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吊白块”远离食品(论文文献综述)
蓝伟杰[1](2020)在《大豆蛋白成膜性质的影响因素研究及腐竹生产工艺的优化》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了大豆蛋白溶液体系中原料的主要组成成分及多种外部环境条件对大豆蛋白成膜性质的影响;综合产品得率和品质特性探讨并建立了针对腐竹生产加工的综合性评价系统,优化了腐竹生产工艺;测定了不同贮藏条件下的腐竹贮藏稳定性。研究的结果如下:(1)在大豆蛋白溶液体系中对影响大豆蛋白成膜的原料因素开展研究,探究原料主要组成成分(大豆蛋白及其亚基、脂肪和糖类等)比例对大豆蛋白膜得率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液体系中的11S与7S蛋白质量比为4:1,蛋白质、脂肪和总糖质量比为12:4:3,固形物浓度为6%条件下,形成的大豆蛋白膜的得率最高(46.95%),比未经原料调整的情况下提高19.86%;品质最优(拉伸强度和延伸率分别为6.23MPa、13.62%,比未经原料调整的情况下分别提高了74.02%、30.58%)。(2)通过环境因素处理来改变大豆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性质,分析其对大豆蛋白膜的得率与品质的影响,结果是:影响大豆蛋白膜得率的主次因素为:酶促交联>增稠剂>超声场>蛋白酶水解。使用谷氨酰胺转氨酶(TG酶600u/kg)对溶液体系的蛋白质进行酶促交联,形成的大豆蛋白膜的得率最高(47.19%),比未处理的提高了20.47%,这主要是由于酶促交联获得的巯基含量最高(8.39μmol/g)而使大豆蛋白的交联程度增加。影响大豆蛋白膜品质的主次因素为:超声场>蛋白改性>酶促交联>蛋白酶水解。使用超声场(300W,20 min)对大豆蛋白进行部分变性处理,形成的大豆蛋白膜品质最好(拉伸强度和延伸率为5.59MPa、11.41%,比未处理的分别提高了56.15%、9.40%),这主要是由于该变性处理使得蛋白质的内部疏水基团暴露在分子外,溶液疏水性(118.29)最高,大豆蛋白等粒子间的聚合力更强,扫描电镜下观察其结构的致密程度增加。(3)建立了腐竹综合性评价系统(包括腐竹得率、机械性能、色泽和感官评价)和进行腐竹生产成本预算,并以此为标准对腐竹的生产工艺进行了优化,确定了豆浆p H值(8.0)、结膜温度(90℃)、豆浆深度(6~12cm)和Na Cl浓度(0.06g/L)四个影响腐竹得率和品质的重要参数。并通过超声波(300W,20min)处理致使大豆蛋白变性和加入交联剂(600u/kg TG酶)和增稠剂(0.6g/100m L的海藻酸钠)使大豆蛋白结构重建。最终确定优化后的腐竹生产工艺流程为:选豆(大豆蛋白和11S亚基含量高的大豆)→泡豆(5倍的水,p H值8.0,常温浸泡12h)→磨浆(8倍的水,100目筛过滤)→豆浆预处理(p H值8.0、0.06g/LNa Cl、600u/kg TG酶、0.6g/100m L海藻酸钠、300W超声波处理20min)→煮浆(3min)→提膜(90℃,豆浆深度6~12cm)→晾干→腐竹(含水率约8%)。结果显示:该优化工艺使腐竹得率(48.91%)相对于市售腐竹(约40.30%)提高了21.36%;品质优良(拉伸强度6.67MPa和延伸率14.11%);综合评分(73.6分)提高了17.01%。经成本预算其利润提高约13.16%,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4)对优化腐竹和市售腐竹开展贮藏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无添加防腐剂的情况下,影响腐竹变质速率的主次因素为:过氧化值(POV)>霉菌>亚硝酸盐>酵母菌。两种腐竹在常温通风条件下贮藏的货架期约为8个月,贮藏8个月后其POV(0.26g/100g)和亚硝酸盐(3.4mg/kg)超过国家标准(POV≤0.25g/100g,亚硝酸盐≤3.0mg/kg),而常温密封或4℃的贮藏条件下的腐竹货架期可达11个月以上。对比优化腐竹和市售腐竹的贮藏稳定性,优化腐竹中的亚硝酸盐生成和微生微生物(霉菌和酵母菌等)的生长速率更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并且优化腐竹未添加有市售腐竹中加入的含硫化合物的食品添加剂(其作用是改善腐竹品质和提高贮藏稳定性),说明优化腐竹具有更好的贮藏稳定性。建议采用该优化工艺生产腐竹和使用不透光的PE材料对其进行密封包装,可有效延长腐竹的货架期。
张泽琪[2](2019)在《大分子乳化剂制备聚丙烯酸酯乳液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环保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将越来越难以生存。印刷油墨行业因其严重的有机挥发物排放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势必要针对新的时代背景做出改变。柔版印刷水性油墨由于几乎不排放有机挥发物,有望成为下一代印刷油墨行业中的主力产品。但是目前国内市场上柔版印刷油墨的水性产品不多,且大部分水性油墨中的连接料使用的是基于小分子乳化剂制备的丙烯酸乳液,存在着印刷适应性差、复溶性不好容易导致堵版,光泽度以及在塑料基材上的附着力等与溶剂型油墨差距较大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水性油墨的大规模化推广应用。本论文以大分子乳化剂替代常规小分子乳化剂,合成出粒径小、分布窄、高固低粘、稳定性好的聚丙烯酸酯乳液连接料,其制备的柔版印刷油墨,具有干燥速度快、光泽度高、印刷转移性好和适应性强,在各种塑料薄膜基材上均有很好附着力的特点,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下产品复溶性差容易导致堵版,印刷转印性差等问题。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使用多种大分子乳化剂,合成聚丙烯酸酯乳液,系统地研究了聚合工艺、反应单体、固含量等因素对乳液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使用分子量为7000~10000,酸值约180~250的一种大分子乳化剂,采用常规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控制反应温度80-85℃,可以制备得到固含量为50%,旋转粘度220mPa.s,粒径93nm,稳定性好,在PE、PP、PET等塑料基材上具有优良附着力的聚丙烯酸酯乳液,能很好满足制备柔版印刷用水性油墨对连接料基本性能的要求。2、与用户合作进行了油墨配方研究与油墨实际上线印刷性能的测试工作。依据实际应用中反馈的乳液细度偏大、耐水性仍需提高、残留单体浓度偏高等问题,进一步开展了针对性的研究。发现通过控制打底种子的投入量、单体滴加时间以及搅拌速度等工艺条件,可以将乳液的细度从50μm降低到10μm以下;使用3份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将DAAM与己二酸二酰肼(ADH)的比例控制在DAAM:ADH=5:2,以及使用氨水(4份)/NaOH(4份)/amp-95(2份)复合中和剂体系,可以在不降低水墨复溶性的前提下有效改善其耐水性,同时大大减小了乳液中氨气的刺鼻性气味;控制乳液的pH=7,可以在基本不影响其初干速度的前提下,将彻干速度提高30%,满足了理想柔版油墨应具有初干慢彻干快的性能要求;使用0.3%的叔丁基过氧化氢与0.15%的FF6的氧化还原后消除体系相对于过硫酸铵和吊白块的后消除体系,对消除产品中残留单体的效果更好。3、完成了 20L和500L规模的乳液中试放大生产工艺研究,为未来的产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张翠[3](2018)在《基于多光谱融合技术的面粉真实性检测新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面粉作为人们日常膳食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其真实性问题备受关注。现有的面粉真实性检测技术中大多以质谱、色谱为主,费时、费力且费用高,难以满足数以亿吨的面粉真实性筛查需求。发展新型、高效的面粉真实性检测手段迫在眉睫。本文采用多光谱融合技术将拉曼光谱(Raman Spectroscopy)和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aser 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LIBS)进行有机融合,充分利用拉曼光谱中分子组分信息和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中原子组分信息之间的互补特性,由此获取面粉体系更为全面的特征信息。在此基础上,开发化学计量学方法进行面粉的真实性检测,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面粉样品真实性检测过程中。论文针对复杂面粉体系的Raman和LIBS光谱信号特征开发了相应的光谱预处理算法及数据融合算法,由此实现面粉真实性的多光谱融合定性定量分析。在光谱预处理过程中,论文采用离散小波变换和自适应小波变换分别对Raman和LIBS光谱信号进行多尺度分解,以有效去除背景和噪声信息。在此基础上,采用竞争自适应重加权算法对多尺度滤波后的Raman和LIBS光谱信号进行单独的波长变量筛选,有效去除光谱中的冗余信息。在光谱预处理后,论文基于支持向量机和偏最小二乘回归算法等多元校正技术,分别发展了特征级和决策级数据融合策略,并深入探讨其建模机制,最终实现了面粉真实性的定性定量分析。本文遵循选择典型对象、突出主要矛盾的原则,以四种常见的面粉掺杂体系为研究对象,构建多光谱融合模型,以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多光谱融合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提高预测模型的定性判别准确率,还能有效提高预测模型的定量分析精度。相关结果说明了多光谱融合技术在面粉真实性检测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为其它食品的真实性检测提供了新思路。
胡光[4](2018)在《永嘉县流通环节食品快速检测工作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特别是我国关注的热点、重点问题。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不仅在生理健康上给消费者带来伤害,同时在心理上引发了消费者强烈的恐惧心理。当下,食品检测作为一种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手段目前主要分为实验室定量检测以及现场快速检测。运用实验室定量检测对样品进行处理时,操作烦琐复杂并且取得结果所需的周期长,同时检测设备和试纸试剂的购进价格比较高,难以满足大流通环节下的食品安全保障。而现场快速检测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得到检测结果,从而针对实际检测情况采取下一步措施,以提升食品整体的安全性。相比于实验室检测技术,快速检测技术测量具有周期比较短、测量效率高的优点。因此,食品快速检测工作的开展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为例,以永嘉县流通环节食品快速检测工作作为研究对象,在归纳国内外相关文献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访谈了解、数据分析、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永嘉县流通环节食品快速检测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总体来看,永嘉县流通环节食品快速检测体系目前基本满足检测需要,在打击食品犯罪和震慑食品违法行为等方面也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上级对该项工作的不重视、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导致该项工作在检测人员、实施过程、结果应用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使得该项工作无法进一步深入开展,甚至得不到保障。本文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和理论工具,为永嘉县流通环节食品快速检测工作的优化提出一系列建议。永嘉县可以通过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快速检测工作体系建设、完善流通环节食品快速检测工作制度建设、健全流通环节食品快速检测工作体制建设三个方面来优化该项工作的成效,以达到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目的。
万拯群[5](2016)在《粮食知识漫谈——粮食工作人员应知的粮食知识》文中研究指明粮食是人类所需的重要营养物质,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粮食对国家、社会乃至个人都是重要的战略物质和营养物质。所以,粮食工作人员、广大粮食消费者必须懂得相关粮食知识。
史继学[6](2015)在《急性化学中毒个人防护与医学洗消》文中指出
曲金华,杨旭[7](2014)在《滥用化学添加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文中提出列举了一些不法商家在食品加工过程、动物饲料、植物种植等过程中添加的化学添加物,以及这些添加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赵万弟,赵燕[8](2013)在《自筹资金 政府支持——沈阳家乐福设立大型食品安全检测中心严控食品安全》文中研究说明叶菜一泡再池,怎样确定没有农药残留?买回家的肉食,怎么检测是否含瘦肉精?购买的粉丝、腐竹,怎样远离伤身的吊白块?目前,沈阳家乐福超市在全行业内率先向公众开放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使广大消费者有机会参观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并亲于体验禽畜肉含水量、蘑菇荧光剂含量、亚硝酸盐含量、农药残留等食品安全检测项目。据悉,高标准的A级实验室位于沈阳家乐福塔湾店,占地400余平方米,投资近500万元,配备了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等精密仪器,每日对近65个类别的食品进行兽药残留、
朱石龙[9](2011)在《优质腐竹生产的工艺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腐竹生产原料是大豆,富含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如不饱和脂肪酸、异黄酮、卵磷脂,每天适当的食用腐竹对人的身体健康大有好处。在腐竹产品质量的调查中发现腐竹产品合格率仅为73.7%,大量加有吊白块的腐竹流入了市场,严重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通过优质腐竹生产工艺优化的研究,能为厂家节省生产原料,还能提高腐竹产品的口感、安全性和营养价值。本文以腐竹生产工艺为研究对象,通过物理、化学、生物方法等方法优化腐竹生产工艺。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5个大豆品种的对比实验,研究品种对腐竹得率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品种内蛋白质含量越高腐竹的得率、筋力越好。东农42大豆品种内蛋白质含量最高,生产腐竹的得率达到38.2%,质构仪上测得膜拉伸力最大达0.726N。2、对卵磷脂、高压均质、谷氨酰胺转移酶、复合磷酸盐4因素进行正交实验及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谷氨酰胺转移酶添加对腐竹得率的影响最为显着。卵磷脂添加量为0.3%(大豆干重)、高压均质压力100MPa、谷氨酰胺转移酶添加量1400 u/kg、复合磷酸盐添加量0.1%时,腐竹得率最大可达51%。3、单因素实验筛选出煮沸时间、腐竹揭膜温度、浆液pH值、浆液浓度4个因素,进行正交优化。确定了腐竹生产的最佳工艺参数:煮沸时间3 min、腐竹揭膜温度90℃、浆液pH值7.5、浆液浓度6%,此工艺条件下生产的腐竹拉伸力可达0.743N。各添加剂中,谷氨酰胺转移酶对腐竹膜拉伸力的影响最为显着,其次为复合磷酸盐和卵磷脂;当工艺条件为复合磷酸盐加量0.4%、谷氨酰胺转移酶添加量1400 u/kg、卵磷脂添加量0.1%时,腐竹膜拉伸力最大达到1.09N。
王连玮[10](2011)在《化学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危害及检测方法研究概况》文中指出化学添加剂通过加入食品中已经全面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一些化学添加剂的违规使用和大剂量滥用,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对于这些化学添加剂的危害和检测方法的研究以及对食品安全的监控已经迫在眉睫。对添加于食品中的多种化学添加剂,从毒理作用和检测方法方面进行了概述。
二、让“吊白块”远离食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吊白块”远离食品(论文提纲范文)
(1)大豆蛋白成膜性质的影响因素研究及腐竹生产工艺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植物蛋白组织化研究现状 |
1.1.1 主要用于蛋白组织化产品生产的原料及特性 |
1.1.2 蛋白组织化生产的主要生产工艺及产品特性 |
1.1.3 国内外蛋白组织化生产加工现状 |
1.2 大豆蛋白成膜性质的研究现状 |
1.2.1 大豆蛋白的组成及原料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其成膜的影响 |
1.2.2 环境条件对大豆蛋白成膜的影响 |
1.3 腐竹的生产工艺研究现状 |
1.3.1 腐竹生产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
1.3.2 腐竹得率与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 |
1.3.3 腐竹生产工艺的优化 |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大豆蛋白成膜性质的影响因素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材料 |
2.2.2 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豆浆的基本性质测定 |
2.3.2 大豆蛋白的分离提取及其鉴定分析 |
2.3.3 大豆蛋白膜的制备 |
2.3.4 大豆蛋白膜特性指标的测定 |
2.3.5 原辅材料的组成对大豆蛋白成膜的影响 |
2.3.6 超声场处理对大豆蛋白成膜的影响 |
2.3.7 蛋白酶水解处理对大豆蛋白成膜的影响 |
2.3.8 酶促交联处理对大豆蛋白成膜的影响 |
2.3.9 大豆蛋白改性(阿魏酸)处理对其成膜的影响 |
2.3.10 食品添加剂处理对大豆蛋白成膜的影响 |
2.3.11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固形物浓度对大豆蛋白成膜的影响 |
2.4.2 蛋白质与脂肪质量比例对大豆蛋白成膜的影响 |
2.4.3 蛋白质与糖类质量比例对大豆蛋白成膜的影响 |
2.4.4 大豆蛋白组成对其成膜的影响 |
2.4.5 超声场处理对大豆蛋白成膜的影响 |
2.4.6 蛋白酶水解处理对大豆蛋白成膜的影响 |
2.4.7 酶促交联处理对大豆蛋白成膜的影响 |
2.4.8 大豆蛋白改性(阿魏酸)处理对其成膜的影响 |
2.4.9 食品添加剂处理对大豆蛋白成膜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三章 腐竹的生产工艺优化及贮藏稳定性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材料 |
3.2.2 仪器 |
3.3 试验方法 |
3.3.1 腐竹的制作流程 |
3.3.2 腐竹特性指标的测定 |
3.3.3 腐竹的综合性评价方法 |
3.3.4 腐竹生产工艺的优化 |
3.3.5 腐竹贮藏过程中理化指标的测定 |
3.3.6 腐竹贮藏过程中微生物指标的测定 |
3.3.7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豆浆中NaCl浓度对腐竹得率和品质的影响 |
3.4.2 pH值对腐竹得率与品质的影响 |
3.4.3 结膜温度对腐竹得率和品质的影响 |
3.4.4 豆浆深度对腐竹得率和品质的影响 |
3.4.5 大豆蛋白变性、交联和增稠剂联合处理对腐竹得率与品质的影响 |
3.4.6 腐竹的综合性(得率、品质和感官等)评价结果和生产成本预算 |
3.4.7 腐竹贮藏稳定性评价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大分子乳化剂制备聚丙烯酸酯乳液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水性油墨 |
1.2.1 水性油墨的组成 |
1.2.1.1 连接料 |
1.2.1.2 颜料 |
1.2.1.3 助剂 |
1.2.2 水性油墨的特点 |
1.2.3 柔版印刷水性油墨 |
1.2.3.1 柔版印刷工作原理 |
1.2.3.2 柔版印刷的特点 |
1.2.3.3 柔版印刷水性油墨成膜过程 |
1.2.3.4 柔版印刷水性油墨研究现状 |
1.3 乳液聚合概述 |
1.3.1 乳液聚合的定义及特点 |
1.3.2 乳化剂 |
1.3.2.1 乳化剂的作用 |
1.3.2.2 大分子乳化剂 |
1.3.3 丙烯酸酯乳液 |
1.4 水性丙烯酸树脂 |
1.4.1 水性丙烯酸树脂的特点 |
1.4.2 水性丙烯酸树脂为大分子乳化剂的研究进展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内容以及创新点 |
1.5.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用试剂 |
2.1.2 研究中所用仪器 |
2.2 测试及表征方法 |
2.3 乳液与油墨的制备 |
2.3.1 乳液的合成 |
2.3.2 水性油墨(基墨)的配制 |
第三章 大分子乳化剂制备聚丙烯酸酯乳液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配方及工艺的研究 |
3.2.1 小分子乳化剂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3.2.1.1 乳化剂体系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3.2.1.2 乳化剂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3.2.2 单体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3.2.3 引发剂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3.2.4 聚合工艺的选择 |
3.2.4.1 聚合工艺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3.2.4.2 聚合工艺对油墨性能的影响 |
3.2.5 分子量调节剂的影响 |
3.2.6 乳液固含量的影响 |
3.2.7 聚合反应温度的影响 |
3.3 水性丙烯酸树脂大分子乳化剂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3.3.1 不同水性丙烯酸树脂表面张力的测定 |
3.3.2 水性丙烯酸树脂对乳液状态的影响 |
3.3.3 不同水性丙烯酸树脂所合成乳液的稳定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分子乳化剂制备聚丙烯酸酯乳液的性能优化 |
4.1 引言 |
4.2 乳液细度的影响因素 |
4.2.1 打底种子的量对乳液细度的影响 |
4.2.2 单体滴加时间对乳液细度的影响 |
4.2.3 搅拌速度对乳液细度的影响 |
4.3 油墨耐水性与复溶性的影响因素 |
4.3.1 DAAM/ADH交联体系对乳液耐水性的影响 |
4.3.2 金属交联剂对乳液耐水性能的影响 |
4.3.3 碱性中和剂对油墨耐水性的影响 |
4.4 油墨干燥速度的影响因素 |
4.4.1 乳液PH值对油墨干燥速度的影响 |
4.5 油墨耐抗性的影响因素 |
4.5.1 乳液玻璃化温度对油墨耐抗性的影响 |
4.5.2 功能单体IBOA对油墨耐抗性能的影响 |
4.6 后消除反应的研究 |
4.7 乳液连接料的放大实验研究和油墨实际印刷性能评估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导师与作者简介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3)基于多光谱融合技术的面粉真实性检测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常见的面粉安全问题及检测方法 |
1.2.2 拉曼光谱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应用 |
1.2.3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发展历程和应用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光谱技术基础理论 |
2.1 拉曼光谱技术介绍 |
2.1.1 拉曼光谱原理 |
2.1.2 拉曼光谱的优势及其特点 |
2.2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介绍 |
2.2.1 LIBS光谱原理 |
2.2.2 激光诱导等离子体模型及辐射类型 |
2.2.3 激光诱导诱导击穿光谱的成像特点和优势 |
2.3 光谱数据融合技术 |
第3章 光谱数据处理方法 |
3.1 常规光谱预处理方法 |
3.2 小波变换 |
3.2.1 小波变换的原理 |
3.2.2 离散小波变换与自适应小波变换 |
3.3 主成分分析法 |
3.4 支持向量机判别方法 |
3.5 偏最小二乘回归 |
第4章 面粉真实性判别研究 |
4.1 实验设计和光谱采集 |
4.1.1 样品制备 |
4.1.2 实验装置 |
4.1.3 光谱仪参数设置 |
4.2 拉曼光谱的面粉真实性判别研究 |
4.2.1 光谱预处理 |
4.2.2 波长变量筛选 |
4.2.3 拉曼光谱的SVM分类建模 |
4.3 LIBS光谱的面粉真实性判别研究 |
4.3.1 LIBS光谱预处理 |
4.3.2 LIBS光谱的SVM建模分析 |
4.4 基于特征层融合的面粉真实性判别分析 |
4.5 基于决策层融合的面粉真实性判别分析 |
第5章 面粉掺杂模型定量分析研究 |
5.1 拉曼光谱的面粉掺杂定量模型研究 |
5.2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面粉掺杂定量模型 |
5.3 基于特征层融合的面粉掺杂物定量分析 |
5.4 基于决策层融合的面粉掺杂定量分析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永嘉县流通环节食品快速检测工作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1.4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1.4.1 基本概念 |
1.4.2 理论基础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创新之处 |
2 永嘉县流通环节食品快速检测工作概况 |
2.1 基本概况 |
2.1.1 永嘉县基本情况 |
2.1.2 问卷调查设计 |
2.1.3 调查问卷回收情况 |
2.2 永嘉县流通环节食品快速检测现状 |
2.2.1 快速检测体系基本满足检测需要 |
2.2.2 食品快速检测批次稳步推进 |
2.2.3 检测设备覆盖日常检测项目 |
2.2.4 检测对象随机、全覆盖抽取 |
2.2.5 检测项目重点选取 |
2.2.6 检测队伍较稳定 |
2.3 永嘉县流通环节食品快速检测工作成效 |
2.3.1 检测结果应用有成果 |
2.3.2 食品快速检测合格率快速上升 |
2.3.3 食品经营行为得到有效规范 |
3 永嘉县流通环节食品快速检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1 永嘉县流通环节食品快速检测工作存在的问题 |
3.1.1 食品快速检测人员存在的问题 |
3.1.2 食品快速检测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 |
3.1.3 食品快速检测结果应用存在的问题 |
3.2 永嘉县流通环节食品快速检测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
3.2.1 缺乏符合实际、严密规范的检测程序和制度 |
3.2.2 食品快速检测法律规章制度不完善 |
3.2.3 食品快速检测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
3.2.4 食品快速检测设备可靠程度不确定 |
4 优化永嘉县流通环节食品快速检测工作的对策措施 |
4.1 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快速检测工作体系建设 |
4.1.1 争取财政资金投入,加强快速检测硬件建设 |
4.1.2 拓宽检测人员引入渠道,落实一线检测工作 |
4.1.3 强化学习培训,补齐基层干部业务素质短板 |
4.2 完善流通环节食品快速检测工作制度建设 |
4.2.1 完善政策法规及工作考核制度,全力保障基层食品快速检测工作 |
4.2.2 完善检测信息公示及不合格后续处理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
4.2.3 建立食品快速检测工作激励制度,提升工作积极性 |
4.3 健全流通环节食品快速检测工作机制建设 |
4.3.1 推动食用农产品追溯机制建设,提高快速检测工作效能 |
4.3.2 强化快速检测工作机制,增加快速检测工作覆盖面 |
4.3.3 深化社会各界各部门协调合作机制,提升快速检测工作效果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滥用化学添加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论文提纲范文)
1 食品加工过程中滥用的化学添加物 |
1.1 美术绿 |
1.2 王金黄 |
1.3 孔雀石绿 |
1.4 亚硝酸盐 |
1.5 吊白块 |
1.6 三聚氰胺 |
1.7 反式脂肪酸 |
1.8 硼砂 |
2 饲料生产或农产品种植过程中添加的主要化学添加物 |
2.1 瘦肉精 |
2.2 神农丹 |
2.3 抗生素 |
2.4 苏丹红 |
(9)优质腐竹生产的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腐竹的简介 |
1.1.1 腐竹的历史概况 |
1.1.2 腐竹的营养价值 |
1.1.3 腐竹产品存在的安全问题 |
1.1.4 添加有吊白块的腐竹对身体有哪些危害 |
1.2 大豆的开发利用与现状 |
1.3 腐竹的成膜原理 |
1.4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
1.4.1 生产工艺流程 |
1.4.2 操作要点 |
1.5 研究进展 |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6.1 研究的目的 |
1.6.2 研究的意义 |
1.7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7.1 大豆品种对腐竹生产的影响 |
1.7.2 腐竹得率的影响因素 |
1.7.3 腐竹筋力的优化 |
1.8 实验方法理论依据 |
1.9 腐竹市场前景 |
第二章 大豆品种对腐竹得率及品质的影响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和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检测方法 |
2.2.1 蛋白质含量的检测方法 |
2.2.2 大豆内脂肪含量检测 |
2.2.3 腐竹得率检测方法 |
2.2.4 腐竹筋力检测方法 |
2.3 大豆品种各基本因素对比 |
2.3.1 品种颗粒对比 |
2.3.2 大豆膨胀速度对比 |
2.3.3 大豆品种生产的腐竹成品颜色对比 |
2.4 大豆蛋白质、脂肪简介 |
2.5 蛋白质结构稳定性的作用力 |
2.5.1 范德华相互作用 |
2.5.2 氢键 |
2.5.3 二硫键 |
2.6 大豆蛋白质特点 |
2.7 大豆内蛋白质、脂肪含量与大豆品种的关系 |
2.8 品种对腐竹得率的影响 |
2.9 品种对腐竹筋力的影响 |
2.10 结论 |
第三章 腐竹得率的优化 |
3.1 仪器与设备 |
3.2 蛋白质改性的方法与途径 |
3.2.1 蛋白质物理改性 |
3.2.2 蛋白质化学改性 |
3.2.3 蛋白质生物改性 |
3.3 复合磷酸盐不同配比对腐竹得率的影响 |
3.4 大豆卵磷脂添加量对腐竹得率的影响 |
3.5 高压均质方法对腐竹得率的影响 |
3.6 谷氨酰胺转移酶的影响 |
3.7 腐竹得率正交优化实验 |
3.8 结论 |
第四章 高品质腐竹的研究 |
4.1 仪器与设备 |
4.2 单因素对腐竹筋力的影响 |
4.2.1 浆液深度对腐竹得率的影响 |
4.2.2 浆液温度对腐竹得率的影响 |
4.2.3 浆液pH对腐竹得率的影响 |
4.2.4 浆液浓度对腐竹得率的影响 |
4.2.5 大豆浸泡时间对腐竹筋力的影响 |
4.2.6 浆液煮沸时间对腐竹得率的影响 |
4.3 工艺正交对腐竹筋力的影响 |
4.4 添加剂对腐竹筋力的影响 |
4.4.1 添加有吊白块腐竹各参数的检测 |
4.4.2 复合磷酸盐对腐竹筋力的影响 |
4.4.3 硬脂酰乳酸钠对腐竹筋力的影响 |
4.4.4 谷氨酰胺转移酶对腐竹筋力的影响 |
4.5 正交优化实验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研究成果 |
(10)化学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危害及检测方法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添加剂对食品的滥用及危害作用 |
1.1 化学添加剂用于食品的染色及增白 |
1.1.1 苏丹红 |
1.1.2 孔雀石绿 |
1.1.3 柠檬黄, 日落黄 |
1.1.4 吊白块 |
1.1.5 亚硝酸盐 |
1.1.6 碳素墨水及墨汁 |
1.1.7 漂白剂 |
1.2 化学添加剂用于食品的调香 |
1.2.1 甲醇酒 |
1.2.2 香精米 |
1.2.3 香精羊肉卷 |
1.2.4 香精肉制品 |
1.3 化学添加剂用于食品品质的提高或掩盖食品的缺陷及造假 |
1.3.1 三聚氰胺 |
1.3.2 瘦肉精 |
1.3.3 地沟油 |
1.3.4 反式脂肪酸 (TFA) |
1.3.5 石蜡抛光大米 |
1.3.6 加矾油条与膨化食品 |
1.4 滥用激素类生长素或催熟剂, 缩短动植物食品的生长期和成熟期 |
1.5 滥用国家禁止的杀虫剂、抗生素和剧毒农药等延长食品的保存期 |
1.5.1 在蔬菜中的违禁农药 |
1.5.2 在水果中的违禁农药 |
1.5.3 在海产品中的禁用药物及抗生素残留 |
1.5.4 敌敌畏浸泡的金华火腿 |
2 结束语 |
四、让“吊白块”远离食品(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豆蛋白成膜性质的影响因素研究及腐竹生产工艺的优化[D]. 蓝伟杰. 广西大学, 2020(07)
- [2]大分子乳化剂制备聚丙烯酸酯乳液及性能研究[D]. 张泽琪.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3]基于多光谱融合技术的面粉真实性检测新方法研究[D]. 张翠. 天津大学, 2018(06)
- [4]永嘉县流通环节食品快速检测工作优化研究[D]. 胡光. 四川师范大学, 2018(04)
- [5]粮食知识漫谈——粮食工作人员应知的粮食知识[J]. 万拯群. 现代食品, 2016(06)
- [6]急性化学中毒个人防护与医学洗消[A]. 史继学. 第七次全国中毒与危重症救治学术年会、第二届宝安急危重症高峰论坛、国家级继续项目“心肺复苏与急危重症学习班”资料汇编, 2015
- [7]滥用化学添加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J]. 曲金华,杨旭.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4(09)
- [8]自筹资金 政府支持——沈阳家乐福设立大型食品安全检测中心严控食品安全[J]. 赵万弟,赵燕. 中国食品, 2013(24)
- [9]优质腐竹生产的工艺优化[D]. 朱石龙. 南昌大学, 2011(04)
- [10]化学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危害及检测方法研究概况[J]. 王连玮.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