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组织学及血清学前瞻性研究(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陈永平,杨永平,丁惠国,林明华,张明香,陈良,邓存良,邬小萍,李用国,林锋[1](2021)在《ALT持续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诊疗专家共识》文中研究指明本共识基于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版)》[1],对ALT持续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的最新进展进行补充,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在ALT持续正常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诊治中做出合理的诊疗决策。本共识中的证据分为A、B和C 3个等级,推荐等级分为1和2级(表1)。2014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群HBs Ag阳性率为5.0%~6.0%,慢性HBV感染者约7000万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00万~3000万例,4岁以下儿童HBs Ag阳性率为0.3%,5~15岁为0.9%,16~29岁为4.4%。全世界病死于HBV感染相关疾病的患者约88.7万例/年,
蒋晓倩[2](2021)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体质与经络分布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对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中医体质进行判定并检测其中医经络分布情况,探讨CHB中医体质与经络分布情况的关系,为中医外治法调节机体经络平衡、改善偏颇体质、辅助治疗CHB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30例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2018年10月至2020年06月期间的CHB病例,对其进行中医体质问卷调查,并进行中医经络检测,收集其一般资料、理化检查指标及中医经络检测相关指标。分析330例CHB患者中医体质与理化指标、中医经络检测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1.330例CHB患者中医体质占比的前三位分别为湿热质(24.55%),气郁质(21.82%),气虚质(18.79%),其后依次为平和质(12.42%),痰湿质(9.70%),阳虚质(5.76%),血瘀质(3.94%),阴虚质(3.03%)。2.330例CHB患者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其中男性的体质以湿热质(28.71%)为主,女性的体质以气郁质(25.78%)为主。3.330例CHB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在不同年龄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青年组以湿热质为主(27.61%),中年组和老年组以气虚质为主(占比分别为22.22%和50.00%)。4.330例CHB患者的不同体质类型病程、乙型肝炎病毒DNA(Hepatitis B virus DNA,HBV DNA)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330例CHB患者的异常经络出现频率最高的为脾经(异常率73.64%),其次分别肝经(异常率66.97%)、胆经(异常率65.15%)。6.CHB患者不同体质类型的异常经络分布、体能(元气状态)、阴/阳(代谢状态)、上/下(精神神经活动状态)、左/右(筋骨状态)、最大/最小(自主神经功能状态)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主要偏颇体质中,湿热质的主要异常经络为胆经(14.61%)、肝经(14.20%);气郁质的主要异常经络为肝经(16.57%)、胆经(16.57%);气虚质的主要异常经络为脾经(18.31%),肾经(14.58%)。将各个体质的体能(元气状态)由大到小排序为:湿热质>平和质>阴虚质>血瘀质>气郁质>痰湿质>气虚质>阳虚质。CHB患者痰湿质与阳虚质的阴/阳(代谢状态)数值较高,而阴虚质阴/阳(代谢状态)的数值最低。CHB患者阴虚质及湿热质的上/下(精神神经活动状态)数值高于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ULN)。CHB阴虚质患者左/右(筋骨状态)的数值最高,血瘀质患者左/右(筋骨状态)的数值最低,但二者均位于正常值范围。阳虚质CHB患者的最大/最小(自主神经功能状态)数值最高。结论:不同中医体质CHB患者在性别、年龄、异常经络、体能(元气状态)、阴/阳(代谢状态)、上/下(精神神经活动状态)、左/右(筋骨状态)、最大/最小(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的分布存在差异,临床上可望通过中医外治法调节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状态,改善偏颇体质,提高CHB治疗效果。
成妮[3](2021)在《NAs经治CHB患者序贯联合Peg-IFN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初步分析NAs经治CHB患者序贯联合Peg-IFN的临床疗效,为更多的CHB患者追求临床治愈提供真实数据。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经NAs治疗≥1年的CHB患者。按纳入、排除标准最终录入60例患者,序贯联合组纳入30例患者,按1:1比例入组30例NAs单药治疗者作为对照。序贯联合组在继续NAs治疗同时联合Peg-IFNα-2b;NAs单药组继续口服NAs,其中NAs(ETV/TDF)口服,1次/日;Peg-IFNα-2b(派格宾)180ug,皮下注射,1次/周,观察48周。收集两组人口学及基线特征资料,每12周进行一次复查。随访并记录两组患者的hs HBV DNA、HBV血清学指标、肝功能及肝纤四项、LSM、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针对不良反应的相应措施。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观察NAs经治CHB患者序贯联合Peg-IFN治疗48周的HBsAg水平及转阴率、HBeAg和HBV DNA的转阴情况、不良反应,以及肝功能、肝纤四项、LSM的变化趋势。结果:1.经过48周治疗,序贯联合组HBsAg清除率、HBeAg转阴率、HBV DNA转阴率均高于NAs单药组。两组治疗48周的HBsAg水平比较,序贯联合组的HBsAg下降程度高,最终序贯联合组中有7例患者获得HBsAg清除,NAs单药组未出现HBsAg的清除,两组HBsAg清除率分别为23.3%、0%,前者明显较高(P=0.016);经48周治疗,序贯联合组HBeAg转阴率高,HBeAg阴性者占93.3%,NAs单药组仅占53.3%;序贯联合组的30例患者hs HBV DNA全部低于检测下限,NAs单药组中有6例患者hs HBV DNA未低于检测下限,HBV DNA阴性者占80%,其中2例患者在观察过程中发生病毒学突破,两组比较,序贯联合组HBV DNA转阴率高。2.依据基线HBsAg水平,≤1500IU/mL的为优势患者,>1500IU/mL的为非优势患者。治疗48周时,NAs单药组优势患者比例为43.3%,优势患者无增减;序贯联合组优势患者比例为83.3%,比基线时增加了8例,序贯联合组优势患者明显增多。3.治疗48周时,对两组的肝纤四项及LSM进行比较,序贯联合组与NAs单药组肝纤四项各项对比P均>0.05,两组肝纤四项指标变化无差别;对两组LSM进行比较,P=0.4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LSM变化相当。4.从基线开始,序贯联合组的ALT、AST水平逐渐上升,至12周-24周时达到波峰,而后逐渐下降,NAs单药组未见明显波动。在治疗第12周、24周、36周、48周时,分别比较两组的ALT和AST水平,结果均有差异性(P<0.05),序贯联合组的ALT、AST水平高于NAs单药组。5.序贯联合组中有90%的患者出现流感样综合征、骨髓抑制等表现。NAs单药组患者未诉特殊不适,序贯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NAs单药组相比,P<0.001,序贯联合组高于NAs单药组。6.对于序贯联合组的患者,分别依据其性别、年龄、家聚史、NAs的种类、基线HBsAg与HBeAg的水平、基线hs HBV DNA水平进行分组比较,结果发现基线HBsAg水平对治疗48周时的HBsAg清除率有影响。7.将序贯联合组的患者,依据基线HBsAg水平分为优势组和非优势组,对两组治疗48周时的HBsAg清除率进行比较,优势组和非优势组分别为41.2%、0%,P=0.01,优势组大于非优势组;对两组观察期间HBsAg下降程度进行比较(P<0.05),非优势组的下降程度大于优势组。结论:1.对于NAs经治CHB患者序贯联合Peg-IFN治疗,其HBsAg下降水平及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V DNA转阴率均优于继续NAs单药治疗。2.NAs序贯联合Peg-IFN治疗对于非优势的CHB患者同样适用,其治疗48周HBsAg降低程度优于优势患者,可有效提高CHB人群优势患者的比例,为追求临床治愈创造条件。3.NAs经治CHB患者序贯联合Peg-IFN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但经对症处理后患者均可耐受。4.NAs经治CHB患者序贯联合Peg-IFN治疗,是其追求临床治愈,改善远期结局的优质选择。
周路路[4](2021)在《ALT<2ULN的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临床转归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ALT<2ULN的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临床转归,按照是否给予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和未治疗组。分析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各项指标的差异以及不同时间患者的病毒学应答率,统计治疗过程中患者HBsAg阴转、肝炎活动、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并评价药物安全性。比较两组患者基线和随访终点各指标的差异及HBsAg阴转、肝炎活动、肝硬化、肝癌的累计发生率,为临床医生的精准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9月至2021年1月于感染病科门诊和(或)住院部就诊的ALT<2ULN的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407例患者,176例治疗组患者按慢乙肝防治指南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给予不同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有无停药、漏服,当诊断为肝硬化、肝癌或临床治愈时停止随访;231例未治疗患者诊断为肝炎活动、肝衰竭、肝硬化、肝癌或HBsAg自然阴转时停止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横向随访资料和纵向随访资料,横向随访资料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乙型肝炎家族史、联系方式、HBsAg、HBeAb、HBc Ab、HBV DNA、ALT、AST、ALB、LSM、WBC、RBC、PLT、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腹部B超、上腹部CT平扫或上腹部MR平扫,纵向随访资料即每6-12个月收集一次所有入组患者的HBsAg、HBeAb、HBc Ab、HBV DNA、ALT、AST、ALB、LSM、腹部B超等指标。采用SPSS22.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计量资料均进行正态性检验,若服从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若不服从正态分布,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自身比较若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n)和构成比(%)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肝硬化、肝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407例研究对象中抗病毒治疗的患者176例,随访患者231例。治疗组男性92例,女性84例,有乙型肝炎家族史患者98例,否认乙型肝炎家族史患者78例;未治疗组男性115例,女性116例,有乙型肝炎家族史患者105例,否认乙型肝炎家族史患者226例。121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行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检测,其中B型4例,C型107例,D型9例,B、C混合型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家聚史、随访时间、HBsAg、ALT、AST、ALB、WBC、RBC、LSM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BeAb、HBc Ab、HBV DNA、PL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57例患者ALT正常,19例患者ALT轻度升高,未治疗组197例患者ALT正常,34例患者ALT轻度升高,两组患者基线ALT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2.300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行肝组织活检,其中治疗组165例,随访组135例。治疗组62.42%的患者肝脏存在中、重度炎症(≥A2),44.24%的患者肝脏存在中、重度纤维化(≥F2);未治疗组25.93%的患者肝脏存在中、重度炎症(≥A2),12.59%的患者肝脏存在中、重度纤维化(≥F2)。治疗组21.82%的患者肝脏存在轻度损伤(<A2且<F2),78.18%的患者肝脏存在中、重度损伤(≥A2和/或F2);未治疗组68.89%患者肝脏存在轻度损伤(<A2且<F2),31.11%的患者肝脏存在中、重度损伤(≥A2和/或F2)。两组患者肝组织损伤程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未治疗组7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行二次肝穿,1例患者肝组织学改变出现进展,2例患者肝组织学未见明显改变,4例患者肝脏炎症坏死得到改善。3.176例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患者的中133例给予ETV、36例给予TDF、1例给予TAF、2例给予ADV、2例给予LAM、2例给予LAD;治疗过程中1例应用LAM的患者更换为ETV联合TDF,另外1例更换为TAF,2例应用ADV的患者分别更换为ETV、TDF,2例应用LAD的患者均更换为TDF,2例应用TDF患者因追求抗病疗效更换为TAF。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AST、LSM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BsAg、HBeAb、HBc Ab、HBV DNA、ALT、ALB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中位随访34月,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1年、2年、3年、4年、5年、6年、7年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97.73%、97.73%、96.03%、100%、96.88%、93.75%、100%。133例患者应用ETV治疗2年的病毒学应答率为97.74%,36例患者应用TDF治疗2年的病毒学应答率为97.20%,ETV、TDF对这部分患者治疗2年病毒学应答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79例高病毒载量的患者(≥2000IU/ml)NAs治疗2年病毒学应答率为97.47%,97例低病毒载量的患者(<2000IU/ml)NAs治疗2年病毒学应答率为97.94%,两组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治疗2年的病毒学应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期间1例应用ADV的患者发生病毒学突破,更换为ETV后实现病毒学应答。5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自行停药,其中1例患者出现肝炎活动,加强其依从性后所有患者均实现良好的病毒学应答。36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低病毒血症,1例患者HBsAg实现清除,7例患者出现肝炎活动,5例患者进展为肝硬化,无患者发展为肝癌。治疗过程中无患者出现肾功能、甲功、肌酶谱异常以及其他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31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ALT和(或)AST轻度升高,随后复查均恢复正常,考虑为非药物相关性。4.所有未抗病毒治疗患者中位随访35月,患者随访前和随访后HBeAb、HBV DNA、AST、LSM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HBsAg、HBc Ab、ALT、ALB水平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5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出现ALT一过性升高,随后复查恢复正常,14例患者出现肝炎活动,5例患者出现HBsAg自然阴转,7例患者发展为肝硬化,1例患者进展为肝硬化、肝癌。5.治疗组和未治疗组随访终点患者的HBsAg、HBc Ab、AST、ALB、LSM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HBeAb、HBV DNA、ALT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HBsAg阴转、肝炎活动、肝硬化、肝癌的累计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进一步分析无肝硬化、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1.ALT<2ULN的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伴有不同程度改变,约57%患者肝脏存在中、重度损伤。2.一线核苷(酸)类似物可以有效抑制ALT<2ULN的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病毒复制,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3.ALT<2ULN的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疾病存在不同程度的进展。4.ALT<2ULN的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是否可以改善患者肝组织损伤、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尚需后期进一步研究证实。
郑春榕[5](2021)在《藿枳汤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慢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藿枳汤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疗效,进一步验证藿枳汤加味方抗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选取于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之间,在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经肝活检肝脏组织学确诊满足S2-S3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0例,将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进行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5人,采用藿枳汤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55人,采用恩替卡韦治疗,疗程均为大于等于6个月。对比分析两组的肝功能、肝硬度值(LSM)、肝活检组织学、病毒学水平、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评估两组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研究共计脱落病人4人,其中观察组3人,对照组1人。观察组52人疗程达6个月,其中27人疗程达12个月,对照组54人疗程均达12个月。(2)疗程3月时:(1)两组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观察组较对照组在降低ALT、AST水平方面更显着(P<0.05)。(2)HBV-DNA阴转率方面,观察组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下降得更多(P<0.001)。(4)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观察组达到有效的病人有34人,有效率为65.4%,而对照组的证候积分虽有所改善,但尚未有人达到积分下降30%以上的有效疗效标准,两组疗效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疗程6月时:(1)两组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HBV-DNA阴转率情况均较疗程3月时改善显着(P<0.001),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肝硬度值方面,两组病人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显着(P<0.001),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佳(P<0.05)。(3)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着(P<0.001);(4)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观察组达到有效的病人有49人,有效率为94.2%,相比对照组达到有效的例数为41人,有效率7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4)疗程12月时:(1)肝硬度值和中医证候积分方面,观察组疗程达12个月的27例患者与对照组同期治疗达12个月的54例患者比较,组内比较,两组均较疗程6月时改善显着(P<0.001),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观察组27例患者的疗效均达显效及治愈,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51.9%,两组疗效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藿枳汤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慢乙肝肝纤维化患者,在改善肝功能、病毒学水平、肝硬度值、中医证候等方面比单用恩替卡韦治疗更显着,且疗程越长,效果越佳。2.藿枳汤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组在疗程6月时,抗肝纤维化的疗效比单用恩替卡韦组更佳,且在延长疗程至12月时,效果更加显着。
李文成[6](2021)在《慢性乙型肝炎核苷类药物(NAs)经治的低表面抗原患者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功能性治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为探寻低表面抗原水平(HBsAg<1500IU/mL)的核苷(酸)类似物(NAs)经治慢乙肝(CHB)患者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的HBsAg消失率,并对HBsAg水平进行分层分析,初步判断出基线HBsAg处于何种水平时治疗后HBsAg消失率最高,并对HBsAg消失因素预测进行分析。方法:对接受NAs治疗的CHB患者(HBsAg<1500IU/mL)联合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180μg,1周/次)治疗24周,并记录联合治疗前及治疗后隔4周行检测肝功能、血常规、HBV-DNA、HBsAg、抗HBs定量、HBe Ag定量等指标。基线及每12周监测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相关抗体及其他自身抗体,腹部B超、Fibro Scan等。以HBsAg≤0.05IU/mL为疗效终点,HBe Ag≤0.018IU/mL为HBe Ag阴转。并用非参数检验分析HBsAg消失的相关因素,bonferroni分析方法探寻基线HBsAg处于水平时疗效最好,ROC分析探寻使HBsAg消失的预测因素。结果:共有84例患者纳入研究中,治疗24周后其中38例(38/84 58.2%)达到HBsAg消失,HBsAg水平0-100IU/ML转阴25例(25/37 67.6%),100-500IU/ml转阴9例(9/25 36.0%),500-1500IU/ml转阴4例(4/22 18.2%)。24周e抗原阳性患者转阴5例(5/22 22.7%),e抗原阴性患者转阴33例(33/6253.2%),HBsAg消失组的基线年龄、HBsAg中位水平均低于HBsAg未消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66、-4.296;P=0.018,0.000)。HBsAg消失组中,HBe Ag阴转史为自发阴转的患者比例高于HBsAg未消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097,P=0.014)。当基线水平在0~100IU/mL时更易达到HBsAg消失。年龄、基线HBsAg水平、治疗12周时HBsAg水平、治疗12周、24周转氨酶水平及治疗12周、24周转氨酶水平较基线变化均可作为预测HBsAg消失的独立因素,其中基线HBsAg水平曲线下面积为0.773(95%=0.672-0.875),敏感性为84.8%,特异性为60.5%。治疗12周HBsAg水平曲线下面积为0.937(95%CI=0.891-0.984),敏感性为87.0%,特异性为86.8%,二者预测价值较高。结论:对于NAs经治的低表面抗原患者(HBsAg<1500IU/mL)而言,联合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24周时可取得较高的HBsAg消失率,其中当基线HBsAg为0-100IU/mL时,更易达到HBsAg消失,且患者的年龄、基线HBsAg水平、治疗12周时HBsAg水平、治疗12周、24周转氨酶水平及治疗12周、24周转氨酶水平较基线变化均对HBsAg消失有预测价值,其中基线HBsAg水平、治疗12周时HBsAg水平预测价值较高。
施欢欢[7](2021)在《长期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pgRNA与抗原状态变化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长期使用核苷(酸)类似物(NAs)抗病毒治疗并获得血清HBV DNA持续抑制后,乙型肝炎病毒前基因组RNA(HBV pgRNA)的水平变化与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状态及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05-2019年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随诊,并经过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2年以上,肝功能正常且HBV DNA被持续抑制(高敏HBV DNA<20IU/ml)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4例(包括仍然e抗原阳性者20例,发生e抗原血清转换者74例),定量检测94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肝功能、HBV DNA、HBV pgRNA、HBeAg、HBsAg水平,统计分析HBV pgRNA水平与e抗原状态、HBsAg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HBV pgRNA与HBsAg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R=0.746,P<0.001);2、根据e抗原状态分组,e抗原阳性组患者的血清HBV pgRNA水平明显高于e抗原阴性患者血清HBV pgRN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98,P<0.001);3进一步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HBV pgRNA状态与e抗原状态结果显示二者显着相关,HBV pgRNA阴性、e抗原阳性仅占2.6%(1/38),HBV pgRNA阴性、e抗原阴性占比97.40%(37/38),HBV pgRNA阳性、e抗原阳性占33.9%(19/56),HBV pgRNA阳性、e抗原阴性占66.1%(37/56),HBV pgRNA状态与e抗原状态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39,P<0.001)。4、将e抗原发生血清转换的CHB患者,根据HBsAg水平进一步分组为HBsAg>1500IU/ml组、100IU/ml<HBsAg≤1500IU/ml组及0<HBsAg≤100 IU/ml组,结果显示,HBsAg>1500IU/ml组、100IU/ml<HBsAg≤1500IU/ml组患者的血清HBV pgR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8>0.05)。而HBsAg>1500IU/ml组、100<HBsAg≤1500 IU/ml组患者的血清HBV pgRNA水平均显着高于0<HBsAg≤100 IU/ml组(Z=-4.094,P<0.001;Z=-3.69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长期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的血清学抗原状态与血HBV pgRNA的存在有着明显的相关性。HBV pgRNA的持续存在与长期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e抗原血清转换率低密切相关,也与HBsAg的持续高水平有着较高的关联性。HBV pgRNA可以作为判断患者肝内HBV cccDNA转录活性及复制状态的生物标志物之一。
李嫒[8](2021)在《肝功能正常的慢性HBV感染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究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为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抗病毒治疗的可行性提供临床依据。2.探究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状态患者(免疫耐受期)抗病毒治疗疗效,从而探讨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状态患者(免疫耐受期)抗病毒治疗的可行性。3.探索影响肝功能正常的慢性HBV感染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可能因素,为预测抗病毒治疗疗效提供依据。方法:1.纳入2019年12月-2020年7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就诊的慢性HBV感染者144例,根据HBeAg状态将患者分为两个研究部分,分别为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患者90例,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患者54例,每个研究部分中再根据肝功能是否异常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给予ETV或TDF抗病毒治疗,对比观察每个研究部分中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抗病毒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比较组间比较。2.纳入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研究组,即2019年12月-2020年7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就诊的肝功能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96例,根据HBeAg状态将患者分为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组69例,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组27例,分析基线HBsAg、HBV pgRNA与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36周后病毒学应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在90例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患者抗病毒治疗随访过程中,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组(研究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对照组)的病毒学应答率在各观察时点分别为:第12周98.6%和95.2%,第24周100%和100%,第36周100%和100%,第48周100%和100%,各观察时点两组病毒学应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1年随访时间内均无HBsAg血清学转化、病毒学突破的发生。两组患者均未观察到不良事件及药物不良反应。2、54例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患者抗病毒治疗随访时间内,随访时间内,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组(研究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对照组)于各观察点的HBV DNA(lg IU/ml)均数分别为:第12周4.03和3.13,第24周3.70和2.35,第36周3.11和1.77,各观察点两组比较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6周时,研究组血清HBV DNA较基线下降4lg IU/ml。研究组和对照组各观察点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第12周7.4%和44.4%,第24周11.1%和55.6%,第36周25.9%和74.1%,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抗病毒36周过程中,研究组未发生血清HBeAg转换,对照组血清HBeAg转换率为3.70%。两组患者均未观察到不良事件及药物副反应。3、在96例肝功能正常的慢性HBV感染患者中,两组基线血清HBsAg及HBV pgRN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5),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HBV pgRNA及HBsAg基线水平显着低于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组。基线pgRNA与病毒学应答(36周)(rs=-0.654)间存在显着相关性,基线HBsAg间具有显着相关性(rs=-0.676)。结论:1、非活动HBsAg携带状态患者抗病毒治疗也可以获得良好的病毒学疗效。2、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状态患者(免疫耐受期)短期内抗病毒治疗疗效欠佳,但抗病毒治疗可使该类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降低,但是否可以降低肝硬化、肝癌发生风险需要进一步探讨。3、HBsAg或pgRNA基线水平越低,肝功能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越易发生病毒学应答。
孙莹莹[9](2021)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体质与抗-HBc定量水平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检测不同中医体质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血清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抗-HBc)的定量水平,初步探讨HBeAg阳性CHB患者中医体质与抗-HBc定量水平的关系,为更好地结合中医体质学防治慢性乙型肝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纳入的130例HBeAg阳性CHB患者进行中医体质问卷调查,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理化指标结果,用双抗原夹心的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检测抗-HBc定量水平,分析HBeAg阳性CHB患者中医体质与抗-HBc定量水平、理化指标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HBeAg阳性CHB患者130例,其中单一体质122例,兼夹体质8例,在单一体质中,气郁质>湿热质>平和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特禀质、瘀血质。在所有患者中,气郁质37例(28.46%)、湿热质35例(26.92%)、平和质20例(15.38%)、阴虚质16例(12.31%),为HBeAg阳性CHB患者中的常见中医体质,共占总样本量的83.07%。2.在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HBeAg阳性CHB患者中,ALT水平、HBV DNA水平、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HBeAg阳性CHB患者中,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HBeAg阳性CHB患者中,血清抗-HBc定量水平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HBeAg阳性CHB患者血清ALT水平与血清抗-HBc定量水平成正相关(r=0.444,P<0.001)。6.在HBeAg阳性CHB患者中,不同ALT水平、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血清抗-HBc定量水平的分布也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HBV DNA水平、肝组织纤维化分期,血清抗-HBc定量水平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HBeAg阳性CHB患者中,不同ALT水平、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血清抗-HBc定量水平存在差异,抗-HBc定量水平可能是评估CHB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2.在HBeAg阳性CHB患者中,不同中医体质,ALT水平、HBV DNA水平、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及抗-HBc定量水平的分布均存在差异,提示CHB中医体质与机体免疫状态及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因此,结合CHB患者中医体质类型、血清学指标及肝组织病理结果,中西医结合综合评估病情,更有助于CHB的防治。
周怡驰[10](2021)在《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肝病大国,多种肝病高发,肝纤维化作为肝病研究和治疗的重要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肝纤维化是肝脏修复肝损伤引起的异常结缔组织增生和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的病理改变。肝纤维化存在于大多数慢性肝病中,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甚至可持续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给患者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研究肝纤维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寻找有效的治疗靶点,对于阻止肝病的发展、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有很大的意义。近年来,肝纤维化的病理分子生物学机制、临床诊疗技术等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目前西医对于抗纤维化疗效尚不确切,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具有确切的优势,已有多种注册适应证为肝纤维化的中成药上市。柴芪益肝方由导师胡世平教授所创,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经验方,前期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对肝纤维化有较好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胡教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党委书记,广东省名中医,全国基层名老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获评“南粤最美中医”,从事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30多年,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脏疾病,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目的结合临床回顾性研究、网络药理学预测和动物实验探讨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疗效与作用机制,为该方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依据,并分析总结导师胡世平教授“推陈致新”的学术思想及其在柴芪益肝方组方思路中的应用。方法1、临床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2月3日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肝病科门诊及住院部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并筛选出符合本研究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郁脾虚型患者。根据患者所服药物分为常规治疗组和CQYG组,收集所有患者治疗12个月前后的指标,包括主要指标:肝脏硬度值(LSM)、纤维化-4指数(FIB-4)、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次要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谷氨酰转酞酶(GGT),白蛋白(ALB),将所有检测指标进行治疗前后的组内与组间比较。2、网络药理学:检索 TCMSP、TCMID、Swiss Target Prediction、OMIM、Gene Cards等数据库,筛选CQYG治疗肝纤维化的活性成分和潜在作用靶点。借助Cytoscape软件和String数据库,分别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和蛋白互作PPI网络,并进行拓扑学分析,筛选关键药效分子和核心靶点。运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并基于R语言对作用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3、动物实验:选取50只6周龄SPF级C57BL/6雄性小鼠,随机抽取10只分别纳入空白对照组(CTL)、肝纤维化模型组(Model)、柴芪益肝方低剂量组(CQYG-L)、柴芪益肝方高剂量组(CQYG-H)和水飞蓟素治疗组(Silymarin),共5组。四氯化碳(carbontetrachloride,CCl4)腹腔注射建立小鼠肝纤维化模型: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腹腔注射含15%CCl4的橄榄油5ml·kg-1,每周2次,连续注射8周。从造模第1天起,柴芪益肝方低、高剂量组小鼠分别灌胃给予0.37 g·kg-1·d-1、0.74 g·kg-1·d-1的柴芪益肝方,水飞蓟素组给予100 mg·kg-1·d-1灌胃。实验结束,摘取所有小鼠肝脏、收集血清,对各组小鼠肝组织进行HE、天狼星红、Masson染色;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ST和ALT的含量;ELISA法检测肝组织中MDA、SOD、GSH-Px和Hyp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α-SMA、Collagen I、Vimentin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肝组织中Ki67+和Lgr5+细胞;提取各组肝组织RNA和蛋白,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中NF-κB、TGF-β/Smad、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靶标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203人,其中,常规治疗组纳入101人,年龄最大者76岁,最小22岁,平均年龄(41.34±0.90)岁;CQYG组纳入102人,年龄最大者67岁,最小27岁,平均年龄(43.13±0.78)岁,两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无创肝纤维化指标(LSM、FIB-4、APRI)在两组患者自身治疗前后比较,以及治疗后的组间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两组治疗后LSM均较治疗前有降低趋势。(2)两组患者自身前后比较,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治疗前和后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CQYG组较常规治疗组治疗后HBsAg显着性降低(P<0.05),CQYG组治疗后HBV-DNA定量和HBsAg较治疗前均有下降趋势。(3)两组患者自身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指标(ALT、AST、GGT、TBiL、ALB)均在正常范围内,治疗后组间比较肝功能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网络药理学预测:共获得121种CQYG治疗肝纤维化的潜在活性成分和257个对应的作用靶点,并筛选出14种关键药效分子及28个核心靶点。点度中心性值前10的核心靶点和关键药效分子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GO和KEGG结果主要涉及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内皮细胞增殖、调节脂质代谢活动、血管生成、肝再生等生物学过程及TNF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3、动物实验研究:与模型组相比,CQYG各组和水飞蓟素组小鼠肝组织形态和胶原沉积较模型组改善,水飞蓟素组和CQYG-H小鼠血清ALT、AST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CQYG高剂量组肝组织MDA和Hyp的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SOD和GSH-Px含量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QYG组和水飞蓟素组α-SMA、CollagenI、Vimentin阳性表达区域较模型组少;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柴芪益肝方组Ki67阳性细胞和Lgr5阳性细胞数量均较模型组有增多趋势;CQYG组肝组织中p-NF-κBp65、TNF-α、IL-6、IL-1β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CQYG-H 肝组织 CollagenI、TGF-β、TNF-α、IL-1βmRNA 的表达水平以及 Collagen I、α-SMA、TIMP-1、TGF-β、磷酸化 Smad2/3、Smad2/3、Smad4、Wnt3a、β-Catenin 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降低,而MMP-9、Smad7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结论1、临床研究:柴芪益肝方加减联合常规治疗有降低慢乙肝肝纤维化患者肝脏硬度值、HBV-DNA和HBsAg含量的趋势,且在降低HBsAg定量上优于单纯常规治疗。2、网络药理学:柴芪益肝方可能通过槲皮素、白藜芦醇、山奈酚等活性成分作用于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1/3/8、原癌基因酪氨酸激酶Src、激活子蛋白Jun等靶点,以及TNF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调节肝脏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增殖、肝再生等生物学过程发挥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3、动物实验研究:柴芪益肝方能显着减轻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抑制NF-κB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下调炎症细胞因子IL-6、TNF-α、IL-1β的释放,减轻肝脏炎症,并通过调节TGF-β/Smad、Wnt3a/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调节MMP-9和TIMP-1活性平衡,减少细胞外基质α-SMA、Collagen I、Hyp的合成,促进ECM降解相关。4、“推陈致新”学术思想:导师胡世平教授“推陈致新”的学术思想核心在于顺应人体本身的正气祛邪之势和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过程,协助人体自然排邪,促进疾病向愈。在肝纤维化治疗上,通过“推陈致新”,加强气化动力、调节气机升降,使病理产物消除的同时,人体气血津液正常化生。
二、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组织学及血清学前瞻性研究(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组织学及血清学前瞻性研究(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1)ALT持续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诊疗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ALT正常值上限 |
1.1 对ALT认识的现状 |
1.2 各国推荐ALT的ULN |
2 流行病学 |
2.1 ALT持续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现状 |
2.2 ALT持续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的肝组织病理改变 |
2.3 ALT持续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基线ALT水平对抗病毒疗效的影响 |
3 临床评估 |
3.1 年龄 |
3.2 家族史 |
3.3 实验室检查 |
3.3.1 APRI评分 |
3.3.2 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4) |
3.3.3 肝纤维化四项(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 |
3.3.4 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l(chitinase-3-like protein 1,CHI3L1) |
3.3.5 其他 |
3.4 影像学检查 |
3.4.1 瞬时弹性成像(TE) |
3.4.2超声/CT/MRI |
3.4.3 其他 |
3.5 病理学检查 |
3.6 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 |
4 治疗 |
4.1 干扰素 |
4.2 核苷(酸)类似物 |
4.2.1 恩替卡韦 |
4.2.2 替诺福韦 |
4.2.3拉米夫定 |
4.3中药保肝药物 |
4.4 其他治疗 |
4.5 治疗前景 |
共同执笔专家: |
编写专家组: |
(2)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体质与经络分布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对象 |
3 CHB的西医诊断标准 |
4 中医体质类型判断标准 |
5 中医经络检测 |
6 纳入标准 |
7 排除标准 |
8 观察项目及检验指标 |
9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330例CHB患者基本资料 |
2 330例CHB患者体质分布情况 |
3 330例CHB患者中医体质与性别之间的关系 |
4 330例CHB患者中医体质与年龄分组的关系 |
5 330例CHB患者中医体质与病程的关系 |
6 330例CHB患者的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与HBV DNA水平的关系 |
7 330例CHB患者中医体质与经络检测指标的关系 |
7.1 330例CHB患者的异常经络统计情况 |
7.2 330例CHB患者中医体质与异常经络的关系 |
7.3 330例CHB患者中医体质与体能(元气状态)的关系 |
7.4 330例CHB患者中医体质与阴/阳(代谢状态)、上/下(精神神经活动状态)、左/右(筋骨状态)、最大/最小(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的关系 |
讨论 |
1 中西医对CHB的认识 |
1.1 中医对CHB的认识 |
1.2 西医对CHB的认识及治疗 |
2 中医体质学说的认识 |
2.1 古今中医体质学说的认识及意义 |
2.2 CHB中医体质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
3 中医经络系统的意义及认识 |
3.1 中医经络脏腑理论及经络学说的意义 |
3.2 中医经络检测的意义 |
3.3 中医经络检测的研究进展 |
4 中医外治法治疗CHB的研究进展 |
5 330例CHB患者中医不同体质类型与各理化指标之间的关系 |
5.1 330例CHB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分析 |
5.2 330例CHB患者中医体质与性别、年龄分组、病程、HBV DNA水平的关系分析 |
5.3 330例CHB患者异常经络分布情况分析 |
5.4 330例CHB患者中医体质与异常经络的关系分析 |
5.5 330例CHB患者中医体质与体能(元气状态)、阴/阳(代谢状态)、上/下(精神神经活动状态)、左/右(筋骨状态)、最大/最小(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的关系分析 |
6 创新、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6.1 创新之处 |
6.2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体质与经络检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NAs经治CHB患者序贯联合Peg-IFN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资料收集 |
1.4 疗效评估 |
1.5 不良反应评估 |
1.6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2.1 两组患者人口及基线资料的比较 |
2.2 两组治疗48 周时血清学及病毒学指标的比较 |
2.3 治疗48 周时两组优势患者的比较 |
2.4 治疗48 周时两组肝脏组织学指标的比较 |
2.5 序贯联合Peg-IFN对 CHB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
2.6 治疗48 周两组不良反应的比较 |
2.7 治疗组48 周时各亚组疗效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NAs经治CHB患者序贯联合Peg-IFN治疗48周的血清学及病毒学指标变化 |
3.2 序贯联合Peg-IFN治疗对CHB患者肝功及肝脏组织学指标的影响 |
3.3 NAs经治的CHB患者序贯联合Peg-IFN治疗的不良反应 |
3.4 影响序贯联合Peg-IFN治疗效果的因素 |
3.5 不足与展望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4)ALT<2ULN的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临床转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5)藿枳汤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慢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病例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研究结果 |
1 基线资料情况 |
2 经治疗后两组各指标对比情况 |
2.1 疗程3月时、疗程6月时两组ALT和 AST变化情况 |
2.2 疗程3月时、6月时两组病毒学变化情况 |
2.3 治疗前、疗程6月时两组肝纤维化变化情况 |
2.4 疗程6月时、12月时两组肝纤维化变化情况 |
2.5 疗程3月时、6月时、12月时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 |
2.6 疗程3月时、6月时、12月时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变化情况 |
2.7 安全性评价 |
讨论和分析 |
1 传统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认识 |
1.1 对病名的认识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则治法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认识 |
2.1 肝纤维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2.2 肝纤维化的诊断方法 |
2.3 慢乙肝肝纤维化的治疗现状 |
3 藿枳汤加味方的来源及组方依据 |
3.1 组方来源 |
3.2 组方分析 |
4 研究结果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慢性乙型肝炎核苷类药物(NAs)经治的低表面抗原患者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功能性治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服药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断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联合治疗后应答情况 |
3.3 治疗24 周HBsAg消失组与未消失组患者基线情况 |
3.4 不同表面抗原定量组与治疗24 周HBsAg消失关系 |
3.5 治疗过程中各时间点HBsAg水平及下降幅度与HBsAg消失关系 |
3.6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转氨酶变化及HBsAg消失关系 |
3.7 不良反应及监测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HBsAg在慢乙肝患者干扰素治疗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7)长期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pgRNA与抗原状态变化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分组 |
2.3 检测方法与试剂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e 抗原阳性与e 抗原阴性患者HBVpgRNA水平比较 |
3.2 HBV pgRNA状态与HBeAg状态的相关性 |
3.3 HBsAg水平与HBV pgRNA水平之间的相关性 |
3.4 e抗原血清转换后不同HBsAg水平上HBV pgRNA水平比较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pgRNA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8)肝功能正常的慢性HBV感染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疗效评估 |
1.6 检测方法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与基线特征 |
2.2 病毒学应答率 |
2.3 血清学转换率、病毒学突破率 |
2.4 不良事件及药物副反应发生率 |
第二部分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状态患者(免疫耐受期)的抗病毒治疗疗效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疗效评估 |
1.6 检测方法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与基线特征 |
2.2 HBV DNA与病毒学应答率 |
2.3 血清学应答率、病毒学突破率 |
2.4 不良事件及药物相关副反应发生率 |
第三部分 探索影响肝功能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抗病毒疗效的可能因素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1.3 观察指标 |
1.4 相关定义 |
1.5 检测方法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讨论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功能正常、HBV DNA阳性的慢性HBV感染患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9)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体质与抗-HBc定量水平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 研究性质及对象 |
2 诊断标准及检测指标 |
2.1 入组患者西医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相关检测指标及其检测方法 |
2.5 肝穿活检术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措施 |
3 中医体质类型判定方法 |
3.1 中医体质量表问卷评分 |
3.2 中医体质类型判定 |
4 观察项目及检验指标 |
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130例HBeAg阳性CHB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 |
2 研究对象性别、年龄的分布情况 |
3 血清ALT、HBV DNA在不同中医体质HBeAg阳性CHB患者中的分布情况 |
4 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在不同中医体质HBeAg阳性CHB患者中的分布情况 |
5 血清抗-HBc定量水平在不同中医体质HBeAg阳性CHB患者中的分布情况 |
6 血清抗-HBc定量水平与ALT水平的关系 |
7 血清抗-HBc定量水平与HBV DNA水平的关系 |
8 血清抗-HBc定量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的关系 |
9 血清抗-HBc定量水平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的关系 |
讨论 |
1 中医体质学说的认识 |
1.1 体质可分 |
1.2 体质决定发病 |
1.3 体质影响病机与症候表现 |
1.4 体质影响疾病的预后转归 |
1.5 体质指导遣方用药 |
2 CHB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3 CHB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 |
4 CHB患者中医体质与理化指标的关系 |
4.1 中医体质与ALT水平的关系 |
4.2 中医体质与HBV DNA水平的关系 |
4.3 中医体质与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的关系 |
5 CHB与抗-HBc定量的关系 |
5.1 抗-HBc的来源 |
5.2 抗-HBc定量与血清ALT、HBV DNA的关系 |
5.3 抗-HBc定量与肝组织病理的关系 |
5.4 抗-HBc定量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 |
6 CHB患者中医体质与抗-HBc定量的关系 |
7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体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中西医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第一节 西医诊断和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第二节 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柴芪益肝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回顾性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临床资料 |
第二节 分组与治疗 |
第三节 结果分析 |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
前言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第三节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柴芪益肝方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二节 指标检测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组织学及血清学前瞻性研究(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ALT持续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诊疗专家共识[J]. 陈永平,杨永平,丁惠国,林明华,张明香,陈良,邓存良,邬小萍,李用国,林锋.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1(10)
- [2]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体质与经络分布的相关性研究[D]. 蒋晓倩.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NAs经治CHB患者序贯联合Peg-IFN的临床疗效分析[D]. 成妮. 延安大学, 2021(11)
- [4]ALT<2ULN的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临床转归研究[D]. 周路路. 延安大学, 2021(11)
- [5]藿枳汤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慢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D]. 郑春榕.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慢性乙型肝炎核苷类药物(NAs)经治的低表面抗原患者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功能性治愈研究[D]. 李文成. 南昌大学, 2021(01)
- [7]长期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pgRNA与抗原状态变化的相关性研究[D]. 施欢欢. 南昌大学, 2021(01)
- [8]肝功能正常的慢性HBV感染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疗效研究[D]. 李嫒. 南昌大学, 2021(01)
- [9]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体质与抗-HBc定量水平的关系研究[D]. 孙莹莹.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10]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 周怡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