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髂内动脉灌注对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自主排尿功能恢复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晨[1](2021)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回肠膀胱经腹膜外与经腹途径的疗效对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回肠膀胱经腹膜外与经腹途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1例因膀胱癌行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回肠膀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经腹膜外途径与经腹途径两组。经腹膜外途径组患者共26例,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6例。经腹腔途径组35例,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9例。收集术后90d内并发症的相关资料。比较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以及其他围手术期结果。结果:61例腹腔镜手术均成功完成,无中转开放病例,经腹膜外组与经腹腔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59.44±49.84)min与(237.09±45.32)min,住院费用(67251.03±10360.60)元与(73128.19±18388.72)元,术中失血量(112.9±31.56)ml与(122±29.89)ml,淋巴结清扫数(15.11±6.19)个与(13.36±4.32)个,P>0.05,无明显差异。经腹膜外组与经腹腔组的术后住院时间为(13.78±4.60)d与(20.18±6.29)d,术后随访90d,术后肠梗阻发生率11.54%(3例)与40.00%(14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2.31%(11例)与77.14%(27例),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经腹膜外途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肠梗阻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小于经腹途径患者。结论与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回肠膀胱经腹途径相比,腹膜外途径可以降低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白小寒[2](2021)在《双平面交汇法直肠癌根治术后男性性功能及排尿功能的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使用功能问卷调查方法,对比双平面交汇法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以及同期常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性功能及排尿功能,回顾性评价双平面交汇法直肠癌根治术对男性直肠癌患者性功能及排尿功能的影响,评估双平面交汇法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为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性功能及排尿功能评估提供第一手资料,为直肠癌根治术后性功能及排尿功能相关的康复治疗、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提供重要依据。方法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因直肠癌在陕西省人民医院住院手术治疗,符合入组条件、按照双平面交汇法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男性患者46例设为观察组,选择同期符合入组条件、行常规直肠癌腹腔镜TME术后男性患者42例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由病理检查确诊。通过随访及功能问卷调查获得患者术后性功能及排尿功能评分,采用SPSS 25.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男性患者共88人,平均年龄54.78±8.99岁。双平面交汇法组入组46名患者,平均年龄53.74±10.80岁,其中行Miles术式9人(19.6%),行Dixon术式37人(80.4%),TNM分期中I期6人,II期26人,III期14人;常规腹腔镜根治术组纳入42名患者,平均年龄55.93±7.16岁,其中行Miles术式11人(26.2%%),行Dixon术式31人(73.8%),TNM分期中I期5人,II期23人,III期14人。(1)双平面交汇法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组的术后射精功能:I级包含24人(52.2%),II级包含11人(23.9%),III级包含11人(23.9%);常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组射精功能:I级包含14人(33.3%),II级包含21人(50.0%),III级包含7人(16.7%),两组间比较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2)双平面交汇法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组的术后勃起功能:I级包含18人(39.1%),II级包含17人(37.0%),III级包含6人(13.0%),IV级包含5人(10.9%);常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组射精功能:I级包含8人(19.0%),II级包含15人(35.7%),III级包含16人(38.1%),IV级包含3人(7.1%),两组间比较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3)双平面交汇法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组的术后排尿功能术后1月评分为8.48±3.82,术后6月评分为5.83±3.51;常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组排尿功能术后1月评分为10.19±3.86,术后6月评分为7.43±3.60,两组间比较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通过双平面交汇法进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与常规腹腔镜根治术相比,有助于降低直肠癌患者术后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2)通过双平面交汇法进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与常规腹腔镜根治术相比,有助于降低直肠癌患者术后排尿功能障碍的发生率。(3)采用双平面交汇法进行直肠癌根治术有助于直肠癌根治术中术者对盆腔内解剖层面的把握,有利于安全保留直肠侧方盆腔植物神经,从而有助于保护患者盆腔器官功能。因此,值得对双平面交汇法直肠癌根治术进行进一步的功能研究。
库尔捷夫[3](2021)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与常规术式在保留盆自主神经中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易损伤盆腔自主神经,会引发男性病人的性功能和泌尿障碍,本研究将从术中盆自主神经保护情况、术后并发症、射精障碍、排尿障碍等多方面,探讨腹腔镜全系直肠系膜切除术相对常规术式在保留盆腔自主神经中的优势。研究方法:纳入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均为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胃肠外科的160例手术患者,两组患者均由科室同一组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实施完成,均施行全身麻醉。两组患者的主要比较方式为:对照组行常规开放性肠系膜直肠癌切除术,术中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即TME+PANP治疗直肠癌;研究组行腹腔镜肠系膜直肠癌切除术,术中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即腹腔镜TME+PANP治疗直肠癌。重点比较对照组与研究组在盆自主神经保留情况。研究组术中利用盆自主神经处于直肠系膜外侧平面这一特点,借助腹腔镜系统的扩大效果,让术者可以轻松地从盆腔找到这些盆自主神经,并利用这些盆自主神经作为寻找到准确TME解剖平面的标志,根据术中细致观察和术后视频积极学习,通过在腔镜下明确直肠筋膜、盆自主神经以及周围空间的位置特点,实际操作的整个过程如下:1.游离直肠背侧(参照上腹下丛和腹下神经作为标志的游离)(1)直肠后间隙是一层松散稀疏的结缔组织,在肠系膜的脏和壁层中间延伸,而上腹下神经丛和左、右腹下神经就在这个间隙的下方。(2)上腹下神经丛:腹膜分离后,可以看到腹主动脉的表层具有由上腹下神经丛组成的鱼网形状,其从胸10到腰2的神经相互重叠交织,并与腹膜后壁深层紧密相关,上腹下神经丛在覆膜后脂肪以及淋巴组织之间。(3)腹下神经:在骶骨岬周围,从上腹下神经丛分为左和右腹下神经,整个行走的会整合在骶前肌筋膜中,并由中间分向直肠两侧,在骶3方向水平延伸到直肠侧面产生下腹神经丛。直肠分支,膀胱前列腺分支、输尿管分支和勃起神经分支组成了下腹下神经丛的最为关键的四个分支。2.游离直肠侧面(以下腹下神经丛作为标记的游离)直肠侧韧带指的是直肠系膜和侧盆壁之间的相对致密的结缔组织,包括下腹下神经丛的直肠分支和淋巴管。从S3骶椎一直到尾骨水平,是有相当厚度的“蒂”,它将直肠系膜固定在盆的侧壁。在分离和断开直肠韧带的整个过程中,还可以发现从骨盆侧壁而来的细小神经纤维,这是下腹下神经丛的直肠侧支。3.游离直肠前端:直肠前端都有一层类似结缔组织的Denonvilliers肌肉筋膜,它始于腹膜折返,直达会阴的中心腱,前方与来自前列腺、精囊腺被膜融合结构疏松,后方则与来自直肠肌层的结缔组织融合。Denonvilliers筋膜,将控制泌尿生殖器功能的神经血管束和直肠系膜隔开。4.离断直肠侧韧带此时直肠已经被游离,只有直肠侧韧带还与骨盆相连接。5.盆底解剖直肠解剖的最后一步是要确认已经达到盆底水平,但腹会阴联合根治术解剖到这里就足够了,下一个过程就是会阴部圆柱状切除。在TME中,直肠后间隙可以很容易地分离,但是很难在S4骶椎水平分离,因为这是直肠固有筋膜和盆筋膜的融合处,即骶直肠韧带,这个韧带厚度不均,并且相对密实和牢固。结果:(1)对比两组盆自主神经保护情况:腹腔镜下TME+PANP盆腔自主神经得到保护的情况优于对照组。(2)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相关手术指标对比:两个组的手术耗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置管留置时间等指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手术治疗合格率相对较高: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研究组的并发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术后疼痛评分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手术完成后的1d、3d和7d的VAS疼痛评分,均呈现出逐渐降低的态势,研究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泌尿功能和性功能以及局部复发率比较:研究组的泌尿功能和性功能障碍的总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功能分级的数据比较中,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在进行局部复发率的比较中,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具有放大视野并且调节视角更为便利,在低位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TME)中极具应用价值,盆自主神经系统作为标志的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TME)对比常规术式可以更好的保护盆自主神经,也让手术变得容易,有助于患者术后各项功能的康复,且费用相对较低,更便于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
张多兵[4](2021)在《三孔法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改良三孔法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在治疗膀胱恶性肿瘤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8年10月~2020年12月对行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术64例。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A(三孔法)和B(五孔法)两组,A组接受改良三孔法腹腔镜手术的患者总共纳入的病例数为32例,B组接受常规五孔法腹腔镜手术的患者总共纳入的病例数为32例,均包括膀胱及附属器官完整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以及尿流改道,尿流改道包括回肠新原位膀胱(全腹腔镜下操作)、回肠膀胱术、结肠膀胱术和输尿管皮肤造口等。三孔法腹腔镜在操作步骤上进行了改良和优化,包括手术步骤的标准化流程和节点性控制,外侧入路三层面法,术中操作顺序的改良,切除膀胱及附属器官时操作手法的改良,保留神经血管束的前列腺筋膜内、筋膜间实施切除,盆腔腹膜重建和尿流改道方法的标准化和技术的创新,特别在全腹腔镜下尿流改道中对肠吻合和新膀胱重建设计上进行了改良。两种方法均在不同尿流改道方式中开展。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病理分期、术后近期并发症及生存状况。结果64例膀胱肿瘤患者均行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根据患者一般状况和肿瘤位置与临床分期个体化的选择盆腔淋巴结清扫范围和尿流改道方式。术中均未中转开放和增强穿刺孔,两组均包括三种常见尿流改道方式,组间对比差异并没有表现出统计学意义;平均手术时间(min)方面具体为(235.5(160-325)vs222(102-402),P>0.05),A组具有相对更长的手术时间,但是差异并没有表现出统计学意义,在平均术中出血量(ml)指标方面:(55(5-250)vs 90(20-300),P>0.05);平均术中输血(ml):(均0(0-400),P>0.05);术后肌酐水平(umol/L):(90(52-231)vs85(53-239),P>0.05);平均清扫淋巴结数(枚)(16.5(5-37)vs 18(4-43),P>0.05);阳性淋巴结率(%):(2.48%(13/524)vs1.34%(8/595),P>0.05);临床分期:A组:Ta-1G3:11(34.38%)例,T2-4a:15(46.87%)例,T4b:0(0)例,N1:2(6.25%)例,其他类型:4(12.5%),B组:Ta-1G3:6(18.75%)例,T2-4a:22(68.75%)例,T4b:1(3.125%),N1:1(3.125%)例,其他类型:2(6.25%)例,P>0.05;平均禁食水时间(天):(2(1-8)vs2(1-25),P>0.05);平均卧床时间(天):(5(1-25)vs 6(1-17),P>0.05)术后90 d内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A组:Ⅰ-Ⅱ级:9例,Ⅲ-Ⅳ级:1例,B组:Ⅰ-Ⅱ级:8例,Ⅲ-Ⅳ级:2例,P>0.05,随访时间从2-18个月不等,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两组患者生活可自理。A组:原位新膀胱日间均能良好控尿,结肠膀胱术后完全自主控尿,后续GC(顺铂+吉西他滨)方案化疗3例(T4a N01例和T4a N12例),治疗后均无远处转移。术后3个月局部复发1例(T4a N1),化疗后肿瘤无明显进展。B组:原位新膀胱日间均能良好控尿,结肠膀胱术后完全自主控尿,术后长期口服碳酸氢钠调节电解质,后续GC(顺铂+吉西他滨)方案化疗2例(T4a N0和T4a N1各一例),多西紫杉醇化疗1例(T4b N0),治疗后均无远处转移。术后3个月肿瘤无进展。结论三孔法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术与五孔法对比在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及近期并发症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其近期肿瘤根治效果良好,简化手术流程,为缩短掌握手术的学习曲线提供新的思路,手术中充分利用左手的辅助功能,操作具有可重复性,减少了对患者的手术创伤,远期疗效及肿瘤控制情况仍需更长期的大样本跟踪随访研究。
张贤雨[5](2020)在《miR-145靶向调控RCAN3对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检测miR-145、RCAN3在宫颈癌细胞中的表达并探究其对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1.从TCGA和GTEX数据库下载了13份健康对照数据和306份宫颈鳞癌组织数据,分析RCAN3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根据表达中位值将患者分为RCAN3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的生存率;为研究RCAN3是否能作为作为宫颈鳞癌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对样本进行Cox回归分析。2.利用mi RNA靶基因预测位点mi RBase和Target Scan寻找RCAN3的重要调控基因,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145是否是RCAN3的上游调节分子;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miR-145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生存的影响;用q RT-PCR方法检测miR-145在不同人宫颈癌细胞系(CaSki,He La和C-33A)和人宫颈永生化鳞状细胞Ect1/E6E7的表达情况;为了更好地进行功能性实验,我们选择表达量相对较高的CaSki进行敲除实验,选择表达量相对较低的C-33A进行过表达实验,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上调/下调miR-145对RCAN3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3.在C-33A细胞中,采用CCK-8和集落形成实验分别检测miR-145mimic组、pc-DNA3.1-RCAN3组以及pc-DNA3.1-RCAN3+miR-145 mimic组细胞增殖的变化,Transwell分析各组细胞侵袭及迁移的变化;在CaSki细胞中,采用CCK-8和集落形成实验分别检测miR-145 inhibitor组、si-RCAN3组以及si-RCAN3+miR-145 inhibitor组细胞增殖的变化,Transwell分析各组细胞侵袭及迁移的变化。结果:1.RCAN3在宫颈鳞癌组织中高表达(3.37±0.32 vs 2.21±0.12,P<0.0001);RCAN3低表达组的5年OS明显高于高表达组(72.1%vs60.0%,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RCAN3的表达、临床分期、病理-T、病理-M和病理-N可作为宫颈鳞癌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病理性T可作为宫颈鳞癌的独立预后因子。2.miR-145是RCAN3的一个调控基因;miR-145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下降(0.35±0.21 vs 0.52±0.12,P<0.0001),且miR-145低表达者5年OS明显降低(57.5%vs 74.3%,P<0.05);临床分期Ⅲ-Ⅳ期、肿瘤≥4cm、淋巴结转移和高危HPV感染的宫颈鳞癌患者miR-145表达水平较低(P<0.05,P<0.05,P<0.05,P<0.05);miR-145在人宫颈癌细胞系(CaSki,He La和C-33A)的表达明显低于人宫颈永生化鳞状细胞Ect1/E6E7(P<0.01,P<0.01,P<0.01);上调miR-145显着降低WT-RCAN3载体中荧光素酶的活性(0.16±0.03 vs 0.41±0.04,P<0.01)和C-33A细胞中RCAN3的蛋白表达(0.63±0.07 vs 2.19±0.14,P<0.01),而下调miR-145则可显着增强荧光素酶活性(0.64±0.07 vs 0.41±0.04,P<0.01)和CaSki细胞中RCAN3的蛋白表达(8.34±0.72 vs 2.22±0.11,P<0.01)。3.在C-33A细胞中,miR-145 mimic组细胞增殖、侵袭、迁移数目减少(P<0.01,P<0.01,P<0.01),pc DNA3.1-RCAN3组细胞增殖、侵袭、迁移数目增多(P<0.01,P<0.01,P<0.01),而miR-145 mimic+pc DNA3.1-RCAN3组可部分逆转pc DNA3.1-RCAN3组所致的促进作用(P<0.01,P<0.01,P<0.01);在CaSki细胞中,miR-145 inhibitor组细胞增殖、侵袭、迁移数目增多(P<0.01,P<0.01,P<0.01),si-RCAN3组细胞增殖、侵袭、迁移数目减少(P<0.01,P<0.01,P<0.01),而miR-145inhibitor+si-RCAN3组可部分逆转si-RCAN3组所致的抑制作用(P<0.01,P<0.01,P<0.01)。结论:1.RCAN3在宫颈鳞癌组织中高表达,且高表达者预后差。2.miR-145在宫颈鳞癌组织中低表达,且低表达者预后差。3.miR-145可与RCAN3特异性结合,且靶向负调控RCAN3蛋白的表达。4.上调miR-145表达可部分逆转上调RCAN3表达对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的促进作用。5.下调miR-145表达可部分逆转下调RCAN3表达对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
王奔[6](2020)在《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相关层面的应用解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解剖人体盆部标本,对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相关层面进行研究,提高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术的相关解剖学认识,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法:对10具人体盆部标本(由西安医学院人体解剖学实验中心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解剖教研室提供)进行解剖观察;其中男性标本6例,女性标本4例;标本的处理:(1)完整尸体的处理:取平卧位,在第4腰椎体上缘及双侧股部中上1/3交界处分别用钢锯进行横断,注意保护盆腔组织不受损伤,取得完整盆部标本;(2)盆部标本的处理:沿正中矢状位用钢锯进行切割,共获得20具矢状位半盆标本。采用矢状位半盆解剖入路的方式对盆腔侧方的层面及层面内血管、神经进行精细解剖,解剖过程中将重要结构用丙烯颜料进行染色并摄影记录。结果:1、直肠周围层面由内向外依次是直肠及其系膜、泌尿生殖层、盆腔内脏血管层及闭孔血管层。2、泌尿生殖层:UGS从中线向两侧依次包含腹下神经干、输尿管、输精管进入盆腔。在直肠及其系膜后方,UGS向尾侧走行,于第4骶椎水平与直肠固有筋膜融合;UGF脏层与直肠固有筋膜构成直肠后间隙,UGF壁层与骶前筋膜构成骶前间隙。在直肠及其系膜外侧方,UGS走行并分布于直肠侧方、膀胱、精囊(阴道)的外表面;UGF脏层向尾侧走行终于精囊腺尾侧,形成直肠周围筋膜;UGF壁层向尾侧走行融汇于膀胱的固有筋膜。骶2、3、4神经发出的盆内脏神经被覆骶前筋膜于第4骶椎水平进入UGS内并与其内的腹下神经干参与构成下腹下神经丛。3、盆腔内脏血管层:骶前筋膜向侧方走行延续并被覆在髂内血管、骶神经丛及其分支,还有部分腰神经丛至盆腔的神经分支的表面(闭孔神经),继续向侧方走行被覆髂外血管并与前方的腹横筋膜相延续。其中骶前筋膜被覆至膀胱、前列腺(子宫)等盆腔器官的血管分支形成的结构称为盆腔内脏血管层,其内走行的主要动脉有:脐动脉、膀胱上动脉、膀胱下动脉、前列腺动脉(子宫动脉)。盆腔内脏血管层与UGS及其表面的筋膜均融合于盆腔器官的固有筋膜,盆腔内脏血管层内走行的血管分支与UGS内的下腹下神经丛的神经分支共同到达相应盆腔器官。4、闭孔血管层:骶前筋膜向侧方走行被覆闭孔血管及其神经,走形于盆壁及闭孔内肌的内表面,形成闭孔血管层。盆腔内脏血管层表面的筋膜与闭孔血管层表面的筋膜相互延续,均为骶前筋膜的延续,闭孔血管层起自盆腔内脏血管层。结论:1、泌尿生殖层是一个含有泌尿生殖功能组织器官的独立功能层面。2、泌尿生殖层与盆腔内脏血管层共同融合于盆腔器官固有筋膜,形成盆腔器官共同系膜样结构。3、在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术中,存在三个外科层面,分别为最内侧的泌尿生殖层,中间的盆腔内脏血管层、外侧的闭孔血管层。泌尿生殖层是LLND中的“神经层”,是神经保护的分水岭;盆腔内脏血管层是263组淋巴结的清扫区域,其清扫的前界是泌尿生殖层与盆腔内脏血管层的融合处;闭孔血管层是283组淋巴结的清扫范围,术中应注意闭孔血管的变异及闭孔神经的保护。
魏思琪[7](2020)在《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开发及初步应用》文中认为研究目的1.开发适用于宫颈癌患者的症状评估量表。2.基于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评估“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信效度。3.调查宫颈癌患者放疗期间的症状,并提取症状群,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与症状群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1.采用研究小组讨论、宫颈癌患者访谈及参考现有量表和已发表文献,建立“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条目池,然后进行两轮的专家咨询进行条目的筛选,通过对50名宫颈癌患者的预调查,进一步调整量表的语言表述。2.使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疾病相关资料调查问卷、初始版“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和中文版记忆症状评估量表调查274名宫颈癌患者,采用内部一致性评估量表的信度,采用内容效度指数、探索性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评估“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效度。然后,采用因子分析评估“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各个领域的单维性;使用Stata 15.0分析“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前4个领域中各条目的难度和区分度,并绘制各条目的项目特征曲线、项目信息曲线和整个领域的测验信息曲线。3.使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疾病相关资料调查问卷和“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调查184名盆腔外照射第三周的宫颈癌患者,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从发生频率>20%的症状中提取症状群,采用Cronbach’sα系数检验各症状群的稳定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ANOVA检验比较4个症状群在不同组别患者中的差别,探究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与放疗期间症状群的关系。研究结果1.量表开发。经过研究小组讨论、对宫颈癌患者进行访谈以及参考现有相关量表及已发表文献后,确定该量表应包括泌尿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心理精神症状、治疗相关症状等4个方面。编写量表的条目池共包括38个症状条目。每个条目均采取0-10分多级评分方式,0分表示该症状不存在,10分表示能想象的最严重程度。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后,删除I-CVI<0.78的18个症状,将阴道异常出血和阴道异常分泌物合并为一个症状条目。最终形成“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初始版,共包含19个生理、心理症状。2.量表测量学特性的评估结果。“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共提取5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心理相关症状、泌尿生殖系统症状、消化道系统症状、化疗相关症状和疼痛-疲乏5个领域,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7.23%。量表的I-CVI的范围是0.86-1.00,S-CVI/Ave为0.94。“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与MSAS-Ch中相同的13个条目及两个量表总分的聚合效度的相关系数范围是0.01-0.99,其中两个量表的疼痛、恶心、呕吐、精神紧张、压抑、焦虑和脱发等症状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腹胀和腹泻不相关,疲乏、食欲不好、体重下降三个症状方面相关性不好,手脚麻木或刺痛和两个量表的总分属于中等程度相关。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整体Cronbach’s系数为0.858,心理相关症状、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和疼痛-疲乏三个领域的Cronbach’s系数分别为0.94、0.97和0.92,消化系统症状和化疗相关症状两个领域的Cronbach’s系数为0.68和0.67。应用项目反应理论评估量表质量。经主成分分析法运算后,4个领域的第一特征根与第二特征根的比值均大于3,满足单维性假设。心理相关症状、泌尿生殖系统症状、消化道系统症状和化疗相关症状四个领域中各条目的区分度分别为0.61-0.71、0.68-0.72、0.72-1.48和0.68-3.25。17个条目中除条目2、3、19外,其他条目的反应阈值(难度)均明显超过-33的理论范围。各条目的IIC中,只有条目2的信息量>3,其他条目的信息量均不超过0.5。3.量表初步应用。宫颈癌患者放疗期间发生频率最高的症状是腹泻(88%)、疲乏(82.1%)、大便带血(56.0%)、腹胀或身体肿胀(54.3%)、肛周疼痛或出血(53.3%)等。最严重的症状是疲乏(3.33±2.19)、腹泻(3.20±2.06)、肛周疼痛或出血(1.97±2.80)、腹胀或身体肿胀(1.96±2.22)、大便带血(1.80±1.95)和疼痛(1.80±2.48)。14个发生频率>20%的症状,共提取4个症状群,分别为心理相关症状群、泌尿生殖系统症状群、消化道-疼痛症状群以及消化道-疲乏症状群。4个症状群的累积贡献率为78.87%。各个症状群的Cronbach’sα分别为0.96,0.94,0.75和0.67。不同工作状态的患者在心理相关症状群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7,P<0.05),放疗前是否接受手术的患者在泌尿生殖系统症状群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P<0.05)。结论1.初始版“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条目包含宫颈癌患者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常见的生理及心理症状症状,覆盖面较广。语言表述清晰易懂。2.“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评估宫颈癌患者治疗相关的症状。该量表心理相关症状领域、泌尿生殖系统症状领域、化疗相关症状领域和消化系统症状领域的条目区分度较好,但是难度过大。3.腹泻和疲乏是宫颈癌患者在放疗期间最常出现且最严重的症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4个相对稳定的症状群,分别是心理相关症状群、泌尿生殖系统症状群、消化-疼痛症状群和消化-疲乏症状群。治疗前仍在工作的患者的心理相关症状群的得分低于不工作的患者,而放疗前接受手术的患者的泌尿生殖系统症状群得分更高。
高阳[8](2019)在《Radical TUR-BT联合动脉化疗治疗局限性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比较Radical TUR-BT联合动脉化疗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T2N0M0期局限性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T2N0M0期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共91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保留膀胱治疗(bladder-preserving therapy,BPT)组(n=34):接受Radical TUR-BT+髂内动脉化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adicalcystectomy,RC)治疗组(n=57):接受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尿流改道,尿流改道术式为: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或者回肠膀胱术,术后患者均未行其他辅助治疗(包括放、化疗)。比较两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2年无进展生存、总生存率及最终结局、动脉化疗毒副作用、不良反应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用于组间比较;计数资料以率的方式表示,采用χ2检验比较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描绘两组患者术后疾病特异性生存时间。生命质量评价采用卡氏评分,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分别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命质量及健康状况。结果:BPT组术后随访39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5个月,肿瘤复发11例。RC组术后随访19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3个月,肿瘤复发15例。两组患者总生存率分别为61.8%和6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3)。BPT组和RC组患者2年无进展率分别为73.5%、7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8)。两组的5年DSS分别为72.4%和7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0)。BPT组和RC组患者术前卡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BPT组的卡氏评分显着高于RC组(P=0.034)。动脉化疗过程中,Ⅰ、Ⅱ、Ⅲ度胃肠道反应分别为7例(20.6%)、5例(14.7%)和2例(5.9%)。血液系统Ⅰ、Ⅱ、Ⅲ度毒性反应分别为5例(14.7%)、2例(5.9%)和1例(2.9%),1例(2.9%)出现肝功能损伤,予以对症治疗后均缓解。无患者出现明显的肾功损伤、心功能、神经系统受损情况。结论:对于临床分期为T2aT2bN0M0、肿瘤病灶数目≤3个、肿瘤边缘距离输尿管开口>2 cm的局限性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Radical TUR-BT联合动脉化疗具有与RC相似的效果,该治疗方案能较为有效的改善预后、保留膀胱、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贾宽[9](2017)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110例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膀胱癌患者在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经过病理诊断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且拒绝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的治疗效果及预后,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诊疗方案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后,其病理诊断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并且拒绝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的患者110例,其中包括男性79例,女性31例。年龄38-89岁,平均年龄67.3岁,手术时完整切除肿瘤,深度达膀胱壁外脂肪层,范围至膀胱肿瘤周围0.5-1.0cm正常粘膜。术后105例患者进行膀胱灌注治疗,其中10例同时进行GC方案4周期的全身辅助化疗,5例行髂内动脉栓塞化疗术,另有5例术后失访。结果:在本组110例患者行膀胱肿瘤电切术,手术顺利,手术平均时间43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5ml,所有手术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平均7.7天。术后成功随访患者105例,均进行了膀胱灌注治疗,其中10例进行GC方案4周期的全身化疗,5例行髂内动脉栓塞化疗术。术后复发28例,复发率26.7%,复发时间1-62个月,平均复发时间20.6个月。复发后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18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GC方案+盆腔局部放疗1例,行膀胱全切术7例,保守治疗2例。随访时间不少于2年的患者有78例,复发21例,复发率26.9%,平均复发时间25.0月。至末次随访时间,共生存102例,3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因膀胱癌复发转移去世,1例因胃癌晚期转移死亡;1例患者于术后12个月死亡,原因不详。结论:对于拒绝行根治性膀胱全切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手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有保障。对于保留膀胱的患者,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需要定期复查并结合膀胱灌注及辅助化疗,可以达到较理想的效果。
高瑞[10](2017)在《系统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对膀胱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比较SNSRH与RH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相关指标,探讨SNSRH术式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以及对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意义和改善术后膀胱功能的作用,从而为临床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达到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提高其生存质量的目的。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期间就治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妇科病区的宫颈癌患者60例作为前瞻性研究对象,分为SNSRH组和RH组,SNSRH组30例符合并且行SNSRH手术,RH组30例行常规RH手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平均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切除子宫主韧带、骶韧带及阴道前、后壁长度、再次留置尿管次数、切缘病理情况、切除子宫主、骶和膀胱宫颈韧带切缘神经分布状态以及术前、术后尿动力学检查相关参数。所有入选研究指标都使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且应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SNSRH组与RH组平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SRH组与RH组术中平均出血量、切除子宫主韧带、骶韧带及阴道前、后壁长度、切缘病理情况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SNSRH组与RH组在切除子宫主、骶和膀胱宫颈韧带切缘神经分布状态方面对比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SNSRH组与RH组在再次留置尿管次数及术前、术后尿动力学检查相关参数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SNSRH较RH切除子宫主、骶及膀胱宫颈韧带切缘的神经分布明显减少,说明SNSRH术中对于PAN的损伤小,达到保留PAN的目的。2.SNSRH和RH术后均导致膀胱功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但是SNSRH较RH导致膀胱功能障碍的程度明显减轻。3.SNSRH不仅手术范围广,而且具有安全、可行、短期疗效好的特点。
二、髂内动脉灌注对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自主排尿功能恢复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髂内动脉灌注对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自主排尿功能恢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回肠膀胱经腹膜外与经腹途径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对象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手术方法 |
3.观察指标 |
4.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临床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缩略词表) |
致谢 |
(2)双平面交汇法直肠癌根治术后男性性功能及排尿功能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直肠癌概述 |
2 直肠癌手术术式的回顾 |
2.1 传统术式 |
2.2 TME术式 |
2.3 盆腔自主神经解剖学及功能 |
2.4 泌尿生殖层与双平面交汇法 |
3 性功能及排尿功能 |
3.1 性功能 |
3.2 排尿功能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人群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手术方法 |
2 研究方法 |
2.1 一般资料收集 |
2.2 问卷的选择及使用 |
2.3 质量控制 |
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入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
3.2 双平面交汇法术组与常规腹腔镜根治术组射精功能的比较 |
3.3 双平面交汇法术组与常规腹腔镜根治术组勃起功能的比较 |
3.4 双平面交汇法术组与常规腹腔镜根治术组术后 1 个月及术后 6 个月排尿功能的比较 |
4 讨论 |
4.1 应用盆腔解剖学理论的进步指导精准微创直肠癌根治术 |
4.2 直肠癌术后性功能及排尿功能评价量表的选择 |
4.3 直肠癌根治术后性功能、泌尿功能障碍不容忽视 |
4.4 需要加强对直肠癌根治术后性功能、排尿功能的康复治疗的关注 |
4.5 本研究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1 TNM分期法中TNM的定义 |
1.1 原发肿瘤(T) |
1.2 区域淋巴结(N) |
1.3 远处转移(M) |
2 结直肠癌TNM分期解剖分期及预后组别 |
3 问卷的选择与使用 |
3.1 性功能调查问卷 |
3.2 排尿功能问卷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与常规术式在保留盆自主神经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直肠癌概述 |
1.1.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1.1.2 病理分类 |
1.1.3 病理分期 |
1.1.4 临床表现 |
1.1.5 辅助检查 |
1.1.6 诊断要点 |
1.1.7 非手术治疗 |
1.1.8 手术治疗 |
1.2 盆自主神经概述 |
1.3 从尸体解剖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的自主神经 |
1.4 麻醉深度监测与自主神经系统 |
1.4.1 麻醉深度的内在 |
1.4.2 麻醉深度监测的现状与局限性 |
1.4.3 自主神经系统同全身麻醉 |
1.5 麻醉对自主神经的影响 |
1.6 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盆腔自主神经的易损区域和保护 |
1.6.1 肠系膜下动脉根下的肠系膜下神经丛 |
1.6.2 上腹下神经丛以及腹下神经的近端 |
1.6.3 盆丛前丛的近端 |
1.6.4 盆后丛主干 |
1.6.5 盆丛后丛的终末支 |
1.6.6 盆腔内脏神经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治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观察指标 |
2.2 研究方法 |
2.2.1 对照组行常规开放性肠系膜直肠癌切除术,术中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即TME+PANP治疗直肠癌。 |
2.2.2 研究组行腹腔镜肠系膜直肠癌切除术,术中保留盆腔自主神经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手术治疗指标值的比较 |
3.2 两组术式的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 |
3.3 两组术后VAS疼痛评分比较 |
3.4 两组性功能和排尿功能障碍总发生率以及局部复发率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
4.2 与直肠癌根治术相关的自主神经系统 |
4.3 盆自主神经系统的行走层次 |
4.4 自主神经系统的网状分布和吻合 |
4.5 腹腔镜手术在直肠癌TME手术治疗中保留自主神经系统的技术方法 |
4.5.1 开展进行精确的术前评估 |
4.5.2 了解对自主神经系统常见损害的位置 |
4.5.3 保留盆自主神经系统的技术要点 |
4.5.4 自主神经系统在术中保存的质量管理和评估[76]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三孔法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缺陷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全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新膀胱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5)miR-145靶向调控RCAN3对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宫颈癌中RCAN3表达及其与肿瘤预后的关系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RCAN3上游调控miRNA的筛选及验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miR-145/RCAN3对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宫颈癌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相关层面的应用解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研究对象 |
1.1.2 解剖相关器材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盆腔的层面解剖 |
2.1.1 直肠及其系膜 |
2.1.2 泌尿生殖层 |
2.1.3 盆腔内脏血管层与闭孔血管层 |
2.2 髂内血管相关解剖 |
2.3 侧方淋巴结清扫相关神经解剖 |
2.3.1 腹下神经 |
2.3.2 盆内脏神经 |
2.3.3 下腹下神经丛 |
2.3.4 闭孔神经与阴部神经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开发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背景、成果 |
1. 研究背景 |
2. 宫颈癌症状评估量表的现状 |
2.1 治疗相关毒性反应评估量表 |
2.1.1 急性放射反应评分标准 |
2.1.2 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3.0 |
2.1.3 正常组织迟发不良反应判定系统 |
2.2 症状评估量表 |
2.2.1 记忆症状评估量表 |
2.2.2 埃德蒙顿症状评估系统 |
2.2.3 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 |
2.3 生活质量量表 |
2.3.1 宫颈癌治疗功能评价系统 |
2.3.2 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的生存质量宫颈癌特异性模块 |
2.3.3 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之宫颈癌量表 |
3. 测量学理论概述 |
3.1 经典测量理论 |
3.2 现代测量理论 |
研究目的、方法 |
4.1 研究目的 |
4.2 理论框架 |
4.3 研究内容 |
第一部分 宫颈癌症状评估量表的开发 |
1.1 研究设计 |
1.2 理论框架 |
1.3 研究对象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纳入排除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1.4.1 组建量表研究小组 |
1.4.2 建立条目池 |
1.4.3 确定咨询专家 |
1.4.4 条目的筛选、删减和修改 |
1.4.5 预调查 |
1.5 质量控制 |
1.5.1 建立条目池 |
1.5.2 资料收集阶段 |
1.5.3 资料录入分析阶段 |
1.6 结果 |
1.6.1 条目池建立 |
1.6.2 条目初步筛选 |
1.6.3 预调查结果 |
1.7 讨论 |
1.8 小结 |
第二部分 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测评 |
2.1 研究设计 |
2.2 经典测量理论 |
2.2.1 基本思想 |
2.2.2 CTT的三个假设 |
2.2.3 相关概念 |
2.2.4 CTT的优势与局限性 |
2.3 项目反应理论 |
2.3.1 概述 |
2.3.2 基本原理 |
2.3.3 相关概念 |
2.3.4 IRT的理论假设 |
2.3.5 常用模型 |
2.3.6 参数估计 |
2.3.7 IRT的优势与不足 |
2.4 研究对象 |
2.4.1 研究对象 |
2.4.2 纳入排除标准 |
2.4.3 样本量计算 |
2.5 研究工具 |
2.5.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
2.5.2 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 |
2.5.3 中文版记忆症状评估量表 |
2.6 测量学特性考评 |
2.6.1 统计统计 |
2.6.2 测量学特性考评 |
2.7 质量控制 |
2.8 结果 |
2.8.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2.8.2 量表的可行性 |
2.8.3 信度测评 |
2.8.4 效度测评 |
2.8.5 单维性测评 |
2.8.6 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IRT分析 |
2.9 讨论 |
2.9.1 量表的接受度和可行性 |
2.9.2 信度测评 |
2.9.3 效度测评 |
2.9.4 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项目参数 |
2.9.5 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项目特征曲线和信息曲线 |
2.10 小结 |
第三章 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初步应用 |
3.1 理论依据 |
3.1.1 症状管理 |
3.1.2 症状群 |
3.2 研究对象 |
3.2.1 研究对象 |
3.2.2 纳入标准 |
3.2.3 排除标准 |
3.2.4 样本量计算 |
3.3 研究工具 |
3.3.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
3.3.2 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 |
3.4 资料收集方法 |
3.5 统计学方法 |
3.5.1 统计描述 |
3.5.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3.5.3 症状群在不同组别患者中的比较 |
3.6 质量控制 |
3.6.1 资料收集阶段 |
3.6.2 资料录入分析阶段 |
3.7 结果 |
3.7.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7.2 症状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 |
3.7.3 症状群 |
3.7.4 症状群在不同组别患者中的比较 |
3.8 讨论 |
3.8.1 宫颈癌患者放疗期间症状的发生情况 |
3.8.2 宫颈癌患者放疗期间的症状群 |
3.8.3 症状群在不同组别患者中的比较 |
3.9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宫颈癌症状管理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Radical TUR-BT联合动脉化疗治疗局限性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9)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110例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系统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对膀胱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二章、结果 |
第三章、讨论 |
第四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髂内动脉灌注对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自主排尿功能恢复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回肠膀胱经腹膜外与经腹途径的疗效对比[D]. 李晨. 青岛大学, 2021(02)
- [2]双平面交汇法直肠癌根治术后男性性功能及排尿功能的评价[D]. 白小寒. 西安医学院, 2021
- [3]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与常规术式在保留盆自主神经中的对比研究[D]. 库尔捷夫. 吉林大学, 2021(01)
- [4]三孔法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的临床研究[D]. 张多兵.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miR-145靶向调控RCAN3对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D]. 张贤雨.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6]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相关层面的应用解剖研究[D]. 王奔.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7]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开发及初步应用[D]. 魏思琪.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Radical TUR-BT联合动脉化疗治疗局限性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观察[D]. 高阳.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8)
- [9]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110例的疗效观察[D]. 贾宽. 济宁医学院, 2017(02)
- [10]系统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对膀胱功能的影响[D]. 高瑞. 延安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