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采摘和贮藏花卉种子(论文文献综述)
何婷婷[1](2021)在《衡阳市雨母山临江村特色林果观光示范基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十四五以来国家大力倡导发展休闲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在我国许多地区,林果生产和旅游业都出现了兼职经营或转型经营。果树生产正逐步从以往单一的水果产销模式向休闲旅游方向延伸。然而,观光林果基地的规划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树种选择和景观设计的研究相对薄弱,缺乏系统的规划理论和方法作为指导。因次,本文依托衡阳地区优越的生态环境,把观光果树开发利用作为乡村田园景观建设的有效抓手,利用特色林果优质栽培生产价值的同时,充分挖掘其观光体验价值,让休闲观光果业在乡村旅游田园景观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特色林果观光示范基地设计理论研究。包括特色林果观光设计研究进展的综述,相关重要概念的解释和理论的阐述,国内外优秀实例综合的分析,总结出了特色林果观光示范基地可以借鉴的经验与方法,形成前期理论的指导。(2)构建了临江村特色林果观光示范基地的景观质量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 12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合理地协调了决策者经验判断的主观随意性与数据自身存在的客观机械性。得出12个指标按照权重值从大到小排序结果为:林果品种多样性0.3557>交通状况0.1709>植物层次丰富度0.1529>水环境质量0.1173>小品景观0.0464>植物季相变化0.0394>土壤环境质量0.0318>高程0.0271>排灌系统0.0210>坡向0.0149>大气环境质量0.0144>坡度0.0082。(3)在指标赋分的前提下采用加权赋分完成景观质量综合评分。得出景观质量指标综合评分总分为74.18,处于Ⅱ极,论证了临江村发展林果观光示范基地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并为规划设计提供依据。根据景观质量评价结果,对临江村特色林果观光示范基地景观提升提出建议与对策。(4)案例规划设计研究。依据前文形成的理论,及景观质量评价分析的结论为指导,对临江村特色林果观光示范基地进行具体的设计,通过基地区位分析、自然环境,结合SWOT分析及特色资源,提出实现生态性与经济性、统筹功能性与景观艺术性、特色性等设计原则,并以林果景观作为核心景观,以林果产业作为特色农业产业的设计定位,将特色林果示范基地分为:入口景观服务区、林果生产种植区、观赏娱乐休闲区、参与体验采摘区、科普教育学习区、生态养生健康区六大功能分区,并从植物设计、景观小品、基础设施等进行专项设计,将基地植物景观以特色果树为基调,搭配观赏性乔灌树种为主调,自然山林为背景,将林果特色融入到配套设施建设中。完成临江村特色林果观光示范基地的景观规划设计。
王姣莹[2](2021)在《农旅融合视角下的陕西省合阳县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完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和步入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农业依然事关国计民生,成为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和压舱石,如何破解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围绕生产、生活、生态问题的持续改善和永续发展,探索基于三农发展的复合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摆在各级政府及科技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继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基于脱贫攻坚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步伐,乡村振兴已吹响了前进的号角。完成乡村振兴的艰巨任务有赖于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乡村风貌,增强乡村魅力,吸引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乡村发展。因此,进行农旅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发展和规划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陕西合阳县王村镇为研究对象,在对王村镇农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王村镇的生产条件、优势资源进行了现代农业规划和农旅融合模式的研究。基于研究成果,进行了王村镇农旅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的具体实践,研究结论如下:1、现状调查表明,王村镇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有:(1)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占劳动力的52.8%,农业吸引力不足,以土地流转或集中为核心的规模化、现代化生产将成为必然;(2)粮食作物生产约占总种植面积的50.2%,果树、蔬菜、中草药等种植仍然以散户种植为主,缺乏产业链的有效延伸,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及产业升级空间巨大;(3)畜牧业生产主要以猪和鸡为主,且主要集中在个别村,从种养殖互补均衡的角度来看,未来规模化的畜牧业发展十分必要,也具备一定的资源条件;(4)二三产业基础薄弱,缺乏产加销一体化的优势支柱产业;(5)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有干旱、缺乏生产技术指导、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等。在农旅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对农旅资源认识不足、开发不力,以及农旅开发尚未真正起步。2、案例研究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有:(1)现代农业发展有赖于规模化经营的支柱产业及合理的产业布局,并建立三产联动的产业链体系;(2)科技引领与农旅融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3)田园综合体等综合性农业项目有利于促进农旅融合发展;(4)乡村村落旅游开发的关键在于盘活宅基地等乡村资产;(5)依托农业生产过程开发农旅项目不失为低投入、低影响开发农业旅游的最佳途径。3、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其的科学认知基础上,除了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等特点外,还应该是顺应现代化建设变革生产关系的农业;具有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高度的农业;具有现代科技引领的技术体系的农业;复合的农业模式与格局的农业。4、现代农业规划路径主要包括:确立“三农”目标定位,明晰现代农业基本构架,革新现代农业管理模式,健全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完善现代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驱动力,重视应对5G时代的农业格局。在规划策略上应注重:立足城乡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多学科的专家团队协同决策,三产联动的多元化产业布局,致力促进乡村繁荣的长远事业等。5、农旅融合应因地制宜,根据资源合理开发农旅项目,可以借鉴的发展模式主要有:村落游憩拉动模式,旅游景点拉动模式,特色产业农旅模式,观光农园农旅模式,科技示范农旅模式,趣味农业农旅模式,康养康体农旅模式。6、围绕王村镇各区域的资源、产业现状、技术力量和转型的容易程度等因素,因地制宜地探索了其现代农业产业开发和产业布局。王村镇农旅产业开发主要集中在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科技示范农旅项目开发、农业观光园项目开发、花木主题园项目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和村落休闲旅游项目开发等方面。7、在王村镇进行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具体实践中,形成了“一心、一廊、两轴、两带、一样板、八园、九基地”的规划方案,并对重点项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阐述。从农旅融合的视角,提出了改造提升民居建筑和村落环境,构建特色旅游主题村的规划建议。最后针对王村镇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从沟壑生态治理、防护林体系构建、道路绿化规划方面对王村镇进行生态景观提升。
柴青宇[3](2021)在《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领域先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免除农业税等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使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是,我国依然面对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资源环境持续恶化、农民收益与农业经济增长不同步等问题。为此,2015至2019年中央连续五年下发一号文件部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在国家层面陆续推出18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配套支持政策,从人才、资金、土地、税收等多维度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和新业态的多元化,使农民从产业链中分享更多收益。进一步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途径和手段。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年产量已突破750亿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但黑龙江省却一直未能成为农业强省。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难题一直困扰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路径和历程可为我国其它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有力的借鉴,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路径选择问题,探析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支撑、融合模式、融合水平、障碍因素、发展路径、制度供给等一系列命题。首先,通过对产业融合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辨析,以及对产业融合的基础、驱动力等相关理论的综析,构建出本文研究所需的理论参照系,并在理论层面上确定产业融合路径选择所涉及的相关要素。其次,本文从定性及定量两个视角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进行测度与评价。根据对全省13个地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调查的结果,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研究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存模式及主要问题。定量研究方面,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在明确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 20个反映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构建出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对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再次,本文结合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水平,运用障碍分析模型测量出制约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厘清导致障碍出现的主要矛盾。然后明确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原则、目标,从理论层面锁定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使路径的可操作性更强,本文结合黑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实际,从实际层面对路径进行具体的现实选择。最后,本文从农村产业融合的实现主体之一——政府的角度出发,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素、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等宏观层面提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只慧[4](2021)在《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技术与养护探究》文中认为园林绿化中花卉作为核心要素,应高度重视栽培与养护效果,以此为园林建设工作提供重要保障。简要分析了园林绿化中花卉栽培的主要形式,重点论述了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技术的关键点与养护措施,从加强病虫害防治、定期施肥清理杂草、把控花卉灌溉周期、精选花卉修剪法等方面提高园林绿化水平。
付敏[5](2020)在《宿根花卉栽培管理及应用分析》文中指出分析了贵州省宿根花卉的特点及在园林建设中的应用,简要介绍了宿根花卉的栽培及管理方法,以期为贵州省的宿根花卉栽培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张海兵[6](2020)在《嫁接对薄皮甜瓜货架期果实品质特性及乙烯生物合成的影响》文中提出薄皮甜瓜(Cucumis melo var.makuwa Makino)的经济价值较高,给甜瓜栽培带来了巨大的潜力,但是作为呼吸跃变型果实,加上本身香甜多汁的特性,在采后极易腐烂。嫁接作为一种可以克服连作障碍,增强植株长势,改善植株抗逆性的方法被广泛应用。在生产中,嫁接出现推迟果实成熟期,降低果实的品质的现象,对货架期果实品质特性也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影响果实的后熟过程,为研究嫁接对薄皮甜瓜货架期果实品质特性以及对乙烯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试验用‘银泉1号’、‘圣砧一号’为接穗和砧木,采用双断根贴接的方式,取商品成熟后果实模拟货架环境贮存,每隔两天取一次样。首先,测定货架期果实生理指标,明确甜瓜果实在货架期的品质变化特性;其次,利用气相色谱、酶联免疫法等手段测定甜瓜货架期果实乙烯释放量、呼吸速率以及乙烯合成相关酶活性,根据乙烯跃变情况确定货架期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最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q RT-PCR)技术,对货架期果实乙烯生物合成和乙烯信号转导相关基因表达量进行测定,明确嫁接影响乙烯生物合成及信号转导的关键步骤。探究嫁接影响货架期果实品质特性及乙烯合成的变化特性,为进一步延长甜瓜果实货架期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果实品质特性看,甜瓜果皮和果肉在货架期内色泽未有显着变化;嫁接显着降低了甜瓜货架期后期果实的硬度;显着提高了货架期中期和后期果实的失重率;显着提高了货架期中期果实的SSC含量,显着提高了中果肉的果糖和蔗糖含量,显着降低了葡萄糖含量。2.从乙烯释放和生物合成路径看,嫁接显着降低了货架期中期的乙烯释放量、ACO酶活性,显着降低了呼吸跃变期的呼吸速率,呼吸跃变峰在乙烯释放高峰前2天。嫁接显着降低了果实货架期中期的Cm ACS1、Cm ACS5-1、Cm ACS7、Cm ACS10-1、Cm ACS10-2、Cm ACS11和Cm ACO1、Cm ACO4、Cm ACO6的基因表达量。3.从乙烯信号转导角度分析,发现嫁接显着降低了果实货架期中期的Cm ETR1、Cm ETR3、Cm EIN2-3、Cm ERF1基因表达量,显着提高了Cm ERF2的基因表达量。
陈超[7](2020)在《壳聚糖、植酸复合涂膜对柑橘贮藏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柑橘(Citrus sinensis L.Osbeck)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于芸香科柑橘(香橙)亚科,有33个属200多个品种,营养非常丰富。然而柑橘在采后贮运和生产各个过程中受外界环境因素和内在因子的影响极易发生腐烂从而失去其商品性。本研究拟从天然的涂膜保鲜材料壳聚糖出发,探索优质的涂膜保鲜剂配方方案,深入研究新配制涂膜保鲜剂的保鲜效果。结果如下:(1)天然壳聚糖不溶于水,溶于酸和酸性溶液中,本试验筛选不同种类的酸作为助剂,确定涂膜保鲜剂组成配方,同时对黄岩蜜桔的致腐菌进行分离、鉴定、纯化培养,确定黄岩蜜桔中优势致腐微生物为青霉和链格孢霉。通过比较两种可行的酸助剂植酸和柠檬酸的抑菌试验,确定植酸对青霉、链格孢霉和其混合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柠檬酸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壳聚糖对青霉、链格孢霉和混合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壳聚糖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有所加强。植酸作为酸性助剂的抑菌效果明显好于柠檬酸,考虑到经济成本和抑菌能力,选择最佳的壳聚糖-植酸浓度配比为1%~1%。(2)以黄岩蜜桔为试验材料,探究壳聚糖涂膜、植酸涂膜和壳聚糖植酸复合涂膜对黄岩蜜桔贮藏期营养成分、感官品质、生理活性、抗氧化活性和微生物侵染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30天的贮藏期间,壳聚糖植酸复合涂膜表现出较好的保鲜效果,30天时复合涂膜腐烂率为5.65%,仅是对照的30.01%,失重率为3.28%,是对照组的37.97%,Vc含量为70.55 mg/100g,相比于贮藏前下降了19.19%。复合涂膜抑制了贮藏期黄岩蜜桔的呼吸强度,维持了POD、PPO、SOD和PAL等酶的活性,还能减少果实中MDA的积累;同时保持了较高的抗氧化活性,贮藏30天时还原力比对照组高71.29%,DPPH·自由基清除率比对照组高69.79%;还延缓了霉菌、酵母等微生物的侵染进程。
梅宝[8](2020)在《张家口市葡萄产业融合经营模式研究》文中认为葡萄产业作为我国的优势特色林果产业,其发展在国际和国内市场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但近年来,产品缺乏特色、无加工优势、产业结构落后等发展问题频出,逐渐丧失了市场优势。中共中央为此提出农业三产融合、农业供给侧改革、产业振兴等方针战略,以加快产业融合体系构建,促进产业发展。基于该背景,文章意图通过研究产业经营模式对产业的影响,来推动产业发展。因此选择张家口市葡萄产业为研究对象,从其产业发展现状、特点及问题出发,分析影响经营模式行为选择的原因、因素。文章划分六章内容以达到研究目的。第一章包含文章选题依据、文献回顾、研究内容与方法等导论。第二章应用交易成本理论与规模经济理论分析产业融合经营模式的优势,作为其理论基础。第三章概述张家口市产业经营现状,归纳经营特征、模式与现存问题。第四章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和二元选择模型,分析产业融合经营效益与行为选择影响因素。第五章借鉴其它产区的经验,提出有效建议。第六章总结上述内容,提出不足和可扩展研究方向。据此,得出以下结论:交易成本、规模经济等理论分析证明产业融合经营模式能有效节约交易成本、实现规模效益;研究区产业发展特征及问题为选择、优化经营模式提供依据;成本效益分析、二元选择模型结论显示,产业融合经营模式能实现最优综合效益,尤其要优化产品耐贮性、生产规模等因素;借鉴其它案例并结合当前产业现状,优化对策建议。最后从“农企联合”、人才培养;经营结构调整、体制规范;政策制定、完善措施;强化品牌意识、发挥品牌效应;新品种研发等方面提出建议。
黄丹[9](2020)在《农村产业融合对土地多功能利用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农村产业融合是促进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逐渐转变,人们消费升级逐步提速,对农村地域空间的多功能需求不断增长,土地多功能利用也已成为了农村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状况对土地多功能利用产生重要影响,土地多功能利用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反向促进作用。现阶段,经营主体更加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组织模式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本文对不同产业融合组织模式的土地多功能利用绩效进行研究,为提升在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土地多功能利用绩效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首先在阐述农村产业融合及其模式、农村土地多功能利用及其绩效的基础上,从过程与结果两个维度构建了土地多功能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行为—绩效”分析框架从理论上探讨农村产业融合对土地多功能利用绩效的影响;然后,利用湖北省4个农村产业融合典型案例的调查数据,采用基于熵权改进的TOPSIS模型、障碍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就不同农村产业融合组织模式对土地多功能利用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其结论如下:(1)实践中农村产业融合存在多种发展模式。本文以产业经济学为理论指导,以经营主体为切入点,根据不同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组织形态,将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农户独立经营组织模式、农业企业/合作社规模化组织模式、农户协作经营组织模式。其中,农户协作经营组织模式又分为“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中介组织联动型组织模式和“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一体化组织模式。各模式在经营主体、生产要素来源、经营规模、市场风险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2)本文以土地多功能理论为基础,将土地多功能分为生产功能、生态服务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休闲观光功能。生产功能是指直接以土地为劳作对象或以土地为载体进行生产活动,为人类提供生活和生产资料的能力;生态服务功能是指土地利用系统为维持生物生存提供的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能力;社会保障功能是指土地保障基本社会生活的能力;休闲观光功能是指土地提供娱乐、文化和美学等服务的能力。(3)农村产业融合能够提升土地多功能利用绩效,但不同模式之间的土地多功能利用绩效存在差异。从生产功能绩效来看,除小朱湾这个特殊案例以外,农户协作经营组织模式优于农业企业/合作社规模化组织模式;在农户协作经营组织模式中,“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一体化组织模式更优于“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中介组织联动型组织模式。从生态服务功能绩效来看,农户协作经营组织模式优于农户独立经营组织模式和农业企业/合作社规模化组织模式;在农户协作经营组织模式中,“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一体化组织模式要更优于“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中介组织联动型组织模式。从社会保障功能绩效来看,农户协作经营组织模式优于农户独立经营组织模式和农业企业/合作社规模化组织模式;在农户协作经营组织模式中,“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一体化组织模式要更优于“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中介组织联动型组织模式。从休闲观光功能来看,农户独立经营组织模式优于农业企业/合作社规模化组织模式和农户协作经营组织模式;在农户协作经营组织模式中,“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中介组织联动型组织模式要更优于“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一体化组织模式。总体而言,相比于农业企业/合作社规模化组织模式,农户协作经营组织模式的土地多功能利用绩效水平更高,其中“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一体化组织模式的绩效水平更高。(4)不同产业融合模式的土地多功能利用绩效障碍因子存在差异。农户独立经营组织模式、农业企业/合作社规模化组织模式这两种以农村旅游为主导产业的模式,影响土地多功能利用绩效的障碍因子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加工业生产、生态服务、农户利益分配方面。由此可见,在发展农村旅游产业的同时,也要注重土地利用的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一体化组织模式、“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中介组织联动型组织模式这两种以农业、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模式,影响土地多功能利用绩效的障碍因子主要集中在餐饮、住宿等非农生产活动方面。由此可见,农村旅游休闲产业对提高土地多功能绩效具有重大意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能忽略农村休闲产业的发展。(5)不同产业融合模式的土地利用多功能绩效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从土地利用多功能绩效的耦合协调度来看,产业融合模式不同,其多功能绩效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也不同,但所有产业融合模式的各功能绩效耦合协调发展的总体水平均不高。进一步分析发现,土地多功能利用总绩效水平越高,多功能绩效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也越高,两者保持了一致性。这表明,要充分发挥农村土地多功能效用,注重土地利用的各种功能耦合协调,进而提高土地多功能利用总绩效水平。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及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农户融入产业链,引导企业、合作社与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第二,跨界配置农业与旅游要素,推进深度融合,形成“农业+”的农村旅游发展态势,积极发展农村休闲旅游,增添农村产业发展新亮点;第三,农村产业融合要注重土地多功能利用,在追求产业发展的同时,应正确把握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第四,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农村产业融合组织模式,以提高土地多功能利用绩效水平,最终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田玉呈[10](2020)在《西甜瓜花粉特性与贮藏条件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以山东省农科院蔬菜所甜瓜品种CM10、L94、M29和西瓜品种C11、W44、W54花粉作为主要花粉材料,研究花粉活性的变化规律。通过使用碘-碘化钾染色法来测定花粉活力,通过花粉离体培养萌发法来测定花粉的萌发率。1.甜瓜花粉离体培养液体培养基使用15%蔗糖和0.02%硼酸混合培养2h最合适,西瓜花粉离体培养使用15%蔗糖和0.03%硼酸培养2h最合适。2.甜瓜品种M29活体花粉与西瓜品种W44活体花粉活性最高的时间都为上午九点,此时甜瓜花粉活力为94.57%,萌发率为94.25%,西瓜花粉活力为92.41%,萌发率为91.92%。在九点之后,时间越长花粉活性越低,花粉活性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3.西甜瓜花粉低温和超低温储存,温度越低花粉保存时间越长。甜瓜品种M29花粉可以在25℃条件下储存四天,在4℃条件下储存五天,在0℃条件下储存六天,在-20℃条件下储存一个月,在-80℃条件下储存两个月。西瓜品种W44花粉可以在25℃条件下储存两天,在4℃条件下储存四天,在0℃条件下储存五天。因此说明,在室温条件下花粉失活较快,室温条件下不利于花粉的长时间储存。4.对于授粉后果实的生长发育而言,储存时间越长的花粉授粉后,果实成熟后个体较小。25℃条件下储存一天的花粉授粉后,果实成熟之后果重平均为0.8Kg,储存四天的花粉授粉后,果实成熟之后平均为0.45Kg。4℃条件下储存一天的花粉授粉后,果实成熟之后果重平均为1.2Kg,储存四天后的花粉授粉后,果实成熟之后平均为0.7Kg。0℃条件下储存一天的花粉授粉后,果实成熟之后果重平均为1.3Kg,储存四天的花粉授粉后,果实成熟之后果重平均为0.5Kg。5.不同发育阶段的甜瓜品种M29花粉,在提前采摘低温储藏后进行授粉,果实座果率高达95%。提前36h,24h,12h采摘的未开放的雄花可在0℃,4℃条件下进行保存,在达到预定开花时间后可进行人工授粉,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解决花粉的远距离跨区域杂交。6.对于不同授粉时期的甜瓜品种M29花粉而言,授粉前期花粉活性最大,活力为94.50%,萌发率为95.25%,其次为授粉中期的花粉活性,活力为89.20%,萌发率为95.09%,授粉后期的花粉活性最低,活力为84.87%,萌发率为86.34%。对于不同授粉时期的西瓜品种W44花粉而言,授粉中期花粉活性最高,活力为90.30%,萌发率为92.57%。其次为授粉前期的花粉活性,花粉活力为85.02%,萌发率为87.11%。授粉后期花粉活性最低,花粉活力为87.45%,花粉萌发率为85.09%。7.甜瓜品种CM10,L94,M29雄花花粉与完全花花粉之间活性没有较为明显差异,西瓜品种C11,W44,W54雄花花粉之间活性也无较为明显差异。该研究可以为西甜瓜的杂交育种、花期调控等研究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和技术资料,加速育种进程以及完善种植资源保存。
二、如何采摘和贮藏花卉种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采摘和贮藏花卉种子(论文提纲范文)
(1)衡阳市雨母山临江村特色林果观光示范基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推进乡村振兴的需要 |
1.1.2 传统林果业急需转型 |
1.1.3 乡村景观发展出现关隘 |
1.1.4 乡村旅游风起云涌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林果观光园研究综述 |
1.3.1 国外林果观光研究综述 |
1.3.2 国内林果观光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特色林果 |
2.1.2 观光农业 |
2.1.3 观光果园 |
2.1.4 乡村景观 |
2.1.5 乡村旅游 |
2.2 相关理论依据 |
2.2.1 果树学理论 |
2.2.2 景观设计学理论 |
2.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
2.2.4 景观美学理论 |
2.2.5 旅游心理学理论 |
3 国内外实例研究 |
3.1 国外实例研究 |
3.1.1 规模全面型-美国Fresno农场 |
3.1.2 特色创新型——荷兰库肯霍夫农业公园农场 |
3.1.3 主题明确型——日本Mokumoku农场 |
3.2 国内实例研究 |
3.2.1 综合文旅型——江苏省无锡田园东方 |
3.2.2 生态示范型——湖南长沙百果园生态示范园 |
3.3 国内外实例总结 |
3.3.1 实例对比分析 |
3.3.2 实例经验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4 临江村特色林果观光示范基地景观质量评价 |
4.1 临江村林果观光示范基地景观质量评价的必要性 |
4.2 景观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
4.2.1 构建的原则 |
4.2.2 评价指标筛选方法 |
4.2.3 评价指标的确定 |
4.2.4 指标体系的层次框架 |
4.2.5 评价指标因子权重的计算方法 |
4.2.6 临江村特色林果观光示范基地景观评价因子权重的计算 |
4.3 景观质量指标的赋分值 |
4.4 景观质量指标评分 |
4.5 临江村景观质量提升的建议与对策 |
4.6 本章小结 |
5 临江村特色林果观光示范基地景观规划设计 |
5.1 项目概述 |
5.1.1 规划区位 |
5.1.2 自然环境 |
5.1.3 旅游资源 |
5.1.4 文化资源 |
5.1.5 基地现状 |
5.1.6 产业现状 |
5.1.7 SWOT分析 |
5.2 规划原则 |
5.2.1 实现生态性与经济性原则 |
5.2.2 统筹功能性与景观艺术性原则 |
5.2.3 特色性原则 |
5.2.4 地域性、多样性、季相性原则 |
5.2.5 生产性、观赏性、体验性相结合原则 |
5.3 功能定位 |
5.4 规划策略 |
5.5 总体规划设计 |
5.5.1 平面布局设计 |
5.5.2 交通流线设计 |
5.5.3 文化设计分析 |
5.5.4 景观结构设计 |
5.6 分区设计 |
5.6.1 入口景观服务区 |
5.6.2 林果生产种植区 |
5.6.3 观赏娱乐休闲区 |
5.6.4 参与体验采摘区 |
5.6.5 科普教育学习区 |
5.6.6 生态养身健康区 |
5.7 植物设计 |
5.7.1 植物设计原则 |
5.7.2 植物整体规划思路 |
5.7.3 特色林果应用优势 |
5.7.4 特色林果在观光示范基地中的种植方式 |
5.7.5 特色林果在主要节点中的应用 |
5.7.6 特色林果在行道树中的应用 |
5.7.7 特色林果在种植区中的应用 |
5.7.8 特色林果树种的选择 |
5.8 专项设计 |
5.8.1 竖向设计 |
5.8.2 景观小品设计 |
5.8.3 服务设施设计 |
5.8.4 照明系统设计 |
5.9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专家意见打分表 |
致谢 |
(2)农旅融合视角下的陕西省合阳县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历史机遇 |
1.1.2 客观要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关于现代农业的研究 |
1.3.2 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 |
1.3.3 关于农旅融合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4.1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
1.4.2 文献研究法 |
1.4.3 调查研究法 |
1.4.4 案例研究法 |
1.4.5 实践验证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王村镇概况及农业现状分析 |
2.1 王村镇概况 |
2.1.1 区位交通 |
2.1.2 自然概况 |
2.1.3 社会经济概况 |
2.1.4 自然资源 |
2.1.5 文化资源 |
2.2 王村镇农业现状调查分析 |
2.2.1 劳动力人口现状调查 |
2.2.2 产业发展状况调查 |
2.2.3 制约农业生产因素调查 |
2.3 王村镇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2.3.1 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 |
2.3.2 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 |
第三章 案例研究 |
3.1 日本“六次产业”战略——三产联动的农业 |
3.2 杨陵五泉镇农业特色小镇——科技引领+农旅发展思路 |
3.3 杨陵马家底乡村旅游民宿村——盘活乡村资产的农旅 |
3.4 无锡田园东方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田园综合体模式 |
3.5 愉快的新西兰牧场之旅——日常生产过程旅游化的农旅 |
第四章 相关理论及策略研究 |
4.1 现代农业的理论研究 |
4.1.1 现代农业的内涵 |
4.1.2 现代农业的再解读 |
4.2 现代农业规划的理论及策略研究 |
4.2.1 现代农业规划的内涵 |
4.2.2 现代农业规划的相关理论探析 |
4.2.3 现代农业规划的路径及策略 |
4.3 农旅融合的理论研究 |
4.3.1 农旅融合的内涵 |
4.3.2 农旅融合的模式探析 |
第五章 王村镇农业资源与产业开发思路 |
5.1 基于农旅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SWOT分析 |
5.1.1 优势(S) |
5.1.2 劣势(W) |
5.1.3 机遇(T) |
5.1.4 挑战(O) |
5.2 基于王村镇资源的产业开发 |
5.2.1 农业用地资源 |
5.2.2 基于资源的开发思路 |
第六章 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具体实践 |
6.1 规划总纲 |
6.1.1 规划的指导思想 |
6.1.2 规划依据 |
6.1.3 规划原则 |
6.1.4 发展目标定位 |
6.1.5 阶段性发展目标 |
6.2 规划方案及重点项目 |
6.2.1 基本格局 |
6.2.2 规划内容简介 |
6.2.3 重点项目介绍 |
6.3 乡村旅游规划 |
6.3.1 村落休闲旅游项目开发 |
6.3.2 农业延伸旅游项目开发 |
6.4 生态景观规划 |
6.4.1 沟壑生态治理 |
6.4.2 防护林体系构建 |
6.4.3 道路绿化规划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农村产业融合的起源与发展 |
1.2.2 农村产业融合的驱动机制研究 |
1.2.3 农村产业融合的类型模式研究 |
1.2.4 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方法研究 |
1.2.5 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 |
1.2.6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辨析 |
2.1.1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现代化 |
2.1.2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 |
2.1.3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融合 |
2.2 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特征 |
2.2.1 农村产业融合 |
2.2.2 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
2.2.3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
2.2.4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 |
2.3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理论分析 |
2.3.1 分工理论 |
2.3.2 产业集群理论 |
2.3.3 交易成本理论 |
2.3.4 创新理论 |
2.3.5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
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支撑条件 |
3.1.1 自然资源条件 |
3.1.2 社会环境条件 |
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基础概况 |
3.2.1 整体发展概况 |
3.2.2 第一产业发展概况 |
3.2.3 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
3.2.4 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
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
3.3.1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 |
3.3.2 农业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 |
3.3.3 产业集聚型融合模式 |
3.3.4 科技渗透型融合模式 |
3.3.5 产业循环型融合模式 |
3.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现状 |
3.5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
4.1 测度方法的选取与原则 |
4.1.1 测度方法的研判和选取 |
4.1.2 测度指标设置原则 |
4.2 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测度指标的选择 |
4.2.2 测度指标的解释 |
4.2.3 测度模型的建立 |
4.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与评价 |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2 数据来源 |
4.3.3 测度结果及评价 |
4.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分析 |
4.4.1 耦合关系模型 |
4.4.2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与战略选择 |
5.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障碍分析 |
5.1.1 障碍分析模型 |
5.1.2 障碍度分析 |
5.1.3 障碍因子分析 |
5.1.4 障碍因素现状分析 |
5.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矛盾 |
5.2.1 产业布局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2.2 土地利用模式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2.3 融资渠道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2.4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
5.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原则与目标 |
5.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路径选择 |
5.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 |
5.4 本章小结 |
6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
6.1 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
6.1.1 特色种植业产业带调整 |
6.1.2 畜牧养殖业布局调整 |
6.1.3 渔业产业布局调整 |
6.1.4 山特产品产业布局调整 |
6.2 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路径选择 |
6.2.1 玉米精深加工 |
6.2.2 水稻精深加工 |
6.2.3 大豆精深加工 |
6.2.4 乳业精深加工 |
6.2.5 蔬菜精深加工 |
6.2.6 渔业精深加工 |
6.3 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路径选择 |
6.3.1 培育多元化主体 |
6.3.2 加强生产主体市场信息服务 |
6.3.3 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 |
6.3.4 构建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 |
6.3.5 推进农业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 |
6.3.6 拓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 |
6.4 休闲农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
6.4.1 打造自然生态康养观光产业带 |
6.4.2 构建冰雪特色旅游产业体系 |
6.4.3 传承关东民俗和弘扬四大精神游 |
6.4.4 发挥沿边优势开展边境风情游 |
6.5 以信息技术渗透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
6.5.1 完善智慧农业信息监管系统 |
6.5.2 精准管理农业全产业链 |
6.5.3 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 |
6.5.4 保护产业质量安全和知识产权 |
6.5.5 构建完整农业产业体系 |
6.6 以国家级试验区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
6.6.1 以农产品加工贸易带动产业融合 |
6.6.2 扩大农业产业负面清单外贸易 |
6.6.3 创新涉农金融国际化服务产业 |
6.6.4 发展开放试验区农业总部经济 |
6.7 本章小结 |
7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
7.1 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 |
7.1.1 探索设立农业自由贸易试验区 |
7.1.2 构建畅通便捷的农产品贸易通道 |
7.1.3 引导国际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贸易 |
7.2 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资源要素 |
7.2.1 确保农村产业融合用地保障 |
7.2.2 加强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
7.2.3 完善金融保险政策支持 |
7.2.4 强化科技与人才政策支持 |
7.3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
7.3.1 优化改造农田基础设施 |
7.3.2 搭建公共交通和信息网络 |
7.3.3 配套产业融合基本设施 |
7.3.4 综合改造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
7.4 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 |
7.4.1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 |
7.4.2 推动产业融合政策有效落实 |
7.4.3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 |
7.4.4 建立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4)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技术与养护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园林绿化中花卉栽培的主要形式 |
1.1 花丛与花群 |
1.2 花坛与花镜 |
2 园林绿化中花卉栽培技术的关键点 |
2.1 注重花种贮藏采摘效果 |
2.2 明确园林花卉栽培类型 |
2.3 优选花卉栽培种植方法 |
3 园林绿化中花卉的养护措施 |
3.1 加强病虫害防治 |
3.2 定期施肥,清理杂草 |
3.3 把控花卉灌溉周期 |
3.4 精选花卉修剪法 |
4 结论 |
(5)宿根花卉栽培管理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宿根花卉的特点及应用 |
1.1 种类繁多 |
1.2 适应性强 |
1.3 易栽培 |
1.4 养护简单 |
1.5 环境效益大 |
2 宿根花卉的栽培方法 |
2.1 因地制宜选择宿根花卉品种 |
2.2 种子的采摘与贮藏 |
2.3 花卉栽种 |
3 宿根花卉的管理方法 |
3.1 合理浇水与施肥 |
3.2 定期除草与修剪 |
3.3 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
4 结语 |
(6)嫁接对薄皮甜瓜货架期果实品质特性及乙烯生物合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呼吸跃变型果实在贮藏期间的品质变化 |
1.1.1 质地品质 |
1.1.2 外观品质 |
1.1.3 风味品质 |
1.2 乙烯在呼吸跃变型果实中的作用 |
1.2.1 乙烯生物合成 |
1.2.2 乙烯信号转导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果实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量测定 |
2.2.2 果皮和果肉颜色、果实硬度和SSC含量测定 |
2.2.3 果实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2.2.4 ACC含量、ACS酶活性、ACS酶活性的测定 |
2.2.5 乙烯相关基因的表达检测方法 |
2.3 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嫁接对薄皮甜瓜果实货架期果实品质变化特征分析 |
3.1.1 嫁接对薄皮甜瓜货架期果实硬度、失重率、色泽的影响 |
3.1.2 嫁接对薄皮甜瓜货架期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糖含量的影响 |
3.2 嫁接对薄皮甜瓜货架期果实乙烯生物合成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特性分析 |
3.2.1 嫁接对薄皮甜瓜货架期果实乙烯释放量及呼吸速率的影响 |
3.2.2 嫁接对薄皮甜瓜货架期果实乙烯合成关键酶活性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2.1 嫁接对薄皮甜瓜货架期果实ACS活性、ACO活性、ACC含量的影响 |
3.2.2.2 嫁接对薄皮甜瓜货架期果实CmACS、CmACO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3 嫁接对薄皮甜瓜货架期果实CmETR、CmCTR、CmEIN2、CmEIL和CmERF基因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与结论 |
4.1 嫁接对薄皮甜瓜果实货架期果实品质变化特征分析 |
4.2 嫁接对薄皮甜瓜货架期果实乙烯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 嫁接对薄甜瓜货架期果实乙烯信号转导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壳聚糖、植酸复合涂膜对柑橘贮藏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柑橘概述 |
1.2 柑橘采后损失成因及类型 |
1.2.1 柑橘采后损失成因 |
1.2.2 柑橘采后损失类型 |
1.2.3 柑橘采后侵染性病害主要类型 |
1.3 采后病原真菌侵染的途径、过程及影响因素 |
1.3.1 侵染途径 |
1.3.2 侵染过程 |
1.3.3 影响因素 |
1.4 柑橘采后侵染性病害防治技术及机理 |
1.4.1 化学防治技术 |
1.4.2 物理防治技术 |
1.4.3 生物防治技术 |
1.5 果蔬涂膜保鲜 |
1.5.1 果腊 |
1.5.2 壳聚糖 |
1.5.3 油脂 |
1.5.4 紫胶膜 |
1.5.5 海藻酸钠膜 |
1.5.6 淀粉膜 |
1.5.7 魔芋精粉膜 |
1.5.8 蛋白膜 |
1.5.9 复合膜 |
1.6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内容、意义及创新点 |
2 壳聚糖、植酸复合涂膜剂的研制及其抗菌性能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仪器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酸助剂考察结果 |
2.2.2 表面活性剂考察结果 |
2.2.3 致腐菌鉴别结果 |
2.2.4 不同浓度配比的壳聚糖涂膜保鲜剂对青霉的抑菌结果 |
2.2.5 不同浓度配比的壳聚糖涂膜保鲜剂对链格孢霉的抑菌结果 |
2.2.6 不同浓度配比的壳聚糖涂膜保鲜剂对混合菌的抑菌结果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3 壳聚糖、植酸复合涂膜对黄岩蜜桔贮藏效果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仪器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测定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复合涂膜对黄岩蜜桔贮藏期营养品质的影响 |
3.2.2 复合涂膜对黄岩蜜桔贮藏期生理活性的影响 |
3.2.3 复合涂膜对黄岩蜜桔贮藏期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3.2.4 复合涂膜对黄岩蜜桔贮藏期微生物侵染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张家口市葡萄产业融合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研究文献 |
1.2.1 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相关研究 |
1.2.2 特色农业产业融合模式相关问题研究 |
1.2.3 特色林果产业相关研究 |
1.2.4 葡萄产业相关问题研究 |
1.2.5 文献评价与本题研究视角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4 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葡萄产业融合经营理论分析 |
2.1 葡萄产业融合经营交易成本理论分析 |
2.1.1 产业融合经营降低交易成本 |
2.1.2 葡萄产业融合经营降低交易成本 |
2.2 葡萄产业融合经营规模经济理论分析 |
2.2.1 规模经济理论概述 |
2.2.2 葡萄产业融合经营实现规模经济 |
2.3 葡萄产业经营多功能特征理论分析 |
2.3.1 产业休闲和体验经济理论依据 |
2.3.2 多功能相关理论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张家口市葡萄产业经营现状 |
3.1 张家口市葡萄产业经营特征调查分析 |
3.1.1 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
3.1.2 葡萄产业经营模式 |
3.2 葡萄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2.1 劳动力数量少,素质偏低 |
3.2.2 缺乏品牌意识,难以发挥品牌效应 |
3.2.3 生产经营方式传统,产业链条短 |
3.2.4 缺乏政府引领,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
3.2.5 地方法律法规不健全,产业保护力度弱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产业效益评价及模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4.1 葡萄产业经营模式效益评价 |
4.1.1 不同经营模式成本比较分析 |
4.1.2 不同经营模式经济效益比较分析 |
4.1.3 葡萄产业经营模式综合效益评价 |
4.2 葡萄产业融合经营影响因素分析 |
4.2.1 葡萄产业融合经营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
4.2.2 葡萄产业融合经营影响因素计量经济模型模拟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葡萄产业经营经验借鉴 |
5.1 国内葡萄产业经营经验借鉴 |
5.1.1 宁夏葡萄产业经营特征 |
5.1.2 新疆葡萄产业经营特征 |
5.1.3 国内葡萄产业经营经验 |
5.2 国外葡萄产业经营经验借鉴 |
5.2.1 法国波尔多葡萄产业经营特征 |
5.2.2 美国加州葡萄产业经营特征 |
5.2.3 国外葡萄产业经营经验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葡萄产业经营对策 |
(1)各级政府应该致力推动“农企联合”,培养优质后备军 |
(2)主管部门引导农企合作推进产加游融合经营,规范经营体制 |
(3)各级政府应该针对葡萄产业发展需求制定发展政策,完善保障措施 |
(4)经营企业培育发挥品牌效应,辐射带动农户增收,强化农户品牌意识 |
(5)企业应积极研发新品种,提高产品耐贮性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2.1 研究不足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葡萄产业经营调查问卷 |
附录 B 调研报告 |
附录 C 计量经济模型模拟结果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9)农村产业融合对土地多功能利用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关于农村产业融合的研究 |
1.2.2 关于土地多功能利用的研究 |
1.2.3 关于农村产业融合与土地多功能利用关系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技术路线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2 农村产业融合及其模式分析 |
2.1 农村产业融合 |
2.1.1 产业融合理论 |
2.1.2 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 |
2.2 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及其类型 |
2.2.1 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
2.2.2 农村产业融合模式类型划分 |
2.3 农村产业融合组织模式的特征分析 |
2.3.1 农户独立经营组织模式 |
2.3.2 农业企业/合作社规模化组织模式 |
2.3.3 农户协作经营组织模式 |
2.4 本章小结 |
3 农村土地多功能利用及其绩效评价方法 |
3.1 农村土地多功能 |
3.1.1 土地多功能理论 |
3.1.2 农村土地多功能的内涵 |
3.2 农村土地多功能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3.2.1 评价指体系构建原则 |
3.2.2 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架构 |
3.3 农村土地多功能利用绩效评价方法 |
3.3.1 绩效水平测度方法及其障碍因子诊断模型 |
3.3.2 各功能绩效耦合协调度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4 农村产业融合对土地多功能利用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 |
4.1 农村产业融合对土地生产功能利用绩效的影响 |
4.1.1 农村产业融合对过程绩效的影响 |
4.1.2 农村产业融合对结果绩效的影响 |
4.2 农村产业融合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利用绩效的影响 |
4.2.1 农村产业融合对过程绩效的影响 |
4.2.2 农村产业融合对结果绩效的影响 |
4.3 农村产业融合对土地社会保障功能利用绩效的影响 |
4.3.1 农村产业融合对过程绩效的影响 |
4.3.2 农村产业融合对结果绩效的影响 |
4.4 农村产业融合对土地休闲观光功能利用绩效的影响 |
4.4.1 农村产业融合对过程绩效的影响 |
4.4.2 农村产业融合对结果绩效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农村产业融合对土地多功能利用绩效影响的案例分析 |
5.1 案例选择与概况 |
5.1.1 案例选择 |
5.1.2 案例概况 |
5.2 不同融合模式的土地多功能利用绩效分析 |
5.2.1 指标权重确定 |
5.2.2 评价结果分析 |
5.3 不同融合模式的土地多功能利用绩效障碍因子分析 |
5.4 不同融合模式的土地多功能利用绩效耦合协调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研究成果 |
致谢 |
(10)西甜瓜花粉特性与贮藏条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西甜瓜花粉研究现状 |
1.2 西甜瓜花粉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西甜瓜花粉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甜瓜花粉测定方法 |
2.3 西瓜花粉测定方法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甜瓜花粉离体培养培养基的筛选以及培养时间 |
3.2 活体花粉在不同时间的活性和萌发率 |
3.2.1 离体花粉室内保存同时间对活性和萌发率的影响 |
3.2.2 活体花粉与离体室内储存花粉的活性差异比较 |
3.3 雄花花粉在不同温度下储存 |
3.3.1 雄花花粉在25℃、4℃、0℃下储存 |
3.3.2 甜瓜花粉超低温保存 |
3.4 雄花花粉与完全花花粉活性差异 |
3.5 不同授粉阶段甜瓜花粉活性比较 |
3.6 甜瓜花粉形态观察 |
3.7 甜瓜花粉田间授粉 |
3.8 西瓜花粉的采集与贮藏 |
3.8.1 西瓜花粉离体培养最合适时间的测定 |
3.8.2 西瓜活体花粉在不同时间的活性 |
3.8.3 西瓜花粉离体储存在一天中活性变化 |
3.8.4 不同储藏温度对西瓜花粉活性的影响 |
3.8.5 不同西瓜品种花粉离体培养活性变化 |
3.8.6 西瓜花粉在不同时期的活性 |
4 讨论 |
4.1 花粉不同培养基的筛选以及培养时间 |
4.2 离体花粉与活体花粉活性比较 |
4.3 花粉的低温保存 |
4.4 不同品种花粉与不同授粉时期的花粉 |
4.5 人工授粉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如何采摘和贮藏花卉种子(论文参考文献)
- [1]衡阳市雨母山临江村特色林果观光示范基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何婷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农旅融合视角下的陕西省合阳县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研究[D]. 王姣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 柴青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4]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技术与养护探究[J]. 只慧. 现代园艺, 2021(02)
- [5]宿根花卉栽培管理及应用分析[J]. 付敏. 现代园艺, 2020(24)
- [6]嫁接对薄皮甜瓜货架期果实品质特性及乙烯生物合成的影响[D]. 张海兵.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4)
- [7]壳聚糖、植酸复合涂膜对柑橘贮藏效果的影响[D]. 陈超.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7)
- [8]张家口市葡萄产业融合经营模式研究[D]. 梅宝.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9]农村产业融合对土地多功能利用绩效的影响研究[D]. 黄丹.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10]西甜瓜花粉特性与贮藏条件的初步研究[D]. 田玉呈.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