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例新生儿听力障碍病原学分析

43例新生儿听力障碍病原学分析

一、新生儿听力障碍43例病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亚雄[1](2020)在《Chirp声诱发的听性脑干反应在分泌性中耳炎儿童听力损失评估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泌性中耳炎是导致儿童听力损失的常见疾病,其主要听力损失在低频区。听性脑干反应是儿童客观听力检测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刺激声为click声,但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反映的是2000-4000Hz中高频的听力,因此近年来一种新型的刺激声-Chirp声逐渐应用于临床听力学检查。Chirp刺激声信号特征是低频声音早发出,高频声音晚发出,克服了由于耳蜗的特殊解剖结构而造成的行波延迟,能使更多的神经纤维同步放电,波形振幅明显增加,阈值的判断更加方便,检测时间更短。目前该方法应用于儿童听力异常者的听力评估研究仍然较少。由于此前研究提示Chirp-ABR在评估低频听力损失有优势,因此,本研究中,我们拟通过与click-ABR检测法进行比较来探讨Chirp-ABR方法在分泌性中耳炎所导致儿童听力损失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听性脑干反应检查在符合国家声学标准的隔音屏蔽室内进行。选取东莞市新生儿听力障碍诊治中心通过耳内镜及声导抗检查确诊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在镇静状态下使用丹麦国际听力Eclipse EP25诱发电位仪分别进行Chirp-ABR和click-ABR检测。记录不同听力损失程度、不同听力损失类型的患儿Chirp-ABR和click-ABR检测的波Ⅰ、Ⅲ、Ⅴ的潜伏期及波V的阈值、振幅,记录Ⅰ-Ⅲ、Ⅲ-Ⅴ波间期,对结果进行自身配对t检验分析,比较Chirp-ABR和click-ABR各波潜伏期、波间期和反应阈。[结果]在80dBnHL刺激声强度时,42例(55耳)分泌性中耳炎患儿Chirp-ABR 波 Ⅰ、Ⅲ、Ⅴ潜伏期均较 click-ABR 延长(P<0.05);Chirp-ABRⅠ-Ⅲ、Ⅲ-Ⅴ波间期较click-ABR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irp-ABR波V反应阈值低于和click-ABR,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反应阈值刺激声强度时,Chirp-ABR波V潜伏期较click-ABR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irp-ABR波形分化良好,波V振幅高,便于辨认及判断阈值;本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80dB nHL刺激声强度时,与click-ABR比较,Chirp-ABR波Ⅰ、Ⅲ、Ⅴ潜伏期延长,反应阈强度时波Ⅴ潜伏期延长;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分泌性中耳炎患儿Chirp-ABR和click-ABR波Ⅴ反应阈值对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Chirp-ABR可应用于轻度、中度传导性听力损失分泌性中耳炎儿童的客观听阈评估,值得临床推广。

韩雪梅,罗寒依,李亚婷,牛晓英[2](2020)在《新生儿听力筛查及听力障碍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新生儿听力筛查现状,分析听力障碍的影响因素,为提高新生儿听力筛查覆盖率及筛查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9年2月在我院接受筛查的6108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对其使用耳声发射仪在出生后3~5d内实施双耳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患儿出生后42d内进行复筛,检测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utomatic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ABR);复筛未通过者在出生后3个月内进行再次复筛,采用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检测。对于听力障碍患儿,6个月内确诊并实施干预。记录筛查结果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影响因素及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1)6108例新生儿中,听力初筛、复筛通过者5621例(92.03%);未通过者进行了及时的干预治疗。(2)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分娩方式与新生儿听力障碍无相关性(P>0.05),而胚胎数量、出生质量、产妇孕周、耳别及孕妇孕期优生五项(TORCH)感染与新生儿听力障碍存在相关性(P<0.05);(3)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胚胎数量、出生质量、产妇孕周、耳别及TORCH感染是新生儿听力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胚胎数量、出生质量、产妇孕周、耳别及孕妇TORCH感染是新生儿听力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新生儿的性别及分娩方式不会对听力筛查通过率产生明显影响。

张婷玉[3](2019)在《B/A值和BIND评分对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发病的预测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的常见病,重度以上的高胆红素血症常并发急性胆红素脑病(acute bilirubin encephalopathy,ABE)。ABE的发生率在0.5%~30%,而存活的患儿中5%-10%可引起永久性的后遗症,是造成儿童脑瘫、听力障碍、视觉异常及智力发育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急性胆红素脑病防治的重点是早期发现,而其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家长忽视,延误病情,出现抽搐、发热和角弓反张等,甚至导致死亡。目前国际上有研究提出应用血清总胆红素(total serum bilirubin,TSB)峰值、B/A值(bilirubin to albumin ratio)和胆红素致神经功能障碍评分(bilirubin—induced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BIND)等来预测ABE的发生,但还有争议;国内对此报道较少。目的探讨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发病的高危因素,分析TSB峰值、B/A值和BIND评分与急性胆红素脑病的关系,评价B/A值和BIND评分对急性胆红素脑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1.1-2018.12.31间河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资料,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62例患儿进行研究。根据是否发生急性胆红素脑病分为ABE组(62例)和非ABE组(200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TSB峰值、B/A值及BIND评分,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B/A值、BIND评分的预测价值,评价两者的交互作用。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之间在性别、民族、分娩方式、出生体重、喂养方式、黄疸出现日龄、住院天数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ABE组多产的比例(71.0%)较非ABE组(41.5%)显着增高,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E组中足月儿比例(79.0%)低于非ABE组(91.5%),过期产儿比例(9.7%)高于非ABE组(0.0%),两组之间在胎龄分布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E组入院日龄(5.73±3.03)早于非ABE组(7.84±5.77),两组资料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实验室检查及BIND评分:ABE组的TSB峰值(500.07±124.84μmol/L)高于非ABE组(403.40±60.22μmol/L);B/A值(8.89±2.31mg/g)高于非ABE组(6.92±1.30mg/g);酸中毒的发生率(24.2%)高于非ABE组(4.5%)。两组患儿在TSB峰值、B/A值、酸中毒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E组BIND评分(5.10±2.13)显着高于非ABE组(1.49±1.56),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ABE组的新生儿败血症或感染发病率(88.7%)高于非ABE组(73.5%);ABE组的新生儿溶血病发病率(54.8%)高于非ABE组(29.5%);两组患儿在新生儿败血症或感染、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其他原因:新生儿窒息、G-6-PD缺乏症,头颅血肿、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低血糖等方面,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4.秩相关性分析及高危因素分析:TSB峰值、B/A值及BIND评分的Spearman相关系数(0.403、0.406、0.618),提示TSB峰值、B/A比值及BIND评分同急性胆红素脑病之间呈显着正相关(P<0.01)。TSB峰值、B/A值、BIND评分纳入Logistics回归分析,B/A值(OR=1.673,95%CI:1.159-2.415)、BIND评分(OR=2.225,95%CI 1.788-2.769),说明B/A值及BIND评分是急性胆红素脑病发生的高危因素。5.预测价值:ROC曲线:B/A值的AUC为0.776,95%CI(0.707-0.845),BIND评分的AUC为0.912,95%CI(0.873-0.950),两者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以用于预测急性胆红素脑病的发生。B/A值的截距值为7.335,BIND评分的截距为2.5,BIND评分及B/A值两者之间有交互作用(F=74.783,P<0.05),可以联合起来预测急性胆红素脑病。结论1.B/A值和BIND评分是急性胆红素脑病发病的高危因素。B/A值的截距值为7.335,BIND评分的截距为2.5,可以用于预测急性胆红素脑病。2.B/A比值分及BIND评分可以联合应用于预测急性胆红素脑病。

郑锦[4](2019)在《河南省洛阳地区新生儿听力与耳聋基因同步筛查临床推广工作现状分析》文中认为背景:耳聋是影响人类健康和造成残疾的常见原因,也是危害儿童身体与心理健康发展的疾病之一。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正常新生儿中,双侧听力障碍的发生率约在0.1%0.3%,且某些国家或地区的发病率处于逐步上升态势[1]。据2012年我国卫生部官方公布的《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显示,50%-60%的先天性听力障碍患儿的病因是遗传因素,表明遗传因素是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2]。随着新生儿及儿童听力筛查的深入开展,以及听力障碍诊治的多年临床经验积累,逐渐发现《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推荐的常规听力筛查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能会漏诊相当一部分迟发性、渐进性及药物敏感性耳聋的患儿。越来越多的权威机构研究显示:广泛的听力与耳聋基因联合筛查是发现迟发型潜在高风险听障患儿最有力的策略[3]。通过耳聋基因和听力联合筛查,可以对筛查出的确诊听力障碍患儿家庭进行早期治疗与康复指导,使患儿聋而不哑;对耳聋易感基因阳性携带者进行早期预警及听能管理知识宣教,促使他们有效预防和延缓耳聋发生;与此同时,对确诊患儿及基因携带者家庭进行遗传咨询,进行婚育指导,避免聋儿的出生,从而实现了聋病的一级预防[4]。河南省洛阳地区尚缺乏全市范围内大样本的新生儿听力及耳聋易感基因同步筛查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尚缺乏基层医院的同步筛查、筛查后随访、确诊患儿听能管理的实际经验及具体流程;尚缺乏耳聋基因筛查阳性患儿个体化遗传学咨询经验与方法。目的:1.分析河南洛阳地区新生儿听力与耳聋基因同步筛查临床推广工作现状,发现现阶段同步筛查具体实施过程中、筛查后综合诊断及遗传学咨询中存在问题,探讨解决方案,为今后洛阳地区同步筛查工作的普遍开展提供现实依据。2.采集河南洛阳地区新生儿听力及耳聋易感基因同步筛查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了解现阶段本地区新生儿常见耳聋责任基因突变类型及其携带率,完善我国耳聋基因筛查数据库,为临床听力障碍诊疗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与参考。3.发现常规听力筛查漏诊的迟发性、渐进性及药物敏感性人群,进行高危儿及其家庭的预警,并持续进行包括听力学监控在内的听能管理,合理防范或延缓听力损失及言语交流障碍的发生。方法:对2016年9月2018年9月间出生的来自洛阳市区及周边县区27900例新生儿采用筛查型耳声发射和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仪进行听力学初筛和复筛;随机抽取其中的9068例新生儿用微阵列芯片法进行中国人群常见的4个耳聋责任基因的9个热点突变[线粒体12SrRNA(m.1555A>G、m.1494 C>T)、GJB2(c.235delC、c.299 300delAT、c.35delG、c.176 191del 16)、SLC26A4(c.2168A>G、IVS7-2 A>G)、GJB3 c.538 C>T]进行同步基因筛查。对未通过听力复筛新生儿及基因筛查阳性患儿进行电话随访,指导其在3月龄内进行听力学及遗传学诊断与干预。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7900例新生儿中26537例接受了听力筛查,初筛率为95.11%(26537/27900),初筛阳性率为5.58%(1481/26537),最终确诊听障患儿43例,听力障碍患儿检出率为0.15%(43/27900)。9068名新生儿同期接受了耳聋基因筛查,筛查率为32.50%(9068/27900),基因筛查总体阳性携带率为5.00%(453/9068)。突变率最高的耳聋责任基因依次为GJB2基因、SLC26A4基因、GJB3基因、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其中GJB2基因突变229例,阳性携带率为2.53%(229/9068),最常见突变位点为c.235delC杂合突变;SLC26A4基因突变133例,阳性携带率为1.47%(133/9068),最常见突变位点为IVS7-2A>G杂合突变;GJB3 538C>T杂合突变45例,阳性携带率为0.50%(45/9068);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突变21例,阳性携带率为0.23%(21/9068),最常见突变类型为m.1555A>G异质性突变;双基因突变及单基因复合杂合突变25例,阳性携带率为0.28%(25/9068)。通过同步筛查流程最终确诊患儿14例,听力障碍检出率为0.15%(14/9068)。对453例基因阳性患儿进行了电话随访,随访月龄范围3-26个月,随访成功率81.68%(370/453)。其中0.44%(2/453)的患儿接受了听力及基因综合诊断,5.74%(26/453)的患儿接受了听力学诊断,43.49%(197/453)的患儿家长持观望态度,尚未进行诊断及干预,29.14%(132/453)的患儿家长不了解耳聋基因筛查的目的及意义。除失访和确诊患儿外,其他新生儿目前听力及言语发育水平均处于同龄儿童正常范围。结论:1.洛阳地区现阶段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阳性携带率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指标,有必要尽快在本地区对所有新生儿进行普遍联合筛查工作。最常见的耳聋责任基因及其突变类型依次是GJB2 235delC杂合突变、SLC26A4 IVS7-2A>G杂合突变、GJB3 538C>T杂合突变、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m.1555A>G异质性突变。2.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与听力筛查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特别是对药物敏感性、渐进性及迟发性耳聋患儿起到早期发现与预警作用,适合在本地区推广。3.洛阳地区听力与耳聋基因同步筛查工作覆盖率低,筛查流程及质控网络尚未建立,本地区同步筛查后随访及遗传咨询工作落后,导致筛而不查现象普遍存在,是今后工作改进的重点。

曹慧芳[5](2017)在《2015-2016年济宁市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调查2015.1.1-2016.12.31济宁市各区县市接生医院出生的新生儿听力筛查现状及筛查结果,以了解济宁市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及先天性听力受损发生率。通过比较不同胎龄早产儿与正常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以及听力损伤的发病率,分析其听力损伤情况,以便及早对患有听力障碍的新生儿进行对症干预治疗,以减少听损对新生儿成长和发育产生的影响。方法:(1)以2015.1.1-2016.12.31所有在济宁市各区县市接生医院出生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包括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2015年共829.92万,2016年共835.44万),分析并计算济宁市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及先天性听力受损发生率。(2)选取2015.1.1-2016.12.31年入住济宁市泗水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并根据胎龄将其分为早期早产儿、中期早产儿、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共4组。使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进行初筛(生后3-5天)和复筛(初筛未通过30-42天),对复筛未通过者于3月龄行自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检测确诊先天性听力受损,比较各组听力筛查未通过率的差异。结果:(1)2015.1.1-2015.12.31济宁市新生儿初筛通过率94.23%,复筛通过率为89.20%,听损发生率3.25‰,中重度以上听损发生率0.43‰;2016.1.1-2016.12.31济宁市新生儿初筛通过率93.72%,复筛通过率为88.19%,听损发生率4.11‰,中重度以上听损发生率0.94‰。(2)选取2015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入住济宁市泗水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行听力筛查的822例新生儿,根据早产儿胎龄分为:(1)早期:胎龄<32周;(2)中期:34周>胎龄≥32周;(3)晚期:37周>胎龄≥34周;(4)足月儿:≥37周,各组总人数分别54例、108例、220例、440例。初筛结果:四组未通过率分别为90.7%、82.4%、54.5%、49.3%,各组之间的未通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筛结果四组未通过率分别为分别有47.6%、24.5%、12.8%、8.2%,各组未通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R检查结果:四组未通过率分别为分别有25.0%、8.9%、4.9%、2.9%,四组未通过率逐渐减低,各组未通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015和2016年两年济宁市新生儿听力筛查综合覆盖率达到96.02%,新生儿OAE初筛、复筛及ABR筛查结果中未通过率有升高的趋势,可能与检测手段提高、出生人口数升高等原因有关,采用耳声发射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结合的诊断方式增加了检出率,说明联合检测的手段是目前最合适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2.不同胎龄的新生儿听力损伤发生率有所不同,胎龄越小听力损伤发生的危险性越高,采用瞬态耳声发射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结合的诊断方式,可以更加及时的明确诊断,因此早产儿生后及早进行听力筛查,可以早期对听力损伤的新生儿进行早期干预,预防后期并发症。

王敏[6](2016)在《胎膜早破对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胎膜早破与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近半年出生的足月新生儿1872例,其中胎膜早破组224例作为观察组,非胎膜早破组164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新生儿的听力筛查通过率。结论胎膜早破组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较低,可能与其引起隐匿的新生儿感染及缺氧有关。

李倩[7](2014)在《聋病遗传与环境相关高危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指出据WHO2005年估计全球耳聋残疾人达2.78亿,占世界总人口4.6%,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作为世界人口大国,我国因聋致哑的问题尤为突出。耳聋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和早期干预已成为防聋控聋工作的重点,而作为相应策略和措施的制订的依据,准确反映我国聋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环境与遗传高危因素与聋病的相关性数据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新生儿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为基础,分别在作为普通人群的新生儿、作为高危人群的NICU新生儿开展大规模聋病遗传和环境高危因素流行病学研究;并对具有特殊表型的听神经病在不同人群中进行了发病情况调查及高危因素分析;同时在王秋菊教授1999-2002博士论文《遗传性耳聋家系的收集收集、保存及基因定位研究》成果和保存的聋病资源基础之上,建立了中国聋病基因库,为进一步聋病基因研究及遗传和环境的复杂互做与患病危险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新生儿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的耳聋高危因素与流行病学特点分析选取2006年12月-2014年3月实施新生儿听力及基因联合筛查的118106例新生儿作为筛查对象,分析全国总体及各地区的新生儿中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流行病学特点,并分析研究遗传和环境因素与筛查结果的相关性与差异。研究获得了新生儿全国总体与13省市的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数据,118106例新生儿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均通过100740例,即联合筛查通过率为85.30%。未通过17366例,即联合筛查未通过率为14.70%,其中,听力与基因均未通过867例,听力筛查通过而基因未通过2215例,听力筛查未通过而基因通过14284例。长江以南各省市听力筛查未通过率一般明显高于长江以北的城市,13个省市听力初筛未通过率在0%-25.72%之间,总体为12.83%。7个省市间听力复筛OAE未通过率在1.32%-19.20%之间,总体听力复筛未通过率约为2.40%。13个省市间比较,耳聋高危因素发生率、NICU住院患儿比例、新生儿听力初筛和复筛未通过情况,GJB2基因突变率、SLC26A4基因突变率均存在明显地域差异(P<0.01)。经过卡方检验及相关性分析,发现有高危因素者、聋病易感基因异常者、存在GJB2、SLC26A4异常者在筛查人群中的构成比不同是各地区筛查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对不同听力复筛方式及联合筛查与单纯听力筛查间均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选择DPOAE联合AABR的方式进行复筛,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明显优于单纯采用听力筛查可明显提高检出率(P<0.01)。通过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结果,我们将全国118106例新生儿分为四类人群进行不同的随访和干预策略。(1)进入目前成熟的0-6岁听力筛查随访流程的新生儿100740例,约占全部新生儿中的85.30%。(2)立即进入听力学、医学及遗传学联合诊断流程的新生儿867例,约占全部新生儿的0.73%。(3)进入终生高度预警流程的新生儿2215例,约占全部新生儿的1.88%。(4)需进行听力学诊断流程的新生儿14284例,约占全部新生儿的12.09%,为新基因研究重点人群。本研究发现存在耳聋高危因素新生儿听力筛查与基因筛查的未通过率均明显高于无高危因素新生儿,听力筛查为33.68%:10.29%;基因筛查为4.25%:2.41%。对目前公认的13种耳聋高危因素在普遍人群新生儿中进行了相关和回归分析,发现明确危险因素8种,按其风险增加倍数依次为临床上存在或怀疑有与听力障碍有关的综合征或遗传病(2.978倍)、高胆红素血症达到换血要求(1.879倍)、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疱疹病毒、梅毒或弓形体病等引起的宫内感染(1,757倍)、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超过5天(1.122倍)、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0.928倍)、儿童期永久性听力障碍家族史(0.770倍)、新生儿窒息Apgar评分1分钟0-4分或5分钟0-6分(0.659倍)、颅面畸形(0.659倍)、基因异常(0.279倍)。发现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病毒性或细菌性脑膜炎、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机械通气超过48小时等4种因素可能为危险因素。第二部分中国NICU新生儿耳聋高危因素的多中心研究本研究以NICU经历的活产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同时随机选取同时期、同地区正常产房新生儿为对照,实施统一的新生儿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进行多中心、前瞻性的临床对照研究,以获得中国耳聋高危人群NICU新生儿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NICU新生儿与普通产房新生儿之间耳聋发病特点的差异。研究发现:NICU新生儿听力筛查与基因筛查未通过率明显高于普通产房新生儿。4个常见耳聋基因20个热点突变的基因筛查方案在提高检出率方面优于4个位点的方案。NICU新生儿初筛DPOAE未通过率约为14.92%,普通产房的新生儿未通过率为8.90%,两组间未通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为后者的1.68倍。AABR听力初筛NICU组未通过率约为8.06%,普通产房新生儿未通过率为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ICU新生儿AABR初筛未通过率为普通产房的161.2倍。NICU新生儿基因筛查突变检出率约为11.32%;其中,GJB2突变检出率为5.83%,SLC26A4突变检出率为3.77%,GJB3突变检出率为0.51%,MTRNR1突变检出率为0.69%。普通产房新生儿基因筛查突变检出率约为4.45%;其中,GJB2突变检出率为1.93%;SLC26A4突变检出率为1.98%;GJB3突变检出率为0.43%;MTRNR1突变检出率为0.11%。NICU新生儿的基因突变携带率、GJB2突变携带率、SLC26A4突变携带率与普通产房新生儿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而GJB3和MTRNR1突变两组间无差异(P>0.05)。第三部分听神经病谱系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与高危因素分析本研究针对10093例(16993耳)感音神经性聋患者、5134例新生儿及1406例外院上转需进行听力学诊断婴幼儿,回顾性分析听神经病谱系障碍(ANSD)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初步分析。研究发现:ANSD在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中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上转婴幼儿,新生儿中发病率最低,发病率分别为2.259%,1.067%,0.156%(Χ2=15644.151,P<0.001)。在感音神经性聋人群中ANSD患者年龄3个月-73岁,平均17.7岁;病程1个月-20年,平均3.4年。男女发病率无差异(Χ2=1.262,P>0.05)。双侧发病率约为3.043%,单侧约为0.564%,单双侧发病比例为1:11.67;左侧发病率为0.307%,右侧约为0.830%,单双侧间(Χ2=60.793,P<0.01)、左侧与右侧间(Χ2=3.891,P<0.05)发病率均有显着性差异。0-6岁ANSD发病率约为4.900%,7-12岁约为2.222%,13-18岁约为3.297%,19-30岁约为5.432%,31-60岁约为0.705%,60岁以上约为0.168%,不同年龄组发病率间有非常显着性差异(Χ2=197.482,P<0.01)。听力损失轻度者发病率约为2.246%,中度约为2.750%,重度约为4.738%,极重度约为1.682%,四组发病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903,P<0.01);听力损失严重程度与ANSD发病率间存在相关性(r=0.19,P<0.05)。ANSD患者纯音听力曲线以低频上升型最常见(48.122%,不同曲线类型间P<0.01);鼓室图曲线以A型为主(78.879%,不同鼓室图间P<0.01),镫骨肌反射多引不出(76.724%);CM可引出率约为57.895%。患者年龄及病程分别与PTA、ASSR阈值、言语识别率具有相关性(P<0.01),与AERP无明显相关性(P>0.05)。在相同病程水平,PTA与ASSR均值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耳聋高危因素存在率约为11.842%,以高胆红素血症、家族史、早产多见。在新生儿人群中ANSD发病率约为0.156%。不同性别间和不同分娩方式间发病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DPOAE初筛通过的新生儿中ANSD的发病率约为0.087%,未通过者约为0.765%,二者间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AABR复筛未通过者的ANSD的发病率约为10.127%,通过者约为0.160%,二者间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DPOAE初筛未通过(r=-0.052,P<0.01)和AABR复筛未通过(r=-0.316,P<0.01)是新生儿ANSD的危险因素;ANSD在具有耳聋高危因素新生儿中发病率为约为0.255%,在早产儿中的发病率约为0.429%,早产与ANSD无明显相关性(r=0.015,P>0.05)。在上转进行听力学诊断的婴幼儿中听神经病患儿ANSD发病率为1.067%。男女间无差异(P>0.05)。听力损失均为重度和极重度,其中重度聋婴幼儿中发病率约占5.263%,极重度约为6.686%,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NICU住院史上转婴幼儿发病率约为0.394%,有NICU住院史者约为1.136%,NICU住院史与ANSD发病间无明显相关性(r=0.030,P>0.05)。无耳聋高危因素上转婴幼儿ANSD发病率约为0.933%,存在高危因素者发病率约为2.469%,早产低体重儿ANSD发病率约为5.882%,高胆红素血症患儿ANSD发病率为2.326%,但早产低体重、高胆红素血症均与ANSD无明显相关性(P>0.05)。第四部分中国聋病基因库的建立与样本管理本研究在王秋菊教授1999-2002博士论文《遗传性耳聋家系的收集收集、保存及基因定位研究》成果和保存的聋病资源基础之上,建立了中国聋病基因库,实现了聋病信息与样本资源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管理。共收集耳聋和进行听力学检查患者资料580778例次,保存听力学资料212951例次,血样241405份,DNA32371份。其中,听觉障碍大小家系及散发病例8028例,听神经病谱系障碍331例,是国际上该领域听觉障碍遗传资源最为丰富的研究小组之一。同时,收集了118106例新生儿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1406例上转进行听力学诊断的婴幼儿的信息及样本资源、对2880例聋校学生进行了基因筛查,收集感音神经性聋15588例,突发性耳聋1120例及40万例次以上的临床听力学聋病患者资料,为进一步聋病基因研究及遗传和环境的复杂互做与患病危险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南书玲[8](2012)在《甘肃省0~6岁儿童听力障碍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听觉作为人类认识和感知世界的重要感觉之一,在儿童成长发育的各个时期,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耳聋和听力减退不仅严重阻碍儿童的言语发育和认知学习,也给其正常社会交往、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据国外报道,先天性耳聋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0.1%~0.3%,且多为重度聋或全聋。学龄前期是儿童言语学习和认知能力发育的重要时期,该阶段听力损失会对其言语发育、学习能力以及社会融入、身心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听力筛查无疑是早期发现听力损失的最有效手段,不仅能够发现低龄幼儿、轻-中度听力损失或单耳发病等主观判断难以发现的听力问题,更使得早期干预、早期治疗成为可能。国内部分市区的早期研究工作为我国儿童听力筛查提供了发病率的参考数据,但是其中的数据差别也是很大的。甘肃省目前还没有学龄前儿童听力状况方面的研究数据。甘肃省地处中国西北内陆,东西狭长,地理环境复杂,民族众多,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老百姓生存、生活状况差异很大。甘肃省除了在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时的数据外,目前尚无较系统的、全面的0~6岁儿童听力状况的调查研究,国内部分省市已在这方面做了相关研究,但报道的结果各不相同。因此了解甘肃省0~6儿童听力障碍的患病率、可能危险因素及年龄、性别、民族、城乡分布特点,分析与其他地区的异同点,为有效开展防聋做好听力残疾三级预防、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基础性资料,该研究对开展儿童听力保健、降低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对甘肃省13县区的7337例0~6岁儿童进行听力筛查、病因等相关因素调查,对甘肃省0~6岁儿童听力状况进行初步分析。第一部分甘肃省4314例学龄前入园儿童听力筛查结果分析本研究结合地理位置分布全省随机抽取13个县区,各县区调查人数根据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法按各地实际儿童数1.75%的比例抽取,实查3-6岁在园儿童4314例。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对受试儿童进行初筛,未通过者采用自动听性脑干反应复筛,复筛未过者采用脑干诱发电位等进行听力学最终诊断评估及跟踪随访。对存在听力障碍及耳部疾患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314例3-6岁在园儿童中初筛未通过者258例,初筛阳性率5.98%(258/4314),复筛未通过38例,经诊断评估,该38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患病率0.88%(38/4314)。其中双耳听力损失10例,患病率0.23%(10/4314);单耳听力损失28例(左耳13例,右耳15例),患病率0.65%(28/4314)。听力损失程度分级按WHO标准以较好耳判断,10例双侧听力损失儿童中,轻度听力损失2例,中度7例,重度1例,其现患率分别为0.05%(2/4314)、0.16%(7/4314)和0.02%(1/4314)。单耳听力损失中,轻度3例(0.07%,3/4314),中度25例(0.58%,25/4314)。分析听力损失可能病因,38例单、双侧听力损失儿童中,中耳炎19例,占50.0%,(19/38);外耳道闭锁或畸形3例(7.9%,3/38);耳毒性药物2例(5.3%,2/38),头部外伤史2例(5.3%,2/38),母孕期因素1例(2.6%,1/38),鼓膜穿孔1例(2.6%,1/38);调查未发现明显因素者10例,占26.3%(10/38)。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学龄前入园儿童中耳炎及由此所致的轻、中度听力损失比例较高,积极预防和治疗中耳炎的发生是减少学龄前儿童听力损失的有效措施。经统计分析,听力损失患病率回族显着高于汉族,农村高于城市,在民族地区分布上具有显着性差异提示各民族遗传因素起主导作用,需要做进一步研究。第二部分甘肃省3023例3岁以下婴幼儿听力筛查结果分析本研究随机抽取甘肃省13个县区的3023例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包括2009-2010年出生并接受新生儿听力筛查的0-2岁(不包括2岁)婴幼儿2109例以及2008年出生的2-3岁(不包括3岁)幼儿914例。0-2岁组幼儿筛查诊断流程按新生儿听力筛查流程进行,2-3岁组幼儿的听力筛查采用社区集中的方式进行,其筛查流程同第一部分。结果显示在研究的2109例0-2岁婴幼儿中初筛未通过185例,初筛阳性率8.77%(185/2109),其中68例因各种原因未接受听力复筛,117例接受了复筛,复筛率63.24%(117/185),复筛未通过21例,经诊断评估,最终确诊听障儿19例,患病率9%。(19/2109);在抽查的914例2-3岁幼儿中仅发现1例听障儿童,患病率仅为0.11%。最终诊断的20例听障幼儿中双耳听力障碍15例,患病率0.50%(15/3023),单耳听力障碍5例(左耳2例,右耳3例),患病率0.17%(5/3023)。听力损失程度分级按WHO标准以较好耳判断,15例双侧听力损失幼儿中,轻度听力损失3例,中度11例,极重度1例,其现患率分别为0.10%(3/3023)、0.36%(11/3023)和0.03%(1/3023)。单耳听力损失中,轻度1例(0.03%,1/3023),中度3例(0.10%,3/3023),重度1例(0.03%,1/3023)。分析听力损失可能病因,20例单、双侧听力损失儿童中,围产期因素(包括异常分娩、产时产伤等)4例。占20%(4/20);中耳炎3例,占15%,(3/20);母孕期因素(包括母亲孕期贫血、糖尿病,服用堕胎药或避孕药,接触放射性物质或中毒等)2例(10%,2/20);外耳道闭锁或畸形2例(10%,2/20);合并唇腭裂1例(5%,1/20);调查中未发现明显因素者8例,占40%(8/20)。研究结果显示,甘肃省3岁以下婴幼儿听力损失患病率与同类研究水平相当,听力损失患病率在性别、民族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但在城乡分布上有统计学差异:城市儿童显着高于农村儿童。听力损失程度以中度为主,轻度次之;听力损失可能病因除原因不明外,围产期因素是引起听力损失的首要原因,中耳炎次之,此外母孕期因素及先天畸形亦是引起听力损失的重要原因,因此应规范和加强围产期医疗保健工作、积极预防和治疗中耳炎的发生、提高孕产妇医疗保健意识以降低婴幼儿听力损失发生率。

段博[9](2012)在《先天性听力障碍婴幼儿颞骨影像学与聋病基因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6例双侧听力障碍婴幼儿颞骨影像学与基因相关性研究目的:分析听力障碍婴幼儿常见致聋基因突变与颞骨影像学相关性。方法:2009年7月-2012年1月,收集上海及周边地区双侧听力障碍婴幼儿216例,采外周静脉血,利用PCR扩增目的基因后直接测序。对所有患儿进行常见致病基因GJB2全编码序列检测,SLC26A4.12SrRNA基因高发位点序列检测,应用Sequencher4.9软件对上述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对全部病例行颞骨CT检查,收集患儿临床听力学资料并随访。结果:216例双侧听力障碍患儿中,GJB2致病性突变19例(9%),SLC26A4致病性突变6例(3%),未发现12SrRNA1555A、1494C基因突变,颞骨CT提示解剖结构畸形者27例(12.5%),前庭导水管扩大不伴耳蜗畸形11例(5%)。GJB2基因79G>A/235delC突变伴有双侧内听道缩窄。GJB2基因79G>A,341A>G和109G>A纯合突变在轻、中度听力障碍患儿中较多。前庭导水管扩张的患儿中,SLC26A4基因7、8外显子剪切位点c.919-2A>G突变为热点突变。结论:GJB2基因79G>A,341A>G和109G>A纯合突变可能和轻、中度听力障碍有关。SLC26A4基因c.919-2A>G突变与前庭导水管扩张有关。GJB2基因79G>A/235delC突变可能与内听道畸形有关。51例单侧听力障碍婴幼儿影像学及聋病基因突变研究分析目的:探讨先天性单侧听力障碍婴幼儿颞骨CT、常见致聋基因及临床听力学特征。方法:选取51例单侧听力障碍婴幼儿,平均年龄0.9岁,排除外耳畸形,抽取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检测常见致聋基因GJB2、SLC26A4及线粒体12SrRNA1555A、1494C的突变。对全部病例行颞骨CT检查,收集患儿临床听力学资料并随访。结果:51例单侧听力障碍患儿中,32%(16/51)颞骨CT异常,其中3例中耳畸形,3例颈静脉球高位,4例前庭导水管扩张;发现1.9%(1/51)GJB2基因发生235delC/79G>A,341A>G致病突变,并伴有耳蜗不发育;4%(2/51)SLC26A4基因发生致病突变;未检测到12SrRNA1555A、1494C致聋突变。结论:单侧耳聋患者1/3都有影像学改变,其中颈静脉球高位发生率较高。GJB2和12SrRNA1555A、1494C基因突变在单侧听力障碍中发生率较低。单侧听力障碍患儿耳蜗畸形可能和GJB2基因突变有关。

陶荔[10](2012)在《高危新生儿ABR特点及听力损失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与普通新生儿病区高危儿听性脑干反应(ABR)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2.分析不同胎龄高危新生儿的ABR特点。3.分析不同程度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ABR特点。方法1.对2010年7月2011年4月入住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212例新生儿和普通新生儿病区的652例新生儿进行ABR检测,分别测出Ⅰ、Ⅲ、Ⅴ各波的潜伏期(PL)、波间期(IPL)与振幅(AMP)。将双耳之任一耳Ⅴ波最小阈值>30dBnHL定为筛查异常(未通过),≤30dBnHL为筛查正常。并记录每个高危儿的危险因素。分析两病区高危儿ABR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2.根据出生胎龄将上述新生儿分为3组:Ⅰ组为胎龄≤34周,Ⅱ组为胎龄3437周,Ⅲ组为胎龄≥37周。比较不同胎龄高危新生儿的ABR特点。3.选取其中患有高胆红素血症的足月儿442例(除外合并HIE、颅内出血、颅内感染,机械辅助通气者),根据胆红素水平分为3组:轻度为≤250μmol/L,中度为250300μmol/L,重度≥300μmol/L。比较不同程度胆红素新生儿的ABR特点。结果1NICU与普通新生儿病区高危儿ABR特点比较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1.1NICU212例新生儿中Ⅴ波反应阈大于30dBnHL者115例,筛查异常率(即未通过率)为54.2%;普通新生儿病区652例中Ⅴ波反应阈大于30dBnHL者274例,筛查异常率为42.0%。两病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ICU筛查异常率明显高于普通新生儿病区(χ2=9.653, P<0.01)。1.2NICU患儿左、右耳ABR阈值分别与普通新生儿病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ICU患儿左、右耳ABR阈值明显高于普通新生儿病区(P<0.01)。1.390dBnHL短声刺激下NICU患儿左右双耳Ⅰ、Ⅴ波潜伏期、ⅠⅤ波间期较普通新生儿病区高危儿均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各波振幅两病区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普通新生儿病区男婴344例中筛查异常167例,女婴308例中筛查异常104例,男女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05, P<0.001);90dBnHL短声刺激下,男婴双耳Ⅴ波潜伏期大于女婴(P<0.01),振幅小于女婴(P<0.01),双耳ⅠⅤ波间期明显大于女婴(P<0.01),而双耳Ⅰ波潜伏期及振幅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CU男婴138例中筛查异常78例,女婴74例中筛查异常37例,男女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5, P=0.56);90dBnHL短声刺激下男婴双耳Ⅰ、Ⅴ波潜伏期及振幅、ⅠⅤ波间期与女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5普通新生儿病区高危儿左耳Ⅰ波潜伏期、ⅠⅤ波间期大于右耳(P<0.05),,Ⅰ波振幅小于右耳(P<0.01),Ⅴ波潜伏期及振幅左右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NICU患儿左右耳间Ⅰ、Ⅴ波潜伏期及振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6普通新生儿病区高危儿双耳Ⅰ、Ⅴ波潜伏期及波间期与纠正胎龄有着显着负相关性,ⅠⅤ波间期与出生胎龄呈负相关关系(P<0.05),各波潜伏期与出生体重无明显相关性(P>0.05)。NICU患儿各波潜伏期、振幅及波间期与纠正胎龄、胎龄及出生体重均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1.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胆红素血症是普通新生儿病区高危儿ABR筛查异常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机械辅助通气≥5天、出生体重<1500g以及高胆红素血症为NICU患儿ABR筛查异常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2不同胎龄新生儿ABR特点2.1ABR筛查异常率早产儿Ⅰ组(胎龄≤34周)为55.6%,分别与早产儿Ⅱ组(胎龄3437周)(49.7%)或足月儿组(胎龄≥37周)(41.6%)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1)。早产儿Ⅱ组与足月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双耳Ⅰ波潜伏期足月儿组分别与早产儿Ⅰ组或早产儿Ⅱ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前者明显短于后者(P<0.01)。早产儿Ⅰ组与早产儿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耳Ⅴ波潜伏期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耳ⅠⅤ波间期早产Ⅰ组与早产儿Ⅱ组或足月儿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长于后者;而早产儿Ⅱ组和足月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程度高胆红素血症足月儿ABR特点3.1高胆红素血症足月儿442例中男婴234例,筛查异常108例,异常率46.2%;女婴208例,筛查异常62例,异常率29.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婴筛查异常率明显高于女婴(P<0.01)。90dBnHL短声刺激下,男婴双耳Ⅴ波潜伏期大于女婴(P<0.01),振幅小于女婴(P<0.01),双耳ⅠⅤ波间期明显大于女婴(P<0.01),而双耳Ⅰ波潜伏期及振幅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高胆红素血症足月儿ABRⅠ、Ⅴ波参数左、右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3高胆红素血症足月儿筛查异常组较正常组双耳Ⅰ、Ⅴ波潜伏期明显延长,振幅减低、ⅠⅤ波间期延长。3.4ABR筛查异常率重度组为40.8%,与轻度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筛查异常率重度组明显高于轻度组;与中度组(3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筛查异常率轻度组与中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3.5双耳Ⅰ波潜伏期三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双耳Ⅴ波潜伏期和ⅠⅤ波间期分别与轻度组或中度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前者明显长于后者(P<0.01);轻度组与中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NICU患儿比普通新生儿病区高危儿更易发生听力损失,双耳阈值较普通新生儿病区高危儿高,各波潜伏期较新生儿病区高危儿延长,其ABR特点更无规律性,听力损失的高危因素更复杂,常常合并多种高危因素,从而易发生感音性神经耳聋及迟发型、进展性听力损失,应进一步加强NICU患儿的随访。2.胎龄≤34周的早产儿ABR异常率较足月儿及胎龄3437周的晚期早产儿高;ABRⅠ波潜伏期足月儿明显短于早产儿,而不同胎龄早产儿间无明显差异;Ⅴ波潜伏期胎龄≤34周的早产儿明显长于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而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之间无明显差异。听觉神经系统随着胎龄的增加而逐渐成熟。早产儿由于本身发育不成熟,常合并窒息、呼吸窘迫、肺炎等疾病,易发生听力损失,因此早产儿应加强听力监测,尤其是对胎龄小,出生体重低下的早产儿,更应作为监测的重点对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和早治疗,在提高早产儿存活率的同时,使其听力的致残率降到最低。3.高胆红素血症足月儿中男婴听力损失高于女婴。高胆红素血症影响听力不仅表现在阈值的升高,同时还存在波潜伏期及波间期的延长,振幅的降低。随着胆红素水平的升高,ABR波形潜伏期也逐渐延长,达一定水平后影响中枢听觉神经,因此应积极治疗高胆红素血症,尽量避免听力损失。

二、新生儿听力障碍43例病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听力障碍43例病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Chirp声诱发的听性脑干反应在分泌性中耳炎儿童听力损失评估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背景
二、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听力学检查测试方法及测试标准
    2.3 统计学方法
三、实验结果
    3.1 在80dBnHL刺激声强度时Chirp-ABR和click-ABR各波潜伏期比较(附表1,图1-图4)
    3.2 Chirp-ABR和click-ABR波间期比较:(附表2,图5-图6)
    3.3 在最小刺激声强度时Chirp-ABR和click-ABR波V潜伏期、反应阈均值比较(附表3,图7-图8)
    3.4 在80dBnHL刺激强度时及阈值强度时Chirp-ABR和click-ABR波V振幅比较(附表4)
四、讨论
    4.1 OME的诊断、治疗及听力学检查的必要性
    4.2 ABR的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
    4.3 Chirp刺激声的基本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4.4 国内外学者对Chirp-ABR的研究方向、结论
    4.5 Chirp刺激声在除ABR以外电测听领域的应用
    4.6 本研究结果的详细分析及与既往研究结果的对比
五、结论
六、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2)新生儿听力筛查及听力障碍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
        1.2.2 听力筛查
    1.3 观察指标及评测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听力筛查结果
    2.2 新生儿听力障碍单因素影响因素分析
    2.3 新生儿听力障碍多因素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3)B/A值和BIND评分对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发病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早期诊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A 新生儿小时胆红素列线图
附录B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4)河南省洛阳地区新生儿听力与耳聋基因同步筛查临床推广工作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听力筛查的历史与现状
        1.1.2 耳聋基因与听力同步筛查的历史与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听力筛查的方法
        2.2.2 耳聋基因筛查方法
        2.2.3 基因筛查阳性患儿复核验证
        2.2.4 听力诊断及综合评估
        2.2.5 遗传咨询及随访方法
        2.2.6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27900 例新生儿总体听力筛查情况
    3.2 27900 例新生儿总体基因筛查情况
    3.3 耳聋基因筛查阳性患儿居住地区分布情况
    3.4 8736 例正常新生儿听力与耳聋基因同步筛查结果
    3.5 332 例听损伤高危儿听力与耳聋基因同步筛查结果
    3.6 453 例基因筛查阳性新生儿突变基因携带情况及不同突变类型听力筛查结果
    3.7 通过同步筛查确诊患儿听力损失分级及耳聋基因携带情况
    3.8 453 例基因筛查阳性新生儿随访情况
第4章 讨论
    4.1 河南省洛阳地区听力与聋病基因同步筛查临床推广工作现状
    4.2 与本研究策略一致的近3年国内部分地区耳聋基因筛查结果对比分析(以下地区均采用微阵列芯片法进行4个基因9个热点突变筛查)
    4.3 听力与耳聋基因同步筛查模式在洛阳地区推广的优势分析
    4.4 耳聋遗传咨询的复杂性是我们基层耳鼻喉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
    4.5 本研究的局限性
    4.6 同步筛查工作未来发展方向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词汇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2015-2016年济宁市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筛查使用的技术和仪器
    3 听力筛查规定和要求
    4 听力筛查的时间
    5 数据整理及分析
筛查结果
    1 济宁市新生儿听力初筛结果
    2 济宁市新生儿听力复筛结果
    3 听力障碍确诊结果
    4 济宁市新生儿听力障碍等级分类情况
    5 不同胎龄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的比较
讨论
    1 济宁市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基本情况
    2 2015 年-2016 年济宁市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分析
    3 听力障碍新生儿治疗情况分析
    4 推进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
    5 本研究的局限及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胎膜早破对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胎膜早破诊断标准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听力筛查结果见下表
    2.2 胎膜早破患儿听力障碍确诊情况
3 讨论

(7)聋病遗传与环境相关高危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生儿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的耳聋高危因素与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概要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国 NICU 新生儿耳聋高危因素的多中心研究分析
    概要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听神经病谱系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与高危因素分析
    概要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中国聋病基因库的建立与样本管理
    概要
    引言
    聋病基因库介绍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李倩个人简介
致谢

(8)甘肃省0~6岁儿童听力障碍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甘肃省4314例学龄前入园儿童听力筛查结果分析
    概要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甘肃省3023例3岁以下婴幼儿听力筛查结果分析
    概要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个人简历
致谢

(9)先天性听力障碍婴幼儿颞骨影像学与聋病基因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216例双侧听力障碍婴幼儿颞骨影像学与基因相关性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51例单侧听力障碍婴幼儿影像学及聋病基因突变研究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听力障碍基因诊断的进展
        参考文献
    单侧听力障碍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索引
致谢

(10)高危新生儿ABR特点及听力损失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NICU 与普通新生儿病区高危儿 ABR 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不同胎龄高危儿 ABR 特点分析
    研究对象
    方法
    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不同程度高胆红素血症高危儿的 ABR 特点
    研究对象
    方法
    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新生儿听力障碍43例病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Chirp声诱发的听性脑干反应在分泌性中耳炎儿童听力损失评估中的应用[D]. 徐亚雄.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6)
  • [2]新生儿听力筛查及听力障碍影响因素分析[J]. 韩雪梅,罗寒依,李亚婷,牛晓英.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20(03)
  • [3]B/A值和BIND评分对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发病的预测价值[D]. 张婷玉. 新乡医学院, 2019(06)
  • [4]河南省洛阳地区新生儿听力与耳聋基因同步筛查临床推广工作现状分析[D]. 郑锦. 河南科技大学, 2019(12)
  • [5]2015-2016年济宁市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分析[D]. 曹慧芳. 青岛大学, 2017(01)
  • [6]胎膜早破对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的影响分析[J]. 王敏.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6(05)
  • [7]聋病遗传与环境相关高危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D]. 李倩.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4(03)
  • [8]甘肃省0~6岁儿童听力障碍流行病学研究[D]. 南书玲. 兰州大学, 2012(04)
  • [9]先天性听力障碍婴幼儿颞骨影像学与聋病基因相关性研究[D]. 段博. 复旦大学, 2012(03)
  • [10]高危新生儿ABR特点及听力损失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陶荔. 广州医学院, 2012(08)

标签:;  ;  ;  ;  ;  

43例新生儿听力障碍病原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