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台艺术的文化定位与发展

二人台艺术的文化定位与发展

一、二人台艺术的文化定位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辛娜[1](2021)在《目的论视角下《张家口旅游指南》(节选)文化负载词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作为2022年冬奥会的两个主办地之一,张家口正逐步走向世界舞台。而《张家口旅游指南》一书,囊括了张家口所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内容丰富多样,将成为中外游客了解张家口的重要参考书目。因此《张家口旅游指南》的翻译对于世界了解张家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对译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此汉英翻译报告的原文本内容正是节选于《张家口旅游指南》,内容包括葡萄康养休闲游、历史古迹探索游和地方文化。译者以目的论为指导,分析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以帮助海外游客更好地了解张家口,促进张家口的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报告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介绍了该项目内容。第二章介绍了翻译过程。第三章为案例分析。第四章是翻译实践总结。而第三章作为报告的主体,分析了在目的论三原则中的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的指导下各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可以概括为:在目的性原则的指导下,译者采用了增译法和减译法,以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在连贯性原则的指导下,译者采用了意译法和注释的法。在忠实性原则的指导下,译者通过音译和直译来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向外国游客展示中国文化。译者希望,通过对《张家口旅游指南》的翻译,能为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扩大中国的对外开放做出贡献。

庆歌乐[2](2019)在《蒙古族当代传统器乐合奏的分布格局与风格流派研究》文中指出蒙古族器乐音乐的发展与蒙古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间发展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即形成了社会发展——歌曲、歌舞体裁发展——器乐发展的紧密逻辑关系。从人类乐器产生和发展的进程来看,打击乐器——吹奏乐器——弹拨乐器——弓弦乐器,依次产生并发展进步,呈现出共同规律,蒙古族自不例外,但蒙古族的乐器进化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从乐器方面来看,蒙古族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代表性乐器,深深镌刻着时代烙印与风格特征。笔者正是在总体认识和把握上述蒙古族乐器演变的前提下,按照历史朝代顺序,重点梳理蒙古族器乐尤其是合奏形式的发展演变线索。全文由绪论、正文(分为上篇与下篇)、结语和附录组成。上篇共分四章:以“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发展的历史轨迹”为总题目。第一、第二、第三章分别通过史书、游记、文人诗作,诸如《蒙古秘史》《元史·礼乐志》《清会典图》等重要历史文献以及考古学成就,回顾北方游牧民族历史与器乐文化现象,以找寻与蒙古族器乐合奏文化基因上的联系;了解蒙古部落的器乐合奏音乐活动和蒙古汗国时期“汗·斡耳朵”音乐的踪迹;梳理元朝、北元时期“汗·斡耳朵”音乐体制下规模化的元朝宫廷乐队、北元林丹汗宫廷音乐《番部合奏》《笳吹乐章》,对色彩斑斓的乐器种类、乐曲创作以及演奏家等做全面阐述,不乏与人文的、宗教的、民俗信仰的事项相联系;第四章在近现代蒙古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梳理蒙古族宫廷音乐——王府音乐——民间音乐之间器乐文化嬗变的历程。从民国初期蒙古族王府音乐与民间乐队两个社会音乐文化主流,到经济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背景下蒙汉音乐交流、融合,是近代以来促进蒙古族器乐继续发展的主因;以当代乡村(牧区)、城市为两大音乐文化载体,概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农村(牧区)——城市——舞台——学校的存承空间里民间艺人与专业演奏家的互动、民歌改编与器乐曲创作、器乐演奏形式的新变化以及器乐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下篇共分四章:以“近现代内蒙古地区民间器乐合奏的风格流派”为总题目。对内蒙古三个地区的蒙古族器乐合奏展开调查与研究,是本文的写作重点,全文的核心,是论文形成最终结论的重要依据和前提。第五、六、七章分别论述当代蒙古族民间器乐合奏在科尔沁、察哈尔、鄂尔多斯三个典型色彩区的风格流派归属、分布格局特点,结合当代田野考察,整体描述各个部族的社会历史变迁、人文语境,具体分析各地的音乐形态、乐队编制、乐器组合、演奏技法、演奏风格、曲目面貌、演奏传统等;第八章通过蒙古族器乐文化的传承渠道、特殊机制以及现代学校教育传承渠道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与建议,探讨蒙古族器乐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横向比较找出蒙古族器乐合奏在三个地区的共性与差异,从民歌器乐化、变奏手法以及乐队形态三个方面进行规律性的总结。本文的论述从上篇的历时性考察到下篇的共时性比较,紧紧围绕乐器——乐队——合奏这条主线。重视蒙古族器乐音乐史料的梳理,关注当代蒙古族器乐合奏的现状;注重蒙古族乐器以及乐队合奏在其当代所属的文化语境中的涵义与定位。观照蒙古族器乐音乐的发展与社会转型、人文语境、社会功能、表演形态、音乐形态以及审美价值等方面的深层联系;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的结合,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的写作方式为宏观描述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研究方法主要以历史学、资料学、形态学方法为主,辅以比较音乐学、乐种学、民族音乐学、文化地理学、美学的研究方法。本文的创新之处:1、首次全面论述蒙古族器乐合奏的古代历史、近现代发展嬗变及对其当代内蒙古三个典型地区在曲目形态、乐队形态、风格特色、演奏技法、音乐美学内涵等方面的比较研究;2、对察哈尔器乐曲《阿斯尔》、科尔沁器乐曲《八音》的变奏手法进行形态学比较研究。以上对于蒙古族器乐艺术的研究领域、“后集成时代”少数民族器乐资料库建设具有填补空白的性质。对当今的民族器乐曲创作、理论研究、民族器乐表演实践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

韩敏虎[3](2016)在《“二人台”艺术的伦理文化与伦理意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晋北的河曲、保德、偏关一带,陕西的榆林、府谷及河北张北地区的民间小戏。其发源于河曲民歌,并在其流传的过程中融合多种音乐艺术与曲艺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如果以新中国成立之际作为时间节点,由民间艺人自发创作并流传下来的传统“二人台”剧目流传至今的有130多部,从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背景来看,它反映了在这一文化区内,在社会变迁、人口迁徙、生活结构变化的过程中底层民众(包括当时的农民、手工业者、以及)的世俗生活、情感取向、价值判断、社会认知等内容。无论从其剧目的内容,还是从其艺术表现形式来看,都能够折射出大量的伦理文化信息。当我们用伦理人类学这一理论框架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的时候,一方面可以发现,在这样一个民间戏种中蕴含了在特定文化区域内与历史环境中,普通民众对于道德的朴素认识及其伦理关系的基本结构,并且更为真实地反映出地方性的伦理谱系。另一方面,则能够检验在伦理学研究中,除了那种探寻普遍性原则的研究路径外,是否能够基于特定的道德知识,梳理出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的伦理文化现象,从而使得伦理的建构具有现实的依据与生活化的场域。换言之,就是能够通过伦理人类学的缝隙,弥补在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之间的裂痕,从中寻找到伦理原则是如何从具体的生活实践出发,形成习俗,内化为习惯,进一步去“濡化”(enculturate)人们的行为与情感的现实途径。此外,如果从音乐伦理这一特定的伦理形式出发,通过探索“二人台”艺术中的伦理人类学价值,则能够音乐伦理的现实意义与作用得到切实印证。与此同时,亦可从这一艺术形式中获得特定的伦理文化认知与道德反思。首先“二人台”艺术中包含着音乐的伦理性与戏曲的伦理性。从音乐伦理的角度来看,它反映了音乐伦理的一般内容,如“美”与“善”的统一,以美育促进道德教化等等;而且,作为特定文化区域内的地方小戏,则通过极具生活化的语言与表演,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当地最普通民众的道德情感与价值判断。通过伦理人类学的分析,可以较为深刻地发现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对于社会组织、家庭关系、个人情感、生活事件等与自身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历史境遇中所蕴含的伦理认知与道德体验,从中折射出当时社会的伦理结构与人们的基本道德认知,特别是人们进行各种道德判断的基点。其次,从130多部传统“二人台”剧目的具体内容来看,可以发现其中主要表达的伦理文化反映在社会伦理与家庭伦理两个层面。社会伦理在此指的是人们对于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种种伦理关系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判断。从其特征上而言,在传统“二人台”剧目中,反映的社会伦理现实更多地是在一种社会秩序较为混乱,社会生活较为动荡的背景下的,如饥荒引发的人口迁徙,即以“走西口”为代表“逃荒”;社会管理失效引起的兵灾、匪患;人口脱离原有生存环境而导致的原有乡土生活结构的解体,等等。在这些较为动荡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社会公正的特殊要求:体现为对于基本生存资料的渴望与分配正义的诉求,以及期望外在的权力实体给予自身安全上的保障;而且人们对于社会中的政治、文化的价值评判往往会以这些基本的要求为出发点,形成了当时普通民众最为真实的伦理认知与流行于现实的伦理文化。家庭伦理则包括了这一时期该地区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与家族的建构与组织方式,个人情感生活中的价值取向等几方面的伦理事实。不能不说,由于人口迁徙的影响,使得那种以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为基础,以礼教文化为原则,以宗法层级为结构的爱情、婚姻和家庭伦理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之,汉蒙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使得“二人台”中所展现的家庭伦理显得多元且叛逆。这也恰恰反映出,只有通过伦理人类学的分析,才能真正认识具体社会历史环境中,人们对于家庭生活与情感表达的是如何理解的,进而人们为什么会选择相应的行为方式。对于外在于那个时代的我们,就能以一种不苛求于古人的方式来理解当时的伦理文化现实了。其三,从伦理价值来看,“二人台”的这种伦理表达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伦理是如何随着人们生活的变迁发生变化的。特别是人们的道德感其实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认知,而伦理则体现为一种相对稳定的规范,二者一直处于一种互动的发展中,其中必然蕴含着很多矛盾与冲突。这也恰恰是伦理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不可否认,越是在动荡的社会现实中,伦理规范与道德直觉之间的张力就越明显。“二人台”的演绎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观察的范本。因而,通过对于传统“二人台”剧目内容的伦理人类学分析,可以从纵向发现,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使得人们开始对现实的伦理规范产生困惑和怀疑,并引发人们的行为是从规范走向失范。进而,普通民众是基于怎样的动机对这些伦理规范进行朴素的反思,社会伦理在何种意义上能被有效重构。这一系列问题借由伦理人类学被展现出来之后,其实就触及伦理学的一个具有根本性的问题,就是道德与伦理之间的差别和张力是如何发生的。特别是,在这种张力中,社会能够走向伦理文明的现实路径会由此显现。

张辰[4](2015)在《音乐期刊中民间音乐的传播现状分析及研究 ——以《广播歌选》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民间音乐是人们世代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秀音乐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音乐的体裁与形式,调性与风格都呈现着多彩的面貌;音乐创作、理论阐述、以及创作和表演的艺术经验等,具有浓厚文化底蕴。音乐期刊作为传统纸媒在传播民间音乐、推广音乐资讯、普及音乐知识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之一。《广播歌选》作为国内最早立足民间音乐、凸显民族原生态音乐文化的特色音乐期刊。通过借鉴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方法进行实地调查,并根据搜集、采访到的第一手珍贵音乐资料编辑成稿,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不论从期刊的办刊风格还是刊物内容的立意,都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由以下内容:绪论部分旨在介绍本次研究选题缘由及意义、研究目的及方法、研究范围和概念界定、相关文献综述,并阐明本次研究的必要性。第一章主要对音乐期刊进行简要概述,界定音乐期刊概念及近代中国音乐期刊发展历程,并将国内现有音乐期刊依照各自特点归为学术性、大众性及科技类三类,加以举例说明阐释。结合现阶段文化传播环境对音乐期刊的传播影响,特别对以民间音乐为主要传播内容的音乐期刊其传播价值进行分析说明。第二章主要介绍《广播歌选》的内容定位及期刊的主要栏目设置,分析改版后期刊的版式及栏目变化。对“对话音乐人”、“原生态民歌”、“原创词曲”、“音乐博物馆”、“音乐论坛”五个品牌栏目进行了详细的栏目数据分析。通过足迹、视野、范围、近况、践行五大方向对已发行60期期刊内容进行梳理总结。第三章笔者基于在田野调查中的所见、所闻,结合期刊内容分别从民间音乐传承现状及媒体融合形势下音乐期刊的发展两方面阐述自身所感。提出民间音乐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民间音乐传承人传承中所面临压力等具有现实意义的议题,以及民间音乐期刊如何抓住自身传播内容优势,怎样坚持“内容为王”理念,顺应新媒体传播环境、站稳脚跟的建设性建议。使人们留住文化的记忆,让民间音乐可以更好的在传播中得以传承。

金彦龙[5](2014)在《二人台传统音乐的当代创新 ——以二人台实验歌舞剧《果子红了》为例》文中认为二人台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再一次被世人提及,为二人台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作为新编的大型现代二人台实验歌舞剧《果子红了》,主要还是采用了二人台的板腔、曲牌,保留了二人台的风格特点,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吸收了其他民间曲调,并融入了西方音乐、现代交响等语汇因素。它的音乐伴奏在配器上采用了西方管弦乐器,打破了中国传统二人台采用民乐的单一伴奏的形态,大大拓展了二人台的音乐伴奏。和声配置的多元化、复调思维的并置互补、伴奏织体的多样化、转调手法的运用、交响乐的宏大气魄等等使得音乐更具震撼力,让人耳目一新,不但极大地丰富了二人台艺术形式,而且有利于塑造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及描绘特定的剧情气氛。

孙海燕[6](2013)在《立足民族特色,弘扬本土文化——广场舞舞蹈创作的目标定位》文中提出近年来城乡兴起的广场舞,不仅让民众娱乐了身心,同时也提高了参与者的文化素养。但是,要让广场舞真正反映人民的精神面貌,体现人民的精气神,就要围绕当地特色,创作和编排能够弘扬本土化特点的舞蹈节目,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地方性文化特色,传播本土文化。

李艳[7](2013)在《张家口坝上二人台艺术形态之探析》文中提出张家口坝上二人台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传统艺术,是张家口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是张家口珍贵的民间遗产。这朵艺术奇葩在百余年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无论经受怎样的风雨洗礼,仍然顽强的生存下来。它不仅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延续着张家口坝上人民未来文化的情感。2006年,张家口坝上康保二人台率先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康保成为首批文化部批准并命名为东路二人台艺术之乡,张家口坝上二人台也受到张家口市政府的关注,2009年,张家口坝上二人台被张家口市文化局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坝上二人台承载着历史的文化,它独有的艺术形式,悠扬的曲调,不论从演唱还舞蹈表演,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提升其坝上二人台的艺术品牌,重振和传承坝上二人台艺术就成为新的历史使命。如今,张家口坝上二人台艺术已经不能够很好的的顺应文化生态环境以及时代的变革,为改变这一现状,为能更好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以积极的态度进行革新。进一步创作出真正有理论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且能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作品,逐步实现更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占领更多的精神文化消费市场。同时,呼吁更多的人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二人台艺术,使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这门别具特色的民间艺术继续传承与更好的发展。

陶雅[8](2013)在《二人台·梅·竹笛之关系探究》文中指出二人台是我国北方地区优秀地方剧种之一,它是民族交缘、地域交缘、文化碰撞的产物,也只有二人台这样一个地方小戏可以说明蒙汉民族在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基础上,在长期交流、互相碰撞和自然融合中,用共同智慧创造出来的民间艺术。它是民族团结、民族和谐的象征和产物,在中国“走西口”文化的保存与研究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任何一种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地域中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政治背景和历史背景的相互影响。本人在该题目论文的撰写中,首先以走西口历史事件自然背景和人文背景为基础,通过掌握了解二人台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对二人台音乐的本体牌子曲部分进行详细的学习,以上基础理论内容是该题目的撰写基础。其次,撰写的主要目的是对二人台伴奏乐器梅与竹笛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通过竹笛协奏曲《走西口》中竹笛演奏技巧的分析来阐释二人台音乐文化与竹笛演奏的技术融合与文化融合。最后,在走西口历史背景、二人台音乐文化、二人台伴奏乐器梅、竹笛之间的关系辨析中,传播民族音乐,弘扬民族文化,让中国传统音乐、中国民族乐器传承与推广。

范蒙[9](2012)在《消费文化背景下主题餐厅的文化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当前社会是一个求新、求异的时代,表现在消费行为上,大众化、单一化模式已经不再符合人们的消费需求,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的提高,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衣食住行,并催生了人们对文化、新生活方式、新思潮的关注。消费的多元化、个性化、健康化成为一种趋势,在这样的消费文化背景下,主题餐厅成为餐饮市场中一种新的流行趋势,这种以满足消费者享受就餐环境为主,吃饭为辅的主题餐厅诞生在80年代的美国,因其独特的经营方式很快风靡世界。主题餐厅的出现恰好满足了大众的消费需求,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饮食需求,更重要的是满足了人们日益提高的文化、精神、健康、个性、体现价值的消费需求。主题餐厅成功的秘诀在于主题的文化设计,文化性是主题餐厅的核心本质,差异性来自于文化,是文化性的外在特征。差异化、个性化突出了,主题餐厅才能立足于餐饮市场,形成自己的特色,从而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了两万元,达到了20408元人民币,在经济收入不断提高、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家中闲钱增多的情形下,内蒙古人民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主题餐厅在内蒙古地区也悄然兴起,但由于主题餐厅的产品开发良莠不齐,出现了一些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餐厅产品的开发大同小异;空间设计功能单一、特点不鲜明;主题文化缺乏表现力和塑造力。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内蒙古地区主题餐厅的策划、设计过程中存在文化缺失现象。本文通过对消费文化背景、消费文化的特点与主题餐厅文化设计的关系的研究,以文化为核心探析了主题餐厅的设计策划与文化设计定位、空间文化设计、餐饮产品文化设计和产品服务文化设计的作用和意义,并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设计研究构建出一个主题餐厅文化设计的模式;总结出一套主题餐厅文化设计的方法指导今后我们的设计实践。只有这样,消费者在主题餐厅就餐时才能够全面的理解既定的主题文化,感受文化的魅力,进而合理地引导和满足消费者日益增强的个性化消费、精神消费、文化消费、健康消费的需求;优化餐饮市场结构,丰富餐饮产品内容,促进我国餐饮业的良性健康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这样的政策号召下,我们研究消费文化背景下主题餐厅的文化性设计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弘扬中华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最终可将主题餐厅开辟成为我国文化创新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王颖[10](2012)在《艺术人类学视角下的内蒙古二人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人台是由蒙汉两个民族长期交流、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产生的艺术表演形式,是蒙汉两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它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河北、陕西、山西等几个省区范围内的地方剧种。二人台艺术经过很长时间的历史发展,积累剧目近百余个。二人台集民歌、戏曲、说唱、民间歌舞、器乐等表演形式为一体,以枚、四胡、扬琴为伴奏乐器,是一种综合的民间艺术品种。二人台的音乐风格鲜明、富有地域色彩,主要活动在城乡的社会生活中。从艺术形式上看,内蒙古的二人台与东北的二人转相似,但是从历史角度看,二人台的存在已有将近160多年的历史。但是就是有着这样深厚文化底蕴的二人台音乐却没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甚至正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尴尬局面。本文就是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把内蒙古的二人台音乐作为艺术人类学的个案研究对象,通过对二人台源流、音乐文化现象、发展的原因及保护传承等方面的研究,剖析二人台音乐在内蒙古的历史流变以及它受内蒙古地域文化影响在语言、服饰、曲牌上产生的变化,以及传承保护中有待于我们去解决的问题。全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的绪论里主要介绍了选题的理由、背景、研究的目的等,交代了论文主要研究的对象。第二部分的本论分为三个部分组成,首先文章开头概述了二人台音乐的历史渊源及称谓由来,通过二人台产生发展的流变,阐述二人台的发展过程。其次文章第二部分通过艺术人类学的视角研究二人台的音乐文化现象,了解它的民族性、民间性和艺术性,内蒙古文化特点对二人台的影响,以及二人台与内蒙古文化相融合从而得到发展的原因,通过二人台的音乐构成、唱腔、牌子曲、音乐特点等方面的研究,了解二人台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最后文章的第三部分从对二人台实施保护的目的、已经取得的成果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入手,解决二人台在现今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第三部分结论中综合前两部分,对二人台的研究作出艺术人类学视角下的总结,二人台的传统并没有丢失,虽然二人台的发展吸收了很多现代的表现形式,但是传统仍然是二人台身体流淌的血液。在二人台保护的措施上还存在这很多的问题,但是传统的艺术不能丢弃,二人台音乐的发展还需要我们更多地关注。

二、二人台艺术的文化定位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人台艺术的文化定位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目的论视角下《张家口旅游指南》(节选)文化负载词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1 Task Description
    1.1 Content of the Task
    1.2 Background of the Task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1.4 Requirements of the Task
Chapter2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1 Source-text Analysis
        2.1.2 Overview of Skopos Theory
        2.1.3 Overview of the Culture-loaded Words
        2.1.4 Background Information Collection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2.1 Using the Appropriate Translation Tools
        2.2.2 Major Difficulties during the Translation
    2.3 Post-Translation
        2.3.1 Proofreading
        2.3.2 Finalization
Chapter3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under Skopos Theory
    3.1 Strategi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kopos Rule
        3.1.1 Amplification
        3.1.2 Omission
    3.2 Strategi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herence Rule
        3.2.1 Free Translation
        3.2.2 Annotation
    3.3 Strategi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Fidelity Rule
        3.3.1 Transliteration
        3.3.2 Literal Translation
Chapter4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Ⅰ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The English Version
Acknowledgements

(2)蒙古族当代传统器乐合奏的分布格局与风格流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篇 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发展的历史轨迹
    第一章 蒙古族悠久的器乐文化传统
        第一节 历史的回溯:北方游牧民族器乐文化
        一、匈奴器乐文化
        二、鲜卑器乐文化
        三、突厥器乐文化
        四、契丹器乐文化
    第二章 蒙古部落、蒙古汗国时期的器乐合奏
        第一节 蒙古部落时期的器乐合奏
        一、蒙古部落的宫廷乐队
        第二节 蒙古汗国时期的器乐合奏
        一、成吉思汗时期的器乐合奏
        二、窝阔台时期时期的器乐合奏
        三、贵由、蒙哥汗时期的器乐合奏
        小结
    第三章 元朝、北元时期的蒙古族器乐合奏
        第一节 元朝时期的蒙古族器乐合奏
        一、宫廷音乐中的乐队与乐器
        二、元代宫廷乐队
        三、元代宫廷乐曲
        小结
        第二节 北元蒙古宫廷乐队
        一、历史背景
        二、宫廷乐队
        小结
    第四章 近现代蒙古社会转型与器乐文化之嬗变
        第一节 清朝末年——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蒙古族器乐
        一、清代蒙古王府乐班
        二、蒙古族民间乐队的兴起
        第二节 蒙汉音乐交流与蒙古族器乐的繁荣
        一、蒙汉杂居,音乐文化密切交流
        第三节 当代蒙古族器乐合奏发展嬗变轨迹
        一、新时代蒙古族器乐合奏艺术的嬗变轨迹
        第四节 蒙古族器乐理论研究状况
        一、起步阶段:介绍和描述
        二、准备阶段:编写教材—出版资料—乐种评述—发表专题论文
        三、繁荣阶段:形态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非遗保护研究
        小结
下篇 近现代内蒙古地区民间器乐合奏的风格流派
    前言
    第五章 科尔沁民间器乐合奏风格流派
        第一节 历史文化背景
        一、科尔沁蒙古部落——迁徙与整合中发展壮大
        二、科尔沁蒙古部落的器乐艺术——音乐文化交流与整合中繁荣发展
        三、科尔沁草原的移民潮——民族器乐发展的新契机
        第二节 科尔沁音乐风格色彩区概述
        一、科尔沁音乐风格色彩区
        二、东西部科尔沁音乐风格的不同色彩
        第三节 民间器乐合奏——科尔沁器乐文化的基本形式
        一、科尔沁民间器乐合奏的乐队编制
        第四节 科尔沁民间合奏曲目及其风格特色
        一、民歌曲调——民歌套曲连奏
        二、史诗曲调——说书曲牌
        三、民歌曲调发展而成的器乐独奏曲
        四、汉族古曲与民间乐曲
        小结
    第六章 察哈尔——锡林郭勒民间器乐合奏风格流派
        第一节 察哈尔:忽必烈的龙兴之地
        一、察哈尔:“上都——大都”,元朝首善之区
        第二节 “察哈尔——锡林郭勒”音乐风格色彩区概述
        一、历史上的察哈尔:蒙古族器乐文化的渊薮
        二、察哈尔——举部西迁的历史记忆
        三、察哈尔音乐文化——流失与重构
        第三节 察哈尔八旗——新宴乐的产生与发展
        一、《阿斯尔》乐曲——察哈尔器乐合奏的奇葩
        第四节 《阿斯尔》乐曲所谓社会功能
        一、《阿斯尔》是察哈尔文化重构的产物
        二、《阿斯尔》音乐与察哈尔蒙古人的礼仪活动
        第五节 《阿斯尔》乐队的编制与乐器
        一、马头琴
        二、四胡
        三、雅托噶
        四、三弦
        五、林比
        六、火不思(改良)
        第六节 《阿斯尔》套曲及其风格特色
        一、《阿斯尔》的曲目名称及其表演程式
        第七节 《阿斯尔》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发展(1949—2018 年)
        一、正蓝旗关于《阿斯尔》的相关活动
        二、镶黄旗乌兰牧骑关于《阿斯尔》的相关活动
        小结
    第七章 鄂尔多斯民间器乐合奏风格流派
        第一节 鄂尔多斯音乐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成吉思汗陵迁入河套地区
        二、鄂尔多斯——礼乐之邦
        三、鄂尔多斯高原:赤潮澎湃,革命摇篮
        第二节 鄂尔多斯音乐风格色彩区概述
        一、宫廷音乐——祭祀仪式——民俗活动
        二、短调为主——古朴高亢——载歌载舞
        三、坐唱形式——唱奏结合——遍地开花
        第三节 “奈日”(宴会)活动与民间坐唱乐队
        一、坐唱形式的基本特点
        二、乐队编制
        第四节 坐唱演奏曲目及其风格特色
        一、传统演奏的民歌
        二、民歌套曲连奏:鄂尔多斯民间器乐合奏的独特形式
        第五节 鄂尔多斯民间器乐与二人台曲牌
        一、“二人台”曲牌——蒙、汉民族音乐交流的典范
        二、二人台牌子曲的灵活性
        小结
    第八章 新时代蒙古族民间器乐合奏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 蒙古族器乐文化的传承渠道
        一、蒙古族器乐文化的传承渠道
        二、特殊机制的传承与保护
        三、现代学校教育传承渠道
        第二节 科尔沁、察哈尔、鄂尔多斯三地区蒙古族民间器乐合奏的比较
        一、音乐形态的共性规律
        二、乐队编制、乐器组合、声部关系的共性与差异
        第三节 科尔沁、察哈尔、鄂尔多斯三地区民间器乐合奏的风格特征与美学内涵
        一、科尔沁民间器乐合奏的风格特征与美学内涵
        二、察哈尔民间器乐合奏的风格特征与美学内涵
        三、鄂尔多斯民间器乐合奏的风格特征与美学内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访谈录
附录 (二)谱例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3)“二人台”艺术的伦理文化与伦理意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二人台”艺术的产生背景与历史发展
    1.1 “二人台”艺术的内涵及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1.1.1 “二人台”的艺术定位与文化人类学价值
        1.1.2 “二人台”艺术是西口路上的文化地标与晋陕蒙地域社会经济共存的见证
        1.1.3 “二人台”艺术是汉蒙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晶
    1.2 “二人台”艺术的历史演变
        1.2.1 从河曲民歌到“二人台”
        1.2.2 从“打座腔”到“打软包”
        1.2.3 从社班到剧团
    1.3 “二人台”艺术的地域分布与发展现状
        1.3.1 传统“二人台”的地域分布
        1.3.2 “东路”和“西路”之分
        1.3.3 “二人台”艺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第二章 “二人台”艺术研究的伦理视角
    2.1 音乐、戏曲与伦理文化
        2.1.1 音乐内蕴着伦理价值
        2.1.2 戏曲内蕴的伦理价值
        2.1.3 特定的伦理与特色的音乐和戏曲
    2.2 “二人台”艺术中内蕴的伦理关系
        2.2.1 “二人台”艺术对社会伦理关系的影射
        2.2.2 “二人台”艺术对家庭伦理的展现
    2.3 “二人台”艺术中体现的伦理表达
        2.3.1 “乐通伦理”:“二人台”艺术的二重存在方式
        2.3.2 “乐和民性”:“二人台”艺术的社会教化作用
        2.3.3 “乐养美善”:“二人台”艺术的道德反思
第三章 “二人台”中的社会伦理投影
    3.1 大逃荒之下的公平正义
        3.1.1 两种不同的社会正义观
        3.1.2 大逃荒背景下的社会公平需求
        3.1.3 二人台艺术中的社会正义观
    3.2 乱世中的政治伦理
        3.2.1 政治伦理的定位及其在伦理人类学中的价值
        3.2.2 政治失范下的社会混乱
        3.2.3 “二人台”中对传统政治伦理的反思
    3.3 传统美德在“二人台”中的传承
        3.3.1 传统美德故事借由“二人台”的再演绎
        3.3.2 “二人台”中对个体低级趣味的批判
第四章 “二人台”中的家庭伦理思想
    4.1 “二人台”中的爱情观
        4.1.1 封建婚姻制度对人性的漠视
        4.1.2 爱情伦理中个体主体性地位的凸显
        4.1.3 传统爱情观基础之上的婚姻伦理
        4.1.4 “分居”生活中的“性解放”
    4.2 “二人台”中的亲子及代际伦理
        4.2.1 传统儒家“孝”的伦理原则
        4.2.2 守望互助的亲族观
        4.2.3 家庭伦理中的“婆媳关系”
第五章 “二人台”中蕴含的伦理冲突与道德重构
    5.1 社会变迁中伦理与道德的张力在“二人台”中的体现
        5.1.1 伦理与道德的差异与辨析
        5.1.2 区域与时代造成的伦理失范与道德反思
        5.1.3 道德美德建构与伦理规范之间的辩证
    5.2 “二人台”展现出的世俗生活中的道德形象与伦理评价
        5.2.1 “成人之美”与“助人为乐”
        5.2.2 个体道德失范的生活评判
    5.3 “二人台”艺术中的道德冲突与重构
        5.3.1 个体自由与道德忠诚
        5.3.2 世俗审美与道德约束
        5.3.3 社会变迁中的道德理想与现实困惑
结语:从“二人台”艺术看伦理文化的意义
    一、“二人台”艺术的伦理升华
    二、伦理人类学的现实文化例证
    三、音乐与伦理的现实融合
    四、“二人台”艺术在伦理人类学研究中的未来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音乐期刊中民间音乐的传播现状分析及研究 ——以《广播歌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选题意义
        一、民间音乐在音乐期刊中传播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民间音乐在传播中传承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民间音乐
        二、音乐期刊
        三、广播歌选
        四、音乐传播与传承
    第五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关于民间音乐概念及学术探讨研究
        二、关于中国民间音乐在传播方面的研究探讨
        三、关于音乐期刊在传播方面的研究探讨
第一章 音乐期刊概述
    第一节 音乐期刊的界定与分类
        一、音乐期刊的概念界定及近代中国音乐期刊发展
        二、音乐期刊的分类
        (一) 学术性音乐期刊
        (二) 大众性音乐期刊
        (三) 科技类音乐期刊
    第二节 音乐期刊的传播特点及现状分析
        一、音乐期刊传播特点
        (一) 拒绝“粗枝烂叶”的制作
        (二) “私人化”独特定位
        (三) 做读者的“信息管家”
        (四) 除了深度,还是深度
        (五) 有人情味和故事性的音乐期刊
        (六) 面向受众,彰显专业视野
        二、以民间音乐为传播内容的音乐期刊价值体现及传播现状分析
        (一) 以民间音乐为内容的音乐期刊传播价值体现
        (二) 以民间音乐为内容的音乐期刊传播现状分析
第二章 《广播歌选》发展沿革及栏目、内容、版式变化分析
    第一节 《广播歌选》发展沿革
        一、孕育诞生与早期成长
        二、成长路上的艰辛摸索
        三、而立之年的坚守不渝
    第二节 《广播歌选》定位及期刊主要栏目设置介绍分析
        一、《广播歌选》定位
        (一) 广纳民族音乐精粹
        (二) 播传华夏经典神韵
        (三) 歌聚四海流行之声
        (四) 选载时代人文强音
        二、《广播歌选》版式及栏目变化
        (一) 《广播歌选》版式变化
        (二) 《广播歌选》栏目设置变化
        三、《广播歌选》具体栏目分析
        (一) “对话音乐人”栏目分析
        (二) “原生态民歌”栏目分析
        (三) “音乐博物馆”栏目分析
        (四) “音乐论坛”栏目分析
        (五) “原创词曲”栏目分析
        四、《广播歌选》刊登内容分析
第三章 民间音乐在传播中传承的思考与探索
    第一节 从《广播歌选》采访个案谈民间音乐传承现状
        一、当民间音乐戴上“非遗”的帽子
        二、民间音乐传承人肩上的“担子”
        三、让民间音乐有“温度”
        四、民间音乐地区的文化“空心化”现象
    第二节 媒体融合形势下音乐期刊的发展探索
        一、“微时代”下音乐期刊的传播策略
        二、坚持“内容为王”理念,提升音乐期刊编辑水平
        三、明确自身定位,搭建数字传播平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二人台传统音乐的当代创新 ——以二人台实验歌舞剧《果子红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对象与研究现状
    (二) 研究意义与选题依据
    (三) 研究路线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二人台实验歌舞剧《果子红了》
    1.1 《果子红了》概述
        1.1.1 《果子红了》的创作背景
        1.1.2 《果子红了》的剧情及主题
    1.2 《果子红了》的唱词分析
        1.2.1 《果子红了》唱词的传统性
        1.2.2 《果子红了》唱词的时代性
    1.3 《果子红了》的演出情况
    小结
第二章 《果子红了》音乐的创新分析
    2.1 二人台的音乐传统
        2.1.1 音乐母体
        2.1.2 唱腔体制
        2.1.3 唱腔风格
        2.1.4 调式调性
    2.2 《果子红了》代表性谱例分析
        2.2.1 《果香十里莺声朗》谱例分析
        2.2.2 《果园内一曲清音霞光照》谱例分析
        2.2.3 《晴天霹雳当头响》谱例分析
        2.2.4 《三个月的光阴黄昏景》谱例分析
        2.2.5 《从今莫来我村前》谱例分析
        2.2.6 《黄土坡上春风暖》谱例分析
        2.2.7 《几万元的积蓄飘不定》谱例分析
        2.2.8 《一霎时急的我气急败坏》谱例分析
    2.3 《果子红了》音乐的继承与创新
        2.3.1 伴奏乐器的改革
        2.3.2 取消开场牌子曲
        2.3.3 民族声乐演唱方式及取消男女同腔同调
        2.3.4 曲体的多元化特征
    2.4 《果子红了》音乐的创新的美学价值
        2.4.1 俗与雅的共容
        2.4.2 “杂”而有法的布局
    小结
第三章 二人台音乐发展的思考
    3.1 二人台音乐创新的必然性
    3.2 二人台音乐创新的时代要求
    3.3 二人台音乐创新的理论指引
    3.4 二人台音乐发展的多元化道路
    3.5 二人台音乐创新的制约性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果子红了》曲谱
致谢

(6)立足民族特色,弘扬本土文化——广场舞舞蹈创作的目标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场舞目前的现状与文艺的表现形态
二、广场舞创作的基调和文化定位
三、广场舞蹈的发展前景及影响
    1、普及舞蹈教育层面。
    2、广场舞蹈中应注意的问题。

(7)张家口坝上二人台艺术形态之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张家口坝上二人台艺术环境及渊源
    1.1 张家口坝上的地理环境及气候
    1.2 张家口坝上二人台的形成渊源
    1.3 张家口坝上二人台的演变过程
第二章 张家口坝上二人台的艺术形态
    2.1 原始形态的张家口坝上二人台
        2.1.1 上场对子烂席片+演员表演正曲
        2.1.2 上场对子说“干嗑”+演员表演正曲
        2.1.3 传统模式的正剧唱腔
    2.2 张家口坝上二人台的艺术特征
        2.2.1 张家口坝上二人台的语言特征
        2.2.2 张家口坝上二人台的唱法特征
    2.3 张家口坝上二人台的知名艺人和传人
第三章 张家口坝上二人台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3.1 张家口坝上二人台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3.1.1 多元文化冲击了张家口坝上二人台的生存空间
        3.1.2 张家口坝上二人台传承人员的萎缩
        3.1.3 坝上二人台艺术与时代距离增大
    3.2 张家口坝上二人台的传承及现状
        3.2.1 政府的支持与重视
        3.2.2 专业剧团的再次兴起,注重人才的挖掘与培养
        3.2.3 扩大媒体的影响力
        3.2.4 加强对外交流与研究
        3.2.5 相关系列产品的打造和推广
        3.2.6 演出平台的增多
    3.3 张家口坝上二人台具有的优势
        3.3.1 本地区具有的创作优势
        3.3.2 本地区具有的环境优势
        3.3.3 本地区具有的形态优势
    3.4 张家口坝上二人台的变革与创新
        3.4.1 剧目的改革与再创造
        3.4.2 艺术形态的创新
        3.4.3 方言的革新
        3.4.4 借鉴科学的发声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关于张家口坝上二人台的调查报告
谱例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二人台·梅·竹笛之关系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二人台音乐文化概述
        (一) 二人台产生的背景
        (二) 二人台的形成与发展
    二、 相关研究综述及成果
        (一) 二人台概念属性综述
        (二) 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二人台伴奏音乐及文化特征
    一、 二人台牌子曲
        (一) 牌子曲的来源
        (二) 牌子曲的形式及特点
    二、 二人台音乐文化特征
        (一) 蒙汉生产方式的融合
        (二) 蒙汉音乐文化的融合
        (三) 蒙汉民俗文化的融合
        (四) 蒙汉民族风情的融合
        (五) 蒙汉音乐形式的融合
第二章 梅与竹笛之关系辨析
    一、 二人台伴奏乐器 --- 梅
        (一) 梅的来源
        (二) 梅的沿革
        (三) 梅的形制
        (四) 梅的演奏方法
        (五) 梅在二人台音乐中的运用
    二、 梅与竹笛辨析
        (一) 梅与竹笛形制辨析
        (二) 梅与竹笛演奏技巧辨析
        (三) 梅与竹笛演奏性质辨析
第三章 二人台音乐与竹笛作品的融合—以竹笛协奏曲《走西口》为例
    一、 竹笛协奏曲《走西口》创作背景
        (一) 作品的历史背景
        (二) 作品的文化背景
        (三) 作品的创作者
    二、 二人台音乐在竹笛协奏曲《走西口》中的影响与融合
        (一) 二人台音乐中游牧文化对笛曲风格的影响
        (二) 二人台音乐中地域自然条件对笛曲风格的影响
        (三) 二人台音乐中社会背景对笛曲风格的影响
        (四) 二人台音乐中历史背景对笛曲风格的影响
        (五) 蒙古族民歌对二人台音乐风格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消费文化背景下主题餐厅的文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三) 本课题研究现状
    (四)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主题与主题餐厅
    (一) 主题
    (二) 主题餐厅
    (三) 主题餐厅的文化特色
    (四) 主题餐厅的分类
三、消费文化背景下主题餐厅文化设计的形成
    (一) 消费文化背景
    (二) 消费文化的特点与主题餐厅的文化设计
四、内蒙古地区主题餐厅文化设计的构建
    (一) 主题餐厅的设计策划及文化设计定位
    (二) 主题餐厅的空间文化设计
    (三) 主题餐厅的产品文化设计
    (四) 主题餐厅的产品服务文化设计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10)艺术人类学视角下的内蒙古二人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方法
    (四) 现有的二人台研究
一、 二人台音乐概述
    (一) 二人台的称谓由来
    (二) 二人台源流说
        1、 山西河曲源流说
        2、 内蒙古土默川源流说
二、 艺术人类学视角下的内蒙古二人台音乐
    (一) 二人台音乐的民族性
        1、 内蒙古地区蒙古族文化对二人台音乐的影响
        2、 内蒙古地区汉族文化对二人台音乐的影响
        3、 内蒙古地区宗教对二人台音乐的影响
    (二) 二人台音乐的民俗性
        1、 内蒙古的人文地理对二人台的影响
        2、 内蒙古的民族服饰对二人台的影响
    (三) 二人台音乐的艺术性
        1、 二人台音乐的艺术特点
        2、 二人台的音乐唱腔
        3、 二人台音乐的牌子曲
三、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一) 实施保护的目的和原则
        1、 实施保护的目的:
        2、 实施保护的原则
    (二) 已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果
        1、 已采取的措施
        2、 取得的成绩
    (三) 存在的问题
        1、 对民间音乐保护的观念意识不够
        2、 政府部门对传统民间音乐保护上参与有限
        3、 二人台音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四) 具体问题探究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二人台艺术的文化定位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目的论视角下《张家口旅游指南》(节选)文化负载词翻译实践报告[D]. 辛娜. 河北大学, 2021(02)
  • [2]蒙古族当代传统器乐合奏的分布格局与风格流派研究[D]. 庆歌乐. 中国音乐学院, 2019(06)
  • [3]“二人台”艺术的伦理文化与伦理意蕴研究[D]. 韩敏虎. 山西大学, 2016(05)
  • [4]音乐期刊中民间音乐的传播现状分析及研究 ——以《广播歌选》为例[D]. 张辰. 中央民族大学, 2015(02)
  • [5]二人台传统音乐的当代创新 ——以二人台实验歌舞剧《果子红了》为例[D]. 金彦龙. 内蒙古大学, 2014(09)
  • [6]立足民族特色,弘扬本土文化——广场舞舞蹈创作的目标定位[J]. 孙海燕. 青春岁月, 2013(24)
  • [7]张家口坝上二人台艺术形态之探析[D]. 李艳. 山西大学, 2013(01)
  • [8]二人台·梅·竹笛之关系探究[D]. 陶雅.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3)
  • [9]消费文化背景下主题餐厅的文化设计研究[D]. 范蒙.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08)
  • [10]艺术人类学视角下的内蒙古二人台研究[D]. 王颖.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二人台艺术的文化定位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