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公开 全公开 真公开 常公开 推行人民评议制度深化市级政务公开(论文文献综述)
中共乐山市委办公室[1](2017)在《关于开展“护根”行动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实施意见》文中研究说明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市第七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着力营造崇廉尚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结合乐山实际,现就开展“护根”行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开
钟志才[2](2016)在《惠州市公安局执法信息公开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公民权利意识逐渐增强,对建设阳光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阳光政府的实现是要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的途径来实现。因此,公安机关执法也面临更高的要求,需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工作的公开化和透明度,不仅是保障人民群众对公安执法工作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一系列权利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公安机关公平执法、依法执法的有效方法。2012年8月,公安部制定下发《公安机关执法公开规定》(公通字[2012]38号)。执法信息公开这项全新警务执法理念的提出,是依法治国方略下实现“阳光公安、法制公安”的一条必由路径,是服务型政府理念在公安警务领域中的一项具体体现,是贯彻落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一步实招,是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的一次有力实践。笔者对惠州市公安局执法信息公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近年来,惠州市公安机关已经逐步采取有效举措推进执法公开工作,有效提升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和透明度,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惠州公安机关在推进执法公开中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笔者作为惠州市公安局执法信息公开工作的工作人员,深知完善执法信心公开制度面临的困难重重,极需要从组织架构、公开内容及监督救济等方面进行不断完善。本文以惠州市公安局为研究对象,全文主要通过5个章节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第一章主要介绍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思路;第二章主要是相关概念和理论研究;第三章指出惠州市公安局执法信息公开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第四章笔者主要讲述国内外警察执法信息公开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惠州公安的实际进行经验借鉴;第五章从组织机构、内容、法律规范化及监督救济等方面,提出解决当前惠州市公安局执法信息公开的应对之策。
姚子欣[3](2015)在《运城市政务公开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社会信息的透明化以及加速传播,我国政府部门的管理效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及要求,而政务公开正是我国政府适应这一新要求的必然措施。政务公开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国家建设、推进我国政府管理体制和改革方式、改善政权机关施政方式和工作作风、制约权力和防治腐败、完善我国民主政治制度、提高我国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运城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经济更是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发展,并采取各项惠农政策扶持农业,但由于涉及人群广,分配过程不公开、不透明,导致贪污腐败、干群关系紧张、涉农信访量居高不下。现阶段正处在由农业大市迈进农业强市的重要阶段,创新政务公开,使群众更加便捷、真实地了解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成为运城市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设阳光政府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本文从政务公开的基本概念出发,界定了政务公开的内容;通过对国内外政务公开的发展和运城本市政务公开现状等方面的分析,对运城市推行政务公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国外地方政府和国内其他地方政府推行政务公开工作的案例,总结经验、探讨规律,并结合本市政治、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该市政务公开工作的新思路和实质性的建议,推动运城政务公开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何晓杰[4](2011)在《“后农业税时代”中国乡村治理问题研究 ——以东北乡村为研究视域》文中指出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经表决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这意味着延续了2600余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也同时意味着广大乡村开启了一个崭新时代——“后农业税时代”。取消农业税本身并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不仅涉及国家与农民、干部与群众、中央与地方、城市与乡村等多重利益的调整,而且带来乡村基层组织的财政基础、权力结构、治理方式等多方面的变化。取消农业税五年巡礼,我们发现中国乡村政治及治理运行逻辑正在悄然发生着结构性的变化。“后农业税时代”与乡村治理转变之间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免除农业税使乡村社会的原有矛盾有所缓解和消解的同时,也为乡村治理体制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外部环境。由此断定,“后农业税时代”既是中国农业农村政策调整时期,也是乡村治理体制转型时期,在此背景下建构良性互动的乡村治理结构,需内外并举、上下结合、左右互补、全面参与。我国乃典型的“非均质国家”,南北东西地域形态、经济水平、文化传统各异,因而中国乡村政治研究不得不打上地域特性的烙印。东北农村有着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开发滞后背景、移民文化传统、人地关系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所以,对东北这个特殊地域进行相关的乡村政治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以免除农业税前后的东北乡村治理为比较背景,选取吉林地区较有代表性的江南乡及其12个行政村作为研究样本,考察免除农业税对乡村治理产生的深刻政治影响、经济影响及社会影响,并对“后农业税时代”东北乡村政治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困境等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试图分析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建设达成善治的可能路径。正如任何个案研究和区域性研究都具有其解释的限度一样,本文的研究并不能完全推衍为对“后农业税时代”全国乡村治理问题的一般性结论。但对东北这样特殊的农业大区域进行时空“双横断面”的解剖,对我们全面认识“后农业税时代”的乡村治理变革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希望本文能对当前正在进行的东北振兴及有关东北地区的相关研究有所贡献。
牟荣荣,蔡君丽[5](2011)在《提升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有益探索(三)》文中认为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临潼区全面推行了“公推直选”的选举模式,使村干部的年龄、文化结构都较上一届有了新的变化和提高;推广“一事一议”制度,让村民为村上的大小事做主;不断加强基层党员的培塑工程,庞玉芹式的先进党支部书记不断涌现…… 这些先进的做法和动人?
林家燕[6](2011)在《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 落实到行政监察工作中》文中提出加强和改进行政监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最关切的问题,把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此,要在提高对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认识上下功夫,在把握好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
张树剑[7](2011)在《中国省级人大预算监督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省级以下地方政府尽管承担了更多的财政支出责任,但同时获得了更大的预算自主权,并且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地方政府的预算权力越来越大,并且资金分散程度很高,预算外资金的规模不断增大,政府债务规模也逐渐扩大,财政监督的紧迫性在增加,省级预算监督的问题便成为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地方治理的重大政治问题。省级政权是中国政治承上启下的中枢,具有地方立法权,这是省级人大可以开展预算监督法制改革的基础。随着财政支出比重上升,省级政府一方面要为了发展民生而筹集大量的财政资金,另一方面又要切实改革预算管理制度,提高预算透明度,这确实给省级政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省级人大预算监督制度的完善将促使地方政府的法制化建设和预算民主建设,使得公民的基本权利得以进一步保障,将进一步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体制,真正建成宪法规定的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论文从研究预算民主切入宪政民主问题的研究,试图丰富宪法学科对于民主问题的学术探索;从实体和程序上对中国省级人大预算监督制度进行了评价,分析了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实现实质性预算监督目标需要解决的民主架构和制度问题进行了探索;同时立足个案,从预算监督制度在实践层面的表现,为当代中国预算民主和法治化的推进提供了可行性、经验性的知识论述。论文分为导论和六章正文。导论。主要提出论题研究的背景和价值,进而阐述论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对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进行展望;从各个相关学科的角度出发,对于研究现状进行简单概括和评价,最后对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一章,人大预算监督的一般理论。第一节展开预算监督的理论分析,首先是预算监督的理论基础和宪政功能。在对多学科的原则、理论进行分析后,需总结宪法学范畴下的预算监督权的内涵、性质和特点。第二节探讨预算监督制度的宪政意义。主要的出发点依然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与预算监督之间的宪政逻辑为基础,并对地方参与民主理论和制度实践进行讨论。第三节主要阐述预算监督的基本原则问题。第二章,省级人大预算监督制度概况。第一节概括了省级人大预算监督权力成长和规范以及预算监督制度的变迁以及制度建设的法制基础。第二节介绍了整体监督制度的渊源。中国省级虽然具有立法权,但是,地方立法的基本指导性法律还是在中央层面制定的法律法规,从宪法到地方的有关预算监督的法律制度本身是一个严密的体制。第三节介绍了监督的主要内容和程序。第三章,省级人大预算监督过程中的问题。省级人大预算监督的最大问题就是无法形成实质性监督。第一节首先分析了预算监督权的制度缺陷。第二节讨论了预算信息缺乏透明度的问题。第三节主要指出预算监督程序不健全的问题。最后一节对上海、广东、甘肃等省的制度进行了个案分析。第四章,预算监督权之合理配置。预算监督是一个政治过程,各种参与预算的权力之间的平衡和合理配置,是预算监督制度完善的必要条件。第一节讨论了预算决策过程中的监督权的合理配置问题。第二节分析了预算编制过程中的监督权问题,重点讨论了预算草案进行修正监督的问题。第三节探讨了对人大预算监督权的良性限制问题。第五章,预算信息公开之加强。第一节从法制保障、具体要求和若干制度设计等方面探讨解决预算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问题。第二节研究了公民预算信息知情权的制度建设和法制保障途径。第六章,预算监督程序之改进。第一节提出了对于加强全过程监督的制度建议。第二节探讨了预算编制阶段的程序改进和规范问题。第三节研究了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完善问题,从做实审计监督和加强实时监控的角度避免执行过程监督的真空状态。文章最后在结语部分总结了试图解决省级人大预算监督过程中的问题的途径,同时也指出了文章未能充分展开论述的地方,以便今后展开继续研究。
杨国元,朱霞[8](2010)在《服务,在创新中升华》文中研究表明今年3月,我市紧紧围绕深化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下发《市纪委、市监察局关于开展创建基层服务与监督“绿色通道”工作的方案》,将近几年来探索实践的干部、政策、服务“三进”农户,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党务、政务、村务“三公开”,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
黄见东[9](2010)在《坚持校务公开 促进科学发展》文中指出福州第四十中学是一所福建省文明学校、福建省三级达标高中、福建省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单位、福建省推行办事公开工作示范单位、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学校于一九九三年由市人民政府投资建成的公立完全中学,现有54个班级,学生2538人,教职工188人,学校占地近50亩,校园环境优美,校舍布局合理,教学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
陈海欢[10](2010)在《地方政府打造阳光财政面临的难题及其破解 ——以福建省莆田市财政局政务公开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阳光财政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公民行政参与意识日渐觉醒、行政参与能力日益提高这一趋势下的产物,它既是政府为了维护公共经济活动的公共性价值的重要实践工具,从某种层面上说,它更是一种彰显社会公平正义精神的制度安排。社会公众要求政府部门打造阳光财政、公开财政信息的呼声也是一浪高过一浪,这是摆在我国各级政府面前紧迫而现实的任务。本文以福建省莆田市财政局政务公开为例,通过剖析目前地方政府打造阳光面临的突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源所在,指出地方政府打造阳光财政起到的意义作用,从而引导出我国地方政府力图寻找出打造阳光财政的解决办法和有效路径。
二、实公开 全公开 真公开 常公开 推行人民评议制度深化市级政务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公开 全公开 真公开 常公开 推行人民评议制度深化市级政务公开(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开展“护根”行动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实施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一、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开展“护根”行动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
二、明确重点任务,推动“护根”行动取得实效 |
(一)拔“烂根”,严厉惩处基层腐败 |
(二)治“病根”,聚焦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 |
(三)理“乱根”,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
(四)育“新根”,着力培育新风正气 |
三、强化保障措施,确保“护根”行动落到实处 |
(2)惠州市公安局执法信息公开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简要评述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政府信息公开的含义 |
2.1.2 执法信息公开的含义 |
2.2 公安机关执法信息公开的具体内容 |
2.2.1 向社会公开的执法信息内容 |
2.2.2 向特定对象公开的执法信息内容 |
2.2.3 网上办事公开的执法信息内容 |
2.3 相关理论 |
2.3.1 阳光政府理论 |
2.3.2 法治政府理论 |
2.3.3 责任政府理论 |
2.3.4 行政法制监督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惠州市公安局执法信息公开的现状 |
3.1 惠州市公安局执法信息公开的现状分析 |
3.1.1 建立了信息公开平台对公安部门等信息公开进行监督 |
3.1.2 较好的向社会公众公开了执法信息 |
3.1.3 向特定对象公开执法信息有了好的发展趋势 |
3.1.4 对网上办事公开作了较详细具体的规定 |
3.2 惠州市公安局执法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 |
3.2.1 实行执法信息公开的组织机构还不健全 |
3.2.2 执法信息公开的内容还不够全面 |
3.2.3 执法信息公开在实际履行上还存在不足 |
3.2.4 部分执法信息公开的规范性文件有待清理、修改和完善 |
3.2.5 对执法信息公开的监督救济途径缺失 |
3.3 惠州市公安局执法信息公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成本较高制约了执法信息的全面公开 |
3.3.2 执法信息公开还缺少充分的理论研究支撑 |
3.3.3 对执法信息公开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
3.3.4 公安机关执法信息公开还缺乏高层次法律的支持 |
3.3.5 对监督救济途径只作了原则规定导致无法具体操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内外警察部门执法信息公开及其经验借鉴 |
4.1 国内警察部门执法信息公开及其经验借鉴 |
4.1.1 石家庄市公安机关执法信息公开的做法 |
4.1.2 香港警务信息公开的做法 |
4.1.3 国内警察部门执法信息公开对惠州的经验借鉴 |
4.2 国外警察部门执法信息公开及其经验借鉴 |
4.2.1 新加坡警察部门的执法信息公开情况 |
4.2.2 美国警察部门的执法信息公开情况 |
4.2.3 国外警察部门执法信息公开对惠州的经验借鉴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完善惠州市公安局执法信息公开的对策 |
5.1 树立执法信息公开的新理念并完善相关政策 |
5.1.1 树立执法信息公开的新理念 |
5.1.2 完善执法信息公开的相关政策 |
5.2 构建专职队伍与各部门全员参与相结合的执法信息公开模式 |
5.2.1 组建执法信息公开的专职队伍 |
5.2.2 明确公安机关各部门参与执法信息公开的主要职责 |
5.3 健全执法信息公开制度以夯实实体内容 |
5.3.1 将执法信息公开纳入现代警务机制 |
5.3.2 建立突发案件执法信息发布制度 |
5.3.3 依法处理好执法信息公开与信息保密的关系 |
5.3.4 明确各类公开事项的公开时限 |
5.4 创新新渠道以提升执法信息公开的效力 |
5.4.1 健全执法信息公开的信息化平台 |
5.4.2 创新警民互动的执法信息公开新渠道 |
5.5 完善执法信息公开的监督救济途径 |
5.5.1 健全执法信息公开的科学评价标准 |
5.5.2 完善对执法信息公开进行监督的救济途径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运城市政务公开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框架 |
第2章 政务公开概念及相关理论概述 |
2.1 政务公开的基本理论 |
2.1.1 政务公开概念 |
2.1.2 政务公开的内容 |
2.1.3 政务公开的形式 |
2.1.4 政务公开的监督保障 |
2.2 政务公开的理论基础 |
2.2.1 民主政治理论 |
2.2.2 知情权理论 |
2.2.3 政务公开的基本原则 |
第3章 国内外政务公开探索与实践 |
3.1 国外政务公开的发展概况 |
3.1.1 国外政务公开的发展进程 |
3.1.2 国外政务公开法制化发展进程 |
3.2 国内政务公开的发展概况 |
3.2.1 政务公开的蛰伏期 |
3.2.2 政务公开的萌芽期 |
3.2.3 政务公开的服务期 |
3.2.4 我国政务公开的意义 |
3.3 国内外地方政府推进政务公开的经验借鉴 |
3.3.1 国外——以澳洲为代表 |
3.3.2 国内——以金华市和眉山市为代表 |
第4章 运城市政务公开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运城市政务公开工作情况概述 |
4.2 运城市政务公开典型案例——阳光农廉网 |
4.2.1 阳光农廉网简介 |
4.2.2 阳光农廉网的发展状况 |
4.3 运城市政务公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3.1 运城市政务公开基本情况 |
4.3.2 运城市政务公开的主要内容 |
4.3.3 运城市政务公开的主要形式 |
4.3.4 运城市政务公开的监督保障机制 |
4.3.5 运城市政务公开的认知参与情况 |
4.4 运城市政务公开工作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4.4.1 对政务公开的意识认知不到位 |
4.4.2 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 |
4.4.3 考核监督体系不健全 |
4.4.4 制度的缺失 |
第5章 推进运城市政务公开的思路和对策 |
5.1 推动政务公开工作的整体思路 |
5.1.1 加强对政务公开的认知 |
5.1.2 提高全民素质,树立主人翁意识 |
5.1.3 建立政务公开制度保障机制 |
5.2 解决运城政务公开工作问题的对策 |
5.2.1 完善政务公开内容,提高政务公开质量 |
5.2.2 创新和完善政务公开的形式和手段 |
5.2.3 完善政务公开的监督制度 |
5.2.4 建立政务公开的考评机制 |
5.2.5 健全工作机制,加大培训力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后农业税时代”中国乡村治理问题研究 ——以东北乡村为研究视域(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
(一) 问题缘起:免除农业税后巨变的乡村治理格局 |
(二) 选题意义:乡村社会达成善治的使命 |
二、文献回顾与简要评述 |
(一) 中国乡村治理研究的学术演进 |
(二) 乡村治理研究的主要论域 |
(三) 乡村治理的研究路径 |
(四) 乡村治理研究的学术趋势 |
三、研究方法与逻辑进路 |
四、核心概念与研究界定 |
(一) 核心概念 |
(二) 研究界定 |
五、可能创新与研究不足 |
第一章 “后农业税时代”的内涵阐释和政治意义 |
一、中国农业税的历史演变与农村税费改革的历史背景 |
(一) 中国农业税的历史演变 |
(二) 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历史背景及过程 |
二、“后农业税时代”的内涵阐释与政策导向 |
(一) “后农业税时代”的概念简考 |
(二) “后农业税时代”的特征认识 |
(三) “后农业税时代”的政策导向 |
三、免除农业税: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
(一) 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调整 |
(二) 乡村治理主体关系的优化 |
(三) 乡村政治稳定的逻辑实现 |
第二章 治理与乡村治理理论概述 |
一、治理与乡村治理的内涵 |
(一) 治理理论的兴起与概念界定 |
(二) 乡村治理的提出和中国境域的诠释 |
二、乡村治理的主体分析框架:国家——社会关系理论 |
(一)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演进脉络与理论检视 |
(二) “国家——社会”二元分析框架下中国乡村治理的研究路径及其理论限度 |
三、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嬗变历程 |
(一) 传统乡村社会:“皇权止于县政”的乡里模式 |
(二) 民国时期:政权下沉及其“内卷化”的经纪模式 |
(三)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运动中的“(乡)行政村制”模式 |
(四) 人民公社时期:“政社合一”的全能主义控制型模式 |
(五) 改革开放后:“乡政村治”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
第三章 税费征缴时代的乡村治理运作逻辑与制度缺陷 |
一、税费征缴时代农业税费与乡村治理的关联及其矛盾 |
二、代表国家的乡镇政权运作实态及治理缺陷——以吉林市江南乡为研究样本 |
(一) 税费改革前江南乡机构设置与权力运作实态 |
(二) 税费改革前乡镇治理体系的制度缺陷 |
三、代表社会的村治体系及其内部冲突——基于江南乡12 个行政村的调查 |
(一) 税费征缴时代村治体系的权力结构划分及相互关系 |
(二) 税费改革前的村治困境 |
第四章 免除农业税对乡村治理的正效应 |
一、后农业税时代的乡村治理呈现新特点 |
(一) 乡村关系柔性化 |
(二) 治理主体多元化 |
(三) 治理方式间接化 |
二、“农不养政”倒逼“乡政”体制全面转型 |
(一) 为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动力 |
(二) 为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创造了条件 |
三、功能消减催生“村治”权力关系优化 |
(一) 村治组织“去行政化”得以可能 |
(二) 村“两委”矛盾有所缓解 |
(三) 干群关系趋于改善 |
四、“官退民进”提升村民政治权利意识 |
(一) 农民对国家政权政治认同感增强 |
(二) 乡村精英取代乡镇干部成为村治主体 |
第五章 “后农业税时代”乡村治理的新困境 |
一、从“积极行政”到“治理缺位”:乡村治理危机的新表现 |
二、“后农业税时代”乡镇政权面临的治理困境 |
(一) 乡镇政府治理逻辑发生新变 |
(二) 乡镇治理能力呈现弱化表象 |
(三) 乡镇转型矛盾凸显 |
三、取消农业税后村级治理面临的新挑战 |
(一) 体制内精英权威势弱,干群关系更加疏离 |
(二) 土地问题取代负担问题,治理危机出现新焦点 |
(三) 公共事业建设艰难,“一事一议”变成“凡事难议” |
(四) 集体债务化解无望,税费尾欠政策引发新矛盾 |
(五) 实性“官退”而虚性“民进”,乡村自治性不强反弱 |
第六章 “后农业税时代”实现乡村善治的必要条件 |
一、纠正偏见,走出乡村治理的认识误区 |
(一) 误区之一:乡镇组织作用微弱,主张全面撤销乡镇政府 |
(二) 误区之二:乡镇干部素质低、作风差,是“三农”问题的祸根 |
(三) 误区之三:农民不能组织起来,否则会危及政权 |
(四) 误区之四:体制外精英是不安定因素,必须打压 |
二、合作共治,建构乡村治理主体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
(一) 转变乡镇职能,弱化行政管治——实现“乡政”与“村治”的良性互动 |
(二) 明确“两委”权责,理顺“两委”关系——实现体制内精英间的良性互动 |
(三) 确认村民自治权主体地位,变“村官自治”为“村民自治”——实现村治精英与普通村民的良性互动 |
三、调整变迁路径,提高乡镇体制改革效度 |
(一) 乡镇体制改革应站位于地方治理的高度系统进行,在转变职能与提高治理能力间寻求平衡 |
(二) 乡镇体制改革应根据因地制宜原则,在全面改革与分类推进之间寻求平衡 |
(三) 改革后的乡镇政府防止政治功能弱化,在政治角色和服务角色之间寻求平衡 |
四、掘发村庄内生资源,培育乡村秩序整合的内源力 |
(一)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进村级治理形态的现代化 |
(二) 扶持民间组织发展,提高农民自组织能力 |
(三) 继续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培植现代化的村治精英 |
(四)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化解因土地争议引发的治理危机 |
五、提高乡村财政自生能力,夯实乡村治理经济基础 |
(一) 理顺县乡财政分配关系,合理界定乡镇财权事权 |
(二) 发挥“造血”功能,培植乡村财政收入增长点 |
(三) 分步有序化解乡村债务,为乡村财政松绑减负 |
六、把握“两个趋向”,建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 |
(一) 破除城乡“二元”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实现公共品供给均等化 |
(二) 破除供给主体“一元化”模式,建立多元化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
(三) 破除“撒胡椒面式”的公共产品供给方式,明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序 |
(四) 破除政府导向的供给决策机制,建立农民对公共产品需求的偏好表达机制 |
七、选择试点,探索顺应“后农业税时代”要求的乡村治理体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7)中国省级人大预算监督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论题的提出及研究价值 |
一、论题提出的背景 |
二、选题的理论基础和意义 |
三、论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
第二节 研究综述及评价 |
一、从宪政原理和预算监督权分析角度研究 |
二、从省级公共预算、预算改革的民主化和理性化角度研究 |
三、从财政信息公开角度研究 |
四、从省级人大实际运作及制度困境角度研究 |
五、从国家法制发展与地方财政的关系角度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框架 |
第一章 人大预算监督的一般理论 |
第一节 预算监督的理论分析 |
一、预算监督的理论基础 |
二、预算监督的广义内涵 |
三、预算监督权的性质和特点 |
第二节 预算监督的宪政意义 |
一、预算民主化与政府权力的监督 |
二、预算法治化与公民权利的实现 |
第三节 预算监督的原则 |
一、民主监督原则 |
二、依法监督原则 |
三、政策导向原则 |
第二章 省级人大预算监督制度概况 |
第一节 省级人大预算监督制度变迁 |
一、制度变迁的背景 |
二、基本法制框架的形成 |
三、制度建设的基础 |
第二节 省级人大预算监督制度渊源 |
一、宪法、法律 |
二、行政法规 |
三、地方性法规 |
四、部门规章 |
第三节 省级人大预算监督的主要内容和程序 |
一、预算编制协调阶段的监督 |
二、日常预算执行中的监督 |
三、对预算调整的监督 |
第三章 省级人大预算监督过程中的问题 |
第一节 预算监督权的制度缺陷 |
一、监督权的宪法地位不高 |
二、制度空间狭隘 |
三、人大组织制度不健全 |
第二节 预算信息缺乏透明度 |
一、具体表现及成因 |
二、后果与影响 |
第三节 预算监督程序不健全 |
一、程序设计不合理 |
二、程序规定缺乏可操作性 |
第四节 个案分析:以上海、甘肃、广东等省为例 |
一、预算草案审议过程的简单化 |
二、具体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无法否决 |
三、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督"真空" |
第四章 制度改进一:预算监督权之合理配置 |
第一节 预算决策过程中的监督权 |
一、预算决策权力之间的平衡 |
二、预算决策权力的规范化 |
三、人大与党委、政府关系的合理协调 |
第二节 预算制定过程中的监督权 |
一、对预算草案的修正监督 |
二、初审阶段预算草案修正权的强化 |
第三节 对人大预算监督权的良性限制 |
一、避免人大预算监督权的机会主义倾向 |
二、宪政框架下人大预算监督权的合理配置 |
第五章 制度改进二:预算信息公开之加强 |
第一节 预算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 |
一、预算信息公开的法制保障 |
二、预算信息公开的要求 |
三、预算信息公开的若干制度设计 |
第二节 公民预算信息知情权保障的制度建设 |
一、公民预算信息知情权的法定化 |
二、公民预算信息知情权的保障途径 |
第六章 制度改进三:预算监督程序之完善 |
第一节 加强全过程监督的制度建议 |
一、加强人大介入预算过程监督的立法 |
二、预算过程中绩效监督程序的完善 |
三、推进公民参与监督制度 |
第二节 预算编制阶段监督程序的完善 |
一、加强对省级预算决策过程的监督 |
二、加强预算权的统一 |
三、预算编制阶段程序设置的规范化和细致化 |
第三节 克服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督真空 |
一、做实审计监督 |
二、完善实时监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9)坚持校务公开 促进科学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化校务公开健全长效机制 |
1. 健全管理机构增强责任意识。 |
2. 规范公开程序完善公开项目。 |
3、规范公开形式创新公开载体。 |
4. 重视检查反馈以监督促效能。 |
二、突出重点难点注重源头治理 |
三、重视整改提高保持“零”投诉 |
四、校务公开效果让群众来评价 |
五、实施阳光工程促进学校发展 |
(10)地方政府打造阳光财政面临的难题及其破解 ——以福建省莆田市财政局政务公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阳光财政的相关理论阐释 |
第一节 阳光财政及其概念界定 |
第二节 阳光财政的理论依据及价值涵摄 |
第二章 我国阳光财政的发展演进述评 |
第一节 我国阳光财政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阳光财政的实际运作——以莆田市财政局为例 |
第三章 阳光财政实施进程中的现实问题检视 |
第一节 阳光财政的观念意识存在偏差 |
第二节 阳光财政的内容有待完善 |
第三节 阳光财政的保障机制明显缺失 |
第四节 阳光财政的形式相对滞后 |
第四章 地方政府打造阳光财政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从财政预算入手,在源头上增强财政的透明度 |
第二节 以资金拨付为抓手,在过程中贯彻落实阳光财政要求 |
第三节 以政府采购为契机,在专项资金方面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
第四节 以评审和监管为重点,在资金使用效益上发挥阳光财政的积极作用 |
第五节 以规范运行机制为手段,促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
第六节 以提供阳光服务为目标,提高财政部门对外窗口的办事效率 |
第七节 其他途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实公开 全公开 真公开 常公开 推行人民评议制度深化市级政务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开展“护根”行动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实施意见[N]. 中共乐山市委办公室. 乐山日报, 2017
- [2]惠州市公安局执法信息公开问题研究[D]. 钟志才.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5)
- [3]运城市政务公开问题与对策研究[D]. 姚子欣. 北京理工大学, 2015(11)
- [4]“后农业税时代”中国乡村治理问题研究 ——以东北乡村为研究视域[D]. 何晓杰. 吉林大学, 2011(05)
- [5]提升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有益探索(三)[N]. 牟荣荣,蔡君丽. 西安日报, 2011
- [6]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 落实到行政监察工作中[N]. 林家燕. 广西日报, 2011
- [7]中国省级人大预算监督制度研究[D]. 张树剑. 复旦大学, 2011(12)
- [8]服务,在创新中升华[N]. 杨国元,朱霞. 孝感日报, 2010
- [9]坚持校务公开 促进科学发展[J]. 黄见东.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0(10)
- [10]地方政府打造阳光财政面临的难题及其破解 ——以福建省莆田市财政局政务公开为例[D]. 陈海欢.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2)
标签:政务公开论文;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论文; 预算执行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信息公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