我国证券公司发展的外部环境与行业竞争
    3.1 外部环境
    3.2 行业竞争
4 中银国际证券公司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4.1 公司情况
    4.2 组织结构
    4.3 资产结构
    4.4 业务经营状况
5 中银国际证券公司发展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
    5.1 优势分析
    5.2 劣势分析
    5.3 机会分析
    5.4 威胁分析
    5.5 SWOT分析总结
    5.6 竞争战略选择
6 中银国际证券公司发展的战略选择与实施
    6.1 远景展望
    6.2 公司发展的战略目标
    6.3 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
7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国内合资证券公司现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财务分析理论与运用
    2.2 国内财务分析理论与运用
    2.3 现有文献总结与评述
第3章 国内合资证券公司发展的现状分析
    3.1 国内合资证券公司发展的市场背景
    3.2 国内合资证券公司发展情况概述
第4章 合并资产负债表选取指标分析
    4.1 各证券公司近三年资产总额统计与分析
    4.2 各证券公司近三年资产负债率统计与分析
    4.3 各证券公司近三年货币资金(流动资产)统计与分析
    4.4 各证券公司近三年未分配利润统计与分析
    4.5 各证券公司近三年股东权益回报率统计与分析
第5章 合并利润表选取指标分析
    5.1 各证券公司近三年营业收入统计与分析
    5.2 各证券公司近三年营业支出增长率变化情况
    5.3 各证券公司近三年业务及管理费统计与分析
    5.4 各证券公司近三年利润总额统计与分析
    5.5 各证券公司近三年所得税费用统计与分析
    5.6 各证券公司近三年净利润统计与分析
第6章 合并现金流量表及风险控制选取指标分析
    6.1 各证券公司近三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与净利润比例数据统计分析
    6.2 各公司近三年净资本与净资产比例统计分析
    6.3 各公司近三年净资本与负债比例统计分析
    6.4 各公司近三年净资产与负债比例统计分析
第7章 结论及前景展望
    7.1 结论
    7.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中国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源起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资料情况
    四、论文结构及需要说明的问题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
        一、晚清政府时期
        二、北洋政府时期
        三、国民政府时期
    第二节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
        一、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组织与结构
        二、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交易制度和交易规则
        三、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交易与行市
    第三节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监管
        一、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国家立法
        二、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行政监管
        三、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行业自律
    第四节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特点与评价
        一、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特点
        二、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发展的评价
第二章 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期货市场的断层
    第一节 期货市场断层局面的形成
        一、对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关闭
        二、对北京、天津交易所的改造
        三、改造的性质及其历史影响
    第二节 期货市场断层的经济制度原因
        一、以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特征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二、赶超型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
    第三节 七十年代对境外期货市场的有限利用
        一、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发展
        二、境外期货交易的实践性突破
        三、国家领导人对资本主义市场理论及期货理论的思考
第三章 经济转轨时期中国期货市场的重建
    第一节 期货市场重建的制度供给
        一、宏观经济制度的变革
        二、市场主体的微观基础
    第二节 建立中国期货市场的理论论争与突破
        一、期货市场姓"资"姓"社"之争
        二、中国建立期货市场的时机与利弊之争
        三、对于对期货市场投机问题的论争
        四、理论上的总结和突破
    第三节 期货市场的重建与初创
        一、期货市场重建前的国际环境
        二、期货市场重建的缘起及决策
        三、期货市场重建的历史进程
        四、期货市场重建的意义和影响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
    第一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
        一、期货试点及无序发展阶段(1992年-1994年)
        二、清理整顿阶段(1994年-2000年)
        三、期货市场的规范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
        一、期货市场的组织与结构
        二、期货市场的交易制度和规则
        三、期货市场的交易及行情
    第三节 中国期货市场的监管
        一、期货市场的国家立法
        二、期货市场的行政监管
        三、期货市场的自律监管
    第四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期货市场的特点与评价
        一、中国期货市场的特点
        二、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评价
第五章 中外期货市场的比较及若干问题研究
    第一节 中外期货市场发展的历史比较
        一、中外期货市场发展历程的比较
        二、中外期货市场发展条件和发展趋势的比较
        三、中外期货市场创新能力的比较
        四、中外期货市场监管的比较
        五、期货市场本国经济贡献率及国际期货市场影响力比较
    第二节 国际期货市场的现实运行特征
        一、期货市场的虚拟性日趋明显
        二、期货市场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三、期货市场的国际定价权日益重要
    第三节 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具备的历史条件
        一、自由活跃的市场经济
        二、持续不断的市场创新
        三、有效而又适当的市场监管
    第四节 制度创新: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期货市场的监管制度建设
        二、期货市场的培育制度建设
        三、期货市场的开放制度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表图索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5)我国商业银行组建金融控股公司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2.1 研究方法
        1.2.2 创新之处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2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现状
    2.1 金融控股公司理论概述
        2.1.1 金融控股公司
        2.1.2 金融控股公司类型
        2.1.3 与金融控股公司相关的几个概念
    2.2 我国发展金融控股公司法律框架分析
    2.3 我国典型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现状
        2.3.1 中信集团
        2.3.2 光大集团
        2.3.3 平安保险
        2.3.4 典型商业银行
    2.4 我国商业银行组建金融控股公司必要性分析
        2.4.1 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是为了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2.4.2 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是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2.4.3 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是为了满足客户日益增多的需求
        2.4.4 组建金融控股公司也是适应了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3 国外典型商业银行组建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模式及借鉴
    3.1 美国发展模式—以花旗银行集团为例
        3.1.1 美国模式的发展历程
        3.1.2 花旗银行集团发展模式
        3.1.3 美国模式的可借鉴之处
    3.2 德国发展模式—以德意志银行为例
        3.2.1 德意志银行组建全能银的模式
        3.2.2 德国模式的可供借鉴之处
    3.3 英国发展模式—以汇丰银行集团为例
        3.3.1 汇丰银行集团发展模式
        3.3.2 英国模式的可借鉴之处
4 次贷危机背景下典型金融控股公司经验教训分析
    4.1 花旗集团经验教训分析
        4.1.1 信贷坏账增加和资产大幅收缩的风险
        4.1.2 全球化战略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
        4.1.3 全面经营导致的业务低效率
    4.2 汇丰集团经验教训分析
        4.2.1 稳健严谨的公司管理文化
        4.2.2 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框架
        4.2.3 独立权威的内部审计
        4.2.4 遍布全球的网点分布
5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探讨
    5.1 探索适合我国实际国情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5.1.1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业务选择
        5.1.2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地域选择
    5.2 加强金融控股集团的管控能力
        5.2.1 提高集团各职能部门专业能力
        5.2.2 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5.3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5.3.1 内部控制环境
        5.3.2 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5.3.3 风险识别与评估
        5.3.4 内部控制措施
        5.3.5 信息交流与反馈
        5.3.6 监督与纠正
    5.4 推进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相关立法工作
        5.4.1 研究推进金融控股公司立法工作
        5.4.2 完善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体制
        5.4.3 完善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7)证券服务业对外开放承诺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我国加入WTO关于证券服务业对外开放所做的承诺
境外证券经营机构取得外资股业务资格的情况
外资证券经营机构在华设立代表处的情况
外资参股规则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证券业对外开放的正式启动
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的设立情况
    1.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的设立情况
    2.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设立情况

(8)中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盈利模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适应国内经济和银行发展的需要
        1.1.2 应对国内外资银行竞争的需要
        1.1.3 建立商业银行竞争优势的需要
    1.2 研究思路和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私人银行业务的概况
    2.1 私人银行业务的定义
    2.2 私人银行业务的特点
    2.3 私人银行业务的主要服务对象
    2.4 私人银行业务的风险
    2.5 私人银行业务的定价模式
第三章 国际银行界主要私人银行业务的模式
    3.1 私人银行业务的历史
    3.2 瑞士联合银行集团(UBS)私人银行业务的历史
    3.3 瑞士联合银行集团(UBS)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模式
        3.3.1 瑞银集团私人银行业务的收入情况
        3.3.2 瑞银集团私人银行业务的服务内容、服务重点和服务特点
    3.4 花旗集团私人银行业务的历史
    3.5 花旗集团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模式
        3.5.1 花旗集团的机构设置
        3.5.2 花旗集团私人银行业务的收入情况
        3.5.3 花旗集团私人银行业务的战略
        3.5.4 花旗集团私人银行业务在中国的发展
第四章 中国银行业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现状、障碍及对策
    4.1 中国银行业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现状
        4.1.1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情况(以中国银行为代表)
        4.1.2 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情况(以招商银行为代表)
        4.1.3 外资银行在中国内地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情况(以瑞银集团UBS 为代表)
    4.2 中国银行业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障碍
    4.3 中国银行业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对策
第五章 中国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盈利模式实例分析
    5.1 中国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合作背景和现状
    5.2 中国银行私人银行与其他私人银行业务运作模式比较
    5.3 私人银行业务目标客户对业务收费的调研分析
    5.4 分业经营情况下中国银行与其关联企业的盈利合作模式
        5.4.1 商业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合作(中国银行与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5.4.2 商业银行业与基金业的合作(中国银行与中银国际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5.4.3 商业银行业与保险业的合作(中国银行与中银保险有限公司)
        5.4.4 商业银行业与投资银行业的合作(中国银行与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5.5 中国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盈利模式的总结与启示
第六章 结论
附录1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中的重组模式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1.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研究对象的界定
    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4. 研究方法
    5.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6. 文章结构
第一章 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及其现有模式
    1.1 我国证券公司风险成因
        1.1.1 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形成的体制性因素
        1.1.2 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形成的内部因素
    1.2 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的历史与现状
        1.2.1 2002年8月前证券经营机构风险处置情况
        1.2.2 2002年8月后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情况
    1.3 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现有模式
        1.3.1 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的主要模式
        1.3.2 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过程中的配套措施和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模式的理论分析: 决策模型
    2.1 模型的结构
    2.2 基本假设
    2.3 模型结论及引理
        2.3.1 对高风险证券公司进行救助或者关闭的最优决策
        2.3.2 监管当局身兼最后贷款人与存款保险体系时的最优决策
    2.4 模型的政策含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证券公司重组模式实证研究之一: 收购重组
    3.1 证券公司收购重组的背景
    3.2 证券公司收购重组的几种主要方式
        3.2.1 托管后收购资产
        3.2.2 优质券商通过市场收购风险券商资产或者股权
        3.2.3 尝试性的市场化收购
    3.3 证券公司收购重组的优势
    3.4 收购重组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证券公司重组模式实证分析之二:政策性重组
    4.1 汇金、中建投参与证券公司重组概况
        4.1.1 汇金、中建投参与证券公司重组工作的背景
        4.1.2 汇金、中建投参与证券公司重组工作概况
        4.1.3 汇金、中建投参与证券公司重组的意义
    4.2 汇金、中建投政策性重组方案实证分析
        4.2.1 申银万国和国泰君安
        4.2.2 南方证券
        4.2.3 华夏证券等其他证券公司
    4.3 汇金、中建投政策性重组特点分析
        4.3.1 重组与改制工作相结合
        4.3.2 汇金、中建投政策性重组制度上创新研究
        4.3.3 重组后证券公司后续监管所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证券公司重组模式实证研究之三:股东或实际控制人重组
    5.1 典型案例:国家电网公司重组蔚深证券
        5.1.1 重组背景
        5.1.2 国家电网公司对蔚深证券的重组过程
    5.2 证券公司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参与重组的动因
        5.2.1 中国证券市场面临全面转折
        5.2.2 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需要
        5.2.3 对国企本身成长具有巨大价值
    5.3 重组的优势及重组后证券公司发展策略
        5.3.1 优势分析
        5.3.2 重组后证券公司发展策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证券公司重组模式的比较分析
    6.1 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的目标取向
        6.1.1 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中存在的不足
        6.1.2 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目标取向
    6.2 我国证券公司重组模式评价
        6.2.1 重组动因比较分析
        6.2.2 重组实现方式比较分析
        6.2.3 重组主体比较分析
        6.2.4 不同重组模式的比较优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证券公司风险处置一般经验
        7.1.1 完善的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法律法规体系
        7.1.2 基于资本充足性的证券公司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7.1.3 多样化、市场化的处置手段
        7.1.4 以中小投资者为主的投资者保护机制
    7.2 我国证券公司重组的政策建议
        7.2.1 鼓励证券公司重组主体多元化
        7.2.2 推动我国民商法律体系的完善
        7.2.3 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7.2.4 拓宽证券公司融资渠道,为优质公司收购重组创造条件
        7.2.5 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
        7.2.6 证券公司重组应始终将完善公司治理作为重点
        7.2.7 推动证券行业整合,提高收购效率
参考文献
后记

(10)入世过渡期结束后金融业混业经营与中国证券业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金融业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金融业分业经营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金融业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实践及启示
    第一节 美国金融业的分与合
    第二节 混业经营的典型——德国的金融业
    第三节 其它西方国家的金融经营体制
    第四节 中国金融业经营体制的实践
    第五节 金融业经营体制变迁的内在动因及启示
第三章 WTO 背景下中国证券业发展的趋势——混业经营
    第一节 服务贸易总协定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的入世承诺与证券业的开放
    第三节 实践承诺后中国证券业面临的竞争环境
    第四节 市场发展最终要求中国证券业走向混业经营
第四章 中国证券业走向混业经营的约束条件
    第一节 制度性缺陷约束
    第二节 上市公司整体价值不高的约束
    第三节 中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约束
    第四节 证券公司融资渠道狭窄的制约
    第五节 证券业集中度低的约束
    第六节 法律监管制度缺陷的约束
第五章 完善证券业混业经营的内外部条件
    第一节 推行制度创新、转换经营机制
    第二节 优化市场结构、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
    第三节 重构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
第六章 中国混业经营的模式选择
    第一节 几种混业经营的模式比较
    第二节 几种模式产生的背景及作用
    第三节 混业经营与中国证券业的发展
第七章 混业经营与中国金融业的监管
    第一节 混业经营对金融监管的挑战
    第二节 建立有效的监管体制
    第三节 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监管
    第四节 加快完善金融立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关于同意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开业的批复(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研究 ——基于法经济学的视角[D]. 李仲林. 西南政法大学, 2018(02)
  • [2]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秦晓霞. 山东大学, 2014(04)
  • [3]国内合资证券公司现状比较研究[D]. 邵径舟. 山东大学, 2012(05)
  • [4]中国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研究[D]. 宋承国. 苏州大学, 2010(11)
  • [5]我国商业银行组建金融控股公司问题研究[D]. 庞建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0(01)
  • [6]证券业国际化稳步渐进——独资、合资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发展分析[J]. 陈峥嵘. 中国经济信息, 2004(17)
  • [7]证券服务业对外开放承诺进展[J]. 陈峥嵘. 资本市场, 2004(08)
  • [8]中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盈利模式的探讨[D]. 季月华.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5)
  • [9]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中的重组模式选择[D]. 孙明明. 复旦大学, 2007(08)
  • [10]入世过渡期结束后金融业混业经营与中国证券业的发展[D]. 邱静. 西南财经大学, 2006(11)

标签:;  ;  ;  ;  ;  

关于批准中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开业的批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