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标本放置时间和方式对10项血生化检测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陈林,李敏[1](2021)在《经外周静脉留置针采集血液标本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目的通过静脉留置针替代静脉穿刺采血,可有效减少反复穿刺带来的诸如淤伤、疼痛、血肿、神经损伤等风险。本文就经静脉留置针采血的方法、静脉留置针采血弃血量和静脉留置针采血的研究现状3个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静脉采血工作提供参考和帮助。
边红萍[2](2021)在《基于“肾主水”理论探讨金匮肾气丸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工作以2.5%腺嘌呤混悬液灌胃与单侧输尿管结扎两种方法复制CRF大鼠模型,以金匮肾气丸“补益肾气”为治法,研究肺、肾、膀胱上APQ1-4的表达,探讨机体水液代谢的调控与机理,评价中医“肾主水”理论的科学性,为金匮肾气丸在中医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与干预水液代谢调控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金匮肾气丸治疗腺嘌呤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实验研究将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正常组(n=20只)和腺嘌呤造模组(n=40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用2.5%的腺嘌呤悬浊液剂量为250mg/(kg·d)灌胃复制CRF模型4周,两组中各取10只大鼠进行血、尿肾组织病理检测,评估腺嘌呤CRF大鼠模型。剩余40只大鼠分为正常组、CRF模型组、金匮肾气丸中剂量、金匮肾气丸高剂量4组,每组10只。金匮肾气丸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对应浓度剂量金匮肾气丸溶液灌胃,正常组、CRF模型组大鼠予以等量蒸馏水灌胃,治疗4周,比较各组大鼠24h-UTP,血常规、血生化与肾脏病理指标。2金匮肾气丸治疗UUO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实验研究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只)和UUO造模组(n=40只)。采用UUO手术法复制CRF模型,将大鼠10%水合氯醛350mg/kg腹腔注射麻醉,在左肾下极临近肾门处及输尿管的上1/3处用0#丝线结扎并剪断,缝合肌肉皮肤组织。假手术组大鼠给予等量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开腹,仅钝性分离左侧输尿管并不予以结扎;正常组不做任何手术处理。UUO术后2周随机抽取10只大鼠评估UUO法CRF大鼠模型。剩余40只大鼠再分为假手术组、UUO模型组、金匮肾气丸中剂量组、金匮肾气丸高剂量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UUO模型组采用蒸馏水灌胃;金匮肾气丸中、高剂量治疗组分别给予对应浓度剂量的金匮肾气溶液灌胃,疗程4周,比较各组大鼠的24h-UTP,血常规与生化、肾脏病理指标。(正常组同实验第一部分)3.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水通道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金匮肾气丸治疗4周,腺嘌呤灌胃与UUO法CRF各组大鼠获取肾脏、肺脏、膀胱组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对应的水通道蛋白AQP1、AQP2、AQP3、AQP4,将不同蛋白条带图像用Image J软件进行灰度值分析,对应DAPDH蛋白条带作进行数据矫正。4.采用SPSS18.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定义为统计差异性显着。研究结果1.腺嘌呤造模组4周大鼠24h U-TP、BUN、Scr与正常组比较均增高,统计有显着性差异(P<0.05),大鼠肾脏病理损伤与CRF病理表现一致。金匮肾气丸治疗各组与腺嘌呤模型组24h U-TP、BUN、Scr水平比较降低,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金匮肾气治疗组各组大鼠肾脏病理损伤与腺嘌呤模型组相比,有不同程度减轻。2.UUO术后2周大鼠24h U-TP、BUN、Scr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均升高,统计有显着性差异(P<0.05),UUO大鼠肾脏病理损伤与CRF病理表现一致。金匮肾气丸各治疗组与UUO模型组24h U-TP、BUN、Scr水平比较降低,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金匮肾气治疗组各组大鼠肾脏病理损伤与UUO模型组相比,有不同程度减轻。3.各组大鼠肾脏、肺脏、膀胱AQP蛋白检测中(1)腺嘌呤模型组大鼠肾脏AQP1-4与膀胱AQP3表达上调,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肺脏AQP1与膀胱AQP1表达下调,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UUO模型组大鼠肾脏AQP1与AQP4、肺脏AQP1、膀胱AQP4表达下调,与正常组比较统计有显着性差异(P<0.05);膀胱AQP3表达上调,与正常组比较统计有显着性差异(P<0.05)。(3)腺嘌呤CRF金匮肾气丸中高剂量治疗组肾脏AQP1-4均有下调,与腺嘌呤模型组比较统计有差异显着性(P<0.05)。膀胱AQP1水平上调,与腺嘌呤模型组比较统计有差异显着性(P<0.05)。(4)UUO金匮肾气丸高剂量治疗组膀胱AQP4蛋白明显上调,与UUO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金匮肾气丸可以改善腺嘌呤与UUO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的生存质量,改善肾功能,减少24h尿蛋白定量,减轻大鼠肾脏的病理损害,可不同程度改善肾脏纤维化损伤程度。2、金匮肾气丸治疗UUO与腺嘌呤CRF大鼠,通过调节不同种类与部位AQP表达发挥作用。两者侧重有不同,金匮肾气丸治疗腺嘌呤CRF主要下调肾脏AQP1-4和上调膀胱AQP1表达。金匮肾气丸治疗UUO大鼠,其肾脏与肺脏AQP2、AQP3、AQP4表达上调不显着,而以膀胱AQP4蛋白表达上调突出。
周岳[3](2021)在《基于肾脏转运体调控的6-巯基嘌呤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最为常见的具有侵袭性的血液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ALL疾病诊断技术与方法的提高、联合化疗方案的完善、不良反应防治手段及治疗的进步,低中危ALL患者的生存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随着ALL患者治疗疗效的改善及生存期的延长,科学研究的重心转向了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疾病对患者的长期影响以及疾病的并发症。合理的药物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患者治疗失败或不良反应致死的风险,是保障ALL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手段。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临床用药的核心问题。研究显示,约1/3肿瘤患者对大部分抗肿瘤药物的疗效不佳,其中约1/6的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总体安全率不超过50%。因此,如何提高抗肿瘤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ALL治疗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6-巯基嘌呤(6-mercaptopurine,6-MP)是ALL治疗方案的基石药物,尽管6-MP在ALL中具有公认的疗效,但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国ALL儿童患者6-MP的白细胞减少症发生率较高。然而,导致6-MP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根本原因仍不清楚。基于6-MP代谢产物与其不良反应具有相关性的报道,我们推测有可能是中国ALL儿童患者体内代谢过程存在差异导致了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因此,在中国ALL儿童中的6-MP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研究有可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帮助,而目前在中国ALL儿童中的6-MP PK还未得到系统性研究。因此,本论文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研究:首先,以临床研究为切入点,系统阐明6-MP在中国ALL儿童中的量效关系,分析6-MP代谢产物浓度与不良反应的相关性,建立中国ALL儿童6-MP药物浓度监测的阈值;其次,以基础研究为支撑,明确在ALL疾病状态下肾脏相关转运体对6-MP代谢产物浓度的调控网络,评估肾脏转运体对6-MP体内转运过程的影响;最终,以个体化治疗研究为核心,建立中国ALL儿童中的6-MP群体药代动力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PPK)模型,为临床应用提供个体化治疗剂量方案。第一章6-巯基嘌呤在中国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中的量效关系研究目的:6-MP是ALL治疗方案的基石药物,尽管6-MP在ALL中具有公认的疗效,但临床实践发现中国ALL儿童发生6-MP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等不良反应风险较高,且在中国儿童中6-MP代谢产物浓度与不良反应相关性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ALL儿童的6-MP量效关系进行研究,明确6-MP代谢产物浓度与不良反应的相关性,为提高6-MP临床治疗的安全性提供帮助。方法:从接受6-MP治疗的维持治疗期的ALL儿童中收集血液样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红细胞(Red blood cells,RBCs)中6-MP的代谢产物6-硫鸟嘌呤核苷(6-thioguanosine nucleoside,6-TGN)和6-甲基巯基嘌呤核苷(6-methylthioinosine nucleoside,6-MMPN)稳态浓度。使用 SPSS 分析代谢产物 6-TGN和6-MMPN浓度与6-MP相关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症和肝毒性)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60例ALL儿童患者(26例男性,34例女性)。平均年龄5.6岁,范围在2.1到12.5岁之间。维持治疗过程中患者接受6-MP 口服剂量为50 mg/m2/天,患者的治疗周期为3.7到20.7个月(平均9.3个月)。对患者进行中位值为1.8年(范围:1.2-3.1年)的随访,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发现3例患者复发(主要涉及骨髓复发),其中1例患者死于相关的并发症。分析表明,复发患者与未复发患者间的6-TGN浓度无显着差异。这些结果表明患者在接受标准6-MP剂量治疗下,临床缓解率较高,具有较好的有效性。60例患者在接受标准6-MP剂量治疗下,红细胞内6-TGN的稳态浓度范围为89.38pmol/(8 × 108 RBCs)-674.44pmol/(8 × 108RBCs),相差 7.55 倍;红细胞内 6-MMPN 的稳态浓度范围从 459.96 pmol/(8 × 108 RBCs)到 9175.84 pmol/(8 × 108 RBCs),相差19.95倍。白细胞减少症患者中6-TGN的中位值浓度为235.83 pmol/(8 × 108 RBCs),显着高于未发生白细胞减少症的患者(178.90pmol/(8 × 108RBCs);P=0.029)。通过分析确定了中国ALL儿童患者6-TGN阈值为197.50 pmol/(8 ×108 RBCs),以预测中国ALL儿童患者发生白细胞减少症的风险。基于目前得到的6-TGN浓度阈值,在中国ALL儿童患者中预测白细胞减少症的阳性率和阴性率的准确性为82.35%和69.23%。结论:本研究通过对6-MP在中国ALL儿童中的量效关系研究,建立了适用于中国ALL儿童的6-MP代谢产物6-TGN浓度阈值来预测白细胞减少症发生的风险。同时发现在采用标准6-MP剂量治疗的个体间6-MP代谢产物浓度存在较大差异,造成该现象的因素仍然不清楚。本研究认为在治疗过程中对6-MP代谢产物的浓度监测可以及早的预测6-MP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第二章IL-6/STAT3/PXR信号通路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对6-MP肾脏MRP4转运体的调控机制研究目的:ALL儿童在6-MP治疗期间易发生血液毒性等不良反应,且个体间6-MP代谢产物浓度存在较大差异。我们前期的结果显示,在接受标准6-MP剂量治疗下,不同个体间红细胞内6-TGN的稳态浓度相差7.55倍,且与血液毒性存在浓度依赖性,但是造成不同个体间6-MP代谢产物的体内浓度差异大的因素还不清楚。6-MP 口服后迅速经胃肠道吸收,通过肝脏和骨髓代谢,大部分经代谢后从肾脏排出。6-MP代谢酶和肾脏药物转运体对6-MP代谢产物的浓度具有重要影响。大量的研究显示,疾病状态下药物代谢酶、转运体的表达和功能发生显着的变化。我们推测由于ALL疾病诱导了 6-MP相关代谢酶和肾脏转运体的活性或表达的变化,导致6-MP药代动力学发生改变,是造成个体间6-MP代谢产物浓度差异增大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ALL疾病状态下6-MP代谢酶和肾脏转运体的研究,分析导致6-MP代谢产物个体间浓度差异大的影响因素;通过炎症因子-核受体对肾脏转运体的调控机制研究,构建ALL疾病状态下6-MP代谢酶和转运体对6-MP体内代谢过程的调控网络。方法:采用转染转运体的MDCK细胞进行转运实验,分析与6-MP代谢产物6-TGN相关的转运体。收集初诊ALL儿童和肺炎儿童外周血样本,多因子分析患者血浆中炎症因子的水平。选用NOD/SCID小鼠建立ALL模型。采用Western blot和PCR检测骨髓、肝脏和肾脏中6-MP相关的代谢酶和转运体。ELISA检测ALL小鼠血浆和肾脏中IL-6的水平。在HK-2细胞中,采用PXR和STAT3 siRNA探讨IL-6/STAT3/PXR信号通路对肾脏MRP4的影响。在NOD/SCID小鼠中,选用S3I-201(特异性STAT3抑制剂)和Tocilizumab(IL-6受体抑制剂)验证IL-6/Stat3/Pxr信号通路对肾脏Mrp4以及6-TGN清除率的影响。结果:6-TGN转运实验显示,6-TGN为MRP4转运体底物。对照组和ALL组小鼠相比,肝脏、骨髓和肾脏中6-MP相关代谢酶TPMT、NUDT15、ITPA和IMPDH1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ALL组小鼠肾脏中MRP4转运体蛋白表达较对照组下降45.28%。选取18例初诊ALL患者、12例肺炎患者血浆多因子进行检测结果显示,IL-6因子上升水平倍数最为明显。ALL组IL-6平均水平为15.76±13.49pg/mL,显着高于肺炎患者(2.12±1.70pg/mL,P<0.001),升高 7.44 倍。与对照组相比,IL-6处理的HK-2细胞和ALL组小鼠中MRP4和PXR的蛋白表达降低,而p-STAT3的表达则明显升高。STAT3和PXR siRNA处理的HK-2细胞显着抑制了 IL-6/STAT3/PXR信号通路对MRP4的影响。小鼠接受S3I-201(STAT3的选择性抑制剂)和Tocilizumab(IL-6受体抑制剂)治疗后,S31-201和Tocilizumab减弱了 IL-6/Stat3/Pxr诱导的Mrp4的降低作用,恢复了 MRP4对6-TGN的外排作用。同时ALL组小鼠中由于较高浓度的6-TGN造成一定程度的血液毒性。结论:本研究发现ALL状态下升高的IL-6水平通过激活STAT3信号通路,下调靶标基因PXR的转录调控和PXR蛋白的表达,降低了 HK-2细胞和ALL小鼠肾脏MRP4转运体的表达和功能,从而改变了机体的6-MP药代动力学,进而导致6-MP个体间浓度差异增加。因此,亟需在中国ALL患者中建立6-MP个体化治疗方案。第三章6-巯基嘌呤在中国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患者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目的:通过前期在中国ALL儿童患者中6-MP的量效关系研究,明确了 6-MP代谢产物浓度与不良反应的相关性;通过对ALL疾病状态下6-MP代谢酶和转运体的调控机制研究,阐释了导致6-MP代谢产物个体间浓度差异大的影响因素。前期研究发现ALL疾病状态下6-MP的药代动力学发生改变,需要对中国ALL儿童的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6-MP在中国ALL儿童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分析6-MP剂量与代谢产物暴露量的关系,回馈临床6-MP治疗,为临床6-MP个体化治疗提供支持。方法:从接受6-MP治疗的维持治疗期的ALL儿童中收集血液样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红细胞中6-MP的代谢产物6-TGN和6-MMPN稳态浓度。对患者信息和样本数据进行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linear mixed effect model,NONMEM)分析,构建模型进行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结果:本研究采用一级吸收的一室模型对6-MP代谢产物6-TGN和6-MMPN群体药代动力学进行描述。采用幂指数模型的方式对6-MP代谢产物的清除率个体间变异性进行描述,6-TGN CL个体间变异性为16.3%,6-MMPN CL个体间变异性为33.9%。采用幂指数模型的方式对残差进行描述(6-TGN和6-MMPN残差变异性分别为34.1%和51.8%)。体表面积对清除率有显着影响。此外,6-TGN的清除率存在场合间变异性(44.3%)。6-TGN清除率CL的中位值(范围)为 0.015(0.0021-0.056)L/h/m2,6-MMPN 清除率 CL 的中位值(范围)为 0.058(0.021-0.193)L/h/m2。结论:本项研究在中国ALL儿童患者中开展了 6-MP的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收集患者给药后红细胞内6-TGN和6-MMPN浓度等,建立了中国ALL儿童6-MP代谢产物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明确了 6-MP剂量与代谢产物暴露量的关系。应用该模型可以在临床实践中为每一位患儿提供6-MP的个体化剂量方案,保障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容宁[4](2021)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尿酸与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血清尿酸(SUA)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发病、功能预后之间均存在U型相关。然而,AIS患者中,SUA是否影响了外周血中红细胞的形态和大小,并导致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AIS患者SUA与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8年1月-2018年12月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宝山分院确诊的共438名AIS患者的基线资料和生化资料,评估入院时SUA和RDW值,并通过曲线拟合分析和两段回归分析来评估SUA和RDW之间的关联性。结果:1、在调整混杂因素之前,所有AIS患者的SUA水平与RDW值均呈U型相关。在女性患者中,当SUA水平<3.86 mg/d L时,RDW值随SUA水平的升高而显着降低(每mg/d L:β,-1.45;95%CI:-2.15~-0.75,p<0.001);而当SUA水平≥3.86 mg/d L时,RDW值随着SUA水平的增加而显着增加(每mg/d L:β,0.60;95%CI:0.22~0.97,p=0.002)。在男性患者中的结果也类似,当SUA水平<4.82 mg/d L时,RDW值随着SUA水平的升高而显着降低(每mg/d L:β,-0.84;95%CI:-1.23~-0.45,p<0.001);而当SUA水平≥4.82 mg/d L时,RDW值随着SUA水平的升高而显着增加(每mg/d L:β,0.29;95%CI:0.04~0.53,p=0.026)。2、调整了年龄、高血压、冠心病、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空腹血糖、血沉、凝血酶原时间按、肌酸、白蛋白、降脂药和抗血小板药物等混杂因素后,男性和女性SUA的曲线转折点分别为3.96 mg/d L和4.82 mg/d L。女性患者SUA水平与RDW值依然呈U型显着相关,当SUA水平<3.96 mg/d L时,RDW值随着SUA水平的增加而显着降低(每mg/d L:β,-0.89;95%CI:-1.51~-0.28,p=0.005);当SUA水平≥3.96 mg/d L时,RDW值随着SUA水平的增加而显着增加(每mg/d L:β,0.45;95%CI:0.06~0.84,p=0.025)。在男性患者中,当SUA水平<4.82 mg/d L时,RDW值随着SUA水平的增加而显着降低(每mg/d L:β,-0.77;95%CI:-1.18~-0.36,p<0.001);而当SUA水平≥4.82 mg/d L时,SUA水平与RDW值的关系则变得无统计学意义(P=0.206)。结论:本研究显示,在AIS患者中,SUA水平与RDW值呈U型曲线相关,通过阈值效应分析,该曲线的转折点在女性中为3.96 mg/d L,在男性中为4.82mg/d L。本研究强调了维持最佳SUA水平对AIS预防的重要性,对AIS的临床治疗与预防复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静怡[5](2021)在《“止痒平肤液”治疗EGFRIs相关中重度皮疹的RCT研究及作用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hibitors,EGFRIs)由于在非小细胞肺癌和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中突出的疗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目前临床应用较多,但其伴随的不良反应也给接受治疗的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作为EGFRIs相关皮肤不良反应中出现最早、发生率最高的EGFRIs相关皮疹,对患者的形象、社交以及生活质量的各方面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导致了部分患者因此而不得不停止接受EGFRIs治疗,从而对患者的生存期造成影响。目前认为EGFRIs相关皮疹的发生与细胞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等机制有关,因此临床指南推荐应用抗生素和激素来治疗皮疹,但疗效不能令人满意且抗生素和激素同样伴随有不小的副作用。寻求中医药的方法来治疗EGFRIs相关皮疹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导师崔慧娟教授潜心研究EGFRIs相关皮疹的中医治疗多年,制定了中药复方外用制剂“止痒平肤液”,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且安全性好。但“止痒平肤液”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本研究以EGFRIs相关中重度皮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对“止痒平肤液”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检验,同时对入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检测,对“止痒平肤液”的作用机制展开初步的探索;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复方“止痒平肤液”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检测,找出复方中的主要活性单体,并运用该单体在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诱导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uman immortalizedkeratinocytes,HaCaT)炎症模型上进行作用机制的探索,为“止痒平肤液”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证据。第一部分临床试验1.研究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对外用“止痒平肤液”联合短期、小剂量口服米诺环素±甲泼尼龙片治疗EGFRIs相关皮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检验,对入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行探索。2.研究方法采用双盲、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纳入应用EGFRIs后发生中重度皮疹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接受“止痒平肤液”联合西医标准治疗,“止痒平肤液”外用每日2次,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外用每日2次,米诺环素胶囊口服每日2次,每次100 mg,重度皮疹患者必要时口服甲泼尼龙片每日1次,每次20mg。对照组患者接受安慰剂联合西医标准治疗。所有患者治疗7天后进行血清细胞因子检测,治疗7天和14天后进行疗效评价。主要疗效指标为EGFRIs相关中重度皮疹的治疗有效率,次要疗效指标包括皮疹伴随的瘙痒症状评分、EGFRIs其他皮肤不良反应分级、米诺环素和甲泼尼龙用量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比较,对安全性指标进行监测。3.研究结果共纳入患者58例,4例脱落,对完成临床试验的54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7例。研究的主要疗效指标,治疗14天后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1.48%,对照组为55.56%,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次要疗效指标方面,治疗14天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EGFRIs相关皮肤瘙痒的有效率分别为100.00%和82.61%,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EGFRIs相关皮肤干燥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77%和70.37%,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GFRIs相关甲沟炎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6.92%和68.42%,两组治疗有效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口服米诺环素的中位时间均为7天,试验组中位总剂量为1000 mg,对照组为1400 mg。仅对照组1例患者服用了甲泼尼龙片。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经治后均有明显改善(P<0.001)。治疗7天后,试验组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8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IL-8水平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其他细胞因子之间的差异未发现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中4例患者出现消化道不良反应,停用米诺环素后好转,未发生与“止痒平肤液”直接相关的不良反应。4.研究结论中药“止痒平肤液”长期外用联合短期、小剂量口服米诺环素胶囊±甲泼尼龙片治疗EGFRIs相关中重度皮疹的疗效较好,在治疗皮疹伴随的瘙痒症状方面疗效同样显着,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明显,对患者血清IL-8水平有降低作用,对其他细胞因子的影响不明显。“止痒平肤液”的应用可以减少米诺环素胶囊和甲泼尼龙片的用量,降低抗生素和激素带来的副反应,使皮疹的治疗疗效得到长期有效的维持,且不良反应低。提供了短期口服西医标准治疗药物,联合中药“止痒平肤液”长期外用治疗EGFRIs相关皮疹的治疗模式的新证据,为长期接受EGFRIs治疗的患者带来了皮疹治疗新方案。第二部分基础实验1.研究目的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寻找复方“止痒平肤液”的主要单体成分,运用TNF-α构建HaCaT细胞炎症模型,应用“止痒平肤液”主要活性单体在TNF-α介导的HaCaT细胞炎症模型上进行基于PLA2G4A基因的抗炎作用探索。2.研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止痒平肤液”样品,通过与标准品比对指认主要单体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应用20 ng/mL的TNF-α干预HaCaT细胞,应用CCK8进行细胞活性的检测,PI-FACS进行细胞周期的检测,Annexin V-APC&PI双染法进行细胞凋亡的检测,Western Blot进行细胞自噬蛋白的检测,ELISA法进行IL-6水平的检测,以评估24h、48 h和72 h不同干预时间下TNF-α对HaCaT细胞的影响,同时确定TNF-α的最佳作用时间。应用不同浓度的中药活性单体及5 mg/L阳性对照药物米诺环素干预HaCaT炎症细胞模型,通过CCK8对细胞活性进行检测,Western Blot进行PLA2G4A基因的蛋白表达检测,ELISA法进行IL-6水平的检测。3.研究结果在超高效液相色谱条件下,通过与对照标准品相应的色谱峰进行对比,共指认出4种主要成分,分别是:苦参碱、黄芩苷、汉黄芩苷和黄芩素,其中苦参碱的含量最高,浓度为15.565 mg/mL,其次是黄芩苷,浓度为4.160 mg/mL。TNF-α干预HaCaT细胞后,CCK8检测发现细胞吸光度增加,72 h时两组差异最大,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TNF-α干预HaCaT细胞72h后,凋亡细胞比例与未经TNF-α干预的细胞相比明显上升(P<0.001),处于G1期的HaCaT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二者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处于G2/M和S期的细胞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TNF-α干预HaCaT细胞72 h后,HaCaT细胞中的LC3B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1),与未经TNF-α干预的细胞比较,二者之间的IL-6水平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提示72 h时应用TNF-α介导的HaCaT细胞炎症模型造模成功。应用米诺环素和不同浓度的苦参碱干预HaCaT炎症细胞后,CCK8检测发现各组细胞的吸光度均较前有所下降,但与TNF-α介导的炎症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炎症模型组比较,米诺环素组,苦参碱200 μg/mL、400 μg/mL和800 μg/mL组的IL-6水平均有所减低,苦参碱100 μg/mL组的IL-6水平有所升高,但与模型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模型组的cPLA2蛋白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有明显下降,两组蛋白表达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米诺环素和不同浓度苦参碱干预后,cPLA2蛋白表达较炎症模型组均有所上升(P<0.05)。苦参碱100 μg/mL、200μg/mL和800 μg/mL组的cPLA2蛋白表达较米诺环素组明显升高(P<0.05),苦参碱400 μg/mL组与米诺环素组cPLA2蛋白表达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结论在超高效液相色谱条件下,“止痒平肤液”样品所有检测到色谱峰的成分都为水溶性成分,通过对照标准品可指认出4种主要成分,分别是:苦参碱、黄芩苷、汉黄芩苷和黄芩素,含量最高的是苦参碱,浓度为15.565 mg/mL。应用TNF-α干预HaCaT细胞72 h后,可以促进HaCaT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抑制HaCaT细胞自噬,对HaCaT细胞的细胞周期有影响,促进HaCaT细胞IL-6表达水平的上升,HaCaT细胞炎症模型造模成功。苦参碱和米诺环素可以抑制TNF-α介导的HaCaT炎性细胞的增殖,降低炎性细胞中IL-6的表达水平,且苦参碱优于米诺环素。在TNF-α介导的HaCaT炎性细胞中cPLA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米诺环素和苦参碱可以提高cPLA2蛋白的表达,苦参碱优于米诺环素。但该实验结果与文献报道不相符,仍需后续进一步实验进行探讨。
聂静云[6](2021)在《外源性硫化氢调节自噬在脓毒症肠道损伤中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脓毒症是临床危重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肠道既是脓毒症极易受累的器官,又是脓毒症病程进展的始动器官,因此,改善肠道功能是治疗脓毒症的关键。近年来研究表明,自噬参与脓毒症病理过程,通过清除受损细胞器维持线粒体功能,进而抑制炎症、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以及调节免疫和维持肠道功能稳态,有效的改善脓毒症病情及预后,是脓毒症有效治疗靶点。硫化氢(H2S)作为新的气体信号分子,可通过调节自噬发挥抗炎抗氧化等器官功能保护作用,已成为脓毒症治疗研究的新靶向。因此,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外源性H2S调节自噬在脓毒症肠道损伤时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n=20)、假手术组(Sham组,n=20)和脓毒症模型组(CLP组,n=20)3组,以盲肠结扎穿刺术(CLP)进行脓毒症大鼠模型的制备。每组再分为腹腔注射NS组(n=5)和腹腔注射NaHS组(n=15)2个亚组;按不同的NaHS浓度梯度将腹腔注射NaHS亚组分为3个小组:CLP+NaHS(12.5(?)mol/kg)组(n=5)、CLP+NaHS(25(?)mol/kg)组(n=5)和CLP+NaHS(50(?)mol/kg)组(n=5)。2.通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肠道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进行Chiu’s评分;通过电镜下超微结构观察各组大鼠肠道上皮细胞间连接的变化,综合评估脓毒症时大鼠肠道的损伤情况以及NaHS对脓毒症大鼠肠道损伤的影响。3.通过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给药后24h时血浆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和反映氧化应激损伤的细胞因子ROS、SOD的表达水平,研究NaHS对脓毒症大鼠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4.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肠道上皮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B、LAMP-2、Rab7和p62的表达水平;通过电镜下超微结构观察各组大鼠肠道上皮细胞自噬小体和自噬溶酶体的情况,综合评估脓毒症时大鼠肠道上皮细胞自噬通量的损伤情况以及NaHS对脓毒症大鼠肠道上皮细胞受损自噬通量的影响。结果:1.脓毒症时大鼠肠道损伤显着,光镜下观察到黏膜上皮水肿、腺体排列紊乱、绒毛缩短及伴有大量炎细胞浸润;透射电镜下观察到肠道上皮细胞间连接损伤。给予外源性H2S供体NaHS后,脓毒症大鼠肠道损伤得到改善,其中以高剂量NaHS组(50(?)mol/kg NaHS组)大鼠肠道损伤的改善最为显着(P<0.01)。2.脓毒症大鼠肠道损伤时,血浆中的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和反映氧化应激损伤的细胞因子ROS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而反映氧化应激损伤的细胞因子SOD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给予外源性H2S供体NaHS后,TNF-α、IL-6、ROS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SOD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随着NaHS浓度的增加TNF-α、IL-6、ROS的水平逐渐降低,而SOD的水平逐渐升高,以50(?)mol/kg浓度时NaHS的作用最为显着(P<0.01)。3.脓毒症时肠道上皮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B和p62表达水平升高(P<0.01),LAMP-2和Rab7表达水平降低(P<0.01);电镜下可见双膜的自噬小体蓄积,未能形成单膜的自噬溶酶体。给予外源性H2S供体NaHS后,LC3B、LAMP-2、Rab7蛋白的表达升高(P<0.05),p62蛋白的表达降低(P<0.05);双膜的自噬小体减少,单层膜结构的自噬溶酶体形成增加。以上效应具有浓度依赖性,以50(?)mol/kg浓度时NaHS的作用最为显着(P<0.01)。结论:1.脓毒症时大鼠肠道受到损伤,外源性H2S对脓毒症大鼠肠道损伤发挥保护作用,且这种保护作用具有NaHS浓度依赖性,浓度越高作用越显着。2.脓毒症肠道上皮细胞自噬通量受损,外源性H2S通过调控自噬相关蛋白表达上调受损的自噬通量,抑制炎症和氧化应激,进而发挥对脓毒症大鼠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效应具有NaHS浓度依赖性,浓度越高效应越显着。
缪万芳[7](2020)在《血液标本不同放置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分析在生化检验中血液标本不同放置时间对其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全民健康体检对象95例,分别抽取三份血液标本,分别放置1、4、8h,然后比较三份血液样本的生化检验结果。结果 TG指标放置1、4、8h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B、CHOL、K+、γ-GT等指标放置4h与放置1h生化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放置8h生化检验结果明显有别于放置1h,P <0.05;GLU、ALT、ALP等指标放置4、8h生化检验结果均明显有别于放置1h,P <0.05。结论在生化检验中,血液样本放置时间越长,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也就越大,因此,临床上在采集了血液标本之后,还需要尽早进行送检,从而保证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徐杰[8](2020)在《circ0077692与HDAC2竞争性表达通过组蛋白去乙酰化作用影响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circRNA芯片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ADLI)患者与非ADLI患者中以及ADLI细胞模型中筛选以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istone deacetylase2,HDAC2)为亲本基因的差异表达circRNA,并在人群与细胞模型中验证共有的差异表达circ0077692,分析circ0077692与HADC2竞争性表达通过组蛋白去乙酰化的作用对ADLI的影响。方法研究共分为人群实验和细胞学实验两部分。1人群研究:收集石家庄市第五医院确诊的结核病患者血清849例,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并按照年龄、性别匹配后筛选非ADLI组与ADLI组各75例。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找到以HDAC2为亲本基因的差异表达circ0077692,采用RT-PCR法检测pre-HDAC2、circ0077692与HDAC2 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SOD、CAT、Bcl-2、Bax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2细胞学实验:构建ADLI细胞模型,通过对circ0077692构建重组基因质粒过表达技术将HL-7702细胞分为对照组、三药组、过表达circRNA组、过表达阴性对照组。首先用CCK8法确定药物最佳作用浓度及作用时间,以此条件进行细胞学实验。然后分别用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赖氏法检测ALT、AST的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ROS氧化应激损伤水平与细胞凋亡率的变化情况,RT-PCR法检测pre-HDAC2、circ0077692、HDAC2、Nrf2、SOD、CAT、Bcl-2、Bax mRNA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HDAC2、Nrf2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SOD、CAT、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免疫共沉淀法检测Nrf2的乙酰化水平。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利用t检验与χ2检验分析各指标在非ADLI组与ADLI组之间是否具有组间差异,以Pearson相关分析相关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人群研究:ADLI组较非ADLI组患者血清中pre-HDAC2表达无明显变化(均P>0.05),circ0077692表达下降,HDAC2 mRNA表达升高,二者之间存在竞争性表达,ALT、AST、Bax表达升高,SOD、CAT、Bcl-2表达下降(均P<0.05);circ0077692表达水平与SOD、CAT、Bcl-2呈正相关,与ALT、AST、Bax呈负相关;但是HDAC2 mRNA表达水平与SOD、CAT、Bcl-2呈负相关,与ALT、AST、Bax呈正相关(均P<0.05),其变化趋势与circ0077692相反。2细胞学实验:CCK8法确定ADLI细胞模型最佳药物作用浓度为50μg/mL+100μg/mL+250μg/mL(INH+RFP+PZA);与对照组相比,三药组的细胞形态学变化显示细胞损伤严重、ALT、AST含量增高,ROS氧化应激损伤加重与细胞凋亡率增高,均提示抗结核药物刺激对人肝细胞肝造成损伤(均P<0.05);在肝细胞损伤过程中,pre-HDAC2表达无明显变化(均P>0.05),circ0077692、SOD、CAT、Bcl-2表达降低,HDAC2、Bax mRNA表达上升,其变化情况与人群实验结果相符,HDAC2、SOD、CAT、Bcl-2与Bax蛋白表达与mRNA表达变化态势相一致,Nrf2 mRNA与蛋白表达均呈下降趋势,Nrf2乙酰化水平降低(均P<0.05);而过表达circ0077692则肝细胞损伤缓解(均P<0.05)。结论1在ADLI患者血清中,circ0077692与HDAC2 mRNA之间竞争性表达,circ0077692与SOD、CAT、Bcl-2呈正相关,与ALT、AST、Bax呈负相关;HDAC2 mRNA与ALT、AST、SOD、CAT、Bcl-2、Bax的相关性与circ0077692相反。2 circ0077692通过与HDAC2 mRNA之间竞争性表达减轻了ADLI,其机制是通过抑制亲本基因HDAC2酶的表达,进而抑制HDAC2去乙酰化修饰作用的发挥,使Nrf2乙酰化水平升高,Nrf2蛋白水平增高,抗氧化应激通路作用增强,减轻细胞凋亡来实现的。图13幅;表10个;参160篇。
李艺[9](2020)在《北京地区HIV/AIDS合并HB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目前在全世界约有3700万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约有2.57亿人群遭受慢性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由于HIV和HBV有共同的感染途径,因此HIV和HBV常合并感染,共感染的患者有更高的风险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细胞癌,共感染的研究对于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HIV感染者合并HBV感染的患病率及其疾病特征的研究缺乏,国际上评价HIV/HBV共感染患者慢性HBV感染的治疗效果的研究甚少。目的:1.计算北京地区HIV/HBV共感染的患病率;2.计算2013-2018年年新诊断HIV感染者中HBV的感染率,分析其变化趋势;3.通过Logistic逻辑回归模型分析HIV/HBV共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共感染之间的相关性;4.研究HIV/HBV共感染者在不同ART方案下的HBsAg清除率及HBeAg抗原转换率。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2001年8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地区HIV/AIDS定点治疗医院(北京协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地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佑安医院)长期随访及治疗,且年龄>18岁的HIV感染患者。2.研究方法:·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回顾性分析北京地区HIV/AIDS定点治疗医院的HI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感染途径等,基线乙肝五项检测结果。·血标本采集及血清学检测:包括常规生化指标、T细胞亚群、HIV病毒载量、回顾性分析过去数年诊断的HIV感染者基线乙肝五项结果,明确每年新诊断HIV感染者中HIV/HBV共感染率及其年变化趋势。·明确北京地区HIV/HBV共感染的影响因素: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婚姻状态、CD4+T细胞计数、所接受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分别做分层分析,明确不同因素对于新发感染的影响。·评价不同方案ART治疗对于HIV感染者慢性HBV感染的疗效分析:根据目前的队列中HIV/HBV共感染者ART方案中包含的抗HBV感染的药物不同,将患者分组单3TC组,3TC+TDF组,收集或检测不同组患者目前方案治疗1年时的HBsAg、HBeAg、HBVDNA载量结果,明确不同ART方案的HBsAg清除率、HBeAg抗原转换率以及HBV DNA抑制率。·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整理后,应用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长期随访的13253例HIV/AIDS感染者中,1 157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HIV/HBV共感染患者532例(4.6%)。在共感染患者的人群中85.9%为青壮年(28-49岁)男性,感染途径以同性性传播为主(74.8%)。2.2013-2018年,HIV/HBV共感染的年新增感染率呈波动性下降的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6.37%,4.55%,3.92%,4.68%,4.24%,2.74%。3.HIV/HBV共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28-48岁与<28岁比较,OR=2.807,95%CI:1.241-6.345)以及婚姻(已婚与未婚比较,OR=1.259,95%CI:1.004-1.579)。4.87.4%的共感染患者基线治疗接受了包含拉米夫定(3TC)、替诺福韦(TDF)两种抗HBV药物的治疗。在共感染患者的治疗过程中,1年后3TC+TDF组的HBeAg抗原丢失率为46.4%(39/84),抗原转换率为39.3%。3TC+TDF组相较于3TC组趋于更高的抗原转换率,也有更高的病毒抑制率。结论:北京地区HIV/HBV共感染率为4.6%,比2016年全国的平均共感染率低;2013-2018年,HIV/HBV年新增共感染率呈波动性下降趋势。本研究所调查的多种临床危险因素,中青年(28-48岁)已婚的HIV患者有更高的风险合并HBV感染,未发现其他危险因素与共感染的相关性。3TC+TDF组相较于3TC组趋于更高的抗原转换率,也有更高的病毒抑制率。在共感染患者的诊治随访中,需进一步加强对肝肾功能、HBV抗原、HBVDNA的监测。
杨大成[10](2020)在《生化检验标本放置时间对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生化检验标本放置时间对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方法该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自愿参与体检的70名健康者,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生化检验,所采集血液标本离心、取上清液后即刻检测相关指标,剩余标本在4℃冰箱内保存后,分别于2、12、24 h再次取出进行生化检验,以即刻检测值为基础值,通过与标本不同放置时间检验结果的对比,分析标本放置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的不同影响。结果以即刻检测值为基础值,对比生化检验标本不同放置时间的检验结果,标本存放2 h后,Na+、K+、ALT、TP、ALB、LDH有所下降,存放12 h后,Na+有所升高,存放24 h后,K+、TP有所升高;标本存放2 h后,CO2、Glu持续下降。经统计学检验,CO2(2、12、24 h)、Na+(2、12、24 h)、K+(2、24 h)、Glu(2 h)、ALT(2 h)、TP(2、24 h)、LDH(2 h)的检测值与各指标基础值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碳酸(2、12、24 h)、钠(2、12、24 h)、钾(2、24 h)、葡萄糖(2 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 h)、总蛋白(2、24 h)、乳酸脱氢酶(2 h)的检测值与各指标基础值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即刻CO2、Na+、K+、Glu、ALT、AST、TP、CK、ALB、LDH分别是(22.64±1.41)mmol/L、(143.13±1.69)mmol/L、(4.32±0.34)mmol/L、(6.83±3.64)mmol/L、(35.80±18.67)U/L、(21.62±2.27)U/L、(79.23±7.41)g/L、(72.80±19.27)U/L、(42.96±2.55)g/L、(176.28±54.24)U/L,24 h后分别是(19.00±1.40)mmol/L、(147.60±1.85)mmol/L、(4.57±0.22)mmol/L、(6.88±3.59)mmol/L、(35.04±18.32)U/L、(32.61±3.01)U/L、(82.68±7.42)g/L、(73.59±17.68)U/L、(40.29±2.55)g/L、(177.60±60.21)U/L。结论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对生化检验多项指标测定结果的影响较大,及时检测方可减少误差,提升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二、血标本放置时间和方式对10项血生化检测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标本放置时间和方式对10项血生化检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经外周静脉留置针采集血液标本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静脉留置针采血方法 |
1.1 输液中途经静脉留置针采血 |
1.2 输液前利用静脉留置针采血 |
2 静脉留置针采血弃血量 |
3 静脉留置针采血研究现状 |
3.1 静脉留置针采血对溶血率的影响 |
3.2 静脉留置针采血对血标本检测值的影响 |
3.3 静脉留置针采血对凝血率的影响 |
3.4 静脉留置针采血对血标本假阳性率的影响 |
4 小结 |
(2)基于“肾主水”理论探讨金匮肾气丸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金匮肾气丸治疗腺嘌呤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1.4 实验动物分组 |
1.5 给药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1.7 统计学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
2.2 各组大鼠体重变化 |
2.3 各组大鼠血常规与生化指标 |
2.4 各组大鼠24hU-TP |
2.5 腺嘌呤复制CRF大鼠模型 |
2.6 金匮肾气丸治疗后各组大鼠肾脏形态 |
2.7 金匮肾气丸治疗后各组大鼠肾脏病理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金匮肾气丸治疗UUO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1.4 实验动物分组 |
1.5 UUO法复制CRF大鼠模型 |
1.6 给药方法 |
1.7 观察指标 |
1.8 统计学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
2.2 各组大鼠体重变化 |
2.3 各组大鼠血常规与生化指标 |
2.4 各组大鼠24hU-TP |
2.5 UUO法复制CRF大鼠模型 |
2.6 金匮肾气丸治疗后各组大鼠肾脏外形 |
2.7 金匮肾气丸治疗后各组大鼠肾脏病理 |
3、讨论 |
4、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水通道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对象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设备 |
1.4 实验AQP检测 |
2 实验结果 |
2.1 各组大鼠肾脏AQP蛋白检测结果 |
2.2 各组大鼠肺脏AQP蛋白检测结果 |
2.3 各组大鼠膀胱AQP蛋白检测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语 |
附录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慢性肾功能衰竭研究进展 |
文献综述二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药研究进展 |
文献综述三 水通道蛋白(AQPs)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参与的科研 |
致谢 |
(3)基于肾脏转运体调控的6-巯基嘌呤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1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概述 |
2 6-巯基嘌呤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不良反应 |
3 6-MP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 |
4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和意义 |
第一章 6-巯基嘌呤在中国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中的量效关系研究 |
1 背景介绍 |
1.1 6-MP体内代谢过程 |
1.2 6-MP代谢产物与不良反应 |
2 材料与仪器 |
2.1 实验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设计 |
3.2 病人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3.3 知情同意书 |
3.4 研究对象 |
3.5 治疗方案 |
3.6 样本收集 |
3.7 安全性评价标准 |
3.8 红细胞内6-MP代谢产物6-TGN和6-MMPN药物浓度分析方法 |
3.9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4.1 研究人群人口特征 |
4.2 6-MP代谢产物与6-MP引起的不良反应 |
4.3 6-MP代谢产物与不良反应的浓度阈值 |
5 讨论 |
第二章 IL-6/STAT3/PXR信号通路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对6-MP肾脏MRP4转运体的调控机制研究 |
第一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状态下6-MP代谢酶和肾脏转运体的调控研究 |
1 背景介绍 |
2 材料与仪器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第二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状态下IL-6/STAT3/PXR信号通路对肾脏MRP4转运体的调控研究 |
1 背景介绍 |
2 材料与仪器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第三章 6-巯基嘌呤在中国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患者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
1 背景介绍 |
2 材料与仪器 |
2.1 实验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设计 |
3.2 病人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3.3 知情同意书 |
3.4 研究对象 |
3.5 治疗方案 |
3.6 样本收集 |
3.7 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 |
4 结果 |
4.1 基础模型构建 |
4.2 协变量分析 |
4.3 模型验证 |
4.4 最终模型 |
5 讨论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1 结论 |
2 创新性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附件 |
(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尿酸与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略缩词表 |
第一章 急性缺血性脑梗塞血清尿酸与红细胞分布宽度临床特征 |
第一节 对象与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清尿酸与红细胞分布宽度关系研究 |
第一节 对象与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止痒平肤液”治疗EGFRIs相关中重度皮疹的RCT研究及作用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相关皮疹的发生机制 |
1. 概述 |
2. EGFRIs相关皮疹的发生机制 |
3.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EGFRIs相关皮疹的中医治疗措施 |
1. 概述 |
2. 中医治疗措施 |
3. 本团队前期研究成果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止痒平肤液”主要成分的抗菌、抗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止痒平肤液”各中药的组成成分 |
3. “止痒平肤液”各成分的抗菌、抗炎作用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试验 |
第一章 “止痒平肤液”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相关中重度皮疹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二章 “止痒平肤液”对EGFRIs相关皮疹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础实验 |
第一章 基于超高液相色谱的“止痒平肤液”主要成分分析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二章 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炎症模型的建立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PLA2G4A基因的苦参碱对HaCaT细胞炎症模型的干预研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附录 |
附录1 外用中药“止痒平肤液”治疗中重度靶向药相关皮疹的前瞻、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表( case report form,CRF) |
(6)外源性硫化氢调节自噬在脓毒症肠道损伤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3 溶液配制 |
第三章 方法 |
3.1 实验分组 |
3.2 脓毒症大鼠模型的制备 |
3.3 脓毒症模型的评价与检测 |
3.4 ELISA法检测血浆炎性因子TNF-α、IL-6和氧化应激损伤因子ROS、SOD的表达水平变化 |
3.5 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肠道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进行Chiu’s评分 |
3.6 透射电镜下观察肠道上皮细胞间连接及自噬通量变化 |
3.7 Western Blot 检测肠道上皮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B、p62、LAMP-2及Rab7的表达水平 |
3.8 技术路线 |
3.9 统计学分析 |
第四章 结果 |
4.1 脓毒症大鼠模型的评价与检测 |
4.1.1 脓毒症大鼠一般情况改变 |
4.1.2 脓毒症大鼠血生化指标中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变化 |
4.1.3 脓毒症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 |
4.2 H_2S对脓毒症大鼠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 |
4.2.1 H_2S干预后肠道组织的病理学改变 |
4.2.2 H_2S干预后肠道上皮细胞间连接的改变 |
4.3 H_2S对脓毒症大鼠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
4.4 H_2S对脓毒症大鼠氧化应激的抑制作用 |
4.5 H_2S对脓毒症大鼠肠道受损自噬通量的调节作用 |
4.5.1 H_2S干预后肠道自噬蛋白LC3B、LAMP-2、Rab7、p62 表达变化 |
4.5.2 H_2S干预后肠道受损自噬通量的超微结构改变 |
第五章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 |
6.3 展望 |
综述 硫化氢调节自噬保护脓毒症器官损伤的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7)血液标本不同放置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8)circ0077692与HDAC2竞争性表达通过组蛋白去乙酰化作用影响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主要材料 |
1.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1.3 人群资料的调查和血标本的收集 |
1.1.4 ADLI患者外周血中环状RNA的筛选及验证 |
1.1.5 非ADLI组与ADLI组患者血清中SOD、CAT、Bcl-2、Bax蛋白含量检测 |
1.1.6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芯片结果中以HDAC2为亲本基因的差异表达circRNA的筛选 |
1.2.2 ADLI患者血浆中pre-HDAC2、circ_0077692与HDAC2 mRNA的RT-PCR结果分析 |
1.2.3 两组中circ_0077692、HDAC2 mRNA与ALT、AST、SOD、CAT、Bcl-2、Bax的相关性分析 |
1.3 讨论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细胞学实验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主要材料 |
2.1.2 细胞培养 |
2.1.3 细胞药物配置及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
2.1.4 细胞转染 |
2.1.5 细胞分组 |
2.1.6 细胞形态学观察 |
2.1.7 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LT、AST活性的检测 |
2.1.8 细胞上清液中各指标 mRNA和蛋白检测 |
2.1.9 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凋亡率检测 |
2.1.10 细胞上清液中ROS水平的检测 |
2.1.11 细胞上清液中Nrf2去乙酰化水平检测 |
2.1.12 统计学处理 |
2.2 结果 |
2.2.1 各组肝损伤细胞损伤与凋亡情况 |
2.2.2 各组细胞内各指标表达水平变化情况 |
2.2.3 各组细胞中Nrf2蛋白乙酰化水平变化情况 |
2.3 讨论 |
2.3.1 抗结核药物可致人肝细胞损伤发生 |
2.3.2 ADLI中氧化应激通路与细胞凋亡通路被激活 |
2.3.3 ADLI中circ_0077692与HDAC2 mRNA之间存在竞争性表达抑制亲本蛋白HDAC2的表达 |
2.3.4 ADLI中抗氧化应激因子及细胞凋亡因子的表达变化 |
2.3.5 ADLI中HDAC2通过去乙酰化作用使Nrf2乙酰化水平升高减轻肝损伤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3章 综述 circRNA的功能及其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3.1 circRNA概述 |
3.1.1 circRNA简介 |
3.1.2 circRNA的生物学特性 |
3.1.3 circRNA的功能 |
3.2 circRNA与肝病 |
3.2.1 circRNA与肝癌 |
3.2.2 circRNA与病毒性肝炎 |
3.2.3 circRNA与非酒精性脂肪肝 |
3.2.4 circRNA与其他肝病 |
3.3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9)北京地区HIV/AIDS合并HB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技术路线图 |
2.3 研究方法 |
2.3.1 人口学资料收集 |
2.3.2 血标本采集及血生化检查 |
2.3.3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
2.3.4 HBV DNA和HIV RNA载量检测 |
2.3.5 HBV抗原定量检测 |
2.4 临床资料处理 |
2.5 统计分析 |
2.5.1 数据表达 |
2.5.2 数据正态性检验和转换 |
2.5.3 组间比较 |
2.5.4 回归分析 |
2.6 队列总人群的研究 |
2.6.1 HIV/HBV共感染率的计算 |
2.6.2 2013-2018年年新增感染率计算 |
2.6.3 HIV/HBV共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
2.7 共感染随访人群的研究 |
2.8 研究主要工具 |
2.8.1 研究主要仪器及试剂盒 |
2.8.2 研究主要软件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2019年北京地区HIW/HBV共感染率的分析 |
3.1.1 研究总人群的基线人口学特征 |
3.1.2 共感染人群的基线人口学特征 |
3.2 2013年至2018年HIV/HBV年新增共感染率变化趋势的分析 |
3.3 HIV/HBV共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 评价不同方案ART治疗对于HIV感染者慢性HBV感染的疗效 |
3.5 HBV抗原清除率以及抗原转换率 |
3.6 HBV DNA载量的下降水平 |
第四章 讨论 |
4.1 共感染人群的疾病特征及共感染率的讨论 |
4.2 ART治疗与肝酶的改变 |
4.3 HIV/HBV共感染的治疗 |
4.4 研究的局限性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HIV/HBV共感染流行病学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生化检验标本放置时间对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血标本放置时间和方式对10项血生化检测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经外周静脉留置针采集血液标本的研究进展[J]. 陈林,李敏.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23)
- [2]基于“肾主水”理论探讨金匮肾气丸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D]. 边红萍.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肾脏转运体调控的6-巯基嘌呤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 周岳. 山东大学, 2021(11)
- [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尿酸与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关系研究[D]. 容宁. 大理大学, 2021(09)
- [5]“止痒平肤液”治疗EGFRIs相关中重度皮疹的RCT研究及作用机制探讨[D]. 张静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6]外源性硫化氢调节自噬在脓毒症肠道损伤中的机制研究[D]. 聂静云. 兰州大学, 2021(12)
- [7]血液标本不同放置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 缪万芳. 中国医药科学, 2020(15)
- [8]circ0077692与HDAC2竞争性表达通过组蛋白去乙酰化作用影响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D]. 徐杰.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9]北京地区HIV/AIDS合并HB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李艺.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10]生化检验标本放置时间对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分析[J]. 杨大成. 系统医学,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