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解毒法治疗晚期胃癌

健脾解毒法治疗晚期胃癌

一、健脾解毒法治疗晚期胃癌(论文文献综述)

陈韦佐[1](2021)在《中医健脾法对胃癌化疗不良反应及对相关实验指标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研究胃癌化疗不良反应的中医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辨证论治等内容;在胃癌患者化疗中结合导师经验方运用中医益气健脾法治疗本的临床疗效观察。分析结果,探讨其作用机制,以确立中医药在结合胃癌化疗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本病的参考价值意义。本次研究以中医健脾法治疗胃癌化疗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健脾法的治则以补益正气、健脾和胃,祛邪扶正,培元固本。在肿瘤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中医认为素体的正气不足、脾胃虚弱,加上恶性肿瘤为一类消耗性疾病,而造成脾胃虚损,素体亏虚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因素,故以中医益气健脾治法为首要,从而以减轻胃癌化疗后的不良反应,降低化疗后的毒副作用,提高机体内在抗病及恢复能力,对于肿瘤疾病有其临床治疗的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胃癌化疗患者共120例,分别为治疗组60例,采用益气健脾中药方结合DC化疗联合治疗,对照组60例,单纯采用DC化疗药物、及止呕吐药物等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症状、抗肿瘤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免疫指标、血清学指标、肿瘤指标和生活质量评定量表等,对组间疗效差异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基线比较:治疗组、对照组分别有60例。分析基础指标数据,治疗前两组差异不大(P>0.05),分析临床分期分布数据,采用x2检验,P>0.05,无统计学差异,中医单项症状体征较接近(P>0.05)。组间差异不大,满足试验要求。2.中医症状改善:治疗组所有的症状显着改善,统计分析(P<0.01)。说明化疗介入中药后,患者症状减轻,中药的介入能改善症状。而对照组患者仅仅在食少纳呆、食后腹胀和恶心呕吐这三组症状较治疗前变化显着(P<0.05),说明对照组化疗后虽然给予护肝、护胃、止吐等对症治疗,仅仅改善食少纳呆、食后腹胀和恶心呕吐这三组症状,其他诸如体倦乏力、大便异常、神疲懒言、腹痛绵绵和面色萎黄这五组症状改善不显。组间患者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可见,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食少纳呆、食后腹胀和恶心呕吐这三组症状较对照组改善情况变化显着(P<0.01);提示,中晚期胃癌化疗患者对照组仅能改善食少纳呆、食后腹胀和恶心呕吐这三组症状,而治疗组介入中药后和对照组对比,不但能改善食少纳呆、食后腹胀和恶心呕吐这三组症状,而且还能改善体倦乏力、大便异常、神疲懒言、腹痛绵绵和面色萎黄这五组症状,优于对照组。3.证候总积分:统计分析患者证候积分,结果显示在治疗后,两组均有着显着改善的积分的统计结果,与治疗前差异显着(P<0.01)。进行两组之间的对比,相比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改善情况更为明显,组间差异非常的显着(P<0.01)。4.毒副反应比较:本研究示化疗后Ⅲ、Ⅳ度的毒性反应在临床中不常见。治疗组在恶心呕吐等症状反应不显,和对照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还具有改善腹泻症状的作用,其余几项指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胃癌化疗后中药介入能有效缓解患者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反应,并且有改善腹泻症状的趋势。5.免疫水平比较:治疗前,组间对比,免疫指标对比,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显着改善了免疫指标(P<0.01),而对照组差异并不显着(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CD3+、CD4+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CD8+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CD4+/CD8+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6.血清指标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的IFN-γ显着升高(P<0.01),对照组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组的TNF-α显着减低,对照组则升高,数据统计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TNF-α具有统计意义(P<0.01);两组比较,益气健脾方降低TNF-α的同时升高IFN-γ(P<0.01)。7.肿瘤指标比较: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如下:治疗前,两组数据较为接近(P>0.05);治疗前后对比,治疗组所有肿瘤指标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只在CEA、CA125、CA199水平治疗前后对比有意义(P<0.05),可见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组间比较,治疗组CEA和CA724远远优于对照组(P<0.05)。8.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1)。9.疗效对比:治疗组有效率为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33%有效率(P<0.05)。研究结论:在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胃癌化疗结合应用中医益气健脾法治疗,在改善免疫指标、血清学指标、肿瘤指标的同时,能缓解中医证候,改善减轻患者不良反应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减轻放疗、化疗的毒副反应,提高放疗、化疗完成率;促进肿瘤患者的术后康复等多方于未然,充分体现中医治未病思想,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徐钰莹[2](2021)在《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模型的建立与动态治疗策略的探索》文中提出本研究分为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首先对中医药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其次对判别分析方法在结直肠癌预测模型中的应用现状进行阐述。临床研究部分:研究一:将在我院肿瘤科接受系统中医药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按照“是否接受连续3个月及以上的中医药治疗”分为高暴露组与低暴露组,通过两队列生存分析比较,探讨3个月及以上的中医药治疗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关性。研究二:以临床研究一为基础,从高暴露组人群中筛选出于杨宇飞教授门诊就诊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依据前期制定的中医干预治疗优势人群(简称中医优势人群)与非中医优势人群分组标准进行人群分组,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中医优势人群特征。研究三:采用判别分析方法建立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预测模型,采用五折交叉验证的方法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研究四:以中医干预治疗生存时间(中医治疗开始时间至患者死亡或末次随访时间)为最终评价指标,筛选影响中医干预治疗方案选择的因素作为决策变量,基于生存数据代价敏感学习算法(cost sensitive classification learning for survival,CSCLSurv)探索在杨宇飞教授门诊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中医最优动态干预治疗策略。研究五:在临床研究四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杨宇飞教授在晚期结直肠癌不同中医干预治疗策略下的中药用药规律(具体研究过程见图1)。临床研究一: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人群特征与生存分析目的:通过对中医药高暴露组与低暴露组人群进行生存分析,探讨中医药干预治疗时间与晚期结直肠癌治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前瞻性队列研究的研究方法,搜集2013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1日在我院肿瘤科杨宇飞教授门诊/病房接受中医药治疗的、符号入组标准的686例IV期结直肠癌患者信息进行生存随访。按照“是否接受连续3个月及以上的中医药治疗”分为高暴露组(n=459)与低暴露组(n=227),采用Kaplan-Meier法对两组人群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就诊人群特征描述入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59.77%VS 40.23%),60岁以上人群居多(占比58.61%),左半结肠患者比例高于右半结肠(74.78%VS 25.22%),超过半数的患者出现两个及以上部位的转移(占比51.17%),基因突变型(KRAS或NRAS或BRAF基因突变)人群高于基因野生型人群(257例VS 217例),多数患者既往接受过西医治疗(占比63.27%),其中以西医治疗不耐受和西医治疗进展时寻求中医药治疗的人群居多(44.47%,43.09%)。2.高暴露组与低暴露组生存分析截至最后一次随访时间2020年2月20日,高暴露组309例病例达到临床观察终点(占比67.32%),低暴露组176例病例达到临床观察终点(占比77.53%)。两组基线分析结果显示,高暴露组患者平均年龄62±12岁,低暴露组患者平均年龄62±13岁,两组人群在性别、年龄、原发部位(左半结肠、右半结肠)、病理类型、转移部位、是否接受过靶向治疗、开始中医药治疗前所处的西医治疗阶段、开始中医药治疗时是否处于疾病快速进展期、是否合并疾病等方面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在基因突变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但高暴露组中基因突变型比例高于低暴露组(42.05%VS28.19%);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接受中医药治疗的686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为 27 个月(95%CI:25.3-29.8),其中高暴露组 mOS 为33.5 个月(95%CI:29.4-36.3),低暴露组 mOS 为 18.2 个月(95%CI:15.9-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具有:60岁以上人群居多、多涉及2个及以上部位转移、KRAS/NRAS/BRAF基因突变型占比高、多数患者既往接受过西医治疗等特点。2.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接受连续三个月及以上的中医药治疗可能与更长的mOS相关。临床研究二:中医药干预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优势人群特征分析目的:通过对中医药干预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优势人群与非优势人群进行特征比较,探讨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特征,寻找中医药干预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优势点。方法:从研究一 459例晚期结直肠癌的中医高暴露组人群中筛选出于杨宇飞教授门诊就诊的患者384例,根据前期研究制定的分组标准进行中医优势与非中医优势人群分组。中医优势人群满足下列条件之一:①截至患者死亡或最后一次随访时间(2021年2月20日)基因全野生型(即KRAS/NRAS/BRAF基因为野生型)Ⅳ期生存期(发现Ⅳ期时间至患者死亡或最后一次随访时间)≥30个月;②KRAS/NRAS基因突变型Ⅳ期生存期≥24个月;③BRAF基因突变者或未行基因检测者Ⅳ期生存期≥18个月。非中医优势人群:中医优势人群以外的剩余人群。以患者是否为中医治疗的优势人群作为因变量(1=是、0=否),性别、年龄、发病部位、转移部位、基因分型、病理分型、辨证分型、初诊时西医治疗状态、是否行过根治术等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特征。结果:研究共纳入病例354例,平均年龄61±12岁,其中中医优势人群209例,非优势人群175例。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女性(OR=2.760,P=0.001),ECOG评分≤2分(OR=21.432,P<0.001),病理分型为腺癌(OR=2.427,P=0.014),辨证分型为非肝郁脾虚型(脾肾亏虚型或肺肾亏虚型或肺脾亏虚型或肝肾亏虚型或肝胃不和型)(OR=30.229,P<0.001),初次就诊(简称“初诊”)时西医治疗阶段为初治或一线(OR=14.783,P<0.001)与患者是否为中医优势人群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结论:中医药干预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优势人群特征可能为:女性、ECOG评分≤2分、腺癌、初诊时处于初治状态或西医一线治疗阶段,中医辨证分型为非肝郁脾虚型。临床研究三: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目的:通过判别分析法建立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预测模型,对患者能否从中医药干预治疗中获得生存获益做出预判,从而更好的指导中医药的治疗实践。方法:基于临床研究二中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的特征结果,结合临床实际,纳入性别、病理分型、ECOG评分、发病部位、转移部位、初诊时西医治疗阶段、辨证分型等作为判别分析的自变量,以中医优势人群、非中医优势人群划分结果作为因变量,观测数据的80%作为训练集,20%作为测试集建立四种判别模型,采用五折交叉验证的方法对模型的准确度进行验证,根据模型预测结果选择预测效果最好的判别模型作为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的判别预测模型。以模型的特异度(false positive rate,FPR)为横坐标,灵敏度(true positive rate,TPR)为纵坐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通过计算ROC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对模型分类效果的优劣进行评价。结果:观测数据中,中医优势人群209例,非中医优势人群175例,4种判别模型预测效果中,二次判别分析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好,准确率为90.79%,灵敏度为97.56%,特异度为82.86%。以模型特异度为横坐标,灵敏度为纵坐标,绘制ROC曲线图对二次判别模型的分类优劣进行评价。结果发现,二次判别分析模型具有较好的分类效果,AUC为0.9021。结论:以性别、发病部位、转移部位、病理分型、ECOG评分、辨证分型、门诊初诊时西医治疗阶段作为自变量,采用二次判别分析方法建立的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判别预测效果(准确率为90.79%,AUC为0.9021)。临床研究四:基于杨宇飞教授临床经验的晚期结直肠癌中医最优动态干预治疗策略的探索性研究目的:通过建立晚期结直肠癌中医最优动态干预治疗策略,为晚期结直肠癌中医干预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借鉴。方法:从研究三384例就诊于我院肿瘤科杨宇飞教授门诊的晚期结直肠癌病例中,筛选出符合入组标准的病例197例,按照中医干预治疗策略的不同分为三种治疗类型即纯中医治疗(单纯中医药治疗,没有使用任何西医抗肿瘤治疗药物)、中医辅助西医治疗(中医药治疗联合双药化疗加或不加靶向治疗)以及中西医并重治疗(中医药联合口服化疗药和/或靶向药),以中医干预治疗生存时间为最终评价指标,筛选影响中医干预治疗方案选择的因素如性别、年龄、ECOG评分、发病部位、转移部位、基因分型、门诊初诊时所处的西医治疗阶段等作为决策变量,采用CSCLSurv算法以两个阶段治疗策略为尝试(一种中医干预治疗方案视为一个阶段的治疗,更换中医干预治疗方案视为进入下一阶段治疗),进行晚期结直肠癌中医动态干预治疗策略的探索。结果:研究纳入分析病例197例,进入第二阶段中医干预治疗的病例152例,其中死亡病例114例,存活病例38例;未进入第二阶段中医干预治疗的病例45例,其中死亡病例32例,存活病例13例。该研究人群中,男性126例、女性71例,平均年龄63±13岁,左半结肠152例、右半结肠45例,多数患者(70.05%)转移部位为高度影响预后的转移部位,基因分型为突变型的患者远超于野生型患者(45.18%VS 31.98%),半数以上(54.82%)的患者ECOG评分≥2分,初诊时处于初治状态的75例、一线治疗60例、二线治疗30例、三线及以上治疗32例。以中医干预治疗生存时间作为评价指标,基于CSCLSurv算法建立的晚期结直肠癌中医最优动态干预治疗策略,可根据性别、年龄、ECOG评分、发病部位、转移部位、基因分型、初诊时西医治疗阶段等决策变量的不同动态选择不同的晚期结直肠癌中医干预治疗策略。结论:基于CSCLSurv算法建立的晚期结直肠癌中医最优动态干预治疗策略具有一定的中医临床提示作用,后续可设计前瞻性、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临床研究五:杨宇飞教授不同中医干预治疗策略的中药用药规律探索目的:总结杨宇飞教授在不同中医干预治疗方案中的中药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以临床研究四中就诊于杨宇飞教授门诊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197个患者1685个处方中的基本资料和诊疗信息,基于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的方法,在研究四探索不同特征人群适宜的中医干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中医药在不同中医干预治疗方案中的中药用药规律。结果:1.晚期结直肠癌辨证特点、常见症状及常用药物举例1.1辨证分型辨证特点以双脏腑辨证为主,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本虚证型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肾亏虚、肝郁脾虚、肝肾亏虚、肺肾亏虚、肺脾亏虚;邪实证型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痰瘀内结、瘀毒内阻、痰湿内蕴、湿热下注、湿浊内蕴。1.2症状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症状既包括肿瘤相关症状如乏力、腹胀、腹痛、咳嗽、胁痛等,又包含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如纳差、恶心、呕吐、手足综合症等。1.3常用中药常用中药以炙甘草、茯苓、麸炒白术、墨旱莲、女贞子、党参、黄芪、陈皮、补骨脂、菟丝子等扶正中药以及石见穿、鬼箭羽、半枝莲、南方红豆杉等祛邪中药为主。2.纯中医治疗方案的中药用药规律744个中药处方涉及中药276味,以白芍、柴胡、党参、麸炒白术、伏龙肝、茯苓、鬼箭羽、桂枝、黄芪、墨旱莲、女贞子、炙甘草等联合出现较为常见。其中,脾肾亏虚型多以四君子汤合二至丸加减;肝郁脾虚证多以四君子汤配柴胡、二至丸加减;肝肾亏虚证多以六味地黄丸加减;肺脾亏虚证多以泻白散合四君子汤加减;肺肾亏虚证则以二至丸配以黄芪、红景天、黄精加减。辨证基础上若出现肺转移则酌情选加鬼箭羽、石见穿、石上柏、南方红豆杉、半枝莲等抗肿瘤中药;若出现脑转移,选加山慈菇、蛇六谷、全蝎等抗肿瘤中药;若出现肝转移选加漏芦、半枝莲、蛇六谷、鬼箭羽、预知子等抗肿瘤中药;出现腹腔或盆腔转移选加三七粉、草河车、土茯苓等抗肿瘤中药。3.中西医并重治疗方案的中药用药规律常用四君子汤联合女贞子、墨旱莲、菟丝子、补骨脂补益先后天之本,酌情加以鸡内金、炒谷芽、炒麦芽、炒山楂、炒神曲健脾开胃,消食导滞;选加桃仁、红花、当归、芍药等减轻手足综合症;选加天麻、钩藤、罗布麻叶等控制、预防靶向药物引起的高血压。同时根据患者口服化疗药或靶向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及机体耐受性的强弱酌情选加南方红豆杉、蛇六谷、半枝莲等中药加强西医治疗药物的抗肿瘤作用。4.中医辅助西医治疗方案的中药用药规律治疗上健脾补肾为治疗核心,中药单纯扶正,不加抗肿瘤中药。用药上以姜半夏、党参、茯苓、麸炒白术、黄芪、补骨脂、菟丝子、墨旱莲、女贞子、炙甘草等联合出现较为常见。结论:1.纯中医治疗方案:根据辨证分型、疾病转移部位以及症状的不同选用不同的中药组方,病、症、证三位一体,扶正祛邪并举,健脾补肾解毒法为治疗核心之法。2.中西医并重治疗方案:以健脾补肾为核心,根据西医治疗产生的不同副作用选加不同的减症中药,根据患者对副作用的耐受程度酌情加入抗肿瘤中药。3.中医辅助西医治疗方案:健脾补肾为治疗大法,中药单纯扶正,减毒增效。

李思怡[3](2021)在《健脾化瘀解毒法调节NF-κB活性抑制胃“炎-癌”转化细胞迁移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根据Correa假说,胃癌发生的病理演变过程中由“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最终进展为胃腺癌,以上三个阶段癌变风险较高,因而被统称为胃癌前病变(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GPL)。基于此,阻断或延缓GPL进展至胃癌,成为预防胃癌的有效措施。“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胃癌”被称为“炎—癌”链,其中非可控性炎症在GPL“炎—癌”转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GPL中应用抗炎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现代医学针对GPL的靶向药物仍是空白,虽然临床上常用药维酶素、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法、COX抑制剂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延缓慢性萎缩性胃炎进展,具有防治GPL恶变的作用,但存在服用时间较长、疗效不稳定等缺点,中医药对GPL的治疗具有独特优势,而其对GPL精准靶向防治却未得到总结。因此,本论文以胃“炎—癌”转变为切入点,通过探索健脾化瘀解毒法调节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胃“炎—癌”转化细胞迁移,深入探讨GPL发病机制及健脾化瘀解毒方干预甚至逆转胃“炎—癌”转变的效应和分子机制。目的:1.采用对致癌因子最为敏感的C57近交系小鼠Balb/c,利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溶液自由饮水进行造模。通过观察胃黏膜病理组织结构变化、GPL分子标志物的表达(Ki67、p53)及小鼠体重摄食情况,建立、筛选并鉴定胃“炎—癌”转化小鼠模型;2.以课题组前期大量研究的中药复方健脾化瘀解毒方为代表方,探讨其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对胃“炎—癌”转化炎症的改善作用及深入机制;3.在前期研究健脾化瘀解毒方调控NF-κB活性改善胃“炎—癌”转化小鼠炎症的基础上,通过体内外观察胃“炎—癌”转化小鼠胃黏膜及细胞发生早期迁移情况,从NF-κB 信号通路下游深入探讨健脾化瘀解毒方干预甚至逆转胃“炎—癌”转变的信号转导调控机制。方法:1.从不同造模时间、浓度等因素探索胃“炎—癌”转化细胞模型造模条件,创新该细胞模型造模方法,同时针对胃“炎—癌”转化上皮间质转化(EMT)机制,构建胃癌细胞EMT模型,探索健脾化瘀解毒方对胃癌阶段EMT的干预作用,主要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qPCR法检测EMT相关基因表达及划痕愈合实验观察细胞迁移,明确健脾化瘀解毒法代表方胃痞消对细胞迁移的干预效应;2.在前期健脾化瘀解毒法代表方胃痞消的基础上,结合GPL“虚毒瘀”病机,优化得出健脾化瘀解毒方,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分析健脾化瘀解毒方主要活性成分,将化合物标准品的保留持续时间和质谱、参考化合物的保留持续时间和离子色谱图与健脾化瘀解毒方匹配进行比较,以鉴定健脾化瘀解毒方中的主要成分,建立质量控制标准;3.通过化学诱变剂构建胃“炎-癌”转化小鼠模型,使用JPHYJD干预后,观察小鼠胃黏膜组织结构变化、检测癌症标志物、炎症因子产生情况、炎性细胞浸润情况、NF-κB信号通路活化情况;4.通过化学诱变剂MNNG在体内外分别构建胃“炎-癌”转化小鼠模型、细胞模型,使用健脾化瘀解毒方干预后,观察小鼠胃黏膜组织结构变化及细胞存活情况、细胞迁移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MNNG诱导GES-1复制构建胃“炎-癌”转化细胞模型,模型组细胞出现形态学上的改变,形态多为梭形、纺锤形,并伴有伪足形成,同时细胞极性丧失、排列紊乱;在分子生物学层面,模型组细胞出现分子标志物表达变化,如Vimentin表达(上皮、间质表型标志物)、MMP2表达上调。2.通过HPLC-MS/MS分析对JPHYJD中的四种代表性组分进行鉴定并定量,结果显示,其主要成分包括三七总皂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黄芪甲苷和腺苷。此外,检测三七总皂苷、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腺苷,通过在前体离子的全MS光谱中提取具有最大强度的片段离子来进行定量,发现三七总皂苷和腺苷均为最丰富的化合物。3.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IHC)结果显示,MNNG可诱导Balb/c小鼠胃黏膜组织出现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炎性细胞浸润和细胞异型增生等胃“炎-癌转化”关键病理改变,胃“炎-癌转化”小鼠模型构建成功,健脾化瘀解毒方可缓解MNNG诱导的包括胃黏膜病理组织结构改变、促炎Th1细胞浸润和胃黏膜上皮组织癌症标志物Ki67、p53 表达。4.Western-blot结果显示健脾化瘀解毒方可逆转MNNG所诱导的NF-κB/IκB-α活化、COX-2、NADPH氧化酶家庭成员NOX2和NOX4蛋白表达的增加,qPCR检测结果显示健脾化瘀解毒方可显着改善MNNG诱导的炎症因子产生(IL-6、TNF-α),此外,与阳性药维生素B12(VitB12)相比,高剂量的健脾化瘀解毒方具有更强的抗炎活性。5.另外,NF-κB活化诱导产生“炎症因子风暴”,进而诱导胃“炎-癌转化”过程中发生早期细胞迁移的蛋白活化,Western-blot结果MNNG可在体内外诱导早期细胞迁移相关蛋白的活化,如E-cad、N-cad等,而健脾化瘀解毒方预处理可明显抑制这些蛋白的活化。结论:1.GPLCs发生EMT,可能参与胃癌早期转移,健脾化瘀解毒中药WPX可在一定程度上下调EMT相关基因表达,而抑制细胞迁移,但疗效不显着,在此基础上,健脾化瘀解毒中药需进一步进行优化;2.三七总皂苷、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腺苷为健脾化瘀解毒方含量较高的四种有效活性成分,其中三七总皂苷和腺苷均为最丰富的化合物,提示以上化合物可视为健脾化瘀解毒方的化学标记物;3.MNNG可在体内外诱导出现胃“炎-癌转化”,本次动物造模选用对致癌因子敏感的Balb/c小鼠进行造模成功,可稳定模拟胃“炎-癌转化”组织病理变化过程;4.健脾化瘀解毒方可以通过在胃黏膜中介导NF-κB引发的“炎症因子风暴”干预胃“炎-癌转化”进程;同时可能通过抑制其级联反应进而抑制细胞迁移,从而发挥控制甚至逆转胃“炎-癌转化”效应的潜能,进而预防胃癌发生。总之,本研究成功构建胃“炎-癌转化”模型小鼠。健脾化瘀解毒方可能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抑制其活化导致的“炎症因子风暴”级联反应,调控其下游蛋白。从而在干预胃“炎-癌转化”小鼠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基础上,干预胃黏膜上皮细胞受MNNG诱导所发生的早期迁移,进而发挥治疗GPL、预防胃癌的作用。

张曼玲[4](2021)在《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索其疗效机制;建立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模型,观察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对其的影响,并探索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挖掘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新方法,为本病的临证用药提供参考及理论支撑。方法:1.搜索CNKI、WAN FANG、Sino Med、VIP、Cochrane、Pubmed、Embase数据库中近20年关于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文献并进行文献筛选,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录入方药证治数据,建立数据集。利用“数据统计”、“统计报表”等模块,运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统计手段,分别对所有胃癌前病变,注明肠上皮化生,注明不典型增生,注明异型增生的方药进行分析,包括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统计、频次统计、治法统计、组方分析、新方分析。2.搜索CNKI、WAN FANG、Sino Med、VIP、Cochrane、Pubmed、Embase数据库中近20年关于健脾活血法依据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并进行文献筛选,利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Revman5.3软件对干预方法的临床总有效率、胃镜改善率、病理缓解率、Hp根除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并记录不良反应。3.搜索GEO数据库(https://www.ncbi.nlm.nih.gov/geo/)中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慢性胃炎差异基因的相关芯片,提取基因数据集,利用PERL软件,R语言中的程辑包,提取差异基因及其交集,并绘制热图、火山图、韦恩图,利用R语言,对筛选出的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运用string数据库(https://www.string-db.org/),构建差异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PPI),并筛选出核心基因。4.临床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62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观察组予以健脾活血方(摩罗丹配伍三七粉),对照组给予叶酸片,疗程均为24周。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有效率、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主症/次症评分,症状总评分)、胃镜评分、病理评分,同时进行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安全性评估;免疫荧光法检测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中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P53、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分子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情况。5.体外实验。利用1-甲基-3-硝基-1-亚硝基胍(MNNG)刺激人胃上皮细胞(GES-1细胞),诱导其恶性转化,构建恶性转化的胃上皮细胞(T-GES-1)模型。以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叶酸片含药血清为干预药物,分六组:A组:GES-1细胞+正常大鼠含药血清;B组:GES-1细胞+MNNG+正常大鼠含药血清;C组:GES-1细胞+MNNG+叶酸片含药血清;D组:GES-1细胞+MNNG+健脾活血含药血清;E组:GES-1细胞+MNNG+健脾活血含药血清+TLR4激动剂;F组:GES-1细胞+MNNG+正常大鼠含药血清+TLR4激动剂。观察细胞形态,利用CCK-8检测经MNNG/含药血清干预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后细胞的活力;利用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率;流式凋亡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中Vimentin、N-cadherin、E-cadherin m RNA的表达;WB检测各组细胞中TLR4、My D88、NF-κB、p-NF-κB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53、Ki67、Muc2的表达,并对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经筛选,共纳入232篇文献,包括252首方剂,233味药。药性总体偏平,药味以多归于脾、胃、肝经,健脾活血治法运用最多;使用频次最高的治法为健脾活血法、化浊解毒法、滋养胃阴法、疏肝和胃法,不同病理类型各有侧重;治疗PLGC频次最高的药物是甘草、白术、莪术、黄芪、白花蛇舌草等,治疗PLGC的组方常用的是“白术、甘草”,“黄芪、甘草”,“黄芪、白术”,“莪术、黄芪”,“甘草、白芍”、“丹参、甘草”等,不同病理类型各有侧重,并形成常用组合网络图;提取治疗PLGC的核心组合16个,新方8个,提取治疗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异型增生的核心组合各8个,新方各4个,并形成新方网络图。2.最终纳入39篇RCT文献,共有3786名受试者,其中健脾活血法治疗组1994名,对照组1792名。文献质量评价显示:有21篇为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18篇提及随机分组,但未阐述随机方法。2篇为双盲双模拟,1篇采用模拟药物单盲。有6篇在结局观测指标描述中的例数与原始例数不符,且未说明失访原因;meta分析显示:健脾活血法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21,1.30)];胃镜改善率优于对照组[RR=1.39,95%CI(1.28,1.52)];病理改善率优于对照组[RR=1.48,95%CI(1.38,1.60)];中医症状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13,1.38)];Hp根除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14,1.37)],39篇文献中,有14篇文献描述了研究过程中观察不良反应,其中12篇描述未出现不良反应,2篇中有出现不良反应,包括便秘6例(对照组2/60,观察组4/60)、腹痛1例(对照组1/60)、口干3例(对照组1/60,观察组2/60)、腹泻1例(对照组1/90)、头痛1例(对照组1/90)、皮疹1例(对照组1/90)。3.选取GSE55696、GS87666E数据集,筛选出差异基因121个,其中上调基因42个,下调基因79个。差异基因主要分布于细胞颗粒腔、细胞内小泡、高密度脂蛋白颗粒等中;差异基因参与的生物过程主要是激素代谢过程,白细胞趋化过程,c GMP的信号途径等;主要作用涉及有钾离子通道运转、氧化还原、模式识别受体活动等。差异基因参与的通路包括白介素17(IL17)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 RH)分泌通路。4.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经卡方检验分析,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卡方值=6.613,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主要症状胃脘疼痛、饱胀、痞满、嗳气、纳差评分均降低(P<0.01),其中饱胀、痞满、嗳气、纳差积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次要症状疲乏、睡眠差、嘈杂、反酸评分降低(P<0.01),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镜评分中胃镜下黏膜色泽评分、血管透见度评分、黏膜隆起评分、红斑评分、胃镜总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其中粘膜色泽评分、红斑评分、胃镜总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观察组治疗后病理评分中肠上皮化生评分、异型增生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其中异型增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经安全性监测,摩罗丹配伍三七粉安全性良好。观察组治疗后胃黏膜中TLR4、P53、Vimentin表达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胃黏膜中E-cadherin表达增高(P<0.01),且高于对照组(P<0.01)。5.体外研究结果显示:正常的GES-1贴壁生长,细胞呈梭形,形态规则,经MNNG处理后细胞形态逐渐不规则,呈现多边形。CCK-8检测显示,MNNG对GES-1细胞有一定细胞毒性,呈浓度依赖性,时间对其影响甚微,至MNNG浓度为40μmol/L时GES-1活性呈断崖式下降,20μmol/L时抑制率为30%左右,选择20μmol/L,24h造模,含药血清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呈浓度依赖型,无明显时间依赖,选择15%,24h干预。经MNNG处理后GES-1细胞的迁移率升高、凋亡率下降、EMT上升(P<0.05),P53、Ki67、Muc2表达上升(P<0.05),TLR4、My D88、NF-κB、p-NF-κB蛋白表达上升(P<0.05);给予健脾活血含药血清后,上诉情况缓解(P<0.05),且优于加入叶酸片含药血清组(P<0.05);在MNNG诱导的GES-1细胞中加入TLR4激活剂后,上述情况加重(P<0.05),同时加入TLR4激动剂及健脾活血含药血清,情况优于前者(P<0.05)。结论:1.健脾活血方治疗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临床疗效显着,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2.健脾活血方可改善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患者胃黏膜P53、TLR4的表达,且可缓解EMT,这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机制。3.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可抑制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的恶性特征,优于叶酸片含药血清,其机制为通过调控TLR4/My D88/NF-κB,抑制EMT而发挥疗效。

彭秋霞[5](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何晓晖教授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对何晓晖教授治疗胃癌的临床医案进行系统整理和数据挖掘,分析何师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总结何师的临床经验,对今后指导中医药在该病的临床防治中提供可资借鉴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整理何晓晖教授2018年9月-2021年1月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三溪堂中医门诊部治疗胃癌的病例。将资料齐全,符合标准的126例的临床病例进行症状、证候、药名术语规范化,按标准录入Microsoft Excel软件,建立原始数据库,然后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版本),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用药频数、中药属性、药物功效、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找出其用药规律和特点,根据统计结果,并结合临床,总结何师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和临床经验。结果:1、在126例病例中,出现频次较多的临床症状依次为乏力、纳差、消瘦、口干、胃痛、胃胀、寐差、便溏等;证型统计结果显示有12种,其中以脾胃虚弱证最为常见。2、本研究中共使用中药147味,共计用药频次为11588次,每个处方平均用药17.5味,出现频次前10的药物有黄芪、白术、太子参、茯苓、半枝莲、鸡内金、白花蛇舌草、当归、灵芝、龙葵。3、将147味中药按功效分为15类进行药类分析,其使用频次前6位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解毒药、利水渗湿药、消食药、安神药、理气药,其中补虚药的使用频次为4661次,位居第一。4、药物四气以平、寒、温、凉为主,其中平性药物位居第一。中药五味以甘、苦、辛、淡味为主,其中甘味位居第一,其次为苦味、辛味。药物主归脾、肺、肝、肾经,其中与脾经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肺经。5.对使用频次前30的中药以≥18的距离为界进行聚类分析,可分为以下6组:第一组:仙鹤草,天葵子,鸡血藤;第二组:石见穿,绞股蓝,猕猴桃根;第三组:蒲公英,枳壳,姜半夏;第四组:山药,薏苡仁,淫羊藿;第五组:女贞子,黄精;第六组:肉苁蓉,龙葵,白英,灵芝,鸡内金,当归,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茯苓,太子参,黄芪,白术。6.基于复杂网络分析可以得出何师治疗胃癌的核心处方为黄芪、白术、茯苓、太子参、鸡内金、半枝莲、当归、灵芝、白花蛇舌草、肉苁蓉、女贞子、黄精、山药、蒲公英。结论: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对何晓晖教授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得出何师治疗胃癌以补虚药为主,其次为清热解毒药、利水渗湿药、消食药。何师认为胃癌的发生,其关键在于人体正气虚弱,气血阴阳不足,兼有热毒、痰浊、血瘀等病理因素,在拟方时重视平衡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其治疗胃癌以扶助正气为主,祛邪为辅,重视体质,注重补益脾胃,辨病用药,病症兼治。

曾伶俐[6](2021)在《许尤琪教授治疗胃癌临床经验总结》文中指出目的:以许尤琪教授临床治疗胃癌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以数据挖掘为手段,使许尤琪教授临床经验与用药特色能够更好地被总结、继承与发扬,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胃癌提供一定的思路指导与治疗参考。方法:收集与整理许尤琪教授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诊治的胃癌病案,根据纳排标准进行筛选,将符合标准的胃癌病案建立数据库,进一步规范化处理病案信息,运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病案中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舌脉、治法、方药等之间的联系与规律,并结合许尤琪教授的临证经验对结果进行归纳与总结。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65例患者病案,共计257诊次,涉及治法26种,中药154味。一般资料:胃癌男性患者44例,共175诊次,女性患者21例,共82诊次,男女比约为2:1;胃癌高发年龄为60-69岁;临床表现以全身症状(疲劳乏力、形体消瘦、不寐)与消化系统功能症状(纳差、胃脘痛、泛酸、嗳气)为主;常见舌脉为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治法以健脾、解毒为核心;频率在80%以上的中药依次为白术、甘草、党参、陈皮、茯苓、山药、半夏、仙鹤草;中药类别以补气药比重最高;四气五味以味甘,性温、平为主;归经以脾、肺经最多见;主要对药有党参-白术、砂仁-枳壳、鸡血藤-当归、玄参-浙贝母、菟丝子-熟地黄。主要角药有茯苓-陈皮-半夏,山楂-神曲-麦芽。结论:通过研究发现:(1)胃癌的基本病机:脾胃虚弱,毒邪交结。病理因素多为气滞、痰凝、血瘀、湿热。(2)许尤琪教授治疗胃癌的原则为扶正祛邪,扶正以健脾为基础,配伍益气养血、滋肾养阴等治法;祛邪以解毒为中心,配以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等治法。(3)许老师治疗胃癌核心方以六君子汤、健脾化痰方化裁,在此基础上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病理因素等灵活加减。(4)许老师治疗胃癌用药特色:1.衷中参西,复法合方;2.健脾扶正,贯穿始终;3.化痰散结,防治传变;4.以平为期,以和为要;5.重视先天,固本培元。

鲁晓娜[7](2021)在《健脾养胃方联合化疗治疗胃癌的临床观察及对患者血浆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全国名中医刘沈林教授的经验方健脾养胃方对晚期胃癌化疗患者近期疗效影响,以及其在调节胃癌患者血浆炎症细胞因子方面的作用,分析健脾养胃方治疗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并进一步探讨该方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调节作用。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肿瘤内科以及消化肿瘤外科门诊和病房的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弱证为主的Ⅳ期胃癌患者共60例,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健脾养胃方化裁联合化疗)和对照组(单纯化疗)各30例。共观察2个治疗周期,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期后的肿瘤靶病灶大小,血浆炎症细胞因子IL-1β3、IL-2、IL-4、IL-6、IL-8、IL-10、TNF-α、IFN-γ水平,胃癌中医症状积分,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以及常见不良反应。使用Excel表格记录、整理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结果:①近期疗效比较:2周期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36.67%、20.00%,组间比较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152>0.05)。②血浆炎症细胞因子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部分血浆炎症细胞因子水平高于正常,但各炎症因子指标组间比较无差别,均有P>0.05;试验组治疗后,患者血浆IL-1β、IL-6、IL-8、TNF-α浓度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后,患者血浆IL-2、IL-6、IFN-γ浓度下降(P<0.05),IL-1β、IL-8、TNF-α浓度明显下降(P<0.01);治疗2周期后组间比较,试验组IL-1β、IL-8、TNF-α浓度较对照组降幅更大(P<0.05),在IL-6上尤其明显(P<0.01),而IFN-γ浓度较对照组升高(P<0.05),其他两两比较均无差异(P>0.05)。③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胃癌中医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63.33%、30.00%,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④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改善率分别为70.00%、40.00%,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05)。⑤毒副反应比较:两组Ⅲ~Ⅳ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在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方面,试验组为13.33%,对照组为3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0.05),但在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伤方面两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健脾养胃方化裁施治虽在提高晚期胃癌化疗患者近期疗效方面未显示出确切优势,但可以减轻化疗的胃肠道副反应,明显改善胃癌患者的脾虚证候,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患者血浆炎症细胞因子的失衡,改善胃癌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

江海军[8](2020)在《杨宇飞教授健脾补肾解毒法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结直肠癌是全球发病率第三死亡率第二、我国发病率第三死亡率第五的恶性肿瘤,晚期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目前尚不能治愈,西医治疗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已有研究显示RAS野生型的mCRC患者中位生存期可达33个月,一项真实世界注册研究表明mCRC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14个月。真实世界中具备高龄、机体状况差、经济状况差和治疗意愿不强等特征的患者是西医标准治疗无法覆盖的人群。就诊于中医医院的患者大多是西医标准治疗无法覆盖的人群。中医药在结直肠癌的综合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杨宇飞教授结合30余年临床经验提出健脾补肾解毒法治疗mCRC的理念,将健脾补肾解毒法灵活应用于结直肠癌的全程治疗中。在不同治疗方案中,此法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谨守病机的原则不变。在不同患者群体中,能起到不同的作用,在西医治疗的有效人群中,能发挥协同作用;在西医标准治疗无法覆盖的人群,能发挥主导作用。为了观察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小剂量阿帕替尼和替吉奥胶囊治疗、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呋喹替尼治疗、健脾补肾解毒法纯中医治疗mCRC的疗效及安全性,开展以下3个临床研究。研究一: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小剂量阿帕替尼和替吉奥胶囊治疗方案临床观察研究目的:观察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小剂量阿帕替尼和替吉奥胶囊治疗mCRC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开放性、单臂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杨宇飞主任门诊的Ⅳ期结直肠癌患者,这些患者经济条件较差、KPS评分较高。接受健脾补肾解毒方、阿帕替尼和替吉奥胶囊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死亡或不可耐受的毒性,末次随访时间为2020年4月22日。主要观察指标为无进展生存期(PFS);采用CTCAE 5.0版对不良事件进行评价,观察该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研究结果:(1)一般特征:共入组3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位年龄59.5岁。(2)疗效结果:一线用药患者PFS未出现,二线用药患者PFS为8.25月,三线用药患者PFS为5.42月。二线用药患者和三线用药患者PFS较现有报道所有延长。既往接受卡培他滨或替吉奥胶囊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失败患者疗效并不理想。(3)安全性结果:本研究不良事件发生率与现有的类似临床研究相比更低,未出现用药相关的死亡。研究结论:(1)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小剂量阿帕替尼和替吉奥胶囊用于晚期结直肠癌的二线及以后治疗,与现有研究相比,具有出更长的PFS和更好的安全性。(2)对于经济条件较差、KPS评分较高的mCRC患者,该治疗方案或许为理想选择。(3)但对既往接受卡培他滨或替吉奥胶囊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失败患者可能不能从该方案中获益。研究二: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呋喹替尼治疗方案临床观察研究目的:观察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呋喹替尼治疗mCRC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开放性、单臂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杨宇飞教授门诊的接受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呋喹替尼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这些患者经济条件较好、KPS评分较低。收集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为Ⅳ期时间、进展时间或死亡时间等信息,末次随访时间为2020年3月1日,主要观察指标无进展生存期(PFS)。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共10例,年龄中位数为64.5岁。(2)疗效结果:入组时处于一线治疗患者PFS为4.70月,处于三线及以上患者PFS为5.61月。该方案的PFS较FRESCO研究中3.71个月的PFS更长。肿瘤快速进展的患者疗效并不理想。(3)安全性结果:本研究中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与FRESCO研究相比更低,未出现用药相关死亡。研究结论:(1)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呋喹替尼用于mCRC的三线及以后治疗,与FRESCO研究相比,具有出更长的PFS和更好的安全性。(2)对于经济条件较好、KPS评分较低的mCRC患者,该治疗方案或许为理想选择。(3)但肿瘤快速进展的患者可能无法从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呋喹替尼治疗方案中获益。研究三:健脾补肾解毒法纯中医治疗方案临床观察研究目的:观察健脾补肾解毒法纯中医治疗mCRC的疗效。研究方法:采用前瞻与回顾相结合的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杨宇飞教授门诊的接受健脾补肾解毒法纯中医治疗的mCRC患者,这些患者高龄、或只愿接受中医治疗。末次随访时间为2020年3月1日,收集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为Ⅳ期时间、死亡时间等信息,主要观察指标为Ⅳ期生存期。研究结果:(1)一般特征:共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15例患者,中位年龄为81岁;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7例。(2)生存期结果:截止到末次随访,该群患者中位Ⅳ期生存期15月,有8例患者(53.3%)存活。肿瘤快速进展的患者疗效并不理想。研究结论:(1)健脾补肾解毒法纯中医治疗晚期结直肠癌具有一定疗效。(2)对于高龄、或只愿接受中医治疗mCRC患者,该治疗方案或许为理想选择。(3)但对于肿瘤快速进展的患者可能无法从健脾补肾解毒纯中医治疗中获益。对于KPS评分较高、经济条件较差的mCRC患者,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小剂量阿帕替尼和替吉奥胶囊治疗方案或许为理想选择,此时健脾补肾以四君子汤加生黄芪合二至丸,加天麻、钩藤、补骨脂、菟丝子;必要时加蛇六谷、蛇莓、白花蛇舌草等。既往接受卡培他滨或替吉奥胶囊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失败患者可能不能从该方案中获益。对于KPS评分较低、经济条件较好的mCRC患者,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呋喹替尼治疗方案或许为理想选择,此时健脾补肾以四君子汤加生黄芪合二至丸,加天麻、钩藤、鸡内金、炒谷芽、炒三仙等,必要时加石见穿、鬼箭羽等。肿瘤快速进展的患者可能无法从该方案中获益。对于高龄、只愿接受中医治疗的mCRC患者,健脾补肾解毒法纯中医治疗临床方案或许为理想选择,此时健脾补肾以四君子汤加生黄芪合二至丸,加石见穿、半枝莲、鬼箭羽等,必要时加安替可胶囊、复方斑蝥胶囊、平消胶囊等。肿瘤快速进展的患者或许无法从该方案中获益。

FREARD Marc(冯茂荣)[9](2020)在《舒鹏教授辨治胃癌之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舒鹏教授治疗胃癌的临床医案为研究基础,对其临床辨治胃癌的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进行研究和探讨,通过医案数据挖掘,医案研究,教授访谈等多种研究形式,使其学术思想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总结及传承,为胃癌的中医诊疗提供指导思路与方法。方法:(1)对近30年胃癌的中医文献进行研究,分析探讨目前胃癌的中医药研究现状。(2)基于胃癌中医药文献形成理论研究,总结近现代医家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与选方用药,辅助治疗的观点。(3)采用Medcase Ver3.8数据记录挖掘系统对舒鹏教授2010年2月至2019年3月临床诊疗胃癌的医案进行录入,建立数据库,并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对符合标准的339例病案通过运用频数法、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研究方法,重点挖掘医案中的病理分类,临床分期,治疗阶段,症状,治法,方药等内容,结合舒鹏教授的临证经验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4)整理出四例不同治疗阶段的代表性医案,进行评论性分析。(5)采用教授结构化访谈形式,详细记录舒鹏教授对胃癌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选方用药等方面的辨治观点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1)共检索到167篇中医辨治胃癌的相关文献,其中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经验总结,临床观察等方面。(2)中医学认为胃癌的病因多由六淫邪毒等外因及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正气内虚等内因共同导致脾胃脏腑功能失调,气滞,食积,血瘀,痰结,热/火毒久稽于胃,相互作用形成癌肿。胃癌的治法可以总结为“扶正祛邪”,扶正需“重视脾胃”,扶正为主的方剂以六君子汤使用最多。(3)本研究共纳入339位胃癌病人,共计1046诊次。首先进行总体(总体组)数据挖掘研究,然后按不同的治疗阶段分成三个亚组分别进行对比研究:辅助化疗组纳入27例患者,共计37诊次;康复组202例患者,共793诊次;姑息组108例患者,共214诊次。结果显示:①基本情况:总体组男女比为1.7:1;辅助化疗组男女比为1.25:1;康复组男女比为1.6:1;姑息组男女比为2:1。胃癌高发年龄为60-69之间。②病理分类和临床分期:组织病理学分型分布97%属于腺癌;组织学分级79%为G3;Lauren分型38.09%属弥漫型。TNM分期36.15%属IV期。③临床表现:总体组临床症状频率高于10%的有纳差,便溏,暖气,乏力,泛酸,畏寒;常见舌象为苔薄白质淡红,苔少质偏红,苔腻质淡红,质淡红有齿痕等;细脉频率最高。辅助化疗组嗳气频率特别高;苔腻频率相对高。康复组麻木和胃脘隐痛频率相对高。姑息组的纳差和乏力频率尤其高;苔少频率低,质偏暗比较高。④治法:健脾养胃,解毒祛邪是基本治法。⑤方药:总体组使用频次大于10%的药物共有45种,全幅频率达82.81%,其中鸡内金、炙甘草、茯苓、党参、陈皮、半夏、浙贝母、炒麦芽、炒谷芽、炒山楂、炒神曲、莪术、三棱、炒白术、生黄芪、三七使用频率皆高于50%。基本方为“六君子汤”。根据K-均值聚类法则,得出三个核心方:一为生黄芪、党参、炒白术、获苓、当归、陈皮、法半夏、乌梅、干姜、石见穿、炙甘草。二为生黄芪、党参、炒白术、白芍、当归、法半夏、陈皮、三棱、莪术、石见穿、炙甘草。三为生黄芪、党参、炒白术、茯苓、白芍、当归、三棱、莪术、石见穿、陈皮、半夏、炙甘草。辅助化疗组核心方为:三棱、党参、半夏、当归、炙甘草、石见穿、茯苓、莪术、陈皮、鸡内金。康复组频次大于50%鸡内金、茯苓、炙甘草、党参、陈皮、半夏、浙贝母、炒麦芽、炒谷芽、炒山楂、炒神曲、炒白术、莪术、三棱、生黄芪。姑息性治疗组莪术和三棱使用频率比较高,得出一个核心方:北沙参、南沙参、天门冬、甘草、麦门冬、生石膏、知母。包含抗癌毒药如藤梨根、半枝莲、山慈姑、急性子、地鳖虫、徐长卿、蜈蚣、壁虎、红豆杉、蜂房的药对和药物组合多。(4)四个不同治疗阶段分别为新辅助化疗期,辅助化疗期,康复期,姑息性治疗期,其核心治则分别为攻补适宜,调理中焦脾胃;促进脾胃健运;益气化瘀解毒;滋养后天,解毒攻邪。(5)胃癌的首要病因是脾胃虚弱,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浊毒内蕴,应以健脾养胃为主,以解毒祛邪为辅为主要治则。要通过补和运促使脾胃功能正常运转。不同的治疗阶段有不同的目标,但都应遵循同样的辨证论治原则。结论:本论文通过理论研究,数据挖掘,医案研究,教授访谈四种形式探讨并总结舒鹏教授辨治胃癌的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其诊治模式为中西医结合,通过病理学诊断,根据不同治疗阶段的病机特征采用相应治法治则,通过辨病辨证辨症指导遣方用药。

胡灿红[10](2020)在《益气健脾、化瘀解毒法治疗晚期胃癌的回顾性分析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益气健脾、化瘀解毒法治疗晚期胃癌是我院名老中医徐荷芬教授的学术经验之一。本研究利用医院HIS系统大数据平台,对益气健脾、化瘀解毒法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益气健脾、化瘀解毒法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为益气健脾、化瘀解毒法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10年1月~2019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经病理诊断明确为胃癌,中医辨证分型为脾虚气滞、瘀毒内阻之本虚标实证候的晚期胃癌患者,根据实际治疗情况将患者分为三组:化疗组(A组,n=80)、中药组(B组,n=100)、中药+化疗组(C组,n=105)。对比三组中医证候疗效及对化疗减毒增效方面的临床疗效,主要观察指标是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次要观察指标是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mPFS)、中位总生存时间(mOS)、疾病控制率(DCR)、客观缓解率(ORR)及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COX回归分析影响晚期胃癌生存时间(OS)的因素;频数分析益气健脾、化瘀解毒法常用中药及频数。益气健脾、化瘀解毒法治疗晚期胃癌的代表方是胃康颗粒,由党参、生白术、法半夏、藤梨根、莪术、红景天组成。胃康颗粒作为我院肿瘤科的临床协定方长期应用于临床,取了一定的临床疗效。本研究拟采用CCK-8染色法测定胃康颗粒对MFC胃癌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对比顺铂(DDP)对顺铂耐药性胃癌细胞株MFC/DDP的逆转作用,从细胞实验及动物实验两方面观察胃康颗粒对PD-1/PD-L1系统、MAPK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探讨胃康颗粒的作用机制。结果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益气健脾、化瘀解毒法能提高晚期胃癌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后B组和C组患者中、重度中医证候发生率低于A组,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有效率分别为81.00%、82.86%,显着优于A组的35.00%,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和C组在PFS、OS、DCR、ORR上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Ⅲ度、Ⅳ度化疗相关不良反应明显低于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1);晚期胃癌患者OS的亚组分析显示胃食管结合部/贲门胃癌、肝转移、KPS评分60~80分、高龄的患者生存时间短,预后差;频数分析显示益气健脾、化瘀解毒法治疗频次较高的中药分别为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藤梨根、莪术、红景天等。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胃康颗粒能抑制胃癌细胞的生长,呈时间依赖性;具有对对顺铂耐药性胃癌细胞株MFC/DDP的逆转作用,能抑制胃癌模型小鼠肿瘤的生长,下调胃癌细胞及肿瘤组织中PD-L1的表达,不呈剂量依赖性;降低胃癌细胞及肿瘤组织MAPK信号通路中p-JNK、p-p38、p-ERR1/2蛋白的表达水平,部分呈剂量依赖性。结论益气健脾、化瘀解毒法配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能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部分化疗相关不良反应,且不降低化疗疗效。细胞实验及动物实验显示,益气健脾、化瘀解毒法为代表的胃康颗粒能抑制胃癌细胞及肿瘤组织生长,可能通过对PD-1/PD-L1系统、MAPK信号通路的调节发挥抗肿瘤作用及逆转对顺铂的耐药。

二、健脾解毒法治疗晚期胃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健脾解毒法治疗晚期胃癌(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健脾法对胃癌化疗不良反应及对相关实验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胃癌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1.4 导师临床经验
    2 西医学对胃癌的认识
        2.1 流行情况
        2.2 发病机制
        2.3 西医化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标准
        1.1 西医诊断标准
        1.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试验病例的终止
        1.6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1.7 病例的剔除
    2 病例来源与分组
        2.1 病例来源
        2.2 抽样与分组
    3 治疗方法
        3.1 基线资料收集
        3.2 对照组
        3.3 治疗组
        3.4 不良反应处理
    4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4.1 一般指标
        4.2 证候积分
        4.3 抗肿瘤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
        4.4 免疫指标
        4.5 血清学指标
        4.6 肿瘤指标
        4.7 生活质量评判标准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
        4.8 疗效评价标准
        4.8.1 化疗不良反应疗效标准
        4.8.2 中医证候疗效判断标准
        4.9 安全性观察
    5 统计方法
    6 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6.1 一般情况
        6.2 两组患者基线比较
        6.2.1 患者年龄、病程基础指标比较
        6.2.2 两组患者手术例数比较
        6.2.3 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分期分布
        6.2.4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比较
        6.3疗效指标比较
        6.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比较
        6.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改善比较
        6.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毒副反应比较
        6.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水平比较
        6.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指标比较
        6.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指标比较
        6.3.7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6.3.8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6.3.9 安全性分析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3.1. 立论依据
        3.1.1 脾胃虚弱
        3.1.2 病因病机
        3.1.3 临床表现
        3.1.4 辩证施治
        3.1.5 中药调节胃癌免疫机制
        3.1.6 健脾治法方药
    3.2 章永红教授导师经验方研究
        3.2.1 健脾益气方依据来源
        3.2.2 中药组方分析
        3.2.3 中药功效及药理分析
        3.2.4 胃癌中医证型分型
    3.3 研究结果分析
    3.4 临床疗效机理探讨
        3.4.1 中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
        3.4.2 中药抑制胃癌扩散与转移
        3.4.3 中药调节免疫功能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致谢
作者简介

(2)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模型的建立与动态治疗策略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晚期结直肠癌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判别分析方法在结直肠癌预测模型中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前期研究基础
    3 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一 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人群特征与生存分析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对象
        3 研究内容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二 中医药干预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对象
        3 研究内容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三 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对象
        3 研究内容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四 基于杨宇飞教授临床经验的晚期结直肠癌中医最优动态干预治疗策略探索性研究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对象
        3 研究内容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五 杨宇飞教授不同中医干预治疗策略的中药用药规律探索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对象
        3 研究内容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3)健脾化瘀解毒法调节NF-κB活性抑制胃“炎-癌”转化细胞迁移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胃“炎—癌”转化的机制及研究现状
        一、胃“炎—癌”转化在胃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胃“炎—癌”转化中西医治疗现状
    第二节 NF-κB信号通路与胃“炎—癌”转化及细胞增殖迁移
        一、NF-κB家族及其信号通路
        二、NF-κB信号通路与炎症发生的关系
        三、NF-κB信号通路与肿瘤的发生的关系
    第三节 肿瘤转移与上皮—间质转化
        一、TGF-β/Smads信号通路介导的上皮-间质转化
        二、EMT基因与分子标志物
    第四节 基于胃“炎-癌”转化病理组织学进程的中医精准防治规律研究
        一、中医药以健脾益胃法为主靶向胃黏膜萎缩阶段
        二、中医药以健脾益胃化瘀法为主靶向胃黏膜萎缩伴IM阶段
        三、中医药以健脾化瘀解毒法为主靶向胃黏膜萎缩伴LGIN阶段
    第五节 健脾化瘀解毒法靶向胃“炎—癌”转化关键关节发挥作用
        一、健脾化瘀解毒法靶向“炎-癌”转化环节改善GPL病理组织结构
        二、健脾化瘀解毒法通过有氧糖酵解及自噬凋亡等途径逆转胃“炎-癌”转化
        三、健脾化瘀解毒法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控制甚至逆转胃“炎-癌”转化
        四、健脾化瘀解毒方是临床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有效方剂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胃痞消体外抑制GPL模型细胞和胃癌SGC7901上皮-间质转化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健脾化瘀解毒方中有效活性成分的分析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健脾化瘀解毒方对胃“炎—癌”转化小鼠病理模型的的干预效应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四节 健脾化瘀解毒方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逆转胃“炎—癌”转化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五节 健脾化瘀解毒方通过NF-κB信号通路抑制胃癌前病变细胞的早期迁移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4)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现代医学研究
    2.TLR4 通路在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3.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中医理论研究
    4.健脾活血法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当代医家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用药规律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2.健脾活血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癌前病变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小结
        参考文献
    3.基于GEO数据库的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一健脾活血方治疗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结论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二健脾活血方治疗对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胃黏膜P53、TLR4、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结论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体外研究健脾活血含药血清对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结论
    5.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附录 综述 胃癌前病变信号通路及相关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5)基于数据挖掘何晓晖教授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胃癌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
    1 胃癌的西医治疗
        1.1 手术治疗
        1.2 放射治疗
        1.3 术后化疗
        1.4 免疫治疗
        1.5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2 胃癌的中医治疗
        2.1 辨证论治
        2.2 中成药治疗
        2.3 针灸治疗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
    3 名老中医治疗胃癌经验
    4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何晓晖教授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筛选
        1.3 规范化术语
    2 研究方法
        2.1 信息采集
        2.2 构建数据库
        2.3 研究工具
        2.4 数据挖掘与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基本信息统计
        3.2 症状、舌象、脉象统计
        3.3 证型统计
        3.4 中药统计
        3.5 中药属性统计
        3.6 基于关联规则的中药药对统计
        3.7 中药聚类分析
        3.8 基于复杂网络系统的药物核心组合
    4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基本信息分析
        4.2 症状、舌象、脉象分析
        4.3 证型分析
        4.4 用药分析
        4.5 中药属性分析
        4.6 基于关联规则的药对规律分析
        4.7 中药聚类分析
        4.8 基于复杂网络系统的药物核心组合分析
第三部分 何晓晖教授治疗胃癌的临证经验
    1 脾胃虚弱,贯穿始终
    2 正气为本,以衡为法
    3 衷中参西,病证结合
    4 扶正祛邪,攻补相宜
    5 弘扬正气,治神为先
    6 重视体质,辨体调治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6)许尤琪教授治疗胃癌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胃癌的认识
        1.1 追溯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1.4 治则治法
        1.5 中医药治疗胃癌临床研究进展
    2. 现代医学对胃癌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病因及危险因素
        2.3 诊断、分型与分期
        2.4 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纳排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案信息处理
        2.2 数据规范
        2.3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临床表现
        3.3 舌脉
        3.4 治法
        3.5 中药名称
        3.6 中药功效
        3.7 中药四气五味、归经
        3.8 关联规则分析
        3.9 聚类分析
第三部分 许尤琪教授治疗胃癌临床经验探析
    1. 病机
    2. 治法
    3. 用药经验
        3.1 常用对药
        3.2 常用角药
        3.3 核心处方
        3.4 临症加减
    4. 用药特色
        4.1 衷中参西,复法合方
        4.2 健脾扶正,贯穿始终
        4.3 化痰散结,防治传变
        4.4 以平为期,以和为要
        4.5 重视先天,固本培元
    5. 医案举隅
第四部分 结语
    1. 小结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健脾养胃方联合化疗治疗胃癌的临床观察及对患者血浆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西医对胃癌相关炎症细胞因子的研究
        1.1 炎症细胞因子与胃癌的相关性
        1.2 针对炎症细胞因子的现代抗癌策略
        1.3 针对炎症细胞因子的中医药研究
    2 健脾养胃法治疗胃癌的理论及实践基础
        2.1 古代医学关于胃癌的描述
        2.2 脾胃虚弱乃胃癌核心病机
        2.3 健脾养胃乃胃癌治本之法
        2.4 健脾养胃方的内涵
        2.5 前期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设计
    3 研究对象
        3.1 病例来源
        3.2 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中途退出标准
        3.6 脱落病例的处理
        3.7 中止研究的条件
    4 治疗方案
        4.1 对照组
        4.2 试验组
        4.3 给药方法及疗程
        4.4 合并用药
    5 观察项目与观测时点
        5.1 一般情况记录
        5.2 诊断指标
        5.3 疗效指标
        5.4 安全性观察
        5.6 观测时点
    6 疗效与安全性评定标准
    7 统计分析
    8 研究结果
        8.1 基线资料
        8.2 疗效评价
        8.3 安全性评定
第三部分 讨论
    1 结果分析
        1.1 近期疗效分析
        1.2 血浆炎症细胞因子分析
        1.3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1.4 生活质量评分分析
        1.5 安全性分析
    2 炎症细胞因子在胃癌进展中的作用
    3 临证体会
        3.1 正虚为本,脾胃虚弱贯穿于胃癌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3.2 辨证施药,健脾类方药为治疗胃癌组方的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AJCC第八版国际胃癌TNM分期标准
    附录2 实体瘤疗效评价新标准:RECIST指南修订版(1.1版)
    附录3 胃癌中医症状评分
    附录4 Kamofsky (KPS)评分标准
    附录5 抗癌药物常见毒副反应分级标准(WHO)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杨宇飞教授健脾补肾解毒法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一: 晚期结直肠癌内科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结直肠癌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背景
    参考文献
研究一: 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小剂量阿帕替尼和替吉奥胶囊治疗方案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二: 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呋喹替尼治疗方案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三: 健脾补肾解毒法纯中医治疗方案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总结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9)舒鹏教授辨治胃癌之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1.2.1 国医大师辨治胃癌经验总结文献
        1.2.2 名老中医辨治胃癌经验总结文献
        1.2.3 胃癌方药规律文献研究
        1.2.4 胃癌数据挖掘文献研究
        1.2.5 舒鹏教授辨治胃癌经验总结文献
        1.2.6 胃癌辅助治疗的文献研究
    1.3 讨论
    1.4 结论
第二章 理论研究
    2.1 中医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分型
    2.4 治法与选方用药
    2.5 临床研究状况
    2.6 辅助治疗
第三章 数据挖掘研究
    3.1 数据采集
        3.1.1 基础数据库构建
        3.1.2 纳排标准
    3.2 数据清洗
        3.2.1 初步整理
        3.2.2 数据规范化
        3.2.3 中医药术语数据规范化
    3.3 数据分析
    3.4 数据表达
        3.4.1 总体医案数据结果
        3.4.2 辅助化疗期间医案数据结果
        3.4.3 康复期医案数据结果
        3.4.4 姑息性治疗期医案数据结果
    3.5 数据解读
        3.5.1 基本情况
        3.5.2 病理分类
        3.5.3 临床分期
        3.5.4 临床表现
        3.5.5 治法
        3.5.6 方药
        3.5.7 本研究的局限
    3.6 结论
第四章 医案研究
    4.1 胃癌新辅助化疗期
    4.2 胃癌辅助化疗期
    4.3 胃癌康复期
    4.4 胃癌姑息性化疗中
第五章 访谈研究
    5.1 访谈介绍
    5.2 实施方式
    5.3 访谈转录
    5.4 访谈报告
创新点
结语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数据挖掘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附表2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3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4 脉象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5 治法治则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6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致谢
作者简介

(10)益气健脾、化瘀解毒法治疗晚期胃癌的回顾性分析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胃癌综合治疗的进展
        1.1 胃癌早期诊断的进展
        1.2 胃癌术后辅助治疗的进展
        1.3 晚期胃癌精准治疗的进展
    2. 中医中药在胃癌综合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2.1 中医对胃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胃癌的中医辨证治疗思路
    3. 研究方法、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第一节 益气健脾、化瘀解毒法治疗晚期胃癌的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回顾性分析分组情况
        6. 人口统计基线特征比较及分层分析
        7. 主要观察指标
        8. 次要观察指标
        9. 化疗药物不良反应观察
        10. 晚期胃癌生存时间(OS)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11. 益气健脾、化瘀解毒法治疗晚期胃癌常用中药频数分析
        12. 统计方法
        13. 结果
    第二节 益气健脾、化瘀解毒中药复方(胃康颗粒)的实验研究
        1. 研究方案
        2. 主要实验材料
        3. 细胞实验
        4. 动物实验
第三章 讨论
    1. 中医对胃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脾胃气虚与胃癌的关系
        1.2 瘀血阻滞与胃癌的关系
        1.3 邪毒内聚与胃癌的关系
    2. 益气健脾、化瘀解毒法治疗胃癌机制探讨的相关研究
    3. PD-1/PD-L1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对化疗耐药的研究
    4. MAPK信号通路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对化疗耐药的研究
第四章 结论
    1. 益气健脾、化瘀解毒法治疗晚期胃癌的回顾性分析
    2. 益气健脾、化瘀解毒中药复方(胃康颗粒)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
        2.1 细胞实验
        2.2 动物实验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脾虚气滞、正虚瘀毒证型症状分级量化表
    附录2 化疗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分级标准(WHO标准)
    附录3 符号及缩略语等的说明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健脾解毒法治疗晚期胃癌(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健脾法对胃癌化疗不良反应及对相关实验指标的影响[D]. 陈韦佐.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模型的建立与动态治疗策略的探索[D]. 徐钰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健脾化瘀解毒法调节NF-κB活性抑制胃“炎-癌”转化细胞迁移机制研究[D]. 李思怡.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张曼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数据挖掘何晓晖教授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研究[D]. 彭秋霞.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许尤琪教授治疗胃癌临床经验总结[D]. 曾伶俐.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健脾养胃方联合化疗治疗胃癌的临床观察及对患者血浆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D]. 鲁晓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杨宇飞教授健脾补肾解毒法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江海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舒鹏教授辨治胃癌之回顾性研究[D]. FREARD Marc(冯茂荣).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益气健脾、化瘀解毒法治疗晚期胃癌的回顾性分析及机制研究[D]. 胡灿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健脾解毒法治疗晚期胃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