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超诊断甲状腺癌的临床价值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筱扬,张冠男,王文胜,赵爱国,李帅,湛喜梅[1](2021)在《甲状腺癌CT—手术——病理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甲状腺癌CT-手术-病理对照研究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疑似甲状腺癌患者255例,经手术病理组织学诊断确诊为甲状腺癌患者194例。患者术前采用多层螺旋CT(MSCT)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以手术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观察患者的手术病理结果,将CT与超声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评估CT对甲状腺癌的阳性检出率、准确率、误诊率、漏诊率、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手术病理检测出双侧发病8例,单侧发病186例,左侧发病99例,右侧发病97例,直径>1cm的143例,直径≤1cm的51例;乳头状甲状腺癌117例,甲状腺滤泡状腺瘤69例,未分化癌6例和髓样癌2例。CT检测的准确率、阳性检出率、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79.61%、57.22%、78.35%、83.60%,高于B超(64.31%、50.19%、65.98%、59.02%,P<0.05);CT检测的漏诊率、误诊率为16.47%、3.92%,低于B超单项检测(25.88%、9.80%,P<0.05)。结论 CT检测对甲状腺癌均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与特异度,能较为精准地体现病灶的具体形态,体现病灶与健康组织间的关系,减少漏诊率与误诊率,可作为甲状腺癌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
杨斌[2](2020)在《B超和CT诊断甲状腺肿瘤的价值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B超和CT诊断甲状腺肿瘤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284例甲状腺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开展彩色B超、螺旋CT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特异度、灵敏度。结果在81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病灶直径≤1.0 cm)中,B超诊断的符合率(76.54%)、特异度(54.55%)、灵敏度(84.75%)均分别高于CT(58.02%、27.27%、6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03例甲状腺癌(病灶直径>1.0 cm)中,B超诊断的符合率(93.60%)、特异度(88.24%)、灵敏度(94.09%)与CT(90.15%、70.59%、91.94%)比较,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甲状腺微小癌(病灶直径≤1.0 cm),B超诊断符合率高于CT,而对于病灶直径>1.0 cm者,两种方法均有较高的阳性诊断率。
徐居勇,刘臻,李治军,吕莎莎[3](2020)在《彩超弹性成像技术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并比较了彩超弹性成像技术和普通彩超进行甲状腺癌诊断的效果。选择126例甲状腺癌患者,以彩超弹性成像技术和普通彩超对甲状腺进行检查。结果显示,彩超弹性成像诊断恶性甲状腺癌的准确率高于普通彩超;彩超弹性成像检出恶性病变占比77.38%,明显高于普通彩超的44.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甲状腺癌的恶性征象在全部恶性征象中的占比均超过80%,恶性征象在甲状腺癌患者中的占比以实性低回声最高,占71.43%。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甲状腺癌诊断结果的影响因素为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类型。本研究表明采用彩超弹性成像技术能提高甲状腺恶性病变诊断的准确性,还能有效显示病灶良恶性程度,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的检查办法。
李英[4](2019)在《甲状腺癌诊断中B超检查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甲状腺癌诊断中B超检查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83例甲状腺癌患者,全部患者均行B超和CT检查,分析影像学资料,其中对照组仅对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观察组仅对B超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根据手术病理学结果分析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两组甲状腺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甲状腺癌诊断符合率为(53.01%),低于对照组的(7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淋巴结转移诊断符合率为(71.88%),高于对照组的(4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诊断甲状腺癌的符合率较低,但可有效检出病灶,具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诊断符合率,值得临床应用。
任伟[5](2019)在《体检人群甲状腺结节发病危险因素分析及Tg mRNA、TPO mRNA、TSHR mRNA表达水平在结节良恶性诊断中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析体检人群碘营养状态、甲状腺结节患病情况,探讨结节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该病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分析不同性质甲状腺结节患者外周血的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mRNA、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hyrotropin receptor,TSHR)mRNA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hyroid peroxidase,TPO)mRNA的相对表达量,探讨外周血Tg mRNA、TSHR mRNA、TPO mRNA的表达水平与高分辨率B超联合应用,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间,在内蒙古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甲状腺B超检查,同时收集并测定其尿碘含量;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结节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运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分析不同性质结节患者血液Tg mRNA、TSHR mRNA和TPO mRNA的表达差异;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得出外周血Tg mRNA、TSHR mRNA和TPO mRNA诊断甲状腺癌的表达界值,分析其与高分辨率B超联合应用,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诊断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1、体检人群尿碘中位数MUI为160.77 ug/L,处于碘适宜状态;不同食盐习惯人群MU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273,P=0.041),食用加碘盐人群MUI(165.59 ug/L)高于无碘盐(153.24 ug/L)、两者混着吃(155.60 ug/L)和不清楚(147.50 ug/L),但各组人群碘营养均处于碘适宜状态;不同性质甲状腺结节人群MU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055,P>0.05),甲状腺正常人群尿碘中位数为162.79 ug/L,良性结节人群为160.00 ug/L,恶性结节人群为161.17 ug/L,碘营养均处于碘适宜状态。2、共检出甲状腺结节患者1546例,检出率为51.90%;男性检出率46.31%(351/758)明显低于女性53.80%(1195/2221),差异有统计学意(?2=12.729,P=0.000<0.05);随着年龄增长,甲状腺结节检出率有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趋势?2=29.372,P=0.000<0.05);日常不同食盐习惯的结节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419,P=0.331>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甲状腺结节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高龄(OR=1.82,95%CI:1.68-1.99)、女性(OR=1.58,95%CI:1.45-1.74)、吸烟(OR=1.37,95%CI:1.26-1.48)、肥胖(OR=1.12,95%CI:1.06-1.18)、不良情绪(OR=1.61,95%CI:1.11-2.46)和甲状腺疾病家族史(OR=1.77,95%CI:1.62-1.95)。4、甲状腺恶性结节组的Tg mRNA、TSHR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良性结节组和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恶性结节组的TPO mRNA的相对表达量低于良性结节组和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液Tg mRNA、TSHR mRNA和TPO mRNA的表达水平与尿碘浓度无相关(P>0.05)。6、通过ROC得出外周血Tg mRNA>6.52、TSHR mRNA>8.73和TPO mRNA<3.29为诊断甲状腺癌的界值。7、术前甲状腺B超诊断良、恶性的敏感性、特异性、诊断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依次为72.41%,62.50%,67.92%,70%,65.22%;外周血三种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与B超联合检测,术前诊断良、恶性结节的准确度均优于单独使用,其中外周血TSHR mRNA、TPO mRNA联合B超诊断良、恶性的特异性、诊断准确率和阳性预测值最高,分别为70.83%、79.36%、78.13%;四者联合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最高,分别为89.66%、83.33%。结论不同食盐习惯尿碘中位数不同,其中食用加碘盐最高,但碘营养均处于适宜状态;正常人群、良性结节人群和恶性结节人群尿碘中位数无差异,碘营养均处于碘适宜状态;结节检出率男性低于女性,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高趋势,不同食盐习惯结节检出率无差异;女性、高龄、吸烟、肥胖、不良情绪和甲状腺疾病家族史是甲状腺结节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正常、良、恶性结节的外周血Tg mRNA、TSHR mRNA和TPO mRNA相对表达量存在差异;外周血Tg mRNA、TSHR mRNA、TPO mRNA鉴别良、恶性结节的相对表达界值依次为6.52,8.73,3.29;外周血Tg mRNA、TSHR mRNA和TPO mRNA与B超联合检测,可以提高术前诊断结节良、恶性的灵敏性、特异性、诊断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杨敏,张恒,刘慧,张晓芳,谢莉莉[6](2019)在《B超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的临床价值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B超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94例我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诊治的手术治疗甲状腺结节患者,根据术前检查方式的差异分为两组,各47例,其中对照组采用术前ECT检查,研究组采用B超检查。依照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在甲状腺结节病变诊断中的准确率。结果两种诊断方式在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囊肿诊断准确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对照组在甲状腺癌85.71%、甲状腺炎100.00%诊断准确率上明显高于研究组50.00%、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由于ECT检查费用较高,但两种诊断方式在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囊肿上无差异,均可进行诊断;在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囊肿需要进一步使用ECT检查,确保诊断的准确率。
曹勇,路建刚,温亮[7](2018)在《甲状腺癌CT、B超诊断与病理诊断对比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比CT、B超诊断在甲状腺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43例甲状腺癌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行CT与B超检查,分析其诊断结果,并将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本组143例患者均经术后病理诊断确诊,且143例患者中病灶直径小于1.0cm者41例,为甲状腺微小癌;102例患者病灶直接≥1.0cm;CT诊断对直径小于1cm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诊断符合率为34.2%,对直径≥1.0cm患者的诊断符合率为84.3%,B超诊断对直径<1cm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及对直径≥1.0cm患者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8.1%、80.4%,两种诊断方式在直径<1cm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中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直径≥1.0cm患者中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是临床上诊断甲状腺微小癌的有效方式,其诊断准确率较CT诊断更高;但对于直径≥1.0cm的甲状腺癌患者采用B超与CT诊断均可获得较好的诊断效果。
吴成娟[8](2018)在《B超应用于甲状腺结节性病变诊断的价值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研究B超应用于甲状腺结节性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2月--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12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分别接受2种方式检查,一是B超检查,设为观察组,二是ECT检查,设为对照组,根据病理学诊断,分析2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关于甲状腺炎、甲状腺囊肿、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腺瘤,观察组符合率分别为63.6%、88.9%、80%、96.2%,对照组分别为72.7%、88.9%、73.3%、94.9%,经数据分析,差异并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甲状腺癌,观察组符合率为50%(7/14),对照组为78.5%(11/14),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在诊断甲状腺结节性病变方面,应用价值高,诊断甲状腺癌时,可联合ECT检查,进一步确诊。
黄庆文,陈伊,李华贵,林彬[9](2017)在《甲状腺癌CT、B超诊断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甲状腺癌CT、B超诊断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方便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该院治疗的320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并采用CT及B超检查,将CT检查结果作为观察组(320例),B超检查结果作为对照组(320例),比较两组间的诊断符合率、影像特征。结果所有患者中,乳头状癌261例(81.56%)、滤泡状癌34例(10.63%)、髓样癌16例(5.00%)、未分化癌9例(2.81%),其中直径≤1.0 cm的甲状腺微小癌87例(27.19%),直径>1.0 cm的甲状腺癌233例(72.81%);2组在直径≤1.0 cm的甲状腺微小癌诊断率上,观察组为32.18%,对照组为58.6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直径>1.0 cm的甲状腺癌诊断率上,观察组为84.98%,对照组为77.68%,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数目、形态不规则、钙化、密度/回声不均等影像特征诊出率分别为89.96%、92.45%、93.3%、94.17%与对照组的87.03%、96.23%、97.21%、97.0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边界不清、淋巴结转移诊出率分别为95.13%、83.10%高于对照组的82.74%、60.56%,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和B超在诊断甲状腺癌上各具优势,B超更为经济实用,是临床首选的检查方式。
刘凤华,罗文平,李虎,敖红梅,邓艳芬,江钜秦,曾水云[10](2017)在《ECT联合B超检查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比较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ECT)联合B超检查在甲状腺癌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选取我院收治的65例疑为甲状腺癌的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ECT和B超检查,ECT、B超及二者联合检查的影像学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方法联合检查对甲状腺癌的诊断效果。65例患者经手术病理学诊断出甲状腺癌58例,甲状腺癌检出率为89.23%,另外7例均为甲状腺良性病变。B超检查诊断出甲状腺癌46例,44例与病理结果相符,ECT诊断出甲状腺癌44例,41例与病理结果相符,B超+ECT联合诊断出甲状腺癌52例,与病理结果相符51例。B超对甲状腺癌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86%、71.43%、95.65%、26.32%;ECT分别为70.69%、57.14%、93.18%、19.05%;ECT+B超检查分别为87.93%、85.71%、98.08%、26.09%。ECT+B超检查对甲状腺癌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均明显高于单纯B超检查和单纯ECT检查。B超与ECT都是临床诊断甲状腺癌的理想手段,但单项检查的诊断特异性并不高,将二者联用能够有效提高甲状腺癌的诊断准确性。
二、B超诊断甲状腺癌的临床价值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超诊断甲状腺癌的临床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甲状腺癌CT—手术——病理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MSCT检测方法 |
1.2.2 B超检测方法 |
1.2.3 手术病理诊断方法 |
1.3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手术病理结果 |
2.2 患者CT扫描特征 |
2.3 CT诊断阳性检出率、灵敏度与特异度 |
2.4 CT诊断准确率、误诊率与漏诊率 |
3 讨论 |
(2)B超和CT诊断甲状腺肿瘤的价值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检查方法 |
1.2.2 诊断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病理类型及大小分布情况分析 |
2.2 CT与B超检出情况的比较 |
2.2.1 CT、B超诊断甲状腺微小癌的结果 |
2.2.2 CT、B诊断甲状腺癌的结果 |
2.2.3 CT与B诊断符合率、特异度、灵敏度的比较 |
3 讨论 |
(3)彩超弹性成像技术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检测方法 |
1.3 效果评价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甲状腺结节TI-RADS分级与病理学诊断比较 |
2.2 彩色B超弹性成像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准确度分析 |
2.3 普通彩色B超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准确度分析 |
2.4 两种彩超检测结果的比较 |
2.5 甲状腺癌患者的超声恶性征象在所有恶性征象中的占比分析 |
2.6 甲状腺癌诊断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
3 讨论 |
(4)甲状腺癌诊断中B超检查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结论 |
(5)体检人群甲状腺结节发病危险因素分析及Tg mRNA、TPO mRNA、TSHR mRNA表达水平在结节良恶性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B超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的临床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所有患者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
2.2 B超在各型甲状腺结节中诊断的准确率 |
2.3 ECT检查在各型甲状腺结节中诊断的准确率 |
2.4 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比较 |
3 讨论 |
(7)甲状腺癌CT、B超诊断与病理诊断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病理结果分析 |
2.2 B超、CT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析 |
3讨论 |
(8)B超应用于甲状腺结节性病变诊断的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及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结果 |
3讨论 |
(9)甲状腺癌CT、B超诊断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诊断方法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所有患者一般情况 |
2.2 2组间不同直径甲状腺癌的诊断结果 |
2.3 2组间影像特征比较 |
3 讨论 |
(10)ECT联合B超检查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B超检查 |
1.2.2 ECT检查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诊断结果 |
2.2 影像学表现 |
3 讨论 |
四、B超诊断甲状腺癌的临床价值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甲状腺癌CT—手术——病理对照研究[J]. 张筱扬,张冠男,王文胜,赵爱国,李帅,湛喜梅.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12)
- [2]B超和CT诊断甲状腺肿瘤的价值比较[J]. 杨斌. 中国当代医药, 2020(31)
- [3]彩超弹性成像技术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徐居勇,刘臻,李治军,吕莎莎.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0(04)
- [4]甲状腺癌诊断中B超检查的价值研究[J]. 李英.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67)
- [5]体检人群甲状腺结节发病危险因素分析及Tg mRNA、TPO mRNA、TSHR mRNA表达水平在结节良恶性诊断中的价值[D]. 任伟.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6]B超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的临床价值探讨[J]. 杨敏,张恒,刘慧,张晓芳,谢莉莉. 中国医药科学, 2019(07)
- [7]甲状腺癌CT、B超诊断与病理诊断对比分析[J]. 曹勇,路建刚,温亮.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10)
- [8]B超应用于甲状腺结节性病变诊断的价值分析[J]. 吴成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03)
- [9]甲状腺癌CT、B超诊断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研究[J]. 黄庆文,陈伊,李华贵,林彬. 中外医疗, 2017(28)
- [10]ECT联合B超检查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J]. 刘凤华,罗文平,李虎,敖红梅,邓艳芬,江钜秦,曾水云.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