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秋葵速冻保鲜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黎晓燕,罗冬兰,巴良杰[1](2019)在《秋葵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秋葵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市场前景良好。秋葵成熟于高温季节,其贮藏保鲜是一大难题。总结影响秋葵贮藏性的主要因素有品种特性、采收、贮藏条件和采后处理等,从气调贮藏、保鲜剂处理、低温贮藏等方面综述国内秋葵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贺红宇,朱永清,王自鹏,詹敏,李敏,李兴瑶,曾晓丹[2](2019)在《采前喷钙对黄秋葵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以黄秋葵为试验材料,采前使用氯化钙、草酸钙、有机酸螯合钙、丙酸钙对黄秋葵幼果进行喷钙处理,以喷清水为对照,考察采前喷不同形态钙对黄秋葵采后贮藏(4±0. 5℃)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前喷钙处理能减少黄秋葵采后贮藏期的失重率,降低电导率,抑制其果实脆度、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色差a*值的减少,较好保持了黄秋葵采后贮藏期的品质,其中以喷浓度为0. 05 mol/L有机酸螯合钙的效果最好,能较好地在冷藏条件下保持黄秋葵原有的外观和风味。
朱映华,黄阿根,朱杰,张蓉,吴钇萱[3](2018)在《黄秋葵嫩荚果冷藏保鲜的热漂烫预处理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黄秋葵为试验材料,以色泽、脆度、多酚、酶活性等为评价指标,研究漂烫预处理温度、时间、CaCl2和冷藏温度对黄秋葵嫩荚果冷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40g·kg-1 CaCl2后沸水热漂烫处理60s后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得到有效抑制,感官、理化指标保持较好。在此条件下,-4℃冷藏6个月,黄秋葵品质保持完好。
龚霄,姜永超,周伟,刘洋洋,李积华,林茂[4](2018)在《黄秋葵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黄秋葵属于锦葵科秋葵属的一年生草本开花植物,其绿色豆荚是一种具有很高营养价值和潜在益生功效的新型保健蔬菜,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开发潜力。从营养学角度,秋葵果荚是一种优质的蛋白质来源,含有多种矿质元素,具有增稠、稳定等一系列独特的食品加工性能,秋葵籽油具有较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在功能特性方面,黄秋葵具有降血脂、抗疲劳、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目前,黄秋葵保鲜主要采用真空预冷以及低温配合保鲜方式。黄秋葵产品主要集中在罐头、干制品、以及复合饮品等方面。本文主要介绍了黄秋葵的营养和功能特性、贮藏与保鲜、加工等进展,在综述黄秋葵营养与保健功能特性的基础上,对其产品的开发研究进行探讨,综述了黄秋葵研究现状,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以期为黄秋葵产品的深度开发提供指导。
辛松林[5](2018)在《‘川秋葵1号’主要品质形成影响因子及采后调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川秋葵1号’为试材,通过观察其商品品质、食用品质、功能性成分和抗逆性在不同采收期的变化,研究其品质形成规律、影响因子及其保鲜调控技术,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采收时间秋葵商品品质、食用品质、功能性成分和抗逆性变化特点,分析了木质素合成途径关键酶变化趋势,确定了最佳采收时间为花后49 d,最适采摘长度约为5.010.5 cm。在最佳采收期内,秋葵的商品品质较优;食用品质感官评价优于(或接近)其他采收时间;功能性成分中类黄酮、原果胶的最高值均出现在最佳采收期内;抗逆性品质主要表现为PAL、C4H、4CL、POD等抗性酶在最佳采收期内出现明显的波动变化。对采后病原菌侵染后的秋葵商品品质和抗逆性影响开展研究,分离了侵染采后秋葵的主要病害,鉴定出腐皮链孢霉菌(Fusarium solani)为主要致病菌,PDA培养基有利于该菌菌落生长和孢子的产生,在28℃、pH 7条件有利于菌丝的生长;菌株对NaCl比较敏感,对碳源的适应性比较强,不同氮源对菌株生长影响极显着。将病原菌接种到健康果荚上,发现4CL、POD、PPO、PAL等抗性酶在整个腐皮链孢霉菌侵染阶段抗逆性持续增高。分别采用植物激素(水杨酸)、涂膜剂(壳聚糖)、植物生长调节剂(1-MCP)作为保鲜剂对秋葵进行采后保鲜调控研究,发现水杨酸处理对于减缓失重率和维持硬度具有较好的效果;1-MCP处理对呼吸强度的抑制相对较好;壳聚糖处理对于抑制O2-产生速率、降低细胞膜渗透率、MDA含量和减缓Vc损失有较好的效果。通过对保鲜剂进行筛选、优化、复配,研究了保鲜剂对采后秋葵木质素合成途径关键酶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控温贮藏和气调贮藏技术研究秋葵采后贮藏效果,4℃贮藏条件抑制呼吸强度效果较好,10℃贮藏条件对于硬度、Vc含量、纤维素含量、MDA含量、细胞膜渗透率等指标的保鲜效果较好。进一步确定了1-甲基环丙烯和壳聚糖复配处理,10℃温度条件,5%O2+7.5%CO2气体贮藏条件为最优条件。利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常温下不同货架期的秋葵果实进行转录组研究,对提取的秋葵果实总RNA进行数据质控、测序、评估,获得货架期不同时间点的原始reads片段和核苷酸序列信息,获取大量可识别的序列信息及目标通路。利用测序结果,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聚类分析、差异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GO/KEGG富集分析,共得到1 d vs 2 d、2 d vs 3 d、3 d vs 4 d差异表达基因8040个、6670个、7129个,其中上调表达基因数分别为3207个、3150个、3913个,下调表达基因数分别为4833个、3520个、3216个。GO富集分析共映射5804个term,其中分子功能1513个,细胞组分555个,生物过程3731个。KEGG pathway分析,分别获得1 d vs 2 d、2 d vs 3 d、3 d vs 4 d极显着(p≤0.01)富集通路23条、28条、48条,并在木质素合成途径中注释成功15种酶和42个酶作用位点。本研究结果揭示了秋葵果实生长、成熟、衰老过程的品质变化规律,阐明了采后秋葵果实品质劣变的影响因子,优化了秋葵采后品质控制技术,为今后在秋葵的贮藏、保鲜、品质控制等方面提供了参考方法,并为今后在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薛长风,裴志胜,文攀,徐云升[6](2018)在《高纤维低糖南瓜黄秋葵蛋糕的研制》文中提出以南瓜、黄秋葵为原料,研制高纤维低糖南瓜黄秋葵蛋糕。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高纤维低糖南瓜秋葵纤维蛋糕的最佳配方:面粉用量100 g、鲜鸡蛋150 g、添加50 g麦芽糖醇、20 g蛋糕油、70 g黄秋葵泥、15 g南瓜泥。烘焙温度为上火160℃,下火170℃,烘焙时间为17 min,烘焙出的蛋糕综合感官评价最佳。
张洪磊,刘孟霞,余剑,王海音,毛西贝,冯晓侠[7](2017)在《黄秋葵果荚真空低温油炸关键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秋葵营养价值丰富,作为一种新型的保健蔬菜在我国部分省市已形成规模化栽培,但因其富含黏液不便于鲜食和不耐储运等特点制约了其产业发展。研究发现,真空低温油炸工艺能很好地克服黄秋葵的缺点。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正交试验的优化,确定了黄秋葵低温油炸最佳工艺条件为漂烫温度98℃、漂烫时间1 min、油炸温度90℃、油炸时间170 min。按此条件生产的黄秋葵色泽自然、口感松脆,产品理化和卫生指标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用铝塑包装充氮后常温下保质期可达12个月。
石雪萍[8](2017)在《黄秋葵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黄秋葵的营养成分和功效特色,食用、饲用、产业、观赏等方面的利用价值,综述了黄秋葵开发利用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
陈喜东[9](2017)在《黄秋葵多糖提取及菜汁复合饮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黄秋葵作为试验原材料,对其多糖的提取方法、影响多糖得率的因素以及黄秋葵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并对黄秋葵菜汁的生产工艺及黄秋葵菜汁饮料的配方进行试验,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对黄秋葵多糖的稳定性、精密度、加样回收率进行试验,比较热水浸提法、水提醇沉法、超声波提取法三种试验方法的效果,结果显示三种方法都稳定性显着,精密度显着,加样回收率也显着。其中超声波提取法多糖加样回收率最高,达到100.14%。(2)对超声波提取法的四个关键因素: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pH值进行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优化其工艺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对黄秋葵多糖得率影响的顺序为:提取时间<提取温度<pH值<料液比,最佳试验参数为提取温度70℃、料液比1:50、提取时间20min、pH值9,此时黄秋葵多糖得率最高,达到6.82%。(3)对黄秋葵粗多糖的基本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并通过3种试验方法研究黄秋葵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提取的黄秋葵粗多糖中多糖含量为82.67%,蛋白质含量2.14%,糖醛酸含量1.93%,水分含量3.05%。黄秋葵多糖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对·OH、NO2-具有良好的清除能力,且活性随着多糖浓度的增高而增加,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4)黄秋菜汁饮料配方的研究:进行了果汁添加种类、比例,稳定剂的选择、比例,蔗糖添加量,浓缩果汁添加量,柠檬酸添加量对黄秋葵菜汁饮料综合评分影响的试验,通过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到的最佳配方为:黄秋葵浓缩汁与乌梅浓缩汁按比例3:1混合、浓缩果汁添加量29%、蔗糖含量4.3%、CMC与黄原胶以2:1复合总量是0.15%、柠檬酸用量0.05%。(5)对黄秋葵菜汁生产工艺中料液比、热过滤温度和均质压强的参数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到当料液比为1:8,热过滤温度55℃,均质压强20MPa时得到的黄秋葵菜汁感官评分最高。再利用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到最终的工艺参数为:液料比8.3,过滤温度55℃,均质压强20MPa。
王秋燕[10](2017)在《秋葵功能成分的提取鉴定及综合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秋葵是一种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的蔬菜,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栽种方法和营养功效上,对秋葵功能组分的分析鉴定及其综合利用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秋葵的精深加工及资源化利用着手,对秋葵的多糖和油脂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对其结构性能进行鉴定,同时将其提取后的副产品制成饼干,实现秋葵无残留的综合利用。本实验主要研究及成果如下:(1)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得出微波加热法提取多糖的最优化制取方案为:调节pH为8、料液比1∶50,中火微波3 min。料液比1∶40,pH为9,50℃超声震荡30 min则是超声波辅助提取多糖最优化方案。对比两种提取方法的提取率和红外光谱图可知,微波辅助提取多糖耗时少,提取出的多糖杂峰少但提取率低;超声波提取耗时相对较长,提取出的多糖杂质多,但提取率高。(2)对用Sevage法和透析法除去杂质后的多糖进行基本性质的检测,确定其是水溶性物质,不溶于有机溶剂,且该多糖非酸性多糖,不含酚类、鞣质和淀粉。用高效液相法测得秋葵多糖的组成为40.52%的甘露糖、23.23%的葡萄糖、1.73%的果糖、15.38%的木糖和19.14%的鼠李糖。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检测,确定其中有结合蛋白的存在,且结合蛋白对于多糖基本性质没有影响,但对其抗氧化性质有明显作用,β—消除反应则表明样品的糖肽键为O—糖肽键。(3)索氏抽提法提取油脂最优的提取方案是1∶50的料液比,50℃水浴提取9 h,提取的油脂高达32.86%。后经检测该油脂的酸价为15.99 mg/g、过氧化值为3.91 mmol/kg、碘值为115.03 g/100g,据此看出秋葵油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且索氏抽提法提取出的油脂并未损坏。气相色谱检测显示秋葵油中含有26.81%的棕榈酸、2.99%的硬脂酸、11.96%的油酸、50.14%的亚油酸和8.09%的亚麻酸,不饱和脂肪酸超过60%。(4)经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得出秋葵饼干最佳制作配方:面粉与秋葵9∶1比例组成粉料,糖粉、盐、油的质量分别为粉料的12.5%、1.5%和30%,并且检测其安全指标,皆符合GB7100-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饼干》的要求。
二、黄秋葵速冻保鲜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秋葵速冻保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秋葵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秋葵贮藏性的主要因素 |
1.1 品种特性 |
1.2 采收 |
1.3 贮藏条件 |
1.4 采后处理 |
1.4.1 预冷处理 |
1.4.2 涂膜处理 |
1.4.3 烫漂处理 |
2 秋葵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2.1 气调贮藏 |
2.2 保鲜剂处理 |
2.3 低温贮藏 |
3 建议 |
(2)采前喷钙对黄秋葵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仪器 |
1.3 方法 |
1.3.1 喷钙处理及分组 |
1.3.2样品处理 |
1.3.3 指标测定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采前喷不同形态钙对黄秋葵采后贮藏期失重率的影响 |
2.2 采前喷不同形态钙对黄秋葵采后贮藏期脆度的影响 |
2.3 采前喷不同形态钙对黄秋葵采后贮藏期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4 采前喷不同形态钙对黄秋葵采后贮藏期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2.5 采前喷不同形态钙对黄秋葵采后贮藏期色差a*值的影响 |
2.6 采前喷不同形态钙对黄秋葵采后贮藏期电导率的影响 |
3 结论 |
(3)黄秋葵嫩荚果冷藏保鲜的热漂烫预处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3 试验方法 |
1.3.1 试验设计 |
1.3.2 热水漂烫处理 |
1.3.3 多酚氧化酶 (PPO) 活性测定 |
1.3.4 过氧化物酶 (POD) 活性测定 |
1.3.5 多酚含量测定 |
1.3.6 色泽脆度评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漂烫温度和漂烫时间对黄秋葵冷藏品质的影响 |
2.2 添加CaCl2对黄秋葵漂烫效果的影响 |
2.3 冷藏温度对黄秋葵品质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4)黄秋葵研究进展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黄秋葵概况 |
2 黄秋葵的营养成分 |
2.1 蛋白质 |
2.2 糖类化合物 |
2.3 脂类化合物 |
2.4 维生素、黄酮与矿质元素 |
3 黄秋葵的功能特性 |
3.1 降血脂作用 |
3.2 抗疲劳作用 |
3.3 提高机体免疫力 |
3.4 其它作用 |
4 黄秋葵的贮藏 |
5 黄秋葵的开发及应用 |
5.1 黄秋葵的食用价值 |
5.1.1 鲜食蔬菜 |
5.1.2 复合饮品 |
5.1.3 干制品 |
5.1.4 黄秋葵罐头 |
5.2 黄秋葵的药用价值 |
5.3 其他应用价值 |
6 结论与展望 |
(5)‘川秋葵1号’主要品质形成影响因子及采后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秋葵植物学分类及特征 |
1.3 秋葵资源分布及产量 |
1.4 秋葵商品品质及功能性成分研究进展 |
1.5 木质素对食用品质的影响及其形成途径研究进展 |
1.6 秋葵采后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
1.7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生长过程秋葵品质形成及影响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秋葵采收期的确定 |
2.1.3 不同采收期对秋葵品质的影响 |
2.1.4 不同采收期与秋葵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
2.1.5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采收期对秋葵商品品质的影响 |
2.2.2 不同采收期对秋葵食用品质的影响 |
2.2.3 不同采收期对秋葵功能性成分的影响 |
2.2.4 不同采收期对秋葵抗逆性的影响 |
2.2.5 不同采收期与秋葵品质相关性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秋葵采后主要病原菌及其对秋葵抗逆性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菌种分离纯化及回接 |
3.1.3 病原菌鉴定 |
3.1.4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
3.1.5 病原菌侵染对秋葵果实抗逆性的影响 |
3.1.6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菌种分离纯化及回接 |
3.2.2 病原菌鉴定 |
3.2.3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
3.2.4 病原菌侵染对秋葵果实抗逆性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采后商品货架期的秋葵转录组构建及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仪器与试剂 |
4.1.3 TotalRNA提取 |
4.1.4 转录组测序流程 |
4.1.5 分析流程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测序质量评估及质控 |
4.2.2 数据质控 |
4.2.3 转录本拼接 |
4.2.4 Unigene在不同数据库功能注释 |
4.2.5 GO注释 |
4.2.6 KEGG注释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苯丙氨酸途径差异基因表达及木质化调控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方法 |
5.1.3 基因覆盖度分析 |
5.1.4 表达量统计及样本间聚类分析 |
5.1.5 差异表达分析 |
5.1.6 差异基因表达模式聚类分析 |
5.1.7 GO富集分析 |
5.1.8 KEGG富集分析 |
5.1.9 木质素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数据统计 |
5.2.2 基因覆盖度统计 |
5.2.3 样本间相关性分析 |
5.2.4 差异表达基因统计 |
5.2.5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5.2.6 共表达基因筛选与分析 |
5.2.7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
5.2.8 TopGO有向无环图分析 |
5.2.9 差异基因pathway分析 |
5.2.10 木质素合成途径及基因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秋葵采后品质调控技术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实验材料 |
6.1.2 主要试剂 |
6.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6.1.4 不同处理对采后秋葵保鲜效果的影响 |
6.1.5 复配保鲜剂对采后秋葵木质素合成关键酶的影响 |
6.1.6 控温贮藏对秋葵果实品质的影响 |
6.1.7 气调贮藏对秋葵品质的影响 |
6.1.8 指标测定 |
6.1.9 数据处理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水杨酸、壳聚糖、1-MCP对采后秋葵保鲜效果影响 |
6.2.2 复配保鲜剂对采后秋葵木质素合成关键酶的影响 |
6.2.3 控温贮藏对秋葵果实品质的影响 |
6.2.4 气调贮藏对秋葵品质的影响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高纤维低糖南瓜黄秋葵蛋糕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材料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3.1 工艺流程 |
1.3.2 操作要点 |
1.3.2. 1 打蛋 |
1.3.2. 2 南瓜泥、黄秋葵泥制备 |
1.3.2. 3 面糊调制 |
1.3.2. 4 切拌 |
1.3.2. 5 浇模 |
1.3.2. 6 烘烤 |
1.3.2. 7 脱模 |
1.4 感官评定方法[17] |
1.5 理化指标的测定[18] |
1.6 产品质构检测 |
1.7 单因素试验 |
1.7.1 单因素设计 |
1.7.1. 1 麦芽糖醇添加量对蛋糕的影响 |
1.7.1. 2 黄秋葵泥添加量对蛋糕的影响 |
1.7.1. 3 蛋糕油添加量对蛋糕的影响 |
1.7.1. 4 南瓜泥添加量对蛋糕的影响 |
1.7.2 正交试验 |
2 结果和分析 |
2.1 高纤维低糖南瓜黄秋葵蛋糕配方工艺的优化 |
2.1.1 麦芽糖醇添加量对蛋糕的影响 |
2.1.2 黄秋葵泥添加量对蛋糕的影响 |
2.1.3 蛋糕油添加量对蛋糕的影响 |
2.1.4 南瓜泥添加量对蛋糕的影响 |
2.1.5 正交试验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 高纤维低糖黄秋葵纤维蛋糕烘焙工艺参数的优化 |
2.2.1 不同烘焙温度对高纤维低糖黄秋葵蛋糕感官性能的影响 |
2.2.2 不同烘焙时间对高纤维低糖黄秋葵蛋糕感官性能的影响 |
2.3 验证性试验 |
2.4 产品质构检测[19] |
2.5 各项理化指标的测定 |
3 结论 |
(7)黄秋葵果荚真空低温油炸关键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原辅料和主要设备 |
1.2 工艺流程和工艺条件 |
1.3 黄秋葵真空油炸的工艺学特性试验 |
1.4 油炸工艺参数的优化 |
1.5 黄秋葵油炸产品品质评价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黄秋葵油炸工艺特性试验 |
2.1.1 油炸温度和油炸时间对黄秋葵的品质影响较明显。 |
2.1.2 漂烫温度和漂烫时间对黄秋葵的色泽、口感及保鲜效果影响明显。 |
2.2 黄秋葵油炸工艺参数优化 |
3 结论与讨论 |
(8)黄秋葵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黄秋葵的营养成分和功能特性 |
1.1 氨基酸和蛋白质 |
1.2 微量元素 |
1.3 黄酮类化合物 |
1.4 碳水化合物 |
1.5 油脂 |
1.6 其他 |
2 黄秋葵的应用价值 |
2.1 药用价值 |
2.1.1 抗疲劳作用 |
2.1.2 提高机体免疫力 |
2.1.3 减少肺损伤 |
2.2 食用价值 |
2.2.1 黄秋葵嫩果 |
2.2.2 黄秋葵种子 |
2.2.3 黄秋葵花 |
2.3 饲用价值 |
2.4 工业价值 |
2.4.1 天然食品添加剂 |
2.4.2 脂肪替代品 |
2.4.3 乳化剂 |
2.5 观赏价值 |
3 黄秋葵的开发利用 |
3.1 黄秋葵嫩果的加工 |
3.2 黄秋葵提取物的开发 |
3.3 黄秋葵种子、茎叶、果皮的利用 |
4 展望 |
(9)黄秋葵多糖提取及菜汁复合饮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黄秋葵产业发展现状 |
1.1.1 黄秋葵的生物学特性与种植产业发展 |
1.1.2 黄秋葵的食用特性及营养成分 |
1.1.3 黄秋葵食品开发现状 |
1.2 植物多糖研究现状 |
1.2.1 多糖的种类及理化特性 |
1.2.2 多糖的提取 |
1.2.3 多糖的分离纯化 |
1.2.4 黄秋葵多糖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果蔬汁饮料研发现状 |
1.3.1 菜汁饮料的种类 |
1.3.2 菜汁饮料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1 课题研究内容 |
1.4.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黄秋葵多糖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试验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2 黄秋葵多糖的提取方法 |
2.3.3 黄秋葵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优化 |
2.3.4 正交试验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葡萄糖的标准曲线 |
2.4.2 热水浸提法提取黄秋葵多糖试验结果 |
2.4.3 水提醇沉法提取黄秋葵多糖试验结果 |
2.4.4 超声波法提取黄秋葵多糖试验结果 |
2.4.5 单因素试验结果 |
2.4.6 正交试验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黄秋葵多糖理化性质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试验仪器 |
3.3 试验方法 |
3.3.1 多糖理化性质的测定 |
3.3.2 多糖对·OH清除能力的测定 |
3.3.3 多糖对NO~(2-)清除能力的测定 |
3.3.4 多糖还原能力的测定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多糖的理化性质 |
3.4.2 多糖对·OH的清除能力 |
3.4.3 多糖对NO~(2-)的清除能力 |
3.4.4 多糖的还原能力 |
3.5 小结 |
第四章 黄秋葵菜汁生产工艺及复合饮料配方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试验仪器 |
4.3 试验方法 |
4.3.1 黄秋葵菜汁生产工艺单因素试验 |
4.3.2 响应面法优化黄秋葵菜汁生产工艺 |
4.3.3 黄秋葵菜汁复合饮料配方单因素试验 |
4.3.4 黄秋葵菜汁复合饮料配方优化试验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黄秋葵菜汁生产工艺单因素试验结果 |
4.4.2 响应面法优化黄秋葵菜汁生产工艺试验结果 |
4.4.3 黄秋葵菜汁复合饮料配方单因素试验结果 |
4.4.4 黄秋葵菜汁复合饮料配方优化试验结果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10)秋葵功能成分的提取鉴定及综合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前言 |
1.2 秋葵的生物学特点 |
1.3 秋葵的品种特点 |
1.4 秋葵的贮藏特点 |
1.5 秋葵的功能作用 |
1.5.1 抗氧化活性 |
1.5.2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1.5.3 抗疲劳 |
1.5.4 降血糖降血脂 |
1.5.5 作为食品增稠剂 |
1.5.6 减轻肺损伤 |
1.5.7 促进消化 |
1.5.8 护肤美容 |
1.6 秋葵的开发利用现状 |
1.6.1 秋葵罐头的制作 |
1.6.2 秋葵酸奶的研制 |
1.6.3 秋葵保健茶的探索 |
1.6.4 秋葵复合果蔬汁的探索 |
1.6.5 秋葵茎叶的利用 |
1.7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8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两种方式提取多糖工艺优化及比较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提取率的计算 |
2.2.2 基本工艺流程 |
2.2.3 微波辅助提取秋葵多糖条件优化 |
2.2.4 超声波辅助提取秋葵多糖工艺优化 |
2.2.5 秋葵粗多糖红外光谱检测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苯酚硫酸法标准曲线 |
2.3.2 DNS法标准曲线 |
2.3.3 微波法提取粗多糖工艺优化 |
2.3.4 超声波辅助提取粗多糖工艺优化 |
2.3.5 秋葵粗多糖红外光谱检测 |
2.4 本章小结 |
3 多糖的除杂及鉴定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1.2 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多糖的除杂 |
3.2.2 多糖基本性质研究 |
3.2.3 高效液相(HPLC)法测定秋葵的单糖组成 |
3.2.4 糖蛋白的验证 |
3.2.5 脱蛋白后对性质的影响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多糖基本性质研究 |
3.3.2 高效液相法测定秋葵多糖的单糖组成 |
3.3.3 糖蛋白的验证 |
3.3.4 脱蛋白后对性质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油脂的提取及鉴定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1.2 主要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基本工艺流程 |
4.2.2 油脂提取操作要点 |
4.2.3 油脂基本性质鉴定 |
4.2.4 秋葵油脂脂肪酸组成检测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油脂的提取 |
4.3.2 秋葵油脂的基本性质 |
4.3.3 气相色谱法检测秋葵油脂的脂肪酸组成 |
4.4 本章小结 |
5 秋葵饼干的制作 |
5.1 材料与仪器 |
5.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5.1.2 主要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基本工艺流程 |
5.2.2 饼干制作操作要点 |
5.2.3 秋葵饼干的感官评价 |
5.2.4 秋葵饼干上市基础标准检测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饼干的制作配方优化 |
5.3.2 秋葵饼干上市基础标准检测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黄秋葵速冻保鲜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秋葵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 黎晓燕,罗冬兰,巴良杰. 南方农业, 2019(31)
- [2]采前喷钙对黄秋葵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J]. 贺红宇,朱永清,王自鹏,詹敏,李敏,李兴瑶,曾晓丹.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9(05)
- [3]黄秋葵嫩荚果冷藏保鲜的热漂烫预处理工艺研究[J]. 朱映华,黄阿根,朱杰,张蓉,吴钇萱.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8(03)
- [4]黄秋葵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 龚霄,姜永超,周伟,刘洋洋,李积华,林茂. 食品工业科技, 2018(23)
- [5]‘川秋葵1号’主要品质形成影响因子及采后调控技术研究[D]. 辛松林.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6]高纤维低糖南瓜黄秋葵蛋糕的研制[J]. 薛长风,裴志胜,文攀,徐云升. 食品工业, 2018(04)
- [7]黄秋葵果荚真空低温油炸关键工艺研究[J]. 张洪磊,刘孟霞,余剑,王海音,毛西贝,冯晓侠. 现代农业科技, 2017(23)
- [8]黄秋葵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J]. 石雪萍.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7(04)
- [9]黄秋葵多糖提取及菜汁复合饮料研究[D]. 陈喜东.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7(01)
- [10]秋葵功能成分的提取鉴定及综合利用研究[D]. 王秋燕. 河南工业大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