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导航市场方兴未艾

卫星导航市场方兴未艾

一、卫星导航市场方兴未艾(论文文献综述)

曲至诚[1](2020)在《天地融合低轨卫星物联网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地面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已被越来越广泛地用于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然而单纯依靠传统地面物联网还远不足以实现“万物互联”的远大愿景。相比于地面网络,天基卫星网络具有高、远和广域覆盖的突出特点,对于实现对海上、空中以及地面系统难以覆盖的边远地区的服务有其明显优势,作为地面网络的补充和延伸或将为实现物联网全球无缝覆盖提供强有力支撑。但现有卫星系统通常存在缺乏一般性、通用性、协作拓展能力弱、与地面网络独立建设等缺点,同样难以满足未来“万物互联”对网络灵活性、扩展性、兼容性的需求,故亟需开展天地融合物联网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方面的研究,为未来物联网的天地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论文围绕物联网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应用服务需求,在综合考虑天地融合物联网结构复杂、业务多样、海量接入、资源受限等特点的基础上,开展天地融合低轨卫星物联网体系架构、业务模型、多址接入、干扰分析与频谱共享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实现我国未来卫星物联网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基础。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传统卫星通信系统与地面通信系统相互独立、融合互通性差,难以满足未来物联网“万物互联”的需求。针对该问题,论文在卫星网络与地面网络融合研究基础上,借鉴地面5G移动通信的先进思想,结合卫星物联网潜在的应用需求提出了天地融合的低轨卫星物联网体系架构。同时,考虑系统资源开销与潜在应用场景,基于该架构提出面向轻量级控制的高效可信通信流程。最后,利用该架构的天地融合设计,从系统资源灵活调度与使用的角度提出天地协同组网机理,研究星地联合接入调度框架与分簇协作传输机制,通过上述设计为系统资源的合理分配与灵活调度提供基础。(2)在未来低轨卫星物联网全球化、多领域的应用趋势下,低轨卫星星座的高动态以及物联网业务分布的不均匀性将会给系统的性能带来不利影响。针对该问题,论文在对低轨卫星物联网的潜在应用类型和业务种类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卫星物联网应用的全球分布趋势,提出基于随机变参分析的全球物联网业务分布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结合卫星的运动规律对系统中不同节点不同时刻的业务量进行分析;通过遍历分析系统中的节点,明确卫星物联网应用分布对系统性能产生的影响,为设计更加合理的系统资源分配方式提供支撑。(3)未来全球覆盖、海量接入的服务场景下,低轨卫星物联网系统中单节点将不可避免地遭遇用户数据碰撞问题。针对该问题,论文在随机多址接入技术研究基础上,结合低轨卫星动态特性与功率差异,提出一种基于导航辅助及环状功率控制的上行准同步容碰撞随机接入方案;该方案利用导航信息完成准同步接入从而简化收端设计,同时,利用环状功率控制提升系统的捕获效率;随后,对系统的捕获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功率控制对系统捕获效率的提升作用,并验证了所提方案在低轨卫星物联接入场景下较同类型方案在系统吞吐率上有显着提升。(4)天地融合低轨卫星物联网作为空间信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频谱资源严重不足的背景下,与网内其他系统及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在频率共用时所产生的干扰问题将使全网高效运行受到掣肘。针对上述问题,论文立足天地融合低轨卫星物联网体系架构,提出了天地融合低轨卫星物联网系统干扰分析模型。在对低轨卫星物联网潜在的受干扰场景进行了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从时间、空间、频率、功率多个维度对空间节点可存在性进行了研究,结合卫星的运动规律提出了轨道和频率联合分析模型,以所提联合干扰分析模型为依托对卫星系统间干扰及星地干扰场景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所列潜在场景的细分深入探究,明确了与低轨卫星物联网共享频率的空、地节点对其产生的干扰情形;随后,针对低轨卫星物联网系统和地面移动系统之间进行频谱共享的其中一类场景,以发射功率和地面系统的干扰门限为约束,以最大化时延受限容量为优化目标提出了一种基于最优功率控制的频谱共享方法,为今后系统频率资源分配与频率共用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孙德刚,武桐雨[2](2020)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科技外交》文中研究说明科技革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与生产力的提高、国家身份的变化和国际格局的演变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定了中长期科技振兴战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从学习规则、对标规范到引领规制;21世纪以来,以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和物联网等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爆发,使中国在国际科技体系中实现了从旁观者、追随者到参与者和引领者的身份转变。阿拉伯国家是中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新基建"为任务开展科技合作的重点对象。双方巩固合作存量,拓展合作增量,从能源伙伴、贸易与投资伙伴向高科技伙伴迈进,带动中阿在高科技领域的深度合作。中阿科技合作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目标,通过科技创新带动内涵式发展,应对西方的"科技门罗主义"。中阿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提前布局、加强顶层设计,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重塑过程中促进科技发展战略对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从西方模式到多元模式的演进。

朱明红[3](2021)在《基于低成本IMU的通用多传感器集成动态定位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车辆的高精度实时导航定位是驾驶辅助等汽车行驶安全控制、交通诱导管理等智能交通乃至车路协同控制等车联网研究的核心技术。近年来,随着智能交通的迅猛发展,车辆导航系统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同时,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也使得车载自主导航集成系统的实现成为可能。目前,应用在大多数民用导航上的现代多传感器集成系统通常由GPS接收器、IMU和/或其他传感器(如,里程计、照相机等)组成。然而,车辆的行驶环境复杂多变,对导航定位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具有很高的要求,而价格高昂的导航定位系统不利于大规模应用。随着低成本传感器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研发工作旨在以不牺牲导航性能为前提,力求建立一个经济有效的导航系统。因此,发展基于低成本传感器的车用导航定位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围绕车用导航定位系统的高精度定位需求和价位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低成本IMU的通用多传感器集成策略(Generic Multi-sensor Integration Strategy,GMIS)。该多传感器集成系统主要以组合多个低成本IMU和GPS接收机而设计实现,为低成本、高性能多传感器惯性导航系统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并为后续的学术研究工作奠定了经济实用的基础。GMIS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基于刚体运动学建立了核心系统模型;2)在卡尔曼滤波中,将所有传感器(包括IMU)的测量输出直接作为原始量测值,而不进行微分运算。与传统的基于误差状态的集成策略相比,GMIS的主要竞争优势可总结为:1)由于对刚体角速度和加速度测量冗余度的增加,使得IMU测量噪声对最终导航解的影响可以得到有效缓解;2)在GMIS下,卡尔曼滤波的状态矢量和量测矢量可以扩展到融合多个惯性传感器和所有其他类型传感器的测量值;3)可以通过单个测量值和过程噪声的相应量测残差,直接对原始传感器数据(测量噪声分析)和虚拟零均值过程噪声(过程噪声分析)进行误差分析。本论文主要从GMIS的实现与改进,以及卡尔曼滤波随机模型的提高等角度展开技术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传统的集成策略中,惯性传感器采用先验的误差模型,而低成本IMU的时变噪声模型具有高温度敏感性和动态激励,这对集成系统极其不利。不同于传统的集成策略,本论文充分利用刚体的运动学原理,建立三维动力学模型作为卡尔曼滤波的核心系统模型,使得在IMU数据间隔或特定的有限时间间隔内实现严格的轨迹跟踪,从根本上缓解了低成本IMU的时变误差对惯性导航解的影响。同时,GMIS允许所有传感器(包括IMU)的测量值直接且独立地参与卡尔曼滤波量测更新,因此,本论文对卡尔曼滤波中所有IMU阵列的量测和系统误差进行独立建模,从而解除了传统集成策略中惯性导航机械编排对IMU测量值的严重依赖。通过对GMIS性能边界的分析,验证GMIS的可行性和可靠性。2.由于车辆在运动过程中必然会经历不同的运动形式,而机动过程由人力控制,先验信息很少且难以用数学公式精确描述,一般的三维动力学模型无法实现机动车辆在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的平滑过渡,这将严重影响导航定位解的精度。针对平滑过渡问题,本论文提出两种方案以实现不同运动状态间的平滑过渡。第一种方案:充分利用直线和圆周速度、加速度的变化以及系统姿态的变化,开发一种实用的机制,实现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的切换。第二种方案:建立一种基于“当前”统计Singer加速度模型(“Current”Statistical Singer Acceleration Model,CSSAM)的三维动力学模型,实现机动车辆的平稳过渡。通过实验仿真数据,验证所提出的两种方案的有效性。3.卡尔曼滤波中存在着各种误差源,为了能够对这些误差源进行独立的分析,本论文采用一种新方式来研究卡尔曼滤波中的随机信息,即将系统新息矢量分为三组独立的残差:量测向量残差、过程噪声向量残差以及排除过程噪声影响的预测状态向量残差,从而建立线性最优滤波的新模型,同时介绍相关的卡尔曼滤波质量分析方法。4.卡尔曼滤波中过程噪声向量和量测噪声向量的先验随机模型的改进始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针对传感器量测中的随机误差以及惯性导航中的过程噪声,本论文提出一种通用的随机模型调整方法,充分利用所有时刻的量测残差和过程噪声残差以及量测冗余贡献,改进现有的后验方差-协方差分量估计算法,从而实现与过程噪声和量测噪声矢量相关的各方差分量的估计。同时,利用改进的方差-协方差分量估计(Variance-covariance Components Estimation,VCE)算法计算各传感器(尤其是IMU)的量测权重,从而确定融合算法中各测量值的配比,使得在合理分配每一个量测值作用的同时又能简化量测模型,降低计算量。5.最后,本论文设计并进行有效的车载道路试验,采集实验数据,一一验证本论文所提出的各项关键技术的有效性。数据结果充分证明了本论文所提出的基于低成本IMU的通用多传感器集成策略的可靠性和可行性,以及重点验证了应用改进的后验方差分量估计算法对该通用多传感器集成策略性能上的重大提升。

左秦[4](2020)在《“北斗+”模式下的合众思壮》文中研究说明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即"北斗三号"系统的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2020年6月23日上午发射升空后,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部署的全部完成。与此同时,在应用领域,"北斗+"的速度更需要加快。尽管我国北斗产业总体产值在2019年达到近3450亿元,但是必须看到,其14.4%的增速也是近5年来最低的。为了改变现状,中国"北斗+"需要更多像合众思壮这样有着420余项自主核心技术的企业,形成一股集合推进力。

曲向芳[5](2020)在《北斗产业创新发展,应用领域更加广泛——《2020年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发布》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是对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所做的整体性研究总结,由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咨询中心编制,每年度定期发布。本刊将2020年度白皮书中关于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状况的主要内容摘编如下。

蔺陆洲[6](2020)在《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文中研究说明太空竞争与空间合作的关系变化和政策调整是航天外交的基本问题。本文围绕竞争与合作的主轴,建构了一种航天外交的理论框架并以商业航天为基点分析了航天外交的现实转型。在回顾航天外交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方法和创新点,进而界定了航天外交概念的内涵、外延和特征。通过梳理自1957年以来航天外交的发展历史和当前航天外交的发展趋势,结合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在相互依存、霸权稳定、世界体系、国家主义和依附理论的发展路径与分析范式,总结了航天外交在战略、资金和科技各方面的理论要素。基于这三个航天外交的理论要素,将航天产业的计划经济属性、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和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确立为航天外交理论的范式,以航天相对实力的变化和航天外交政策的调整为主要逻辑,建立航天外交的理论模型,在太空竞赛和空间合作方面形成理论推论。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比较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对理论和推论进行检验。通过理论限制性条件分析,将商业航天识别为改变航天外交理论外部环境和条件的颠覆性变量,并对航天外交理论的发展进行预测。随后,以文章建构的航天外交理论框架,针对世界航天外交总体态势、主要航天国家和国际航天组织的结构与政策,利用案例研究和博弈论进行分析,解释当前航天外交关系的状态和变化趋势。特别是基于中国的航天外交实践的总结,在大国博弈、多边主导和应用推广方面进行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并提出政策建议。最终回顾和总结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并对未来的航天外交进行展望。

张书维[7](2020)在《安卓智能终端GNSS观测值分析和GNSS/PDR融合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智慧城市、物联网、基于位置服务等新兴技术方兴未艾的大背景下,智能手机在市场和社会生活中脱颖而出,成为现代人类日常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观察星象、查看地形、绘制简易地图到如今的卫星导航、惯性导航、室内定位,导航定位技术历经多次更新换代,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获得了长足发展。获取位置信息是智能手机的一大亮点,满足了人类对于导航定位的重要需求,Android系统占据巨大的市场份额,且具有开源的优势,自7.0版本后,Android系统支持输出GNSS原始观测值,为研究智能手机的GNSS定位算法提供了平台。本文针对于Android手机的GNSS原始观测值,测试了多种定位算法在Android手机上的定位性能,鉴于当下手机对于载波相位的硬件约束,手机的使用场景往往是单点定位,以及手机节约功耗的设计准则等多种前提条件,非差单点定位算法和自包含传感器融合算法无疑是最具有可实现性和最符合应用场景的算法。本文介绍了Android系统GNSS原始观测值的获取原理和方法,设计静动态实验,测试伪距单点定位、伪距平滑算法、差分定位和精密单点定位等多种GNSS算法在Android手机上的定位精度。接着,详细介绍了基于Android手机PDR算法的关键步骤,为自包含传感器融合算法打下基础,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对比分析,选择了PDR关键步骤的数学模型为峰值探测法、线性步长估计模型、加速度计和磁力计航向估计,并经实验验证所选模型的可实现性和可靠性。最后,在前述GNSS算法和PDR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GNSS和PDR融合定位方法,考虑到系统方程的非线性特征,选择扩展卡尔曼滤波对GNSS和PDR进行融合,融合数据为GNSS的点位坐标和PDR的步长和航向,类似于传统惯性导航中的松组合概念,融合算法耦合程度较浅,简单易实现,经实验验证,GNSS和PDR融合算法可以结合两种定位方法的优势,过滤GNSS漂移点,校正PDR算法累计误差,在卫星信号被遮挡的短时间内仍然能提供可靠的定位。该论文有图52幅,表11个,参考文献81篇。

刘公绪[8](2020)在《室内人员自主定位定向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位置服务需求的激增,室内定位已成为工业界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相关定位定向问题被称为卫星导航与定位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室内定位总的来讲是确定人或物体在卫星信号拒止环境下的姿态、速度、位置等信息,属于导航、测绘、自动化、电子和通信等多学科交叉领域,其战略地位显着如单兵作战、消防演习、矿井营救等。已有的定位定向技术主要分为四类,即基于无线信号交汇的定位定向技术,基于数据库的匹配定位技术,基于惯性传感器的航迹推算技术,以及基于信息融合的组合定位定向技术。然而传统的方法需要提前搭建无线传感网络或需要人工现场勘测,成本高、对环境依赖性强,自主性差;室内环境下无线信号衰减严重并存在多径效应;组网故障、通信故障、电源故障等各种故障源可能会导致传感器数据质量问题,从而使定位定向系统的底层数据不可靠,进而恶化定位定向精度;通常室内人员的运动是动态的、复杂的,缺少与运动状态结合的自适应位姿估计方法;室内电磁环境复杂,缺少有效的基于地磁的定位定向方法等等。上述原因使得至今还没有通用的解决方法以提供低成本、少外设、强鲁棒、高精度的定位定向服务。本文选题来源于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属于应用基础研究类。考虑到各种技术均有各自的优缺点以及最适合的应用场景,难以用单独一种技术提供可靠的定位定向服务。这里利用惯性传感器航迹推算具有的自主性、隐蔽性、全天候、信息全等优点,以多源信息融合理论为切入点,将多个互补的或冗余的信息源进行有机组合以获得优于单一信息源定位定向的性能。本文围绕室内人员定位定向的关键技术问题,基于磁力计、加速度计、速率陀螺(Magnetometer,Accelerometer and Rate Gyro,MARG),和广义可感知校准源(General Sensory Calibration Source,GSCS),开展低成本、少外设、强鲁棒、高精度的室内人员自主定位定向方法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成果总结如下:(1)低成本MARG传感器的关键指标协同优化研究。为改善低成本惯性传感器的性能,对其多个关键指标进行协同优化研究,提出了三重自适应方法。该方法将传感器量程,采样频率和输出频率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分辨率,效率和功率等指标的协同优化。所提出的方法改善了传感器原始数据的精度,提高了定位定向系统的续航能力。(2)MARG传感器的数据质量控制研究。针对MARG传感器的各种数据质量问题,提出一种在线的与可信的数据完好性监控方法。首先将数据故障建模为格式故障,时序故障和值故障,并提出几种启发式规则来检测和隔离数据故障;然后提出双重可变长度数据监控窗口机制,以提高数据恢复的可信度。最后通过一系列实验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可以动态权衡实时性,计算复杂度和可信度,有效改善基于MARG传感器搭建的定位定向系统的数据质量。(3)基于MARG传感器与GSCS的融合滤波与位姿校准研究。基于MARG传感器和GSCS分别提出半解析定向方法和自适应互补滤波方法:其中半解析定向方法是将磁失真判断、走廊结构的几何关系用于室内基于地磁的定向;所提出的自适应互补滤波方法是将MARG传感器的互补信息与运动状态信息进行融合,通过对运动状态的测量和估计,实现了搜索步长和融合参数的自适应调节。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实现室内人员高精度、高鲁棒的定位定向。(4)室内磁地图的快速建模与匹配定位研究。针对磁地图的测绘过程费时费力,其更新和维护难度大、费用高,基于磁地图的匹配定位方法复杂、精度低,定位结果不可信等问题,开展磁地图的快速建模与可信定位方法研究,提出了基于蛇形航迹推算的室内磁地图的快速建模方法,和基于室内磁地图的聚焦式匹配定位方法。前者将约束型航迹推算方法用于磁地图的快速建模,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并使磁地图的更新和维护相对简单;后者通过粗匹配定位与细匹配定位自适应地结合实现低复杂度、高精度和高可信度的聚焦式匹配定位。

陈海[9](2020)在《插秧作业单目视觉导航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动化插秧能极大解放生产力,国内目前的导航技术主要依靠卫星定位以及组合导航定位,存在价格较高且受环境影响较大的缺点,视觉导航插秧研究方兴未艾。本文针对插秧机的导航搭建视觉导航系统,提出利用农田边界和插秧机侧边秧苗导航的策略,并在路面和田间开展了相关实验。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完成基于VP4E的视觉导航平台搭建。选用洋马VP4E插秧机作为导航移动平台,对转向系统进行改装,实现导航自动转向控制;对视觉传感器、卫星定位装置进行选型,满足课题所需定位精度和实验环境需要,将视觉传感器集成于导航移动平台。2)完成基于单目视觉的导航软件研发。研究单目视觉为主的视觉导航方法,实现纯视觉的插秧机自动导航。利用导航作业目标对象在同平面的约束条件,应用改进的逆投影变换方法将获取图像转化为与尺度因子已知的俯瞰图;针对插秧作业特点,创新性设计并实现自适应检测和选择农田边界或秧苗为导航线的导航策略;通过优化图像处理方法和直线拟合算法提取导航线并计算相对位置信息。3)实现参数融合及控制功能。探究在有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情况下的卡尔曼滤波及扩展卡尔曼滤波融合,进行理论研究与软件实现;利用与卫星导航定位装置的底层通信,提取相关字段得到定位信息,计算得到高斯投影坐标系下的横纵坐标;在二轮车模型中利用纯追踪算法对导航参数计算前轮转角,并根据前轮转角与传动装置间的比例计算电机的控制角度,根据内置反馈和硬件修正输出控制信息和指令。4)进行单目视觉导航系统综合验证。开展视觉定位精度实验及沥青路面和田间视觉导航精度实验;a)导航策略模拟程序表明航向偏差和横向偏差在观测范围内不随时间累积,导航策略可行;b)视觉定位精度实验证明理想情况下本文方法视觉定位平均横向偏差小于2cm,标准差小于3cm,角度测量平均误差小于0.14°,标准差小于0.7°;c)沥青路面实验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正确识别秧苗和(路面)边界,实现视觉导航;d)田间实验表明本文方法能在顺光和逆光条件下识别秧苗和农田边界,进行纯视觉导航,在速度为0.5m/s时,导航偏差小于0.2m。本系统的研究验证了视觉定位精度的可靠性和基于单目视觉的插秧机导航的可行性,对插秧机视觉导航研究具有参考价值,为插秧机视觉导航的商业化奠定基础。

陈丽[10](2020)在《凯立德公司互联网时代转型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给个人生活和工作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重要性与渗透率与日俱增,使交通、金融、医疗和教育等领域出现了重大变革,传统行业,传统企业原有的盈利模式、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策略等各方面都受到了严重冲击。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创新,传统电子地图行业已形成相当规模的用户市场,但同样受到来自电子技术、政策法规、互联网、汽车工业、用户习惯等方面的影响,企业在产品形态、技术革新以及商业模式,战略等方面亟需进一步突破。目前电子导航市场形势很好,但是随着车载导航后装市场进入免费时代,曾经的龙头凯立德由于错误坚持车载后装市场收费更新的盈利模式,导致主营业务收入大幅度萎缩,已面临着生死存亡。通过剖析凯立德战略转型动因,合理地制定转型战略、并设计实施保障策略,使凯立德转型战略达到如期效果,是本文的研究主题。本文以企业战略管理,战略转型等理论为基础,首先对凯立德的现有战略困局,转型动因进行研究;随后分析了内外部环境,提炼出内外部关键影响因素,并使用EFE矩阵,IFE矩阵,SWOT矩阵,波士顿矩阵等战略管理工具进行战略信息匹配,从而制定凯立德的转型战略方案;最后从战略实施的原则出发,提出战略实施保障措施和风险防范措施,确保凯立德战略转型能顺利进行。通过研究得出凯立德应改变原有聚焦车载导航市场的竞争战略,需要收缩车载导航业务,采用以高精度地图为立足点,凭借科研实力实施差异化的业务战略,进军自动驾驶领域和车联网市场。在互联网时代,凯立德由于缺少对战略环境巨变的敏感度,只能被动地进行战略转型,转型之路必然受内外环境的诸多约束,举步维艰。凯立德只有准确理解外部环境机会与挑战,认识企业的内在能力,跟随互联网的步伐,才能制定出合理,科学的转型战略。在战略实施过程中,要从提高全员战略管理意识,审视组织架构并进行适当调整,加强文化建设避免文化冲突,健全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制度等方面出发,才能保障战略目标的达成。此外,在互联网时代,不同行业的传统企业战略转型虽然在行业环境,内部资源,对互联网的反应程度等方面有差异性,但也有一定的共性,本论文研究对传统行业,传统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战略转型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作用。

二、卫星导航市场方兴未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卫星导航市场方兴未艾(论文提纲范文)

(1)天地融合低轨卫星物联网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天地融合信息网络发展情况
        1.2.2 物联网业务特征与业务模型研究现状
        1.2.3 面向海量连接/接入的多址接入技术研究现状
        1.2.4 空间频谱资源使用与协调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天地融合低轨卫星物联网体系架构
    2.1 引言
    2.2 空间信息网络体系架构
    2.3 天地融合低轨卫星物联网体系架构
        2.3.1 低轨卫星物联网体系架构设计
        2.3.2 面向轻量级控制的高效可信通信流程设计
    2.4 天地融合低轨卫星物联网协同组网机理
        2.4.1 星地联合接入调度框架
        2.4.2 分簇协作接入机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球卫星物联网集总业务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全球卫星物联网业务特征分析
    3.3 低轨卫星物联网全球业务集总建模
        3.3.1 周期业务的叠加性分析
        3.3.2 低轨卫星物联网全球业务建模方法
    3.4 仿真与分析
        3.4.1 仿真场景与参数设置
        3.4.2 仿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碰撞容忍的卫星物联网上行随机接入技术
    4.1 引言
    4.2 研究现状与场景分析
        4.2.1 卫星系统上行随机接入技术研究现状
        4.2.2 上行随机接入系统场景分析
    4.3 基于导航辅助及环状功率控制的上行准同步容碰撞随机接入方案
        4.3.1 物联网终端接入过程设计
        4.3.2 SIC接收机工作流程
        4.3.3 系统性能理论分析
    4.4 仿真与分析
        4.4.1 仿真场景与参数设置
        4.4.2 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地融合低轨卫星物联网干扰分析与频谱共享策略
    5.1 引言
    5.2 天地融合低轨卫星物联网系统干扰场景分析
        5.2.1 卫星系统间干扰
        5.2.2 星地间干扰
    5.3 干扰分析模型与频谱共享策略
        5.3.1 空间节点可存在性模型
        5.3.2 轨道和频率联合分析模型
        5.3.3 星地干扰分析模型
        5.3.4 基于最优功率控制方法的星地频谱共享策略
    5.4 仿真与分析
        5.4.1 卫星系统间干扰
        5.4.2 星地间干扰
        5.4.3 星地间频谱共享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2)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科技外交(论文提纲范文)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的角色
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科技外交的内涵与意义
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科技外交的顶层设计
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科技外交的重点领域
    (一)核能
    (二)新能源
    (三)航空航天
    (四)“5G”技术
    (五)无人机
结 语
    第一,中国应客观地看待对阿拉伯国家科技外交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中国应在海洋研究领域弥补对阿拉伯国家科技外交的短板。
    第三,中国需要在生物医药领域拓展对阿拉伯国家科技外交。
    第四,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科技外交须应对西方“科技门罗主义”的干扰。

(3)基于低成本IMU的通用多传感器集成动态定位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中英文缩写词全称及含义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高精度定位系统的重要性
        1.1.2 常用的定位系统
        1.1.3 “GPS+多低成本IMU”构成主流的定位系统方案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成本IMU的产品概况
        1.2.2 低成本IMU的研究现状
        1.2.3 多传感器集成策略的发展现状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多传感器集成方案中的基础理论
    2.1 坐标系
        2.1.1 三维笛卡尔坐标系
        2.1.2 几种相关的坐标系
    2.2 旋转矩阵
        2.2.1 方向余弦矩阵
        2.2.2 欧拉角
    2.3 运动学
        2.3.1 运动学参数矢量
        2.3.2 运动学参数矢量的进一步推导
        2.3.3 相对地理系的速度矢量
    2.4 位置表达形式之间的转换
    2.5 惯性导航机理
        2.5.1 导航参数的解算
        2.5.2 IMU量测模型
    2.6 GPS定位原理
        2.6.1 三边测量定位算法
        2.6.2 GPS的测量值
        2.6.3 GPS的差分定位
    2.7 滤波技术
        2.7.1 滤波模型
        2.7.2 扩展卡尔曼滤波
    2.8 传感器集成策略的分类
        2.8.1 按状态的选择分类
        2.8.2 基于状态误差的惯性导航
        2.8.3 全状态惯性导航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通用多传感器集成卡尔曼滤波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3.1 通用多传感器集成卡尔曼滤波算法
        3.1.1 系统模型
        3.1.2 通用多传感器集成卡尔曼滤波的建立
        3.1.3 量测模型
    3.2 通用多传感器集成策略的分析
        3.2.1 GMIS的特点与优势
        3.2.2 性能边界分析
    3.3 不同运动状态间的平滑过渡
        3.3.1 实现平稳过渡的实用机制
        3.3.2 基于“当前”统计Singer加速度模型的动力学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线性最优滤波的新模型与分析
    4.1 离散时间卡尔曼滤波
        4.1.1 离散型卡尔曼滤波的基本方程
        4.1.2 随机模型
        4.1.3 最小方差估计原理
        4.1.4 最小方差递推估计
    4.2 卡尔曼滤波的新构想
        4.2.1 卡尔曼滤波模型的建立
        4.2.2 递推估计
    4.3 卡尔曼滤波的质量分析
        4.3.1 单位权值方差估计
        4.3.2 后验方差分量估计
        4.3.3 卡尔曼滤波中的冗余贡献
        4.3.4 相邻状态估计值之间的相关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通用多传感器集成卡尔曼滤波的改进方差分量估计算法及综合试验
    5.1 后验方差估计算法的改进
        5.1.1 Helmert的简化算法
        5.1.2 改进的后验方差估计算法
    5.2 通用多传感器集成卡尔曼滤波的重新规划
        5.2.1 系统模型
        5.2.2 量测模型
        5.2.3 卡尔曼滤波方差分量估计
        5.2.4 基于后验方差估计的量测权重
        5.2.5 通用多传感器集成卡尔曼滤波的总结
    5.3 道路试验和结果
        5.3.1 对非传统集成机制的进一步认识
        5.3.2 IMU量测信息的权重比
        5.3.3 改进VCE算法的验证
        5.3.4 IMU系统误差估计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北斗+”模式下的合众思壮(论文提纲范文)

“北斗+”规模超3000亿
合众思壮的“北斗+”实践

(5)北斗产业创新发展,应用领域更加广泛——《2020年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发布(论文提纲范文)

年度发展现状
    1. 国内发展概况
    2. 北斗发展概况
    3. 市场发展概况
    4.区域和产业链发展概况
    5.形势与前景
三大应用市场现状
    1.行业市场保持平稳发展
    2.大众市场方兴未艾
    3. 特殊市场保持稳定增长
新兴应用发展
    1.北斗三号短报文应用有望成为北斗新兴市场
    2.北斗智慧铁路应用市场不断扩大
    3. 北斗智慧施工应用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6)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军事安全
        二、法律政策
        三、经济产业
        四、科学技术
        五、文化认知
        六、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概述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四节 论证框架与章节结构
第二章 概念界定
    第一节 航天的基础概念
        一、作为技术概念的航天
        二、航天科技
        三、航天系统和系统工程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概念和定义
        一、历史沿革
        二、定义范畴
        三、构成要素
        四、本质特性
    第三节 航天与国际关系理论
        一、航天与地缘政治理论
        二、航天与国际政治理论
        三、航天与外交理论
第三章 历史与现实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历史阶段
        一、第一个时段:1957 年-1975年
        二、第二个阶段:1975 年-1985年
        三、第三个阶段:1985 年-2000年
        四、第四个阶段:2000 年-至今
    第二节 太空竞赛与现实主义
        一、冷战早期50年代的航天外交
        二、冷战早期60年代的航天外交
        三、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三节 空间合作与相互依赖
        一、冷战中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二、自由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四节 冲突对抗与霸权稳定
        一、冷战后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二、新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五节 世界航天体系与依附
        一、发展中国家的航天计划
        二、世界体系中的航天外交
    第六节 商业航天与国家主义
        一、全球化与商业航天
        二、国家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七节 航天外交的核心要素
        一、科技是核心基础
        二、战略是根本动力
        三、资金是重要条件
第四章 理论框架
    第一节 理论范式
        一、航天经济的计划属性
        二、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
        三、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理论模型
        一、关键要素
        二、理论内核
        三、主要逻辑
    第三节 理论推论
        一、太空竞赛
        二、空间合作
    第四节 理论验证
        一、定量检验
        二、定性检测
    第五节 理论颠覆
        一、理论界限
        二、商业航天
        三、理论发展
第五章 理论分析
    第一节 总体态势分析
        一、综合分析
        二、分项分析
    第二节 主要国家分析
        一、美国的航天外交
        二、俄罗斯的航天外交
        三、欧洲的航天外交
        四、日本的航天外交
        五、印度的航天外交
    第三节 国际组织分析
        一、国际组织类型分析
        二、多边平台博弈策略
        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第六章 中国的航天外交
    第一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实践
        一、中国航天外交的基础
        二、中国航天外交的历史
    第二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
        一、大国博弈
        二、多边主导
        三、应用推广
    第三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政策建议
        一、坚持高举高打的战略定位
        二、改革管理体制和创新模式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
        一、航天外交的本质
        二、航天外交的启示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未来
        一、持续的竞争
        二、潜在的合作
    第三节 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7)安卓智能终端GNSS观测值分析和GNSS/PDR融合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2 基础理论
    2.1 GNSS定位原理
    2.2 行人航迹推算原理
    2.3 卡尔曼滤波
    2.4 常用坐标系和坐标系转换
    2.5 本章小结
3 Android手机的GNSS定位算法
    3.1 引言
    3.2 Android系统的API
    3.3 GNSS原始观测值的获取方法
    3.4 GNSS数据处理
    3.5 GNSS定位实验与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Android手机PDR算法的关键步骤
    4.1 引言
    4.2 数据采集
    4.3 脚步探测
    4.4 步长估计
    4.5 航向估计
    4.6 本章小结
5 GNSS和 PDR融合定位算法
    5.1 引言
    5.2 GNSS和 PDR融合定位算法
    5.3 应用程序整体结构
    5.4 定位实验与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室内人员自主定位定向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无线信号交汇的定位定向技术
        1.2.2 基于数据库的匹配定位技术
        1.2.3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航迹推算技术
        1.2.4 基于信息融合的组合定位定向技术
    1.3 发展动态与技术瓶颈分析
    1.4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1.4.1 指标优化问题
        1.4.2 质量控制问题
        1.4.3 融合滤波问题
        1.4.4 位姿校准问题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5.1 研究内容
        1.5.2 组织结构
第二章 MARG传感器的性能指标与优化
    2.1 引言
        2.1.1 加速度计
        2.1.2 陀螺仪
        2.1.3 磁传感器
    2.2 性能指标
        2.2.1 零偏
        2.2.2 比例因子
        2.2.3 交叉耦合
        2.2.4 随机噪声
        2.2.5 分辨力与分辨率
        2.2.6 其他指标
    2.3 多指标协同优化方法
        2.3.1 研究背景
        2.3.2 算法主流程和适用条件
        2.3.3 量程自适应估计
        2.3.4 采样频率/输出频率自适应估计
        2.3.5 数据融合
    2.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2.4.1 测试平台
        2.4.2 转台实验
    2.5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MARG传感器的时空配准与质量控制
    3.1 引言
    3.2 时空配准
        3.2.1 坐标体系
        3.2.2 坐标变换
        3.2.3 坐标变换误差分析
        3.2.4 MARG传感器误差模型
        3.2.5 拓扑型多MARG传感器的时空配准
    3.3 数据质量控制
        3.3.1 研究背景
        3.3.2 主要流程图
        3.3.3 数据故障建模
        3.3.4 启发式规则
        3.3.5 算法初始化与读取传感器数据和时间戳
        3.3.6 格式/时序故障的检测与隔离
        3.3.7 格式/时序故障的恢复
        3.3.8 值故障的检测、隔离与恢复
    3.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4.1 测试平台搭建
        3.4.2 数值仿真实验
        3.4.3 静态实验
        3.4.4 转台实验
        3.4.5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融合滤波与位姿校准
    4.1 引言
    4.2 圆锥运动与旋转矢量法
    4.3 广义可感知校准源的概念
    4.4 半解析定向方法
        4.4.1 解析定向方法
        4.4.2 走廊几何关系辅助航向估计
    4.5 自适应互补滤波方法
        4.5.1 加速度计对应的四元数估计
        4.5.2 磁力计对应的四元数估计
        4.5.3 陀螺仪对应的四元数估计
        4.5.4 融合四元数估计与位姿求解
        4.5.5 运动状态度量
        4.5.6 参数自适应调整
    4.6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6.1 半解析定向方法
        4.6.2 自适应互补滤波方法
        4.6.3 分析与讨论
    4.7 小结
第五章 室内磁地图的快速建模与匹配定位方法
    5.1 引言
    5.2 约束型航迹推算方法
    5.3 基于蛇形航迹推算的IMM快速建模方法
        5.3.1 定位区域设定
        5.3.2 参考坐标系建立
        5.3.3 MARG模块的佩戴或安装
        5.3.4 数据采集
        5.3.5 姿态矩阵计算
        5.3.6 位置戳计算
        5.3.7 磁数据投影到参考坐标系
        5.3.8 磁指纹与位置戳关联
    5.4 基于IMM的聚焦式匹配定位方法
        5.4.1 基于EDC的粗匹配定位
        5.4.2 IIM细化LIMM
        5.4.3 MMFF匹配定位
    5.5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5.5.1 IMM快速建模方法
        5.5.2 基于IMM的匹配定位方法
        5.5.3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室内定位定向技术的测试与评估
    6.1 引言
    6.2 室内定位的参考坐标系
    6.3 性能指标
        6.3.1 评估点选择与测绘
        6.3.2 精度指标
        6.3.3 相对精度
        6.3.4 可信度
        6.3.5 鲁棒性
        6.3.6 启动时间
        6.3.7 时延
        6.3.8 其他
    6.4 测试场景
        6.4.1 建筑类型
        6.4.2 移动模式
        6.4.3 预设轨迹
    6.5 综合评估
        6.5.1 精度评估
        6.5.2 边界评估
        6.5.3 多因素评估
    6.6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基本情况
    2.教育背景
    3.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1 发表学术论文
        3.2 申请(授权)专利
        3.3 参与科研项目及获奖

(9)插秧作业单目视觉导航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写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意义
    1.2 视觉导航方法研究进展
    1.3 导航参数融合与导航控制方法简介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导航系统搭建
    2.1 视觉定位系统
        2.1.1 视觉定位原理
        2.1.2 视觉传感器选型
    2.2 卫星定位系统
        2.2.1 RTK卫星定位原理
        2.2.2 卫星定位系统选型
    2.3 导航控制模块
    2.4 导航移动平台
        2.4.1 导航行走机构
        2.4.2 自动转向机构
        2.4.3 电机控制单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视觉定位信息获取
    3.1 逆投影变换
    3.2 秧苗导航线定位点提取
        3.2.1 RGB灰度变换
        3.2.2 阈值图像分割
        3.2.3 中心点选取
    3.3 边界导航线定位点提取
        3.3.1 大津法图像分割
        3.3.2 轮廓提取
    3.4 导航线拟合
    3.5 导航参数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参数融合与导航控制
    4.1 GNSS信息提取
        4.1.1 GNSS数据格式
        4.1.2 高斯投影坐标
    4.2 卡尔曼滤波融合
        4.2.1 原始公式
        4.2.2 视觉状态转移矩阵
        4.2.3 GNSS状态量获取
    4.3 纯追踪算法
        4.3.1 二轮车模型
        4.3.2 纯追踪算法
    4.4 电机控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与验证
    5.1 导航策略程序模拟
    5.2 视觉定位精度实验与分析
        5.2.1 实验原理
        5.2.2 实验器材与步骤
        5.2.3 实验结果
    5.3 导航实验准备
        5.3.1 实验器材
        5.3.2 硬件和软件准备
        5.3.3 导航软件
    5.4 路面导航实验
        5.4.1 实验过程
        5.4.2 实验结果
        5.4.3 小结
    5.5 田间导航实验
        5.5.1 实验过程
        5.5.2 实验结果
        5.5.3 小结
    5.6 边界导航实验
        5.6.1 实验过程
        5.6.2 实验结果
        5.6.3 小结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凯立德公司互联网时代转型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战略管理
        1.2.2 转型战略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2.1.1 企业战略系统
        2.1.2 战略管理过程
    2.2 战略转型理论概述
        2.2.1 战略转型理论
        2.2.2 战略转型类型
        2.2.3 战略转型意义
        2.2.4 战略转型动因
    2.3 战略管理常用工具
第三章 凯立德现有战略及转型动因分析
    3.1 凯立德概况
    3.2 凯立德现有战略分析
        3.2.1 凯立德战略现状
        3.2.2 凯立德战略困局
    3.3 凯立德转型动因分析
第四章 凯立德转型战略环境分析
    4.1 凯立德外部环境分析
        4.1.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4.1.2 行业与市场环境分析
        4.1.3 外部关键影响因素
    4.2 凯立德内部环境分析
        4.2.1 财务能力分析
        4.2.2 营销服务状况分析
        4.2.3 资源与能力分析
        4.2.4 企业文化分析
        4.2.5 内部关键影响因素
    4.3 凯立德转型战略信息输入与匹配
        4.3.1 外部评价矩阵
        4.3.2 内部评价矩阵
        4.3.3 SWOT矩阵
        4.3.4 波士顿矩阵
第五章 凯立德战略转型方案
    5.1 凯立德转型战略目标体系
        5.1.1 愿景和使命
        5.1.2 战略目标
    5.2 凯立德转型战略选择关键影响因素
    5.3 凯立德转型战略选择
        5.3.1 总体战略
        5.3.2 竞争战略
        5.3.3 职能战略
第六章 凯立德转型战略方案实施
    6.1 凯立德转型战略实施原则
    6.2 凯立德转型战略实施保障
        6.2.1 寻找战略合作伙伴
        6.2.2 重组组织架构
        6.2.3 整合营销网络
        6.2.4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6.2.5 加强文化建设
    6.3 凯立德转型战略实施风险控制
        6.3.1 转型战略实施前风险防范
        6.3.2 转型战略实施过程风险防范
        6.3.3 转型战略实施后风险防范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凯立德员工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B 凯立德高管团队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C 凯立德外部因素评价表
附录D 凯立德内部因素评价表
附录E 凯立德竞争战略评价表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卫星导航市场方兴未艾(论文参考文献)

  • [1]天地融合低轨卫星物联网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D]. 曲至诚.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2]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科技外交[J]. 孙德刚,武桐雨. 西亚非洲, 2020(06)
  • [3]基于低成本IMU的通用多传感器集成动态定位关键技术研究[D]. 朱明红.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02)
  • [4]“北斗+”模式下的合众思壮[J]. 左秦. 经理人, 2020(07)
  • [5]北斗产业创新发展,应用领域更加广泛——《2020年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发布[J]. 曲向芳. 卫星应用, 2020(06)
  • [6]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D]. 蔺陆洲. 外交学院, 2020(08)
  • [7]安卓智能终端GNSS观测值分析和GNSS/PDR融合算法研究[D]. 张书维.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8]室内人员自主定位定向方法研究[D]. 刘公绪.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9]插秧作业单目视觉导航系统研究[D]. 陈海. 浙江大学, 2020
  • [10]凯立德公司互联网时代转型战略研究[D]. 陈丽. 兰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卫星导航市场方兴未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