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荆门热电厂100MW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井新经,陈运,张海龙,刘圣冠,杨利[1](2019)在《生物质耦合发电技术及发电量计算方法》文中指出生物质耦合发电是提高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例、降低供电CO2排放量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根据国内外生物质耦合发电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本文总结了直接混燃、间接混燃、并联混燃生物质耦合发电技术的特点、运行经验和影响,并基于生物质耦合发电技术3种方式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生物质发电量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在混燃比不大时生物质耦合发电技术的3种方式在安全性上均能够满足工程应用要求,其中直接混燃、间接混燃的能源利用效率高于并联混燃方式;生物质耦合发电技术的3种方式均能准确计算其生物质发电量,生物质发电量的准确计算有助于国内生物质耦合发电技术的推广应用。
付金涛[2](2017)在《1000MW汽轮机及其辅助设备性能验收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提出机组达标验收性能试验是提高火电机组建设质量和整体移交水平,充分发挥投资效益的有效手段。在以往的案例中,不管是投资方自主试验还是委托试验,均是由火电厂技术人员单方面对试验过程进行把关,火电厂技术人员由于自身工作范围的限制,很难实现对试验的全过程管控,而试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电厂性能验收与工程投资的成败。因此,在火电厂性能试验过程中,如何做到质量的全过程控制,成为了函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华能某电厂1000MW超超临界机组汽轮机及其辅助设备,通过性能试验,验证是否能达到设备商务合同中的有关规定,确保火电优质工程,实现高标准达标投产;并通过数据分析,找出最佳运行状态,以提高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在试验的过程中,提出了基于质量全过程控制的管理模式,保证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在试验质量控制过程中,提出了将设备监理管控贯穿于试验方案制定、方案实施、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全过程的质量管控体系,通过监理工程师控制好各个环节的质量,从而到达对试验质量整体控制的目的。通过一系列试验,掌握了汽轮机及其辅助系统的运行特性,并对试验结果与设计值进行比对,完成机组的性能考核与达标验收;对试验结果进行量化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恰当的整改意见,推荐可以指导运行人员操作的各运行参数。通过该性能试验,总结出将设备监理理论应用于火电厂性能试验的方法,为以后火电机组的性能验收试验质量控制提供借鉴。
程世伟[3](2016)在《300MW机组电动给水泵调速系统改造与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与日益减少的化石能源储量,加之减排带来的压力,降低发电煤耗率成了当务之急。在发电厂众多设备中给水泵的耗电量最大,因此对给水泵的节能改造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给水泵的工作原理、配置原则和配置现状,重点分析了给水泵的驱动方案和调节方案。从能耗的角度分析了给水泵常用的节流调节与变速调节的差异。建立模型以发电煤耗、厂用电率和供电煤耗三个指标,分析了小汽轮器驱动给水泵和变频器配合液力耦合器驱动给水泵的能耗差异。在此基础上确定了300MW机组调速系统的改造方向,又详细分析了前置泵、液力耦合器和变频器的改造方案。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机组参数详细设计了300MW机组电动机配液力耦合器调速系统的改造方案。最后结合改造前机组运行情况,分析了给水泵调速系统改造的投资及节能效果。分析表明给水泵调速系统经过变频改造后,预计两台给水泵一年可节电1077万千瓦时,节电收益约为323.1万元,每年增加利润199.35万元,预计5年可收回投资成本。
李帆[4](2013)在《特征通流面积理论在电站汽轮机通流部分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汽轮机通流部分长期处于高温、高压环境中极易发生故障,一旦发生故障将对汽轮机组的安全和经济运行产生巨大危害。因此,汽轮机通流部分故障诊断方法一直是专家和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汽轮机组向大容量、高参数方向发展,对汽轮机通流部分故障诊断和监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论文在对国内外大量汽轮机通流部分常见故障类型及故障诊断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通流面积的汽轮机通流部分故障诊断方法,并根据该方法设计和编制了汽轮机通流部分故障诊断软件。特征通流面积理论是在弗留格尔公式的基础上推导而来的,它的提出能很好的解决相对内效率、火用效率等单独作为热力判据在诊断方面存在的弊端。论文从该故障诊断方法的思路、计算条件的选择及具体各热力参数计算方法,如主蒸汽流量的计算、各抽汽焓值的计算、湿蒸汽焓值的计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将其计算结果与设计值和采用查熵焓表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在热力判据的设计方面选择以特征通流面积为主,相对内效率为辅。并采用面向对象的高级程序语言C#(C sharp)作为开发平台,针对某电厂310MW机组编写了汽轮机通流部分在线计算软件。基于特征通流面积的汽轮机通流部分故障诊断方法的提出,是将特征通流面积理论应用到实践的一种探索和尝试。通过对该机组检修前的热力数据的计算并与热力档案进行对比分析,对各级组特征通流面积与热力档案值产生偏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后期检修验证了特征通流面积理论的正确性。
常平,李传博,魏红泽[5](2012)在《荆门电厂600MW汽轮机组检修改造》文中提出荆门电厂600MW机组自投产以来机组热耗率、效率等参数严重偏离设计值。文章提出了全面的检修技术改造方案,对改造后汽轮机的经济性进行了分析。该检修改造方案是降低汽轮机组的煤耗、提高机组效率的有效途径。对同类型的国产火电机组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张伦柱[6](2012)在《电厂汽轮机级组特征通流面积分析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汽轮机通流部分是机组能量转换的关键部位,通流部分一旦发生故障将对汽轮机组运行的安全性与经济性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对汽轮机通流部分故障分析和诊断是十分必要的。本论文在参考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汽轮机通流部分的的通流特性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以弗留格尔公式为基础,经过推导演绎,提出了汽轮机级组特征通流面积的新概念,给出了明确的解析式。通过具体实例验证了级组特征通流面积的精度,并指出了级组特征通流面积在机组运行分析、变工况计算、监测与诊断等方面的应用途径。在建立机组通流部分的精确热力性能档案时,除了考虑级组的特征通流面积及其相对于设计工况的偏差率外,还考虑了级组的相对内效率和级组内功率。以310MW机组为例,建立了机组通流部分的精确热力性能档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应用分析。另外,还对机组性能分析时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解析,如排汽焓的计算、主蒸汽流量和抽汽流量计算、湿蒸汽区抽汽焓值的计算等,并编制了湿蒸汽区抽汽焓值、低压缸排汽焓值计算程序。最后,采用当今流行的图形化编程软件LABVIEW为开发平台,编制了汽轮机级组特征通流面积应用软件。本论文紧密结合电厂汽轮机通流部分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研究成果的应用,可以较好的解决以前单纯的以级组相对内效率为判据所带来的诊断结果受回热系统运行情况和机组“重热现象”影响的弊端,也能为电厂汽轮机通流部分运行监测、故障诊断以及机组的变工况计算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
李祥,何正阳[7](2010)在《300 MW汽轮机通流部分节能技术改造》文中认为针对国电宣威发电有限公司9号机组缺陷多、性能差的状况,采用新一代300 MW汽轮机的通流技术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提高机组出力,降低机组的煤耗,消除机组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使机组运行安全可靠,各指标优良,实现无煤增容。
谢军星[8](2010)在《电站汽轮机通流部分故障分析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汽轮机通流部分是机组经常发生故障的环节之一,一旦发生故障将对汽轮机机组运行的安全性与经济性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汽轮机的运行特性为出发点,分析了汽轮机通流部分的常见故障机理,继而归纳总结出汽轮机通流故障与征兆之间的关系,并建立故障诊断知识库。由于引起汽轮机通流故障的原因很多,故障之间耦合性强,且征兆有一定的模糊性,本文在层次分类的基础上,运用模糊BP神经网络作为故障诊断工具进行诊断,并结合改进的RCM进行分析,为状态维修决策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最后,通过诊断实例进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张桂燕[9](2008)在《300MW火电调峰机组运行问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用电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满足电厂运行经济性的要求,本文经过对常用的四种调峰方式的比较,提出了在机组负荷下降时,结合负荷变化时间和趋势来决定机组调峰运行方式的具体解决方法。从理论和运行实践两方面考察了国产引进型300MW机组参与调峰运行的安全性和机动性,证明该型机组具备采取两班制调峰的可能。以莱城电厂300MW机组为实例,研究了该型机组调峰的经济性。采取线性因子的思想,推导出了该型机组的两班制调峰启停损耗计算公式,通过定量分析证明了两班制调峰在经济上的可行性。
刘天富,张国华[10](2007)在《荆门热电厂#3汽轮发电机组(100MW)通流部分改造》文中认为近几年国内许多发电厂对早期国产汽轮机进行了通流改造,成功地提高了机组运行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技术日臻完善。为了提高机组出力,降低煤耗,荆门热电厂与北京全三维动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及哈尔滨汽轮机有限责任公司商定,由此两家公司按全三
二、荆门热电厂100MW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荆门热电厂100MW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质耦合发电技术及发电量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规生物质耦合发电技术 |
2 生物质耦合发电机组运行现状 |
2.1 国外生物质耦合发电机组运行现状 |
2.2 国内生物质耦合发电技术发展现状 |
3 生物质耦合发电对燃煤锅炉影响 |
4 生物质发电量计算 |
4.1 计算方法 |
4.2 计算方法综合对比 |
5 结论 |
(2)1000MW汽轮机及其辅助设备性能验收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设备概况 |
1.3.1 汽轮机设备介绍 |
1.3.2 凝结水系统介绍 |
1.3.3 循环水系统介绍 |
1.3.4 汽动给水泵组介绍 |
1.3.5 汽动引风机介绍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汽轮机性能试验 |
2.1 试验目的 |
2.2 监理工作点 |
2.2.1 监理内容 |
2.2.2 监理质量控制 |
2.2.3 监理进度控制 |
2.2.4 试验数据处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汽轮机性能试验结果分析及应对策略 |
3.1 试验结果分析 |
3.1.1 汽轮机在热耗率验收(THA)工况下的热耗率 |
3.1.2 汽轮机在四阀全开(4VWO)工况的热力性能 |
3.1.3 汽轮机在额定出力(TRL)工况下的出力 |
3.1.4 汽轮机在最大连续出力(TMCR)工况下的出力 |
3.1.5 测定汽轮机在高加解列工况下的出力 |
3.1.6 汽轮机在凝汽器单侧运行下的出力 |
3.1.7 汽轮机在 100%、75%、50%额定负荷下的热力性能 |
3.1.8 机组在 100%额定负荷工况下的轴系振动 |
3.2 汽轮机状态分析与应对策略 |
3.2.1 状态分析 |
3.2.2 汽耗率偏高的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汽轮机辅机性能试验 |
4.1 凝汽器性能试验 |
4.1.1 试验目的 |
4.1.2 试验要求 |
4.1.3 试验过程质量控制 |
4.2 凝结水泵性能试验 |
4.2.1 试验目的 |
4.2.2 试验要求 |
4.2.3 试验过程质量控制 |
4.3 循环水泵性能试验 |
4.3.1 试验目的 |
4.3.2 试验要求 |
4.3.3 试验过程质量控制 |
4.4 汽动给水泵性能试验 |
4.4.1 试验目的 |
4.4.2 试验要求 |
4.4.3 试验过程质量控制 |
4.5 引风机汽轮机性能试验 |
4.5.1 试验目的 |
4.5.2 试验要求 |
4.5.3 试验过程质量控制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汽轮机辅机性能试验结果分析及应对策略 |
5.1 凝汽器性能试验结果 |
5.2 凝结水泵性能试验结果 |
5.3 循环水泵性能试验结果 |
5.4 汽动给水泵组性能试验结果 |
5.4.1 A汽动给水泵组试验结果 |
5.4.2 B汽动给水泵组试验结果 |
5.4.3 结果分析 |
5.5 引风机汽轮机性能试验结果 |
5.5.1 A引风机小汽轮机试验结果 |
5.5.2 B引风机小汽轮机试验结果 |
5.5.3 结果分析 |
5.6 应对策略 |
5.6.1 汽轮机冷端优化 |
5.6.2 凝结水系统优化 |
5.6.3 引风机系统优化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作者简介 |
(3)300MW机组电动给水泵调速系统改造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给水泵运行方式现状 |
1.2.2 给水泵调节方式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给水泵调速系统节能改造 |
2.1 给水泵 |
2.1.1 火电厂给水系统 |
2.1.2 给水泵的工作原理 |
2.2 给水泵的配置 |
2.2.1 给水泵机组的配置原则 |
2.2.2 给水泵机组的配置现状 |
2.3 给水泵的驱动方案 |
2.4 给水泵的调节 |
2.4.1 节流调节 |
2.4.2 变速调节 |
2.4.3 节流调节与变速调节比较 |
2.5 给水泵调速系统的节能改造 |
2.5.1 给水泵运行存在的问题 |
2.5.2 给水泵调速系统节能改造的基本原则 |
2.5.3 给水泵调速系统节能改造的途径与措施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给水泵调速系统节能改造方案的选择 |
3.1 阀门节流调节与转速调节的能耗比较 |
3.2 恒压变流量调节与变压变流量调节的能耗比较 |
3.3 不同驱动方式的能耗比较 |
3.4 国内电厂变频改造分析 |
3.4.1 给水泵变频改造节能分析 |
3.4.2 国内电厂泵机变频改造成本回收年限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300MW机组给水泵调速系统节能改造 |
4.1 机组情况简介 |
4.2 给水泵变频改造需要注意的问题 |
4.2.1 给水泵对驱动电机变频器的要求 |
4.2.2 前置泵的改造分析 |
4.2.3 液力耦合器改造分析 |
4.3 300MW机组电动给水泵驱动方式改造方案 |
4.3.1 前置泵的改造方案 |
4.3.2 液力耦合器的改造方案 |
4.3.3 变频器改造方案 |
4.4 300MW机组电动给水泵驱动方式改造方案节能效益分析 |
4.4.1 给水泵驱动电机变频器改造投资估算 |
4.4.2 给水泵驱动电机变频器改造节能收益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特征通流面积理论在电站汽轮机通流部分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通流部分故障诊断理论方法和判据 |
1.4.1 通流部分故障诊断方法 |
1.4.2 通流部分故障诊断的热力判据 |
1.5 特征通流面积的理论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汽轮机组通流部分故障 |
2.1 汽轮机通流部分故障种类 |
2.2 通流部分故障分析 |
2.2.1 磨损故障 |
2.2.2 叶片故障 |
2.2.3 主汽门卡涩 |
2.2.4 汽轮机通流部分结垢腐蚀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汽轮机通流部分故障诊断方法 |
3.1 诊断方法计算步骤 |
3.2 计算条件 |
3.3 计算方法 |
3.3.1 各进汽、抽汽口水和蒸汽焓值的确定 |
3.3.2 各段抽汽量、主蒸汽流量及各级组蒸汽流量的计算 |
3.3.3 各漏汽点漏汽量的计算 |
3.3.4 实际特征通流面积和相对内效率的计算 |
3.4 计算误差的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汽轮机通流部分故障诊断系统的开发 |
4.1 C#(C sharp)及 IAPWS-IF97 简介 |
4.2 系统的总体结构 |
4.3 软件的主要功能简介 |
4.3.1 数据的采集模块 |
4.3.2 结果的存储模块 |
4.3.3 图形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汽轮机通流部分故障诊断实例 |
5.1 引言 |
5.2 机组的基本性能参数 |
5.3 机组特征通流面积和相对内效率的比较 |
5.3.1 实验数据汇总 |
5.3.2 计算结果比较 |
5.4 特征通流面积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5)荆门电厂600MW汽轮机组检修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存在问题 |
1.1 汽封间隙超标的问题 |
1.2 汽缸漏汽的问题 |
1.3 阀门泄漏 |
2 改造方案分析 |
3 检修改造的主要技术措施 |
3.1 通流部分汽封改造和间隙调整 |
3.1.1 汽封改造 |
3.1.2 汽封间隙调整 |
3.2 汽缸密封处理 |
3.2.1 高、中压内缸 |
3.2.2 低压内缸 |
3.3 消除系统阀门内漏 |
4 改造结果 |
4.1 汽轮机缸效 |
4.2 汽轮机热耗 |
4.3 机组煤耗 |
4.4 轴封漏流量 |
5 结论及建议 |
6 结束语 |
(6)电厂汽轮机级组特征通流面积分析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通流部分故障诊断的主要热力判据 |
1.2.2 通流部分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汽轮机级组特征通流面积 |
2.1 弗留格尔公式及应用条件 |
2.2 汽轮机级组特征通流面积的导出 |
2.3 汽轮机级组特征通流面积的精度分析 |
2.3.1 汽轮机级组特征通流面积偏差率的定义 |
2.3.2 汽轮机级组特征通流面积偏差率实例分析 |
2.4 汽轮机级组特征通流面积的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立机组通流部分精确热力性能档案 |
3.1 建立汽轮机通流部分精确热力性能档案的方法 |
3.2 机组各漏汽点漏汽量拟合计算方法 |
3.3 主蒸汽流量和各加热器抽汽流量计算方法 |
3.4 低压缸排汽焓计算方法 |
3.4.1 热力过程线外推与机组能量平衡相结合的方法 |
3.4.2 功率平衡法 |
3.5 湿蒸汽区抽汽焓值计算方法 |
3.5.1 确定函数形式 |
3.5.2 最小二乘法拟合指数函数 |
3.5.3 计算过程的程序实现 |
3.5.4 精度分析 |
3.6 建立汽轮机通流部分精确热力性能档案的实例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汽轮机级组特征通流面积应用实例 |
4.1 机组基本性能参数 |
4.2 级组划分情况 |
4.3 各漏汽点漏汽量拟合计算 |
4.4 各工况主蒸汽流量及各抽汽点抽汽量计算过程 |
4.5 湿蒸汽区抽汽焓值计算过程 |
4.6 级组实际特征通流面积及相对内效率计算 |
4.6.1 已知参数汇总 |
4.6.2 级组特征通流面积、偏差率及内效率计算 |
4.6.3 综合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汽轮机级组特征通流面积应用软件的综合开发 |
5.1 LABVIEW 简介 |
5.2 软件开发流程 |
5.2.1 程序实施过程和结构框图 |
5.2.2 软件的主要功能及界面介绍 |
5.2.3 软件程序框图 |
5.3 软件实施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详细摘要 |
(8)电站汽轮机通流部分故障分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RCM理论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2 汽轮机通流故障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1.4 论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汽轮机通流部分SRGM分析 |
2.1 引言 |
2.2 SRCM分析基础 |
2.2.1 SRCM与传统RCM的比较 |
2.2.2 SRCM的分析流程 |
2.3 汽轮机通流部分介绍 |
2.3.1 汽轮机本体结构 |
2.3.2 常见通流故障 |
2.4 汽轮机通流部分SRCM的实施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汽轮机通流故障基础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通流故障分类 |
3.3 通流部分故障分析 |
3.3.1 汽轮机结垢 |
3.3.2 汽轮机通流部分腐蚀、磨损 |
3.3.3 汽轮机通流部分机械断裂、脱落 |
3.3.4 阀门门杆断裂或门芯脱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通流故障诊断规则库的建立与模糊化 |
4.1 引言 |
4.2 通流故障规则库的确立 |
4.3 通流故障模式的分类 |
4.3.1 主元分析方法概述 |
4.3.2 主元分析算法 |
4.3.3 主元个数的选取 |
4.3.4 基于主元分析方法的通流故障特征提取 |
4.3.5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 |
4.3.6 确定故障标准模式类及其模式中心 |
4.4 征兆参量的非常工作范围及模糊化 |
4.4.1 征兆参量的非常工作范围确定 |
4.4.2 征兆参量的模糊隶属度函数确定 |
4.4.3 变工况下征兆参数正常工作范围的确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汽轮机通流故障的诊断应用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层次分类的诊断方法研究 |
5.2.1 汽轮机通流故障诊断模型 |
5.2.2 规则的覆盖范围 |
5.2.3 BP神经网络 |
5.2.4 故障定位及原因查找 |
5.3 诊断实例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通流部分故障知识库 |
附录二 通流部分故障FMEA表 |
附录三 通流部分故障FTA表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9)300MW火电调峰机组运行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火电调峰机组运行方式分析 |
2.1 调峰机组分类 |
2.2 各种运行方式及其经济性和安全性分析 |
2.2.1 少蒸汽无负荷运行方式 |
2.2.2 低速旋转热备用调峰运行方式 |
2.2.3 变负荷调峰运行方式 |
2.2.4 两班制调峰运行方式 |
2.2.5 大机组调峰的运行方式的选择 |
第三章 机组运行能耗特性分析 |
3.1 机组运行能耗曲线 |
3.1.1 机组运行能耗曲线的作用 |
3.1.2 机组运行能耗曲线特点及影响因素 |
3.1.3 机组运行能耗曲线的测定 |
3.2 机组能耗特性分析 |
3.2.1 最小二乘法的原理 |
3.2.2 机组能耗特性分析方法 |
3.2.3 最小二乘法分析 |
第四章 莱城电厂300MW 机组调峰运行的经济性 |
4.1 两班制调峰能耗损失计算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荆门热电厂100MW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质耦合发电技术及发电量计算方法[J]. 井新经,陈运,张海龙,刘圣冠,杨利. 热力发电, 2019(12)
- [2]1000MW汽轮机及其辅助设备性能验收质量控制研究[D]. 付金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3)
- [3]300MW机组电动给水泵调速系统改造与技术研究[D]. 程世伟. 华北电力大学, 2016(03)
- [4]特征通流面积理论在电站汽轮机通流部分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李帆. 长沙理工大学, 2013(S2)
- [5]荆门电厂600MW汽轮机组检修改造[J]. 常平,李传博,魏红泽. 华中电力, 2012(03)
- [6]电厂汽轮机级组特征通流面积分析及其应用研究[D]. 张伦柱. 长沙理工大学, 2012(09)
- [7]300 MW汽轮机通流部分节能技术改造[J]. 李祥,何正阳. 电力建设, 2010(12)
- [8]电站汽轮机通流部分故障分析与应用研究[D]. 谢军星.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0(09)
- [9]300MW火电调峰机组运行问题的研究[D]. 张桂燕.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8(11)
- [10]荆门热电厂#3汽轮发电机组(100MW)通流部分改造[A]. 刘天富,张国华. 2007年鄂、皖、苏、冀四省电机工程学会汽轮机专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卷),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