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成因及引导

当代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成因及引导

一、当代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成因及其引导(论文文献综述)

冯馨叡[1](2021)在《“网红”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数据,我国大众互联网的普及率已经过半,由此不难看出互联网在我国乃至世界的发展态势已经呈现出了一个势不可挡的趋势,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随着互联网以及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从传统媒体发展到后来的新媒体,直到过渡到如今的自媒体,同时我国的经济模式也获得了一个较大的转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中也出现了一种新兴社会群体,被称之为“网红”,此类群体被网民们视为网络的风向标,他们的举动容易对网民们产生影响。在此过程中,网络主体---大学生群体也是受到他们影响的一类人。大学生群体已经由90后向00后所变迁了。作为千禧年成长的一代人,00后的大学生群体相比于90后群体思想更为活跃,更热衷于追捧新鲜事物,并且由于大学生群体所占的网络用户基数比重较大,因而他们自然也成为了网络主体。由于部分大学生阅历尚欠,对自身的消费认知能力不足,并且在他们所喜欢的“网红”消费的带动下,往往容易使他们形成偏差的或不当的价值观。“网红”的发展以及他们的消费行为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影响,使得大学生群体价值观也有了较大的转变,与此同时也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出现错误价值观以及行为失范。因此,在“网红”消费下如何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科学的引领,引导大学生群体正确看待“网红”消费,成为本文的重中之重。本文在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下,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归纳总结法,在“网红”消费下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影响程度去进行实地以及网络调查,并对部分大学生群体进行问卷分析和对个别案例进行访谈。通过对数据和调查结果的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原因剖析。最后根据大学生在“网红”消费下怎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大学生自身、家校和同辈群体、社会环境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此来帮助大学生群体,在当前“网红”消费影响的加大时期树立健康正确的价值观。

贺钟玉[2](2021)在《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引导策略研究 ——以陕西高校为例》文中提出2018年起,00后一代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习性特点,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其网络行为愈加丰富多彩,也随之呈现出新的特点,探讨00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帮助0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行为观念,规避网络失范行为,在此基础上提出引导00后大学生适应性网络行为的策略,为高校思政工作者网络育人提供详细资料,也为培育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00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为目标,从国内外研究网络行为的文献研究基础上,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论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大学生行为管理理论为理论起点,通过对陕西高校的00后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和纵向实证收集,分析00后大学生在网络中的基本行为情况以及网络学习行为、政治参与行为、道德行为、消费行为、交流与交往行为、文娱活动与传播行为等六大行为的结果,梳理其中的特点。并分析其网络行为特点的成因,为树立00后大学生正确网络行为价值取向,提高网络素养,规范网络失范行为提供引导策略。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具有以获取信息为主的需要动机多样化、与主流价值相符的价值取向多元化、以享乐为主的行为选择娱乐化、强烈自我意识下的责任淡薄化、优劣并存的网络素养部分失范化的特点,其中,00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存在网络需要功利、价值取向动摇、责任意识薄弱、网络素养失范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匿名开放的网络信息时代、相对宽松的网络媒体话语环境、复杂多样的家庭成长环境、缺乏监管落实的高校教育、多元变化的社会环境、00后大学生的内在特征的综合影响。因此,本研究提出对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策略。一是发挥社会优良风气的规范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督、大力宣传网络法律法规以及构建正面的网络舆论导向;二是重视高校教育与管理的实施效果,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教育管理、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提高现实存在感、创新网络育人的工作;三是通过维持良好的家庭关系、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尊重子女的适应性网络行为、构建学习型家庭环境,从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四是强化自我教育管理,强化自身辨析信息的能力,理性平和的心态以及自律自控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网络素养。

明贝[3](2021)在《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及引导策略研究 ——基于H市三所高校的调研》文中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消费市场也更加繁荣,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朝气蓬勃,思想前卫,在引领消费时尚和改善消费结构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大学生消费行为出现了许多问题,大学生消费问题不仅关乎大学生群体的发展,还关乎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引导大学生科学消费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H市的三所高校,发放600份问卷对大学生消费行为进行调查,结合数据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进行描述分析,揭示了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盲目消费行为明显、消费缺乏计划、绿色消费行为不足、学习消费投入较低等问题,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方面剖析了大学生消费问题的成因,并从社会方面,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消费环境,加强对消费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学校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消费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消费心理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消费观教育;家庭方面,家长树立科学的消费榜样,培养子女的自力更生能力,合理提供生活费;大学生个人方面,要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加大学习消费投入等提出了相应的引导策略。

王艳玲[4](2021)在《网络时代高中生追星问题及教育引导研究》文中提出追星伴随着一代代人的成长,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雷锋、邓丽君、陈景润,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张海迪、三毛、刘德华……这些人的名字已经成为不同时代难以磨灭的追星印记。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愈渐发达,新闻媒体不断作出一些关于高中生错误追星造成严重危害的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术界也开始对高中生追星现象进行探讨和研究。因此,本研究在查阅国内外追星现象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对齐齐哈尔市四所普通高中部分师生及家长的调查,试图深入了解和掌握高中生追星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引导策略。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为绪论。主要阐明选题的缘由、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追星现象进行文献综述,界定了“网络时代”“追星”“教育引导”等概念,确定了相关研究方法。第一章为现状调查和数据分析。主要对齐齐哈尔市四所普通高中部分师生和家长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从网络时代高中生追星对象及表现、家长对高中生追星的看法、教师对高中生追星的看法等方面,深入了解当前高中生追星现状及特征。第二章主要阐述了网络时代高中生追星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学生自身等方面影响因素,对高中生追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问题成因进行分析。第三章主要依据现阶段高中生追星现状及问题,从宏观到微观,社会到家庭,从外部因素到学生自身内部因素,针对高中生不理智追星问题逐一提出相应教育引导策略。

吴涵[5](2020)在《网络消费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网络消费异军突起,逐步取代传统消费模式成为眼下最热门的消费方式。大学生群体对新生事物有着较强的敏锐性和高接受度,网络消费的便利性和实用性使他们热衷于网络消费。网络消费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大学生的消费观。消费观是人们在长期消费实践中形成的对消费目的、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等各因素的一种价值判断与总体认识,受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并反作用于价值观和人生观。消费观不仅是大学生生活观念、生活态度的体现,从个人层面来说正确的消费观对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保持心理健康、促进人格完善与全面发展有着及其重要意义;从社会层面来说正确的消费观是时代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对经济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由于网络消费和大学生群体自身的特点,网络消费方式给大学生带来提高效率、彰显个性等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甚至导致部分大学生形成错误的消费观。在网络消费时代如何消解网络消费对大学生消费观形成的负面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正是本文的研究内容。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进行概述,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为论文的撰写打下基础,明确研究方法与思路;第二部分主要厘清网络消费、大学生消费观的概念,比较分析传统消费与网络消费区别,明确大学生应具有正确消费观的内容;第三部分主要对高校大学生消费现状的问卷和访谈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梳理大学生网络消费现状,从绿色、理性、安全角度分析网络消费对大学生消费观产生的积极、消极影响,从社会、高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深入挖掘网络消费对大学生消费观产生消极影响的成因;第四部分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营造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加强高校消费观教育、注重家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引导、发挥大学生在消费中的主体性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具体对策。

徐墨岩[6](2020)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学生网络民意的回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大学生网络民意表达意愿与表达能力较强,但所表达民意的内容与形式参差不齐。对此,高校教育者很有必要开展回应。面对实际回应工作的不足,需对“大学生网络民意的回应”进行研究,以切实提升回应质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网络民意的回应,具体从收集、分析、实施、反馈四环节落实工作目标。该工作对于提升学生素质水平、维护网络生态环境、助力社会持续进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回应在回应对象选择、民意分析质量、教育方法运用、信息传输模式等方面尚存缺陷。这些问题的产生,缘于回应属性认识程度、回应队伍协同程度、回应主体能力水平等方面的不足。为此,高校教育者需要从三个维度有效开展回应工作: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全员共建回应队伍;配合民意发展动态,全程统筹回应流程;并用网上、网下载体,兼顾主流、支流回应,全局构建回应布局。为提升高校回应工作有效性,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视角,进而运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回应工作,将消极民意与积极民意共同纳入回应对象,等等;以期通过整合人与时空要素,促使大学生网络民意的回应工作更好地开展下去。

黄丽娟[7](2020)在《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新媒体是新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不同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旧媒体”的新型媒体形态,如电子杂志、电子报纸、移动电视、互联网络、智能手机、触摸媒体等,也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时下,学界普遍认为新媒体已成为促发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对广大受众的思想意识、社会认知、行为举止等等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社会思潮作为意识形态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反映社会矛盾显隐、社会主题转换、社会发展趋向、社会动态进程、时代精神变迁的“感应器”和“晴雨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仍然存在着诸如利益多元依旧明显、贫富差距依旧存在、生态环境仍有破坏、贪污腐败仍有滋生等问题。这些问题为各种社会思潮兴风作浪提供口实,并为其利用新媒体肆意传播提供了先决条件。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三观”尚未完全定型,且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的重要时节,正处于从青涩懵懂走向成熟稳重的重要阶段,极易被新媒体包裹的各种社会思潮所影响而不察觉。传播媒介一直以来就承担着意识形态功能,“大众媒介给人的初始印象是传播信息和提供娱乐的载体,但实质上大众媒介在现代社会却发挥着思想引领、政治控制等功能。”①社会思潮与新媒体“携手同行”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产生了更深刻的影响。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信息的传播更加亲民、平等、渗透、无障碍等。这些特点为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的大肆传播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同时,各种社会思潮又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诸多特点进行广泛传播并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运用的普及,大学生受到社会思潮影响的程度在不断加深,反过来又为社会思潮的传播和影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形成某种恶性循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产生影响。“思想催生行为、激发行为,也限定行为。”①思想意识是行为的先导,人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在思想意识的指导之下进行的。思想意识,尤其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观,将直接决定着人的行为取向、行为方式和行为力度。因此,本研究从新媒体和社会思潮基本概念入手,研究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观)的影响。通过开展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影响的问卷调查研究,系统梳理和研究影响的表象和本质,总结不同国家在不同时代应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影响的经验教训。最后,思考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尝试破解和应对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理论和实际难题,拓展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丰富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内容,掌握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话语权和领导权。文章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其中包括绪论、五章正文和结语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从四个部分进行总体概述,包括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本章主要从国内及国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出发,阐释什么是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到来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对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传播的特点和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阐述了借助新媒体广泛传播的12种社会思潮和新媒体时代易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大学生。第二章,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本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说明。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对1724份问卷调查情况的统计分析,整理出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及相关数据。第三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双重影响,即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第四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特征,主要是受众的广泛化与路径的裂变性、信息的碎片化与观点的完整性、语言的大众化与内容的政治性、形式的多变化与目标的一致性。第三章,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内容、方式及原因。本章主要从三个部分入手展开论述。一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四个方面;二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四种主要方式: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行;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重叠;单一方式与综合方式交叉;平面方式与立体方式同步;三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原因分析。即以调查研究为基础,现实问题为重点,着重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不同原因,主要包括国际原因、社会原因、教育原因、新媒体原因、大学生自身原因等五个方面。第四章,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传播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教训借鉴。首先,中国共产党利用媒体加强青年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总结。这一部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改革开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与教训。其次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错误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教训反思。再次是以埃及和突尼斯为例,反思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不力而导致社会动荡的原因以吸取教训。最后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四个发达国家借助媒体应对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借鉴。第五章,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这一章主要针对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五个方面原因,从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和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影响、凝聚价值目标共识、回应社会热点问题、遵循思政工作“三大规律”并抓好思政课改革创新、用好新媒体以切实提高舆论引导和网络治理水平、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等方面采取相应对策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不良影响。结语部分对文章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提出了文章中的不足之处和今后可能拓展的研究及未来的展望。

梁惠婷[8](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偶像崇拜及其引导教育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偶像文化的兴起和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偶像崇拜己成为当今社会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从2007年苦追刘德华13年的兰州女子杨丽娟逼父亲跳海身亡,到2009年12名粉丝听到迈克尔·杰克逊去世的消息选择自杀,再到2019年“周杰伦VS蔡徐坤流量之战”、2020年“肖战粉丝举报风波”等因偶像崇拜而引发的舆情事件备受人们的关注及2020年在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中李兰娟院士关于“青年一代偶像崇拜”的一席话引人深思,青年大学生作为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他们的人生导向和人生价值观与祖国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偶像崇拜是一把双刃剑,积极理性的偶像崇拜引导大学生向上向善,消极非理性的偶像崇拜对偶像崇拜者和偶像都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引导大学生选择导向正确偶像和理性崇拜偶像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当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内容。如何引导大学生理性偶像崇拜,一直是学界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已形成较多的研究成果,但关于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引导教育成果较少。如何引导大学生理性偶像崇拜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是否落实和时代新人的培育工作。在新时代下加强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研究,探索引导大学生理性偶像崇拜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在梳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引导大学生理性偶像崇拜的引导教育路径加以探讨。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研究偶像崇拜概念界定与偶像崇拜变迁。本部分主要先对偶像崇拜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对偶像崇拜的类型和功能进行分析,进而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偶像崇拜的历史演变,为下文相关论述打下基础。第二部分:大学生偶像崇拜现状的调查分析。本部分主要通过对广西高校大学生偶像崇拜现状进行数据分析和访谈内容整理,从中分析广西高校大学生偶像崇拜呈现出的特点及存在问题,以更好地为下文进行偶像崇拜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提供数据前提。第三部分:大学生偶像崇拜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本部分主要以第二部分对广西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现状调查分析为基点,对大学生偶像崇拜所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理论与实际的分析。第四部分:大学生偶像崇拜引导教育对策探析。本部分从大学生偶像崇拜问题出发,围绕强化监督管理、注重理性引导、开展榜样+偶像教育、强化自我教育等方面探析大学生偶像崇拜引导教育的对策。

黄会敏[9](2020)在《高校学生“佛系”现象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正处于矛盾凸显期。青年们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各种思潮的涌入兴起以及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让正处于成长期的部分青年出现了认知的错误和信念的动摇。“佛系”作为一种新的亚文化存在样态,在社会中包括大学校园内广泛传播、扩散。“佛系”价值取向带有着消极逃避、疏远理想信念、过度关注自身等意味,任其传播蔓延无益于青年学生的自身进步和社会的长远发展。“佛系青年”是对于美好生活仍有向往,但由于能力与欲望不匹配、理想与现实相碰撞等原因,产生一切随缘、得过且过的心理,成为社会“逃避者”和“沉默者”的年轻人。而高校学生作为社会的引领者和建设者,其中一部分人却逐渐奉行无欲无求的生活方式、一切随缘的学习生活理念,成为社会的“旁观者”。鉴于此,本文以“佛系”亚文化为研究对象,聚焦当下高校“佛系青年”群体,旨在把握目前青年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做好高校青年学生们思想引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构建高校学生积极心理,引导学生走出“佛系”为目标。本文从“佛系”探源入手,给予其明确释义,并试图理清“佛系”亚文化与传统佛教间的关系。同时,从辩证的视角看待和分析“佛系”现象,既探讨“佛系”对于当下青年群体的消极危害,又注意挖掘其中积极有益的一面。其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直面当下的高校“佛系青年”群体,了解目前高校学生“佛系”现状,分析其特点和成因,依照调查现状对“佛系”进行实质性的分析。同时,从“培养什么样的人”到“怎么培养人”的现实问题出发,依据中国共产党人培养青年的基本理论,探讨高校学生尤其是“佛系青年”的价值引领和成长成才方向。在此基础上,借助积极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引导高校学生构建积极的心理,增强其抵御现实压力和社会不良思潮的能力,摆脱“佛系”消极情绪。并将积极情绪的培养作为积极心理形成的初步条件,引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心态;其次,启发高校学生在积极悦纳自我和提升现实能力的过程中培养积极心理意识,形成一种对于事物愿意做出积极解释的心理倾向;而后,通过构建、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学生形成持续、稳定、正面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这一部分高校青年学生走出“佛系”,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迈出人生坚实的步子,成为有理想、有情怀、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素质人才。

厍佳兴[10](2020)在《网络文化消费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网络文化消费逐渐成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消费领域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影响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借助网络文化消费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成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网络文化消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问题。核心概念的内涵解读和深度认知是研究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首先,在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消费的相关理论和辩证认识西方文化消费理论资源的基础上,理性审视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的基本内涵。本文认为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是指大学生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自身全面发展而对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鉴赏、拥有及使用的行为。其次,通过回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理论教育的相关内容和总结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为科学把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理论和实践参照。本文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主要是指在高校范围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于大学生内心并促使其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活动。再次,从受众主体、呈现方式和相互提升三个方面充分认识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契合性,明确了研究的必要性。网络文化消费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影响。通过总结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所具有的普遍性、主体性、从众倾向和追求娱乐化的鲜明特征,为辩证认识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影响提供前提条件。网络文化消费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双重影响,从积极影响看,网络文化消费有利于巩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基础、激发培育动力和拓展培育路径;从消极影响看,网络文化消费的多元内容削弱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过度娱乐化倾向冲击培育方向、众神狂欢的消费环境恶化培育场域。网络文化消费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困境及成因。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索问题的成因,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网络文化消费境遇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性的弱化、网络文化产品呈现方式的“三俗化”、网络文化消费感官愉悦的极端化以及网络文化消费空间的复杂多元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观不成熟,自律能力低;网络文化产业供给侧问题突出,亟待提升发展质量;网络文化产品准入门槛低,治理能力不足。网络文化消费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提升策略。首先,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贯彻以人为本的培育理念、以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为培育核心,遵循规律,革新培育手段等基本要求。其次,还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相联结、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促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四个原则。最后,探寻网络文化消费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具体路径,主要包括:优化网络消费观念,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涵;发展网络文化产业,丰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载体;净化网络文化生态,改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

二、当代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成因及其引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代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成因及其引导(论文提纲范文)

(1)“网红”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文献述评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归纳总结法
    四、研究创新之处与重难点
        (一)论文的创新之处
        (二)论文的重难点
第一章 “网红”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概念界定
    一、 “网红”消费概念及分类
        (一) “网红”消费概念
        (二) “网红”消费的分类
    二、大学生价值观的概念厘定
    三、 “网红”消费与大学生价值观二者间的关系
第二章 “网红”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现状调研
    一、实地调研设计
        (一)调查方法
        (二)问卷及个案访谈的设计
        (三)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维度设计
    二、确定对象与实施
        (一)调查对象
        (二)个人基本情况汇总
    三、调研内容
        (一)样本基本情况现状分析
        (二)大学生消费现状及行为
        (三)对“网红”消费的看法和观点的调查情况分析
    四、研究结论
第三章 “网红”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影响及其成因
    一、正向“网红”消费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培养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精神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
        (三)满足了学生群体的精神生活需求
    二、负向“网红”消费产生的消极影响
        (一)过度消费偏差
        (二)社会责任偏差
        (三)主体规范意识偏差
    三、 “网红”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消极引导的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自我认同不完整
        (二)家庭教育缺失
        (三)高校与社会连接性不足
        (四)相关法律仍有监管真空
        (五)市场经济的功利化影响
第四章 “网红”消费影响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提升路径
    一、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一)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二)强化网络道德价值观
        (三)树立健康的消费观
        (四)强化自律意识
    二、打造多位一体的价值教育体系
        (一)高校增加多元化的价值教育模式
        (二)引导家庭注重对子女价值观的培育
        (三)家校结合形成良好的同辈教育氛围
    三、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一)完善法律法规的网络监管体系
        (二)加强“网红”行业的内部自我规范
        (三)完善公众监督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引导策略研究 ——以陕西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评析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网络行为的定义与类型
        2.1.2 本研究网络行为与类型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论述
        2.2.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
        2.2.4 行为与行为管理理论
第三章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调研结果及分析
    3.1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状况调查
        3.1.1 调查对象
        3.1.2 研究方法与工具
        3.1.3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3.2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3.2.1 问卷发放及回收结果
        3.2.2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3.2.3 调查对象上网基本情况
        3.2.4 00 后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结果分析
        3.2.5 00 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结果分析
        3.2.6 00 后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结果分析
        3.2.7 00 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结果分析
        3.2.8 00 后大学生网络交流与交往行为结果分析
        3.2.9 00 后大学生网络文娱活动与传播行为结果分析
        3.2.10 00 后大学生不同群体网络行为比较分析
    3.3 00 后大学生手机APP使用时间及使用类型调查
    3.4 个案访谈内容及分析
        3.4.1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3.4.2 访谈问题及内容整理
        3.4.3 访谈分析
第四章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成因分析
    4.1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
        4.1.1 以获取信息为主的需要动机多样化
        4.1.2 与主流价值相符的价值取向多元化
        4.1.3 以享乐为主的行为选择娱乐化
        4.1.4 强烈自我意识下的责任淡薄化
        4.1.5 优劣并存的网络素养部分失范化
    4.2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的成因分析
        4.2.1 匿名开放的网络信息时代
        4.2.2 相对宽松的网络媒体话语环境
        4.2.3 复杂多样的家庭成长环境
        4.2.4 缺乏监管落实的高校教育
        4.2.5 多元变化的社会环境
        4.2.6 00 后大学生的内在特征
第五章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策略
    5.1 发挥社会优良风气的规范引导作用
        5.1.1 把握主流方向,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5.1.2 加大惩戒力度,严格监管网络媒体
        5.1.3 创新运用新媒体,大力宣传网络法律法规
        5.1.4 以网络优势为抓手,构建正面网络舆论导向
    5.2 重视高校教育与管理的实施效果
        5.2.1 线上线下相结合,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5.2.2 加强行为管理,深化学生思想行为教育
        5.2.3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现实存在感
        5.2.4 打造高素质队伍,创新网络育人工作
    5.3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5.3.1 促进良好的家庭关系,增强安全感
        5.3.2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念,增强理智感
        5.3.3 尊重子女的适应性网络行为,增强责任感
        5.3.4 构建学习型家庭环境,增强充实感
    5.4 强化自我教育管理
        5.4.1 强化辨析信息的能力,形成正确观念
        5.4.2 塑造自尊自信人格,促进理性平和心态
        5.4.3 加强自律自控的能力,提升网络文明素养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不足之处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及引导策略研究 ——基于H市三所高校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六、理论基础
第一章 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的调查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二、问卷设计
        三、访谈设计
        四、调查实施
        五、样本基本信息
    第二节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现状分析
        一、经济来源
        二、消费水平
        三、消费方式
        四、消费结构
        五、消费观念
        六、消费影响因素
        七、消费教育
    第三节 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盲目消费行为明显
        二、消费缺乏计划
        三、绿色消费行为不足
        四、学习消费投入较低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学生消费行为问题的归因分析
    第一节 社会原因
        一、西方消费主义的侵蚀
        二、大众媒体的传播
        三、消费网络化的影响
    第二节 学校原因
        一、校园负面消费环境的影响
        二、高校消费教育的缺失
    第三节 家庭原因
        一、家庭不良消费环境的影响
        二、家庭消费教育的缺失
        三、家长过于溺爱孩子
    第四节 大学生个人原因
        一、大学生消费心理不成熟
        二、大学生价值观存在误区
        三、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欠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引导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策略
    第一节 社会方面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消费环境
        二、加强对消费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第二节 学校方面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消费环境
        二、对大学生进行消费心理教育
        三、对大学生进行消费观引导
    第三节 家庭方面
        一、树立科学的消费榜样
        二、培养子女的自力更生能力
        三、合理提供生活费
    第四节 个人方面
        一、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二、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三、加大学习消费投入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网络时代高中生追星问题及教育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网络时代
        (二)追星
        (三)教育引导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法
        (三)访谈法
    六、本研究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的需要理论
        (二)本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章 网络时代高中生追星现状
    一、网络时代高中生追星人数与差异情况
        (一)高中生追星现象普遍
        (二)追星主体以城镇学生为主
        (三)高中生追星存在年级、班级、性别差异
    二、高中生追星对象情况
        (一)对象类型多元、地区集中
        (二)对象选择集中在演员和歌手群体
        (三)对象选择注重外貌和性格特点
    三、网络时代高中生追星呈现的特点
        (一)持续时间不长
        (二)渠道丰富
        (三)行为多样
    四、网络时代高中生追星耗费时间和消费情况
        (一)消耗时间受限
        (二)消费金额有限
        (三)消费类型均衡
第二章 网络时代高中生追星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网络时代高中生追星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追星危害心理健康
        (二)不理智追星致使行为失衡
        (三)教师和家长缺乏对学生追星的引导
    二、高中生追星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二)教育因素
        (三)学生自身因素
第三章 网络时代高中生追星的教育引导策略
    一、社会各界提高重视
        (一)严格把关明星影视作品
        (二)净化网络追星环境
        (三)规范明星道德行为
    二、学校加强教育引导
        (一)创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理智追星
    三、优化家庭教育模式
        (一)提供良好家庭教育环境
        (二)深入家校教育合作
        (三)掌握正确教育方法
    四、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教育
        (一)合理选择追星对象
        (二)学习追星对象优秀品质,养成健康追星观
        (三)合理规划追星时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网络时代高中生追星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二 网络时代高中生追星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三 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网络消费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网络消费与大学生消费观概述
    2.1 网络消费及大学生消费观内涵
        2.1.1 消费与网络消费
        2.1.2 网络消费的主要特点
        2.1.3 消费观与大学生消费观
    2.2 .大学生应具有的正确消费观
        2.2.1 绿色的消费观
        2.2.2 理性的消费观
        2.2.3 安全的消费观
    2.3 基于网络消费塑造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消费观
        2.3.2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论
        2.3.3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第3章 网络消费对大学生消费观影响的现状分析
    3.1 网络消费对大学生消费观的积极影响
        3.1.1 部分大学生因网络消费多样性而彰显个性的消费心理
        3.1.2 部分大学生因网络消费便捷性而追求高效的消费理念
        3.1.3 部分大学生因网络消费开放性而倾向发展型消费意识
    3.2 网络消费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消极影响
        3.2.1 部分大学生因网络消费借贷便捷性易形成非理性的消费观
        3.2.2 部分大学生因网络消费诱导性易形成非绿色的消费观
        3.2.3 部分大学生因网络消费虚拟性易形成非安全的消费观
    3.3 网络消费对大学生消费观产生消极影响的成因分析
        3.3.1 社会整体消费主义热潮的冲击
        3.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少消费观教育
        3.3.3 家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引导不足
        3.3.4 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第4章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对策
    4.1 营造社会健康和谐的网络消费环境
        4.1.1 净化社会消费风气引导正确消费观
        4.1.2 加强网络信贷监管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4.1.3 提升媒体责任意识传播科学消费理念
    4.2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
        4.2.1 完善基于网络消费的消费观教育内容
        4.2.2 完善基于网络消费的消费观教育方法
        4.2.3 完善基于网络消费的消费观教育环境
    4.3 注重家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引导
        4.3.1 倡导理性科学的家庭消费理念
        4.3.2 转变教育理念助力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
        4.3.3 掌握子女网络消费动向及时引导消费行为
    4.4 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增强消费自律
        4.4.1 平衡消费心态明确消费目的
        4.4.2 培养理财意识养成科学消费观念
        4.4.3 提高网络消费识别能力树立安全消费理念
        4.4.4 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促进正确消费观念形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及创新点
        5.1.1 结论
        5.1.2 创新点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大学生网络消费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学生网络民意的回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1.4 基本概念阐释
2 大学生网络民意的回应机理分析
    2.1 大学生网络民意的回应内涵
        2.1.1 大学生网络民意的回应概念
        2.1.2 大学生网络民意的回应主体
        2.1.3 回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
    2.2 大学生网络民意的回应环节
        2.2.1 回应的收集环节
        2.2.2 回应的分析环节
        2.2.3 回应的实施环节
        2.2.4 回应的反馈环节
    2.3 大学生网络民意的回应意义
        2.3.1 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有利于提升个体思想政治素质
        2.3.2 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网络环境
        2.3.3 改进大学生网络表达有利于助推社会持续良性发展
        2.3.4 关注大学生网络民意有利于获取思想政治教育反馈
3 大学生网络民意的回应问题及成因
    3.1 回应工作的现存问题
        3.1.1 回应对象选择范围有限
        3.1.2 民意分析准确程度较低
        3.1.3 教育教学手段运用不足
        3.1.4 回应信息侧重单向传输
    3.2 回应工作问题的成因
        3.2.1 回应的德育属性认识有限
        3.2.2 回应队伍的协同程度较低
        3.2.3 回应主体的能力素质不足
4 有效回应大学生网络民意的对策
    4.1 全员共建回应队伍
        4.1.1 凝聚多部门教育者力量
        4.1.2 发挥同辈群体协助作用
    4.2 全程统筹回应流程
        4.2.1 运用大数据提升响应效率
        4.2.2 有机联通回应与日常教育
        4.2.3 以反馈机制落实回应效果
    4.3 全局构建回应布局
        4.3.1 灵活开展网上引领
        4.3.2 综合运用网下载体
        4.3.3 适当实施支流回应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㈠选题缘由
        ㈡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㈠国内研究
        1. 有关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2. 有关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3. 有关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4. 有关“互联网+”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5. 有关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㈡国外研究
        1. 关于互联网与意识形态传播的研究
        2. 关于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㈠研究思路
        ㈡研究方法
    四、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㈠研究创新
        ㈡研究不足
第一章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与大学生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及其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
        二、 新媒体时代的影响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
        一、 新媒体与社会思潮传播
        二、 借助新媒体传播的主要社会思潮
        三、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传播的特点
        四、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传播的影响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易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大学生
        一、 大学生是新媒体的忠实拥趸者
        二、 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易感人群
        三、 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再传播者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说明
        一、 问卷设计说明
        二、 问卷调查说明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调查的情况
        一、 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 调查的具体情况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双重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正面影响
        二、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负面影响
    第四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特征
        一、 受众的广泛化与路径的裂变性
        二、 信息的碎片化与观点的完整性
        三、 语言的大众化与内容的政治性
        四、 形式的多变化与目标的一致性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内容、方式及原因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内容
        一、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世界观
        二、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人生观
        三、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价值观
        四、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政治观
        (一) 淡化大学生政治情感
        (二) 动摇大学生政治意志
        (三) 颠覆大学生政治认同
        (四) 瓦解大学生政治信念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方式
        一、 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行
        二、 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重叠
        三、 单一方式与综合方式交叉
        四、 平面方式与立体方式同步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原因
        一、 国际原因:社会思潮成为西方国家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武器
        二、 社会原因:社会思潮以某些社会现实问题为基础影响大学生
        三、 教育原因:社会思潮放大主流意识形态的某些局限影响大学生
        四、 新媒体原因:社会思潮利用新媒体特点影响大学生
        五、 大学生自身原因:大学生易受社会思潮打造的“网络舆论场”影响
第四章 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传播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与教训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利用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
        一、 革命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走上中国革命道路
        二、 建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三、 改革开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节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中错误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的教训反思
        一、 国内舆论失控:苏联解体中的殷鉴昭示
        二、 西方操控媒体:东欧剧变中的惨痛教训
    第三节 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影响不力而导致社会动荡的警醒
        一、 维基革命:突尼斯政治动乱中新媒体为助推器
        二、 推特助力:埃及国家政变中新媒体变身组织者
    第四节 发达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的经验教训
        一、 意识形态渗透:媒体是美国意识形态渗透的新型武器
        二、 公众观点塑造:媒体是英国塑造公众观点的重要工具
        三、 教化教育推进:媒体是德国推进教化教育的特殊载体
        四、 普罗大众动员:媒体是法国动员民众斗争的主要战场
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
    第一节 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并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完全改变了信息的传递及其影响
        二、 实事求是地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传播与影响
    第二节 价值引领:在凝聚价值目标共识中应对意识形态渗透
        一、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社会思潮
        二、 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社会思潮
        三、 用浩然正能量引导多元社会思潮
        四、 用豁达包容心对待多元社会思潮
    第三节 回应现实:在回应社会现实与热点问题中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一、 提高因事而化的针对性
        二、 增强因时而进的时代性
        三、 彰显因势而新的鲜活性
    第四节 守正创新:在遵循规律和思政课改革创新中补齐教育短板
        一、 遵循和运用“三大规律”以做好思政工作
        二、 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以提升铸魂育人实效
        三、 以“八个相统一”为要求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四、 以“三进和两入”为目标推进思政课话语体系重构
    第五节 化堵为疏:在用好新媒体中切实提高舆论引导和网络治理水平
        一、 创新宣传理念以占领新媒体宣传阵地
        二、 创新宣传手段以多渠道开展宣传工作
        三、 创新基层工作以努力贴近大学生实际
        四、 创新新媒体监管以清朗网络舆论空间
    第六节 提升素养:在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中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提升学生对新媒体上不良信息的应对能力
        二、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思潮的本质与危害
        三、 积极与各种新媒体上不良社会思潮作斗争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附录 二
    一、 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一、 发表论文
    二、 主持课题
    三、 参与课题

(8)新时代大学生偶像崇拜及其引导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述评
    (三)基本思路及方法
        1.基本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1.选题重难点
        2.选题创新点
一、偶像崇拜的相关概述
    (一)偶像崇拜的相关概念界定
        1.偶像与榜样
        2.偶像崇拜的内涵、类型及功能
        3.大学生偶像崇拜内涵与特点
    (二)偶像崇拜的时代变迁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榜样学习阶段
        2.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多元化偶像崇拜阶段
        3.21世纪以来至今:榜样与偶像并存阶段
    (三)大学生偶像崇拜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理论
        2.中国共产党关于榜样教育的重要论述
        3.西方关于偶像崇拜及引导教育的相关理论
二、新时代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实证分析
    (一)大学生偶像崇拜现状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问卷设计
        2.调查对象选取与统计
        3.访谈情况说明
    (二)大学生偶像崇拜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偶像崇拜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
        2.大学生偶像崇拜呈现广泛性
        3.大学生偶像崇拜的途径与方式具有多样性
        4.多数大学生偶像崇拜行为起始年龄较小且持续性较短
        5.偶像崇拜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个体差异性
    (三)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积极影响及存在问题
        1.偶像崇拜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2.大学偶像崇拜存在的问题
三、大学生偶像崇拜问题归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为非理性偶像崇拜提供滋生土壤
        1.偶像的生产与消费
        2.融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运作
    (二)家校引导教育不足为非理性偶像崇拜提供发展空间
        1.家庭引导教育工作有待提升
        2.学校偶像教育有待提升
    (三)偶像自身魅力符合大学生心理需求
        1.理想我的情感投射
        2.粉丝群体中的群体互动
四、大学生偶像崇拜引导教育对策探析
    (一)强化监督管理,降低失范行为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加强公众偶像和粉丝崇拜行为的监管与引导
        2.引导文娱行业有序发展
        3.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二)注重理性引导,发挥家校的协同引导教育作用
        1.理性对待大学生偶像崇拜行为
        2.加强与大学生的情感沟通与关怀
        3.注重引导大学生理性偶像崇拜
    (三)开展榜样+偶像教育,借助榜样激发价值情感
        1.明确开展榜样+偶像教育的原则
        2.健全榜样教育工作机制
        3.优化榜样偶像育人环境,丰富育人载体和宣传渠道
    (四)强化自我教育,发挥主体自我建构的主导性作用
        1.强化媒介素养,抵制非理性偶像崇拜
        2.发挥主体意识,理性审视偶像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高校学生“佛系”现象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理论依据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青年培养工作的基本理论与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培养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青年培养工作的基本经验
    第二节 积极心理学及相关理论
        一、积极情绪体验
        二、积极人格理论
        三、社会支持理论
    第三节 儒家积极入世思想
        一、修身内圣
        二、外王立功,治国平天下
第二章 “佛系”现象的由来及利弊
    第一节 “佛系青年”现象解读
        一、“佛系青年”的内涵
        二、“佛系”:对传统佛教的污名化
    第二节 对“佛系青年”的辩证认识
        一、“佛系”的隐性消极危害
        二、辩证看待“佛系”,挖掘其积极因素
第三章 高校青年学生“佛系”状况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青年大学生群体“佛系”状况分析
        一、高校“佛系青年”特点
        二、高校学生“佛系”现状
    第二节 高校“佛系青年”的成因及其实质
        一、高校“佛系青年”的成因分析
        二、高校“佛系青年”现象的实质
第四章 拒绝“佛系”:整合传统青年培养资源引领青年
    第一节 坚定理想信念,抵御不良思潮
        一、胸怀理想,志存高远
        二、艰苦奋斗,奋勇向前
    第二节 练就过硬本领,积极提升自我
        一、勤于学习,深入实践
        二、勇于创新,善于创造
    第三节 锻炼高尚情操,勇担时代重责
        一、锤炼品格,甘于奉献
        二、自我发展,勇于担当
第五章 走出“佛系”:高校学生积极心理的构建
    第一节 “佛系”学生积极心理建设的必要性
        一、抵御不良思潮侵蚀的迫切需要
        二、青年梦助力中国梦的现实需要
        三、提升青年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 运用积极思维,培养积极情绪
        一、创设积极情绪环境,提升主观幸福感
        二、理性看待现实,合理调节情绪
    第三节 完善自我,构建积极心理意识
        一、悦纳自我,积极归因
        二、积极参与社会,提高现实能力
    第四节 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一、优化家庭环境,打好积极心理基础
        二、改善社会环境,消解“佛系”文化氛围
        三、净化网络环境,筑牢意识形态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网络文化消费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二)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三、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 研究的主要方法
        (三) 研究的创新所在
第二章 网络文化消费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问题
    一、 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的理论审思
        (一) 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消费的基本认知
        (二) 网络文化消费的西方理论资源镜鉴
        (三) 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的概念界定
    二、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概念解析
        (一)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渊源
        (二)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基础
        (三)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涵解读
    三、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借助网络文化消费的必然性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象和网络文化消费主体的高度统一
        (二)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与网络文化消费特征的不谋而合
        (三) 网络文化消费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互利提升
第三章 网络文化消费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影响
    一、 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的特点
        (一) 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具有普遍性
        (二) 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彰显主体性
        (三) 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突显从众性
        (四) 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追求娱乐化
    二、 网络文化消费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积极影响
        (一) 有利于巩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基础
        (二) 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动力
        (三) 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三、 网络文化消费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消极影响
        (一) 多元的内容削弱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
        (二) 过度娱乐化冲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向
        (三) 环境的喧嚣恶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环境
第四章 网络文化消费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困境及成因
    一、 网络文化消费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困境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性的弱化
        (二) 网络文化产品呈现形式的“三俗化”
        (三) 网络文化消费感官愉悦的极端化
        (四) 网络文化消费环境的复杂多元化
    二、 网络文化消费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困境的原因
        (一) 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观念不成熟,自律能力低
        (二) 网络文化产业供给侧问题突出,亟待提升发展质量
        (三) 网络文化产品准入门槛低,治理能力不足
第五章 网络文化消费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提升策略
    一、 网络文化消费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要求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二) 贯彻以人为本的培育理念
        (三) 以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为培育核心
        (四) 遵循规律,革新培育手段
    二、 网络文化消费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原则
        (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 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相连结
        (三) 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促进
        (四)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三、 网络文化消费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一) 优化网络消费观念,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涵
        (二) 发展网络文化产业,丰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载体
        (三) 净化网络文化生态,改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当代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成因及其引导(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红”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D]. 冯馨叡.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引导策略研究 ——以陕西高校为例[D]. 贺钟玉.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及引导策略研究 ——基于H市三所高校的调研[D]. 明贝.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网络时代高中生追星问题及教育引导研究[D]. 王艳玲.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5]网络消费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 吴涵.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2)
  • [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学生网络民意的回应研究[D]. 徐墨岩. 浙江大学, 2020(08)
  • [7]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D]. 黄丽娟.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7)
  • [8]新时代大学生偶像崇拜及其引导教育研究[D]. 梁惠婷.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高校学生“佛系”现象及应对策略研究[D]. 黄会敏.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10]网络文化消费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策略研究[D]. 厍佳兴.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当代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成因及引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