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室白粉虱防治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青超,王立达,赵秀梅,刘悦,兰英,刘洋,韩业辉[1](2021)在《丽蚜小蜂释放量对设施蔬菜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减少设施蔬菜化学药剂的使用,本研究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3个放蜂量处理,即5 000头/棚、10 000头/棚、15 000头/棚,放蜂点10个/棚,设不释放丽蚜小蜂为空白对照(CK)。通过调查计算丽蚜小蜂不同释放量对温室白粉虱的寄生率、校正寄生率和相对防效,进一步探索温室白粉虱的生物防治技术。结果表明,丽蚜小蜂释放量15 000头/棚对温室白粉虱的寄生率最高为64.1%,校正寄生率最高为63.2%,相对防效最高为47.3%,和释放量10 000头/棚的相对防效差异不显着,但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见效较慢。因此,应用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是可行的。
李清华,张奇珍,余曼丽,尹明明,李文明,陈福良[2](2021)在《噻虫胺在黄瓜叶片中累积量与对温室白粉虱防治效果的相关性及残留消解动态》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探究18%噻虫胺包埋颗粒剂在黄瓜Cucumis sativus L.叶片中的累积量与其对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防治效果的相关性及残留消解动态,以期为指导其科学用药,降低环境风险提供理论依据。以1%噻虫胺颗粒剂为对照药剂,通过温室黄瓜栽培试验,调查了18%噻虫胺包埋颗粒剂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通过建立黄瓜叶片和土壤中噻虫胺残留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测定了不同施药量和黄瓜不同生长时期条件下18%噻虫胺包埋颗粒剂在黄瓜叶片中的累积量,并研究了其累积量与防治效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8%噻虫胺包埋颗粒剂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效为49%~95%,是对照药剂1%噻虫胺颗粒剂的1.16~2.32倍,且在推荐施药剂量(有效成分450 g/hm2)下即能达到理想防效;其在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消解半衰期为43~63 d,而对照药剂为35 d,表明其在土壤中的消解速率缓慢;噻虫胺在黄瓜叶片中的累积量随施药量的增加而增加,累积量与防效均随施药时间的推移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并在施药后56 d达到最高值,当施药剂量有效成分分别为450、600和750 g/hm2时,黄瓜上部叶片中噻虫胺的最大累积量分别为1.9、2.2和2.8 mg/kg,最高防效均为90%;中部叶片中噻虫胺的最大累积量分别为2.2、2.5和3.0 mg/kg,最高防效分别94%、93%和95%。
王继青,张涛,李冰,程星[3](2021)在《12%哒·异丙烟剂防治青岛地区温室白粉虱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温室白粉虱是蔬菜上发生危害最为严重的害虫之一,在蔬菜生产中需要重点关注。为明确12%哒·异丙烟剂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效,开展了保护地黄瓜温室白粉虱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剂田间防治温室白粉虱表现良好,药后3 d,用药量为3 000~6 000 g/hm2的处理防效均超过70%;药后7 d,用量为6 000 g/hm2的处理防治效果在95%左右。建议青岛地区防治温室白粉虱使用12%哒·异丙烟剂6 000 g/hm2。
李玉婷,白冰,吴元华,栾军波[4](2021)在《3种农用抗生素对温室白粉虱及其共生菌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明确农用抗生素对温室白粉虱及其共生菌的影响。[方法]采用饲喂法测定3种农用抗生素对温室白粉虱的生物活性,通过qPCR测定共生菌滴度。通过喷施烟草,测定温室白粉虱的死亡率。[结果]相对于春雷霉素和宁南霉素,嘧肽霉素对温室白粉虱成虫的LC50值最低,对粉虱共生菌Arsenophonus和Portiera滴度的抑制效果最明显。3种农用抗生素喷施烟草后,粉虱校正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3种农用抗生素对温室白粉虱的存活和共生菌滴度有抑制作用。
刘少兰,张昌容,班菲雪,卯婷婷,章行远,刘梅[5](2021)在《金龟子绿僵菌油悬浮剂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文中认为为温室白粉虱的可持续防治提供高效且环境友好的农药选择,采用微生物农药100亿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油悬浮剂(400倍液、480倍液、600倍液)对番茄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进行防治,并与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1 800倍液进行比较分析,以评价该微生物农药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并筛选最佳使用浓度。结果表明:100亿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400倍液防治温室白粉虱的速效性与持续性均最佳,其药后1d、3d、7d的防效分别为80.49%、90.61%、82.88%,而对照药剂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的防效分别为29.57%、12.9%、88.5%。100亿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油悬浮剂400倍液对番茄温室白粉虱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李青超,王立达,赵秀梅,刘悦,兰英,刘洋,韩业辉[6](2021)在《烟盲蝽对温室蔬菜白粉虱的防治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减少设施蔬菜化学药剂的使用,本研究设置2个烟盲蝽处理(处理A:番茄1穗果期释放烟盲蝽,处理B:番茄4穗果期释放烟盲蝽)和同期不释放烟盲蝽对照,通过调查烟盲蝽和温室白粉虱数量和变化趋势,计算烟盲蝽对温室白粉虱的相对防效,进一步探索温室白粉虱的生物防治技术。结果表明:1穗果期和4穗果期烟盲蝽数量最高值为21.67和31.33头·100叶-1,对照区1穗果期和4穗果期温室白粉虱数量最高值为2 333.0和2 725.0头·100叶-1,处理区温室白粉虱数量最低值为227.3和404.0头·100叶-1,相对防效最高可达到90.3%和84.1%。且1穗果期释放烟盲蝽相对防效略高于4穗果期。因此,应用烟盲蝽防治温室白粉虱是可行的。
孙大平,路茜,王鹏,白庆荣,臧连生[7](2021)在《4种病原真菌对桃蚜和温室白粉虱的致病力》文中研究表明首先对采集的罹病桃蚜(Myzus persicae)和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虫尸病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结果分别为长孢蜡蚧菌[Lecanicillium longisporum(JL-006)]和蜡蚧轮枝菌[Akanthomyces lecanii(JL-007)]。为了评估其生防潜能,采用浸渍法比较研究了其与渐狭蜡蚧菌[Lecanicillium attenuatum(JL-003)]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JL-005)]4种病原真菌对桃蚜和温室白粉虱3龄若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菌液孢子浓度1.0×108/mL致病力要明显高于1.0×105/mL。当孢子浓度为1.0×108/mL时,球孢白僵菌JL-005和长孢蜡蚧菌JL-006对桃蚜具有较强致病性,10 d死亡率分别为71.8%和74.5%,LT50分别为5.6 d和5.5 d;而球孢白僵菌JL-005和蜡蚧轮枝菌JL-007对温室白粉虱具有较强致病性,10 d死亡率分别为82.3%和80.5%,LT50分别为5.4 d和5.1 d。研究结果可为桃蚜和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提供候选菌种资源,并为后续温室害虫"一菌多防"技术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刘国强[8](2020)在《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生物活性及与三种药剂的联合毒力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的作用方式,对温室白粉虱体内解毒酶、靶标酶活性的影响,以及辣椒碱与3种杀虫剂对温室白粉虱的联合毒力,为辣椒碱在农药领域的应用和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1.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的作用方式:室内采用浸叶法和玻璃管药膜法测定了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成虫的杀虫活性、拒食活性和产卵忌避活性。辣椒碱浸叶法处理温室白粉虱60 h的LC50为327.97 mg/L,玻璃管药膜法处理温室白粉虱72 h的LC50为439.43mg/L,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48 h拒食活性的AFC50为349.10 mg/L,选择性和非选择性产卵忌避活性的EC50分别为662.09 mg/L、157.71 mg/L。结果表明: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具有较强的拒食活性和产卵忌避活性,驱避活性显着。2.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体内解毒酶和靶标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常规的生化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辣椒碱对羧酸酯酶(Car 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乙酰胆碱酯酶(ACh E)、Na+K+-ATP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辣椒碱对4种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浓度辣椒碱处理后,Car E活性先后被激活而高于正常水平,但最终均受到抑制作用,且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高浓度(1×103、2×103 mg/L)辣椒碱处理后,GSTs活性低于正常水平,之后缓慢上升至高于对照,最终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低浓度辣椒碱处理后,GSTs活性被抑制,3 h后缓慢上升,最终高于正常水平。125 mg/L辣椒碱处理后,ACh E活性显着低于对照,之后缓慢上升至正常水平;其他浓度辣椒碱处理后ACh E活性高于对照,之后缓慢下降,24 h时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25、250 mg/L辣椒碱处理后,Na+K+-ATP酶活性在正常水平上下波动,且与对照无显着差异,最终在不同程度上高于对照;500 mg/L辣椒碱处理后Na+K+-ATP酶活性被显着抑制,12 h后逐渐升至正常水平;1×103、2×103 mg/L辣椒碱处理后,Na+K+-ATP酶活性则受到持续的抑制作用。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辣椒碱浓度和处理时间对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Na+K+-ATP酶活性有显着的交互作用。3.辣椒碱与三种药剂对温室白粉虱的联合毒力:室内采用玻璃管饲喂法测定了辣椒碱与吡虫啉、溴氰虫酰胺、苦参碱复配对温室白粉虱初羽化成虫的联合毒力,并以共毒因子法与共毒系数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各复配组合的增效作用进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共毒因子大于20的配比共6组,进一步细化配比后筛选出共毒系数大于120的复配组合,其中14组具有增效作用,辣椒碱与吡虫啉、溴氰虫酰胺、苦参碱按287:1、1 558:1、423:1复配时增效作用最显着,其共毒系数分别为257.89、255.65、248.80,LC50分别为31.83、128.07、98.87 mg/L,后续试验表明,辣椒碱与吡虫啉50:1复配仍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为185.19。最终确定辣椒碱与吡虫啉按287:1复配为最佳组合。
刘文钰,武海峰,陈计澎[9](2020)在《中药提取物对温室白粉虱的室内毒力研究》文中提出温室白粉虱是世界性的温室等保护地害虫,危害保护地内栽培的蔬菜和观赏植物,严重时可造成减产50%以上。植物源农药的开发受到世界广泛关注,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和空间。本试验选取10种中药提取物对温室白粉虱室内毒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浓度为50mg/m L时,榧子提取物对温室白粉虱的校正死亡率为91.48%,室内毒力也最强;雷丸提取物和使君子提取物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较差,均在50%以下。10种中药提取物对温室白粉虱的室内毒力由强至弱顺序为:榧子>雷公藤>贯众>皂刺>狼毒>蛇床子>北鹤虱>土荆皮>雷丸>使君子。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植物源农药提供理论依据。
于海利,苏俊平,院海英,张仲保[10](2019)在《植物源诱芯和黄板联用防治瓜菜温室白粉虱》文中研究表明温室白粉虱是蔬菜上发生危害最为严重的害虫之一,为克服单一使用黄板应用初期效果较差的缺点,开展了植物源诱芯和黄板联合使用防治温室白粉虱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植物源诱芯和黄板联合使用与黄板单独使用诱捕到温室白粉虱的数量分别为2 778.33头和1 346.67头,差异达显着水平;第15天和20天后,植物源诱芯和黄板联合使用对温室白粉虱防治效果显着优于黄板单独使用。本研究表明植物源诱芯和黄板使用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更佳,可以作为"拉"的成分为"推-拉策略"防治温室白粉虱提供新的方法。
二、温室白粉虱防治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温室白粉虱防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丽蚜小蜂释放量对设施蔬菜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试验设计 |
1.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2.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释放量对温室白粉虱的寄生率 |
2.2 不同释放量对温室白粉虱的校正寄生率 |
2.3 不同释放量对温室白粉虱的相对防效 |
3 结论与讨论 |
(3)12%哒·异丙烟剂防治青岛地区温室白粉虱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环境条件 |
1.2 试验药剂 |
1.3 试验设计 |
1.4 施药方法 |
1.5 调查方法 |
1.6 气象资料 |
1.7 非靶标生物防治情况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对作物及其他生物的影响 |
2.2 防效 |
3 结论与讨论 |
(4)3种农用抗生素对温室白粉虱及其共生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供试昆虫 |
1.1.2 供试植物 |
1.1.3 供试药剂 |
1.1.4 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农用抗生素对温室白粉虱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
1.2.2 总DNA的提取 |
1.2.3 q PCR测定共生菌滴度 |
1.2.4 农用抗生素处理烟草后温室白粉虱的存活率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人工饲料饲喂农用抗生素对温室白粉虱的生物活性测定 |
2.2 人工饲料饲喂农用抗生素对温室白粉虱共生菌滴度的影响 |
2.3 农用抗生素处理烟草植株后对温室白粉虱存活率的影响 |
3 讨论 |
(5)金龟子绿僵菌油悬浮剂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1.1 供试药剂 |
1.1.2 供试作物与防治对象 |
1.1.3 温室大棚 |
1.2 试验设计 |
1.3 试验经过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3 小结 |
(6)烟盲蝽对温室蔬菜白粉虱的防治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试验设计 |
1.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2.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烟盲蝽数量变化 |
2.2 温室白粉虱数量变化 |
2.3 相对防效 |
3 结论与讨论 |
(7)4种病原真菌对桃蚜和温室白粉虱的致病力(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供试菌株 |
1.1.2 供试虫源 |
1.2 方法 |
1.2.1 菌株的形态学观察 |
1.2.2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1.2.3 病原真菌对桃蚜、温室白粉虱若虫的毒力测定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菌株的形态学特征 |
2.1.1 菌株JL-006 |
2.1.2 菌株JL-007 |
2.2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2.3 4种菌株对桃蚜、温室白粉虱3龄若虫的致病力 |
3 讨论与结论 |
(8)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生物活性及与三种药剂的联合毒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辣椒碱生物活性及温室白粉虱防治现状研究进展 |
1.1 辣椒碱概述 |
1.1.1 辣椒碱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
1.1.2 辣椒碱的开发与应用 |
1.2 辣椒碱的杀虫活性研究进展 |
1.2.1 辣椒碱的杀虫活性 |
1.2.2 辣椒碱的作用机制 |
1.2.3 辣椒碱的增效作用 |
1.3 温室白粉虱研究进展 |
1.3.1 温室白粉虱的发生与危害 |
1.3.2 温室白粉虱的防治现状 |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作用方式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1.3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成虫的毒力测定结果 |
2.2.2 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成虫触杀活性测定结果 |
2.2.3 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成虫拒食活性测定结果 |
2.2.4 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成虫产卵忌避活性测定结果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体内4种酶活性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蛋白质浓度标准曲线 |
3.2.2 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体内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
3.2.3 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
3.2.4 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
3.2.5 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体内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
3.2.6 辣椒碱浓度和处理时间对温室白粉虱体内4种酶活性的交互作用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辣椒碱与三种药剂对温室白粉虱的联合毒力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1.3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单剂毒力测定结果 |
4.2.2 共毒因子法定性筛选结果 |
4.2.3 共毒系数法定量筛选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中药提取物对温室白粉虱的室内毒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供试昆虫 |
1.1.2 供试药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中药提取物的制备 |
1.2.2 药剂毒力测定 |
1.2.3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10种中药提取物对温室白粉虱的杀虫效果 |
2.2 10种中药提取物对温室白粉虱室内毒力测定 |
3讨论 |
(10)植物源诱芯和黄板联用防治瓜菜温室白粉虱(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温室粉虱种类调查 |
1.2.2 不同作物品种温室白粉虱发生情况调查 |
1.2.3 植物源诱芯和黄板联用对温室白粉虱的诱捕效果 |
1.2.4 植物源诱芯和黄板联用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作物品种温室白粉虱发生情况 |
2.2 植物源诱芯和黄板联用对温室白粉虱的诱捕效果 |
2.3植物源诱芯和黄板联用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 |
3讨论与结论 |
四、温室白粉虱防治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丽蚜小蜂释放量对设施蔬菜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研究[J]. 李青超,王立达,赵秀梅,刘悦,兰英,刘洋,韩业辉. 农业科技通讯, 2021(10)
- [2]噻虫胺在黄瓜叶片中累积量与对温室白粉虱防治效果的相关性及残留消解动态[J]. 李清华,张奇珍,余曼丽,尹明明,李文明,陈福良. 农药学学报, 2021(05)
- [3]12%哒·异丙烟剂防治青岛地区温室白粉虱效果研究[J]. 王继青,张涛,李冰,程星. 现代农业科技, 2021(18)
- [4]3种农用抗生素对温室白粉虱及其共生菌的影响[J]. 李玉婷,白冰,吴元华,栾军波. 农药, 2021(08)
- [5]金龟子绿僵菌油悬浮剂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J]. 刘少兰,张昌容,班菲雪,卯婷婷,章行远,刘梅. 农技服务, 2021(07)
- [6]烟盲蝽对温室蔬菜白粉虱的防治效果研究[J]. 李青超,王立达,赵秀梅,刘悦,兰英,刘洋,韩业辉.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1(06)
- [7]4种病原真菌对桃蚜和温室白粉虱的致病力[J]. 孙大平,路茜,王鹏,白庆荣,臧连生.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1
- [8]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生物活性及与三种药剂的联合毒力研究[D]. 刘国强.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9]中药提取物对温室白粉虱的室内毒力研究[A]. 刘文钰,武海峰,陈计澎. 第十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2020
- [10]植物源诱芯和黄板联用防治瓜菜温室白粉虱[J]. 于海利,苏俊平,院海英,张仲保. 中国瓜菜, 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