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喀斯特荒山变绿岭(论文文献综述)
宣传部[1](2021)在《铸造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文中认为西畴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隶属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常住总人口20.36万人,全县1506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99.9%为山区,喀斯特地貌占75.4%,一度被认为罹患“生态癌症”。澳大利亚地质专家考察后判定:这是一个“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但后来这里发生了生态蝶变,从
孙玉宝[2](2021)在《房地产企业助力石漠化综合治理——以贵州中铁国际生态城项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石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贵州省龙里县曾经是一个石漠裸露、土壤贫瘠、植被稀少的喀斯特贫困山区,中铁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文旅)经过数十年如一日的攻坚战斗,将昔日的"石漠地"打造成环境优美、绿色宜居、产业聚集的可持续发展新型生态城—中铁国际生态城,走出了一条石漠化综合治理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的道路。文章将从全域规划设计、推进综合治理、完善基础设施、拓展公益扶贫与整合优势资源五个方面对中铁文旅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中的经验做法进行论述。
谭凯兴,唐洪[3](2019)在《“诺奖仙草”治贫困 荒山变绿巧致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我们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所在团队)签订了合作协议,2018年全面开展项目合作研究,进行种植资源库建设、青蒿新品种培育、青蒿副产物综合利用、青蒿生态种植技术体系建设等工作,利用自身技术优势服务于青蒿产业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日前,广西仙草堂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兰树思告诉笔者。中国生产的青蒿素已被世界卫生
朱茂[4](2017)在《“蔺”辟蹊径 敢叫荒山变绿海》文中研究指明古蔺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全县26个乡镇中有24个属于喀斯特地貌区,1878平方公里的岩溶区面积占全县辖区面积的59%,其中石漠化面积1238平方公里,占全县辖区面积的38.9%,涉及农业人口37.4万人,是四川石漠化面积第二大县。为解决这一制约经济发展的生态瓶颈,古蔺县不遗余
袁念,韩博[5](2016)在《中国科学院开展“长征路上科苑人”活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伟大的长征精神和党的正确领导激励着科学院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懈奋斗,推动着中国科技事业高速向前。为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10月20日,中科院京区党委启动"长征路上科苑人"活动,在历时一周的时间里,京区党委、院工会的同志和人民网、紫光阁等媒体,沿着红军长征路,走访慰问中科院野外台站,挖掘报道科学院人弘扬长征精神的典型事迹。在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江西千
翟荣飞[6](2016)在《基于GIS的山地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脆弱性评价 ——以乌江北源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乌江北源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贵州最大的河流,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在保障流域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对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及脆弱性进行研究,把握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为乌江北源的生态建设、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基础。以2000年和2010年2期土地覆被数据和30m×30m DEM数据为基础,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分为6个景观类型:林地、耕地、草地、湿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运用ARCGIS软件平台和FRAGSTATS软件,分析研究区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研究不同景观类型分布与地形因子的关系;从景观敏感度和景观适应性相结合的角度,构建景观脆弱性评价模型,评价景观脆弱性,并利用Geoda软件分析景观脆弱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对乌江北源生态建设提出对策建议。结果如下:(1)2000-2010年流域景观格局及变化特征。2000年至2010年研究区各景观类型在发生了明显变化,林地、草地、湿地、建设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优势景观类型为林地。林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斑块分维数减小,斑块分维数下降最大值的景观类型为林地景观,湿地斑块分维数增加。流域景观在总体上呈现出斑块破碎程度减缓、景观斑块分布日趋均匀、景观多样性和异质性升高的特点,说明人类的干扰程度日益加剧。(2)2000年-2010年不同景观类型与地形因子的关系。与坡度的关系表现为:林地分布主要集中在缓坡和斜坡;草地主要分布在平坡和缓坡;耕地主要分布在缓坡、斜坡地带;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平坡区和缓坡区;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缓坡区和陡坡区。与高程的关系表现为:第一高程(<1200m)带耕地是主要景观;第二高程(1200-1600m)带林地和耕地是主要景观类型,第三高程带(1600m-2000m)林地、草地分布面积最大值;第四高程带(>2000m)林地-草地-未利用地交错分布。(3)景观脆弱性评价结果显示,2000年-2010年景观脆弱度变大,但各景观脆弱度排序未发生改变。2000年各景观类型脆弱度在0.6631-1.0029之间,不同景观类型间表现为草地>耕地>未利用地>林地>建设用地>湿地;2010年各景观脆弱度范围为0.6595-0.9994,排序为:草地>耕地>未利用地>林地>建设用地>湿地。将研究区脆弱度分为五个级别,Ⅱ级、Ⅲ级、Ⅳ级面积比例占研究区主导地位,2000-2010年,Ⅰ级区面积变小,面积减少了8907hm2,分布向东向南移动;Ⅱ级区和Ⅲ级区面积分别增加了39101hm2、32086hm2;Ⅳ级区面积减少64636hm2;Ⅴ级区面积变化较小。(4)脆弱性的空间自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全局Moran’s I值在2000年、2010年分别是0.385、0.403,说明其空间分布不属于随机分布。局部2000年H-H区主要分布在七星关区西部与赫章县交界处、赫章县中部及大方县,说明该区局部脆弱性的相关较强;L-L值区分布较为零散,主要分布在威宁县、大方县西部。(5)针对对乌江北源景观脆弱性特征,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根据不同脆弱区进行相应生态恢复;实行功能分区,因地制宜的政策打造经济林;全民参与生态保护建设、建立完善的林业奖惩制度等方面对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生态保护对策与措施。
杨锋[7](2011)在《矿业城市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 ——以山西省朔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的大背景下,我国矿产地区面临着城镇建设用地、矿区发展用地、生态环境保护用地和粮食生产用地之间的多重矛盾。围绕国家“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耕地、保环境”的战略需求,在土地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只有平衡和协调好各业用地,使各行业发展中占用的土地资源都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这也就从根本上要求,我国矿产区域的土地资源,要在利用方式、数量配置、空间布局、时间安排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优化、协调、平衡、挖潜,使矿区土地资源的利用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用。本研究结合矿业城市因历史遗留、认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土地利用不尽合理的现状,抓住其在城镇化和矿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大、快的特点和机遇,选择山西省朔州市这一典型的矿业城市为研究对象,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础,运用数学模型、空间分析、系统论、景观生态学等理论、方法与技术,对其城市土地利用优化配置进行研究。本研究首先提出了矿业城市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目标与内涵,通过分析朔州市土地利用现状,总结其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分析未来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其次,确定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总体目标和土地利用战略,采用线性规划数学模型对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优化配置;然后,在分析当地耕地和基本农田、城乡建设用地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朔州市耕地和基础农田、城乡建设用地布局调整方案,并对当地进行了土地利用综合分区和功能分区,并对各功能区提出相应管制措施,对规划期内各类用地进行了优化布局;最后,分析了土地利用规模、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整理、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城镇用地、经济发达和工矿集中区、生态建设区、农业综合开发区四个方面构建了“生态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杜悦英,李银雁[8](2010)在《广西:林业大省和资源大省并不矛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持续数月的西南大旱,将中国林业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又一次凸显。作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省份,广西发展林业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林业产业与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是否矛盾?就相关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常委、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陈章良。 中?
公庆刚,杨玲,吴珊,于学豪[9](2007)在《神奇的野木瓜》文中提出 20世纪末叶,正安县一个叫张世学的人,发现野木瓜不仅有极高的医药价值,还具有承载起山区百姓致富的巨大能量。于是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实现野木瓜产业化的梦想中去。春去秋来,十五载匆匆而过,野木瓜的产业化之路曲折而又艰辛。很多关心他的人都在问:真是神奇的野木?
曾朝辉,陈明英[10](2006)在《贵阳市乌当区农村能源结构状况及发展对策》文中指出传统用能结构是造成森林过度采伐,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发展沼气,调整农村用能结构,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恶化,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节约能源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农民增产、增收的好路子。
二、喀斯特荒山变绿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喀斯特荒山变绿岭(论文提纲范文)
(1)铸造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论文提纲范文)
石漠荒山变绿水青山 |
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 |
“金山银山”创和美山川 |
(2)房地产企业助力石漠化综合治理——以贵州中铁国际生态城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全域规划设计,村寨升级现代化新型生态社区 |
2 推进综合治理,石漠荒山变绿水青山 |
3 完善基础设施,加快产业转型带动居民增收 |
4 拓展公益扶贫,传递爱心“接力棒” |
5 整合优势资源,打造企地共赢发展模式 |
(4)“蔺”辟蹊径 敢叫荒山变绿海(论文提纲范文)
科学规划变“盲目”为“有序” |
综合治理变“输血”为“造血” |
(6)基于GIS的山地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脆弱性评价 ——以乌江北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景观格局研究进展 |
1.2.2 景观格局脆弱性界定 |
1.2.3 景观格局脆弱性研究 |
1.2.4 研究进展评述 |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位置及面积 |
2.2 自然地理条件 |
2.2.1 地质地貌 |
2.2.2 气候条件 |
2.2.3 河流水文 |
2.2.4 植被土壤 |
2.3 社会经济状况 |
第三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3.1.1 数据预处理 |
3.2 研究方法 |
3.2.1 景观特征指数的选取 |
3.2.2 景观格局指数计算 |
3.2.3 地形因子分级 |
3.2.3.1 坡度分级 |
3.2.3.2 高程分级 |
3.2.4 景观脆弱性评价模型构建 |
3.2.4.1 景观敏感度指数 |
3.2.4.2 景观适应度指数 |
3.2.4.3 景观脆弱性指数 |
3.2.5 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四章 乌江北源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分析 |
4.1 景观格局及变化特征分析 |
4.1.1 流域景观格局及变化特征分析 |
4.1.2 不同景观类型的斑块特征 |
4.1.3 不同景观类型的斑块形状特征 |
4.1.4 景观的动态度分析 |
4.2 景观格局的地形因子分异特征分析 |
4.2.1 坡度分异特征分析 |
4.2.2 高程分异特征分析 |
第五章 乌江北源景观脆弱性分析 |
5.1 评价单元的选择 |
5.1.1 评价单元分类 |
5.1.2 评价单元确定 |
5.2 景观脆弱性评价 |
5.2.1 景观类型脆弱度分析 |
5.2.2 区域景观格局综合脆弱度分析 |
5.2.2.1 景观脆弱度指数计算 |
5.2.2.2 景观格局脆弱度等级划分 |
5.2.3 不同脆弱区景观类型面积分布 |
5.3 景观脆弱度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
5.3.1 全局自相关分析 |
5.3.2 局部自相关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科研与实践经历 |
(7)矿业城市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 ——以山西省朔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 |
1.4.3 技术路线 |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土地利用配置 |
2.1.2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
2.1.3 矿业城市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资源经济学理论 |
2.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
2.2.4 系统论 |
2.2.5 区位理论 |
2.2.6 博弈论 |
3. 矿业城市的界定与特征 |
3.1 矿业城市的界定 |
3.2 我国矿业城市 |
3.2.1 界定标准 |
3.2.2 数量及分布 |
3.3 矿业城市土地利用特征 |
3.3.1 城市用地呈粗放外延式扩展,土地使用效率相对不高 |
3.3.2 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变化迅速,生态环境压力尤为突出 |
3.3.2 资源依托特性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呈现特殊特征 |
3.3.4 城市生命周期受限明显,资源枯竭导致土地利用转型 |
4 研究区土地利用形势 |
4.1 研究区概况 |
4.1.1 地理位置 |
4.1.2 地形地貌 |
4.1.3 矿产资源 |
4.1.4 气候水文 |
4.1.5 土壤生物 |
4.1.6 社会经济 |
4.2 土地利用分析 |
4.2.1 土地利用现状 |
4.2.2 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
4.3.1 未来面临的机遇 |
4.3.2 未来面临的挑战 |
5 矿业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研究 |
5.1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总体目标 |
5.1.1 市域与城市发展定位 |
5.1.2 产业发展战略 |
5.1.3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
5.1.4 土地利用目标 |
5.2 土地利用战略 |
5.2.1 生态优先,和谐发展 |
5.2.2 保护耕地,提高质量 |
5.2.3 统筹协调,有序保障 |
5.2.4 集约挖潜,循环利用 |
5.3 人口发展预测 |
5.3.1 人口现状及趋势分析 |
5.3.2 朔州市人口发展预测 |
5.4 朔州市土地结构优化配置 |
5.4.1 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 |
5.4.2 决策变量的选择 |
5.4.3 经济效益目标确定 |
5.4.4 构建约束条件 |
5.4.5 结果与分析 |
6 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配置研究 |
6.1 耕地和基本农田优化布局研究 |
6.1.1 矿业城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特殊意义 |
6.1.2 朔州市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现状 |
6.1.3 朔州市耕地与基本农田的流向分析 |
6.1.4 朔州市耕地和基本农田优化布局方案 |
6.2 城乡建设用地优化布局研究 |
6.2.1 朔州市城乡建设用地现状及特征 |
6.2.2 朔州市经济产业化发展趋势分析 |
6.2.3 朔州市城乡建设用地发展趋势分析 |
6.2.4 朔州市城乡用地优化布局方案 |
6.3 朔州市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
6.3.1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
6.3.2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
6.4 朔州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配置 |
6.4.1 农用地优化布局 |
6.4.2 建设用地优化布局 |
6.4.3 其他用地优化布局 |
7 矿业城市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模式研究 |
7.1 土地利用配置模式 |
7.2 土地集约利用配置模式 |
7.3 朔州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 |
7.3.1 土地利用规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7.3.2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7.3.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7.3.4 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7.3.5 土地开发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7.3.6 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7.4 朔州市生态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
7.4.1 城镇土地优化利用 |
7.4.2 经济发达与工矿集中区 |
7.4.3 生态建设区土地利用 |
7.4.4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利用 |
8 矿业城市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措施及建议 |
8.1 严格实施耕地保护制度 |
8.1.1 完善耕地保护责任考核制度 |
8.1.2 强化基本农田监管 |
8.1.3 建立耕地保护的激励机制 |
8.1.4 加大违法占用耕地的查处力度 |
8.2 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 |
8.2.1 大力宣传土地复垦的意义 |
8.2.2 建立资金保障与管理体系 |
8.2.3 采取适合当地条件的复垦技术 |
8.2.5 严抓工程质量管理 |
8.2.6 采取优惠政策与长效激励机制 |
8.3 构建节约和集约用地新机制 |
8.3.1 建立工业企业用地“退低进高”机制 |
8.3.2 建立切实可行的建设用地置换机制 |
8.3.3 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 |
8.3.4 建立工业项目评价考核制度 |
8.4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利益调节机制 |
8.4.1 建立健全资源补偿机制 |
8.4.2 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申报与补贴制度 |
8.4.3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
8.5 加大土地管理的执行力度 |
8.5.1 完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制度 |
8.5.2 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 |
8.5.3 强化农用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查报批管理 |
8.5.4 健全土地执法体制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国矿业城市数量及分布表 |
附录2 朔州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指标表 |
附录3 朔州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各单元点坐标及指标综合值表 |
附录4 朔州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情况统计表 |
个人简历 |
(10)贵阳市乌当区农村能源结构状况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乌当区农村传统用能结构状况 |
2 乌当区农村用能结构调整概况 |
3 乌当区发展沼气对农业生态的影响 |
3.1 生态效益 |
3.2 经济效益 |
3.3 社会效益 |
4 乌当区农村能源发展对策 |
4.1 提高认识 高度重视 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
4.2 加强领导和宏观管理 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
4.3 多渠道筹资 增加投入 |
5 完善配套激励政策 |
5.1 整合资源 项目组装配套 |
5.2 土地规划政策 |
5.3 以优化农村能源结构为目的, 因地制宜, 实现多能互补 |
5.4 把大中型沼气池和城镇沼气净化池建设作为环保工程来抓 |
5.5 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
6 集中连片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
四、喀斯特荒山变绿岭(论文参考文献)
- [1]铸造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N]. 宣传部. 云南经济日报, 2021
- [2]房地产企业助力石漠化综合治理——以贵州中铁国际生态城项目为例[J]. 孙玉宝. 住宅与房地产, 2021(21)
- [3]“诺奖仙草”治贫困 荒山变绿巧致富[J]. 谭凯兴,唐洪. 广西经济, 2019(06)
- [4]“蔺”辟蹊径 敢叫荒山变绿海[J]. 朱茂. 四川党的建设, 2017(09)
- [5]中国科学院开展“长征路上科苑人”活动[J]. 袁念,韩博. 紫光阁, 2016(11)
- [6]基于GIS的山地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脆弱性评价 ——以乌江北源为例[D]. 翟荣飞. 贵州师范大学, 2016(11)
- [7]矿业城市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 ——以山西省朔州市为例[D]. 杨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07)
- [8]广西:林业大省和资源大省并不矛盾[N]. 杜悦英,李银雁. 中国经济时报, 2010
- [9]神奇的野木瓜[N]. 公庆刚,杨玲,吴珊,于学豪. 西部时报, 2007
- [10]贵阳市乌当区农村能源结构状况及发展对策[J]. 曾朝辉,陈明英. 耕作与栽培,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