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溶性氨基丙烯酸漆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吴金平[1](2020)在《纳米SiO2/氨基—丙烯酸烤漆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性氨基-丙烯酸烤漆作为一种环保涂料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例如农用机、电动车、自行车以及防盗门等轻工机械。但是目前水性氨基-丙烯酸烤漆仍存在附着力、硬度以及耐候等性能上的不足。本文制备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并掺入氨基-丙烯酸烤漆乳液中,研究了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粒径和掺入浓度对氨基-丙烯酸烤漆性能的影响,寻求提高氨基-丙烯酸烤漆性能的最优方案。具体内容如下:利用半间歇式溶胶凝胶法制备二氧化硅纳米粒子,通过改变投料方式、正硅酸四乙酯(TEOS)和无水乙醇的体积等因素,探索合成平均粒径在120-150 nm范围内纳米粒子的最大化量产条件。首先,在不定点投料方式条件下,TEOS的体积由10m L上升到20m L时,所制备粒子的平均粒径仍维持在120-150 nm范围内,且形貌良好,产率在97%以上。其次,在TEOS体积20m L的基础上,探索制备120-150 nm范围SiO2纳米粒子的最小醇/水体积比。结果表明,获得单位质量该粒径粒子所需乙醇溶剂减少了约62.5%。在氨基-丙烯酸树脂烤漆的合成过程中,加入不同粒径、不同重量百分比的SiO2纳米粒子溶胶,制备纳米SiO2/氨基-丙烯酸树脂烤漆,对其光泽度、粘度、附着力、硬度、接触角、耐盐雾等性能进行表征和测试。结果显示,随着粒子浓度的增加,复合烤漆乳液的粘度增大,光泽度逐渐下降,漆膜接触角在57°-73°之间,附着力先增加后减小(最高可达6.02 MPa),铅笔硬度先增高后下降(2H到4H)。耐盐雾性能在掺入粒子的重量百分比为1.0 wt%和1.3 wt%条件下最优。另外,TGA图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图分析表明SiO2的加入未降低原始漆膜的热稳定性,且可以有效提高氨基-丙烯酸树脂烤漆漆膜的耐老化性能。本论文共有图26幅,表9个,参考文献100篇。
王吉江[2](2020)在《高性能水性实色氨基烤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本文从制备了一种高性能水性实色氨基烤漆,在满足应用的需求下,分别从水性实色氨基烤漆和水性银色氨基烤漆的两个方面,从配方角度分析了配方组成对漆膜性能的影响,论文整体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针对于无效应颜料的水性实色氨基烤漆配方体系,分别对羟基丙烯酸分散体与氨基树脂进行筛选并优化了两者的比例,同时研究了配方中颜料体积浓度和比体积浓度这两个参数对漆膜性能的影响,并优化出配方体系最佳的颜料体积浓度和比体积浓度。研究了水性丙烯酸氨基烤漆配方体系的润湿分散剂,消泡剂,流表面助剂,流变助剂和助溶剂对漆膜性能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筛选与优化。通过对配方体系的各类影响因素,制备了一种高性能的水性实色氨基烤漆。实验结果表明:当选用羟基含量为4.5%的羟基丙烯酸分散体为基体树脂,搭配CYMEL325/CYMEL303(1/2)组合交联剂,且两者的质量比为8/1;同时,设定配方的颜料体积浓度为0.08,且比体积浓度为0.13时,制备的漆膜综合性能较好。配方中的助剂使用DISPERBYK-190/DISPERBYK-2010(1/1)组合型润湿分散剂,BYK-015/BYK-024(1/1)组合型消泡剂,BYK-3455/BYKETOL-AQ(1/1)组合型表面助剂和RHEOLATE 299流变助剂,可以提高漆膜的外观装饰性和施工性。针对于高温烘烤体系,选用了复合助溶剂BCS/DCAC(1/1)作为体系的助溶剂。控制稀释比例为10-15%,施工固含为43~44%,施工黏度为30~35s时制备的漆膜外观装饰性较好。通过对配方各组成进行筛选优化后,漆膜的各项性能指标均均能达到行标,可广泛应用于五金,家电仪表等领域。第二部分针对于有效应颜料的水性银色氨基烤漆配方体系,根据目前水性配方体系中的铝粉定向困难以及定向助剂价格高的问题,配方中使用了价格较低,具有自增稠的效应的羟基丙烯酸乳液;研究p H调节剂和助溶剂对树脂流变性的影响,同时对铝粉和润湿分散剂进行了筛选,制备了一种高性能的水性银色氨基烤漆。结果表明:羟基丙烯酸乳液与羟基丙烯酸分散搭配使用,并且使用2%中和剂和10%BCS/DCA(1/1),体系的触变性较好,并且使用6μm的铝粉和酸值较低的润湿分散剂,制备的水性银色氨基烤漆体系稳定,漆膜外观的闪烁性与随角异色效应较为明显。通过该工艺,可以有效降低目前使用定向助剂的配方成本,并且提高漆膜的外观装饰性。
况泽民[3](2016)在《两步法甲醚化氨基树脂的合成、表征及涂膜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甲醚化氨基树脂为交联剂制备的水性烤漆在涂料行业中具有广泛应用,这类氨基树脂稳定性好、交联固化性能优异,但长期以来国内醚化氨基树脂产品大多依赖进口,自主品牌市场上占有率低,且其产品无法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性能。基于上述背景,本课题重点研究两步法甲醚化氨基树脂的合成,实验主要内容包括:甲醚化氨基树脂的合成及表征;氨基丙烯酸烤漆涂膜性能研究。两步法甲醚化氨基树脂的合成工艺中,第一步:以三聚氰胺、甲醛为原料经羟甲基化过程制备羟甲基三聚氰胺;第二步:以羟甲基三聚氰胺经甲醇醚化改性制备甲醚化氨基树脂。重点探究实验优化条件,并根据不同合成条件制备的甲醚化氨基树脂,对其进行核磁、红外和凝胶渗透色谱分析表征,并与丙烯酸树脂交联做进一步的涂膜性能测试,重点研究了氨基树脂与丙烯酸树脂的交联比例、固化温度和固化时间对涂膜性能的影响。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以下结果:(1)甲醚化氨基树脂优化合成条件为:三聚氰胺、甲醛摩尔比为1:5.5,羟甲基三聚氰胺与甲醇摩尔比为1:6.5,羟甲基化阶段的催化剂和醚化阶段的酸性调节剂分别为饱和碳酸钠溶液和盐酸溶液,pH最佳值为8.5和4.0。两步反应中,羟甲基化阶段反应温度为45℃,反应时间为澄清后计时25min;甲醚化反应温度为50℃,醚化终点通过滴定法测定容忍度确定。根据该优化条件下合成甲醚化氨基树脂,游离甲醛含量≤0.5%(wt),固体份含量≥85%(wt),粘度值范围为2600mPa.s5000mPa.s,贮存时间>180d。产品经核磁氢谱、红外谱图和凝胶色谱图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树脂含有羟甲基、亚氨基、甲氧基等特征官能团,树脂的平均分子量在370左右,主要由单聚体和二聚体组成。(2)涂膜性能测试;采用水溶性氨基树脂与水性丙烯酸树脂的固体份质量配比为1:3,样件的涂膜固化温度为130℃固化时间30min。涂膜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根据本实验优化条件制备的甲醚化氨基树脂,能有效提高涂膜的交联固化性且改善涂膜的脆性。此外,对甲苯磺酸催化剂可以提高涂膜的硬度和耐冲击性,涂膜整体性能指标较好,尤其是具有优良的附着力、硬度和耐腐蚀性能。相比于一步法,两步法工艺中的甲醛可以选用普通甲醛代替多聚甲醛,同时,废液中剩余的甲醛和甲醇可继续回收利用;羟甲基三聚氰胺和甲醚化氨基树脂作为三聚氰胺下游市场化产品,根据市场对产品需求量不同可调节二者的生产转换。两步法相比于一步法也更适合国内醚化氨基树脂生产企业的发展要求。
江龙[4](2016)在《左氧氟羧酸合成新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左氧氟沙星因其确切的临床疗效和轻微的副作用,上市20多年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依然“宝刀未老”。我国是左氧氟沙星原料药出口大国,无论是环保政策的要求,还是为了控制成本,对左氧氟沙星原料药制备工艺的研究依然“如火如荼”。本文在对左氧氟沙星合成路线全面综述的基础上,设计并研究了左氧氟沙星关键中间体左氧氟羧酸的合成新工艺。新工艺目前尚无文献报道,创新性地提出用N,N-二甲氨基丙烯酸甲酯代替N,N-二甲氨基丙烯酸乙酯,避免制备N,N-二甲氨基丙烯酸乙酯过程中使用的不稳定且制备困难的乙醇钠。本文还研究了用一氧化碳插羰法制备N,N-二甲氨基丙烯酸甲酯的合成工艺,以甲醇钠作催化剂,成功制备了纯度99%以上的N,N-二甲氨基丙烯酸甲酯。只要控制好一氧化碳的使用和贮存,该工艺不失为一条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的合成路线。关键起始原料N,N-二甲氨基丙烯酸乙酯的替换,对新工艺的反应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显然甲酯在环合过程中更易发生水解,使得反应杂质变多。本文研究发现以碳酸钾作碱,130℃下的环合反应收率可达85.6%,纯度可达99.4%。对于新工艺的各步反应建立了适当的HPLC检测条件,并对反应中间体和最终产物左氧氟羧酸进行了结构确证。
夏中高[5](2013)在《新型水性金属防腐蚀涂料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性金属防腐蚀涂料是一类仍在完善发展中的环保性涂料,在许多领域已得到应用,近些年对水性金属防腐蚀涂料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除了单纯的具有防腐蚀性能之外,许多领域还需要具备导静电的性能,这就对水性金属防腐蚀涂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工作研究制备了性能优异的水性金属防腐蚀烘烤涂料以及室温固化水性防腐导静电涂料,并对涂料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1、以水性环氧改性丙烯酸树脂为成膜物质(A组分),通过对氨基树脂种类(B组分)、B的配比、催化剂的种类及用量、以及防腐蚀颜填料进行对比试验,采用红外光谱、吸水率测试、交联度测试、耐丙酮性测试、力学机械性能测试以及耐腐蚀介质性能测试等多种手段对涂层的防腐蚀性能以及机械力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氨基树脂酯采用RS717,催化剂选用封闭型磺酸磷胺2050W,防腐蚀填料选用磷酸锌,并且A、B配比为2.5:1,催化剂用量为0.5%时,所制备的涂料可以在120℃下快速固化,涂层平整光滑,防腐蚀性能优异。2、对水性金属防腐导静电涂料的成膜物质、导电填料的种类及含量、碳纳米管的纯化改性、碳纳米管的用量、碳纳米管与导电填料的复合等因素进行对比研究,制备了水性防腐导静电涂料,并通过红外光谱、扫面电镜(SEM)、偏光显微镜、表面电阻率测试、力学机械性能测试、耐介质性能测试等测试手段对涂层性能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5%氢氟酸和5%的硝酸的混合酸纯化法可以可以改善碳纳米管的表面特征,并且可以在碳纳米管上引入更多的活性基团-OH,用BYK0154对纯化的碳纳米管进行改性可以改善碳纳米管在涂料中的分散性。当纯化改性的碳纳米管含量为0.2%,导电硫酸钡的含量为19.8%时,水性金属防腐导静电涂料的表面电阻率在106Ω的数量级上,并且耐5%H2SO4液性可达到15d以上,耐3%NaCl溶液可达15d,耐5%NaOH溶液可达30d以上。3、采用种子乳液的方法制备磷酸酯改性的环氧改性丙烯酸酯(EPA)胶乳,然后以EPA胶乳上的磷酸酯为酸掺杂功能基团,进行聚苯胺的合成,进而制得聚苯胺含量不同的PANI-EPA的胶乳,解决了聚苯胺在涂料中分散不均匀的问题,并用此胶乳制备了水性聚苯胺防腐导静电涂料。通过示差扫描量热仪(DSC)、表面电阻率测试、开路电位(OCP)测试、力学机械性能测试、耐介质性能测试、吸水率测试等测试手段对涂层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聚苯胺的含量为2%时,涂层的表面电阻率最小可达106Ω的数量级,并且耐介质性能最为优异。
洪婷[6](2013)在《耐高温水性金属闪光烘烤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制备了一种兼具高装饰性和耐高温效果的水性金属闪光烘烤涂料,对影响涂料性能的多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论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水性羟基树脂和氨基树脂固化剂进行筛选及配比,选用合适的颜/料及助剂,制备了一种耐高温水性氨基烘烤涂料。研究了不同成膜树脂、不同固化剂及添加比例、不同闪光颜料种类及用量、助剂以及生产施工条件对水性氨基烘烤涂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光泽度、耐高温性能以及交联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水性羟基丙烯酸改性聚酯树脂为成膜树脂,玻璃化转变温度在-19.6℃左右,漆膜的耐冲击强度为50kg·cm,柔韧性<1mm;以全甲氧基化氨基树脂CYMEL303为交联剂,与成膜树脂的添加比例为1:8时,基团反应完全,漆膜的综合性能优异,硬度可达4H,耐水、耐溶剂、耐盐雾、耐湿热性能佳;以400目红棕色珠光粉为闪光颜料,添加量为3%,并配合1%改性纤维素酯类定向排列剂,可获得良好的装饰效果和耐高温黄变性能;干膜厚度在1525μm之间,烘烤温度设为155℃,烘烤时间为2025min时,能获得表观效果佳和交联度高的漆膜,节约资源和能耗。第二部分针对水性闪光烘烤漆在生产、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弊病,系统的分析了漆膜出现颗粒、发花、“痱子”、缩孔、气泡等弊病的影响因素,并从配方设计以及工艺出发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措施。实验结果表明:合适的分散剂、定向排列剂种类及用量和施工工艺及设备有助于减少甚至避免漆膜表面颗粒引起的粗糙不平;合理控制喷漆房环境温度和湿度,并结合适宜的喷涂工艺和烘烤工艺,能有效减少甚至避免发花现象;喷涂黏度控制在1525s,并配合10%乙二醇单丁醚作为助溶剂,“痱子”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合适的粘度、漆膜厚度,合理控制消泡剂和流平剂的添加量,可减少甚至消除漆膜缩孔;利用水和醇类制成共沸液作为分散介质,控制水分的挥发速度,再结合适宜的消泡剂和润湿剂,能大大减少甚至消除漆膜的气泡问题。
王鹏跃[7](2012)在《水溶性丙烯酸树脂硅钢片漆的制备与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和对挥发性有机物(VOC)排放量的限制越来越严格,对水溶性树脂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水性丙烯酸树脂因其具有优良的光、热和化学稳定性、耐候性、耐化学药品等性能而得以发展。本文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为主要单体,在过氧类引发剂的作用下,通过自由基聚合机理合成丙烯酸树脂。通过中和剂中和使树脂具有水溶性。通过实验,确定以正丁醇为合成丙烯酸树脂的溶剂,采用半连续滴加方式滴加单体合成丙烯酸树脂,反应温度为回流温度,引发剂用量为BPO:DCP=7:1,占单体总量的4wt%,单体配比为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AA):苯乙烯(SM):丙烯酸丁酯(BA)=4:5:8:5,中和剂用量为树脂量的12.5wt%,通过加入固化剂和助溶剂,配制固含量为40%的水溶性丙烯酸酯硅钢片漆,漆液为淡黄色透明均一液体,漆膜硬度可达到8H,附着力等级为1,韧性等级为1,漆膜耐水性合格。通过引入羟基树脂和AMPS(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对树脂进行改性。实验证明,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引入可提高树脂的水溶性减少中和剂的用量,提高漆膜性能,最终硬度可达9H。同时探讨了AMPS的加入方式对树脂以及最终漆膜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采用交替滴加的方式,可以使最终树脂的水溶性和漆膜性能相对较好,AMPS的引入可使树脂不用中和就具有较好的水溶性,但是最终的漆膜性能不好,硬度最高只有6-7H。
曾艳艳[8](2011)在《用印钞废水制备乳胶漆及水性氨基烤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主要是回收利用印钞擦版废水为原料制备两种水性涂料,一种为建筑用乳胶漆,一种为工业用丙烯酸氨基烤漆。首先,以印钞擦版废水为原料,将硅溶胶拼入苯丙乳液中作为主要成膜物,通过单因素实验讨论研究了水性内墙乳胶漆的较佳配方。其配方(均为质量分数)如下:苯丙乳液18%,硅溶胶12%,印钞废水30%,钛白粉14%,填料24%,SD-505成膜助剂0.5%,SD-202消泡剂0.3%,5040分散剂0.2%,SD-200水性润湿剂0.1%,防冻剂0.5%,TT-935流平增稠剂0.3%,LXE杀菌剂0.1%。其次,按照实验所得较优配方,将以印钞擦版废水及去离子水为原料制备的水性内墙乳胶漆与同类市售产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自制的产品在外观、附着力、耐碱性等方面与市售同类产品相当,且硬度更好。由于本配方中废水本身为碱性,可适量调节涂料的pH值,而不需要特别的加易挥发性的pH调节剂,因而VOC的含量大大降低,保护了环境,符合国家环保的政策。第三,本文再以印钞擦版废水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并采用红外光谱和DSC法初步研究讨论了水性丙烯酸氨基烤漆的较佳配方及固化条件。较优配方(均为质量分数)为:T19水性硅丙树脂30%,氨基树脂4.5%,印钞废水30%,钛白粉21%,助溶剂6%,消泡剂0.3%,5040分散剂0.4%,流平剂0.2%及适量的水;涂膜较佳的固化条件为150℃,30min。另外,根据已制备的水性丙烯酸氨基烤漆,本实验也初步讨论了黑色水性丙烯酸氨基烤漆的配方。第四,讨论了金属底材处理工艺对涂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用碱洗和酸液洗能完全除尽底材表面的污物,增强底材的附着力;用酸洗和砂纸打磨能增加金属表面的粗糙度,提高附着力。所以,为了进一步增强涂层附着力,最终确定先将金属底材用砂纸打磨,再放入酸液中浸泡的方法。最后,初步估算了烤漆的成本,并对比分析了三种不同方法处理印钞废水的经济性。结果表明,直接回用印钞废水制备涂料的方法,回避了处理印钞废水的难题,省去了治理费用与超标排污费,避免了焚烧废油墨渣的二次污染,且将其资源化利用,降低了涂料的生产成本,具有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贺亮洪[9](2011)在《水性含氟丙烯酸氨基烤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含氟丙烯酸酯乳液不仅保持了丙烯酸酯乳液原有的优点,还具有含氟聚合物耐热、耐化学品性、耐溶剂及疏水、疏油等特性,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在织物、纸张、皮革以及建筑涂料等领域。近年来,随着人们资源和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开发环境友好型的水性含氟涂料具有更现实的经济和社会意义。本文以丙烯酸全氟烷基酯(ZonylTM)、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等丙烯酸酯单体为原料,分别采用核壳乳液聚合法和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氟改性羟基丙烯酸乳液,并将合成的乳液与氨基树脂复配制得水性含氟丙烯酸氨基烤漆,对影响聚合反应过程及漆膜性能的各因素进行了研究讨论,主要的研究和结论如下:1.以丙烯酸全氟烷基酯(ZonylTM)为功能单体,阴离子、非离子乳化剂为复合乳化剂,采用预乳化半连续核壳乳液聚合法合成了氟改性羟基丙烯酸乳液,并将合成的乳液与氨基树脂制得性能优异的丙烯酸氨基清漆。系统地研究了氟单体、交联单体、丙烯酸含量及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配比等因素对乳液聚合及涂膜性能的影响;讨论了氨基树脂的选择、氨基树脂的含量对漆膜性能的影响,对影响清漆的混溶性及贮存稳定性的各因素也进行了讨论。结果发现:选择氨基树脂M2,氨基树脂用量为羟基丙烯酸乳液质量的10%配制丙烯酸氨基清漆,该漆不仅性能优异而且具有良好的贮存稳定性;在烘烤温度为130℃,固化25min得到的漆膜具有很好的机械性能、耐水和耐化学品性。此外,涂膜对水的接触角、热重(TGA)及红外光谱(FTIR)表征结果表明,Zonyl TM有效参与了共聚反应,提高了涂膜的耐水性、耐热性及耐化学品性。2.以丙烯酸全氟烷基酯(Zony1TM)为功能单体,烯丙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10)醚硫酸铵(DNS-86)为反应性乳化剂,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合成了氟改性羟基丙烯酸无皂乳液。讨论了反应型乳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通过对比普通乳液聚合和无皂乳液聚合两种方式制得的乳液的性能发现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得到的乳液其耐水性及耐电解质性能更佳。用动态光散射(DLS)分析、红外光谱(FTIR)及接触角分析对乳液及漆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反应性乳化剂与Zonyl TM有效参与了共聚反应。含氟单体和反应性乳化剂的引入提高了乳胶膜的耐水、耐电解质稳定性以及光泽度,且使涂层具有较低的表面能。
韩仁璐[10](2010)在《装饰卷材用水性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综述了人造板表面装饰用预油漆纸及水性涂料的发展概况,分析了国内外氨基-丙烯酸涂料水性化技术的研究及发展趋势。溶剂型涂料以有机溶剂作为分散介质,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和能源。水性涂料以水作为分散介质,可大大降低VOC含量,又节约成本。预油漆纸作为一种纸质装饰卷材,按照其生产工艺的特点,其表面涂饰的涂料要求在短时间内快速固化,以形成连续、光滑、尤其是理化性能优良的涂膜。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原料的选择,配方设计,涂料制作工艺及涂料的固化性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研究,以制作性能良好的预油漆纸用水性涂料。主体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设计配方。制备水性涂料之前先研究各组分对涂料性能的影响,详细分析各组分的作用机理。根据机理分别选择最适合预油漆纸用水性涂料的类型及各种原料,对水性涂料的配方进行优化设计。另外,考虑到环保的要求,选取不对环境造成危害和VOC释放尽可能少的产品。二、研究各组分对水性涂料性能的影响。首先,探讨了预油漆纸用水性涂料成膜物质的类型,结果发现:采用低醚化度氨基树脂和含适当羟基的苯丙乳液作为成膜物质,涂料能在预定的温度下快速固化,成膜效果最好。其次,研究了配方中氨基与丙烯酸质量比及烘烤温度对涂料性能的影响。最后,为了赋予涂料及固化后漆膜一些特殊的性能,使之达到功能化的要求,还要在涂料中加入一些助剂。为了兼顾各组分之间的影响,对每类助剂选取一系列加入进行对比实验,找到使漆膜性能达到最佳的组合及用量。通过以上实验分析,确定了预油漆纸用水性涂料的最佳配方。根据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和指标对涂料性能及固化后漆膜耐干热性、耐湿热性、铅笔硬度和耐液性等进行测试,结果都符合要求,尤其是有毒物质的释放远远低于国家标准要求范围。三、对预油漆纸用水性涂料的固化反应研究。在这一部分,研究了固化前后水性氨基-丙烯酸涂料的固化特征,通过对样品的FTIR谱分析,半定量地研究了固化反应前后不同基团含量的变化情况,分析了涂料发生固化反应的原理及能够快速固化的原因。DSC研究了涂料发生固化反应的温度范围,进一步验证了预油漆纸用水性氨基-丙烯酸涂料能够在本实验设定的温度范围内快速固化。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对人造板饰面材料及水性涂料的进一步理论开发和实际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二、水溶性氨基丙烯酸漆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溶性氨基丙烯酸漆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纳米SiO2/氨基—丙烯酸烤漆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前言 |
1.2 丙烯酸树脂概述 |
1.3 水性氨基-丙烯酸树脂烤漆的研究进展 |
1.4 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在水性涂料中的应用 |
1.5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2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2.2 实验路线与分析方法 |
2.3 性能测试方法 |
3 单分散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实验条件优化 |
3.1 前言 |
3.2 溶胶凝胶法制备二氧化硅纳米粒子 |
3.3 不同因素对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粒径、分散度以及量产方面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纳米SiO_2/氨基-丙烯酸烤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纳米SiO_2/氨基-丙烯酸烤漆的制备 |
4.3 纳米SiO_2/氨基-丙烯酸树脂烤漆的性能测试与表征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高性能水性实色氨基烤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氨基烤漆 |
1.1.1 氨基烤漆的水性化 |
1.1.2 氨基烤漆固化机理 |
1.1.3 氨基树脂的研究进展 |
1.1.3.1 氨基树脂的发展历史 |
1.1.3.2 氨基树脂的种类与特点 |
1.2 丙烯酸-氨基烤漆的研究进展 |
1.3 水性丙烯酸分散体氨基烤漆的研究进展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
第2章 高性能水性实色氨基烤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水性实色丙烯酸氨基烤漆的制备 |
2.2.3.1 实验测试配方 |
2.2.3.2 制备工艺 |
2.2.4 实验测试与表征 |
2.2.4.1 液体与施工性测试 |
2.2.4.2 漆膜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成膜树脂与氨基树脂的选择 |
2.3.1.1 羟基丙烯酸分散体的选择 |
2.3.1.2 氨基树脂的选择 |
2.3.1.3 主树脂与氨基树脂比例的选择 |
2.3.2 颜料体积浓度(PVC)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2.3.3 润湿分散剂的选择 |
2.3.4 消泡剂的选择 |
2.3.5 表面助剂的选择 |
2.3.6 助溶剂的选择 |
2.3.6.1 助溶剂对涂料稳定性的影响 |
2.3.6.2 助溶剂对漆膜干燥速度的影响 |
2.2.6.3 助溶剂对漆膜光泽的影响 |
2.2.6.4 助溶剂的用量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2.2.6.5 助溶剂的用量对流变性能的影响 |
2.3.7 流变助剂的选择 |
2.3.8 施工黏度对漆膜的影响 |
2.4 涂料性能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性银色氨基烤漆的制备与性能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水性实色氨基烤漆的制备 |
3.2.4 实验测试与表征 |
3.2.4.1 液体和施工性能测试 |
3.2.4.2 漆膜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成膜树脂的选择 |
3.3.2 pH调节剂对树脂流变性的影响 |
3.3.3 助溶剂对树脂流变性的影响 |
3.3.4 铝颜料的选择 |
3.3.4.1 铝颜料的粒径大小对漆膜外观的影响 |
3.3.4.2 铝颜料的用量对装饰性的影响 |
3.3.5 润湿分散剂的选择 |
3.4 漆膜综合性能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3)两步法甲醚化氨基树脂的合成、表征及涂膜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氨基树脂发展简介 |
1.2 醚化氨基树脂合成 |
1.2.1 醚化氨基树脂 |
1.2.3 甲醚化氨基树脂合成工艺 |
1.2.4 甲醚化氨基树脂自聚合 |
1.2.5 醚化氨基树脂中甲醛含量 |
1.3 甲醚化氨基树脂性能 |
1.3.1 醚化氨基树脂水溶性 |
1.3.2 醚化氨基树脂交联性能 |
1.3.3 醚化氨基树脂固化性能 |
1.3.4 醚化氨基树脂储存稳定性 |
1.4 醚化氨基树脂工业应用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羟甲基三聚氰胺合成及工艺条件探讨 |
2.1 主要原料与测试仪器 |
2.1.1 主要原料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原理 |
2.2.2 羟甲基三聚氰胺合成步骤 |
2.3 指标检测 |
2.3.1 羟甲基含量测定 |
2.3.2 游离甲醛含量测定 |
2.3.3 固含量测定 |
2.3.4 粘度的测试 |
2.4 羟甲基化条件探讨 |
2.4.1 三聚氰胺/甲醛配比确定 |
2.4.2 羟甲基化阶段pH调节剂(催化剂)确定 |
2.4.3 羟基化pH值确定 |
2.4.4 羟甲基化温度确定 |
2.4.5 羟甲基化时间确定 |
2.5 本章小结 |
3 甲醚化氨基树脂合成及表征 |
3.1 实验方法 |
3.1.1 实验原理 |
3.1.2 甲醚化氨基树脂合成步骤 |
3.2 指标检测 |
3.2.1 200号溶剂汽油测定醚化度 |
3.2.2 水溶性测试 |
3.2.3 1H-NMR |
3.2.4 傅里叶红外光谱 |
3.2.5 凝胶色谱分析 |
3.3 醚化过程工艺条件探讨 |
3.3.1 甲醇与四羟甲基三聚氰胺物料配比 |
3.3.2 醚化温度对树脂性能影响 |
3.3.3 反应时间对树脂性能影响(溶解后的保温时间) |
3.3.4 pH值对醚化影响 |
3.3.5 pH值对产品贮存稳定性影响 |
3.3.6 甲醛清除工艺对树脂性能影响 |
3.3.7 减压蒸馏对树脂性能影响 |
3.4 甲醚化氨基树脂的图谱表征 |
3.4.1 1NMR分析 |
3.4.2 红外光谱分析 |
3.4.3 GPC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氨基丙烯酸涂膜制备及性能测试 |
4.1 实验方法 |
4.1.1 原料试剂 |
4.1.2 清漆配方 |
4.1.3 清漆配制 |
4.2 涂膜性能测试方法 |
4.2.1 涂膜干燥时间确定 |
4.2.2 涂膜厚度 |
4.2.3 附着力 |
4.2.4 冲击性测试 |
4.2.5 耐腐蚀性测试 |
4.2.6 硬度测试 |
4.2.7 柔韧度测试 |
4.3 涂膜性能测定结果及讨论 |
4.3.1 氨基树脂固化交联剂选择 |
4.3.2 固化剂用量对漆膜性能影响 |
4.3.3 烘烤温度和干燥时间对漆膜性能影响 |
4.3.4 催化剂对漆膜性能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成果 |
(4)左氧氟羧酸合成新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简表(Abbreviations) |
第一章 前言 |
1.1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研究进展 |
1.1.1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发展历程 |
1.1.2 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
1.1.3 喹诺酮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
1.2 左氧氟沙星的简介 |
1.2.1 左氧氟沙星的概述 |
1.2.2 左氧氟沙星的药理特性 |
1.2.3 左氧氟沙星的市场情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左氧氟沙星全合成路线综述 |
2.1.1 化学拆分法 |
2.1.2 立体选择性合成法 |
2.2 N,N-二甲氨基丙烯酸乙酯的合成路线综述 |
2.2.1 亚胺络合路线 |
2.2.2 丙炔酸乙酯路线 |
2.2.3 羟醛缩合路线 |
2.2.4 Gold’s试剂路线 |
2.2.5 一氧化碳路线 |
2.3 论文选题及主要研究工作 |
2.3.1 论文选题 |
2.3.2 论文的研究工作 |
第三章 左氧氟羧酸合成新工艺研究 |
3.1 N,N-二甲氨基丙烯酸甲酯合成工艺研究 |
3.1.1 主要药品与仪器 |
3.1.2 实验过程 |
3.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4 N,N-二甲氨基丙烯酸甲酯液相检测条件和结构确证 |
3.2 左氧氟羧酸合成新工艺研究 |
3.2.1 实验仪器及主要试剂 |
3.2.2 合成路线及反应机理 |
3.2.3 实验过程 |
3.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5 HPLC检测条件及产物结构确证 |
3.2.5.1 HPLC检测条件 |
3.2.5.2 中间体及终产物结构表征 |
3.3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5)新型水性金属防腐蚀涂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金属防腐蚀涂料概述 |
1.1.1 金属防腐蚀涂料的防腐蚀机理 |
1.1.2 金属防腐蚀涂料的分类 |
1.1.3 金属防腐蚀涂料研究现状 |
1.1.3.1 防腐蚀涂料的国外研究现状 |
1.1.3.2 防腐涂料国内研究现状 |
1.2 水性金属防腐蚀涂料的研究进展 |
1.2.1 水性丙烯酸金属防腐蚀涂料 |
1.2.2 水性环氧金属防腐蚀涂料 |
1.2.3 水性聚氨酯金属防腐蚀涂料 |
1.3 水性金属防腐蚀涂料的应用 |
1.3.1 水性丙烯酸氨基烘烤涂料 |
1.3.1.1 水性丙烯酸氨基烘烤涂料概述 |
1.3.1.2 水性丙烯酸氨基涂料的研究现状 |
1.3.1.3 水性丙烯酸氨基涂料的改性 |
1.3.2 水性防腐导静电涂料 |
1.3.2.1 防腐导静电涂料概述 |
1.3.2.2 防腐导静电涂料的基本分类 |
1.3.2.3 防腐导静电涂料的发展趋势 |
1.4 水性金属防腐蚀涂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背景、研究内容 |
1.5.1 研究背景 |
1.5.2 研究内容 |
1.6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低温固化水性丙烯酸氨基烤漆的制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原料 |
2.2.2 主要设备及仪器 |
2.2.3 涂料基本配方及工艺 |
2.2.4 性能测试及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水溶性丙烯酸氨基烤漆的固化原理 |
2.3.2 氨基树脂固化剂的优化 |
2.3.3 以RS717氨基树脂为固化剂,A、B配比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
2.3.4 催化剂的影响 |
2.3.5 耐化学腐蚀性的影响因素 |
2.4 涂膜性能测试结果 |
2.5 结论 |
2.6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水性导静电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
3.2.2 主要设备及仪器 |
3.2.3 涂料制备工艺 |
3.2.4 性能检测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水性防腐导静电涂料的导静电机理 |
3.3.2 成膜物质的选择 |
3.3.3 相容稳定剂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3.3.4 导电填料种类及用量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3.3.4.1 导电填料的用量对涂膜导静电性能的影响 |
3.3.4.2 导电填料的用量对涂料机械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4.3 导电填料的用量对涂料耐介质性能的影响 |
3.3.5 碳纳米管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3.3.5.1 碳纳米管的分散工艺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
3.3.5.2 碳纳米管的表面改性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
3.3.6 碳纳米管与导电硫酸钡的复合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3.3.6.1 固化时间对碳纳米管与导电硫酸钡的复合涂层的表面电阻率的影响 |
3.3.6.2 碳纳米管与导电硫酸钡的复合对涂层力学机械性能的影响 |
3.3.6.3 碳纳米管与导电硫酸钡的复合对涂层表面电阻率的影响 |
3.3.6.4 碳纳米管与导电硫酸钡的复合对涂层耐介质性能的影响 |
3.4 涂膜性能测试结果 |
3.5 结论 |
3.6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水性环保型金属防腐导静电涂料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
4.2.2 主要设备及仪器 |
4.2.3 表面键合聚苯胺环氧树脂乳胶的制备工艺 |
4.2.4 水性聚苯胺防腐导静电涂料的制备工艺 |
4.2.5 性能检测与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水性EPA-PAM-PANI胶乳的合成 |
4.3.1.1 合成机理 |
4.3.1.2 配方及胶乳性能指标 |
4.3.2 聚苯胺的含量对乳胶膜玻璃化温度的影响 |
4.3.3 固化剂对涂膜表面电阻率的影响 |
4.3.4 聚苯胺的含量对涂膜吸水率的影响 |
4.3.5 聚苯胺的含量对涂膜导电性能的影响 |
4.3.6 聚苯胺的含量对涂膜机械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7 聚苯胺含量对涂膜耐介质性能的影响 |
4.3.8 聚苯胺含量对涂膜在不同介质中开路电位的影响 |
4.4 结论 |
4.5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即将发表的文章 |
(6)耐高温水性金属闪光烘烤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 |
1.2.1 国内状况 |
1.2.2 国外状况 |
1.3 水性金属烘烤涂料的研究进展 |
1.3.1 烘烤交联技术 |
1.3.2 氨基漆的种类、特点及水性化研究 |
1.3.2.1 醇酸氨基漆特点及水性化研究 |
1.3.2.2 环氧氨基漆特点及水性化研究 |
1.3.2.3 聚酯氨基漆特点及水性化研究 |
1.3.2.4 丙烯酸氨基漆特点及水性化研究 |
1.3.3 水性金属闪光烘烤漆的研究进展 |
1.3.3.1 金属闪光漆的效应颜料—珠光颜料 |
1.3.3.2 珠光颜料在金属闪光面漆中的应用 |
1.3.3.3 金属闪光漆的水性化发展 |
1.4 氨基树脂固化剂的研究进展 |
1.4.1 涂料用氨基树脂的发展概况 |
1.4.2 氨基树脂的种类及特征 |
1.4.3 醚化三聚氰胺树脂的应用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耐高温水性金属闪光烘烤漆的制备与测试方法 |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耐高温水性金属闪光烘烤漆的制备 |
2.2.1 实验配方 |
2.2.2 制备工艺 |
2.3 实验测试及表征 |
2.3.1 附着力 |
2.3.2 铅笔硬度 |
2.3.3 柔韧性 |
2.3.4 耐冲击性 |
2.3.5 涂层厚度 |
2.3.6 耐盐雾性 |
2.3.7 60 度光泽 |
2.3.8 耐湿热性 |
2.3.9 耐碱性 |
2.3.10 耐高温 |
2.3.11 冷热冲击试验 |
2.3.12 可靠性 |
2.3.13 交联率 |
2.3.14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
2.3.15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2.3.1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2.3.17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三章 耐高温水性金属闪光烘烤漆的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1 主体树脂的选择 |
3.2.1.1 几种水性树脂的对比 |
3.2.1.2 丙烯酸改性聚酯树脂的热曲线分析 |
3.2.2 氨基树脂固化剂的选择 |
3.2.2.1 不同醚化类型氨基树脂固化剂对比 |
3.2.2.2 不同醚化度氨基树脂固化剂对比 |
3.2.2.3 成膜树脂与氨基树脂的比例 |
3.2.2.4 FT-IR |
3.2.3 颜料的选择及应用 |
3.2.3.1 闪光颜料的选择 |
3.2.3.2 几种珠光粉的性能比较 |
3.2.3.3 几种珠光粉的 XPS 分析 |
3.2.3.4 珠光粉的含量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3.2.4 涂料用助剂的筛选和分析 |
3.2.4.1 分散剂的筛选 |
3.2.4.2 定向排列剂的筛选及用量分析 |
3.2.5 施工条件的确定 |
3.2.5.1 烘烤温度对漆膜性能及交联率的影响 |
3.2.5.2 烘烤时间对漆膜性能及交联率的影响 |
3.2.6 涂料性能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耐高温水性金属闪光烘烤漆的施工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涂膜颗粒的防治 |
4.2.1 颗粒、颗粒的危害及成因 |
4.2.1.1 颗粒的定义及形成 |
4.2.1.2 颗粒产生的危害 |
4.2.1.3 颗粒的成因分析 |
4.2.2 颗粒的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 |
4.2.2.1 颗粒的影响因素 |
4.2.2.2 分散剂/定向排列剂对漆膜表面颗粒的影响 |
4.2.2.3 生产工艺对漆膜表面颗粒的影响 |
4.2.2.4 施工工艺及设备对漆膜表面颗粒的影响 |
4.3 涂膜发花的防治 |
4.3.1 发花、发花的危害及成因 |
4.3.1.1 发花的定义及形成 |
4.3.1.2 发花的危害 |
4.3.1.3 发花的成因 |
4.3.2 发花的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 |
4.3.2.1 发花的影响因素 |
4.3.2.2 环境条件对发花的影响 |
4.3.2.3 施工工艺发花的影响 |
4.4 涂膜“痱子”的防治 |
4.4.1 “痱子”、“痱子”的危害及成因 |
4.4.1.1 “痱子”的定义及形成 |
4.4.1.2 “痱子”的危害 |
4.4.1.3 “痱子”的成因 |
4.4.2 “痱子”的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 |
4.4.2.1 “痱子”的影响因素 |
4.4.2.2 喷涂黏度对“痱子”的影响 |
4.4.2.3 助溶剂对“痱子”的影响 |
4.5 涂膜缩孔的防治 |
4.5.1 缩孔、缩孔的危害及成因 |
4.5.1.1 缩孔的定义及形成 |
4.5.1.2 缩孔的危害 |
4.5.1.3 缩孔的成因 |
4.5.2 缩孔的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 |
4.5.2.1 缩孔的影响因素 |
4.5.2.2 消泡剂对缩孔的影响 |
4.5.2.3 喷涂粘度对缩孔的影响 |
4.5.2.4 喷涂厚度对缩孔的影响 |
4.5.2.5 流平剂对缩孔的影响 |
4.6 气泡的防治 |
4.6.1 气泡、气泡的危害及成因 |
4.6.1.1 气泡的定义及形成 |
4.6.1.2 气泡的危害 |
4.6.1.3 气泡的成因 |
4.6.2 气泡的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 |
4.6.2.1 气泡的影响因素 |
4.6.2.2 水的挥发速度对气泡的影响 |
4.6.2.3 润湿剂对气泡的影响 |
4.6.2.4 消泡剂对气泡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水溶性丙烯酸树脂硅钢片漆的制备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丙烯酸树脂 |
1.2.1 丙烯酸树脂的分类 |
1.3 水溶性丙烯酸树脂 |
1.3.1 水溶性丙烯酸树脂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
1.3.2 水溶性丙烯酸树脂的改性 |
1.4 水溶性丙烯酸树脂的制备 |
1.4.1 丙烯酸树脂的合成 |
1.4.2 水溶性丙烯酸树脂的合成 |
1.5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2 水溶性丙烯酸酯硅钢片漆的制备 |
2.2.1 丙烯酸树脂的制备 |
2.2.2 水溶性丙烯酸酯硅钢片漆的制备以及涂漆 |
2.2.3 工艺流程简图 |
2.3 测试方法 |
2.3.1 单体转化率 |
2.3.2 水溶性 |
2.3.3 粘度 |
2.3.4 固含量 |
2.3.5 胶化时间 |
2.3.6 附着力 |
2.3.7 柔韧性 |
2.3.8 硬度 |
2.3.9 耐水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单体的选择 |
3.2 溶剂的选择 |
3.3 加料方式的选择 |
3.4 引发剂的选择 |
3.4.1 引发剂 BPO 和 DCP 的比例对聚合物转化率和粘度的影响 |
3.4.2 引发剂用量对聚合物转化率和粘度的影响 |
3.5 反应温度的确定 |
3.6 中和剂对树脂的影响 |
3.7 单体配比对水溶性丙烯酸酯硅钢片漆的影响 |
3.8 引入羟基对丙烯酸树脂改性 |
3.8.1 羟基的引入对树脂的影响 |
3.8.2 羟基的引入对漆液性能的影响 |
3.8.3 羟基的引入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3.9 磺酸盐改性丙烯酸树脂 |
3.9.1 溶剂的选择 |
3.9.2 AMPS的加入方式对树脂性能的影响 |
3.9.3 AMPS的加入方式对漆液性能的影响 |
3.9.4 AMPS的加入方式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3.10 同时引入羟基和磺酸基改性丙烯酸树脂 |
3.10.1 同时引入羟基和磺酸基对树脂性能的影响 |
3.10.2 同时引入羟基和磺酸基对漆液性能的影响 |
3.10.3 同时引入羟基和磺酸基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3.11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用印钞废水制备乳胶漆及水性氨基烤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前言 |
1.2 水污染现状及废水回用概况 |
1.2.1 我国水资源污染现状 |
1.2.2 国内外水资源回用现状 |
1.3 印钞废水概述 |
1.3.1 印钞擦版废水的产生及特点 |
1.3.2 现有印钞废水的处理方法 |
1.3.3 南昌印钞厂现有废水处理工艺及存在的问题 |
1.3.4 印钞废水的回收再生处理研究进展 |
1.4 水性涂料概述 |
1.4.1 水性涂料的分类 |
1.4.2 水性涂料的研究进展 |
1.4.3 建筑乳胶漆 |
1.4.4 水性丙烯酸氨基烤漆 |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5.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3 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印钞废水制备乳胶漆 |
2.1 实验部分 |
2.1.1 原料 |
2.1.2 主要设备及仪器 |
2.2 内墙乳胶漆的制备方法及工艺流程 |
2.3 涂料的性能测试及表征方法 |
2.3.1 涂料原始状态检测 |
2.3.2 涂料的施工性能检测 |
2.3.3 涂层测试 |
2.3.4 力学性能的测定 |
2.3.5 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内墙涂料性能要求 |
2.3.6 表征方法 |
2.4 分析与讨论 |
2.4.1 乳胶漆内墙涂料的基本配方 |
2.4.2 成膜物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2.4.3 印钞废水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2.4.4 颜填料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2.4.5 成膜助剂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2.4.6 其它助剂的选择 |
2.4.7 与市售同类产品的对比 |
2.5 乳胶漆的环保性 |
2.6 乳胶漆可观的经济性 |
2.7 小结 |
第3章 印钞废水制备水性丙烯酸氨基烤漆 |
3.1 实验部分 |
3.1.1 原料 |
3.1.2 主要设备及仪器 |
3.2 水性丙烯酸氨基烤漆涂层的制备方法及施工工艺 |
3.2.1 水性丙烯酸氨基涂料的制备 |
3.2.2 金属底材的预处理 |
3.2.3 涂层 |
3.2.4 交联固化 |
3.3 烤漆的性能测试及表征方法 |
3.3.1 力学性能的测定 |
3.3.2 耐液体介质的测定 |
3.3.3 其它性能的测定及表征方法 |
3.4 分析与讨论 |
3.4.1 水性丙烯酸氨基烤漆的基本配方 |
3.4.2 水性丙烯酸氨基烤漆配方的确定 |
3.4.3 固化条件的确定 |
3.4.4 固化反应的研究 |
3.4.5 废水与纯水制备涂膜的比较 |
3.5 黑色水性丙烯酸氨基烤漆 |
3.6 金属底材的处理方法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
3.6.1 不同脱脂方法对涂膜附着力的影响 |
3.6.2 金属表面粗糙度对涂膜附着力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回用印钞废水的经济性分析 |
4.1 水性丙烯酸氨基烤漆的成本分析 |
4.2 回用印钞废水的经济性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水性含氟丙烯酸氨基烤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atalogue |
第一章 绪论 |
1.1 乳液聚合 |
1.1.1 乳液聚合基本理论及特点 |
1.1.2 乳液聚合新技术 |
1.2 含氟聚合物 |
1.2.1 含氟聚合物乳液 |
1.2.2 含氟聚合物乳液合成方法及进展 |
1.2.3 含氟聚合物乳液的应用 |
1.3 丙烯酸氨基水性漆 |
1.3.1 氨基树脂概述 |
1.3.2 丙烯酸氨基漆的特点 |
1.3.3 丙烯酸氨基水性漆的改性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创新性及内容 |
1.4.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1.4.2 本论文的创新性 |
1.4.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含氟丙烯酸乳液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2.3 实验装置 |
2.2.4 含氟羟基丙烯酸乳液的合成 |
2.2.5 常规羟基丙烯酸乳液的合成 |
2.2.6 清漆的配制 |
2.2.7 乳液及涂膜性能测试和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乳化剂的影响 |
2.3.2 引发剂的影响 |
2.3.3 温度的影响 |
2.3.4 搅拌速度的影响 |
2.3.5 单体的影响 |
2.3.6 固化剂的影响 |
2.3.7 热稳定性及耐老化性分析 |
2.3.8 贮存稳定性分析 |
2.3.9 红外光谱分析 |
2.3.10 乳液及清漆性能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皂含氟丙烯酸乳液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3.2.3 实验装置 |
3.2.4 乳液及涂膜性能测试和表征 |
3.2.5 无皂含氟丙烯酸乳液的合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无皂含氟丙烯酸酯乳液基础配方 |
3.3.2 反应性乳化剂的影响 |
3.3.3 乳液稳定性 |
3.3.4 无皂乳液与常规乳液对比 |
3.3.5 红外光谱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后续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装饰卷材用水性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人造板表面装饰和预油漆纸的发展概况 |
1.1.1 人造板表面装饰的发展概况 |
1.1.2 预油漆纸的发展概况 |
1.2 水性涂料现状分析 |
1.3 氨基丙烯酸涂料的研究现状及改进方法 |
1.3.1 氨基丙烯酸涂料发展现状 |
1.3.2 氨基丙烯酸涂料的水性化研究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2 预油漆纸用水性氨基-丙烯酸涂料的配方设计 |
2.1 涂料配方设计原则 |
2.2 成膜物质的选择 |
2.2.1 丙烯酸乳液的选择 |
2.2.2 氨基树脂的选择 |
2.3 助剂的选择 |
2.3.1 润湿剂的选择 |
2.3.2 流平剂的选择 |
2.3.3 消泡剂的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3 水性氨基-丙烯酸涂料的制备工艺及性能检测 |
3.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3.2 工艺要求及工艺参数的确定 |
3.2.1 搅拌速度的控制 |
3.2.2 投料顺序 |
3.2.3 涂料制作工艺 |
3.2.4 涂膜制备 |
3.3 预油漆纸用水性氨基丙烯酸涂料配方 |
3.4 涂料及涂膜性能检测与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水性涂料各组分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4.1 成膜物质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4.2 氨基树脂与丙烯酸质量比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4.3 烘烤温度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4.4 各种助剂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4.4.1 润湿剂效能实验 |
4.4.2 流平剂效能实验 |
4.4.3 消泡剂效能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5 水性氨基-丙烯酸涂料固化反应的研究 |
5.1 涂料的固化成膜 |
5.2 水性氨基丙烯酸涂料的红外光谱分析 |
5.2.1 水性涂料固化前后红外光谱表征 |
5.3 水性氨基丙烯酸涂料固化机理的微观分析 |
5.4 水性涂料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水溶性氨基丙烯酸漆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纳米SiO2/氨基—丙烯酸烤漆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吴金平.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2]高性能水性实色氨基烤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王吉江.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0(02)
- [3]两步法甲醚化氨基树脂的合成、表征及涂膜性能研究[D]. 况泽民. 重庆大学, 2016(03)
- [4]左氧氟羧酸合成新工艺研究[D]. 江龙. 浙江工业大学, 2016(05)
- [5]新型水性金属防腐蚀涂料的研制[D]. 夏中高. 扬州大学, 2013(01)
- [6]耐高温水性金属闪光烘烤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洪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1)
- [7]水溶性丙烯酸树脂硅钢片漆的制备与研究[D]. 王鹏跃.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2(06)
- [8]用印钞废水制备乳胶漆及水性氨基烤漆的研究[D]. 曾艳艳. 南昌大学, 2011(04)
- [9]水性含氟丙烯酸氨基烤漆的研究[D]. 贺亮洪. 广东工业大学, 2011(12)
- [10]装饰卷材用水性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韩仁璐. 东北林业大学,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