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农民消费心理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分析农民消费心理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一、分析农民消费心理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郭险峰,文波[1](2021)在《新格局下的农村消费:意涵、问题与进路》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中国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发展格局、动力、结构等都提出了新要求,要应势而变,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充分挖潜强大国内大市场,发挥消费拉动作用。在新格局构建中,农村消费可堪重任,也须担当重任。这是畅通国内大循环,扩大内需的领域重点;是有效满足乡村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基点;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逻辑起点;对统筹城乡发展、化解过剩产能及培育消费市场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农村进入消费升级时代也为内需开拓提供了可能性。开拓农村消费市场,需要把握农村消费的广义内涵,理解"农村型"和"在农村型"消费要义,梳理消费市场开拓的掣肘问题,并从消费主体能力、消费产品供给、消费设施保障等三维度着手构建农村消费市场开拓进路。

游凯云[2](2021)在《我国农村消费特征演变及市场开拓路径分析》文中认为当前,在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的情况下,我国之前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受阻,要获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需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方向,逐步将经济发展的方向从出口转变为扩大内需,充分发挥国内市场的潜力。相对而言,我国农村地区的内需不足情况比较严重,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扩大农村地区的消费内需是我国扩大内需的关键。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促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于此,本文即对我国农村消费特征演变及市场开拓路径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康靖颖[3](2020)在《农村消费者权利的缺失与法律救济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居民的消费水平也逐步提升,消费者被侵权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因此,对于其权利的保护愈来愈受到人们重视。相对于经营者,在交易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了消费者处于不利地位。消费者群体之间也因其自身掌握文化知识程度的差异、经济实力的差异、认识水平的差异等因素而有所区别。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农村居民人口总数占全国居民人口总数的近一半,这表明在消费者群体中一半为城市居民一半为农村居民。农村消费者相较于城市消费者而言,显然属于较弱势一方,可谓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城市消费者与农村消费者保障自身消费者权利的能力必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交易时农村消费者权利将在一定程度上受损,其合法权益不能得到确切的保障。目前,我国学者对保护农村消费者权利的研究少之又少,甚至部分学者认为是没有必要的,这显然与经济法所追求的实质公平原则背道而驰。本文界定了农村消费者的概念,指出其特殊之处,并对一系列有关农村消费者权利受损的案例加以分析总结,再结合关于农村消费者权利缺失的抽样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农村消费者权利的缺失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农村消费者权利的法律救济路径。本文主要从五个部分论述: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我国农村消费者权利保护的相关研究动态、国外学者在相关研究中的观点和看法以及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同时还阐明了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二章为对消费者概念的界定、农村消费者概念的界定以及对关于农村消费者权利的法律法规规定的阐释。第三章为农村消费者权利的保护现状及典型案例分析,主要通过介绍、分析典型案例的案情,再对案件所反映的问题汇总分析,并通过该分析归纳出我国农村消费者权利的保障情况。第四章为我国农村消费者权利的缺失及原因分析。通过对第三章的分析以及问卷抽样调查,分析我国农村消费者权利的缺失诸如安全权、知情权、求偿权等,并找出我国农村消费者权利保护缺失的原因。第五章为完善保障我国农村消费者权利的法律救济路径。分别从立法层面、行政执法层面、服务层面以及教育层面提出农村消费者权利的法律救济路径。在前文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对我国农村消费者权利的救济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完善我国消费者法律保护体系。

金子懿[4](2020)在《我国农村消费金融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投资和出口的增速放缓,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备受关注。扩大内需,拓展市场,引导消费,意义十分重大。在消费升级的浪潮推动下,消费金融顺势发展,通过移动互联网科技不断下沉农村,开拓新领域。由于农村消费金融市场的开发甚少,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和平台纷纷投入这片蓝海,农村消费金融市场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发展农村消费金融无疑是我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和普惠金融进一步发展的一个新重点,有利于刺激农村人口的消费需求,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在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动下,农村消费成长迅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一些潜在的问题也随之显现,不容忽视。为了引导农村消费金融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定性分析、案例分析与归纳对比等方法从需求、供给、监管三个层面分析农村消费金融市场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等内容。文章在需求层面上,着重分析了农村消费金融市场的需求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在供给层面上,重点归纳了农村消费金融市场的供给;在监管层面上,主要梳理了农村消费金融近十年的监管历程。接着总结了出农村消费金融在三个层面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针对性强、可行性高的对策建议。总之,农村消费金融市场潜力无限,为传统金融业务拓展升级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这就要求消费者、金融机构和平台、政府和监管三方角色都要发挥作用,竭尽所能地为农村消费金融成长创造有利环境。

杨伟荣[5](2020)在《中国乡村发展伦理研究》文中认为农村和农民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村和农民的发展问题,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否取得根本成功、国家现代化发展能否获得顺利实现。不可否认,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推动农村和农民“更好”发展的政策性安排的确是党和国家对西式城市化进行批判性反思的新时代成果,但当下各地方振兴战略的规划方向和实施重点仍延续了发展主义话语下乡村经济如何实现快速发展的老问题。鉴于以往乡村发展被发展主义裹挟的客观结果是乡村更加边缘化,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如果不转变思路,很可能会再次遭遇过去那些乡村建设运动所面临的发展主义困境。为此,本文以发展伦理学为学理依据,从“发展”的流动性特点切入,通过系统梳理“发展”意蕴的伦理呈现和乡村发展概念的价值彰显过程,分析了国际发展伦理的建构瓶颈以及乡村发展伦理的出场语境和当代使命,并以乡村振兴的发展主义遭遇为突破口,对发展主义在乡村发展目标、发展主体、发展动力以及发展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化”表现进行深层的伦理考量和价值确认,提出了应对乡村增长主义、精英主义、消费主义以及城市中心主义的伦理策略,确立了乡村“整体美好持续共生”的价值取向,力求在推动乡村现代化发展的现实语境下建构符合中国乡村发展实际的发展伦理体系。首先,就乡村发展目标的“问题化”而言,经济增长至上的乡村增长主义给农民带来了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物质条件的改善,同时也使乡村面临“负增长”困境、农民陷入无意义的价值危机。为此,必须以乡村“美好发展”对乡村发展目标进行伦理定位,明确农民美好生活作为乡村发展价值目标的基本内涵,并在推动农民劳动休闲化和休闲劳动化融合统一的过程中落实农民美好生活的实践逻辑。其次,在乡村发展主体的“问题化”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凭其较高的经济贡献率主导了乡村发展,并对分散小农群体产生“排斥”,导致了不同阶层之间发展权益的不平等。为此,必须以乡村“整体发展”对乡村发展主体进行伦理审视,坚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并共享乡村发展成果的伦理要求,发挥“中坚农民”的主体联结功能以克服弱势小农群体“被组织”、“被合作”的主体建构困境。再次,在乡村发展动力的“问题化”方面,刺激农民消费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被人为建构并无限扩张,最终出现了资本逻辑宰制的、不可持续的乡村发展动力谱系。为此,必须以乡村“可持续发展”对乡村发展动力进行伦理整合,明确资本逻辑在乡村发展中的双重作用,并以“社会运行与发展的总体逻辑”整合多元化的乡村发展动力要素,实现内、外源动力之间的互动转换和有效聚合。最后,在乡村发展方式的“问题化”方面,以城市(镇)化为核心的乡村发展方式使我国城乡发展长期处于一种非均衡、不协调的状态,乡村难以享受到公平的发展机会和权益。为此,必须以城乡“共生发展”对乡村发展方式进行伦理调适,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的属人性、平等性和多样性价值,并通过践行平等公正的“对称性”发展准则、双向合作的“互惠性”发展路径及五位一体的“共赢性”发展格局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实践。当然,发展主义在乡村发展中的“问题化”表现并非仅有乡村增长主义、精英主义、消费主义和城市中心主义四种形式,发展伦理对社会发展的伦理考量和价值确认也不止是发展目标、发展主体、发展动力和发展方式四个方面。只有在更深层发掘“问题域”和更广泛拓展“价值面”的基础上推动乡村发展伦理体系的建构,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和农民“更好”的发展。

刘妍卿[6](2020)在《网络乡村的“新三农”图景 ——对条山农场新经济生产方式的民族志考察》文中认为本篇论文选择甘肃省景泰县条山农场作为调查地点,运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网络乡村、农场新经济以及经济生产方式进行调查分析。时代的变迁造就不同时期的农场经济形势。在我孩童时期农场的土地属于个人包产到户的模式,村民们会去实体店购买东西,去菜市场购买食物等实体经济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农场人们对于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以及购买时的需求、购买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打破了以往的实体购买的固定化。研究发现,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的运用和发展,条山农场新经济生产方式发生彻底的改变,尤其是“网生代”(90-00后)互联网思维的运用促使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的改变。网络的运用让条山农场经济增长呈上升趋势,农场为了促进农产品的外销,发展旅游业,设置旅游景点条山农庄,农庄内以农业旅游为主,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住宿和独具风格的四合院,还有不定期的篝火晚会和生态放养等旅游项目。在旅游观光的过程中充分的感受条山农场的种植基地、生产基地等等。不管是“网生代(90-00后)”还是移动网络用户运用时下火热的朋友圈或者小视频软件比如快手,抖音等将活动内容传递给观众,吸引受众。农场除了运用旅游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农场经济发展之外,还有线上销售平台,根据条山农场农产品的种类,将产品加工生产出售。他们在淘宝天猫、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销售,电商销售取名为条山农场食品旗舰店,主要经营条场农产品。微信公众号可以准确定位用户,以产品链接的方式销售。农产品销售以前全部是线下的消费模式,他们会邀请外地的收购采购人员来当地勘察,收购时将农产品按照等级划分,以原材料的方式销售。现在农场的销售者根据网络运用和生产方式的改变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线下会根据原材料加工技术生产食品,线上销售这些加工食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旅游与新媒体相融合的宣传方式,促进农场新经济的发展。

董姗姗[7](2019)在《吉林省农村消费信贷需求研究 ——以松原市农户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大力倡导发展扶贫项目的情况下,老百姓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生活均有所提高,而消费信贷余额也不断增加,但是,在城乡之间的发展仍然很不均衡。城市中的消费信贷发展相对农村消费信贷发展更快些。发展农村经济和金融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发展适合自己的农村金融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宏伟蓝图的主要目标,农村经济是否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农村消费信贷作为农村金融发展的一部分,也是金融机构拓展新业务的一个广阔空间,还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脱离贫困的重要前提。消费信贷的发展可以有效弥补我国当前农村地区存在的消费需求不足的现状,同时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消费结构升级,使农户的消费需求得以满足。通过对农户消费信贷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实现满足农户对金融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对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解决我国农村边远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金融缺位问题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松原市的农户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走访调查的方式对松原当地农户的消费信贷需求状况进行调查、询问,分析当前松原市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以及农户对消费信贷需求状况,进而了解当前吉林省地区农村消费信贷需求状况。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农村消费信贷问题的研究的现状,详细地阐述了农村消费信贷需求相关理论;其次,主要介绍了吉林省农村消费信贷的基本现状,对吉林省农村消费信贷需求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最后,以松原市农户的消费信贷需求为例对农村消费信贷需求影响因素做了实证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农户受教育程度、家庭中劳动力人数、收入的主要来源、消费支出的方式以及年消费支出对消费信贷需求产生显着影响,并针对研究结论从农户层面、农村金融机构层面及政府层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为吉林省农村消费信贷的发展提供理论建议,对助推县域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强农民生活幸福指数等方面提供决策参考。

冯元元[8](2019)在《湖南省农村消费特征演变及市场开拓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受全球经济的影响,我国原有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抑制。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就需要改变原来的发展方向,要以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而内需不足的情况在农村地区尤为严重,因此扩大内需的重点要放在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上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不仅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而且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湖南省农村人口较多,以湖南省农村消费市场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其研究结果可以为开拓湖南农村消费市场的企业提供相关策略,同时也有利于湖南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对加快湖南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现实意义,而且也对我国其他农业大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以湖南省为例研究农村消费市场开拓策略,运用标准差椭圆、标准距离、偏最小二乘回归、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方法,利用2010-2017年101个县市(区)农村消费结构数据与1991-2016年农村居民调查数据实证分析湖南农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特征演化。研究发现,湖南农村消费支出重心向西向南移动,西南部消费能力逐渐增强但总体消费水平偏低且存在区域差异;消费结构逐渐升级优化,但依然以生存型消费为主。基于湖南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演变总结出开拓湖南农村消费市场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消费水平低阻碍消费市场开拓;消费水平差异大导致消费市场发展不均衡;消费层次差异明显影响消费市场产品供给;消费环境差制约消费市场开拓。进而根据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开拓湖南农村消费市场的途径: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均衡区域消费能力促进消费市场发展;实施因地制宜的产品价格策略,可以增强购买力;制定适当促销策略刺激消费需求;提供可以满足消费层次的消费产品;利用消费结构变动开拓新产品市场;引导企业参与消费环境优化。企业参与消费环境优化不仅有利于产品的销售,而且可以为企业赢得美誉度从而有利于农村消费市场开拓。

刘子源[9](2018)在《中国农村消费金融问题研究 ——基于金融生态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消费、投资与净出口并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与落脚点,在投资与净出口不断萎靡的情况下,有效的消费供给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消费主义的盛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转型与发展中国家,一直实施消费主体培养、消费模式拓展、消费热点引导和消费产业升级等提高消费能力的措施。截止2017年底,全国人均年消费支出已达17111元,是近四十年来的最高点,但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仅为10129元,与全国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市场亟待开发。在刺激农村消费产业发展同时,金融作为货币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应当在农村消费资金融通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消费信贷手段在加快居民有效消费意愿实现,在增加社会实际消费规模上具有显着作用。农村消费金融可以紧密对接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住房、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各类金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农民实现“住有所居、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依”的生活目标。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已走过15个年头,已基本形成符合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服务有所提高,金融组织网点多,可满足大多数农村居民短期内的生产生活需要。但这种改革本质对农村结构和农民实际需求考虑不足,仅仅是简单照搬城市金融自上而下的发展体系,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力仍停留在初级阶段。此外,消费金融在城市发展的经验并不完全适用与农村与农民消费。那么,为了解决此类现实问题,不仅需要农村消费金融参与主体在产品、资金、信用等方面的承接与使用,更需要一个与农村消费金融发展相匹配的生态环境,使金融更好地实现对农村实体经济的服务。这意味着消费金融在农村需要重新布局,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在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指导思想下,坚持金融增量改革与存量调整,强调金融机理上与消费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从生态系统上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积极有效的开放利用金融资源,构建一个完整的、契合农村实际的农村消费金融生态体系。那么,如何在农村真正做到消费金融体系的构建呢?本文认为,应当认识到以下四点:首先,明确中国农村消费金融建设的逻辑前提。具体地说,统一体现在资本流通,体现在对抗分配关系的社会消费力,也体现在信用的扩张与紧缩之上。农村消费产业与金融生态的发展都是以实现生产为逻辑基础,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的而存在的,即保证生产与消费的辩证与统一。其次,明确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生态建设的现实格局。在我国社会中,农村仍然属于薄弱领域;在国民经济产业链中,农业仍然属于薄弱环节;在收入分配结构中,农民仍然属于弱势群体。农村消费金融生态土壤仍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种基础不可动摇。这就要求在现存体制下寻求农村金融机构、农民与监管机构之间有效合作的契合点,找到农村金融与消费经济互动的平衡点。第三,明确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生态建设的演进机制。金融生态体现出一种基于均衡的金融循环体制,既包含静态的货币投入产出的均衡,也包含一定时空内系统结构与功能动态的均衡,各组要素通过调整、转化、补偿、反馈等手段实现一个稳定的动态最优,换句话说是实现金融产业与外部环境因素间协调发展,这是农村发展消费金融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第四,明确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生态建设的指导思想。农村消费问题的核心在于人本价值的实现,究竟是刺激农民消费欲望还是引导农户消费的合理化?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怎样实现有效的消费引导呢?建立一种以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谐的金融生态关系,是农村发展消费金融的关键切入点。由此,本文以金融学和生态学基本观点为切入点,意在探讨各消费金融主体在整个农村生态系统当中的定位,并结合分析主体间资金与信用关系的实现,进而研究农村消费金融生态的具体演化路径。特别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第一,什么是农村消费金融生态系统?如何利用生态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来解释农村消费抑制和金融抑制的本源性问题?具体涉及到哪些生态学理论?这种生态系统的定义、内涵、特征、结构与运行机理是什么?第二,系统的主体包括哪些?主体自身的演化规律是什么?主体与主体物种间的联系究竟如何?是通过什么因子进行联系的?与其他环境因子间如何协调的。第三,如何评估全国和各区域间消费金融发展的具体态势?怎样提升金融主体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作用?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做了如下工作:第一,提出我国农村消费金融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发展的必然性。结合金融基本理论和消费基本理论基础上与我国农村实际相结合,分析当下农村发展消费金融的外部特征、内部机理、组织结构与市场层次,明确在我国发展消费金融的紧迫性和历史要求,为后文的实证分析奠定了理论与现实基础,也为本研究提供了逻辑基础与前提条件。第二,结合理论和定量分析,对农村消费金融生态体系中金融主体和环境因子进行系统性的描述。按照生态系统参与者的特性,将农村消费金融生态主体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三大主体,描述主体的性质、影响要素、发展现状和系统作用等,对农村消费金融产品提供主体的金融组织的生态位测算。并从生态环境角度出发,对影响农村消费的经济因子、金融因子、社会文化因子和政策因子进行分析,并以马克思理想社会思想构建了一个简单的农户消费指数模型,得出全面性和发展性是未来农户消费需要加强的方面。第三,从货币循环和信用流动的视角,对整个农村消费金融生态的内部逻辑和发展情况分别分析。以农村消费金融各主体之间演化力为突破口,讨论了不完全信息条件和完全信息条件下几种农村消费资金获得的双方效用情况,阐明资金流转的内部逻辑。第四,结合大量的实际数据,建立起对省域视角下农村消费金融主体与环境间的耦合协调情况的实证分析与原因剖析,为建立农村消费金融生态系统提供了有力的机理支撑与数据支撑。第五,对国内外农村消费金融模式进行了综合归纳与比较分析。农村的发展程度对消费金融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而我国农村消费金融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模式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合理吸收西方先进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农村消费金融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系统性问题。笔者认为农村消费金融生态体系,是这样一种在主体间动态优化过程中的均衡系统:生态主体在自身不断发展基础之上,还要与整个消费生态与金融生态环境保持高度的关联与协调,即以有序金融结构代替均衡金融体系,以系统与结构层面的渐变代替静态的不变。而农村消费有序金融结构主要体现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微观层面实现农户的消费价值、中观层面强调生态主体间规模的合理性,宏观层面金融生态持续性三个层面。这种生态系统能够有效调节农村消费金融参与主体、环境之间从而对农村消费金融生态机制进行细化,强调与市场需求、业界需求的匹配性与均衡性。特别是应当嵌入与城市消费金融的系统接口设计,既能推动农村自由资金再利用,也能加速城乡间资金合理流通。

清华[10](2016)在《流通网络组织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必要性及创新路径》文中研究表明流通网络组织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是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促进农村消费和引导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同时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组织化开拓存在流通主体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供需结构失衡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从扩大内需、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和提升流通效率等方面,对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效率变动、信息技术运用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促进农村消费市场流通效率,扩大农村流通网络组织有效需求,提升产品销量等创新路径。

二、分析农民消费心理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析农民消费心理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农村消费特征演变及市场开拓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我国农村消费水平及结构分析
    (一)我国农村地区消费水平分析
    (二)我国农村地区消费结构分析
我国农村消费特征演变及制约因素分析
    (一)我国农村消费特征演变
    (二)我国农村消费特征演变的制约因素
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开拓路径研究
    (一)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二)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与覆盖率
    (三)利用消费结构变动开发新产品市场
    (四)完善消费市场体系建设
结论

(3)农村消费者权利的缺失与法律救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界定及法律法规规定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消费者概念
        2.1.2 农民消费者概念
        2.1.3 农村消费者概念
    2.2 农村消费者权利的法律法规规定
        2.2.1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
        2.2.2 地方法规规定
3 农村消费者权利保护现状及典型案例分析
    3.1 农村消费者权利保护现状
        3.1.1 农村消费现状
        3.1.2 农村消费者权利的保护现状
    3.2 典型案例分析
        3.2.1 农机产品质量问题纠纷案
        3.2.2 售不合格化肥纠纷案
        3.2.3 王长贺与农信农药商店买卖合同纠纷案
        3.2.4 禾丰源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与王宪福买卖合同纠纷案
    3.3 典型案例评析
4 农村消费者权利的缺失及原因分析
    4.1 农村消费者权利的缺失
        4.1.1 安全权的缺失
        4.1.2 知情权的缺失
        4.1.3 求偿权的缺失
    4.2 农村消费者权利的缺失原因分析
        4.2.1 实现农村消费者权利的成本高
        4.2.2 保护农村消费者权利的意识低
        4.2.3 保护农村消费者权利的组织薄弱
        4.2.4 保护农村消费者权利的法律法规政策少
5 农村消费者权利的法律救济路径
    5.1 完善立法上对农村消费者权利的保护
        5.1.1 扩大举证责任适用范围
        5.1.2 加大惩罚性赔偿力度
    5.2 加强行政执法上对农村消费者权利的保护
        5.2.1 强化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
        5.2.2 提高农资产品市场准入门槛
    5.3 建立乡镇服务组织和机构
        5.3.1 充实乡镇消费者组织
        5.3.2 建立农村消费者诉讼基金会
        5.3.3 设立农资企业咨询机构
    5.4 广泛推行消费知识教育
        5.4.1 加强对农村消费者的教育
        5.4.2 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教育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农村消费者权利缺失情况调查问卷

(4)我国农村消费金融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四、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农村金融
        二、消费金融
        三、农村消费金融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农村金融理论
        二、消费金融理论
        三、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四、信息不对称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需求分析
    第一节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需求现状及变化特点
        一、中国农村消费金融需求现状
        二、中国农村消费金融需求变化特点
    第二节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需求变化原因分析
        一、中国农村消费金融需求规模变化的主要原因
        二、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用途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第三节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需求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相对落后
        二、农村居民消费金融和消费安全意识欠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供给分析
    第一节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供给模式
        一、农村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模式
        二、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金融一体化模式
        三、电商渠道模式
        四、农业众筹模式
        五、网络分期平台模式
    第二节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供给的特点
        一、农村消费金融供给主体多元化发展
        二、农村消费金融供给多场景化发展
        三、农村消费金融供给线上线下结合发展
    第三节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供给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消费金融供给一度失控
        二、农村消费金融产品创新动力不足
        三、农村消费金融业务成本高且风险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监管分析
    第一节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发展和监管历程
        一、中国农村消费金融发展历程
        二、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监管历程
    第二节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消费金融监管滞后
        二、农村消费金融监管效果有待提高
    第三节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监管特点
        一、监管要求逐步升高
        二、监管范围覆盖更广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促进中国农村消费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需求层面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强农村消费者的消费安全教育
    第二节 供给层面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
        二、强化农村消费金融风险控制能力
        三、鼓励农村消费金融产品创新和下沉
    第三节 监管层面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农村消费金融法律制度
        二、完善农村消费金融监管体制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中国乡村发展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的学术考察与分析
        一、国内外的发展伦理研究及其“地方性”取向
        二、国内外的乡村伦理研究及其“发展性”问题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田野调查的个案选择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乡村发展:一种伦理性发展
    第一节 “发展”意蕴的流变
        一、客观存在状态的描述
        二、规范性意义的嵌入
        三、自反性品质的呈现
    第二节 乡村发展概念的演进
        一、模糊的文化概念
        二、突出的经济概念
        三、复合的社会概念
    第三节 乡村发展伦理的出场
        一、国际发展伦理研究的“进入”
        二、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发展转型
        三、“整体美好持续共生”的价值确立
第二章 发展至上?——被发展主义遮蔽的乡村伦理视界
    第一节 增长主义:乡村发展目标的“问题化”
        一、增长主义的“增长”逻辑及其“乡村化”
        二、乡村增长主义驱动下的增长困境与价值危机
        三、“去增长”的解构与“美好生活”的定义
    第二节 精英主义:乡村发展主体的“问题化”
        一、农民阶层分化:强势阶层与弱势阶层
        二、“富人治村”:乡村精英概念的普遍化
        三、“扶贫内卷化”:乡村精英俘获的消极后果
    第三节 消费主义:乡村发展动力的“问题化”
        一、消费力:扩大乡村消费需求的动力表现
        二、由“消费积极分子”到乡村消费主义
        三、资本逻辑:构成乡村消费主义的深层根源
    第四节 城市中心主义:乡村发展方式的“问题化”
        一、乡村发展的城市化“偏好”
        二、“城市信仰”与“永恒正义”
        三、“乡村复兴”与“尺蠖效应”
第三章 为何发展:乡村发展目标的伦理定位
    第一节 以农民美好生活定位乡村发展:历史沿循与现实审思
        一、现代乡村发展目标的迷失及缘由
        二、农民美好生活:新时代乡村发展目标的价值确认
        三、实现农民美好生活的现实困境及其发展伦理消解
    第二节 在“富”与“安”之间理解农民美好生活的实践逻辑
        一、农业匮乏经济基础上的“小富即安”生成
        二、乡村发展主义主导下的“小富即安”批判
        三、乡村发展伦理建构中的“且富且安”实践
    第三节 以“美好发展”重塑农民生活的“劳—闲”之维
        一、新乡村增长主义与农民“劳动—休闲”异化
        二、休闲本原化:农民美好生活的“低人本”设计
        三、“美好发展”:一种合乎人性的“劳闲融合”策略
第四章 谁主发展:乡村发展主体的伦理审视
    第一节 多元主体参与乡村发展的伦理要求
        一、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的乡村发展理念
        二、重视“竞争”发展对新型主体的责任引导
        三、推动“道义”发展对弱势小农的主体建构
    第二节 乡村“道义”发展的现行模式及其主体困境
        一、“发展型”小农经济:“道义”发展的现行模式
        二、“弱势”组织合作:“发展型”小农经济的主体建构
        三、“被组织”情形下“弱势”主体建构的实践困境
    第三节 “中坚农民联结”:新“道义”视角下的乡村整体性发展
        一、中坚农民:支撑乡村“道义”发展的新主体
        二、主体联结:中坚农民在乡村发展中的伦理功能
        三、基于“中坚农民联结”的乡村整体性发展
第五章 凭何发展:乡村发展动力的伦理整合
    第一节 应对乡村资本逻辑的发展伦理思路
        一、建构与破坏:资本逻辑对乡村发展的双重作用
        二、既有乡村资本批判的逻辑主题及其伦理向度
        三、发展总体逻辑: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 “资本之外”:乡村发展动力体系的伦理考察
        一、乡村发展的技术支持与“技治主义”的伦理规制
        二、乡村发展的组织基础与“共同体”的伦理培育
        三、乡村发展的“制度安排”与政府权责的伦理重构
    第三节 乡村发展“合力论”及其伦理意义
        一、外源动力扩张与乡村自主性的式微
        二、内生动力开发与乡村价值性的单一
        三、“内外聚合”:乡村可持续真正发展的关键
第六章 如何发展:乡村发展方式的伦理调适
    第一节 发展伦理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的价值导向
        一、发展的属人性:城乡融合发展的价值理念
        二、发展的平等性:城乡融合发展的价值核心
        三、发展的多样性:城乡融合发展的价值标识
    第二节 从分离到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单向逻辑及其局限
        一、“以乡促城”中的“牺牲型发展”及其“正义性搁置”
        二、“以城带乡”中的“追赶型发展”及其“人本性缺失”
        三、“城乡协调”中的“统筹型发展”及其“地方性消解”
    第三节 “城乡互融共生”:实践乡村振兴的“新范式”
        一、遵循平等公正的“对称性”发展准则
        二、践行双向合作的“互惠性”发展路径
        三、建构五位一体的“共赢性”发展格局
结语 探索乡村发展伦理体系的建构
    一、乡村发展“问题域”的发掘
    二、发展伦理“价值面”的扩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6)网络乡村的“新三农”图景 ——对条山农场新经济生产方式的民族志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三 关键词解释
    四 研究方法
    五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
    六 田野地点
第一章 条山农场“三代人”
    1.1 条山农场“创建者”
    1.2 条山农场“生产者”
    1.3 条山农场“创新者”
第二章 相约“梨花节”
    2.1 初见梨花节
    2.2 年年梨花盛开时
第三章 衍生农庄活动
    3.1 “浪漫奇袭”
    3.2 “众志成城”
    3.3 “人约黄昏后”
第四章 电商+农产品
    4.1 “条山牌”农产品
    4.2 线上销售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吉林省农村消费信贷需求研究 ——以松原市农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村消费信贷需求的主要特征
        1.2.2 农村消费信贷需求的影响因素
        1.2.3 农户对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消费信贷需求
        1.2.4 促进农村消费信贷需求的对策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研究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农村消费信贷需求的理论基础
    2.1 预期收入理论
    2.2 利息理论
    2.3 行为金融理论
    2.4 消费信贷约束理论
第3章 吉林省农村消费信贷需求现状及特征分析
    3.1 吉林省农村消费信贷的现状
        3.1.1 增长速度快且规模不断扩张
        3.1.2 市场潜力巨大
        3.1.3 消费信贷规模差距大
        3.1.4 住房和汽车消费信贷的规模占据绝对比例
        3.1.5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3.2 农村消费信贷需求基本特征分析
        3.2.1 农村消费信贷需求具有明显的抑制性
        3.2.2 农村消费信贷需求逐步形成互联网融资特征
        3.2.3 农户普遍存在“惧贷”现象
第4章 吉林省农村消费信贷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农户方面的影响因素
        4.1.1 农户的收支特征影响消费信贷需求
        4.1.2 农户的年龄结构影响农村消费信贷需求
        4.1.3 农户的文化程度影响农村消费信贷需求
    4.2 农村金融机构方面的影响因素
        4.2.1 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消费信贷品种单一
        4.2.2 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少
        4.2.3 农村金融机构提供消费信贷程序复杂
    4.3 农村消费信贷需求环境方面的影响因素
        4.3.1 农村消费信贷法律法规不健全
        4.3.2 农村消费基础设施薄弱
第5章 吉林省农村消费信贷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实证分析的数据来源
        5.1.1 调查问卷说明
        5.1.2 样本数据收集
        5.1.3 样本数据特征
    5.2 实证分析的具体方法
        5.2.1 变量选择
        5.2.2 模型构建
    5.3 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
        5.3.1 变量的初始分析
        5.3.2 多轮迭代后的输出结果
        5.3.3 实证分析的综合结论
第6章 促进吉林省农村消费信贷需求的对策建议
    6.1 农户层面的对策建议
        6.1.1 转变农户的消费观念
        6.1.2 加快农户收入的增加幅度
    6.2 农村金融机构层面的对策建议
        6.2.1 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
        6.2.2 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发展
        6.2.3 加快农村消费信贷产品创新
    6.3 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6.3.1 完善与农村消费信贷相关的法律法规
        6.3.2 建立农村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6.3.3 创造良好的消费信贷环境
        6.3.4 完善农户征信体系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后记
附录

(8)湖南省农村消费特征演变及市场开拓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法
        1.2.2 技术路线
    1.3 研究目标与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
        1.3.3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进展
    2.1 农村消费市场功能及特点
        2.1.1 农村消费市场
        2.1.2 农村消费市场功能
        2.1.3 农村消费市场的特点
    2.2 消费市场营销理论
    2.3 农村消费及市场开拓研究进展
        2.3.1 消费者行为研究
        2.3.2 农村消费市场相关研究
        2.3.3 消费结构相关研究
        2.3.4 研究评述
第3章 湖南农村消费水平特征演变
    3.1 湖南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现状
    3.2 湖南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演变
        3.2.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3.2.2 湖南省农村消费水平变动分析
    3.3 湖南农村消费水平区域差异格局演变
        3.3.1 研究方法
        3.3.2 总体差异分析
        3.3.3 四大区域的演变趋势分析
第4章 湖南农村消费结构特征演变
    4.1 湖南总体消费结构的变动分析
        4.1.1 湖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时序化
        4.1.2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分析
    4.2 湖南省农村消费结构区域差异分析
        4.2.1 研究方法
        4.2.2 湖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区域差异
        4.2.3 湖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区域差异分解
    4.3 湖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研究方法
        4.3.2 影响因素指标筛选
        4.3.3 消费结构变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3.4 影响因素分析
第5章 湖南农村消费市场开拓策略研究
    5.1 湖南农村消费市场开拓面临的挑战
        5.1.1 消费水平低阻碍市场开拓
        5.1.2 消费水平差异大导致消费市场发展不均衡
        5.1.3 消费层次差异明显影响消费市场产品供给
        5.1.4 消费环境差制约消费市场开拓
    5.2 湖南农村消费市场开拓途径
        5.2.1 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5.2.2 均衡区域消费能力促进消费市场发展
        5.2.3 制定因地制宜的产品价格策略
        5.2.4 实施适当促销策略刺激消费需求
        5.2.5 提供满足消费层次差异的产品
        5.2.6 利用消费结构变动开发新产品市场
        5.2.7 引导企业参与消费环境优化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中国农村消费金融问题研究 ——基于金融生态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农村消费金融生态理论
    第一节 金融生态理论
    第二节 农村消费与经济增长理论
    第三节 消费金融理论
    第四节 农村金融理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生态体系构建与理论设想
    第一节 中国农村消费与金融生态的逻辑前提
    第二节 中国农村消费与金融生态的组成结构
    第三节 中国农村消费与金融生态的协同交换
    第四节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生态体系的理论设想
第四章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体系演进与现状
    第一节 中国消费金融体系演进
    第二节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现状与特点
第五章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生态要素研究
    第一节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生态主体特性
    第二节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主体生态定位
    第三节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环境因子分析
    第四节 基于中国农户消费价值下的中国农村消费生态模型
第六章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体系生态演化力研究
    第一节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资金生态循环
    第二节 中国农村正式制度下的农户消费借贷
    第三节 中国农村非正式制度下的农户民间借贷
    第四节 农户消费信用体系的实践意义
第七章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生态体系协调度研究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模型选择
    第二节 实证过程与结果
    第三节 强主体强环境向主体环境协调发展
第八章 国际农村消费金融体系演进与比较
    第一节 西方国家发展进程与模式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程与模式
    第三节 国外先进经验总结与模式比较
第九章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生态体系优化核心框架和具体措施
    第一节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环境生态的宏观持续指导
    第二节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结构规模的中观供给改造
    第三节 中国农村农户消费价值的微观需求升级
第十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插图索引
表格索引
参考文献
致谢

(10)流通网络组织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必要性及创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流通网络组织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必要性分析
    (一)扩大内需的需要
    (二)有利于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三)有利于提升流通效率
    (四)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流通网络组织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流通主体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
    (二)农村消费市场信息化水平落后,流通渠道衔接不畅
    (三)流通网络组织客体结构不合理,使农村消费市场供需失衡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导致消费市场发展缓慢
流通网络组织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创新路径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规范农村市场秩序
    (二)以网络组织为前提,培育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大力发展农村现代化流通方式,提高农村消费市场组织化程度
    (四)实施正确的营销策略,创新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格局
    (五)健全流通网络组织信息体系,为农村消费市场提供科技支撑

四、分析农民消费心理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格局下的农村消费:意涵、问题与进路[J]. 郭险峰,文波. 青海社会科学, 2021(05)
  • [2]我国农村消费特征演变及市场开拓路径分析[J]. 游凯云. 商业经济研究, 2021(06)
  • [3]农村消费者权利的缺失与法律救济问题研究[D]. 康靖颖.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4]我国农村消费金融问题研究[D]. 金子懿.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5]中国乡村发展伦理研究[D]. 杨伟荣.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6]网络乡村的“新三农”图景 ——对条山农场新经济生产方式的民族志考察[D]. 刘妍卿. 兰州大学, 2020(01)
  • [7]吉林省农村消费信贷需求研究 ——以松原市农户为例[D]. 董姗姗. 吉林财经大学, 2019(04)
  • [8]湖南省农村消费特征演变及市场开拓策略研究[D]. 冯元元. 吉首大学, 2019(02)
  • [9]中国农村消费金融问题研究 ——基于金融生态的视角[D]. 刘子源.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10]流通网络组织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必要性及创新路径[J]. 清华. 商业经济研究, 2016(23)

标签:;  ;  ;  ;  ;  

分析农民消费心理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