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障系统实验动物饲养设施管理”研讨会召开

“屏障系统实验动物饲养设施管理”研讨会召开

一、“屏障系统实验动物建筑设施管理”研讨会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刘新元[1](2021)在《湖南中方县森林城市的评价体系与专项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纽带。创建森林城市,能形成良好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为人民添加生态福祉;为地方发展提供大量机遇和挑战,促进社会劳动力的有效利用,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森林城市的创建将提升中方县的森林生态环境,丰富城市绿化内涵,推进中方县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升综合效益,实现乡村振兴。研究中方县森林城市创建能为发展重点决策提供支撑,为中方县森林城市规划提供科学指导,为推动中方县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新方向,为未来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森林资源保护、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基础,同时希望能给其他创森城市提供借鉴和帮助。本文从解决中方县森林城市创建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查阅、整理相关文献对国内外森林城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梳理了森林城市的建设发展历程,对森林城市有了完整的认知。阐释了森林城市的相关概念,在森林文化学、森林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湖南省中方县森林城市创建规划研究。以湖南省地方标准《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为主要标准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通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构建判断矩阵、求取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对中方县森林城市创建的整体条件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论述和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通过指标权重和综合评价计算,得到中方县森林城市综合评价指数为66.605 3分,27项指标中有17项指标属于“良好”范畴,中方县森林城市在综合评价等级中处于“良好”的等级。意味着中方县森林质量较高,生态系统维持较好,森林文化价值效益良好,湿地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整体建设条件较好,但同时还存在文化科普场所少、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够、绿化水平有待提高、休闲旅游场所较少、森林投入管理监测力度不足等问题。各项权重按照从大到小排列为:文化科普场所>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标识建设>水岸绿化≥通道绿化>休闲游憩绿地建设>生态休闲旅游>公众态度>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义务植树>营造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其他绿地>村庄绿化>树种配置>城镇绿化覆盖率>森林保护>林产基地>科普活动>生态监测>科学规划>生境保育与森林经营>古树名木>森林认证>生态服务>组织领导>保障措施。(2)针对中方县森林城市综合评价结果与城市森林发展现状,提出了“生态中方”的理念,综合推进森林健康、经济与文化建设。以中方县城区城市森林建设为中心,以道路林网和水系林网建设为主轴,以刺葡萄和油茶产业建设为动力,以森林旅游和森林文化建设为牵引,以百村千点森林体系建设为基础,努力实现“山水林城,生态中方”的总目标,构建“一核一屏、二网二产、百村千点”的城市森林总体布局。(3)根据中方县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权重结果,对文化科普场所、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标识建设、水岸绿化、通道绿化、休闲游憩绿地建设、公园绿地面积、生态休闲旅游、树种配置、义务植树等指标内容进行重点专项规划。全面提升中方县的环境质量、经济水平和城市影响力。为中方县森林城市建设规划提供科学指导,也希望能给其他创森城市提供借鉴和帮助。

谢秀俤,林清强,林春花,范勇,蔡钒[2](2020)在《实验动物中心的管理难点及改进建议》文中研究指明实验动物屏障系统是实验动物中心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它的稳定、安全运行是开展实验动物研究的重要条件。结合福建师范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的实际运营情况和国内知名实验动物中心的先进管理经验,对实验动物中心屏障系统日常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以科学发展的眼光完善管理方法,满足科学研究对于SPF级实验动物质量及技术服务需求。

郭旗[3](2020)在《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健康是影响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密切联系,使体育运动成为健康生活的基石。本文基于全民健康理念,以提升大众体育建筑的全民健康服务能力为目标,研究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策略及方法。当代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存在严重的信息缺失,本文通过梳理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明确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阶段及数量分布。并以哈尔滨、长春、沈阳三个典型寒地城市为例,通过文献资料调查法及对比分析法,Python网络爬虫大数据调查及Arc GIS地理数据分析法,24个大众体育建筑的实地调查及现场观察法,538份问卷调查法及主成分分析(PCA)、结构方程模型建立(SEM)等数据分析法,进行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限制调查、现状问题调查及期望需求调查。本文解析了全民健康理念的外延理论,提出全民健康理念的健康公平内涵、全生命周期内涵及人类发展内涵,构建目标、手段、过程框架下完整人口覆盖、多元服务协同、高效资源利用的全民健康实现路径。总结归纳我国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外部环境、内部结构及作用方式,在实践层面对设计对象进行原型解构,提出群体空间、个体空间及单一空间的设计层次。揭示不同设计层次目标、手段、过程框架下,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实现全民健康的核心机制。从而提出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群体网络分级、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多维功能复合、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综合环境舒适的设计导向,构建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框架。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群体网络分级设计,是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群体空间设计部分,指通过设施体系的结构性优化,实现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完整空间覆盖前提下,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利用寒地城市大众体育建筑空间分布数据,明确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规模分级模式。提出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建筑分级模式、提高空间覆盖效率的可达性演进、加强弱势群体倾斜的类型混合促进的策略方法。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多维功能复合设计,是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个体空间设计部分,指通过体育需求的精细化供给,实现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完整需求覆盖前提下,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利用寒地大众体育需求调查数据,明确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需求等级及发展模式。提出需求等级要求的复合式功能重构、需求兼容要求的交互式尺度转译、需求可变要求的适应性场所更新的策略及方法。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综合环境舒适设计,是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单一空间设计部分,指通过健康感知的体验性优化,实现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完整感知覆盖前提下,能源的高效利用。利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规范调查,提出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空间要素分类模式。提出空间无害基础保障的控制性设计、运动风险外因防御的保障性设计、环境舒适空间干预的增强型设计的策略及方法。本文立足于通过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实现全民健康,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与社会意义,研究所得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调查方法体系、设计理论解析、策略方法集成可对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相关政策、标准制定、规划及设计提供指导,可为今后的大众体育建筑设计提供一定借鉴。

甘露茜[4](2019)在《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指出核电是当今人类社会对核能进行和平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完整核电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发展核能是我国选择的应对当前急迫的能源需求、落实环境保护以及改善能源结构等问题的战略方向。因而核能行业是目前我国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我国的核能工业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相关探索,自此之后不断发展。尤其是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军转民”的相关方针使得核能行业的发展重点由国防建设转向为社会经济建设。其后以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红沿河核电站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商业性核电站先后开始建设并投入使用,使得我国逐渐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一套核能行业体系。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现有整个核能行业链条中,除核设施建设、运营、研究设计、建筑安装、设备制造、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领域之外,对放射性废物的管理和处置也是核能行业中十分关键的一环,更是体现核能行业发展真正水平的试金石。在我国核能行业不断发展的同时,相应的一系列的核能应用过程中已经产生并且将进一步逐渐累积起来更多的放射性废物。这些放射性废物以固态、液态乃至气态的形式存在,对我国的环境存在着较大的潜在危险。如何对放射性废物进行科学、合理且高效的监督与管理,这其中包括处理、运输、贮存和处置等各个环节以确保它们的安全,不仅对于核能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更是实现我国环境保护目标所必须确保的要求。针对核能行业中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我国目前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基本法律以及我国国务院各个部委所颁布的部门规章、国家核安全局发布的导则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标准。同时,国家核安全局、环境保护部下属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以及各地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等相关机构也对放射性废物的安全进行着持续的监督与管理。为了对核能行业所产生之放射性废物安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当前国际社会层面已经在一些基本的准则上达成共识,即由国际原子能组织(“IAEA”)颁布的于2001年起生效的《乏燃料和放射性废物管理安全联合公约》。截止2017年7月,该公约已有42个国家签署加入。在此公约基础之上,跟随国际原子能机构先后所发布的一系列与安全标准,构成了目前全球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基本法律框架。此外,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也对于辐射剂量防护等事宜发布了一系列体系原则性文件作为指导。目前各个拥有核能行业的国家也在结合IAEA、ICRP等国际组织有关公约、导则或建议后,根据各个国家其自身实际的政治结构、经济状况及社会发展的情况,去详细的制定符合国情的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所相应的放射性废物管理战略政策、管理法制以及标准体系、处置体系等系统。其中不乏一些具有借鉴参考意义的各国实践可作为我国的参考案例。本论文从比较研究的角度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核能国家中放射性废物的法律安全管理进行研究,借此对我国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思考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文章内容主要包含以下部分:引入本文研究内容的绪论、核能行业中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理论分析、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各主要组成部分之研究、我国核能行业中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目前之现状审视与不足之处,以及对于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进行完整构建的具体建议。目前全球对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仍然较多的从物理学、工程学、地质学、环境学乃至项目管理等角度加以研究,而对于相关的战略以及政策,到具体的各项法律制度,其仍然处于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相信随着核能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作用的不断增强,相关的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研究也必将越来越完善。在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对国内外相关信息之收集与总结,再结合目前我国相关制度的现状,做进一步的比较、分析以最终实现对如何促进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提出意见与建议。文章的研究思路,则是首先对于相关法律制度所涉及的理论基础作深入探讨,再对相应的系列概念进行界定并对核能行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介绍。在对所探讨的主体做了学术研究准备及理论分析准备后,本文开始了对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法律制度的各个构成部分通过单独的章节进行了单独的讨论。每个相应章节中包含了对域外数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在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战略与政策依据及相关法律制度本身主要构成的各个制度进行的比较分析与研究,并且对于这些域外国家之相关战略与政策依据与具体管理法律制度之发展趋势与特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同时,在每个章节中对我国相关制度所对应的具体情况也做了介绍,并进一步的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我国相关制度做深入分析。比较分析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对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对比与参考的资料。最后,再基于已经获得的研究成果,专门聚焦于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与可能的改善路径。整体来讲,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国际法学理论、环境法学理论,以目前现有的国际公约、国际惯例等为理论依据,以文献研究为主,大量搜集、阅读文献报刊资料,同时借助媒体网络,广泛收集与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有关的资料。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思辨和实证相互运用,重在实证研究,在文章中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对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构建及实践操作形成更为合理的指导与改善。在研究内容方面,文章研究的内容是针对人类社会较为新兴的行业与面临的较为新颖的问题所开展的,文中专门针对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之安全管理进行归纳、分析与归纳。研究角度方面,从“安全管理”角度出发,对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的相关管理与监督活动进行总结,并从其安全管理制度之法律渊源、法律运行、法律监督等角度通过对现有相关各国安全管理法律制度及国际安全管理法律制度进行比较与借鉴。研究方法方面,则是分别应用了实证研究、比较研究与历史研究等方法对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进行了研究。为充分的对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进行研究,文章专门设立了章节就相关理论问题进行讨论。在对基础概念进行厘定后,可以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指来源于核能行业(“Nuclear Power Industry”)的放射性废物,根据组成核能行业的各环节,其中包括对核燃料的地质勘探开采、核燃料的提炼精制、核燃料元件的制造、核燃料循环产生的放射性废物以及核设施退役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等。与此同时,在综合各种对于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相关的定义及概念后,本文认为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是指:为实现核能行业中上述各种活动相关放射性废物的安全,依据相关的法律战略与政策依据,通过相关许可制度、应急制度等途径,由相应管理主体所执行的,针对这些放射性废物的一系列监督管理活动。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正当性来说,其本身还应当具有合理性、必要性以及可行性。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正当性是其能够从根本上促进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的特质。如果说正当性是对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进行研究的前提,那么理论基础则是对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基石。针对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主要有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权理论以及风险控制理论作为对其开展研究之理论基础。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构成了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基础。通过对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一系列理论分析之后,可以确定本文所讨论的核能行业放射性安全管理法律制度正是从实证的角度,主要是指基于相关的战略、政策,通过具体的立法框架,对来源于核能行业中的放射性废物之安全进行监督与管理所相关各领域之法律规范、措施与方法的总称。通过上文中对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内涵之专门的解析,再结合目前实践的可以看到该制度主要由相应的主体法律制度、许可法律制度、退役法律制度、应急法律制度以及信息交流与磋商制度所构成。此外,在相关法律制度的内涵与主要构成之外,相关法律制度的价值与功能及构建原则等也应当被纳入相应研究的范畴。针对核能行业所产生之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相关国家都会根据自身情况从国家层面制定相应的战略、政策与策略以作为整个安全管理法律制度之基石与出发点。一个国家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是由该国相应的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战略、原则、政策所支撑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技术路线、选址准则、决策程序、资金模式等。目前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相关战略与政策理据在技术方面与国外并明显差异,主要不同存在于决策过程透明化程度、资金保障机制等。对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除基本的国家战略政策以外。还必须针对此相关的法律制度设置科学合理的立法体系。由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的特殊性质,使得对其的安全管理不仅要从一国国内加以严格要求,并且也必须要从国际社会的尺度进行合作落实。因此如何妥善的处理相关国际立法与国内立法之间的关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相关的国际法体系,本身就是不断从领先国家的核能行业实践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以总结归纳而成。并且在相关国际法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必须由相应的国内法律提供支撑与协调,从而有效的对这些国际性的法律文件加以实施。同时,对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相关之国内法律而言,相关国际法律或规范性文件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相关的国家提供了良好的引导。基于研究目的,本文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对中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各种构成部分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主体法律制度、许可法律制度、退役法律制度、应急法律制度以及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的中外比较,可以总结出目前域外各代表性国家所拥有的相关法律制度各主要构成部分的特点。亦可以在结合我国核能行业反射性废物法律制度现状后,看到目前相关法律制度主要有以下不足之处,即:相关立法框架存在缺失、相关管理主体职能设定分散不清、相关管理机制缺乏保障、应急准备与响应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相关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制度亟待发展。借鉴域外国家相关法律制度中的有益经验,可对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制度作出相应的建议。首先,应当对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立法框架加以完善。我国目前我国的放射性废物管理的法规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原子能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基本而又迫切需要的法律,构建相对独立的原子能法律是核能安全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急需出台。我国在不断完善核燃料循环、核设施退役和放射性废物处置的管理政策,建立健全相关准入和执业资格制度的同时,还应加强“三废”处置经费筹措和使用的管理,制定核设施退役管理办法,研究并制定废旧放射源和核技术利用废物处理处置相关管理办法等。其次,应当对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制度加以完善。要完善此方面,需要进一步清晰划分各参与主体之具体职能并加强放射性废物管理主体之权威性与独立性。再次,应当对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运行制度加以完善,实现对放射性废物产生及处置活动中的全过程管理并保障相关管理活动之资金需求。之后,还应当对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准备、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制度加以完善。本文认为:对核能行业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安全进行有效管理并建立与之对应的科学和完善的管理法律制度,是保障核能行业不断进步的重要基石。本文采用了理论与实证、归纳与演绎互相融合的研究方式。在分析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一般概念、定义基础上,对目前国际中核能行业发展的几个代表国家有关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法律制度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同时也对我国核能行业的相关国际管理制度、公约等国际法环境进行了归纳和借鉴。通过对于各国之间以及中外之间对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管理制度之比较,以及对于相关国际性规定与公约的分析,从中提取出对我国相关安全管理法律制度具有价值的启示。最后再结合对我国核能行业中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制度之历史沿革、现实状态以及未来展望之分析,对我国目前相关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提出有益的意见与建议。

李俊莹[5](2019)在《畔柳昭雄的滨海城市与海洋建筑营造思想研究》文中指出自1978年初步研究以来,日本的海洋建筑工学已成为建筑独立的发展的学科,并被广泛应用于日本的海洋建设。然而此类研究在中国还处于起步的探索阶段,目前国际上内也没有对此类研究有成体系成系统的理论。因为滨海城市和海洋建筑的营造本身就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类别。而日本大学理工学部的海洋建筑工学科的畔柳昭雄教授多年的科研工作,都致力于此类研究。本文以畔柳昭雄教授的研究内容为研究对象,对其团队所在的亲水工学研究室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概述,对畔柳昭雄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成果、研究特点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深入分析其研究的体系构成和理论核心。阐述日本亲水工学的研究体系与方法。1、阐述畔柳昭雄研究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论述畔柳昭雄研究的产生背景。2、搜集全部畔柳昭雄本人的研究成果,包括已发表书籍、论文、公开的研究课题。3、探究畔柳昭雄亲水工学科的研究内容,解析亲水工学科的研究体系,从三个方面分析亲水工学中涉及人类、环境、建筑三大学科的内容:(1)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认知,(2)环境与建筑关系的认知,(3)建筑与人类关系的认知。4、梳理畔柳昭雄亲水工学科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对教授本人的访谈记录,提取并分析其研究的理论核心,并阐释海洋建筑营造应具备的独特视角。5、最后,总结滨海城市与海洋建筑营造的思想和方法,并为未来的中国海洋建筑研究方向和方法提出了潜在的研究方向。

师丽娟[6](2016)在《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工程是将工程技术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农业生产、加工以及农村生活与生态环境维护和改善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工程技术对实现农业现代化起着重要作用。中外农业工程学科以其研究对象的相同而具有一定的共性,又因中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较晚而致中外学科所关注具体问题及发展阶段产生一定的差异。分析比较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农业工程学科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可为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为此,论文以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历史演进为主线,从纵横两个维度对农业工程学科发展历程进行全方位研究,基于国内外学科发展规律,建构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创新发展框架,为学科科研队伍建设与优秀人才培养提供支撑,以此推动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运用积累变革规范理论,系统分析了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创建、发展及变革历程,归纳总结了学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表明,中外学科遵循相同的发展规律,学科发展过程呈现出周期性波浪式前进的态势,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运用内生型与外生型发展理论,分别对中外学科启动时间、形成条件、推动力量、发展路径等进行了分析与比较。研究表明,欧美农业工程学科属于先发内生型发展模式,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属于后发创新型发展模式。(3)利用科学计量学方法与可视化知识图谱技术,从科学研究视角可视化揭示并比较分析了中外学科知识结构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中外农业结构不同造就学科研究各有侧重;动力与机械等学科传统研究领域中外出现关注度相对下降现象;中国追赶国际学科前沿的步伐明显加快,但智能农业等新兴研究主题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中国学科创新动力虽明显加强,仍需在原始创新方面进行重点突破。(4)运用文献研究与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外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发展与演变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两种模式的有机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应立足地域需求,创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国外通识教育强调知识的广度,课程内容更趋多元化,国内则强调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教育。中国应通过强化基础理论教学,文理并重,积极推进通识教育课程改革。(5)探讨了中外高等工程教育最新变革趋势以及农业工程学科创新发展面临的环境。研究表明,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与欧美CDIO工程教育模式指导思想高度一致,二者为农业工程学科创新发展提供了方向。农业工程学科的创新应遵循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通过深化企业与高校合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殷为民[7](2015)在《无脊椎动物家蚕为材料的医学实验动物替代研究》文中指出实验动物替代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家蚕是鳞翅目模式昆虫,有着数千年畜牧化养殖历史,且已积累了系统深入的生理学、病理学和毒理学资料。家蚕遗传突变资源的创新及其在基础生命体系、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遗传方式上与哺乳类有众多相似性的发现,使家蚕作为中国特色的模式昆虫正逐渐向实验动物模式化发展。然而,如何通过系统地控制实验用家蚕的遗传因素和生长环境,实现家蚕“实验动物化”,如何根据家蚕的生物学特性,优选出替代方法研究类型,是家蚕在成为标准的实验动物过程中所必须突破的瓶颈。另外,家蚕与小鼠等经典哺乳类模式动物相比,在外源化合物代谢动力学方面究竟存在哪些共性和差异,国内外也尚无系统的研究。本研究以家蚕实验动物化的标准建设为目的,总结了家蚕实验动物化的品种选育、饲养管理、设施管理等规范,设计了家蚕标准化饲养微屏障系统;通过肝毒性模式药物对乙酰氨基酚(APAP)处理,系统地比较研究家蚕与哺乳动物体内APAP的急性毒性分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通过代谢组学方法、高通量分析(RNA-Seq)方法调查APAP对家蚕内源性代谢物和基因表达的差异,揭示APAP在体内所产生的生物效应;用试剂盒检测APAP染毒后家蚕催化药物代谢关键酶的活性,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比较家蚕与小鼠等哺乳类在这些关键酶进化上的差异及活性位点差异。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模药APAP对家蚕的急性毒性分级、药代动力学特征能够为医学实验动物替代建立平行数据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APAP对家蚕毒性因品种不同而表现出毒性敏感性不同,大造较皓月敏感。APAP处理雌、雄大造品种的LD50分别为2017±254μg/g和2169±300μg/g。急性毒性分级为中低级毒性,与哺乳类相似。代谢动力学结果表明,低浓度600μg/g剂量和高浓度3600μg/g剂量APAP在家蚕体内的药动学呈一室开放型模型,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1.06h和2.77h;原药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0.50h和1.00h;原药达峰值浓度(Cmax)分别为67.69μg/ml和568.73μg/ml。相对生物利用度(AUC0-t)分别为:222.63 h?μg/ml和1976.32 h?μg/ml。代谢中间产物有N-乙酰对苯醌亚胺(NAPQI)产生,与哺乳类相比,药物吸收分布、体内代谢中间产物、总体的动力学(PK)相似,能为医学实验动物替代建立平行数据。2.模药APAP在家蚕的体内能产生与哺乳类共同的生物效应代谢组学分析显示,以600μg/g剂量APAP经口给药家蚕8 h后,循环血中差异代谢物在三羧酸循环、糖酵解途径、氨基酸代谢、黑色素生成等途径中,说明APAP在体内所产生的毒性途径主是因为药物代谢过程中产生了氧化应激,影响了体内能量供给、物质转运和信号传导。代谢物差异分析发现,APAP诱导家蚕血淋巴中氨基酸代谢产生差异,推测氨基酸代谢的异常和苹果酸、琥珀酸、延胡索酸等内源代谢物的显着下降相关,也与APAP染毒后产生的氧化应激相关。酪氨酸、多巴、海藻糖的显着升高进一步证实过量的APAP导致了氧化应激的产生;APAP诱导家蚕的胆固醇降低,却使β-羟基β-甲基戊二酸升高,表明APAP导致家蚕的胆固醇合成途径失衡,甾体激素的原料供给障碍影响机体的激素调节。3.模药APAP在家蚕的体内能产生与哺乳类共同的药理作用和毒性机理RNA-Seq结果分析APAP给药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基因表达显示,在KEGG分析系统中与新陈代谢相关的通路里,大量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于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脂肪酸的氧化、糖酵解和糖异生等高产能环节,从基因表达水平上进一步证明,APAP对家蚕机体的伤害,主要是氧化应激和能量代谢、物质转运、信号传导等途径异常所至,这与哺乳类所产生的肝损伤机理一致。在KEGG分析系统中与有机体系统相关的通路里,大量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于心脏肌肉收缩、血管平滑肌收缩和调节肌动蛋白骨架等循环系统的相关通路,以及部分神经元突触基因通路,这些与代谢组学结果一致。推测APAP对家蚕具有与哺乳类相一致的抑制花生四烯酸通路的药理作用。4.家蚕与小鼠的药物代谢关键酶具有共同的活性位点和蛋白质互作机制生物信息分析结果显示,家蚕和小鼠的谷胱甘肽转硫酶家族成员(GSTs)在结构域和功能域方面,大多具有GSTs活性区域以及硫氧还蛋白的折叠模式;家蚕和小鼠的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基(GCLc)蛋白都具有谷胱甘肽合成酶的功能域,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GCLM)都具有NADP依赖氧化还原酶功能域;家蚕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家族(TPXs)中Jafrac1基因编码的过氧化物酶蛋白与小鼠的Prdx1和Prdx2基因编码的过氧化物酶具有高度保守的结构,家蚕的预测蛋白LOC733003、LOC101735759、LOC732921分别具有小鼠的Prdx3、Prdx4、Prdx5编码蛋白的保守结构域;家蚕的2个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成员(UGTs)和小鼠的21个UGTs成员具有共同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保守功能域;家蚕和小鼠的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家族成员也具有CYP450保守的结构域和功能域。家蚕和小鼠的药物代谢关键酶的结构与功能域上的保守性,提示两者在主要的解毒过程与作用机理中可能存在共同的特点。5.家蚕中肠是可建立肝毒性模型的经口给药“首关效应”器官根据APAP经口经药家蚕组织中原药APAP、中间产物NAPQI分布特点,催化药物代谢反应的关键酶(GST、GCL、TPX、UGT、CYP450等)的活性变化结果可知,中间产物经中肠后产量明显提高,高剂量APAP可造成中肠的吸收功能障碍。中肠组织中CYP450酶活变化显着,中肠组织中GST、GCL、TPX、UGT酶活本底显着高于脂肪体,且相应代谢酶活性变化较为显着。表明在经口给药途径中,家蚕中肠是药物代谢的“首关效应”器官。在经口给药途径中,家蚕的中肠与脂肪体相比而言,作为外源药物的“首关效应”器官,类比哺乳类解毒器官(肝脏)更为准确。家蚕中肠是更合适的研究哺乳类肝毒性药物毒性机理的靶器官(组织)模型。6. 结论家蚕已具备实验动物化的基本条件,能够建立系统化、标准化的实验动物饲养管理、环境控制操作规范;家蚕与小鼠对肝毒性模式药物APAP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具有一致的特征;家蚕催化解毒作用的关键性代谢酶活性变化及作用机制与哺乳类相似。以家蚕为实验动物,建立中肠损伤模型,可以作为哺乳动物肝损伤模型的替代,用于研究哺乳动物的解毒机制和肝损机理。

靳瑞峰[8](2013)在《沿海化工园区工业防灾规划技术方法探析》文中提出沿海化工园区经济作用显着,地理位置特殊,深受以风暴潮为主的海洋灾害与以有毒易燃物泄漏和燃爆灾害为代表的工业灾害的双重威胁,进而严重影响到沿海城市的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沿海化工园区综合防灾规划的完善迫在眉睫。笔者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利用“3S”数字信息技术和数学模型方法,进行了沿海化工园区工业防灾规划的相关探索分析。本文构建了以工业灾害为核心的沿海化工园区灾害链,在明确各灾害链环的致灾方式和防御对策的基础上,提出沿海化工园区灾源断链减灾的综合防灾规划策略,实行层层断链、步步减灾从而争取将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或通过一系列及时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减少灾害负能量在灾害链环上的传递。本文以灾源监测预警、区域风险评估和应急疏散救援等方法为核心,构建了沿海化工园区工业防灾规划系统。系统对工业灾源实时监测并对异常状态自动报警,结合园区的基础地理信息及应急资源信息,对潜在灾害进行灾源等级和灾害范围评估,在此基础上优化工业灾源布局并划分沿海化工园区防灾功能分区,以指导园区物质空间规划和应急疏散救援方案的制定。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沿海化工园区发生工业灾害企业的人员心理行为进行现场调查、数理统计和软件分析,得出灾发时受灾人员的心理反应、行为模式和对疏散路线的选择情况。基于此并结合对沿海化工园区现有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的防灾问题分析,提出区域内防灾空间的优化设计方法。最后以天津南港工业区一期规划为例,分析防灾空间优化设计方法在消防专项规划中的应用。

高利娟[9](2013)在《我国药品GLP发展的比较分析》文中认为从1993年国家科委发布我国第一版药品GLP起,我国药品GLP经历了两次修订和20年推行实施的实践,其发展轨迹和趋势,与国际先进标准的接近程度等,均是我国药品GLP建设中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文在国内众多针对药品GLP研究的基础上,以我国药品GLP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其内容的发展变化,比较其与国际先进标准的接近程度,了解我国药品GLP研究机构运行状况,旨在为我国药品GLP的建设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比较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对我国药品GLP内容的发展变化进行了系统探讨。其中内容分析涉及文献主要包括1983年至2013年间中国历版药品GLP和美国、OECD、日本、韩国等GLP标准及有关规定,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会议论文等。比较研究以我国现版药品GLP为轴心,从纵向、横向两个维度,对其框架结构、人员管理、硬件管理、文件管理、研究工作过程管理等重要方面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纵向维度的比较主要通过分析我国药品GLP内容变化、完善的轨迹以探讨其发展趋势;横向维度的比较则通过分析我国现版药品GLP与以美国和OECD药品GLP为代表的国际先进标准在原则、结构及上述几方面主要内容的异同,以探讨其发展方向。调查研究采用网络调查的方法,对我国通过药品GLP认证的52家研究机构的认证情况、地域分布、基础建设、人员配备等方面情况统计分析,以了解国内药品GLP的实施状况。文献研究结果显示,国内关于药品GLP的研究逐步深入,研究主题主要为药品GLP实施状况的研究和药品GLP标准内容的研究两大方面,其中前者为主要研究内容,占85.5%;关于药品GLP标准内容的研究仅占14.5%,且主要是对某国或某组织GLP标准的介绍,亦有少量对比我国和国外药品GLP的比较研究。上述研究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为我国药品GLP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历版药品GLP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对关键人员职责的规定越来越具体、规范,对人员资质的要求更加严格,越来越重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对供试品和对照品以及实验动物的管理提出更严格、规范的要求;对文件系统的管理更加科学化,充实了标准操作规程的内容,严格规范了文件的修改程序;更加重视对研究工作实施过程中每一步骤的科学管理,以确保非临床研究试验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与美国GLP和OECD的GLP相比,我国现版药品GLP条文结构及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均与之有高度的一致性。其中我国药品GLP对研究过程管理的有关方面要求更加严格。在关键岗位人员职责规定方面,美国和OECD的GLP更强调专题负责人对项目的责任。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已通过药品GLP认证的52家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等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省区。52家研究机构中能够承担5项以上研究项目的有36家(69.23%),其中2家能够承担10项研究项目(3.85%),11家能够承担9项研究项目(21.15%),5家能够承担8项研究项目(9.62%),还有2家仅能承担1项研究项目(3.85%);可有效统计的研究机构中,博士学历人员和硕士学历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3.3%~19.0%和10.0%~37.0%;试验区总面积大于10000平方米的占9.1%。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药品GLP历经20年的发展,已日臻成熟和完善,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标准的水平,为适应药物研究的国际互认奠定了基础;通过药品GLP认证的研究机构处于建设规模由小到大、研究服务项目由精到全的理智发展中,研究机构人员结构基本合理,但区域分布不平衡,高学历人员比例有待提升。应从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强化人员培训、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着手,加快我国药品GLP的建设步伐。

史晓君[10](2012)在《基于蜻蜓翅膀的温室结构仿生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温室农业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种植方法,它通过人工设施控制环境因素,使作物获得最适宜的生长条件,从而加长生产季节,获得最佳的产出。温室的发展不仅可以减少耕地使用,同时也可降低水资源及化学肥料的使用量,是实现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重要手段。温室结构形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温室性能的高低,在提高温室的生产率和能源利用率,降低成本,保障安全稳定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结构设计和技术应用是当前国内外温室研究和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温室结构研究主要集于光环境及覆盖材料、通风系统等可控环境性能的研究,在温室结构安全可靠性方面的研究还较少。我国温室,一方面受到地域性的限制,使得进口温室在我国大多存在着通风不足、抗雪载能力差、透光性较差等问题。另一方面,温室研究的主要精力集中于环境,忽视了对温室结构安全性问题的研究,使得目前我国温室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近年来的多起由于大风或大雪导致温室结构倒塌的工程事故,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亟需开展我国自产温室的结构设计理论和技术研究。本文通过研究仿生学在建筑中的应用,依照技术推进型的思路,结合现代温室技术、农业机械化工程、计算机技术、仿生学和数学等学科的知识,对自然界中蜻蜓翅膀力学特征进行研究,并建立基于仿生的新型温室空间结构体系,为建筑仿生的研究范围和温室结构设计方法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研究成果如下:(1)蜻蜓翅膀结构刚度的力学研究。建立蜻蜓翅膀的脉络模型,分析模型在不同载荷条件下的变形规律,研究主、次脉对结构刚度的影响及蜻蜓翅膀模型在各向集中力和均布载荷下的整体变形协调性能。得出主脉为蜻蜓翅膀的主承力结构,次脉对结构刚度影响不大,主次脉相结合,可提高结构的整体强度和承载能力。蜻蜓翅膀脉络结构在各向集中力的作用下,没有局部大变形的产生。(2)结合蜻蜓翅膀空间结构的特征,从蜻蜓翅膀结构中,分离出四种基本的网格结构:四边形网格、交错四边形网格、六边形网格及三、五、六边形组合网格,分别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蜻蜓翅膀的主要空间结构。结合蜻蜓翅膀飞行时所受最小升力,模型分别施加相同的荷载F=10000bN×(1,2,3,4,5,6,7,8,9,10)作刚度分析,研究蜻蜓翅膀的空间结构对刚度的影响:①蜻蜓翅膀褶皱结构的力学分析。根据主脉起皱的结构特点,取四边形和交错四边形两种网格模型,建立不同起皱高度(0,1,3,5,7,9,10,12dmm)的模型进行力学分析,可知在相同的起皱高度下,随着载荷的增加,变形也随之增加,但起皱高度越大,随载荷增大的变形量越小,受力相同时,交错四边形网格模型的变形量总是稍大于四边形网格模型;同时无膜网格模型的变形略大于有膜网格模型。②蜻蜓翅膀起拱结构的力学分析。根据蜻蜓翅膀双向起拱的结构特点,取六边形网格及三、五、六边形组合网格,建立不同拱高(矢跨比分别为0,1/8,1/7,1/6,1/5,1/4,1/3)的力学模型,模型分别施加相同的荷载F作刚度分析。得出相同载荷条件下,两种网格模型的结构刚度都随起拱高度的增加而增大;载荷及拱高相同时,有膜网格的变形小于无膜网格,刚度明显增强;无论有膜、无膜,相同载荷条件下,六边形网格的变形总是大于组合网格模型,因此,网格密度越大,刚度就越大。(3)温室仿生结构的设计研究。基于蜻蜓翅膀结构的刚度特性,从翅膀结构力学性能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现有的温室结构及尺寸特征,建立三种温室的新型仿生空间结构,温室结构的整体形状是以六边形网格构成的起拱结构,在起拱的基础上,用四边形网格起皱,形成主框架。通过对三个仿生结构在各种工况作用下的比较分析,可知模型二在空间结构的分布上较模型一和模型三更为合理,表现出良好的力学性能,因此选择模型二为确定的温室骨架结构,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力学设计:①材料及尺寸设计。采用不同的复合材料对模型进行模拟,结合温室结构的载荷组合情况,对模型二进行静力分析,比较模型二在不同工况载荷作用下的挠度及应力的变化情况。结构的骨架及壳体均使用复合材料后,挠度明显降低,杆件的应力值也下降很多,材料弹性模量的提高可以增加结构的弯曲刚度。分组定义梁的不同尺寸及壳体厚度,在模型上施加1000N/m2的均布荷载做力学分析。随着梁的管径及壁厚的增加,结构的刚度有所增加,结构所用材料也增加;壳体的刚度随其厚度的增加也有较小幅度的增强。通过以上分析,综合考虑结构刚度的保证及原材料的节约,确定出温室结构适宜的材料及几何尺寸。②应力刚化对结构刚度的影响。在模型二上施加1000N/m2的均布荷载,比较它在三种静力分析下的力学性能,可知在考虑应力刚化效应下进行小位移静力分析时,结构的最大挠度值降低了0.027m,仅为不考虑应力刚化效应时挠度值的89.5%,说明壳体受拉后对结构弯曲刚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大位移静力分析时挠度值略大于不考虑应力刚化效应的小位移静力分析。对结构分别施加F=200N/m2×(1,2,3,4,5,6,7,8,9,10)的均布载荷,做出挠度随载荷的变化曲线,分析曲线可知,随着荷载的加大,应力刚化效果也更加明显,结构挠度的降低幅度也越大。因此在结构设计时刚度不益过大,结构在一定的变形下,才会使梁和壳体共同作用下提高结构刚度的性能更好的发挥出来。③约束条件对结构刚度的影响。对模型二增加两个支柱,进行竖向的位移约束,比对模型在不同的工况组合下,增加约束前后的最大挠度值和应力值的变化情况,可知结构增加约束后挠度值仅为原来的10%左右,最大拉、压应力也按照近似的比例大幅减小。可见,温室结构中支柱的增加可能减小结构的整体变形,对刚度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设计时,在结构尺寸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增加结构的约束来减小变形,满足安全性的要求,同时发挥结构的应力刚化效果,节约原材料。(4)连栋温室仿生结构的设计研究。对模型二沿长、跨方向进行镜像,建立对称的仿生模型Ⅰ,通过力学比较,可知在相同工况下,无论结构是否增加支柱约束,模型Ⅰ的最大挠度都小于模型二,两部分对称结构可互相牵制、协调,增加结构的整体刚度。综合利用对称结构及蜻蜓翅膀自身的结构优势,设计出两种新型大跨度连栋温室仿生结构,应用时可根据土地条件和实际需求,设计具体的连栋个数并增加支柱约束,以满足刚度的要求。本文创新点如下:(1)针对国内外温室结构设计的理论及技术研究,提出温室结构仿生设计的思路,对蜻蜓翅膀的整体刚度和空间结构性能进行了研究;(2)设计了三种温室仿生空间结构模型,并对仿生结构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3)对温室仿生结构的研究进行拓展,建立了对称的大跨度温室仿生结构,进行连栋温室结构的仿生设计研究。本文所提出的基于仿生的温室结构设计方法的研究,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撑。

二、“屏障系统实验动物建筑设施管理”研讨会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屏障系统实验动物建筑设施管理”研讨会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湖南中方县森林城市的评价体系与专项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森林城市相关概念
        2.1.1 城市林业
        2.1.2 生态城市
        2.1.3 园林城市
        2.1.4 森林康养
        2.1.5 生物多样性
    2.2 理论基础
        2.2.1 森林文化学
        2.2.2 森林生态学
        2.2.3 生态经济学
3 中方县城市概况
    3.1 城市基本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社会经济情况
    3.2 生态环境概况
        3.2.1 环境质量情况
        3.2.2 自然资源情况
    3.3 森林资源现状
        3.3.1 林地资源
        3.3.2 野生动植物资源
4 中方县创建森林城市评价分析
    4.1 评定指标体系
    4.2 灰色关联分析指标权重
        4.2.1 层次分析法构建权重矩阵
        4.2.2 灰色关联改良计算权重
    4.3 中方县森林城市综合评价
        4.3.1 评价等级标准确定
        4.3.2 模糊关系矩阵建立
    4.4 评价结果分析
        4.4.1 总体情况分析
        4.4.2 指标情况分析
5 中方县森林城市规划研究
    5.1 规划原则
    5.2 规划目标
        5.2.1 总体目标
        5.2.2 分期目标
    5.3 规划布局
6 重点工程专项规划
    6.1 城市森林网络工程
        6.1.1 绿色廊道
        6.1.2 绿色城镇
        6.1.3 美丽乡村
        6.1.4 郊野公园
        6.1.5 绿色屏障
    6.2 城市森林健康工程
        6.2.1 生物多样性保护
        6.2.2 树种配置
        6.2.3 森林保护
    6.3 城市林业经济工程
        6.3.1 生态休闲旅游
        6.3.2 林产基地
        6.3.3 森林认证
    6.4 城市生态文化工程
        6.4.1 文化科普场所
        6.4.2 生态标识
        6.4.3 生态文化宣传
        6.4.4 义务植树
        6.4.5 科普教育活动
    6.5 城市森林管理工程
        6.5.1 支撑体系
        6.5.2 保障措施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方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评价指标重要性评判专家咨询表
附录B 中方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评价打分表
附录C 湖南省中方县森林城市主要动植物
致谢

(2)实验动物中心的管理难点及改进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动物屏障的建设与综合管理
    1.1 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
    1.2 人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1.3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的管理
    1.4 系统内环境物品的管理
2 实验动物中心屏障系统的管理难点和建议
    2.1 屏障设计模式对管理的影响
        2.1.1 建筑模式
        2.1.2 屏障系统布局
        2.1.3 电力保障
    2.2 生物安全与动物福利
        2.2.1 人员的防护及卫生
        2.2.2 动物福利
    2.3 改进建议
        2.3.1 加强对学生的培训、管理和约束
        2.3.2 实行有偿服务
3 结语

(3)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范围内健康城市运动的兴起
        1.1.2 我国体育需求的不断扩张
        1.1.3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困境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1.4.1 健康
        1.4.2 大众体育建筑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结构
第2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调查
    2.1 我国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脉络
        2.1.1 我国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
        2.1.2 我国大众体育建筑的宏观数量分布
        2.1.3 当代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调研方法
    2.2 各国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规范资料对比
        2.2.1 建议模式对比
        2.2.2 场地标准对比
    2.3 规划布局的大数据调查
        2.3.1 Python网络爬虫的构建
        2.3.2 调查结果的可视化表达
        2.3.3 布局问题的提出
    2.4 设计问题的现场观察
        2.4.1 对象选取与现场观察
        2.4.2 空间问题的提出
    2.5 使用者需求的问卷调查
        2.5.1 功能需求调查的问卷设计
        2.5.2 调查结果的描述统计与检验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架构
    3.1 当代全民健康理念的内涵解析
        3.1.1 全民健康理念的健康公平内涵
        3.1.2 全民健康理念的全生命周期内涵
        3.1.3 全民健康理念的人类发展内涵
    3.2 当代全民健康理念的实现路径
        3.2.1 目标——完整人口覆盖
        3.2.2 手段——多元服务协同
        3.2.3 过程——高效资源利用
    3.3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实现全民健康的原型基础
        3.3.1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外部环境
        3.3.2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内部结构
        3.3.3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作用方式
    3.4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实现全民健康的核心机制
        3.4.1 设施系统的结构性调整
        3.4.2 体育需求的精细化供给
        3.4.3 健康感知的体验性优化
    3.5 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导向
        3.5.1 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群体网络分级设计
        3.5.2 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多维功能复合设计
        3.5.3 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综合环境舒适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群体网络分级设计
    4.1 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网络分级设计原理
        4.1.1 设施分级的动力机制
        4.1.2 设施布局的组构法则
        4.1.3 设施类型的组合规律
    4.2 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建筑分级模式
        4.2.1 规模等级的模式建议
        4.2.2 潜在选址的框架适应
        4.2.3 设施数量的弹性调控
    4.3 提高空间覆盖效率的可达性演进
        4.3.1 场域联系的柔性渗透
        4.3.2 道路连接的适停控制
        4.3.3 界面衔接的效率提升
    4.4 加强弱势群体倾斜的类型混合促进
        4.4.1 季节特征的补偿开放
        4.4.2 运动类型的互补组合
        4.4.3 场馆组合的融合促进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多维功能复合设计
    5.1 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功能复合设计基础
        5.1.1 大众体育建筑的体育需求等级
        5.1.2 大众体育建筑的功能复合路径
        5.1.3 体育工艺的尺度要求
    5.2 需求等级要求的复合式功能重构
        5.2.1 基础功能的单元衍生
        5.2.2 复合功能的分类路径
        5.2.3 空间组织的效率连接
    5.3 需求兼容要求的交互式尺度转译
        5.3.1 结构选型的单元组合
        5.3.2 跨度转换的空间集约
        5.3.3 形态变形的结构适应
    5.4 需求可变要求的适应性场所更新
        5.4.1 多义空间的设施预留
        5.4.2 可变设施的结构附加
        5.4.3 开放空间的模块转换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综合环境舒适设计
    6.1 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环境舒适设计要素
        6.1.1 评价标准的指标差异
        6.1.2 相关规范的要素筛选
        6.1.3 建筑设计的干预效率
    6.2 空间无害基础保障的控制性设计
        6.2.1 混合通风的健康风险规避
        6.2.2 过滤系统的污染物渗透管理
    6.3 运动风险外因预防的保障性设计
        6.3.1 运动界面的材料防护
        6.3.2 专项设施的运动辅助
        6.3.3 节点更新的安全提示
    6.4 物理环境靶向干预的增强性设计
        6.4.1 视觉环境的心理舒适性调节
        6.4.2 热舒适性能的分时分区控制
        6.4.3 空间氛围的可供性交流促进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各国运动场地尺度对比
附录2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使用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3 哈尔滨、长春、沈阳大众体育建筑大数据调查结果
附录4 哈尔滨、长春、沈阳大众体育建筑大数据调查案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思路
        1.3.1 论文的研究目的
        1.3.2 论文的研究思路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2 论文的创新之处
2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之理论分析
    2.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厘定
        2.1.1 放射性废物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的界分
        2.1.2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含义厘析
    2.2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正当性
        2.2.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合理性
        2.2.2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2.2.3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可行性
    2.3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环境权理论
        2.3.3 风险控制理论
    2.4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内涵与构成
        2.4.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基本内涵
        2.4.2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主要构成
    2.5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价值与功能
        2.5.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价值
        2.5.2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功能
    2.6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构建原则与模式
        2.6.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构建原则
        2.6.2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构建模式
3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
    3.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战略与政策理据之一般分析
    3.2 域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
        3.2.1 法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
        3.2.2 芬兰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
        3.2.3 英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
        3.2.4 美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
        3.2.5 加拿大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
        3.2.6 韩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
        3.2.7 各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战略与政策理据的特点与趋势
    3.3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
    3.4 中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战略与政策理据之比较
        3.4.1 技术路线之比较
        3.4.2 选址准则之比较
        3.4.3 决策过程之比较
        3.4.4 资金模式之比较
4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立法分析
    4.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立法之一般分析
    4.2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国际立法
        4.2.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国际立法之宏观背景
        4.2.2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之国际法律渊源
        4.2.3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国际立法中的参与主体
        4.2.4 国际立法对于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之现实意义
    4.3 域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相关立法
        4.3.1 法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相关立法
        4.3.2 芬兰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相关立法
        4.3.3 英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相关立法
        4.3.4 美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相关立法
        4.3.5 加拿大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相关立法
        4.3.6 韩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相关立法
    4.4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相关立法
        4.4.1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相关法律
        4.4.2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相关行政法规
        4.4.3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相关部门规章
        4.4.4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标准及技术文件
        4.4.5 国际法渊源与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立法之关系
    4.5 中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相关立法之比较
        4.5.1 立法框架之比较
        4.5.2 法律渊源之比较
5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5.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之一般分析
    5.2 域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5.2.1 法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5.2.2 芬兰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5.2.3 英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5.2.4 美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5.2.5 加拿大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5.2.6 韩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5.2.7 各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的特点与趋势
    5.3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5.4 中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之比较
        5.4.1 主体设置之比较
        5.4.2 主体职能划分之比较
6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
    6.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之一般分析
    6.2 域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
        6.2.1 法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
        6.2.2 芬兰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
        6.2.3 英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
        6.2.4 美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
        6.2.5 加拿大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
        6.2.6 韩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
        6.2.7 各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的特点与趋势
    6.3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
    6.4 中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之比较
        6.4.1 许可种类划分之比较
        6.4.2 许可审批流程之比较
7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
    7.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之一般分析
    7.2 域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役法律制度
        7.2.1 法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
        7.2.2 芬兰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
        7.2.3 英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
        7.2.4 美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
        7.2.5 加拿大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
        7.2.6 韩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
        7.2.7 各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的特点与趋势
    7.3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
    7.4 中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之比较
        7.4.1 退役计划模式之比较
        7.4.2 退役保障机制之比较
8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
    8.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之一般分析
    8.2 域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
        8.2.1 法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
        8.2.2 芬兰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
        8.2.3 英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
        8.2.4 美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
        8.2.5 加拿大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
        8.2.6 韩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
        8.2.7 各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的特点与趋势
    8.3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
    8.4 中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之比较
        8.4.1 应急管理框架设定之比较
        8.4.2 应急管理主导机构之比较
9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9.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法律制度之一般分析
    9.2 域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9.2.1 法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9.2.2 芬兰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9.2.3 英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9.2.4 美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9.2.5 加拿大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9.2.6 韩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9.2.7 各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的特点与趋势
    9.3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9.4 中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法律制度之比较
        9.4.1 信息公开法律制度之比较
        9.4.2 公众参与法律制度之比较
10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现状审视与完善
    10.1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现状审视
        10.1.1 相关立法框架存在缺失
        10.1.2 相关管理主体职能设定分散不清
        10.1.3 相关管理机制缺乏保障
        10.1.4 应急准备与响应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10.1.5 相关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制度亟待发展
    10.2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之完善
        10.2.1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立法框架之完善
        10.2.2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制度之完善
        10.2.3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运行制度之完善
        10.2.4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准备与响应制度之完善
        10.2.5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制度之完善
11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5)畔柳昭雄的滨海城市与海洋建筑营造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意义与价值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价值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预期创新点及不足
        1.5.1 预期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畔柳昭雄研究的背景分析和内容概述
    2.1 畔柳昭雄研究的背景
        2.1.1 日本的城市水岸历史发展
        2.1.2 日本的海洋建筑历史发展
        2.1.3 畔柳研究室诞生的背景
        2.1.4 畔柳昭雄研究内容的背景起源
    2.2 畔柳昭雄的研究内容概述
        2.2.1 研究主题
        2.2.2 着作
        2.2.3 研究项目
        2.2.4 论文文献
        2.2.5 海洋建筑工学教育
    2.3 畔柳昭雄研究的出发点与研究脉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亲水工学中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认知与解析
    3.1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因素:意识、行为
    3.2 人居系统中的人类与环境之间的要素构成
        3.2.1 意识:水边的人类意识产生探究
        3.2.2 行为:水边的人类行为特征探究
        3.2.3 行为:水边的人类行为特征的演变探究
        3.2.4 意识:水边空间在居住环境中的价值探究
    3.3 人类与环境关系解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亲水工学中环境与建筑关系的认知与解析
    4.1 环境对建筑的影响因素:微气象、大气环境、生态环境
    4.2 生态系统中的环境与建筑之间的要素构成
        4.2.1 微气象:水景观环境中的负离子特性探究
        4.2.2 大气环境:沿海特殊环境中的村落空间探究
        4.2.3 生态环境:滨水环境中的生态系统变化探究
    4.3 环境与建筑关系解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亲水工学中建筑与人类关系的认知与解析
    5.1 建筑对人类的影响因素:建设、使用、管理
    5.2 建筑营造中的建筑与人类之间的要素构成
        5.2.1 建设:海洋建筑建设的调查
        5.2.2 使用:洪水常袭地区的调查
        5.2.3 使用:亲水公园建设的调查
        5.2.4 管理:滨水建筑设备管理的调查
    5.3 建筑与人类关系解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畔柳昭雄的营造思想阐释
    6.1 研究理论核心
    6.2 理论核心解析
    6.3 研究方法分析
    6.4 研究成果总结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延伸的思考
    7.3 海洋建筑研究的方向启发
    7.4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畔柳昭雄获奖研究
附录2 :海洋建筑工学教学课程
附录3 :畔柳昭雄公开发表的论文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6)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d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基本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述评
    2.1 积累与变革规范
    2.2 内生型与外生型发展理论
    2.3 科学计量学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学科发展模式与规律
    3.1 农业工程学科的缘起
    3.2 学科发展阶段性特征
    3.3 学科发展模式及演进规律
    3.4 学科发展模式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科学研究视角的学科知识结构演化
    4.1 数据获取与分析方法
    4.2 国外可视化结果与分析
    4.3 国内可视化结果与分析
    4.4 中外知识结构演化之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演变
    5.1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5.2 中国农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5.3 中外农业工程课程体系之变迁
    5.4 中外农业工程课程体系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业工程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6.1 学科专业、学位制度及专业认证
    6.2 欧美CDIO工程教育模式
    6.3 中国特色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6.4 中国农业工程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进一步研究设想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研究不足和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7)无脊椎动物家蚕为材料的医学实验动物替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实验动物替代的应用与发展
        1.1“3R”原则与实验动物替代
        1.2 实验动物替代的应用与发展
        1.3 低等动物替代的发展和现状
    2 家蚕实验动物替代优势与发展现状
        2.1 家蚕实验生物的研究进展
        2.2 家蚕实验动物替代的优势
        2.3 家蚕毒理模式生物的优势
        2.4 家蚕实验动物化质量控制
    3 肝毒性模药对乙酰氨基酚的代谢机理
        3.1 对乙酰氨基酚的药代动力学
        3.2 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机理
    4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4.1 目的与意义
        4.2 内容与方法
        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家蚕体内APAP的药代动力学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及给药方法
        2.2 主要设备与试剂
        2.3 测定LD50 的剂量及分组
        2.4 药代动力学的剂量与分组
        2.5 HPLC法测定的方法与条件
        2.6 LC-MS法测定的方法与条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急性毒性试验
        3.2 APAP在家蚕体内各组织的分布
        3.3 APAP代谢动力学比较与分析
        3.4 NAPQI的测定与代谢动力学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APAP诱导家蚕血淋巴的代谢组学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动物及材料提取
        2.2 样本制备
        2.3 GC/MS仪器设备及分析参数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模型分析
        3.2 代谢产物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APAP诱导家蚕血淋巴的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与处理
        2.2 测序及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测序评估
        3.2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催化APAP代谢关键酶的活性及生物信息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与处理
        2.2 酶活性测定方法
        2.3 生物信息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谷胱甘肽S-转移酶
        3.2 γ-谷氨酰半胱氨酸连接酶
        3.3 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
        3.4 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3.5 细胞色素P450 酶
    4 讨论
    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综合结论
    2 主要创新之处
    3 进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文中主要缩略词一览表
附录
    1 家蚕的遗传和环境质量控制方案
    2 附表
    3 附图
发表论文与授权专利
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
项目资助
致谢

(8)沿海化工园区工业防灾规划技术方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探析缘起
        1.1.1 探析背景
        1.1.1.1 方向确定
        1.1.1.2 国际背景
        1.1.1.3 国内背景
        1.1.2 提出问题
        1.1.2.1 工业灾害严重
        1.1.2.2 自然灾害频发
        1.1.2.3 放大效应显着
        1.1.3 探析意义
        1.1.3.1 保障经济安全
        1.1.3.2 确保公共安全
        1.1.3.3 保护生命安全
    1.2 探析基础
        1.2.1 城市防灾规划理论综述
        1.2.1.1 灾害系统理论
        1.2.1.2 防灾规划理论
        1.2.2 化工园区防灾文献综述
        1.2.2.1 机理策略分析
        1.2.2.2 数字方法分析
        1.2.2.3 规划设计分析
        1.2.3 城市综合防灾文献综述
        1.2.3.1 既有研究动态
        1.2.3.2 数字技术应用
        1.2.3.3 防灾空间优化
        1.2.3.4 沿海城市防灾
        1.2.4 动态总结以及探索起点
        1.2.4.1 研究动态总结
        1.2.4.2 本文探索起点
    1.3 论文体系
        1.3.1 概念界定
        1.3.1.1 沿海化工园区
        1.3.1.2 工业减灾防灾
        1.3.1.3 综合防灾规划
        1.3.2 主要创新
        1.3.2.1 策略创新
        1.3.2.2 方法创新
        1.3.2.3 技术创新
        1.3.3 逻辑建构
        1.3.3.1 框架搭建
        1.3.3.2 实验方法
第二章 沿海化工园区工业防灾规划机理策略探索
    2.1 地理环境特征与灾害间能量转移
        2.1.1 自然地理环境
        2.1.1.1 地理位置
        2.1.1.2 地质地貌
        2.1.1.3 水文气象
        2.1.1.4 土壤植被
        2.1.2 能量转移理论
        2.1.2.1 理论综述
        2.1.2.2 能量伤害
        2.1.2.3 能量致灾
    2.2 沿海化工园区灾害链式反应机理
        2.2.1 灾害主要类型
        2.2.1.1 自然灾害
        2.2.1.2 人为灾害
        2.2.1.3 复合灾害
        2.2.2 灾害一般特征
        2.2.2.1 高频度与群发突发性
        2.2.2.2 强区域性与高扩张性
        2.2.2.3 高灾损与致灾复杂性
        2.2.3 灾害链式反应
        2.2.3.1 灾害链阐释
        2.2.3.2 灾害链构成
        2.2.3.3 灾害链危害
    2.3 沿海化工园区灾源断链减灾策略
        2.3.1 含义机制与结构
        2.3.1.1 基本含义
        2.3.1.2 系统结构
        2.3.2 致灾环断链减灾
        2.3.2.1 工业致灾因子
        2.3.2.2 断链减灾技术
        2.3.3 诱发环断链减灾
        2.3.3.1 风暴潮灾危害
        2.3.3.2 断链减灾技术
        2.3.4 损害环断链减灾
        2.3.4.1 工业灾害后果
        2.3.4.2 断链减灾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沿海化工园区工业防灾规划系统程序分析
    3.1 沿海化工园区工业防灾规划系统
        3.1.1 系统框架设计
        3.1.1.1 原则策略
        3.1.1.2 防灾类型
        3.1.1.3 防灾阶段
        3.1.1.4 防灾手段
        3.1.2 系统结构设计
        3.1.2.1 基础信息单元
        3.1.2.2 监测预警单元
        3.1.2.3 风险评估单元
        3.1.2.4 应急方案单元
        3.1.2.5 中央控制单元
    3.2 沿海化工园区工业防灾规划程序
        3.2.1 基础资料调查阶段
        3.2.1.1 工业灾源调查
        3.2.1.2 脆弱目标调查
        3.2.1.3 应急资源调查
        3.2.2 区域风险评估阶段
        3.2.2.1 灾源等级评估
        3.2.2.2 灾害范围评估
        3.2.2.3 防灾功能分区
        3.2.3 防灾规划预案阶段
        3.2.3.1 物质空间规划
        3.2.3.2 疏散救援方案
    3.3 沿海化工园区工业防灾规划方法
        3.3.1 灾源等级评估
        3.3.1.1 分级程序
        3.3.1.2 影响因子
        3.3.2 灾害范围评估
        3.3.2.1 影响区域计算
        3.3.2.2 扩散影响因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沿海化工园区工业防灾规划技术方法集成
    4.1 疏散心理行为分析
        4.1.1 调查信息统计
        4.1.1.1 个人信息特征
        4.1.1.2 相关知识基础
        4.1.1.3 安全教育状况
        4.1.1.4 行为心理统计
        4.1.2 统计结果分析
    4.2 防灾空间规划技术
        4.2.1 疏散通道规划设计
        4.2.1.1 防灾问题分析
        4.2.1.2 疏散性能评估
        4.2.1.3 规划设计原则
        4.2.2 避难空间规划设计
        4.2.2.1 适宜性能评价
        4.2.2.2 场所规划设计
    4.3 消防规划设计技术
        4.3.1 防护安全间距
        4.3.1.1 热辐射作用
        4.3.1.2 有毒火羽流
        4.3.1.3 易燃蒸汽云
        4.3.1.4 爆炸冲击波
        4.3.1.5 规范和标准
        4.3.2 消防规划设计
        4.3.2.1 消防给水设计
        4.3.2.2 本地消防力量
        4.3.2.3 本地环境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沿海化工园区工业防灾规划技术方法应用
    5.1 概况与总体消防布局
        5.1.1 规划项目概况
        5.1.1.1 区位分析
        5.1.1.2 自然条件
        5.1.1.3 建设概况
        5.1.1.4 规划概况
        5.1.2 总体消防布局
        5.1.2.1 主要布局原则
        5.1.2.2 火灾风险等级
        5.1.2.3 具体布局要求
    5.2 消防队站与设备规划
        5.2.1 消防支队规划
        5.2.1.1 消防等级
        5.2.1.2 消防支队
        5.2.1.3 指挥中心
        5.2.2 消防站规划
        5.2.2.1 陆上消防站
        5.2.2.2 海上消防站
        5.2.2.3 航空消防站
        5.2.2.4 集中泡沫站
        5.2.2.5 企业自建消防站
        5.2.3 消防设备规划
        5.2.3.1 消防车辆
        5.2.3.2 消防器材
    5.3 消防通道与供水规划
        5.3.1 消防通道规划
        5.3.1.1 区域消防通道
        5.3.1.2 区间消防通道
        5.3.1.3 区内消防通道
        5.3.1.4 紧急状态专用车道
        5.3.1.5 其他消防通道
        5.3.1.6 临时避难设施
        5.3.2 消防供水规划
        5.3.2.1 消防用水量
        5.3.2.2 消防水源
        5.3.2.3 供水管道系统
        5.3.2.4 消防给水管道及消火栓规划
        5.3.2.5 消防供水动力源规划
        5.3.2.6 消防废水规划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一:灾源断链减灾策略
    6.2 结论二:工业防灾规划系统
    6.3 结论三:规划技术集成应用
    6.4 后续研究
附录:沿海化工园区工业防灾规划设计技术集成
    一、建筑结构防火防爆设计
        ㈠防火防爆布局
        ㈡材料耐火性能
        ㈢建筑防火构件
        ㈣ 厂房防爆结构
    二、建筑室内防烟排烟设计
        ㈠ 火灾烟气控制
        ㈡ 屋顶排烟设计
        ㈢ 喷淋建筑排烟
    三、问卷调查方案
        ㈠ 调查目的
        ㈡ 调查对象
        ㈢ 调查方法
        ㈣ 问卷设计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我国药品GLP发展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药品 GLP 概述
    1.1 药品 GLP 的发展概况
        1.1.1 药品 GLP 的产生
        1.1.2 药品 GLP 的发展
    1.2 我国药品 GLP 的发展概况
        1.2.1 1993 版药品 GLP 的出台
        1.2.2 1999 版药品 GLP 的实施
        1.2.3 现版药品 GLP 的颁布
    1.3 我国药品 GLP 的研究状况
        1.3.1 研究现状概述
        1.3.2 药品 GLP 相关文献研究主题分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药品 GLP 内容的变化特点分析
    2.1 药品 GLP 结构框架的发展变化
        2.1.1 结构框架的比较
        2.1.2 结构框架的发展变化
    2.2 组织机构和人员管理的发展变化
        2.2.1 章节结构的发展变化
        2.2.2 组织机构规定的发展变化
        2.2.3 人员总体要求的发展变化
        2.2.4 关键人员资质的发展变化
        2.2.5 关键人员职责的发展变化
        2.2.6 组织机构和人员管理内容的发展变化
    2.3 药品 GLP 硬件规定的发展变化
        2.3.1 动物饲养设施规定的发展变化
        2.3.2 供试品和对照品处置设施规定的发展变化
        2.3.3 试验操作区的发展变化
        2.3.4 仪器设备规定的发展变化
        2.3.5 供试品和对照品管理的发展变化
        2.3.6 实验动物管理的发展变化
        2.3.7 硬件规定内容的发展变化
    2.4 药品 GLP 文件系统规定的发展变化
        2.4.1 标准操作规程的发展变化
        2.4.2 试验方案的发展变化
        2.4.3 总结报告的发展变化
        2.4.4 文字记录规定的发展变化
        2.4.5 资料档案规定的发展变化
        2.4.6 文件系统规定内容的发展变化
    2.5 药品 GLP 研究工作过程管理内容的发展变化
        2.5.1 1999 版药品 GLP 的变化要点
        2.5.2 现版药品 GLP 的规范与完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现版药品 GLP 与国际先进标准的比较分析
    3.1 结构框架的比较分析
    3.2 组织机构和人员管理的比较分析
        3.2.1 组织机构管理的一致性分析
        3.2.2 人员总体要求的一致性分析
        3.2.3 关键人员资质的一致性分析
        3.2.4 关键人员职责的一致性分析
    3.3 实验设施、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管理的一致性分析
        3.3.1 动物饲养设施的一致性分析
        3.3.2 供试品和对照品处置设施的一致性分析
        3.3.3 试验操作区的一致性分析
        3.3.4 仪器设备管理的一致性分析
        3.3.5 供试品和对照品管理的一致性分析
        3.3.6 实验动物管理的一致性分析
    3.4 文件系统管理的一致性分析
        3.4.1 标准操作规程的一致性分析
        3.4.2 试验方案的一致性分析
        3.4.3 总结报告的一致性分析
        3.4.4 文字记录管理的一致性分析
        3.4.5 资料档案管理的一致性分析
    3.5 研究工作过程管理的一致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药品 GLP 的实施状况及发展对策
    4.1 我国药品 GLP 实验室发展概况
        4.1.1 药品 GLP 实验室认证情况
        4.1.2 药品 GLP 实验室区域分布情况
        4.1.3 药品 GLP 实验室可承担业务情况
    4.2 我国部分药品 GLP 实验室的运行状况
        4.2.1 药品 GLP 实验室基础建设情况
        4.2.2 药品 GLP 实验室人员情况
        4.2.3 我国药品 GLP 建设情况分析
    4.3 我国药品 GLP 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4.3.1 我国药品 GLP 建设存在的问题
        4.3.2 我国药品 GLP 建设的发展对策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基于蜻蜓翅膀的温室结构仿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意义
    1.2 温室发展概况
        1.2.1 国外温室发展概况
        1.2.2 我国温室发展概况
        1.2.3 我国温室的结构类型及特点
    1.3 温室结构设计的研究方法及现状
        1.3.1 温室屋面采光设计的研究
        1.3.2 温室保温性能的研究
        1.3.3 温室结构安全性的研究
    1.4 论文的立项依据与研究思路
    1.5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仿生学在建筑中的发展及应用
    2.1 仿生学的研究方法及应用范围
        2.1.1 仿生学的研究方法
        2.1.2 仿生学的应用范围
    2.2 仿生学的分类
    2.3 建筑仿生学的发展
        2.3.1 建筑仿生学的概念
        2.3.2 建筑仿生的设计方法
    2.4 仿生建筑的理论研究及应用
        2.4.1 国外仿生建筑的理论研究及应用
        2.4.2 我国仿生建筑的理论研究及应用
    2.5 小结
第3章 非线性有限元理论
    3.1 有限元分析法的设计流程
    3.2 三节点等参数梁单元 beam189 的基本理论
        3.2.1 单元坐标系及几何描述
        3.2.2 应变矩阵的推导
        3.2.3 单元切线刚度矩阵的推导
    3.3 八节点等参数壳单元 Shell93 的基本理论
        3.3.1 单元坐标系描述
        3.3.2 单元位移和坐标变换
        3.3.3 应变矩阵及切线刚度矩阵
第4章 蜻蜓翅脉结构的力学分析
    4.1 蜻蜓翅膀的结构功能
    4.2 蜻蜓翅膀结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4.3 蜻蜓翅脉结构力学分析
        4.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2 蜻蜓翅膀主、次脉刚度分析
        4.3.3 蜻蜓翅脉结构的变形协调性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蜻蜓翅膀空间结构对刚度的影响
    5.1 蜻蜓翅膀褶皱结构的力学分析
        5.1.1 起皱高度对结构刚度的影响
        5.1.2 翅膜对结构刚度的影响
        5.1.3 网格连接方式对结构刚度的影响
    5.2 蜻蜓翅膀拱形结构的力学分析
        5.2.1 拱高对结构刚度的影响
        5.2.2 翅膜对结构刚度的影响
        5.2.3 网格密度对拱形结构刚度的影响
    5.3 小结
第6章 温室仿生结构设计
    6.1 仿生模型的建立
        6.1.1 温室骨架结构的设计
        6.1.2 温室结构承受载荷及载荷组合
        6.1.3 模型力学性能比较
    6.2 仿生模型的材料设计
        6.2.1 复合材料的性能介绍
        6.2.2 材料力学性能比较
    6.3 仿生模型几何尺寸的设计
        6.3.1 骨架结构的几何尺寸
        6.3.2 壳体结构的几何尺寸
    6.4 温室仿生结构的力学分析
        6.4.1 应力刚化对结构刚度的影响
        6.4.2 约束条件对结构刚度的影响
    6.5 连栋温室仿生结构的设计研究
    6.6 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和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屏障系统实验动物建筑设施管理”研讨会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中方县森林城市的评价体系与专项规划研究[D]. 刘新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实验动物中心的管理难点及改进建议[J]. 谢秀俤,林清强,林春花,范勇,蔡钒. 实验室科学, 2020(05)
  • [3]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D]. 郭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4]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研究[D]. 甘露茜. 重庆大学, 2019(01)
  • [5]畔柳昭雄的滨海城市与海洋建筑营造思想研究[D]. 李俊莹.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1)
  • [6]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比较研究[D]. 师丽娟.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
  • [7]无脊椎动物家蚕为材料的医学实验动物替代研究[D]. 殷为民. 苏州大学, 2015(11)
  • [8]沿海化工园区工业防灾规划技术方法探析[D]. 靳瑞峰. 天津大学, 2013(12)
  • [9]我国药品GLP发展的比较分析[D]. 高利娟. 河南大学, 2013(02)
  • [10]基于蜻蜓翅膀的温室结构仿生设计研究[D]. 史晓君. 吉林大学, 2012(09)

标签:;  

“屏障系统实验动物饲养设施管理”研讨会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