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性脑病实验中肠腔插管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青[1](2021)在《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CTPV)是指门静脉主干及/或分支局部或完全阻塞后,机体为缓解门静脉高压在受阻部位逐渐代偿形成诸多侧支血管,因形态似海绵样而得名。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是一种罕见疾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患儿大多在1-6岁出现反复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威胁生命。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降低消化道出血风险、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Rex分流术是近年来治疗儿童CTPV并且不增加肝脏损伤的治愈性术式。但目前因CTPV血管走行紊乱易出血和血管吻合技术难度大使得该术式应用受到限制。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能否行Rex分流术以及术后疗效的判断,影像学检查起着决定性作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DUS)由于无创、便捷、无辐射等特点,成为小儿CTPV诊断及Rex分流术前诊断与评估、术后疗效评估的首选检查方法。随着CT重建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技术(multi-detector row CT portography,MDCTP)越来越多地应用在Rex分流术前评估、术后疗效评估中。而关于CDUS与MDCTP在Rex分流术前、术后的评估研究文献报道极少,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对比研究尚无报道。经典Rex分流术通过在门静脉左支与肠系膜上静脉间建立旁路,恢复肝内门静脉血流灌注,减轻增高的门静脉及内脏床压力。改良Rex转位术简化了手术流程,将开放扩张的肝外门静脉属支(如脾静脉)与门静脉左支直接吻合。少数患儿Rex隐窝小或门静脉左支发育不良,外科将肝圆韧带扩张成再通的脐静脉代替门静脉左支。本中心自2010年以来,应用传统Rex分流术(经典Rex分流术和改良Rex转位术)及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治疗儿童CTPV,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术后部分病例出现了复发。本研究通过分析Rex分流术多种术式治疗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前、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资料,研究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Rex分流术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传统Rex分流术不同术式和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的手术效果,以期为临床诊断、影像检查方法选择及术式选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第一部分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影像诊断及Rex分流术术前影像评估目的从影像学角度探讨CTPV的发病机制,分析侧支循环形成特点,观察儿童CTPV的影像特征。比较CDUS和MDCTP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术前诊断CTPV的优势、不足及评估Rex分流术实施条件的诊断能力。方法选取山东大学第二医院2010年3月-2019年3月因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行手术治疗(Rex及脾肾分流术)且病历及影像资料完整的48例患儿。回顾性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及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MDCTP)影像资料,对CTPV进行影像学分型,观察各型病变受累范围、合并症及侧支血管形成情况,分析病变的蔓延路线及发病机制。观察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影像特征,同时对Rex分流术的实施条件进行术前影像评估。以术中门静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手术实施条件(门静脉左支、肠系膜上静脉通畅性及门静脉左右支连续性)的诊断能力。结果1.门静脉病变位置:根据病变累及门静脉主干及分支的位置,将CTPV病变分为三型。Ⅰ型为门静脉主干型(13/48例,27.1%),Ⅱ型为门静脉主干及左和/或右支型,此型也属混合型(29/48例,60.4%),Ⅲ型为门静脉左和右支型(6/48例,12.5%),病变局限于左右肝内门静脉及少数节段分支。本组病例以Ⅱ型混合型居多(60.4%),而Ⅱ、Ⅲ型35例左右支病变中,又以右支起始部(97.1%)及左支横部、矢状部(100%)所占比例最高。48例CTPV患儿18例合并先天畸形(37.5%),Ⅱ型先天畸形合并率最高(48.3%),肝胆畸形及心脏畸形合并率(17.2%、13.8%)均高于Ⅰ型及Ⅲ型。2.侧支血管部位:48例CTPV病例侧支血管中食管胃底静脉丛检出率最高(100%),其次是胆囊周围静脉(50%)、肠道及腹膜后静脉丛(39.6%)。食管胃底静脉丛检出率在3型中均为100%,Ⅱ型胆囊周围静脉、肠道及腹膜后静脉丛、其它侧支血管及自发性脾肾分流检出率(62.1%、44.8%、20.7%、20.7%)均高于Ⅰ型及Ⅲ型。Ⅱ型胃左静脉(LGV)管径测值明显高于Ⅰ型及Ⅲ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及Ⅲ型管径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0.235)。3.CDUS及MDCTP主要表现:CDUS主要影像特征为门静脉结构失常,管壁不均匀增厚、回声增强,管径纤细。走行区周围可见不规则成团的蜂窝样管网状回声,内见红蓝相间流速缓慢的彩色血流信号。MDCTP主要影像特征为门静脉系统正常结构消失,走行区代之以杂乱迂曲的管网状或窦隙样血管团。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狭窄或闭塞,可见胃底食管周围、胆囊旁及腹膜后等部位的侧支循环及自发形成的脾肾分流。CDUS及MDCTP对脾静脉的检出率均为100%,但CDUS对肠系膜上静脉及胃左静脉的检出率仅为64.6%、12.5%,明显低于MDCTP(100%、100%)。CDUS对侧支血管食管胃底静脉丛、胆囊周围静脉、肠道及腹膜后静脉丛、直肠静脉丛及自发性脾肾分流检出率分别为72.9%、70.8%、10.5%、0%、28.6%,而MDCTP对上述侧支血管的检出率几乎是100%。4.CDUS和MDCTP显示主要血管的通畅性及连续性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显示LPV通畅性的成功率分别是75%(36/48)、79.2%(38/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7)。在判断SMV通畅性方面,MDCTP能够100%做出明确诊断,而CDUS可以对SMV开放状态做出肯定诊断的比率仅64.6%(31/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判断LPV与RPV连续性方面,CDUS和MDCTP能够做出明确诊断的成功率分别为12.5%(6/48)、41.7%(20/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MDCTP预测LPV、SMV通畅性及LPV与RPV连续性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95、0.98及0.89高于CDUS 的0.89、0.90及0.80。结论1.大部分CTPV病变是从门静脉主干开始出现,逐渐向肝内分支延伸,病变主要蔓延路线为门静脉主干到左支横部及矢状部或者到右支起始部。儿童CTPV最可能的病因是先天性门静脉发育畸形。2.食管胃底静脉丛是儿童CTPV最常见的门体侧支。Ⅱ型病变侧支血管检出率最高,胃左静脉扩张最明显,因而门静脉高压症状最严重,较其他两型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更高。3.对于CTPV的诊断,CDUS可以方便地观察病变及肝内外门静脉分支的血流状态,而MDCTP-MIP、MPR及VR图像可以立体直观显示病变范围及血管周围毗邻关系,能够提供门静脉、肝内外分支及所有侧支血管的详细解剖信息。4.综合灵敏度与特异度,MDCTP在预测LPV、SMV通畅性及LPV与RPV连续性方面优于CDUS,对Rex分流术实施条件的诊断能力高于CDUS,术前评估应优先选择MDCTP。第二部分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后CDUS及MDCTP影像评估目的探讨与预后相关的影像指标,分析Rex分流术后影像特征及CDUS和MDCTP两种影像技术在Rex分流术术后评估中的优势及不足。应用CDUS对比评估经典Rex分流术及改良Rex转位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3月至2019年3月47例Rex分流术治疗儿童CTPV手术前后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临床资料包括患儿有无呕血、黑便等门静脉高压相关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小板计数)及消化道内镜检查结果(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及分级)。影像资料包括旁路血管及门静脉左支通畅性、管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肝脏、脾脏径线等。以术后6个月为研究时间,根据旁路血管的通畅性将患儿分为旁路血管通畅组(A组)和旁路血管血栓组(B组),同时观察旁路血管通畅组旁路血管管径的变化,分析旁路血管通畅性及旁路血管管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观察术后CDUS和MDCTP影像特征,比较CDUS及MDCTP对旁路血管通畅性的显示成功率及诊断结果的一致性。采用CDUS全面评估Rex分流术后相关血管管径、脏器径线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分析变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比较经典Rex分流术(RB)和改良Rex转位术(RT)两种术式的手术效果。结果1.实施Rex分流术的47例CTPV患儿中,42例旁路血管通畅,胃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较旁路血管血栓组患儿明显改善(P<0.001),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0.001)。旁路血管血栓组患儿血小板计数较术前无显着变化(P>0.05)。2.42例旁路血管通畅患儿中,24例(57.1%)术后6个月内旁路血管管径逐渐增大。增大组胃食管静脉曲张减轻等级、血小板升高水平及门静脉压力降低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增大组(P<0.05)。术后6个月管径明显大于非增大组(P=0.038),但血流速度无显着差异(P=0.613)。术后6个月旁路血管管径为0.59±0.09cm,血流速度为13.79±2.74cm/s,采用Kendall’s tau-b相关分析评价旁路血管管径与流速的关系,结果显示Kendall’ s tau-b=0.272,P=0.013,两者相关性不显着。3.CDUS主要影像特征:旁路血管通畅,管腔内血流信号充盈良好,血流为入肝方向,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与术前相反,朝向门静脉右支。旁路血管血栓形成,管腔内充满低回声,血流信号充盈缺损,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与术前一致,背向门静脉右支。MDCTP主要影像特征:旁路血管通畅,管腔内对比剂充填良好;旁路血管血栓形成,管腔内低密度条索状物充填,对比剂充盈缺损。另可见门静脉主干、左右支及脾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或分支细小血栓形成,血栓部位管腔内可见低密度条形或片状充盈缺损。4.CDUS对旁路血管通畅性显示成功率为95.7%明显高于MDCTP的80.9%(P=0.025)。对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进行配对卡方检验和Kappa一致性分析,配对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1.000>0.05,提示两种方法诊断阳性率一致,Kappa=0.843,P<0.001,说明两种方法诊断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5.术后6个月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较术前或术中增大明显(P<0.05),肝脏、脾脏余径线及吻合口测值无明显变化(P>0.05)。旁路血管通畅组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增大水平明显高于血栓组(P<0.05),而旁路血管血栓组术中旁路血管管径明显大于通畅组(P<0.05)。6.两组患者在旁路血管血栓、旁路血管管径增大的发生率及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增大水平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但RB组门静脉左支及旁路血管管径增大水平均高于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旁路血管的通畅性与手术前后血小板计数及胃食管静脉曲张变化程度相一致,旁路血管通畅性是决定预后的重要指标。2.除了旁路血管通畅性,管径变化也会影响预后,术后6个月内旁路血管管径逐渐增大是预后良好的相关指标。旁路血管管径与血流速度相关性较弱,旁路血管血流速度变化与预后的关系分析意义不大。3.CDUS可以方便地监测包括旁路血管在内的门静脉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术后逆转是旁路血管通畅的重要特征性表现。而MDCTP能更全面清楚地显示细小血栓累及部位。4.CDUS对旁路血管通畅性显示成功率明显高于MDCTP,但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的阳性率及诊断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对旁路血管通畅性的评估应优先选择CDUS。5.Rex分流术手术效果较早的体现在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的增大上,血栓形成后肝脏径线及相关血管管径不再增大。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增大水平可以间接反映手术效果,预后越好相关径线增大水平越高。但管径大的自体血管不一定是最佳的手术旁路选择。6.经典Rex分流术是本中心预后最理想的手术方式,并且改良Rex转位术也是治疗小儿CTPV有效的替代方法。第三部分CDUS在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目的探讨CDUS在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并且通过与传统Rex分流术对照,评估新型分流术的手术效果。方法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15例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UV组)患儿为观察组,脐静脉为旁路入口。2010年3月至2019年3月32例传统Rex分流术(LPV组)患儿为对照组,门静脉左支为旁路入口。手术前、后分别应用CDUS对UV组患儿的相关血管及脏器进行全面检查,与LPV组对比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手术前后分别测量肝脏、脾脏各个径线值(肝右叶斜径、肝左叶前后径和上下径、脾脏厚径和最大长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与吻合口管径并计算其大小变化,观察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以及吻合口的血流状态。收集患儿上消化道内镜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对再出血发生率、胃食管静脉曲张缓解等级、血小板升高水平及门静脉压力降低水平的变化进行两组间对比分析。结果1.UV组术后7天旁路血管通畅率60%,明显低于LPV组通畅率87.5%(P=0.032)。短期抗凝治疗后,UV组术后6月总通畅率为86.7%,与LPV组总通畅率90.6%对比无显着差异(P=0.642)。根据术中UV管径与术后7天旁路血管血栓形成情况绘制的ROC曲线图显示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54,最佳界值cut-off值为>7.5。2.UV组与LPV组旁路血管及SMV吻合口管径无显着差异(P>0.05)。但UV组LPV/UV吻合口测值明显大于LPV组(P<0.001),两组间LPV/UV吻合口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UV组门静脉左支管径、肝左叶上下径及肝右叶斜径增大水平高于LPV组(P<0.05),但旁路血管、吻合口管径及肝脏、脾脏余径线变化无显着差异(P>0.05)。3.UV组胃食管静脉曲张缓解等级及血小板升高水平均明显高于LPV组(P=0.027,P=0.049),但两组间再出血发生率及门静脉压力降低水平的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1.UV组术后7天比LPV组旁路血管更容易发生血栓,但抗凝治疗复通效果优于LPV组,两组术后6个月总通畅率差异不明显。UV组术中脐静脉管径超过7.5mm,易发生早期旁路血管血栓。2.UV组比LPV组入肝血流增多,UV组门静脉左支管径增大更明显,肝内血流灌注的增加促进了肝脏的生长,导致肝脏径线(肝右叶斜径与肝左叶上下径)的增大比LPV组更显着。3.UV组对门静脉高压症状的改善优于LPV组,与门静脉左支管径及肝脏径线的变化相一致。再通脐静脉是改进的有价值的旁路入口,CDUS是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的重要检查手段,为临床提供有效参考。全文结论1.儿童CTPV病变多同时累及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部分合并先天畸形。MDCTP预测手术实施条件LPV、SMV通畅性及LPV与RPV连续性方面均优于CDUS,且能够提供门静脉主要属支和所有侧支血管的解剖信息并加以分型,Rex分流术术前评估应优先选择MDCTP。2.旁路血管通畅性是决定患儿预后的重要指标,CDUS对旁路血管通畅性显示成功率明显高于MDCTP,可以监测门静脉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术后逆转是旁路血管通畅的重要特征,Rex分流术术后评估应优先选择CDUS。经典Rex分流术是本中心预后最理想的传统Rex术式。3.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术中脐静脉管径超过7.5mm,易发生早期旁路血管血栓。但总通畅率与传统Rex分流术无显着差异,远端吻合口管径更大,临床转归优于传统Rex分流术。再通脐静脉作为Rex分流术新的旁路入口是改进的有价值的手术。CDUS是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的重要检查手段。
方翊天[2](2021)在《肝移植术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单中心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肝移植目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最有效手段,但移植术后发生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后。根据国内外移植中心的经验,MDRO感染存在诸多危险因素,如高龄供受体、免疫功能低下、低蛋白血症、术中大量失血、术后进入重症监护室(ICU)监护治疗及再次手术等。鉴于肝移植手术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移植术后感染的高发生率和死亡率,从肝移植术前、术中、术后三方面总结本中心肝移植术后患者发生MDRO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围手术期预防和治疗MDRO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是十分必要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20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77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MDRO感染将所有病例分为非MDRO感染组(51例)及MDRO感染组(26例)。结合本中心实际情况及各移植中心经验,从术前、术中、术后三方面综合纳入以下因素进行研究: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病、MELD评分、Child-Pugh分级、住院时间、受者术前是否存在感染、供者是否存在感染、手术时间、无肝期、失血量、输血量、气管插管时间、ICU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是否接受连续肾脏替代治疗、他克莫司(Tac)血药浓度。通过数据计算得到肝移植受者术后MDRO的感染率和菌株分布情况,分析肝移植受者术后发生MDRO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比较两组受者的预后情况。结果:本组患者男61例,女16例,平均年龄(45±13)岁,肝移植术后MDRO感染的发生率为34%(26/77例),包括革兰阴性MDRO感染19例(73%),革兰阳性MDRO感染5例(19%)及同时发生革兰阴性、革兰阳性MDRO感染2例(8%)。其中检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各10例,屎肠球菌6例,大肠埃希菌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约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各1例。细菌的耐药机制以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为主(18例),主要感染部位有肺部、腹腔和切口。单因素分析提示术后气管插管≥48 h、ICU入住时间≥72 h、住院时间≥30 d、再次手术、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和Tac血药浓度≥15 ng/m L是肝移植术后发生MDRO感染的危险因素;Cox回归模型提示术后气管插管≥48 h、再次手术、CRRT和Tac血药浓度≥15 ng/m L是肝移植术后MDRO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MDRO感染组病死率高于非MDRO感染组[31%(8/26)比10%(5/51),P=0.01]。结论:气管插管≥48 h、再次手术、CRRT和Tac血药浓度≥15 ng/m L是肝移植术后MDRO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尽早的脱机拔管、密切监测Tac浓度、保护肾功能及避免再次手术可能对于减少肝移植术后MDRO感染的发生及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积极作用。
何晓顺,鞠卫强,杨璐,叶海丹,唐云华,黄陕州,孙成军,张轶西[3](2019)在《上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技术操作规范(2019版)》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进一步规范上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的技术操作,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学专家从上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受者术前检查和准备、尸体供者器官的选择和手术、上腹部多器官修整术、上腹部多器官植入术、上腹部多器官移植麻醉技术、术后护理、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术后排斥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免疫抑制剂应用原则和常用方案、术后随访等方面,制订本规范。
盛加伟[4](2019)在《结肠水疗合热敏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临床病例收集及进行相应临床试验,观察热敏灸联合结肠水疗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以及结肠水疗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然后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差异程度,最后评价该试验方案效及探讨结肠水疗联合热敏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作用机理。方法:整个试验过程采用平行对照随机单盲法操作,按统计学相关公式分析,样本量为60例,平均将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为确保两组的病例数相同,采用SPSS 22.0系统进行统计分析,生成一组随机数字,即列出对应序号为01至60的试验分配表。治疗组或对照组将按受试者的就诊时间的先后进行分组。治疗组采用结肠水疗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采用结肠水疗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经过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在大便顺畅情况、排便耗时、大便性状、排便不尽感、腹痛情况、出血情况等症状积分明显减少(P<0.01);两组组间进行比较,对照组各症状积分明显比治疗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3个月后随访,发现对照组复发率远高于治疗组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说明结肠水疗合热敏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显着,可以改善患者便秘的情况,恢复正常的排便,保证了临床疗效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李赵鹏[5](2019)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预防门静脉海绵样变食管静脉再出血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和目的门静脉海绵样变(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portal vein,CTPV)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门静脉主干和/或分支的完全或部分阻塞,导致血管内血流受阻,门静脉压力增高,机体为代偿向肝血流,在门静脉周围形成大量侧支血管而引起的疾病。门静脉发生阻塞后6-20天即可出现海绵样变的侧枝血管,因在大体标本切面上类似海绵状血管瘤而被命名为CTPV。海绵样侧枝的血流量和流速终究不同于原始门静脉主干,若门静脉海绵样变治疗不及时,将导致门静脉属支高压,多数会引起门静脉高压性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目前尚无CTPV的总体发病率。既往被认为是罕见疾病,近年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及对CTPV认识的提高,临床检出率明显升高。CTPV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控制或预防曲张静脉的破裂出血。有静脉曲张出血史的患者复发性出血机率可高达70%。然而,内科治疗主要是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non-selective Β-blocker,NSSB),药物治疗CTPV的疗效较差。因不能降低门脉高压,内镜治疗后易复发,再出血率较高,故术后需长期反复治疗。外科转流还是肝移植,手术难度均很大。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transjug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作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治疗的常规手段,不仅可以降低门静脉系统压力,有效治疗门静脉高压的并发症,还可以预防门静脉血栓向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转移。CTPV患者门静脉内血栓多为慢性血栓,血栓机化致门静脉主干消失或条索化,门静脉主干及其左右支内无血流,因行TIPS治疗在技术上存在很大的挑战及潜在的严重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既往CTPV 一直被视为TIPS治疗的禁忌症。随着TIPS临床经验的积累、操作技术提高及设备、器材的改进,各大医疗中心尝试开展了CTPV的介入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经验。但目前国内外对CTPV的治疗报道很少,多为个案报道或门静脉血栓伴与不伴CTPV的研究,且无术后的TIPS成功与失败的长期效果比较。本研究旨在:1)评估TIPS预防CTPV患者复发性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2)并探讨TIPS治疗CTPV患者的长期疗效;3)计算TIPS手术成功、曲张静脉再出血、支架功能障碍、肝性脑病、死亡率的预测因素。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筛选从2011年1月到2016年12月山东省立医院东院消化内科为预防食管曲张静脉再出血行TIPS治疗的67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患者。所有患者均被诊断为CTPV,TIPS术前均有静脉曲张出血史,无恶性肿瘤。随访至病患死亡或2017年6月。回顾性分析67例CTPV患者TIPS手术成功率、曲张静脉再出血的发生率、支架的通畅率、肝性脑病发生率、生存率等数据。比较TIPS术后成功组与失败组在曲张静脉再出血的发生率、肝性脑病发生率、生存率有无差别。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独立预测TIPS手术成功的因素。Cox回归模型计算曲张静脉再出血的发生率、支架的通畅率、肝性脑病发生率、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素。统计学分析采用IBM 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7例CTPV患者中,56(83.6%)例成功完成TIPS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TIPS仅通过经颈静脉入路(n=15),经颈静脉/经肝联合入路(n=33)和经颈静脉/经脾联合入路(n=8)进行。多因素分析中,独立预测TIPS手术成功的因素为门静脉左支阻塞程度(Odds ratio[OR]=0.047,95%confidence interval[CI]= 0.006-0.406)与右支的阻塞程度(OR=0.090,95%CI=0.013-0.616)。2.TIPS成功组:TIPS术后平均门体压力梯度(portosystemic pressure gradient,PPG)从28.09±7.28 mmHg降至 17.53±6.12 mmHg(P<0.01)。TIPS成功组无复发性静脉曲张出血率为87%,1年、2年累计无复发性静脉曲张出血率分别为90.4%、86.1%。多因素分析显示TIPS失败(Hazard Ratio[HR]=12.156,95%CI:2.823-52.342)为曲张静脉再出血的唯一独立预测因素。TIPS术后支架通畅率达到81.5%,1年、2年累计支架通畅率分别为83.6%、79.0%。在多因素分析中,独立预测TIPS术后支架功能障碍的因素包括:肠系膜上静脉阻塞程度(HR=3.691,95%CI:1.299-10.485)与血小板(HR=1.005,95%CI:1.000-1.010)。肝性脑病发生率为27.8%,1年、2年累计无肝性脑病率分别为67.3%、67.3%。CTPV患者行门静脉左右支及分叉处置入TIPS支架,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7,P=0.668)。肝功能Child-Pugh评分(HR=1.134,95%CI:1.079-1.593)是肝性脑病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总体生存率为88.9%(48/54),1年、2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4.3%、83.2%。3.失败组:11例TIPS失败患者中4例出现死亡,1年、2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56.0%、56.0%,与TIPS成功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例复发曲张静脉出血,TIPS失败组再出血率为40%,1年、2年累计无复发性静脉曲张出血率分别为70.0%、46.7%,与TIPS成功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多因素分析显示:Child-Pugh评分(HR=1.856,95%CI:1.110-3.103)与TIPS手术失败(HR=6.558,95%CI:1.432-30.036)为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IPS预防门静脉海绵样变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案。虽然CTPV行TIPS有诸多的技术挑战,但不应被视为TIPS治疗的禁忌症。内科/内镜治疗失败的CTPV可行TIPS治疗。TIPS联合经肝/经脾途径可降低了TIPS的手术难度。TIPS用于预防CTPV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门静脉再通后能显着降低食管曲张静脉的再出血率,显着提高CTPV患者的生存率。门静脉左右支的阻塞程度与手术的成败有关。Child-Pugh评分与TIPS失败是预测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梁梅兰,张桂珍,菅瑞梅,薛柳云[6](2016)在《生大黄保留灌肠治疗急性胰腺炎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从保留灌肠器具的选择、灌肠方法、体位改变和插入深度、生大黄剂量、灌肠时间、灌肠液温度、速度等方面对生大黄保留灌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规范生大黄灌肠操作程序提供参考。
赵天宇[7](2016)在《IGF-Ⅰ对肝硬化大鼠肠粘膜屏障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失代偿期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的终末期阶段。我国是乙型肝炎大国,慢性乙型肝炎仍是我国肝硬化的主要病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及肝肺综合征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常见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严重时可以导致患者死亡。肝硬化并发症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为肝功受损及门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PH)。因此,阐明肝功受损及PH发生和发展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这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方案,并最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肠粘膜屏障(intestinal barrier,IB)包括机械屏障、化学屏障、生物屏障及免疫屏障等,可以有效阻止肠道内有害物质过多进入血液循环,具有重要的保护功能。研究表明肝硬化可以引起IB通透性增加,导致肠道内毒素进入血循环增加及细菌移位。内毒素血症及菌群移位诱导单核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增加,引起肝脏损害及PH。同时研究还表明IB受损不仅是肝硬化发生及发展的结果,IB受损还是肝损伤及PH发展的主动参与者。IB受损导致肠道细菌移位及肠道对包括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在内的毒素通透性增加,LPS诱导门脉及肝血窦中单核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增加。这些炎症因子进一步诱导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增加,一氧化氮过表达导致门脉系统的高循环状态,促进门脉高压的发生与发展。门脉中的炎症因子还可以损害肠黏膜,加剧IB受损。可见内毒素血症及IB受损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阻止这一恶性循环将有助于减轻肝脏损伤及减轻门脉高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是一种具有胰岛素样结构的多肽,其受体广泛分布于肌肉、骨骼、肠道及肝脏等组织。igf-Ⅰ除了具有促进生长及营养作用外,igf-Ⅰ还可以调节ib功能。研究表明igf-Ⅰ可以通过增加环氧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表达及降低肿瘤坏死因子(tunmornecrosisfactor,tnf)的表达减轻ib通透性。推测igf-Ⅰ是通过cox-2的细胞保护作用及抑制炎症来改善ib功能。研究还表明igf-Ⅰ还具有上调成骨样细胞系mc3t3-e1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及降低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作用。然而,igf-Ⅰ是否同样可以通过上调肠细胞紧密连接蛋白及抑制肠上皮细胞凋亡来增加ib功能并不清楚。本研究旨在通过肝硬化动物模型阐明ib、igf-Ⅰ及内毒素在肝硬化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了解igf-Ⅰ对肝硬化动物ib功能的影响,并明确igf-Ⅰ是否通过调节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及肠上皮细胞凋亡而增加ib功能;通过细胞模型验证igf-Ⅰ在动物模型中的作用机制;通过肝硬化患者分析igf-Ⅰ与肝功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为igf-Ⅰ的临床应用及寻找新的肝硬化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igf-Ⅰ对肝硬化大鼠肠粘膜屏障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第二部分igf-Ⅰ对lps损伤caco-2细胞通透性影响及机制的研究第三部分肝硬化患者igf-Ⅰ与肝功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第一部分igf-Ⅰ对肝硬化大鼠肠粘膜屏障保护作用的研究目的:研究外源性补充igf-Ⅰ对肝硬化大鼠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claudin-1表达的调节,研究igf-Ⅰ对肝硬化大鼠门脉中igf-Ⅰ及内毒素的影响,研究igf-Ⅰ对肝硬化大鼠肠上皮细胞凋亡的作用。探讨研究外源性igf-Ⅰ对肝硬化大鼠ib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1.将30只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模型治疗组。模型组腹腔内注射四氯化碳(0.2ml/kg/d)6周诱导大鼠肝硬化模型,对照组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0.2ml/kg/d)6周。模型治疗组腹腔内注射四氯化碳(0.2ml/kg/d)6周,后皮下注射重组人igf-Ⅰ(0.2μg/kg/d)21天。2.给药结束后,禁食水24h,对三组大鼠进行门静脉压力测定。留取门脉血液、肝组织及盲肠。3.应用试剂盒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4.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igf-Ⅰ水平,采用鲎试验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对肝组织进行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并应用imageproplus软件对肝纤维化进行定量分析。5.通过westernblot及rt-pcr方法观察大鼠盲肠中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及基因表达情况。6.应用tunel法检测盲肠细胞凋亡情况,并应用rt-pcr检测盲肠凋亡基因bax及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1.he及masson染色显示,于6周时肝硬化组大鼠发生肝硬化,表明造模成功。2.模型治疗组肝纤维化程度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3.肝硬化组门脉压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模型治疗组门脉压力明显低于模型组(p<0.001)。4.肝硬化组血清alt及as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模型治疗组血清alt及ast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01)。5.肝硬化组门脉血清igf-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模型治疗组门脉血清igf-Ⅰ明显高于模型组(p<0.001);肝硬化组门脉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模型治疗组门脉血浆内毒素明显低于模型组(p<0.001)。6.肝硬化组盲肠中occludin(p<0.001)和claudin-1(p<0.001)蛋白表达及基因表达均低于对照组。模型治疗组盲肠中occludin(p<0.001)和claudin-1(p<0.001)蛋白表达及基因表达均高于模型组。7.tunel表明,模型组凋亡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模型治疗组凋亡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01)。模型组bax基因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模型治疗组bax基因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01);模型组bcl-2基因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模型治疗组bcl-2基因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01)。结论:外源性补充IGF-Ⅰ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肝硬化大鼠血中IGF-Ⅰ水平,改善肝硬化大鼠肠粘膜屏障功能,降低内毒素水平,进而改善肝功能,降低门脉压力,减轻肝纤维化。第二部分IGF-Ⅰ对LPS损伤Caco-2细胞通透性影响及机制的研究目的:考察外源性IGF-Ⅰ对Caco-2单层细胞通透性的影响,并探讨IGF-Ⅰ对Caco-2单层细胞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Claudin-1表达的调节作用,观察IGF-Ⅰ对Caco-2单层细胞凋亡的影响,进一步印证动物实验结论。方法:1.Caco-2单层细胞模型建立及及细胞分组:应用高糖DMEM培养人结直肠腺瘤细胞系Caco-2细胞。给药前,取对数生长期的Caco-2细胞接种于6孔板,并应用无血清DMEM培养基培养24小时。细胞分为四组:LPS组应用LPS(10μg/ml)作用细胞24小时;IGF-Ⅰ组应用IGF-Ⅰ(100ng/ml)作用细胞24小时;LPS+IGF-Ⅰ组应用LPS(10μg/ml)及IGF-Ⅰ(100ng/ml)同时作用细胞24小时;不给药组为对照组,每组设6个重复孔。2.应用跨膜电阻(transepi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TEER)测量各组单层细胞的通透性。3.通过western blot及RT-PCR方法观察Caco-2单层细胞中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及基因表达情况。4.应用TUNEL法检测不同处理组单层细胞凋亡情况,并应用RT-PCR检测Caco-2单层细胞凋亡基因Bax及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1.IGF-Ⅰ组TEE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LPS+IGF-Ⅰ组TEER明显高于LPS组(P<0.001)。2.IGF-Ⅰ组Occludin(P<0.001)和Claudin-1(P<0.00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IGF-Ⅰ组Occludin(P<0.001)和Claudin-1(P<0.001)基因表达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LPS+IGF-Ⅰ组Occludin(P<0.001)和Claudin-1(P<0.00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LPS组,LPS+IGF-Ⅰ组Occludin(P<0.001)和Claudin-1(P<0.001)基因表达表达明显高于LPS组。3.TUNEL表明,IGF-Ⅰ组凋亡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LPS+IGF-Ⅰ组凋亡水平明显低于LPS组(P<0.001)。4.IGF-Ⅰ组Bax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LPS+IGF-Ⅰ组Bax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LPS组(P<0.001)。IGF-Ⅰ组Bcl-2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LPS+IGF-Ⅰ组Bcl-2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LPS组(P<0.001)。结论:外源性IGF-Ⅰ可以增加Caco-2单层细胞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Claudin-1表达,并下调Caco-2单层细胞凋亡水平,进而降低Caco-2单层细胞通透性。第三部分肝硬化患者IGF-1与肝功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与肝功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1.收集2014年8月至2015年3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肝硬化患者101例。根据肝功能Child-Push分级及评分标准分为三组,A组(A级,5-6分)、B组(B级,7-9分)、C组(C级,10-15分)。根据MELD评分标准分为三组,D组(≤11分)、E组(11-18分)、F组(≥18)。2.收集患者住院后的首次检验检查指标,检测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肌酐(Creatinine,肌酐)、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dio,INR)。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血清IGF-Ⅰ水平。结果:1.在肝硬化的病因中,既往有饮酒史占总人数的14.85%;病毒性肝炎占总人数的52.48%;自身免疫性肝病占总人数的23.76%;其他原因者占总人数的8.91%。在失代偿患者中,出现腹腔积液的占总人数的58.42%,出现自发性腹膜炎的占总人数的11.88%,出现消化道出血的占总人数的31.68%,出现肝性脑病的占总人数的48.51%。2.IGF-Ⅰ与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凝血酶原时间、总胆红素及INR均呈明显负相关,IGF-Ⅰ与血清白蛋白呈明显正相关,IGF-Ⅰ与患者的肾功能无相关性。3.Child–Pugh分级越高,IGF-Ⅰ的水平就越低。在A组、B组、C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时发现,A组与B组、C组比较,P值均小于0.001,说明A组与B组、C组之间差异显着。而在B组和C组之间比较时,P值为0.327,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B组和C组之间,IGF-Ⅰ水平没有差异。4.MELD分数越高,IGF-Ⅰ的水平就越低。在D组、E组、F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时发现,D组与E组、F组比较,P值均小于0.001,说明D组与E组、F组之间差异显着。而在E组和F组之间比较时,P值为0.658,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E组和F组之间,IGF-Ⅰ水平没有差异。结论:本文论证了IGF-Ⅰ与Child-Push分级、MELD评分、评价肝功能的主要指标均有相关性,故IGF-Ⅰ可以作为评估肝脏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
缪洪飞[8](2016)在《Fluency覆膜支架TIPS术后远期疗效和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 TIPS)是治疗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顽固性腹水的有效手段。其能在短期内迅速降低门脉压力,有效的达到止血或缓解腹水的目的。覆膜支架的应用,提高了分流通道的通畅率。但目前国内外对TIPS术后研究仍大多在前中期,对远期疗效及肝功能变化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一组10年的TIPS术后随访数据,评价Fulency覆膜支架TIPS术后患者远期疗效及并发症。目的:观察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使用覆膜支架(Fluency支架,Bard公司)行TIPS术后长期肝功能、生存率、支架通畅率、肝性脑病、再出血等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以评价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5年10月至2015年12月因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消化道出血或顽固性腹水于我院介入科行TIPS治疗患者369例。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252例患者纳入我们的研究。其中男性患者176例,女性患者76例。年龄15-81岁,平均(51±12)岁。Child-puhgA级患者102例,Child-pughB级患者97例,Child-pughC级患者53例。所有患者均胃镜下证实食管胃底静脉中-重度曲张。29例术前曾有单纯外科脾切除或脾切除+断流分流病史。214例有反复呕血黑便病史,其中伴随不同程度腹水86例,顽固性腹水38例。术后经1~120月的随访,观察TIPS术后分流道失功能、再发出血、肝性脑病、肝功能变化情况。采用寿命表法绘制术后1年、2年、3年、4年、5年的生存率、HE发生率、分流道通畅率、再发出血发生率。并采用T检验、Kaplan-meier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及Cox回归分析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25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Fluency覆膜支架TIPS术,技术成功率为100%。共植入支架371枚,主覆膜支架252枚(支架6mm41枚、8mm189枚、10mm22枚)。74例在门脉端接驳支架,均为裸支架。40例在肝静脉端接驳支架,12例为覆膜支架,28例为裸支架。分流道建立在门脉右支47例,分流道位于门脉左支34例,分流道位于分叉处或门脉主干171例。门静脉压力梯度从术前(28.2+ 5.8) mmHg降至术后(16.7+4.9)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p<0.05)。截止2016年1月,本组研究的全部252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120月,平均47.1+14.6月。252例患者发生分流道失功能共56例,一期总通畅率为77.8%。其术后1年、2年、3年、4年、5年分流道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7%、88%、80%、78%、78%。53例狭窄患者进行了二次介入手术,术后3人需反复介入修正,2人死亡,余48(90.6%)例患者二次手术之后随访期间分流道保持通畅。总体二期通畅率为:98.7%。术前有脾切史(HR:1.63,95%CI:1.54-2.34,P<0.01)是影响术后分流道异常的独立因素。术后随访期间发生肝性脑病共69例,发生率为27.4%。术后1年、2年、3年、4年、5年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4%、17%、20%、24%、27%。Pearson卡方检验术前Child-pugh分级与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有关(x2=6.843,p=0.033)。且肝性脑病发生率随着Child-pugh分级增高,有增加趋势。支架直径与肝性脑病发生率无关(x2=2.894,p=0.235)。252例患者中, TIPS手术分流道建立在门脉右支共46例,发生肝性脑病为16例(35.7%),分流道建立在门脉左支33例。发生肝性脑病4例(12.1%)。Log-Rank单因素分析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Cox多因素分析提示术前肝功能术前Child-pugh分级(HR:1.21,95%Ch 1.13-2.73,p<0.01)、支架门脉位置(HR:1.23,95%CI:1.04-3.35,P<0.01)是预测术后发生肝性脑病的独立因素。随访期间再发出呕血或(和)黑便共49例,总发生率为19.4%。其术后1年、2年、3年、4年、5年再发出血累积发生率分别为:7%、15%、19%、19%、19%。Cox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分流道失功能(HR:2.01,95%CI:1.02-1.93,P<0.01)、曲张静脉栓塞术(HR:0.89,95%CI:1.81-3.08,P=0.019)是术后再发出血独立因素。38例顽固性腹水患者行TIPS手术。术后3月腹水达到完全缓解有15例,部分缓解12例,没有缓解8例,死亡3例。腹水缓解有效率为:71.1%。在总的随访期间内,17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44.7%。生存分析显示RA生存率明显低于EVB(54.3%VS84.1%)。随访期间共有198例患者存活,总生存率为78.6%。术后随访1年、2年、3年、4年、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7%、73%、73%、69%、69%。采用Cox回归分析发现术前Child-pugh分级(HR:1.46,95%CI:1.11-2.01, p<0.01)、并发腹水(HR:1.74,95%CI:1.023-3.21,P=0.022)是影响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肝功Child-pughA级患者,术后1月、6月、12月Child-pugh评分比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B级患者术后1月、6月、12月Child-pugh评分比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Child-pughC级患者术后1月、6月Child-pugh评分比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支架位于门脉左支组术后1月、6月、12月、24月较位于门脉右支组Child-pugh评分较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8mm组术后1月、6月较直径≥8mm组Child-pugh评分较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时间段差异未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TIPS是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其能迅速控制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效缓解顽固性腹水症状。术前Child-pugh分级以及是否并发腹水是影响术后远期生存的独立因素。但顽固性腹水TIPS术后远期生存分析率明显低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2、TIPS术后的通道的一期总通畅率为77.8%。术前有脾切史是影响术后分流道异常的独立因素。一旦发现分流道异常,需要行通道的再次开通,总体二期通畅率为:98.7%。支架失功能是TIPS术后再出血最主要原因。TIPS术联合曲张静脉栓塞术比单纯TIPS再发出血风险低。3、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为27.4%。术前Child-pugh分级越高,术后HE发生率越高,且随Child-pugh分数增加,HE发生率有增加趋势。支架位于门脉右支比左支发生肝性脑病概率高。4、TIPS术后前期肝功能会一定损伤,但中远期对肝功能未有明显影响。支架位置及直径也是影响术后肝功能的重要因素。5、本研究可见TIPS术后远期HE,分流道失功能、再发出血及死亡率等仍逐渐递增。所以TIPS术后对患者进行长时间的临床监测是十分重要的。
党晓卫,李路豪,许培钦[9](2015)在《改良脾-肺固定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脾-肺固定术最初由Akita于1960年设计,并随后成功用于巴德-吉亚利综合征患者的治疗。该手术通过在脾脏与肺之间建立侧枝循环以实现门-肺分流,从而达到缓解门静脉压力、降低出血风险的目的。Akita最初设计的脾-肺固定术需要行胸、腹两个切口,并且需要在术中变换患者的体位。许培钦教授团队率先引进并对该术式加以改进,称之为改良脾-肺固定术,用于治疗各类型门静脉高压
马越,孟繁洁,靳英辉,赵赛[10](2015)在《不同灌肠方法治疗肝性脑病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临床表现轻者可仅有轻微的智力减退,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本病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1],疾病本身出现的意识障碍及行为失常症状也给治疗带来了严重干扰,甚至加重病情或发生意外[2],可逐渐导致昏迷或死亡[3]。肝性脑病持续时间越长,越难纠正,预后越
二、肝性脑病实验中肠腔插管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性脑病实验中肠腔插管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先进性与创新性 |
符号说明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影像诊断及Rex分流术术前影像评估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后CDUS及MDCTP影像评估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CDUS在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未来研究方向:胎儿门静脉畸形的超声诊断 |
附图 |
综述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文章 |
(2)肝移植术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单中心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分组标准 |
2.3 手术方式 |
2.4 免疫抑制方案 |
2.5 围术期管理及随访 |
2.6 研究内容 |
2.7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分组情况 |
3.2 MDRO组病原菌种类及分布 |
3.3 MDRO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
3.4 MDRO感染的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 |
3.5 两组受者的预后分析 |
4 讨论 |
4.1 气管插管时间与MDRO感染的关系 |
4.2 再次手术与MDRO感染的关系 |
4.3 CRRT与 MDRO感染的关系 |
4.4 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与MDRO感染的关系 |
4.5 MDRO感染的防治策略 |
4.6 炎症指标对于MDRO感染的意义 |
4.7 前景展望 |
4.8 不足之处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上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技术操作规范(2019版)(论文提纲范文)
1 上腹部多器官移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
1.1 适应证 |
1.1.1 良性疾病 |
1.1.2 恶性疾病 |
1.2 禁忌证 |
1.2.1 相对禁忌证 |
1.2.2 绝对禁忌证 |
2 上腹部多器官移植受者术前检查和准备 |
2.1 术前检查 |
2.1.1 一般检查 |
2.1.2 辅助检查 |
2.1.3 胰腺功能评估 |
2.1.4 肝脏功能评估 |
2.1.5 心血管状态的评估 |
2.1.6 外周神经检查和眼科检查 |
2.1.7 营养状态评估 |
2.2 术前准备 |
2.2.1 心理准备 |
2.2.2 饮食调理 |
2.2.3 肠内营养与全肠外营养 |
2.2.4 术前凝血功能异常的血液制品准备 |
2.2.5 术前并发症处理 |
3 尸体供者器官的选择和手术技术操作规范 |
3.1 供者的选择 |
3.2 手术器械及耗材 |
3.2.1 器官灌注液及保存液 |
3.2.2 灌注管 |
3.2.3 手术器械 |
3.3 手术操作及外科技巧 |
3.3.1 切口选择及供肝评估 |
3.3.2 腹主动脉插管及灌注 |
3.3.3 门静脉插管及灌注 |
3.3.4 胆道灌注 |
3.3.5 器官切取 |
4 上腹部多器官修整术技术操作规范 |
4.1 手术操作及技巧 |
4.1.1 肝上、下下腔静脉的修整 |
4.1.2 动脉修整 |
4.1.3 门静脉的准备 |
4.1.4 供胰和十二指肠修整 |
4.2 修整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5 上腹部多器官植入术技术操作规范 |
5.1 上腹部多器官移植术式 |
5.1.1 脏器切除 |
5.1.2 器官植入 |
5.2 简化多器官移植术式 |
5.2.1 脏器切除 |
5.2.2 器官植入 |
6 上腹部多器官移植麻醉技术操作规范 |
6.1 麻醉方式选择 |
6.2 术中监测项目 |
6.2.1 必备监测项目 |
6.2.2 建议使用的监测项目 |
6.3 上腹部多器官切除以及血液复流期处理 |
6.3.1 上腹部多器官切除前期这个期间应注意3方面问题:麻醉深度、腹腔引流积液、手术出血。 |
6.3.1. 1 麻醉深度 |
6.3.1. 2 腹腔引流处理 |
6.3.1. 3 手术出血问题 |
6.3.2 上腹部多器官切除期 |
6.3.3 供者器官血液复流期 |
6.4 凝血功能维持 |
6.5 重视术中正常范围体温 |
6.6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
6.7 术中血糖控制 |
6.8 术后早期处理 |
7 上腹部多器官移植护理操作规范 |
7.1 术前护理 |
7.1.1 术前评估 |
7.1.2 一般准备 |
7.2 术后重症监护室治疗与护理 |
7.2.1 严格消毒隔离 |
7.2.2 病情的监测及处理 |
7.3 普通病房监护与处理 |
7.4 出院护理与健康教育工作 |
8 上腹部多器官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
8.1 感染 |
8.2 外科并发症 |
8.3 内环境紊乱 |
8.4 胰腺功能紊乱 |
8.5 免疫排斥反应 |
9 上腹部多器官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诊断和处理 |
9.1 密切观察体温 |
9.2 观察移植物的功能 |
9.2.1 观察肝功能 |
9.2.2 观察胰腺功能 |
9.2.3 观察十二指肠功能 |
9.3 排斥反应处理方案 |
1 0 免疫抑制剂应用原则和常用方案 |
1 1 上腹部多器官移植术后随访 |
(4)结肠水疗合热敏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综述 |
1 中医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及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及治疗 |
3 小结 |
一 研究方法 |
二 设计方案 |
1 合格受试者的确定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2 治疗方案 |
2.1 治疗组治疗 |
2.2 对照组治疗 |
3 观察项目 |
3.1 安全性观察 |
3.2 观察指标及方法 |
三 结果 |
1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 |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症状积分比较 |
3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
四 讨论 |
1 结肠水疗用于功能性便秘治疗 |
1.1 结肠水疗治疗原理 |
1.2 结肠水疗的操作过程 |
2 热敏灸用于功能性便秘治疗 |
2.1 热敏灸的起源 |
2.2 热敏灸热敏化的关键要点 |
2.3 热敏灸操作 |
2.4 热敏灸与传统悬灸疗法的区别 |
2.5 热敏灸在功能性便秘中的应用 |
3 结肠水疗和热敏灸分别用于疾病治疗的疗效观察 |
3.1 热敏灸应用于疾病治疗的疗效观察 |
3.2 结肠水疗应用于疾病治疗的疗效观察 |
4 本试验治疗方法 |
5 对试验结论的讨论 |
6 本试验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5)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预防门静脉海绵样变食管静脉再出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门静脉海绵样变TIPS治疗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外文论文一 |
外文论文二 |
(6)生大黄保留灌肠治疗急性胰腺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大黄保留灌肠治疗AP的意义 |
2 生大黄的剂量 |
3 灌肠器具的使用 |
4 灌肠方法 |
5 体位选择 |
6 肛管插入的深度 |
7 应用时间 |
8 灌肠液的温度及速度 |
9 小结 |
(7)IGF-Ⅰ对肝硬化大鼠肠粘膜屏障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IGF-Ⅰ对肝硬化大鼠肠粘膜屏障保护作用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主要试剂 |
2.主要仪器 |
3.实验方法 |
3.1 动物分组 |
3.2 模型制备及给药 |
3.3 CCL4大鼠模型制备成功的验证及标本采集 |
3.4 检测指标及方法 |
3.5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大鼠肝硬化模型的建立 |
2. 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
3. 肝组织病理学 |
4. 门脉压力的测定和血浆内毒素的测定 |
5.大鼠盲肠上皮细胞Occludin、Claudin-1 的表达 |
6.大鼠盲肠上皮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 的表达 |
讨论 |
总结 |
第二部分 IGF-Ⅰ对LPS损伤Caco-2 细胞通透性影响及机制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主要试剂 |
2.主要仪器 |
3.实验方法 |
3.1 细胞分组 |
3.2 模型的制备及给药 |
3.3 检测指标及方法 |
3.4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Caco-2 细胞单层模型的建立 |
2.LPS和IGF-Ⅰ对Caco-2 细胞TEER的影响 |
3.Occludin、Claudin-1 在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中的表达 |
4.Caco-2 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 的表达 |
讨论 |
总结 |
第三部分 肝硬化患者IGF-Ⅰ与肝功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
前言 |
对象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
3.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患者的一般资料 |
2. I G F -Ⅰ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 |
3.IGF -Ⅰ与肝功严重程度比较 |
讨论 |
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8)Fluency覆膜支架TIPS术后远期疗效和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设备及材料 |
2.3 术前准备及技术路线 |
2.4 围手术期观察和处理 |
2.5 术后随访 |
2.6 定义及影响因素分组说明 |
2.7 统计学处理 |
3、结果 |
3.1 技术成功情况 |
3.2 围手术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 |
3.3 随访及结果 |
4、讨论 |
4.1 TIPS术后分流道再狭窄分析 |
4.2 TIPS术后肝性脑病分析 |
4.3 TIPS术后再发出血分析 |
4.4 TIPS术后腹水的疗效分析 |
4.5 TIPS术后生存分析 |
4.6 TIPS术后肝功能变化分析 |
4.7 本研究不足之处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改良脾-肺固定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设计原理 |
二、优缺点 |
三、适应证与禁忌证 |
四、手术步骤及注意事项 |
五、并发症 |
六、预后 |
四、肝性脑病实验中肠腔插管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评估[D]. 张玉青. 山东大学, 2021(11)
- [2]肝移植术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单中心临床研究[D]. 方翊天.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上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技术操作规范(2019版)[J]. 何晓顺,鞠卫强,杨璐,叶海丹,唐云华,黄陕州,孙成军,张轶西. 器官移植, 2019(06)
- [4]结肠水疗合热敏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D]. 盛加伟.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预防门静脉海绵样变食管静脉再出血的研究[D]. 李赵鹏. 山东大学, 2019(09)
- [6]生大黄保留灌肠治疗急性胰腺炎研究进展[J]. 梁梅兰,张桂珍,菅瑞梅,薛柳云. 护理研究, 2016(17)
- [7]IGF-Ⅰ对肝硬化大鼠肠粘膜屏障保护作用的研究[D]. 赵天宇. 大连医科大学, 2016(02)
- [8]Fluency覆膜支架TIPS术后远期疗效和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D]. 缪洪飞.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2)
- [9]改良脾-肺固定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研究进展[J]. 党晓卫,李路豪,许培钦.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15(03)
- [10]不同灌肠方法治疗肝性脑病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J]. 马越,孟繁洁,靳英辉,赵赛.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