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林业产业化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齐联,胡耀升[1](2017)在《SWOT理论视角下林业产业化中的产业经营主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目前我国林业产业三类经营主体即"国字号""半官方""非国资"进行SWOT分析,提出林业产业化进程中需要从5个方面入手构建和完善高效多元的林业产业经营主体:一是推进林业经营主体结构均衡;二是加强林业经营主体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三是推进经营主体合理布局林业产业体系;四是推进经营主体对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先进模式的借鉴和学习;五是积极出台扶持与规范经营主体的政策、法律、法规等文件。
杨敏[2](2015)在《永安市集体林权体制改革引发的管理问题及其治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集体林权体制的改革对于提高林农收入、林业经营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林业体制机制的一次重大实践,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中国农村经营体制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永安市是我国唯一的林业改革发展示范区,中国竹子之乡,中国笋竹之乡。本研究以永安市集体林权体制的改革为例,回顾了永安市集体林权体制的历史沿革,指出永安市在林权改革过程中林木采伐、林地管理、合作组织运作、林业要素流通及产业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改革现有采伐政策、强化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建立林业要素聚集体制、加大林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推进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及发挥地方协会组织作用等对策建议,为各地进一步深化集休林权体制改革解决改革中引发的问题提供参考。
牛彩虹[3](2015)在《临沂市林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林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一个基础产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产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森林资源的稀缺性与市场经济对我国林业产业的刚性需求矛盾越来越突出,森林有效供给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林业产业改革迫在眉睫。因此我们应该加快林业产业化建设,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优化林业产业组织,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林业的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目前正在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过渡,实施林业产业化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论文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从林业产业结构、林业产业组织形式等方面分析林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并指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对林业产业化的过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林业产业化是以提高和获取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以森林资源为基础,立足于市场需求,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对林地主产区和林产品的主销区实行整体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生产经营体制,最终实现林业的自我积累,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立足于我国林情,从我国经济实际出发,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和经验,针对林业产业特点,全面分析了林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的制约和影响因素。并对林业产业化的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思路和对策。为临沂市林业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论文通过运用归纳分析等方法,进一步指出了林业产业化的有效实施需要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首先,各级政府部门应立足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政策,从制度上保障林业产业化的顺利实施;其次,全社会应正确全面的认识林业产业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到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大潮中来;最后,林业各产业的龙头企业也应充分发挥辐射带动效应,积极进行企业改革,提高科技水平的应用和推广,提高林产品质量和产量、增强林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林业经济效益;推进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同时,对临沂市平邑县经济林林业产业化的发展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为地方实施林业产业化提供依据和参考。
顾寒琳[4](2010)在《吉林省林业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提出进入新世纪,国家高度关注林业发展,把林业建设提上前所未有的高度。2009年召开的建国以来第一个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明确赋予林业“四大地位”,要求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把兴林和富民紧密结合起来,在努力改善生态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国家林业局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谋划出台了《林业产业振兴规划》。吉林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提出“林业资源大省向林业经济强省跨越”的战略构想。吉林省林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林业作为大农业组成部分,遵循农业产业化发展-般规律。为推进吉林省林业产业快速发展,笔者提出产业化发展构想,得到吉林省林业厅的认同,结合工作开展吉林省林业产业发展路径的研究,形成本论文。论文共分三个部分:第1、2章节是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国内外林业产业化研究现状、吉林省林业产业化研究进展,以及林业产业化研究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第3、4章节是论文的第二部分,主要以区位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理论、林业产业化理论为指导理论,以灰色系统理论数学方法为分析手段,全面分析总结吉林省林业产业发现现状,查找制约吉林省林业产业发展的症结;第5、6章节是论文的第三部分,主要借鉴兄弟省区林业产业化发展经验,按照林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结合吉林省林业产业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吉林省林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径。吉林省林业产业化发展应该走“新型工业化、林区城镇化、民营经济主体化和林业产业特色化”的路子。按照这个路径,在产业化组织模式选择上,可分区域选取“主导产业型”、“龙头拉动型”和“联合发展型”三种适合各区域发展的产业化具体组织形式。为提高研究的实用性,论文在吉林省近年来取得的“东、中、西三大区域发展战略”成就基础上,以区域产业板块为依托,优势产业带为联结,构架了吉林林区“四区五带”的新型生产力格局,明确了需要重点发展的“八大特色产业”。力图通过布局规划引导生产经营,以重点产业带动林业经济整体跃升,经过10年时间,把吉林省林业产业建成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尚旭东[5](2010)在《云南林业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论文以相关产业理论为基础,在系统归纳云南林业产业发展所取得各项成绩及其发展特点的基础之上,采用SWOT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了影响实施林业产业发展的优、劣势、机遇与威胁。通过分析得出了云南林业产业发展拥有气候优越、资源基础总体水平较高;咖啡和橡胶产业独具垄断优势;花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鲜切花独具优势;食用菌产业增长迅猛;产业协会推动作用明显;森林旅游产业崛起迅速等优势和机遇。同时也指出了林业产业发展所存在的林业资源生产分散,集约化程度低;林木种苗繁育严重滞后、植物资源综合开发不够;林分结构不合理,综合效益不高;人工林树种单一,病虫害防治形势严峻;林业生态与产业两大体系的基础建设薄弱;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问题明显等劣势与威胁。在此基础之上,又全面总结了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某些不足及其相应问题。在分析2003~2008年林业三大产业及其内部各亚产业结构变动的基础之上,运用灰色关联理论系统动态分析了2003~2007年各时间段云南林业三大产业及其内部各子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各时间段内云南林业产业产出与第一产业关联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弱。林业第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其所占比重及与总产出的关联度均较小,产业结构仍然不具备合理化和高度化的端倪。第一产业10大亚产业内,第一产业产出与木材采运业关联度最大,林木的培育和种植业,林产品采集业,林业服务业,茶、桑、果业,竹材采运业,中药材业,花卉业,畜牧业,林业农业类其它依次弱之。第二产业内部,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林产化学制品制造业,木、竹浆造纸及纸制品业这3个亚产业与第二产业产出的关联度最大;其次是其它制造业,木质、竹藤家具制造业,其他(电力、煤气、水的生产供应和建筑业),木、竹、藤工艺品制造业;非木质林产品加工制造业与第二产业产出的关联度最低。第三产业内部,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一直居于主导地位,林业专业技术服务、林业公共管理服务、森林公园管理服务、自然保护管理服务和林业系统非林产业与第三产业产出的关联依次弱之。针对上述分析,在第六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云南省三次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标准、目标及相应体系。对于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结构内部,一方面应着眼于经营模式结构的调整,因此应大力发展人工林战略、分类经营战略、多种经营战略;另一方面应加强森林资源结构的调整,为此应注重林龄结构、树种结构和林种结构的调整。第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注意林产加工企业的规模结构,为此应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并注重市场调节;另一方面又不能忽视林产加工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为此应在产品多元化、绿色食品的生产和药材的开发等方面入手。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应把握建立健全木材及林产品流通业,建立健全林业服务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这三个方面,具体的调整措施包括:优化林产品的相关物流和林产品市场建设、总体设计林产品流通与市场宏观调控系统、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林业社会化服务的管理机制、强化森林特色旅游、注重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协调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树立“大旅游、大市场”的发展原则,提高景区旅游产品竞争力和旅游文化在景区发展中的地位等。针对上述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案体系,结合云南省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文在第七章系统地提出了发展云南林业产业的10项对策与建议。文章的最后,采用“等维灰数递补模型”对云南省2010~2014年林业产业总产值及三次产业产值的实现情况进行了相应的预测并进行了相关的检验。
奉钦亮[6](2010)在《广西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产业区域竞争力和产业集聚是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热点和前沿研究。目前,国内外对林业产业集聚和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是关注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的来源和形成以及对影响因素及其指标构建的分析,而对于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水平评价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基于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以及西方经济学等学科及其相关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首先,定性分析了林业产业集聚的动因以及影响因素;其次,依据广西林业统计资料(1999-2007)对广西林业总产值、三次产业产值、林业固定资产投资、林业从业人员、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林业木材产量、林业造林面积等指标进行了区域集中度的分析以及对广西林业第一、二、三产业进行了动态的E(G)产业集聚指数分析;同时,把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细分为林业产能竞争力、林业资本竞争力、林业技术竞争力、林业市场竞争力以及林业生态贡献力等五个系统层,并构建了林业总产值、林产品工业销售产值、林产工业总产值、林业劳动生产率、林业从业人员年均收入、林业产业市场占有率、林产品销售率、林业总产值占地方经济总产值比重、林业从业人员、林业技术人员、林业技术人员投入强度、科技交流与推广服务人员、林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设备投资、林业企业自筹投资、森工企业投资、林业用地面积、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等20个变量指标,依据中国林业统计年鉴(2003-2007)和中国统计年鉴(2003-2007)的统计资料,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7年的广西林业产业产能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技术竞争力、资本竞争力、生态贡献力以及2003-2007年的广西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综合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此外,还运用弹性模型论证了产业集聚与广西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水平的关系程度。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政府政策支持与制度建设、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林业从业人员素质提高、林业科技进步、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林业产业发展机遇等因素会影响广西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水甲。而规模经济效应、市场份额扩张效应、竞争优势增强效应等成为产业集聚的诱导因素,而自然资源禀赋、政府宏观政策引导、交通运输成本、科技发展与技术进步、知识溢出效应和产业自身因素构成等对产业集聚过程构成重要影响:第二,实证分析表明:广西林业总产值、林业第一、三产业产值、木材产量、林业从业人员、林业造林面积等指标的CR6水平比较低:广西林业第二产业产值、林业固定资产投资、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的CR6水平相对较高。从动态的E(G)产业集聚指数分析来看,第一产业不存在产业集聚现象:第二产业逐步呈现高度集聚现象:第三产业具有高度的产业集聚水平。第三,本文首次把广西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细分为林业产能竞争力、林业资本竞争力、林业技术竞争力、林业市场竞争力以及林业生态贡献力等五个系统层。通过对2007年的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水平分析后表明:在全国三十一个省市中,广西林业产业的产能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技术竞争力、资本竞争力、生态贡献力的全国排名分别为:第3、13、6、6、7名。而在对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水平综合评价分析中,首次构建20个变量指标并评价了广西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综合水平,2003到2007年的广西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综合水平分别居全国的第6、6、9、6、3位,广西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水平比较高,但依然不够稳定。第四,通过弹性分析表明:广西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与固定资产投资、专业技术人员、木材产量、第二产业产值的区域集中度之间存在一致性且富有弹性,而与林业总产值、第一、三产业产值、林业从业人员、造林面积的区域集中度之间存在非一致性。在对广西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的E(G)产业集聚弹性分析得知,广西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E(G)产业集聚系数存在非一致性;而产业区域竞争力与第二产业E(G)产业集聚系数存在一致性且富有弹性,第二产业集聚对广西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水平提升具有重要影响。第五,提出了促进广西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水平提升的政策建议:通过完善政府支持林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和促进产业集聚、努力提升林业劳动生产率、吸引国内外高级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加快林业产业营销体系建设、创建创新型林业产业体系、加强林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林业产业国际合作步伐等渠道和方法可以提升广西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水平。本课题属于一个创新的研究选题。本文的相关研究可能成为独创或者新颖之处的有以下几点:①运用产业区域集中度、E(G)产业集聚系数系统的分析了广西林业产业集聚水平。②首次把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细分为林业产能竞争力、林业资本竞争力、林业技术竞争力、林业市场竞争力以及林业生态贡献力等5个系统层,并构建了林业总产值、林业产业市场占有率、林业技术投入强度、林业固定资产投资、林业用地面积等20个广西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的变量指标,最后综合评价了2003至2007年的广西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水平。③根据广西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水平并结合广西林业产业集聚程度,开创性的运用弹性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广西林业区域竞争力的影响程度。
董岳[7](2009)在《中国林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林业经过5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目前正在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过渡,实施林业产业化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论文以相关产业理论为基础,从林业产业结构优化、林业产业升级、林业产业组织完善的角度研究林业产业化问题,为实现我国林业的这一过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我国高速发展林业产业化的今天,该课题研究无论对解决我国林业产业化目前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还是对未来林业产业化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林业产业化是指以林产品或林副产品作为主导产品,使产、加、运、销等环节一条龙式的衔接起来,贸、工、农专业化联合的经营方式。林业产业化是林业经营方式的根本变革,是对林业产业组织的重构,它是以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产业为基础,以综合效益发挥为核心,通过分区、分类生产,协同经营,所形成的结构合理、多条足够长的产业链有机构成的林业产业体系,体现了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产业的基础性、三大效益的协同性、林业产业经营的系统性及林业经营的社会性特征。论文总结5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林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理论并针对林业产业特点,结合目前我国林业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发展模式及其特点,深刻分析了影响实施林业产业化的因素,研究并提出了林业产业化模式,进一步探讨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及对策,并就所涉及支撑体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可有利于促进我国林业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和建立有效的林业产业组织结构。论文通过对比分析及辩证分析的方法,论证分析了实施林业产业化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上具备一定条件。从宏观上需要全社会对林业的全面认识、林业市场体系的完善、适度的政策扶持、加强领导与协调、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从微观上要求林业企业自组织能力的提高、科技水平的提升、企业间关系的理顺等。同时,通过总结林业产业的内在特点和发展规律,对泰安市宁阳县速生丰产林产业化发展的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从而为地方实施林业产业化提供依据和参考。
张有龙[8](2009)在《甘肃林业产业化经营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其发展状况如何,对甘肃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处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过渡的甘肃林业,要实现其林业现代化,实施林业产业化经营战略是有效途径。论文以相关产业理论为基础,从林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角度研究林业产业化经营战略问题,为实现甘肃林业的这一过渡提供了理论基础。首先,论文针对传统林业产业划分的弊端,对林业产业进行了重新划分并对其间关系进行了阐释。本文将林业产业体系划分为森林资源产业、森林资源生产加工产业、森林服务业、信息技术产业、森林生态环境相关产业等五大产业,同时提出各产业处于不同层次,且互为作用、互为推动,共同构成完整的林业产业体系。其中森林资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是基础,森林资源生产加工产业是“龙头”,信息技术产业是支撑。通过各产业间的互动关系,促进了林业可持续经营与林业现代化的发展。这种林业产业划分,为林业产业化经营战略问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其次,论文在评析目前对林业产业化经营内涵界定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林业产业化经营的相关概念。即林业产业化经营是指在林业产业内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中心,以森林资源及生态环境产业为基础,以高度分工基础上的产业化生产经营为条件,以现代高新科技为手段,正确确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分区、分类生产,协同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形成上连基地、下连市场的由结构合理、有机构成的多条足够长的产业链组成的产供销一条龙、林工商一体化的完整产业体系。在此意义上,林业产业化经营战略就是指在林业产业内有效指导实施林业产业化经营活动的一个有机的完整的产业战略体系组合。它体现了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相关产业的基础性、三大效益的协同性、林业产业化经营的系统性与社会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也充分反映了林业可持续发展与林业现代化的战略要求,论文并就其与林业产业化经营的关系机理作了简要分析。再次,论文在总体把握甘肃林业发展概况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甘肃实施林业产业化经营战略的相关影响因素。同时指出,林业产业化经营是符合现代林业要求的一种林业产业经营方式,其有效运行有赖于合理模式的指导,因此设计了甘肃实施林业产业化经营战略的总体框架与战略模式,并就模式运行所涉及的市场体系建设、主导产业选择与定位、森林资源基地建设等重要方面进行了研究。最后,论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甘肃实施林业产业化经营战略的相关对策措施。第一,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包括林业产业布局政策、林业产业结构政策、林业产业组织政策、林业产业扶持政策等;第二,需要不断健全相关林业产业化运营机制;第三,需要不断推进林业技术创新,提升林产品科技含量;第四,需要不断促进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秦涛[9](2009)在《中国林业金融支持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已经成为经济的核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率,当金融因素的作用受到限制时,经济增长必然遭遇资本投资不足和金融资源低效配置的约束。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林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广泛而有效率的信用活动和金融运行,以保障持续增加的资本投入和会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毫无疑问,我国现阶段林业仍具有显着“产融弱质性”,面临严峻的资本形成不足、发展资金短缺的困境。林业资本形成缺口必然导致出现林业投资缺口,从而对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形成严重制约,这必然形成对我国林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严重制约。因此,迫切需要在公共财政经常性账户纳入预算和已有稳定来源的资金支持之外,制定新的特殊政策,允许从全社会范围合理并适度地筹措资金,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提高林业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以满足林业建设的需要。林业金融支持正是为弥补林业资本形成不足造成严重资金缺口而出现的一种创新制度安排,林业金融运行的核心集中于林业金融资源配置及其效率实现,林业金融资源配置是由其金融制度、体系、治理、运行机制等共同决定的过程,效率取决于制度供给的完备性和有效率的传导。林业金融支持基本职能在于实现对林业金融的动员和配置,林业投资风险规避与防范,以保证林业资本的顺畅循环、周转和有效流动,满足林业产业发展日益增强的资金需求,林业金融支持理应成为推进我国林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性机制和重要途径。本文借鉴产业经济学、金融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理论的合理因素,从我国林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基础、产融互动和林业金融资源效率等多个角度,论述了我国林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金融支持内在机理,并基于金融战略视角,从林业资本形成、投资效率、会融运行三个维度进行分析,通过构建“林业资本形成缺口模型”梳理林业产业发展进程中金融支持的内生逻辑和现实依据,为林业金融支持框架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提出了林业金融支持制度安排的合理性以及体制的完善能够提供林业发展所需要的金融资源集聚与配置机制,通过以财政性融资、政策性融资和商业性融资所构成的三维空间支持体系奠定了我国林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基础平台。在林业金融支持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分别从金融需求和供给角度对林业融资需求和引资能力进行分析。首先,对我国林业信贷融资需求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并基于信贷供给理论探讨林业面临信贷约束和融资困境的本质原因,提出利用抵押品替代和扩展机制,以及通过建立林业金融服务体系来缓解林业信贷融资困境。其次,通过对商品林投资收益率和投资风险水平进行评价,分析林业政策以及不同因素对投资收益和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而认识在现有的政策条件还无法改变商品林投资收益率低、投资风险大的基本状况,对商品林投资还不能产生足够的激励,提出通过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建立林业金融工具创新机制、完善林业风险防范管理体系和健全林业产业政策体系来解决林业资本形成不足,林业产业“吸融力”不强的困境。第三,分别就抵押品替代和扩展机制三种应用模式、林业金融工具创新机制以及林业风险管理体系构建进行论述。随着林业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立和健全林业金融支持体系及其高效率的金融制度,日益成为我国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所在。林业金融支持不仅仅具有经济职能,同时具有鲜明的社会功能和政策取向。林业金融支持必须坚持促进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通过“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以市场化为导向,从完善林业金融支持体系制度供给、优化林业金融支持供给结构、制定并协调林业财政与金融协调发展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化,从而促进金融支持林业发展的力度和效应,增强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综合能力与比较利益。
杜文凯[10](2009)在《河南省林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于林业生产活动的结果,也是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林业产业化作为适应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需要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林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在提高林业生产效益,增加林农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关于林业产业化经营的研究和探讨,也因此成为广大林业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地处中部的河南省,近年来林业产业化经营从起步到发展,从推进到提高,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与国内沿海发达地区和周边先进省份相比,目前河南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发展规模、发展实力、组织模式、运营机制、扶持政策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客观上需要在林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的突破。基于这种考虑,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运用林业产业化发展理论研究成果,采取理论指导和实践分析相结合,辅以实例论证的方法,在深刻认识和分析林业产业化产生背景、内涵实质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启示和经验,通过对河南省林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不同发展模式特点进行分析,指出河南省林业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并从河南省林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出发,提出了河南省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及对策,主要结论如下:(1)河南省林业产业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起步、全面发展和迅速提高三个阶段,经过发展,河南省林产品加工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企业数量逐年增多,总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逐步延伸,综合实力和带动林农增收的能力日益增强,市场销售服务体系日益完善,走出了“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十农户”、“专业协会+龙头企业十农户”等较为成功的发展模式。(2)指出要进一步推进河南省林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河南林业产业化经营的质量和水平,加快促进河南省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先进理念,从一体化协作、市场化运作、产业融合和林业产业管理体系等方面构建河南省林业产业化发展的体系和框架。按照这一体系和框架,进一步推进河南省林业产业化经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从改善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着手,推动林业产业标准化,培育强势品牌,大力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全方位开拓市场,塑造河南品牌林产业形象;二是深化林业配套改革,提高林权主体收益,通过调整林业税费,提高林业利润空间,拓展林业产业链条,增加林产品附加值,实现林权信息的透明化,并进一步推动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化;三是抓好林业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提高产业资源生产能力,一方面要加大对林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要创新林业信贷品种的担保方式和信贷模式,建立多元的投入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推动林科教结合的林业发展体系的完善;四是加快林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步伐,加快林业与信息技术、工业、旅游业及林业产业内部的融化步伐;五是加快林业供应链体系的构建,进一步完善林业价值链、物流链、信息链及组织链体系。
二、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林业产业化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林业产业化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SWOT理论视角下林业产业化中的产业经营主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林业产业化中的产业经营主体分类及其SWOT分析 |
2.1“国字号”林业产业经营主体的SWOT分析 |
2.2“半官方”背景的林业产业经营主体SWOT分析 |
2.3“非国资”背景的林业产业经营主体SWOT分析 |
3 构建高效多元的林业产业经营主体 |
3.1推进经营主体分布由“哑铃型”向“橄榄型”转变 |
3.3推进经营主体合理布局产业体系 |
3.4推进经营主体对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先进模式的借鉴和学习 |
3.5积极出台扶持与规范经营主体的政策、法律、法规等文件 |
(2)永安市集体林权体制改革引发的管理问题及其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三节 集体林权体制改革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永安市集体林权体制改革现状及其引发的管理问题 |
第一节 永安市集体林权体制改革的情况介绍 |
第二节 林木采伐、林地管理过程存在的管理问题 |
第三节 林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及存在的管理问题 |
第四节 林业要素流通及产业化管理存在的管理问题 |
第二章 永安市集体林权体制改革引发的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林木采伐、林地管理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二节 林业合作组织体系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三节 林业要素流通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四节 林业产业化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三章 永安市集体林权体制改革引发的管理问题治理对策 |
第一节 改革现有的采伐政策 |
第二节 强化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等社会化服务 |
第三节 提升林业服务社会化能力 |
第四节 加大林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 |
第五节 推进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 |
第六节 发挥地方林业专业协会组织和志愿者协会的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临沂市林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林业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方案 |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林业产业化基本概念 |
2.2 林业产业化的特征 |
2.3 林业产业化的作用 |
3 临沂市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临沂市林业产业发展总体概况 |
3.2 临沂市林业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及规模 |
3.3 临沂市林业产业发展深加工类型 |
3.4 临沂市林下经济发展 |
4 临沂市林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模式 |
4.1 产业化一般模式构建 |
4.2 临沂市林业产业化现有的主要模式 |
5 临沂市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
5.1 临沂市林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5.2 影响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
6 临沂市林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和改进措施 |
6.1 临沂市林业产业化发展思路 |
6.2 临沂市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改进措施 |
7 结论与建议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4)吉林省林业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综述 |
1.1 问题提出 |
1.2 国内外林业产业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吉林省林业产业化的研究进展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的重点内容 |
2 林业产业化研究的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
2.1 林业产业化概念 |
2.1.1 林业产业化的内涵 |
2.1.2 林业产业化的主要特征 |
2.2 林业产业化研究的相关理论 |
2.2.1 区位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生态经济理论 |
2.2.4 林业产业化理论 |
3 吉林省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区域林业产业化发展影响因子 |
3.1.1 林业产业状态指标 |
3.1.2 林业产业发展的相关因素 |
3.1.3 区域林业产业化的影响因子 |
3.2 吉林省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
3.2.1 吉林省自然概况 |
3.2.2 吉林省林业发展概况 |
3.2.3 吉林省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
3.3 吉林省林业产业发展动力因素分析 |
3.3.1 方针政策 |
3.3.2 经济动力 |
3.3.3 市场动力 |
3.3.4 人口因子 |
3.4 吉林省林业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
3.4.1 区位优势 |
3.4.2 资源优势 |
3.4.3 技术优势 |
3.4.4 产业基础 |
4 基于灰色理论的吉林省林业产业结构分析 |
4.1 灰色关联理论及其优点 |
4.1.1 灰色关联分析的概念 |
4.1.2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优点 |
4.2 灰色关联理论模型 |
4.3 吉林省林业产业结构灰色关联分析 |
4.4 吉林省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5 吉林省林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
5.1 相关省区林业产业化发展经验模式 |
5.1.1 浙江省林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
5.1.2 山东省林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
5.2 吉林省林业产业化发展目标设计 |
5.2.1 指导思想 |
5.2.2 总体目标 |
5.3 吉林省林业产业化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
5.4 吉林省林业产业化发展路径 |
5.4.1 吉林省林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
5.4.2 吉林省林业产业化区域布局 |
5.4.3 吉林省林业产业化主要推进措施 |
5.4.4 吉林省林业产业化发展组织保障 |
基本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云南林业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一般产业理论 |
1.2.2 林业产业经营理论 |
1.2.3 林业产业化研究及实践 |
1.2.4 国内各省对于林业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基本框架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1.4.3 论文的技术路线图 |
2 基础理论研究 |
2.1 产业结构理论 |
2.1.1 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 |
2.1.2 产业的高度化和合理化理论 |
2.2 区域经济理论 |
2.2.1 生产布局理论 |
2.2.2 聚集理论 |
2.3 产业成长理论 |
2.4 林业产业基础理论研究 |
2.4.1 林业产业的内涵 |
2.4.2 林业产业的外延 |
2.4.3 现行林业产业的概念和范围 |
2.4.4 林业产业的特征 |
3 云南林业产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分析 |
3.1 林业产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 |
3.2 林业产业结构得到一定调整 |
3.3 林业产业发展促进山区综合开发顺利推进 |
3.4 林业产业市场体制逐步完善 |
3.5 林业产业的资本投入力度加大 |
3.6 新兴种植产业崛起迅速,成为林业第一产业发展的亮点 |
3.7 林业第二、三产业由恢复增长步入快速增长阶段 |
3.8 八大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
3.9 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区域特色日益明显 |
3.10 林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及出口能力不断提高 |
3.11 林业科技的支撑能力增强 |
4 云南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4.1 云南林业产业发展的内部条件分析(Ⅰ)—优势分析 |
4.1.1 优越的自然和气候条件 |
4.1.2 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基础总体水平较高 |
4.1.3 咖啡产业独具垄断优势 |
4.1.4 橡胶的种植与加工初具垄断优势,种植面积与产量逐年增加 |
4.1.5 花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鲜切花产品独具特色,优势明显 |
4.1.6 食用菌种植、栽培、加工及生产的发展势头迅猛 |
4.1.7 云南省林业产业协会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 |
4.2 云南林业产业发展的内部条件分析(Ⅱ)—劣势分析 |
4.2.1 林业资源生产分散,集约化程度低 |
4.2.2 林木种苗繁育严重滞后 |
4.2.3 植物资源种类丰富,但综合开发不够 |
4.2.4 林分结构不合理,综合效益不高 |
4.3 云南林业产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分析—机遇与威胁分析 |
4.3.1 森林旅游正在崛起 |
4.3.2 人工林树种单一,病虫害防治形势严峻 |
4.3.3 林业生态与产业两大体系的基础建设薄弱 |
4.3.4 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问题明显 |
4.4 云南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概述 |
4.4.1 资源优势与产业弱势矛盾继续存在 |
4.4.2 林业产权不明晰 |
4.4.3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不快 |
4.4.4 资源培育业与加工利用业联系不够紧密 |
4.4.5 林业产业的整体规模较小,以木材及其他林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加工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初级低档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 |
4.4.6 省内各地、州林业产业发展不平衡 |
4.4.7 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 |
4.4.8 林业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严重制约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
4.4.9 宏观调控和林业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急要完善 |
4.4.10 林业生态补偿经费严重不足 |
4.4.11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
5 云南林业产业结构分析 |
5.1 林业产业结构的理论基础 |
5.1.1 关联系数 |
5.1.2 关联度 |
5.2 云南林业产业结构变动情况分析 |
5.2.1 云南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及其效益分析 |
5.2.2 云南林业产业结构态势分析 |
5.3 林业产业结构之间的动态关联分析 |
5.3.1 云南省林业产业结构灰色动态关联矩阵的计算 |
5.3.2 云南省林业产业总产出与三次产业的动态关联分析 |
5.3.3 云南省林业第一产业内部动态关联分析 |
5.3.4 云南省林业第二产业内部动态关联分析 |
5.3.5 云南省林业第三产业内部动态关联分析 |
5.3.6 结论与讨论 |
6 云南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
6.1 云南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标准 |
6.2 云南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
6.3 云南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案体系 |
6.3.1 林业第一产业的结构调整 |
6.3.2 林业第二产业的结构调整 |
6.3.3 林业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 |
7 云南林业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处理好资源与产业的关系,构建云南现代林业产业体系 |
7.1.1 充分挖掘林地生产潜力,加快发展以用材林资源培育为主的林业第一产业 |
7.1.2 充分依靠现代科技和装备,全面提升以木材加工为主的林业第二产业 |
7.1.3 充分开发林业景观资源,发展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第三产业 |
7.2 建立市场培育体系 |
7.2.1 发展和培育特色产业 |
7.2.2 实施林业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建设战略 |
7.3 建立科技支撑体系和人才储备体系 |
7.4 完善宏观调控扶持体系 |
7.5 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
7.5.1 明确界定林业产权的内涵 |
7.5.2 强化集体林地承包权的用益物权性质 |
7.5.3 保护私有林主和林农利益,扶持私有林发展 |
7.5.4 清理、规范和管理合同 |
7.5.5 规范林权证和林地使用证的核发工作 |
7.6 加快林业产业组织框架建设 |
7.7 加快林业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
7.8 加大资本和技术投入力度 |
7.9 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7.10 多渠道筹集补偿经费 |
8 2010~2014 年云南林业产业发展预测 |
8.1 等维灰数递补模型 |
8.2 2010~2014 年云南林业第一产业产值的发展预测 |
8.3 2010~2014 年云南林业第二产业产值的发展预测 |
8.4 2010~2014 年云南林业第三产业产值的发展预测 |
8.5 2010~2014 年云南林业产业总产值的发展预测 |
8.6 对预测的林业三次产业产值及总产值的检验 |
8.7 展望 |
9 结论与讨论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9.3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对未来的建议 |
9.3.1 本研究的局限性 |
9.3.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论文各章所列图表及参考文献的统计情况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交流活动 |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4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5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教学实践 |
致谢 |
(6)广西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关于产业区域竞争力涵义的评述 |
1.2.2 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
1.2.3 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
1.2.4 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 |
1.2.5 林业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综述 |
1.2.6 林业产业集聚的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总体思路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的总体思路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独创或新颖之处 |
2 产业区域竞争力与产业集聚研究的理论渊源 |
2.1 产业区域竞争力理论 |
2.1.1 产业竞争力涵义的评述 |
2.1.2 区域竞争力涵义的评述 |
2.1.3 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的内涵 |
2.2 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理论 |
2.2.1 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2.2.2 主要竞争力评价体系的评论 |
2.2.3 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
2.3 竞争力评价模型 |
2.3.1 主要的竞争力评价模型 |
2.3.2 竞争力评价模型的评论 |
2.4 产业区域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
2.5 产业集聚理论 |
2.5.1 产业化发展理论 |
2.5.2 产业集群理论 |
2.5.3 林业产业集聚的内涵 |
3 广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研究区城概况 |
3.1.1 地形地貌 |
3.1.2 山系水系 |
3.1.3 气候水文 |
3.1.4 行政区域 |
3.1.5 行政区经济发展 |
3.2 广西森林资源现状 |
3.2.1 广西森林资源现状 |
3.2.2 广西人工林发展现状 |
3.2.3 广西国有林场发展概况 |
3.2.4 广西外资林业企业概况 |
3.3 广西林业产业体系建设 |
3.3.1 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壮大地方特色经济 |
3.3.2 不断深化林产工业体系改革,积极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
3.3.3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3.3.4 加速林产品贸易进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
3.3.5 加大林业产业投资,充实林业产业建设资金 |
3.3.6 努力培育林业产业品牌,提升广西林业产业核心竞争力 |
4 广西林业产业集聚水平分析 |
4.1 产业集聚的动因分析 |
4.1.1 产生规模效应 |
4.1.2 市场份额扩张效应 |
4.1.3 促进竞争优势增强 |
4.2 影响广西林业产业集聚变动的因素分析 |
4.2.1 自然资源禀赋 |
4.2.2 政府宏观政策引导 |
4.2.3 交通运输成本 |
4.2.4 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提高 |
4.2.5 知识溢出效应 |
4.2.6 企业自身运行状况 |
4.3 广西林业产业集聚水平的实证分析 |
4.3.1 产业集聚方法分析 |
4.3.2 广西林业产业区域集中度水平测度 |
4.3.3 广西林业E(G)产业集聚系数分析 |
5 广西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的评价分析 |
5.1 产业区域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1 政府政策支持与制度建设 |
5.1.2 自然资源禀赋优势 |
5.1.3 林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 |
5.1.4 林业科技进步与管理水平的提高 |
5.1.5 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
5.1.6 林业产业发展机遇 |
5.2 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5.2.1 对象客观性原则 |
5.2.2 科学性与可行性原则 |
5.2.3 系统性原则 |
5.2.4 针对性原则 |
5.2.5 重点和准确相结合原则 |
5.3 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5.4 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方法 |
5.5 2007年度广西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的评价分析 |
5.6 2003-2007年广西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
6 产业集聚与广西产业区域竞争力的关系分析 |
6.1 产业集聚对提升广西林业区域竞争力的作用 |
6.1.1 通过规模经济效应提升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 |
6.1.2 通过降低交易费用提高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 |
6.1.3 通过制定产业集聚发展战略提高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 |
6.1.4 通过创新效应提高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 |
6.1.5 通过合理利用物质资源提高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 |
6.1.6 通过提高企业素质提升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 |
6.2 产业集聚与广西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的弹性分析 |
6.2.1 产业集中度与广西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的弹性分析 |
6.2.2 E(G)产业集聚系数与广西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的弹性分析 |
7 提升广西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水平的政策建议 |
7.1 完善政府支持林业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为提升广西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提供政策服务 |
7.2 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广西林业产业产能竞争力 |
7.2.1 积极发展现代林业,促进林业总产值平稳增长 |
7.2.2 深化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林业总产值增长 |
7.2.3 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加快发展朝阳产业 |
7.3 积极引导和促进林业产业集聚,充实广西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 |
7.4 提高林业劳动生产率,夯实广西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 |
7.5 吸引国内外高级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提升广西林业技术竞争力 |
7.6 加快林业产业营销体系建设,提升广西林业产业市场竞争力 |
7.7 创建创新型林业产业体系,提升广西林业产业创新竞争力 |
7.8 加强林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广西林业产业物流竞争力 |
7.9 加快林业产业国际合作步伐,提升广西林业产业国际竞争力 |
8 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结论 |
8.2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件:2003-2007年广西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I |
导师简介II |
致谢 |
(7)中国林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研究 |
1.3.1 我国林业产业概况 |
1.3.2 国外林业产业发展概况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林业产业化基础理论研究 |
2.1 林业产业化基本概念 |
2.2 林业产业化的研究概述 |
2.2.1 林业产业化的定义 |
2.2.2 林业产业化的内涵 |
2.2.3 林业产业化的特征、作用 |
2.3 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我国现有林业产业化模式体系研究 |
3.1 我国目前林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
3.2 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撑体系 |
3.2.1 科学完善的产品生产基地 |
3.2.2 科学技术的支撑体系 |
3.2.3 合理的林业产业化产业链 |
3.2.4 多种经营发展的政策支撑保障体系 |
4 影响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探源分析 |
4.1 资源因素 |
4.2 林业管理的体制因素 |
4.2.1 我国林业产业化法律制度不完善 |
4.2.2 林业主管部门权责不明确 |
4.2.3 林业管理体制不完善 |
4.3 林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素质因素 |
4.4 林业科技因素 |
4.4.1 技术因素 |
4.4.2 主体因素 |
4.5 资金因素 |
4.6 全球经济发展因素 |
5 我国林业产业化发展思路 |
5.1 明确林业产业化的战略目标 |
5.2 明确我国林业产业化运行模式的发展思路 |
5.3 明确我国林业产业化运行模式的发展原则 |
5.3.1 林业产业化模式应遵循林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5.3.2 林业产业化模式应遵循市场导向原则 |
5.3.3 林业产业化模式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
5.3.4 林业产业化模式应坚持互利互助的原则 |
6 我国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
6.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
6.2 建立适应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市场体系 |
6.2.1 市场体系的建设 |
6.2.2 流通组织体系的建设 |
6.3 加快制度创新,培育林业产业化的市场主体 |
6.4 制定有效的产业扶持政策 |
6.4.1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
6.4.2 完善林业产业化法律制度 |
6.5 突出重点,确定林业产业化主导产业 |
6.6 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建设林业产业化森林资源基地 |
6.7 办好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
6.8 提升林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含量 |
6.8.1 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树立技术创新发展意识 |
6.8.2 增加科技创新投入,解决科技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 |
6.8.3 加大林业科研和林业产业化建设的结合力度,完善林业主导产业的技术体系 |
6.9 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产业化进程 |
7 研究案例 |
7.1 山东省宁阳县速生丰产林产业化分析 |
7.1.1 案例背景 |
7.1.2 宁阳县实现杨树速生丰产林产业化的措施 |
7.1.3 存在问题 |
7.2 东疏镇苗木产业化发展实践 |
7.2.1 案例背景 |
7.2.2 东疏镇苗木产业化发展情况 |
7.2.4 东疏镇苗木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经验 |
7.2.5 东疏镇苗木产业化的主要经营形式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甘肃林业产业化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1 导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方法、思路及框架 |
2 林业产业化经营战略相关理论研究 |
2.1 林业产业化经营战略的内涵界定 |
2.2 林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特征、目的及原则 |
2.3 林业产业化经营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
2.4 林业产业化经营与林业现代化 |
3 甘肃林业发展概况及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1 甘肃林业发展概况 |
3.2 甘肃林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 甘肃实施林业产业化经营战略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入世”为甘肃林业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4.2 林业产业化经营多重目标因素 |
4.3 林业管理体制因素 |
4.4 林业投资因素 |
4.5 林业技术因素 |
5 甘肃林业产业化经营战略模式总体框架设计 |
5.1 构建甘肃林业产业化经营战略模式的必要性 |
5.2 甘肃林业产业化经营战略模式的总体框架 |
6 甘肃林业产业化经营战略实施对策研究 |
6.1 积极发挥政府政策的扶持作用 |
6.2 建立健全甘肃林业产业化运营机制 |
6.3 积极推进林业技术创新,提升甘肃林产品科技含量 |
6.4 大力推进甘肃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9)中国林业金融支持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现实意义 |
1.1.3 理论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本研究的体系结构 |
1.3.1 研究视角 |
1.3.2 研究思路 |
1.3.3 分析框架 |
1.3.4 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林业金融支持的相关理论 |
2.1 林业分类经营理论 |
2.2 产融结合理论 |
2.3 金融发展理论 |
2.4 金融创新理论 |
3 林业金融支持机理与金融支持体系框架 |
3.1 我国林业金融支持的经济学机理 |
3.1.1 林业金融资源效应作用机理 |
3.1.2 林业金融支持效应传导机制 |
3.1.3 林业金融支持效应传导渠道 |
3.2 林业资本形成机制与投资效率分析 |
3.2.1 林业资本形成缺口模型构建 |
3.2.2 林业投资来源与结构分析 |
3.2.3 林业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
3.3 我国林业金融支持体系总体框架 |
3.3.1 林业金融支持内在逻辑框架 |
3.3.2 财政性融资支持体系框架 |
3.3.3 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框架 |
3.3.4 商业性金融支持体系框架 |
4 林业融资需求分析与信贷约束解决机制 |
4.1 林业融资需求与信贷约束程度分析 |
4.1.1 林农融资需求与信贷约束分析 |
4.1.2 林业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分析 |
4.2 林业信贷供给理论与影响因素分析 |
4.2.1 林业信贷供给理论分析框架 |
4.2.2 林业信贷约束影响因素分析 |
4.3 抵押机制在林业信贷融资中应用模式 |
4.3.1 抵押机制作用机理与应用总体框架 |
4.3.2 林权证抵押贷款模式与效果评价 |
4.3.3 林业贸易信贷融资机制应用模式 |
4.3.4 林业合作经济组织融资机制创新 |
4.4 林业金融服务体系构建路径 |
4.4.1 普惠金融体系基本框架结构 |
4.4.2 林业金融服务体系设计思路 |
5 林业产业吸融力(引资能力)评价及提升路径 |
5.1 商品林投资盈利能力总体评价 |
5.1.1 基于文献研究成果汇集计算 |
5.1.2 基于典型地区造林成本计算 |
5.1.3 基于典型栽培模式成本计算 |
5.1.4 基于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观察 |
5.2 商品林投资风险种类及水平测定 |
5.2.1 商品林投资风险分类 |
5.2.2 商品林投资风险评估 |
5.3 投资收益率与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5.4 增强林业产业引资能力总体思路 |
5.4.1 创新林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
5.4.2 完善林业产业政策保障体系 |
5.4.3 健全林业产业政策扶持体系 |
5.4.4 林业金融工具创新机制设计 |
5.4.5 建立林业风险管理防范体系 |
6 林业融资模式优化与金融工具创新机制 |
6.1 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 |
6.1.1 林业企业股票融资模式设计 |
6.1.2 林业企业债券融资模式设计 |
6.2 林业信托融资模式创新方式 |
6.2.1 信托融资制度内涵及功能优势 |
6.2.2 林业信托融资模式可行性分析 |
6.2.3 林业信托融资的主要操作模式 |
6.2.4 林业信托融资中的关键问题 |
6.2.5 林业信托融资项目典型案例 |
6.3 林业产业投资基金设立与应用模式 |
6.3.1 产业投资基金经济学内涵及特点 |
6.3.2 设立林业产业投资基金可行性分析 |
6.3.3 林业产业投资基金组织运营模式 |
6.3.4 林业产业投资基金实施障碍分析 |
6.3.5 林业产业投资基金优惠政策设计 |
6.4 林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体系 |
6.4.1 林业风险投资的经济学机理 |
6.4.2 林业风险投资制约因素分析 |
6.4.3 林业风险投资运行机制设计 |
6.4.4 林业风险投资政策保障体系 |
6.5 林业项目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创新 |
6.5.1 资产证券化融资运作过程 |
6.5.2 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特征 |
6.5.3 林业资产证券化融资机理 |
6.5.4 林业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 |
6.5.5 林业资产证券化发展策略 |
6.6 林业项目 BOT 融资模式应用与创新 |
6.6.1 BOT 融资基本模式分析 |
6.6.2 林业项目 BOT 融资可行性分析 |
6.6.3 林业项目 BOT 融资应用模式 |
6.6.4 政府在林业项目 BOT 融资中作用 |
7 林业风险管理与防范体系构建 |
7.1 林业一体化风险管理体系总体框架 |
7.1.1 林业风险管理工具组合模式 |
7.1.2 林业风险管理具体实施策略 |
7.2 林业保险业务创新与发展模式 |
7.2.1 林业保险发展缓慢原因分析 |
7.2.2 林业保险经营中的技术难点 |
7.2.3 林业保险业务创新发展思路 |
7.2.4 林业保险组织运营模式设计 |
7.3 林产品期货市场重建与发展策略 |
7.3.1 林产品期货含义与基本特点 |
7.3.2 林产品期货市场功能与作用 |
7.3.3 林产品期货发展可行性分析 |
7.3.4 林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策略 |
8 我国林业金融支持制度供给与发展模式 |
8.1 我国林业金融支持制度供给模式 |
8.1.1 林业金融支持制度供给原则 |
8.1.2 林业金融支持制度供给方式 |
8.1.3 林业金融支持制度供给主体 |
8.1.4 林业金融支持制度供给结构 |
8.2 我国林业金融支持发展模式 |
8.2.1 财政性融资支持发展模式 |
8.2.2 政策性金融支持发展模式 |
8.2.3 商业性金融支持发展模式 |
8.2.4 金融支持体系互动发展模式 |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基本结论 |
9.2 创新之处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附件1:林农信贷约束调查问卷分析 |
附件2:商品林项目投资收益情况表 |
(10)河南省林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林业发展动态及研究实践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林业产业化基本理论概述 |
2.1 林业产业化的理论渊源 |
2.1.1 制度变迁与组织创新理论 |
2.1.2 分工理论 |
2.1.3 利益引力理论 |
2.1.4 规模经济理论 |
2.1.5 比较效益理论 |
2.1.6 政治经济学理论 |
2.2 林业产业化理论 |
2.2.1 林业产业结构理论 |
2.2.2 产业组织理论 |
2.2.3 产业组织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及发展 |
2.3 林业产业经营理论 |
2.3.1 林业分工理论 |
2.3.2 新林业理论 |
2.3.3 近代自然林业经营理论 |
2.3.4 现代林业理论 |
第三章 河南林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
3.1 河南省林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
3.1.1 产业体系初具规模 |
3.1.2 产业特色明显 |
3.1.3 非公有制产业发展迅速 |
3.2 河南省发展林业产业化的潜在优势分析 |
3.2.1 自然资源及区位优势 |
3.2.2 政策优势 |
3.2.3 科技优势 |
3.2.4 市场优势 |
3.3 河南省林业产业化特点 |
3.3.1 林业总体效益高 |
3.3.2 进入门槛低 |
3.3.3 转移劳动力多 |
3.3.4 市场前景较好 |
3.4 河南省现有的林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
3.4.1 “龙头企业+基地”型 |
3.4.2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型 |
3.4.3 “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户”型 |
3.4.4 “龙头企业+农户”型 |
3.5 河南省林业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
3.5.1 林产品加工水平低,技术设备落后 |
3.5.2 产业结构及布局不合理,产业链条残缺 |
3.5.3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 |
3.5.4 产业化基础比较薄弱 |
3.5.5 河南省林业产业化制约因素 |
第四章 河南省林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构建 |
4.1 构建河南省林业产业化模式必须考虑的问题 |
4.1.1 林业产业化模式应体现组织结构各方面关系的平衡 |
4.1.2 林业产业化模式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
4.1.3 林业产业化模式应以科学技术为支撑 |
4.1.4 林业产业化模式应能体现产业内外的融合 |
4.1.5 林业产业化模式需要完善的林业产业链体系 |
4.2 产业发展构想及思路 |
4.2.1 目标任务 |
4.2.2 做好规划 |
4.3 河南省林业产业化模式构建 |
4.3.1 加工型企业集团模式 |
4.3.2 专业市场型模式 |
4.3.3 合作组织带动型模式 |
4.3.4 科技实体带动型 |
第五章 河南省发展林业产业化对策 |
5.1 推动林业产业标准化,培育强势品牌 |
5.2 深化林业配套改革,提高林权主体收益 |
5.2.1 调整林业税费,提高林业利润空间 |
5.2.2 拓展林业产业链条,增加林产品附加值 |
5.2.3 实现林权信息的透明化 |
5.2.4 深化林权制度改革 |
5.3 抓好林业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提高产业资源生产能力 |
5.3.1 加大对林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 |
5.3.2 创新林业信贷品种的担保方式和信贷模式 |
5.3.3 建立林科教结合的林业发展体系 |
5.4 加快林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步伐 |
5.4.1 加快林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
5.4.2 加快林业与旅游业的融合 |
5.4.3 加快林业与工业的融合 |
5.4.4 加快林业产业的内部融合 |
5.5 林业供应链的构建 |
5.5.1 加强林业组织链体系的建设 |
5.5.2 加强林业价值链体系的管理 |
5.5.3 加强林业物流链体系的建设 |
5.5.4 加强林业信息链体系的建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林业产业化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SWOT理论视角下林业产业化中的产业经营主体研究[J]. 齐联,胡耀升. 林业经济, 2017(08)
- [2]永安市集体林权体制改革引发的管理问题及其治理[D]. 杨敏.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5)
- [3]临沂市林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D]. 牛彩虹. 山东农业大学, 2015(06)
- [4]吉林省林业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D]. 顾寒琳. 东北师范大学, 2010(02)
- [5]云南林业产业发展研究[D]. 尚旭东. 西南林业大学, 2010(03)
- [6]广西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研究[D]. 奉钦亮.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7)
- [7]中国林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D]. 董岳.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3)
- [8]甘肃林业产业化经营战略研究[D]. 张有龙.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6)
- [9]中国林业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 秦涛.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1)
- [10]河南省林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D]. 杜文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