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联合站集输系统最优控制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齐光峰[1](2021)在《三相分离器优化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油气水三相分离器是油气集输的关键设备,其控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联合站后续生产的能耗和油气水分离效果。为了实现在处理油量不变的前提下降低加热炉热负荷和分离器出油含水率,同时避免分离器出水含油超标,设计了三相分离器优化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分为3个层次,底层是PLC控制系统,中间层为组态软件,顶层是用C#语言开发的优化控制软件,优化控制系统的应用有效的提高了三相分离器分离效果,降低了系统能耗。该项目研究成果适用性广,优化控制系统通用性强,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宋祺[2](2020)在《iFIX监控系统在联合站的设计与应用》文中认为i FIX是一种操作简便、方便维护的组态软件,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石油化工、水利水电等工业生产领域。联合站是油田进行原油油水分离的重要场所,生产设备的安全平稳运行对工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掌握现场设备实时运行情况,通过对生产设备的工艺考察和电气方案研究,提出了一种i FIX组态软件在联合站生产运行的实时监控系统方案。经现场测试,能够满足联合站监控要求。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基于联合站的实际生产环境和对实时监控系统的要求,设计了具有界面显示、数据通讯、数据处理和报警显示等功能的实时监控系统。利用PLC智能模块作为硬件设计主体,i FIX组态软件作为软件设计主体,确定了整体设计方案。对PID控制方案的分析,选取了模糊PID控制方案。硬件配置方面,选取了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7-300系列的PLC,该器件采用模块化方式,便于调试。对外输泵启动、沉降泵启动和报警部分编写了流程图,满足了联合站对闭环控制系统运行的控制要求。通过对比国内外组态软件,选用了i FIX作为监控系统软件设计,其使用的VBA开发环境和丰富的图形库可以使监控系统显示界面更加直观。根据联合站的运行技术和生产环节的要求,完成了实时数据库的建立、通讯方式的设置、连接画面的设置,设计了联合站监控画面。通过对报警记录和参数趋势曲线的分析,能够掌握生产运行情况,及时排查可能出现的故障。利用设计的监控系统进行仿真测试和现场测试的联合调试。在注水站系统监控中,详细分析了监控界面显示的温度、压力、液位、流量等参数,表明监控系统能够保障联合站安全、稳定、智能化生产。
姚毅立[3](2018)在《油田“大联合站”控制系统设计建设》文中研究说明为缓解新建产能区块岗位人员配置少、油层发肓条件差、注入体系要求高、生产管理难度大的矛盾,确立了地下与地面协调统一、管井与管站相互融合、生产与安全充分保障的"大联合站"设计理念,其遵循联合站集中监控、注入站无人值守、中控室统一建设、集输注入统筹考虑的设计原则。"大联合站"控制系统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资金投入和员工劳动强度,压缩原有编制规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控制品质,方便生产管理,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王頔[4](2018)在《CYWC联合站安全隐患改造和运行优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联合站安全隐患改造是相比于一般站内改造改造难点多、范围广、并且不停产,不停产改造是相比于新建站或在外围扩建站之外的全新的改造模式,改造的目的是为了更换落后的、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工艺,规范各处理单元的标准性和统一性,从人工控制向数字化控制转变,达到生产运行上的全面优化。本文以安全隐患治理改造工程实例为依托,基于CYWC联合站运行优化,阐述了油水分离原理、水处理原理、破乳机理,说明了原有的电脱水控制系统、气浮选工艺、两级过滤工艺对生产的不利影响,需要通过重新设计改变。本文从高一联合站的不停产改造着手,对改造的可行性分析加以阐述,举例说明何种条件才能对联合站进行全面大规模不停产改造,之后通过对改造中遇到的生产施工无法衔接的问题一一说明,如加热炉的吊装问题,临时管线的施工衔接问题等,最后对改造后存在的问题做了解释。通过本次不停产改造,联合站的运行得到了优化,从设备、能耗、自动化程度、工艺等四个方面说明了优化后的效果,达到了改造的预期目的。
孙戈[5](2016)在《联合站集中监控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由于近年来油田生产工艺中的介质、工况及环境条件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现场仪表和控制方法有的已不适用。而且油田生产工艺日趋复杂,工艺环节之间的关联、耦合,以及油水分离中游离水脱除器液位控制难度的加大,都给合理控制联合站的日常工作增加了难度。近年来,随着工控系统软件、硬件的高速发展,联合站目前的控制系统对生产过程中各种工艺、设备、环境参数检测和监控的及时性、全面性、准确性都达不到油田生产科学管理和生产决策的要求,本文针对大庆油田某联合站的现状提出集中监控改造,设计了一套联合站生产工艺流程的监控系统。这套系统的运行可以让联合站的日常管理和工作更加自动化,高效化,安全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目前国内外联合站集中监控系统的现状和控制方法,分析大庆油田某联合站的工艺流程的特点,确定该监控系统的监测参数,给出温度、压力、液位等监测内容和控制要求;2.通过分析温度、压力、液位等参数的控制策略,提出对温度和压力采用PID控制策略,对液位采用模糊PID控制策略;建立游离水脱除器动态模型并实现模糊PID控制。3.本文的监控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设计,硬件部分选用PC+PLC的硬件实现方案,对联合站监控系统中涉及到的中控室、脱水站、污水处理站和增压站等联合站岗位硬件根据生产要求做出选型配置;软件方面,采用罗克韦尔Factory Talk View Studio SE组态软件设计上位机的人机画面,并采用PLC编程软件进行编程,实现联合站日常生产工作的集中监控目的。
王云剑[6](2016)在《联合站集输系统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的联合站集输系统大多都采用PID控制的模式,早期的效果比较好。但是,随着油田的开发进入高含水期,仍采用常规或数字PID控制模式,很难甚至不能够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因此,本论文针对油田联合站集散控制模式进行研究,并充分考虑了联合站集输系统具有的多变量、强耦合、大时滞的特点,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过程为:首先,详细分析联合站集输系统的现场工况,熟悉了系统的工艺流程和一些重要的相关参数,再对系统中的重要变量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其次,将自适应模糊控制和无模型控制应用到联合站重点设备的控制中,并对两者的控制结果进行了比较。具体的控制系统包括:加热炉温度控制、油水分离过程界面压力控制、一次降罐自动放水控制、污水缓冲罐液位调节和自动加药控制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可总结如下:1、加热炉温度控制采用了一种将炉膛温度与有前馈的炉出口温度结合的串级无模型控制方案。利用仿真的手段,从多个角度证实了无模型控制方法在加热炉温度控制的实现。2、油水分离过程控制采用了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案来控制游离水脱除器和电脱水器的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实现了油水分离控制方案。通过仿真分析,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案提高了系统适应能力和鲁棒性。3、沉降罐自动放水控制将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应用到沉降罐自动放水的控制过程中。本文通过分析后,分别设计了基于模糊控制和自适应模糊控制两种方式的方案,对它们各自的控制结果进行了测试比较。结果显示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对系统的效果为响应速度快、过渡时间短和鲁棒性强等优点,同时也解决系统无法受控的问题。
邓寿禄[7](2014)在《联合站原油外输温度的节能优化方法及其控制》文中指出联合站外输原油消耗的能源主要是加热耗油和克服摩阻耗电。运行中的管线外输油温度是决定经济运行的主要参数,因此,确定一个合适的外输油温度,是外输油管线达到经济运行的关健。针对联合站外输过程的能耗问题,提出了联合站原油外输温度的节能优化方法及其控制,给出了经济温度的目标函数、求解方法和实例计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联合站外输加热炉定温加热和热效率自寻优节能控制系统。该系统利用定温加热系统对加热炉实现加热控制,同时其热效率自寻优节能控制系统又能够优化加热炉的运行工况,实现联合站原油外输过程的优化运行。
王晓明[8](2013)在《白狼城—小河集输联合站运行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白狼城-小河集输联合站系统流程复杂,设备众多,是油田集输系统主要的耗能单元之一。由于各站系统运行参数较多,所以存在众多组运行参数组合,而运行参数对生产运行费用具有决定性。本文的任务就是在联合站本身结构、流程已定的情况下,结合最优化理论研究联合站运行参数优化问题。首先,对联合站系统各站流程及主要设备进行了分析,综合选出了应用于各站流程的几种典型的耗能设备。其次,对联合站生产运行费用进行了分析,考虑占联合站运行费用较大比例的药剂费用、燃料费用、电力费用,确定了以生产合格原油所需要的年生产费用最少作为优化目标;将对优化目标影响较大的运行参数加药量、进站加热炉出口温度、脱水泵出口压力、脱水加热炉出口温度、电脱水器工作电压作为优化变量;以满足生产要求规定的原油含水率、污水含油率、各单体设备的操作压力和温度及系统能量守恒条件等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完整的联合站优化模型。最后,应用设计好的适用于本文所建联合站优化模型的遗传算进行了求解。通过运行优化计算,给出了各站最佳运行参数,优化后整个系统年总运行费用由495.86万元降到了467.74万元,优化结果比较明显。通过优化计算降低了联合站的运行费用,提高了联合站的效率,是切实可行的。
和兵[9](2012)在《曙光油田采油掺液系统参数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采油集输系统是油气田开发系统的主要部分,而采油井口油气集输主要是通过“井—站”组成的管网系统进行的。曙光油田主要生产稠油和超稠油,单井采油掺液输送是主要的集输方式。该集输方式运行时需要消耗大量的动力和热力,即该集输系统运行费用的重要组成为动力费用和热力费用。影响和制约采油掺液系统动力和热力的主要参数有掺液量、掺液温度、管道长度、管径及油井产液量、粘度和含水率等。对采油掺液集输系统的运行参数进行系统地研究,筛选出最优运行参数,达到最低的运行成本就十分有必要。本文以计量间所辖油井井口至采油站进口的地面油气集输管网为对象,在工艺流程一定的情况下,研究采油掺液集输系统的运行参数优化问题。以运行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建立采油掺液集输系统的运行参数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属于约束非线性规划问题,通过黄金分割法结合共轭方向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然后运用Visual Basic语言编制了相应的采油掺液集输系统的运行参数优化设计应用程序。最后,对曙光油田所辖的二个采油作业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运算,给出其合理的运行方案,用于现场实际可使运行费用降低百分之八左右,从而为系统的优化设计和生产管理提供一定的帮助。
惠立[10](2011)在《基于skyline油田集输管网数字化与三维可视化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油田集输管网建设中,由于管网随油井布设且集输管线建设与管理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从而造成管网布设混乱,数据管理不规范,信息查询困难等问题。而油田集输管网作为数字油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加强对集输管网数字化建设与管理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油田集输管网系统包含管线、设备和设施及其系统环境中的属性等大量重要数据和管网在线监测等重要信息,本文针对油田井区集输管网建设特点和需求,基于当前最先进的Skyline技术,实现油田集输管网的优化与三维可视化管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语言以及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建立了集输管网数字化管理平台,集成管网、设备、站点数据及关联属性,以及专业的分析功能,对海量数据实施科学化管理,引入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新增井的集输管网进行优化设计,并在吴起柳沟油田进行了应用。集输管网数字化管理系统为管理者的高效管理提供辅助决策,实现了油田集输管网地上、地下三维可视化与集成管理,并对相关属性进行关联,在节省人力与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了油田井区管网运行效率,保障了生产运行安全,在吴起柳沟油田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联合站集输系统最优控制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联合站集输系统最优控制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三相分离器优化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三相分离器结构与控制 |
2 三层优化控制系统 |
2.1 PLC系统硬件组成 |
2.2 组态软件系统 |
2.3 模糊优化控制软件 |
2.3.1 OPC通信 |
2.3.2 数据处理及优化控制 |
2.3.3 数据库管理 |
3 实验结果 |
4 结 论 |
(2)iFIX监控系统在联合站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联合站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2.2 iFIX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监控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2.1 联合站概况 |
2.2 联合站工艺要求 |
2.2.1 油水分离工艺 |
2.2.2 沉降罐工艺 |
2.2.3 污水处理工艺 |
2.2.4 人工加药工艺 |
2.3 监控系统总体方案 |
2.3.1 设计思路 |
2.3.2 总体原则 |
2.3.3 硬件设计方案 |
2.3.4 软件设计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联合站监控系统设计 |
3.1 PID控制系统 |
3.2 游离脱水设备的控制系统 |
3.2.1 常规控制方案 |
3.2.2 模糊PID控制方案 |
3.2.3 游离脱水控制仿真与结果 |
3.3 基于PLC的监控系统 |
3.3.1 PLC的型号选择 |
3.3.2 配置STEP7开发环境 |
3.3.3 监控系统程序设计 |
3.4 联合站的硬件配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iFIX的监控系统设计 |
4.1 iFIX组态软件 |
4.1.1 组态软件及选型 |
4.1.2 iFIX软件的结构与特点 |
4.2 软件系统设计流程 |
4.3 联合站监控画面设计 |
4.3.1 创建实时数据库 |
4.3.2 设置通讯 |
4.3.3 设置连接画面 |
4.3.4 监控画面设计 |
4.4 报警画面及实时曲线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综合测试 |
5.1 现场测试 |
5.2 系统仿真调试 |
5.2.1 硬件运行和调试 |
5.2.2 硬件运行和调试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油田“大联合站”控制系统设计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站场工艺 |
2 站场整体设计 |
2.1 优化工艺及平面布局 |
2.2 提升控制系统设计 |
3 关键技术 |
3.1 系统冗余 |
3.2 过程控制 |
3.3 网络安全 |
3.4 管理创新 |
4 站场实施效果 |
(4)CYWC联合站安全隐患改造和运行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研究 |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联合站优化运行原理 |
2.1 油水分离理论 |
2.1.1 电并聚原理 |
2.1.2 水滴大小原理 |
2.2 水处理原理 |
2.2.1 重力分离原理 |
2.2.2 聚结原理 |
2.2.3 分散原理 |
2.2.4 浮选原理 |
2.2.5 过滤原理 |
2.3 破乳机理 |
2.3.1 乳状液处理机理 |
2.3.2 乳化剂 |
2.3.3 破乳剂 |
第三章 联合站安全隐患改造可行性分析及技术措施 |
3.1 改造的可行性分析 |
3.1.1 合理优化站场布局,处理工艺协调有序 |
3.1.2 工艺的不适应性 |
3.1.3 储罐、管线腐蚀老化程度 |
3.1.4 与设计规范不符,影响安全生产,需大规模改造整改 |
3.1.5 数字化油田的建立,一体化站库管理的发展,自动化程度的提高 |
3.2 改造技术措施 |
3.2.1 加热炉利旧技术措施 |
3.2.2 临时管线生产衔接技术措施 |
3.2.3 变压器的生产衔接技术措施 |
3.2.4 其他工艺技术措施 |
3.2.5 改造过程中对水质的影响 |
第四章 联合站改造后的运行效果评价 |
4.1 设备前后效果对比评价 |
4.1.1 游离水脱除器 |
4.1.2 电脱水器 |
4.1.3 注水泵 |
4.2 能耗前后效果对比评价 |
4.3 自动化程度前后效果对比评价 |
4.4 工艺前后效果对比评价 |
4.4.1 事故流程 |
4.4.2 老化油流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5)联合站集中监控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
1.2 国内外技术发展状况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安排 |
第二章 联合站工艺自控流程及要求 |
2.1 引言 |
2.2 联合站工艺简介 |
2.2.1 原油集输系统主要设备及运行参数 |
2.2.2 污水处理系统主要设备及运行参数 |
2.3 联合站控制参数要求及问题分析 |
2.3.1 联合站控制参数要求 |
2.3.2 问题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联合站监控系统控制方法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PID控制 |
3.3 游离水脱除器模糊PID控制 |
3.3.1 游离水脱除器模糊控制方案 |
3.3.2 控制器模糊化 |
3.3.3 游离水脱除器液位的模糊控制规则表 |
3.3.4 游离水脱除器液位控制反模糊化 |
3.4 游离水脱除器模型与控制 |
3.4.1 游离水脱除器动态模型 |
3.4.2 游离水脱除器液位控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联合站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
4.1 引言 |
4.2 联合站监控系统结构和硬件配置 |
4.2.1 中控室硬件配置 |
4.2.2 脱水站硬件配置 |
4.2.3 污水处理站硬件配置 |
4.2.4 增压站硬件配置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联合站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5.1 引言 |
5.2 联合站监控系统软件结构的设计 |
5.2.1 FactoryTalk View SE监控软件 |
5.2.2 PROFIBUS协议 |
5.3 人机界面设计 |
5.4 PLC驱动设置和数据库建立 |
5.5 PLC软件编程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联合站集输系统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油田联合站控制现状分析 |
1.2.1 控制系统发展 |
1.2.2 国内联合站自动化现状 |
1.3 无模型控制方法简介 |
1.4 模糊控制方法简介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联合站工艺流程介绍及现状分析 |
2.1 联合站集输系统工艺流程 |
2.1.1 油水分离工艺流程 |
2.1.2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
2.1.3 沉降罐工艺流程 |
2.1.4 加热炉工艺流程 |
2.1.5 人工加药工艺流程 |
2.2 联合站集输系统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加热炉温度控制 |
3.1 加热炉结构及其工作过程 |
3.2 加热炉温度控制方案 |
3.2.1 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分析 |
3.2.2 温度控制方案 |
3.3 加热炉温度控制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油水分离控制 |
4.1 油水分离过程分析 |
4.2 油水分离控制方案 |
4.3 油水分离控制系统仿真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沉降罐控制 |
5.1 沉降罐介绍 |
5.2 沉降罐控制方案设计 |
5.3 沉降罐控制系统实现 |
5.3.1 模糊控制器设计 |
5.3.2 自适应模糊控制器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油田生产工艺流程 |
附录B 联合站工艺流程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7)联合站原油外输温度的节能优化方法及其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胜利油田联合站原油外输现状 |
2 联合站原油外输经济温度的目标函数[7-8] |
2.1 联合站原油外输能耗费用的计算 |
2.2 动力费用的计算 |
2.3 燃料费用的计算 |
2.4 目标函数的建立 |
3 联合站原油外输经济温度的求解[9-10] |
4 联合站原油外输经济温度节能优化的应用实例[11] |
5 联合站原油外输温度的节能控制[12] |
5.1 联合站原油外输温度节能控制系统简介 |
5.2 联合站使用原油外输节能控制系统的效益预测 |
6 结束语 |
(8)白狼城—小河集输联合站运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现状 |
1.3 课题来源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白狼城-小河集输联合站流程及设备分析 |
2.1 白狼城-小河集输联合站工艺流程分析 |
2.2 白狼城-小河集输联合站设备分析 |
2.3 混合液物性计算方法 |
2.3.1 原油物性计算 |
2.3.2 天然气物性计算 |
2.3.3 油水混合物的物性 |
2.4 原油脱水物性分析 |
2.4.1 破乳剂浓度对脱水效果的影响 |
2.4.2 温度对脱水效果的影响 |
2.4.3 电压对脱水效果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白狼城-小河集输联合站运行优化模型建立 |
3.1 最优化理论简介 |
3.1.1 最优理论概述 |
3.1.2 最优化模型 |
3.1.3 最优化问题的分类 |
3.2 最优化算法 |
3.2.1 传统优化算法 |
3.2.2 智能优化算法 |
3.3 白狼城-小河集输联合站运行优化模型 |
3.3.1 优化目标函数的构造 |
3.3.2 优化变量的确定 |
3.3.3 约束条件的确定 |
3.4 白狼城-小河集输联合站优化模型的求解算法 |
3.4.1 遗传算法概述 |
3.4.2 遗传算法的特点 |
3.4.3 遗传算法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白狼城-小河集输联合站运行优化计算与结果分析 |
4.1 白狼城联合站运行优化计算 |
4.1.1 白狼城联合站基础数据分析 |
4.1.2 白狼城联合站运行优化计算结果与分析 |
4.2 十一号联合站运行优化计算 |
4.2.1 十一号联合站基础数据分析 |
4.2.2 十一号联合站运行优化计算结果与分析 |
4.3 十号联合站运行优化计算 |
4.3.1 十号联合站基础数据分析 |
4.3.2 十号联合站运行优化计算结果与分析 |
4.4 张家沟联合站运行优化计算 |
4.4.1 张家沟联合站基础数据分析 |
4.4.2 张家沟联合站运行优化计算结果与分析 |
4.5 运行参数变化对优化结果影响性的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详细摘要 |
(9)曙光油田采油掺液系统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石油集输系统运行参数优化研究的必要性 |
1.2 石油集输系统运行参数优化研究内容及成果 |
1.2.1 石油集输系统运行参数优化研究内容 |
1.2.2 石油集输系统运行参数优化研究成果 |
1.3 石油集输系统运行参数优化发展趋势 |
1.4 本文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参数优化方法概述 |
2.1 参数优化模型和分类 |
2.1.1 参数优化模型 |
2.1.2 参数优化模型的分类 |
2.2 参数优化方法和分类 |
2.2.1 线性规划优化和非线性规划优化方法 |
2.2.2 有约束优化和无约束优化方法 |
2.2.3 离散变量或混合离散变量优化方法 |
2.2.4 多目标优化方法 |
2.3 参数优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
2.4 参数优化问题的意义 |
第三章 采油掺液系统运行参数优化的数学模型 |
3.1 各种基础参数的计算 |
3.1.1 掺液集油系统节点参数的计算 |
3.1.2 管网节点参数计算 |
3.2 温度和压力的计算 |
3.2.1 温度计算 |
3.2.2 压力计算 |
3.3 目标函数的确定 |
3.3.1 热力费用的计算 |
3.3.2 动力费用计算 |
3.3.3 目标函数的一般表达式 |
3.4 约束条件的确定 |
3.4.1 热力约束条件 |
3.4.2 水力约束条件 |
3.4.3 其它约束条件 |
3.5 采油掺液系统运行参数优化的模型 |
第四章 数学模型的求解 |
4.1 共轭方向法和黄金分割法介绍 |
4.1.1 共轭方向法 |
4.1.2 黄金分割搜索法 |
4.2 求解数学模型的步骤 |
第五章 应用程序简介及现场实例计算 |
5.1 应用程序简介 |
5.1.1 应用程序功能说明 |
5.1.2 使用方法说明 |
5.2 现场实例计算 |
5.2.1 实例 1 |
5.2.2 实例 2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基于skyline油田集输管网数字化与三维可视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油田集输管网数字化管理研究现状 |
1.2.1 GIS技术在管网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
1.2.2 Skyline技术应用现状 |
1.2.3 最优化问题现状 |
1.2.4 集输管网布局优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任务 |
1.3.2 技术路线 |
1.3.3 论文章节安排 |
1.4 目的及意义 |
1.4.1 集输管网管理与三维可视化 |
1.4.2 数据的管理 |
1.4.3 新增产能的管网优化 |
1.4.4 事故最佳路径分析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GIS与Skyline技术概况 |
2.1 GIS概述 |
2.1.1 GIS基本功能 |
2.1.2 GIS优越性 |
2.2 Skyline技术简介 |
2.2.1 Skyline概述 |
2.2.2 Skyline技术的数据库特性 |
2.2.3 Skyline技术的功能特性及优势 |
2.3 小结 |
第三章 集输管网三维可视化的实现 |
3.1 三维可视化技术概述 |
3.2 集输管网的三维可视化研究 |
3.3 数据采集 |
3.4 数据的处理与数据库的建立 |
3.5 集输管网三维可视化建模 |
3.6 集输管网三维可视化的表达 |
3.7 小结 |
第四章 事故处理最短路径分析 |
4.1 图的基本概念 |
4.1.1 有向图与无向图 |
4.1.2 有向网络与无向网络 |
4.1.3 通路、回路、图的连通性 |
4.1.4 树、最小生成树 |
4.1.5 加权图 |
4.1.6 图的矩阵 |
4.2 最短路径的基本算法 |
4.2.1 基本概念 |
4.2.2 Dijkstra算法 |
4.3 事故处理最短路径的实现 |
4.4 小结 |
第五章 集输系统新增产能的管网优化 |
5.1 隶属关系优化 |
5.1.1 问题描述 |
5.1.2 基本约束条件 |
5.1.3 数学模型 |
5.2 求解模型的算法 |
5.2.1 标准粒子群算法 |
5.2.2 离散粒子群优化算法(DPSO) |
5.2.3 改进的离散粒子群优化算法(DPSO) |
5.3 数学模型分析 |
5.3.1 约束处理 |
5.3.2 模型求解 |
5.4 小结 |
第六章 集输管网数字化管理平台架构与应用 |
6.1 研究区概况 |
6.2 需求分析 |
6.2.1 集输管网的特点 |
6.2.2 功能需求 |
6.3 集输管网数字化管理系统总体规划 |
6.3.1 系统目标 |
6.3.2 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
6.3.3 系统结构及功能设计 |
6.3.4 系统开发环境 |
6.3.5 系统性能要求 |
6.4 系统实施内容 |
6.4.1 基本部分建设 |
6.4.2 属性数据与空间地物的关联 |
6.4.3 事故最佳处理路径 |
6.4.4 新增产能管网优化 |
6.5 系统运行环境 |
6.5.1 服务器 |
6.5.2 软件环境 |
6.6 技术支持 |
6.7 成果展示 |
6.7.1 三维可视化与漫游 |
6.7.2 查询定位 |
6.7.3 空间量算 |
6.7.4 二三维联动 |
6.7.5 最短路径分析 |
6.7.6 管网优化 |
6.8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四、联合站集输系统最优控制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相分离器优化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J]. 齐光峰.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2021(04)
- [2]iFIX监控系统在联合站的设计与应用[D]. 宋祺.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3]油田“大联合站”控制系统设计建设[J]. 姚毅立.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8(12)
- [4]CYWC联合站安全隐患改造和运行优化设计[D]. 王頔.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
- [5]联合站集中监控系统的设计[D]. 孙戈.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6]联合站集输系统控制方法研究[D]. 王云剑.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3)
- [7]联合站原油外输温度的节能优化方法及其控制[J]. 邓寿禄. 石油石化节能, 2014(12)
- [8]白狼城—小河集输联合站运行优化研究[D]. 王晓明. 西安石油大学, 2013(08)
- [9]曙光油田采油掺液系统参数优化研究[D]. 和兵. 东北石油大学, 2012(01)
- [10]基于skyline油田集输管网数字化与三维可视化应用研究[D]. 惠立. 西安石油大学,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