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姆荒”困扰城市居民

“保姆荒”困扰城市居民

一、“保姆荒”困扰城市居民(论文文献综述)

刘毅敏[1](2021)在《家政女工在家庭中的角色冲突》文中指出本文的选题源自于对现代家政女工在雇主家庭中提供家务服务过程的探索和理解,笔者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提出了关于家政女工的角色困境问题。本文以河南省漯河市B家政公司的家政员工和雇主为访谈对象,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和入户观察,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和家政相关政策研究,力求细致地展示出家政女工在雇主家庭中的劳动过程,以及在家政服务的过程中与雇主的相处模式,进而探究家政女工在劳动过程中的情绪、心态变化。尝试对家政女工在家庭中的角色冲突进行探索,探讨角色冲突的内涵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对角色冲突给雇主家庭和家政女工自身带来的风险进行分析。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问题背景及写作思路,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其一是回顾了西方学者在家政女工领域的研究方向,其二是着重回顾了我在2010年后关于家政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雇主和家政工之间的阶级差异、家政女工所面临的困境、社会权益和身份认同上。第二部分介绍了现代家政女工行业诞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家政女工行业的具体工种的划分和工作内容。第三部分中笔者结合访谈案例,发现家政女工在雇主家庭中所产生的角色冲突主要有三大类,分别是:高职业素质期望与利益价值取向的冲突、保持适当情感距离的期待与自我需求优先的冲突、情感劳动付出与不对等的情感需求之间的冲突。于是笔者在接下来第四部分中探究了家政女工的角色冲突形成和产生的原因,一方面,笔者通过对家政女工的前身与生存境况的历史溯源,来探究封建阶级思想与旧社会传统对家政女工产生的刻板印象,分别从封建时期的婢女制度与半封建时期的女佣进行分析,从人身关系依附于主人的奴隶到拥有相对人身自由的女佣,再到如今雇佣关系下拥有完全人身自由的家政女工,一层层剖开家政女工自我角色认知、社会角色认同的面纱。另一方面,在现代家庭社会中,家政女工半融入雇主家庭,笔者以此为着眼点来探究二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相处模式。在第五部分中,笔者通过访谈的案例,来探讨和分析了家政女工的角色冲突所带来的风险,按照风险的对象分为家政女工本身、家政女工家庭、雇主家庭这三者。分别是家政女工缺乏自我职业认同感的风险、家政女工在自身家庭中角色缺失的风险、雇主家庭可能遭遇职业道德缺失的“凶手”的风险。最后一部分中笔者进行了总结与进一步探讨。我家务劳动的需求不断增长,社会对家政女工的需求大量增加。家政女工大多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与雇主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生活习惯差异和阶级差距,雇佣关系之间存在信任危机,家政女工对自身角色认同感较低,雇主对家政服务对消费理念、中介服务模式亟需转变。笔者认为,随着家政服务行业设立大学专业以及培训平台的发展,相关法律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家政女工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和专业技能会得到提高,缩小了与雇主之间的阶层差距,也许这种职业自卑感便会随之慢慢减弱。家政女工的社会角色和身份地位可能会得到更多元更合理的转变,也许就能化解角色冲突的所带来风险。

李佳雯[2](2018)在《深圳新移民的媒介形象研究 ——以《深圳特区报》、《深圳晚报》、《南方日报》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的新常态,传统模式下以廉价劳力为主的人才需求向创新型人才需求转化,随着近年来人力资源的供给侧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劳动力层次结构的转变使城市新移民群体逐步进入公众视野。然而,通过梳理新闻传播学领域有关我国城市移民的理论文献,研究者发现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以廉价劳动力为主的移民群体,例如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但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海归”等在内的城市新移民的媒介形象以及该群体的自我形象认知等研究角度却少有问津。深圳作为我国典型的移民城市,外来人口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开放包容的移民文化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科技等领域的迅速发展。深圳这座城市如何看待来自海内外的移民群体,也成为了社会各界长期关注的议题。作为由专业采编力量经一定程序精心打造而成的纸质媒体,尤其是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各级党委机关报纸,代表着执政党和政府的态度,也是带有国情特色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体现。报纸媒体在新闻报道文本中塑造的新移民形象,直接反映着深圳这座城市对于新移民的包容和重视程度,是新移民群体城市生活最直接的体现。在此背景下,笔者以深圳新移民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深圳本地主要报纸媒体报道文本中的城市新移民形象,分析其针对该群体进行报道时所采用的新闻框架;与此同时,将该群体的媒介形象与该群体自我形象建构和身份认同进行对比,分析二者的异同及产生原因。本研究的价值在于:一方面,弥补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中对于城市新移民群体,尤其是知识型城市新移民群体的研究空白;另一方面,为城市主流媒体针对城市新移民群体的相关报道及媒介形象建构,提供若干真实素材、全面分析和有益借鉴,助力营造更为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氛围和舆论环境。本文选取了 1990年至2017年间深圳市公开发行的《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深圳晚报》三份报纸里涉及城市新移民的相关报道,对其进行内容分析,试图找出以报纸为代表的深圳主流媒体对该城市新移民群体的报道情况、考察其建构新移民的媒介形象的新闻框架。同时,本研究还采用了质化研究中的非结构性访谈法,按照来深的不同时间段及社会阶层,选取了深圳市的18位城市新移民进行访谈,考察他们对自身及其所在群体的形象建构。通过研究发现,一方面,以报纸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报道新移民时的新闻框架呈客观、中立的特点,其中包括深圳城市社会发展,也涵盖了新移民的价值需求。媒介形象在被社会公众接受的过程中,也将成为形象主体的社会关系和价值尺度的参照坐标。新移民群体参与了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更愿意认同自己为城市的一分子。新移民群体参考报道文本中的媒介形象,作为自身行动的标准和生活的样例,调整自己的行动和心态。在可能的情况下,新移民群体为进一步改善自身的媒介形象,还会抓住契机,主动参与到媒介形象的重构中。但在媒介形象塑造过程中,新移民也面临着身份焦虑与消费压力下的现实生活困境,影响了其深圳的生活体验和自我实现的动力。以报纸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应当减少新移民群体在生活困境方面的报道和关注。另一方面,媒体应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扮演好自身在社会大系统中的角色,给予新移民群体的城市生活更多关注,为促进该群体的社会认同与融入塑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最终助力该群体的自我价值实现。

王明利[3](2017)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以太原市为例》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发展经济,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要求,这是党中央回顾以往城镇化发展之路,立足当前经济需求,着眼于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决策。新型城镇化为农村进入城市的劳动力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是关注点,国家出台政策为其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权益保障与就业服务,并逐渐地推进农民工实现市民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更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质量的提升。论文主体共分四大部分,分述如下:论文主体第一部分是关于论文的基本理论阐释。首先对“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进行了学说史上的界定。其次是对“农民工”、“农民工就业”进行了概念上的界定,“农民工”是通过从事非农行业维持生活的农民,是指在城市进行非农行业工作但仍然具有村民身份的人群。“农民工”这一人群是随着改革开放出现的,并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逐步提升而渐渐发展的,同样农民工的就业可以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论文主体第二部分是太原市新型城镇化与农民工就业的状况与问题。论文回顾了太原市城镇化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对太原市农民工就业状况与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现存主要问题就是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就业素质能力较低、就业结构多样化但层次水平较低、就业环境有所改善但合法权益受侵严重。论文主体第三部分针对前述涉及的现状,对太原市新型城镇化下农民工问题的原因剖析,指出了城镇化农民就业存在问题的主观原因包括:(1)农民工的职业期望与就业现实并不相符合;(2)农民工的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要求差距大。农民工就业存在问题的客观原因包括:(1)市场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要求提高;(2)就业引导制度不完善;(3)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各种限制;(4)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限制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就业:(5)新生代农民工高流动引发非稳定就业。论文主体第四部分提出了新型城镇化下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建议。首先,关于农民工就业的制度创新安排,主要是对农民工就业的政策环境进行改善。其次,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机制,包括:(1)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2)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系统;(3)大力发展服务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中小企业;(4)加强对农民工教育与就业指导。再次,完善农民工维权的路径构建,包括:(1)加强政府指导;(2)提高农民工组织化程度;(3)完善维权渠道。

钟妍[4](2017)在《广州市政府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前,我国家庭服务业的发展在总体上处于自发状态。之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家庭对家务劳动社会化的需求迅速增加。尤其是近年来,基于收入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转变,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我国家庭服务业的领域不断拓宽,服务内容日趋丰富,新的业态和经营方式不断涌现。当前,我国家庭服务业正进入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跨越式发展阶段。家庭服务业能有效促进家务劳动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家庭服务业的特殊性,政府及公共政策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为此,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颁发了《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43号),不断加强对家庭服务业的政策研究和政策支持力度。以广州市为例的研究表明,目前家庭服务业存在的家政企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服务理念滞后、供需衔接不畅、从业人员职业培训不足、劳动关系未理顺、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缺失等问题,这种状况严重制约家庭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提升,及其可持续性。为满足及适应广州市家庭服务迅速扩张的需求,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家庭服务业发展的引导和支持,推进家庭服务业的良性发展,是地方政府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广州市家庭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以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理论为指导,立足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体系建设、政策支持、权益保障、规范管理等方面提出广州市政府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为产业规范良性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裴儒琪[5](2016)在《针对城市介助型独居老人的智能产品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的人口正在快速的老龄化,这直接导致了劳动人口的生产压力增大,社会人力资源紧张。同时人口的流动性加大、单身潮的来临,导致越来越多的老人的晚年是独自生活的。而随着城市生活的富足,人们对物质舒适以及精神享受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使得老人自身的意愿开始向居家养老靠拢。这就意味着老人们除了旧有的集体养老之外,又多了新的养老方式可供选择。但是当自理型老人因为身体的衰退加剧或者疾病的影响而变成介助型老人的时候,他们的自身条件很可能无法满足其独居在家养老的需求。本文结合现有的对介助老人的定义进行分析,总结影响其独居生活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以及外界因素,进而设计出一款专供老人使用的智能手表及匹配的手机应用产品予以弥补,使得老人可以比较便利、安全的独自在家养老生活。结合独居老人在感官、肢体和思维方面的困扰,运用传感器技术、智能家居技术、老人的生理心理状况研究以及社会力量的组织统筹再分工,设计出一个针对独居老人的,包括安全、娱乐和社交三大功能的智能手表以及对应供监护人使用的手机应用。

曹路[6](2016)在《现阶段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模式探析与构想》文中提出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以及社会安全都取得了显着成绩,国际地位稳步提高。然而金无足赤,在我国快速前进的步伐中,户籍制度的改革成为了由于发展而滞后的领域之一。我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水平飞速发展,但是被赋予过多附加福利的城市户籍使大量农村人口趋之若鹜,造成大量人口的盲目迁移。这导致了我国社会不公、人口管理困难,甚至拖慢城市化进程,因此,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户籍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文章首先阐述了我国户籍制度模式确立与变迁的发展历程,并剖析了我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户籍制度改革历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和原因;然后以十八大和两会所提出的政策为依据分析研究新时期党和政府对我国户籍制度模式改革提出的要求,并通过分析与研究沧州、衡水以及贵阳三种规模城市对差别化落户制度的探索与实践,发现我国户籍制度新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进行了具体探讨;第五章通过对天津市实行积分落户制度模式的现状进行系统全面分析,探索了户籍制度改革中积分落户制度所存在的缺陷以及长期实行积分落户的弊端,并对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建议;最后对现阶段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模式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与构想。

邓炯华[7](2014)在《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模式对比研究》文中指出城中村是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增长、二元城乡体制、城市空间范围增长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的必然结果。因此城中村改造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比如本地村民的身份转换、历史文脉的保存延续、物质环境的改善优化、外来人口的居住安置、管理制度的转变等。广州市自2008年实施大规模城中村改造,至今为止城中村改造已经实施了6年时间。在这6年的过程中,广州市目前进行改造或者已经改造完成的城中村大部分都是实施拆除重建的改造模式,比如猎德村、林和村、杨箕村等。而猎德村作为第一个引入开发商进行改造的城中村,也是第一个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村民回迁的城中村。因此对其进行改造后的影响进行评价有助于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方向的修正。由于广州市实行“一村一策”的城中村改造政策,因此除了大部分正在改造村庄是实行拆除重建之外,还有一部分村庄的改造是属于综合整治的模式。比如小洲村、黄埔古村、西塱裕安围。在这几个综合整治的村庄中,小洲村和黄埔古村主要偏重于村落保护,西塱裕安围偏重于渐进式更新。因此,对于西塱裕安围改造模式的评价有利于在广州市目前进行城中村大拆大建的背景中找到一条更加符合广州市经济、社会、文化三者效益的道路。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从城市、村民和外来人口这三个角度对猎德村和西塱裕安围的改造模式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在第二章概述了城中村为什么要改造以及目前广州市城中村改造的特征。总结当前的改造的特征以及在改造实施当中所遇到的困难。然后,第三章主要探讨了猎德村和西塱裕安围这两个村庄的改造情况,其中包括村庄概况、实施主体和资金筹措、改造过程以及空间肌理的特征。第四章主要从改造对城市人口的增量、改造对城市住房体系的影响、改造对城市特色的影响、改造对城市经济成本的影响、改造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影响这五个方面对两个村庄的改造模式进行研究。第五章主要基于城中村村民的视角,从改造对村民的经济收入的改变、村民人际网络的改变以及村民的居住满意度这三个方面研究不同的城中村改造模式对村民的影响。第六章主要基于外来人口的视角,从改造对外来人口的居住阶层变动、交流特征的改变以及外来人口对居住满意度这三个方面研究不同的城中村改造模式对外来人口的影响。最后,第七章主要是作为本文的结论,其中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猎德村和西塱裕安围这两种不同的城中村改造模式进行综合评价。第二部分主要是基于这两条村庄不同改造模式的综合评价,对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方向进行思考,同时提出若干符合当前城中村改造的策略。

王美杰[8](2014)在《河北省城镇居民服务消费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花钱买享受、买时尚、买轻松、买健康成为消费的新趋势。此外,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随着劳动力无限供给终结后工资的加倍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结构梯度变化特征的出现,我国服务性消费内生性增长动力逐渐凸显,服务消费作为居民消费的新领域,开始进入快速增长的黄金期。借鉴河北省1992-2012年鉴数据,文章基于时间序列对各服务支出项支出比重变动、消费结构变动度进行趋势分析;基于截面数据对河北省与其他省份居民服务消费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基于ELES模型和调查问卷,对收入与服务消费结构变动关系进行实证;并从服务消费的需求和供给两大角度,对非收入因素展开分析,深入探讨影响河北省城镇居民服务消费的其他因素;最后,从服务消费发展存在问题入手,结合河北省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规范服务业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是河北省服务消费发展的重要举措。分析表明,河北省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整体发展迅速,但增长动力仍显不足,远低于全国平均和同等经济发展阶段其他省份发展水平,且区域内部各地市增长呈现不均衡性;传统性服务消费和新兴服务消费畸形增长,制约着整体服务消费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从政策引导和结构规范上增强服务消费发展动力,成为河北省近年来“稳增长、扩内需”的新思路。

黄浩苑,周蕊,侯云龙,梁倩,张淼淼,赖臻[9](2012)在《服务业春节缺工 留人还须出硬招》文中研究说明“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一到,大量的外来务工者纷纷返乡过年,家政服务、保洁、零售业、餐饮业等服务行业每年都为“用工荒”伤透了脑筋。但是,从《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调研珠三角服务业用工情况来看,春节周期缺工出现了细微变化,留下过年的打工者多了,头痛招工的?

许婕[10](2011)在《“保姆荒”的女性主义经济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家政服务市场已经多年受困于"保姆荒",主流经济学虽然用供求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释,但其提高工资的对策并未能有效解决保姆荒。主流经济学的社会性别视角缺失决定了在其理论范式内根本无法建立一个赋予女性平等经济地位的理论,家务劳动中感情与道德的投入是市场根本无法衡量的,其价值长期被低估。女性主义经济学除对"保姆荒"的分析赋予社会性别视角外,还引入阶级分析的观点,充分考虑了社会性别平等与阶级平等的密切关系。"保姆荒"暴露的市场失灵要求重新评价家务劳动的社会价值,摆脱西方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模式的影响,在追求社会性别平等与阶级平等中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二、“保姆荒”困扰城市居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姆荒”困扰城市居民(论文提纲范文)

(1)家政女工在家庭中的角色冲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及其由来
        一、问题缘起
        二、问题的初步讨论与扩展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结构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家政女工的职业化道路
    第一节 家政女工诞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家政女工的工作内容与种类
第三章 家政女工在家庭中的角色冲突
    第一节 高职业素质期望与利益价值取向的冲突
    第二节 保持适当情感距离的期待与自我需求优先的冲突
    第三节 情感劳动付出与不对等的情感需求之间的冲突
第四章 家政女工角色冲突的产生原因
    第一节 家政女工的前身与生存境况的历史嬗变
        一、封建时期:传统伦理教化下的婢女
        二、半封建时期:人身相对自由的女佣
    第二节 家政女工“半融入”雇主家庭
    第三节 介于“主客之间”的行为模式
第五章 角色冲突背后的风险
    第一节 家政女工自身家庭中 主人角色缺失
    第二节 家政女工缺乏自我职业认同感
    第三节 雇主家庭中 职业道德缺失的残酷“凶手”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讨论
        一、雇佣关系间存在信任危机,角色认同感较低
        二、雇主对家政服务的消费理念、中介服务模式亟需转变
        三、关于家政服务业发展趋势与职业前景的探讨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论文期刊类
    三、学位论文类
    四、报纸文章类
    五、论文集类
    六、其他
访谈提纲
致谢

(2)深圳新移民的媒介形象研究 ——以《深圳特区报》、《深圳晚报》、《南方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城市新移民
        1.3.2 媒介形象
        1.3.3 城市新移民的媒介形象
    1.4 研究方法
    1.5 理论渊源与概念界定
        1.5.1 相关理论
        1.5.2 概念界定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2.1.1 媒体选择
        2.1.2 样本选取
    2.2 类目建构
        2.2.1 类目建构与编码规则
        2.2.2 编码者与编码员间信度
3 深圳新移民形象的整体分析
    3.1 深圳新移民媒介形象的内容分析
        3.1.1 相关报道数量分析
        3.1.2 报道新闻体裁分析
        3.1.3 报道新闻选题分析
    3.2 深圳新移民媒介形象的建构分析
        3.2.1 报道中城市新移民群体的性别分布
        3.2.2 城市新移民群体的职业分类
        3.2.3 报道中城市新移民的社会地位分布
        3.2.4 报道中城市新移民群体的形象类别
    3.3 城市新移民群体的媒介价值标签
    3.4 城市新移民媒介形象的时空特征
        3.4.1 城市新移民媒介形象的时间特征
        3.4.2 城市新移民媒介形象的空间特征
    3.5 小结
4 城市新移民媒介形象与自我认同差异
    4.1 新移民群体城市体验与自我感知
        4.1.1 原生文化背景下的自我认知
        4.1.2 移民生活体验中的自我觉醒
    4.2 新移民群体身份焦虑与生活隐忧
    4.3 新移民群体认知差异与自我实现
    4.4 小结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以太原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本理论阐释
    2.1 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2.1.1 城镇化
        2.1.2 新型城镇化
    2.2 农民工与农民工就业
        2.2.1 农民工
        2.2.2 农民工就业
    2.3 农民工就业对城镇化的意义
        2.3.1 农民工入城就业解决了城镇化引发的失地问题
        2.3.2 农民工入城就业体现了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2.3.3 农民工入城就业促进了城镇化稳定快速发展
第三章 太原市新型城镇化与农民工就业状况与问题
    3.1 太原市城镇化发展概述
    3.2 太原市新型城镇化中农民工就业状况
        3.2.1 政策引导吸纳农民工城镇就业
        3.2.2 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工就业范围
        3.2.3 农民工就业的社会保障不断完善
    3.3 太原市农民工就业存在着的问题
        3.3.1 农民务工素质能力较低
        3.3.2 结构多样化但层次水平较低
        3.3.3 就业环境有所改善但合法权益受侵严重
        3.3.4 外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水平有所提高,但总体仍然较低
第四章 新型城镇化下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研究分析
    4.1 城镇化农民工就业存在问题的主观原因
        4.1.1 农民工的职业期望与就业现实并不相符合
        4.1.2 农民工的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要求差距大
    4.2 农民工就业存在问题的客观原因
        4.2.1 市场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要求提高
        4.2.2 就业引导制度不完善
        4.2.3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各种限制
        4.2.4 产业结构转型带来了大量剩余劳动力
        4.2.5 新生代农民工高流动引发非稳定就业
第五章 解决新型城镇化下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建议
    5.1 农民工就业的制度创新安排
        5.1.1 完善农民工稳定就业的制度
        5.1.2 构建新型社会保障体系
    5.2 完善就业服务机制
        5.2.1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5.2.2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系统
        5.2.3 大力发展服务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中小企业
        5.2.4 加强对农民工教育与就业指导
    5.3 完善农民工维权的路径构建
        5.3.1 加强政府指导
        5.3.2 提高农民工组织化程度
        5.3.3 完善维权渠道
        5.3.4 加强协商谈判机制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广州市政府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概念
        1.3.1 家庭服务业
        1.3.2 政府产业政策
        1.3.3 产业供求关系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结论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不足之处
        1.5.1 研究方法
        1.5.2 解决的关键问题
        1.5.3 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政府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理论与经验
    2.1 政府干预产业发展理论
        2.1.1 家庭服务业产业特征和属性
        2.1.2 从政府职能与市场关系来分析
        2.1.3 从政府职能与公共服务来分析
    2.2 政府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依据
        2.2.1 从履行责任与公共服务职能的角度分析
        2.2.2 从战略思考和民主参与的角度分析
        2.2.3 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分析
        2.2.4 从实现公共利益角度分析
    2.3 政府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2.3.1 缓解就业压力
        2.3.2 推动社区良好治理
        2.3.3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2.3.4 平衡家庭服务的动态供需
    2.4 政府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经验
        2.4.1 国内家庭服务业发展模式
        2.4.2 国外家庭服务业的发展模式
第三章 广州市家庭服务业发展现状及政府政策
    3.1 广州市家庭服务业发展阶段及特点
        3.1.1 广州市家庭服务业发展阶段
        3.1.2 广州市家庭服务业发展特点
    3.2 广州市家庭服务业市场供需状况
    3.3 广州市家庭服务业现有政策内容及特点
        3.3.1 国家和省的政策
        3.3.2 广州市的政策
        3.3.3 政策特点
第四章 广州市家庭服务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
    4.1 产业发展问题
        4.1.1 供需矛盾突出
        4.1.2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4.1.3 从业观念陈旧落后
    4.2 产业发展中的政府缺失
        4.2.1 法律政策体系不健全
        4.2.2 市场管理不够规范
        4.2.3 社会保障水平较低
    4.3 广州市家庭服务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社会对家政服务认识存在偏差
        4.3.2 企业在家庭服务业中发展不足
        4.3.3 缺乏健全的立法监管体系
第五章 完善家庭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5.1 强化家庭服务业政策体系建设
        5.1.1 完善政策体系和相关法规
        5.1.2 完善优惠制度
        5.1.3 加强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5.2 推进家庭服务从业人员职业化建设
        5.2.1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5.2.2 加强培训市场秩序建设
        5.2.3 强化行业协会作用
    5.3 强化公共平台建设
        5.3.1 推进家庭服务业公共平台建设
        5.3.2 开创家庭服务产业独特的发展模式
    5.4 提升供给能力
    5.5 强化正面宣传引导
        5.5.1 加强对家庭服务业的正面宣传
        5.5.2 扩大民间服务组织的投资规模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5)针对城市介助型独居老人的智能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意义
        1.2.1 社会方面的意义
        1.2.2 人权方面的意义
    1.3 介助老人的定义和需求分类
        1.3.1 介助老人的定义
        1.3.2 独居介助老人在城市居住的必要性
        1.3.3 介助老人的需求
    1.4 国内外现有老年产品分析
        1.4.1 实体类老年产品
        1.4.2 虚拟类老年产品
第2章 针对城市介助型独居老人的产品设计需求
    2.1 设计目标
    2.2 适合介助型老人及监护人的智能产品需求
    2.3 智能产品的功能需求
    2.4 虚拟界面功能需求
        2.4.1 家居监控功能结构
        2.4.2 设施控制的实体补充改造
        2.4.3 上门服务功能结构
        2.4.4 人工服务收费的可行性
        2.4.5 监控预警功能结构
第3章 老人对智能可穿戴设备的需求特征
    3.1 老人对佩戴的需求
    3.2 老人对显示设计的需求
    3.3 老人对使用逻辑的需求
第4章 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外形与功能
    4.1 智能手表的外形说明
        4.1.1 智能手表的表身
        4.1.2 智能手表的内置
    4.2 智能手表的功能说明
        4.2.1 被动报警监控功能
        4.2.2 智能手表的主动报警呼救功能
        4.2.3 智能手表的广播与视频通话功能
第5章 虚拟界面原型设计
    5.1 智能手表界面原型设计
        5.1.1 智能手表待机界面原型设计
        5.1.2 智能手表通话界面原型设计
        5.1.3 智能手表广播界面原型设计
    5.2 手机APP的界面原型设计
        5.2.1 APP功能栏及设置界面原型设计
        5.2.2 APP家居监控界面原型设计
        5.2.3 APP服务上门界面原型设计
        5.2.4 预警监护界面原型设计
        5.2.5 APP待办事项界面原型设计
    5.3 智能手表与APP的原型流程图
    5.4 智能手表界面设计风格的确定
    5.5 APP界面设计风格的确定
第6章 智能产品的虚拟界面设计
    6.1 智能手表的待机界面及功能说明
    6.2 智能手表的通话界面及功能说明
    6.3 智能手表的广播界面及功能说明
    6.4 APP的设计平台尺寸规范
    6.5 APP图标及开启界面说明
    6.6 APP主页面界面说明
        6.6.1 主页面界面功能说明
        6.6.2 添加绑定联络人界面说明
        6.6.3 功能栏图标及界面说明
    6.7 家居监控功能图标及界面说明
    6.8 服务上门功能图标及界面说明
    6.9 监护预警界面说明
第7章“轻养老”功能及服务可行性分析
    7.1 家居监控功能的技术和规范
        7.1.1 智能家居的可行性
        7.1.2 老年的居住设计规范
    7.2 服务上门功能的支撑模式
        7.2.1 服务上门的意义
        7.2.2 服务网络的运营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6)现阶段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模式探析与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1.1.2 选题的研究目的
        1.1.3 选题在理论以及应用方面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选题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户籍制度模式的变迁与问题
    2.1 我国户籍制度模式的确立与变迁
        2.1.1 1949-1957年“城乡二元化”模式初步确立
        2.1.2 1957-1978年“城乡二元化”模式进一步深化
        2.1.3 1978-1992年“城乡二元化”模式开始动摇
        2.1.4 1993-2009年户籍制度突破“城乡二元化”结构
        2.1.5 2010年至今破除“城乡二元化”,探索户籍制度新模式
    2.2 我国二元户籍制度模式引发的问题
        2.2.1 身份等级划分明显,制约人口自由流动
        2.2.2 城市管理缺失,制约城市化发展
        2.2.3 户口等级分明,加剧社会分层
        2.2.4 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与不平等状况加剧
    2.3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困境
        2.3.1 地方政府户籍制度改革缺乏动力
        2.3.2 户籍制度改革成本过高
        2.3.3 大城市环境承载力下降
        2.3.4 社会福利不平等,社会秩序紊乱
    2.4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举步维艰的原因
        2.4.1 我国社会资源分配不合理
        2.4.2 “城乡二元化”结构意识积重难返
        2.4.3 户籍制度的差别化分配原则根深蒂固
第三章 新时期我国户籍制度模式改革的新举措
    3.1 中共十八大对户籍制度改革的新举措
        3.1.1 加强属地化改革
        3.1.2 关于属地化改革的分析
    3.2 2014年全国政协与全国人大会议对户籍制度改革的新举措
        3.2.1 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
        3.2.2 关于差别化落户政策的分析
    3.3 现阶段我国党和政府改革户籍制度模式的新突破
        3.3.1 坚持以人为核心,户籍制度改革重质量轻规模
        3.3.2 保障落户人口均等享有社会公共服务的权益
        3.3.3 农业转移人口不再以三权换户籍
        3.3.4 鼓励以家庭为单位的整体户口迁移
第四章 十八大后我国大中小型城市对户籍制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4.1 小型城市:沧州市对户籍制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4.1.1 建制镇和小型城市的落户限制政策
        4.1.2 沧州市落实新户籍制度模式的案例研究
        4.1.3 沧州市落实户籍制度新模式的思考
    4.2 中型城市:衡水市对户籍制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4.2.1 中型城市的落户限制政策
        4.2.2 衡水市落实新户籍制度模式的案例研究
        4.2.3 衡水市落实户籍制度新模式的思考
    4.3 大型城市:贵阳市对户籍制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4.3.1 大型城市的落户限制政策
        4.3.2 贵阳市落实新户籍制度模式的案例研究
        4.3.3 贵阳市落实户籍制度新模式的思考
    4.4 大中小型城市落实户籍制度新模式的社会效应
        4.4.1 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
        4.4.2 促进我国社会公平
        4.4.3 中小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加重社会资源压力
第五章 作为特大城市的天津市对积分落户制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5.1 特大型城市积分落户制度的发展历程
    5.2 积分落户制度的主要内容
    5.3 天津市对户籍制度新模式积分落户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5.3.1 天津市2012-2015年人口情况分析
        5.3.2 天津市积分落户制度的政策支持
        5.3.3 天津市积分落户制度现状调查问卷分析
    5.4 天津市实行积分落户制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4.1 入户办理程序复杂
        5.4.2 “供不应求”的落户指标
        5.4.3 积分落户制度“嫌贫爱富”,隐藏身份歧视
    5.5 长期实行积分落户制度的弊端
        5.5.1 造成我国发达地区底层劳动力紧缺
        5.5.2 加剧社会不公,引发社会矛盾
        5.5.3 加大城乡与区域差异
第六章 现阶段对完善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构想
    6.1 完善积分落户制
        6.1.1 积分落户指标“多条件、低门槛”
        6.1.2 简化积分落户办理程序,提供人性化服务
    6.2 以发展中小城市来减轻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压力
    6.3 为户籍制度改革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
    6.4 将社会保障在全国范围内统筹
    6.5 剥离户籍制度福利,加强配套政策同步改革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本人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7)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模式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和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综述
        1.5.1 国外城市衰败地区改造研究综述
        1.5.2 国内城中村改造研究综述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实施问题概述
    2.1 广州城中村更新改造的必然性
        2.1.1 城中村改造是提高城市化质量的必然要求
        2.1.2 城中村改造是健全法律制度的必然要求
        2.1.3 城中村改造是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
        2.1.4 城中村改造是改善人居环境的必然要求
    2.2 目前广州市城中村更新概况
        2.2.1 当前更新改造进度
        2.2.2 当前更新改造特征
    2.3 城中村改造推进困难原因分析
        2.3.1 利益分配不均
        2.3.2 资金筹措困难
        2.3.3 违章建筑拆迁补偿标准不合村民心理预期
        2.3.4 思想观念障碍
        2.3.5 集体土地确权颁证困难
        2.3.6 优惠政策未能及时到位
        2.3.7 制度漏洞导致权力寻租
        2.3.8 拆迁工作推进困难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改造模式的实施过程
    3.1 猎德村改造实施过程
        3.1.1 村庄概况
        3.1.2 改造背景和目标
        3.1.3 实施主体和资金筹措
        3.1.4 改造过程
        3.1.5 空间特征
    3.2 西塱裕安围改造实施过程
        3.2.1 村庄概况
        3.2.2 改造背景和目标
        3.2.3 实施主体和资金筹措
        3.2.4 改造过程
        3.2.5 空间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改造模式对城市的影响
    4.1 不同的改造模式对城市发展战略的影响
        4.1.1 “中调”战略的内涵和目标
        4.1.2 “123”空间战略的目标
        4.1.3 不同改造模式下的人口增量
    4.2 不同的改造模式对住房体系的影响
        4.2.1 住房保障制度的缺失
        4.2.2 不同的改造模式下城中村对住房体系的补充
    4.3 不同的改造模式对城市地域特色的影响
        4.3.1 “千城一面”与地域特色的冲突
        4.3.2 不同改造模式下城市特色的延续
    4.4 不同的改造模式对城市经济成本的影响
        4.4.1 城中村非正规经济对城市经济成本的影响
        4.4.2 不同改造模式下的生活成本变化分析
    4.5 不同的改造模式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影响
        4.5.1 不同改造模式对城市交通设施的影响
        4.5.2 不同改造模式对城市市政设施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改造模式对村民的影响
    5.1 村民基本情况
    5.2 物质环境改善满意度分析
        5.2.1 纵向比较
        5.2.2 横向比较
    5.3 经济收入变化分析
        5.3.1 房租收入的变化
        5.3.2 村内分红的变化
        5.3.3 工资收入的变化
        5.3.4 其他收入的变化
    5.4 人际网络变化分析
        5.4.1 社区网络的重要性
        5.4.2 人际网络特征变化
        5.4.3 交流频率的改变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改造模式对外来人口的影响
    6.1 外来人口情况
    6.2 物质环境满意度分析
        6.2.1 对村内环境的满意度
        6.2.2 对居住房屋的居住满意度
    6.3 外来人口阶层分析
    6.4 外来人口交流特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模式的评价及思考
    7.1 不同改造模式的综合评价
        7.1.1 不同改造模式的整治效果
        7.1.2 城中村改造的层级关系
    7.2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的思考与建议
        7.2.1 以渐进更新模式推进城中村改造
        7.2.2 营造稳定健康的城中村投资环境
        7.2.3 在物质改善的基础上完善城中村社区治理制度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城中村改造进度
    附录二 城中村调研问卷(城中村村民)
    附录三 城中村调研问卷(外来人口)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河北省城镇居民服务消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2章 服务消费发展基本理论概述
    2.1 服务消费的基本内涵
        2.1.1 服务消费
        2.1.2 服务消费结构
    2.2 服务消费发展的理论依据
        2.2.1 《资本论》中的服务消费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3 恩格尔定律
第3章 河北省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整体水平分析
    3.1 河北省城镇居民服务消费的内容
        3.1.1 统计口径选取
        3.1.2 简要指标解析
    3.2 河北省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总体状况
        3.2.1 服务消费支出增长趋势明显,但总量不足
        3.2.2 与同等经济发展阶段下其他省份相比差距悬殊
        3.2.3 服务消费内容日趋多元化,高层次消费比重不断增加
    3.3 河北省各地区服务消费差异性分析
        3.3.1 服务消费支出总量差异较大
        3.3.2 服务消费支出结构不均衡
第4章 河北省城镇居民服务消费结构分析
    4.1 服务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4.1.1 交通通信支出所占比重最大,涨势凸显
        4.1.2 科教文化娱乐支出比重逐渐下降
        4.1.3 医疗保健支出占比“先增后减”趋势明显
        4.1.4 在外用餐支出占比呈“波动走高”趋势,后期涨势较强
        4.1.5 家庭服务支出占比“回落后转涨”明显,成为新的增长点
        4.1.6 其他服务消费支出
    4.2 服务消费结构变动度分析
        4.2.1 消费结构变动度含义
        4.2.2 消费结构变动度结果
        4.2.3 消费结构变动度结论
    4.3 与其他省份服务消费结构比较分析
        4.3.1 服务消费结构整体比较分析-横向
        4.3.2 不同支出项下服务消费差距分析-纵向
第5章 河北省城镇居民服务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5.1 收入与消费结构变动
        5.1.1 数据选取与模型的构建
        5.1.2 模型回归结果解析
        5.1.3 不同收入等级下河北省城镇居民服务消费分析
    5.2 非收入因素与服务消费
        5.2.1 服务消费品价格
        5.2.2 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
        5.2.3 服务产品供给行业发展状况
        5.2.4 人口特点
第六章 河北省城镇居民服务消费发展政策建议
    6.1 切实增加居民收入,增强服务消费倾向
        6.1.1 理顺服务价格体系,打破行业垄断,增加居民实际收入
        6.1.2 完善居民收入再分配机制,缩小收入差距
    6.2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稳定居民预期
        6.2.1 完善医疗体制改革,扩大公共医疗服务覆盖面
        6.2.2 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减轻居民教育负担
    6.3 提高服务业供给水平
        6.3.1 推进服务业社会化、产业化、现代化
        6.3.2 实现供给和消费主体的“智能化”
        6.3.3 调整消费政策,完善消费环境
    6.4 推进城镇化进程,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6.4.1 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增强服务消费承载力
        6.4.2 发展信贷消费,培育新消费热点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10)“保姆荒”的女性主义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保姆荒与主流经济学的失语
二、“保姆荒”与社会性别视域下的主流经济学批判
    1.经济学是残缺的。
    2.经济学是冷漠的。
    3.经济学是偏袒的。
三、社会性别平等与阶级分析
    1.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女性劳动力转移。
    2、城乡差距与中国的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
四、保姆市场的悖论及求解

四、“保姆荒”困扰城市居民(论文参考文献)

  • [1]家政女工在家庭中的角色冲突[D]. 刘毅敏. 中国政法大学, 2021(09)
  • [2]深圳新移民的媒介形象研究 ——以《深圳特区报》、《深圳晚报》、《南方日报》为例[D]. 李佳雯. 武汉大学, 2018(02)
  •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以太原市为例[D]. 王明利. 山西大学, 2017(03)
  • [4]广州市政府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D]. 钟妍.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5]针对城市介助型独居老人的智能产品设计研究[D]. 裴儒琪.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6(03)
  • [6]现阶段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模式探析与构想[D]. 曹路. 天津工业大学, 2016(12)
  • [7]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模式对比研究[D]. 邓炯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8]河北省城镇居民服务消费研究[D]. 王美杰. 河北经贸大学, 2014(08)
  • [9]服务业春节缺工 留人还须出硬招[N]. 黄浩苑,周蕊,侯云龙,梁倩,张淼淼,赖臻. 经济参考报, 2012
  • [10]“保姆荒”的女性主义经济学分析[J]. 许婕. 学术交流, 2011(07)

标签:;  ;  ;  ;  ;  

“保姆荒”困扰城市居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