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长期生存一例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长期生存一例

一、急性心肌梗死并室间隔穿孔长期生存1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保霞[1](2021)在《超声在冠心病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室间隔穿孔中的诊断价值探析》文中认为目的探析超声在冠心病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室间隔穿孔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重庆市万州区中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50例冠心病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室间隔穿孔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的特点、发生情况、部位和大小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50例患者经过超声心动图诊断后,统计发现:前壁心肌梗死15例,下壁心肌梗死23例,前壁并下壁心肌梗死12例。经超声心动图显示:前部室间隔穿孔24例,后部室间隔穿孔26例。心尖部室壁瘤30例,前侧壁心尖瘤12例。左室后下壁室壁瘤9例的室壁瘤形态:心尖膨隆型为心尖部膨隆,左室切面呈现葫芦状,局部膨出型表现为呈浅底弧形向外膨出的局部室壁。室壁瘤大小不一,瘤壁变薄,但是与正常心肌延续,平均厚度(5.0±1.1)mm,呈矛盾运动或消失。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简单易行,属于无创无痛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可重复性和诊断价值高,可有效诊断室间隔穿孔。

蒋亚鹏,孙子瑞,陈同峰,刘煜昊,韩艳,韩宇[2](2021)在《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预后及介入治疗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PIVSR)患者临床特点、预后及介入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河南省人民医院及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112例PIVSR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短期(2周)内是否存活分为短期死亡组(n=42)及短期存活组(n=70),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并分析短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对于短期存活患者随访1年,分析随访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依据不同治疗方法绘制患者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行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OR=5.63,95%CI:1.68~18.83)、入院时心率快(OR=4.52, 95%CI:1.33~15.37)、心尖部穿孔(OR=3.30,95%CI:1.01~10.73)为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LVEF数值高(OR=0.88,95%CI:0.82~0.94)、合并室壁瘤(OR=0.24,95%CI:0.08~0.67)为短期存活的获益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穿孔直径(HR=2.44,95%CI:1.12~5.32)为随访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行介入封堵治疗(HR=0.05,95%CI:0.02~0.12)、LVEF数值高(HR=0.91,95%CI:0.84~0.97)为随访期存活的获益因素。Kaplan-Meier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行介入治疗患者生存预后明显优于保守治疗患者(P<0.001)。结论年龄大、心尖部穿孔、入院时心率快为短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穿孔直径为随访期死亡的危险因素。行介入封堵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陈苏伟,陈宏,钟永亮,乔志钰,里程楠,葛翼鹏,于海,朱俊明,孙立忠[3](2020)在《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是常染色显性遗传的结缔组织病,同时累及心血管、肺、眼、骨骼肌肉等多个系统[1]。90%的MFS患者在10~12年内发生主动脉事件。主动脉扩张形成动脉瘤或夹层导致破裂成为MFS患者的最常见死因。如果未接受有效治疗,平均寿命不超过45岁。有效的外科干预改善了MFS患者的预后[2]。随着研究的深入,应用药物预防MFS主动脉扩张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李志兵[4](2020)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心脏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最严重的机械并发症,一旦发生,患者血流动力学可迅速恶化,一般抢救通常无效,病死率极高,预后极差,因此如何早期识别心肌梗死后可能会发生心脏破裂的高危患者,预防心脏破裂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江西省人民医院确诊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患者99例为心脏破裂组,选取与心脏破裂组患者同一周内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后未发生心脏破裂患者228例为对照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住院资料,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1、心脏破裂组死亡82例,病死率82.8%,从症状发作到死亡平均4.9天;其中游离壁破裂67例(67.7%),死亡65例,病死率97%;室间隔穿孔31例,(31.3%),死亡16例,病死率51.6%;乳头肌断裂1例(1%)。2、诱因方面部分患者心脏破裂发生前多存在情绪激动、紧张、反复胸闷胸痛、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如厕时等诱因。3、心脏破裂组平均年龄、心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转氨酶、血糖、肌酐、尿素氮、尿酸、症状发作至就诊时间、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比例、住院期间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及急性左心衰比例、室壁运动低平比例、心功能分级(Killip分级)II级以上比例、GRACE缺血评分、CRUSADE出血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而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淋巴细胞百分比、白蛋白、总蛋白、血清钙离子、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左室射血分数、冠心病史比例、行急诊PCI比例、使用比伐卢定、GPIIb/ⅡI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ACEI/ARB类药物(ACEI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RB为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使用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未早期行急诊PCI(OR=2.899,95%CI:1.192,7.053)、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OR=4.057,95%C1:1.373,11.986)、高水平肌酐(0R=3.046,95%CI:1.155,8.035)、谷丙转氨酶升高大于80mml/L(0R=5.074,95%CI:1.733,14.861)、血清钙离子浓度低于2.2mmol/L(OR=6.982,95%CI:2.766,17.563)、白细胞数大于12x109/L(OR=3.046,95%CI:1.214,7.639)、收缩压低于120mmHg(OR=2.932,95%CI:1.226,7.012)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的独立预测危险因素,年龄<60岁(OR=0.294,95%CI:0.096,0.896)则是保护因素。结论:ST段抬高型心梗、肌酐升高、未行急诊PCI、转氨酶升高、血压低、血清钙离子浓度降低、白细胞数升高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0岁为其保护因素。

欧阳丰[5](2020)在《冠心病合并室壁瘤外科治疗术后早、中期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随访观察昆明市延安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治疗的室壁瘤患者,并进行早、中期临床疗效分析。[方 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01月至2019年05月我院冠心病合并室壁瘤行手术治疗的108例患者临床资料,术前通过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及彩超结果等资料进行统计,室壁瘤手术方式包括室壁瘤标准线性修补术和室壁瘤补片成形术两大类,术后通过门诊彩超室查询患者复查资料以及电话随访患者术后恢复情况。随访周期为3月至9年,共随访3-115个月,失访8例,随访率:92.5%。应用SPSS-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 果]收集我院冠心病合并室壁瘤行手术治疗的108例患者,其中男性90例(83.3%)、女性18例(16.7%),年龄:35岁至74岁、平均年龄:58.19±8.73岁,吸烟者85例(78.7%)。合并室间隔穿孔23例(21.3%),二尖瓣关闭不全12例(11.1%),三尖瓣关闭不全5例(4.6%),左心室血栓9例(8.3%),高血压56例(51.8%)(1级4例,2级12例,3级40例),糖尿病39例(36.1%),高脂血症20例(18.5%),脑梗塞29例(26.9%),颈动脉狭窄7例(6.5%),心房颤动8例(7.4%),既往支架植入术29例(26.7%),充血性心力衰竭17例(15.7%);心绞痛病史88例(81.5%),心梗病史91例(84.3%);心功能(NYHA)分级平均为(3.07±0.61),其中 Ⅱ 级 5 例(4.6%),Ⅲ 级 87 例(80.6%),Ⅳ级16例(14.8%);冠脉左主干病变18例(16.7%),平均狭窄程度(8.24±21.13)%、前降支病变95例(87.9%),平均狭窄程度(76.89±33.67)%、第一对角支病变24例(22.2%),平均狭窄程度(17.26±33.51)%、第二对角支病变10例(9.3%),平均狭窄程度(7.99±25.36)%、回旋支病变78例(72.2%),平均狭窄程度(55.38±40.00)%、右冠病变81例(75.0%),平均狭窄程度(61.04±40.23)%;室壁瘤位于心尖部90例(83.3%)、心室前壁1例(0.9%)、侧壁4例(3.7%)、后壁13例(12.1%);室壁瘤108例患者中采用标准线性修补术64例(59.2%)、左室补片成形术44例(40.8%),同期行冠脉旁路移植血管0-5支(2.67± 1.45);对二尖瓣进行处理共12例(11.1%),其中二尖瓣成形术2例(1.8%)、二尖瓣机械瓣置换9例(8.3%)、生物瓣置换1例(0.9%);三尖瓣瓣环成形5例(4.6%),其中kay’s成形1例(0.9%),DeVega成形4例(3.7%);心室血栓清除术9例(8.3%),室间隔穿孔修补术23例(21.3%),平均手术时间(6.29±1.71)h,阻断主动脉时间(115.48±44.39)min,体外循环时间(182.70±60.09)min,带呼吸机时间(80.55±99.82)h,ICU 停留时间(6.26±5.34)d,术后IABP辅助34例(31.5%),IABP使用时间(2.13±4.78)d;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平均为(54.50±7.41)mm,相比较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0.80±8.64)mm明显缩小;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为(39.22±6.36)%,较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35.22±6.32)%明显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室性心律失常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二次开胸探查止血2例、延迟关胸5例、再次开胸并延迟关胸共3例(死亡1例),心包积液行开窗引流术2例、切口愈合不良3例、胸腔积液7例、低心排综合征11例(死亡4例)、重症肺部感染1例(死亡1例)。[结 论]冠心病合并室壁瘤患者术前精确分层诊断极为重要,确诊患者应住院治疗,手术策略应根据如下情况着重考虑:①对于手术方式应选择线性修补或补片成形;②二尖瓣是否需要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或二尖瓣成形;③三尖瓣是否需要处理;④旁路移植的位置和支数。术前通过药物治疗改善患者心功能,对于泵功能衰竭、循环难以维持的患者需术前植入IABP辅助提高患者围手术期生存率并创造手术条件。通过对比手术前后心脏彩超的相关指标结果提示对室壁瘤患者进行外科手术干预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室壁瘤线性修补及心室补片成形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射血分数及左室内径,随访表明术后患者早、中期生存状况良好。

钱志敏[6](2020)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发心脏破裂(cardiac rupture,CR)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并探讨临床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20年1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AMI患者1936例,其中发生心脏破裂患者26例为心脏破裂组,按照1:5匹配原则,随机选取与心脏破裂组同期入院但未发生心脏破裂的130例AMI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在院期间一般资料、检验资料、病情变化、冠脉造影情况以及治疗方案,并对心脏破裂患者进行预后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MI并发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1.AMI并发心脏破裂患者共计26例,心脏破裂的发病率约为1.34%,男性9例,女性17例,心脏破裂患者均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其中心脏游离壁破裂16例(61.53%),室间隔穿孔9例(36.41%),乳头肌断裂1例(3.84%)。2.在单因素分析中,两组患者入院收缩压、舒张压、糖尿病、高血压、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随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TG、TC、HDL-C、LDL-C、血肌酐及血钠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破裂组患者年龄、女性比例、入院心率、肌钙蛋白、NT-ProBN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尿素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行急诊PCI比例、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CEI/ARB)比例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94,95%CI:1.021~1.173)、血红蛋白降低(OR=0.925,95%CI:0.888~0.963)、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OR=1.179,95%CI:1.030~1.337)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结论1.心脏破裂发生前常有异常活动或诱因,如用力排便、情绪激动、用力咳嗽等。心脏破裂发生的时间存在两个高峰期,在第1个高峰期在AMI症状出现一天以内,第2个高峰期在AMI症状出现一周以后。2.高龄、血红蛋白降低、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是AMI患者发生心脏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尽早的再灌注治疗、ACEI/ARB类药物的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是预防AMI后发生心脏破裂的重要措施。3.再灌注时间延迟,且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回旋支为梗死相关动脉的AMI患者,应当警惕发生心脏破裂。

周文全[7](2020)在《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在临床当中是常见并发症之一,且是AMI死亡的主要病因。尽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AMI合并CS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是具有风险性,仍有很高的死亡风险。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 Aortic Ballon Pumping,IABP),具有增强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心肌氧耗及心脏后负荷功能,有研究认为将其与PCI联合应用能够提升AMI合并CS的治疗效果,优化预后,但循证支持不足,尚未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目的评价IABP联合PCI治疗AMI合并CS的疗效,为临床中AMI合并CS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期间于我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为研究对象,共98例,展开回顾性研究分析。按照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其中行51例行PCI治疗,设置为对照组;另外47例于PCI术后联合应用IABP治疗,设置为治疗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尿量、乳酸、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 Tn I)、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 Tn T)、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MB,CK-MB)、临床疗效、预后随访情况(术后30d及术后6个月的死亡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再次心肌梗死率),综合评价IABP联合PCI治疗方案的应用价值。结果1.急救前,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Rate,HR)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ABP后1h,治疗组患者MAP显着升高、HR显着降低;治疗后1d,治疗组MAP高于对照组,HR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O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急救前,两组患者LVEF、NT-pro BNP、尿量、乳酸、c Tn I、c Tn T、CK-MB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d,治疗组LVEF、NT-pro BNP、乳酸优于对照组,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尿量显着高于对照组,c Tn I、c Tn T、CK-MB显着低于对照组,催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1d,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1.49%)高于对照组(68.63%),差异显着(P<0.05)。4.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患者死亡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患者再次心肌梗死率、MACE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患者死亡率、再次心肌梗死率、MACE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IABP联合PCI在AMI合并CS治疗当中具有应用优势,能够平稳血流动力学、减轻心肌损伤、增加尿量、提升近期疗效、改善预后。

方曙,汪璐芸,崔广林,方泽民,丁虎,曾和松[8](2019)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并发室间隔穿孔(VSR)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AMI合并VSR的30例患者经IABP辅助治疗后临床结局资料。比较患者经IABP治疗前、后一般基线资料、血液动力学、心功能改善情况和院内死亡率。结果:IABP能显着改善患者血液动力学和心功能,室间隔穿孔直径>1.5 cm是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在IABP辅助下,室间隔穿孔直径<1.5 cm患者存活17例(56.7%),放弃1例,死亡4例;室间隔穿孔直径>1.5 cm患者存活2例(6.7%),放弃1例,死亡5例。结论:IABP救治AMI后并发VSR能显着改善血液动力学和心功能,降低死亡率和不良预后,但对室间隔穿孔直径>1.5cm的患者机械支持效果有限,如何提高此类患者生存率需要进一步研究。

高卿,陈彧,刘刚,陈生龙,董穗欣[9](2019)在《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非选择性病例的外科临床结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预后与外科治疗结果,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方式与时机。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19年2月,选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外科连续非选择性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病例23例,其中男性12例(52. 2%),女性11例(47. 8%),平均年龄(64. 26±11. 09)岁;接受手术18例,未行手术治疗5例。总结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和手术相关情况,并进行随访。结果: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穿孔发生到手术平均时间为(19. 39±13. 67) d,其中穿孔1周内手术的共6例(33. 3%),2~4周内手术的共6例(33. 3%),4周以上手术的共6例(33. 3%)。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行急诊手术11例(61. 1%),择期手术7例(38. 9%)。5例患者(27. 8%)采用将室间隔穿孔用补片隔绝于左心室腔外,13例患者(72. 2%)采用直接扩大补片修补穿孔。18例手术中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12例(66. 7%)。所有手术患者中,住院期间死亡7例(38. 9%),相较于生存患者,围手术期死亡患者穿孔发生更早[(1. 83±0. 75) d vs.(5. 22±4. 66) d,P=0. 019],有更高的急诊手术率(100. 0%vs. 36. 4%,P=0. 009)和更低的同期旁路移植手术率(28. 6%vs. 90. 1%,P=0. 008)。术后随访中位时间2年(3个月~10年),2例患者因心功能不全分别于术后2个月死亡,长期院外存活9例(50. 0%)。未手术治疗的5例患者中,2例在等待手术期间死亡,3例拒绝手术的患者均在出院后1周内死亡。结论:外科手术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患者有效治疗方式;最佳的手术时机需通过实时的评估与监测,结合患者情况综合决定;术中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于室间隔穿孔患者可能是有益的。

杨佳汇[10](2019)在《IABP辅助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病人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渐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患者越来越多,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人口数也急剧增加。急性心肌梗死后紧急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可减少心肌梗死的面积,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然而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症的发生如室间隔穿孔大大地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室间隔穿孔(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VSR)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少见但十分严重的机械性并发症,发生率为0.2%-0.5%。室间隔穿孔后心室内血液因室间隔穿孔的面积发生动力学改变,穿孔面积小的患者可能不表现出临床症状,穿孔面积大的患者心室内血流迅速改为左向右分流,出现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此时患者药物治疗的病死率高,最根本的治疗是进行手术治疗。目前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尚未确定,依据文献报导[2],一般不主张行急诊手术,常选择在血流动力学稳定后2-3周进行手术治疗,此时坏死、水肿的心肌已形成“瘢痕”组织,有利于手术治疗,增加手术成功率。如何使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至心肌梗死后的2-3周成为术前治疗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心脏辅助装置的应用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患者提供了手术机会,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因为其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而被广泛应用于急危重症患者,如室间隔穿孔、心源性休克、心脏移植等。现通常选择股动脉作为穿刺血管植入IABP,IABP的辅助原理是球囊位于锁骨下动脉与肾动脉之间的降主动脉之间,在压力或心电信号的触发下,在心脏的舒张期气囊充气,增加主动脉内的舒张期压力,使主动脉舒张压较辅助之前提高30%70%;球囊在心脏收缩期迅速放气,此时主动脉压随之降低5%30%,使得左心室后负荷降低,心排血量增加,最高增加30%左右。心排血量的增加使得左心室的舒张末压力和容积降低10%15%,左心室功能得到改善[3]。不仅如此,IABP在增加心肌氧供的同时降低氧耗,改善心肌氧供需平衡,IABP在心室舒张期充盈不仅增加主动脉舒张压使冠脉血流增加,增加心肌氧供,而且在降低左心室舒张末压后左心室室壁张力下降从而能降低氧耗,改善心内膜下的冠状动脉的灌注。现有文献报道[2],在围手术期应用IABP可改善即刻和长期的血流动力学,降低死亡率。但是作为心脏辅助装置之一,长期应用IABP仍有不可避免的并发症发生率,如渗血、机械性血小板减少等,如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样影响着治疗效果。本文结合患者的病历资料,探究IABP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病人的治疗效果,为后期室间隔穿孔病人的救治提供临床资料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15年10月1日2018年10月1日期间的33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病人的临床病例资料、诊断、治疗方法、结果及预后。研究对象共33例,男性13例(39%),女性20例(61%),年龄最小55岁,最大78岁(平均66.2岁);其中合并糖尿病14例,高血压17例,慢性肾功能不全8例。发生室间隔穿孔的病人均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其中18例患者均应用MAQUET型反搏机,并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置管术,各患者根据具体情况应用相应的触发模式,应用时间为0.19天-25.9天(平均14天)。分析比较植入IABP组患者植入前及植入后2h、12h、24h的心率、血压(收缩压、舒张压)、中心静脉压的改变;比较植入IABP组及非植入IABP组的患者心功能改变、肾功能改变,及住院时间、住院花费、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时间、应用呼吸机的时间、30天生存率;应用IABP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应用IABP的室间隔穿孔病人30天死亡率明显低于未应用IABP的患者,平均中位生存期时间增加(30d VS 9d)。本研究中进行IABP辅助的患者有18例,其中10例(55%)患者应用IABP后生命体征维持至心肌梗死后2-3周,后成功进行室间隔封堵术,术后患者痊愈出院;8例患者在等待手术期间发生心源性休克,7例患者经抢救治疗无效后死亡,1例患者急行室间隔封堵术,术后2天死亡;在未用IABP辅助的15例室间隔穿孔的患者中,12例(80%)患者于住院期间因血流动力学紊乱而死亡,3例(20%)患者在30天随访时并未发生死亡事件。2.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发现,应用CRRT的时间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14.75h vs19.70h),应用IABP的患者呼吸机应用的时间低于未用IABP的患者(12.56h vs 22.33 h),应用IABP的患者住院时间(22.06±11.27 d vs 10.33±6.46d)及花费(17.765±1.107万元vs 0.812±0.587万元)均高于未应用IABP的患者。3.植入IABP有助于患者心功能及肾功能改善。植入IABP组的患者,植入IABP 24h后EF及SV升高,BNP降低;未应用IABP组的患者住院24h后EF及SV无明显改善,BNP升高;同时发现应用IABP后患者的血肌酐降低,未应用IABP的患者血肌酐升高。4.IABP有助于患者血流动力学得到迅速改善,应用IABP后24h患者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中心静脉压得到改善。5.应用IABP的患者仍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应用IABP的患者中有7例(38%)出现并发症,以血小板减少最常见,共有4例发生(22%),其中2例为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2例为机械性损伤;其次为渗血,共发生2例(11%);穿刺侧肢体血栓形成发生1例(5%)。结论:应用IABP辅助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病人可改善患者心功能及肾功能、稳定血流动力学,为较好的手术时间提供准备,提高手术成功率,延长生存时间。

二、急性心肌梗死并室间隔穿孔长期生存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心肌梗死并室间隔穿孔长期生存1例(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在冠心病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室间隔穿孔中的诊断价值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2)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预后及介入治疗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观察指标
        1.2.1 一般资料
        1.2.2 超声心动图及化验室指标
    1.3 治疗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短期死亡组与短期存活组比较
    2.2 短期死亡影响因素的Logsitic回归分析
    2.3 随访期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
    2.4 介入治疗与保守治疗比较
    2.5 随访期死亡危险因素的Cox回归分析
3 讨 论

(3)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马方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概述
2.药物治疗现状
3.思考与展望

(4)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心脏破裂组临床特征
    3.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3 两组患者血液学指标比较
    3.4 两组患者检查指标比较
    3.5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
    3.6 两组患者再灌注治疗及药物方面比较
    3.7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心脏破裂的发生率
    4.2 心脏破裂发生的时间
    4.3 心脏破裂的分型
    4.4 心脏破裂的临床表现与治疗
    4.5 心脏破裂的诱因
    4.6 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
    4.7 心脏破裂的预防
    4.8 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5)冠心病合并室壁瘤外科治疗术后早、中期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心肌梗死后并发左心室室壁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局限性与展望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破裂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8)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救治方法
    统计指标
    统计学处理
结 果
    AMI后发生VSR的特征分析
    AMI发生VSR的罪犯血管分析
    血液动力学和心功能改善情况
    IABP辅助治疗AMI后合并VSR预后情况
    IABP辅助治疗并发症情况
讨 论

(9)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非选择性病例的外科临床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病例基本资料
    2.2 临床结果
    2.3 不同组间患者比较
        2.3.1 围手术期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2.3.2 急诊手术与穿孔时间及预后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室间隔穿孔的整体预后
    3.2 外科手术的时机
    3.3 术前冠状动脉造影
    3.4 手术方式及改进

(10)IABP辅助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病人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手术方法
    3 资料收集
    4 IABP应用的指征、有效标准及停机指征:
    5 IABP的调整
    6 IABP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7 观察指标
    8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四、急性心肌梗死并室间隔穿孔长期生存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在冠心病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室间隔穿孔中的诊断价值探析[J]. 陈保霞. 基层医学论坛, 2021(28)
  • [2]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预后及介入治疗效果分析[J]. 蒋亚鹏,孙子瑞,陈同峰,刘煜昊,韩艳,韩宇.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21(02)
  • [3]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J]. 陈苏伟,陈宏,钟永亮,乔志钰,里程楠,葛翼鹏,于海,朱俊明,孙立忠.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12)
  • [4]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D]. 李志兵. 南昌大学, 2020(08)
  • [5]冠心病合并室壁瘤外科治疗术后早、中期疗效分析[D]. 欧阳丰.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6]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D]. 钱志敏. 扬州大学, 2020(04)
  • [7]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观察[D]. 周文全.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8]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疗效[J]. 方曙,汪璐芸,崔广林,方泽民,丁虎,曾和松.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9(06)
  • [9]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非选择性病例的外科临床结果[J]. 高卿,陈彧,刘刚,陈生龙,董穗欣.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06)
  • [10]IABP辅助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病人的临床研究[D]. 杨佳汇. 河南大学, 2019(07)

标签:;  ;  ;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长期生存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