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重视医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罗艺[1](2021)在《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支持研究》文中提出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助力社会知识体系的不断解构与重塑。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素养需求与结构面临新的变革契机。信息素养成为技术变革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布拉格宣言》、《亚历山大宣言》等国际性纲要文件彰显着信息素养的时代意义,并将信息素养纳入系统的教育计划之中,无容置疑凸显了信息素养在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目前,我国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信息安全意识薄弱等现象频现,其在应对技术变革层面胜任力明显不足。为此,本研究尝试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探究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相关议题。参照美国、欧盟等陆续推出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本研究较为认同信息素养即能力这一概念,并将大学生信息素养界定为大学生发展中所应该具备的信息理解、选择、运用、评价、反思、创造能力。基于对境脉理论和学习者特征理论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理论视角,本文从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两个教育支持维度来分析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实际状况、困境表征及教育支持路径。首先,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调研、教育比较、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设计和验证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测量指标体系,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六个省份12所大学近24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而对60余名大学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和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其次,结合大学生信息素养构成和教育支持的相关维度,构建信息素养与教育支持间的结构方程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系的实施构想,注重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力求在分析问题时使得两者互为补充、相互验证。研究发现,在信息素养现状方面,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且教育成效不显着,具体存在的六个方面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受信息影响大但规范意识较弱;大学生信息依赖性强但选择能力较弱;大学生信息获取以网络为主但工具运用能力较弱;大学生接收信息质量参差且评价辨识能力较弱;大学生信息反思意识不强且反思行为较少;大学生信息创造能力不足且缺乏主动性等。在信息素养影响因素方面,研究者进一步分析提出个人特质和外部环境两大教育支持影响因素,个人特质具体是指信息行为极易受到个人特质影响,且不易受大学教育影响而转变;外部环境则囊括大学、网络、社会三方,主要面临以下现实问题:大学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不足;专业师资缺乏;相应教育项目和举措不完善;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未在网络环境中得到充分重视;缺乏系统性成效评估体制机制;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尚未形成良好的氛围等。基于以上发现,归纳得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四项实然困境:其一,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理念滞后;其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化不足;其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多元主体缺失;其四,大学生信息素养政策大学供给匮乏。立足现状和问题,本研究提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支持三个原则构想,分别为“教育模式的个性化与精准化原则”、“教育环境的专业化与规范化原则”、“教育环境的系统化与长效性原则”,同时从大学生个体、大学本身、政府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出发,遵循微观到宏观、外促到到内生、泛化到专业、单主体到全育人的基本思路,提出构建“以内生为核心、大学为重点、网络为依托、全社会共同参与”四位一体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想四条实施路径,以期能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政策制定和管理机制创新提供价值参考。
李国庆[2](2021)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教育引导对策研究,是新形势下新媒体迅猛发展与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水平关系到全社会主流道德意识的发展方向。研究本问题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道德素质,同时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维护网络安全、构建教育强国离不开大学生群体。因此,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以及相应教育对策尤为迫切。本文通过阅读、研究大量的文献资料,系统掌握当前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调查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希望达到“了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分析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影响因素,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引导对策”之目的。论文通过厘清网络道德的相关概念,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通过科学界定相关概念,对相关概念和关系进行确定和澄清,阐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借鉴。并对当前中国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现状进行梳理,归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网络言行道德失范、网络交往道德失范、网络学术道德失范等基本表现。通过问卷调查,准确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为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教育引导对策奠定基础。然后,分析和阐释当前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道德问题的影响因素,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分析,进而掌握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网络社会自身特性、学校教育不足、社会外部环境以及家庭中父母的教育缺失等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为提出科学的对策奠定基础。梳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目标和原则,将培育理性网络行为,维护网络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的目标,提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的原则。最后,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教育和引导对策做出诠释,分别从网络社会、大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监管角度提出具体的、实践性的对策建议。当今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西方国家网络意识形态的威胁,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切嘱托,将大学生培养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栋梁。
孟复[3](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反腐从来不是新鲜的话题,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自建立开始,腐败问题就如影随形。英国思想史学家阿克顿有着名论断:“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进入21世纪,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经济,随之而来的多元价值观和不同文化潮流也带来了腐朽文化的侵蚀,加上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凸显,腐败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共产党一向高度重视腐败问题,始终将反腐倡廉作为党内重要工作持续推进。然而我们发现,当前腐败问题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如:年轻化、高学历化、形式多样化,尤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大学生作为非公共权力掌握者,也表现出了一些“微腐败”行为,腐败问题不再是“成年人”或“官员”的“专有”之事。进入新时代,中国到达新的历史方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落在年轻一代身上。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然将逐步走向社会,走向职场,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成为各级各类的领导者。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升他们的廉洁意识,帮助他们系好从业的“第一粒扣子”,意义重大。大学生廉洁教育作为国家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延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极具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文根据“理论阐释——历史考察——现实审视——境外借鉴——总体思路——具体路径”的脉络,分六章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从诠释廉洁、廉政的含义入手,进而阐述了廉洁教育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大学生廉洁教育是指主要由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一项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廉洁意识和廉洁技能,增强拒腐防变的理念和能力,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等。大学生廉洁教育具有“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与大学生自身发展和需求密切相关、教育方法更加多元化、教育效果可量化”等特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廉洁教育的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廉洁教育的论述以及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关于廉政教育的思想,为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历史发展和基本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是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的基础。1949年到1976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高校思想理论教育课程的逐步确立给大学生廉洁教育带来机遇,实事求是的学风建设给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土壤,重视社会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了实验场地;1976年到2005年为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高校主要通过思想品德课(思想理论教育课)积极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着作活动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通过公民道德教育推动大学生廉洁教育;2005年至2012年为第三个阶段,该时期以党中央颁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为标志,明确要求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大学生廉洁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2年至今为第四个阶段,该时期以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为标志,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课程思政的开展等推动大学生廉洁教育,大学生廉洁教育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总结四个阶段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本经验: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指导,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领导,三是坚持优秀传统文化中廉洁教育的思想弘扬继承,四是坚持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就大学生廉洁教育相关问题对不同高校师生的调研是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的重要环节。基于对东中西部10所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1030份有效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以及35份访谈记录整理,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为:大学生廉洁教育认同度有所加强、廉洁意识有了一定提升、整体上初见成效。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廉洁教育还存在队伍建设不到位、教育内容不完善、教育方法不丰富、大学生廉洁实践知行不统一等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价值多元文化和网络环境的持续影响以及有效的教育合力尚未形成。大学生廉洁教育可以借鉴国外和我国香港特区开展廉洁教育的一些好的做法和形式。通过课程教学培育廉洁意识,通过实践活动养成廉洁习惯,通过文化氛围引导廉洁观念。政府和社会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开展提供条件、营造环境:政府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良好的实践基地,法治社会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良好的培育土壤。国外和香港对我国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最突出启示是:“强化廉洁教育的立体化渗透、强化政府在廉洁教育中的组织引领、强化社区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期的努力,一点一滴的扎实开展、推进。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本文提出了“增强廉洁认知、提升廉洁认同、树立廉洁观念、践行廉洁行为”的教育目标;“方向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认知和践行相统一、灌输教育与双向互动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并试从主体构建、组织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四个层面论述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机制的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要以提升教育实效性为最终目的。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要从完善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创新廉洁教育的方法和优化廉洁教育环境三个维度推进。从马恩经典作家的经典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的新理论中汲取营养,逐步完善廉洁教育的内容;从课堂廉洁教育、实践廉洁教育、网络廉洁教育等方面创新廉洁教育的方法;从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网络环境和家庭环境四个方面优化廉洁教育环境,最终形成育人合力。
邢莹莹[4](2020)在《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学的本质是对人的尊重与关怀,对生命健康的珍爱,是科学与人文的交叉学科,因此医学教育本身就应包括人文素质教育。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有其丰富的内涵和相对独立的教育方式,是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但现实医学院校大部分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着教育观念滞后、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育教学方式相对落后及教育效果不尽人意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析产生的主客观原因,结合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从树立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机制,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自我教育三个方面,提出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孟艳,裴丰庭[5](2020)在《论网络化时代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工作》文中指出作为未来的医生,医学生的医德即职业道德状况关系到今后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网络化时代,网络在给医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应重视网络化时代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工作,对该工作的研究下,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教育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杨鑫,齐艳波,宋亚光,孙岳鹏,王芳[6](2020)在《自媒体时代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文中研究指明自媒体时代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合理有效地利用自媒体这把双刃剑,能够帮助提升职业道德教育效率与效果。对自媒体时代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问题、面临的机遇进行分析,并对医学院校思政工作者工作方式的改进提出相应策略,以期促进自媒体时代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
张璨[7](2019)在《新时代加强医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行业的从业者,掌握着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与质量的重要使命,其生命价值观教育在整个医学生培育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适应时代发展的生命价值观是医学生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素养。然而,当前状态下医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存在着理论课未成体系、实践课参与感较差、课外活动效果不明显、医学生对医学人文课程教育重视度偏低等种种的问题;在教育效果方面,医学生生命价值观存在的问题也不容乐观,如在行为上时常会有医学生轻生、医生过度医疗、不重视大体老师、轻视或虐待生命的现象或新闻出现,使得社会大众对医生甚至医学生群体产生较差的印象。由此,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环境下,医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提升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思想政治教育、生命伦理学、医生职业道德为理论依据,探究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背景下、医务人员社会角色视角下、医学教育标准的内涵下加强医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面对医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目标、教育机制等方面的原因所在。本文希望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定位教育目标,完善课程质量,提升教育内容,强化实践教学,优化教育环境,建立干预机制,规范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医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进行规范并梳理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可复制实施的系统性教育体系,以便能够全面引导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医学知识的学习机会,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构建良好的医学人文素质、为人类健康能够奉献自己的所学、所思,形成坚定的生命价值信仰。
廖仲萍[8](2019)在《职业道德教育视域下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仁爱精神培育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文中提出本文基于仁爱精神是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和核心要义这一基本常识和基本理念,从分析仁爱精神的基本内涵着手,对护理职业道德视域下仁爱精神的内涵以及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仁爱精神培育的内涵进行了梳理,并从护理职业道德、护理职业道德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方面阐述了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仁爱精神培育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将仁爱精神培育放在首位,并深入论述了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仁爱精神的培育在提高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护理服务质量,推进优质护理在全国范围内的践行,加速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的重要意义。同时,本文以江西省四所中等职业学校的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在校教师以及实习单位带教老师进行电话访谈、线上访谈或者面对面访谈的方式,从个人层面、家庭层面、学校层面以及社会层面分析影响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仁爱精神状况的因素,了解目前这四所卫生类中职学校对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仁爱精神的培育的现状,进而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自身、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仁爱精神培育的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了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仁爱精神培育的对策探究,最终,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掌握的信息,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仁爱精神培育相关的可探索性建议。建议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引导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自我锻炼,加强仁爱精神自我培育。二是注重家庭仁爱精神教育,加强家风对仁爱精神培育的影响;三是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优化学校仁爱精神培育;四是优化社会育人环境,助力仁爱精神培育。
许斌[9](2019)在《当代医学生生命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命教育自诞生以来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医学生因专业的特殊性对生命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始终。在医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是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具体表现。通过医学生生命教育研究,了解医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把握医学生生命教育的特性,明确医学生生命教育的需求,加强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力度,是培养具有高尚医德医风医学生的重要保证和现实需要。文章通过对生命教育内涵的分析,阐释了生命教育是为了解析生命的内涵,阐释生命意义,从而引导医学生了解生命的本质,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帮助医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道德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方法,经数据统计分析了解到当代医学生生命教育不足产生的原因:社会影响不良、学校教育不够、家庭引导不利、个人认识不足。指出学校教育是医学生生命教育的主阵地,要不断完善医学生生命教育体系、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培养专业教师队、促进医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融入,不断拓展生命教育形式。根据当前医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和缺失原因的分析,归纳总结医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倡导大学生悦纳自己,善待他人生命,建议学校重视生命教育、完善生命教育体系、强化学科力量及课程建设,主张充分发挥社会引导功能,努力提升家庭的影响功能,引导医学生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生命意识,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田源[10](2019)在《医学院校辅导员在医德教育中的影响研究 ——以贵州省某高校为例》文中提出医学是关乎“人”的科学,是研究“人”的学问,医学生教育,除医学知识学习掌握外,培养从医之德性是医学生培育的主要内容。本文一改过去医德教育中注重课程体系建设、专业课教师影响等范式,而从医学院校一个特殊教师群体——辅导员为切入点,探讨其在医德教育中的作用。文章首先对医德教育中、外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研究主要涉及开展医德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实践教育及教学模式改革等内容,从中发现国内外医德教育存在较大差距,国内研究者多在学术范围内进行理论层面探索,而国外学者收集大量数据应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其次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医学生价值观导向有偏差,超过半数学生的学医动机是收入高、就业率高、职业稳定;对医德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现有医德教育存在空洞乏味、照本宣科、教育途径较为单一、医德教育成绩形成性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最后,针对以上问题结合辅导员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在医学生医德教育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优势,从主题班会、“互联网+”技术、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医德教育成绩形成性评价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医德教育缺陷进行一系列对策性研究,创新辅导员实施医德教育的方法,改变以往医德成绩终结性评价的缺陷,重塑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提高医学生对医德教育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使医学生领悟救死扶伤是医者天职的内涵,培养学生全心全意为患者健康服务的坚定意志和道德认知,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新贡献。
二、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重视医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重视医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
一、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现象频现 |
二、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薄弱 |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缺乏 |
第二节 研究价值与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价值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信息 |
二、素养与素质 |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 |
四、教育支持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一节 信息素养的内涵发展 |
一、媒介素养 |
二、数据素养 |
三、网络素养 |
四、信息素养 |
五、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政策文本研究 |
一、时代性标杆:《布拉格宣言》和《亚历山大宣言》 |
二、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研究 |
三、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政策研究 |
四、小结与讨论 |
第三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理论研究 |
一、基于境脉理论视角的研究 |
二、基于学习者特征理论视角的研究 |
三、小结与讨论 |
第四节 文献述评与研究框架 |
一、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启示 |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
三、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路线 |
第二节 测量工具编制 |
一、问卷编制的步骤 |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 |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评价指标 |
第三节 调查数据搜集 |
一、问卷预测与检验 |
二、正式问卷的施测 |
三、调查对象概况 |
第四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总体特征分析 |
第一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构成表现 |
一、大学生信息理解能力 |
二、大学生信息选择能力 |
三、大学生信息运用能力 |
四、大学生信息评价能力 |
五、大学生信息反思能力 |
六、大学生信息创造能力 |
第二节 小结与讨论 |
一、大学生受信息影响大但规范意识较弱 |
二、大学生信息依赖性强但选择能力较弱 |
三、大学生信息获取以网络为主但工具运用能力较弱 |
四、大学生接收信息质量参差且评价辨识能力较弱 |
五、大学生信息反思意识不强且反思行为较少 |
六、大学生信息创造能力不足且缺乏主动性 |
第五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支持分析 |
第一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影响因素 |
一、个人特质与信息素养教育 |
二、外部环境与信息素养教育 |
三、讨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维度影响情况 |
第二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困境 |
一、信息素养教育支持重视不够 |
二、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化不足 |
三、信息素养教育教育支持体制机制不完善 |
四、信息素养教育政策大学供给不充分 |
第三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与教育支持的关系 |
一、大学生信息素养与教育支持的互动模型 |
二、分析与讨论 |
第六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系的建构 |
第一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基本思路 |
一、教育模式从外促到内生 |
二、教育环境从泛化到专业 |
三、教育主体从单主体到全维度 |
第二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原则构想 |
一、教育模式的个性化、精准化原则 |
二、教育环境的专业化、规范化原则 |
三、教育体系的系统化、长效性原则 |
第三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实施路径构想 |
一、以内生为核心,实现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自我支持 |
二、以大学为重点,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化水平 |
三、以网络为依托,优化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制机制 |
四、全社会共同参与,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治理生态圈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价值 |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2)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的相关概念 |
2.1.1 网络与网络社会 |
2.1.2 道德与网络道德 |
2.1.3 失范与道德失范 |
2.1.4 道德教育和道德引导 |
2.2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指导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道德教育理论 |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思想 |
2.2.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的思想 |
2.3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
2.3.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 |
2.3.2 舆论引导理论 |
2.3.3 道德建设理论 |
2.3.4 理性行为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和特征 |
3.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调查 |
3.1.1 问卷调查设计及调查目的 |
3.1.2 问卷调查思路及问卷内容 |
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
3.2.1 大学生网络言行道德失范 |
3.2.2 大学生网络社交道德失范 |
3.2.3 大学生网络学术道德失范 |
3.2.4 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失范 |
3.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特征 |
3.3.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相对普遍性 |
3.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象隐蔽性 |
3.3.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层次性 |
3.4 本章小结 |
4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影响因素 |
4.1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
4.1.1 身心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
4.1.2 极端崇拜网络信息的心态 |
4.1.3 追逐经济利益的心态 |
4.1.4 人格特征与网络成瘾 |
4.1.5 网络法律道德意识淡薄 |
4.2 同伴关系因素 |
4.2.1 不良交往对象 |
4.2.2 不良交往内容 |
4.3 家庭因素 |
4.3.1 家庭教育的缺失 |
4.3.2 父母的负面样板效应 |
4.4 学校因素 |
4.4.1 学校重视力度不够 |
4.4.2 师资力量比较弱 |
4.4.3 教育管理缺位 |
4.5 社会环境因素 |
4.5.1 局部社会道德的失范 |
4.5.2 部分消极舆论的引导 |
4.5.3 网络信息行政部门监督管理不足 |
4.5.4 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
4.6 网络社会因素 |
4.6.1 网络社会的开放性 |
4.6.2 网络社会的多元性 |
4.6.3 网络社会的时效性 |
4.6.4 网络社会引导的规范性 |
4.6.5 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力 |
4.7 本章小结 |
5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目标和原则 |
5.1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的目标 |
5.1.1 培育理性网络行为 |
5.1.2 维护网络社会的和谐稳定 |
5.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的原则 |
5.2.1 疏导与治理并重原则 |
5.2.2 内化与外化并重原则 |
5.2.3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原则 |
5.2.4 网上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原则 |
5.2.5 科学灌输与隐性渗透相结合原则 |
5.3 本章小结 |
6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对策 |
6.1 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网络道德素质 |
6.1.1 增强自身的道德意志 |
6.1.2 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 |
6.1.3 养成自身良好的道德习惯 |
6.1.4 培养自身的网络文明素养 |
6.2 强化网络道德的家庭教育 |
6.2.1 合理引导大学生同伴交往 |
6.2.2 强化家庭网络道德教育 |
6.2.3 发挥父母的示范作用 |
6.3 加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 |
6.3.1 加强诚实守信教育 |
6.3.2 完善德育微平台建设 |
6.3.3 开设网络道德课程 |
6.3.4 更新网络道德教育形式 |
6.4 优化网络道德的社会环境 |
6.4.1 营造良好社会道德氛围 |
6.4.2 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
6.4.3 树立正确价值观取向 |
6.4.4 改变网络社会不良风气 |
6.4.5 净化网络空间 |
6.5 政府管理层面的治理举措 |
6.5.1 政府行政部门加强监督管理 |
6.5.2 立法机构健全法律法规 |
6.5.3 司法机构从严执法 |
6.5.4 网络信息机关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构建网络安全体系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3)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内容 |
(三) 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
(一) 研究的重难点 |
(二)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理论阐释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廉洁与廉政 |
(二) 廉洁教育 |
(三) 大学生廉洁教育 |
二、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一)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性 |
(二)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必要性 |
三、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理论依据 |
(一) 马恩等经典作家廉洁教育理论 |
(二)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廉洁教育的论述 |
(三)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廉政教育的思想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历史演进和经验总结 |
一、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历史发展 |
(一)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萌发期(1949年—1976年) |
(二)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初步发展(1976年—2005年) |
(三)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快速发展期(2005年—2012年) |
(四)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全面建设期(2012年—) |
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本经验 |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指导 |
(二)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领导 |
(三) 坚持优秀传统文化中廉洁教育的思想弘扬继承 |
(四) 坚持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现实审视 |
一、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调研的基本情况 |
(一) 调研的内容和方式 |
(二) 当前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本情况 |
(三) 当前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成效 |
二、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 大学生廉洁教育队伍建设不到位 |
(二) 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不完善 |
(三) 大学生廉洁教育方法不丰富 |
(四) 大学生廉洁实践知行不统一 |
三、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
(二) 价值多元文化和网络环境的持续影响 |
(三) 有效的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
第四章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境外借鉴 |
一、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国外借鉴 |
(一) 通过课程教学培育廉洁意识 |
(二) 通过实践活动养成廉洁习惯 |
(三) 通过文化氛围引导廉洁观念 |
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香港经验 |
(一) 法治社会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
(二) 全方位的育人实践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培育土壤 |
三、国外和香港地区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启示 |
(一) 强化廉洁教育的立体化渗透 |
(二) 强化政府在廉洁教育中的组织引领 |
(三) 强化社区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 |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总体思路 |
一、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目标 |
(一) 增强廉洁认知 |
(二) 提升廉洁认同 |
(三) 树立廉洁观念 |
(四) 践行廉洁行为 |
二、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原则 |
(一) 方向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原则 |
(二) 认知和践行相统一的原则 |
(三) 灌输教育与双向互动相结合的原则 |
(四)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原则 |
三、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机制建设 |
(一)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主体构建 |
(二)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组织机制建设 |
(三)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保障机制建设 |
(四)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
第六章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路径探索 |
一、完善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体系 |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廉洁教育理论 |
(二)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教育理论 |
(三) 加强新时代使命担当的理论教育 |
二、完善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途径载体 |
(一) 优化新时代大学生课堂廉洁教育 |
(二) 丰富新时代大学生实践廉洁教育 |
(三) 创新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廉洁教育 |
(四) 拓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途径 |
三、优化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环境 |
(一) 营造清廉社会环境 |
(二) 营造良好校园环境 |
(三)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
(四) 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 |
二、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一章 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概述 |
第一节 基本理论概述 |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概念 |
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概念 |
三、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
第二节 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意义 |
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
二、是现代医学模式和医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
三、是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教育理念没有与时俱进 |
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内容相对陈旧 |
三、教育教学方式相对落后 |
四、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较薄弱 |
五、医学生人文意识淡薄 |
六、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
第二节 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医学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 |
二、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办学条件局限 |
三、医学院校大学生对人文学科和课程兴趣不浓,重视程度不足 |
四、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社会实践相对缺乏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时代我国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
第一节 树立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 |
一、更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
二、提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 |
第二节 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机制 |
一、构建立体化教育环境 |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科学的教学体系 |
三、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四、创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方式方法 |
五、加强对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评估 |
六、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医学人文教育氛围 |
第三节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自我教育 |
一、激发医学生对人文素质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
二、医学生要主动提升人文知识储备 |
三、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人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人文素质 |
四、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拓展人文素质 |
本章小结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5)论网络化时代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做好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
1.1 培育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重建和谐医患关系意义重大 |
1.2 培育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
2 理性看待网络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影响 |
2.1 网络对医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影响 |
2.2 网络对医学生医德情感培养的影响 |
2.3 网络传播的及时性有利于做好日常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 |
2.4 网络信息的可复制性、共享性也有利于做好日常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 |
3 网络化时代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对策与建议 |
3.1 加强对医学生进行爱岗敬业精神教育 |
3.2 教育观念要及时更新,积极打造医德教育网络化新平台 |
3.3 通过组织医学生参与有关活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
3.4 加强临床实习期间的医德实践教育 |
4 结束语 |
(6)自媒体时代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媒体时代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
1.自媒体时代各类信息良莠不齐,不利于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
2.自媒体时代医学生知行分离倾向愈发严重,偏重自我利益 |
3.自媒体时代对医学院校思政工作的权威性造成不良影响 |
4.自媒体时代对医学院校思政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 |
二、自媒体时代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面临的机遇 |
1.自媒体是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新阵地 |
2.自媒体时代是进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机 |
3.自媒体时代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广泛资源 |
4.自媒体时代医学生主体地位提高,有利于师生间的沟通 |
三、自媒体时代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工作方法 |
1.自媒体时代应创新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理念 |
2.自媒体时代应创新医学院校思政工作管理机制 |
3.自媒体时代应提高医学院校思政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和运用自媒体的能力 |
4.自媒体时代发挥大学生利用自媒体自我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 |
(7)新时代加强医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之处 |
第2章 医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基本概述 |
2.1 相关概念的内涵及界定 |
2.1.1 生命价值观 |
2.1.2 医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 |
2.2 加强医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依据 |
2.2.1 思想政治教育对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理论支撑 |
2.2.2 生命伦理学对于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理论支撑 |
2.2.3 医生职业道德对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理论支撑 |
2.3 新时代加强医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
2.3.1 “健康中国2030”战略实施的历史使命要求 |
2.3.2 医务人员社会角色视角下的社会责任要求 |
2.3.3 医学教育标准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要求 |
第3章 医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当前医学生生命价值观学校教育现状 |
3.1.1 理论课教学未成体系,缺乏统筹 |
3.1.2 实践课教学学生参与感较弱 |
3.1.3 课外文化教育缺乏有效整合,效果不明显 |
3.2 医学生生命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
3.2.1 医务人员漠视生命现象频有发生 |
3.2.2 医务人员生命质量每况愈下 |
3.2.3 部分医务人员无视伦理底线 |
3.3 医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生命价值观教育理念与教育内容相对滞后未成体系 |
3.3.2 生命价值观教育方式重知识轻实践 |
3.3.3 生命价值观教育目标功利化工具化 |
3.3.4 生命价值观教育机制有待完善 |
第4章 加强新时代医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
4.1 重塑教育理念,彰显时代特色 |
4.1.1 生命价值观教育目标同时代背景相结合 |
4.1.2 医学生命价值理念与社会进步发展密切结合 |
4.1.3 坚持以患者为本与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相结合 |
4.2 完善课程教育,强化实践教学 |
4.2.1. 更新生命教育内容与优化教学方法相结合 |
4.2.2. 专业教育与生命价值观教育相结合 |
4.2.3. 生命理论教育与强化实践教学相结合 |
4.3 优化教育环境,多方协同引导 |
4.3.1 校园环境育人与课堂教学育人相结合 |
4.3.2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
4.3.3 校园环境突出与网络环境优化相结合 |
4.4 建立干预机制,规范评价体系 |
4.4.1 预防性教育与干预性措施相结合 |
4.4.2 医学责任教育与生命价值观评价相结合 |
4.4.3 生命价值观评价与干预措施相结合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8)职业道德教育视域下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仁爱精神培育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概述 |
一、关于仁爱精神的内涵研究 |
二、关于仁爱精神的现实意义研究 |
三、关于仁爱精神的培育途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调查法 |
三、观察法 |
四、归纳法 |
第五节 创新之处 |
一、研究背景较新 |
二、研究视角新颖 |
第二章 仁爱精神培育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
第一节 仁爱精神及相关概念界定 |
一、仁爱精神 |
二、中职护理专业职业道德 |
三、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仁爱精神培育 |
第二节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仁爱精神培育的重要性 |
一、仁爱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
二、仁爱精神是护理职业道德的灵魂品质 |
三、仁爱精神是护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
四、培育仁爱精神是加强中职护理职业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 |
第三节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仁爱精神培育的原则 |
一、导向性原则 |
二、正面教育原则 |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原则 |
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
五、知行统一原则 |
第三章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仁爱精神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访谈提纲的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问卷的编制 |
二、访谈提纲的编写 |
三、调查实施情况 |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一、学生仁爱精神表现的影响因素分析 |
二、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仁爱精神表现不容乐观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章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仁爱精神培育的对策探究 |
第一节 引导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自我锻炼,加强仁爱精神自我培育 |
第二节 注重家庭仁爱精神教育,加强家风对仁爱精神培育的影响 |
第三节 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优化学校仁爱精神培育 |
一、优化学校环境,建设仁爱校园 |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仁爱精神培育素质 |
三、优化仁爱精神培育内容,建立仁爱精神培育内容资源库 |
四、优化仁爱精神培育方法 |
五、优化仁爱精神培育形式,增强仁爱精神培育的吸引力 |
六、建立健全仁爱精神培育评价体系 |
第四节 优化社会育人环境,助力仁爱精神培育 |
一、坚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二、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仁爱精神的契合点 |
三、规范全媒体时代媒体信息传播行为 |
附录一:护理专业学生仁爱精神调查问卷 |
附录二: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仁爱精神培育现状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9)当代医学生生命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方法、可行性和创新点 |
第一章 当代医学生生命教育概述 |
第一节 基本概念及界定 |
一、生命的定义 |
二、生命教育 |
三、当代医学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
四、当代医学生生命教育的特点 |
第二节 生命教育理论的历史梳理 |
一、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哲学思想 |
二、西方文化中的生命教育研究 |
三、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生命观 |
第三节 加强当代医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
一、培养医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
二、构建医学生的健全人格 |
三、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
四、构建和谐的医疗环境 |
第二章 医学生生命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当代医学生生命教育现状调查 |
一、调查宗旨和目的 |
二、问卷设计与发放 |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
四、结论 |
第二节 当代医学生生命教育缺失的主要危害 |
一、导致医学生生命意识淡薄 |
二、导致医学生医学伦理缺失 |
三、导致医学生社会责任弱化 |
四、导致医学生健全品格丧失 |
第三节 当代医学生生命教育缺失的成因分析 |
一、重专业教育轻品德培养 |
二、生命教育课程建设滞后 |
三、生命教育没有贯穿医学教育的全过程 |
四、社会不良影响 |
第三章 加强和改进当代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 |
第一节 充分发挥社会的引导功能 |
一、净化社会风气维护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
二、搭建医学生生命教育的社会化平台 |
三、主动占领新媒体网络教育平台 |
四、落实医疗改革中“卓越医师”培养计划 |
五、倡导优良医德医风,净化医疗环境 |
第二节 切实增强医学院校培育功能 |
一、提高医学生生命教育水平 |
二、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
三、丰富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
第三节 努力提升家庭的影响功能 |
一、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
二、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
三、搭建家校联络的桥梁 |
第四节 关注学生自我能力的提升 |
一、端正学习态度,乐学善学 |
二、正确认识生命,学以致用 |
三、进行自我反思,体现价值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附件二 |
(10)医学院校辅导员在医德教育中的影响研究 ——以贵州省某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相关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概述 |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 |
一、医德的含义 |
二、医德教育的含义和内容 |
三、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意义 |
第二节 医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德性伦理 |
二、责任伦理 |
第三节 医学院校辅导员的职责 |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二、培养学生高尚的医德品质 |
三、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
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第二章 医学生医德教育现状问卷调査与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问卷调查情况 |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
二、调查结果 |
第二节 医学生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医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偏差 |
二、医德教育内容空洞、教学方式单一 |
三、辅导员实施医德教育的认可度较低 |
四、辅导员未廉洁从教树立良好形象 |
五、辅导员对医德教育重视程度不高 |
第三节 医德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 |
一、市场经济对医疗卫生行业的负面影响 |
二、医德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
三、医德教育成绩形成性评价体系不完善 |
四、辅导员的医德教育功能缺失 |
第三章 辅导员实施医德教育的对策 |
第一节 加强辅导员自身素质的建设 |
一、刻苦学习,改变知识结构 |
二、多途径提升素质水平 |
第二节 辅导员创新医德教育的途径 |
一、主题班会实施医德教育的方式 |
二、第二课堂融入医德教育 |
第三节 医学生医德教育成绩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
一、将考勤纳入医德教育成绩形成性评价体系 |
二、将主题班会内容纳入成绩医德教育成绩形成性评价体系 |
三、将网络平台活跃度纳入医德教育成绩形成性评价体系 |
四、将平时学习及工作表现纳入医德教育成绩形成性评价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重视医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支持研究[D]. 罗艺.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2)
- [2]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D]. 李国庆.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3]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D]. 孟复.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4]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 邢莹莹.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5]论网络化时代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工作[J]. 孟艳,裴丰庭.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1)
- [6]自媒体时代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J]. 杨鑫,齐艳波,宋亚光,孙岳鹏,王芳. 中国校外教育, 2020(03)
- [7]新时代加强医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对策研究[D]. 张璨.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8]职业道德教育视域下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仁爱精神培育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D]. 廖仲萍.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 [9]当代医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 许斌. 吉首大学, 2019(02)
- [10]医学院校辅导员在医德教育中的影响研究 ——以贵州省某高校为例[D]. 田源. 遵义医科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