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XCEL在液塑联合测定成果整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官大庶,黄文豪,王宇,黄丽娟,王晓敏,黄锦鑫[1](2021)在《不同锥重圆锥仪对液塑限联合测定的影响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对粤港澳大湾区典型区域软土进行同一深度、同一含水率的土样分别在76g锥和100g锥的仪器进行对比试验,用解析法求出液、塑限。对大湾区典型区域软土液塑限与含水率、不同锥重测得的液塑限数据进行统计研究,结合统计成果表明液、塑限与含水率呈线性关系,且在等同含水率下,液、塑限与不同锥重也呈线性关系。探讨一套能够对不同锥重的圆锥仪测得软土的液、塑限进行转换的经验公式,供实际工程应用参考。
田宗坤[2](2020)在《循环作用下固化淤泥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说明疏浚淤泥土的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是当前环境岩土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对环境治理和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河道疏浚淤泥土的组成复杂多元,工程性质差,国内外常采用固化处理方式将其资源化利用,然而固化淤泥土力学性质差异明显,难以实现广泛推广。为了探明循环荷载和冻融循环作用下固化淤泥土的力学性质,本文利用水泥、石灰和粉煤灰改善淤泥土力学性能,对不同掺量下固化淤泥土的动力性能、冻融循环下水分迁移与强度特性和固化土路堤变形与稳定性展开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采用室内土工试验测定疏浚淤泥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指标,利用堆载预压法将疏浚淤泥土的含水率降低至指定值,确定水泥掺量为6%,石灰掺量为9%,粉煤灰的掺量分别为5%、10%、15%和20%,以此联合固化淤泥土。(2)利用GDS动三轴仪测定了不同固化剂掺量和固结围压下固化淤泥土的强度与变形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固化淤泥土的动应力-动应变曲线呈应变硬化型,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土颗粒被挤压,向更稳定的位置发生移动,土体的破坏形式为压缩破坏,固化剂掺量越高,破坏强度越大。固化淤泥土的初始动弹性模量随固化剂掺量和围压的增加而加大。(3)对固化淤泥土进行冻融循环试验,研究固化土在不同冻融次数下水分迁移和强度特性,分析不同固化剂掺量下固化土的破坏强度、应力-应变关系、抗剪强度指标受冻融次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冻融循环作用下,固化淤泥土中的水分发生迁移,引起内部水分向冻结锋面迁移聚集,且固化剂掺量越高,水分变化量越小;固化淤泥土的破坏强度和粘聚力随冻融次数的增加而降低,但变化幅度逐渐减小。(4)利用Flac3D分析路堤填筑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和侧向位移与固化淤泥土路基在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劣化后的变形规律。模拟结果显示:固化疏浚淤泥土填料路基在填筑后的沉降量和侧向位移量较小,符合质量工程要求。冻融会对路基产生劣化影响,路基竖向沉降随冻融次数的增加先大后小,最终路基变形逐渐趋于稳定,这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
谭毓清[3](2020)在《冻融循环下石灰改良粉质黏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文中提出本文取湖南省某粉质黏土公路路基的路基土作为试验的研究对象,冻融循环次数、石灰掺量及围压为主要变量,结合理论分析和室内土工试验对石灰改良粉质黏土的力学性质变化规律进行了冻融循环试验和三轴压缩试验研究,分析了石灰改良粉质黏土在不同冻融循环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应力应变滞回特性、弹性模量、强度及抗剪强度指标等力学行为的变化规律,确定工程最优掺灰量。最后,利用试验数据结果并通过FLAC3D建立数值模型,得到冻融作用下石灰改良后的粉质黏土路基应变场变化。本文的主要成果如下:(1)利用室内土工试验测出粉质黏土的物理力学指标以及确定土料中的石灰掺量配比,测出粉质黏土和不同石灰改良粉质黏土的最优含水量,并在最优含水量下击实制备土样,研究各土样的动静力特性。试验研究得到粉质黏土与石灰改良粉质黏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均呈现应变硬化型,且土样黏聚力随围压的增大而逐渐增大,随石灰掺量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以及内摩擦角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在动荷载作用下,2000次振动后素土的轴向应变接近6%,而石灰改良土的轴向应变低于2%,滞回圈随围压增大越靠近纵轴,抵抗变形能力逐渐增强,石灰改良效果明显。(2)将粉质黏土和不同石灰掺量的试验土样制品经受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后进行三轴压缩试验,获取试样在不同石灰掺量和冻融循环次数下的应力-应变关系、模量、强度及抗剪强度指标等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得到:试样的强度劣化程度在冻融作用下随石灰掺量增大而降低,且降低幅度逐渐变小;粉质黏土与石灰改良粉质黏土抵抗变形的能力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均减小,黏聚力随冻融次数增加先减小后逐渐稳定,内摩擦角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弹性模量随冻融次数增加先降低后增加;相同冻融循环作用下,试样的内摩擦角和弹性模量随石灰掺量增加基本上呈现增长趋势,黏聚力随石灰掺量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石灰能有效地提高粉质黏土抵抗变形的能力,提高粉质黏土路基抗冻融稳定性。最终确定LC=9%为最优石灰掺量。(3)应用FLAC3D软件对路基填筑工程和路基经冻融作用后的应变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石灰改良粉质黏土填料路基在填筑后的沉降量和侧向位移量较小,符合质量工程要求。冻融作用对路基具有劣化作用,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路基沉降量和侧向位移量均先增大后减小,且沉降量和侧向位移在路基冻融9次以上后基本趋于稳定。
安日[4](2019)在《循环荷载下重载铁路基床湿化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重载铁路运输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重载铁路扩能改造计划的实施迫在眉睫。对既有线重载铁路进行扩能改造会使列车轴重增加,铁路基床承受更大的动力荷载,在雨雪天气以及地下水的作用下,铁路路基易发生翻浆冒泥、不均匀沉降、路基垮塌等诸多病害,这严重影响了重载铁路的运输安全和经济效益,阻碍了重载铁路扩能改造计划的实施。因此,研究路基土在循环荷载以及浸水耦合作用下的湿化变形特性以及路基强度变化规律对扩能改造计划的顺利进行有重要意义。为了模拟路基实际进水过程,分析病害产生机理,采用GDS动三轴仪和常水头马氏瓶结合进行室内循环荷载浸水试验;考虑到扩能改造路基会承受更大的动力荷载,研究了重载铁路路基土动态回弹模量室内三轴重复加载序列,分析了动回弹模量的变化规律,为扩能改造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帮助。文中主要工作与研究如下:(1)对典型病害线路进行了现场调研,结合现场相关资料分析了病害路基土的基本情况,揭示了水对路基土的影响并对病害路基土取样进行室内基本物性试验,分析病害产生的主要原因。(2)对试样进行了室内循环荷载下的动力湿化试验,分析了不同动应力幅值、压实度以及初始含水量等因素下应变、滞回曲线、动弹性模量以及浸水速率和试样含水率分布等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应变随动应力幅值和初始含水率增加而增大,随压实系数的增加而减小;滞回圈因试样发生应变软化而向右发生偏移斜率逐渐减小;浸水速率随时间的增加而快速增加而后逐渐趋缓,随压实系数、动应力幅值和初始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不同初始含水率下前100 min对进水速率影响不明显;浸水前的动弹性模量随振次的增加而增加,浸水后随振次的增加而减小,随压实系数的增加而增加,随初始含水率和动应力幅值的增加而减小;试样的含水率主要分布在试样底部,囊鼓现象发生在40 mm左右。(3)研究了重载铁路路基土的动态回弹模量,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并结合实际工况信息得出了适用于本重载铁路线路的路基土动回弹模量室内三轴重复加载序列,并通过室内加载序列试验分析了不同影响因素下的动回弹模量变化规律。
郭佳朋,陈志涛[5](2019)在《不同方法在液塑限试验数据处理中应用及对比研究》文中提出以郑州地铁粉质黏土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液塑限试验数据处理的具体操作流程,总结了已有的数学解析和Excel软件数据处理法,并着重介绍了一种利用AutoCAD软件快速作图确定液塑限的新方法。经过对比分析,三种方法中,数学解析法需要在Excel中输入公式建立计算表格,过程较为繁琐,但一旦建立好表格,即可做到重复使用;AutoCAD作图法完美地替代了手工作图法,更为方便精确、直观易懂,但每次新试验需重新作图;Excel作图法则介于两者之间,较为直观,但拟合式联立求交点的过程仍需人工操作。以数学解析法所得液塑限结果为基础,除Excel作图法中塑限与其相差0.2%外,其余数据与其误差均为0.1%。可知,三种方法均能满足液塑限试验数据处理的要求。
彭慈德,常留成[6](2018)在《数学解析法在界限含水率试验中的判别式研究》文中认为大量工程实践证明,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采用液塑限联合测定法时,双对数坐标系上最高点A,中间点B,最低点C三点完全在一条线上的情况很少见,大部分情况是不在一条直线上。对于三点不在一条直线上的情况,《土工试验方法标准》的规定是先确定锥入深度2 mm在直线AC和AB上的含水率,然后确定两者之间的差值,如果差值小于2%,则不需重做试验,反之则需重做试验。这种做法步骤复杂,速度较慢。对此,通过数学解析法推导出判别式,可以不求取锥入深度2 mm在两直线上的含水率的情况下,快速判定是否需重做试验。
赵德强,赵伟强[7](2017)在《公路工程中基于EXCEL二次开发的土的液塑限联合测定数据高精度处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分析了公路工程中土的液塑限联合测定数据处理的几种方法,并选取最适合于公路工程的高精度处理方法,采用EXCEL制表制图及VB二次开发功能,根据建立的数学解析模型,开发出液塑限联合试验数据的高精度处理程序及方法。研究成果具有系统性、高精度性、简单及快捷性等优点,为土的液塑限联合测定数据高精度处理及判定提供一套完整的应用方案,提高了试验检测精准程度和效率。
董均贵,季春生[8](2017)在《粒径对液塑限的影响及影响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三个粒径等级(00.075、0.0750.25、0.250.5mm)的土样测定液塑限,研究了粒径大小对液塑限和塑性指数的影响规律,测定了各粒径等级土样的比表面积,且对粒径、比表面积、液塑限三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粒径大小通过影响比表面积从而影响液塑限,因而粒径大小对液塑限和塑性指数存在显着影响。建议液塑限试验中考虑土样粒径的影响,提高数据准确性。
张宗堂,高文华,黄建平,王闯[9](2016)在《基于液塑限联合测定法的界限含水量确定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概述了液塑限联合测定法的基本原理、试验方法和步骤.对界限含水量的确定方法,特别是对作图法和解析法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以湘潭市某城市主干道路基粉质粘土为研究对象,采用液塑限联合测定法进行了不同含水量下的锥入深度测定.运用作图法和解析法,得出了不同土样的液限和塑限值.采用2种方法所获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解析法不仅方法简便、结果准确,而且效率很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刘喜峰[10](2015)在《MATLAB在液塑限联合测定试验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了液塑限联合测定试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土力学液塑限数据处理中引入MATLAB的思路,并以学生测得的实验数据为例,应用MATLAB对其分析,改善了双对数坐标系中线条的绘制,从而快捷、准确地得出结论。
二、EXCEL在液塑联合测定成果整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XCEL在液塑联合测定成果整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锥重圆锥仪对液塑限联合测定的影响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方案 |
1.1 试验对象 |
1.2 试验方法 |
2 数据整理 |
2.1 作图法原理 |
2.2 EXCEL处理数据 |
3 试验结果分析 |
4 结论 |
(2)循环作用下固化淤泥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固化淤泥土研究现状 |
1.2.1 淤泥土固化机理介绍 |
1.2.2 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动力特性研究现状 |
1.2.3 冻融循环下土体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
1.2.4 Flac~(3D)数值模拟应用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技术路线 |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3.2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疏浚淤泥土基本物理性质指标测定及固化 |
2.1 淤泥土基本物理力学性质测试 |
2.1.1 天然含水率试验 |
2.1.2 土粒比重试验 |
2.1.3 界限含水率试验 |
2.2 固化材料 |
2.3 淤泥土脱水处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固化淤泥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内容与方案 |
3.2.1 试样的制备与养护 |
3.2.2 动力特性试验方案和操作 |
3.3 固化淤泥土的变形特性 |
3.3.1 应力等幅加载对固化淤泥土变形特性的影响 |
3.3.2 应力多级加载对固化淤泥土变形特性的影响 |
3.3.3 动应力幅值对固化淤泥土变形特性的影响 |
3.4 固化淤泥土动应力-动应变特征 |
3.4.1 固化淤泥土骨干曲线特征 |
3.4.2 固化淤泥土强度与变形特征 |
3.5 固化淤泥土的动弹性模量和初始阻尼比分析 |
3.5.1 固化淤泥土动弹性模量 |
3.5.2 固化淤泥土初始动阻尼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冻融循环下固化淤泥土的抗剪强度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冻融循环试验内容 |
4.2.1 冻融循环方案设计 |
4.2.2 水分迁移试验 |
4.3 静力不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 |
4.3.1 试验原理 |
4.3.2 静力不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设计 |
4.3.3 试验设备与操作 |
4.4 固化土中水分迁移规律 |
4.5 冻融循环下固化淤泥土的强度与变形特性 |
4.5.1 固化淤泥土应力-应变关系 |
4.5.2 固化淤泥土的破坏强度 |
4.6 冻融作用对固化淤泥土抗剪强度指标的影响 |
4.6.1 冻融循环对粘聚力的影响 |
4.6.2 冻融循环对内摩擦角的影响 |
4.6.3 冻融作用对弹性模量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Flac~(3D)固化淤泥土路基沉降模拟 |
5.1 Flac~(3D)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
5.2 基于FLAC~(3D)的仿真建模过程 |
5.2.1 确定几何形状并划分网格 |
5.2.2 本构模型选取及参数确定 |
5.2.3 定义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5.2.4 施加等效列车荷载 |
5.3 路堤施工变形与应力分析 |
5.4 冻融循环下路堤的变形与应力分析 |
5.4.1 加载时最大不平衡力分析 |
5.4.2 冻融循环对路堤变形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
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
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主要专利 |
致谢 |
(3)冻融循环下石灰改良粉质黏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冻融循环下土体力学性能的研究现状 |
1.2.2 石灰改良土的研究现状 |
1.2.3 FLAC~(3D)应用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本文的主要内容 |
1.3.2 本文的技术路线 |
1.3.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粉质黏土基本物理特性试验 |
2.1 天然含水量试验 |
2.2 界限含水率试验 |
2.3 比重试验 |
2.4 颗粒分析试验 |
2.5 击实试验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石灰改良粉质黏土动静力特性试验 |
3.1 石灰改良粉质黏土的静力特性试验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样方案 |
3.1.3 石灰改良土的静应力应变关系 |
3.1.4 石灰改良土的破坏强度变化规律 |
3.1.5 石灰改良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
3.2 石灰改良粉质黏土的动力特性试验 |
3.2.1 试验设备 |
3.2.2 试验方法及步骤 |
3.2.3 石灰改良土的累积轴向应变分析 |
3.2.4 石灰改良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分析 |
3.2.5 石灰改良土的动弹性模量变化规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冻融循环下石灰改良粉质黏土的力学特性 |
4.1 试验设备 |
4.2 试验方法及步骤 |
4.3 冻融效应分析 |
4.3.1 冻融作用对改良土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 |
4.3.2 冻融作用对改良土破坏强度的影响 |
4.3.3 冻融作用对改良土抗剪强度指标的影响 |
4.3.4 冻融作用对改良土弹性模量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冻融循环下路基工程数值模拟分析 |
5.1 路基模型的建立 |
5.2 基于试验的模型参数确定 |
5.3 路基模型填筑工况的计算与分析 |
5.3.1 路基填筑计算 |
5.3.2 路基施工后沉降与侧向位移分析 |
5.4 冻融作用下路基沉降与侧向位移分析 |
5.4.1 冻融作用下路基沉降变形分析 |
5.4.2 冻融作用下路基侧向位移分析 |
5.4.3 应力及变形历史监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申请专利情况 |
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
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主要专利 |
致谢 |
(4)循环荷载下重载铁路基床湿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湿化试验研究现状 |
1.2.2 循环荷载下土体变形特性研究现状 |
1.2.3 路基土动回弹模量研究现状 |
1.3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重载铁路路基病害现场调研及分析 |
2.1 路基病害现场调研 |
2.1.1 包神铁路概况 |
2.1.2 路基病害现场调研 |
2.1.3 新准铁路概况 |
2.1.4 新准铁路病害 |
2.2 路基病害基本物理性质 |
2.2.1 颗粒筛分试验 |
2.2.2 液塑限试验 |
2.2.3 击实试验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循环荷载下路基土湿化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
3.1 试验仪器介绍 |
3.2 试验方案 |
3.2.1 试样制备 |
3.2.2 加载频率和围压 |
3.2.3 动应力幅值 |
3.2.4 加载波形 |
3.2.5 试验加载方案 |
3.3 试验步骤 |
3.4 试验结果分析 |
3.4.1 轴向应变随振次的变化规律 |
3.4.2 滞回曲线分析 |
3.4.3 浸水速率变化规律 |
3.4.4 试样含水率分布 |
3.4.5 动弹性模量变化规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重载铁路路基土室内动回弹模量测试 |
4.1 回弹模量概念及意义 |
4.1.1 回弹模量概念 |
4.1.2 回弹模量意义 |
4.2 回弹模量试验方法 |
4.2.1 确定应力组合序列原则以及预载条件 |
4.2.2 测试阶段加载组合以及循环次数 |
4.2.3 加载序列 |
4.3 试验操作步骤 |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1 动回弹模量取值 |
4.4.2 不同影响因素下动回弹模量的变化规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5)不同方法在液塑限试验数据处理中应用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利用数学解析法进行试验数据处理 |
3 利用Excel软件进行试验数据处理 |
4 利用AutoCAD软件作图求液塑限 |
5 结论 |
(6)数学解析法在界限含水率试验中的判别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界限含水率试验 |
1.1 试验设备 |
1.2 试验过程 |
2 锥入深度2 mm处含水率判别式的确定 |
2.1 A点在B点右侧 |
2.2 A点在B点左侧 |
3 工程实例 |
3.1 基本试验数据 |
3.2 常规方法与判别式比较 |
3.3 判别式法的时效分析 |
4 结语 |
(7)公路工程中基于EXCEL二次开发的土的液塑限联合测定数据高精度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现状分析 |
2 研究思路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EXCEL制表制图 |
3.2 建模及VB编程 |
3.3 应用评价 |
4 结语 |
(8)粒径对液塑限的影响及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方案 |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仪器 |
1.2 试验方案设计 |
2 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
2.1 不同粒径等级土样液塑限试验结果 |
2.2 不同粒径等级对液塑限的影响 |
2.3 颗粒粒径、比表面积、液塑限三者关系探讨 |
3 结语 |
(9)基于液塑限联合测定法的界限含水量确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原理 |
2 液塑限界限含水量的确定方法 |
2.1 作图法 |
2.2 解析法 |
3 实例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2 试验方法 |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 结论 |
(10)MATLAB在液塑限联合测定试验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
2 MATLAB程序及应用 |
2.1 MATLAB编程 |
2.2 数据处理及应用 |
3 结语 |
四、EXCEL在液塑联合测定成果整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锥重圆锥仪对液塑限联合测定的影响探讨[A]. 官大庶,黄文豪,王宇,黄丽娟,王晓敏,黄锦鑫. 2021年工业建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册), 2021
- [2]循环作用下固化淤泥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D]. 田宗坤. 南华大学, 2020(01)
- [3]冻融循环下石灰改良粉质黏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D]. 谭毓清. 南华大学, 2020(01)
- [4]循环荷载下重载铁路基床湿化特性研究[D]. 安日.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5]不同方法在液塑限试验数据处理中应用及对比研究[J]. 郭佳朋,陈志涛. 土工基础, 2019(02)
- [6]数学解析法在界限含水率试验中的判别式研究[J]. 彭慈德,常留成. 路基工程, 2018(01)
- [7]公路工程中基于EXCEL二次开发的土的液塑限联合测定数据高精度处理研究[J]. 赵德强,赵伟强.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7(08)
- [8]粒径对液塑限的影响及影响机理研究[J]. 董均贵,季春生. 工程建设, 2017(03)
- [9]基于液塑限联合测定法的界限含水量确定方法研究[J]. 张宗堂,高文华,黄建平,王闯.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 [10]MATLAB在液塑限联合测定试验中的应用[J]. 刘喜峰. 山西建筑, 20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