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税收成本高的原因分析

我国税收成本高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税收成本偏高的成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凯[1](2021)在《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适应这一新的功能和定位,因此当前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而预算作为财政制度的核心内容,必然要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重要的角色。作为现代财政制度基础的现代预算制度,其目标是“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现代预算制度的基本要素是内容完整、编制科学、执行规范、监督有力、讲求绩效和公开透明,而现代预算制度最直接表现形式就是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预算执行的规范性。预决算差异作为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直接结果,对于充分把握预算管理水平,发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立足于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典型事实,深入分析预决算差异的整体特征和结构特征。在系统呈现预决算差异特征事实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对其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究影响我国预决算差异的主要因素。首先,全方位、多角度明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典型特征和演变趋势。结合我国一般公共预算体系,分别从总量层面、结构层面、区域异质性层面等不同角度对预决算支出差异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其次,根据预决算差异背后的逻辑,归纳总结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并结合我国预算功能取向,为客观认识预决算差异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充分借鉴已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并根据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各阶段的全周期运行特点,从“预算过程+预算结构”两个维度梳理出可能影响预决算差异的技术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管理因素、主体互动因素,并借助实证分析框架进行实证检验。第三,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法,分别利用基于R2的夏普利值分解和MQ指数测度不同因素对预决算差异的贡献度,探寻预决算差异的主要来源,充分认识我国预算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第四,总结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内部动态特征,结合从年初预算--调整预算--决算的预算周期,分析预决算差异在年度内普遍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倒V型模式的原因。最后,通过借鉴美、法、日等国的预算编制和执行实践经验,更清晰认识我国政府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推动我国的预决算差异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各级政府预决算差异具有普遍性,且存在结构性差别。整体特征分析发现:2013年以来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规模均大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支成为预决算差异的突出表现形式;2011年以后预决算差异度出现下降,但绝对规模不降反增,2017年支出预决算差异规模超过2011年达到新高;地方层面的预决算差异规模和差异度均高于中央;省级预决算差异、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三者呈倒“V”形,调整差异通常为正,执行差异通常为负,但是决算数通常仍会大于年初预算数。结构特征分析发现:支出科目越细化预决算差异越大,离散程度越高;中央预决算差异稳定度更高,且在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农林水支出、交通运输支出和节能环保支出等科目预决算差异较大,而地方在一般公共服务、城乡社区支出、节能环保支出、农林水支出等科目预决算差异较大;项目支出预决算差异总体大于基本支出预决算差异。区域特征分析发现,调整差异的区域特征明显,但执行差异的区域特征并不明显,其中东部地区调整差异更小,因此总体来看东部地区预决算差异小于中西部地区。(2)预决算差异具有普遍性、不可预知性、非对称性、成因多样性、适度性,要客观认识预决算差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具有的五大属性决定了预决算差异的复杂性,因此认识预决算差异不能一概而论,要从导致预决算差异的主要成因出发,分类视之,即理性认识客观因素,主动化解不合理因素,鼓励支持节支因素。基于“预算过程+预算结构”二维逻辑框架,将预决算差异的成因归类为六类——技术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管理因素和主体互动因素。(3)通过预算管理主体间的博弈分析发现,财政部门、支出部门和监督部门之间的互动行为影响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执行的规范性,进而影响预决算差异。预算编制过程中,影响支出部门与财政部门之间的博弈均衡的因素有:财政部门对部门预算的削减比例、财政部门审核预算的成本、支出部门虚报预算的成本、财政部门和支出部门的信息不对称从程度会影响预算编制过程的均衡结果。支出部门之间的博弈表明,由于预算规模既定,社会获得公共物品与服务的总量也是一定的,而这种竞争活动是需要相应成本的,其最终结果应该是某种“负和”的社会损失。预算监督过程中,通过分析是否财政结余的博弈过程发现,均衡结果与监督部门对未及时结余的惩罚力度F、实质结余资金规模B、结余后第二年度的削减规模、支出部门选择不结余的处理成本、监督部门选择监督的成本有关。(4)通过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对技术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管理因素的回归发现,经济不确定程度、转移支付占比、晋升压力、政策不确定性、潜在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速、财政支出结构、财政透明度会显着影响预决算差异。内部动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各因素的作用路径不同,对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的影响存在不同,部分因素在调整差异中显着而执行差异中不再显着——经济预测偏差、财政收入增速和财政透明度,部分因素在调整差异中不显着而预算执行差异中显着——经济不确定程度、财政分权、政策不确定性、潜在GDP增长率、人均GDP。(5)通过利用Shapely分解和MQ指数对预决算差异影响因素的贡献度分解,发现我国的预决算差异最主要的来源是制度因素和管理因素,并同时受到经济因素影响。其中制度因素主要作用于影响调整差异,管理因素在执行差异中的作用更为明显。(6)预决算差异的成因具有地区异质性,通过分析发现东部地区贡献度最高的三个因素分别为官员晋升压力、财政收入增速、财政分权;中部地区贡献度最高的三个因素分别为财政分权、人均GDP和转移支付占比;而西部地区贡献度最高的三个因素分别为财政收入增速、经济增速和转移支付占比。时间异质性分析发现,随着时间的延续,影响因素结构存在一些规律性变动——转移支付的贡献度呈下降趋势,宏观经济预测差异的贡献度呈上升趋势。总体来说,我国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预决算差异。我们要客观认识预决算差异,分类施策——“理性认识客观因素,主动化解不合理因素,鼓励支持节支因素”,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执行效率,更好履行政府受托责任。要认识到我国当前阶段预决算差异的主要成因是制度性因素和管理因素,以及预算调整差异和预决算执行差异性质的不同,未来需不断优化制度并强化预算管理。具体政策建议为:一是不断完善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加强财政预算法治化建设。二是加强各项制度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体制,理顺政府间收支责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三是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提高宏观预测能力,并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加快推进项目支出标准建设,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四是进一步规范预算执行管理,规范预算调整流程,建立预算调整控制机制。五是优化制度设计,协调预算主体良性互动,完善预算监督体系,营造公开透明预算环境。六是强化绩效意识,将预决算差异纳入预算绩效管理。

赵燕妮[2](2021)在《税收征管体制改革背景下F县税收征管成本优化研究》文中认为2018年12月底,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全国省市县乡近2.3万个新税务机构逐级统一顺利挂牌,省以下国税地税机构合并完成,这一重大决策既优化了税收征管成本,也大大降低了纳税和缴费成本。但合并后部分基层税务机关在部门设置中合并了原来相同的部门,保留了原来设置不同的部门,机构变得冗余。此外,经测算,2020年度全国税务局系统21-30岁人数占比17.48%,31-40岁人数占比仅为15.86%,41-50岁人数占比36.38%,51-60岁人数占比30.28%,由此可见近年来税务系统普遍存在人才断层、中坚力量不足、老龄化现象严重的问题。机构设置冗余会使“内耗”增加,人才断层等问题会导致税务机关不得不雇佣更多的临聘人员,增加成本投入和管理难度,最终必然会导致税收征管成本显着增高。因此基层税务机关在合并后仍存在一些需要优化的税收征管成本问题。本文以F县为例,研究了征管体制改革后F县税务机关仍存在的税收征管成本偏高等问题,为基层在税收征管体制改革过程中如何优化征管成本提供了具体建议。本文以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为背景,发现当前F县税务局改革成效显着,但以F县税务局所属的山西省税务系统税收征管成本率来看,税收征管成本相比全国平均水平仍然偏高,此外F县在税收征管成本管理方面还存在机构设置冗余和人员配置方面的问题,通过对F县税务机关日常征管过程中存在的难点进行分析,进一步挖掘出信息不对称现象、成本不公开和成本管理不足、外部经济税收环境制约的问题,从而提出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后F县税务局优化税收征管成本的对策和建议:一是持续精简机构设置,以新公共管理为理念的税收征管模式;二是制定长期合理的人事招录计划、盘活部门间人员的流动性、增强人员管理水平;三是通过新公共服务理念提升纳税服务水平,强化税收征管技术手段,从而提升信息共享能力;四是加强税收征管成本管理,主动公开成本数据,保持收支透明,五是主动作为积极改善外部环境。为各地县区级税务机关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税收征管成本提供了思路,为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提供了可行性建议。

王旭[3](2021)在《金地集团长春地产公司纳税筹划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整体的利润水平呈下滑趋势,但是从经济发展结构来看,房地产行业依然贡献着较大的增长量。在国家及政府的调控和监管下,“房住不炒”、“租售并举”等紧缩性、调控性政策,有效抑制房价非理性增长。房地产业在面临政策及市场双重挤压的形势下,加之房地产业自身特点——成本高、投资大、周期长,行业利润水平持续下降。纳税筹划是提升利润水平进而增强行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金地集团长春地产公司存在因纳税筹划不完善而导致的税金损失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房地产企业具有普遍性,所以本文以金地集团长春地产公司为例,研究其增值税、土地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管理的问题。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内容以及理论基础等。如提高房地产企业在当前政策环境及市场环境下的利润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行业竞争力,应该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第二章主要介绍金地集团长春地产公司的基本情况,包括公司的发展历史、纳税情况以及纳税筹划管理现状;说明金地集团长春地产公司存在的有关增值税、土地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的主要纳税筹划管理问题,通过数据具体阐明以上三大税种产生税金损失的问题。第三章主要针对金地集团长春地产公司已发现的税金损失问题,通过分析项目各环节经营过程、国家与当地相关税收政策法规以及公司管理制度等方面,对税金损失问题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第四章主要根据金地集团长春地产公司的税金损失成因,从完善经营规划、合理运用税收政策、优化公司管理制度等角度,对各税种提出有效的降低税金损失的策略方案,以实现合法、合理的纳税筹划。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纳税筹划是一项系统的覆盖各业务条线的工作,并且贯穿于项目开发全周期。全面的纳税筹划思路以及有针对性的增值税、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手段将有效降低税金损失,对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利润率和行业竞争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唐俊[4](2021)在《重庆市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A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管理欠规范、效益不稳定、资金匮乏、违约风险偏高,在融资方面,相较大型企业而言,长期处于“强位弱势”地位,时常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因此,本文结合重庆中小企业及A公司融资现状,剖析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及成因,探索政银企相互协作的融资模式,对于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金融抑制、信贷配给等相关理论,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等方式,了解重庆中小企业及A公司融资的现实需求和客观现状,分析了影响中小企业获得信贷支持和上市融资的困境及成因,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供中小企业、政府部门及金融机构参考。全文共七部分:第一部分阐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等内容;第二部分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形成对本文研究对象的整体逻辑框架,并对目前国内外中小企业融资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第三部分界定中小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的概念和内涵,明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阐述信息不对称、金融抑制以及信贷配给等相关理论,为科学有效地解释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成因提供理论基础;第四部分通过阐述重庆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并以A公司为案例分析对象,发现重庆中小企业面临融资渠道单一、手续繁、成本高、额度低、期限短等困境;第五部分挖掘相关理论及现有文献研究成果,结合融资现状和融资困境,发现造成重庆当前融资困境的主要成因是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监管信息技术不足、违约风险偏高、金融产品存在供需错配、金融机构尽职免责和激励机制待完善。第六部分提出重庆中小企业优化融资环境对策建议,为中小企业、政府部门及金融机构决策提供参考;第七部分总结并提出研究结论,对未来相关研究提出展望。研究结论:一是大部分重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依靠银行信贷,上市融资存在较大局限性;为了顺利获得银行信贷支持,中小企业应建立多渠道融资内部管理机制、企业信息披露和资金使用数据库、“政银企”互动机制、融资管理与风险管控机制,强化管理者履职责任风险意识,为获取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和政府部门政策扶持主动提供真实有效的“精准画像”;二是政府部门应强化上市服务和宣传培训力度,规范信贷服务中介机构,加快中小企业信用立法建设,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加大信贷风险补偿力度,将相关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对相关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反馈;三是金融机构应提升证券类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对中小企业“精准画像、评级、服务”能力,强化“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加强金融产品迭代和创新,提升对中小企业信贷违约预警与防范能力,切实有效地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政银企三方协作,弥补市场失灵和减少制度失灵,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最终助力重庆中小企业生存和创新发展。

刘小凤[5](2020)在《AS跨国集团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步伐加快,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开始在海外投资,以最初的“中”字头国企为首,华为、腾讯等大型民营企业紧跟其后,中小民营企业也加速布局海外。AS跨国集团作为国内成立较早且排名前十大计算机耗材企业,在国内外贸易快速上升同时,积极寻求海外驻点,先后在印度、阿联酋、肯尼亚、乌干达设立子公司,开疆拓土,大力扩展销售领域。但中小民营企业由于盘子小、内部管理关系混乱,其在对外投资和自身管理中会遭遇来自文化、政治、环境等方方面面的不确定性。如果不提高警惕,提前做好防范工作和补救措施,极易做出错误决策而给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甚至倒闭。鉴于此,本文对AS跨国集团财务风险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分析。本文基于文献综述,首先梳理了财务风险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接着着重介绍了AS跨国集团行业背景,近五年财务管理状况;基于集团财务状况,通过实地访谈集团高管,充分挖掘其财务数据,并运用相关财务能力指标识别出其潜在的财务风险及其具体风险因子;采用调查问卷法和层次分析法进一步评价各风险因子对AS跨国集团财务风险影响系数,并对影响系数进行高低排序;重点分析其财务风险内部形成原因和外部环境变化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建立AS跨国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框架,逐一提出相应风险控制方案、优化建议及监督保障措施,并得出结论。通过以上分析,结合AS跨国集团实际经营状况,本文逐一提出针对具体财务风险的管控措施和完善内部业务流程控制体系、规范重大决策审批流程、健全财务预算管理、加强公司内部风险审计、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等风险控制方案的监督保障措施。对AS跨国集团未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对其他跨国民营企业优化自身风险控制结构,防范财务风险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王舒[6](2020)在《H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世界产业围绕技术路线主导权、价值链分工、产业生态的竞争加剧与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等国家战略的实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任务: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显着增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融合创新、转型升级,对企业资金链造成压力。因此,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势必需要以更审慎的态度考虑资金的获得方式、规划公司的资本结构,以期促进公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本文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与资本结构理论,以软件和信息技术行业的H公司作为案例对象展开资本结构优化研究。首先,在回顾分析H公司的基本情况、经营现状和财务情况的基础上,从H公司的总资产构成、负债构成与股权构成三方面进行纵向趋势与横向行业比较分析资本结构现状并且对比国资委《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相关指标,将存在问题概括为负债水平相对较高、负债结构严重失衡、融资方式较为单一、股权结构缺乏制衡;鉴于此,结合公司实际分析成因。其次,运用最佳负债水平模型测算H公司静态最优资本结构;在此基础上,动态优化H公司的资本结构,即定性分析内外部因素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方向,运用熵权法定量分析内外部因素对H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权重,为制定优化方案提供指引;随后综合静态优化与动态优化结果以确定H公司的资本结构优化区间,并且利用曲线估计回归法检验以证明该区间的合理性。再次,根据H公司资本结构存在问题,以所确定的资本结构优化区间为指引,从控制负债水平、调整负债结构、丰富融资方式、优化股权结构四方面入手,设计相应的资本结构优化具体方案。最后,分析资本结构优化方案的预期效果与提出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从而为H公司和同行业其他公司进行资本结构优化提供参考。

举营[7](2020)在《延边地区民营企业税负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民营经济是稳定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也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过去40多年的改革和开放中,中国民营企业历经曲折,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并在稳定增长、推动创新、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发展,通过深入推进“放管服”、“最多跑一次”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不断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通过依法保护民营企业权益,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继续发展壮大,极大的提振了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在延边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民营企业在经济增长、劳动就业再落户、技术创新、财政收入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大背景下,延边地区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向东延伸和吉林省开发开放的桥头堡,民营经济通过转型升级、延伸业务范围、拓宽市场领域等方式不断提升了企业活力,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资金短缺、运营成本过高、现行税收政策不匹配等问题和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延边地区民营企业的发展。目前,专门研究延边地区民营企业税负方面的文献较少。本文立足延边地区实际,依据民营企业相关税负理论,大量运用近五年来延过地区财政、税收和民营企业经营等方面数据,运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企业规模、企业税收、纳税贡献率、总体税负等方面进行数据测算,总结出延边地区民营企业数量占延边地区所有企业99.6%,税收总体规模总体达延边地区总税收四成以上,纳税增长率和企业贡献率均处于平稳发展态势。通过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增值税税负、所得税税负和税金及附加税负等相关税负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延边地区民营企业税收负担水平整体低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税负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为促进延边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本文从税收法律、企业属性、区域因素等方面对延边地区民营企业的税负水平进行成因分析,并从财税制度、税收征管能力、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自身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对国家下一步制定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提供现实理论参考,对保持延边地区民营企业税负水平在合理区间、激发民营经济活力、长远提升延边地区税源经济建设质量、促进延边地区民营企业实现更大发展方面,有着积极作用。

仇煜玮[8](2020)在《乌兰察布市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要落地生根,让企业轻装上阵。2019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减税降费政策实施做出了最新部署: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要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要让减税降费直达市场主体,政策有效且普惠,影响直接而深刻。本文以乌兰察布市为研究主体,以财政数据、税务数据及统计年鉴数据作为基本数据,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计量原理以及西方供给学派理论等作为理论依据,采用税负高低测量指标、弹性系数和税负痛感指数以及实际税负、减税率等多维度衡量指标作为标尺,从地域、税费种类别、不同规模企业及行业产业类别领域视角着眼,采用比较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时间序列法、问卷调查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等分析方法,详细地归纳总结了乌兰察布市区域概况、税负概况和减税降费效应概念、我国减税政策的演变;为便于后续研究,作者引入广度深度概念,将减税降费政策量化,从不同视角下着眼,运用多维度指标及量化后的政策指标解析了乌兰察布市减税降费政策现状,并简单的拟合了税负、政策等相关关系趋势线;对不同口径地方税负信度及协调平衡性加以分析;利用面板数据对可能影响地方税负的四类19个参变量(影响因素)进行了多元回归拟合实证分析,探讨了乌兰察布市税负的影响因素;针对乌兰察布市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经验及相关文献,展开了进一步剖析;此外文章最后为促使乌兰察布市更好地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提出了几点保障性措施及针对落实过程中需注意的关键性节点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

李金双[9](2020)在《D市税务局石化企业税收风险识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特点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推动了税收征管客观环境的变化。从前的“人盯户,票管税”的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飞速发展的新形势给税收工作带来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新型的税收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能否做好税收风险识别工作关系到整个税收风险管理过程能否顺利开展以及应对成效的好坏,在整个税收风险识别过程中,税收风险识别指标模型建设又是基础性的步骤和关键性的环节。但是,相较于风险识别先进的国外一些国家而言,我国的税收风险识别的理论和实践均处于理论起步和实践探索的阶段,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急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探索解决存在的问题的方式方法。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目前税收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成效。因此,全面了解目前税收风险识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怎样攻破目前税收风险识别过程中存在的难点,是现阶段税务局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论文运用公共管理学知识,以D市税务局石化企业税收风险识别为研究对象,在查阅多方面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D市税务局石化企业税源结构特点和税收风险特征,采用文献研究法、关键指标法、实证分析法,分析在新的经济形式及征管体制下如何做好石化企业税收风险识别工作,使税收风险识别在整个石化企业税收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好导向作用。论文通过对相关理论的阐述,以及D市石化企业税收风险特点的分析并深入了解了D市税务局石化企业税收风险识别的现状,总结其存在制度不规范,组织体系不健全,涉税数据单一、质量不高,平台建设滞后,税收风险识别人才短缺,现有的零散的税收风险识别指标缺乏科学性等诸多问题。在深入分析问题成因的基础上,开展了D市税务局石化企业税收风险识别指标模型设计,并通过实例进一步验证了该指标模型的科学性及准确性。最后,从D市税务局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D市税务局石化企业税收风险识别的保障措施,从而全面提高D市税务局石化企业税收风险识别的水平。

武宵旭[10](2020)在《资本错配对中国上市企业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作为经济体供给端的基本单元以及社会财富和价值的主要创造者,其投资活动和生产经营行为直接关乎宏观经济层面的供给质量。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从经济增长数量向经济发展质量转变的攻坚期。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是新常态下中国“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经济体制的重要保障。然而,资本要素市场改革滞后所引致的资本价格扭曲、资本错配严重掣肘了中国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并成为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社会整体生产效率中一块不容忽视的“绊脚石”。鉴于此,本文从资本结构性配置视角,利用2007-2018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微观数据,探究资本错配对中国上市企业行为的影响。结合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既定战略目标、当下日益凸显的“脱实向虚”格局、开放型经济体制构建的发展新模式以及“减税降费”政策等事实,分别从企业创新、企业金融化、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企业税负四个维度,深入而全面地考察资本错配对中国上市企业行为动态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资本错配所导致的企业资本使用成本与生产率“错位”,虽然使得一部分企业因资本使用成本过低而获得了比较优势,但这一非市场力量维持的竞争优势并不具备可持续性,且进一步恶化了企业间的要素禀赋结构,在整体上降低了中国上市企业的发展质量。具体地:(1)资本错配抑制了企业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的增长,提高了企业创新风险,造成创新的实质性损失。相比于中小板和创业板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外资企业,资本错配对主板上市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和国内企业创新活动的冲击更加严重。表面上,融资约束的正向中介效应削弱了资本错配对国有企业创新数量的负向作用,提高了民营企业创新质量,降低了整体企业创新风险,但在实质上,资本错配通过变相提高高生产率民营企业的资本使用成本,加剧民营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进一步提高了民营企业的创新风险,造成其创新数量的下降和社会整体的创新损失。加快矫正金融要素市场扭曲,建立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监管体系,充分推动资本要素市场化,是有效化解当前中国企业创新投融资困境,减少企业创新损失的关键所在。(2)资本错配助推了企业金融化行为,并造成金融渠道获利减少。该效应存在非对称性,在国有企业、第二产业企业、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金融化更为凸显;在民营企业、小规模企业、第一和第三产业企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企业,金融渠道获利更减少更为明显。进一步地,结合企业生产率,发现资本错配主要通过提高低生产率企业的金融化程度而加剧了整体企业的金融化,通过降低低生产率企业的金融渠道收益而减少了整体企业金融渠道收益,对高生产率企业则不存在显着影响。机制研究表明,资本错配增强企业金融化的作用主要通过降低企业实体利润率、增加企业短期贷款渠道而实现。同时,实体利润率的减少和短期贷款的增加可以弱化资本错配对企业金融渠道获利的负向影响。因此,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资本错配所导致的企业资本使用成本与生产率错位对企业金融化的助推,进一步提高企业实体利润率,化解企业生产投资中所面临的“短贷长投”现象。(3)资本错配促进了中国企业OFDI水平的提高,且对国内企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大规模企业的促进作用更为突出。同非避税投资、“顺梯度”投资相比,国内企业的“逆梯度”投资和避税投资显着上升,即资本错配所引致的部分OFDI存在制度逃离和避税动机。此外,资本错配显着降低了企业的OFDI决策、非避税投资决策以及向低、中、高收入国家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可能性,但明显提高了企业的避税投资倾向。由资本错配所引致的OFDI会对国内投资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按照企业所有制、要素密集度和企业规模划分样本发现,该替代作用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大规模企业中更为严重;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存在异质性,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其海外投资水平的提升会缓解资本错配对国内投资的负向影响。在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背景下,我们不仅需要关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数量,还要认识到其OFDI可能存在的风险及“质量”问题。加快现代金融体系建设、降低行业内企业间的资本错配,结合中国企业“走出去”需求,完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措施,是提高中国企业OFDI质量,充分发挥内引外联作用,实现国内投资与海外投资良性互动,减少中国资本外逃的关键所在。(4)资本错配弱化了“减税降费”政策的有效性,显着提高了上市企业的实际税负,且主要提高了民营上市企业、小规模上市企业、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企业这类“弱势”企业的税负水平。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创新产出以及金融化水平的提升均可以缓解资本错配对企业实际税负的提升作用,帮助企业降低税负。政府补贴对企业税负的降低作用会随着资本错配程度的加重而有所下降。在资本错配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政府补贴越多,企业税负越高,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中国纳税实务中“列收列支”问题的存在。在财政分权大框架下,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化改革,优化税制结构,是扩大中国整体税基水平,实现“减税降费”政策持续有效发挥的重要抓手。本研究所得结论揭示了资本错配和企业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更深刻地理解当前上市企业行为动机提供了新视角。在丰富和拓展有关要素资源配置、企业创新、企业金融化、对外直接投资和企业税负等相关文献的同时,也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增加了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

二、我国税收成本偏高的成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税收成本偏高的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思路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内容、框架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预决算差异
        1.4.2 预算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
        1.4.3 预决算差异度
    1.5 本文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研究创新
        1.5.2 本文研究不足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预决算差异的文献综述
        2.1.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2.1.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2.1.3 文献评述
    2.2 预决算支出差异分析的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官僚预算最大化理论
        2.2.3 晋升竞争理论
        2.2.4 政府预算管理相关理论
3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典型事实分析
    3.1 一般公共预算管理的制度现状分析
        3.1.1 预算编制的制度现状
        3.1.2 预算执行的制度现状
        3.1.3 决算审查的制度现状
        3.1.4 结转结余的制度现状
        3.1.5 其它相关制度现状
    3.2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整体特征分析
        3.2.1 全国层面
        3.2.2 中央与地方层面
        3.2.3 省级层面
        3.2.4 部门预算层面
    3.3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结构特征分析
        3.3.1 全国层面
        3.3.2 中央与地方层面
        3.3.3 省级层面
    3.4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区域特征分析
    3.5 中国预决算差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5.1 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立法层级不够高
        3.5.2 制度建设缺乏系统性,调整差异较大
        3.5.3 公共决策与预算衔接不畅
        3.5.4 部门自由裁量权缺乏有效约束
        3.5.5 预算管理不完善,预算执行监管不到位
        3.5.6 约束机制不健全,未充分纳入绩效管理
    3.6 本章小结
4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分析及成因研究
    4.1 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分析
        4.1.1 普遍性
        4.1.2 不可预知性
        4.1.3 非对称性
        4.1.4 成因的多样性
        4.1.5 适度性
    4.2 中国预决算差异的基本判断
    4.3 预决算差异的分析框架及影响因素分析
        4.3.1 技术因素
        4.3.2 制度因素
        4.3.3 政策因素
        4.3.4 经济因素
        4.3.5 管理因素
        4.3.6 主体互动因素
    4.4 预决算差异管理的客观定位
    4.5 本章小结
5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主体博弈分析
    5.1 预决算差异的主体博弈概述
    5.2 预算编制:支出部门与财政部门之间的博弈
        5.2.1 支出部门与财政部门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5.2.2 部门预算编制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5.2.3 不完全信息两期序贯博弈(部门预算博弈策略)
    5.3 预算编制:支出部门之间的博弈
        5.3.1 博弈特点
        5.3.2 策略空间
        5.3.3 模型的建立与推导
        5.3.4 均衡分析
    5.4 预算监督:支出部门与监督部门之间的博弈
        5.4.1 博弈特点
        5.4.2 策略空间
        5.4.3 模型的建立与推导
        5.4.4 均衡分析
    5.5 影响因素分析与政策启示
        5.5.1 主体博弈因素分析
        5.5.2 政策启示
6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影响因素实证检验分析
    6.1 回归模型设定
        6.1.1 静态面板模型
        6.1.2 动态面板模型
    6.2 变量与数据来源说明
    6.3 预决算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
    6.4 预算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成因的实证结果
    6.5 时空异质性分析
        6.5.1 地区异质性分析
        6.5.2 时间异质性分析
    6.6 稳健性检验
    6.7 本章小结
7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成因的贡献度分解
    7.1 测度贡献度的基本原理
        7.1.1 基于R~2的贡献度指标——夏普利值分解
        7.1.2 基于方差分解和均值分解的MQ指数
    7.2 预决算差异的贡献度分解
        7.2.1 基于R~2的贡献度指标
        7.2.2 基于方差分解和均值分解的MQ指数
    7.3 预决算差异贡献度的内部动态分析
        7.3.1 基于R~2的贡献度指标
        7.3.2 基于方差分解和均值分解的MQ指数
    7.4 时空异质性分析
        7.4.1 地区异质性分析
        7.4.2 时间异质性分析
    7.5 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的主要成因
        7.5.1 调整差异的成因分析
        7.5.2 执行差异的成因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预决算差异的国际比较研究
    8.1 美国
        8.1.1 美国联邦政府支出预决算差异状况
        8.1.2 美国预决算差异管理实践
    8.2 日本
        8.2.1 日本财政支出预决算差异状况
        8.2.2 日本预决算差异管理实践
    8.3 法国
        8.3.1 法国财政支出预决算差异状况
        8.3.2 法国预决算差异管理实践
    8.4 国际经验及启示
        8.4.1 健全法律体系,提高预算法治化水平
        8.4.2 预算编制科学精细,预算执行规范有序
        8.4.3 严控预算调整,强化监督问责
        8.4.4 预算信息充分公开,提高预算管理透明度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预决算差异管理的基本原则
        9.2.1 坚持预算法定原则
        9.2.2 坚持问题导向原则
        9.2.3 坚持权责一致原则
        9.2.4 坚持系统观念
    9.3 相关政策建议
        9.3.1 加强财政预算法治化建设
        9.3.2 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各项制度有效衔接
        9.3.3 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降低预算调整差异
        9.3.4 增强预算执行规范性,严控预决算执行差异
        9.3.5 完善预算监督约束体系
        9.3.6 预决算差异充分纳入绩效管理
参考文献
附录一:2016-2019年中央部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情况(59个部门)
附录二:各国预算和决算相关数据
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2)税收征管体制改革背景下F县税收征管成本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背景
    研究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目标
    研究方法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税收征管成本的一般理论
    1.1 内涵
        1.1.1 概念
        1.1.2 构成
        1.1.3 特点
    1.2 计算及影响因素
        1.2.1 计算方法
        1.2.2 影响因素
    1.3 理论基础
        1.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1.3.2 新公共管理理论
        1.3.3 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二章 税收征管体制改革下F县税收征管现状
    2.1 改革后F县税务局基本情况
        2.1.1 机构设置
        2.1.2 人员配置
        2.1.3 税收征管情况
    2.2 F县税收征管成本管理现状
        2.2.1 优化税收征管成本作用显着
        2.2.2 F县税收征管的内部优势
        2.2.3 仍存在成本偏高等问题
第三章 F县税收征管成本管理的问题
    3.1 机构设置冗余
        3.1.1 组织结构划分细
        3.1.2 部门间职能区分不明显
    3.2 人事招录、管理不足
        3.2.1 人事招录计划的短期性
        3.2.2 部门间人员流动性差
        3.2.3 对临聘人员管理不严
    3.3 信息不对称现象增加
        3.3.1 内部信息不对称现象加重
        3.3.2 与外部信息不对称
    3.4 成本监管不足
        3.4.1 监督主体变得单一
        3.4.2 成本意识薄弱
第四章 F县税收征管成本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4.1 过渡时期的暂时做法
    4.2 人事管理的短期性、固定性
        4.2.1 政府活动扩张法则下短期过度扩张
        4.2.2 人事安排的固定性
        4.2.3 人员管理制度落实不严
    4.3 未建立健全信息交换机制
        4.3.1 征纳互动少
        4.3.2 内外部信息交互平台缺失
    4.4 基层缺乏成本公开制度
    4.5 外部环境滞后
        4.5.1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4.5.2 税收的外部环境滞后
第五章 F县优化税收征管成本的建议
    5.1 精简机构设置
        5.1.1 保障基本职能为前提
        5.1.2 新公共管理下的税收征管模式
    5.2 优化人事招录、管理
        5.2.1 制定目标长远的人员招录计划
        5.2.2 继续提升人事管理水平
        5.2.3 对临聘人员从严管理
    5.3 加强信息共享能力
        5.3.1 新公共服务理念下提升纳税服务
        5.3.2 迈向税收征管数字化
    5.4 完善税收征管成本管理体系
        5.4.1 平衡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
        5.4.2 将税收成本纳入绩效考评
    5.5 积极改善外部环境
        5.5.1 加强对涉税专业服务机构的管理
        5.5.2 深入开展税收志愿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金地集团长春地产公司纳税筹划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2章 金地集团长春地产公司纳税筹划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金地集团长春地产公司基本情况简介
    2.2 金地集团长春地产公司纳税筹划管理现状
    2.3 金地集团长春地产公司纳税筹划管理问题
第3章 金地集团长春地产公司纳税筹划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3.1 项目增值税税金损失的成因分析
    3.2 项目土地增值税税负高的成因分析
    3.3 项目企业所得税税金损失的成因分析
第4章 金地集团长春地产公司纳税筹划管理策略
    4.1 项目增值税税金损失的纳税筹划管理策略
    4.2 项目土地增值税税负高的纳税筹划管理策略
    4.3 项目公司企业所得税税金损失的纳税筹划管理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重庆市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A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3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
        3.1.1 中小企业
        3.1.2 中小企业融资
    3.2 相关理论基础
        3.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3.2.2 金融抑制理论
        3.2.3 信贷配给理论
4 重庆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4.1 重庆中小企业现状分析
        4.1.1 重庆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4.1.2 重庆中小企业融资政策分析
        4.1.3 重庆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4.2 重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4.2.1 融资渠道较为单一
        4.2.2 融资过程手续繁杂
        4.2.3 融资成本费用偏高
        4.2.4 融资资金额度较低
        4.2.5 融资资金期限较短
    4.3 重庆中小企业融资A公司案例分析
        4.3.1 A公司简介
        4.3.2 A公司融资现状分析
        4.3.3 A公司融资问题分析
        4.3.4 A公司未来融资计划
5 重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成因分析
    5.1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
    5.2 中小企业监管信息技术不足
    5.3 中小企业违约风险偏高
    5.4 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存在供需错配
    5.5 金融机构尽职免责和激励机制待完善
6 重庆中小企业优化融资环境对策建议
    6.1 中小企业措施建议
        6.1.1 建立多渠道融资内部管理机制
        6.1.2 建立企业信息披露和资金使用数据库
        6.1.3 建立“政银企”互动机制
        6.1.4 建立融资管理与风险管控机制
        6.1.5 强化管理者履职责任风险意识
    6.2 政府部门政策建议
        6.2.1 强化上市服务和宣传培训力度
        6.2.2 规范信贷服务中介机构
        6.2.3 加快中小企业信用立法建设
        6.2.4 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6.2.5 加大信贷风险补偿力度
    6.3 金融机构对策建议
        6.3.1 提升证券类金融机构服务能力
        6.3.2 提升对中小企业“精准画像、评级、服务”能力
        6.3.3 强化“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
        6.3.4 加强金融产品迭代和创新
        6.3.5 提升对中小企业信贷违约预警与防范能力
7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5)AS跨国集团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3.1 财务风险定义及分类
        1.3.2 财务风险识别及评价
        1.3.3 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路线
第二章 AS跨国集团背景及财务状况
    2.1 AS跨国集团背景介绍
        2.1.1 AS跨国集团基本情况
        2.1.2 AS跨国集团组织架构
        2.1.3 AS跨国集团主营产品
    2.2 打印耗材行业背景介绍
        2.2.1 国内外打印耗材出货量
        2.2.2 国内打印耗材企业
        2.2.3 AS集团与竞争对手比较
    2.3 AS跨国集团财务状况介绍
        2.3.1 总体状况
        2.3.2 偿债能力
        2.3.3 盈利能力
        2.3.4 营运能力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S跨国集团财务风险识别及评价
    3.1 AS跨国集团财务风险识别
        3.1.1 集团实地访谈
        3.1.2 筹资风险识别
        3.1.3 投资风险识别
        3.1.4 营运风险识别
    3.2 AS跨国集团财务风险评价
        3.2.1 评价方法选择
        3.2.2 构建层次模型
        3.2.3 设计调查问卷
        3.2.4 构造判断矩阵
        3.2.5 样本一致性检验
        3.2.6 计算权重系数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S跨国集团财务风险形成机制分析
    4.1 AS跨国集团财务风险内部形成机制分析
        4.1.1 筹资风险形成机制分析
        4.1.2 投资风险形成机制分析
        4.1.3 营运风险形成机制分析
    4.2 AS跨国集团财务风险外部形成机制分析
        4.2.1 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4.2.2 文化差异的影响分析
        4.2.3 国家政策的影响分析
        4.2.4 行业周期的影响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S跨国集团财务风险控制方案及监督保障措施
    5.1 AS跨国集团财务风险控制方案
        5.1.1 AS跨国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框架
        5.1.2 筹资风险控制方案
        5.1.3 投资风险控制方案
        5.1.4 营运风险控制方案
    5.2 AS跨国集团财务风险控制监督保障措施
        5.2.1 完善集团内部控制体系
        5.2.2 规范重大决策审批流程
        5.2.3 健全财务预算管理
        5.2.4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H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与拟创新点
        1.5.1 技术路线图
        1.5.2 拟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分析
    2.1 资本结构概念
    2.2 资本结构相关理论
        2.2.1 传统折衷理论
        2.2.2 权衡理论
        2.2.3 优序融资理论
    2.3 资本结构优化方法
        2.3.1 资本结构静态优化方法
        2.3.2 资本结构动态优化方法
第三章 H公司资本结构现状与存在问题
    3.1 H公司概况
        3.1.1 H公司基本情况
        3.1.2 H公司经营现状
        3.1.3 H公司财务状况
    3.2 H公司资本结构现状
        3.2.1 总资产构成现状分析
        3.2.2 负债构成现状分析
        3.2.3 股权构成现状分析
    3.3 H公司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
        3.3.1 负债水平相对较高
        3.3.2 负债结构严重失衡
        3.3.3 融资方式较为单一
        3.3.4 股权结构缺乏制衡
    3.4 H公司资本结构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4.1 负债水平相对较高的成因分析
        3.4.2 负债结构严重失衡的成因分析
        3.4.3 融资方式较为单一的成因分析
        3.4.4 股权结构缺乏制衡的成因分析
第四章 H公司资本结构优化方案设计
    4.1 H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目标与原则
        4.1.1 H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目标
        4.1.2 H公司资本结构优化原则
    4.2 H公司资本结构优化思路
    4.3 H公司资本结构的静态优化设计
        4.3.1 H公司资本结构静态优化方法的选择
        4.3.2 H公司静态最优资本结构水平的测算
    4.4 H公司资本结构的动态优化设计
        4.4.1 影响H公司资本结构的内外部因素定性分析
        4.4.2 影响H公司资本结构的内外部因素定量分析
        4.4.3 确定资本结构优化的调整额度
    4.5 H公司资本结构优化区间的确定与检验
        4.5.1 H公司资本结构优化区间的确定
        4.5.2 H公司资本结构优化区间的检验
    4.6 实现H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的具体方案
        4.6.1 达到资本结构优化区间的设计路径
        4.6.2 控制负债水平的具体方案
        4.6.3 调整负债结构的具体方案
        4.6.4 丰富融资方式的具体方案
        4.6.5 优化股权结构的具体方案
第五章 H公司资本结构优化方案预期效果及保障措施
    5.1 H公司资本结构优化方案预期效果分析
    5.2 实施资本结构优化方案可能遇到的问题
        5.2.1 方案收效缓慢
        5.2.2 缺乏资本结构优化意识
        5.2.3 欠缺专业人才
        5.2.4 加剧同业竞争
    5.3 实施资本结构优化方案的保障措施
        5.3.1 制度保障措施
        5.3.2 治理保障措施
        5.3.3 资金保障措施
        5.3.4 人员保障措施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7)延边地区民营企业税负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与不足点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点
第二章 民营企业税负的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民营企业的概念
        2.1.2 税负概念
    2.2 税负分类
        2.2.1 按税收负担层次区分
        2.2.2 按税负归宿区分
        2.2.3 按税负转嫁性区分
        2.2.4 按衡量方式区分
    2.3 税收与经济的相关理论
        2.3.1 税收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理论
        2.3.2 税收弹性理论
        2.3.3 平衡预算理论
第三章 延边地区民营企业税负分析
    3.1 税收现状
        3.1.1 产业结构
        3.1.2 企业类型
        3.1.3 税收增长趋势
        3.1.4 税收规模
        3.1.5 宏观税负
    3.2 民营企业税收现状
        3.2.1 企业规模
        3.2.2 企业税收
        3.2.3 纳税贡献率
        3.2.4 总体税负分析
    3.3 民营企业税负现状及分析
        3.3.1 增值税税负
        3.3.2 所得税税负
        3.3.3 税金及附加税负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延边地区民营企业高税负水平分析
    4.1 税收法律法规
        4.1.1 税收法律
        4.1.2 税收政策
        4.1.3 财政体制
        4.1.4 社会负担
    4.2 企业属性
        4.2.1 行业结构
        4.2.2 产权性质
        4.2.3 垄断地位
        4.2.4 企业能力
    4.3 区域因素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降低延边地区民营企业税负的对策
    5.1 财税制度方面
        5.1.1 深化税制改革
        5.1.2 优化财政体制改革
        5.1.3 强化结构性减税效果
        5.1.4 推行差异化缴费比例
    5.2 强化税收征管能力
        5.2.1 发挥税收征管效能
        5.2.2 改进纳税服务水平
        5.2.3 加大减税降费力度
        5.2.4 优化企业营商环境
    5.3 提升延边经济发展竞争力
    5.4 加强企业自身建设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乌兰察布市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1.研究背景
        2.理论意义
        3.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相关研究
        3.文献评价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五)研究思路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减税降费效应概念
        2.税负高低测量多维度分析指标
        3.弹性系数
        4.税负痛感衡量指标
        5.协调平衡性差异分析系数
    (二)理论基础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2.新公共管理理论[35]
        3.计量学原理及计量经济学原理理论
        4.供给学派理论
二、乌兰察布市地域税负及减税降费政策概况
    (一)乌兰察布市区域概况
        1.地域概况
        2.税负概况
    (二)我国减税政策的演变
    (三)乌兰察布市减税降费政策梳理及量化计量分析
        1.按时间线进行梳理
        2.按税种类别进行梳理
        3.减税降费政策减免广度和深度量化现状分析
三、基于多元视角的乌兰察布市减税降费政策效应多维度数值分析
    (一)地域视角下政策效应多维度时空差异性分析
        1.不同口径地方税负时空差异性分析
        2.不同口径税负与减免政策广深度相关性影响分析
        3.乌兰察布市税收财政弹性系数时空差异分析
        4.乌兰察布市税负痛感指数时空差异性分析
        5.效应衡量指标信用分析
    (二)税费种视角下政策效应多维度分析
        1.数据来源及主要税费种选取
        2.多维度衡量指标比对分析
        3.税费种视角下政策效应综合分析
    (三)不同规模纳税人视角下政策效应多维度分析
        1.数据来源
        2.多维度衡量指标比对分析
        3.不同规模纳税人视角下政策效应分析
    (四)行业产业视角下政策效应多维度分析
        1.数据来源及研究对象的选取
        2.多维度衡量指标比对分析
    (五)本章小结
        1.地区视角多维度衡量指标分析结论
        2.税费种视角多维度衡量指标分析结论
        3.不同规模纳税人视角多维度衡量指标分析结论
        4.行业产业领域视角多维度衡量指标分析结论
四、乌兰察布市落实政策成效协调平衡差异性分析
    (一)协调系数数值分析
        1.盟市层面协调性分析
        2.旗县层面协调性
    (二)区域平衡差异性数值分析
        1.盟市层面平衡性分析
        2.旗县层面平衡性分析
    (三)本章小结
        1.地域税负协调性结论
        2.地域税负平衡差异性结论
五、乌兰察布市政策效应综合影响因素分析
    (一)研究基本设定及变量和模型选取
        1.基本设定
        2.变量选取
        3.模型设计
    (二)数值计量回归分析
        1.第一类影响乌兰察布市地域税负因素的回归分析
        2.第二类影响乌兰察布市地域税负因素的回归分析
        3.第三类影响乌兰察布市地域税负因素的回归分析
        4.第四类影响乌兰察布市地域税负因素的回归分析
    (三)乌兰察布市政策成效综合影响因素探讨综述
    (四)本章小结
六、乌兰察布市实施减税降费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取得成效的研究成果综述
    (二)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加大
        2.税务征管执行力力弱
        3.流程复杂影响减税效果
        4.降费政策落地困难
        5.涉税双方人员业务能力较差
七、乌兰察布市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的保障措施及关键点建议
    (一)政策的保障措施
        1.调整贫困偏远地区财政收支体系,树立新时代区域民族特色新形象
        2.革新税务征管体系理念,构建新时代税务征管体系
        3.进一步优化办税流程,深化税务体制改革
        4.督促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全面提升纳税人获得感
        5.提升涉税双方人员业务素养,建立和谐涉税环境
    (二)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过程中关键点的建议
        1.重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平衡区域政府收入
        2.深化税制改革,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3.规范非税收入,优化服务资源
        4.推动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发展优质税源
        5.重视节能环保行业减税降费,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减税降费政策落实情况调查问卷

(9)D市税务局石化企业税收风险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总体思路
        1.3.2 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特色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风险
        2.1.2 税收风险
        2.1.3 税收风险识别
        2.1.4 石化企业及其税收风险识别
        2.1.5 税收风险识别指标模型
    2.2 理论基础
        2.2.1 风险管理理论
        2.2.2 纳税遵从度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D市税务局石化企业税收风险识别现状
    3.1 D市石化企业税收整体状况
        3.1.1 D市石化企业税种构成及规模
        3.1.2 D市石化企业税源特点
    3.2 石化企业税收风险特征
    3.3 D市税务局石化企业税收风险识别机构及分工
        3.3.1 D市税务局石化企业税收风险识别机构
        3.3.2 D市税务局石化企业税收风险识别分工
    3.4 D市税务局石化企业税收风险识别方法与流程
        3.4.1 D市税务局石化企业税收风险识别方法
        3.4.2 D市税务局石化企业税收风险识别流程
    3.5 D市税务局石化企业税收风险识别成效
        3.5.1 D市税务局石化企业税收风险识别领域成效
        3.5.2 D市税务局石化企业税收风险识别类型成效
    3.6 D市税务局石化企业税收风险识别存在的问题
        3.6.1 税收风险识别科学性欠缺
        3.6.2 税收风险识别规范化程度低
        3.6.3 税收风险识别专业能力不足
        3.6.4 石化企业涉税数据质量偏低
        3.6.5 税收风险识别平台建设滞后
        3.6.6 税收风险识别人员素质不高
    3.7 D市税务局石化企业税收风险识别存在问题的成因
        3.7.1 风险指标构建不完善
        3.7.2 制度建设动力缺乏
        3.7.3 人力支撑动力不足
        3.7.4 数据质量意识不高
        3.7.5 科技创新意识不强
        3.7.6 专业技术人才短缺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D市税务局石化企业税收风险识别模型设计
    4.1 设计目的、思路和原则
        4.1.1 设计目的
        4.1.2 设计思路
        4.1.3 设计原则
    4.2 D市税务局石化企业税收风险识别指标构成
        4.2.1 D市税务局石化企业税收风险识别指标的理论基础
        4.2.2 D市税务局石化企业税收风险识别指标的选择依据
        4.2.3 D市税务局石化企业税收风识别指标标准
        4.2.4 D市税务局石化企业税收风险识别指标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D市税务局石化企业税收风险识别实证
    5.1 验证对象整体情况
    5.2 石化企业税收风险识别实例Ⅰ
        5.2.1 数据采集及整合
        5.2.2 税收风险识别过程
        5.2.3 评估验证
    5.3 石化企业税收风险识别实例Ⅱ
        5.3.1 数据采集及整合
        5.3.2 税收风险识别过程
        5.3.3 评估验证
    5.4 识别成果分析
        5.4.1 识别成果
        5.4.2 成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完善D市税务局石化企业税收风险识别实施保障
    6.1 制度保障
        6.1.1 完善调整制度
        6.1.2 建立共享制度
    6.2 组织保障
        6.2.1 成立专家团队
        6.2.2 召开分析会议
    6.3 数据保障
        6.3.1 提高内部数据质量
        6.3.2 加强外部数据应用
    6.4 平台保障
        6.4.1 完善第三方涉税平台
        6.4.2 打造税收风险识别软件平台
    6.5 人才保障
        6.5.1 调配风险识别人力资源
        6.5.2 建立风险识别人才库
        6.5.3 强化人力资源培训
        6.5.4 加快人才引进步伐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资本错配对中国上市企业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述评
    2.1 资本错配的研究动态
        2.1.1 资本错配的形成原因研究
        2.1.2 资本错配的经济后果研究
    2.2 资本错配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研究动态
        2.2.1 金融发展与企业创新
        2.2.2 要素错配与企业创新
    2.3 资本错配与企业金融化的研究动态
        2.3.1 影响企业金融化的宏观因素
        2.3.2 影响企业金融化的微观因素
    2.4 资本错配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动态
        2.4.1 制度环境、政府干预与企业OFDI
        2.4.2 金融发展、要素扭曲与企业OFDI
    2.5 资本错配与企业实际税负的研究动态
        2.5.1 公司治理与企业税负
        2.5.2 外界环境与企业税负
    2.6 文献评论
第三章 资本错配对上市企业行为影响的理论框架
    3.1 资本错配的理论分析
        3.1.1 资本的定义
        3.1.2 资本错配的内涵及形成机理
    3.2 资本错配影响上市企业行为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2.1 资本错配影响企业创新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2.2 资本错配影响企业金融化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2.3 资本错配影响企业OFDI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2.4 资本错配影响企业税负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四章 资本错配、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损失的实证分析
    4.1 问题提出
    4.2 实证研究设计
        4.2.1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4.2.2 资本错配的典型事实
        4.2.3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4.3 资本错配与企业创新的实证研究
        4.3.1 基准模型
        4.3.2 稳健性检验
        4.3.3 内生性讨论
        4.3.4 异质性研究
    4.4 基于融资约束的机制研究: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对比分析
        4.4.1 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数量的中介效应分析
        4.4.2 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质量的中介效应分析
        4.4.3 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风险的中介效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本错配与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实证分析
    5.1 问题提出
    5.2 实证研究设计
        5.2.1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5.2.2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5.3 资本错配与企业金融化的实证研究
        5.3.1 主要实证结果
        5.3.2 稳健性检验
        5.3.3 内生性讨论
        5.3.4 异质性分析
    5.4 资本错配影响企业金融化的传导机制:实体利润率与短贷长投
        5.4.1 实体利润率
        5.4.2 短贷长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资本错配、企业海外投资与国内投资的非平衡发展
    6.1 问题提出
    6.2 实证研究设计
        6.2.1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6.2.2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6.3 资本错配与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
        6.3.1 基准模型
        6.3.2 稳健性检验
        6.3.3 内生性讨论
        6.3.4 异质性分析
    6.4 资本错配影响了何种海外投资?
        6.4.1 资本错配与海外投资的避税动机
        6.4.2 资本错配与海外投资区位选择
        6.4.3 资本错配与海外投资决策
    6.5 进一步的考察:资本错配引致的海外直接投资挤出了国内投资吗?
        6.5.1 资本错配和海外投资对国内投资的影响
        6.5.2 资本错配和海外投资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国内投资的影响
        6.5.3 资本错配和海外投资对不同要素密集度企业国内投资的影响
        6.5.4 资本错配和海外投资对不同规模企业国内投资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资本错配对企业实际税负影响的实证分析
    7.1 问题提出
    7.2 实证研究设计
        7.2.1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7.2.2 实证研究设计
    7.3 资本错配对企业实际税负的影响
        7.3.1 基准模型
        7.3.2 稳健性检验
        7.3.3 内生性讨论
        7.3.4 异质性分析
    7.4 进一步研究:资本错配背景下,企业如何应对实际税负过高问题?
        7.4.1 资本错配与OFDI对企业税负的交互影响
        7.4.2 资本错配与创新对企业税负交互影响
        7.4.3 资本错配与企业金融化对企业税负的交互影响
        7.4.4 资本错配与政府补贴对企业税负的交互影响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含义
    8.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我国税收成本偏高的成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研究[D]. 陈凯.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1(10)
  • [2]税收征管体制改革背景下F县税收征管成本优化研究[D]. 赵燕妮. 山西大学, 2021
  • [3]金地集团长春地产公司纳税筹划管理研究[D]. 王旭. 吉林大学, 2021(01)
  • [4]重庆市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A公司为例[D]. 唐俊.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5]AS跨国集团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D]. 刘小凤.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H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研究[D]. 王舒.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9)
  • [7]延边地区民营企业税负问题研究[D]. 举营. 延边大学, 2020(05)
  • [8]乌兰察布市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效应研究[D]. 仇煜玮.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9]D市税务局石化企业税收风险识别研究[D]. 李金双.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10]资本错配对中国上市企业行为的影响研究[D]. 武宵旭. 西北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我国税收成本高的原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