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非英语专业采用不同形式英语教学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陈丽芳,梁素丽[1](2021)在《大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对六所不同层次高校的英语专业及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跨文化语用能力抽样测试调查,通过定量和定性的对比研究,分析发现:大学生的跨文化语用能力整体水平偏低;大学生对提高跨文化语用能力的自我意识较弱;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及跨文化语用能力皆大大高于非英语专业学生;不管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学生,他们的跨文化语用能力在三个不同层次院校间均有显着差异存在。同时,这些受试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与其语用能力并不相关。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究这种差异是由何种因素导致,以便更省时更高效地提高学生整体的跨文化语用能力。
潘向翀[2](2021)在《应用型本科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思考与探索——以实际案例为基础》文中认为本文以笔者所教授的上海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2017级英语口译课程为基础,结合具体实践,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应用型本科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译课程的教学现状、目的、原则、目标、方法及内容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旨在丰富应用型本科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
邵红万[3](2021)在《基于SPOC的英语演讲课程混合式学习模式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私播课是后慕课时代的产物,是慕课与校本课程的结合。基于校级在线课程《实用英语演讲》私播课,以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重构学习空间,将线下课堂学习与线上虚拟学习相结合、多渠道语言输入与多模态语言输出相结合,开展全景式教学设计。研究发现,混合学习线上线下学时取决于学习对象和课程内容,学习者对新型混合式学习模式认可度和接受度较高,且促进英语演讲学习有效性和学习者内生性发展。
杨晓琳[4](2021)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歧义容忍度与听力策略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
李娅[5](2021)在《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学习适应性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良好的学习适应性是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学习适应不良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影响人工智能赋能英语学习效用的发挥。虽有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支持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一定程度学习适应性不良的现象,但多数研究仅对现象进行叙述,没有进一步对产生学习适应性不良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因此,研究欲通过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调查分析,了解当前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水平现状,以及理清各影响因素对学习适应性影响效应,以及学习适应性与各因素的关系,提出提升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策略。研究是学习适应性在人工智能英语学习领域的新探索,同时也是信息化学习中学习适应性研究环境的扩展和研究成果的补充。对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组成结构的梳理,构建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模型,为有效促进学生的智能化学习适应性提升提供理论支持,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研究首先分析了学习适应性量表研究中学习适应性组成结构,结合人工智能支持英语学习的自主性、交互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确定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主要由学习态度适应、自主学习能力适应、学习交互适应、学习环境适应性以及身心健康适应性五个方面构成。其次,梳理一般学习环境和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影响学习适应性的主要因素,结合智能环境中智能素养的重要性和人工智能支持英语学习现状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确定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包括学习动机、智能素养、自我学效能感、教师支持以及资源平台五个方面。在此基础上,编制《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调查问卷》,并构建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整体处于中等水平(M=3.382),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显着高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在性别、年级、专业背景方面没有表现出显着差异性。采用结构方程的方法验证了研究提出的影响因素假设模型。结果表明,学习动机、智能素养、学习自我效能感、资源平台均对学习适应性产生显着直接正向影响,研究假设得到验证,并且,各影响因素间对学习适应性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总体而言,各影响因素对学习适应性具体的影响效应从高到低依次为:智能素养(0.401)、资源平台(0.280)、学习自我效能感(0.237)、学习动机(0.228)、教师支持(0.163)。无论是直接作用效应,还是总的作用效应,智能素养对学习适应性的效应值都是具有较高的效应值。最后,研究根据调查结果,针对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提升,提出从个体层面上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与智能素养,教师层面上主动适应智能教育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个性化教学干预,以及资源层面提出资源优化与遵循“适度”原则。
刘越[6](2021)在《写长法视角下提升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直以来,写作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现存的教学方式对写作教学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写作作为一种语言输出的方式,对英语二语习得十分重要,写长法作为一种促进写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写长法是一种通过用写长文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这种方法要求学生以写促学,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写作中存在的障碍,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因此笔者选取了写长法作为英语写作教学方式,以语言输出理论和情感过滤假说作为理论基础进行本次实验研究。为了探究我国高中生英语写作教学能否被英语写长法所影响,本文旨在探讨两个问题:首先,与现存写作教学法相比,写长法能否有效地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第二,写长法能否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学习的信心。本研究拟使用问卷调查和测试法来对哈尔滨市某高中的高二年级学生进行实验研究。实验对象的选取哈尔滨某高中的两个平行班,高二(12)班与高二(13)班,对两班学生进行教学实验,实验周期为期十二周。实验过程中,高二(12)班为实验班,在写作教学课堂中引入写长法,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高二(13)班为控制班,使用传统的写作教学方法。研究对象在实验前后被要求完成一份调查问卷和一份作文测试。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前后调查问卷及测试成绩进行数据分析,可得写长法有效提升了实验班学生对于写作的信心及写作能力,并且该方法被学生广泛接受。因此,笔者的研究表明,写长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是有效的,可以对学生的写作成绩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王小英[7](2021)在《一项关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术英语口语需求分析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必修基础课,在大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需求的日益增长,英语在国际交流和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获得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讲座及出国交流的机会,大学生对学术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需求显得愈发重要。基于此,本研究从学习者个人需求分析模型出发,探索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术英语口语的实际需求。本研究用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和课堂观察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术英语口语需求进行研究,回答两个问题:1)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学术英语口语需求的总体情况如何?2)不同专业和不同性别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术英语口语需求是否有差异,并说明原因。首先,笔者采用陈冰冰(2010)的个人需求分析模型,结合Ferris&Tagg(1996a,1996b)、Evans&Greens(2007)和杨惠中(2015)的问卷进行改编,并设计出适合本研究的问卷。其次,对40名受试进行先验研究,得出Cronach Alph系数为.975,KMO数值为.844(>0.6),表明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较高。第三,笔者发放并成功收回207份有效问卷,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其中10名受试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最后,笔者对受试所在班级进行10节课堂观察,验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发现:第一,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学术英语口语需求较为强烈。第二,男女生在学术英语口语需求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具体因子包括:学习愿望、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材料、课堂教学和教师素养。第三,人文社科类和理工科类大学生在学习动机和教师素养需求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最后,笔者根据研究发现,从性别和专业两个方面对学术英语口语教学提出了相关建议,并指明本研究的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刘倩[8](2021)在《元认知策略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英语作为打开西方世界现代科学和工业技术的一把重要钥匙,其在我国对外交流中占有显着地位。随着英文使用量的逐渐增多,在英语学习中,对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要求也逐步增高。然而,从我国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可以看出:英语写作对大多数英语学习者而言仍是一项挑战。因此,对于现今英语教学而言,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的运用能力是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本研究首先以美国心理学家Flavell提出的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关于自己认知的知识为理论基础,探讨元认知策略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依据O’Malley、Chamot(1990)的观点,将元认知策略具体分为计划策略、监控策略以及评估与调节策略,这三种策略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英语写作自主能力的提高。本文从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视角出发,针对元认知策略在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具体应用做出实证研究。该实证研究以喀什大学2020级两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的具体问题主要包括:(1)在英语写作过程中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元认知策略的使用整体现状怎样?(2)在英语写作训练中融入元认知策略能否增强学生的元认知使用意识?(3)在元认知策略的使用下的英语写作训练能否促进英语写作成绩的提高?其次,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问卷、测试、访谈,发现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对元认知策略的使用情况并不乐观;通过SPSS软件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元认知策略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使用频率较低,元认知策略的使用水平有待提高。在实验班与对照班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发现元认知策略有助于促进学生英语写作成绩的提高。元认知知识匮乏的学生写作往往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并不知道对学习做出合理的计划、监控和评价。尽管有些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使用了一定的元认知策略,但是从最终的英语写作作品来看学生对元认知策略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加深和学习。针对上述情况,本研究在实验过程中先进行大量的元认知知识补充,然后进行一定的元认知训练,从最后的测试结果来看元认知策略的培训对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最后,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较为缺乏元认知知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常使用元认知策略。因此,在英语学习中教师应该充分补充元认知策略知识;转变自身角色;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及时的反馈。学生应该深刻理解元认知知识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增强对元认知策略的使用意识,从而提升英语写作的兴趣,促进英语写作成绩的提高。
唐静文[9](2021)在《大学生英语词汇习得与口语能力的相关性研究及教学启示》文中认为
杜新宇,杨明海[10](2021)在《基于高阶思维能力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生英语教学应探究如何在提升研究生英语知识能力的同时,提高研究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以满足国家对于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需求。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应立足于英语教学与高阶思维能力的结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有机融合与循环以及各种活动的创新设计,提高和强化研究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并在掌握英语知识的基础上运用高阶思维能力,实现专业/行业领域内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目标,以便有效地应对激烈的全球化竞争。
二、关于非英语专业采用不同形式英语教学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非英语专业采用不同形式英语教学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的对象 |
(二)研究的问题 |
(三)研究的工具与步骤 |
(四)数据统计工具 |
三、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
(一)语用习得的基本学情对比 |
(二)语用测试成绩描述统计表 |
(三)独立样本t检验 |
(四)语用能力测试成绩差异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五)受试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的相关性检验 |
(六)访谈 |
四、结 论 |
(2)应用型本科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思考与探索——以实际案例为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所存在的问题 |
二、改进方法和策略 |
(一)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
(二)设计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 |
(三)采用灵活、针对性并具有趣味的教学方法 |
1)注重听辨能力训练 |
2)突出情景口译训练 |
3)强化实战口译训练 |
三、结语 |
(3)基于SPOC的英语演讲课程混合式学习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框架 |
二、项目实施 |
三、研究结果 |
1.新型混合式学习模式接受度。 |
2.混合式学习模式认可度。 |
3.混合学习学习者投入度。 |
4.混合学习对英语演讲学习成效的影响。 |
5.混合学习遇到的困难及其成因。 |
四、讨论与结论 |
1.绝大多数高职学习者乐于接受新型混合式学习模式。 |
2.混合学习促进高职学习者英语演讲学习成效。 |
3.混合学习对不同高职学习者产生不同影响。 |
4.混合式学习模式促进高职学习者内生性发展。 |
五、结语 |
(5)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方法 |
1.7 研究路线图 |
2 研究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人工智能 |
2.1.2 学习适应性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社会学习理论 |
2.3 研究现状 |
2.3.1 人工智能支持英语学习研究现状 |
2.3.2 学习适应性研究现状 |
2.3.3 总结与述评 |
3 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变量梳理及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3.1 变量梳理 |
3.1.1 学习适应性变量梳理 |
3.1.2 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梳理 |
3.2 模型构建 |
3.2.1 假设建立 |
3.2.2 模型构建 |
3.3 量表编制 |
3.3.1 学习适应性量表编制 |
3.3.2 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量表编制 |
3.4 量表试测检验 |
3.4.1 内容效度检验 |
3.4.2 小范围试测 |
3.5 本章小结 |
4 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 |
4.1 调查对象及样本基本情况 |
4.2 问卷信度、效度检验 |
4.3 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基本情况分析 |
4.3.1 学习适应水平现状分析 |
4.3.2 学习适应性的差异特征分析 |
4.3.3 学习适应水平现状调查结果讨论 |
4.4 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模型检验与分析 |
4.4.1 结构方程模型绘制 |
4.4.2 模型检验 |
4.4.3 学习适应影响因素关系讨论 |
4.4.4 学习适应影响因素作用效应 |
4.4.5 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调查结果讨论 |
4.5 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提升策略 |
4.5.1 个体层面:自主学习能力与智能素养提升 |
4.5.2 教师层面:主动适应与个性化教学干预 |
4.5.3 资源层面:资源优化与遵循“适度”原则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写长法视角下提升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写长法研究概述 |
(一)写长法的国外研究 |
(二)写长法的国内研究 |
二、英语写作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英语写作教学研究 |
(二)国内英语写作教学研究 |
三、写长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相关研究 |
(一)写长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国外研究 |
(二)写长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国内研究 |
第三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写长法的概念及特征 |
(一)写长法的定义 |
(二)写长法的特点 |
(三)写长法的教学原则 |
(四)写长法的教学操作方法 |
二、语言输出理论 |
三、情感过滤理论 |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工具 |
(一)调查问卷 |
(二)测试卷 |
四、研究过程 |
(一)初步研究 |
(二)实验前调查问卷 |
(三)实验前写作测试 |
(四)教学实践 |
(五)实验后调查问卷 |
(六)实验后写作测试 |
五、评分标准 |
六、教学实验 |
七、小结 |
第五章 实验数据分析与研究 |
一、实验前后问卷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
二、写作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一、实验发现及总结 |
二、教学启示与建议 |
三、本研究的局限性 |
四、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实验前测题目(2019 黑龙江省高考英语作文) |
附录2 实验调查问卷 |
附录3 实验后测题目(2020 黑龙江省高考英语作文) |
附录4 实验班和控制班前后测成绩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一项关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术英语口语需求分析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学术英语 |
二、学术英语口语 |
三、需求分析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需求分析相关理论模型 |
二、学生个人需求分析模型 |
第三节 学术英语需求分析相关研究现状 |
一、国外学术英语需求分析相关研究现状 |
二、国内学术英语需求分析相关研究现状 |
第四节 学术英语口语相关研究现状 |
一、国外学术英语口语相关研究现状 |
二、国内学术英语口语相关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第三节 研究工具 |
一、问卷调查 |
二、半结构式访谈 |
三、课堂观察 |
第四节 数据收集与分析 |
一、数据收集 |
二、数据分析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一节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术英语口语需求总体情况 |
一、学习愿望 |
二、学习动机 |
三、学习策略 |
四、学习材料 |
五、课堂教学 |
六、教师素养 |
七、评估方法 |
第二节 不同类型(性别和专业)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术英语口语需求差异比较 |
一、男女生学术英语口语需求差异比较 |
二、人文社科类和理工科类大学生学术英语口语需求差异比较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发现 |
第二节 教学启示 |
第三节 研究局限 |
第四节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英文文献 |
中文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先验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正式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半结构式访谈提纲 |
附录四 :课堂观察提纲 |
表目录 |
图目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元认知策略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简介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现状 |
1.1.2 英语写作教学出现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元认知理论的定义及结构 |
2.1.1 元认知理论的定义 |
2.1.2 元认知理论的结构 |
2.2 元认知策略的定义及结构 |
2.2.1 元认知策略的定义 |
2.2.2 元认知策略的结构 |
2.3 元认知策略与认知策略的对比 |
2.4 国内外关于元认知策略与英语写作的研究现状 |
2.4.1 国外关于元认知策略与英语写作的研究 |
2.4.2 国内关于元认知策略与英语写作的研究 |
第三章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3.1 问卷 |
3.3.2 测试 |
3.3.3 访谈 |
3.4 实验过程 |
3.4.1 实验前测 |
3.4.2 英语写作元认知策略培训 |
3.4.3 实验后测 |
3.5 元认知策略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步骤 |
3.5.1 传授元认知知识,建立元认知使用意识 |
3.5.2 元认知策略在英语写作中的应用过程 |
3.5.3 实验班元认知策略写作训练教学流程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4.1 问卷信度分析 |
4.2 问卷效度分析 |
4.3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4.4 对元认知意识的定量分析 |
4.5 对英语写作成绩的定量分析 |
4.5.1 写作测试数据分析 |
4.5.2 元认知策略培训对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 |
4.6 写作成绩前后测配对对比分析 |
4.7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4.8 讨论 |
4.8.1 定量分析结果讨论 |
4.8.2 定性分析结果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
5.1 主要研究发现和成果 |
5.1.1 元认知知识的不充分 |
5.1.2 不常使用元认知策略 |
5.2 教学启示和建议 |
5.2.1 学生层面 |
5.2.2 教师层面 |
5.3 本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1:元认知策略调查问卷供前测和后测使用 |
附录2:2018年6月四级作文题目(供前测使用) |
附录3:2018年12月四级作文题目(供后测使用) |
附录4:四级作文评分标准 |
附录5: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基于高阶思维能力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阶思维能力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相关的研究文献综述 |
(一)高阶思维能力的相关研究 |
(二)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的相关研究 |
二、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创新的顶层设计 |
(一)网络教学时空环境下“教与学”过程的重新建构 |
(二)高阶思维能力的聚类 |
(三)“课前、课中、课后”循环教学设计 |
(四)“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深度融合 |
三、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创新的过程设计 |
(一)基于高阶思维能力的课前设计 |
1.差异性教学分组及其任务的设计及实施 |
(1)时间管理。 |
(2)情绪管理。 |
(3)个人形象管理。 |
2. 探究性资源的选取及分享 |
(1)信息搜索与获取能力。 |
(2)信息提取及评判能力。 |
(3)信息使用的道德素养能力。 |
(二)基于高阶思维能力的课中设计 |
1. 英语语言及文化知识分享环节 |
2. 口语输出能力提升环节 |
3. 写作输出能力提升环节 |
(1)选题的创新。 |
(2)语言的创新。 |
(3)观点的创新。 |
(三)基于高阶思维能力的课后设计 |
1. 反思活动的布置及实施 |
(1)课前任务的评判及反馈环节。 |
(2)评判性问题的讨论及思考。 |
(3)课中展示任务的反思。 |
2. 拓展活动的开展 |
四、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保障 |
(一)以教师为主体的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保障 |
1.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
2.教师角色的主动转换及其角色定位 |
3.教师对常用的网络教学及网络教学新技术、新手段的掌握和利用 |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保障 |
1.学生对自己的准确定位 |
2.学生对网络教学平台的有效利用 |
3.学生对教师及“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设计的实时、持续的反思和反馈 |
(三)以管理者为主体的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保障 |
1.管理者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对教师及学生的课堂交互起到有力支撑 |
2.管理者对高校师生所做的技术培训及服务工作 |
结语 |
四、关于非英语专业采用不同形式英语教学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调查研究[J]. 陈丽芳,梁素丽.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1(06)
- [2]应用型本科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思考与探索——以实际案例为基础[J]. 潘向翀. 中国翻译, 2021(06)
- [3]基于SPOC的英语演讲课程混合式学习模式探究[J]. 邵红万.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21(04)
- [4]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歧义容忍度与听力策略的相关性研究[D]. 杨晓琳. 淮北师范大学, 2021
- [5]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研究[D]. 李娅.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6]写长法视角下提升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实证研究[D]. 刘越.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7]一项关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术英语口语需求分析的实证研究[D]. 王小英. 喀什大学, 2021(07)
- [8]元认知策略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刘倩. 喀什大学, 2021(07)
- [9]大学生英语词汇习得与口语能力的相关性研究及教学启示[D]. 唐静文. 南京邮电大学, 2021
- [10]基于高阶思维能力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创新研究[J]. 杜新宇,杨明海.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