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期继代对棉花胚性愈伤组织体胚发生能力及再生植株变异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素芳[1](2020)在《杂种落叶松遗传转化及Lol-miR11467功能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落叶松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用材、生态树种之一,利用选择育种、杂交育种等已获得一批生长材质优良的种质资源。由于极端气候条件频发,东北地区春季干旱严重,严重影响落叶松成活及生长,选育抗旱品种十分必要。常规育种改良周期较长,从分子方面开展遗传改良可缩短育种周期,但落叶松干旱响应等分子机理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其他树种。miRNA是植物中参与转录后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类非编码单链小RNA分子,主要通过降解靶mRNA或者抑制靶mRNA的翻译调控基因的表达,从而改变植株生长性状或抗逆性等。为定向改良落叶松的优良性状并大量快速繁殖优良种质资源,以杂种落叶松日3×兴9未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诱导胚性愈伤组织,构建并优化落叶松胚性愈伤的遗传转化体系,同时对干旱胁迫条件下落叶松sRNA进行初步功能分析挖掘miRNA,获得Lol-miR11467并进行遗传转化,分析转基因细胞系在干旱、盐碱胁迫条件下的生理变化并筛选其调控的下游靶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杂种落叶松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与优化。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与球果采集时间有关,7月1日采集的材料诱导率最高,是未成熟合子胚的最佳采集时期。使用75%酒精消毒1 min后使用3%NaClO消毒10 min,接种在含有1.0 mg/L 2,4-D+0.2 mg/L KT的BM培养基中,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最大,为10.33%。在含有0.5 mg/L 2,4-D+0.2 mg/L KT的BM增殖培养基上培养12 d时为最佳继代周期。预培养在含有10 g/L肌醇、60 g/L蔗糖的1/4 BM培养基上获的体胚发生数最多。45 mg/L的ABA和75 g/L的PEG4000共同作用能够促进体胚的发生数,体胚发生数量达到最大,为210个/g。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对落叶松进行遗传转化时,发现使用OD600值为0.5的侵染液侵染20 min,共培养2 d,利用4 mg/L Hyg的筛选培养基进行抗性愈伤的筛选,pCAMBIA1301遗传转化效率最高,为45.56%。(2)干旱胁迫下落叶松小RNA挖掘。使用miRDeep2软件共预测到190个miRNAs,其靶基因总数为6284个,共4964个获得注释信息。获得差异表达的miRNAs共59个,约占所有预测的miRNAs(190个)的31.05%,其中有33个是上调表达,26个下调表达。对其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进行富集分析,发现富集较多的是代谢途径,显着富集的是代谢途径中的ABC转运、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N-聚糖生物合成等,表明miRNAs的调控由多种代谢途径共同参与,miRNAs可能在落叶松的生长发育、胁迫响应等不同生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落叶松miRNAs的表达分析。在不同的胁迫处理下,大多数miRNAs都能够响应干旱、盐碱胁迫。其中novelmiR63在PEG6000和NaCl胁迫时快速响应,利用不同激素处理后,发现novelmiR63(Lol-miR11467)均能够响应激素应答,novelmiR63与miRBase数据库比对发现,与云杉的miR11467相似度较高,其靶基因注释为生物保护性大分子蛋白之一的热激蛋白,在干旱胁迫中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将其作为候选基因进行遗传转化,并命名为Lol-miR11467。(4)Lol-miR11467在落叶松中的遗传转化。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Lol-miR11467转入杂种落叶松的胚性愈伤组织中,获得抗性愈伤细胞系27个。将转基因细胞系与野生型细胞系分别放于含有20%PEG6000、50 mM NaHCO3和250 mM NaCl的培养基中,在不同的胁迫处理下,转基因细胞系的POD活性均低于野生型,MDA含量均高于野生型,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低于野生型,推测Lol-miR11467在落叶松中具有一定的负调控干旱、盐碱胁迫的能力。(5)Lol-miR11467靶基因筛选。3个转基因细胞系的差异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表明,由Lol-miR11467转入后引起的差异基因显着富集在次生代谢的生物合成、激素响应、类黄酮生物合成以及苯丙烷生物合成,表明Lol-miR11467可能在落叶松中响应胁迫、激素等外界刺激以及次生代谢和苯丙烷生物合成的代谢途径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对3个转基因细胞系共有的差异基因进行深入挖掘,发现MYB、bHLH、NAC、WRKY等转录因子类,LEA、热激蛋白等生物保护性大分子类以及糖基转移酶、半乳糖苷酶等糖代谢相关的酶类以及与miRNA自身相关的AGO蛋白等和抗旱相关基因的下调表达,推测过表达Lol-miR11467可以通过负调控这些基因的表达而使落叶松抵抗干旱胁迫的能力降低。以抗性愈伤组织转录组的差异基因序列作为参考序列,对Lol-miR11467进行靶基因预测,预测到4条与干旱胁迫相关且下调表达的靶基因。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杂种落叶松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及干旱胁迫下的差异miRNAs分析,获得转Lol-miR11467基因的抗性细胞系,其生理指标检测表明转基因细胞系的抗旱能力减弱,最终找到了可能与落叶松抗旱性减弱相关的4条Lol-miR11467的靶基因。本研究为落叶松或针叶树的遗传转化及miRNAs的分子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魏骋[2](2019)在《水曲柳胚性愈伤组织和胚胎超低温保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属木犀科白蜡树属,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珍贵阔叶树种。直接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的建立为解决其无性繁殖提供了新途径,但存在同步化效果差、畸形胚发生率高、优良遗传材料难长期保存的问题。本研究以水曲柳成熟和未成熟合子胚子叶为材料,建立水曲柳间接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和优良遗传资源的超低温保存技术体系,并分析超低温保存前后保存材料的相对存活率和生理生化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水曲柳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添加5.0 mg L-1 NAA和2.0 mg·L-1 6-BA的MS1/2培养基,成熟合子胚子叶的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为11.7%,未成熟合子胚子叶的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为9.7%。胚性愈伤组织继代增殖培养基为添加0.1 mg·L-1 6-BA和0.15 mg L-1 2,4-D的WPM培养基,愈伤组织增殖系数为1.54。体胚发育培养基为添加1.0 mg.L-1 ABA的MS1/2培养基,体胚诱导率为55%。萌发生根培养基为添加0.01 mg·L-1NAA的1/3MS培养基,体胚生根率为37.5%,萌芽率26.39%,最终驯化移栽形成完整植株。(2)选取继代增殖培养7~10 d生长旺盛的胚性愈伤组织,在0.4 mol L-1蔗糖溶液中室温下预培养20 h,后添加7.5%的DMSO溶液在0℃C下脱水60 min,置于-80℃C超低温冰箱中以-1℃C/nmin降温速度冷冻4 h,迅速投入液氮中保存。保存24 h后的材料在40 ℃C水中化冻2 min,相对存活率为44.95%。(3)脱水时间和冷冻方式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超低温保存前后水曲柳合子胚的活力和生理生化指标具有显着影响。随着脱水时间的延长,未经冷冻保存合子胚的脱氢酶活性逐渐减低,MDA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逐渐上升;经不同冷冻方式保存后合子胚的MDA含量逐渐降低,而脱氢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逐渐升高。当脱水时间为120 min,利用快冻法保存后的合子胚活力最高,其生理生化指标与其他处理相比达到差异显着水平。因此,水曲柳合子胚适宜的超低温保存方法为干燥脱水120 min后的合子胚利用快冻法进行超低温保存,保存后的相对存活率为62.26%。此方法也适用于水曲柳体细胞胚胎的超低温保存,保存后的相对存活率为51.68%。
王艳丽,孙婷玉,沈李元,吴小芹,叶建仁,朱丽华[3](2019)在《继代培养时间对抗性黑松体胚发生的影响》文中提出以继代培养0.5、1.5 a和3.5 a的抗性黑松37#家系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观察不同培养时间胚性细胞的形态和体胚成熟的过程,并对愈伤组织的增殖率、每克愈伤形成的体胚数量及体胚萌发率和植株成活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继代培养过程中,胚性胚柄细胞团(ESM)结构逐渐疏松,胚柄细胞呈现缩短、增粗的现象;培养时间对抗性黑松愈伤组织的增殖、分化、体胚萌发及植株成活率均有显着影响。3种不同培养时间愈伤组织的增殖率分别为200.37%、182.47%和111.63%,每克胚性愈伤组织形成成熟体细胞胚分别为77、31、5个,萌发率分别为84.43%、51.10%、11.13%;植株成活率分别为73.00%、50.00%、6.70%,均呈下降趋势;3种愈伤体胚成熟的时间也存在显着差异,继代培养时间越长,体胚分化成熟过程越慢,愈伤组织形成子叶胚的时间最短为46 d,最长为74 d。因此,抗性黑松胚性愈伤组织在继代培养过程中胚性逐步降低,体胚发生和植株再生能力下降,短期培养的胚性愈伤组织(0.5 a)为抗性黑松体胚发生较为理想的初始材料,且愈伤组织继代培养时间不宜超过1.5 a。
王涛[4](2018)在《陆地棉重组自交系再生能力及相关基因的鉴定》文中研究说明棉花是主要的经济作物,在分子生物学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育种方法存在较多的局限性,因此结合体细胞胚胎再生技术获得优良转基因品种已是大势所趋。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的棉花品种具备快速高效获得再生植株的特性,而大部分栽培推广品种不具备这一特性。棉花体细胞胚再生过程中,影响胚性愈伤的分化和植株再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供体的基因型、培养基的类型是体胚发生中影响较大的因素。通过正向遗传学的策略定位控制棉花体胚发生能力的位点,将控制高再生能力的基因从再生能力高的品种转移到再生能力低的品种中去,从而提高优良品种的再生能力,以获得高再生能力的优良棉花品种。本研究主要是以可快速获得再生植株的棉花品种(YZ-1)和长江流域主栽培品种(Emian22)为亲本,通过杂交后和多年的自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选取其中164个家系,采用IBA+KT(IK)和2,4-D+KT(DK)两种不同激素组合的培养体系,分别对重组自交系群体YE的愈伤组织诱导率(CIF)、愈伤组织继代繁殖力(CSC)、愈伤组织的出胚率(CRE)以及愈伤组织出胚时间(CET)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对两个体系下愈伤的颜色质地,培养流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下:1.利用IK和DK体系对YE家系进行再生能力筛选,结合愈伤继代繁殖力、胚性愈伤分化时间、分化率等数据,以及愈伤组织的颜色质地和不同体系下组织培养流程对比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IK培养体系比DK体系更适合YE家系的培养。2.通过IK体系筛选得到36个可再生家系,DK体系筛选得到35个可再生家系,共获得46个可再生家系,两个体系下都可再生的家系有25个,获得31个可再生阔叶棉家系,得到16个再生能力接近YZ-1农艺性状较好的阔叶棉家系,并获得再生植株。3.基于本实验室构建的海陆种间高密度遗传图谱,以10c M遗传距离挑选了494个覆盖全基因组的标记,对每个培养体系筛选出的5个高再生能力家系材料进行全基因组背景检测。通过对5个高再生能力材料的YZ-1等位基因的鉴定,将其具有YZ-1等位基因的位点作为可能控制再生能力的遗传效应候选位点,共在15条染色体上筛选到25个控制再生能力的候选位点。
司园园,李娟,罗小燕,刘振,陈杰忠,赵春香,张登杰[5](2018)在《常绿果树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总结国内外常绿果树体胚发生体系研究现状,介绍了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的建立,综述了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生理生化机制及遗传稳定性的研究进展,提出目前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展望,以期为今后常绿果树体胚发生体系研究及实际应用提供参考价值。
宋跃[6](2017)在《长白落叶松体细胞胚胎发生及遗传转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白落叶松具有抗逆性强及早期速生等优点,为北半球温带山区与寒带气候条件下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但长白落叶松杂合性高、有性生殖产生的子代变异较大,而扦插及不定芽再生途径等无性繁殖方式也存在生根率较低、成苗困难等问题,通过传统的育种方法无法满足快速遗传改良的需求。因此,本研究以长白落叶松未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诱导胚性愈伤组织,建立并优化了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胚性愈伤组织的悬浮培养体系及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体细胞胚的理化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长白落叶松授粉70天后采集的合子胚适合诱导胚性愈伤组织,基本培养基为BM,添加2,4-D 1.5 mg·L-1、BA 0.5 mg·L-1及KT 0.5 mg·L-1,且不同无性系间的诱导率存在一定差异。(2)胚性愈伤组织在含2,4-D 0.3 mg·L-1、BA 0.1 mg·L-1及KT 0.1 mg·L-1的BM培养基中可迅速增殖并长期保持其胚性。经悬浮培养的胚性组织增殖较快,在震荡强度为120 r·min-1、初始接种量为4 g·L-1(即25 mL液体培养基接种0.1 g组织)的条件下,培养14天的增殖率约为1726.67±126.64%,约是相同条件下固体培养的8倍。(3)体胚成熟培养前,进行胚性愈伤组织的预培养对体细胞胚胎的成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预培养培养基的肌醇浓度、离子总浓度及培养周期对胚性愈伤组织的体胚发生量均有极为显着的影响,而蔗糖、谷氨酰胺及水解酪蛋白的影响不显着。采用Box-Behnken Design设计响应面试验并建立数学模型,预测预培养最佳条件为离子浓度26.77%(BM)、肌醇浓度10.46 g·L-1、培养天数12.66 d,体细胞胚胎的发生量为337.04个·g-1。(4)体胚成熟阶段,体细胞胚胎的最终获得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脱落酸、硝酸银、蔗糖、水解酪蛋白及过氧化氢浓度对体胚发生量的影响显着,而麦芽糖、肌醇及谷氨酰胺的影响则不显着。采用Box-Behnken Design设计试验建立响应面模型拟合长白落叶松体胚成熟的最适培养条件为:BM培养基添加ABA 18.28 mg·L-1、AgNO3 5.46 mg·L-1、蔗糖82.63 g·L-1,每克胚性愈伤组织的体细胞胚胎发生量平均为203.72个。(5)长白落叶松的体胚发生过程伴随着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组织与器官的形态建成以及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根据胚性细胞及体细胞胚的形态认定:在组织增殖阶段,体胚处于原胚团时期;过渡培养14天,体胚已发育至前子叶胚初期;成熟培养7天,体胚的发育进入前子叶晚期;14天时,体胚发育至子叶胚初期,其形态接近成熟;28天时,体胚发育至子叶胚晚期阶段。在体胚成熟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SOD活性呈“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而POD活性则呈“波浪式”的下降。(6)Cef、Kan及Hyg三种抗生素对长白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添加100-400 mg·L-1的Cef可引起长白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速率降低,但不影响其胚性细胞及细胞团的形态结构。10 mg·L-1的Kan或2 mg·L-1的Hyg即能显着降低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率,并完全抑制体细胞胚的成熟;20mg·L-1的Kan或4 mg·L-1的Hyg能够抑制胚性组织的增殖。(7)在含有0.15 mg·L-1 2,4-D、0.05 mg·L-1 BA及KT的BM培养基上增殖的长白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经OD600≈0.6的菌悬液(菌株为GV3101)侵染20 min,随后共培养3天,菌悬液及共培养培养基中均添加100μM·L-1AS;使用200 mg·L-1的Cef漂洗组织10 min进行脱菌,恢复培养3-7天后,再将组织转接于含有4 mg·L-1 Hyg的培养基进行连续筛选,筛选时将组织的大小调整为1.4cm2,抗性组织平均可达0.56±0.04个·cm2。本研究共获得Hyg抗性细胞系74个;PCR检测阳性率达88.34%,组织化学检测初步证明外源GUS基因已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并进行了表达。抗性组织进行体细胞胚胎成熟获得GUS基因表达的成熟体胚,不同转化胚性系的体胚成熟频率略有不同,但相较于未经转化的对照组织无显着的差异。
赵振军[7](2016)在《LEC1对棉花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棉花在纺织加工和油料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目前,通过基因工程进行分子水平育种是棉花种质创新的热点,然而,大多数棉花体胚发生系统都存在体胚发生率低、萌发率低、畸形率高、植株再生率低等问题,且对基因型的依赖性极强。体胚发生和植株再生成为棉花转基因工程的主要技术“瓶颈”。LEC1基因是规范子叶特性和完成胚胎发育成熟所必需的调控因子,可通过激活发育早期参与胚胎形态建成和细胞分化等胚胎特异性基因的表达而诱导体细胞胚胎的形成。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时会诱发棉花固有的防御反应,造成其遗传转化率低下。在单子叶植物黑麦草中发现,无肌醇、谷氨酰胺及冷休克的联合优化处理可以降低其自身防御反应,从而提高其遗传转化率。因此,本研究一方面通过LEC1基因在棉花中的遗传转化及体胚发生再生出转基因植株,并希望在后期探究该基因对棉花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另一方面,研究无肌醇、谷氨酰胺及冷休克的联合处理对棉花下胚轴防御反应及遗传转化率的影响。旨在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对棉花种质创新和品种改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本研究利用含棉花LEC1基因(GbLEC1A,GbLEC1B)和大叶落地生根B域短缺LEC1基因(Kd LEC1)的地塞米松(DEX)诱导型表达载体p IGb LEC1A,p IGb LEC1B,p IKd LEC1,通过农杆菌介导Kd LEC1在棉花新海15号下胚轴以及Gb LEC1A,Gb LEC1B,Kd LEC1在棉花新陆早33号胚性愈伤组织中的遗传转化,经潮霉素筛选,体胚发生过程,对分化的Kd LEC1转基因新海15号胚性愈伤组织系和再生植株以及Gb LEC1A,Gb LEC1B,Kd LEC1转基因新陆早33号再生植株进行PCR鉴定。以转基因成功的3个Kd LEC1转基因新海15号胚性愈伤组织系为试材,分别进行30uM DEX和无DEX的6h悬浮诱导处理,实时定量PCR分析不同处理条件下Kd LEC1转基因胚性愈伤组织系中目的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通过高效热不对称交错PCR(hi TAIL PCR)、测序及Blast序列比对分析Kd LEC1-4转基因新海15号再生植株基因组中的T-DNA插入位点。并希望后期以LEC1转基因植株的F1代为材料,探究LEC1基因对棉花胚性转变、体胚发生及植株再生的影响。此外,在农杆菌介导p CAMBIA1301表达载体侵染前和遗传转化过程中,通过肌醇、谷氨酰胺和冷休克不同组合方式处理新陆早33号下胚轴,经p CAMBIA1301遗传转化及共培养后的DAB染色和GUS染色,研究该处理对棉花防御反应及其遗传转化率的影响。结果与结论:(1)经为期13个月的体胚发生过程和PCR鉴定,获得了两棵独立转化的Kd LEC1转基因新海15号再生植株;分别获得了一棵PCR鉴定正确的Gb LEC1A,Gb LEC1B,Kd LEC1转基因新陆早33号植株,其再生周期约为10个月。实时定量PCR分析显示,3个Kd LEC1转基因胚性愈伤组织系中,Kd LEC1的相对表达量在2.5倍和23倍之间波动,表明该DEX诱导型表达载体p INDEX3可以在不同水平诱导Kd LEC1的表达。Hi TAIL PCR及Blast序列比对表明,Kd LEC1的T-DNA确实插入到Kd LEC1-4转基因新海15号再生植株基因组中,但由于比对的棉花基因信息太少,无法确定其具体的插入位置。(2)相比于其他处理,无肌醇、谷氨酰胺及冷休克联合处理降低了农杆菌侵染诱发的下胚轴中H2O2含量,同时提高了其遗传转化率,表明无肌醇、谷氨酰胺及冷休克的生理性优化处理可通过降低防御反应来提高棉花下胚轴的遗传转化率。
彭丽[8](2014)在《木薯四倍体诱导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是热带亚热带重要的粮食作物和能源作物,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试验选用华南205、华南5号和华南8号为材料,在本实验室已建立的木薯组培快繁体系上,进一步对体细胞胚、脆性愈伤诱导条件进行试验,在此基础上建立木薯胚性悬浮细胞体系;在大田和离体条件下用秋水仙素对木薯进行四倍体诱导,期望获得多倍体木薯植株;对木薯原生质体分离、培养和细胞电融合进行研究,为后续木薯细胞融合育种提供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适合华南205嫩叶和腋芽体细胞胚诱导培养基分别为CBM+68 mg/L2,4-D和CBM+12 mg/L picloram,诱导率分别为28.89%和73.33%;用适合华南205嫩叶和腋芽体细胞胚诱导培养基去诱导华南8号和华南5号的嫩叶和腋芽,华南8号嫩叶和腋芽体细胞胚的诱导率分别为70.00%和74.00%,华南5号的分别为32.00%和42.00%。适合木薯脆性胚性愈伤诱导培养基为GD+10 mg/L pi-cloram。2、以木薯脆性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进行木薯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及优化,结果表明,木薯的胚性细胞悬浮培养系的初始接种量和液体培养基装液量以0.7 g/30 ml为宜;适合木薯胚性细胞悬浮培养的培养基为SH+10 mg/L pi-cloram+40 g/L蔗糖,pH5.8;继代周期为6 d。3、用秋水仙素处理木薯大田苗腋芽和离体组培苗,通过形态观察初步筛选变异茎段,采用流式细胞仪和根尖压片技术鉴定倍性,筛选多倍体,经多次继代繁殖,本试验获得稳定的四倍体木薯植株。试验获得的四倍体植株同二倍体比较,四倍体叶片宽度和叶形指数与二倍体间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四倍体的保卫细胞更长更宽,气孔比二倍体气孔更大;四倍体植株叶片气孔密度比二倍体气孔密度更小。4、对木薯叶片和胚性悬浮细胞进行原生质体分离及培养,研究酶种类及浓度、酶解时间、酶解温度对叶肉原生质体和胚性悬浮细胞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合木薯叶肉原生质体分离的最佳酶组合为:0.75%纤维素酶R-10、0.75%离析酶R-10、0.05%果胶酶Y-23;适合木薯胚性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分离的最佳酶组合为:1.0%纤维素酶R-10、0.2%离析酶R-10、0.05%果胶酶Y-23。最佳酶解时间为14 h,酶解温度为28℃。用TM2G培养基对木薯原生质体进行液体浅层培养,原生质体初始培养时,TM2G培养基中葡萄糖浓度宜为55 g/L60g/L,培养密度为5×105个/ml。5、用Eppendorf Multiporator电融合仪对木薯原生质体进行电融合时,适合的电融合参数为:交变电场强度(AC)100 v/cm,交变电场作用时间50 s,直流脉冲强度(DC)1500 v/cm,直流脉冲次数2次,直流脉冲作用时间45μs。
李鹏飞[9](2013)在《新疆自育陆地棉品种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对部分新疆自育陆地棉品种的体胚发生能力进行筛选,建立高频再生体系。(2)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建立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并获得具有抗草甘膦特性的转基因植株。方法:(1)以供试品种的下胚轴为外植体,比较不同激素组合对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胚性愈伤组织分化和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以建立再生体系。(2)以新陆早33号的下胚轴为受体材料,通过改善无菌苗的培养条件,确定共培养时间和筛选培养基中头孢霉素的使用浓度等措施对农杆菌介导的转化体系进行优化;同时对抗性胚性愈伤组织培养过程进行了优化,以提高胚状体形成能力;并对子叶胚生根阶段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以进一步缩短转化周期。结果:(1)在7个供试品种中只有新陆早33号和新彩棉7号分化出胚性愈伤组织,两个品种均获得了再生植株。(2)2,4-D+KT的激素组合有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增殖且不受基因型的限制,并能够诱导新陆早33号和新彩棉7号形成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60%和7.5%。使用IBA+KT的激素组合,两个品种的愈伤组织诱导率较低,但均能获得胚性愈伤组织,新陆早33号和新彩棉7号的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可分别达到45%和55%。经进一步观察发现,新彩棉7号分化形成胚状体的能力比新陆早33号更强,两品种均能在6个月内获得再生植株。(3)以新陆早33号为研究对象,对转化的部分关键环节进行了优化。在无菌苗培育过程中进行3d暗培养加3d正常光照培养能够适当壮苗使转化效率提高;共培养时间为48h,筛选培养基中头孢霉素浓度为600mg/L对转化最为有利。在抗性胚性愈伤组织增殖阶段,培养基中KNO3浓度为3.8g/L,继代周期为11d有助于胚性愈伤组织快速增殖和保持良好生长状态;将凝固剂(Phytagel)浓度提高到4.0g/L能明显促进胚状体分化;在子叶胚生根阶段以Phytagel为凝固剂,同时加入1.0g/L的活性炭有助于壮根、减少褐化和提高正常植株比例。(4)通过对获得的转化植株进行PCR和草甘膦整株喷施检测,初步证明了的目的基因已转入受体材料基因组。结论:(1)筛选获得了新陆早33号和新彩棉7号两个容易再生的品种,建立了相应的再生体系;(2)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获得了陆早33号和新彩棉7号经检测呈阳性的转化再生植株,对转化体系进行了优化。
黄天带,孙爱花,周权男,戴雪梅,黄华孙[10](2011)在《橡胶树内珠被培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橡胶树自根幼态无性系是20世纪70年代末培育的新型种植材料,集中了实生苗和芽接苗的优点,具有生长快、产量高、茎干圆锥度大的特点,极有可能取代芽接苗成为第3代种植材料.内珠被培养是获得自根幼态无性系的重要手段,可经初级体胚发生或持续体胚发生再生植株.初级体胚/微繁植株长势好、产量高,但再生频率低;持续体胚发生再生频率高,但体胚/微繁植株变异、感病、产量低.利用持续体胚发生体系进行了超低温保存和遗传转化研究,均取得了成功.
二、长期继代对棉花胚性愈伤组织体胚发生能力及再生植株变异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期继代对棉花胚性愈伤组织体胚发生能力及再生植株变异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杂种落叶松遗传转化及Lol-miR11467功能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针叶树体胚发生研究进展 |
1.2.1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
1.2.2 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及继代 |
1.2.3 体胚成熟 |
1.3 落叶松体胚发生研究进展 |
1.4 针叶树的遗传转化研究 |
1.4.1 针叶树的遗传转化 |
1.4.2 落叶松的遗传转化 |
1.5 miRNA的研究进展 |
1.5.1 miRNA的发现 |
1.5.2 miRNA的作用机理 |
1.5.3 植物miRNA的功能研究 |
1.5.4 miRNA在针叶树及落叶松中的研究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7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杂种落叶松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与优化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试验菌株、药品与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药品及培养基的制备 |
2.2.2 外植体的消毒及接种 |
2.2.3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
2.2.4 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及继代周期的确定 |
2.2.5 体细胞胚胎成熟及萌发 |
2.2.6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
2.2.7 胚性愈伤组织的遗传转化 |
2.2.8 统计及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再生体系的优化 |
2.3.2 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
2.3.3 转pCAMBIA1301空载体株系的分子验证 |
2.4 讨论 |
2.4.1 外植体选择对诱导率的影响 |
2.4.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诱导的影响 |
2.4.3 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培养 |
2.4.4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 |
2.5 本章小结 |
3 干旱胁迫下的落叶松小RNA挖掘与分析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小RNA文库的构建及质量控制 |
3.2.2 miRNA预测及鉴定分析 |
3.2.3 miRNA差异基因聚类及表达分析 |
3.2.4 miRNA靶基因预测及功能注释分析 |
3.2.5 sRNA测序数据的验证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小RNA文库的构建及质量分析 |
3.3.2 小RNA序列分析 |
3.3.3 miRNA预测及筛选 |
3.3.4 sRNA测序的数据验证 |
3.3.5 miRNA靶基因预测及其功能注释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miRNA响应不同处理的表达模式分析 |
4.1 试验材料 |
4.1.1 植物材料 |
4.1.2 试剂及药品 |
4.2 试验方法 |
4.2.1 miRNA提取及反转录 |
4.2.2 miRNA的qRT-PCR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miRNA在不同胁迫处理下的表达分析 |
4.3.2 miRNA在不同激素处理下的表达分析 |
4.4 讨论 |
4.4.1 miRNAs在不同胁迫处理下的表达分析 |
4.4.2 miRNA在不同激素处理下的表达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Lol-miR11467在落叶松中的遗传转化研究 |
5.1 试验材料 |
5.1.1 植物材料 |
5.1.2 菌株、试剂及药品 |
5.2 试验方法 |
5.2.1 pCAMBIA1301-Lol-miR11467的过表达载体构建 |
5.2.2 转pCAMBIA1301-Lol-miR11467基因株系的分子检测 |
5.2.3 不同胁迫处理的转基因愈伤组织的形态变化 |
5.2.4 不同胁迫处理的转基因愈伤组织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5.3 结果与分析 |
5.3.0 转基因细胞系的检测 |
5.3.1 不同胁迫处理下转基因愈伤组织的变化 |
5.3.2 不同胁迫处理的转基因愈伤组织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6 Lol-miR11467的靶基因筛选与分析 |
6.1 试验材料 |
6.2 试验方法 |
6.2.1 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6.2.2 qRT-PCR验证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及组装 |
6.3.2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6.3.3 转录组数据验证 |
6.3.4 Unigene功能注释 |
6.3.5 差异表达关键基因的挖掘及归纳 |
6.3.6 Lol-miR11467靶基因筛选 |
6.4 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2)水曲柳胚性愈伤组织和胚胎超低温保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 |
1.1.1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概念 |
1.1.2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方式 |
1.1.3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的意义 |
1.1.4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 |
1.2 植物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 |
1.2.1 植物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技术原理 |
1.2.2 植物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方法 |
1.2.3 植物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的影响因素 |
1.2.4 植物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的研究进展 |
1.3 植物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的生理生化差异 |
1.3.1 脱氢酶 |
1.3.2 丙二醛 |
1.3.3 脯氨酸 |
1.3.4 可溶性蛋白 |
1.3.5 抗氧化酶活性 |
1.4 本研究目的意义 |
2 水曲柳间接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的建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愈伤组织诱导 |
2.2.2 胚性愈伤组织继代增殖培养 |
2.2.3 体胚发育培养 |
2.2.4 萌发生根培养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3 水曲柳胚性愈伤组织的超低温保存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预培养液种类对细胞存活的影响 |
3.2.2 预培养液浓度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2.3 预培养时间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2.4 DMSO浓度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2.5 脱水时间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2.6 化冻方式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水曲柳胚胎超低温保存及生理生化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脱水时间和冷冻方式对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4.2.2 脱水时间和冷冻方式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4.2.3 脱水时间和冷冻方式对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4.2.4 脱水时间和冷冻方式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4.2.5 脱水时间和冷冻方式对SOD活性的影响 |
4.2.6 脱水时间和冷冻方式对POD活性的影响 |
4.2.7 脱水时间和冷冻方式对CAT活性的影响 |
4.2.8 体细胞胚胎超低温保存结果 |
4.3 讨论 |
4.3.1 脱水时间和冷冻方式对脱氢酶含量的影响 |
4.3.2 脱水时间和冷冻方式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4.3.3 脱水时间和冷冻方式对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4.3.4 脱水时间和冷冻方式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4.3.5 脱水时间和冷冻方式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3.6 体细胞胚胎的超低温保存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4)陆地棉重组自交系再生能力及相关基因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文献综述 |
1.1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以及现状 |
1.2 棉花的外植体培养和植株再生的发展及现状 |
1.2.1 影响棉花体胚发生和植株再生的因素 |
1.2.2 培养体系的选择对棉花体胚发生的影响 |
1.2.3 棉酚的存在对体胚发生的影响 |
1.3 数量性状的特点 |
1.3.1 分子标记 |
1.3.2 分子标记在棉花育种中的应用 |
1.4 遗传作图群体 |
1.4.1 临时分离群体 |
1.4.2 永久性分离群体 |
1.5 体胚发生和植株再生相关性状QTLs的研究 |
1.5.1 棉花QTLs定位研究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品种(系)材料 |
2.2 方法 |
2.2.1 棉花体胚发生所需培养基 |
2.3 组织培养方法 |
2.3.1 愈伤组织的诱导 |
2.3.2 愈伤组织的继代 |
2.3.3 愈伤组织的分化 |
2.4 衡量棉花体细胞胚再生能力性状的统计 |
2.4.1 不同基因型棉花的再生能力比较 |
2.5 YE家系单株DNA提取 |
2.5.1 标记基因型分析 |
2.5.2 图谱上的标记分析 |
2.6 数据分析方法 |
3 结果分析 |
3.1 不同培养体系下YE家系体胚发生和植株再生诱导流程 |
3.2 不同培养体系棉花愈伤组织的诱导 |
3.3 亲本和YE家系的表型变异 |
3.4 YE再生家系继代繁殖力(CSC)和分化能力关系 |
3.5 IK和DK体系下YE愈伤组织的再生时间和再生率比较分析 |
3.6 两个培养体系可再生植株相关性状比较 |
3.7 再生能力相关位点的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
3.7.1 IK体系下高再生能力品系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
3.7.2 DK体系下高再生能力品系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
4 讨论与分析 |
4.1 培养体系的选择 |
4.2 高再生能力家系的筛选 |
4.3 高再生能力等位基因位点的筛选 |
4.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后续实验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IK中五个品系的YZ-1等位基因分布图 |
附录2 DK中五个品系的YZ-1等位基因分布图 |
致谢 |
(5)常绿果树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体胚发生体系的建立 |
1.1 体胚诱导 |
1.2 体胚增殖 |
1.3 体胚成熟与萌发 |
2 常绿果树体胚发生体系影响因素 |
2.1 基因型 |
2.2 外植体 |
2.3 培养基类型 |
2.4 外源激素 |
2.5 其他添加物 |
2.6 培养条件 |
3 常绿果树体胚发生过程中的生理生化机制 |
3.1 蛋白质 |
3.2 淀粉 |
3.3 内源激素及其他物质 |
4 常绿果树体胚发生的遗传稳定性 |
5 展望 |
(6)长白落叶松体细胞胚胎发生及遗传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2 植物组织培养 |
1.2.1 器官发生 |
1.2.2 体细胞胚胎发生 |
1.3 针叶树体胚发生研究进展 |
1.3.1 针叶树体胚发生的过程 |
1.3.2 针叶树体胚发生的理化基础 |
1.3.3 落叶松体胚发生的研究现状 |
1.4 针叶树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
1.4.1 针叶树遗传转化的方法 |
1.4.2 农杆菌介导针叶树遗传转化 |
1.4.3 基因枪介导针叶树遗传转化 |
1.4.4 落叶松转基因研究的现状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项目来源及经费支持 |
2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增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
2.2.2 次氯酸钠的消毒效果 |
2.2.3 外植体采集时间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2.4 家系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2.5 2,4-D浓度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2.6 基本培养基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2.7 固体培养的最佳继代周期 |
2.2.8 生长调节剂对增殖的影响 |
2.2.9 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
2.2.10 继代培养方式对增殖的影响 |
2.2.11 生长调节剂对体胚发生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3 体细胞胚成熟前的预培养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预培养周期对体胚发的影响 |
3.2.2 离子浓度对体胚发生的影响 |
3.2.3 蔗糖浓度对体胚发生的影响 |
3.2.4 肌醇浓度对体胚发生的影响 |
3.2.5 谷氨酰胺浓度对体胚发生的影响 |
3.2.6 水解酪蛋白浓度对体胚发生的影响 |
3.2.7 Gln与CH的互作效应对体胚发生的影响 |
3.2.8 生长调节物质对体胚发生的影响 |
3.2.9 预培养条件的响应面优化结果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体细胞胚的成熟及植株再生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糖类对体胚成熟的影响 |
4.2.2 有机物对体胚成熟的影响 |
4.2.3 ABA脱落酸对体胚成熟的影响 |
4.2.4 AgNO3硝酸银对体胚成熟的影响 |
4.2.5 过氧化氢对体胚成熟的影响 |
4.2.6 成熟培养条件的响应面优化结果 |
4.2.7 体细胞胚胎的萌发及植株再生 |
4.2.8 组织愈伤化的发生 |
4.2.9 次生体胚的发生 |
4.2.10 再生植株的移栽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理化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生长调节剂对愈伤组织几种生化指标的影响 |
5.2.2 增殖方式对愈伤组织几种生化指标的影响 |
5.2.3 体胚发生过程中形态及几种生化指标的变化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6 长白落叶松的遗传转化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胚性组织的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 |
6.2.2 侵染液浓度的影响 |
6.2.3 乙酰丁香酮添加方式的影响 |
6.2.4 共培养周期的影响 |
6.2.5 抑菌抗生素浓度的确定 |
6.2.6 恢复培养周期的影响 |
6.2.7 植物材料对转化的影响 |
6.2.8 筛选抗生素种类的影响 |
6.2.9 基因枪介导遗传转化的结果 |
6.2.10 抗性组织的PCR检测结果 |
6.2.11 抗性组织的GUS染色结果 |
6.2.12 转化组织的体细胞胚胎成熟 |
6.3 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 |
缩略词表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LEC1对棉花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LEC1基因的研究概况 |
1.1 LEC1基因的结构和分类 |
1.2 LEC1基因的功能 |
1.3 LEC1转录因子与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 |
1.4 LEC1与其他转录因子的相互作用 |
2 棉花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概况 |
2.1 国内棉花研究现状 |
2.2 国内外棉花组织培养研究现状 |
2.3 棉花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 |
3 农杆菌介导的棉花遗传转化的研究概况 |
4 农杆菌诱发植物防御反应的研究 |
4.1 农杆菌的致病机制 |
4.2 降低农杆菌诱发的植物防御反应的生理性策略 |
5 p INDEX_3载体诱导表达系统的介绍 |
5.1 诱导表达系统的研究基础 |
5.2 p INDEX_3载体诱导表达系统的原理 |
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LEC1转基因棉花再生苗的获得 |
1 研究材料 |
1.1 实验材料 |
1.2 供试菌株及载体 |
1.3 实验试剂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1.5 培养基及试剂配置 |
1.6 PCR引物 |
2 研究方法 |
2.1 KdLEC1在新海15号下胚轴中的遗传转化和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2.2 GbLEC1A、GbLEC1B、KdLEC1在新陆早33号胚性愈伤组织的遗传转化和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2.3 转基因棉花的PCR鉴定 |
2.4 转基因新海15号胚性愈伤组织中KdLEC1的相对表达量分析 |
2.5 KdLEC1-4 转基因新海15号再生植株的T-DNA插入位点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KdLEC1转基因新海15号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
3.2 KdLEC1转基因新海15号体细胞胚胎的发生、成熟及植株再生 |
3.3 GbLEC1A、GbLEC1B、KdLEC1在新陆早33号胚性愈伤组织中的遗传转化、体细胞胚胎的诱导及植株再生 |
3.4 KdLEC1转基因新海15号胚性愈伤组织及再生植株的确定 |
3.5 GbLEC1A、GbLEC1B、KdLEC1转基因新陆早33号再生植株的确定 |
3.6 转基因新海15号胚性愈伤组织中KdLEC1的相对表达量分析 |
3.7 KdLEC1-4 转基因新海15号再生植株的T-DNA插入位点分析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无肌醇、加谷氨酰胺及冷休克联合处理对棉花下胚轴防御反应及遗传转化率的影响 |
1 研究材料 |
1.1 实验材料 |
1.2 供试菌株及载体 |
1.3 实验试剂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1.5 培养基及试剂配置 |
2 研究方法 |
2.1 无菌苗的培育 |
2.2 农杆菌侵染及共培养 |
2.3 DAB染色 |
2.4 GUS酶活性的组织化学染色 |
2.5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无肌醇、加谷氨酰胺和冷休克联合处理对农杆菌侵染诱发的棉花下胚轴中H_2O_2含量的影响 |
3.2 无肌醇、加谷氨酰胺和冷休克联合处理对农杆菌介导的棉花遗传转化率的影响 |
4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8)木薯四倍体诱导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木薯概述 |
1.1.1 木薯生物学特性 |
1.1.2 木薯主要作用和发展前景 |
1.1.3 木薯在我国的种植和研究现状 |
1.2 木薯组织培养体系研究 |
1.2.1 器官发生途径 |
1.2.2 初级体细胞胚途径 |
1.2.3 木薯脆性愈伤组织及悬浮培养 |
1.3 多倍体育种 |
1.3.1 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 |
1.3.2 植物原生质体融合 |
1.3.3 木薯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
1.4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木薯体细胞胚诱导和悬浮培养 |
2.1 材料与仪器试剂 |
2.1.1 供试材料 |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2 方法 |
2.2.1 木薯体细胞胚胎发生 |
2.2.2 脆性胚性愈伤诱导 |
2.2.3 木薯胚性悬浮细胞系的建立 |
2.3 结果和分析 |
2.3.1 木薯体细胞胚胎发生 |
2.3.2 脆性胚性愈伤诱导 |
2.3.3 悬浮细胞系的建立 |
2.4 讨论 |
第三章 秋水仙素诱导同源多倍体木薯 |
3.1 材料与仪器试剂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3.2 方法 |
3.2.1 秋水仙素诱导方法 |
3.2.2 倍性鉴定方法 |
3.3 结果和分析 |
3.3.1 秋水仙素田间诱变分析 |
3.3.2 离体诱变 |
3.4 讨论 |
3.4.1 影响秋水仙素诱导因素 |
3.4.2 多倍体筛选与鉴定 |
第四章 木薯原生质体融合条件优化 |
4.1 材料与仪器试剂 |
4.1.1 材料 |
4.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4.2 方法 |
4.2.1 木薯原生质体分离 |
4.2.2 原生质体纯化 |
4.2.3 原生质体计数 |
4.2.4 原生质体活性测定 |
4.2.5 原生质体培养 |
4.2.6 原生质体电融合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分离液酶组合对木薯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4.3.2 酶解时间对木薯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4.3.3 酶解温度对木薯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4.3.4 原生质体培养 |
4.3.5 木薯原生质体电融合 |
4.4 讨论 |
4.4.1 原生质体分离纯化及培养 |
4.4.2 木薯原生质体电融合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新疆自育陆地棉品种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
1.1.1 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 |
1.1.2 棉花体细胞胚胎培养技术的发展 |
1.1.3 棉花体细胞培养及植株再生过程的影响因素 |
1.2 棉花遗传转化的相关研究概况 |
1.2.1 花粉管通道转化法 |
1.2.2 基因枪轰击法 |
1.2.3 农杆菌介导法 |
1.3 草甘膦与抗草甘膦转基因棉花的研究现状 |
1.3.1 草甘膦 |
1.3.2 抗草甘膦棉花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意义和目标 |
第二章 不同品种体细胞胚胎发生能力的比较 |
前言 |
2.1 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试剂 |
2.1.3 母液的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无菌苗的获得 |
2.2.2 愈伤组织的诱导 |
2.2.3 胚性愈伤的诱导和增殖培养 |
2.2.4 体细胞胚胎的诱导和成苗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激素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3.2 基因型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3.3 激素浓度和基因型对胚性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
2.3.4 胚性愈伤组织的继代和体细胞胚胎发生 |
2.3.5 再生苗培养 |
2.4 讨论 |
2.4.1 基因型对体胚发生过程的影响 |
2.4.2 激素对对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的影响 |
2.4.3 其它影响因素 |
2.5 小结 |
第三章 抗草甘膦基因(EPSPS)转化新陆早 33 号的研究 |
前言 |
3.1 材料 |
3.1.1 植物材料 |
3.1.2 根癌农杆菌菌株和目的片段 |
3.1.3 抗生素及母液的配制 |
3.1.4 培养基的配制和培养条件 |
3.2 方法 |
3.2.1 转化过程 |
3.2.2 转化体系和体细胞胚胎诱导过程的优化 |
3.3 数据统计和分析 |
3.4 转化材料的检测 |
3.4.1 PCR 检测 |
3.4.2 转基因植株草甘膦抗性检测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转化体系的参数优化 |
3.5.2 体细胞胚胎诱导过程的优化 |
3.6 转基因再生植株的 PCR 检测 |
3.7 转基因再生植株对草甘膦抗性初测 |
3.8 讨论 |
3.9 小结 |
第四章 新彩棉 7 号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前言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材料 |
4.1.2 培养基 |
4.1.3 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出愈和分化情况统计 |
4.2.2 抗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增殖情况 |
4.2.3 胚性愈伤组织的分化 |
4.2.4 胚状体的形成 |
4.2.5 成苗及移栽(方法同第一章) |
4.3 再生植株的 PCR 检测 |
4.4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1.1 再生体系建立方面 |
5.1.2 遗传转化方面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10)橡胶树内珠被培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初级体胚发生途径 |
1.1 再生过程 |
1.1.1 取材和消毒 |
1.1.2 愈伤组织诱导 (0~20 d) |
1.1.3 胚胎发生表达 (20~40 d) |
1.1.4 原胚发育 (41~70 d) |
1.1.5 体胚成熟 (71~100 d) |
1.1.6 体胚萌发 (101~130 d) |
1.1.7 植株发育 (131~156 d) |
1.1.8 植株增殖 |
1.2 驯化和移栽 |
1.3 大田表现 |
2 持续体胚发生阶段 |
2.1 易碎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
2.2 愈伤组织的长期继代及增殖 |
2.3 体胚发生和植株再生 |
2.4 大田表现 |
2.5 超低温保存 |
2.6 遗传转化 |
3 存在问题及展望 |
四、长期继代对棉花胚性愈伤组织体胚发生能力及再生植株变异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杂种落叶松遗传转化及Lol-miR11467功能的初步研究[D]. 张素芳.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2]水曲柳胚性愈伤组织和胚胎超低温保存研究[D]. 魏骋. 东北林业大学, 2019
- [3]继代培养时间对抗性黑松体胚发生的影响[J]. 王艳丽,孙婷玉,沈李元,吴小芹,叶建仁,朱丽华.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9(02)
- [4]陆地棉重组自交系再生能力及相关基因的鉴定[D]. 王涛. 华中农业大学, 2018(01)
- [5]常绿果树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研究进展[J]. 司园园,李娟,罗小燕,刘振,陈杰忠,赵春香,张登杰. 热带作物学报, 2018(03)
- [6]长白落叶松体细胞胚胎发生及遗传转化研究[D]. 宋跃.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5)
- [7]LEC1对棉花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D]. 赵振军. 石河子大学, 2016(02)
- [8]木薯四倍体诱导关键技术研究[D]. 彭丽. 南昌大学, 2014(01)
- [9]新疆自育陆地棉品种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D]. 李鹏飞. 石河子大学, 2013(02)
- [10]橡胶树内珠被培养研究进展[J]. 黄天带,孙爱花,周权男,戴雪梅,黄华孙. 生命科学研究,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