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技专家为国企改革“把脉”(论文文献综述)
刘兰星[1](2021)在《青岛区域性国资国企综改试验:企业家唱“主角”》文中提出9月15日上午,青岛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动员会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标志着青岛正式拉开了这项国家级改革试验的大幕。青岛是国资大市,在全国城市中,国有资产总额排名第5,仅次于北上广深;国有经济占全市比重大,市属国企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对全市经济增?
高子君[2](2020)在《数字化转型——国企改革发展的“新基建”》文中研究指明换一条跑道,没有谁比谁更厉害,这就是机会5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发布"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倡议,推出数字化转型评估服务,在线为企业数字化转型"问诊把脉",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和纾困发展保驾护航。构建数字化产业链,培育数字化生态,形成"数字引领、抗击疫情、携手创新、普惠共赢"的
郭瑞[3](2020)在《中国高校智库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作为重要的决策咨询机构,高校智库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的高校智库评价有助于检视高校智库建设中的问题,为高校智库的发展诊断号脉,明确标准及树立标杆,推动我国高校智库的良性互动及整体实力提升。我国对高校智库的评价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评价主体单一及多元评价主体合作的缺失、评价工具理性不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性及共识度较低、评价结果的应用有待完善等问题制约了高校智库评价功能的发挥。因此,亟待完善高校智库评价及其体系精准把脉我国高校智库发展问题。2014年2月10日教育部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对高校智库评价提出“改进科研评价”的指示。2015年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强调深入实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计划,推动高校智库的发展完善、学科优势发挥、管理体制改革及整体水平提升。以上文件为完善高校智库评价提供了顶层设计。本文在此背景下,立足于公共管理学、教育评估学,结合治理理论、第四代评估理论构建高校智库评价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问卷调查实证挖掘高校智库评价中的问题,理论工具分析其制约完善的内在机理。理论分析框架下将科学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作为高校智库评价要素维度中的“序参量”,协同、整合高校智库评价中其他要素,共同促进高校智库评价问题的解决。最后基于建构的指标体系,抽样选取18所典型高校智库进行实证评估,分析评估结果来进行实证检验,并提出提升高校智库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由绪论、四章、结束语六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提出本文研究的立意和主旨。详细梳理学界对智库评价及高校智库评价研究的现状,对本文的核心概念高校智库、智库评价、高校智库评价的内涵进行解释和界定。阐述本文运用的理论分析工具治理理论及第四代评估理论。厘清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创新和价值取向。第一章,详细阐述高校智库评价的要素维度和理论分析框架。首先,对高校智库评价涵括的主体维度、客体维度、工具维度、指标维度、结果维度等进行阐述。其次,通过治理理论、第四代评估理论来搭建高校智库评价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分析框架构建的前提高校智库评价制度环境的诱导、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及解析进行详细论述。理论分析框架的搭建为下文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第二章,本部分设计调查方案,探求高校智库评价中的问题及相关机理。首先,对问卷设计、抽样方案、样本数据等进行阐述分析。其次,探求高校智库评价各维度对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以及各个要素维度间的“耦合”关系。通过要素维度的相关分析发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程度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程度影响较大,说明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能促进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及共识性;评价工具中评价方式方法对评价指标科学程度的影响最大;评价制度完善程度对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和评价结果公信影响都较大;评价程序的完善对评价结果的公信影响较大,但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影响较小。最后,本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挖掘高校智库评价面临的诸如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性及科学性有待提升、评价工具理性不完善、评价结果应用不完善等问题,并通过理论分析制约其完善的机理。第三章,基于第二章高校智库评价中的问题及内在机理分析结合理论工具的指导,提出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科学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遵循《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中“改进科研评价”的政策导向及梳理智库评价、高校智库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关注政府部门、第三方评价机构、同行评议、高校智库、民众及社会等多元评价主体的价值诉求,完善评价工具的情况下,结合高校智库的功能和特征建构而成。其次,阐述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初始集、问卷设计及相关描述性统计。复次,通过问卷调查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取舍进行筛选、因子分析技术修正指标结构并对其进行赋权。最后,论述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智库的功能回应及对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对比分析。第四章,基于第三章构建的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科学抽样选取18所高校智库进行实证评估。在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制定评估表,详细说明评估标准及评分细则。分析18所高校智库的评价结果,挖掘样本高校智库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导向作用,提出高校智库提升的策略路径。结束语,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归纳,对评价过程中指标体系及评估标准的应用,工具理性的完善,评价结果的应用,评价主客体诉求等进行总结和回顾。最后分析本文的研究不足,展望未来高校智库评价研究可能的研究焦点。本文的创新主要如下:1、基于治理理论、第四代评估理论建构高校智库评价的理论分析框架。目前学界较多运用知识管理理论、知识市场理论、公民参与理论、组织有效性理论来分析高校智库评价。本文运用治理理论、第四代评估理论搭建高校智库评价理论分析框架体系,对分析框架构建的前提和要件进行详细论述,将高校智库评价看做是评价主体维度、评价客体维度、评价指标维度、评价工具维度、评价结果维度等相互作用的系统工程,分析要素维度间的关系,基于治理理论中“序参量”对其他要素的协同、整合,决定系统的演变甚至结果的功能,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作为高校智库评价中的“序参量”协同、整合其他要素维度,来发现和解决高校智库评价中的问题,以期探究高校智库评价系统的完善。2、研究视角及研究途径的创新。学界对高校智库评价的研究多关注指标体系的构建,对其他要素维度的研究和探讨关注较少,本文试图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以量化方式理性认知高校智库评价要素维度间的相关关系,探究评价主体维度、评价客体维度、评价工具维度、评价结果维度等,对高校智库评价指标构建的影响,挖掘各要素维度面临的问题,分析其制约完善的内在机理,以期达到显示、描述和推断被研究对象特征、趋势和规律性的相关目的,进而来论证高校智库评价研究的多维性和系统性,为高校智库评价中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证依据,这在当前的高校智库评价研究中较少出现。3、基于治理理论和第四代评估理论尊重、识别多元评价主体价值倾向,完善高校智库评价工具理性的导向下,建构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当前对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多基于单一评价主体的价值倾向而建立,而智库对于政府及社会影响程度的评判话语权实质应掌握在“用户手中”,“决策用户”的认可程度决定其价值的体现。本文通过文献梳理、问卷调查和相关访谈,尝试聚焦高校智库的用户主体如政府、媒体、社会公众、利益相关方,潜在评价主体中同行评议、第三方评价机构乃至高校智库本身等,他们对高校智库评价的价值理念,结合高校智库的功能和特征,建构涵括“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政府影响力、智库的对外合作交流情况、智库的组织情况”等共34个指标在内的定量评价指标集,通过因子分析技术的修正,最终确定了涵括“智库投入及平台建设因子、智库政府及社会影响力因子、智库合作和对外交流因子、智库学术生产能力因子”五个一级评价指标及29个二级指标在内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因子分析而得的定量指标结构能够回应高校智库的各项功能,为衡量高校智库各项影响力的实现提供可供参考的维度。为完善评价方式,经过问卷调查的筛选确定11个定性指标集来弥补定量指标的不足。4、系统分析高校智库评价结果、总结高校智库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往高校智库评价研究多关注评价结果的排名,较少关注评价结果的分析、总结及探讨。本文通过科学抽样对18所高校智库进行实证评估,分析样本高校智库在基础建设、运营管理、影响力实现等方面的情况,挖掘出样本高校智库在实体化建设及内部组织管理不完善,高校智库政府及社会影响力的实现程度较低,高校智库学科间的协同有待进一步深化等问题。并参考评价指标提出:深化高校智库的实体化建设,完善高校智库的支撑体系;完善高校智库成果发布与转化机制,提升高校智库政府及社会影响力;从学科、项目、人员等方面深化高校智库的协同,扩大对外合作和交流等对策和建议。
郑颖[4](2020)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政论文汉英翻译研究 ——以《2019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翻译实践为例》文中指出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0华诞,大国外交踏上新的征途。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具影响力的新兴市场国家之一,中国备受世界瞩目。同时,中国正以更积极的姿态来争取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在此背景下,加强对外宣传就显得尤为重要。政治宣传在向世界介绍中国政府执政理念,政策方针和政治立场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外宣翻译更是肩负了维护国家利益、树立国际良好形象的重要职责。但目前政论文翻译研究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相对于政论文文本翻译的重要性而言,相关的理论研究较少,这就导致此类型翻译实践的理论性指导不足,因而政论文的翻译质量就得不到保证。因此,对政论文英译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很有必要。为了更透彻地分析政论文的翻译的策略与方法,本文选取生态翻译学作为理论基础,基于该理论中的“三维”转换视角对笔者的汉英翻译实践译本《2019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进行研究。论文首先阐述了此研究的背景、项目简介以及意义,而后论述了笔者进行翻译实践所做的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译后工作,其中重点讨论了政论文的文本特点,以及基于政论文的特点对翻译的相关要求。继而在理论基础部分论文阐述了胡庚申提出的生态翻译理论,主要论述了该理论中的几个核心概念,如翻译生态环境,翻译适应选择论,“三维”转换以及生态翻译学在政论文翻译中的相关应用。在论文主体部分,笔者通过翻译实例从语言维、文化维以及交际维三个维度出发,探索了在词汇、句子和修辞层面如何进行政论文翻译处理,并探讨了如何在译文中实现与原文一致的文化信息及交际意图的传递。本研究发现,在进行政论文汉英翻译时,译者应灵活、妥当地使用各种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及翻译技巧,以便使译文适合并能生存于其翻译生态环境。如采用直译加注法来处理数字缩略语,揭示其真实含义;采用减译技巧来处理重复结构,以使译文简洁明了;采用增译技巧处理无主句,使译文句子结构完整且符合英语句法规范;采用意译法(包括借译法)处理某些直译法难以处理的俗语、谚语和格言警句,使英译文自然、地道且具有良好的可接受,等等。本文有望提供更为丰富的视角促进政论文汉英翻译实践,并为政论文翻译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李亚杰[5](2019)在《研发投资、技术并购与企业持续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基于中国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文中研究表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兴起,引致全球性经济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亦使得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出现了调整与重构的发展态势。世界经济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技术革新对企业的存续发展影响的深度与广度空前加大,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越发复杂,特别是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不仅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牵引力,也是我国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和安全保障。所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质量与发展潜力不仅决定着“中国制造”能否转变成“中国智造”,也担负着实现“制造强国”的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因此,装备制造企业如何获取和保持竞争力,并在严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产业界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为技术创新是获取企业持续竞争力的源泉,而研发投资和技术并购是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最重要方式。因此研发投资和技术并购受到理论界与企业界的重点关注。但已有的大量研究文献主要聚焦研发投资、技术并购对企业创新绩效、财务绩效、企业成长影响等方面的实证检验,或者把技术创新作为持续竞争力一个构成要素进行规范研究,而研发投资、技术并购与持续竞争力之间关系的规范研究与实证检验既有研究明显不足,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视角。本文在梳理与评价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研发投资、技术并购和持续竞争力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以资源基础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基于资源、技术、市场三要素的持续竞争力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持续竞争力水平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基础理论分析研发投资和技术并购对企业持续竞争力的作用机理,进而构建研发投资和技术并购”双轮”驱动的持续竞争力概念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选择2007—2017年我国装备制造业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实证研究方法系统地考察研发投资、技术并购对企业持续竞争力的影响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采用类分位回归法进一步地讨论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在追求创新成长、保持持续竞争力的过程中,研发投资应选择的合理适度投资规模区间范围。本文通过研究发现:第一,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持续竞争力不高并呈现波动状态。尤其是2012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持续竞争力总体水平呈现动态波动下降趋势。第二,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研发投资强度不高,不能对企业持续竞争力产生正向促进作用。对于资本技术均密集的装备制造企业来说,研发投资强度平均在5.4%的水平上是偏低的,所以研发投资强度对企业持续竞争力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即研发投资强度显着抑制了持续竞争力。第三,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研发投资强度对持续竞争力的影响存在非线性关系,呈现倒“N”形态,并且存在适度规模区间范围。类分位回归结果显示,研发投资强度的适度规模区间范围为5.43%—7.46%,在适度规模区间内的研发投资强度显着促进持续竞争力,否则显着抑制持续竞争力。第四,装备制造上市公司的技术并购强度偏低,对持续竞争力的影响不显着,即技术并购对企业持续竞争力没有显着促进作用。第五,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研发投资和技术并购交互作用存在显着的协同效应,无论是研发投资强度、研发人员密度,还是研发投资费用化率与技术并购的交互项系数均为正数,且在1%水平上显着,说明协同效应的存在,实现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研发投资和技术并购协同作用能显着提升企业持续竞争力。本文通过考察研发投资和技术并购以及二者的共同作用对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持续竞争力的具体影响,在一定层面上弥补了持续竞争力来源缺乏实证检验的不足,丰富了研发投资、技术并购与持续竞争力关系的理论成果。同时,所得研究结论为企业创新投资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为政府部门制定鼓励企业进行研发投资、技术并购的技术创新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徐天宝,巩聪聪,王炜[6](2019)在《“完不成任务,唯我是问!”——山东首批国企改革述职问询现场侧记》文中指出会场外大雨滂沱,会场内气氛热烈。8月11日至12日,被称为"雨中赶考"的山东省首批国企改革述职问询在济南举行。这项全国首创的国企述职问询活动,9位省属企业董事长对由山东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审定的问题进行必答,领导小组成员、企业职工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现场打分,述职人不仅要很实在地介绍过去一年集团各项重点工作举措及成绩,对存在的问
冉雅露[7](2018)在《沱牌舍得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政府职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以来,国有企业一直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入,国有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出现机制僵化、创新不足、竞争力弱化、成本逐年增加、亏损不断扩大等问题,由于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经济环境日趋复杂,新一轮国企改革迫在眉睫,要求更高。国有企业由于自身的特殊属性导致其不能像其他参与市场经济的主体一样自由地由市场进行自发调控,地方政府作为地方性国企改革的主导力量,在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中,要在遵循市场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区域性政策制定、地方市场秩序维护、地方经济调控、企业监督管控、补偿服务等职能,制定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结合地方实际情况、企业特色、市场发展前景、区域发展规划等客观因素制定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促使地方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成效。射洪县沱牌舍得集团作为西部地区众多县属国有企业之一,也面临着生产效益逐年下滑,成本逐年增加,企业负债逐年增加等困境,当地政府从2003年开始探索对该企业进行改制,历经多轮调研讨论洽谈,政府与天洋集团于2016年中旬达成股权转让协议,完成改制第一阶段。目前改制第一阶段完成两年多,企业活力不断回升,效益不断回升,改制成果逐步凸显。本文通过分析各阶段国企改革背景,结合国内外国有企业混改典型案例,对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职能、国有企业混改及政府职能在国企混改中应当如何发挥进行探讨和总结,结合射洪县沱牌舍得集团混改的典型案例,对射洪县沱牌舍得集团混改原因、风险、措施、成效等方面进行研究,文末提出政府要通过发挥政策规划、监督管控、引导管理等职能推动沱牌舍得企业混改进一步深化完善,更好推动区域性国企混改取得成功。
简彦超[8](2018)在《《经济日报》中的国企形象研究(2014-2017)》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新常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以及“高质量发展”等成为发展新阶段的标签和代名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国企,也不例外地成为改革的中心和阵地。但是,媒体频频曝光的国企负面新闻,引发了社会对于国企的质疑和不满,因此,如何在国企的是非矛盾命题中,重塑国企形象,影响社会公众对国企的认知,进而影响受众对于经济社会转型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认知,这是媒体和国企面临的一个问题。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选取《经济日报》2014至2017年国企相关报道为研究样本。首先,对样本进行定量的内容分析,发现《经济日报》国企报道自2014年以来,报道数量较多,且保持稳定;版面位置显要,以要闻版占比最大;报道体裁多元,以灵活的消息为主;报道主题高度集中于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消息来源权威,以党政机构和国企为主要消息来源。又通过新闻文本话语分析,得知《经济日报》通过报道塑造了6种国企形象,分别为锐意进取的改革者形象、主动作为的市场活动主体形象、自觉担当的社会贡献者形象、创新精神的传承者形象、英才理想的摆渡者形象以及亟待解决新问题的攻坚者形象。最后,笔者对《经济日报》中的国企形象做出评价:报道展现了国企较多元的媒介形象;报道运用话语修辞策略,使形象深入人心;消息来源单一,专家学者、群众代表的消息来源匮乏,使得国企形象呈现不够全面;在正面宣传中过于追求展现国企完美无缺的形象。并提出:要树立国企的良好形象,需要国企、媒体和政府形成合力,以现实形象为根基,以社会和公众的认知和接受力为前提,在积极应对国企负面舆论的同时,打造一批国企先进典型,让国企形象深入人心。
阎宇[9](2018)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政府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遵循“理论廓清-问题分解-典型经验-对策建议”的分析逻辑,探寻东北老工业基地政府管理体制机制的核心内容、主要问题和改革路径。基于对现实重大问题的核心主体——政府管理体制机制的把握,廓清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困境的理论根源,明确东北老工业基地政府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为区域发展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全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研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府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对于破解制约东北地区改革、发展和稳定的整体性问题和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我国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从学术价值看,本研究弥补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体制机制改革研究中对公共管理视角关注的不足,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构建起优化产业生态环境的理论分析框架,推动基于产业生态环境优化的政府“软环境”建设能力的研究。从应用价值看,本研究有助于明确东北老工业基地政府在产业生态环境优化中的经济职能定位,有助于突破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政府管理体制机制障碍,为寻求和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道路提供决策支持。二是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区域经济发展,老工业基地发展衰退原因、振兴对策等方面。整体言之,当前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体现为:第一,往往从经济学角度,或从宏观的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路径,很少从公共管理的视角、从政府经济职能的角度研究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面临的政府管理体制机制问题和解决对策。第二,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结构调整,对“亲清型”营商环境构建、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等体制机制问题的研究较为零散,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宏观体制和微观机制相结合的分析框架。第三,已有研究主要关注产业结构、资源禀赋、要素配置等经济“硬实力”因素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作用,较少关注政府优化产业生态环境这一“软实力”的研究。三是研究思路与方法。本论文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政府管理体制机制问题及对策开展研究,在研究结构设计上,遵循“问题寻找——理论架构——经验考察——改进路径”的分析进路。研究方法包括: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社会实验法。第一章是规划与服务:基于产业生态环境优化的东北地区政府经济职能定位。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基于产业生态环境优化的政府经济职能定位、主要内容及其与体制机制的内在联系。政府的经济职能由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三个部分组成。地方政府在行使经济职能的过程中,存在着经济职能错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规划职能越位和经济服务职能缺位。这就需要调整政府经济规划职能的侧重,填补政府经济服务职能的不足,推动两个职能的协同发展,才能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释放改革红利。二是基于产业生态环境优化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政府经济规划职能存在的问题。政府干涉国有企业的正常经营和管理活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程度浅、层次低。三是基于产业生态环境优化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政府经济服务职能存在的问题。营商环境塑造不力,民营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居高不下。“政产学研金介用”整合力度不足、协同机制不畅。四是基于产业生态环境优化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政府优化经济规划职能和经济服务职能的路径。重新设计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构建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深度融合机制,立足全局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进行顶层设计。同时,填补经济服务职能的不足,加大经济性公共服务的供给力度;塑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构建“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机制。第二章是从共生到自主:国有企业依附式经营及分类改革模式探讨。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政府与国有企业“共生”体制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政府干预资源配置,使国有企业从中受益;国有企业替政府分担社会职能,自身效率低下。二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政府与国有企业“共生”体制的成因,如政府扮演“保护人”角色与国有企业的“依附式”经营;人员的自由调动;国有企业的“企业办社会”职能。三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推进路径,如加强公益类国有企业与功能性国有企业的信息公开,推进竞争性国有企业的市场化。四是混合所有制改革下竞争类国有企业高层领导人员治理机制的完善,需要对企业高层分类管理,内外监督“双管齐下”,采用多元化的激励机制。第三章是从疏远到亲清:民营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与亲清型营商环境构建。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民营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内容与特点。民营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内容主要包括:民营企业必须执行政府制定的某些规章制度时所需支出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人力成本、机会成本;民营企业在享受政府职能服务或职能外延服务时而支出的经济成本。政府管制是制度性交易成本产生的根源,而且,民营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二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民营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过高的危害在于:不利于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抑制了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不利于构建良好的政商关系。三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民营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过高的原因,如“放管服”改革不够彻底;政府部门职责交叉、重叠,部门机构有待优化;市场机制不健全。四是降低东北老工业基地民营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的路径,如构建亲清型政商关系,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完善政府监管机制,完善市场机制,为民营企业提供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第四章是从分离到衔接:智能制造的产业生态脱嵌与“两化”深度融合。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一是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含义及条件。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是指将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使信息化成为工业企业管理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条件包括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政策层面的引导、配套设施的建设、资金人才层面的支持。二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背景与现状。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信息化发展指数等定量指标逐渐提高;推进“三网融合”、智能制造、“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等工作进展迅速;信息化产业的投入和产出不断增长,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三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产业布局、配套服务、产业环境、政策环境等方面。四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落后的原因,主要体现于产业内部、政策、企业等方面。五是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问题的对策,如加强产业引领,完善产业布局;健全配套服务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政策环境。第五章是从碎片到整合:科技成果转化阻滞与政产学研金介用的协同。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创新模式的形成。21世纪以来,随着“产学研”合作对资金的巨大需求和主体之间合作形式的多样化,促使金融机构和科技中介机构加入这一模式,金融机构为“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提供多样化的资金支持,中介机构则发挥着衔接各方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由此,“政产学研金介用”创新模式在新环境下应运而生。二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机制存在的问题,如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低;科研机构的成果与企业需求之间供需不匹配;信息平台架构简单,平台使用率低;投融资风险高,资本需求保障不足;“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机制失衡。三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机制整体失衡的原因,如科技中介机构不成熟、市场环境不健全、政府配套政策不完善。四是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的对策建议,如完善“政产学研金介用”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引入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服务;完善科技成果的推介服务;推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完善中介服务;推动政府公共政策体系创新,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加强政府培育“双创”环境的能力。第六章是结论。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主要观点。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实层面来看,政府需要发挥经济规划和经济服务职能。通过调整经济规划职能的侧重,理顺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构建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深度融合机制,充分释放国有企业及制造业的活力;通过加强经济服务职能建设,塑造亲清型营商环境、构建“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机制,有效地降低市场运营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是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创新点主要包括:第一,从产业生态环境优化的角度,界定东北老工业基地政府经济职能的内容体系;第二,从体制机制的内涵角度,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府管理体制机制的具体内容体系;第三,考察东北老工业基地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唇齿式”管理体制的特征及成因;第四,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政府与民营企业之间“偏见式”管理体制的特征及成因。不足之处主要包括:第一,需要对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政府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分别进行深入的案例研究。第二,需要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生态环境建设状况进行客观的测量与评价。
朱珊珊[10](2018)在《新时代国有企业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研究》文中指出新时代国有企业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习近平国有企业党建重要思想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本论文围绕这个课题,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一部分,阐释和分析国有企业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论述国有企业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实践意义;第三部分,客观总结国有企业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主要做法,提炼其基本经验;第四部分,深入剖析近年来国有企业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部分,提出国有企业更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对策建议。第一部分阐释和分析我国国有企业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二是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三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四是国有企业是党领导的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究其原因,首先是党的执政规律和自身建设规律要求国有企业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其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决定了国有企业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再次是国有企业自身属性决定了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最后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和加强。因此,国有企业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落实自己的重大责任,在理论上既是必然、更是必须。第二部分论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意义重大。一是在实践中,党的领导与国有企业密不可分。这是因为:国有企业是党的领导的支柱性力量,国有企业在党的领导下才取得了辉煌成就,党的领导是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创新的根本前提。二是国有企业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有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有助于确保自身健康发展。三是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才能实现改革的各项目标,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因此在实践中,国有企业必须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积极主动作为。第三部分总结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主要做法。一是统一思想,国有企业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形成普遍共识;二是明确权责,推动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内嵌融合;三是坚持原则,充分发挥国企党组织在干部选用中的领导把关作用;四是融入中心,推动党的领导贯穿企业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全过程;五是固本强基,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国有企业纵深发展;六是强根铸魂,全面提升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质量。实践中取得的基本经验可总结为“五个必须”,即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重视加强党的建设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的有机统一、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举旗定向作用。这些做法和基本经验,使国有企业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做出了积极贡献。第四部分剖析近年来国有企业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法律地位问题。即:现行法规政策对国有企业党组织法定地位界定含混,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法定地位不甚明确;二是国有企业党组织融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目前国企党组织与其他法人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有待厘清,与法人治理结构的运行机制有待兼容,参与公司治理的能力有待提升,“新、老三会”的衔接机制有待完善;三是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的问题,主要是参与决策的机制不健全、内容不明确、程序不规范和保障不到位;四是国有企业党的领导“核心”与“中心”工作融合问题,党的领导作用发挥悬浮化,党委会与董事会协同运作偏心化,“核心”与“中心”融合脱节化;五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问题,目前,违法违纪问题不同程度上仍存在,“一把手”监督仍是党内监督的薄弱环节,内部监督“九龙治水”格局分散,纪委同级监督存在文化与管理上的障碍,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缺失;六是国有企业党组织自身建设和作用发挥问题,这主要是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党建工作不受重视、党组织作用发挥不足、党建工作力量相对薄弱、党建活动创新意识不足。这些主要问题,为国有企业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切实落实自身责任提出了挑战。第五部分提出新时代国有企业更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对策建议。首先要秉持“五个必须”的基本原则:一是必须坚决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二是必须坚持抓好党的政治建设这个根本性建设;三是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四是必须正确认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五是必须全面推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其次要多措并举有力推动国有企业更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所以,一要在国有企业的企业章程、制度规范、治理结构中赋予国企党组织明确的法定地位;二要努力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国企特色,体现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深度融合的现代企业制度;三要理顺国有企业党组织和其他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四要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运行体制,将党建工作总体要求纳入国有企业章程,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实行产权代表委任制和经理班子的聘任制,处理好“新三会”与“老三会”的关系;五要推进“领导核心”与“经营中心”的深度融合,即实现“核心”与“中心”的观念融合、战略融合、职能融合、组织融合;六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确定法定地位、统筹协调处理好各治理主体间的关系等方式,完善党组织参与国有企业重大决策机制;七要全面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具体要落实好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并加大企业内部巡视监督,形成内外部监督合力,确保国企国资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等;八要建立健全务实管用的党建工作体制机制,如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党组织参与重大决策制度、党建工作公开述职与民主评议制度、党建工作监督问责考评制度等;九要通过建立健全党的组织机构、分类分层次推进党建工作、夯实党建基层基础等建立健全完备顺畅的党建工作组织体系;十要着力解决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四化”问题,要切实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领导作用,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做好国有企业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领导干部队伍,培养一支作风优良的党务干部队伍,探索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党建工作方法。通过以上,国有企业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才能做出更好更大贡献。
二、科技专家为国企改革“把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技专家为国企改革“把脉”(论文提纲范文)
(1)青岛区域性国资国企综改试验:企业家唱“主角”(论文提纲范文)
“青岛方案” |
目标 |
十大创新点 |
打造国企改革示范样板 |
“青岛方案”具有十大创新点 |
企业家锚定新方向 |
创新举措已次第展开 |
(2)数字化转型——国企改革发展的“新基建”(论文提纲范文)
数字化重构生产模式 |
数字化转型的根本目的 |
带来的改变 |
谁会成为赢家 |
找准定位 |
确认着力点 |
发挥驱动力 |
(3)中国高校智库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
(一) 选题缘起 |
(二) 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 国内外智库评价研究的发展与聚焦 |
(二) 我国高校智库评价研究的发展与聚焦 |
(三) 研究文献评述及进一步扩展的空间 |
三、核心概念 |
(一) 高校智库 |
(二) 高校智库评价的内涵 |
四、理论分析工具 |
(一) 治理理论及其应用阐述 |
(二) 第四代评估理论及其应用阐述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六、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创新 |
(三) 本研究的价值取向 |
第一章 高校智库评价的要素维度及理论分析框架 |
一、高校智库评价的要素维度与制度环境 |
(一) 高校智库评价的要素维度 |
(二) 高校智库评价的制度环境 |
二、理论分析框架构建的前提 |
(一) 制度环境的诱导 |
(二) 治理主体协作的动力和基础 |
(三) 治理主体的多元诉求和资源互赖 |
(四) 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存在 |
三、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与解析 |
(一) 高校智库评价分析框架的构建 |
(二) 高校智库评价分析框架的解析 |
第二章 高校智库评价的问题审视 |
一、调研方案设计 |
(一) 高校智库评价现状的问卷设计 |
(二) 抽样方案与样本规模的估计 |
(三) 问卷的发放与数据收集 |
二、数据分析 |
(一) 问卷的描述性统计 |
(二)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
(三) 要素维度的相关关系 |
三、高校智库评价的问题表征 |
(一) 高校智库评价主体单一,降低评价指标体系的共识性 |
(二) 对高校智库分类评价不完善,降低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程度 |
(三) 评价工具理性不完善,降低评价过程的公信力 |
(四) 评价结果应用不完善,降低评价功能的有效性 |
四、制约高校智库评价完善的内在机理 |
(一) 多元评价主体协同与合作的缺失 |
(二) 评价偏好不一致,价值冲突与价值均衡共存 |
(三) 制度规范的缺失,弱化智库评价的共识性 |
(四) 信息不对称,降低评价结果的科学及共享 |
第三章 高校智库评价的指标体系建构 |
一、响应式聚焦,树立高校智库评价导向 |
(一) 关注多元评价主体价值诉求 |
(二) 完善评价工具理性 |
(三) 遵循指标体系多维性及动态发展的规律 |
二、确定指标体系选取的原则 |
(一) 系统原则 |
(二) 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及特殊指标互为补充的原则 |
(三) 简明性原则 |
(四) 可操作性原则 |
(五) 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
三、指标体系初始集设置的阐释和说明 |
(一) 指标体系建立的程序 |
(二) 定量指标体系初始集的设置 |
(三) 定性指标体系初始集的设置 |
四、指标体系的问卷设计及相关描述性统计 |
(一) 指标体系的问卷设计 |
(二) 相关描述性统计 |
五、指标体系的实证检验 |
(一) 因子分析 |
(二) 定量指标体系的信度与效度 |
(三) 定量指标体系的修正 |
(四) 定量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
(五) 定性指标体系的筛选 |
六、指标体系对高校智库的功能回应及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对比分析 |
(一) 指标体系对高校智库的功能回应 |
(二) 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对比分析 |
第四章 高校智库评价的实证评估 |
一、评估标准的制定 |
(一) 评估表的制定 |
(二) 评估标准及评估细则 |
二、基于18所高校智库的数据采集 |
(一) 样本容量 |
(二) 样本选取 |
(三)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
三、评估结果的比较及分析 |
(一) 总分及一级指标得分分析 |
(二) 二级指标得分分析 |
(三) 三级指标得分分析 |
四、高校智库面临的问题及提升的策略路径 |
(一) 高校智库面临的问题 |
(二) 高校智库提升的策略路径 |
结束语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校智库评价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的论文情况及科研情况 |
后记 |
(4)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政论文汉英翻译研究 ——以《2019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翻译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摘要 |
Abstract |
1.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Task profile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2.Task Process |
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
2.1.1 Understanding political essays |
2.1.2 Understanding the requirements of political essay translation |
2.2 Translation Process |
2.2.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2.2.2 Reproduction of the source text |
2.3 Post-translation work: Correction and Refinement |
3.Theoretical Basis |
3.1 A survey of eco-translatology |
3.2 Analysis of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
3.3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
3.4 Three-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 |
3.4.1 Linguistic dimension |
3.4.2 Cultural dimension |
3.4.3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
3.5 Application of eco-translatology in the study of political essay translation |
4.C-E translation of RWWG(2019)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A Case Study |
4.1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linguistic dimension |
4.1.1 At lexical level |
4.1.2 At syntactic level |
4.1.3 At rhetorical level |
4.2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cultural dimension |
4.2.1 Culturally-loaded terms |
4.2.2 Sayings and quotations |
4.3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
4.3.1 Conveyance of overt intentions |
4.3.2 Conveyance of covert intentions |
5.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1: Source Text |
Appendix 2: Target Text |
(5)研发投资、技术并购与企业持续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基于中国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安排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安排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企业持续竞争力 |
2.1.1 持续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 |
2.1.2 持续竞争力构成要素多重视角 |
2.1.3 企业持续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
2.1.4 企业持续竞争力测度与实证检验 |
2.2 研发投资与企业持续竞争力关系 |
2.2.1 研发投资与企业成长 |
2.2.2 研发投资与企业技术绩效 |
2.2.3 研发投资与企业财务绩效 |
2.2.4 研发投资与企业价值 |
2.3 技术并购与企业持续竞争力关系 |
2.3.1 技术并购动机 |
2.3.2 技术并购的影响因素 |
2.3.3 技术并购效果 |
2.4 研发投资与技术并购交互作用对企业持续竞争力影响 |
2.5 文献述评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础理论、作用机理与研究假设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研发(R&D)投资 |
3.1.2 技术并购 |
3.1.3 企业持续竞争力 |
3.2 基础理论 |
3.2.1 资源基础理论 |
3.2.2 动态能力理论 |
3.2.3 研发(R&D)投资理论 |
3.2.4 技术并购理论 |
3.3 作用机理与研究假设 |
3.3.1 概念模型 |
3.3.2 作用机理分析与假设提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证研究设计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1.1 样本选择 |
4.1.2 数据来源 |
4.2 变量选取与测度 |
4.2.1 因变量的测度 |
4.2.2 自变量的选择 |
4.2.3 控制变量的确定 |
4.3 模型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1 持续竞争力的演化趋势与异质性分析 |
5.1.1 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持续竞争力的计算 |
5.1.2 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持续竞争力动态比较 |
5.1.3 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持续竞争力“惯性”分析 |
5.1.4 国有与非国有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持续竞争力异质性分析 |
5.1.5 不同行业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持续竞争力异质性分析 |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 研发投资、技术并购与持续竞争力关系 |
5.3.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5.3.2 研发投资与企业持续竞争力关系分析 |
5.3.3 技术并购与企业持续竞争力关系 |
5.4 研发投资与技术并购交互作用对持续竞争力的影响 |
5.5 模型稳健性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建议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1.1 持续竞争力水平不高并呈现动态波动性 |
6.1.2 研发投资抑制了企业持续竞争力 |
6.1.3 研发投资强度存在适度规模 |
6.1.4 技术并购强度低对持续竞争力影响不显着 |
6.1.5 研发投资与技术并购交互作用显着促进持续竞争力 |
6.1.6 企业规模大、托宾Q值高、流动性强促进持续竞争力 |
6.1.7 负债水平越高越抑制持续竞争力 |
6.2 对策建议 |
6.2.1 在现有基础上提高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研发投资强度 |
6.2.2 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依据研发投资的合理适度规模进行投资 |
6.2.3 提高技术并购强度,增强技术并购转化效率 |
6.2.4 研发投资和技术并购双向并举以发挥协同效应 |
6.3 研究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6)“完不成任务,唯我是问!”——山东首批国企改革述职问询现场侧记(论文提纲范文)
述职问询本身就要立规矩 |
“完不成任务,唯我是问!” |
直面问题,才能担当作为 |
进一步解放思想干事创业 |
“希望你们干的要比说的好” |
(7)沱牌舍得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关键术语 |
(三)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
(四)选题的意义 |
第二章 政府职能转变与国企改革的理论阐释 |
(一)政府职能转变基本理论 |
(二)国企混改的历程与内容 |
(三)政府职能转变与国企混改的关系 |
第三章 四川省射洪县沱牌舍得集团混改案例分析 |
(一)沱牌舍得集团混改前的企业状况 |
(二)沱牌舍得集团混改中的政府职能 |
(三)沱牌舍得集团混改的特殊性及风险点 |
(四)沱牌舍得集团混改中政府职能发挥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地方国企混改中的政府职能履行状况与启示 |
(一)TCL改制:增量奖股中的政府职能与主要经验 |
(二)四维图新改制:股权转让中的政府职能与主要经验 |
(三)云南白药改制:增资扩股中的政府职能与主要经验 |
(四)沱牌舍得及地方其它国企混改主要经验启示 |
第五章 沱牌舍得集团混改中进一步优化政府职能的主要对策 |
(一)决策职能——通过政策规划营造宽松有序的地方改革环境 |
(二)组织职能——通过服务保障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 |
(三)监督职能——通过监督管控健全全方位监督管理体系 |
(四)协调职能——通过引导推动正确定位新时代的政府角色 |
(五)控制职能——通过维稳控制构建和谐有序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经济日报》中的国企形象研究(2014-201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2 国企概念的界定 |
1.2 文献综述 |
1.2.1 媒介形象研究综述 |
1.2.2 国企媒介形象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定量内容分析法 |
1.3.2 新闻话语分析法 |
1.4 研究意义 |
第2章 《经济日报》国企报道的内容分析 |
2.1 抽样方法 |
2.2 分析单位 |
2.3 类目建构 |
2.4 文本内容分类讨论 |
2.4.1 报道数量多且稳定 |
2.4.2 报道所占版面显要 |
2.4.3 报道体裁灵活多元 |
2.4.4 报道主题高度集中 |
2.4.5 消息来源比较权威 |
2.4.6 报道以正面报道为主 |
2.4.7 报道对象以央企为主 |
第3章 《经济日报》中的国企形象 |
3.1 锐意进取的改革者 |
3.2 主动作为的市场活动主体 |
3.3 自觉担当的社会贡献者 |
3.3.1 绿色创新发展的践行者 |
3.3.2 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响应者 |
3.3.3 走出去融入国际社会的友好者 |
3.4 创新精神的传承者 |
3.5 英才理想的摆渡者 |
3.5.1 鞠躬尽瘁的带头人引领国企发展 |
3.5.2 爱岗敬业的劳动者为国企发展尽心尽力 |
3.6 亟待解决新问题的攻坚者 |
第4章 对《经济日报》中国企形象的评价 |
4.1 通过话语修辞策略,使国企形象深入人心 |
4.2 国企形象较为多元,但不够全面 |
4.2.1 报道视角较为多元,展现了国企多元的形象 |
4.2.2 消息来源较为单一,国企形象展现不够全面 |
4.3 过于追求国企完美无缺的形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9)东北老工业基地政府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述评 |
三、理论基础、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理论基础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内容与框架 |
(四) 研究目标与方法 |
第一章 规划与服务:基于产业生态环境优化的东北地区政府经济职能定位.. |
一、基于产业生态环境优化的政府经济职能定位、主要内容及其与体制机制的内在联系 |
(一) 基于产业生态环境优化的政府经济职能定位 |
(二) 基于产业生态环境优化的政府经济职能的主要内容 |
(三) 基于产业生态环境优化的政府经济职能与体制机制的内在联系 |
二、基于产业生态环境优化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政府经济规划职能存在的问题 |
(一) 政府干涉国有企业正常的经营和管理活动 |
(二) 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程度浅、层次低 |
三、基于产业生态环境优化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政府经济服务职能存在的问题 |
(一) 政府与民营企业之间互存歧见 |
(二) “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机制不畅 |
四、基于产业生态环境优化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政府优化经济规划职能和经济服务职能的路径 |
(一) 东北老工业基地优化经济规划职能的路径 |
(二) 东北老工业基地优化经济服务职能的路径 |
第二章 从共生到自主:国有企业依附式经营及分类改革模式探讨 |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政府与国有企业“共生”体制的基本特征 |
(一) 政府干预资源配置,使国有企业从中受益 |
(二) 国有企业替政府分担社会职能,自身效率低下 |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政府与国有企业“共生”体制的成因 |
(一) 政府扮演“保护人”角色与国有企业的“依附式”经营 |
(二) 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领导干部的频繁调动 |
(三) 国有企业的“企业办社会”职能 |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推进路径 |
(一) 加强公益类国有企业与功能性国有企业的信息公开 |
(二) 推进竞争性国有企业的市场化 |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下竞争类国有企业高层领导人员治理机制的完善 |
(一) 企业高层分类管理 |
(二) 内外监督“双管齐下” |
(三) 构建多元化的激励机制 |
第三章 从疏远到亲清:民营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与亲清型营商环境构建 |
一、民营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内容与特点 |
(一) 民营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内容 |
(二) 民营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特点 |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民营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过高的危害 |
(一) 不利于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
(二) 抑制了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 |
(三) 不利于构建良好的政商关系 |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民营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过高的原因 |
(一) “放管服”改革不够彻底 |
(二) 政府部门职责交叉、重叠 |
(三) 市场机制不健全 |
四、构建亲清型营商环境的路径 |
(一) 构建亲清型政商关系 |
(二) 完善政府公共服务: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
(三) 完善政府监管机制:规范管理,强化监督 |
(四) 完善市场机制,为民营企业提供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 |
第四章 从分离到衔接:智能制造的产业生态脱嵌与“两化”深度融合 |
一、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含义及条件 |
(一) 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含义 |
(二) 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条件 |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背景与现状 |
(一) 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背景 |
(二) 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现状 |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 产业布局方面存在的问题 |
(二) 配套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三) 产业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
(四) 政策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
四、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落后的原因 |
(一) 产业内部的障碍因素:产业结构不合理 |
(二) 政府方面的因素: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 |
(三) 企业自身因素:发展动力不足 |
五、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落后问题的对策 |
(一) 加强产业引领,完善产业布局 |
(二) 健全配套服务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
(三)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
(四) 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政策环境 |
第五章 从碎片到整合:科技成果转化阻滞与“政产学研金介用”的协同 |
一、“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创新模式的形成 |
(一) 从“产学研”到“政产学研金介用”的演变 |
(二) “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机制的含义、特点与实质 |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机制存在的问题 |
(一) 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低 |
(二) 科研机构的成果与企业需求之间供需不匹配 |
(三) 信息平台架构简单,使用率低 |
(四) 投融资风险高,资本需求保障不足 |
(五) “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机制失衡 |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机制失衡的原因 |
(一) 科技中介机构不成熟 |
(二) 市场环境不健全 |
(三) 政府配套政策不完善 |
四、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的对策建议 |
(一) 完善“政产学研金介用”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 |
(二)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 |
(三) 引入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服务 |
(四) 完善科技成果的推介服务 |
(五) 推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完善中介服务 |
(六) 推动政府公共政策体系创新,营造政策环境 |
(七) 加强政府培育“双创”环境的能力 |
第六章 结论 |
一、主要观点 |
二、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一) 创新点 |
(二)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10)新时代国有企业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关于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及特点 |
二、国内相关研究存在的主要不足 |
三、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特点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国有企业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 |
一、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三种理解 |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 |
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最大的国情 |
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构成 |
二、党的领导具有突出优势 |
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
第三节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主要内容 |
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贯彻和体现到具体领导工作中 |
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
四、国有企业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必然性与基本内涵 |
第四节 国有企业是党领导的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一、党的执政规律和自身建设规律要求国有企业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决定了国有企业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
三、国有企业自身属性决定了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
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
第二章 国有企业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实践意义 |
第一节 党的领导与国有企业在实践中密不可分 |
一、国有企业是党的领导的支柱性力量 |
二、国有企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辉煌成就 |
三、党的领导是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创新的根本前提 |
第二节 国有企业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有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
一、有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
二、有助于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三、有助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
第三节 国有企业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能够确保自身健康发展 |
一、有助于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
二、有助于充分发挥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 |
三、有助于我国国有企业保持正确的改革方向 |
第四节 实现深化改革目标国有企业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
一、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
二、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
三、完成自身使命和任务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
四、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
第三章 十八大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主要做法与基本经验 |
第一节 十八大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主要做法 |
一、广泛达成国有企业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普遍共识 |
二、健全完善推动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内嵌融合的体制机制 |
三、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干部选用中的领导把关作用 |
四、持续推动党的领导融入企业改革发展全过程 |
五、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国有企业纵深发展 |
六、全面提升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质量 |
第二节 十八大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取得的主要成绩 |
第三节 十八大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基本经验 |
一、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
二、必须重视加强党的建设工作 |
三、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的有机统一 |
四、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 |
五、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举旗定向作用 |
第四章 我国国有企业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法律地位问题 |
一、国有企业党组织法定地位在现行法规政策中缺乏明确一致的界定 |
二、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法定地位亟待明确 |
第二节 国有企业党组织如何融入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 |
一、国有企业党组织与其他法人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有待厘清 |
二、国有企业党组织与法人治理结构的运行机制有待兼容 |
三、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的能力有待提升 |
四、“新、老三会”的衔接机制有待完善 |
第三节 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决策问题 |
一、参与决策的机制不健全 |
二、参与决策的内容不明确 |
三、参与决策的程序不规范 |
四、决策落实的保障不到位 |
第四节 国有企业党的领导“核心”与“中心”工作融合问题 |
一、党的领导作用发挥悬浮化 |
二、党委会与董事会协同运作偏心化 |
三、“核心“与“中心”相互融合脱节化 |
第五节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问题 |
一、违法违纪问题不同程度上依然存在 |
二、“一把手”监督仍是党内监督的薄弱环节 |
三、内部监督“九龙治水”格局分散 |
四、纪委同级监督存在文化与管理上的障碍 |
五、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缺失 |
第六节 国有企业党组织自身作用发挥和自身建设问题 |
一、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
二、党建工作不受重视 |
三、党组织作用发挥不足 |
四、党建工作力量相对薄弱 |
五、党建活动创新意识不足 |
第五章 我国国有企业更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新时代我国国有企业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基本原则 |
一、必须坚决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
二、必须坚持抓好党的政治建设这个根本性建设 |
三、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 |
四、必须正确认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
五、必须全面推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
第二节 多措并举有力推动国有企业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
一、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 |
二、明确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治理中的法定地位 |
三、理顺国有企业党组织和其他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 |
四、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运行体制 |
五、推进“领导核心”与“经营中心”的深度融合 |
六、完善党组织参与国有企业重大决策机制 |
七、全面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 |
八、建立健全务实管用的党建工作体制机制 |
九、建立健全完备顺畅的党建工作组织体系 |
十、着力解决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四化”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科技专家为国企改革“把脉”(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岛区域性国资国企综改试验:企业家唱“主角”[N]. 刘兰星. 青岛日报, 2021
- [2]数字化转型——国企改革发展的“新基建”[J]. 高子君. 上海国资, 2020(02)
- [3]中国高校智库评价研究[D]. 郭瑞.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4]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政论文汉英翻译研究 ——以《2019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翻译实践为例[D]. 郑颖.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研发投资、技术并购与企业持续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基于中国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D]. 李亚杰. 辽宁大学, 2019(10)
- [6]“完不成任务,唯我是问!”——山东首批国企改革述职问询现场侧记[J]. 徐天宝,巩聪聪,王炜. 山东国资, 2019(08)
- [7]沱牌舍得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 冉雅露. 西南政法大学, 2018(02)
- [8]《经济日报》中的国企形象研究(2014-2017)[D]. 简彦超. 河北大学, 2018(01)
- [9]东北老工业基地政府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研究[D]. 阎宇. 吉林大学, 2018(12)
- [10]新时代国有企业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研究[D]. 朱珊珊.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