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省政协九届一次会议进行大会发言(论文文献综述)
张涵之[1](2017)在《民主的细节 ——运行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民主从最初的理想、口号、宣言和纲领走向真正的政治实践。中国创造性地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制度的代议民主形式,并在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从近年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项具体制度的实际运行效果和效率来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上的理想和优势还没有完全在实践中得以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设想的实现还存在诸多问题。可以说,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行的细节规范、操作程序、合理性、公平性等一系列问题正日益在民主化的进程中凸显出来,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本文结合工程学的原理提出“代议制度工程学”,试图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看作是由众多小的制度部件如代表制度、选举制度、监督制度、会议制度等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组成并按照其内在价值和原则运行的集合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效能,取决于其制度体系的结构和组成部分并受到内在价值与工程规范的影响。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化和完善,首先要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系的内在价值和工程规范,在价值和规范的框架中发现其中不合理的结构和性能不良的部件,从而通过调整和优化结构、升级或重建部件,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整体制度工程的进一步完善。基于此,本文以人大制度部件的具体细节和程序设计的角度,结合代议制度的一般规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问题,运用工程学、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来考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部件的问题和优化方案。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和第一章,重点在于根据本领域的已有研究成果,界定相关概念,并试图提出代议制度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建构一个自己的“代议制度工程学”的分析框架。本文认为,“代议制度工程学”原理是指代议制度的运行效能取决于其制度体系的结构和组成部件的性能,并受到制度体系内在价值与运行原则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分别从中外代议制度的机构设置、职权与功能、运行原则和程序正义优先方面,阐述了代议制度工程的结构要素、制度部件、工程规范和内在价值,以期为对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分析搭建一个理论框架。第二部分为第二至四章,重点在于结合实际案例,对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部件,具体包括代表选举制度、代表履职制度、代表监督制度、代表罢免制度、会议提案制度、审议表决制度、发言质询与列席旁听制度、财政监督制度、人事监督制度和工作监督制度等的程序和细节进行分析。研究证明,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这些具体的制度部件均存在程序和细节设计上的缺失和不足,而这些缺失与不足,正日益消解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当性与民主性的制度设计初衷。甚至可以说,正是细节规范和程序设计上的缺失和不足,导致了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想效能无法完全实现。第三部分为第五章与结论,重点在于提出从细节和程序方面对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优化的对策与方案。在借鉴大量制度创新案例的基础上,本文试图根据“代议制度工程学”的原理,提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制度部件在程序和细节方面优化和完善的具体办法,以期为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些许的理论借鉴。尽管本文作者深知,程序的正义并不必然带来制度的正义,即使完善了上述制度细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中国式民主”要真正运转起来,仍然任重而道远。
范冰川[2](2016)在《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功能研究》文中提出协商治理的出现得益于协商民主理念在治理领域的应用,因此要研究协商治理必然绕不过协商民主,同样对治理的探讨也绕不过民主。人类社会最早采用的政治上的民主制是直接民主制,最具代表性的是古希腊雅典的民主制。作为对古代民主的超越,近代民主以代议制取代了直接民主。但是在代议制民主受到顶礼膜拜的同时,却一直受到质疑。参与式民主与协商民主正是对这种质疑的当代回应。参与式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治理实践形成了新型的治理模式,即参与治理和协商治理。参与治理能够促进大量的公众参与到社会治理当中,但对于实质性民主来说,公众数量的增加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要原来的治理模式不改变,即使治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公众充分参与,也不会达到有效实现公共利益的目标。而要想把政治过程中的民主参与真正引入到政府治理过程中,并发挥实效,就得改变治理结构,把不平等的中心—边缘治理结构改变成平等的协商治理结构。协商治理既存在于西方国家的理论和实践,也存在于中国的理论和实践。中国的协商治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果不假思索地套用西方的政治概念、运行模式,或者只是对西方的概念、模式稍作改良,就生成了中国协商治理的概念、模式,以此来解决中国的协商治理问题,指导中国的协商治理实践,势必会水土不服。事实上,中国的协商治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基础、运行层面、基本内容、实践形态,这些都与西方的协商治理理论和实践有根本性区别。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是中国特色协商治理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民政协协商治理的研究首先是对其存在的可能性的分析。主要关注三个问题:第一,协商民主理论是兴起于西方的民主理论,协商民主在治理领域的应用形成了协商治理的范式,所以人民政协的协商治理首先考虑的是协商治理理念是否具有契合于人民政协的可能性;第二,中西方协商治理虽然在某些理念上存在相通性,但在具体实践中差异很大,人民政协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协商治理模式;第三,我国现阶段提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功能的凸现提供了巨大的现实空间。前两个问题是基于协商治理特性与人民政协自身功能优势的视角考虑的,第三个问题是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考虑的。其次,对人民政协协商治理的研究要理清其历史进程和发展经验。尽管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才正式标志着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但单从形式而非性质而言,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在中国有着更早的实践雏形。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还是旧政协的召开,都初步实践了中国式协商治理的构想。正是有了这种早期丰富的局部实践经验,才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通过人民政协实现协商建国奠定了基础。建国后,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在发展中经历了曲折,在曲折中向前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人民政协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日益重视,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功能得以凸现并向前发展。在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人民政协协商治理积累了重要的实践经验。再次,对人民政协协商治理的研究要理清其运行机制。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机制的运行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是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推进目标任务实现的结果。在多种因素中,作为主体的人,作为组织内在的职能,作为规范性的制度,处于关键性地位。在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机制运行层面,政协委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项职能,软法规范,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说,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机制运行的动力源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项主要职能是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机制运行的有效途径,软法规范是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机制运行的重要保障。最后,我们要站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建设。我们生活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正在进行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系统工程建设,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突出特征。互联网为人民政协利用网络开展协商治理活动提供了可能性,而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都需要人民政协发挥协商治理功能的作用。在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民政协也要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利用互联网开辟新的工作方式,为发挥其协商治理功能提供更多渠道。同时,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功能的发挥也有利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促进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
唐定[3](2013)在《政协大会发言制度改革探析》文中认为政协大会发言制度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式,也是政协委员参政议政、行使民主权力的重要方式。对于大会发言制度的改革创新,多年来政协理论界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笔者选择这一较为冷门而又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为了对本市政协大会发言制度改革实践进行深层次的总结,同时也希望能为全国和地方政协推进该项工作的理论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分三个部分:一是从浩瀚的政协发展史中搜寻资料,剖析政协大会发言制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二是按照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和政协履职"三化"建设的要求,分析现行大会发言制度的不足之处;三是结合本市政协大会发言制度改革做法,探析大会发言制度的改革方向和具体路径。
胡照洲[4](2010)在《我印象中省政协60年具有重要影响的几件大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值此隆重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成立60周年之际,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结合湖北省暨武汉市政协实际情况,仅以笔者之见,遴选对全省乃至全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
本刊编辑部[5](2010)在《纪事》文中研究指明河北省政协从1950年成立(1950年11月至1955年1月称河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到2010年,走过了60年光辉而不平凡的历程。60年来,河北省政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握团结、民主两大主题,积极而忠实地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
贾海明,王万举[6](2010)在《岁月如歌——河北省政协成立60周年巡礼》文中认为题记:岁月如歌,激越悠长。六秩春秋,精彩回放。风雨兼程,同舟搏浪。美好家园,惠风和畅。《岁月如歌》如诗如画,描绘了河北省政协60年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行职能、献计出力的光辉历程,阅之感奋,思之欲进。站在60年的历史节点,回首过去,铸就辉煌;展望未来,豪
九三学社湖北省委员会[7](2010)在《同舟共济 共创辉煌——纪念湖北省政协成立60同年》文中研究指明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一道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与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和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荣诞生。
刘振强[8](2010)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的理论和实践》文中认为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强对政治协商问题的研究,努力把握政治协商的发展规律,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不仅是一个重大的需要不断丰富完善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需要不断开拓发展的实践课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具体方法,试图从大历史的路径,世界的空间走向去了解、研究和认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理论和实践问题,努力寻求完善与优化中国政治协商的途径,以达逐步把握中国政治协商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为推进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发展奠定一定基础之目的。本文由绪论和五大章组成,努力做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内容系统、全面且完整。绪论部分主要论述研究的缘起与研究的意义,界定本文研究中的两大基本范畴——政治协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作较为系统的分析,介绍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阐述本文的研究重点和难点,并展示研究大纲。第一章主要分析中国政治协商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协商的思想是中国政治协商的基本理论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协商思想因子也对政治协商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中国政治协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化的过程。清末的谘议局和资政院、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两党联席会议、国民参政会和政治协商会议这些协商尝试都对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创建有一定的历史影响。人民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之后,中国政治协商经历了初步发展、曲折发展、严重挫折、重新恢复、逐步完善等时期。第二章主要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的实践。《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在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出台的。这份重要文件颁发后,中国政治协商进入坚持和完善、进一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协商活动逐渐经常化;政治协商主体建设逐步加强;政治协商制度建设深入推进;政治协商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第三章主要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理论的发展与创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理论经历了党的十六大以前和党的十六大以来两大发展阶段。在这两大阶段,中共中央坚持与时俱进,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政治协商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学术界也积极展开政治协商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一些新的理论成果,不断丰富了政治协商的理论宝库,推进了政治协商理论的创新。第四章主要分析中国政治协商面临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始终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规划中国政治协商事业,不断促进了中国政治协商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国际政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给中国政治协商带来了新的课题和严峻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的中国社会结构的转换、社会组织的发展、社会利益的分化与价值观念的变化,为政治协商的发展提供良好机遇的同时,也使政治协商的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政治协商本身存在的一些不足如政治协商法治化不足,政治协商主体建设存在的问题,政治协商内容、形式和程序欠规范化都影响政治协商制度的贯彻与落实,影响政治协商作用的发挥和政治协商的发展。第五章主要探讨坚持和完善中国政治协商的对策。本章是文章的结尾,提出完善和发展政治协商的基本原则为:从方式和制度上看,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从状态上看,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不断进行创新,认真研究和解决政治协商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处理好继承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巩固发展有利因素,消除变革不利因素;从速度和战略上看,则必须适应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在已经取得的政治民主的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一种时间上渐进、空间上(规模上)可控的路径积极探求在改革和创新中逐步完善起来的途径。坚持和完善中国政治协商的路径为:一是从改善执政党对政治协商的领导,发挥执政党的主导作用;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提高参政党的参政议政能力;加强无党派人士队伍建设,提高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水平;推进人民政协改革,构建并完善协商式民主的平台等方面着手大力加强中国政治协商主体建设。二是从推进政治协商的法律化;明确政治协商的内容和方式;从制度上保证政治协商的程序化等方面逐步推进政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三是从推进政治协商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夯实政治协商的思想理论基础;积极发展中国政党文化,提高执政党和参政党成员的政治素养;促进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提高人们对政治协商的价值认同等方面着手积极培育政治协商的合适的政治文化氛围,逐渐增加促进政治协商发展的深层次养料。
李启先,何筑霞[9](2009)在《围绕中心献良策 发挥优势促发展——农工党贵州省委参政议政工作回眸》文中研究表明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的重要职能,是民主党派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贡献的主要途径,也是民主党派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渠道。《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本刊编辑部,彰无忌,侯永生,余育国,司马耕[10](2008)在《为了全省人民的期盼——河北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召开前夕》文中认为河北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将于1月21日至27日在石家庄隆重举行。这是全省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次大会是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七届三次全会要求,不断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局面的大好形势下召开的,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是一次令人期待的历史盛会。为了盛会的圆满召开,为了十届政协有一个良好开局,省政协党组高度重视,精心部署,紧密安排。在大会
二、省政协九届一次会议进行大会发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省政协九届一次会议进行大会发言(论文提纲范文)
(1)民主的细节 ——运行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导论 |
0.1 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
0.1.1 研究缘起 |
0.1.2 选题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0.2.1 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宏观整体性研究 |
0.2.2 对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制度与选举制度的研究 |
0.2.3 对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制度的研究 |
0.2.4 对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制度的研究 |
0.2.5 对一般性的规则和程序的研究 |
0.3 核心概念界定 |
0.3.1 制度工程学 |
0.3.2 制度与政治制度 |
0.3.3 民主形式与代议制 |
0.3.4 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0.3.5 议员与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0.3.6 程序与程序正义 |
0.3.7 议事规则 |
0.4 基本逻辑和主要内容 |
0.4.1 基本逻辑 |
0.4.2 主要内容 |
0.5 创新点与难点 |
0.5.1 创新点 |
0.5.2 难点 |
0.6 研究方法 |
1 代议制度设计与运行的“代议制度工程学” |
1.1 代议制度工程的原理 |
1.2 机构设置:代议制度工程的结构要素 |
1.2.1 代议制度结构与组织概述 |
1.2.2 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机构 |
1.2.3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所属机构 |
1.2.4 中外代议机构结构与组织比较 |
1.3 职权功能:代议制度工程的制度部件 |
1.3.1 代议制度职权功能概述 |
1.3.2 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机构职权 |
1.3.3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机构职权 |
1.3.4 中外代议机构职权比较 |
1.4 运行原则:代议制度工程的工程规范 |
1.4.1 人民主权原则 |
1.4.2 普选原则 |
1.4.3 法治原则 |
1.4.4 多数决议原则 |
1.4.5 程序原则 |
1.4.6 公开原则 |
1.5 程序正义优先:代议制度工程的内在价值 |
1.5.1 程序正义优先的内涵 |
1.5.2 程序正义优先的意义 |
1.5.3 代议制度设计与运行的程序正义 |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部件的细节缺失(一):代表制度 |
2.1 代表制度是代议制度工程的基础部件 |
2.2 代表选举制度 |
2.2.1 代表选举制度的内容 |
2.2.2 代表选举制度的细节缺失 |
2.3 代表履职制度 |
2.3.1 代表履职制度的内容 |
2.3.2 代表履职制度的细节缺失 |
2.4 代表监督制度 |
2.4.1 代表监督制度的内容 |
2.4.2 代表监督制度的细节缺失 |
2.5 代表罢免制度 |
2.5.1 代表罢免制度的内容 |
2.5.2 代表罢免制度的细节缺失 |
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部件的细节缺失(二):会议制度 |
3.1 会议制度是代议制度工程的生产部件 |
3.1.1 民主会议制度的理论基础 |
3.1.2 民主会议制度与中国人大会议制度 |
3.2 会议提案制度 |
3.2.1 会议提案制度的内容和程序 |
3.2.2 会议提案程序实例 |
3.2.3 会议提案制度的细节分析 |
3.3 发言、询问与质询制度 |
3.3.1 发言、询问与质询制度的内容和程序 |
3.3.2 发言、询问与质询制度的细节缺失 |
3.4 审议与表决制度 |
3.4.1 审议与表决制度的内容和程序 |
3.4.2 审议与表决程序实例 |
3.4.3 审议与表决制度的细节分析 |
3.5 列席与旁听制度 |
3.5.1 列席与旁听制度的内容和程序 |
3.5.2 列席与旁听制度的细节缺失 |
4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部件的细节缺失(三):监督制度 |
4.1 监督制度是代议制度工程的检验部件 |
4.1.1 代议机关监督的理论基础 |
4.1.2 中国人大监督在国家监督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
4.2 财政监督制度 |
4.2.1 财政监督制度的内容 |
4.2.2 财政监督制度的细节缺失 |
4.3 人事监督制度 |
4.3.1 人事监督制度的内容 |
4.3.2 人事监督制度的细节缺失 |
4.4 工作监督制度 |
4.4.1 工作监督制度的内容 |
4.4.2 工作监督制度的细节缺失 |
5 从制度部件的细节与程序优化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
5.1 政治文明与中国人大制度程序 |
5.1.1 政治文明与现代国家制度的程序立法 |
5.1.2 程序立法的原则 |
5.1.3 人大制度改革的目标 |
5.2 代表制度的细节完善 |
5.2.1 完善代表选举制度 |
5.2.2 完善代表履职保障制度 |
5.2.3 完善对代表的监督制约机制 |
5.3 会议运行制度的细节完善 |
5.3.1 建立和完善会议讨论与辩论制度 |
5.3.2 引导对抗观点的表达 |
5.3.3 完善质询制度的运行机制 |
5.3.4 规范和完善列席与旁听制度 |
5.3.5 完善议事程序和规则 |
5.4 监督制度的细节完善 |
5.4.1 将监督程序纳入人大制度运行的全过程 |
5.4.2 优化公众监督的渠道和程序 |
5.4.3 建立人大代表独立监督的工作机制 |
5.4.4 强化人大工作的独立性 |
5.4.5 建立人大监督专员制度 |
5.4.6 改进人大票决方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相关问题说明 |
四、研究方法 |
五、逻辑架构和创新点 |
第二章 人民政协协商治理的基本问题 |
第一节 协商治理的兴起和发展 |
一、从直接民主到代议制民主 |
二、从参与式民主到参与治理 |
三、从协商民主到协商治理 |
第二节 中国协商治理的实践基础 |
一、中国协商治理的现实环境 |
二、中国协商治理的运行层面 |
三、中国协商治理的实践形态 |
第三节 人民政协的协商治理功能 |
一、协商治理特性与人民政协功能内在的契合性 |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功能的凸现 |
第三章 人民政协从政治协商到协商治理 |
第一节 人民政协与协商建国 |
一、人民政协的理论基础 |
二、政治协商与协商建国 |
三、人民政协协商治理理念的出现 |
第二节 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功能的发展 |
一、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功能的初步显现 |
二、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功能的弱化和消退 |
三、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功能的恢复和发展 |
第三节 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功能发育的经验 |
一、坚持中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二、适应单一社会结构到多元社会结构的变动 |
三、反映社会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 |
四、顺应国家管理到国家治理转型的趋势 |
第四章 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机制的运行 |
第一节 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机制运行的动力源泉 |
一、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协商治理的主体 |
二、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了政协委员主体责任意识 |
第二节 三大职能是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机制运行的有效途径 |
一、人民政协通过履行职能发挥协商治理功能的作用 |
二、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三化”建设提升了其协商治理的功能 |
第三节 软法规范是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机制运行的重要保障 |
一、人民政协协商治理的软法根据 |
二、软法保障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机制运行 |
第五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建设 |
第一节 人民政协协商治理的软治理特性及“软”建构 |
一、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是一种软治理 |
二、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软”作用 |
三、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软”建构 |
第二节 互联网提升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功效 |
一、互联网为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开辟了新平台 |
二、人民政协协商治理的互联网实践 |
三、以互联网为平台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建设 |
第三节 法治化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建设水平 |
一、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法治化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
二、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法治化的认识误区 |
三、人民政协协商治理的法治化建设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政协大会发言制度改革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会发言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1、大会发言是政协开展工作的主要形式。 |
2、大会发言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 |
二、现行大会发言制度的不足之处 |
三、大会发言制度的前进方向与改革路径 |
1、彰显旗帜。 |
2、广泛代表。 |
3、创新形式。 |
4、注重实效。 |
(4)我印象中省政协60年具有重要影响的几件大事(论文提纲范文)
一、1950年/李先念出任湖北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主席, 开创了湖北省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事业新纪元 |
二、1958年/董光清被祝圣为中国第一位自选自圣的天主教主教, 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独立自主自办教会道路新篇章 |
三、1983年/黎韦主持五届政协, 从落实政策入手, 开创了新时期湖北省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 |
四、1993年/李崇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基本政治制度写入国家宪法,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新辉煌 |
五、1994年/辜胜阻在全国政协大会提出合理引导我国“民工潮”的建议, 开创了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思路 |
六、2000年/许其贞在全国政协提出的1331号提案, 开创了“中国·武汉光谷”产业发展新飞跃 |
七、2000年/韩南鹏、郭生练率民盟持续研究长江中游武汉经济区发展战略和中部发展战略, 开创了中部地区崛起国家战略新高峰 |
八、2008年/王生铁督办全国政协提案,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 开创了湖北省四湖地区血吸虫病综合治理工作新天地 |
(5)纪事(论文提纲范文)
1950.11~1977.12 |
1.扫盲运动中显身手 |
2.让《婚姻法》深入人心 |
3.外购木樯渔业兴 |
4.燕山脚下路通达 |
5.让老字号品牌再放异彩 |
6.钳制漳河水患 |
7.归侨有了自己的家 |
8.整修复建避暑山庄 |
9.蔚县建成大煤田 |
1978.1~2007.12 |
10.儿童医院在省会落成 |
11.河北启动修志工程 |
12.赵州桥下荡清波 |
13.石家庄正定机场开航 |
14.石张、石承开通直达车 |
15.野三坡成为一方胜景 |
16.神黄铁路通向黄骅港 |
17.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的创办和发展 |
18.“华北明珠”再放光彩 |
19.持续关注促节水保水措施陆续出台 |
20.京唐港开发促经济发展 |
21.助力民营经济走上快速健康发展轨道 |
22.“三祖文化”兴涿鹿 |
23.高校合并谋发展 |
24.承秦出海公路建设动工 |
25.客轮从秦皇岛起锚 |
26.张承275个无电村全部通电了 |
27.民心河成为省会的一道风景 |
28.河北省徐福千童会饮誉海内外 |
29.振兴“省剧”, 委员责任在肩 |
30.河北京九沿线开发开放 |
31.绿色屏障护京津 |
32.保护开发鸡鸣驿 |
33.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 |
34.儿童乘车购票身高标准改变了 |
35.婴儿落户随父随母自愿政策付诸实施 |
36.奏响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开发序曲 |
37.为了省会的空气更清新 |
38.农村中小学使用上了黑白版简装教科书 |
39.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了 |
40.推进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建议纳入政府决策 |
41.河北省第一个《会展业发展规划纲要》的诞生 |
42.推动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 |
43.铺就京津冀一体化深度合作之路 |
44.10项制度保障370万进城务工人员权益 |
45.力促河北循环经济大发展 |
46.为建设文化大省建言献策 |
47.河北建成首座自然博物馆 |
48.为农产品打开绿色通道 |
49.农村贫困地区教师待遇提高了 |
50.在乡老复员军人生活受到重视 |
51.滹沱河两岸景如画 |
2008.1~2010.10 |
52.司法救助惠及困难群体 |
53.创造性地开展“五百万工程” |
54.为了“水市湖城”的梦想 |
55.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
56.积极推进农村合作养老制度建设 |
57.节能减排促科学发展 |
58.河北省政协港澳委员积极捐资助教 |
59.太行山上建茶园 |
60.冀宁政协合力助推宁夏河北商会成立 |
(8)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的理论和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缘起与研究的意义 |
二、相关范畴的界定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五、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六、研究框架 |
第一章 中国政治协商的历史发展 |
第一节 中国政治协商的理论渊源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协商的思想 |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协商思想因子 |
第二节 中国政治协商的历史发展过程 |
一、近代中国协商政治的早期试验 |
二、中国政治协商的制度创建和初步发展 |
三、中国政治协商的曲折发展和严重挫折 |
四、中国政治协商的重新恢复和逐步完善 |
第二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的实践 |
第一节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的出台 |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的实践历程 |
一、中国政治协商的坚持和完善(1990-2002) |
二、中国政治协商的进一步发展(2002-2010) |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的实践成就 |
一、中国政治协商活动逐渐经常化 |
二、中国政治协商主体建设逐步加强 |
三、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设深入推进 |
四、中国政治协商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 |
第三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理论的发展 |
一、党的十六大以前中国政治协商理论的发展 |
二、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理论的发展 |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理论的创新 |
一、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创新 |
二、对社会主义政党理论的创新 |
三、对人民政协理论的创新 |
第四章 中国政治协商面临的挑战 |
第一节 世界政治环境的变化对中国政治协商的挑战 |
一、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对中国政治协商的挑战 |
二、协商民主的兴起对中国政治协商的挑战 |
三、信息化的发展对中国政治协商的挑战 |
第二节 中国社会转型对政治协商的挑战 |
一、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对政治协商的挑战 |
二、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对政治协商的挑战 |
三、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对政治协商的挑战 |
四、中国社会利益的重组对政治协商的挑战 |
五、中国价值观念的变化对政治协商的挑战 |
第三节 中国政治协商本身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
一、中国政治协商法治化不足 |
二、中国政治协商主体建设存在问题 |
三、中国政治协商内容、形式和程序欠规范 |
第五章 完善和发展中国政治协商的对策探讨 |
第一节 完善和发展中国政治协商的基本原则 |
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
二、以改革的精神不断进行创新 |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 |
第二节 加强中国政治协商主体建设 |
一、改善执政党对政治协商的领导 |
二、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 |
三、加强无党派人士队伍建设 |
四、推进人民政协的改革 |
第三节 推进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 |
一、逐步推进中国政治协商的法律化 |
二、明确中国政治协商的内容和方式 |
三、不断规范中国政治协商的程序 |
第四节 积极培育中国政治协商的文化氛围 |
一、推进中国政治协商理论的研究和创新 |
二、积极发展中国政党文化 |
三、促进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 |
结束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四、省政协九届一次会议进行大会发言(论文参考文献)
- [1]民主的细节 ——运行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D]. 张涵之. 武汉大学, 2017(06)
- [2]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功能研究[D]. 范冰川.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
- [3]政协大会发言制度改革探析[J]. 唐定. 文史博览(理论), 2013(12)
- [4]我印象中省政协60年具有重要影响的几件大事[J]. 胡照洲. 世纪行, 2010(11)
- [5]纪事[J]. 本刊编辑部. 乡音, 2010(11)
- [6]岁月如歌——河北省政协成立60周年巡礼[J]. 贾海明,王万举. 乡音, 2010(11)
- [7]同舟共济 共创辉煌——纪念湖北省政协成立60同年[J]. 九三学社湖北省委员会. 世纪行, 2010(09)
- [8]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的理论和实践[D]. 刘振强. 武汉大学, 2010(05)
- [9]围绕中心献良策 发挥优势促发展——农工党贵州省委参政议政工作回眸[J]. 李启先,何筑霞.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04)
- [10]为了全省人民的期盼——河北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召开前夕[J]. 本刊编辑部,彰无忌,侯永生,余育国,司马耕. 乡音, 2008(01)
标签:全国政协论文; 人民代表大会论文; 政治协商论文;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