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应急常识

假期应急常识

一、节日突发病应急常识(论文文献综述)

韩乔荣[1](2021)在《消防类政务微博话语建构分析 ——以“中国消防”官方微博为例》文中指出在这个互联网来临的新时代,新媒体行业有着肉眼可见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技术也不断发展,党和政府为了更好地传递消息并和受众进行良性互动,诸多主体尝试向新媒体领域涉足。回看2009年的下半年,隶属于湖南省桃源县的官方政务微博"桃源网",它的出现标志着政务类微博自此走向繁荣发展的道路。本文选取“中国消防”官方微博为代表来进行消防类政务微博的研究,以话语建构方式为基础,通过个案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从内容分析下的生产方式、话语基调、表现方式、内容涉猎和互动效果以及话语语境三方面十个小点分析“中国消防”官方微博的话语建构方式,探究其在众多政务微博中脱颖而出的深层原因。经过研究发现,“中国消防”官方微博的新闻报道发布方式多样、单双声语调相结合、表现手段具有多模态性、内容涉猎广泛、互动效果较好并且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微博传播能力提升。但“中国消防”官方微博在新闻传播和报道方面仍然存在新媒体争夺话语权、领导发言机制建立不完善、传播内容同质化、互动效果欠佳等问题。因此,本文从自身的话语建构方式上,对其内容、效果及语境进行深度挖掘,针对目前发展状况提出新的畅想和建议。

石朋亮[2](2021)在《传统村落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研究 ——以涉县南漫驼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时期的“活化石”,是承载中华民族生活、生产、生存的基本载体,是内容价值最丰富的活态农耕文明聚落群。由于传统村落地处偏远、经济发展不足、防灾基础设施匮乏等自身灾害承载能力不足等原因,其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极易受到暴雨、洪水、泥石流、地震、火灾等灾害侵蚀。灾害对于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影响巨大,一旦发生灾害,可能全村被湮灭,被烧毁,传统村落的历史价值将不复存在。区别于一般乡村防灾减灾,传统村落防灾不仅要考虑到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还要做到全面保护传统文化的载体,其防灾特殊性体现在:(1)更强调保护和延续传统文化载体;(2)更注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全过程;(3)更强化防止传统村落进入退出名录。因此,传统村落防灾减灾研究意义重大。国外学者在乡村聚落和古村镇建筑文化遗产防灾减灾保护理论方法等方面研究较为成熟,国内学者对乡村聚落中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演变、空间形态、民居特色与景观环境、保护开发策略等方面研究日趋成熟,但在传统村落防灾减灾领域研究亟待开展大量工作。鉴于此,本文从乡村地理学、灾害地理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多学科视角出发,针对传统村落防灾减灾能力开展研究,构建传统村落防灾减灾能力评价体系,为更好保护乡村聚落文化遗产、促进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进行有益探索。论文首先基于人地协调论、韧性理论、应急管理生命周期等理论的指导,探讨中国传统村落防灾减灾的特殊性,分析总结传统村落防灾减灾主要技术,以应对灾害的灾前预防、灾中救援、灾后恢复的三个环节为研究出发点,深入分析防灾减灾各过程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要素的指标。其次,参考了防灾法律及规范标准、相关政策要求、国内学者研究成果(传统村落保护评价、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评价、人居环境脆弱性评价、农村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灾害风险评价),通过多次专家征询、指标遴选,形成了多数据量化、物质性和社会性指标结合的“3+13+34”评价指标体系,再利用偏客观的熵权法和偏主观的层次分析法精细化地确定综合权重,从而构建传统村落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模型。最后,选取我国北方太行山地村庄涉县南漫驼村进行评价实证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发放问卷和半结构化访谈等方式搜集相应数据,并对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南漫驼村的防灾减灾能力综合得分为49.2分,为一般水平,主要因村庄处于深山区,防灾减灾建设步伐慢、社会经济发展不足和对传统村落的价值认识不深入。而在灾前预防、灾中救援、灾后恢复3个层面中,灾前预防上需修缮传统建筑、增强群众防灾意识和排查风险隐患,灾中救援中需加强与周边村庄合作和协调相关部门防灾减灾联动,灾后恢复上需提高村庄集体收入和提升风险参保人口比例。

刘逸凡[3](2021)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语言生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冠疫情期间,抗疫标语、防疫信息、疫情状况通报和卫生健康知识宣传等各类公共场域中所发布、传播的疫情相关信息,均以语言为重要载体。从城市到乡村,从现实到网络,多语码的抗疫语言为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受众提供了多元的语言服务,在高效传播疫情相关信息、普及科学防疫知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相关理论,综合运用话语分析与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挖掘抗疫语言的使用与需求特征,构建出新冠疫情时期公共域的语言生态研究框架,包括抗疫语言的使用特征、需求状况及相关语言规划三部分。研究认为,新冠疫情期间在公共场域内形成了一套使用于公共语言空间中的、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语言符号系统——抗疫语言。抗疫语言虽不是一门独立的语言,但它是语言在新冠疫情时期公共场域中的具体运用,具有特定交际目的,即传播疫情相关信息、普及科学防疫知识、呼吁号召群众行动。本研究通过收集典型的抗疫语篇,自建语料库,对相关语篇进行话语分析,发现抗疫语言在使用时,会受到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的影响,形成特定的体裁结构潜势,其体裁结构由三个必备语步和三个可选语步组成。抗疫语言整体生态较为和谐,其所产生的交际功能反作用于整个抗疫环境。在文化语境中,普通话、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外语在公共场域中彼此交融,互为补充。多种模态交汇融合,展现出“严肃认真、积极抗疫、全力以赴保卫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的意识形态。在情景语境中,抗疫语言的话语范围在时间、地点与社会热点话题的选择上有其特殊性。抗疫语言的交际者包括抗疫信息发布者、抗疫事件主体以及作为抗疫信息接收者的广大群众,其话语方式特征明显,表现为篇幅短小、口语化表达、祈使句式的高频使用以及修辞手段的灵活运用。但与此同时,仍存在非生态的抗疫语言现象,主要包括不文明、不规范的抗疫信息和不真实、不可靠的疫情谣言两类。另一方面,本研究以在抗击疫情中有着突出表现的河南省为例,调查居民的抗疫语言能力、语言态度与语言需求。据调查显示,居民对抗疫语言的使用情况较为关注,青年对抗疫语言的关注度要大大高于中老年。居民在整体上具备基本的语码应用能力,部分居民尚不具备语码转换能力。半数以上居民具备疫情谣言的基本识别能力,但仍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存在识别困难的情况。其中,含有绝对化词语的谣言类型最容易被误判作真,其次是常识无特征类,再次是无明确信息来源类和信息指向不明确类。此外,居民对方言融入抗疫语言的现象,持两极分化的态度,而对网络流行语的融入则较为支持。绝大多数居民肯定规范、文明使用语言在疫情信息传播中的重要性,并对不规范、不文明的抗疫语言表示反感。居民文化程度、月收入水平、语码应用能力、信息解码能力以及面对不规范、不文明的疫情信息时的行为等对居民的抗疫语言情感倾向会产生影响。居民对于抗疫语言的生态状况较为满意,但仍有部分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包括语言技能需求、文明规范需求和辨谣辟谣需求三大方面。通过综合分析抗疫语言在公共语言空间的使用,以及作为受众的居民的语言能力、语言态度与语言需求,本研究最终着眼于语言规划,将抗疫语言资源类型划分为主体与派生两大类别,并将其资源配置方式根据配置主体的不同,分为官方主导式与民间主导式两种类型。研究表明,抗疫语言资源配置具有多模态、动员性和依附性三大属性特征。抗疫语言资源的自身价值(包括隐性的语言规范价值和结构借鉴价值,以及显性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和抗疫语言规划主体身份的差异成为推动抗疫语言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素。在语言规划理论的指导下,本研究从本体规划、地位规划和服务规划角度提出如下七点建议:关注语言文明与语言真实,建立专门机构规范化管理相关术语;在确保普通话、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外语重要语言地位的同时,加快建立手语、盲文等特殊语言规范机制,提高手语、盲文在实际应用中的普及度与实用率;加大专业科普力度,提供防疫科普教育服务;扩大多语码覆盖面,提供抗疫语言技能培训服务;培养专业人才,完善抗疫语言翻译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专门语言应急管理机构,完善应急体制机制建设;提升数字资源建设意识,建设并完善突发公共事件语料库。

张劲松[4](2021)在《回归的农村大喇叭 ——一座皖西村落2020庚子年的传播记述》文中提出2020庚子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神州大地肆虐,广大的农村地区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应对疫情到来的危机,大喇叭首次成为网民讨论的热点话题。农村大喇叭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以其出色的信息传播内容和独特的话语传播方式,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受到人们的关注。农村大喇叭的回归也给基层乡村社会的治理带来了诸多影响和思考。村民作为大喇叭的直接受众,在大喇叭传播回归的过程中,其态度及行为方式会发生什么变化?大喇叭传播的内容,如何获得村民的认可与支持?大喇叭能否成为乡村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利器?庚子年大喇叭的回归,其推动力又是什么?带着一系列问题,笔者深入村民与村主任生活和工作的村庄环境中。用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通过调查和分析大喇叭的传播内容,并且与村民亲切的采访和聊天,逐渐将这些问题的答案描述出来。本文主要记述了大喇叭在一座皖西村落的演进历程,同时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到来时快速部署疫情和汛情防控工作。通过村主任巧妙的话语传播方式,使得农村大喇叭传播的内容获得了村民的认可与支持,也发挥了大喇叭与村民交流连接过程中的传播影响力。研究发现,庚子年大喇叭在乡村社会一系列的传播表现,为基层社会村规民约的缔造、村民情绪的安抚、村民观念和行为的转变、基层社会治理的完善以及构建基层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传播和指导意义。农村大喇叭作为大众传播工具,其存在的根本意义在于,能够在声音的传递中服务于村民核心的利益关切。

陈珏[5](2020)在《上海女犯改造70年变迁研究(1949-2019)》文中研究表明女犯改造与男犯改造的区别不仅在于监管场所的男女隔离,而且在于两者在改造难度、改造方式上有很大不同。建国70年来我国在女犯改造上进行了理论和实务的长期探索,已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出现了不同于男犯改造的理论成果。了解这段历史时期女犯改造的变迁情况,无论对于女犯改造思想理论的整理和研究,还是以史为鉴、指导女犯改造实务工作都是极其宝贵的。但目前尚未发现针对建国70年来女犯改造文献整理分析的系统研究。从历史史料看,与女犯改造相关史料主要有两类:一类为文献史料,一类为口述史料。文献史料以上海保存最为丰富完整、公开透明。上海是一个国际性大都市,在民国时期便建有女子“监狱”、管理上兼具中西特色,新中国成立后吸收和借鉴了其好的经验,在70年的历史中成为中国女犯改造工作的翘楚。上海有属于自己的监狱志,记载了1949年以来的监狱改造全貌,并且在2000年后每年均编写年鉴可供查阅。另外,上海有关政法类的报纸和书刊等文献资料也存有记载女犯改造的史料,这些均可公开查阅。口述史料是建国以来监狱监管实务工作中有关罪犯监管方法、工作体会等方面的口述资料,通过它可以更细致地了解不同时期监狱管理的实际情况。但目前,这类资料极少,仅在报纸或档案中零星出现。但建国以来上海从事女犯监管的退休人员健在的仍有不少,他们对不同时期监狱工作的实际情况最为熟悉,这些潜在资料是研究这段历史的最好补充。因而,及时地对健在的历史见证者进行访谈、固定这些口述史料极为紧迫、也很必要。鉴于以上原因,本文拟通过书面和口述史料的广泛收集、整理、分析,系统研究上海1949~2019年这70年的女犯改造情况。论文将综合采用史料收集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个案访谈法、数量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通过对历史的总结和提炼,以期对女犯的犯罪预防、犯罪改造等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参考。全文包括导言和五个章节。导论的第一和第二部分明确了选题的意义,对文章中提到的“女犯”和“女监”概念进行界定,以便后续论述的展开。第三部分对目前学界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包括中外理论界、实务界对女犯改造和女犯改造历史研究成果的梳理和研究内容的提炼,发现在建国后上海女犯改造历史研究领域是一块空白。第一章对建国后上海女犯改造的历史阶段进行划分,分为初创与停滞阶段、恢复与重振阶段、改革与创新阶段。初创阶段的女犯管理没有单独的关押机构,在管理手段上与男犯管理差别不大,比较强硬。经历了文革的停滞阶段后,女犯改造进入恢复与重振阶段,法制体系逐渐完善,工作制度逐渐完备,并建立了专门的女犯监狱,形成分类改造模式。进入21世纪后,开始进入改革和创新阶段,女犯改造开始整合各类资源、加大教育改造的比重,并创新性地研发了全国独有的女犯评估量表,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女犯改造品牌。第二章论述了上海女犯改造70年指导思想的变迁,从以惩治为主过渡到以管理安全为主,最终确定到以再社会化为主的思想变化历程。以惩治为主指导下的女犯改造思想,来源于建国初期反革命罪犯数量多,阶级斗争激烈的历史状况,形成了男女无差别对待的女犯改造表现形式。以管理安全为主指导下的女犯改造思想,来源于改革开放后犯罪类型的增多、女犯结构的日益复杂化和向西方学习借鉴的成果。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对女犯改造的要求就是守住安全底线,但同时也兼顾宽严相济的刑罚执行手段,并尝试对表现较好的女犯以人文关怀的形式实现文化改造。以再社会化为主指导下的女犯改造思想强调通过狱内改造帮助女犯实现回归后顺利开始社会生活的目标。第三章详细论述了70中上海女犯政治改造、监管改造、教育改造、劳动改造和文化改造的变迁历程。政治改造作为具有统领作用的改造手段,始终贯穿于女犯改造中,并且与国家政治思想工作同步发展和跟进。监管改造是监狱工作的基础,内容丰富和多样,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教训,但总体是不断发展前进的。教育改造和文化改造在总体上其内容和形式都呈现出不断丰富的过程。劳动改造则从以生产效能为主演变为以培养劳动技能为主的变迁过程。第四章介绍了与女犯改造相关的法律环境、生活卫生环境、管理环境和改造主体环境的变迁。法律环境方面,针对女犯的减刑假释、通信会见、探家、安置等法律制度均发生了变化。生活卫生环境方面,对女犯人权保障不断增强,在女犯伙食、医疗卫生、生产生活、囚被服和作息时间等方面均有较大进步。管理环境方面,监狱警戒和应急条件明显提升,惩戒和证据保全条件逐步完善,体现了监狱执法不断规范。主体环境方面,其变迁进程表现为监狱民警来源的正规化、工作制度的规范化、培养机制不断优化,科研能力也不断增强。第五章是对前述四章的总结和思考,论述了女犯改造变迁的动力,分析了女犯改造与同时期男犯改造相比较的特点,以及研究70年变迁历史带来的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反思,对女犯改造和女性犯罪预防工作的启示。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王哲[7](2020)在《国立第六中学研究(1937-1945)》文中提出在民族危亡的历史背景下,国立六中的建校过程充满艰辛,是中华民族苦难历史的缩影。国立六中的建校史是一部苦难师生的流亡史,充满浓重的战时色彩。“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流亡学生纷纷涌入关内平津等地,此为流亡学生之嚆矢。迨至“七七”事变爆发后,平津陷入日军敌手,华北危急,大量中等学校学生南下流亡,迁至后方地区安置。山东部分中等学校师生在教育厅及教职员的带领下,南下迁至河南赊旗镇,成立山东省联合中学(即国立第六中学前身)。在这之后,国立六中先后落脚河南、湖北,后转经陕西,最后到达绵阳,流亡师生们在此度过余下的战时时光。国立六中的建校也是充满生机的历史,为国育才的教育理念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国立六中落户四川绵阳之后,开始其战时教育新阶段。以国立六中为代表的国立中学团体确立起校务会议决策机制,学校教职员以民主协商的方式参与到国立中学的管理过程中。国立六中的教职员在战前便有密切的联系,或是求学时期的同学关系,或是任职一校或机关的同事关系,或是师生关系。教职员之间错综复杂而又密切的人际关系网络,形成一个坚实的战前山东教育界团体力量,坚守其教育宗旨。救亡与启蒙,成为国立六中教学中的两个主要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看到以民族国家复兴为主流叙事的附加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过程中,教职员所强调的民族危亡意识。与此同时,启蒙课程和教育并未缺失。教员在课程中将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冶于一炉,而难解难分。学生仍然能够在贷金中保证其人格上的独立,而担负其工作后的偿还责任。贷金意在培育人才,不失国家保育人才之美意,非为养成徒劳寄生之辈。学校为保障学生享受贷金之利而与教育部几番博弈,试图为学生争取到最大的利益。学校成为保障师生利益的法团,而向国家争取最大利益。在医疗活动中,国家强调学生身体的健康,是以为国效劳为目的,强调对于学生身体的规训和使用。健康的体魄与国家的强盛结合起来,身体成为国家富强的重要保障。与国家的目的不同,国立六中教职员关注学生身体各方面,尽量保障学生的生活和健康。六中强调对于乡梓父老请托和诺言的践行,是出于一种为人父母的感同身受。国立六中教员既是学生求学路上的指路明灯,又是他们生活上的保姆。在国立六中所藏图书中,既藏有有关党化教育的着作,也收藏其他类型的着作。国立六中师生阅读世界之丰富,而这种多元开放自由的阅读条件,开阔师生眼界,有利于其自由主义品格的养成。在国立六中的校园纪念日活动中,学校当局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纪念日秩序的遵循和安排,将政治纪念活动楔入学校教育秩序之中,这也是意识形态教育活动中的一部分。在国立六中的纪念实践中,校园虽然有相关的纪念活动,但与社会上的纪念相比,其纪念日数目、纪念活动范围等规模都大大缩小。教育对于政治侵入存在一定抵制,而强调其相对独立自主的自由主义教育空间。此外,从党团冲突和学生参军等问题上看到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往往夹杂在党团、民族大义问题之中。教育支配党团和党团支配教育之间的冲突,学生往往成为这些冲突的牺牲品而被推到前台,其背后是行政当局与党团代表之间的利益博弈。抗战时期,中学生是参军的主力,而研究一直受到忽略。与以往对于抗战时期学生参军的颂扬不同,从国立六中学生参军活动中看到,参军成为部分贫穷学生的出路所在,有助于纾解其所面对的困境。国立六中的生存和发展与地方社会密切相关,国立六中在遵照国家政策而带动地方教育复兴的同时,也在服务地方社会的互动中寻求生存空间。国立六中因其国立身份,既是地方教育发展的引擎,又成为拦阻与地方社会融合的隔断。国立六中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地方社会原有的自治秩序,而呼求新的管理方式的出现。在一些经济利益上,国立六中与地方社会产生角逐。面对民族国家要求与自身秉持的自由主义教育之间的冲突,国立六中是民族危机下孕育出的产物,但在其内核仍然是自由主义的教育理念。国立六中面对强势国家意志的管制,并没有展开激烈的对抗,而是将国家的意志创造性的转化成其发展的资源和凭借。民族主义的确进入国立六中,但已不再是原有的状态,而是得到消解。战前,山东教育界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培育起一批秉持自由主义教育理念的教职员群体,这一群体成为战时国立六中教职员群体的基干力量。在国立六中教职员的保育之下,自由主义之花并未夭折,反得欣欣向荣之象。国立六中在抗战时期培育几千名学生,有很多学生成长为各行业的优秀人才,为海峡两岸的发展和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谢康生[8](2020)在《老病残服刑人员危机预防机制提升研究 ——以F省H监狱为例》文中认为服刑人员危机在监狱中无处不在,严重影响到监狱的安全稳定。有效预防服刑人员危机,是维护监狱安全稳定、营造良好的改造环境,从而有效改造服刑人员的重要保证。老病残服刑人员因其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所引发的危机也明显有别于一般服刑人员危机,成因更复杂、表现更隐晦、处置更困难、狱内和狱外影响更大。有效预防老病残服刑人员危机,事关监狱安全、社会稳定和司法形象。文章以F省H监狱为例,主要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老病残服刑人员危机进行研究,分析其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并对现行的预防机制进行探讨,指出其不足之处。司法部2018年提出,监狱工作要以政治改造为统领,统筹推进监管改造、教育改造、文化改造、劳动改造的五大改造新格局。文章根据国家最新工作要求、监狱实际情况和笔者本人的工作实践,将五大改造理念与老病残服刑人员危机预防工作融合,从政治改造、监管改造、教育改造、文化改造和劳动改造五方面提出危机预防的对策,为监狱系统提升危机预防能力、维护监狱安全稳定提供参考。

胡晶涛[9](2020)在《基于情景分析的城市轨道交通出行选择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趋严重,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实行公交优先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有效措施之一。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已投入巨资发展轨道交通,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整体服务水平较低、吸引力不够、分担率较低,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作用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基于交通情景分析原理,研究有效提高出行者选择城市轨道交通出行比率的理论方法,对提升轨道交通缓解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城市轨道交通出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基于交通情景分析原理方法,对城市轨道交通出行选择情景分析进行了定义,并对情景生成形式、生成方法和筛选方法进行了研究。然后通过城市轨道交通出行选择意向调查,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生成了城市轨道交通出行选择情景,建立了基于矩匹配技术的城市轨道交通出行选择情景概率分布模型,并给出了模型的求解方法。最后,以重庆市主城区轨道交通为例,运用实际轨道客运数据,构建了基于矩匹配的重庆市轨道交通出行选择情景概率分布模型,并进行求解计算,研究了各类影响因素中不同情景要素及其组合对出行者选择轨道交通出行行为产生的具体影响,指出重庆市主城区出行者选择城市轨道交通出行比率较低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轨道交通线网通达性不够高、重要站点客流量过大且秩序较混乱、部分线路配套设施不完善、与其他交通方式接驳不便、应对特殊事件协调管理能力不足等原因造成出行者选择城市轨道交通出行比率较低。据此,研究提出了提升重庆主城区出行者选择轨道交通出行比率的四条建议。本文利用情景分析方法建立了基于矩匹配技术的城市轨道交通出行选择情景概率分布模型,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加强了定量分析,使城市轨道交通出行的影响因素分析更加具体与准确。研究成果对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吸引力,完善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管理理论与方法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高利[10](2020)在《卫健委微信公众号健康信息传播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卫健委微信公众号的健康信息传播,了解卫健委微信公众号进行健康信息传播时的内容特征和传播特点,同时结合受众认知评价,考量其传播效果,最后提出可操作性建议。本文主体部分一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是对卫健委微信公众号健康信息传播概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健康信息传播的概念界定、卫健委微信公众号健康信息传播、卫健委微信公众号的功能定位。第二章是运用内容分析方法了解卫健委微信公众号健康信息传播特点,选取了省级一共23个卫健委微信公众号千余篇内容,将内容类别、标题表述、健康话题选择、原创性、多媒体运用、信源标注作为指标进行系统分析。第三章是讲明自己的问卷设计以及进行了数据分析,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法来进行受众调查。通过信度与效度分析检验问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通过因子分析验证了之前结合理论与文献综述的维度划分和细化内容,从受众角度出发,一共划分了四个维度分别是对自身健康的认知、对卫健委微信公众号健康信息认知、使用态度和行为意向。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解受众对于卫健委微信公众号健康信息传播的关注情况,以及对于受众在认知层面、态度层面以及行为层面的数据分析,在这之后进行了相关分析。第四章是结合卫健委微信公众号健康信息传播的内容分析以及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卫健委微信公众号健康信息传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信息互动交流欠缺,健康信息内容仍需完善,健康信息科普栏目建设欠缺,最后针对发现的不足提出优化建议。本文通过内容分析以及受众认知效果研究为进一步优化卫健委微信公众号健康信息传播提供了具有可操作的实践建议,使其在提升自身平台健康信息传播能力的同时,关注受众需求,获得受众更为持久的关注,提升受众健康素养。

二、节日突发病应急常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节日突发病应急常识(论文提纲范文)

(1)消防类政务微博话语建构分析 ——以“中国消防”官方微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内关于政务微博话语建构研究
        2.国外关于政务微博话语建构研究
        3.关于“中国消防”政务微博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一、政务微博话语建构核心概念与理论依据
    (一)核心概念
        1.政务微博的概念及特点
        2.政务微博的功能与发展现状
        3.消防类政务微博
        4.话语建构
    (二)理论依据
        1.福柯的话语建构理论
        2.泽里格·哈里斯的话语分析理论
        3.梵·迪克的话语语义与符号学理论
二、 “中国消防”微博的概述
    (一)“中国消防”微博的缘起
    (二)“中国消防”微博的影响力及地位
    (三)“中国消防”微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三、 “中国消防”官方政务微博话语建构的动因
    (一)重大事件进入公众视野
    (二)互联网信息更迭速度加剧
    (三)社交媒体推动话语建构平民化
四、 “中国消防”微博话语建构分析
    (一)样本选取
    (二)类目建构
    (三)信度检测
    (四)“中国消防”微博话语建构内容分析
        1.生产方式:发布方式多样,原创为主与转发相结合
        2.话语基调:严肃官方语调为主,逐渐融入活泼元素
        3.表现方式:手段多模态性,全文字与图文音像结合
        4.内容涉猎:消防政务为主导方向,多重特色内容相辅相成
    (五)“中国消防”微博话语建构互动效果分析
        1.并联:传播主体间互动
        2.桥梁: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互动
        3.纽带:接受主体间互动
    (六)“中国消防”微博话语建构语境分析
        1.国际国内政治大环境及背景
        2.“中国消防”官方微博自身定位和运营特点
        3.网络受众的习惯和喜好偏向影响
五、政务微博话语建构反思及发展新机遇
    (一)遵循国家政治导向,依照党性原则
    (二)遵建立领导干部发言机制,提升自身权威
    (三)以自身定位的报道领域为主,涉及多领域内容为辅
    (四)壮大微博运营团队,广泛吸纳优秀人才
    (五)探索受众喜爱的话语模式,促进良性双向互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抽样样本(1015 条)
致谢

(2)传统村落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研究 ——以涉县南漫驼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灾害频发愈加威胁传统村落的“生境”
        1.1.2 提高传统村落的灾害“免疫力”刻不容缓
        1.1.3 防灾减灾成为传统村落保护“第二阶段”的重要保障
        1.1.4 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价值无可替代
    1.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理论基础
    1.3 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传统村落防灾减灾保护特点及过程分析
    2.1 传统村落防灾减灾的特殊性
        2.1.1 更强调保护和延续传统文化载体
        2.1.2 更注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全过程
        2.1.3 更强化防止传统村落进入退出名录
    2.2 传统村落防灾减灾面临的主要问题
        2.2.1 传统建筑易受灾害侵蚀
        2.2.2 灾害救援难度高于一般乡村
        2.2.3 组织防灾救灾人员困难
        2.2.4 灾害救援难以快速到达
    2.3 传统村落防灾减灾保护主要方法
        2.3.1 利用地理环境营造安全人居空间
        2.3.2 利用风水选址奠定聚落安全
        2.3.3 构筑防御空间提升防灾能力
        2.3.4 建设防灾设施降低安全隐患
        2.3.5 小结
    2.4 传统村落防灾减灾保护过程分析
        2.4.1 灾前防灾减灾保护过程
        2.4.2 灾中防灾减灾保护过程
        2.4.3 灾后防灾减灾保护过程
3 传统村落防灾减灾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步骤及原则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3.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 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3.3 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3.3.1 灾前预防
        3.3.2 灾中救援
        3.3.3 灾后恢复
    3.4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4.1 权重确定方法的选择
        3.4.2 指标权重确定的结果
    3.5 指标赋值及评价结果确定
        3.5.1 指标体系赋分
        3.5.2 评价结果确定方法
4 南漫驼传统村落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研究
    4.1 研究区域概况
        4.1.1 地理区位及历史沿革
        4.1.2 山水格局及风貌特色
        4.1.3 历史环境要素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4.2 防灾建设现状
        4.2.1 生态建设及山林防火
        4.2.2 防灾设施及物资储备
        4.2.3 生命线系统设施及人力保障
        4.2.4 村民灾害认知程度及防灾意识
    4.3 灾害风险分析
        4.3.1 周边地理环境调研
        4.3.2 历史自然灾害统计分析
        4.3.3 村庄灾害隐患
    4.4 防灾减灾能力评价分析
        4.4.1 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结果
        4.4.2 整体防灾减灾能力结果分析
        4.4.3 要素层指标结果分析
        4.4.4 因子层指标结果分析
5 传统村落防灾减灾策略
    5.1 抢救破损遗产并加快防灾减灾建设步伐
    5.2 重点排查风险隐患并提升灾害应急能力
    5.3 宣传防灾知识及增强灾后保障能力
    5.4 协调多维度部门及加强乡村应急联动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含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3)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语言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冠疫情防控中的语言使用
    第一节 文化语境中的语言使用
        一、意义潜势
        二、体裁结构潜势
    第二节 情景语境中的语言使用
        一、话语范围
        二、话语基调
        三、话语方式
    第三节 非生态的语言现象分析
        一、不规范、不文明的疫情信息
        二、不真实、不可靠的疫情谣言
第二章 居民抗疫语言生态状况调查
    第一节 语言能力
        一、公共语码应用能力
        二、抗疫信息解码能力
        三、疫情谣言识别能力
    第二节 语言态度
        一、对不同语码的态度
        二、对语言文明的态度
        三、对疫情谣言的态度
    第三节 语言需求
        一、语言技能需求
        二、文明规范需求
        三、辨谣辟谣需求
第三章 语言规划视角下的抗疫语言
    第一节 抗疫语言资源配置
        一、抗疫语言资源类型
        二、抗疫语言资源配置的方式
        三、抗疫语言资源配置的特点
    第二节 抗疫语言规划的驱动要素
        一、内部驱动:抗疫语言资源的自身价值
        二、外部驱动:抗疫语言规划主体身份差异
    第三节 抗疫语言规划的实施路径
        一、抗疫语言本体规划
        二、抗疫语言地位规划
        三、抗疫语言服务规划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回归的农村大喇叭 ——一座皖西村落2020庚子年的传播记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农村传播的缘起与转向
        (二)农村大喇叭的存在机理
        (三)危机传播的主流与分支
    四、研究设计
    五、个案介绍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农村大喇叭的演变历程
    第一节 农村大喇叭的“前世今生”
        一、农村大喇叭特殊历史时期的痕迹
        二、奥运年的“契机”
        三、“最后一公里”传播矩阵
        四、逐步解决传播沟通障碍
    第二节 农村大喇叭适应互联网生存
        一、县广播站接入互联网轨道
        二、大喇叭同步播报网络流行
    第三节 大喇叭“以正视听”应对危机传播
        一、阻止谣言传播
        二、疫情危机下的传播效率
第二章 大喇叭“部署”疫情防控工作
    第一节 大喇叭的先导性通知
        一、全村疫情安全部署逐步进行
        二、疫情前夕村民的表现
        三、大喇叭“扮演”群体告知的角色
    第二节 疫情防控刻不容缓
        一、村主任利用大喇叭的即兴“表演”
        二、招募志愿者,大喇叭组织疫情防控
        三、口号宣传,大喇叭营造防疫常态化氛围
        四、安排生活与防疫物资,大喇叭“做好”后勤保障
    第三节 出现疑似病例,防疫工作态势升级
        一、加紧布控,防患于未然
        二、疫情防控加紧态势,大喇叭彻夜详述真实信息
        三、后疫情防控时期,大喇叭为民提供诸多便利
第三章 庚子年中大喇叭规避汛情风险
    第一节 汛期初临大喇叭紧急播报灾害风险
        一、大喇叭传播汛期常识规避危险
        二、大喇叭播报中关照村民利益
        三、大喇叭单向传播成为村民声音陪伴
    第二节 汛情危机,大喇叭确保村民安全
        一、双向交流,大喇叭“安全提醒”
        二、村民家中遇困,大喇叭“安全指挥”
第四章 庚子年尾大喇叭传新规迎新年
    第一节 疫情反弹,大喇叭传递政府最新规定
        一、临近春节,返乡人员如何安置
        二、大喇叭反复播报核酸检测要求
        三、大喇叭潜移默化改变村民观念
    第二节 文化下乡,大喇叭喜迎辛丑牛年
        一、文化下乡,大喇叭营造春节氛围
        二、大喇叭迎接牛年到来,守望村民平安
第五章 硬核大喇叭,巧妙的话语传播
    第一节 硬核广播流传于网络空间
        一、网上流传各地“硬核广播”
        二、河南村长“硬核广播”爆红
        三、硬核广播成为村民健康权益的守护者
    第二节 村主任利用大喇叭的亲民交流
        一、大喇叭播报融入个人情感
        二、语音语调与文化习俗,六安地区独特的方言
        三、村主任使用情感说服进行巧妙广播
        四、出现谣言传播,大喇叭解除恐慌危机
        五、基层话语的典型交流方式
        六、广播话语本土化的集体号召力
    第三节 回归的大喇叭,唤起村民旧时传播记忆
        一、“第二次确认者”
        二、大喇叭明显的时代传播印记
        三、大喇叭重新获得传播地位的历史契机
    第四节 大喇叭成为乡村常态化治理的标配
        一、大喇叭形成日常的“村规民约”
        二、突发危机事件,大喇叭安定村民情绪
        三、预防周期性危机,形成乡村治理合力
        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喇叭守护村民利益
        五、构建乡村和谐社会,大喇叭创建精神文明生活
结论
    一、庚子年大喇叭发挥信息播报作用
    二、农村大喇叭发挥的角色影响能力
    三、农村大喇叭带给村民的回归印象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上海女犯改造70年变迁研究(1949-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意义
        ㈠理论意义
        ㈡实践意义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㈠对“女犯”的解读
        ㈡对“女监”的界定
    三、目前研究现状分析
        ㈠研究成果概述
        ㈡研究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上海女犯改造70年变迁的几个阶段
    第一节 新中国女犯改造事业的初创与停滞
        一、建国早期女犯改造的初创阶段
        ㈠关押机构“大集中小分散”
        ㈡管理手段强硬
        二、文革时期女犯改造的停滞阶段
        ㈠文革前的社会背景
        ㈡冲击与亮点并存——“开门改造”试点
    第二节 新中国女犯改造事业的恢复与重振
        一、改革开放后女犯改造的恢复阶段
        ㈠改革开放后的社会情况
        ㈡改革开放后的法制与监狱工作恢复
        二、20世纪80年代开始女犯改造的重振阶段
        ㈠从数据看女犯改造形势已发生变化
        ㈡从管理看分类改造已形成
    第三节 新中国女犯改造事业的改革与创新
        一、21世纪女犯改造的改革阶段
        ㈠整合资源为女犯改造服务
        ㈡加大对女犯的文化教育比重
        二、新时代女犯改造的创新阶段
        ㈠打造上海特色的女犯改造品牌
        ㈡研发具有可推广性的女犯评估量表
第二章 上海女犯改造70年指导思想的变迁与体现
    第一节 以惩治为主的女犯改造指导思想与体现
        一、以惩治为主的女犯改造指导思想
        ㈠旧上海侵犯女性人格尊严的思想
        ㈡20世纪50年代改造旧时代的运动思想
        二、惩治思想在上海女犯改造中的体现
        ㈠女犯关押机构未形成独立监狱设置
        ㈡看守人员未形成专业化队伍
        ㈢改造手段与男犯基本无异
        ㈣携带儿童服刑的特权逐渐被剥夺
        ㈤对孕产妇女犯的规定趋于规范
    第二节 以管理安全为主的女犯改造指导思想与体现
        一、以管理安全为主的女犯改造指导思想
        ㈠划分警戒度的监狱管理理念
        ㈡以分类促安全的监狱管理理念
        二、管理安全思想在上海女犯改造中的体现
        ㈠严峻社会形势带来的新要求——安全底线
        ㈡管理手段之新尝试——宽严相济
        ㈢文化改造之初体验——人文关怀
    第三节 以再社会化为主的女犯改造指导思想与体现
        一、以再社会化为主的女犯改造指导思想
        ㈠再社会化改造的思想理念
        ㈡罪犯再社会化改造的发展历程
        二、再社会化为主的思想在上海女犯改造中的体现
        ㈠与地区衔接促进监所内外联动
        ㈡将“循证矫正”理论引入女犯改造
        ㈢实践“个体定制化”改造方式
        ㈣探索民警与女犯“同频共振”
第三章 上海女犯改造70年的内容变迁
    第一节 政治改造的变迁
        一、建国早期上海女犯的政治改造
        ㈠20世纪50年代初期改造反革命为主要目标
        ㈡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为主要目标
        二、文革时期上海女犯的政治改造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上海女犯政治改造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上海女犯政治改造
    第二节 监管改造的变迁
        一、建国早期上海女犯的监管改造
        ㈠监管工作有较为规范的制度支撑
        ㈡出现了分类管理的雏形
        ㈢监管和教育工作界限不明朗
        二、文革时期上海女犯的监管改造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上海女犯监管改造
        ㈠在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基础上注重人性化
        ㈡女犯整体结构的变化导致手段变革
        ㈢变性人之殇——监管改造面对的新形势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上海女犯监管改造
        ㈠民警管理工作规范度提升层级
        ㈡女犯管理模式在稳定中求变革
        ㈢通过狱务公开检验女犯监管改造工作成效
    第三节 教育改造的变迁
        一、建国早期上海女犯的教育改造
        ㈠以女犯思想动态的掌握为核心
        ㈡以文化教育为重要内容
        二、文革时期上海女犯的教育改造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上海女犯教育改造
        ㈠以普及法律常识教育为媒介
        ㈡重视综合素质提升
        ㈢以“个别谈话”解决个体问题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上海女犯教育改造
        ㈠通过系列读书活动提高整体文化素质
        ㈡“高低并轨同行”提升个体女犯学历
        ㈢开展精品技术教育
    第四节 劳动改造的变迁
        一、建国早期上海女犯的劳动改造
        ㈠女犯劳动改造强度大
        ㈡以生产效能为主要评价标准
        ㈢劳动改造与其他改造手段高度熔合
        二、文革时期的上海女犯劳动改造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上海女犯劳动改造
        ㈠准确定位适合女犯的劳动项目
        ㈡“监企分离”适度改变女犯劳动改造方向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上海女犯劳动改造
        ㈠以生产安全为衡量劳动改造的红线和底线
        ㈡质量控制成为核心环节
        ㈢将女犯技能培训与劳动改造紧密结合
    第五节 文化改造的变迁
        一、建国早期上海女犯的文化改造
        二、文革时期上海女犯的文化改造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上海女犯文化改造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上海女犯文化改造
        ㈠以亲情专题系列教育为抓手
        ㈡以警囚互动为形式
        ㈢以科学评估为前提
第四章 上海女犯改造70年的环境变迁
    第一节 女犯改造之法律环境的变迁
        一、女犯减刑、假释等权利的变迁
        ㈠减刑假释法律制度的变迁
        ㈡女犯减刑假释执行情况的变迁
        二、女犯通信、会见权利的变迁
        ㈠基本通信、会见制度逐渐规范
        ㈡资源共享搭建特殊会见平台
        ㈢通讯模式电子信息化
        三、女犯探家、安置权利的变迁
        ㈠“周末监禁”、探家等回归前的探索与尝试
        ㈡通过安置政策确保顺利回归
        四、女犯其他法律权利的变迁
        ㈠申诉、控告权利得到法律保护
        ㈡法律援助保障女犯权益
        ㈢保护狱内的其他合法权利
        ㈣关注外籍女犯合法权利保护
        五、女犯深挖工作的变迁
    第二节 女犯改造之生活卫生环境的变迁
        一、女犯伙食条件变迁
        二、女犯医疗卫生条件变迁
        ㈠女犯医疗机构专业化
        ㈡对重点时间段和重点病犯的管理不断加强
        ㈢规范疾病预防和病情档案整理工作
        三、女犯生活和生产条件变迁
        四、女犯囚被服、作息时间变迁
    第三节 女犯改造之管理环境的变迁
        一、警戒条件的变迁
        ㈠提高监狱二大门科技水平以加强警戒
        ㈡监管信息技术化的实现为警戒工作护航
        ㈢加强对重大事件的组织策划和管理
        ㈣集约警务与增强责任意识并举
        二、应急条件的变迁
        ㈠应急预案演习种类不断完备、形式更加科学
        ㈡通过单位联动进行应急预案演练
        ㈢健全应急处置机制中的单元格
        三、惩戒条件的变迁
        四、证据保全条件的变迁
    第四节 女犯改造之管理者环境的变迁
        一、女犯改造管理者的变迁
        ㈠监狱管理者来源正规化
        ㈡监狱管理者工作制度详细化
        ㈢监狱管理者培养机制化
        二、女犯改造科研环境的变迁
第五章 上海女犯改造70年变迁的思考
    第一节 女犯改造变迁的动力
        一、政治是女犯改造变迁的原动力
        ㈠国家的政治走向决定女犯改造的政策指导方向
        ㈡国家的政治变革引起女犯改造的重要变化
        ㈢国家的重大政治事件可能引发女犯改造方式的变化
        二、经济为女犯改造变迁提供物质基础
        ㈠国家的经济基础决定女犯改造的物质条件
        ㈡国家的经济进步促进女犯改造的物质环境改善
        ㈢国家的经济政策变革可能造成女犯改造具体措施的改变
        三、法制为女犯改造变迁提供规则支持
        ㈠国家的法制精神是女犯改造的制度渊源
        ㈡国家的法制原则是女犯改造原则的形成依据
        ㈢国家的重大法制事件可能引起女犯改造制度的变化
        四、文化为女犯改造变迁提供精神助力
        ㈠国家的文化底蕴是女犯改造的精神基础
        ㈡国家的文化氛围制约女犯改造的变迁速度
        ㈢国家的文化进步是女犯改造变迁的起点
    第二节 女犯改造变迁的特点与原因分析
        一、女犯改造变迁的三大特点
        ㈠在法制层面比男犯相对宽松
        ㈡在改造手段上比男犯更多样
        ㈢在文化领域比男犯更易受影响
        二、主要原因分析
        ㈠政治改造上把女性社会责任融入
        ㈡监管改造上能兼顾女性生理特点
        ㈢教育改造上与女性特色贴近匹配
        ㈣劳动改造上向培养适宜女犯的实用技能倾斜
        ㈤文化改造上用女性元素构建氛围
    第三节 女犯改造变迁历史带来的启示
        一、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反思
        ㈠社会文化决定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㈡女性法律地位的提升是社会地位提升的体现
        ㈢女犯改造的进步依赖于女性整体社会地位的提升
        二、对女犯改造的启示
        ㈠改造精神上注重树立培育自立女性的矫治理念
        ㈡改造原则上注重形成有利于女犯回归的矫治目标
        ㈢改造手段上注重建立符合当地发展的矫治模式
        ㈣预防警囚“互害”模式的产生
        三、对女性犯罪预防的启示
        ㈠从“女权主义”分析女性犯罪原因
        ㈡改变女性的依附从属地位
        ㈢增强女性的个人能力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7)国立第六中学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文框架、创新点及不足
第一章 民族危机与联校自保:行政运作探析
    第一节 国立六中流亡简史
    第二节 国立中学校务会议研究
    第三节 国立六中行政办事人员考察
    第四节 国立六中德阳分校裁并问题研究
    小结
第二章 民族情感与教育团体:教职员关系网络研究
    第一节 同乡: 国立六中教职员的地缘关系
    第二节 同学: 国立六中教员间关系之一
    第三节 同事/师生: 国立六中教员间关系之二
    第四节 同事/师生: 国立六中教员与职员关系
    小结
第三章 启蒙与救亡: 国立六中教学主题探析
    第一节 国立六中教科书荒及其应对
    第二节 启蒙教育: 国立六中的人文和科学教育
    第三节 救亡教育: 国立六中的战时教育色彩
    小结
第四章 贷金、卫生、阅读: 生活史视野下的国立六中师生
    第一节 国家扶持与人格独立: 贷金与学生生活
    第二节 为国保育与视若己出: 国立六中师生健康
    第三节 党化教育与自由阅读: 国立六中阅读世界
    小结
第五章 政治意志与教育实践: 以党团冲突和校园纪念为例
    第一节 党团冲突与教育统合: “校党团合一
    第二节 国立六中的中共组织力量
    第三节 国家纪念与教育秩序: 校园中的纪念日
    小结
第六章 报效国家与纾解困境: 国立六中参军问题研究
    第一节 抗战时期关于青年学生从军问题的讨论
    第二节 “从军运动”前的学生参军情况
    第三节 从军运动的兴起及发展
    第四节 从军运动的余音
    小结
第七章 国家襁褓与地方引擎: 国立六中与地方社会
    第一节 政策管道与文化代表: 地方中的“国家”和“大学”
    第二节 地方引擎: 国立六中与地方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挟校自重: 与地方社会的冲突
    小结
结语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交缠下的战时教育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老病残服刑人员危机预防机制提升研究 ——以F省H监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生命周期理论
    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3 本文理论框架
第3章 老病残服刑人员常见危机及成因
    3.1 老病残服刑人员结构分析
        3.1.1 年龄、身体素质和疾病情况
        3.1.2 心理性格特点
        3.1.3 文化水平与个人特长
        3.1.4 捕前职业
        3.1.5 犯罪类型与刑期
    3.2 老病残服刑人员监狱常见危机及表现形式分析
        3.2.1 主观性危机
        3.2.2 客观性危机
        3.2.3 老病残服刑人员危机的理论分析
        3.2.4 老病残服刑人员危机成因
第4章 F省H监狱老病残服刑人员危机预防机制及不足
    4.1 F省H监狱老病残监区简况
        4.1.1 监舍区
        4.1.2 工厂区
    4.2 F省H监狱老病残服刑人员危机预防机制
        4.2.1 疾病预防机制
        4.2.2 消防预防机制
        4.2.3 服刑人员矛盾预防机制
        4.2.4 心理矫治机制
        4.2.5 生活卫生保障机制
        4.2.6 劳动激励机制
        4.2.7 监狱安全基础制度
    4.3 老病残服刑人员危机预防存在的不足
        4.3.1 对服刑人员生理需求保障不够全面
        4.3.2 对服刑人员安全需求保障缺乏制度支持
        4.3.3 针对服刑人员社会需求的教育手段效果不佳
        4.3.4 处理服刑人员尊重需求的手段过于单一
        4.3.5 现有制度对服刑人员自我实现需求的保障难有作为
第5章 老病残服刑人员危机预防机制提升对策
    5.1 五大改造理念介绍
    5.2 政治改造与老病残服刑人员危机预防
    5.3 监管改造与老病残服刑人员危机预防
    5.4 教育改造与老病残服刑人员危机预防
        5.4.1 推进教育改造专业化
        5.4.2 推进教育改造社会化
        5.4.3 更加科学、灵活制定刑罚执行制度
    5.5 文化改造与老病残服刑人员危机预防
        5.5.1 丰富文化改造内容
        5.5.2 营造文化改造氛围
    5.6 劳动改造与老病残服刑人员危机预防
        5.6.1 引进适合老病残服刑人员的生产项目
        5.6.2 完善劳动报酬管理制度
        5.6.3 推进刑释前就业指导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基于情景分析的城市轨道交通出行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出行者出行选择研究现状
        1.2.2 城市轨道交通出行研究现状
        1.2.3 情景分析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城市轨道交通出行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出行选择
        2.1.1 出行选择过程
        2.1.2 出行方式选择过程分析
    2.2 城市公共交通特点与选择趋势
        2.2.1 城市公共交通的特点
        2.2.2 选择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的趋势
    2.3 城市轨道交通出行选择的影响因素
        2.3.1 多层面的出行选择影响分类
        2.3.2 客观层面因素分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轨道交通出行选择情景分析
    3.1 城市轨道交通出行选择情景分析定义
    3.2 城市轨道交通出行选择情景生成形式
    3.3 城市轨道交通出行选择情景生成方法
    3.4 城市轨道交通出行选择情景筛选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轨道交通出行选择情景概率分布模型构建
    4.1 数据收集与分析
    4.2 城市轨道交通出行选择情景生成
        4.2.1 城市轨道交通出行选择意向调查
        4.2.2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出行选择行为分析
        4.2.3 城市轨道交通出行选择情景生成过程
    4.3 基于矩匹配的城市轨道交通出行选择情景概率分布模型
        4.3.1 城市轨道交通出行选择情景总体概率生成与客运统计
        4.3.2 基于矩匹配的情景优化概率生成原理
        4.3.3 模型目标函数
        4.3.4 模型约束条件
        4.3.5 数据处理与代入
        4.3.6 模型求解方法、指标与性能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应用分析
    5.1 案例背景
    5.2 重庆市轨道交通出行选择情景生成
        5.2.1 重庆市轨道交通出行选择意向调查
        5.2.2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重庆市轨道交通出行选择行为分析
        5.2.3 重庆市轨道交通出行选择情景生成过程
    5.3 基于矩匹配的重庆市轨道交通出行选择情景概率分布模型
        5.3.1 重庆市轨道交通出行选择情景总体概率生成与客运统计
        5.3.2 重庆市轨道交通出行选择情景概率分布模型求解与分析
        5.3.3 提升重庆主城区出行者选择轨道交通出行比率的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卫健委微信公众号健康信息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意义
    0.3 研究文献回顾
        0.3.1 国外文献综述
        0.3.2 国内文献综述
    0.4 研究方法
        0.4.1 内容分析法
        0.4.2 问卷调查法
        0.4.3 文献研究法
        0.4.4 深度访谈法
    0.5 理论基础
        0.5.1 使用与满足理论
        0.5.2 社会认知理论
        0.5.3 知信行模式
        0.5.4 健康信念模型
        0.5.5 说服理论
1 卫健委微信公众号健康信息传播概述
    1.1 健康信息传播的概念界定
    1.2 卫健委微信公众号健康信息传播
    1.3 卫健委微信公众号的功能属性
        1.3.1 政策信息发布,凸显信息公共服务功能
        1.3.2 发布工作动态,树立良好公共形象功能
        1.3.3 利用自身平台,发挥健康舆论导向功能
        1.3.4 利用平台发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功能
2 卫健委微信公众号健康信息传播内容分析
    2.1 样本选择
    2.2 指标确立
    2.3 样本内容特征分析
        2.3.1 样本内容类别分析
        2.3.2 样本健康信息传播文本特征分析
    2.4 卫健委微信公众号健康信息传播特点
        2.4.1 注重科学性同时开始注重趣味性
        2.4.2 整合其他平台信息资源开展健康信息传播
        2.4.3 立足日常生活场景,注重健康引导
3 卫健委微信公众号健康信息传播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3.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3.1.1 问卷设计
        3.1.2 数据收集
    3.2 信度与效度检验
        3.2.1 信度分析
        3.2.2 效度分析
    3.3 问卷调查数据呈现
        3.3.1 受众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3.3.2 受众认知层面数据分析
        3.3.3 受众态度层面数据分析
        3.3.4 受众行为意向层面数据分析
    3.4 相关分析
        3.4.1 相关性一:使用态度与受众自身健康认知相关分析
        3.4.2 相关性二:使用态度与受众对健康信息认知相关分析
        3.4.3 相关性三:行为意向与受众使用态度相关分析
4 卫健委微信公众号健康信息传播存在的不足及优化建议
    4.1 卫健委微信公众号健康信息传播存在的不足
        4.1.1 平台宣传推广欠缺,健康信息传播中互动交流较弱
        4.1.2 健康信息内容丰富性和原创性不足,表现形式较为单一
        4.1.3 缺乏完善相应的健康科普信息栏目,影响阅读体验
    4.2 优化卫健委微信公众号健康信息传播策略建议
        4.2.1 加强推广宣传与互动对话,了解受众健康信息需求
        4.2.2 提升健康信息内容质量,增强平台健康信息传播能力
        4.2.3 加强健康信息科普栏目设置,优化健康信息阅读体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卫健委微信公众号健康信息传播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节日突发病应急常识(论文参考文献)

  • [1]消防类政务微博话语建构分析 ——以“中国消防”官方微博为例[D]. 韩乔荣.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传统村落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研究 ——以涉县南漫驼村为例[D]. 石朋亮.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语言生态研究[D]. 刘逸凡. 扬州大学, 2021(01)
  • [4]回归的农村大喇叭 ——一座皖西村落2020庚子年的传播记述[D]. 张劲松. 兰州大学, 2021(02)
  • [5]上海女犯改造70年变迁研究(1949-2019)[D]. 陈珏.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国立第六中学研究(1937-1945)[D]. 王哲. 山东大学, 2020(09)
  • [8]老病残服刑人员危机预防机制提升研究 ——以F省H监狱为例[D]. 谢康生. 南昌大学, 2020(01)
  • [9]基于情景分析的城市轨道交通出行选择研究[D]. 胡晶涛.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10]卫健委微信公众号健康信息传播研究[D]. 高利. 辽宁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假期应急常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