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焊机制造业方兴未艾

我国焊机制造业方兴未艾

一、中国焊机制造业方兴未艾(论文文献综述)

李卓婧[1](2021)在《中职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改革 ——以3D打印技术为载体的课程开发与研究》文中认为在制造业高端升级与创新驱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制造企业亟需聚焦内循环,走双轮驱动的新型发展道路,作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创新发展必须依靠劳动者综合能力素养与专业技能的提升,因此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更应突出“解决实际综合性问题”这一核心。同时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要求机械专业领域知识和技能跨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为机械类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传统专业课程教学提出了挑战,同时为新型教学模式的提出提供了机遇与可能。课题从具体课程的开发实施入手,研究技术融合及能力培养的有效教学策略,选取《机械基础》课程为例,针对传统课堂“学科固化、内容呆板、理实脱离、方法单一”的现状,将3D打印技术引入课堂应用,开展项目式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解决课程实施“高消耗、低收益,能力培养不突出”的实际问题。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基础分析: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已有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理论基础。2.课程实施现状分析:通过对岗位需求、教法学法、学生体验等方面的调研,总结课程目标定位、课程结构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课程实施途径等方面存在的切实问题。3.课程设计与开发: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修订、以3D打印为载体的教学项目开发、评价方式优化。课程标准修订以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为出发点,对标1+X证书要求,确定知识、能力、素质、评价四个维度标准;教学项目开发以3D打印为实施手段,整合教学内容,将原有的知识体系整合为四个项目15个任务,实现知识、技能、能力同步提高;教学评价通过对教学标准、项目、任务、评价要素的内在关系梳理,构建正向梯度分解、逆向逐层反馈的闭环评价体系。4.实施效果分析:通过实施过程记录、课堂数据整理、学生成果凝练,对课堂参与度、能力发展曲线、目标达成度等展开分析,总结实施效果,同时反思对其他机械类课程改革的推动意义。5.产教融合探索:通过课程改革的延伸探索产教融合的新思路,并与企业合作完成创新设计,解决实际问题。本课题以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为目标,研究和探索《机械基础》课程改革,结合3D打印技术,解决课程实际问题,为中职学校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提供解决方案。

樊冬梅[2](2021)在《M型组合件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国际航空运输业中,为各类型号飞机提供动力装置的发动机一直扮演着飞机心脏的角色,各国在飞机发动机方面的水平直接体现了这个国家的整体技术水平。在快速发展的国际航空发动机市场中,数亚太市场增长最快,而中国又是亚太区域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有关数据预测,“中国极有可能会成为未来20年内飞机和发动机需求市场的最大买家”。为了提升航空运输的性价比,发动机生产商不断的研发新的发动机型号,作为世界级发动机生产商之一的RR公司计划新研发一款最新型发动机,RR有意就新机型配套的M型组合件项目和FST公司进行合作完成。对于FST公司来说,如果能投入专项资金研发M型组合件项目,也是一次难得的可实现其进一步转型升级的机会。通过开发组合件项目,引进高性能设备,不仅能提升其工艺实力、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能够有效地保证产品加工质量稳定性,促进FST公司航空发动机零部件上规模、上水平,进一步扩大其生产能力和产品范围,形成与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市场发展相适应的生产交付能力,有利于企业参与更加开放的市场竞争,抓住市场机会,赢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企业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本文基于FST公司当前的发展战略,分析研究国内外航空发动机市场动态,结合计划开发的组合件项目,从产品特点、技术要求、工艺能力、相关投资、资源消耗、人员及环境要求等各方面进行评估分析,然后就经济效益以及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评估,最后综合分析研究开发组合件项目的可行性。

李东芹[3](2020)在《L公司经营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L公司自2016年底注册成立以来,在不足四年的时间里,通过坚持优秀的产品品质及定制产品服务的能力成为日立电梯、通用汽车、大洋电机等国内外一线品牌的一级供应商。然而,伴随生产原材料成本日益上涨、高分子材料市场需求日趋饱和、零配件生产制造行业逐步规模化及一体化竞争环境等因素的变化,面对“航母级”竞争对手的市场占领态势,L公司核心优势的强化、企业战略定位的找准显得尤为迫切。因此,为了更快地促使该企业形成特有的市场竞争优势从而持续地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外部环境及内部情况,找准企业关键问题并制定有效的公司经营战略。笔者通过综合运用PEST(指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VRIO(指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组织性)模型等工具对L公司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发现L公司在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合作研发等方面具备领先优势。与此同时,L公司存在显着的营销短板,过于依赖单一客户的问题,成本管控的问题也较为突出。笔者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进而发现企业仍处于战略失焦、定位模糊的状态,L公司亟待明确其战略定位。在结合内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根据L公司具体情况,提出企业的战略愿景:成为电梯主机厂的高分子材料零部件研发、制造、安装、维保等一揽子解决方案的最佳供应商。同时明确L公司应以差异化结合成本效率为竞争优势,以市场渗透战略为主,以纵向一体化战略为辅,发挥自身技术实力,增强营销能力,在做优、做好国际知名电梯整机厂供应商的同时,积极寻求与其他电梯厂商的零部件研发合作并发展通用配件的售后维保业务,以达到电梯配件市场的深耕细作。在战略实施保障措施上,提出优化人力资源、建设企业文化、完善激励机制等措施,在内部精益化流程管理、降本增效上提出了优化方案,为该企业提供一个较为综合的经营战略参考方案。

罗佳宁[4](2018)在《建筑工业化视野下的建筑构成秩序的产品化研究》文中提出论文标题:建筑工业化视野下的建筑构成秩序的产品化研究建筑业和制造业都是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两大传统产业,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和各种新技术的产生,建筑业和制造业成为并行而独立的两个行业,建筑也和制造业的差距也随之拉大,建筑业已经远远落后于制造业。时至今日,新型建筑工业化已经成为我国为未来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我国建筑业实现节能减排,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同时,建筑业和制造业也越来越具有趋同性,“精益建造”等理念的产生使两者融合成为了可能。然而,两者融合的大部分研究是从制造业的角度出发,改进先进的生产理念,使之符合建筑业的要求,但研究内容具有分散性、单一性和盲目性,同时研究角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全局和系统的视角。因此,从建筑业的建造角度出发,厘清两者之间的趋同性和差异性,从而探索两者全面、系统、综合的融合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的建筑构成和建筑秩序理论,并在建筑工业化的视野下对其进行了拓展,构建了“建筑和产品的工业化构成(秩序)原理”的理论框架,并以典型建筑类型-预制装配式建筑和典型工业产品-汽车(车身)为例,对两者进行了全局、系统、深入的类比研究,填充和完善了此理论框架。随后,基于其中的技术策略要点,初步构建了建筑“产品化”策略框架模型。最后,对东南大学的预制装配式建筑工程实践和澳大利亚的预制装配式建筑项目进行建筑“产品化”技术策略要点的实证分析和研究。本文从基于“构件构成”建造观念的“建筑构成”的角度出发,拓展了我国目前建筑工业化和精益建造的研究角度、研究模式和研究内容。构建了“建筑的工业化构成秩序的产品化”的策略框架模型和“构件法建筑设计”的新型建筑设计方法,探索了一种符合当代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将制造业融合进建筑业的可行技术策略和路线,为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以及建筑工业化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石胜民,徐艳梅[5](2017)在《中国装备制造企业持续成长的创业战略路径——A集团1984-2015年的纵向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A集团公司创业的纵向单案例研究证实了企业通过实施公司创业战略实现持续增长并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可行性,从而验证了公司创业战略模型。研究发现模型各要素关系在不同阶段存在差异,说明实施公司创业战略是一个渐进性的学习过程;研究还对模型中的个别命题进行了深化和补充。结合中国装备制造业和装备类产品的独特性,提出了中国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实施公司创业战略走出增长动力和竞争力缺乏的双重困境的理路。文章最后提出了管理启示,本文的研究局限,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及建议。

闫明[6](2012)在《SMT回流焊机3D智能软件系统》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贴片元件(SMC)、贴装器件(SMD)和SMT表面组装技发展迅速,作为SMT技术重要部分的回流焊技术及其设备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回流焊机的虚拟制造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技术之一本文研究的SMT回流焊机3D智能仿真系统是在参考了美国Heller回流焊机软件的基础上,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以面向对象的程序语言Visual C++为软件开发平台,并结合Microsoft SQL Sever数据库和OpenGL三维图形接口而开发出来的。本系统包括回流焊CAM程式编程软件和回流焊3D动态仿真软件两大部分回流焊CAM程式编程软件模拟美国Heller回流焊机的程式编辑和参数设置,直观的展示温度参数和回流焊机内部参数设置的过程,使用户掌握回流焊机的工作运行参数。其中包括温度设置模块、系统参数设置模块、安全设置模块、回流焊监控模块以及方便用户上手操作的编程提示系统。该软件的核心是温度设置模块,温度设置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温度曲线的正确性。首次采用智能温度曲线设计技术,根据合金和PCB类型,智能设计温度曲线。编程提示系统包括鼠标悬停提示和闪烁框提示技术,便于培训。回流焊3D动态仿真软件是利用OpenGL对回流焊机工作过程的仿真,包括回流焊操作使用模块和回流焊OpenGL3D动态工作过程仿真模块。前者采用了交互式3D动画技术,使用户通过模拟的操作流程调用操作动画,了解实际的回流焊机的操作技能。后者首次采用了3D模拟仿真技术,对OpenGL进行初始化后导入仿真模型3DS文件,运用OpenGL函数控制模型运动。温度曲线会配合回流焊仿真模型中PCB板的运动而动态显示,可直观显示回流焊核心技术—温度曲线设置的错误。温度曲线是根据从SQL数据库读取的温度数据绘制出来的模拟曲线。软件中还加入了旋转和缩放操作以便全方位的观察回流焊机的模型。

夏禹清[7](2012)在《10KHZ电阻焊机用FRD二极管的研发与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阐述了汽车、轮船、飞机、高铁等引领现代经济发展的大工业对电阻焊机的需求。阐述了高中频电阻焊机的形式、发展,特别是对超大电流FRD快恢复整流二极管的需求。研究分析了现代FRD的技术理论及其参数要求,特别是针对电阻焊机用超大电流FRD的技术要求。为了顺利研制生产高、中频电阻焊机用FRD器件,进行了10KHZ 5000A200V器件的完整的设计计算,给出了研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及其解决方法:采用了和国际接轨的超薄硅片技术,超薄封装结构技术,采用了低阳极浓度技术,特别是采用带有缓冲层的双基区技术。采用了保留磷硅玻璃层的扩铂技术,采用了二极管的雪崩技术,采用了整个加工过程的无应力技术。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从初试,中试,量产到客户现场应用,圆满完成了10KHZ电阻焊机用FRD5000A-200V器件的制作任务。测试和应用表明,产品电热参数优秀,批量生产的产品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填补了国内在这方面的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FRD的批量生产,成功应用增加了企业效益,促进了国家电阻焊机事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汽车等大工业的发展。

代乐宜,朱锦洪,石红信,王义乐[8](2011)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焊接电源设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焊接电源是焊接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组织焊接电源数据库、实现电源CAD和仿真设计系统并构建基于Web的焊接电源开发与应用平台,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价值。着重从上述三方面对所应用的核心技术进行了分析和归纳,介绍了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络在焊接电源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花蕾[9](2011)在《基于精益思想冷弯型钢生产线的节电管理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严重,迫于全球气候的变化和来自国际减排的压力,中国政府提出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GDP碳强度)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的目标,这意味着中国经济从此走上低碳经济转型之路;同时,与发达国家技术装备以及节能管理的差距也意味着中国在节能上的巨大潜力。在此背景下,作为高耗能的冷弯型钢产业,其节电管理规划显得尤为必要。另外,由于用电成本是其经营过程中主要成本之一,节电管理也将更有利于发挥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本文基于精益生产和系统节电思想的基本理论及国内外研究、应用情况,分析了目前冷弯型钢行业生产模式,能源消耗现状及单位能耗水平。冷弯型钢由于应用广泛且在建筑业的发展推动下需求量逐年增加,尽管目前国内冷弯型钢单位能耗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大,但是相比国际先进的系统节电思想及精益生产方式的结构体系,冷弯型钢生产过程中依然有着较大的节电潜力。以此为基础,本文以宝钢型钢公司冷弯型钢生产线为研究对象,绘制了其冷弯型钢生产线价值流当前状态图,并从(1)精益管理的制度建设,包括能耗分析及统计制度、设备效率检测及工艺设备改造制度、节能管理机构和制度等;(2)冷弯型钢原材料、系统电力、系统照明的精益供应;(3)基于精益生产的提高冷弯型钢电加热供应环节效率的方法;(4)平衡流水线以实现各环节的精益衔接;(5)拉动生产和均衡生产相结合的生产方式等角度出发,构建了冷弯型钢行业节电管理方法及应用体系。

唱志强[10](2010)在《软开关电阻点焊逆变电源的研究》文中认为相对传统点焊电源,逆变点焊电源具有很多优点,成为电阻焊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采用软开关技术的逆变点焊电源,可减小开关损耗、电磁干扰及对电路寄生参数的敏感性,并从根本上改善电路的输出特性,提高电路的效率、稳定性和可靠性。论文分析了带辅助网络的ZVS PWM DC/DC全桥变换器以及带阻断电容的ZVZCS PWM DC/DC全桥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利用MATLAB软件中的Simulink模块进行仿真研究,主要对超前桥臂和滞后桥臂的软开关过程,功率变压器的工作波形及整流换流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仿真分析,并重点讨论了滤波电容、逆变器的谐振电感以及负载变化对电路的影响。设计了全桥逆变主电路,包括整流滤波电路、IGBT全桥逆变电路以及基于UCC3895和IR2110的PWM触发电路,研制了以AT89C51为核心的控制电路,包括基于ZLG7290的显示与键盘管理电路、AT24C02的数据存储电路;进行了相关软件设计,包括系统主程序、PWM移相控制信号程序、键盘管理程序、焊接时序程序。通过仿真结果与软开关点焊逆变器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到了如下主要结论:(1)滤波电容的选取,应使整流电路输出电流呈断续脉冲式,由整流器和滤波电容在电压高峰和低谷之间轮流向负载供电,此时输出电压较为平滑;当滤波电容较小时,整流电路输出电流保持为小幅波动的正值,此时输出电压近似于无电容滤波时的全波整流输出,波动较大;(2)ZVS电路中,变压器漏感越大,滞后臂越容易实现零电压开关,但是大的漏感也使变压器的通态损耗增加,降低了软开关逆变器的效率;(3)ZVZCS电路中,变压器漏感不能太大,否则原边电流从峰值衰减到零的时间增大,滞后臂软开关范围减小,在阻断电容一定且能实现滞后臂零电流开关的条件下,变压器漏感越大,滞后臂IGBT电压尖峰越高。

二、中国焊机制造业方兴未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焊机制造业方兴未艾(论文提纲范文)

(1)中职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改革 ——以3D打印技术为载体的课程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法
        1.5.2 访谈法
        1.5.3 案例法
        1.5.4 实验法
    1.6 研究理论基础
        1.6.1 建构主义理论
        1.6.2 碎片学习理论
        1.6.3 非正式学习理论
        1.6.4 OBE教学理念
第2章 中职学校《机械基础》课程现状调查研究
    2.1 现阶段《机械基础》课程的需求调研
    2.2 中职学校《机械基础》课程调研
        2.2.1 《机械基础》课程学情及教学情况调研
        2.2.2 《机械基础》课程现状调研总结
第3章 以3D打印为载体的《机械基础》课程设计
    3.1 以3D打印为载体的项目化课程开发
        3.1.1 课程标准的修订
        3.1.2 教学项目开发
    3.2 以3D打印为载体的评价体系的建立
    3.3 以3D打印为载体的《机械基础》课程案例设计
        3.3.1 教学设计
        3.3.2 项目指导书的开发
第4章 以3D打印为载体的《机械基础》课程实施和效果分析
    4.1 以3D打印为载体的《机械基础》课程实施
    4.2 以3D打印为载体的《机械基础》课外应用及拓展——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4.2.1 《机械基础》融合3D打印的创新实践设计
        4.2.2 《机械基础》融合3D打印的创新设计在企业中的应用
    4.3 以3D打印为载体的《机械基础》课程实施效果分析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Ⅰ任务指导书样例

(2)M型组合件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项目开发的背景和意义
        1.1.1 项目开发的背景
        1.1.2 项目开发的意义
    1.2 项目及相关企业简介
        1.2.1 FST公司简介
        1.2.2 RR公司简介
        1.2.3 M型组合件项目简介
    1.3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涵义及其发展阶段
        1.3.1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涵义
        1.3.2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发展阶段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二章 市场分析
    2.1 国际航空发动机市场分析
    2.2 中国航空发动机市场发展预测
    2.3 公司产品国际市场分析
第三章 组合件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3.1 项目情况及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3.1.1 项目情况
        3.1.2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见表3-1)
    3.2 产品特点及技术要求
        3.2.1 产品特点
        3.2.2 产品技术要求
    3.3 产品结构及工艺分析
        3.3.1 产品结构
        3.3.2 工艺能力分析
    3.4 特种工艺分析
        3.4.1 喷漆与粘接工艺
        3.4.2 NDT
        3.4.3 焊接
        3.4.4 真空热处理
    3.5 工艺说明及设备选择
        3.5.1 工艺说明
        3.5.2 设备选择
第四章 组合件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4.1 项目所需资源分析及供应
        4.1.1 项目建设地理环境及区域概况
        4.1.2 总图、土建及物流
        4.1.3 资源消耗及供应
        4.1.4 节能措施
        4.1.5 环境保护
        4.1.6 职业安全卫生与消防
    4.2 项目实施管理方案及劳动定员
        4.2.1 项目实施管理方案
        4.2.2 劳动定员
    4.3 项目时间计划及成本管理
        4.3.1 项目时间计划
        4.3.2 项目的成本管理
        4.3.3 项目投资估算
        4.3.4 融资方案
    4.4 项目经济分析
        4.4.1 项目经济分析的特点及基础数据
        4.4.2 经济计算
        4.4.3 财务效益分析
        4.4.4 财务不确定分析
        4.4.5 经济分析结论
第五章 组合件项目的社会效益及风险分析
    5.1 项目社会效益分析
        5.1.1 社会效益评价目的与原则
        5.1.2 社会效益评价与结论
    5.2 组合件项目风险分析及应对
        5.2.1 项目风险定性分析
        5.2.2 项目风险应对策略
        5.2.3 其他风险分析
第六章 分析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1 主要设备购置明细表

(3)L公司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理论综述
        1.2.1 战略管理相关研究
        1.2.2 各种战略研究工具
        1.2.3 行业前沿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L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2.1 L公司基本状况
        2.1.1 企业概况
        2.1.2 发展沿革
        2.1.3 业务现状
    2.2 L公司资源现状分析
        2.2.1 有形资源分析
        2.2.2 无形资源分析
    2.3 L公司价值链分析
    2.4 L公司核心能力分析
    2.5 优势与劣势
        2.5.1 优势
        2.5.2 劣势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和法律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和文化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行业发展趋势
        3.2.2 产业竞争结构
    3.3 机会与威胁
        3.3.1 机会
        3.3.2 威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公司经营战略的制定
    4.1 L公司SWOT分析与战略备选
    4.2 战略愿景与战略目标
        4.2.1 战略愿景
        4.2.2 战略目标
    4.3 目标客户选择
    4.4 业务与服务定位
    4.5 竞争优势
    4.6 价值活动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公司经营战略的实施与保障措施
    5.1 战略目标分解
    5.2 战略实施策略
    5.3 战略保障措施
        5.3.1 优化生产资源配置
        5.3.2 提高市场营销能力
        5.3.3 完善技术储备与转化
        5.3.4 调整人力资源结构
        5.3.5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及推广
        5.3.6 进一步完善相应激励机制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4)建筑工业化视野下的建筑构成秩序的产品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的建筑业和制造业
        1.1.2 将制造业融合进建筑业的策略探索-产品化
        1.1.3 特殊的视角-建筑构成和秩序的观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1.2.1 建筑工业化
        1.2.2 向制造业学习-精益建造
        1.2.3 将制造业融合进建筑业的策略探索-产品化
        1.2.4 建筑构成和建筑秩序的观念
    1.3 释题:“建筑的构成秩序”和“产品化”
        1.3.1 问题整理
        1.3.2 视角引入-建筑构成秩序的观念
        1.3.3 策略引入-产品模式和产品策略
        1.3.4 引入的动因和意义
        1.3.5 引入后的预期创新点
    1.4 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界定
    1.5 研究目标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意义
    1.8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建筑工业化视野下的建筑构成理论
    2.1 目前的建筑构成理论
        2.1.1 理论起源
        2.1.2 理论发展
        2.1.3 理论释义
        2.1.4 理论内容
        2.1.5 理论应用和意义
        2.1.6 建筑构成的本质
    2.2 目前的建筑构成秩序
        2.2.1 建筑秩序的释义
        2.2.2 建筑师的秩序观
        2.2.3 建筑构成语境下的秩序
        2.2.4 建筑构成秩序的内在涵义
    2.3 建筑构成秩序的自我更新
    2.4 建筑构成秩序与建筑设计
        2.4.1 建筑设计的本质
        2.4.2 建筑构成秩序的本质
        2.4.3 在建筑设计中的地位
    2.5 建筑工业化视野下的拓展
        2.5.1 新型建筑工业化视野与目前的建筑构成理论
        2.5.2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理论的命名与释义
        2.5.3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原理建立的可行性
    2.6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原理的推导
        2.6.1 建筑的工业化特征
        2.6.2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的理论推导
        2.6.3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原理的建立
    2.7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原理的意义
        2.7.1 拓展建筑构成和建筑构造的学科内容
        2.7.2 指导、建立新型的建筑工业化设计理论
        2.7.3 检验、解释,进而指导今后的建筑工业化活动
    2.8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秩序与建筑设计
    2.9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原理在本文中的应用
第三章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工业化构成秩序
    3.1 建筑工业化的魅力
        3.1.1 聚焦预制装配式技术
        3.1.2 预制装配式建筑之殇-偏见之源
        3.1.3 预制装配式建筑魅力-悉尼歌剧院
        3.1.4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秩序的本质
        3.1.5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秩序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3.2 建筑物质系统的构成原理
        3.2.1 构件的基本概念
        3.2.2 构件的分类
        3.2.3 构件的材料
        3.2.4 物质系统的构成原理总结
    3.3 建筑技术系统的构成原理
        3.3.1 构件的设计
        3.3.2 构件的制造
        3.3.3 构件的装配
        3.3.4 构件的连接
        3.3.5 技术系统的构成原理总结
    3.4 建筑秩序系统的构成原理
        3.4.1 建造总流程
        3.4.2 建造子流程
        3.4.3 秩序系统的构成原理总结
    3.5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工业化构成秩序小结
第四章 典型工业产品的工业化构成秩序
    4.1 工业产品的“建筑化”之路
        4.1.1 工业产品和建筑的历史渊源
        4.1.2 工业产品和建筑的当代思辨
        4.1.3 产品的工业化构成秩序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4.1.4 产品的工业化构成原理的借鉴和建立
    4.2 产品物质系统构成原理
        4.2.1 部件的基本概念
        4.2.2 部件的分类
        4.2.3 部件的材料
        4.2.4 物质系统构成原理总结
    4.3 产品技术系统构成原理
        4.3.1 部件的设计
        4.3.2 部件的制造
        4.3.3 部件的装配
        4.3.4 部件的连接
        4.3.5 技术系统构成原理总结
    4.4 产品秩序系统构成原理
        4.4.1 创建总流程
        4.4.2 创建子流程
        4.4.3 秩序系统构成原理总结
    4.5 典型工业产品的工业化构成秩序小结
第五章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秩序的产品化研究
    5.1 建筑的“产品化”之路
        5.1.1 建筑的“产品概念”趋势
        5.1.2 工业产品和建筑的类比
        5.1.3 工业产品和建筑的融合
    5.2 建筑产品化策略的推导
        5.2.1 策略的切入点
        5.2.2 建筑作品观念
        5.2.3 建筑产品化策略的建立
    5.3 建筑产品化应用模式的建立
        5.3.1 产品化策略应用与设计方法
        5.3.2 建筑设计方法的拓展与建立
        5.3.3 基于房屋构件库的理想流程
第六章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产品化策略应用
    6.1 背景介绍
        6.1.1 东南大学预制装配式建筑工程实践
        6.1.2 澳大利亚预制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
        6.1.3 建筑产品化策略应用分析方法
    6.2 物质构成秩序的产品化
        6.2.1 构件的“一体成型”
        6.2.2 建筑的“独立系统”
        6.2.3 “系统性”与“标准性”
    6.3 技术构成秩序的产品化
        6.3.1 设计原则和战略
        6.3.2 系列化设计目标
        6.3.3 商品化客户体验
        6.3.4 精益思想与并行工程
        6.3.5 生产线流水作业
    6.4 秩序构成秩序的产品化
        6.4.1 系列化技术积累
        6.4.2 批量定制化生产
        6.4.3 程式化装配工序
        6.4.4 衍生的使用功能
    6.5 建筑产品化策略的应用模式启示
        6.5.1 已经实现的应用
        6.5.2 未来应用的展望
        6.5.3 建筑产品化策略应用框架模型
        6.5.4 是建筑还是汽车?
总结
    结论
    创新点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建筑的工业化构成原理”框架
    2.“产品的工业化构成原理”框架
    3.预制装配式建筑和汽车的类比
    4.“半定量”类比的相关数据汇总
    5.建筑的“产品化”技术策略要点
    6.“产品化”技术策略的应用实例
    7.澳大利亚预制装配式建筑案例研究项目材料
        (1)项目概况说明
        (2)项目申请材料
        (3)项目批准材料
        (4)企业告知材料
        (5)同意参与材料
作者简介
致谢

(5)中国装备制造企业持续成长的创业战略路径——A集团1984-2015年的纵向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理论背景和文献回顾
    1、Ireland公司创业战略模型及后续研究
    2、公司创业和企业绩效与竞争力
研究方法与设计
    1、研究方法及案例选择
    2、数据类型、内容和信度
    3、分析框架、构念和测量
A集团持续创业的动态分析
    1、第一创业期 (1984-1992年) :进入焊接产业, 走出经营困境并在新行业中站稳脚
    2、第二创业期 (1992-2001年) :合资推动下的业务和结构调整及快速发展
    3、第三创业期 (2001-2007年) :多元合作、焊接自动化事业快速发展和产业基地形成
    4、第四创业期 (2008-2015年) :经济危机和“新常态”下打造优秀的国际化企业
结论与讨论
    1、对Ireland模型的验证和深化
    2、中国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公司创业战略实现持续成长的理路
3、讨论

(6)SMT回流焊机3D智能软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表面组装技术SMT
    1.2 SMT回流焊3D仿真软件技术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意义和方法
第2章 回流焊接技术
    2.1 回流焊分类
    2.2 回流焊发展趋势
    2.3 回流焊的结构
    2.4 回流焊温度曲线设置和控制
        2.4.1 温区分布及各温区功能
        2.4.2 回流焊温度曲线设定
第3章 软件的总体设计
    3.1 软件的总体框架
    3.2 设计方法
        3.2.1 开发工具介绍
        3.2.2 基于ADO访问数据库
        3.2.3 基于Visual C++6.0调用OpenGL
    3.3 回流温度曲线设计
第4章 回流焊CAM编程软件
    4.1 回流焊温度设置模块
    4.2 回流焊系统参数设置模块
    4.3 安全设置模块
    4.4 回流焊监控模块
    4.5 编程提示系统
        4.5.1 鼠标悬停提示
        4.5.2 闪烁框提示
第5章 回流焊3D动态仿真软件
    5.1 回流焊操作使用模块
        5.1.1 生产操作
        5.1.2 SMT维修
    5.2 回流焊OpenGL 3D动态工作过程仿真模块
        5.2.1 回流焊机3DS文件导入
        5.2.2 回流焊OpenGL 3D动态工作过程仿真
        5.2.3 回流焊OpenGL 3D仿真模型的旋转和缩放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10KHZ电阻焊机用FRD二极管的研发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阻焊机
    1.2 高速铁路和机器人
    1.3 高、中频电阻焊机的基本电路
第二章 电阻焊机用大电流FRD 二极管
    2.1 超大电流FRD 二极管
    2.2 ABB、EUPEC 的超大电流二极管
    2.3 超大电流FRD 二极管与普通二极管的本质区别
    2.4 FRD5000A-200V 快恢复整流二极管
第三章 pin 二极管的通态特性
    3.1 功率整流二极管的结构
    3.2 pin 二极管通态载流子分布
    3.3 pin 二极管通态压降
第四章 FRD 的动态特性
    4.1 整流二极管的正向恢复过程
        4.1.1 整流二极管的正向恢复时间的规定
        4.1.2 提高二极管正向恢复特性的方法
        4.1.3 整流二极管的正向恢复时间的估算
    4.2 整流二极管的反向恢复过程
        4.2.1 整流二极管的反向恢复时间trr规定
        4.2.2 整流二极管反向恢复过程的物理模型
        4.2.3 反向恢复中的电参数
        4.2.4 整流二极管反向恢复时间的估算公式
第五章 FRD5000A-200V 设计计算书
    5.1 5000A/200V 快恢复FRD 二极管的主要技术参数
    5.2 芯片相关参数
    5.3 产品设计计算
第六章 FRD 二极管的制造工艺
    6.1 制造工艺方块图
    6.2 关键的工艺方案
        6.2.1 超薄硅片及无应力加工技术
        6.2.2 雪崩技术
        6.2.3 低阳极浓度技术
        6.2.4 双基区技术
        6.2.5 扩铂+吸收
        6.2.6 和国际接轨的检测技术
    6.3 器件参数的测试
    6.4 实践应用与极限值测试
        6.4.1 实验目的
        6.4.2 实验对象及方法
        6.4.3 试验方法
        6.4.4 计算结果
        6.4.5 结果分析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焊接电源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焊接电源数据库及共享网站
    1.1 焊接数据库系统
    1.2 焊接电源专业网站
2 焊接电源CAD系统与仿真
    2.1 弧焊电源CAD系统
    2.2 电源智能CAD系统
    2.3 焊接电源的计算机仿真
3 基于Web的弧焊电源应用平台
    3.1 弧焊电源的网络CAD系统
    3.2 弧焊电源远程管理技术

(9)基于精益思想冷弯型钢生产线的节电管理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2 冷弯型钢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1.2.1 冷弯型钢市场现状分析
        1.2.2 常用冷弯型钢生产工艺
    1.3 冷弯型钢所处行业能源消耗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逻辑分析框架
第2章 系统节约电能与精益生产综述
    2.1 系统节电思想
        2.1.1 单体设备节电思想
        2.1.2 系统节电思想
    2.2 冷弯型钢行业系统节电研究及应用现状
        2.2.1 冷弯型钢行业系统节电研究
        2.2.2 国内冷弯型钢企业系统节能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2.3 精益思想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综述
        2.3.1 精益思想及研究概括
        2.3.2 精益生产方式的内涵及实现手段
    2.4 精益生产在国外钢铁行业的应用
        2.4.1 钢铁企业生产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2.4.2 国外钢铁企业的精益生产实践
第3章 冷弯型钢生产线耗电分析
    3.1 宝钢型钢公司基本概况
    3.2 冷弯型钢生产线工艺
        3.2.1 冷弯型钢生产机组流程
        3.2.2 主要设备技术性能和参数
        3.2.3 生产线机组特点分析
    3.3 宝钢型钢公司吨钢综合电耗与工序单位电耗的比较
        3.3.1 钢铁行业能源消耗指标分析方法
        3.3.2 冷弯型钢吨钢综合电耗评价方法
        3.3.3 宝钢冷弯型钢吨钢综合电耗的比较分析
第4章 基于精益思想的冷弯型钢节电管理方法
    4.1 从精益思想出发完善公司节电管理
    4.2 从精益供应的角度实施生产线系统节电管理
    4.3 精益生产视角的系统节电管理措施
第5章 基于价值流的冷弯型钢生产线节电管理与应用
    5.1 价值流程图的原理和分析
    5.2 冷弯型钢节电管理应用实例
        5.2.1 电能质量精益供应的节电效益
        5.2.2 系统照明精益供应的节电效益
        5.2.3 供热环节管理的节电效益
    5.3 冷弯型钢生产线节电管理价值流图对比分析
第6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软开关电阻点焊逆变电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逆变点焊电源特点
    1.3 逆变点焊电源发展现状
        1.3.1 国外逆变点焊电源发展现状
        1.3.2 国内逆变点焊电源发展现状
    1.4 逆变电源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1.4.1 功率开关器件的发展
        1.4.2 主电路拓扑结构现状
        1.4.3 软开关技术现状
        1.4.4 控制技术现状.
        1.4.5 计算机仿真技术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全桥逆变器工作原理分析
    2.1 基本的PWM 全桥逆变器工作原理
    2.2 软开关全桥逆变器的换流方式
        2.2.1 超前桥臂的软开关
        2.2.2 续流状态
        2.2.3 滞后桥臂的软开关
    2.3 软开关全桥逆变器工作过程分析
        2.3.1 带辅助网络的ZVS 移相全桥逆变器工作过程分析
        2.3.2 带阻断电容的ZVZCS 移相全桥逆变器工作过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软开关逆变点焊电源仿真分析
    3.1 带辅助网络的ZVS 移相全桥逆变器仿真分析
        3.1.1 移相PWM 控制波形
        3.1.2 整流滤波电路波形
        3.1.3 全桥逆变电路波形
        3.1.4 次级整流电路波形
    3.2 带阻断电容的ZVZCS 移相全桥逆变器仿真分析
        3.2.1 全桥逆变电路波形
        3.2.2 次级输出波形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逆变主电路设计及参数选取
    4.1 整流滤波电路
        4.1.1 整流电路
        4.1.2 滤波电路
    4.2 全桥逆变电路
        4.2.2 电力半导体器件的选定及特性
    4.3 PWM 触发电路
        4.3.1 控制芯片UCC3895 特性及参数选定
        4.3.2 驱动芯片IR2110 特性及参数选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逆变控制系统软硬件实现
    5.1 系统主硬件选取及连接
        5.1.1 AT89C51 单片机
        5.1.2 ZLG7290 I~2C 接口键盘及LED 驱动器
        5.1.3 74LS373/377 地址锁存器
        5.1.4 AT24C02 E~2PROM
        5.1.5 HM6116 静态RAM 缓冲器
        5.1.6 主硬件连接
    5.2 系统功能软件实现
        5.2.1 系统功能
        5.2.2 系统功能实现
    5.3 系统软硬件调试及试验波形
        5.3.1 系统调试
        5.3.2 实验波形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录(逆变电源部分功能源程序)

四、中国焊机制造业方兴未艾(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职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改革 ——以3D打印技术为载体的课程开发与研究[D]. 李卓婧.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2]M型组合件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D]. 樊冬梅.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L公司经营战略研究[D]. 李东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建筑工业化视野下的建筑构成秩序的产品化研究[D]. 罗佳宁. 东南大学, 2018(05)
  • [5]中国装备制造企业持续成长的创业战略路径——A集团1984-2015年的纵向案例研究[J]. 石胜民,徐艳梅. 管理评论, 2017(12)
  • [6]SMT回流焊机3D智能软件系统[D]. 闫明.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7]10KHZ电阻焊机用FRD二极管的研发与控制[D]. 夏禹清. 沈阳工业大学, 2012(07)
  • [8]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焊接电源设计中的应用[J]. 代乐宜,朱锦洪,石红信,王义乐. 电焊机, 2011(06)
  • [9]基于精益思想冷弯型钢生产线的节电管理与应用[D]. 花蕾.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1)
  • [10]软开关电阻点焊逆变电源的研究[D]. 唱志强. 南昌航空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我国焊机制造业方兴未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