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中间体2-对氯苄基吡啶的合成与分析

医药中间体2-对氯苄基吡啶的合成与分析

一、医药中间体2-对氯苄基吡啶的合成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白娅[1](2021)在《电化学合成芳基膦化物及内酰胺衍生物的研究》文中指出芳基膦化物及内酰胺衍生物是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中常见的化学结构,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以及材料科学等研究领域。例如,芳基膦化物可以作为多种蛋白激酶及受体的抑制剂或激动剂用于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治疗;内酰胺衍生物存在于多种天然产物中,可以作为高血压、炎症、贫血等多种疾病的有效治疗药物。芳基卤化物的磷酸化是合成芳基膦化物的常用方法之一,传统方法存在一些缺陷,如需要使用钯催化剂,反应条件剧烈,反应时间长,官能团兼容性差等;酰亚胺的选择性还原是合成内酰胺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传统方法依赖于氢化物试剂、金属还原剂或过渡金属催化剂的使用,存在过度还原,选择性差,底物适用范围小,需要加压氢气氛围等缺点。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合成化学家致力于寻求实现这两类反应的新方法。电化学合成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项新技术,与传统有机合成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无需使用氧化还原试剂;反应条件温和;通过调节电压与电流的大小可实现反应选择性的控制;同一电解装置可用于不同类型的反应,有利于实现级联反应;可克服传统合成方法中存在的某些难以解决的困难。随着电化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一些新技术例如手性电极、氧化还原介质、“阳离子池”等应用到电化学合成中,极大地提高了电化学反应的效率和应用范围。此外,电化学反应仪器也由早期的大体积复杂装置到小型家用电池,再到可以实现标准化模块化合成的反应装置(例如Electra Syn 2.0),提高了电化学合成的可操作性,为合成化学家提供了新的选择。本论文内容分为三章:第一章概述了芳基膦化物及内酰胺衍生物的药物背景及现有合成方法、有机电化学合成的特点及发展现状;第二章介绍了电化学介导的镍催化实现芳基卤化物与膦亲核试剂发生交叉偶联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芳基膦化物的合成;第三章介绍了电化学条件下对环状酰亚胺进行选择性还原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内酰胺衍生物的合成。芳基卤化物与膦亲核试剂的交叉偶联是合成芳基膦化物的一种常用方法,我们在第二章中探索了电化学在这类反应中的应用。首先,进行了条件筛选,我们以对溴三氟甲苯与亚磷酸二乙酯为模板底物,通过改变投料量、体系浓度、反应溶剂、反应时间及电极,得到最佳条件:N2保护下,使用便宜且无毒的碳电极,仅需在10 m A的小电流下室温电解3小时,即以90%的产率得到目标产物2-3a。接下来,进行了底物范围考察,将亚磷酸二乙酯作为膦试剂,考察了溴苯苯环上的各种官能团对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各种取代基包括烷氧基(OMe),烷基(Me和CF3),卤素(Cl),氰基(CN),羰基(COMe)和酯基(CO2Et)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此外,稠合双环、稠合三环芳香族底物及芳杂环均可以以中等至较高收率得到目标产物。进一步底物范围考察表明:该体系可以用于活性较低的对氯三氟甲苯并以42%的产率得到目标产物,且亚磷酸二异丙酯、苯基膦酸乙酯及二苯基氧膦均可以作为膦亲核试剂。随后,为了考察该方法的实用性,我们将模板底物放大至1 mmol反应并以74%的产率得到了目标产物2-3a。利用这种新开发的电化学方法,我们合成了19个芳基膦化物,产率介于34%到94%之间。最后,为了研究反应机理,我们将模板底物置于加入TEMPO后的最佳条件下反应,没有监测到产物生成,推测该反应可能通过自由基中间体进行,且通过阳极和阴极协同进行,致使可以在非隔膜的电解池装置中产生具有不同氧化态的活性镍化合物,促进产物的生成。选择性还原酰亚胺是合成内酰胺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我们在第三章中探索了电化学合成在这类反应中的应用。首先,进行了条件筛选,我们将N-苯基邻苯二甲酰亚胺作为模板底物,通过对胺、电解质、溶剂、反应电流及时间的筛选,得到了最佳反应条件:以二异丙胺为碱,乙醇为反应溶剂,20 m A恒流电解2小时以94%的产率得到羟基内酰胺产物3-2a,25 m A恒流电解3小时以86%的产率得到内酰胺产物3-3a。接下来,我们对底物范围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N-芳基和N-脂肪基取代的邻苯二甲酰亚胺均可以被成功还原,表明该体系具有广泛的底物适用性;此外,烯丙基、炔丙基、环氧乙基、酯基及羰基等基团取代时均可以得到目标产物,表明该体系对敏感官能团的耐受性。随后,为了考察该方法的实用性,我们在最佳条件下对沙利度胺进行了还原并得到了相应的羟基内酰胺产物3-2w,但无法得到进一步还原的内酰胺产物3-3w;值得注意的是,将模板底物扩大至6 mmol规模,通过在20 m A恒流下反应24小时或者在30 m A恒流下反应30小时,我们可以分别以87%和82%的产率得到3-2a及3-3a,实现了目标产物的克级合成。利用这种新开发的电化学还原方法,我们合成了23个羟基内酰胺衍生物及21个内酰胺衍生物,产率介于18%到95%之间。最后,为了研究反应机理,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得出以下结论:通过对比N,N-二异丙基乙胺、吡啶及2,2,6,6-四甲基哌啶的反应结果,发现利用能够产生α-氨基烷基自由基的胺类化合物对于促进所需的还原反应至关重要;最佳反应体系中加入TEMPO后没有监测到目标产物且用高分辨质谱检测到了TEMPO捕获自由基的分子,我们推测该反应通过自由基中间体进行;氘代乙醇及氘代二异丙胺的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所需的质子来源于乙醇及二异丙胺,且两者在反应过程存在一个快速质子交换过程。综上,通过总结芳基膦化物及内酰胺衍生物的药物应用背景及两者已有的合成方法,鉴于其在药物小分子与天然产物中的重要性及现有合成方法的不足,同时考虑到电化学合成的优势,我们开发了这两类化合物的电化学合成方法并对其反应机理进行了预测。本文介绍的两种合成方法不需要添加氧化还原试剂,采用简易的非隔膜电池,便宜且无毒的碳电极,反应时间短,反应条件温和普适,底物适用范围广,且生成的副产物少,实现了电化学条件下芳基卤化物与膦试剂的交叉偶联及酰亚胺的选择性还原,为C-P键的构建及C-O键的断裂提供了新方法,在药物合成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翟李欣[2](2021)在《芽孢杆菌转氨酶的筛选改造及其在西他沙星前体合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西他沙星(Sitafloxacin Hydrate)作为一种含有手性胺结构的广谱喹诺酮类抗菌药,一直因其五元环关键中间体的不对称合成而成为影响生产的关键技术难点。转氨酶(Transaminases,TAms;EC 2.6.1.X)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并在生物的细胞氮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氨基转移作用,具有高对映选择性和区域选择性,高的反应速率和稳定性,环境友好性等多数优点。综上所述,开发一条先进的、稳定的、成本低廉的转氨酶催化生产西他沙星五元环关键中间体的工艺是市场的必然要求,对于推动该药品在国内市场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论文以实验室已经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的3株芽孢杆菌为出发菌株,对其中的所有转氨酶基因进行了初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分类,筛选出具有特定转氨活性潜力的转氨酶基因;并对该基因进行诱导表达纯化和活性验证;同时探究转氨酶的结构和相应的催化底物机理;通过整合现代药物化学、生物信息学、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技术,对转氨酶进行改造以应用于西他沙星关键中间体的合成,为建立利用芽孢杆菌产转氨酶的发酵工艺和利用该酶进行相关底物手性合成的工艺,最终实现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基因组注释在三株芽孢杆菌的基因组中筛选出89个具有编码生物催化剂潜力的转氨酶基因,分别命名为Ota1-28,Otae1-32和Otaf1-29。对存在于三个芽孢杆菌基因组中的转氨酶基因进行结构域分析和分类,发现基因ota3和ota8为代表的7个基因所编码的转氨酶属于PLP-依赖性折叠Ⅳ型超家族;基因ota11和otaf29为代表的7个基因所编码的转氨酶属于谷氨酰胺转氨酶II型超家族;基因ota5和otae24编码的转氨酶具有氨基甲基转移酶叶酸结合结构域;而基因ota14编码的转氨酶属于NAD(P)+-依赖酶的醛脱氢酶超家族;基因otaf4编码的转氨酶属于氨基转移酶Ⅴ类超家族;其余71种转氨酶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属于天冬氨酸转氨酶超家族(I型)。这71个转氨酶基因中的otae1和otaf13基因编码的酶不仅具有天冬氨酸转氨酶超家族(I型)的特征,而且还具有腺苷酸形成结构域,以及I类超家族和缩合酶的特征,即上述两种酶具有多个结构域。根据系统发育树和结构域分类,同属PLP-依赖性折叠Ⅳ型超家族(PLPDE_IV)的转氨酶基因ota3、ota8、otae6、otae21、otaf1、otaf8和otaf26与来自Arthrobacter sp.KNK 168的典型的ω-ATs氨基酸序列具有非常高的同源性,并且具有ω-ATs的特征,而且这7个ω-转氨酶基因的活性位点(即催化位点,底物-辅因子结合口袋和PLP-绑定位点)具有高度保守性。因此,这7个转氨酶基因所表达的转氨酶(BPTA-1-7)可能拥有与来自Arthrobacter sp.KNK 168的典型的ω-ATs相似的生物化学活性。由于较低的序列相似度,这些酶可能是尚未被挖掘的新型转氨酶。(2)对高地芽孢杆菌W3基因组中的转氨酶基因ota3和来自Arthrobacter sp.KNK168的典型(R)-选择性ω-ATs基因进行了初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这两个基因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和较低的序列一致性(24.7%)。高保守性的结构域说明转氨酶基因ota3所表达的酶可能具有与之相似的转氨酶活性。BPTA-1和典型(R)-选择性ω-ATs在大肠杆菌体内,酵母体内和体外的哺乳动物网状细胞中的半衰期基本是一样的。两个蛋白都不具有由Sec移位子转运并被信号肽酶I(Lep)裂解的“标准”分泌信号肽。基因ota3的ORF覆盖了整条基因,而典型(R)-选择性ω-ATs却不是。BPTA-1的不稳定性指数(II)为29.92,典型(R)-选择性ω-ATs为43.08,说明BPTA-1的理论稳定性会更高。为了增加转氨酶基因ota3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水平,进一步促进重组酶BPTA-1更容易被纯化,ota3基因被执行了密码子优化,即基因otas3。两个基因表达纯化后的蛋白质分子质量均为~33.4 k Da。转氨酶BPTA-1优先利用(R)-苯乙胺作为氨基供体,并对(S)-苯乙胺显示几乎没有活性,暗示具有(R)-选择性。转氨酶BPTA-1催化反应的最优条件是45℃和p H值7.0,BPTA-1的稳定性保留在20℃和p H值7.0。(3)转氨酶BPTA-2与BPTA-1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它们具有相同类型的转氨酶的共性,例如,催化位点是赖氨酸,并且它们都是同源二聚体,都不具有由Sec移位子转运并被信号肽酶I(Lep)裂解的“标准”分泌信号肽等。也揭示了两种酶在底物辅因子结合口袋,分子量和二级结构的比例上的差异。即残基V151可能是酶BPTA-1和BPTA-2活性差异的关键原因。BPTA-2的分子质量为~40.0 k Da。对二级结构研究发现酶BPTA-2具有较高的α-螺旋比例(30.5%)使其比酶BPTA-1(20.0%)具有更稳定的结构。AFM实验结果表明酶BPTA-1和酶BPTA-2可能在自然界中以聚合的形式存在,并以相同的形式进行相应的转氨反应。BPTA-2具有与BPTA-1相同的立体选择性,和较高的酶活性(2.1207±0.20 U/mg)。BPTA-2催化反应的最优条件是35℃和p H值9.0。酶BPTA-1比BPTA-2对p H和温度更敏感,因此所涉及的催化反应对周围环境有更高的要求。(4)通过AFM实验发现单点突变体I215M单个酶团簇的尺寸大于野生酶BPTA-1(直径是BPTA-1的1.32倍)。通过分析野生型和突变酶的酶活和生化特性发现,突变体I215M,I215F和Y32L相较于野生酶酶活分别提高了7.03倍,2.80倍,9.75倍;K155A,I215V和T252A完全丧失了酶活性。因此,残基K155和T252对酶催化活性的影响特别大。而所构建的单点突变体依旧无法催化合成(S)-5-苄基-5-氮杂螺[2.4]庚-7-胺。(5)多点突变体(L212M/I215M,Y32L/S190A/L212M/I215M,Y32L/Y159F/T252A和Y32W/Y159F/I215M/T252A)对(S)-5-苄基-5-氮杂螺[2.4]庚-7-胺的转化率分别为77.4%,79.0%,79.0%和77.1%。其中,突变体Y32L/Y159F/T252A和Y32W/Y159F/I215M/T252A可以接受和合成(R)-α-苯乙胺,尽管转化率极低(<8%)。从底物专一性的角度分析,突变体L212M/I215M和Y32L/S190A/L212M/I215M更适合用于抗生素西他沙星的工业生产。这项工作不仅为西他沙星水合物的中间体的生物酶生产奠定了实验基础和潜力,还提供了转氨酶BPTA-1活性和底物选择性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的见解。并为快速筛选用于酶促生产的手性胺药物建立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钟丛杉[3](2021)在《氯法齐明及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优化和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氯法齐明是一种具有抗分枝杆菌、抗原虫以及抗炎作用的化合物,属于亚胺吩嗪的一种。近年来,氯法齐明在耐药结核病的治疗方面效果显着,并且可以应用到新冠肺炎等其它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上,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的关注。本论文首先进行了氯法齐明的合成和精制工艺研究,并制备出一种新型氯法齐明对甲苯磺酸盐,考察了其溶解性和抑菌活性;同时,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氯法齐明类似物,考察它们的抑菌活性,筛选出最具发展潜力的化合物。(1)以邻氟硝基苯和对氯苯胺为起始原料,通过芳香族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中间产物N-(4-氯苯基)-2-硝基苯胺,邻氟硝基苯、对氯苯胺、三乙胺的物质的量的比为1:1.5:0.5,在140℃无溶剂反应10小时,生成N-(4-氯苯基)-2-硝基苯胺的收率为96%;将其进行还原制备N-(4-氯苯基)-1,2-苯二胺,还原工艺最适宜的条件为N-(4-氯苯基)-2-硝基苯胺、二氧化硫脲和乙醇胺物质的量的比为1:5:9,乙醇和水作混合溶剂,30℃反应1.3小时,生成N-(4-氯苯基)-1,2-苯二胺的收率为88%。还原剂二氧化硫脲的使用能够解决原始还原工艺中操作复杂、环境污染的问题;两分子N-(4-氯苯基)-1,2-苯二胺在三氯化铁作用下发生环化,最适宜的工艺条件为N-(4-氯苯基)-1,2-苯二胺、盐酸和三氯化铁的物质的量的比为1:1.1:3,在室温下反应10小时左右,得到环合物的盐酸盐,用氨水中和后制得2-对氯苯胺基-5-对氯苯基-3,5-二氢-3-亚氨基吩嗪,收率为98%,产生的异构体最少,实验现象和结果与推测的反应历程基本相符;2-对氯苯胺基-5-对氯苯基-3,5-二氢-3-亚氨基吩嗪与过量异丙胺进行加成-消除反应,在冰乙酸的催化下于110℃反应6小时得到氯法齐明粗品,收率为91%。(2)研究了氯法齐明的精制工艺,在二氯甲烷和甲醇混合溶剂(体积比3:1)中,通过挥发析晶可制得纯品。取三批纯品进行紫外、红外、薄层色谱、干燥失重、电位滴定和高效液相分析,结果表明精制后的产品质量能够符合中国药典和欧洲药典的标准,产品总收率达到了53%,液相纯度达到99.8%以上制备了氯法齐明的三种晶型,通过PXRD、FTIR和MP进行表征;研究了三晶型样品的溶解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三种晶型在p H 4.8的醋酸-醋酸铵缓冲溶液体系中溶解性最好,晶型Ⅰ在四种缓冲液中溶解速率都最快,溶解百分量最大;三种晶型在高温(60℃)、高湿(25℃,相对湿度90%±5%)和光照(照度为4500lx)条件下至少可稳定存放十天,不发生转晶、没有分解出新杂质并且吸湿性差。因晶型Ⅰ的溶解性能最好,可初步将其选作优势药用晶型,开展更深入的研究。(3)制备了一种新的氯法齐明对甲苯磺酸盐,在60%乙醇中搅拌24小后测其溶解度为2.7763 mg/m L,是氯法齐明(0.0402 mg/m L)的69.06倍;在60%乙醇中进行125分钟的固体溶解实验,以时间为横坐标,溶解量为纵坐标绘制曲线,氯法齐明对甲苯磺酸盐在大约80 min时基本达到曲线的平台期,此时的浓度为0.45 mg/m L,是氯法齐明(0.05mg/m L)的8.7倍。采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定性测试抑菌圈直径,结果表明,氯法齐明及其对甲苯磺酸盐对革兰氏阴性菌,例如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对真菌白色念珠菌都不存抑制性;对革兰氏阳性菌,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在样品浓度为25μg/m L时,氯法齐明对两种试验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是8.39±0.08 mm和11.15±0.65 mm,氯法齐明对甲苯磺酸盐对两种试验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6.97±0.27 mm和10.96±0.37 mm。用琼脂稀释法定量测试了氯法齐明对甲苯磺酸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是25μg/m L,比氯法齐明(MIC=3.1μg/m L)活性稍差;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IC是1.65μg/m L,与氯法齐明(MIC=1.56μg/m L)活性相当。(4)研究了氯法齐明类似物及其中间产物的合成工艺。设计并合成了32种氯法齐明类似物6-37。对中间产物及类似物进行IR、1H NMR、13C NMR和MS表征,确定结构。研究了氯法齐明类似物6-37的生物活性,抑菌圈直径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6、13、14、19、21和22抑菌圈较大,可定性判断它们的抑菌性能较好;MIC和Clog P结果表明,6、13、14、27、33和34六种化合物的抑菌效果较好,它们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6.25、12.5、100、12.5、3.13和1.56μg/m L;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IC分别为3.13、6.25、1.56、6.25、3.13和25μg/m L。除34外的五种化合物的Clog P性都比CFZ小。

王华[4](2021)在《苄位C-H键氧化反应及其转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有机合成中,氧化和氧化-还原反应是应用非常广泛的化学反应。通过氧化反应可以将众多诸如烃类的基础工业原料转化为各种含氧化合物,比如酚、醇、醛、酮、羧酸等。在相反的还原过程中,可以将这些氧化产物,尤其是羰基化合物,还原为醇类化合物。这些含氧化合物是天然产物、农药化学品以及生物医药中间体的重要结构单元。以甲苯为代表的芳烷烃是重要的化工原料,通过苄位氧化可以使之转化为芳基醛、酮、酸等。尽管目前发展的苄位亚甲基氧化成酮或醇的方法已经非常成熟,但是以下基本问题依然有待深入探索:1.氧化的绿色化,特别是利用分子氧作为氧化剂。2.氧化产物的高效利用新方法。基于我们课题组对芳烷烃氧化的研究兴趣,本论文开展了以下四部分的研究内容:1.发展了可以克服缺电子抑制效应和配位抑制效应的杂环苄位氧化新策略。利用催化量的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和亚硝酸叔丁酯的协同作用,氧气为绿色氧化剂,我们发展了非金属催化的芳杂环苄位好氧氧化成酮的方法,在温和的条件下合成一系列的N-杂环基团的酮。该反应提供了克服杂苄基自由基氧化中的缺电子抑制作用和产物抑制作用的有力方法。2.发展了经由卤化的苄位氧化成醇的方法。在可见光条件下,利用常见、易得的可回收试剂(4-三氟甲基)二氯碘苯实现二芳基甲烷类活性化合物间接可控的氧化成醇的反应,避免了高活性苄位亚甲基氧化成酮的副反应。3.发展了苄位氧化产物还原偶联转化成二醇的新催化体系。利用我们课题组发现的有机催化剂CBZ6,高效地把醛,酮和亚胺等经由光促进的频哪醇偶联反应转化为相应的产物。该方法为苄位氧化产物的深度转化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也为苄位的氧化和还原接力转化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另外,在对烷基芳烃的氧化产物的系统研究中,我们还利用醛及其衍生物作为催化剂,实现了光促进的自由基聚合。

赵洋[5](2020)在《2,3,4,9-四氢-1H-咔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已导致农业有害生物抗性水平迅速发展,加之研发成本逐年增加、难度与日俱增,新农药的创制速度甚至不及农业有害生物抗性产生的速度。因此,迫切需要科研工作者运用最新的国内外科学发展成果和技术,创制分子结构新颖、高效、低毒具有知识产权的农药新品种。本论文紧紧围绕新农药创制研究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探索如何运用农药医药联合开发理念,借助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手段,进一步提高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优化效率,为我国新农药创制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和方案。在上述思想指导下,本论文主要创新性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基于农药医药联合开发策略,以肿瘤干细胞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因子Oct4蛋白为靶标受体,发展了一种基于Oct4蛋白复合结构的选择性抗肿瘤先导化合物虚拟筛选策略,应用该方法从2万多个化合物中筛选发现了可靶向Oct4蛋白和JAK2激酶的双靶点抑制剂AH057,经合成、结构鉴定,并采用分子对接和表面等离子共振等方法研究了其作用机制,同时测试了化合物AH057及其中间体Ⅰ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显示,四氢咔唑类化合物AH057和Ⅰ在100 mg/L浓度下对马铃薯早疫病菌、油菜菌核病菌、草莓灰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率均大于50%。这表明来源于天然产物的四氢咔唑结构可以作为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抑制植物病原真菌活性先导骨架。2)为提高先导化合物的优化效率,选择立枯丝核菌JAK2激酶为靶标受体,发展了一种四氢咔唑酰胺衍生物羧酸片段的高效筛选方法,并成功筛选并合成了37个未见文献报道的2,3,4,9-四氢-1H-咔唑酰胺类化合物。所有合成化合物的结构经过1H NMR、13C NMR和HRMS鉴定正确。离体抑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系列化合物对油菜菌核病菌、草莓灰霉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特别是化合物A10,其对油菜菌核病菌和草莓灰霉病菌的EC50分别为1.85mg/L和5.42 mg/L,优于先导化合物AH057。最后通过分子对接初步阐明了先导化合物与靶标酶的作用模式。3)以A10为先导,通过中间体衍生化法对四氢咔唑骨架的6位和2位进行修饰,设计并合成了59个结构新颖的四氢咔唑类衍生物,其结构均经过1H NMR、13C NMR和HRMS确证。随后通过抑菌活性评估和构效关系研究发现大部分化合物在25 mg/L浓度下对油菜菌核病菌、草莓灰霉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其中6-三氟甲基四氢咔唑酰胺类化合物C2对油菜菌核病菌的EC50为0.43 mg/L,优于先导化合物A10(1.85 mg/L),并且C2对油菜菌核病的活体防治效果与多菌灵相当(100 mg/L),可作为进一步优化研究的抑菌活性化合物。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四氢咔唑类化合物结构优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也为今后基于活性骨架指导先导化合物的合理优化提供指导思路。

李明鹏[6](2020)在《基于N-烷基-4-哌啶酮的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脂肪叔胺是广泛存在有机分子中的一类关键基团,由于脂肪叔胺C-N碳氮键的键能较高,利用脂肪叔胺类化合物的C-N键断裂反应来提供碳源或氮源来进行化合物的合成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如何选择性地实现叔胺C-N的断裂反应是一项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近些年来,碳氮键的无金属催化的断裂反应,特别是电子转移配合物(EDA配合物)活化的C-N键断裂反应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本论文选用含有羰基的环状叔胺,在无金属催化的条件下,通过形成电子转移配合物的手段实现碳氮键的断裂,并将其应用于一些有价值的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中。本论文分为三个章节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胺类化合物的碳-氮键断裂反应的研究进展本章主要介绍胺类化合物的碳-氮键活化的不同活化方式,列举了一些利用碳氮键断裂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应用实例,并分析了各种方法中的活化方式。第二章:N-烷基-4-氧代哌啶鎓盐的双C-N键断裂磺化反应研究本章主要研究通过N-烷基-4-氧代哌啶鎓盐的环内双C-N键裂解磺酰化反应。可能的反应机理是:一、磺酰氯和N-甲基吗啉通过部分电荷转移形成电荷转移配合物,进而诱导磺酰氯的S-Cl键均裂,产生磺酰基自由基与氯自由基。二、磺酰基自由基和氯自由基进一步诱发N-烷基-4-氧哌啶鎓盐的双C-N键断裂,产生的仲胺被磺酰氯捕获得到所需的磺酰胺产物。本方法,实现了无金属和无氧化剂的条件下,一步断裂4-氧代哌啶环的两个环内C-N键。第三章:对苯二酚与N-烷基-4-哌啶酮的氧化偶联反应研究本章主要研究了在碘苯二乙酯氧化下,1,4-对苯二酚与N-烷基-4-哌啶酮之间的偶联反应研究。发现多取代的1,4-对苯二酚可以在弱酸性条件下与N-烷基-4-哌啶酮有效地发生氧化偶联反应得到来合成含氮的并环化合物。

汤海同[7](2020)在《肽键类手性金属-有机多孔材料的设计、组装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金属-有机多孔材料是一种通过金属配位键将金属离子/团簇和有机桥联配体组装成晶态多孔固体材料,其中,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和超分子配位笼较为典型。目前,金属-有机多孔材料是多孔材料领域的新宠儿,因其多样的组成结构,并以规整性的孔隙、超高的比表面积为特征,在储气、分离、催化、药物输送、超级电容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战略性地设计使用的有机配体(连接体设计)已经被证明对调整金属-有机多孔材料的结构和实现预期的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整个材料的设计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配体的设计可以直接影响结构的拓扑、孔腔结构以及由此产生的其他属性。在过去的十年里,金属-有机多孔材料是一种极具前途的分子分离材料,而主要的研究重点则放在了气体储存、气体分离等过程。尽管金属-有机多孔材料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基于单一手性的肽键类金属-有机多孔材料的设计和分离性能开发却总是不尽人意。因此,本文拟以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手性氨基酸为单一手性源,通过简单的有机合成反应,完成对孔道尺寸、孔腔结构都不相同的有机桥联配体的合成,并通过溶剂热法自组装出具有分离性能的肽键类手性金属-有机多孔材料。并通过PXRD、TGA等手段完成对材料结构和性能的研究和探索。首先,以L-苯丙氨酸为单一手性源,设计合成了具有C2对称性的桥联配体(H2L),并与Zn2+通过溶剂热法得到一种二维结构的Zn-MOF(材料1),以材料1为手性固体吸附/分离剂,探索其对小分子医药中间体(芳香醇、环氧化合物等)、小分子药物(布洛芬)的两种对映体的选择性吸附/分离的性能表现。材料1在手性分离的过程中表现出相当突出的优势,同时也可作为一种潜在的手性柱的填充物。其次,利用L-苯丙氨酸为起始原料,经过四步简单的化学反应,合成了一种具有C3对称性的肽键类有机配体(H3L),并与Cd2+组装出一例具有空间三维结构的Cd-MOF(材料2),以材料2为手性固体吸附/分离剂,探索其对小分子芳香醇类化合物的两个对映体的选择性吸附/分离的性能表现,凸显了材料2较强的尺寸选择性。再者,利用上述设计合成的C3对称性的有机配体H3L,与镧系金属离子La3+组装得到一例分离性能优良的具有单一手性的肽键类超分子配位笼(材料3),并且该材料对多种药物分子(兰索拉唑、沙利度胺、酮洛芬、氟洛芬、替巴胺等)都表现出非常高的底物耐受性和尺寸选择性,是一种潜在的性能优良的手性固体分离剂。最后,利用L-苯丙氨酸和L-色氨酸为手性源,通过缩合反应得到两种结构和尺寸相类似的手性配体P-H3L以及T-H3L,通过与Cu2+自组装的方式得到两种结构相类似的肽键类手性超分子配位笼(材料4、5),通过对两种材料表面亲疏水性的结构的研究,为基于肽键类手性超分子配位笼的手性孔腔的微观环境设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唐健[8](2019)在《新型氯甲基化反应研究及其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苄基氯化物是药物合成中一种非常有用的中间体,常用于非天然氨基酸的合成,Blanc氯甲基化是芳香化合物中引入氯甲基一种很经典的有机化学反应。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一种新型的B lanc氯甲基化反应,并将该反应应用于δ-阿片受体拮抗剂二肽H-Dmt-Tic-OH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综述了氯甲基化反应的研究进展,对氯甲基反应类型、用途以及反应机理做了简要的概述,列举了氯甲基化反应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围绕氯甲基化试剂和催化剂对B lanc氯甲基化反应进行系统的介绍:氯甲基化试剂主要有甲醛和浓盐酸、氯甲醚或二氯甲醚、氯甲基烷基醚等;催化剂包括质子酸、Lewis酸、离子液体、胶束、以及相转移催化剂。在药物合成中,基本采用甲醛和浓盐酸为氯甲基化试剂、酸催化的经典Blanc反应来实现氯甲基的引入,由于该方法采用浓盐酸加热的条件,存在反应条件苛刻、收率低、环境污染大、设备腐蚀严重等缺点。因此,开发一种反应条件温和、收率高、对环境友好、操作安全的氯甲基化新方法尤为迫切。第二章主要开展了氯甲基化反应新方法的系统性研究及其在非天然氨基酸2,6-二甲基-D,L-酪氨酸制备中的应用。本文采用甲缩醛和氯磺酸为氯甲基化试剂,Lewis酸为催化剂,在无溶剂条件下有效实现氯甲基化反应。通过详细考察不同催化剂及其用量、甲缩醛和氯磺酸的配比、反应温度等影响因素,筛选出了较佳的反应条件:甲缩醛和氯磺酸的配比:n(芳烃):n(甲缩醛):n(氯磺酸)=1.0:1.2:1.2;10 mol%无水 ZnCl2 催化;反应温度 5-10℃。反应收率为 65%-90%,且以单取代氯甲基产物为主,具有良好的反应选择性,提出了该催化反应机理。另外,将该新型氯甲基化反应成功应用于非天然氨基酸2,6-二甲基-D,L-酪氨酸的合成。第三章研究了 2,6-二甲基-L-酪氨酸的不对称合成新方法。以左旋樟脑磺内酰胺为手性辅助基,与二苯亚甲基甘氨酸乙酯缩合、在碱性条件下与O-乙氧羰基-3,5-二甲基-4-氯甲基苯酚发生烷基化、脱除手性辅助基、水解得到光学纯2,6-二甲基-L-酪氨酸,为δ-阿片受体拮抗剂H-Dmt-Tic-OH的合成奠定了实验基础。

陈兴鹏[9](2019)在《基于正离子的氮杂环丙烷开环及扩环反应》文中研究说明氮杂环丙烷及其衍生物不但大量存在于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以及合成药物中,还可以作为合成中间体,配体,手性转移试剂等在多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氮杂环丙烷特有的环张力是其反应多样性的基础,通过开环,扩环,成环等一系列反应极大地丰富了氮杂环丙烷的应用。根据氮原子上取代基的不同,氮杂环丙烷可以分为活化和未活化两类。本文主要以未活化的氮杂环丙烷为原料,开发了合成具有光学活性的含有氮杂环丙烷结构的三齿亚胺手性配体、2-亚烷基-1,3-恶唑烷衍生物、N-烯基-β-羰基酰胺类衍生物的方法。还研究了类似物硫杂环丙烷与α-重氮-β-1,3-二羰基化合物在金属催化下的扩环反应。首先,以光学活性的N-未保护的氮杂环丙烷和水杨醛为原料,发展了一种直接合成具有光学活性含有氮杂环丙烷结构的三齿亚胺手性配体的简便高效方法。该方法通过亚胺介导的氮杂环丙烷自身开环,立体选择性及区域选择性专一地得到了氮杂环丙烷多取代C-N键断裂的产物,产率高达95%。由于分子内氢键的存在,克服了亚胺产物不稳定的限制。合成的配体具有良好的手性控制性能,其中由(S)-2-烷基氮杂环丙烷合成的三齿亚胺手性配体,在Zn(OTf)2催化的芳香醛与丙酮的不对称Aldol缩合反应中表现出了优异的反应活性及立体选择性(高达98%的产率和94%ee值)。此外,还尝试了邻巯基苯甲醛与氮杂环丙烷的反应,顺利地得到了含有亚胺结构的苯并硫杂吖庚因衍生物。其次,以N-未被保护的氮杂环丙烷与重氮-1,3-二羰基化合物为原料,成功地实现了具有环外双键的2-亚烷基-1,3-恶唑烷衍生物的制备。恶唑烷衍生物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杂环化合物,它们广泛存在于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以及天然产物中。该反应利用微波辅助加热,无需金属催化剂,可以迅捷简便地将α-重氮-β-1,3-二羰基化合物通过Wolff重排反应转化为α-羰基烯酮活性中间体,该中间体与氮杂环丙烷发生亲核加成-环化串联反应,生成五元1,3-恶唑烷杂环化合物。该反应以高达97%的分离产率,首次实现了氮杂环丙烷与烯酮的C=O双键发生[3+2]成环反应得到恶唑烷结构。再次,以N-烷基-2,2-二取代氮杂环丙烷与重氮-1,3-二羰基化合物为原料,顺利地得到了N-烯基-β-羰基酰胺衍生物。该反应可以通过以下两种不同的反应条件实现:一是采用常规加热回流的方式,可以得到分离产率最高为98%的N-烯基-β-羰基酰胺产物,但是该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有α-重氮-β-1,3-二芳基-1,3-二酮类化合物可以很高的产率得到产物,对于其他类型的重氮化合物(如环状或烷基取代的α-重氮-1,3-二酮化合物以及β-羰基重氮羧酸酯等)效果并不好,产率较低。二是通过微波辅助加热的方式,以优异的产率实现了N-烯基-β-羰基酰胺化合物的合成,该方法不但适用于多种类型的重氮1,3-二羰基化合物,而且简便高效,产率几乎都在90%以上,最高分离产率可达99%。N-烯基-β-羰基酰胺类化合物可以进一步合成β-内酰胺类化合物。机理研究表明,生成N-烯基-β-羰基酰胺的反应是经历一个E1消除机理。最后,以α-重氮-β-1,3-二羰基化合物与硫杂环丙烷为原料,开发了一种新的一步合成3-酰基-5,6-二氢-1,4-氧硫杂环己烯衍生物的简单方法。3-酰基-1,4-氧硫杂环己烯在农业化学和药物化学中有着独特的应用。该反应以廉价的硫酸铜为催化剂,通过微波辅助加热实现目标产物的快速合成。如果使用顺式的硫杂环丙烷作为原料,可以通过一步扩环反应,首次得到相应的反式-3-酰基-5,6-二氢-1,4-氧硫杂环己烯产物。

孙羽[10](2019)在《含叔丁基可溶性双酚AP型聚芳酯的制备及性能》文中研究表明聚芳酯(PAR)是一种在聚合物主链上具有芳香环和酯键的聚合物,是制备特种工程塑料的原料。因为聚芳酯主链的分子结构包含多个芳香环,因此,具备优良的耐热性和良好的力学性,普遍应用在日用品、医疗器械、电子电器、汽车零件以及航空航天等各个领域。由于聚芳酯溶解性差,其在绝缘涂料等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因此,本文将叔丁基苯基结构、二苯基亚甲基和三苯基甲烷结构引入到聚芳酯主链中来改变聚芳酯的分子结构,在不降低热稳定性的同时,提高其溶解性。第一部分为对苯二甲酰氯的制备。以对苯二甲酸为原料,吡啶为催化剂,与氯化亚砜进行亲核取代反应,成功的制备了对苯二甲酰氯(同理间苯二甲酰氯);并探究了最佳的反应条件,且对合成的二酰氯进行熔点测定。第二部分为1-(4-叔丁基苯基)-1,1-二(4-羟基)苯基乙烷的制备与表征。首先,在无反应溶剂的情况下,以叔丁基苯为原料,乙酸酐为酰化剂,采用Friedel-Crafts酰基化法成功地制备了对叔丁基苯乙酮;其次,研究了不同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比例和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再次,利用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最后,以对叔丁基苯乙酮和苯酚为原料,巯基乙酸为助催化剂,通过亲电取代反应制备了1-(4-叔丁基苯基)-1,1-二(4-羟基)苯基乙烷,用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第三部分为含叔丁基可溶性双酚AP型聚芳酯的制备及性能。以1-(4-叔丁基苯基)-1,1-二(4-羟基)苯基乙烷(简称AP)为原料,分别与对苯二甲酰氯(TPC)和间苯二甲酰氯(IPC),通过界面缩聚、溶液缩聚、熔融缩聚三种方法反应制备出一种含有叔丁基的双酚AP型聚芳酯(PAR-AP),并采用FT-IR、UV-VIS、TGA、DSC和溶解性测试等方法对聚芳酯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测试。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制备的对苯二甲酰氯,探究的最佳反应条件是:在吡啶催化剂作用下,反应回流温度为85℃,反应时间为10 h,催化剂用量为5%;测定其对苯二甲酰氯的熔点为78-80℃;通过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合成了对叔丁基苯乙酮的条件为n(叔丁基苯):n(无水三氯化铝):n(乙酸酐)=1:3:2,反应温度为20℃,反应时间为2 h时,产品的产率可达48%;通过酯化反应合成的聚芳酯,将叔丁基苯基结构、二苯基亚甲基和三苯甲烷结构引入到高分子主链中改变了聚芳酯的分子结构,提高了其溶解性。且含有1-(4-叔丁基苯基)-1,1-二(4-羟基)苯基乙烷单体的聚芳酯同时兼顾了较高的耐热性能和更优良的加工性能。

二、医药中间体2-对氯苄基吡啶的合成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药中间体2-对氯苄基吡啶的合成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电化学合成芳基膦化物及内酰胺衍生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芳基膦化物研究现状
        1.1.1 芳基膦化物及其药物背景
        1.1.2 芳基膦化物的合成现状
    1.2 内酰胺类化合物研究现状
        1.2.1 内酰胺类化合物及其药物背景
        1.2.2 内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现状
    1.3 电化学合成的特点及其研究现状
        1.3.1 电化学合成的特点
        1.3.2 电化学合成的研究现状
    1.4 电化学合成芳基膦化物及内酰胺的目标及意义
第2章 电化学介导镍催化合成芳基膦化物
    2.1 课题设计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条件优化
        2.2.2 底物拓展
        2.2.3 应用研究
        2.2.4 机理研究
    2.3 小结
    2.4 实验部分
        2.4.1 实验用试剂与仪器
        2.4.2 实验步骤与谱图数据
第3章 电化学介导合成内酰胺衍生物
    3.1 课题设计
    3.2 原料合成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条件优化
        3.3.2 底物拓展
        3.3.3 应用研究
        3.3.4 机理研究
    3.4 小结
    3.5 实验部分
        3.5.1 实验用试剂及仪器
        3.5.2 实验步骤与表征数据
结论与展望
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I 全文图示总结
    附录 II 产物核磁谱图
    附录 III 新化合物一览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芽孢杆菌转氨酶的筛选改造及其在西他沙星前体合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索引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手性胺化合物
        1.1.1 手性胺化合物的简介及应用
        1.1.2 手性胺化合物的制备
    1.2 西他沙星
        1.2.1 西他沙星的结构特征
        1.2.2 西他沙星的药理作用
        1.2.3 西他沙星及其中间体的合成
    1.3 转氨酶
        1.3.1 转氨酶的分类
        1.3.2 转氨酶的催化机制
        1.3.3 转氨酶的应用
    1.4 转氨酶蛋白质工程
        1.4.1 转氨酶稳定性和活性的改造
        1.4.2 转氨酶对映选择性的改造
        1.4.3 转氨酶底物谱的改造
    1.5 论文的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立题依据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芽孢杆菌转氨酶基因的筛选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菌种
        2.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三株芽孢杆菌转氨酶基因筛选
        2.3.2 三株芽孢杆菌转氨酶基因的结构域分析
        2.3.3 转氨酶基因的同源性分析
        2.3.4 PLP-依赖性折叠Ⅳ型转氨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地芽孢杆菌W3 中转氨酶基因ota3 的异源表达及其酶催化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菌种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试剂
        3.2.4 培养基
        3.2.5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高地芽孢杆菌W3 中转氨酶基因的同源性分析
        3.3.2 蛋白质BPTA-1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3.3 目的基因的克隆
        3.3.4 基因ota3 的密码子优化
        3.3.5 蛋白BPTA-1 的纯化和分子量的测定
        3.3.6 酶活分析
        3.3.7 pH和温度对酶BPTA-1 的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
        3.3.8 金属离子对酶BPTA-1 活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地芽孢杆菌W3 中转氨酶基因ota8 的酶结构和催化特性比较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种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试剂
        4.2.4 培养基
        4.2.5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蛋白BPTA-2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3.2 蛋白BPTA-2 的同源建模
        4.3.3 SDS-PAGE和凝胶过滤色谱分析
        4.3.4 二级结构分析
        4.3.5 原子力显微镜图片分析
        4.3.6 酶活分析
        4.3.7 pH和温度对酶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
        4.3.8 金属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蛋白质工程提高转氨酶BPTA-1 催化(R)-苯乙胺的效率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菌种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试剂
        5.2.4 培养基
        5.2.5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蛋白BPTA-1 同源建模
        5.3.2 突变体的计算机设计策略
        5.3.3 突变体酶的克隆表达与纯化
        5.3.4 突变体酶的原子力显微镜图片分析
        5.3.5 突变体的酶活分析
        5.3.6 突变体酶的生化特性
        5.3.7 突变体酶的活性与结构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蛋白质工程改造转氨酶BPTA-1 手性合成西他沙星五元环关键中间体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菌种
        6.2.2 实验仪器
        6.2.3 实验试剂
        6.2.4 培养基
        6.2.5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突变体酶的克隆表达与纯化
        6.3.2 突变体酶的原子力显微镜图片分析
        6.3.3 突变体酶的酶活分析
        6.3.4 突变体酶的生化特性
        6.3.5 突变体酶的活性与结构分析
    6.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I: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氯法齐明及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优化和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氯法齐明在结核病中的应用
        1.1.2 氯法齐明在麻风病中的应用
        1.1.3 氯法齐明在非结核分枝杆菌疾病中的应用
        1.1.4 氯法齐明在原虫感染引起的疾病中的应用
        1.1.5 氯法齐明在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感染中的应用
        1.1.6 氯法齐明的作用机制
    1.2 氯法齐明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氯法齐明的概述
        1.2.2 氯法齐明的合成路线
        1.2.3 氯法齐明盐的研究现状
        1.2.4 氯法齐明类似物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2 氯法齐明制备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理论分析
        2.2.1 芳香族亲核取代反应
        2.2.2 还原反应
        2.2.3 环化反应
        2.2.4 加成-消除反应
    2.3 N-(4-氯苯基)-2-硝基苯胺制备工艺研究
        2.3.1 实验部分
        2.3.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3.1.2 实验过程
        2.3.1.3 产品表征
        2.3.2 结果与讨论
        2.3.2.1 起始原料的选择
        2.3.2.2 缚酸剂对反应的影响
    2.4 还原制备N-(4-氯苯基)-1,2-苯二胺工艺研究
        2.4.1 实验部分
        2.4.1.1 不同还原剂还原制备N-(4-氯苯基)-1,2-苯二胺
        2.4.1.2 产品表征
        2.4.2 结果与讨论
        2.4.2.1 还原剂的选择
        2.4.2.2 二氧化硫脲/乙醇胺还原体系
    2.5 2-对氯苯胺基-5-对氯苯基-3,5-二氢-3-亚胺基吩嗪制备工艺研究
        2.5.1 实验部分
        2.5.1.1 实验过程
        2.5.1.2 产品表征
        2.5.2 结果与讨论
        2.5.2.1 不加酸对反应的影响
        2.5.2.2 酸对反应的影响
        2.5.2.3 反应机理的探讨
    2.6 氯法齐明制备工艺研究
        2.6.1 实验部分
        2.6.1.1 实验过程
        2.6.1.2 产品表征
        2.6.2 结果与讨论
    2.7 小结
3 氯法齐明原料药的质量和多晶型研究
    3.1 引言
        3.1.1 国内外药典标准
        3.1.2 结晶动力学分析
        3.1.3 多晶型研究
    3.2 氯法齐明的精制
        3.2.1 实验部分
        3.2.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1.2 实验过程
        3.2.2 结果与讨论
    3.3 质量检测
        3.3.1 实验部分
        3.3.2 结果与讨论
    3.4 多晶型制备、表征以及性质研究
        3.4.1 实验部分
        3.4.1.1 多晶型制备过程
        3.4.1.2 表征方法
        3.4.1.3 溶解曲线的测定
        3.4.1.4 多晶型药品的稳定性试验
        3.4.2 结果讨论
        3.4.2.1 晶型表征
        3.4.2.2 溶解曲线分析
        3.4.2.3 稳定性试验结果分析
    3.5 小结
4 一种新的氯法齐明对甲苯磺酸盐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氯法齐明对甲苯磺酸盐(CFZ-Ts OH)的制备和表征
        4.2.3 单晶培养
        4.2.4 溶解性实验
        4.2.5 体外生物活性测试
        4.2.5.1 药物储备液、培养基和菌液制备
        4.2.5.2 抑菌圈直径的测定
        4.2.5.3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4.3 结果讨论
        4.3.1 结构表征
        4.3.2 晶体结构分析
        4.3.3 溶解实验结果分析
        4.3.4 体外生物活性评价
    4.4 小结
5 氯法齐明类似物的合成及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结构设计
    5.3 实验部分
        5.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5.3.2 实验过程
        5.3.3 产物表征
        5.3.4 抑菌活性评价
    5.4 结果讨论
        5.4.1 氯法齐明类似物的合成
        5.4.2 抑菌性能
    5.5 小结
6 结论
附录一 化合物的红外、核磁以及质谱图
附录二 晶体参数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苄位C-H键氧化反应及其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吸电子诱导效应的抑制效应
        1.1.2 配位效应的抑制效应
    1.2 杂芳烷烃苄位C-H键氧化成酮的反应
        1.2.1 过渡金属催化的杂芳烷烃苄位C-H键氧化成酮的反应
        1.2.2 非过渡金属催化的杂芳烷烃苄位C-H键氧化成酮的反应
        1.2.3 光或电促进杂芳烷烃苄位C-H键氧化成酮
    1.3 芳烷烃苄位成醇反应
        1.3.1 金属催化的羰基芳基化反应
        1.3.2 金属催化的羰基还原反应
        1.3.3 芳烷烃苄位氧化成醇反应
    1.4 苄位氧化成酮的转化研究—频哪醇偶联反应
        1.4.1 金属催化的Pinacol偶联反应
        1.4.2 光促进的Pinacol偶联反应
    1.5 探索苄位C-H键氧化反应及其转化策略和课题设想
第二章 克服缺电子抑制效应的苄位氧化成酮研究
    2.1 引言
    2.2 反应条件的优化
    2.3 反应底物研究范围
    2.4 反应对照实验
    2.5 反应机理的探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苄位可控间接氧化成醇研究
    3.1 引言
    3.2 反应条件的优化
    3.3 反应底物的拓展研究
    3.4 回收实验
    3.5 反应机理的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BZ6催化的羰基还原偶联合成苄位二醇研究
    4.1 引言
    4.2 反应条件优化
        4.2.1 羰基化合物还原偶联反应条件的优化
        4.2.2 亚胺化合物还原偶联反应条件的优化
    4.3 反应底物的研究拓展
        4.3.1 醛的底物范围
        4.3.2 酮的底物范围
        4.3.3 亚胺的底物范围
    4.4 醛与亚胺的交叉偶联实验
    4.5 克级合成和催化剂回收实验
    4.6 反应机理的研究
        4.6.1 灯开光实验(on/off实验)
        4.6.2 荧光淬灭实验
        4.6.3 对照实验
        4.6.4 可能的反应机理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光致甲基丙烯酸甲酯RAFT聚合
    5.1 引言
    5.2 条件筛选
    5.3 聚合结果与讨论
        5.3.1 高分子量聚合
        5.3.2 低分子量聚合
    5.4 对照实验
        5.4.1 灯开关实验(on/off实验)
        5.4.2 MMA本体聚合的GPC曲线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第七章 实验部分
    实验仪器
    实验试剂
    7.1 第二章实验操作与数据
        7.1.1 芳杂烷烃化合物的合成步骤
        7.1.2 芳杂烷烃化合物的合成步骤
        7.1.3 芳杂烷烃化合物苄位氧化成酮的通用步骤
        7.1.4 芳杂环化合物和芳环化合物竞争反应操作步骤
        7.1.5 对照实验操作步骤
        7.1.6 化合物数据
    7.2 第三章实验操作与数据
        7.2.1 原料2-(4-benzylpheny)isoindoline-1,3-dione(3-38)的制备合成步骤
        7.2.2 二芳基甲烷化合物的合成步骤
        7.2.3 二芳基甲烷化合物亚甲基氧化成醇的通用步骤
        7.2.4 化合物数据
    7.3 第四章实验操作与数据
        7.3.1 羰基化合物和亚胺化合物还原偶联反应的通用步骤
        7.3.2 羰基化合物和亚胺化合物交叉还原偶联反应的步骤
        7.3.3 灯开关实验(on/off实验)的操作步骤
        7.3.4 荧光淬灭实验的操作步骤
        7.3.5 机理探究自由基抑制实验的操作步骤
        7.3.6 机理探究中交叉实验的操作步骤
        7.3.7 化合物数据
    7.4 第五章实验操作与数据
        7.4.1 MMA单体聚合反应的通用步骤
        7.4.2 灯开关实验(on/off实验)的操作步骤
        7.4.3 化合物数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化合物核磁谱图
附录二 化合物一览表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2,3,4,9-四氢-1H-咔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术语和缩略语表
氨基酸中英文名称、简写符号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农药与医药联合开发
        1.1.1 农药与医药化学品研究的共同点
        1.1.2 农药与医药研究成果的相互转化
        1.1.3 农药与医药联合开发的未来
    1.2 以肿瘤干细胞关键信号分子Oct4蛋白为靶点的抗肿瘤研究
        1.2.1 肿瘤耐药与肿瘤干细胞
        1.2.2 Oct4因子简介以及功能研究
    1.3 咔唑酮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1.3.1 咔唑-1,4-醌生物碱
        1.3.2 咔唑-3,4-醌生物碱
        1.3.3 咔唑-1,4-醌醇生物碱
    1.4 四氢咔唑衍生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4.1 抗肿瘤活性
        1.4.2 抑菌活性
        1.4.3 抗病毒活性
        1.4.4 其他生物活性
    1.5 基于受体结构的药物设计
        1.5.1 同源模建
        1.5.2 分子对接
        1.5.3 基于受体结构的药物设计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靶向Oct4 蛋白和JAK2 激酶的2,3,4,9-四氢-1H-咔唑衍生物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计算与实验方法
        2.2.1 以Oct4蛋白复合结构为靶标的虚拟筛选方法
        2.2.2 抗肿瘤活性测定
        2.2.3 目标化合物合成与结构表征
        2.2.4 抑菌活性测试方法
        2.2.5 Oct4蛋白结合模式分析
        2.2.6 表面等离子共振 (Surface Plasmon Resonace, SPR) 测试方法
        2.2.7 Western blot测试小分子对JAK2 蛋白和STAT3 蛋白活性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虚拟筛选命中化合物
        2.3.2 小分子的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
        2.3.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3.4 化合物抑菌活性普筛
        2.3.5 AH057与Oct4蛋白的结合模式分析
        2.3.6 BIAcore实验证明AH057 直接结合Oct4 蛋白
        2.3.7 在Hela细胞系中AH057 抑制JAK/STAT通路磷酸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6-甲基-2,3,4,9-四氢-1H-咔唑酰胺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计算与实验方法
        3.2.1 JAK2同源模型的构建方法
        3.2.2 虚拟化合物库的构建和筛选方法
        3.2.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3.2.4 抑菌活性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立枯丝核菌JAK2激酶三维模型建立
        3.3.2 虚拟库构建和目标化合物搜索
        3.3.3 中间体与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3.4 目标化合物的抑制真菌活性
        3.3.5 结合模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3,4,9-四氢-1H-咔唑衍生物的合理设计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设备与仪器
        4.2.2 四氢咔唑衍生物设计与合成
        4.2.3 抑菌活性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衍生物合理设计
        4.3.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4.3.3 抑菌活性评价和构效关系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全文总结
    5.2 全文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6)基于N-烷基-4-哌啶酮的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胺类化合物的碳-氮键断裂反应的研究进展
    1.1 引言
    1.2 未活化的碳氮键断裂
        1.1.1 一级胺碳氮键的断裂
        1.1.2 二级胺碳氮键的断裂
        1.1.3 三级胺的碳氮键断裂
        1.1.4 二元胺的碳氮键断裂
        1.1.5 酰胺的碳氮键断裂
        1.1.6 肼类的碳氮键断裂
        1.1.7 氰胺的碳氮键断裂
        1.1.8 三氮烯的碳氮键断裂
        1.1.9 尿素
    1.3 活化碳氮键
        1.3.1 季铵盐的碳氮键断裂
        1.3.2 重氮盐的碳氮键断裂
        1.3.3 三唑的碳氮键断裂
        1.3.4 氮丙啶的碳氮键断裂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N-烷基-4-氧代哌啶鎓盐的双C-N键断裂磺化反应研究
    2.1 引言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磺酰氯与4-氧代哌啶鎓盐的反应研究
    2.3 反应机理探究
        2.3.1 控制实验
        2.3.2 可能的反应机理
    2.4 实验部分
        2.4.1 试剂和溶剂
        2.4.2 实验仪器
        2.4.3 实验步骤
    2.5 小结
    2.6 产物结构表征数据
    参考文献
第3章 对苯二酚与N-烷基-4-哌啶酮的氧化偶联反应研究
    3.1 引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对苯二酚与N-烷基-4-哌啶酮的反应研究
    3.3 反应机理探究
        3.3.1 控制实验
        3.3.2 可能机理的提出
    3.4 实验部分
        3.4.1 试剂和溶剂
        3.4.2 实验仪器
        3.4.3 实验过程
    3.5 小结
    3.6 产物结构表征数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第二章部分化合物谱图
附录二 :第三章部分化合物谱图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肽键类手性金属-有机多孔材料的设计、组装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手性分离
        1.1.1 手性
        1.1.2 手性分离的意义
        1.1.3 手性分离的方法
    1.2 金属-有机多孔材料
        1.2.1 金属-有机多孔材料的简介
        1.2.2 手性金属-有机多孔材料的合成
        1.2.3 金属-有机多孔材料的应用
    1.3 氨基酸
        1.3.1 氨基酸的简介
        1.3.2 肽键类手性金属-有机多孔材料的应用研究
    1.4 选题意义及本课题主要内容
        1.4.1 选题意义
        1.4.2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及进展
第二章 肽键类手性二维MOF材料的设计、组装及分离性能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实验仪器、药品
    2.3 手性二维MOF材料的组装
        2.3.1 肽键类手性配体H_2L及材料1的合成方法
    2.4 二维MOF的结构解析
    2.5 肽键类手性配体H_2L和材料1的表征
        2.5.1 材料1的粉末X-射线衍射
        2.5.2 材料1的圆二色谱
    2.6 手性分离性能研究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肽键类手性三维MOF材料的设计、组装及分离性能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实验仪器、药品
    3.3 手性三维MOF材料的组装
        3.3.1 肽键类手性配体H_3L及材料2的合成
    3.4 三维MOF的结构解析
    3.5 肽键类手性配体H3L和材料2的表征
        3.5.1 材料 2 的粉末 X-射线衍射
        3.5.2 配体H3L、材料2的红外光谱
    3.6 手性分离性能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肽键类手性超分子配位笼的设计、组装及分离性能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实验仪器及药品
    4.3 手性超分子配位笼的组装
        4.3.1 肽键类手性配体H_3L及材料3的合成
    4.4 手性配位笼的晶体结构解析
    4.5 材料3的孔道表征
        4.5.1 材料3对1-苯乙醇的吸附动力学试验
    4.6 手性拆分性能研究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两种肽键类手性配位笼分离性能探索手性多孔材料的微观设计
    5.1 研究背景
    5.2 实验仪器及药品
    5.3 两种手性配位笼4、5的合成
        5.3.1 肽键类手性配体及材料4、5的合成
    5.4 材料的微观设计以实现高效的手性分离效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8)新型氯甲基化反应研究及其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Blanc氯甲基化反应概述
        1.1.2 Blanc氯甲基化反应的机理
        1.1.3 Blanc氯甲基化反应的应用
    1.2 Blanc氯甲基化方法研究进展
        1.2.1 使用不同种类的氯甲基化试剂
        1.2.2 使用不同类型的催化剂
    1.3 课题设计与研究意义
第二章 氯甲基化新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内容与讨论
        2.2.1 反应条件筛选
        2.2.2 底物拓展
        2.2.3 反应机理推测
    2.3 2,6-二甲基-D,L酪氨酸合成新路线研究
        2.3.1 2,6-二甲基-D,L酪氨酸合成的研究综述
        2.3.2 新路线设计
        2.3.3 化合物2-1的合成
        2.3.4 化合物2-1a的合成
        2.3.5 化合物2-17的合成
        2.3.6 化合物2-22的合成
        2.3.7 化合物1-1的合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6-二甲基-L-酪氨酸的不对称合成研究
    3.1 引言
    3.2 DMT简介
    3.3 DMT不对称合成的研究综述及设计路线
        3.3.1 DMT合成的研究综述
        3.3.2 DMT不对称合成新路线设计
        3.3.3 化合物1-2的合成
        3.3.4 化合物3-41的合成
        3.3.5 化合物3-42的合成
        3.3.6 化合物1-3的合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部分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1.1 实验药品
        4.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步骤
        4.2.1 氯甲基化产物的一般制备方法
        4.2.2 化合物2-1的制备
        4.2.3 化合物2-1a的制备
        4.2.4 化合物2-22的制备
        4.2.5 化合物1-1的制备
        4.2.6 化合物1-2的制备
        4.2.7 化合物3-41的制备
        4.2.8 化合物3-42的制备
        4.2.9 化合物1-3的制备
    4.3 化合物数据表征
        4.3.1 氯甲基化产物数据表征
        4.3.2 2,6-二甲基-D,L-酪氨酸合成数据表征
        4.3.3 2,6-二甲基-L-酪氨酸不对称合成数据表征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4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部分关键谱图数据

(9)基于正离子的氮杂环丙烷开环及扩环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氮杂环丙烷的物理性质
    1.2 氮杂环丙烷结构的生物活性及合成应用
    1.3 氮杂环丙烷的亲核开环反应简介
        1.3.1 邻二胺类化合物简介
        1.3.2 胺作为亲核试剂对氮杂环丙烷开环
        1.3.3 叠氮作为亲核试剂对氮杂环丙烷开环
    1.4 未活化的氮杂环丙烷的区域选择性开环
        1.4.1 2-芳基氮杂环丙烷的活化及开环反应
        1.4.1.1 Lewis酸配位的N-络合物
        1.4.1.2 N-酰基化
        1.4.1.3 N-质子化
        1.4.1.4 N-硅基化
        1.4.2 2-酰基氮杂环丙烷的活化及开环反应
        1.4.2.1 Lewis酸配位的N-络合物
        1.4.2.2 N-酰基化
        1.4.2.3 N-质子化
        1.4.2.4 N-烷基化
        1.4.3 2-烷基氮杂环丙烷的活化及开环反应
        1.4.3.1 Lewis酸配位的N-络合物
        1.4.3.2 N-酰基化
        1.4.3.3 N-质子化
        1.4.3.4 N-烷基化
    1.5 氮杂环丙烷[3+2]成环反应
        1.5.1 通过氮杂环丙烷正离子中间体的[3+2]成环反应
        1.5.2 通过1,3-偶极中间体的[3+2]成环反应
        1.5.2.1 通过1,3-偶极中间体与烯烃或者炔烃的反应
        1.5.2.2 通过1,3-偶极中间体与腈类化合物的反应
        1.5.2.3 通过1,3-偶极中间体与羰基的反应
        1.5.2.4 通过1,3-偶极中间体与含杂原子的累积二烯的反应
    1.6 本文的立意及创新点
第二章 通过亚胺介导光学活性氮杂环丙烷的自身开环反应高效直接制备新型三齿手性配体
    2.1 前言简介
        2.1.1 氮杂环丙烷作为手性配体简介
        2.1.2 氮杂环丙烷的传统开环及自身开环简介
    2.2 原料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产物结构的确定
        2.3.2 反应条件优化
        2.3.3 反应底物范围的拓展
        2.3.4 反应机理的探究
        2.3.5 合成的三齿手性亚胺配体在不对称Aldol缩合反应中的应用
    2.4 邻巯基苯甲醛与氮杂环丙烷的反应尝试
        2.4.1 邻巯基苯甲醛的合成
        2.4.2 产物结构的确定
        2.4.3 反应条件的优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α-羰基烯酮与氮杂环丙烷发生[3+2]成环反应生成2-亚烷基恶唑烷衍生物
    3.1 前言
        3.1.1 2-亚甲基恶唑烷的应用
        3.1.2 2-亚甲基恶唑烷的传统合成方法
        3.1.3 微波辅助的有机合成(MAOS)简介
    3.2 原料的制备
        3.2.1 α-重氮-β-1,3-二羰基化合物的制备
        3.2.2 N-未保护的氮杂环丙烷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产物结构的确定
        3.3.2 反应条件的优化
        3.3.3 反应底物的拓展
        3.3.4 反应机理的探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α-羰基烯酮与N-烷基氮杂环丙烷反应生成N-烯基-β-羰基酰胺衍生物
    4.1 前言
        4.1.1 N-烯基-β-羰基酰胺化合物的应用
        4.1.2 N-烯基-β-羰基酰胺化合物的传统合成方法
    4.2 原料的制备
        4.2.1 α-重氮-β-1,3-二羰基化合物的制备
        4.2.2 N-烷基或对甲苯磺酰基氮杂环丙烷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产物结构的确定
        4.3.2. 利用加热进行反应条件的优化
        4.3.3 加热条件下的底物拓展
        4.3.4 利用微波进行反应条件的优化
        4.3.5 微波反应条件下的底物拓展
        4.3.6 合成的N-烯基-β-羰基酰胺化合物的应用
        4.3.7 反应机理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利用硫杂环丙烷的扩环反应制备3-酰基-5,6-二氢-1,4-氧硫杂环己烯衍生物
    5.1 前言
        5.1.1 硫杂环丙烷简介
        5.1.2 3-酰基-5,6-二氢-1,4-氧硫杂环己烯的应用
        5.1.3 3-酰基-5,6-二氢-1,4-氧硫杂环己烯的已有合成方法
        5.1.4 通过钌催化的3-酰基-1,4-二恶烯衍生物的制备
    5.2 原料的制备
        5.2.1 硫杂环丙烷的制备
        5.2.2 β-1,3-二羰基重氮化合物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反应条件优化
        5.3.2 反应底物的拓展
        5.3.3 反应机理的探究
    5.4 其它反应尝试
        5.4.1 以碘苯叶立德为卡宾前体与硫杂环丙烷的反应
        5.4.2 其它类型的重氮化合物与硫杂环丙烷的反应
        5.4.3 重氮化合物与氮杂环丙烷的反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论
第七章 实验部分
    7.1 主要仪器与试剂
    7.2 亚胺介导光学活性氮杂环丙烷的自身开环反应高效制备新型三齿手性配体
        7.2.1 原料氮杂环丙烷的合成
        7.2.2 原料2-(甲基氨基)苯甲醛的合成
        7.2.3 配体产物2-3和2-8的合成
        7.2.4 芳香醛与丙酮在配体作用下对映选择性合成aldol缩合产物
    7.3 α-羰基烯酮与氮杂环丙烷发生[3+2]成环反应生成2-亚烷基恶唑烷衍生物
        7.3.1 N-未保护的氮杂环丙烷的合成
        7.3.2 2-亚烷基-1.3-恶唑烷的合成
    7.4 α-羰基烯酮与N-烷基氮杂环丙烷反应生成N-烯基-β-羰基酰胺衍生物
        7.4.1 原料N-烷基-2,2-二苯基和N-苄基-2-苯基氮杂环丙烷的合成
        7.4.2 N-烯基-β-羰基酰胺衍生物的合成
        7.4.3 重氮1,3-二羰基化合物与N-苄基-2-苯基氮杂环丙烷的反应
        7.4.4 由N-烯基-β-羰基酰胺衍生物合成β-内酰胺
    7.5 利用硫杂环丙烷的扩环反应制备3-酰基-5,6-二氢-1,4-氧硫杂环己烯
        7.5.1 硫杂环丙烷的合成
        7.5.2 3-酰基-5,6-二氢-1,4-氧硫杂环己烯衍生物的合成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化合物的核磁谱图以及HPLC色谱图
致谢
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10)含叔丁基可溶性双酚AP型聚芳酯的制备及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
        1.1.1 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机理
        1.1.2 对叔丁基苯乙酮的概况
    1.2 双酚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1.2.1 双酚类化合物的反应机理
        1.2.2 双酚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总结
    1.3 对(间)苯二甲酰氯的研究概况
        1.3.1 对(间)苯二甲酰氯的制备方法
        1.3.2 生产现状及前景
    1.4 聚芳酯的研究概况
        1.4.1 聚芳酯的发展
        1.4.2 聚芳酯的合成方法
        1.4.3 聚芳酯的改性
        1.4.4 聚芳酯存在的问题
    1.5 论文的工作思路及目的
第二章 对苯二甲酰氯的合成
    2.1 引言
    2.2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2.2.1 试剂及试剂处理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氯化亚砜法反应原理
    2.4 对(间)苯二甲酰氯的合成路线
    2.5 对苯二甲酰氯的合成步骤
    2.6 结果与讨论
        2.6.1 反应催化剂的选择
        2.6.2 其他反应条件的选择
        2.6.3 熔点的测定
    2.7 小结
第三章 1-(4-叔丁基苯基)-1,1-二(4-羟基)苯基乙烷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对叔丁基苯乙酮的制备及表征
        3.2.1 实验主要试剂及仪器
        3.2.2 反应原理
        3.2.3 实验步骤
        3.2.4 结果与讨论
        3.2.5 小结
    3.3 1 -(4-叔丁基苯基)-1,1-二(4-羟基)苯基乙烷的制备
        3.3.1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3.3.2 反应原理
        3.3.3 实验步骤
        3.3.4 结果与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含叔丁基双酚AP型聚芳酯的合成及性能测定
    4.1 引言
    4.2 实验主要试剂和仪器
        4.2.1 试剂及试剂处理
        4.2.2 主要实验仪器
    4.3 性能测试
    4.4 PAR-AP的合成路线
    4.5 PAR-AP的合成步骤
    4.6 结果与讨论
        4.6.1 PAR-AP的结构表征
        4.6.2 PAR-AP的紫外测试
        4.6.3 PAR-AP的性能测定
    4.7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

四、医药中间体2-对氯苄基吡啶的合成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化学合成芳基膦化物及内酰胺衍生物的研究[D]. 白娅. 吉林大学, 2021(01)
  • [2]芽孢杆菌转氨酶的筛选改造及其在西他沙星前体合成中的应用[D]. 翟李欣. 江南大学, 2021(01)
  • [3]氯法齐明及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优化和生物活性研究[D]. 钟丛杉. 中北大学, 2021(01)
  • [4]苄位C-H键氧化反应及其转化研究[D]. 王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5]2,3,4,9-四氢-1H-咔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赵洋. 浙江大学, 2020(07)
  • [6]基于N-烷基-4-哌啶酮的反应研究[D]. 李明鹏.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肽键类手性金属-有机多孔材料的设计、组装及应用研究[D]. 汤海同.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8]新型氯甲基化反应研究及其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D]. 唐健.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9]基于正离子的氮杂环丙烷开环及扩环反应[D]. 陈兴鹏.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10]含叔丁基可溶性双酚AP型聚芳酯的制备及性能[D]. 孙羽.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医药中间体2-对氯苄基吡啶的合成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