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的实践与思考

安全评价的实践与思考

一、安全性评价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吕健,王连心,谢雁鸣[1](2021)在《基于处方序列与处方序列对称分析的中药药物警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药物警戒研究需要融合多元的方法来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伴随着医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医学研究与之深度融合,以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为代表的真实世界研究(real world study,RWS)为中药药物警戒提供了数据基础。处方序列分析(prescription sequence analysis,PSA)及在其基础上发展来的处方序列对称分析(prescription sequence symmetry analysis,PSSA),为中成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评价等提供方法学支撑。该文通过梳理HIS、PSA、PSSA相关研究,结合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和巢式病例对照研究(nested case control study,NCCS),形成了一套真实世界中基于HIS、PSA、PSSA的中成药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技术体系,以期为未来中药药物警戒研究提供方法学示范。

郝旭东[2](2021)在《“放管服”改革以来内蒙古抗震设防协同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5年以来,“放管服”改革的工作被各级政府不断推进,内蒙古自治区抗震设防管理的相关工作产生了很大的转变。一方面使得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更加规范,建设工程审批效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企业投资成本也相应的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取消了抗震设防的事前审批事项,监管方式也自然而然由事前监管的模式转向事中事后监管,监管模式的转变给抗震设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再加上2018年机构改革后,市县基层抗震设防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导致基层抗震设防要求落实与监管部门出现了履职不到位的情况,加重了抗震设防领域存在问题的严重性。而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怎么重建抗震设防监管机制,怎么厘清政府各部门职责,是当下自治区面临的共同问题。本文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抗震设防管理跨部门协同问题进行研究,针对如何理顺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抗震设防管理部门的管理体制、重建抗震设防监管机制开展研究,基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原因、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建立研究框架,尝试提出通过跨部门协同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建议。本文首先对内蒙古自治区抗震设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且指出了管理问题带来的非预期后果,通过分析得出横向、纵向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协同机制不完善就是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最后借鉴了其他省份的管理经验,从跨部门协同的结构性安排、法律法规规制、标准协同、机制运行等几个方面给出了解决建议。

刘小娟[3](2021)在《基于代谢组学探讨针刺联合HRT对POI患者性激素相关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古今文献针刺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患者较优的针刺腧穴配伍方案,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一步观察针刺联合激素替代治疗(Hormone replacement treatment,HRT)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从代谢组学角度探究针刺联合HRT调节POI患者血清性激素的代谢组学机制。方法:分别建立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针灸治疗POI的数据库,运用EXCEL和SPSS Modeler 19.0软件分析选经用穴规律,得出较佳的针刺配伍方案。进一步设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64例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试验组为针刺HRT组,给予针刺联合HRT治疗;对照组1为针刺组,予以单纯针刺治疗,对照组2为HRT组,给予单纯HRT治疗,三组疗程均为3个月。分别评估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anti-Mullerian hormone,AMH)、血清性激素3项包括促卵泡成熟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和雌二醇(estrogen,E2)、窦卵泡数量、改良Kupperman(KI)评分、更年期生存质量(Menopause Quality of Life Scale,MENqol)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以评估临床疗效。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并检测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评估治疗的安全性。最后随机抽取针刺联合HRT组10例患者、针刺组12例患者、HRT组9例患者,分别采集这些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的血清标本,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技术检测血清差异代谢物,运用Metabo Analyst 4.0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1古代文献共收集102条针灸处方,涵盖40个腧穴;现代文献共收集106条针灸处方,涵盖75个腧穴。经脉选择上:古今医家均以任脉为最主要选经,其次为肾经、膀胱经、脾经,现代多选胃经。部位选择上:古今医家均以腹区为最主要的选部,其次为足区、腿区、腰区和骶区的选择,现代医家背区的选择更多。腧穴选择上:古今文献高频腧穴均以关元第一,其余高频腧穴差异较大,古代依次是中极、涌泉、阴交、商丘;现代依次是三阴交、肾俞、子宫、足三里;古今高频腧穴配伍均以关元为主,其余配伍腧穴差异较大。特定穴选择上:古今文献高频特定穴均是募穴、五输穴、交会穴、背俞穴。古代文献多选八脉交会穴,现代文献多选原穴。古今文献特定穴腧穴频次第一均是关元,古代依次是中极、阴交、涌泉、商丘、然谷;现代依次是关元、三阴交、肾俞、足三里、太溪、太冲。特定穴腧穴配伍上古今均以关元为主穴,其余配伍特定穴差异较大。2针刺组治疗后POI患者血清AMH水平较治疗前提高(P<0.05)。三组治疗后分别较治疗前血清FSH水平下降、LH水平下降、E2水平上升(P<0.05),改良KI评分、MENqol评分、SAS评分均下降(P<0.05)。组间比较发现针刺组对AMH和雌二醇的改善均优于HRT组(P<0.05);治疗前机体E2高于22pmol/L或FSH水平低于40U/L者,针刺改善雌二醇效果更稳定。针刺联合HRT对POI患者性生活改善均优于针刺组和HRT组(P<0.05)。3针刺组治疗前后差异的代谢物有5个:L—谷氨酸、D—脯氨酸、β—氨基丙腈、柠檬酸、N—乙酰—L—苯基丙氨酸;参与的代谢通路主要有8条:D—谷氨酸和D—谷氨酸盐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氨酰—t RNA合成、氰基氨基酸代谢、三羧酸循环、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苯基丙氨酸代谢。HRT组治疗前后有6种差异的代谢物:L—赖氨酸、β—丙氨酸、5—胺基戊醛、γ—亚麻酸、脱氧胆酸、肌酐;参与的代谢通路有10条:赖氨酸降解、赖氨酸生成、生物素代谢、泛酸和辅酶A的生物合成、β—丙氨酸代谢、丙酸盐代谢、亚麻酸代谢、磷酸戊糖途径、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针刺联合HRT组治疗前后有2种差异代谢物:L—蛋氨酸、4—氨基丁醛二甲缩醛;参与的代谢通路有4条:β—丙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氨酰—t RNA合成。结论:1古今文献针灸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选经用穴大致相同,存有差别,现代在传承础上有发展。2三种疗法均可改善POI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缓解焦虑情绪;针刺提高卵巢储备功能、改善血清雌二醇水平独具优势;尤对有一定雌二醇水平或FSH水平低于40U/L者疗效更稳定;针刺联合HRT改善患者性生活有协同作用。三种疗法短期内不良反应低。3针刺联合激素、针刺、激素三者调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有所不同。

杨晓媛[4](2021)在《升利散贴敷对脾虚气陷型环状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升利散穴位贴敷对脾虚气陷型环状混合痔术后肛门疼痛、肛门坠胀、小便不利的临床疗效,通过疗效观察来评价升利散穴位贴敷防治脾虚气陷型环状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入组的9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在术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予升利散贴敷神阙、脾俞、次髎,对照组予安慰剂贴敷神阙、脾俞、次髎。手术当天至术后第3天每日一次,每次8h。详细记录受试者治疗前后肛门疼痛、肛门坠胀、排尿情况,并进行安全性评价,填写病例报告表,收集结束后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选取的90例患者,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86例患者进入统计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病程、术中肛门镜选择、外切口个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肛门疼痛:两组治疗前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12h、24h、48h、72h两组VA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3、肛门坠胀:两组治疗前的肛门坠胀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12h、24h、48h、72h两组肛门坠胀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肛门坠胀评分均低于对照组。4、排尿情况:治疗组首次排尿时间为208.63±53.291min,对照组首次排尿时间为232.37±51.291min,两组首次排尿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首次排尿时间较对照组早。两组在首次排尿表现、排尿时间、小腹症状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为4.65%,对照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为18.60%,两组术后尿潴留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尿潴留发生率较对照组低。5、安全性评价:入组的90例受试者中,治疗组2例、对照组2例均发生贴敷部位皮疹、瘙痒,安全性均为2级,予观察记录,停用穴位贴敷1周后随访,局部皮肤均未见明显异常,受试者未诉特殊不适。余完成研究的86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两组安全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升利散穴位贴敷可有效防治脾虚气陷型环状混合痔术后肛门疼痛、肛门坠胀、小便不利。研究过程中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故升利散穴位贴敷安全性较高、疗效好,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杨宝秀[5](2021)在《化痰解郁方治疗肝郁痰阻型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化痰解郁方”治疗前后,肝郁痰阻型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量表评分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评价“化痰解郁方”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共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PSD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均进行抗血小板聚集、降压、降脂、降糖的个体化治疗及康复训练,在此基础治疗上,对照组予“盐酸舍曲林”治疗,观察组予“盐酸舍曲林”加中药“化痰解郁方”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HAMD评分、NIHSS评分、BI评分等的变化,同时将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等作为安全性指标,评价“化痰解郁方”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患者84例,完成临床观察患者77例,观察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3例,总脱落率为8.33%。2.治疗前两组在性别、年龄、血压、基础疾病、病灶分布、实验室指标、中医证候积分、HAMD评分、NIHSS评分、BI评分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总疗效情况: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为79.4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积分情况:(1)治疗4周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8周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程度比对照组更显着(P<0.05)。5.HAMD评分情况:(1)治疗4周后,两组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8周后,两组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NIHSS评分情况:(1)治疗4周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8周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降低程度有明显差异(P<0.05)。7.BI评分情况:(1)治疗4周后,两组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两组升高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8周后,两组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分析:整个观察过程中,在用药第1周,观察组有2例出现头晕,1例诉腹泻;对照组有3例出现口干,2例诉恶心,临床症状均较轻微,未做任何处理,2周后均自行消失,考虑为盐酸舍曲林已知的不良反应,以上8例观察对象均继续完成临床观察。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变化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常规心电图检查较前未见有临床价值的改变。两组血脂值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同期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化痰解郁方联合盐酸舍曲林治疗肝郁痰阻型卒中后抑郁患者疗效显着,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HAMD评分、NIHSS评分、BI评分方面比单用盐酸舍曲林更具优势,可较好地改善“胸胁作胀、善太息、脘痞、嗳气频作、头晕目眩”症状。2.化痰解郁方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李泽明[6](2021)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保健食品安全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保健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平稳运行。时至今日,保健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衡量国家治理水平、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成为衡量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方面。与其它可控性疾病不同,保健食品安全问题不会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得到有效的控制。恰恰相反,随着保健食品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机械生产的集约化,保健食品安全事故在近几年不断涌现。历史经验表明,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保健食品安全事故都有可能出现。因此,为了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保健食品安全,应该建立完善的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的系统工程,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也应该全面考量保健食品监管的各个方面,这是因为,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任何环节都能直接对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产生重大的影响。虽然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目前来看,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来说,我国保健食品风险评估制度尚不完善;保健食品监管部门监管手段单一;保健食品内部举报人制度尚不完善;保健食品行业协会、社会公众以及企业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以解决上述问题为出发点是建立现代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核心,也是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重中之重。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建立,应该强调理论基础、应该重视理论建设。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理论是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基石,也是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重要保障。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是一个涵盖多个学科的重大课题,因此,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应该深入探索相应的经济学理论、政治学理论、管理学理论以及法律价值理论。在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建构还应该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总结出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应该坚持的原则和思路。通过对国内外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实践的考察,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建立应该坚持法治原则、效率原则和信息化原则,应该重视法律制度建设、监管主体建设和社会公众的作用。具体而言,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应该健全保健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在确立保健食品监管法律法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明确保健食品监管法律法规的路径选择。除此以外,还应该从技术层面完善保健食品监管风险评估制度。监管主体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建立应该重视监管主体监管能力的提高,因此,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应该转变保健食品监管部门的监管理念、应健全保健食品监管问责制度、应完善保健食品监管信用体系、应健全内部举报人制度。企业以及保健食品行业协会和社会公众等也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建立应提高企业自我监督的意识、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公众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的监督作用。

李晓燕[7](2021)在《温针灸治疗中风后脾胃虚寒型痞满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温针灸疗法和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脾胃虚寒型痞满的疗效差异,探讨温针灸治疗本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发掘温针灸治疗本病的优势所在,为临床上治疗中风后脾胃虚寒型痞满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将60例中风后脾胃虚寒型痞满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和针刺组,每组30例。针对两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及其合并的基础疾病予以“醒脑开窍”针刺治疗以及相应常规对症治疗,如抗凝、控制血压、降糖等,此外,针对中风后脾胃虚寒型痞满,确立了健脾和胃,温中消痞的治疗原则,针刺组行常规毫针针刺,选穴包括:中脘、天枢双、关元、气海、足三里双、公孙双、内关双;温针灸组在针刺组基础上对中脘、关元及足三里双穴处施以温针灸疗法,两组每次皆留针30min,每周6次,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1周及2周后脾胃虚寒型痞满中医症状积分和生活质量指数(QOL)评分改善情况,治疗前后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改变,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结束后1月随访时患者症状复发率,据此进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详细记录实验结果并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发生情况、治疗前中风后脾胃虚寒型痞满中医症状总分和脘腹满闷、胃脘部喜温按、反酸、纳呆、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7个单项的症状积分及QOL、SDS评分方面的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2.治疗2周后,温针灸组和针刺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和76.67%,二者相较其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即温针灸组疗效显着优于针刺组。3.自拟脾胃虚寒型痞满中医症状积分:(1)组内比较:(1)针刺组患者在治疗1周和2周后,痞满总分、脘腹满闷、胃脘部喜温按、纳呆和大便溏症状积分均较其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神疲乏力积分亦降低(P<0.05),但手足不温积分则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1周时,其反酸积分较治疗前尚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2周时则显着降低(P<0.01)。(2)温针灸组患者在治疗1周和2周后,痞满总分、脘腹满闷、胃脘部喜温按、纳呆和大便溏的积分均较其治疗前亦显着降低(P<0.01)。治疗1周后,其反酸及神疲乏力积分降低(P<0.05),手足不温积分尚无明显变化(P>0.05)。经治疗2周后,其反酸、神疲乏力和手足不温积分则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1)。(2)组间比较:在治疗1周后,温针灸组痞满症状总分和胃脘部喜温按积分均显着低于针刺组(P<0.01),脘腹满闷和大便溏积分亦低于针刺组(P<0.05),但两组反酸、纳呆、神疲乏力和手足不温积分则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2周后,温针灸组痞满症状总分、脘腹满闷、胃脘部喜温按和大便溏的积分均显着低于针刺组(P<0.01),而两组反酸、纳呆及神疲乏力症状积分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温针灸组手足不温积分则低于针刺组(P<0.05)。4.QOL积分:两组QOL评分在治疗1周和2周后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1)。温针灸组在治疗1周时QOL评分低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2周后,温针灸组评分则显着低于针刺组(P<0.01)。5.SDS评分:两组的SDS评分在治疗2周后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1),且治疗后温针灸组SDS评分显着低于针刺组(P<0.01)。6.复发率:治疗结束1月后,温针灸组复发率为6.67%,低于针刺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观察:安全性评价中,温针灸组1级者28例,2级者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针刺组1级者29例,2级者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温针灸疗法和常规针刺均可有效改善中风后脾胃虚寒型痞满患者临床症状,但温针灸组疗效更优。2.温针灸疗法对脘腹满闷、胃脘部喜温按、手足不温及大便溏的改善更明显,而两种疗法对反酸、纳呆和神疲乏力的疗效则相当,但温针灸疗法改善反酸症状起效则更快。3.温针灸疗法和常规针刺均可显着提高中风后脾胃虚寒型痞满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缓解其抑郁心理,但二者相较,温针灸疗法更优,且其复发率更低,远期疗效更佳。4.温针灸治疗中风后脾胃虚寒型痞满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可靠,又有十分可观的疗效,故患者接纳度和依从性高,为临床上治疗本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

郑蕊[8](2020)在《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及验证》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认可度的不断提升,中西药联用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但风险未知。现有针对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研究,关于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的研究相对独立,未能形成有效关联。如仅从药物-临床特征进行研究,干扰因素众多,会出现归因不清的情况;仅从药物-内在机制研究,来自实验室的数据难以直接助力临床决策。如何整合资源,建立可关联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的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是目前亟待进行的工作。目的:基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从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关联角度,探索建立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征靶关联法”,用以提示中西药联用风险。从临床上常见、易出现风险的中西药注射剂联用切入,以喜炎平(Xiyanping,XYP)与利巴韦林(Ribavirin,RB)联用的临床安全性评价为实例,初步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1.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系统收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目录—中成药部分》(2019年)中涉及的中药独家品种与中药注射剂的说明书。按照《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说明书撰写指导原则》、《中成药非处方药说明书规范细则》等相关管理条例的要求,对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报告情况进行评价及问题分析。2.“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建立阐释中西药联用安全性评价方法构建思路。从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关联角度,建立“征靶关联法”用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提示用药风险。探讨“征靶关联法”构成要素、主要特点及实施基础。3.“征靶关联法”应用实例3.1 喜炎平与其他药品联用影响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的因素识别及分析选取2004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我国自发呈报系统中XYP所有信息。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集成方法,分析年龄、性别、种族、体重、药物联用等因素对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严重程度影响。运用变量投影重要性技术(VIP技术)分析影响因素对ADRs严重程度的贡献强度及方向。3.2构建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多元证据体以个案报告、随机对照试验、自发呈报系统、医院集中监测试验四大部分数据为来源。运用BCPNN法、Meta分析和传统频数法,分析联用药物-症状联系强度、原发病、ADRs发生率等关键临床特征,构建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多元证据体。3.3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的特征-靶点关联对比分析以RB及XYP主要成分、皮疹为关键词,系统检索文献、药物(疾病)靶点数据库,获得XYP-RB干预皮疹靶点,以Venn图形式表示。使用DAVID、KEGG数据库、Cytoscape 3.7.2软件,对XYP-RB联用调控皮疹靶点群、XYP/RB调控皮疹靶点群、XYP-RB共同作用靶点群,四部分靶点进行功能注释(GO分析)与通路富集(KEGG分析),对比靶点群生物功能及通路分布,分析联用调控皮疹的可能机制。3.4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实验及机制探索小鼠尾静脉分别注射250mg/kg、500mg/kg剂量的XYP,100mg/kg、150mg/kg剂量的RB及交叉联用,以0.8%伊文思蓝为指示剂,给药30 min后对小鼠耳廓蓝染面积进行评分,留取血清、耳组织。48h后,定量测定耳组织伊文思蓝渗出量。采用Luminex多因子检测技术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1β、IL-2、IL-4、L-5、IL-6、CXCL1、IFN-γ、TNF-α的表达。RT-PCR技术检测耳组织中靶蛋白Fas及Caspase 8的mRNA表达,初步探索XYP-RB联用调控类过敏反应机制。结果:1.说明书关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共收集692篇中药独家品种说明书。其中21篇注射剂说明书中,95.2%对药物相互作用标注尚无相关信息,4.8%未做相关标注。仅5.2%的非注射剂说明书提示药物相互作用。71.3%说明书对有毒药物、96.3%对配伍禁忌未做相关提示。64.6%说明书对ADRs标注尚不明确,且20.0%对ADRs发生率描述不规范。共收集138篇中药注射剂说明书(52种)。81.9%说明书标注尚无相互作用信息,0.7%标注尚不明确,仅17.4%说明书进行了相关描述。涉及十八反、十九畏使用禁忌的说明书普遍未做提示(75.0%)。18.1%说明书对ADRs标注为尚不明确,且20.2%对ADRs发生率描述不规范。现有中成药说明书关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严重缺失,ADRs、特殊人群用药、禁忌报告等基础信息普遍不明确,针对性研究不足。现有研究方法对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的关联缺失,尚不能满足临床实际需求。2.“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建立“征靶关联法”是指在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过程中,通过关联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来提示联用风险的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构成要素包括风险识别-特征提取-征靶关联-实验验证。其特点是通过对多来源临床数据的系统分析,从作用靶点角度,关联外象表现与内在机制,来评价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全面高质量的数据来源、多学科团队的技术合作是该方法的实施基础。3.“征靶关联法”应用实例基于自发呈报系统,共纳入26317例XYP相关ADRs。年龄、RB联用是ADRs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单用XYP出现ADRs的严重程度倾向于一般。年龄与联用共同纳入VIP分析中,0-6岁患者倾向于出现一般ADRs,40岁以上患者倾向于严重ADRs。对于0-40岁患者,XYP-RB联用倾向于发生严重ADRs(VIP值>1且相关系数>0)。识别出XYP-RB联用是ADRs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且ADRs倾向于严重(0-40岁)。个案报道、医院集中监测未有相关报告,随机对照试验均为低质量研究且存在偏倚风险。多元证据体提示,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上呼吸道感染、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中,联用不影响RB的ADRs发生率。联用降低了 RB在小儿手足口病(RR=0.52,95%CI=0.36-0.75,P=0.0005)、小儿病毒性肺炎(RR=0.36,95%CI=0.14-0.95,P=0.04)的 ADRs 发生率。小儿手足口病属超说明书用药,涉及ADRs 比重最高。在10-15mg/kg RB与5-10mg/(kg·d)XYP,每日一次条件下,出现ADRs 比例最高,联用组56.9%ADRs为皮肤及其附件反应。皮肤及其附件反应与XYP-RB联用显示强相关E(ICij)=0.70。59.1%ADRs报告在首次联用中出现,其中57.3%表现为皮疹(82.5%)、瘙痒(17.5%)。皮疹为XYP-RB联用主要的临床特征且符合类过敏反应特点。XYP与RB共同调控皮疹靶点有21个。代谢在各靶点谱作用中所占比例最高(58.33%、31.33%、58.82%、60.00%),可能是 XYP-RB 联用的关键生物功能。XYP 与RB特异性调控皮疹增加了信号转导、蛋白代谢等功能。各部分靶点群在炎症(23.07%以上)、凋亡(53.33%以上)相关通路富集比重较高。单药还可特异性激活HIF-1信号通路、癌症中的MicroRNAs等通路。XYP与RB联用可能是通过在代谢生物功能中的叠加作用,增强调控炎症和凋亡相关通路,同时,可能调控更广泛的靶点通路谱,引发皮疹等ADRs。在类过敏反应实验中,XYP、RB组无血管渗出反应或轻微,联用可见血管通透性显着增高,但耳重未见明显变化。IL-1β与IL-2表达低于检测限度,TNF-α、IFN-γ、CXCL1、IL-5、IL-4给药组与空白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IL-6在给药组表达均高于空白组(P<0.05),单用组与联用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与空白组比较,250 mg/kg XYP+150 mg/kg RB组FasmRNA,有显着性升高(P<0.05),单用组与联用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与空白组比较,250 mg/kg XYP+150mg/kg RB组Caspase 8 mRNA表达有升高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结论:本研究在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报告分析基础上,从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关联角度,提出“征靶关联法”评价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的观点。将该方法应用于XYP-RB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发现联用可能通过调控IL-6及Fas相关炎症、凋亡通路,导致血管通透性改变,引发类过敏反应,与临床特征皮疹相符,提示XYP-RB联用风险。初步体现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牛慧[9](2020)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城市河流廊道景观规划设计 ——以北京怀柔科学城沙河滨水公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滨河公园是城市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最为丰富的场所,是最能体现城市风格的名片。但城市粗犷单一的发展模式导致城市滨水蓝绿空间结构破裂,城市生态系统遭受胁迫,引发生态水系统失衡、地域文化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城市河流廊道作为蓝绿空间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城市蓝绿空间的建设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城市河流廊道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是实现河流生态修复和指导城市滨水区规划的重要参考依据和分析现状问题的重要方法。本研究从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角度出发,以城市河流廊道为切入点,在系统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构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城市河流廊道评价体系,并以怀柔科学城沙河河流廊道为例,通过建立以生态系统服务为导向的评价模型,对城市河流廊道进行评价,找寻场地痛点,挖掘场地空间价值,并进一步指导滨水公园的规划策略和设计方法。文章主要分为“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三个部分。本研究采用了“研究背景——基础研究与案例分析——评价体系构建——评价结果分析——设计策略与方法的制定——实例论证”的研究框架。在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视角下,通过场地现状资源条件的调查研究,在分析过程中对场地进行资源评价,得出空间适宜性布局,并对相关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一同对规划设计策略进行指导,构建合理的河流廊道系统,打造可持续性的生态景观。研究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目标,为城市滨水公园建设在设计策略和设计方法方面提出建议和指导,并分别从生态系统安全保障、文化承载、物质供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主要包括优化生物栖息地,修复空间生态基底、整合周边多样空间、拓展游憩服务功能,保留场地历史遗迹,转译自然文化肌理的规划策略,并具体从生态修复、植物群落、功能服务、游憩设施、文化转译五方面论述具体的规划方法。论文在北京市积极建设蓝绿空间的背景驱动下,以怀柔科学城沙河滨水公园为例进行研究,验证研究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为公园的选址、结构布局和规划策略等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支持。

刘京[10](2020)在《中等职业学校《药用手工皂的制作》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天水市L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不断提倡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课程改革,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积极推进教材和课程改革,开发和编写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和课程”,职业学校因此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课程开发工作。同时职业教育担当着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而人才培养与区域特色有着重要关联,专业人才能够推动区域特色发展,区域特色又为人才培养提供现实基础,因此,从区域特色中药材资源出发,选取社会热点“手工皂”为主题,开发适用于天水市L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加深学生对于中药材发展与应用的职业认识,培养手工皂实际应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通过文献分析法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得出《药用手工皂的制作》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明确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理论基础包括泰勒的目标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教育实习期间通过问卷调查法,以天水市L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学生对《药用手工皂的制作》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需要,通过访谈法对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师进行调查,了解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知度和认同度,为校本课程具体内容的设计提供实际支撑。基于理论基础和调查结果,以及研究生阶段手工皂课题的实验研究,以天水市L学校为例,开发《药用手工皂的制作》校本课程,对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和评价方案等过程进行了设计,并独立编写了《药用手工皂的制作》校本教材,教材内容和图片等编排设计来源于研究生期间实验研究和相关参考资料。中职《药用手工皂的制作》校本课程已经形成具有一定内容的系统课程,虽然尚未完全实施,但模块内容的设计是一个非常完整的过程,能够关注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锻炼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自我认同感,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多方面的实践基础,同时丰富了天水市L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的特色课程建设和发展,为今后相关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经验,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二、安全性评价的实践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全性评价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处方序列与处方序列对称分析的中药药物警戒(论文提纲范文)

1 中成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的研究现状
2 HIS在中成药临床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3 PSA与PSSA在中成药临床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4 基于PSA与PSSA的中药药物警戒方法技术构建
5 方法技术体系的优势、局限性与创新性
6 小结

(2)“放管服”改革以来内蒙古抗震设防协同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内容框架和方法
        1.研究思路和内容
        3.可能的贡献与局限性
一、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阐述
    (一)基本概念阐释
        1.抗震设防
        2.地震安全性评价
        3.地震烈度
    (二)相关理论
        1.政府监管理论
        2.跨部门协同理论
二、内蒙古抗震设防管理现状
    (一)提高抗震设防管理水平的必要性
    (二)“放管服”改革前的抗震设防管理体制
        1.“放管服”改革前的抗震设防管理机构设置
        2.“放管服”改革前的抗震设防管理机构职责
        3.“放管服”改革前的抗震设防的监管
        4.“放管服”改革前的抗震设防执法机制
    (三)“放管服”改革以来的抗震设防管理
        1.抗震设防管理“放管服”以来行政审批改革的背景和主要措施
        2.抗震设防管理“放管服”以来机构改革的主要措施
        3.抗震设防管理“放管服”改革的成效
三、“放管服”改革以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抗震设防存在的问题
        1.抗震设防要求落实监管不到位
        2.抗震设防工作遭到弱化
    (二)抗震设防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1.抗震设防管理部门间政策的横向不协同
        2.现有跨部门协同架构作用不明显
        3.抗震设防管理部门与非抗震设防管理部门之间的横向协同缺乏
        4.上下级抗震设防管理部门之间的纵向协同缺乏
        5.未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
四、其他地区抗震设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其他地区抗震设防管理体制和机制设置模式
        1.河南省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规制模式
        2.河北省建设工程竣工联合验收和模式
        3.河北省基层市县地震部门或者机构设置模式
    (二)启示
        1.法律可操作性强可以明确政府和市场边界
        2.抗震设防联合竣工验收是事中监管的最后一道“防火墙”
        3.联合发文机制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法律的缺陷
        4.有序的行政管理体制可以推动履职尽责
五、抗震设防管理跨部门协同对策建议
    (一)加强跨部门结构性安排的协同
        1.优化现有跨部门横向协同机构的运行
        2.合理设置抗震设防纵向管理机构
    (二)加强抗震设防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的协同
        1.多部门合作完善现有地震安全性评价规章
        2.加强一般建设工程强制性标准衔接
    (三)加强跨部门协同程序性的运行机制建设
        1.跨部门协同事项的认定
        2.跨部门协同机制的启动
        3.跨部门协同的具体形式
    (四)完善跨部门协同配套措施
        1.构建统一的审批监管平台
        2.建立建设工程施工图数字化联合审查系统
        3.建立监管信息共享管理制度
        4.培育协同意识
        5.提升协同能力
六、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代谢组学探讨针刺联合HRT对POI患者性激素相关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古今文献数据挖掘针刺治疗POI的选经用穴规律的分析
    1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古代文献治疗POI的选经用穴规律
        1.1 古籍文献来源
        1.2 检索词
        1.3 研究工具
        1.4 数据录入与处理、数据库的建立
        1.5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1.6 数据分析
        1.7 结果
    2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现代文献治疗POI的选经用穴规律
        2.1 数据库来源
        2.2 检索年限
        2.3 检索词
        2.4 研究工具
        2.5 数据录入与处理、数据库的建立
        2.6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2.7 数据分析
        2.8 结果
    3 基于古今文献针灸治疗POI选经用穴对比分析
        3.1 古今文献选经比例及网络链接对比
        3.2 古今文献同经络高频选穴及其网络链接对比
        3.3 古今文献选部比例对比
        3.4 古今文献同部位高频选穴对比
        3.5 古今文献高频腧穴及其网络链接对比
        3.6 古今文献特定穴分类比例对比
        3.7 古今文献特定穴选穴对比
        3.8 古今文献高频特定穴腧穴及其网络链接对比
    4.确定本研究临床选穴
    小结
第二部分 针刺联合激素治疗PO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1 伦理审查
    2 受试者来源
    3 受试者选择标准
        3.1 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剔除标准
        3.5 脱落标准
        3.6 终止标准
    4 临床试验设计
        4.1 研究类型
        4.2 分组
        4.3 随机
        4.4 对照
        4.5 样本量计算
        4.6 研究周期
    5 治疗方案
        5.1 试验组:针刺联合激素组(简称A+H组)
        5.2 对照组1:单用针刺组(简称Acu组)
        5.3 对照组2:单用HRT 组(简称HRT 组)
    6 观察指标及评价时间点
        6.1 AMH及血清性激素三项
        6.2 窦卵泡数量(AFC)
        6.3 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KI)
        6.4 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MENqol)
        6.5 焦虑自评量表(SAS)
    7 不良反应和安全性评价
        7.1 不良反应
        7.2 安全性评价
    8 质量控制
        8.1 研究设计
        8.2 样本收集
    9 统计方法
    10 结果与分析
        10.1 患者入组情况及基线比较
        10.2 三组AMH、AFC结果分析
        10.3 三组血清性激素FSH、LH、E2 结果分析
        10.4 三组生存质量分析
        10.5 三组治疗POI患者MENqol各维度评分分析
        10.6 三组焦虑情绪评分分析
    11 不良反应和安全性评价的分析
        11.1 不良反应分析
        11.2 安全性评价
    小结
第三部分 针刺联合激素调节POI患者血清性激素相关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的研究
    1 受试者来源
    2 受试者选择标准
    3 样本采集与预处理
        3.1 采样
        3.2 采取标本时间点
        3.3 血清预处理
    4 各组标本数量
    5 试验流程
        5.1 试验试剂及仪器
        5.2 代谢物提取
        5.3 液相色谱、质谱条件
        5.4 检测方法的验证
    6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6.1 差异代谢物筛选及鉴定
        6.2 代谢通路分析
    7 试验结果
        7.1 针刺组治疗前后血清差异性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分析
        7.2 激素组治疗前后血清差异性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分析
        7.3 针刺联合激素治疗前后血清差异性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分析
    小结
第四部分 全文讨论
    1 POI的发病呈高发低龄趋势并严重影响女性生殖健康
        1.1 中医对POI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POI的认识
    2 激素替代治疗是最新共识推荐治疗POI的一线方案
    3 针灸治疗POI古今大致相同、存有差异
        3.1 经脉选择——任脉首选,肾经与膀胱经、脾经与胃经同治
        3.2 部位选择——局部选穴,重在病所,循经远取,经脉所过
        3.3 腧穴选择——注重特定穴的运用、多种配穴法联用
        3.4 古今选经用穴特点差异的分析
    4 临床针刺治则围绕POI的基本病机
        4.1 临床选穴共凑补肾益精、通调冲任之功
        4.2 低频连续波电针对HPO轴调节更具优势
    5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讨论
        5.1 针刺改善卵巢储备功能、提高雌二醇水平独具优势
        5.2 针刺对机体有一定雌二醇水平及FSH水平低者效果更稳定
        5.3 针刺联合激素协同改善POI患者性生活
        5.4 三种疗法不良反应低、安全性好
    6 针刺联合激素调节POI患者性激素相关代谢物及代谢通路
        6.1 代谢组学可作为探究针刺作用机制的可行方法
        6.2 代谢组学在卵巢减退疾病的应用
        6.3 针刺通过降调L—谷氨酸、升调柠檬酸从而改善雌激素水平
        6.4 激素通过降调丙氨酸、上调γ—亚麻酸保护卵巢功能
        6.5 针刺联合激素通过上调L—蛋氨酸的水平增强卵巢功能
    7 研究思考与展望
        7.1 研究创新
        7.2 研究不足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CRF表
附录:随机数字表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

(4)升利散贴敷对脾虚气陷型环状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术后肛门疼痛
        3.2 术后肛门坠胀
        3.3 术后排尿情况
        3.4 安全性评价
    4 样本质量控制
    5 数据统计方法
结果
    1 病例收集情况
    2 基线资料比较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手术情况分析
    3 观察结果分析
        3.1 术后肛门疼痛
        3.2 术后肛门坠胀
        3.3 术后排尿情况
    4 安全性评价
分析与讨论
    1 现代医学对环状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认识
        1.1 现代医学对环状混合痔术后肛门疼痛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环状混合痔术后肛门坠胀的认识
        1.3 现代医学对环状混合痔术后尿潴留的认识
    2 中医学对环状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认识
        2.1 环状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病因
        2.2 环状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病机
    3 脾虚气陷型环状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治则治法
        3.1 从脾论治肛肠病的中医理论基础
        3.2 痔的现代病理学研究
        3.3 中医治则治法与现代病理学研究的关系
    4 穴位贴敷
        4.1 穴位贴敷的中医理论基础
        4.2 穴位贴敷的现代作用机制
        4.3 选穴依据
    5 升利散的组方分析及药理研究
        5.1 升利散的组方分析
        5.2 升利散的药理研究
    6 研究结果分析
        6.1 升利散对脾虚气陷型环状混合痔术后肛门疼痛影响
        6.2 升利散对脾虚气陷型环状混合痔术后肛门坠胀影响
        6.3 升利散对脾虚气陷型环状混合痔术后排尿的影响
        6.4 本研究的安全性评价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穴位贴敷防治肛肠病术后并发症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化痰解郁方治疗肝郁痰阻型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2.6 病例脱落原因
        2.7 脱落病例的处理
        2.8 中止标准
    3 试验设计
        3.1 试验类型
        3.2 样本量估算
        3.3 分组方法
        3.4 治疗方法
    4 观察指标
        4.1 一般指标
        4.2 疗效性指标
        4.3 安全性指标
        4.4 不良反应观察
    5 疗效评定标准
        5.1 单项中医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5.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5.3 西医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6 不良反应评价
        6.1 不良反应的程度分级
        6.2 不良事件与研究药物的相关性评估
        6.3 不良事件的观察和处理
    7 安全性评价
    8 质量控制
    9 统计学方法
    10 技术路线示意图
结果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2.1 治疗前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2.2 治疗前两组合并基础疾病的比较
        2.3 治疗前两组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2.4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HAMD评分、NIHSS评分、BI评分的比较
        2.5 治疗前两组单项中医症状分值的比较
    3 疗效性分析
        3.1 治疗后两组单项中医症状分值变化的比较
        3.2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3.3 治疗前后两组HAMD评分的比较
        3.4 治疗前后两组NIHSS评分的比较
        3.5 治疗前后两组BI评分的比较
        3.6 治疗前后两组临床总体疗效的比较
    4 安全性评价
分析与讨论
    1 中医对卒中后抑郁的认识和研究现状
        1.1 中医的病因病机
        1.2 中医的辨证分型
        1.3 中医药的治疗现状
    2 现代医学对卒中后抑郁的认识和研究现状
        2.1 卒中后抑郁的定义
        2.2 卒中后抑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3 卒中后抑郁的现代药物治疗现状
        2.4 卒中后抑郁的非药物治疗现状
    3 本研究观察疗程设立及量表选择的依据
        3.1 观察疗程设立的依据
        3.2 量表选择的依据
    4 化痰解郁方的组方依据
        4.1 立方依据
        4.2 组方配伍分析
        4.3 关于半夏的炮制及运用
        4.4 关于豨莶草运用的思考
        4.5 其它单味药功效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5 疗效分析
        5.1 对肝郁痰阻型卒中后抑郁的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5.2 对HAMD评分的临床疗效分析
        5.3 对NIHSS评分的临床疗效分析
        5.4 对BI评分的临床疗效分析
    6 脱落病例分析
    7 安全性分析
    8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卒中后抑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完善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法律体系
        (二)有利于完善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理论
        (三)有利于提高保健食品安全标准、减少保健食品安全事故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
        (一)保健食品的定义
        (二)保健食品与其它相似概念的区分
        (三)保健食品的特征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研究法
    六、创新点
第一章 保健食品安全风险及法律控制机制
    一、保健食品风险控制的基础——保健食品的多元价值
        (一)保健食品的文化价值
        (二)保健食品的经济价值
        (三)保健食品的社会价值
    二、保健食品的特殊风险
        (一)一般食品的风险特性
        (二)保健食品风险的特殊性及分类
    三、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概念
        (一)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的含义
        (二)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内容
    四、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的意义
        (一)保障人体健康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构建有效的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的需要
        (三)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法治化的需要
第二章 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保健食品相关制度上存在的问题
        (一)保健食品风险评估制度存在的问题
        (二)保健食品广告宣传存在的问题
        (三)保健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存在的问题
    二、政府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手段相对不足
        (二)多元监督机制尚未建立
    三、行业协会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保健食品行业协会缺少规范性
        (二)保健食品行业协会缺少正当性
        (三)保健食品行业协会缺少自律性
    四、社会公众及企业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公众无法有效参与保健食品安全立法
        (二)社会公众无法有效参与保健食品监管决策
        (三)社会公众无法有效参与保健食品监管执法过程
        (四)企业缺少守法意识和社会责任
第三章 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的理论基础
    一、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法律价值基础
        (一)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秩序价值
        (二)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效益价值
        (三)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公平正义价值
        (四)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对生命健康权的保障价值
    二、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政治学基础
        (一)保健食品安全风险的控制需要行政权力介入
        (二)消费者权利需要行政权加以保障
    三、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经济学基础
        (一)保健食品交易中存在信息不对称
        (二)保健食品的市场失灵理论
第四章 完善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的思路与原则
    一、域外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措施及借鉴
        (一)美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措施
        (二)欧盟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措施
        (三)香港地区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措施
        (四)域外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经验的借鉴价值
    二、完善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思路
        (一)完善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制度建设的思路
        (二)完善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具体思路
        (三)加强企业自我监督
        (四)发挥行业协会、社会公众的协同作用
    三、完善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应坚持的原则
        (一)安全性原则
        (二)社会整体效率原则
        (三)坚持法治原则
第五章 完善政府主导下控制保健食品安全风险的具体措施
    一、健全保健食品监管的法律制度体系
        (一)健全中国特色保健食品监管法律体系
        (二)完善保健食品监管法律的重点
    二、保健食品相关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一)强化保健食品的风险评估
        (二)保健食品广告宣传机制的完善
        (三)健全保健食品质量安全标准
    三、提高监管部门监管能力的相关措施
        (一)转变保健食品监管部门监管理念
        (二)健全保健食品监管问责制度
        (三)建立约谈机制
        (四)完善保健食品监管信用体系
        (五)健全内部举报人制度
第六章 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辅助性措施
    一、完善企业自我监督的相关措施
        (一)提高企业在经营中的守法意识
        (二)增强企业在经营中的社会责任
    二、发挥行业协会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的监督作用
        (一)明确行业协会性质,保障行业协会的规范性
        (二)理清行业协会关系,保障行业协会的正当性
        (三)健全行业协会制度,保障行业协会的自律性
    三、发挥社会公众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的监督作用
        (一)健全社会公众参与保健食品监管立法的途径
        (二)提升社会公众参与保健食品监管决策的能力
        (三)提高社会公众参与保健食品监管执法的水平
结论
参考文献

(7)温针灸治疗中风后脾胃虚寒型痞满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观察中止标准
    1.6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样本量估算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不良事件处理
    2.5 疗效观察
    2.6 研究质量控制
    2.7 受试者权益保护
3 统计学分析
4 技术路线图
5 治疗结果
    5.1 基线分析
    5.2 治疗结果分析
    5.3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分析
讨论
    1 中医对中风后痞满的认识
        1.1 对病名的认识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痞满的中医疗法
    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痞满的认识
        2.1 对发病机制的认识
        2.2 中风后痞满的西医疗法
    3 针灸治疗痞满的机制
    4 本研究针对中风后脾胃虚寒型痞满治疗方案的选择
        4.1 温针灸疗法的选择
        4.2 选穴依据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临床疗效分析
        5.2 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分析
        5.3 对复发率分析
        5.4 安全性评价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自拟脾胃虚寒型痞满中医症状评分量表
附录三 生活质量指数(QOL)评分量表
附录四 抑郁自评量表(SDS)
附录五 不良反应记录表
附录六 安全性评价
综述 中医治疗痞满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主要临床特征及相关机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
    (一) 中药独家品种说明书关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二) 中药注射剂说明书关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三)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问题分析
        1. 信息缺失,针对性研究不足
        2. 现有方法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第二部分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建立
    (一)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的构建思路
        1. 西药-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
        2. 不良反应外象表现与内在机制关联
        3. 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关联
        4. 建立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的特征与靶点关联模式
    (二) “征靶关联法”的提出
    (三) “征靶关联法”的构成要素
        1. 临床联用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影响因素识别(风险识别)
        2. 构建临床中西药联用安全信息多元证据体(特征提取)
        3. 临床特征-靶点对应分析(征靶关联)
        4. 实验验证
    (四) “征靶关联法”的主要特点
        1. 多来源真实世界数据总结临床特征
        2. 基于作用靶点角度分析内在机制
        3. 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形成关联
    (五) “征靶关联法”的实施基础
        1. 全面高质量的数据来源
        2. 多学科团队的技术共融
第三部分 “征靶关联法”应用实例
    (一) 喜炎平与其他药品联用影响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的因素识别及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小结
    (二) 构建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多元证据体
        1. 医院集中监测研究证据
        2. 个案报告证据
        3. 随机对照试验证据
        4. 自发呈报系统证据
        5.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多元证据体及可能机制分析
        6. 小结
    (三)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的特征-靶点关联对比分析
        1.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靶点检索与筛选
        2. 基于功能注释进行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的关联对比分析
        3. 基于通路富集进行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的关联对比分析
        4. 小结
    (四)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实验及机制探索
        1.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实验
        2.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细胞因子表达
        3.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靶点mRNA表达
        4. 小结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城市河流廊道景观规划设计 ——以北京怀柔科学城沙河滨水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城市生态系统危机
        1.1.2 城市滨水区域亟需蓝绿空间的整合营造与功能提升
        1.1.3 生态系统服务评价为风景园林的建设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国内外研究概况
        1.5.1 国内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概况
        1.5.2 国内外对河流廊道的研究概况
2 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研究
    2.1 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
    2.2 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
        2.2.1 供给服务
        2.2.2 调节服务
        2.2.3 支持服务
        2.2.4 文化服务
    2.3 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关联
    2.4 生态系统服务与景观服务的关系
        2.4.1 生态安全保障服务
        2.4.2 物质供给支持服务
        2.4.3 景观文化承载服务
    2.5 小结
3 城市河流廊道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3.1 河流廊道
    3.2 城市河流廊道
    3.3 河流廊道的特点
    3.4 河流廊道的功能
        3.4.1 自然功能
        3.4.2 社会功能
    3.5 案例分析
        3.5.1 琴江·老河道滨河湿地文化公园
        3.5.2 沣河(文教园段)滨河湿地生态公园
        3.5.3 渭柳湿地公园
        3.5.4 漳州碧湖市民生态公园
        3.5.5 长沙巴溪洲中央公园
4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河流廊道评价及规划设计方法
    4.1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的河流廊道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
        4.1.1 理性的评价分析—为城市滨河公园的选址提供依据
        4.1.2 科学的指导实践—为城市滨水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指导
        4.1.3 合理的反馈优化—对河流廊道循证实践,再优化
    4.2 研究框架
    4.3 生态系统服务视角下河流廊道空间适宜性评价模型的构建
        4.3.1 评价指标筛选的原则
        4.3.2 评价指标因子的筛选
        4.3.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3.4 河流廊道空间适宜性等级划分
    4.4 规划设计原则
        4.4.1 生态调节原则
        4.4.2 空间开放性原则
        4.4.3 地域文化延续性原则
        4.4.4 景观融合性原则
    4.5 规划设计策略
        4.5.1 生态安全保障服务视角:修复自然生态本底,优化生物栖息环境
        4.5.2 物质产品支撑服务视角:整合周边多样空间,拓展游憩服务功能
        4.5.3 景观文化承载服务视角:保留场地历史遗迹,转译自然文化肌理
    4.6 规划设计方法
        4.6.1 生态修复——修复生态本底,构建多重生境
        4.6.2 植物群落——优化植物群落,营造多样空间
        4.6.3 功能服务——拓展服务功能,增添多重体验
        4.6.4 游憩设施——完善路网体系,满足多种需求
        4.6.5 文化转译——保留场地肌理,传承多元文化
5 实证案例—怀柔科学城沙河滨水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5.1 项目背景
        5.1.1 城市区位
        5.1.2 政策解读
        5.1.3 上位规划
        5.1.4 自然气候
        5.1.5 河流历史沿革
        5.1.6 游憩资源分析
    5.2 项目认知
        5.2.1 研究范围
        5.2.2 区域交通分析
        5.2.3 区域用地分析
        5.2.4 场地现状分析
        5.2.5 场地功能需求分析
        5.2.6 场地SWOT分析
    5.3 生态系统服务理论指导下的空间适宜性评价
        5.3.1 生态系统安全性评价
        5.3.2 生物生境适宜性评价
        5.3.3 景观游憩服务性评价
        5.3.4 景观文化承载力评价
        5.3.5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的空间适宜性评价
        5.3.6 设计范围红线生成
    5.4 目标与定位
        5.4.1 设计原则
        5.4.2 设计目标
        5.4.3 设计定位
        5.4.4 设计策略
    5.5 总体规划设计
        5.5.1 总平面图
        5.5.2 鸟瞰图
        5.5.3 布局理念—曲岸流芳
        5.5.4 空间结构
        5.5.5 功能分区
        5.5.6 景观视线分析
    5.6 分区详细设计
        5.6.1 生态感知区——让宣教自然、让自然宣教
        5.6.2 农林体验区——将生产作为景观体验
        5.6.3 生态保育区——与自然本底共生
        5.6.4 亲水游憩区——生机盎然的自然生态水岸
        5.6.5 邻里休闲区——回归自然的城市滨水空间
    5.7 专项设计
        5.7.1 水文调节系统规划设计
        5.7.2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5.7.3 竖向设计
        5.7.4 交通系统规划设计
        5.7.5 服务设施专项
        5.7.6 节约园林专项
        5.7.7 智慧园林专项
        5.7.8 乡土文化景观规划
        5.7.9 游憩规划
    5.8 技术指标
6 结语
    6.1 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10)中等职业学校《药用手工皂的制作》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天水市L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研究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校本课程
        二、校本课程开发
    第二节 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一、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与现状
        二、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与现状
        三、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
        四、手工皂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与现状
    第三节 《药用手工皂的制作》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拉尔夫·泰勒的目标模式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第三章 中职《药用手工皂的制作》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分析
    第一节 外部环境分析
        一、社会发展人才需要情况
        二、国家政策支持
        三、学校所处地理环境
    第二节 学校内部环境分析
        一、办学定位
        二、学校资源
        三、课程开设
        四、师资力量
    第三节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一、校本课程开发方面
        二、实验课程与学生课堂表现情况
    第四节 学生需求情况分析
        一、调查的设计过程
        二、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中职《药用手工皂的制作》校本课程开发过程
    第一节 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的设置
        一、课程定位
        二、课程目标及其相关概念
        三、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四、《药用手工皂的制作》校本课程目标的设置
    第二节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二、《药用手工皂的制作》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
        三、《药用手工皂的制作》校本教材的编写
    第三节 《药用手工皂的制作》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设计
        一、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
        二、《药用手工皂的制作》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
        三、《药用手工皂的制作》校本课程内容的教学安排
        四、《药用手工皂的制作》校本课程模块内容的教学设计案例
        五、“当归中药冷制皂的制作”教学设计案例
    第四节 《药用手工皂的制作》校本课程的评价方案设计
        一、对课程本身的评价方案设计
        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方案设计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促进学生发展
        二、促进校本课程发展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进一步完善和修订《药用手工皂的制作》课程内容
        二、调整《药用手工皂的制作》课程实施和评价方案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药用手工皂的制作》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访谈调查
附录二 《药用手工皂的制作》校本课程开发的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三 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
附录四 《药用手工皂的制作》校本教材
    模块一 手工皂的认识与了解
    模块二 常见冷制皂的种类与原材料
    模块三 冷制皂的制作过程实践
    模块四 成品皂的质量检测方法
    模块五 成品皂的抑菌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安全性评价的实践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处方序列与处方序列对称分析的中药药物警戒[J]. 吕健,王连心,谢雁鸣. 中国中药杂志, 2021
  • [2]“放管服”改革以来内蒙古抗震设防协同管理研究[D]. 郝旭东.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基于代谢组学探讨针刺联合HRT对POI患者性激素相关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的影响[D]. 刘小娟.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4]升利散贴敷对脾虚气陷型环状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D]. 杨晓媛.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化痰解郁方治疗肝郁痰阻型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宝秀.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研究[D]. 李泽明. 中国政法大学, 2021(08)
  • [7]温针灸治疗中风后脾胃虚寒型痞满临床疗效观察[D]. 李晓燕.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及验证[D]. 郑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城市河流廊道景观规划设计 ——以北京怀柔科学城沙河滨水公园为例[D]. 牛慧.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10]中等职业学校《药用手工皂的制作》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天水市L学校为例[D]. 刘京.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安全评价的实践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