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电子邮件自动发送故障信息(论文文献综述)
徐显阳[1](2021)在《多层水质数据监测系统的采集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快速的经济发展已让水污染变成全球的关键问题,我国正在不断推进绿色水资源建设工作,积极改善水资源质量。水污染的治理离不开水质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本文立足于多层水质数据远程监测问题的研究,以一种较简单的布线方法设计出了可提供多层多参数的采集系统,并以太阳能为能量来源的供电设备对采集系统进行稳定供电,然后将采集系统接收到的传感器数据无线传输给监测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针对采集系统的具体设计,本文中设计并制作出了船式和岸边固定式两类数据采集系统。其中,船式数据采集系统的结构非完全固定,具有可移动性较高的特点,而岸边固定式数据采集系统由于暴露在水面上方的结构较少,从而受风面积较小,使得稳定性更好。主要利用双单片机、信号中继器和水下传感器等设备自动实时采集不同深度位置上的深度参数和多个水质参数。通过“主机采集—从机存储”的方法优化了任务分配,还设计了“采样前供电—采样后断电”的方法,有效地节省了系统电能。针对监测系统的具体设计,主要利用无线网络技术将单片机采集和存储的数据远程传输到自主开发的软件监测系统上,在此基础上,还自定义了远程控制指令,能够更高效地查询和远程控制现场设备的工作状态。针对供电设备的具体设计,首先通过实验测试计算出负载耗电量,结合日照时间、工作时长及连续阴雨天数等参数对锂离子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进行选型和设计,使整个系统在供电方面更具稳定性、更低成本。然后对电压传输的距离进行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升压模块的供电方案,有效延长了电压传输距离。更进一步地,通过搭配电压传感器和光照温湿度传感器对锂离子电池电压、现场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及光照度进行采集,利用所采集的实测数据应用在回声状态网络模型上,对下一时刻的电压进行预测,所建立的模型预测效果较好,能够为提前发现和解决电压过低问题提供很好的参考依据。
孙博亚[2](2020)在《电子缔约规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今,电子交易飞速发展,实质性地改变了传统的市场交易模式,从交易规则视角观察,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电子交易需要新的交易规则,这必然对传统交易规则带来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挑战体现在合同法领域。电子合同作为电子交易的首选形式,与传统的纸质合同比较,存在众多不同之处,许多新的法律问题不断显现,尤其是在合同缔结方面。以电子信息交换作为缔约手段,给传统合同订立领域带来革命性冲击,并从根本上打破了人们对于既有意义上缔结合同的认识,由于电子通信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具有无纸化和电子化的特点,使得电子合同缔结的诸多环节与传统的纸面缔约存在本质区别,如果继续适用传统的缔约规则调整电子缔约,难免会出现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因而,对以规制合同缔结为核心的相关法律制度作出调整是十分必要的,故本文选择电子缔约规则作为研究对象,以期能为电子缔约规则的体系化建构尽一份绵薄之力。本文以电子缔约规则为着眼点和出发点,采用规范分析、法解释以及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坚持问题导向,遵循体系化探索的逻辑思路,立足于归纳分散于不同领域的电子合同缔约规则,并试图通过对相关规则的体系化整合及对比分析,以期达到对电子缔约规则进行调整、完善和改良的目的。本文的结构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正文部分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从阐述电子合同的基本理论中提出问题,并进而明晰如何从制度层面打开创制电子合同缔约规则的思路。绪论讨论的问题是电子缔约制度的核心和基础问题,讨论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本选题在当代法学理论研究中的重大价值。正文的五章以电子缔约规则为线索,分别从电子缔约意思表示规则、电子缔约主体认定规则、电子缔约的常规模式、电子意思表示错误规则以及电子格式条款缔约规则等方面对电子缔约规则进行了审视和梳理,在介绍和比较分析中,提出了本文的论题即电子合同缔约规则应当以调整、完善以及改良的思路进行制度设计。本文第一章围绕电子缔约意思表示展开讨论,集中探讨了电子缔约意思表示形式规则和电子缔约意思表示原件规则。电子意思表示形式规则,因其直接关系到电子合同是否有效的问题,故而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并想尽一切办法设法使电子缔约意思表示视同为书面形式,以便消除电子交易的法律障碍,我国现行法也通过一定立法技术,使电子意思表示归属于书面形式范畴。但是电子意思表示所具有的独有特点即无纸化和电子化,决定了电子意思表示在事实上难以被传统的书面形式所涵盖,为此,本文从应然层面对电子意思表示究竟是否构成书面形式进行了深度分析,提出了未来合同立法对电子意思表示形式应当从协调各规则统一性视角作出进一步规定。至少在目前,应当基于电子意思表示无纸化特点,以及《民事诉讼法》增加电子数据证据类型的契机,从实体法层面明确电子意思表示的电子数据形式,以利于法律系统内部的协调与配合。针对电子意思表示原件规则,是电子意思表示书面形式的必然要求,因为数据电子信息通过电子通讯方式发出后,收件人收到的电子文本不具有唯一性,收到的电子文本永远只是原件的复制件,而电子意思表示构成原件的目的是为了以书证的证据类型运用于诉讼程序,基于目前证据类型的调整,有必要对电子意思表示原件规则做出改良,制定电子意思表示原件规则。本文第二章系统地论述了电子缔约主体资格认定制度,基于网络技术对法律主体本质的冲击与挑战,本章回答了电子缔约主体需要身份识别规则的深层次原因,着力探讨了未成年人的电子缔约能力判断问题和电子代理人的法律地位问题。深度分析了缔约主体身份识别的两种主要方法即电子签名与电子认证。对于未成年人电子缔约能力问题,在尊重与突破的进路中提出了调整思路。其具体调整思路包括:第一,进一步拓宽未成年人电子缔约能力的适用范围;第二,设置日常生活条款制度;第三,对于未成年人进行电子欺诈缔结的电子合同,应当依据电子合同的具体形态认定合同效力,不能一概而论。通过对关于电子代理人的法律地位的不同观点进行了评述,指出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人论具有合理性,在梳理缔约主体制度发展的历史脉络过程中,探究了赋予电子代理人法律地位的思想根源,从而为电子代理人以主体资格入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电子代理人制度的立法选择提出了建议,即将电子代理人缔约纳入合同法律规范的调整范畴,并从立法层面界定电子代理人的概念,明确规定电子代理人进行要约和承诺的条件,建立电子代理人行为后果归属规则。本文第三章的内容是研究重点之一,本章主要以电子要约和电子承诺为线索,在常规缔约模式下讨论电子缔约规则问题,由于电子要约与电子承诺呈现出明显的技术性,因此与传统要约和承诺规则不同,需要从理论上给予全新的诠释,以便于通过对传统规则的改良,创设新的缔约规则。本文认为,电子缔约一般规则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电子要约和电子承诺的效力认定问题,因而,本章是以电子要约和电子承诺的效力判定展开讨论的。主要回答四个问题:一是如何识别电子要约;二是如何确定电子要约与电子承诺的生效时间;三是电子要约与电子承诺能否撤回;四是如何判断双方当事人已经达成了合意。针对以上四个问题的研究构成本章的全部内容。针对第一个问题,本文认为应当坚持《民法典》合同编确定的是否以缔结合同为目的的标准,综合考虑信息发布者的主观意图,根据发布信息的实际情况,评价商品或服务信息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要约条件作出判断。针对第二个问题,本文首先对传统法律规范进行了解读和诠释,通过与相关国际组织的立法进行对比研究中得到启示,本文认为应采用规定数据电文发出与到达的时间以解决生效时间问题,同时基于公平分配风险的考虑,可以设立以检索时间为生效时间的补充规则,以解决电子要约与电子承诺没有进入指定系统的问题。针对第三个问题,通过综合分析和评述不同观点,本文认为,在民事权利体系中,立法者何以赋权给当事人是基于法价值考量,是一种法政策选择的结果,权利因客观实际情况,暂时不能行驶或行驶有困难,从来都不是创设权利考虑的因素,也不应该成为不赋权给缔约主体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撤销或撤回电子意思表示是法律赋予发送人的一项权利,依据赋权规则,他人不得随意加以剥夺。至于权利人因客观实际情况,暂时不能行使或行使有困难,不应成为创设权利考虑的因素,也不应成为不赋权给缔约主体的原因。针对第四个问题,本文认为,合意达成的判断规则应围绕合意内容的范围边界加以解读,具体标准为:第一,对合同的必要条款达成一致;第二,当事人对必要条款有约定,以其约定内容进行判断;第三,受要约人不得就要约内容进行实质性变更。本文第四章对电子缔约意思表示错误规则进行了研究,电子缔约意思表示错误制度的规范目的在于解决外在表示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归责于表意人的问题,因我国没有设立意思表示错误规则,本文从司法实践入手,界定了电子错误的概念及涵盖范围,对电子错误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并主要考察了美国及国际组织的立法,提出了完善我国电子缔约错误规则的建议。通过对电子缔约错误类型的划分,以及对各国和国际组织的立法考察,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完善我国的电子缔约意思表示错误规则:第一,应当从立法层面界定电子错误的概念以及涵盖的范围;第二,应建立专门针对人为电子错误的规则;第三,在既有法律规范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自动信息系统错误规则;第四,应当规定电子错误的救济措施。本文第五章亦是文章的研究重点,本章以电子格式条款缔约为进路,系统地探讨电子缔约的非个别磋商规则。本章着重探讨了两个问题:一是电子格式条款缔约中的合意问题,即如何确保合意的充分性与真实性;二是如何突破电子格式条款缔约困境问题。关于第一个问题,本文认为,应当为网络消费者提供更加合理的机会以助其了解并理解条款内容,同时对电商经营者施以必要的条款说明义务,帮助消费者在明确条款含义的基础上,做出缔约选择,提升缔约合意度。关于第二个问题,应当通过进一步提升格式条款内容的显着性、赋予网络消费者撤回权、构建冷静期制度以及设置有限阅读义务等一系列措施予以解决。结论部分,基于对电子缔约规则的体系化整理,发现电子缔约区别于传统缔约的本质属性,是整合电子缔约规则的前提,因此,本章以“电子缔约的特质对法律调整的影响”为题对论文的结论进行了阐释,由于在电子缔约过程中,电子缔约主体之间的沟通是通过数据电文的交互活动实现的,由此导致缔约双方依赖电商交易平台的指引进行缔约活动,这使得消费者作出的缔约选择具有非理性的冲动特质,在这样的前提下,法律调整电子缔约及电子合同关系的策略,恐将发生或已经发生向公私法协同调整的综合治理路径的转向。
王薇[3](2020)在《AVA项目的本地化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地化是将产品按照某一国家、地区或语种市场的需要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满足特定市场的用户对语言和文化特殊要求的过程。翻译只是本地化一系列工作中的一部分;除翻译外,本地化还涉及到文本整理与转换、译前处理、译后处理、软件编译与测试、桌面排版等工作。本文首先简要地介绍了本地化和本地化翻译的内涵和特征、软件本地化、AVA项目的翻译过程,包括译前、译中、译后,再结合笔者AVA项目的翻译实践,对该项目在本地化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翻译语句进行了案例分析。笔者发现,AVA项目的本地化翻译在格式和语言层面均有一定的翻译规范和策略。格式方面包括标签、标点符号、时间格式以及该项目涉及到的特殊格式的处理方法;语言层面本文则从词、句两方面进行分析,阐明了在处理AVA项目时术语的处理方法、增译的运用策略、计算机语言的运用、跨行的文本格式以及结合语境的翻译策略。最后,本文简要说明了译后交付该项目的一般原则以及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总之,本地化翻译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做好本地化以及本地化翻译会带来切实的经济和文化效益。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4](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王庚煜[5](2020)在《人民法院电子送达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网络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重大改变,司法机关在信息化浪潮中逐步走上了接纳、融合、创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改革之路;电子送达作为司法融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典型代表,具有送达效率高、送达成本低、送达无接触以及绿色环保等优势便利,是世界诸多国家新时代司法创新发展的共同选择。在中国的司法制度框架下,送达制度是司法机关与案件当事人进行信息交互的重要程序设计,对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保障和实体权利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电子送达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和送达方式改革的重要抓手,是人民法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战略、促进审判体系与审判能力现代化、提升司法服务水平的直接表现,对提升审判支持能力、促进诉讼服务智能化、破解缓解“送达难”等具有重要意义。电子送达在中国有着长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司法实践,虽然直至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电子送达才正式成为一项被基本法律所认可的制度,但是此时的电子送达在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司法实践中已经拥有超过10年的发展历程和众多创新发展成果。这些实践探索为电子送达的全国性制度构建与统一性实践推广提供了充足的研究样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此背景下,观察电子送达的发展样态,探究电子送达给人民法院送达活动带来的影响,研究现阶段电子送达面临的问题,对之后的电子送达制度完善与实践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充分收集阅读文献资料和调查整理实践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首先对电子送达产生的条件背景、具备的优势便利以及发展的必要性进行了梳理和论证;以美国、德国和韩国为重要样本,介绍了电子送达在世界代表性国家中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其次,文章着重梳理介绍了电子送达的发展历程与实践现状,论证了电子送达与传统送达在制度体系上的衔接和司法实践中的转换,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细致总结了电子送达发展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难题。最后,基于电子送达发展的实践经验与现实需求,在综合考量电子送送达发展价值导向并参考国外相关实践做法的基础上,论文阐释了电子送达发展应当坚持的原则,对新阶段电子送达的发展提出了制度与实践层面的优化构想。
程一梁[6](2020)在《智慧管廊实时监测与异常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智慧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深入,传统的地下综合管廊在信息处理、运行维护和应急防灾中治理效率低下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智慧管廊利用5G(第五代移动通信)、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实现了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管理方式,提高了地下管廊的综合治理能力和运行效率。实时监测与异常预警系统是智慧管廊项目的子系统,利用SSM(SpringMVC、Spring、Mybatis)框架,基于Drools规则引擎和递归主成分分析(R-PCA)算法,设计实现了实时监测模块,结合Activiti流程引擎和Drools规则引擎,设计实现了异常预警模块。实时监测与异常预警系统作为智慧管廊的“眼睛和大脑”,能够实现对地下管廊环境的自动监控和隐患事故预警。主要工作如下:1)设计实现了实时监测模块,该模块提供两种优势互补的实时监测模式:标准化监测基于Drools规则引擎,通过在系统运行时,动态部署简单高效、灵活易拓展、支持复杂决策的实时监测规则,对设备上传的实时数据执行规则模式匹配,感知智慧管廊环境与设备异常,在提升系统灵活性、扩展性的同时,有效地节省了规则匹配时间,提高了实时监测效率。这种方式需要配置规则,无约束条件。自动化监测基于R-PCA算法,系统利用PCA(主成分分析)变换,计算多维数据的SPE(均方预测误差)分数,自动生成随时间变化的动态阈值,并通过递归方式迭代检测参数,然后执行数据异常检测,在降低系统复杂度和运营成本的同时,具有较高的异常检测精度。这种方式无需配置规则,但是要求多维数据间存在空间相关性。2)设计实现了异常预警模块。针对智慧管廊应用场景下多个维度的异常特征,调用Drools规则引擎,系统评估隐患事故风险,并结合Activiti流程引擎,生成灵活的异常预警策略,合理调度消息通知插件、远程控制设备和系统自动操作。
刘杰[7](2019)在《电缆系统生产线的电子作业指导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生产成本的降低和产品的差异化是如今电缆系统企业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电子作业指导书系统对提升公司生产运营的效果以及加强对生产细节的掌控有非常好的作用。电子作业指导书系统是生产管理者对生产作业的标准化进行正确指导的重要基准。可降低企业营运成本,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并提高生产线响应的速度以及提高企业自身形象。本文设计并实现了电缆生产线的电子作业指导书系统,以规范电缆生产线和作业员的生产行为,实现现场作业安全以及产品质量的可控、在控,解决公司电缆生产线的规范化和质量控制问题,使公司现场标准化作业管理实时直观,优化生产线生产、执行效率,降低生产线的生产成本。本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通过UML建模分析了电缆系统生产线的电子作业指导书系统的具体需求、Web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以及服务端的API支持:1.电子作业指导书系统规范化设计。通过UML建模方法分析电子作业指导书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的具体需求并建模,并完成了三层体系结构的系统总体结构设计。2.电子作业指导书系统核心功能模块实现。基于VB.net实现了主要功能模块的界面和业务逻辑,支持工位消息提醒反馈、质量检查、SOP和生产技术文件的管理与配置等核心功能。3.实现了电子作业指导书系统的对外接口和系统集成。允许维护人员通过简单的配置,实现与公司的其它信息系统无缝集成,包括SAP、PLM服务器、In-ERP、内部信息平台、技术文件管理系统等。通过功能测试以及非功能等方面的测试证明,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都运转顺畅、稳定。最终经过系统综合测试和用户使用的情况来看,本系统可以满足本文的预期目标,达到了预期效果。
林文鹏[8](2020)在《基于中文文本挖掘的邮件过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应用普及,电子邮件的广泛应用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相当的便利,但是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风险,邮件的安全性也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在涉及保密等级比较高的单位,针对邮件安全问题本文以文本挖掘的方式,贝叶斯算法为理论基础,将理论应用工程实际,设计和实现了基于贝叶斯算法的邮件安全过滤系统。涉密邮件的过滤问题实际上就是电子邮件的分类问题,将文本挖掘技术应用于邮件过滤中,实际上就是用统计的方法来对电子邮件进行分类。利用文本挖掘的邮件过滤系统在英文邮件的应用中获得了比较好的过滤效果,本系统中加入了中文分词模块,设计和实现了基于中文邮件的过滤功能模块,并取得比较好过滤效果。本文首先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象,然后介绍了文本挖掘的相关知识,为设计邮件过滤系统提供基本的技术知识,其次以及邮件预处理的方法,为邮件过滤系统的设计提供论基础,最后介绍了邮件过滤系统的设计方案和过滤系统的实现,并对本文设计的涉密邮件过滤系统进行了实验测试。
张振新[9](2019)在《论民事诉讼电子送达制度的相关问题》文中认为作为信息技术结合司法程序的典型代表,电子送达被视为解决民事诉讼“送达难”的重要方式。电子技术的即时性、高效性能明显简化送达程序、降低送达成本,并提高民事诉讼的送达效率。虽然直至2012年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及2015年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的出台,电子送达才正式进入送达体系,并被赋予合法地位。但近年来各地法院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创新送达模式、创设送达规则,使电子送达制度逐渐发展。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有待完善,电子送达在实务操作中的问题日益显现。整体上看,电子送达是一种电子法律交往行为。其属于电子司法体系,是我国电子诉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讨论电子送达相关问题时,应当关注技术手段与司法程序之间的关系,准确分析电子技术对民事诉讼的影响。据此,如何正确认识电子送达、把握司法实践概况、针对问题提出完善意见等都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在广泛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司法实践经验,通过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界定电子送达的基本要素,联系立法情况明确电子送达的具体模式,进而提出现有的问题与不足。从民事诉讼基本原理来看,本文以当事人的程序参与权保障、电子技术服务于司法活动为价值导向。关于制度本身的研究,本文则从电子送达的具体构成、完善建议等方面进行讨论。除导论外,本文共四万余字,分三个层面研究电子送达。第一章是对电子送达制度的概述。首先提出送达是法院向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送交诉讼文书的职权行为。其次,依据现有理论及相关法律关于“电子”概念的解读,对电子送达的含义予以明确。从送达制度的效力、电子技术的定性角度,提出保障当事人的程序参与权才是电子送达的核心意义。再者结合产生背景可知,电子送达由送达制度的内在需求、技术操作的可能性及司法管理的必要性等因素共同决定。最后联系我国电子诉讼机制的改革情况,既要认可电子送达对提高法院智慧化水平的作用,也需明确构建电子送达制度建立在以当事人为中心、司法技术为辅助的理论基础上。第二章以民事诉讼电子送达的现状与问题为研究对象。对司法实践现状的讨论主要包括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对电子送达的引导性适用等。该部分总结了从地方到全国的多种电子送达媒介形式,覆盖诉讼服务网站、微信送达等不同机制。同时从专门诉讼平台与组织的成立、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方面可得出电子送达的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等结论。论及制度的立法沿革,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将民事诉讼电子送达的产生过程概括为“从特殊到一般、由部分到整体”,并进一步指出当前部分送达规则的调整与突破现象。在总结实践与分析立法的基础上,分层归纳出司法管理体系受到冲击、电子送达法律规范有局限、社会管理措施不到位等多种问题,为完善意见的提出做好准备。第三章围绕如何实现我国民事诉讼电子送达的规范化建设展开。完善电子送达制度,首先需要明确基本原则。综合前面的分析,应坚持以尊重当事人的自由意志、电子技术为司法服务等为依据。而域外民事电子送达制度的具体规定与实践做法同样值得借鉴与参考,电子送达的替代性、受送达人的专门化、送达中的辅助措施、确定技术性标准等对优化我国民事诉讼电子送达具有积极意义。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可从规范完善、制度管理等方面实现电子送达与传统方式间的错位适用、推行送达回证制度,同时为送达损害提供有效的救济途径。最后回归互联网大环境治理,应当及时促进我国互联网安全技术规范立法,为电子送达创建良好的发展空间。
敖知琪[10](2019)在《基于邮件解析的共享自助打印系统研建》文中研究表明电子文档和邮件系统是知识共享的主要媒介,但生活中仍有大量场景无法直接使用电子文档,将电子文档打印转变为纸质文档,能够更好的满足用户阅读和保存的需要。用户打印需求的不连续性、打印设备购买、维护成本高昂等问题都导致了打印设备无法一对一匹配到全体用户,由此催生出提供专业化打印服务的商家,整合设备资源为一定范围内的用户提供服务。目前,传统的快印店打印和共享打印机均存在排队现象明显、资源利用率较低等问题,因此,为节约时间和人力成本开发出一款在打印机空闲时段提供自助服务的产品尤为重要。本文针对用户打印过程中的具体需求,将共享自助打印系统分为PC端程序和Web端网站两个部分,基于用户常用且普及率高的邮件系统进行开发,利用邮件承载数据类型的多样性实现文件的自助打印,用户仅需要将待打印的文件和打印样式通过邮件发送到商家指定邮箱,系统在接收到邮件后利用中文分词和文件标准化技术自动解析用户打印需求,在用户通过系统自动回复邮件中的链接访问系统Web端网站完成打印格式确认和支付后,商家安装的系统PC端程序将自动调起预置的打印机,按照用户要求的格式完成文件打印并通知用户取件,全程无需快印店店员手工操作。此外,系统设计了数据报表功能,满足商家便捷统计打印收入、了解资源利用率等需求,并支持商家根据收件详细信息进行筛选、查询。本文系统涵盖了打印业务的完整流程且充分考虑不同用户的使用习惯,为用户创造了一种更加高效的打印模式,尤其在移动场景下,系统不需要为普通用户安装任何类型的应用程序,用户通过手机内置的邮件程序发送邮件即可完成打印,且无需在店内或打印机前排队等候打印完成,收到通知后前往指定地点取件即可;商家安装本系统的PC端程序后可免去店员手工操作,在打印机空闲时段自动完成文件打印,既缓解了店内顾客排队问题,又提升了打印设备资源利用率。此外,本系统还为商家提供了便捷的打印信息数据报表统计工具。
二、利用电子邮件自动发送故障信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电子邮件自动发送故障信息(论文提纲范文)
(1)多层水质数据监测系统的采集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水质远程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
2 总体方案设计 |
2.1 数据采集系统 |
2.1.1 船式 |
2.1.2 岸边固定式 |
2.2 远程监测中心 |
2.3 小结 |
3 数据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
3.1 选型设计 |
3.1.1 采集存储模块 |
3.1.2 水下传感器 |
3.1.3 信号中继器 |
3.1.4 无线网络模块 |
3.1.5 降压模块 |
3.2 多层多参数采集设计 |
3.3 仪器成果展示 |
3.4 小结 |
4 远程监测系统软件开发 |
4.1 数据传输与远程控制设计 |
4.1.1 数据传输 |
4.1.2 远程控制 |
4.2 水质监测系统界面开发 |
4.2.1 系统主界面 |
4.2.2 网络配置 |
4.2.3 接收管理 |
4.2.4 数据解析与存储 |
4.2.5 数据查看 |
4.2.6 数据导出 |
4.2.7 数据库管理 |
4.2.8 下位机管理 |
4.3 监测数据展示 |
4.4 小结 |
5 太阳能供电设备研究 |
5.1 供电方案设计 |
5.2 供电设备组件介绍 |
5.2.1 锂离子电池 |
5.2.2 太阳能电池板 |
5.2.3 太阳能控制器 |
5.3 实验测试 |
5.4 升压设计 |
5.5 电压预测研究 |
5.5.1 回声状态网络简述 |
5.5.2 数据描述及预测 |
5.5.3 预测效果分析 |
5.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参与项目、获奖情况 |
致谢 |
(2)电子缔约规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理论立场的预设 |
五、论文框架 |
第一章 电子缔约意思表示 |
第一节 电子缔约意思表示形式 |
一、电子缔约意思表示概念 |
(一)贸法会对电子缔约意思表示的界定 |
(二)我国法对电子缔约意思表示的界定 |
二、电子缔约意思表示法定形式 |
(一)贸法会的解决方案 |
(二)我国法的解决策略 |
三、电子缔约意思表示法定形式再思考 |
(一)电子缔约意思表示与传统书面形式不具有涵盖关系 |
(二)电子缔约意思表示具有与书面形式并列存在的规范价值 |
第二节 电子缔约意思表示原件 |
一、电子意思表示书面形式对原件的要求 |
(一)传统法律中的原件 |
(二)电子缔约意思表示要求原件的原因 |
二、解决电子缔约意思表示原件要求的立法例 |
(一)联合国的立法 |
(二)美国的相关立法 |
三、我国立法上的电子意思表示原件规则 |
第二章 电子缔约主体资格的认定 |
第一节 电子缔约人的主体性 |
一、电子缔约主体的双重属性 |
(一)电子缔约主体的自然属性:虚拟性 |
(二)电子缔约主体的法律属性:法律性 |
二、电子缔约主体真实身份的确认方法 |
(一)确认电子缔约主体真实身份的必要性 |
(二)确认的方法:电子签名与电子认证 |
第二节 电子缔约能力:以缔约主体资格认定为分析视角 |
一、自然人电子缔约能力的认定 |
(一)电子缔约能力的法律构造 |
(二)未成年人电子缔约能力的认定标准:传统与创新 |
二、企业电子缔约能力的认定标准 |
(一)认定依据 |
(二)关于企业缔约能力的实务解决现状 |
(三)我国关于企业电子缔约能力制度的立法完善 |
第三节 电子代理人 |
一、电子代理人概念 |
(一)含义 |
(二)特征 |
二、电子代理人的法律地位 |
(一)关于电子代理人法律地位的学说观点及评析 |
(二)电子代理人具有主体性的理论基础 |
三、电子代理人的行为归属 |
(一)电子代理人行为归属的立法 |
(二)电子代理人行为后果归属 |
(三)电子代理人缔约程序 |
四、我国电子代理人制度的立法思考 |
(一)现行立法缺陷分析 |
(二)美国《统一计算机交易法》的规定及借鉴 |
(三)我国的立法选择 |
第三章 电子缔约的常规模式 |
第一节 电子要约 |
一、电子要约基本问题 |
(一)电子要约的成立条件 |
(二)电子要约的识别与电子要约邀请 |
二、电子要约的特殊法律问题 |
(一)电子要约的生效 |
(二)电子要约的撤回与撤销 |
第二节 电子承诺 |
一、电子要约的成立条件 |
二、电子承诺的方式选择 |
(一)我国法关于电子承诺方式的规定 |
(二)电子承诺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三、电子承诺的发出与生效 |
(一)电子承诺的发出与承诺有效期的确定 |
(二)电子承诺的生效时间与地点 |
四、电子承诺的撤回 |
第三节 电子合同成立 |
一、电子合同成立概说 |
(一)电子合同成立的本质:合意的形成 |
(二)电子合同成立的外观要件 |
二、电子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 |
(一)电子合同成立时间 |
(二)电子合同成立地点 |
三、我国关于电子合同成立规则的不足与完善 |
(一)明确约定优先规则 |
(二)明确界定特定系统指当事人可以控制的邮件系统 |
(三)规定检索到达时间的适用规则 |
第四章 电子缔约意思表示错误 |
第一节 电子意思表示错误的司法实践—以网络标价错误为例 |
第二节 电子缔约意思表示错误含义 |
一、学界对电子缔约意思表示错误的界定 |
二、本文的界定 |
三、电子错误的类型 |
(一)人为电子错误 |
(二)自动信息系统错误 |
第三节 电子缔约意思表示错误的立法考察 |
一、主要国家的立法 |
(一)美国 |
(二)加拿大 |
二、国际组织的立法 |
(一)贸法会的《电子商务示范法》 |
(二)国际统一私法协会的《国际商事合同通则》(英文简称PICC) |
(三)贸法会的《国际合同使用电子通信公约》 |
三、关于上述立法的评述 |
第四节 我国关于电子缔约意思表示错误的立法解决 |
一、关于电子缔约意思表示错误的法律救济 |
(一)人为电子错误的法律救济 |
(二)自动信息系统错误的法律救济 |
二、立法完善 |
(一)从立法层面界定电子错误的概念以及涵盖的范围 |
(二)建立专门针对人为电子错误的规则 |
(三)在《电子商务法》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自动信息系统错误规则 |
(四)设立电子错误救济规则 |
第五章 电子格式条款缔约 |
第一节 电子格式条款概说 |
一、电子格式条款的规范解析 |
(一)电子格式条款缔约方式简述 |
(二)既有法律框架下的格式条款:概念、特点及法价值目标 |
二、缔约语境下的电子格式条款 |
(一)电子格式条款的涵义 |
(二)电子格式条款的特征 |
(三)缔约视角下的电子格式条款类型 |
第二节 电子格式条款订入规则 |
一、合理提请网络消费者注意规则 |
二、网络消费者同意订入规则 |
(一)电子格式条款缔约中的合意本质 |
(二)合意的保障规则 |
三、电子格式条款订入的限制规则 |
(一)异常条款排除规则 |
(二)不得与个别约定条款相抵触规则 |
第三节 电子格式条款缔约的困境及突破路径 |
一、电子格式条款缔约困境 |
(一)消费者的认知局限与缔约策略选择的困境 |
(二)信息不对称与消费者知情决策的困境 |
(三)合意规则面临的困境 |
二、缔约困境的突破路径 |
(一)进一步提升条款内容的显着性 |
(二)构建冷静期制度给消费者以反悔权 |
(三)进一步完善电商经营者的信息披露义务 |
(四)设置网络消费者的有限阅读义务 |
结论:电子缔约的特质及其对法律调整的影响 |
一、交易对象选择和缔约决策在电商平台限定的信息环境下进行 |
二、缔约对象主体资格和资信的审查完全由电商平台控制 |
三、缔约内容(基本条款)几乎全部由电商平台制定 |
四、法律调整电子缔约策略的可能转向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AVA项目的本地化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Introduction |
Chapter Ⅰ Localization |
1.1 Localization |
1.2 Localization Translation |
Chapter Ⅱ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Pre-translation |
2.1.1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mpany |
2.1.2 The Introduction about the Project |
2.1.3 The Main References Used |
2.1.4 The Preparation of Tools Used |
2.2 While-translation |
2.3 Post-translation |
Chapter Ⅲ Case Study |
3.1 Special Items |
3.1.1 Tag |
3.1.2 Punctuation |
3.1.3 Time Format |
3.1.4 Special Format |
3.1.5 Summary |
3.2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
3.2.1 Terminology |
3.2.2 Marketing Materials |
3.2.3 Summary |
3.3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
3.3.1 Amplification |
3.3.2 The Treatment of Computer English |
3.3.3 The Adjusting of Textual Form of Cross-line |
3.3.4 Contextualized Translation |
3.3.5 Summary |
Chapter Ⅳ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Academic Achievements |
Appendix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5)人民法院电子送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对象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电子诉讼研究 |
(二)电子送达研究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电子送达概述 |
一、电子送达的发展背景 |
(一)信息科技支撑 |
(二)制度与政策保障 |
二、发展电子送达的必要性 |
(一)诉案激增 |
(二)送达速率低 |
(三)送达成本高 |
(四)难以有效送达 |
三、电子送达的优势与便利 |
(一)速率高 |
(二)成本低 |
(三)无接触 |
(四)绿色环保 |
(五)提升送达成功率 |
(六)有效保障诉权 |
小结 |
第二章 电子送达的域外实践 |
一、美国 |
(一)法律规定 |
(二)相关判例 |
二、德国 |
三、韩国 |
四、其他国家与地区 |
小结 |
第三章 我国电子送达的实践 |
一、传统送达的制度建构 |
(一)传统送达方式 |
(二)送达方式的理论划分 |
二、电子送达的现行制度 |
(一)地方法院的早期探索 |
(二)最高人民法院制度设计 |
(三)国家基本法制度设计 |
三、电子送达方式 |
(一)电子邮件、传真 |
(二)手机短信 |
(三)电子送达平台与手机APP |
(四)微信公众号与小程序 |
四、电子送达应用实效 |
(一)速率分析 |
(二)成功率分析 |
(三)适用率分析 |
小结 |
第四章 电子送达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
一、电子送达的技术难题 |
(一)电子送达主体认证问题 |
(二)电子送达地址收集问题 |
(三)电子送达的安全性问题 |
(四)电子送达的便利性问题 |
二、电子送达的效力问题 |
(一)媒介选择问题 |
(二)到达标准问题 |
(三)文书效力问题 |
三、电子送达的权利保障 |
(一)方式选择问题 |
(二)群体差异问题 |
(三)隐私保护问题 |
(四)救济途径问题 |
四、电子送达的发展协调 |
(一)现阶段人科矛盾问题 |
(二)送达方式协调问题 |
(三)应用实效与差异问题 |
(四)全国统一平台建设问题 |
小结 |
第五章 电子送达的优化构想 |
一、明确发展原则 |
(一)经验需求原则 |
(二)法价值原则 |
二、完善制度构建 |
(一)统一制度规范体系 |
(二)协调电子送达方式顺位 |
(三)明确电子送达启动适用 |
(四)拓展电子送达适用范围 |
(五)统一电子送达到达标准 |
(六)衡平电子送达隐私保护 |
(七)建立电子送达安全机制 |
(八)创新电子送达救济途径 |
三、优化实施方法 |
(一)强化电子系统集约建设 |
(二)深化新兴媒介创新应用 |
(三)引入电子送达主体认证 |
(四)发展电子送达地址收集 |
(五)优化电子数据储存传递 |
(六)注重电子送达群体区分 |
(七)加强电子送达隐私保护 |
(八)完善电子送达专人聘组 |
(九)扩大电子送达实践宣传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 |
二、中文论文 |
三、外文论文译本 |
四、外文论文 |
五、中文网络资料 |
六、外文网络资料 |
附录 |
联邦民事诉讼规则前六条(重点部分及应用部分精译) |
美国案例检索来源 |
《韩国民事诉讼等利用电子文书的相关规则》相关法条 |
应用部分精译 |
致谢 |
(6)智慧管廊实时监测与异常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发展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智慧管廊实时监测与异常预警相关知识 |
2.1 智慧管廊云平台 |
2.2 SSM框架 |
2.2.1 SpringMVC框架 |
2.2.2 Spring框架 |
2.2.3 Mybatis框架 |
2.3 Drools规则引擎 |
2.3.1 规则引擎的概念及作用 |
2.3.2 规则引擎的工作原理 |
2.4 Activiti流程引擎 |
2.4.1 流程引擎的概念及作用 |
2.4.2 流程引擎的工作原理 |
2.5 IntelliJ IDEA及Maven概述 |
2.5.1 IntelliJ IDEA概述 |
2.5.2 Maven概述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时监测与异常预警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1 系统概述 |
3.2 系统需求分析 |
3.2.1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2 系统功能模块 |
3.3 系统设计与架构 |
3.3.1 系统分层架构 |
3.3.2 技术架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时监测与异常预警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工作流程 |
4.2 基于Drools规则引擎的实时监测模块设计与实现 |
4.2.1 工作流程 |
4.2.2 实时监测规则 |
4.2.3 规则模式匹配 |
4.2.4 数据动态显示 |
4.2.5 异常特征统计 |
4.2.6 模块实现 |
4.3 基于R-PCA算法的实时监测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1 R-PCA算法 |
4.3.2 工作流程 |
4.3.3 模块实现 |
4.4 基于Activiti流程引擎的异常预警模块设计与实现 |
4.4.1 工作流程 |
4.4.2 异常预警规则 |
4.4.3 异常预警策略 |
4.4.4 预警状态访问 |
4.4.5 人员信息管理 |
4.4.6 消息通知插件 |
4.4.7 模块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时监测与异常预警系统功能性能分析 |
5.1 测试方案 |
5.2 实时监测模块功能测试过程 |
5.3 异常预警模块功能测试过程 |
5.4 功能测试结果分析 |
5.5 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
5.6 安全性测试结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电缆系统生产线的电子作业指导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业术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安排 |
第二章 系统相关技术 |
2.1 接口技术 |
2.1.1 .ADO.NET接口技术简介 |
2.1.2 .Web Service接口技术简介 |
2.1.3 .json接口技术简介 |
2.2 消息实时推送技术 |
2.2.1 WebSocket技术 |
2.2.2 System.Web.Mail邮件功能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与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服务器端需求分析 |
3.1.2 客户端需求分析 |
3.1.3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
3.2 系统软硬件架构的概述与设计 |
3.2.1 系统硬件框架概述 |
3.2.2 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
3.3 服务器端设计 |
3.3.1 服务器端功能模块设计 |
3.3.2 服务器端接口设计 |
3.4 客户端设计 |
3.5 数据库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服务器端实现 |
4.1 服务器端的概述 |
4.2 数据接口的实现 |
4.2.1 通过ADO技术实现基础数据和技术文件数据接口 |
4.2.2 通过Web Service技术实现SAP接口 |
4.2.3 使用http协议通过json方式通信实现与PLM系统的文件接口 |
4.3 信息推送的实现 |
4.3.1 通过WebSocket实现消息推送功能 |
4.3.2 通过System.Web.Mail实现发送问询邮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客户端实现 |
5.1 客户端工程概述 |
5.2 用户管理模块的实现 |
5.2.1 检索功能的实现 |
5.2.2 新增功能的实现 |
5.2.3 修改功能具体实现 |
5.3 工位管理模块实现 |
5.3.1 检索功能的实现 |
5.3.2 新增功能的实现 |
5.3.3 修改功能具体实现 |
5.4 匹配模块 |
5.4.1 检索功能的实现 |
5.4.2 新增功能的实现 |
5.4.3 修改功能具体实现 |
5.5 布线电缆/光缆生产线工位显示模块 |
5.5.1 SOP显示模块A和 SOP显示模块B模块实现 |
5.5.2 工位故障信息&缺料信息推送功能实现 |
5.6 配线电缆生产线工位显示模块 |
5.6.1 外围接线板显示模块实现 |
5.6.2 切线表显示模块实现 |
5.6.3 BOM显示模块实现 |
5.6.4 重点注意事项显示模块实现 |
5.6.5 工位故障信息&缺料信息推送功能实现 |
5.7 生产线管理显示模块 |
5.7.1 工位状态显示功能和质量问题回馈显示功能实现 |
5.7.2 后台推送消息接收功能实现 |
5.8 质量检查模块 |
5.8.1 质量检查清单显示模块实现 |
5.8.2 质量问题回馈信息推送实现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2 功能测试 |
6.2.1 测试方法 |
6.2.2 服务器端功能测试 |
6.2.3 客户端功能测试 |
6.3 系统非功能需求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基于中文文本挖掘的邮件过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研究背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内容介绍 |
第2章 相关技术概述 |
2.1 文本挖掘技术背景 |
2.2 文本挖掘技术 |
2.3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介绍 |
2.3.1 B/S体系架构 |
2.3.2 ICTCLAS中文分词介绍 |
2.3.3 Nginx技术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需求分析 |
3.1 系统概述 |
3.2 系统网络结构和体系结构分析 |
3.2.1 系统体系结构 |
3.2.2 系统网络结构 |
3.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3.1 系统后台功能需求 |
3.3.2 系统客户端功能需求 |
3.4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5 运行需求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邮件过滤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系统设计目标 |
4.3 系统服务端功能设计 |
4.3.1 规则过滤模块设计 |
4.3.2 邮件预处理模块设计 |
4.3.3 系统训练模块设计 |
4.3.4 系统分类模块设计 |
4.4 系统客户端的功能设计 |
4.4.1 账号模块 |
4.4.2 策略管理模块 |
4.4.3 事件模块 |
4.5 数据库模块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邮件过滤系统实现 |
5.1 服务器端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
5.1.1 邮件采集模块的实现 |
5.1.2 电子邮件预处理模块实现 |
5.1.3 邮件过滤模块实现 |
5.2 客户端的功能实现 |
5.2.1 系统设置中心 |
5.2.2 信息中心 |
5.2.3 事件中心 |
5.2.4 账号中心 |
5.2.5 邮件策略中心 |
5.2.6 报告中心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工具及环境 |
6.1.1 硬件环境 |
6.1.2 软件环境 |
6.1.3 测试工具 |
6.2 测试用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论民事诉讼电子送达制度的相关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六、论文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民事诉讼电子送达制度概述 |
第一节 电子送达的概念意义 |
一、电子送达的基本概念 |
二、电子送达的制度意义 |
第二节 电子送达的产生背景 |
一、送达制度的发展需求 |
二、司法管理的必然结果 |
三、技术操作的现实可能 |
第三节 域外国家电子送达制度的发展概述 |
一、国际条约的相关规定 |
二、各国电子送达的立法情况 |
第四节 电子送达是构建电子诉讼体系的重要部分 |
一、电子送达能提高法院智慧化水平 |
二、电子诉讼机制中的价值选择问题 |
第二章 我国民事诉讼电子送达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
第一节 电子送达制度的实践现状 |
一、技术创新:送达载体多样化 |
二、制度管理:规范程度的提高 |
三、规范指引:引导适用与推广 |
第二节 民事诉讼电子送达制度的立法演进 |
一、法律规范的局部发展 |
二、电子送达的全面形成 |
三、部分规则的完善与突破 |
第三节 民事诉讼电子送达的问题分析 |
一、冲击司法管理体系 |
二、技术手段的潜在风险 |
三、法律规范的局限性 |
四、送达体系的协调问题 |
五、社会管理的不到位 |
第三章 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电子送达的建议 |
第一节 电子送达的基本原则 |
一、尊重受送达人自由意志 |
二、电子技术为司法服务原则 |
三、程序权益的保障优先原则 |
四、多领域共同完善与兼顾原则 |
第二节 域外送达经验的借鉴 |
一、电子送达的替代性 |
二、受送达人的专门化 |
三、送达中的辅助措施 |
四、确定送达技术标准 |
第三节 电子送达的相关制度完善措施 |
一、体系协调:电子送达与传统送达的错位适用 |
二、制度规范:电子送达回证的制作与保全 |
三、加强保障:电子送达中的主体权利救济 |
第四节 规范电子送达的网络环境 |
一、信息网络数据的司法运用合法化 |
二、公民个人信息的网络安全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10)基于邮件解析的共享自助打印系统研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
2 相关技术和工具 |
2.1 电子邮件相关技术 |
2.1.1 电子邮件收发协议 |
2.1.2 邮件数据解析与存储 |
2.2 虚拟打印机技术 |
2.3 中文分词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概述 |
3.2 系统用户分析 |
3.3 系统功能需求 |
3.4 系统性能需求 |
3.5 系统运行需求 |
3.6 系统其他需求 |
3.7 本章小结 |
4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概要设计 |
4.2 系统详细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实现 |
5.1 PC端程序实现 |
5.1.1 电子邮件接收模块 |
5.1.2 打印需求理解 |
5.1.3 打印文件标准化 |
5.1.4 PPT格式文件识别 |
5.1.5 文件打印 |
5.2 Web端网站实现 |
5.2.1 产品展示及下载 |
5.2.2 账号信息管理 |
5.2.3 商家数据报表 |
5.2.4 用户打印需求确认 |
5.2.5 管理员模块 |
5.3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2 测试内容 |
6.3 测试结论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四、利用电子邮件自动发送故障信息(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层水质数据监测系统的采集与控制研究[D]. 徐显阳.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电子缔约规则研究[D]. 孙博亚. 吉林大学, 2020(08)
- [3]AVA项目的本地化翻译实践报告[D]. 王薇.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1)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5]人民法院电子送达研究[D]. 王庚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1)
- [6]智慧管廊实时监测与异常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D]. 程一梁.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7]电缆系统生产线的电子作业指导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杰. 东南大学, 2019(01)
- [8]基于中文文本挖掘的邮件过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林文鹏.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 [9]论民事诉讼电子送达制度的相关问题[D]. 张振新.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10]基于邮件解析的共享自助打印系统研建[D]. 敖知琪.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