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入开展继续教育 提高高校办学水平(论文文献综述)
郑小凤[1](2021)在《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当以人才为本。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重视体育人才。以往对于高校体育人才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今转换一下视角,研究国家和学校能为西部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激励体育教师潜心教学、科学研究,激发教师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而制度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高度相关,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标”,引导教师价值和行为选择。正是基于此,从制度视角研究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以体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制定有利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以期为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更新和改进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建国后国家及各省颁布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根据制度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建国后我国政治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战略调整等,将制度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了解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制度,掌握当下的政策热点,预测未来的制度走向,为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2)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潜在联系。具体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3)通过访谈法获得西部地区13所高校的学校制度以及专家观点,具体详细了解每所学校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制度实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以运动项目为主,大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注重“运动专项化”。制度高度统一化,初步建立了对所有教师一视同仁的培训进修、任职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文革结束以后,各体育院系、师范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培养体育人才;考核制度进入量化考核阶段;职称晋升制度得到恢复;薪酬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薪酬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制度进入分类探索时期;职称评审权下放,制度改革进入新的时期。(2)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执教时间,以及学校特征变量学校地理位置、省份、招生体育专业研究生、分类考核、分类职称评定在职业发展某个或某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某些变量和维度对教学发展、科研发展、职称职务提升、薪资增长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探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学校制度对职业发展的解释力度达到0.346,并探索建立调节效应模型。(3)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评职称难的问题,各高校职称晋升制度有差别,评定方式也各有特色。通过对13所高校的对比分析发现,职称评审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定评定职称必备条件和任选条件;另一类是量化打分。在职称评定中,多数高校已经进行分类评定,有的高校将学历作为限制条件,影响体育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将比赛成绩纳入其中,而各高校的规定各不相同,没有突出体育教师的特殊性。绩效考核突出量化标准,每所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不太一样,但都是侧重教学、科研的考核,教学占的比重更大。学校进修与培训制度明确,考核制度不太全面,教学、竞赛训练方面的奖励不足,薪酬制度满意度较低。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高校制度是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张明哲[2](2021)在《生态学视域下地方综合性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以H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民终身学习浪潮的推进,构建学习型社会成为众多国家关注的焦点,国家政策也积极响应,继续教育的发展逐渐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注与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教育领域倡导“办好继续教育,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并针对继续教育提出“推动教育领域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的要求。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提出在使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同时,也要重视继续教育的发展,将中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并作出“十四五”时期针对教育问题的规划目标,这些规划及目标的实现均需要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推动。在国际形势紧张,中国科技和人才发展既存在挑战又拥有机遇的背景下,国家人才建设与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接受教育,因此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势在必行。高校是开展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在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方面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地方综合性大学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方面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学视角用整体性、系统性的原理为教育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延伸了新视角,因此全文大局从生态学视角出发,紧扣生态系统理论,基于国家政策引领、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势在必行、高校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正当其时的研究背景,以生态系统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访谈法,对地方综合性大学—H大学的非学历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和访谈。从办学群落发展状态、社会组织生态位、高校自身生态发展现状、从业队伍专业化程度四个维度分析地方综合性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生态发展困境。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推进办学群落教育改善、多元社会组织补位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激发高校自身发展活力、完善高校从业队伍专业化建设四个方面的策略来促进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以期为H大学及其他相关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开展提供建议和对策。
王丹颖[3](2020)在《福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非学历继续教育是继续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环节,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终身教育意识的兴起,对干部职工知识教育培训的重视,为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提供了市场提升空间;另一方面非学历继续教育有别于传统教育的特性给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管理带来了未知的困难。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进一步推动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问题、成因与对策,对于推动福建省非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实现全民终身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立足福建,选择福建省内四所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研究案例,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面理论等进行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结合福建省统计年鉴和教育部门中继续教育的相关数据,深入调查和分析福建省应用型本科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目前福建省应用型本科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办学定位不清晰、办学质量难以保证、培训项目同质化、师资和管理队伍不专业、市场开拓进展缓慢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理念与转型发展不适应、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缺乏外部发展环境。针对问题与原因,本文提出了更新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理念,完善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机制,政府和社会也应为非学历继续教育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等解决对策。以期通过本文的写作,让更多人关注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情况,促进福建省应用型本科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
张翼[4](2020)在《高校基地干部教育培训效果提升研究》文中认为中共中央2018年11月1日印发的《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文件中指出:“干部教育培训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近年来,随着干部教育培训渠道的不断拓宽,高校凭借其先进的学科理论、一流的学科教育专业人才和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正逐步成为我国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体系的有益补充,与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一起,共同推进培训方式方法的变革,着力提升干部教育培训质量。2009年10月中组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和规范高校干部培训基地的意见》一文中确立了首批全国干部培训高校基地。在十余年的发展实践当中,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但是,在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解决,在培训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培训质量与效果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确保高校基地干部教育培训的效果,优化效果提升机制,需要系统化的思考与论证,也是涉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一环。本文通过对国内最具代表性的三所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的深入调研访谈,通过文献考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究推进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办学效果提升的模式,并从组织结构、项目挖掘、课程师资、教学保障等几个方面对高校基地的建设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制约高校基地培训效果提升的因素最终提出解决相应问题的建议。
冯琳[5](2020)在《“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美国高校开展的成人教育活动始于19世纪初期,走在世界的前列。19世纪中后期,美国的赠地学院运动、大学推广运动等将高等教育推向成人教育的前沿。“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获得了巨大发展,许多高校相继将成人教育置于重要战略地位,并将其作为使命之一。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由于受到各方因素的影响,所彰显的主要功能不同,均对当时社会及成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探析“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的演进历程,探求其功能的演进规律和特征,剖析影响功能发挥的因素,对于明确当下我国高校成人教育的定位,促进功能发挥,推动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在追溯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历史的基础上,本论文围绕“功能演进”这一主线,将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针对主要功能是什么、演进动因、主要表现和价值意蕴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9世纪初期至“二战”之前,除高校教师偶尔为民众开设的讲座、课程以外,赠地学院运动、大学推广运动以及初级学院运动是美国高校开展成人教育活动的早期实践,具有“社会福利”性质,表现并发挥促进工农业、社区和个人发展的功能。在理论研究方面,桑代克通过科学实验证明成人能够学习,林德曼对成人教育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这些实践和理论使得成人教育成为可能,并为“二战”后美国高校成人教育的快速发展及其功能的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战”爆发至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受战争、国内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以及大学社会服务职能发展的影响,美国高校成人教育主要表现并发挥促进国家及社会发展的功能。高校在战时积极开展短期培训和函授教育、为服役和退伍军人提供教育机会以及开展公民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对于满足战时国家对各项人才的需求、维护战后国家社会稳定和提高国际地位方面具有重要价值。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在社会环境、《成人教育法》等相关法案及政策的引导与支持和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下,美国高校成人教育的主要功能得到发展,彰显促进成人职业发展功能。这一时期,社区学院获得快速发展并促进了成人职业发展,高校积极与企业合作以对在职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同时对各类专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为解决距离问题,方便在职成人学习,高校采用第二代远程教育模式,并创新教育模式,开展针对性教育。促进成人职业发展的功能对促进不同水平成人职业发展、满足不同职业领域成人的需求以及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必要的人力资源方面具有重要价值。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在社会环境变化、《终身学习法》等相关法案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以及现代国际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下,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彰显促进成人终身学习的功能。这一时期,非传统高等教育机构勃兴、高校融合多元教育领域以及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使成人接受教育的机会扩大、满足了成人多元学习需求以及推进了美国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在对“功能演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论文尝试探讨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的特征及其对我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发挥的启示。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的演进历程,从服务国家与社会至强调个体价值,具有阶段边界的模糊性、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功能作用的实用性等特征。我国高校成人教育要想发挥自身功能,需要政府适当引导支持,建立健全成人教育法律体系;基于终身学习视角,树立正确的成人教育功能观;整合各类高等院校,彰显成人教育功能定位差异性与特色;融合多种教学方式,加强高校成人教育灵活性。
张小梨[6](2020)在《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文中认为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追求与梦想,也是今天我们汲汲以求的奋斗目标和时代主题。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整体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与作用十分重大。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现代化走了一条不寻常的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道路,中国教育现代化裹挟在社会整体现代化浪潮中瞄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书写出浓墨重彩的篇章。职业教育因在教育整体系统中与经济社会直接而又紧密的关系,其现代化历程更具丰富、多彩与艰难,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时代课题。研究职业教育现代化,有多种视角,多种核心议题,但是基于中国幅员广阔、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无疑是透视现代化发展的的重要观察点。可以说,没有区域的率先职业教育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我国区域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深圳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已然成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辉煌成就的缩影和体现,对深圳这一研究对象的选择无疑最具典型性和可借鉴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深圳的教育现代化任重道远,一个原本典型的农村教育在深圳实现现代化伟大历程中走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作为教育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又经历了怎样的一种变迁?本文在分析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城市特点,包括发展的动力、发展的速度、模式等发展道路、特色的基础上,以区域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为分析的理论基础框架,综合运用历史的、调查的、比较的等研究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首先,“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中,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定位十分特殊。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历程置于中国社会背景下分析,本研究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和区域化发展,研究分析职业教育在政策规范治理下的应然状态,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阶段水平和我国职业现代化区域化建设路径,从而为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证研究提供支撑和依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重点对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回答了职业教育现代化与深圳经济社会的关系问题。即从与区域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到适度超前发展、科学发展、自主发展、跨越发展再到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次,经过40多年的探索,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本研究将之概括为: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第三,论文从人的现代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以及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描绘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尤其重要的是揭示出这些目标实现的路径,如通过深圳城市精神的形成促进人的现代化;通过制度的创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制度;通过产教深入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通过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和国际化等。最后,论文在结语部分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邓文勇[7](2020)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实践,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举措。农村转移劳动力作为关涉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核心主体,提升其素质,使其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融入发展,是促进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作为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与能力提升的两种重要教育类型,在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化发展中协同共力,不仅迎合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诉求,也为职成教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契机。本研究立足新型城镇化核心主体“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化发展这一目标与要求,主要从协同的视角,对关涉这一目标任务建设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为何要进行协同、协同实践中面临什么问题、如何推进协同并实现协同发展等进行探索与研究。研究遵循“问题提出——文献述评——理论解析——现实审视——策略建构——总结展望”的基本逻辑与程序,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访谈研究法,在对前置(基础)性理论问题、主体理论问题进行充分分析基础上,深入探究并分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障碍,进而探建职成教协同发展的路径与措施。研究内容共分为“三大模块,六个章节”。第一大模块为前置性理论问题的扫描与审析,即第一章的“绪论”。通过廓清研究背景、核心概念、理论基础等一些前置性理论问题,明确本研究的价值与重点所在。第二大模块为主体理论问题的厘定与澄明,包含第二章“协同发展的基础:职成教逻辑分殊与耦连”、第三章“新型城镇化:职成教共同聚焦的作用目标”等内容。通过分析职成教的本质内涵及逻辑分殊与耦连,识别可用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协同能力及协同发展关系;同时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目标任务与发展现状及与职成教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职成教协同辨明方向。第三大模块为“问题、对策及总结与展望”部分,分为第四章“问题”的考察与分析、第五章“对策”的建构和第六章的“总结与展望”。以文献分析为基础,以调查研究为支撑,依据协同共生理论的三维分析框架,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的问题进行探析:在“实然”推进职成教协同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协同单元异化、协同关系失范、协同环境困扰等生态之殇。因此,培育合格协同单元、建构适切协同关系、创建良好协同环境,是职成教在协同服务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实现互利共赢并走向深层次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与措施。
李燕[8](2020)在《教师进修学校的音乐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研究 ——以浙江省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为例》文中认为本文聚焦我国基础教育音乐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音乐教师从业后继续教育问题。本研究以浙江省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为例,探讨该校的办学历史、构建的训研一体教师培训模式等。本文将该校作为我国音乐教师教育职后培养的一个“缩影”,从中探寻我国教师进修院校的常规模式开展,及其独特之处。全文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针对研究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核心概念、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作了概述;第一章为职业教师培养之路——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历史脉络,以该校1970年办学的国家政策背景为起点,对学校的历史发展情况作了阶段划分,并对各阶段的特色与使命展开叙述;第二章为新任音乐教师入职准备——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的音乐教师入职教育,针对当前该校的音乐教师入职教育结构展开调研与分析,总结其基本特色与体系构成;第三章为职业发展加油站——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的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多样性的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富有针对性的小学音乐骨干教师培训、辅助性的音乐教研活动,剖析三者之间的关联,涉及大量的调查问卷与教师访谈;第四章为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音乐教师继续教育之特色分析,对该校当前的优势所在、学校定位及存在问题作了深入分析,为我国地方教师进修学校的办学提供经验借鉴。
黄兆尼[9](2019)在《福建高校继续教育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福建师范大学为例》文中认为继续教育是特殊教育形式之一,与普通教育一起构成我国社会教育体系,同时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推动力之一,发展以继续教育为主的终身教育体系已经成为我国未来社会教育发展的趋势。因为继续教育的受教育人群与普通大学生不同,该受教育人群具有特殊性,所以高校继续教育在很多方面,比如教学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过程还是其管理体制都具有明显特色。完善科学的继续教育管理体系能够有效提升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质量,目前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对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系的研究能够有效理顺管理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和定位,能够为继续教育相关管理主体提供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继续教育发展规律的理论支持,以实现高校继续教育经济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福建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福建师范大学为继续教育提供了优良的办学环境,优秀的师资力量,使得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可以充分运用福建师范大学的优势。同时,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专注学风建设,注重办学质量提高,十几年的办学历程获得了国家和社会的一致好评,比如,先后被授予了“全国高教自考先进集体”“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先进单位”“中国最具影响力十佳网络教育”“全国现代远程教育十年贡献奖”“中国企业学习与人才发展高校贡献奖”等荣誉,并且积极服务国家和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本研究的中心课题是通过探讨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概念、功能,将福建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在系统研究之后发现,福建师范大学继续教育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办学定位不清、网络学习平台系统建设不够完善、师资队伍与管理队伍储备不足、校外学习中心办学质量不高,这些都给学校的继续教育管理事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当然也带来改革和创新的机遇,笔者通过对问题成因进行分析之后,也为福建高校提升继续教育管理改革和创新提出相关建议,包括创新高校继续教育管理理念、完善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健全继续教育管理相关机制,以期能够帮助福建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探索一条可行途径。
张艳超[10](2019)在《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可持续发展观正在引领全球教育的前进方向,“全纳、公平、优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的核心发展理念。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如何创新办学模式,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办学空间,已成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办学院校以及劳动力市场普遍关切的问题。本论文以生态系统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框架,探索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数学建模法、情景预测法和访谈法,研究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演变过程及综合发展水平;探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现实困境、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关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路径。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演变是外部环境与办学群落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先后经历“一枝独秀”“双雄并举”“三足鼎立”等三个发展阶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同时,我国不同地区人力资源存量、继续教育机会、继续教育资源的差距较大,导致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滞缓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推进步伐。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即将来临,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将逐步进入“融合统一”的发展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我国31个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化形成三个发展方阵,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而发生演变。结合生态学规律可知,解决供需矛盾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教育政策主导下的异发演替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变的主要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追求的办学目标,新时期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改革任务是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改善环境、优化结构。综合分析,本文提出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一是提升各省(区、市)办学自主权,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二是明确系统整体办学生态位,生源输入环节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资源输出环节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不断提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深入开展继续教育 提高高校办学水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入开展继续教育 提高高校办学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1)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宏观制度相继出台 |
1.1.2 西部大开发重新受到重视 |
1.1.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不可或缺 |
1.1.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成长 |
1.1.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新旧问题叠加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1.7 论文的局限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
2.1.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 |
2.1.2 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
2.2 国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
2.2.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2.2.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
2.3 职业发展及其相关变量测量的研究综述 |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调查法 |
3.2.3 比较研究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3 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
3.3.1 基本概念 |
3.3.2 基本理论 |
3.3.3 研究假设 |
3.4 相关量表的修订与测量 |
3.4.1 量表修订 |
3.4.2 变量测量 |
3.4.3 量表评价 |
4 建国后基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梳理 |
4.1 初创与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 年) |
4.1.1 初创阶段 |
4.1.2 曲折发展阶段 |
4.2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
4.2.1 进修培训制度 |
4.2.2 考核制度 |
4.2.3 职称晋升制度 |
4.2.4 薪酬制度 |
4.2.5 聘任制度 |
4.3 探索改革阶段(1992—2019) |
4.3.1 宏观制度分析 |
4.3.2 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3.3 有关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4 结果分析 |
4.4.1 前两个阶段制度呈现的特点 |
4.4.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4.3 影响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模型构建 |
5.1 数据质量评价 |
5.1.1 正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
5.4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
5.5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模型构建 |
5.6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假设验证 |
5.7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
5.8 分析讨论 |
5.8.1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
5.8.2 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
5.8.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
5.8.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分析 |
5.8.5 人口特征变量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评价 |
5.8.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关系验证 |
5.8.7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微观探析 |
6.1 职称晋升制度比较 |
6.1.1 职称情况 |
6.1.2 学术成果 |
6.1.3 职称晋升人数比较 |
6.1.4 职称晋升方式比较 |
6.2 绩效考核制度比较 |
6.3 培训与进修制度比较 |
6.4 奖励制度比较 |
6.5 薪酬制度比较 |
6.6 结果分析 |
6.6.1 职称晋升制度各不相同 |
6.6.2 职称晋升受限 |
6.6.3 绩效考核方式多样化 |
6.6.4 体育教师工作量量化不足 |
6.6.5 高校支持进修与培训 |
6.6.6 明确的奖励制度 |
6.6.7 奖励“一刀切” |
6.6.8 薪酬偏低 |
7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
7.1.1 国家给与西部地区政策支持 |
7.1.2 国家制度突出“以教师为本” |
7.1.3 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督 |
7.2 学校制度是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
7.2.1 激励高校制度创新 |
7.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
7.2.3 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 |
7.2.4 合理运用激励制度 |
7.2.5 完善薪酬制度 |
7.2.6 突出体育学科的学科差异 |
7.2.7 注重制度公平 |
7.3 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
7.3.1 正视体育教学与科研的问题 |
7.3.2 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初始量表 |
附录2:调查问卷 |
附录3:正式量表 |
附录4:访谈提纲 |
附录5:项目分析 |
附录6:H大学职称评审分值表 |
附录7: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2)生态学视域下地方综合性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以H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生态学 |
2.1.2 地方综合性大学 |
2.1.3 非学历继续教育 |
2.2 理论基础 |
2.2.1 生态系统理论 |
2.2.2 资源依赖理论 |
第三章 H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对象选取 |
3.2 调查设计与实施 |
3.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1 H大学的基本概况 |
3.3.2 H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办学现状 |
3.3.3 H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现状分析 |
第四章 地方综合性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生态发展困境 |
4.1 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 |
4.1.1 H省的教育环境不够完善 |
4.1.2 H省的教育机会不够均衡 |
4.1.3 H省的教育资源供给不够充裕 |
4.2 社会组织生态位缺失 |
4.2.1 政府参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生态保障不足 |
4.2.2 校企融合的生态格局存在瓶颈 |
4.2.3 校社联合共建的生态互动不足 |
4.2.4 高校之间资源共享的生态环境有限 |
4.3 高校自身生态发展存在缺陷 |
4.3.1 办学生态位较为模糊 |
4.3.2 内部管理存在短板 |
4.3.3 校友资源挖掘不足 |
4.3.4 设施配备匮乏紧张 |
4.4 从业队伍专业化程度不足成为限制因子 |
4.4.1 从业队伍的基本概况显示专业化发展任重道远 |
4.4.2 专业教育途径匮乏使得队伍专业化基础薄弱 |
4.4.3 “三项标准”施行有阻力致使专业化建设流于形式 |
第五章 地方综合性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生态系统优化策略 |
5.1 切实推进办学群落教育改善 |
5.1.1 改善教育环境,探索发展新空间 |
5.1.2 保障教育机会,稳中求进促发展 |
5.1.3 均衡教育资源,推进资源齐分享 |
5.2 多元社会组织补位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生态环境 |
5.2.1 政府切实厘清自身的基础生态位 |
5.2.2 企业以合作意识稳固营养生态位 |
5.2.3 社区联合高校共建共享生态格局 |
5.2.4 高校资源共享创建互利生态区域 |
5.3 激发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生态发展活力 |
5.3.1 精准办学生态,把握办学发展方向 |
5.3.2 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办学运行效率 |
5.3.3 鼓励校友参与,延伸高校生态引力 |
5.3.4 完善设施条件,平衡治理生态能量 |
5.4 完善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从业队伍专业化建设 |
5.4.1 建构能力档案,制订专业标准 |
5.4.2 组建专业团队,管控岗位结构 |
5.4.3 强化自身学习,提升服务品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福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应用型本科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相关概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与特点 |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概念与特点 |
二、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概念与特点 |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与其他教育机构的区别 |
第二节 相关理论依据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三节 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现实意义 |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转型升级的需要 |
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
三、满足社会成员追求自我提升的需要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福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 |
第一节 福建省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概况 |
一、高校继续教育向非学历继续教育转移 |
二、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
三、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呈“两极分化”发展 |
第二节 福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问题——基于四所高校的调研分析 |
一、案例选取的代表性分析与调研设计 |
二、福建省四所高校的继续教育发展状况 |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福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问题的原因 |
第一节 应用型本科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理念与转型发展不适应 |
一、缺乏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正确认识 |
二、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目标存在误区 |
第二节 应用型本科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
一、封闭化管理模式不利于提升办学实效 |
二、师资队伍的培养与激励机制不健全 |
三、传统僵化的行政管理机制缺乏市场竞争力 |
四、资金投入机制与资源配置机制不健全 |
第三节 应用型本科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缺乏发展环境 |
一、政府对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缺乏重视 |
二、社会对非学历继续教育认知不全面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推进福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对策 |
第一节 更新应用型本科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理念 |
一、正确认识非学历继续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
二、坚持以教育为本的办学目的 |
第二节 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机制 |
一、“走出去”与“引进来”双管齐下创新办学运行机制 |
二、建立健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激励机制 |
三、规范管理与自主化办学有机结合 |
四、优化资金投入与资源配置机制 |
第三节 为非学历继续教育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
一、政府加强引导为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
二、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为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提供外部保障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附录 福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高校基地干部教育培训效果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理论支撑 |
1.3.1 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型 |
1.3.2 Baldwin& Ford学习迁移模型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有关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的研究 |
2.2 有关干部教育培训的研究 |
2.3 有关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的研究 |
2.4 有关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的研究 |
2.5 有关干部教育培训效果评估方法的研究 |
2.6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干部教育基地现状及比较分析 |
3.1 国外几家干部教育机构现状 |
3.1.1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John F.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 |
3.1.2 英国国家政府学院( National School of Government, NSG) |
3.1.3 法国国家行政学院(école nationale d'administration, ENA) |
3.1.4 外国干部培训发展的特点与启示 |
3.2 国内干部教育高校基地现状 |
3.2.1 统管型——全国干部教育培训T基地 |
3.2.2 管办分离——全国干部教育培训P基地 |
3.2.3 混合型——全国干部教育培训Z基地 |
3.2.4 三种办学模式的比较分析 |
3.3 国内高校基地建设对比分析 |
3.3.1 调查方法 |
3.3.2 组织结构与队伍建设 |
3.3.3 需求挖掘与项目开发 |
3.3.4 课程研发与师资管理 |
3.3.5 教学管理与后勤保障 |
第四章 高校基地干部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调研方法 |
4.1.1 员工访谈 |
4.1.2 问卷调查 |
4.1.3 测试与回访 |
4.2 高校基地现存问题 |
4.2.1 需求定位不准确 |
4.2.2 内容设置不科学 |
4.2.3 方式方法不灵活 |
4.2.4 评估机制不健全 |
4.3 高校基地现存问题原因探究 |
4.3.1 政策机制不健全 |
4.3.2 人员管理机制欠缺 |
4.3.3 资源管理能力不足 |
第五章 高校基地干部教育培训效果提升的建议 |
5.1 宏观政策:完善运行机制 |
5.2 人才建设:加强人员管理 |
5.3 效果提升:全面质量管理 |
5.3.1 培训计划阶段,加强培训需求调研 |
5.3.2 培训组织阶段,灵活运用培训方式 |
5.3.3 效果检验阶段,健全培训评价反馈 |
5.3.4 反馈处置阶段,注重内容合理设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我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现状及效果提升访谈提纲 |
致谢 |
(5)“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六、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的历史溯源 |
第一节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实践的积累 |
一、教育对象向成人拓展:赠地学院运动 |
二、形式制度化探索:大学推广运动 |
三、新生力量的出现:初级学院运动 |
第二节 美国成人教育理论的探索 |
一、桑代克——美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科学基础的奠基者 |
二、林德曼——美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先驱 |
本章结语 |
第二章 促进国家及社会发展功能显着时期(“二战”爆发到20世纪50年代末) |
第一节 主要功能突显的动因 |
一、“二战”期间国家对各方人才的迫切需要 |
二、战后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影响 |
三、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与促进作用 |
第二节 促进国家及社会发展功能的具体表现 |
一、战时开展短期培训和函授教育 |
二、为战后服役和退伍军人提供教育机会 |
三、开展公民教育、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 |
第三节 促进国家及社会发展功能的价值意蕴 |
一、满足战时对各项人才的需求 |
二、维护和推动战后国家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
三、增强国际竞争力 |
本章结语 |
第三章 促进成人职业发展功能显着时期(20 世纪60 年代到70 年代初) |
第一节 主要功能演进的动因 |
一、社会环境对成人职业发展的影响 |
二、相关法案政策的颁布、引导与支持 |
三、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与影响 |
第二节 促进成人职业发展功能的具体表现 |
一、社区学院的快速发展及其对成人职业发展的促进 |
二、培养企业员工与各类专业人员 |
三、第二代远程教育模式的运用及教育方式创新 |
第三节 促进成人职业发展功能的价值意蕴 |
一、促进不同水平成人的职业发展 |
二、满足不同职业领域成人的需求 |
三、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必要的人力资源 |
本章结语 |
第四章 促进成人终身学习功能显着时期(20 世纪70 年代中期至今) |
第一节 主要功能演进的动因 |
一、后工业社会的影响 |
二、相关法案政策的颁布、引导与支持 |
三、现代国际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 |
第二节 促进成人终身学习功能的具体表现 |
一、非传统高等教育机构勃兴 |
二、融合多元教育领域 |
三、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 |
第三节 促进成人终身学习功能的价值意蕴 |
一、推进成人教育机会的扩大化 |
二、满足成人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
三、推进美国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
本章结语 |
第五章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的省思 |
第一节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的特征 |
一、从服务国家与社会到强调个体价值 |
二、阶段边界的模糊性 |
三、影响因素的复杂性 |
四、功能作用的实用性 |
五、社会需求、个人需求与高校成人教育发展之间的平衡性 |
第二节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对我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发挥的经验借鉴 |
一、政府适当引导支持,建立健全成人教育法律体系 |
二、基于终身学习视角,树立正确的高校成人教育功能观 |
三、整合各类高等院校,彰显成人教育功能定位差异与特色 |
四、融合多种教学方式,增强高校成人教育灵活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核心概念解析 |
一、职业教育及其特征 |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及其特性 |
三、深圳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实施方案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实施方案 |
第二章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职业教育 |
一、区域发展理论及深圳“国际性城市”的探索 |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
第二节 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理论 |
一、现代化的理论与深圳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
二、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
第三节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分析框架 |
一、宏观层面:体制机制的建设 |
二、中观层面:职教文化的建构 |
三、微观方面:产教融合的深化 |
第三章 国家整体视野中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
第一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
一、调整结构扩张式发展阶段(1978 年至1990 年) |
二、调整规模稳健式发展阶段(1991 年至1999 年) |
三、转型改革内涵式发展阶段(2000 年至2009 年) |
四、创新驱动质量提升发展阶段(2010 年至今) |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突出特点 |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逐步形成 |
二、职业教育规模和结构更加合理 |
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显着增强 |
四、职业教育法制机制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
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化发展 |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为基础 |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为推进手段 |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本土性为特色亮点 |
第四章 区域视野中的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
第一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 |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适度超前 |
二、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协同发展 |
三、社会需求催生职业培训、技能培训 |
第二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体系构建 |
一、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结构体系 |
二、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质量体系 |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特点 |
第三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品牌的打造 |
一、打造职业教育的“深圳质量” |
二、打造深圳高等职业教育品牌 |
三、打造面向市场的成人教育品牌 |
第四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形成 |
一、职业教育国际化在借鉴、创新、超越中实现 |
二、职业教育法治化建设在特区立法优势中体现 |
三、职业教育区域化发展在开放性发展中凸显 |
第五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分析 |
第一节 多层次推进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 |
一、产业发展情况 |
二、“宝安模式”内容 |
三、“宝安模式”成效 |
第二节 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 |
一、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
二、“中职电大直通车”内容 |
三、“中职电大直通车”成效 |
第三节 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 |
一、“职教集团”背景 |
二、“职教集团”特点 |
三、“职教集团”成效 |
第四节 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 |
一、“校企合作”现状 |
二、“校企合作”内容 |
三、“校企合作”成效 |
第六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及实现路径 |
第一节 以城市精神促进人的现代化 |
一、深圳城市精神的内涵 |
二、强化思想引领的价值 |
三、强化道德规范的作用 |
四、职业素养人才的培养 |
第二节 以制度创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 |
一、完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 |
二、完善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 |
三、完善地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
四、完善校地合作办学机制 |
第三节 以产教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
一、强化产教的深度融合力度 |
二、加大产教合作的制度建设 |
三、推动职业教育集群化发展 |
四、促进职教集团全面发展 |
第四节 以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 |
一、深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代化建设 |
二、加速推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 |
三、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建设 |
结语: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与问题 |
一、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
二、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经验 |
三、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存在的问题 |
四、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一、时代境域:新型城镇化对职成教协同的实然诉求 |
二、协同发展:关乎职成教学科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 |
三、研究现状:丰富职成教发展相关理论的现实需要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城镇化及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关系的研究 |
三、关于新型城镇化与职成教发展的研究 |
四、对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的述评与反思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新型城镇化 |
二、职业教育 |
三、成人教育 |
四、协同发展 |
第五节 理论基础阐释 |
一、协同共生理论 |
二、人力资本理论 |
第六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内容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 |
第二章 协同发展的基础:职成教逻辑分殊与耦连 |
第一节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本质内涵 |
一、职业教育本质内涵的特异性解析 |
二、成人教育本质内涵的特异性解析 |
第二节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逻辑分殊 |
一、内涵特质的差异 |
二、外延边界的不同 |
三、实践运行的区别 |
第三节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逻辑耦连 |
一、职业性内容:职成教历史发展的逻辑交织 |
二、职后教育域:职成教实践范畴的逻辑交叠 |
三、教育性使命:职成教追求的本真价值选择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型城镇化:职成教共同聚焦的作用目标 |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的历史渊源与内涵解读 |
一、新型城镇化的历史渊源简述 |
二、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内涵 |
三、教育学视域中的新型城镇化 |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任务及发展现状 |
一、新型城镇化的总体目标任务及发展现状 |
二、核心主体城镇化的目标任务及发展现状 |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与职成教间的关系探析 |
一、新型城镇化对职成教的影响分析 |
二、职成教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审视 |
三、新型城镇化与职成教的关系逻辑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的问题 |
第一节 协同单元异化:职成教角色的迷失与错位 |
一、协同单元异化之职业教育维度 |
二、协同单元异化之成人教育维度 |
第二节 协同关系失范:职成教间协同欠缺与不足 |
一、职成教协同合作意识不强 |
二、职成教协同内在机制欠缺 |
三、职成教协同育人平台不足 |
第三节 协同环境困扰:职成教协同保障环境缺失 |
一、物质基础薄弱,“硬性”环境亟待改善 |
二、政策制度缺失,“软性”环境保障不足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的推进 |
第一节 培育合格协同单元:明确职成教的角色与定位 |
一、职业教育需巩固“技术培育”之价值基础 |
二、成人教育需强化“生命关怀”之价值立场 |
第二节 建构适切协同关系:推进职成教间的互通对接 |
一、理念支撑:树立协同的思想观念 |
二、机制联接:构建协同的内在机制 |
三、载体助力:搭建协同的育人平台 |
第三节 创建良好协同环境:营建“软硬性”保障环境 |
一、营建“硬性”保障环境:加强物力与财力资本源保障 |
二、营建“软性”保障环境:强化体制、治理与质量建设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非教育行政机构管理人员”访谈卷 |
附录B:“教育行政机构管理人员”访谈卷 |
附录C:“职成教机构管理人员”访谈卷 |
附录D:“农村转移劳动力”访谈卷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教师进修学校的音乐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研究 ——以浙江省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职业教师培养之路——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历史脉络 |
第一节 政策背景:学校办学的出发点 |
一、历史回眸:我国教师进修事业的起步、挫折与重建 |
二、学校创办:响应教育批示 |
第二节 变化中的永康进修学校:各阶段特色与使命 |
一、1970—1977:创办初期的“工农兵”职业教育 |
二、1978—1989:改革开放时期的“学历教育” |
三、1990—1998:职能过渡阶段 |
四、1999—至今:新世纪的转型与体系完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新任音乐教师入职准备——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的音乐教师入职教育 |
第一节 音乐教师入职教育结构 |
一、新任音乐教师情况调查 |
二、新教师岗前培训——大学毕业生走向职场的思想准备 |
三、新任音乐教师试用期培训——从学生到教师的正式过渡 |
第二节 音乐教师入职教育评价与考核 |
一、通识课程考核与评价 |
二、音乐学科业务考核与评价 |
第三节 音乐教师入职教育内涵的分析与评价 |
一、未充分考虑音乐学科特点 |
二、未了解新任音乐教师的实际需求 |
三、缺乏音乐学科专门培训与实践指导 |
四、未能对新任音乐教师开展有效评价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职业发展加油站——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的音乐教师继续教育 |
第一节 多样性的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培训 |
一、教师进修学校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内容 |
二、培训现状调查 |
三、教师进修学校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内涵分析 |
第二节 富有针对性的小学音乐骨干教师培训 |
一、小学音乐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内容 |
二、小学音乐青年骨干教师学员情况调查 |
三、小学音乐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内涵分析 |
第三节 辅助性的音乐教研活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音乐教师继续教育之特色分析 |
第一节 学校当前优势所在 |
一、地域范围不大,与一线教师联系紧密 |
二、高校联动,弥补培训师资缺陷 |
三、教研引领,便于提供培训指导 |
四、经费支撑,保障培训顺利开展 |
第二节 存在问题的剖析 |
一、入职教育环节尚未形成音乐学科特色 |
二、课程设置与培训形式缺少充分的实际调研 |
三、音乐科研培训不足,缺乏专业教师指导 |
四、评价机制不够完善,未能体现真实需求 |
第三节 问题解决的思路及对策 |
一、经验借鉴,制定合理方案 |
二、内外结合,调整课程形式 |
三、专家引领,加强音乐科研 |
四、加强监测,完善评价机制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试行)》 |
附录二 :《永康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实施细则(试行)》 |
附录三 :“浙江省教育厅教师培训管理平台”相关资料 |
附录四 :《2019年永康市音乐教师学时培训调查问卷》 |
附录五 :《2018年永康市小学音乐骨干教师培训调查问卷》 |
附录六 :《2019年永康市小学音乐骨干教师培训调查问卷》 |
附录七 :《永康市小学音乐骨干教师访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福建高校继续教育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福建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 |
四、技术路线 |
第一章 高校继续教育管理相关概念和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分析 |
一、继续教育内涵界定与特征 |
二、高校继续教育管理的内涵界定与职能 |
第二节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一、洛克目标管理理论 |
二、双因素激励理论 |
三、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二章 福建高校继续教育管理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及其管理的总体概况 |
一、高校继续教育发展阶段 |
二、福建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概况 |
第二节 福建师范大学继续教育管理取得的成果与问题 |
一、福建师范大学继续教育管理取得的成果 |
二、福建师范大学继续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福建师范大学继续教育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一节 继续教育管理理念与转型发展不相适应 |
一、继续教育管理理念缺乏前瞻性 |
二、继续教育管理理念缺乏创新性 |
第二节 继续教育管理权责不清 |
一、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权责失衡 |
二、传统单中心管理体制影响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积极性 |
第三节 继续教育管理相关机制不够健全 |
一、教职工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
二、产学合作机制运行不畅 |
三、校外学习中心法律约束和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
第四章 提升福建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实效的对策 |
第一节 创新高校继续教育管理理念 |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
二、树立创新管理理念 |
第二节 完善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 |
一、实行混合管理和联合办学管理模式 |
二、调整“权责”分配关系 |
第三节 健全继续教育管理相关机制 |
一、构建合理的教职工激励机制 |
二、畅通产学合作运行机制 |
三、健全继续教育管理法治保障机制 |
结语 |
附录1 福建高校继续教育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2 福建师范大学继续教育管理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第1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2节 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
一、研究问题 |
二、概念界定 |
第3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
二、国内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述评 |
第4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特色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特色 |
第5节 研究思路及论文架构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第1节 生态系统理论 |
一、生态系统概述及其特征 |
二、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特点 |
三、生态系统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2节 资源依赖理论 |
一、资源依赖理论概述 |
二、生态系统的资源依赖关系 |
三、资源依赖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3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及溯源 |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4节 系统构成及生态分析框架 |
一、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构成 |
二、系统构成要素的“生物学”隐喻 |
三、生态分析框架 |
第3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演变的生态分析 |
第1节 办学群落构成及子系统发展历程 |
一、成人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二、自考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三、网络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第2节 成人本专科教育:“一枝独秀”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3节 成人、自考本专科教育:“双雄并举”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4节 成人、自考、网络本专科教育:“三足鼎立”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4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的现实发展困境 |
第1节 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 |
一、院校之间互斥竞争为主,缺少互利共生 |
二、质量优先的K对策发展模式难以形成 |
三、办学生态位模糊,人才培养质量低下 |
第2节 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 |
一、各省(区、市)人力资源存量差距较大 |
二、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机会差距较大 |
三、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资源供给差距较大 |
第5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 |
第1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区域发展水平分析 |
一、31个省(区、市)综合发展水平测量 |
二、31个省(区、市)的三个发展方阵划分 |
第2节 国内外环境生态因子发展变化分析 |
一、国际环境生态因子 |
二、国内环境生态因子 |
第3节 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预测分析 |
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作用及贡献率分析 |
二、基于毛入学率指标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预测 |
第4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趋势透视 |
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所受影响 |
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生态演变规律 |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判断 |
第6章 促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 |
第1节 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 |
一、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 |
二、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 |
三、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 |
第2节 明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办学生态位 |
一、生源输入: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 |
二、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 |
三、资源输出: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 |
第3节 实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 |
一、办学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 |
二、办学群落: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 |
三、办学行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针对成人学习者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二:针对继续教育主管部门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针对院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访谈提纲 |
附录四:针对院校继续教育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五:针对函授站点(学习中心)的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深入开展继续教育 提高高校办学水平(论文参考文献)
- [1]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 郑小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生态学视域下地方综合性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以H大学为例[D]. 张明哲. 河北大学, 2021
- [3]福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丹颖.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4]高校基地干部教育培训效果提升研究[D]. 张翼.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5]“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研究[D]. 冯琳. 河北大学, 2020(08)
- [6]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D]. 张小梨. 天津大学, 2020(01)
- [7]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研究[D]. 邓文勇. 天津大学, 2020(01)
- [8]教师进修学校的音乐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研究 ——以浙江省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为例[D]. 李燕. 上海音乐学院, 2020(12)
- [9]福建高校继续教育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福建师范大学为例[D]. 黄兆尼. 福建师范大学, 2019
- [10]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艳超.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