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层序地层初步分析

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层序地层初步分析

一、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层序地层初析(论文文献综述)

商晓飞,李蒙,刘君龙,段太忠[1](2022)在《基于源-汇系统的砂体分布预测与三维地质建模——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新场构造带须二段为例》文中认为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新场构造带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以下简称须二段)蕴含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须二段砂泥岩在空间上频繁互层,物性好的砂岩横向变化快,给须二段地层对比和储层预测带来困难。为了定量描述须二段砂泥岩的空间展布特征和有效储层分布规律,基于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识别了须二段层序地层界面,通过地震属性提取与优选,解析了须二段沉积充填特征,明确了沉积体系演化和砂体分布,构建了新场构造带须二段源—汇系统模式,建立了砂泥岩三维地质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受砂泥岩互层数影响,地震属性与砂体厚度呈现两类相关性趋势,波阻抗正值之和地震属性能够更好地响应砂泥岩的分布。(2)须二段下亚段沉积期物源主要来自北西方向,砂体主要沉积在该区西部;中亚段沉积期物源主要来自北西向和北东向,并形成横向分布广、厚度较大的砂体;上亚段沉积期物源主要来自北东向,东部砂体较为发育。(3)根据砂体迁移规律拟合砂岩变差函数,可以较准确地实现砂泥岩的三维空间分布刻画。结论认为:(1)新场构造带须二段具有北东和北西两个供源水系,分别形成了主、次两套源—汇系统;(2)基于源—汇系统建立的融合地质沉积模式与地球物理预测的砂岩空间分布模型,经后期实钻井检验,模型反映的储层性质符合率较高,可以为后续的优质砂岩岩相模拟、储层属性参数的定量化表征奠定基础。

施振生,朱筱敏,张亚雄,金惠[2](2021)在《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沉积储层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天然气资源丰富,常规气藏和非常规气藏共存,等时地层格架下的沉积储层控制了天然气资源时空分布和富集。随着天然气勘探不断深入,沉积储层研究不仅体现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而且取得了显着进展。在建立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层序地层格架基础上,确定了前陆盆地对称型和不完全对称型结构层序地层样式及演化模式。四川盆地马鞍塘组—须家河组三段(须三段)为海相沉积,须家河组四段(须四段)—须家河组六段(须六段)为陆相沉积,但仍受到海侵作用的影响。马鞍塘组主要发育礁滩相、泻湖相、潮坪相和三角洲相,小塘子组主要发育障壁砂坝-泻湖沉积,盆地周缘发育小型三角洲。川西须家河组须二段、须四段和须六段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须三段主要发育滨海-三角洲沉积,须五段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沉积。晚三叠世四川盆地存在秦岭古陆、大巴山古陆、松潘-甘孜褶皱带(古龙门山)、康滇古陆和江南(雪峰)古陆等5大物源区,不同物源区的物源性质、影响范围和程度均存在巨大差异。整体上,须二段-须三段沉积时期,物源主要来自于盆地北部,其他方向物源影响范围相对较小。须家河组发育致密砂岩储层,压实作用造成本地区砂岩原生孔隙度大幅度减小,Ⅱ期和Ⅲ期石英加大进一步减小原生孔隙,封闭的地下流体环境是储层保持致密化的又一原因。须家河组甜点储层的形成受沉积微相、溶蚀作用,绿泥石衬边和裂缝控制,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砂体为有利沉积微相。近年来,浅水三角洲研究和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浅水三角洲、细粒沉积学及沉积机理、沉积过程模拟、细粒沉积储层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领域及未来发展方向。

陈洪德,刘磊,林良彪,王兴龙,王志伟,余瑜,曾剑,李朋威[3](2021)在《川西坳陷西部龙门山隆升时期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响应》文中研究表明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时期经历了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沉积环境的转变,龙门山隆升过程中坳陷周缘不同物源供砂的差异性致使盆内砂体展布规律复杂、储集体非均质性强。以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二段和四段为研究重点,结合钻、测井以及地震资料,阐明沉积地层及砂体展布特征,揭示须家河组沉积时期沉积充填过程及其对龙门山隆升的响应。须二段沉积时期,龙门山北段局部隆升,弱挤压与强物源供给背景,以米仓山-大巴山供砂为主;海-陆过渡相三角洲前缘叠置河道具有相对的一致性与继承性,北部主河道向东迁移。须三段沉积时期,龙门山北、中段整体表现为水下隆起,强挤压与弱物源供给背景,南部康滇古陆及米仓山-大巴山为主要物源;海-陆过渡相三角洲砂体主要发育于坳陷北部和南部斜坡部位,滩坝砂体呈点状局部发育坳陷中央。须四段沉积时期,龙门山北、中、南段全面隆升,弱挤压与强物源供给背景,会同北部米仓山-大巴山双侧供砂且整体连片;湖相三角洲砂体范围稳定,总体呈NW-SE与NE-SW双向展布。龙门山幕式挤压过程中隆升强度和时序的差异共同控制了各沉积时期坳陷内砂体的沉积充填过程。

梁霄[4](2020)在《川西坳陷北段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下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川西坳陷北段油气勘探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曲折性特征,是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之一。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是四川盆地海相油气勘探继川中安岳气田开发投产后的下一个油气重要战略接替区,研究意义十分重要。晚三叠世以来龙门山的隆升与川西前陆盆地的沉降使川西坳陷北段三叠系以深的海相地层具有深埋藏和/或强隆升和/或强改造特征。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与深层特性是川西坳陷北段海相油气勘探的关键地质属性。本论文依据地质、地震资料,利用地球化学方法,以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与天井山古隆起构造演化研究为基础,完成川西坳陷北段海相油气地质特征分析。对比前陆扩展变形带古油藏成藏破坏序列,揭示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表明:(1)川西坳陷北段早古生代存在绵阳-长宁拉张槽与天井山古隆起两个重要构造单元。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构造特征解析表明川西坳陷北段处于“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中心,是寒武系麦地坪组-筇竹寺组黑色富有机质泥页岩的沉积中心,发育厚度近500m的下寒武统海相碎屑岩地层。寒武纪-奥陶纪之交的构造运动在川西坳陷北段有显着表现,反映为天井山古隆起的形成,是早古生代构造-沉积性质由拉张转向挤压的重要节点;(2)现今川西坳陷北段具有强隆升-深埋藏复杂地质构造背景,并具有相应的分带特性。马角坝断裂是龙门山冲断带北段与川西坳陷北段的分界断裂。(1)号隐伏断裂(灌县-安县断裂)将川西坳陷北段分为北西侧的前陆扩展变形带与南东侧的川西梓潼-剑阁坳陷。构造-埋藏演化史解析表明,前陆扩展变形带晚三叠世后具有典型的中埋藏-强隆升-强变形特征,而川西梓潼-剑阁坳陷主体则具有深埋藏-弱隆升-弱变形特征;(3)根据川西坳陷北段烃源岩展布特征与有机地化指标参数,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是区域深层海相最佳烃源岩。露头及岩心分析表明,川西坳陷北段震旦系-二叠系储集层以白云岩为主。灯影组灯四段、灯二段与栖霞组栖二段因适时的原油充注以及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使之成为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最佳储集层系。川西坳陷北段具有以断裂-不整合面为核心的垂侧向复合输导系统。川西坳陷北段所具有的深层特性与油裂解后形成的超压特性使川西坳陷北段存在良好的初始静态保存条件,表现为以中下三叠统膏盐岩、下寒武统海相碎屑岩以及上三叠统-侏罗系巨厚陆相碎屑岩为核心的多级封盖特征。(1)号隐伏断裂前缘的双鱼石地区具有良好的油气保存条件;(4)川西坳陷北段古油藏油源示踪首次将灯影组储层沥青纳入比对范畴。天井山构造带及米仓山前缘灯影组储层沥青、寒武系固体沥青脉与稠油油苗、泥盆系平驿铺组稠油、观雾山组储层沥青、栖霞组-茅口组油苗、飞仙关组油苗与侏罗系油砂等不同层系不同相态古油藏有机碳同位素与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精细示踪明确古油藏系统均是以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黑色泥页岩做为最主要母源,而上二叠统大隆组仅具有微弱补充。“天井山古隆起古油藏系统”的建立与拉张槽(绵阳-长宁)-古隆起(天井山)优势成藏组合对油气的早期聚集效应具有高度耦合关系;(5)川西坳陷北段海相油气具有多样多期成藏特征。川西坳陷北段具有以下寒武统为主的多源供烃、以断裂-不整合面为主的复合输导和以中下三叠统为主的多级封盖等地质特性。根据相应的生储盖组合划分、油源判别与构造期次梳理结果,地质-地球化学成藏模式表明川西坳陷北段深层多样多样多期成藏特征可分为“原生油藏→原生气藏”与“次生油藏→原生气藏”两类。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海相油气有利区分布具有典型的受拉张槽-古隆起和盆山结构联合-复合作用控制。川西坳陷北段主体构造晚期调整微弱,除深层双鱼石-射箭河潜伏构造带中二叠统栖霞组外,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东侧下伏灯影组优质储层与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具有与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相似的构造-沉积特征,具有形成大型原生气藏的极佳成藏条件。

邓涛[5](2020)在《龙门山前陆盆地西南缘须家河组黑色页岩特征及有机质富集机理》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须家河组一三五段仅作为烃源岩或致密砂岩储层的盖层来简单评价,缺乏对页岩的系统描述。本论文针对龙门山前陆盆地西南缘地区须家河组一三五段黑色页岩地质条件、岩石学特征、储层特征和有机质富集机理等存在的科学问题,通过川西南地区唯一一口从地表侏罗纪地层钻至须家河组的全取心井-乐地1井(LD-1)为重点研究对象,同时辅助结合峨眉川主、峨眉赵河坝、高庙、马庙、泉水沱、舟坝六条须家河组地表剖面,对川西南地区须家河组页岩岩石学特征、页岩储层特征和有机质富集机理进行了分析。须家河组页岩共划分出平行纹层黏土质泥岩、平行层状黏土质泥岩、富生屑和泥质互层泥岩、生物扰动黏土质泥岩、细粒泥质异重流沉积5个岩相类型,揭示出须家河组富有机质泥岩颗粒粒径变化大,沉积构造由牵引流搬运过程、生物扰动和底栖宏体生物形成,呈现出浅水富氧水体环境的特征。镜下薄片揭示存在胶磷矿和菱铁矿等弱氧化环境指示意义矿物。须三段和须五段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须一段Ⅱ2型为主,有机质处于成熟-高成熟的大量生气阶段,有机碳含量多数在2.0%以上,达到页岩气富集的有机质丰度下限标准。川西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页岩硅质含量普遍较高,均在45%以上,几乎全是陆源碎屑硅,其中须五段和须一段平均达54%以上,其次为须三段,达48%,高硅脆性特征有利于页岩储层改造。黏土矿物上须家河组一三五段岩心总体与露头的黏土矿物含量分布相似,均以伊蒙混层占绝对主导,所有露头样品和岩心样品都未检测到蒙脱石的存在。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氩离子抛光、矿物组分以及物性分析,指出须家河组页岩主要以无机孔为主,主要存在的孔隙类型为矿物溶蚀孔隙,其次为少量有机质孔隙和黄铁矿晶间孔隙,有机质孔隙则主要发生在须一段海相页岩。矿物溶蚀孔多为黏土矿物和碎屑颗粒粒间、粒内溶蚀孔,多呈不规则状,连通性较差。储集物性表现为低孔低渗特征,页岩脆性较好,具备形成页岩气的储层条件。随着埋深增加,不同沉积环境下的页岩样品孔隙结构参数发生显着变化,表现为页岩孔隙BET比表面积逐渐增大、BJH平均孔径逐渐减小和BJH总孔体积不断增大的特征,且须一段泥页岩孔隙的比表面积和总孔体积相比于上覆两个层位发生数量级的倍增。须家河组三个目标页岩段均沉积于较浅水次氧化(广义的缺氧底水环境)为主的背景,底水并未达到缺氧(狭义的铁化缺氧环境)甚至硫化程度。利用Ba/Al、生源钡、Sr/Al和P/Ti四个比值表征古生产力,这些指标都与TOC表现出极高的正相关性,暗示表层水体提高的有机碳初级生产力模型富集机理。利用Sr/Ba比、TS/TOC比、B/Ga比和Ca/(Ca+Fe)比定性-半定量恢复古盐度,须一段有明确的海相指相化石为海相沉积已得到公认,须三段和须五段都以淡水沉积为主,但常在淡水区-咸水区波动,可能是间歇海侵的结果。Sr/Cu比和C值结合晚三叠世全球古气候和古地理重建结果,表明三个页岩段均沉积于暖湿气候背景。Cd/Mo-TOC判别图、Co×Mn–Al图版、Co[EF]×Mn[EF]-Al图版和Cd/Mo–Co*Mn交汇图以及关键微量金属元素富集系数可以判别水体滞留程度。须家河组页岩总体沉积于次氧化底水环境,导致上述多种图版有效性较差,更多地处于上升流和局限盆地两种端元模型的中间态,结合前陆盆地和古盐度演化历史,认为须家河组经历了与开阔海连通(须一段)、半局限或与外海局限连接(须三段)和全局限(须五段)三阶段演化历程。须家河组页岩段沉积时期有高的沉积速率,快速沉积有助于快速供应和埋藏有机质并能够迅速与上覆氧化水体或沉积物质相隔离,因此避免了有机质被氧化或降解。须一段海相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主要受上升流提高的初级生产力水平、盐度分层导致水体垂向交换受阻(类似河口湾环流)、高沉积速率和次氧化环境控制。须三段和须五段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除了高的初级生产力、高沉积速率和次氧化环境等共因外,陆相或大陆来源的碳化植物化石等带来的大量再旋回和古代难熔有机质(镜质体和基质镜质体等煤素质)可能更重要,因此一定程度上这两个页岩段的有机质富集很可能独立于古环境演化,TOC的高低主要反映的是陆相植物的改变和/或大陆风化作用轻度,而与水体古生产力无关。

曹晶晶[6](2020)在《致密砂岩储层构型研究 ——以广元工农镇须家河组野外露头为例》文中指出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作为致密砂岩气勘探的主力层位,具有沉积厚度大、岩性致密、连续性差的特征。为精细解剖厚层砂体,明确致密砂岩储层构型单元的发育特征和叠置样式,分析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的非均质性成因,本论文选取广元工农镇虎星村须二段河流相露头为典型剖面进行储层构型研究,这对于四川盆地须家河组致密气藏有效的勘探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观察描述野外露头、建立自然伽马剖面以及进行镜下铸体薄片鉴定、粒度分析和物性分析,明确典型剖面须二段河流相砂体的沉积、岩石学以及物性特征,在此基础上识别并划分沉积微相类型、岩相类型和储层构型单元,应用非均质性参数综合分析砂体的非均质性特征,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分析须二段河流相砂体非均质性成因。结果表明:(1)根据陆相盆地基准面旋回划分方案,对广元虎星村须二段剖面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共划分了4个Ⅴ级层序界面(B1~B4),5个短期旋回(SSC1~SSC5)。露头中发育河流辫—曲转换的特征,在短期旋回中识别出河道微相、心滩微相、边滩微相和决口扇4种沉积微相。影响研究区河流辫—曲转换的地质因素为地形坡度、短期基准面旋回、沉积物供给量、古气候、断层活动五个方面。(2)广元虎星村须二段河流相剖面发育9种岩相类型:槽状交错层理砂岩相(St)、低角度下切型板状交错层理砂岩相(SpⅠ)、高角度下切型板状交错层理砂岩相(SpⅡ)、平行层理砂岩相(Sh)、块状层理砂岩相(Sm)、沙纹层理砂岩相(Sr)、水平层理粉砂岩相(Fh)、波状层理粉砂岩相(Fl)及块状层理泥岩相(M)。(3)在剖面中识别出5种河流相储层构型单元:河道(CH)、横向砂坝(TB)、纵向砂坝(LB)、斜列砂坝(DB)和决口扇(CS)。储层构型单元之间发育5种叠置关系:决口扇在河道顶部呈孤立型叠置(CH—CS);在心滩微相沉积时期,纵向砂坝在横向砂坝上方呈垂向叠置侧向拼接沉积(TB—LB);在边滩微相沉积时期,纵向砂坝在斜列砂坝上方呈垂向叠置侧向拼接沉积(DB—LB);在辫—曲转换时期,由于基准面的升降,单期河道之间的叠置方式(CH—CH)表现为两种:(1)辫状河单期河道砂体呈垂向切叠式叠置(2)曲流河单期河道砂体呈侧向对接式叠置。(4)以孔渗平均值作为物性评价参数,剖面中储层构型单元物性由好到差依次为:曲流河河道、横向砂坝、纵向砂坝、辫状河河道及斜列砂坝。以渗透率变异系数Vk、渗透率突进系数Tk、渗透率极差Jk和均质系数Tp作为评价参数进行构型单元层内非均质性评价,结果表明,曲流河河道以及心滩中发育的纵向砂坝和横向砂坝层内非均质性较弱,边滩中发育的斜列砂坝、纵向砂坝层内非均质性较强,辫状河河道层内非均质性最强。从沉积微相单元的角度分析,结合沉积微相单元内部的单砂体规模以及叠置关系综合分析表明,心滩的非均质性最弱,曲流河河道次之,边滩的非均质性较强,辫状河河道非均质性最强。(5)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分析须二段河流相砂体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一是构造运动和短期基准面旋回导致A/S值变化,控制河流相砂体叠置方式;二是成岩作用对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非均质性的影响,压实作用和硅质胶结作用使储层致密性增强,溶蚀作用对研究区储层孔隙连通性起显着作用。

肖波[7](2020)在《剑阁地区须二段沉积相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四川盆地川西北地区须家河组普遍发育砂砾岩储集层,具有成分复杂、岩石结构差异大、储层非均质性强等显着特点。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方法,对剑阁地区须二段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特征研究。从地震剖面、测井曲线等方面分析了长、中、短三级旋回界面特征,并分析了三级旋回特征。并建立了2条剖面的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层序旋回在井间的变化特征。将须二段划分为一个完整的长期旋回、两个中期旋回和13个短期旋回,旋回界面主要有不整合面、冲刷面、湖泛面等。从岩性特征、砂体发育程度等方面对须家河组的沉积相类型进行了研究,分析剑阁地区须二段的微相,从岩性特征、电测曲线特征等方面建立了各微相的识别方法。通过研究单井相特征和纵向相序特征,分析了沉积相的井间变化。从区域构造特征、砾岩厚度变化等方面分析了研究区的物源方向,认为物源主要来自其北的龙门山造山带。绘制了各小层的9张砂体厚度等值线图,9张砂地比等值线图,根据砂地比特征研究了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并从沉积的先后顺序,与层序地层研究成果相结合,分析了剑阁地区须二段各小层之间的沉积环境变化特征。为后期的分析剑阁地区须二段储层的孔隙类型和物性特征提供了帮助。

章顺利[8](2020)在《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孔隙型致密砂岩储层特征与形成机理》文中提出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优越的成藏条件。由于其储集层埋深大、超致密、非均质性较强等致使勘探难度大。在须家河组二段(须二段)发现储量最多,但投入规模开发少,早期对须二段储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裂缝型储层认识上,但近年来,在川西、川中等地区须二段钻井中均发现了孔隙型储层(包含孔隙型和裂缝~孔隙型),具有聚集较大规模储量和气井稳产潜力。因此,弄清须二段致密砂岩中孔隙型储层的基本地质特征和形成机理,对须家河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调研了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和前人研究成果,根据区内钻井、测井、岩心和测试实验等资料分析了研究区须二段致密砂岩的沉积微相特征、储集性特征,并定义了孔隙型储层。在此分析基础上,对孔隙型储层基本地质特征、储层微观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孔隙型储层的演化和形成机理,总结了孔隙型储层主控因素、发育模式和勘探方向。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前陆拗陷带新场地区和前陆隆起带合川、潼南地区须二段砂岩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沉积微相为主;前陆斜坡带金华、秋林和中台地区须二段砂岩以河口坝和远砂坝沉积微相为主,不发育分流河道。针对研究区须二段致密砂岩储集性特征,前陆拗陷带物性较差,储集空间以粒内溶孔为主;前陆斜坡带物性中等,储集空间以粒内溶孔为主,但含少量的残余原生孔隙;前陆隆起带物性较好,储集空间以残余原生孔和粒间溶蚀扩大孔为主。确定了研究区不同构造带的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将各构造带须二段储层分类评价中为I类、II类和III类的孔隙型、裂缝~孔隙型储层统称为广义上的孔隙型储层,其中前陆拗陷带、前陆斜坡带和前陆隆起带孔隙型储层孔隙度下限值分别为4%、5.5%和6%。(2)通过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等分析方法对须二段孔隙型储层基本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前陆拗陷带以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成岩作用主要为压实压溶作用和自生石英胶结作用,成岩阶段进入了晚成岩期;前陆斜坡带和前陆隆起带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前陆斜坡带成岩作用主要为压实作用和溶蚀作用,成岩阶段进入了中成岩B期;前陆隆起带成岩作用主要为包壳、衬垫绿泥石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成岩阶段已达中成岩B期,部分处在中成岩A期。根据孔隙型储层主要特征与发育成因,划分为烃类充注+绿泥石+溶蚀+裂缝型、烃类充注+绿泥石+溶蚀型、裂缝+溶蚀型3类。(3)定时定量反演了研究区各构造带须二段不同类型孔隙型储层的孔隙演化特征。前陆拗陷带压实减孔量和胶结减孔量较大,初始孔隙度下降较快,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的溶蚀增孔对孔隙有极大提升,到晚侏罗世储层致密化;前陆斜坡带也经历了相对较强的压实和硅质胶结减孔,但中侏罗世溶蚀增孔量最大,到早白垩世储层致密化;前陆隆起带经历了包壳、衬垫绿泥石和早期石英加大对孔隙的保持性作用,初始孔隙度下降最慢,晚侏罗世有机酸溶蚀作用增加了部分孔隙,到晚白垩世储层致密化。各构造带储层致密化时间均晚于油气开始大量充注时期。(4)通过埋藏史、扫描电镜、能谱、X-衍射、石英氧同位素、方解石碳氧同位素和电子探针等宏观和微观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孔隙型储层的形成机理和成岩流体演化特征。须二段孔隙型储层形成的重要机制包括早期缓慢埋藏方式和较低地温梯度下的缓慢压实作用;早期烃类充注,早期包壳、衬垫绿泥石,早期石英加大对孔隙的保持性作用和相对深埋藏条件下有机酸溶蚀作用。须二段孔隙型致密砂岩储层先后经历了(浅埋藏)酸性成岩环境→(浅埋藏)碱性成岩环境→(有机酸进入)酸性成岩环境→(深埋藏)碱性成岩环境。(5)总结了研究区须二段孔隙型储层主控因素、发育模式和勘探方向。前陆拗陷带砂体和烃源最为发育,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为碎屑成分、溶蚀作用和裂缝,在寻找孔隙型储层时应注重于晚三叠世末期和早侏罗世溶蚀期的断层和烃源岩配置关系;前陆斜坡带本身烃源较为发育,且紧邻川西前陆拗陷带生烃中心,砂体也较为发育,主控因素为碎屑成分、溶蚀作用、古构造和裂缝,在寻找孔隙型储层时应注重于中-晚侏罗世溶蚀期和生烃期的古隆起,叠加上断层裂缝;前陆隆起带长期处于隆起的相对高部位或斜坡部位,烃源差于拗陷带和斜坡带,砂岩相对发育较少,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为碎屑成分、沉积微相和裂缝,在寻找孔隙型储层时应注重于高能沉积微相,叠加上雷顶古残丘差异性压实作用形成的裂缝。

陈维[9](2019)在《马边-沐川地区须家河组暗色层系特征及研究意义》文中指出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蕴含着丰富的致密砂岩气资源,是油气资源研究的重点区块,对于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有着积极意义。虽然前人在川西南地区须家河组做了很多研究工作,但关于须家河组暗色层系的研究鲜有报道。暗色层系是须家河组油气资源的生烃层位,对暗色层系成因模式进行研究,对后续了解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的生烃过程及富集层位有着重要帮助。本文依托“四川乌蒙山区1:5万马边县、沐川县、靛兰坝、新市镇4幅区域地质调查”,在研究区内进行了剖面测制、岩性观察、样品采集、地质填图等工作,而后在室内对暗色层系进行薄片鉴定、主微量元素分析,化石鉴定、TOC测定、扫描电镜观测、X射线衍射等实验。并在上述实验分析结果基础上运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岩石学、地球化学原理、石油地质学、古生物学等理论对研究区须家河组层序地层特征、沉积相特征、暗色层系特征等展开研究,最后对暗色层系发育主控因素进行讨论,建立起暗色层系的成因模式。研究区须家河组露头出露情况不良,在室内薄片鉴定结果及前人资料文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并不能与邻区一样划分为六段。研究区须家河组由下至上划分为两段,须家河组一段、二段分界线以须家河组二段底部含泥砾砂岩为界,须家河组一段与下伏雷口坡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须家河组二段与上伏自流井组整合接触。根据层序地层学原理,结合层序识别界面及岩性组合特征,在研究区内须家河组层序划分为1个超长期旋回,2个长期旋回,及5个中期旋回。层序LSC1厚度在研究区内变化起伏不大,层序厚度在193.7m265.2m之间,平均值为243.3m。层序特征显示上升半旋回厚度与下降半旋回厚度大致相等,属于对称型旋回结构,具有相对完整的韵律性海(湖)退-海(湖)旋回过程。层序LSC2分别由须家河组二段中MSC3、MSC4和MSC5三个中期旋回层序叠加而成,是一个较完整的湖退湖进沉积旋回。层序LSC2厚度在研究区内变化起伏较大,在137.81m592.75m之间,平均为376.1m。须家河组内部发育的暗色层系(煤线、煤层)大部分可作为由向上转向下的相对转换界面,相当于海相地层中的凝缩层。通过岩性类型区分、沉积构造识别及古生物标志特征,将沉积相划分为陆相沉积体系及海陆过渡沉积体系两大类别。暗色层系主要出现在须一段下部,须一段中上部及须二段中部层位,主要发育于三角洲前缘亚相分流间湾微相、三角洲平原沼泽微相、滨湖沼泽微相及滨浅湖泥微相中。研究区内暗色层系厚度在34.7m268.3m之间,平均厚度为149.8m。系统测定了样品矿物组分、地球化学元素含量、TOC含量并将样品进行了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暗色层系中石英含量平均值为56.38%,黏土矿物平均值为36.78%,长石类矿物平均值为5.79%,还有黄铁矿、方解石、白云石等其他矿物百分比含量大约在13%左右。脆性指数平均值为74.0%,主要分布在40%100%之间,具有较好的可压裂性。TOC含量显示暗色层系属于中等-较好烃源岩。地球化学数据表明暗色层系沉积环境为淡水缺氧环境。在全面分析上述结果的基础上,认为暗色层系主要受到缺氧还原环境和沉积相的控制。缺氧环境生成的暗色层系,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与保存。沉积相的分布则控制了暗色层系的分布范围,暗色层系的展布受到湖盆及平原沼泽的范围的限制。

胡文超[10](2019)在《龙门山前陆盆地南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特征研究》文中提出龙门山前陆盆地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晚三叠世是龙门山构造隆升的重要时期,盆地在该时期由海相沉积转变为陆相沉积。本文以龙门山前陆盆地南部为研究对象,在对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岩芯和岩石薄片详细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分析测试成果,综合前人研究资料,对研究区晚三叠世须家河组地层的进行层序划分、沉积相平面展布以及对物源区研究分析,研究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南部的盆地演化过程,为龙门山前陆盆地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得出以下认识:(1)通过对野外剖面和钻井中的沉积学标志和测井曲线标志标志的研究,综合大量前人研究结果,以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为理论基础,对龙门山前陆盆地南部须家河组层序进行系统的研究,划分3个构造层序(TS1TS3)和6个三级层序(SQ1SQ6)。其中构造层序TS1由层序SQ1构成,层序SQ1相当于须家河组一段,包括马鞍塘组和小塘子组,底部发育灰色灰岩夹灰色泥岩,上部发育灰黑色泥岩;构造层序TS2由层序SQ2和SQ3组成,层序SQ2相当于须家河组二段,主要发育灰色中-细砂岩,层序SQ3相当于须家河组三段,该时期岩性主要为灰黑色泥、页岩夹粉砂岩;构造层序TS3由层序SQ4、SQ5和SQ6组成,相当于须家河组四段至六段,层序SQ4时期主要发育浅灰色中-细砂岩,夹少量粉砂岩和泥岩,SQ5和SQ6岩性主要为深灰色细-粉砂岩和灰黑色泥岩。(2)利用岩石薄片分析、石英阴极发光和碎屑锆石U-Pb测年等分析方法,得出研究区须家河组地层的物源较为复杂。TS1构造层序沉积时期,Dickinson三角图投点显示为物源区主要为克拉通内部,锆石测年以19701720 Ma年龄段为主,物源可能来自华北板块南部、康滇古陆北部;TS2构造层序沉积时期,Dickinson三角图投点显示为物源区主要为再旋回造山带,旋回类型以石英再旋回为主;层序SQ2沉积时期,以470380Ma年龄段为主,层序SQ3沉积时期,锆石样品年龄以19001720 Ma和300250Ma为主,物源区转变为松潘-甘孜褶皱带和秦岭造山带;TS3构造层序沉积时期,Dickinson三角图投点显示为物源区主要为再旋回造山带,旋回类型以石英再旋回和过渡再旋回为主,少量岩屑再旋回,在层序SQ4沉积时期,主要峰值年龄段主要为310210Ma、1050900 Ma和470380Ma,层序SQ6沉积时期,主要峰值为880730 Ma和19701720 Ma年龄段,主要由松潘-甘孜褶皱带和龙门山造山带提供物源。(3)根据研究区须家河组地层中岩石的颜色、古生物、沉积构造、粒度和岩相等特征,以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学为理论基础,将研究区划分为礁滩相、浅海相、潮坪-泻湖相、海相三角洲、湖相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相。在层序SQ1时期马鞍塘组沉积时期主要发育礁滩相、泻湖相和潮坪相,小塘子组沉积时期发育潮坪-泻湖相、浅海-陆棚相和海相三角洲相,层序SQ2和SQ3时期以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滨湖亚相沉积为主,层序SQ4时期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层序SQ5和SQ6主要发育滨浅湖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龙门山前陆盆地南部须家河组地层中发现大量震积岩,最早发育在小塘子组沉积时期,集中发育在须一段、须二段、须三段和须五段中。(4)结合沉积相和物源分析结果,表明晚三叠世龙门山造山带在小塘子组时期就已经开始发生构造隆升,TS2构造层序沉积时期持续上升,并部分露出水面,盆地完全从海相地层沉积转变为陆相地层沉积,在TS3构造层沉积时期龙门山造山带完全露出水面。

二、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层序地层初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层序地层初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源-汇系统的砂体分布预测与三维地质建模——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新场构造带须二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概况
2 层序地层特征
3 砂体地球物理预测
    3.1 地震属性优选
    3.2 沉积充填演化特征
4 砂泥岩三维地质建模
    4.1 源—汇系统
    4.2 基于源—汇认识的变差函数拟合
    4.3 砂泥岩三维模型
5 模型验证与应用效果
6 结论

(2)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沉积储层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主要研究进展
    2.1 层序地层格架
    2.2 沉积体系类型和分布
    2.3 海侵问题
    2.4 事件沉积
    2.5 “源-汇”系统
    2.6 致密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
3 热点分析和展望
    3.1 加强浅水三角洲研究,阐明大面积富砂机制
    3.2 开展细粒沉积机理及储层“甜点”预测研究
        3.2.1 富有机质页岩发育模式
        3.2.2 细粒沉积“甜点”储层预测研究
    3.3 通过沉积过程模拟,揭示不同粒级沉积物形成过程和成因机制
4 结 论

(3)川西坳陷西部龙门山隆升时期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沉积地层展布特征
    2.1 须二段沉积时期
    2.2 须三段沉积时期
    2.3 须四段沉积时期
3 沉积体系类型
    3.1 海-陆过渡沉积体系
    3.2 陆相沉积体系
        1) 冲积扇
        2) 湖泊三角洲
        3) 湖泊
4 沉积砂体展布及演化
    4.1 须二段沉积期
    4.2 须三段沉积期
    4.3 须四段沉积期
5 沉积充填过程及其对龙门山隆升的响应
6 结论

(4)川西坳陷北段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下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川西坳陷北段构造-沉积演化研究现状
        1.2.2 川西坳陷北段古油藏-油气显示研究现状
        1.2.3 川西坳陷北段油气地质条件研究现状
        1.2.4 川西坳陷北段海相烃源岩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1.5.1 主要成果
        1.5.2 创新点
第2章 早古生代川西坳陷北段构造-沉积格局
    2.1 川西坳陷北段晚三叠世前构造-沉积背景
        2.1.1 前寒武纪
        2.1.2 寒武纪-志留纪
        2.1.3 泥盆纪-石炭纪
        2.1.4 二叠纪
        2.1.5 三叠纪
    2.2 绵阳-拉张槽北段构造特征
        2.2.1 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的发现与提出
        2.2.2 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东侧特征
    2.3 天井山古隆起形成与演化过程
        2.3.1 天井山古隆起区地层接触关系
        2.3.2 早古生代拉张-挤压构造性质转变
第3章 深层海相油气地质特征
    3.1 以下寒武统为主的多源供烃
        3.1.1 样品与实验方法
        3.1.2 川西坳陷北段烃源岩层系展布特征
        3.1.3 下寒武统烃源岩
        3.1.4 川西坳陷北段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比对
    3.2 川西北地区灯影组、栖霞组优质储层特征
        3.2.1 多层系储层宏观特征
        3.2.2 震旦系灯影组储层特征
        3.2.3 中二叠统栖霞组优质储层特征
    3.3 复合输导系统特征
        3.3.1 不整合面输导系统
        3.3.2 断裂系统特征
    3.4 晚三叠世后复杂构造背景与油气保存条件
        3.4.1 深埋藏-强隆升构造特征
        3.4.2 中下三叠统膏盐岩厚度与流体封隔效应
        3.4.3 深埋藏-强隆升背景下油气保存条件评价
第4章 多层系多相态古油藏油源示踪
    4.1 川西坳陷北段古油藏分布
    4.2 寒武系-侏罗系古油藏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4.2.1 厚坝-青林口侏罗系油砂、稠油
        4.2.2 天井山地区泥盆系古油藏
        4.2.3 矿山梁-碾子坝背斜及前缘多层系多相态古油藏
    4.3 古油藏油源示踪
        4.3.1 灯影组储层沥青的地化指示意义
        4.3.2 δ~(13)C同位素特征
        4.3.3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第5章 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
    5.1 川西坳陷北段多样多期成藏特征
        5.1.1 川西坳陷北段成藏类型判别
        5.1.2 古油藏的形成与调整
        5.1.3 古油藏-现今气藏四中心耦合成藏过程
    5.2 构造演化格局与油气地质意义
        5.2.1 拉张槽与生烃中心
        5.2.2 拉张槽-古隆起-盆山结构与油气地质意义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龙门山前陆盆地西南缘须家河组黑色页岩特征及有机质富集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研究现状
        1.2.2 页岩沉积学研究现状
        1.2.3 须家河组页岩气研究现状
        1.2.4 前陆盆地黑色页岩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2 地层划分与沉积相
第3章 页岩沉积学特征
    3.1 地层空间展布特征
    3.2 宏观岩相分析
    3.3 镜下微观特征
第4章 页岩储层特征
    4.1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4.1.1 有机质类型
        4.1.2 有机质丰度
        4.1.3 成熟度
    4.2 岩石矿物学特征
        4.2.1 全岩矿物学特征
        4.2.2 页岩粘土矿物组成特征
    4.3 储层微观特征
        4.3.1 储集空间类型
        4.3.2 孔隙结构特征
第5章 页岩古环境分析
    5.1 古氧化还原条件
        5.1.1 无机地球化学证据
        5.1.2 岩心证据
    5.2 古生产力
    5.3 古盐度
    5.4 古气候
    5.5 水体局限程度
    5.6 沉积速率
第6章 有机质富集机理
    6.1 构造机理
    6.2 气候机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致密砂岩储层构型研究 ——以广元工农镇须家河组野外露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致密砂岩储层的定义
        1.2.2 河流相储层构型国外研究现状
        1.2.3 河流相储层构型国内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区域构造演化背景
    2.3 区域沉积演化背景
    2.4 区域地层划分
    2.5 区域储层特征
第3章 基于野外露头的沉积环境分析
    3.1 野外露头沉积相标志分析
        3.1.1 岩石颜色
        3.1.2 岩石结构
        3.1.3 粒度分析
        3.1.4 沉积构造
    3.2 露头剖面Ⅴ级层序界面识别
        3.2.1 陆相盆地层序界面类型
        3.2.2 野外露头层序界面识别标志
        3.2.3 自然伽马曲线层序界面识别标志
        3.2.4 剖面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
    3.3 野外露头河流辫—曲转换特征
        3.3.1 辫状河砂体沉积特征
        3.3.2 曲流河砂体沉积特征
        3.3.3 河流辫—曲转换的地质因素分析
    3.4 短期层序旋回内部沉积微相划分
        3.4.1 心滩微相
        3.4.2 河道充填微相
        3.4.3 决口扇微相
        3.4.4 边滩沉积微相
第4章 基于野外露头的储层构型研究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研究
        4.1.1 碎屑岩组分及结构
        4.1.2 沉积构造
    4.2 野外露头岩相类型划分
        4.2.1 岩相划分方案
        4.2.2 野外露头岩相类型
    4.3 河流相储层构型界面划分
    4.4 河流相储层构型单元划分
        4.4.1 河道(CH)
        4.4.2 横向砂坝(TB)
        4.4.3 纵向砂坝(LB)
        4.4.4 斜列砂坝(DB)
        4.4.5 决口扇(CS)
    4.5 河流相储层构型单元规模分析
    4.6 河流相储层构型叠置关系
第5章 河流相储层构型单元物性与非均质性特征
    5.1 河流相储层构型物性特征
    5.2 河流相储层构型非均质性特征
    5.3 河流相储层非均质性成因分析
        5.3.1 短期基准面旋回对河流相砂体叠置关系的控制作用
        5.3.2 成岩作用对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非均质性的影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剑阁地区须二段沉积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目的意义
    (2) 主要研究内容
        1) 剑阁地区须家河组二段地层分层分析
        2) 剑阁地区须家河组二段层序地层学研究
        3) 剑阁地区须家河组二段沉积相研究
    (3)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1 概况
    地理及区域构造位置
2 地层分析
    2.1 地层特征
    2.2 地层界线特征
    2.3 地层厚度展布特征
3 层序地层学研究
    3.1 长期旋回特征
    3.2 中期旋回特征
    3.3 短期旋回特征
    3.4 连井旋回特征
4 沉积相研究
    4.1 岩性特征
    4.2 沉积相及微相特征
    4.3 物源方向分析
    4.4 沉积相平面展布及演化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8)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孔隙型致密砂岩储层特征与形成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致密砂岩勘探开发现状
    1.3 致密砂岩储层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国内外致密砂岩储层形成机理研究现状
        1.3.2 研究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研究现状
        1.3.3 研究区须家河组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7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1.8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构造特征
    2.2 地层特征
        2.2.1 地层划分与对比
        2.2.2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地层特征
        2.2.3 研究区须二段地层特征
    2.3 沉积特征
        2.3.1 区域沉积背景
        2.3.2 主要沉积微相识别标志
        2.3.3 地震相特征
        2.3.4 主要沉积微相类型
        2.3.5 沉积相分布特征
第3章 须二段致密砂岩储集性特征
    3.1 储集空间特征
        3.1.1 储集空间类型
        3.1.2 储集空间组成差异性分布特征
    3.2 孔隙结构特征
        3.2.1 孔隙喉道特征
        3.2.2 孔隙结构差异性分析
    3.3 物性特征
        3.3.1 孔渗分布特征
        3.3.2 孔渗相关关系
        3.3.3 物性差异性分布特征
    3.4 储集类型
    3.5 砂岩储集性分类评价
    3.6 本文孔隙型储层含义
第4章 须二段孔隙型储层岩石学特征和成岩作用特征
    4.1 岩石学特征
        4.1.1 岩石类型与碎屑成分特征
        4.1.2 填隙物特征
        4.1.3 岩石结构特征
        4.1.4 岩石学特征差异性分布特征
    4.2 成岩作用特征
        4.2.1 成岩作用类型
        4.2.2 成岩作用差异性分析
    4.3 孔隙型储层类型
第5章 须二段孔隙型储层孔隙演化特征
    5.1 孔隙演化定时分析
        5.1.1 成岩阶段划分
        5.1.2 自生矿物形成时期分析
        5.1.3 油气充注时期分析
        5.1.4 溶蚀时期分析
        5.1.5 成岩演化序列差异
    5.2 孔隙演化定量分析
        5.2.1 压实作用对孔隙的定量影响特征
        5.2.2 自生矿物对孔隙的定量影响特征
        5.2.3 溶蚀作用对孔隙的定量影响特征
    5.3 孔隙定时定量演化特征
        5.3.1 孔隙演化模型
        5.3.2 孔隙定时定量演化
第6章 须二段孔隙型储层形成机理
    6.1 早期烃类充注对储层孔隙的影响
    6.2 有利埋藏方式对储层孔隙的影响
    6.3 溶蚀作用机理及其对储层孔隙的影响
        6.3.1 岩石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6.3.2 不同阶段溶蚀作用机理
        6.3.3 溶蚀作用对储层孔隙的影响
    6.4 绿泥石形成机理及其对储层孔隙的影响
        6.4.1 绿泥石微观附存状态和地球化学特征
        6.4.2 绿泥石形成机理
        6.4.3 绿泥石对储层孔隙的影响
    6.5 自生石英形成机理及其对储层孔隙的影响
        6.5.1 自生石英的微观附存状态和地球化学特征
        6.5.2 多期次自生石英形成机理
        6.5.3 自生石英对储层孔隙的影响
    6.6 成岩流体演化
第7章 须二段孔隙型储层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
    7.1 孔隙型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7.1.1 碎屑成分
        7.1.2 沉积因素
        7.1.3 成岩作用
        7.1.4 古构造
        7.1.5 裂缝
    7.2 孔隙型储层发育模式
    7.3 孔隙型储层主控因素差异
    7.4 孔隙型储层勘探方向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马边-沐川地区须家河组暗色层系特征及研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究区须家河组研究现状
        1.2.2 暗色层系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3.1 层序地层特征研究
        1.3.2 沉积相特征研究
        1.3.3 暗色层系岩石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
    1.6 取得的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划分与特征
    2.2 区域构造特征
        2.2.1 褶皱构造
        2.2.2 断裂构造
    2.3 研究区位置
第3章 须家河组层序地层特征
    3.1 须家河组地层历史沿革
    3.2 须家河组地层典型剖面
    3.3 岩性特征
    3.4 层序界面特征及识别标志
        3.4.1 层序界面特征
        3.4.2 层序界面识别标志
    3.5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3.6 层序特征
第4章 须家河组沉积相特征
    4.1 风化程度及物源分析
        4.1.1 风化程度分析
        4.1.2 物源分析
    4.2 沉积相划分
        4.2.1 岩性标志
        4.2.2 沉积构造标志
        4.2.3 古生物标志
    4.3 沉积体系特征
        4.3.1 陆相沉积体系
        4.3.2 海陆过渡沉积体系
    4.4 沉积相分布特征
        4.4.1 沉积相纵向演化特征
        4.4.2 沉积相横向展布特征
    4.5 暗色层系的构成及分布特征
    4.6 沉积演化模式
第5章 须家河组暗色层系岩石及地球化学特征
    5.1 岩石学特征
    5.2 暗色层系岩石脆性指数
    5.3 暗色层系岩石孔隙类型
    5.4 暗色层系岩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5 暗色层系岩石有机质丰度
第6章 暗色层系发育主控因素分析及研究意义
    6.1 暗色层系发育主控因素分析
    6.2 暗色层系研究意义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龙门山前陆盆地南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晚三叠世研究区沉积特征研究现状
        1.2.1 晚三叠世物源研究现状
        1.2.2 晚三叠世沉积相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构造背景
    2.2 构造分带特征
        2.2.1 松潘-甘孜褶皱带
        2.2.2 龙门山冲断带
        2.2.3 龙门山前缘扩展变形带
        2.2.4 龙门山前陆盆地和龙泉山褶皱带
    2.3 岩石地层划分与特征
        2.3.1 岩石地层划分
        2.3.2 地层特征
第3章 层序地层特征
    3.1 野外剖面及钻井描述
        3.1.1 峨眉荷叶湾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剖面
        3.1.2 荥经青龙乡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剖面
        3.1.3 大邑花水湾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剖面
        3.1.4 乐地1 井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
    3.2 层序划分
        3.2.1 层序划分标志
        3.2.2 层序划分方案
    3.3 层序地层特征
第4章 物源分析
    4.1 砂岩组分特征分析
    4.2 阴极发光特征分析
    4.3 碎屑锆石特征分析
        4.3.1 采样位置及地层特征
        4.3.2 研究区周缘出露基岩年龄
        4.3.3 测年结果分析
    4.4 物源综合分析
第5章 沉积相分析
    5.1 沉积相标志
        5.1.1 岩石的颜色
        5.1.2 沉积构造
        5.1.3 古生物特征
        5.1.4 粒度特征
        5.1.5 岩相特征
    5.2 沉积相的类型及特征
        5.2.1 潮坪相
        5.2.2 三角洲相
        5.2.3 湖泊相
        5.2.4 震积岩相
    5.3 沉积相展布特征
        5.3.1 层序SQ1 期沉积相展布特征
        5.3.2 层序SQ2 期沉积相展布特征
        5.3.3 层序SQ3 期沉积相展布特征
        5.3.4 层序SQ4 期沉积相展布特征
        5.3.5 层序SQ5 期沉积相展布特征
        5.3.6 层序SQ6 期沉积相展布特征
第6章 晚三叠世前陆盆地南部演化过程分析
    6.1 物源演化
    6.2 沉积相演化
    6.3 构造演化
    6.4 盆地南部演化过程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层序地层初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源-汇系统的砂体分布预测与三维地质建模——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新场构造带须二段为例[J]. 商晓飞,李蒙,刘君龙,段太忠. 天然气工业, 2022(01)
  • [2]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沉积储层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J]. 施振生,朱筱敏,张亚雄,金惠.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1(04)
  • [3]川西坳陷西部龙门山隆升时期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响应[J]. 陈洪德,刘磊,林良彪,王兴龙,王志伟,余瑜,曾剑,李朋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1(04)
  • [4]川西坳陷北段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下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D]. 梁霄.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5]龙门山前陆盆地西南缘须家河组黑色页岩特征及有机质富集机理[D]. 邓涛.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6]致密砂岩储层构型研究 ——以广元工农镇须家河组野外露头为例[D]. 曹晶晶.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7]剑阁地区须二段沉积相研究[D]. 肖波. 长江大学, 2020(04)
  • [8]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孔隙型致密砂岩储层特征与形成机理[D]. 章顺利.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9]马边-沐川地区须家河组暗色层系特征及研究意义[D]. 陈维.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10]龙门山前陆盆地南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特征研究[D]. 胡文超. 成都理工大学, 2019

标签:;  ;  ;  ;  ;  

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层序地层初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