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党合作谱新篇——民进各级组织纪念《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颁布十周年(论文文献综述)
杜俊奇[1](2020)在《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外公职人员中一直存在着腐败现象,而且党外公职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其腐败问题也开始空前凸显,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中,腐败问题还表现的相当严重。党外公职人员分布在各领域、各层级,在各级政府、各个岗位充当重要角色,有职有权,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因此,如何加强对行使公权力的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而必须直面和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相关部门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由于监督机制与现实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监督问题仍然处于薄弱状态。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但总体上说,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全面系统的研究尚不充分,对这一群体的腐败程度、形式、原因等实证研究非常不足,具有建设性和应用性的对策建议更是不多。从我国反腐败和廉政建设这一时代的宏伟大业来看,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问题的研究,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共产党(即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即参政党)互相监督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将全面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的迫切需要。本文主体内容分为逻辑紧密关联的五章。逻辑起点首先在理论层面阐发了关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必须厘清的几个基础性问题,介绍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体内容、制度基础、法理依据和监督的必要性;然后运用历史和比较的方法追溯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发展历程,分析目前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继而用实证研究、尤其是案例分析的方法,剖析了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现状、成因和特征;论证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强化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和显着成效;最后,就如何强化、细化、实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特别是政治敏感度和政策性比较强的宗教界、工商联、村委会三个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从理论性和应用性两个维度提出的若干对策建议。本文的意义在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这一事关我国反腐败成效而迄今很少受到关注的问题做了初步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内调外研获得了翔实的一手数据;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尤其是对特殊群体的监督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从而对国家监察机制改革和推进反腐败事业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杨宇[2](2019)在《新时代我国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座谈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多党合作要有新气象,思想共识要有新提高,履职尽责要有新作为,参政党要有新面貌,引导广大成员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使新时代多党合作展现出勃勃生机。”①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2019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指出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②,并要将此作为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的中心环节。对此,我们能充分认识到新时代加强对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民主党派作为“同心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习总书记的指示和要求,新时代各民主党派首要政治任务就是要学习中共十九大会议精神并加以贯彻和落实,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新时代民主党派成员要将自身的思想和行动相结合,统一到中国共产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要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并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不断深化历史传统教育,丰富政治交接时代内涵。用好政党协商这个民主形式和制度渠道,通过协商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好“同心圆”。回望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伴随着对外开放的进程以及电子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信息的网络化和全球化致使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冲击着我国政治制度及政党制度,对我国的各项事业造成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这便要求我们要提高警惕,对其不良思想及社会思潮要加以高度重视,防范其对我国意识形态及我国各民主党派产生的不良影响。深入研究及大力推进新时代我国民主党派的政治共识培育,不仅是保障社会和谐发展稳定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如何引领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共识培育,民主党派自身如何开展其成员政治共识培育,民主党派如何达到政治共识培育的目标效果,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者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对新时代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的研究进行了多学科辨析,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中心,将政治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各学科理论及方法综合运用到论文的相关研究分析中,动态研究了新时代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的理论渊源、历史沿革;认真梳理新时代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的核心内容、主要特征与基本原则;深刻总结新时代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的历史成就及经验;针对当前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的状况进行了调研,利用spss 22.0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对1400份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基本把握了当前民主党派成员的思想状况及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的相关状况,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当前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的现实问题及成因;结合十八大、十九大的新思想新理念新精神,从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两方面深入探索了新时代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的方法策略。第一章首先对政治共识及政治共识培育等相关概念进行概述,分析了新时代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的内涵,阐明了新时代我国民主党派的发展方向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的关系。之后又对新时代我国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的意义进行了阐述,为论文后期展开奠定必要前提。第二章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政治共识的相关理论进行总结,还单独整理了民主党派重要人士的相关论述,突出政治共识双方面培育的重要性,为研究民主党派的政治共识做铺垫。接着将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发展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阐述了不同时期民主党派政治共识的达成。通过本章对重要理论及历史的梳理、经验的总结,将更好地为之后论述的民主党派政治共识的培育提供参考和启示,为本文提供重要支撑。第三章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到当前民主党派政治共识达成以及政治共识培育方面的现状,就目前培育的效果和成员的主流表现进行总结,接着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出当前民主党派在政治共识方面出现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为后文民主党派政治共识的培育提供实践支撑。第四章分别从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两方面对新时代我国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的要求进行阐述,首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析了各民主党派自身对于政治共识培育的要求,其次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在政治共识培育中的内容要求和目标要求,为本文重点部分民主党派政治共识的培育确立了目标和内容,构成政治共识培育整体的重要部分。第五章、第六章为本文的核心部分,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新时代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的对策措施及中国共产党如何引领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共识培育的方法策略。先从民主党派自身角度切入,提出新时代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提出具体的对策。之后再在分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引领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的基本原则的同时,从中国共产党的角度对其进行策略指引、调正方向。根据以上研究,最终探索出一套较为合理化、科学化、有效化的新时代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路径。政治共识培育是我国多党合作事业巩固和发展的一项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前进发展的需要,是应对西方国家多党制度及西方社会思潮腐蚀、影响的有效路径。民主党派政治共识的培育,关乎国家、政治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关乎我国政党协商民主的发展,关乎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职能的发挥。同时,新时代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的研究,也有助于确保民主党派在新时代的正确发展方向和新型参政党的建设,并能进一步增强各民主党派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挑战和冲击的自信。
黄欣欣[3](2019)在《农工党黑龙江省委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是民主党派的三大基本职能。农工党黑龙江省委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中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聚集党内优势力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切实积极履行了参政党职能。然而受诸多因素影响,农工党黑龙江省委参政议政工作仍面临议政建言水平有待提高、民主监督领域有待拓宽、参政议政人才优势难发挥、调研工作方式有待创新、职能分工有待理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己经严重影响其参政议政能力的提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不断加大对统战工作的重视程度,在现阶段深入研究如何促进农工党黑龙江省委参政议政建设,对彰显我国政党制度优势,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农工党黑龙江省委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索建立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农工党黑龙江省委参政议政工作的履职现状、面临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运用文献检索法、访谈法、实证分析法、模糊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对农工党黑龙江省委参政议政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从加强思想建设、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建设等方面提出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的内部整改措施,从充分发扬和扩大中共党内民主、扩大民主党派对国家事务的知情权、提供必要的精神支持和物质帮助、加大民主党派干部培养和实职安排力度、加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法制保障、完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制度基础等方面提出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的外部保障措施,以期为巩固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促进农工党黑龙江省委参政议政能力提升作出贡献。
宋立宝[4](2018)在《新时代民主党派新闻宣传的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中共十九大庄严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于中共十八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新闻传播领域迎来了媒体融合的深刻变革。这成为民主党派新闻宣传所处的新历史方位、面临的新传播形势。本论文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与媒体融合的统一关系,并以此为背景研究了新时代民主党派新闻宣传的实质、根本特色以及基本特征、全新形势、最新变化和发展策略。首先,依据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论述了民主党派新闻宣传的实质和根本特色。实质上,民主党派新闻宣传是党的舆论宣传工作和国家新闻传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党派新闻宣传的根本特色体现在其任务、目的的双重性上。在新时代,其基本任务是展示履行职能和自身建设成果,塑造良好的政党形象;根本任务是展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事业,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相应地,其基本目的是促进自身发展,巩固参政党地位;根本目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次,运用政治传播学的五“W”要素分析,阐述了民主党派新闻宣传的五个基本特征,即宣传媒体不广泛,宣传主体不平衡,宣传内容不丰富,宣传客体不可控,宣传效果不理想;运用政治传播学的环境分析,分析了民主党派新闻宣传的四个全新形势,即社会主义全面推进,多党合作蓬勃发展,民主党派奋发有为,媒体融合引领变革;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民主党派新闻宣传的五个最新变化,即媒体选择增多,主体责任加大,宣传方式创新,受众作用凸显,效果有所提升。最后,将中国共产党、新闻媒体和民主党派分别定位为民主党派新闻宣传的“支持主体”“把关主体”和“责任主体”。通过分析三个主体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新时代民主党派新闻宣传的发展策略,即“支持主体”全力支持、做好保障,“把关主体”增量把关、创造条件,“责任主体”落实责任、强化内功。
李点[5](2018)在《铭记多党合作初心 共谱中原出彩华章》文中指出编者按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提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得到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积极响应。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公开、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过程?
董仲磊[6](2017)在《我国多党合作“同心”思想及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多党合作“同心”思想是中国多党合作理论的创新发展,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理论需要,是应对西方国家多党轮流执政、政党相互倾轧挑战而进行的理论创新。我国多党合作“同心”思想实践的路径优化,关乎中国政党理论自信的彰显,关乎中国政党协商民主的发展,关乎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积极性的发挥。研究我国多党合作“同心”思想及实践,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政党关系形成的历史必然性,进一步增强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挑战和冲击的自信。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综合运用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理论和方法,动态研究我国多党合作“同心”思想的理论渊源、历史沿革,认真梳理我国多党合作“同心”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特征与实践价值,深刻总结我国多党合作“同心”思想的实践成就、基本经验,深入剖析我国多党合作“同心”思想实践的现实困境及成因,进而探索可供选择的我国多党合作“同心”思想实践的优化路径。我国多党合作“同心”思想是在中国特定背景和历史逻辑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根植中国土壤、符合中国实际的多党同心合作指导思想,“求同存异”是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合作这一发展历程的不变主题。通过党际关系视角、执政方式视角、监督机制视角,综合比较分析中西方政党理论和实践的差异与特点,呈现出合作共赢与零和博弈、执政参政与轮流执政、互相监督与恶斗扯皮的本质区别;在我国多党合作“同心”思想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主体力量,它们既有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关系,又有领导与接受领导、执政与参政、合作与诤友的关系;它们既有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的共同点,又有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差异性,从而形成了生死与共的政治命运共同体。我国多党合作“同心”思想实质体现了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多维性与和谐性相统一、平等性与包容性相统一的主要特征。当前,面对新挑战、新局势、新常态,我国多党合作“同心”思想实践在运行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即政党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政党能力在建设中表现不平衡、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的动力不足。对此,研究从推进政党文化认同、加强政党自身建设、提高政党协商效能三个方面为切入,系统优化了我国多党合作“同心”思想的实践路径。
木佳[7](2011)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畅谈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发言摘要》文中研究表明7月2日,中央统战部组织召开统一战线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座谈会。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畅谈了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的感想与体会。 周铁农:“没有共产党我们也不可能有未来” 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通过书面形式谈了学?
严隽琪[8](2009)在《为祖国和人民作出新的贡献》文中提出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座谈会,中央和地方、专职和兼职、新同志和老同志的代表,大家欢聚一堂,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隆重纪念人民政协成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60周年。
本版编辑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部长 张燮飞 民建福建省委主委 郭振家 农工党福建省委主委 陈绍军 台盟福建省委主委 汪毅夫 民革福建省委主委 庄先 致公党福建省委主委 王钦敏 福建省工商联主席 李祖可 民盟福建省委主委 郑兰荪 民进福建省委主委 张帆 九三学社福建省委主委 洪捷序 无党派代表人士 王健[9](2008)在《隆重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六十周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编者按:今年是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 六十周年。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提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积极响应。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公开、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本版编辑 民革珠海市委会主委 程萍 民盟珠海市委会主委 张萍 民建珠海市委会主委 金展扬 台盟珠海市支部主委 林良倩 九三学社珠海市委会主委 熊豪品 致公党珠海市委会主委 刘青华 农工党珠海市委会主委 蔡越秀 民进珠海市委会主委 鲁修禄[10](2008)在《同舟共济创伟业 薪火相传谱新篇》文中指出$F编者按$E:$T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提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得到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积极响应。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公开、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
二、多党合作谱新篇——民进各级组织纪念《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颁布十周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党合作谱新篇——民进各级组织纪念《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颁布十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1)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一)实践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内学界研究状况 |
(二)国外研究状况 |
(三)对决策层关于统一战线相关文献的解读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实证研究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五、内容与框架 |
六、创新与不足 |
(一)本文创新之处 |
(二)研究难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若干基本问题 |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与构成 |
一、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阐释 |
(一)“公职人员”的概念 |
(二)“党外”的概念 |
二、党外公职人员来源与构成 |
(一)我国政治体制中“党外公职人员”的来源 |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分类构成 |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培养选拔、任用与管理 |
一、党外公职人员培养选拔政策 |
二、党外公职人员任用政策的历史沿革 |
(一)建国初期的任用政策 |
(二)改革开放后的任用政策 |
(三)进入21世纪后的任用政策 |
(四)新时代选拔任用的政策 |
三、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管理 |
(一)对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引导 |
(二)优化党外干部管理结构。 |
(三)选好配强民主党派领导班子 |
(四)选好选准主委。 |
四、党外公职人员从政优势 |
(一)政治优势 |
(二)智力资源优势 |
(三)利益表达优势 |
(四)社会活动优势 |
五、党外公职人员不同时期在体制内的作用 |
(一)建国初期 |
(二)改革开放初期 |
(三)新时期 |
六、党外公职人员使用现状 |
(一)中央越来越重视,阵营越来越壮大 |
(二)实职正职比例增大,切实保障有职有权 |
七、制约党外公职人员培养使用的因素 |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内容 |
一、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
二、社会公众与媒体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
三、民主党派对担任公职的党内成员内部监督 |
四、各级监察委员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
第四节 民主党派党内监督概述与成效分析 |
一、内部监督内容 |
二、内部监督实践 |
三、内部监督成效 |
四、在内部监督中对腐败问题的处置 |
五、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 |
第五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制度基础和法理依据 |
一、制度基础 |
(一)人民代表大会政体制度 |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党制度 |
二、法理依据 |
(一)根本法依据 |
(二)专门法依据 |
(三)行业法依据 |
(四)有关法规依据 |
第六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重要意义 |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必然要求 |
二、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我国民主监督的重要补充 |
三、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要求 |
四、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要求 |
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国家监察法的内在要求 |
第二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与主要问题 |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 |
一、民主革命时期,监督雏形显现 |
二、建国初期,监督方针确立 |
三、整风反右时期,监督出现挫折 |
四、“文革”时期,监督遭受破坏 |
五、改革开放时期,监督恢复完善 |
六、“十八大”后,监督成熟定型 |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成效 |
一、思想认识不断深化 |
二、监督机制逐步完善 |
三、监督效果初步显现 |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问题 |
(一)监督意识不够清晰,监督观念亟待提高 |
(二)监督机制存在缺陷,监督体系亟待完善 |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特殊性给监督带来的难点 |
(一)党外公职人员界别分布具有特殊性 |
(二)党外公职人员管理体制具有特殊性 |
(三)党外公职人员任职情况具有特殊性 |
(四)党外公职人员廉政意识具有特殊性 |
(五)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倾向具有特殊性 |
(六)政治参与呈现多元化、差异性 |
三、特殊领域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难点 |
(一)宗教界 |
(二)工商联 |
(三)村委会 |
第三章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与特点分析 |
一、不同层级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 |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特点的异同分析 |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共同点 |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不同点 |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异同分析 |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共同点 |
(一)个人私欲恶性膨胀 |
(二)公共权力发生异化 |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不同点 |
(一)内外监督不力 |
(二)外部环境影响 |
第四章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意义与成效 |
第一节 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意义 |
一、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反腐败斗争的现实意义 |
(一)为反腐彻底性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 |
(二)为反腐高效性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机制保证 |
(三)为反腐持续性提供了有力的法理机制保证 |
二、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 |
(一)强化了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领导 |
(二)实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全面覆盖 |
(三)法定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权力来源 |
(四)创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方法路径 |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尚需进一步强化和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 |
(一)提升政治站位,以大作为彰显监督的权威性 |
(二)遵循五条原则,以科学性增强监督的实效性 |
第二节 监察法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和惩治的效用 |
一、监察法对全面深入开展反腐败的积极意义 |
(一)保证了监察机关的独立性 |
(二)实现了监察范围的全覆盖 |
(三)界定了监察职能和监察权限 |
(四)创新了以“留置”措施取代“两规”、“两指”措施 |
(五)强化了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监督 |
二、监察法对于预防和惩治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特殊作用 |
(一)统领推进作用 |
(二)警示威慑作用 |
(三)法治保障作用 |
三、监察法尚需进一步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与惩处的操作性 |
第五章 加强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性思考 |
第一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基本原则 |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
二、坚持问题导向 |
三、坚持立体监督 |
四、坚持务实管用 |
五、坚持理论创新 |
六、坚持用权公开 |
第二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路径 |
一、加强民主党派队伍建设 |
二、加强廉政宣传教育 |
三、加强制度机制建设 |
四、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
五、加强党派本体内部监督 |
六、加强反腐统筹协调 |
七、加强社会舆论制约 |
第三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工作机制 |
一、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机制 |
二、专项巡察监督机制 |
三、谈心谈话机制 |
四、失察责任追究机制 |
五、廉政诫勉机制 |
六、重要情况报告与通报机制 |
七、法治制约权力机制 |
八、自律约束权力机制 |
第四节 对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对村委会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加大学习宣传监察法力度,形成“不敢腐”的强大法律震慑 |
(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关紧“不能腐”的权力制约制度笼子 |
(三)注重思想政治建设,营造“不想腐”的廉政勤政氛围 |
二、对宗教界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依法进行政治监督,精准贯彻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 |
(二)依法进行财务监督,对宗教界财务实行规范化管理 |
(三)依法进行组织监督,确保各宗教团体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高素质宗教界代表人士手中 |
(四)依法进行思想监督,增进宗教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
三、对工商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加强私企腐败监督,填补党和国家反腐综治体系空白点 |
(二)精准做好考察评价,把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入口关节点 |
(三)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聚焦严控政商交往活动廉政风险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正文数据表格 |
附录二 关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情况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关于对民主党派内部监督专题调研提纲 |
附录四 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
后记 |
(2)新时代我国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思路、方法、难点、创新点 |
(一) 本文研究思路 |
(二) 本文研究方法 |
(三) 本文研究重点和难点 |
(四) 本文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新时代我国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概述 |
一、基本概念释义 |
(一) 政治共识 |
(二) 政治共识培育 |
(三) 新时代我国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的内涵 |
二、新时代我国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的意义 |
(一)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需要 |
(二) 保持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
(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
第二章 我国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的理论资源和历史经验 |
一、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的理论资源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共识培育的论述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政治共识培育的发展 |
(三) 习近平关于政治共识培育的论述 |
(四) 各民主党派重要人士关于政治共识培育的论述 |
二、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的历史经验 |
(一) 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的历史沿革 |
(二) 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的经验总结 |
第三章 新时代我国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及培育的现状 |
一、新时代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及培育的现状调查 |
(一) 调查设计 |
(二) 调查统计与分析 |
(三) 调研结论 |
二、新时代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及培育中的主流积极表现 |
(一) 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 |
(二) 具有强烈的参政议政愿望 |
(三) 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
三、新时代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及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
(一) 个别民主党派成员政治热情和凝聚力不足 |
(二) 个别民主党派成员思想意识淡薄 |
(三) 个别民主党派成员政治素养不足 |
(四) 民主党派在政治共识培育过程中渠道较为单一 |
(五) 民主党派在政治共识培育过程中载体较为单一 |
(六) 中国共产党关于政治共识培育的体系有待完善 |
四、新时代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及培育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 敌对势力借社会思潮影响民主党派成员政治立场 |
(二) 网络负面舆论干扰民主党派成员思想意识 |
(三) 部分民主党派成员政治理论学习不够 |
(四) 民主党派在培育渠道拓展上重视程度不高 |
(五) 民主党派在政治共识培育过程中缺乏创新精神 |
(六) 中国共产党对其培育引领未跟上新时代我国政治发展需要 |
第四章 新时代我国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的要求 |
一、新时代民主党派自身对政治共识培育的要求 |
(一) 民主党派自身对政治共识培育的理论要求 |
(二) 民主党派自身对政治共识培育的实践要求 |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的要求 |
(一)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在思想上的要求 |
(二)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在目标上的要求 |
(三)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在内容上的要求 |
(四)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在行动上的要求 |
第五章 新时代我国民主党派自身加强政治共识培育的对策 |
一、新时代民主党派自身加强政治共识培育的方法 |
(一) 从“单兵作战”到“协同配合” |
(二) 从“单向引导”到“双向互动” |
(三) 从“整体实施”到“分层突破” |
(四) “理论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
二、新时代民主党派自身加强政治共识培育的途径 |
(一) 准确把握新时代民主党派成员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 |
(二) 强化民主党派领导班子思想建设 |
(三) 提高民主党派成员履职能力 |
(四) 深化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的内容 |
(五) 拓展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的渠道 |
(六) 创新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的载体 |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的引领 |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引领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的基本原则 |
(一) 正确导向性原则 |
(二) 主体性原则 |
(三) 层次渗透性原则 |
(四) 灌输引导原则 |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引领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的途径 |
(一) 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 |
(二) 提高执政党领导能力 |
(三) 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
(四) 完善党际沟通机制 |
(五) 加强统一战线高端智库建设 |
(六) 巩固和发展政治协商制度 |
结语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农工党黑龙江省委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
1.3.1 写作思路 |
1.3.2 写作方法 |
1.4 研究特色 |
第2章 农工党黑龙江省委参政议政现状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2.1.2 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内涵的界定 |
2.1.3 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内涵的界定 |
2.2 农工党黑龙江省委参政议政工作现状 |
2.2.1 组织架构及人员构成情况 |
2.2.2 调查研究工作情况 |
2.2.3 提案工作情况 |
2.2.4 政治协商工作情况 |
2.2.5 民主监督工作情况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农工党黑龙江省委参政议政能力评价 |
3.1 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评价标准 |
3.1.1 构建原则 |
3.1.2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3.1.3 评价指标体系 |
3.2 农工党黑龙江省委参政议政能力综合分析 |
3.2.1 模糊层次分析原理及评价模型构建 |
3.2.2 农工党黑龙江省委参政议政能力评价 |
3.2.3 农工党黑龙江省委参政议政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
3.2.4 农工党黑龙江省委参政议政能力存在问题 |
3.2.5 农工党黑龙江省委参政议政能力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农工党黑龙江省委参政议政能力建设路径 |
4.1 加强思想建设增强政治把握能力 |
4.1.1 明确工作原则 |
4.1.2 加强理论学习 |
4.1.3 强化政党意识 |
4.2 加强制度建设提供议政建言保障 |
4.2.1 完善调研工作制度 |
4.2.2 建立多方联系制度 |
4.2.3 完善评价激励机制 |
4.2.4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
4.3 加强队伍建设增强人才保障功能 |
4.3.1 把好党员发展关 |
4.3.2 加强人才培养 |
4.3.3 加强人才选用 |
4.4 加强组织建设增强组织协调能力 |
4.4.1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
4.4.2 加强机关建设 |
4.4.3 加强专委会建设 |
4.4.4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农工党黑龙江省委参政议政能力建设保障措施 |
5.1 提高执政党对民主党派的重视与支持 |
5.1.1 充分发扬和扩大党内民主 |
5.1.2 扩大民主党派对国家事务的知情权 |
5.1.3 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 |
5.1.4 加大民主党派干部培养和实职安排力度 |
5.2 完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制度基础 |
5.2.1 促进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化 |
5.2.2 完善特约监督员制度 |
5.2.3 完善对口联系制度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A 农工党黑龙江省委参政议政履职能力调查 |
附录B 农工党黑龙江省委参政议政履职能力调查 |
(4)新时代民主党派新闻宣传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 |
1.2.1 媒体融合 |
1.2.2 政治传播和政党宣传 |
1.2.3 民主党派和多党合作 |
1.2.4 民主党派和新闻宣传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样本及相关说明 |
1.5.1 样本选择与统计 |
1.5.2 相关说明 |
1.6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
1.6.1 研究的创新点 |
1.6.2 研究的难点 |
第二章 新时代民主党派新闻宣传的基本特征 |
2.1 宣传媒体不广泛 |
2.2 宣传主体不平衡 |
2.3 宣传内容不丰富 |
2.4 宣传客体不可控 |
2.5 宣传效果不理想 |
第三章 新时代民主党派新闻宣传的全新形势 |
3.1 社会主义全面推进 |
3.2 多党合作蓬勃发展 |
3.3 民主党派奋发有为 |
3.4 媒体融合引领变革 |
第四章 新时代民主党派新闻宣传的最新变化 |
4.1 媒体选择增多 |
4.2 主体责任加大 |
4.3 宣传方式创新 |
4.4 受众作用凸显 |
4.5 效果有所提升 |
第五章 新时代民主党派新闻宣传的发展策略 |
5.1 “支持主体”全力支持,做好保障 |
5.1.1 全面发展社会主义 |
5.1.2 持续推进多党合作 |
5.1.3 切实落实支持行动 |
5.2 “把关主体”增量把关,创造条件 |
5.2.1 正确认识宣传责任 |
5.2.2 建设强大融合媒体 |
5.2.3 着力加强增量宣传 |
5.3 “责任主体”落实责任,强化内功 |
5.3.1 明确任务夯实基础 |
5.3.2 加强自身系统建设 |
5.3.3 提升媒体运用能力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铭记多党合作初心 共谱中原出彩华章(论文提纲范文)
同舟共济创伟业 薪火相传谱新篇 |
坚守初心 不懈奋斗 |
继承传统 牢记使命 |
不忘初心跟党走 继续携手谱新篇 |
继承优良传统 不忘合作初心 |
不忘多党合作初心 继续同心携手前进 |
为坚持发展完善新型政党制度作出新贡献 |
牢记使命担当 助力中原出彩 |
坚定信心决心 共建出彩中原 |
继承优良传统 踏上新的征程 |
(6)我国多党合作“同心”思想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相关概念阐释 |
1.4.1 同心与同心思想 |
1.4.2 多党合作“同心”思想 |
2 我国多党合作“同心”思想理论渊源与历史沿革 |
2.1 多党合作“同心”思想理论渊源 |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政党理论是“同心”思想理论基础 |
2.1.2 中国多党合作理论是“同心”思想理论依据 |
2.1.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同心”思想文化渊源 |
2.1.4 “同心”思想是对西方政党理论的批判与超越 |
2.2 多党合作“同心”思想的历史沿革 |
2.2.1 “同心”思想在革命时期的历史抉择 |
2.2.2 “同心”思想在建设时期的历史考验 |
2.2.3 “同心”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跨越 |
3 我国多党合作“同心”思想内容与价值 |
3.1 多党合作“同心”思想的核心内容 |
3.1.1 同心同德是多党合作“同心”思想的前提 |
3.1.2 同心同向是多党合作“同心”思想的根本 |
3.1.3 同心同行是多党合作“同心”思想的关键 |
3.2 多党合作“同心”思想的主要特征 |
3.2.1 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
3.2.2 多维性与和谐性相统一 |
3.2.3 平等性与包容性相统一 |
3.3 多党合作“同心”思想的实践价值 |
3.3.1 有利于发挥政治稳定功能 |
3.3.2 有利于增强社会整合功能 |
3.3.3 有利于实现政党协商民主功能 |
4 我国多党合作“同心”思想实践成就与基本经验 |
4.1 多党合作“同心”思想实践取得的主要成就 |
4.1.1 广泛凝聚政党力量同心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
4.1.2 充分发挥政党协商优势同心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 |
4.1.3 加强政党政治文化建设凝聚同心的思想政治共识 |
4.1.4 积极协调政党关系同心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稳定 |
4.2 多党合作“同心”思想实践的基本经验 |
4.2.1 结成“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关系 |
4.2.2 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
4.2.3 凝聚“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共识 |
5 我国多党合作“同心”思想实践的现实困境及成因分析 |
5.1 多党合作“同心”思想实践的现实困境 |
5.1.1 政党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
5.1.2 政党能力在建设中表现不平衡 |
5.1.3 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的力度不够 |
5.2 影响多党合作“同心”思想实践的主要原因 |
5.2.1 主流政党文化认同有偏差 |
5.2.2 政党建设的整体性均衡性与现实发展有差距 |
5.2.3 参政党能力水平相对薄弱影响政党良性互动 |
6 我国多党合作“同心”思想实践的优化路径 |
6.1 推进政党文化认同巩固“同心”思想的共同政治基础 |
6.1.1 汲取文化精髓凝聚政党同心合作共识 |
6.1.2 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政党文化软实力 |
6.1.3 搭建文化载体彰显民生工程文化特色 |
6.2 加强政党建设用“同心”思想助力治国理政 |
6.2.1 提高政党治理水平促进政党全面发展 |
6.2.2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高治国理政的科学化水平 |
6.2.3 完善政党自身建设增强政党的执政能力与参政能力 |
6.3 提高政党协商效能实现“同心”思想实践主体良性互动 |
6.3.1 加强执政党能力建设发挥政党协商主要效能 |
6.3.2 提升参政党参政议政能力彰显政党协商重要效能 |
6.3.3 推进政党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夯实政党协商根基 |
7 结论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傅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为祖国和人民作出新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坚持围绕经济建设中心, 以促进发展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 为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作贡献 |
三、积极适应世情、国情和会情的变化, |
四、多党合作谱新篇——民进各级组织纪念《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颁布十周年(论文参考文献)
- [1]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D]. 杜俊奇.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2]新时代我国民主党派政治共识培育研究[D]. 杨宇.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4)
- [3]农工党黑龙江省委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研究[D]. 黄欣欣.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5)
- [4]新时代民主党派新闻宣传的实践与思考[D]. 宋立宝. 山东大学, 2018(12)
- [5]铭记多党合作初心 共谱中原出彩华章[N]. 李点. 河南日报, 2018
- [6]我国多党合作“同心”思想及实践研究[D]. 董仲磊.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7)
- [7]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畅谈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发言摘要[N]. 木佳. 中华工商时报, 2011
- [8]为祖国和人民作出新的贡献[J]. 严隽琪. 民主, 2009(09)
- [9]隆重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六十周年[N]. 本版编辑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部长 张燮飞 民建福建省委主委 郭振家 农工党福建省委主委 陈绍军 台盟福建省委主委 汪毅夫 民革福建省委主委 庄先 致公党福建省委主委 王钦敏 福建省工商联主席 李祖可 民盟福建省委主委 郑兰荪 民进福建省委主委 张帆 九三学社福建省委主委 洪捷序 无党派代表人士 王健. 福建日报, 2008
- [10]同舟共济创伟业 薪火相传谱新篇[N]. 本版编辑 民革珠海市委会主委 程萍 民盟珠海市委会主委 张萍 民建珠海市委会主委 金展扬 台盟珠海市支部主委 林良倩 九三学社珠海市委会主委 熊豪品 致公党珠海市委会主委 刘青华 农工党珠海市委会主委 蔡越秀 民进珠海市委会主委 鲁修禄. 珠海特区报,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