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七届全国冷冻干燥学术交流会在沪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周莹[1](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提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余鹏飞[2](2019)在《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的变温制冷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当前,世界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人类面对的重大挑战,如何实现建筑节能及减少碳排放量,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具有较高的能效比和较好的舒适性,发展前景良好,因此本文研发了应用于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的变温制冷系统,采用R32/R236fa、R32/R600、R1270/R600三种环保型混合工质,同时制取低温冷冻水(出水温度6℃-8℃)和高温冷冻水(出水温度16℃-18℃)。通过对该制冷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非共沸混合工质变温制冷系统具备能源高效利用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和较高的应用价值,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构建了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的变温制冷系统性能的计算模型,针对该制冷系统特点,根据单质沸点特性、混合工质温度滑移、饱和蒸气压力的影响,在综合混合工质的环保性等物性参数的基础上对非共沸混合工质组元及组份进行了初选。在分析非共沸混合工质相变传热不可逆损失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最小熵增法的大滑移温度混合工质组份的优选方法。对该制冷系统与四种常规制冷剂的制冷循环进行了性能参数的比较,并对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变温制冷系统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节能潜力进行了分析,为后续该制冷系统的实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搭建了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的变温制冷系统性能测试台,采用三种混合工质的多种组份对制冷系统进行了性能实验测试,对同一组元不同组份、不同组元混合工质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了包括低温制冷量、高温制冷量、低温冷量与高温冷量的比值、总制冷量、压缩机功耗、总COP、低温COP、高温COP、排气温度、吸排气压力、压缩比等制冷系统的最佳性能参数。通过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混合工质组份,混合工质泡、露点温度,混合工质滑移温度,低、高温冷冻水水温对制冷系统的性能影响。研究了采用冷冻水串联时的制冷系统特性,分别在冷冻水出水温度5℃、6℃、7℃,冷冻水进水温度16℃、17℃的多种工况下,使用R407C、R1270/R600、R32/R236fa、R32/R600四种工质对非共沸混合工质变温制冷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为非共沸混合工质的变温制冷系统较高的应用价值提供了数据支撑。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相变时的非线性温焓关系,理论分析了三种混合工质在换热器中的温度分布,并讨论了工质组份和热汇温差对冷凝器中出现的传热窄点和在蒸发器中出现的最大传热温差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验证了基于最小熵增法的大滑移温度混合工质组份的优选方法的实用性。通过对非共沸混合工质相变换热过程中温差传热?损率和滑移温度?损率的理论研究,建立了基于?损率的?glide(混合工质温度匹配系数)参数的计算模型,分析了混合工质温度匹配系数对混合工质相变换热的影响,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高舒[3](2012)在《“乐改”纪事本末》文中认为一百年在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发展史上只不过是一段短暂时光,但是对于民族乐器改革来说,却是一段改天换地“只争朝夕”的时代。在新中国诞生和“中国人从此站起来”的时代背景下,一场自上而下、从政府到民间、从乐团到乐班、从院校到工厂、从学术到实践、从理论到经验,涉及几乎所有音乐家群体的大规模改革,让所有呈现于城市舞台上的民族乐器,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在西方乐器与交响乐队的参照下,改革乐器一步步将辉煌壮大的图景展示在中国乐坛上,深远地影响了20世纪以来的中国声音。全文除引文、结论部分外,共分八章,主要布局设置为“一个事件、两个基础、三点思考、多种取向”。“一个事件”指的是20世纪“民族乐器改革”(口语中常常简称“乐改”)这一研究对象。这一事件发生在中国社会制度、政治体制、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革的20世纪,因而带着许多历史的痕迹和特性。不论肇始原因是来自国家还是民间,功过成败何等评说,群策群力,致力乐改,执着百年,矢志不渝,都使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一件值得记录、值得总结、值得反思的中国音乐发展进程中的大事件。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与经历,是一个揉合了理想与现实、设想与实践、质疑与自信、模仿与创新、标准与个性、共享与专利等等各种复杂成分,令人回首百年、意欲评说,而且值得不断书写的资源库。这是一件与中国人在20世纪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一样重大的事件。“两个基础”指的是构建民族乐器改革历史的两大基础——历史背景和改革方式。作为基础之一的历史背景,主要通过第一、二章,呈现1900—1949、1949—2000年的时代特性、指导思想和阶段特点,旨在对因由、过程进行历史叙述。基础之二的改革方式,主要指第三、四章,根据参与者、乐器使用习惯、应用方式等,按照吹管、拉弦、弹拨、打击四大类别,整理汉族、少数民族乐器改革的具体内容。不论是质料、构件、音位,或是外观,每一局部的微小改进,都因其实用价值,成为进一步改进的基础。数目繁多的举措,一步步产生,夯实并推动着改革的脚步,逐步达成并完善了乐改初衷。“三点思考”指的是探讨、反思民族乐器改革衍生的一系列问题。第五章思考乐改的重点专题,研究为建立民族管弦乐队而大力加强低音乐器,尤其是拉弦乐器的改革。第六、七章思考乐改对音乐界产生的联动效应,其中第六章探讨改革案例的标准制定和应用推广,改善因地域条件差异产生的规格不一和长期存在的生产、传播、教学问题;第七章探讨乐改与创作和演奏的关系,探讨改革成果如何通过演奏技术和曲目编创的发展被认可,又如何为创作和技术发展提供条件的关系链。最后,第八章思考改革后渐次出现的关于乐器个性的扬弃以及发明权益的保障问题。“多种取向”,乐改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篇中虽未专门设章,但对乐改走向的叙述却贯通全文。在多民族共荣、多乐种共生、多标准共存的时期,改革环节的设计、制造、试验、鉴定、标准、检测、教学、应用、推广等方方面面,都可能引发多种抉择取向,单一定向的改革,既不足取也不可行。乐改既要了解西方,更应着眼自身;既要发展现今,也要探索仿古;既要注重建立标准,也要注意更新标准。单一取向与20世纪民族音乐工作者们改革民族乐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初衷背道而驰。末章总结全文,归纳20世纪民族乐器改革的八点认识。最后以本人辑录的图标索引和三份资料选辑作为附录,即20世纪民族乐器改革大事年表(1900-2000)、民族乐器科技成果获奖目录(1978-1998)、民族乐器部级行业标准目录(截至2000年底)。
中国制冷学会小型制冷机低温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六专业委员会)[4](2005)在《前言》文中研究说明第八届全国冷冻干燥学术交流会是由中国制冷学会小型制冷机低温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六专业委员会)委托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东富龙科技有限公司及上海浦东冷冻干燥设备有限公司共同负责筹备。会议于2005年11月在上海召开。这是在新世纪之初,继第六、第七两届全国冷冻干燥学术交流会后,全国从事冷冻干燥理论研究和实践技术的科研和管理人员再一次聚集一堂,交流研究成
崔京浩[5](2004)在《地下工程·燃气爆炸·生物力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三部分,Ⅰ地下工程,指出开发地下空间的重要性,讨论了地下贮库,地下交通及地下工程的若干典型问题;Ⅱ燃气爆炸,讨论了灾害的严重性、燃爆的机理、燃爆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以及燃爆的安全性评估等问题;Ⅲ生物力学,讨论了骨骼与脊柱的力学性能及临床应用.
何国庚[6](2002)在《第七届全国冷冻干燥学术交流会在沪召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国第七届冷冻干燥学术交流会于2002年11月25日至27日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制冷学会第六专业委员会委托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东富龙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浦东冷冻干燥设备有限公司筹备。来自全国46个单位的6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孙隆荣到会指导。会议采用大会交流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与会代表饶有兴致地参观了上海东富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
徐成海,刘军,王德喜[7](2002)在《发展中的真空冷冻干燥技术》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真空冷冻干燥设备、工艺和理论研究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预测今后的发展前景。
王宝和,王喜忠[8](2000)在《中国干燥技术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一、中国干燥技术的学术交流和基础研究概况1.干燥技术交流情况在中国已举行过不少有关干燥技术的学术会议。早在1956年6月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就组织过华东六省一市干燥过滤技术会议。1975年6月化学工业部在南京组织并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干燥技术会议; 1986年10月,中国化工学会在上海组织召开了第二届全国干燥技术交流会,迄今已6届。如表1所示。第七届全国干燥会议在1999年10月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1996年4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与工程科学部在北京召开过96干燥技术研讨会。还有全国冷冻干燥会,全国农副产品干燥学术会、木材干燥技术交流会,以及中国农机学会收获加工机械专业委员会和全国农产品干燥情报网等也组织过几次干燥技术学术讨论会等。通过这些干燥技术交流活动,促进了干燥技术的理论研究,推动着干燥技术与装备,应用和进步。参加这些学术活动的人员组成涉及各行业领域。
陈益棠[9](1990)在《《水处理技术》15年总目录》文中研究表明 《水处理技术》创刊于1975年,曾名《海水淡化》,1981年起改为现名,至今已有15个春秋。在各方面的热诚鼓励和支持下,共发表了一千一百余篇文章,内容涉及膜科学、脱盐、分离、净化、浓缩、水处理和污
郑贤德,林秀诚,赵鹤皋[10](2003)在《我国冷冻干燥技术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冷冻干燥技术是将含水物质在低温下冻结,而后使其中的水分在真空状态下直接升华。这样干燥后的物质,其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状基本不变,物质中的挥发性成分和营养成分损失很小,避免了生物制品的受热变性。冻干后的物质呈多孔状,其体积与冻于前基本相同,加水后能很快地复原,密封安装后保存期长。冻干技术主要应用于:热稳定性较差的生物制品,生物化学类制品,血液制品,基因工程类制品等药物冻干;为保持生物组织结构和活性,外科手术用的皮层,骨骼,角膜、心瓣膜等生物组织的处理;以保持食物色、香、味和营养成分以及能迅速复水的咖啡、调料、肉类、海产品、果蔬的冻干;以保持生鲜物质不变性的人参、蜂皇浆、龟鳖等保健品及中草药制剂的加工;能增加化学反应接触面积,加速反应过程的催化剂的处理等。随着
二、第七届全国冷冻干燥学术交流会在沪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七届全国冷冻干燥学术交流会在沪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的变温制冷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能源消耗与温室气体排放 |
1.1.2 双温冷源热湿独立处理技术的应用 |
1.1.3 环保型制冷剂的发展 |
1.2 非共沸混合工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非共沸混合工质国外研究现状 |
1.2.2 非共沸混合工质国内研究现状 |
1.3 非共沸混合工质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热点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及框架 |
第二章 非共沸混合工质变温制冷系统的理论研究 |
2.1 非共沸混合工质变温制冷系统的构建 |
2.1.1 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变温制冷系统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
2.1.2 非共沸混合工质变温制冷系统及计算模型 |
2.2 二元非共沸混合工质的初选 |
2.2.1 混和工质物性计算模型 |
2.2.2 单工质的选择 |
2.2.3 混合工质的温度滑移 |
2.2.4 混合工质饱和蒸气压力 |
2.2.5 混合工质组元及组份的初选 |
2.3 基于最小熵增法的混合工质组份的优选 |
2.3.1 非共沸混合工质换热过程的不可逆损失 |
2.3.2 最小熵增法的计算模型 |
2.4 非共沸混合工质变温制冷系统的节能分析 |
2.4.1 R32/R236fa变温制冷系统理论循环分析 |
2.4.2 与常规制冷剂理论制冷循环性能比较 |
2.5 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变温制冷系统的空调系统节能潜力分析 |
2.5.1 THIC空调热湿解耦过程及计算模型 |
2.5.2 节能潜力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非共沸混合工质变温制冷系统实验装置 |
3.1 实验装置 |
3.1.1 实验装置总成 |
3.1.2 制冷系统装置 |
3.1.3 冷却水和冷冻水循环系统 |
3.1.4 数据测试及采集装置 |
3.1.5 实验工质 |
3.2 实验研究内容及方法 |
3.2.1 实验研究内容 |
3.2.2 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
3.3 制冷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
3.4 实验数据的不确定度分析 |
3.4.1 仪器测量的不确定度 |
3.4.2 实验数据的不确定度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非共沸混合工质变温制冷系统特性的实验研究 |
4.1 工质质量组份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4.2 低温冷冻水温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4.3 高温冷冻水温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4.4 冷冻水串联循环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4.4.1 冷冻水进出口温度16℃/5℃ |
4.4.2 冷冻水进出口温度17℃/5℃ |
4.4.3 冷冻水进出口温度16℃/6℃ |
4.4.4 冷冻水进出口温度17℃/6℃ |
4.4.5 冷冻水进出口温度16℃/7℃ |
4.4.6 冷冻水进出口温度17℃/7℃ |
4.4.7 冷冻水串联时的制冷系统特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滑移温度混合工质制冷系统特性的实验研究 |
5.1 混合工质的滑移温度 |
5.1.1 三种混合工质的温度滑移 |
5.1.2 三种混合工质的焓温关系 |
5.2 三种非共沸混合工质在变温制冷系统中的最优性能实验 |
5.2.1 总制冷量 |
5.2.2 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 |
5.2.3 低、高温制冷量 |
5.2.4 其它性能参数 |
5.2.5 非共沸混合工质变温制冷系统的适用性 |
5.3 滑移温度对制冷系统的性能影响 |
5.3.1 混合工质的蒸发换热的温度分布 |
5.3.2 滑移温度大小对制冷系统制冷量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非共沸混合工质在换热器中的传热分析 |
6.1 混合工质相变时的非线性温焓关系 |
6.2 冷凝换热相变过程传热窄点的判定及避免 |
6.2.1 传热窄点的产生机理 |
6.2.2 基于非线性温焓关系传热窄点的判定方法 |
6.2.3 工质组份对传热窄点的影响 |
6.2.4 热汇温差对传热窄点的影响 |
6.2.5 冷凝换热相变过程窄点的实验研究 |
6.3 蒸发换热相变过程最小及最大传热温差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
6.3.1 R32/R236fa |
6.3.2 R1270/R600 |
6.3.3 R32/R600 |
6.3.4 混合工质在蒸发器中的实验值熵增 |
6.4 混合工质相变传热的?损 |
6.4.1 温差传热?损失和滑移温度传热?损失 |
6.4.2 冷凝器相变传热的?损率 |
6.4.3 蒸发器相变传热的?损率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3)“乐改”纪事本末(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
一 政策资料 |
二 学界研究 |
第三节 结构设置、研究方法与创新意义 |
一 结构设置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创新意义 |
第一章 时代背景与乐改思路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一 西方影响 |
二 苏联以及亚洲周边国家的民族乐器改革 |
三 民族音乐新要求 |
第二节 乐改思路 |
一 称谓差异 |
二 指导思想、参与各方 |
小结 |
第二章 乐改历史阶段划分 |
第一节 1900—1949 |
第二节 1949—2000 |
一 1949—1954生产初成规模 |
二 1954—1966相关机构设立 |
三 1966—1976机械化、标准化 |
四 1976—2000奖励鉴定制度成熟 |
小结 |
第三章 汉族乐器改革内容 |
第一节 分类说明 |
第二节 吹管乐器 |
一 笛类 |
二 笙类 |
三 埙 |
四 唢呐 |
五 箫、排箫 |
六 新篪 |
七 尺八 |
八 其他 |
第三节 拉弦乐器 |
一 二胡 |
二 板胡 |
三 四胡 |
四 大筒 |
五 轧筝 |
六 幢琴 |
七 革胡 |
八 雷琴 |
九 高胡 |
十 京二胡 |
十一 拉阮 |
十二 坠新胡 |
十三 宛胡 |
十四 古瓶胡 |
十五 三胡 |
十六 其他 |
第四节 弹拨乐器 |
一 扬琴 |
二 琴 |
三 筝 |
四 琵琶 |
五 阮 |
六 三弦 |
七 柳琴 |
八 月琴 |
九 箜篌 |
十 豫琴 |
十一 浪琴 |
第五节 打击乐器 |
一 鼓 |
二 响铜乐器 |
三 编磬 |
四 其他 |
第六节 其他改革 |
一 材质改革 |
二 工艺改进 |
三 乐器创制 |
小结 |
第四章 少数民族乐器改革内容 |
第一节 改革内容 |
一 吹管乐器 |
二 拉弦乐器 |
三 弹拨乐器 |
四 打击乐器 |
第二节 总体情况 |
小结 |
第五章 低音民族乐器改革 |
第一节 改革状况 |
第二节 低音拉弦乐器的改革特点 |
一 振动方式 |
二 外形、共鸣箱体 |
第三节 反思 |
小结 |
第六章 乐改的标准和推广 |
第一节 乐改标准的 |
一 称谓需要标准 |
二 材质需要标准 |
三 性能需要标准 |
第二节 行业标准工作 |
第三节 海内外推广情况 |
一 推广途径 |
二 推广效果 |
小结 |
第七章 乐改与创作、演奏的关系 |
第一节 乐器身份转变 |
一 独奏 |
二 乐队 |
第二节 乐器身份与创作、演奏 |
一 演奏法 |
二 创作 |
三 改革、演奏、创作的关系 |
四 其他 |
小结 |
第八章 乐改争议问题 |
第一节 民族个性保持 |
一 乐器本身 |
二 地方乐种 |
第二节 发明权归属 |
一 发明的继承和重复 |
二 个人成果与集体荣誉 |
小结 |
第九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附录 |
1 图表索引 |
2 2 0世纪民族乐器改革大事年表(1900-2 000) |
3 民族乐器科技成果获奖目录(1978-1998) |
4 民族乐器部级行业标准目录(截至2000年底) |
四、第七届全国冷冻干燥学术交流会在沪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2]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的变温制冷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余鹏飞. 东南大学, 2019
- [3]“乐改”纪事本末[D]. 高舒.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07)
- [4]前言[A]. 中国制冷学会小型制冷机低温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六专业委员会). 第八届全国冷冻干燥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5
- [5]地下工程·燃气爆炸·生物力学[A]. 崔京浩. 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 2004
- [6]第七届全国冷冻干燥学术交流会在沪召开[J]. 何国庚. 制冷技术, 2002(04)
- [7]发展中的真空冷冻干燥技术[A]. 徐成海,刘军,王德喜. 第七届全国冷冻干燥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2
- [8]中国干燥技术现状与展望[A]. 王宝和,王喜忠. 第六届全国粉体工程学术大会暨2000年全国粉体设备-技术-产品交流会会议文集, 2000
- [9]《水处理技术》15年总目录[J]. 陈益棠. 水处理技术, 1990(01)
- [10]我国冷冻干燥技术进展[A]. 郑贤德,林秀诚,赵鹤皋. 中国食品冷藏链新设备、新技术论坛论文集,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