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制蝮蛇抗栓酶治疗糖尿病时血糖血脂血粘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黄忠雄[1](2013)在《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及其与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本院内分泌科2型糖尿病患者与住院病人中非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及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与糖尿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有无相关性,并观察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血小板聚集率及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67例,分为A、B两组。A组入院前未接受抗血小板治疗。B组入院前接受100mg拜阿司匹林(qd、p.o)、75mg泰嘉(氯吡格雷)(qd、p.o)治疗30天以上。测定其糖化血红蛋白、血小板聚集率及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另外收集本院内分泌科非糖尿病患者20例作为C组,测定其血小板聚集率。并对上述指标进行分析。结果:A、B组血小板聚集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A、C组血小板聚集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B组、C组血小板聚集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A、B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比内分泌科非糖尿病病人血小板聚集率高,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越高,周围神经损伤越严重,神经传导速度越慢。拜阿司匹林、泰嘉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从而改善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
付志敏[2](2011)在《温经通络法治疗0级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温经通络法对脾肾两虚、痰湿瘀浊阻络型0级糖尿病足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系统地探讨其中医发病机制和当归四逆汤加减方治疗的作用机理。方法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0级糖尿病足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两组均给与糖尿病基础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基础治疗上予服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方,对照组予西药甲钴铵片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6周。评价两组综合疗效及主要症状积分变化,观察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肌电图、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P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系数(HOMA-I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变化,并监测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等安全指标。结果(1)ITT分析显示,治疗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42%;PP分析显示,治疗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27%,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均有改善(P<0.05,P<0.01),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评价总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26%,组间对比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后各主要症状评分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3)治疗后治疗组ABI明显好转(P<0.01),组间比较也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效果不明显(P>0.05);(4)治疗后两组MNCV、SNCV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1),组间比较也有显着性差异(P<0.01);(5)治疗后两组FBG、P2hBG均明显下降(P<0.05,P<0.01),组间对比FBG有显着性差异(P>0.05);(6)两组治疗后FINS显着下降(P<0.05,P<0.01),组间对比也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HOMA-IR显着下降(P<0.01),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8)两组治疗后LDL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1),但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TC、TG水平显着下降,HDL水平显着升高(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TC、HDL水平改善显着(P<0.01);(9)治疗后两组FIB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组间比较也有显着性差异(P<0.01);(10)治疗组在改善肝肾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三大常规、指标无明显改变(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脾肾两虚,痰湿瘀血阻络是发生0级糖尿病足的主要病机;(2)根据病机治疗宜以温经通络为法;(3)以温经通络法为治则的当归四逆汤加减方能够改善0级糖尿病足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4)当归四逆汤加减方能够有效改善周围血管病变;(5)当归四逆汤加减方在营养神经、改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方面治疗组更具优势;(6)当归四逆汤加减方能辅助改善血糖水平,控制血糖波动,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敏感性;(7)当归四逆汤加减方对血脂有双向调节作用,着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从而改善微循环,防止各种血栓性疾病的发生(8)当归四逆汤加减方对肝肾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安全有效,无明显毒副作用,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董芳[3](2009)在《中药治疗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生活习惯改变以及逐步老龄化,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DLASO)发病率日益增多。DLASO是糖尿病常见大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比非糖尿病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高7~10倍。DLASO是糖尿病患者致残和截肢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因此,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而有效的防治日益受到学者们关注和重视。本文研究目的是探讨中药综合治疗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本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个部分。文献综述共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中医病名探讨、病因病机、治疗方面概述近年来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概况,着重总结了辨证论治、内服外洗、单方单药、中西医结合等治疗方法,归纳了本病中医早期治疗方法和原则。第二部分主要从西医病名探讨、危险因素、发病机制、诊断、内科治疗、外科治疗方面概述了现代医学对DLASO的研究进展。临床研究部分观察了中药组方案(内服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汤剂,静脉予血栓通粉针剂,联合活血通络、温经散寒药物泡洗)对比西药组方案(静点前列地尔、口服胰激肽原酶肠溶片、温水泡洗)治疗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将60例DLASO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在降糖、降压、降脂等基础治疗同时,均治疗一个疗程,疗程为四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及疗效,血糖、血脂四项、纤维蛋白原、全血粘度、血小板聚集率、下肢动脉内径、血流速度结果并进行对照比较。临床观察结果表明中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均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下肢血液循环,而中药治疗组在提高临床疗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粘度、扩血管、增快血流速度方面优于西药对照组,提示中药治疗组在改善下肢循环和提高临床疗效方面优于西药对照组。结论:中药组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改善全血粘度、抗血小板聚集,增加双下肢动脉血流速度,扩张血管,从而有效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因此,中药组方案在治疗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方面有良好疗效。
黄蓓[4](2008)在《中药熏洗配合西医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中药熏洗配合西医治疗糖尿病足(Diabeticfoot,DF)的临床疗效。通过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流流变学、血小板聚集率、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的检测及临床症状的评估,分析中药的作用机理,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临床资料:64例糖尿病足患者来源于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2005.8~2007.8住院病人,均为未发生足溃疡的糖尿病足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2组:中药组和对照组各32例。2纳入标准:患有严重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有发生足溃疡危险,但无破溃的糖尿病足患者。3排除标准:糖尿病终末期患者;合并肝、肾、内分泌系统原发疾病及精神病患者;重度感染性疾病;未按规定用药等影响疗效判断者。4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控制血糖及并发症等基础治疗;中药组在以上基础上给予中药熏洗治疗。5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均于用药前后分别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率、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6安全性观察6.1实验室检查: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分析;心电图检查;凝血功能检查。血常规每周检查一次,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每2周检查一次。6.2不良反应:观察患者服用本药后有无不适感,并结合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的检查观察本药有无毒副作用。7疗效判定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实用糖尿病学》结合临床制订疗效评定标准。8统计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计算。所有计量资料用(?)±s(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1临床疗效的比较:治疗后,中药组总体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有所下降(p<0.01),显示所有患者治疗期间血糖水平控制良好。3对血脂的变化: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脂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1),但治疗后两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4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5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均有明显下降(p<0.01),且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0.05)。6运动传导速度和感觉传导速度的变化: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改善(p<0.01或p<0.05)。且治疗后中药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本临床课题结果表明: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中药熏洗治疗糖尿病足可促进患肢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肢体局部血液循环,解除血管痉挛,能使患肢疼痛减轻,皮肤颜色改善,足背动脉搏动增强,并有抑菌抑腐的作用,以促进患肢神经血管的修复.对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聚集率、神经传导速度等均有明显改善。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的调节也有一定效果。
张涛静[5](2008)在《糖络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糖尿病发病率在逐年增高,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研究已成为普遍关注的课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成人糖尿病发病率达到60%,是造成糖尿病足及截肢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人一旦发生神经病变,生活质量将受到严重损害。由于DPN的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DPN的防治已成为糖尿病研究的重要课题。其发病机制为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研究证实主要与高血糖状态引起的代谢、循环障碍有关,同时与神经营养因子减少、自身免疫性损伤以及遗传因素等相关,但至今仍未完全阐明,目前现代医学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导师高彦彬教授通过阅读古今文献并结合对大量DPN患者的临床观察,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为肝肾气阴两虚,络脉痹阻,治宜滋补肝肾、益气养阴、化瘀通络;糖络宁便是在这一治则指导下组方,经过临床观察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较满意疗效。本研究主要分为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两部分。临床观察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观察糖络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实验研究则是进一步开展动物实验,从DPN发病机理的角度探讨糖络宁作用的机制。临床观察目的:观察糖络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DPN病人8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在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的基础上,治疗组予糖络宁治疗,对照组予口服弥可保(甲钴胺)治疗。对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传导速度及血压、血脂、血糖等一般指标进行了观察。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2.22%,经Ridit检验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糖络宁治疗组对两侧胫运动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均优于弥可保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中药糖络宁可明显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传导速度,总体疗效优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西药弥可保。实验研究目的:探讨糖络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预实验:清洁级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取10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余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按60mg/kg的剂量标准)造模,十天后大鼠禁食8h断尾取血,测定血糖大于16.7mmol/L者为成模,饲养8周后,麻醉大鼠,分离大鼠双下肢肌肉组织,取出两侧坐骨神经组织,进行坐骨神经组织病理观察,糖尿病模型组大鼠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进一步将清洁级SD雄性大鼠120只,随机取15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余造模,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弥可保组、糖络宁高剂量组、糖络宁中剂量组、糖络宁低剂量组给药,中药糖络宁制剂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生药5、10、20g/kg?d灌胃,弥可保组按175ug/kg?d剂量标准灌胃,模型组及正常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共给药12周,给药结束后,麻醉大鼠,取出肝组织、神经组织、血液,进行各项指标测定。结果:实验一:糖化血红蛋白比较: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所有糖尿病组大鼠的糖化血红蛋白均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高剂量糖络宁治疗组能够降低糖尿病大鼠的糖化血红蛋白(P<0.05),而弥可保组无此差异;体重比较:各组STZ大鼠12周体重与第1周体重比较均有明显增加,P<0.01;但各组相邻两周体重比较却均无明显差别,P>0.05;组间STZ大鼠体重比较,自第1周到第12周,无论是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还是中药组高、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体重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血糖比较:各组STZ大鼠组间血糖值比较,糖络宁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在8周、12周的血糖值与模型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血糖值与西药组比较在8周和12周时也有显着性差异,余组间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热刺激反应时间比较:与正常组对相比,模型组在造模后2周时对热刺激甩尾反应时间有明显缩短(P<0.01),但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在4周、8周和12周时的大鼠甩尾时间又明显延长(P<0.05,P<0.01,P<0.01)。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8周、12周时热刺激反应时间均有显着差异(P<0.01),在8周、12周时可以缩短甩尾时间;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在2周时可以延长甩尾时间,但没有统计学意义,在8周、12周时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均可以显着性缩短甩尾时间(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剂量组在8周时可以显着性缩短甩尾时间(P<0.05);冷刺激反应时间比较:模型组与正常组对比,在2周、4周时无明显差异,而8周、12周出现甩尾时间延长现象,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在8周时有显着性缩短甩尾时间的作用(P<0.05),而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在8周、12周时均有显着性缩短甩尾时间的作用(P<0.05或P<0.01),两组在12周时与西药组比较也有显着性缩短甩尾时间侧作用(P<0.05)。实验二: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比较:组间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在2周、4周、8周、12周时的MNCV均有明显减慢(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在4周、8周、12周可以明显改善神经传导速度(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糖络宁治疗组在各周均能明显改善神经传导速度的作用(P<0.01或P<0.05);与西药组比较,高剂量糖络宁治疗组在12周时有更加明显的改善效果(P<0.05),余均无明显差异。实验三:坐骨神经病理比较: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坐骨神经切片,可见正常组大鼠坐骨神经纤维分布密集均匀,排列整齐,细胞结构完整,单个纤维饱满,髓鞘薄厚均匀;而模型组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纤维形态不规则,结构不清楚,有髓神经纤维密度明显减少,神经纤维间隙扩大,部分髓鞘密度不均匀。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糖络宁组及西药组的神经纤维变性及断裂均明显减少,其中高剂量糖络宁组改善最为明显,神经纤维断裂及变性均很少,基本恢复至正常组水平;其次是低剂量组与中剂量组,两组仍有一些神经断裂及变性;最后是西药组,虽然与模型组比较有所改善,但仍出现不少神经断裂及变性。实验四:粘附分子CD54的比较:与正常组大鼠比较,各组糖尿病大鼠单个核细胞表面CD54的表达明显增强(P<0.01);与糖尿病模型组大鼠比较,西药组与中剂量糖络宁组大鼠CD54表达均有所下降,其中中剂量糖络宁组有显着性下降(P<0.01),西药组下降无统计学意义;中剂量糖络宁组与西药弥可保组比较也有显着性下降(P<0.05);粘附分子CD62P的比较:与正常组大鼠比较,各组糖尿病大鼠血小板表面CD62P的表达均明显增强(P<0.01);与糖尿病模型组大鼠比较,西药组与中剂量糖络宁组大鼠CD62P表达均有所下降,其中糖络宁中剂量组显着性下降(P<0.01);中剂量糖络宁组与西药弥可保组比较也有显着性下降(P<0.05)。实验五:血清IGF-Ⅰ含量比较: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GF-Ⅰ含量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大鼠比较,西药组与中剂量糖络宁组大鼠血清中IGF-Ⅰ含量明显增高(P<0.01或P<0.05),中剂量糖络宁组与西药弥可保组比较更显示出显着差异(P<0.01)。肝组织IGF-ⅠmRNA表达比较: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IGF-Ⅰ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大鼠比较,西药组可提高大鼠肝组织中IGF-ⅠmRNA的表达(P<0.05),中剂量糖络宁组可显着提高糖尿病大鼠肝组织中IGF-ⅠmRNA的表达(P<0.01)。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糖络宁可以降低STZ大鼠糖化血红蛋白,降低STZ大鼠血糖,但是对于体重没有明显影响;糖络宁可以明显改善STZ大鼠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在痛觉过敏而使刺激反应时间缩短时,糖络宁可以延长反应时间,在痛觉迟钝而使刺激反应时间延长时,糖络宁可以缩短反应时间;糖络宁可以改善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糖络宁可以改善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病理改变。糖络宁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大鼠粘附分子CD54、CD62P的表达,而西药弥可保则无此效果;糖络宁能够上调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组织IGF-ⅠmRNA表达,增加糖尿病大鼠血清中IGF-Ⅰ的含量;提示糖络宁可能通过影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粘附分子等血管、神经营养因子等途径发挥治疗DPN的作用。
张前进[6](2007)在《糖肾胶囊对肥胖伴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大量研究证实胰岛素的抵抗(IR)是糖尿病发病的一个重要环节,IR的研究已成为当今医学研究的课题的热点,IR的评价方法有正常血糖胰岛素钳夹技术(GC)、稳态模型、FPG与FINS乘积的倒数等,其中正常血糖胰岛素钳夹技术是国际公认的金标准。目前IR的动物模型有遗传自发性、饮食诱导、药物诱导、饮食与小剂量药物结合诱导及手术造模等方法。而通过饮食或饮食与小剂量药物结合诱导的模型与人类胰岛素抵抗自然病程比较接近,且使用经济,有相对的稳定性,是当前国内研究胰岛素抵抗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我们成功地建立了高果糖餐大鼠模型(FFR)。并用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技术对这一模型进行了评价,同时用FFR模型探讨了糖肾胶囊(TSJN)对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及其部分作用机制。由于高果糖餐大鼠是非肥胖大鼠,本研究旨在建立肥胖的高脂餐大鼠模型,并观察TSJN对该模型胰岛素抵抗改善及血脂的影响。目的建立高脂饲料诱导的胰岛素抵抗伴肥胖大鼠模型;观察中药糖肾胶囊对胰岛素抵抗伴肥胖大鼠模型IR及血脂的影响。方法取6周龄的雄性SD大鼠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以碳水化合物60%、脂肪11%、蛋白质29%的普通标准饲料喂养;模型组以78.8%基础饲料、1%胆固醇、10%蛋黄粉、10%猪油、0.2%胆盐的高脂饲料喂养,8周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再分为3组,即模型组、糖肾胶囊组、文迪雅组。模型组仍以78.8%基础饲料、1%胆固醇、10%蛋黄粉、10%猪油、0.2%胆盐的高脂饲料喂养,糖肾胶囊组除以高脂饲料喂养外,按60mg/kg/d喂饲糖肾胶囊,AVANDIA组除以高脂饲料喂养外,按2mg/kg/d喂饲文迪雅,药物均以生理盐水溶解,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投喂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持续喂养四周后,行钳夹试验。观察指标:脂肪湿重、M值、体重、血压、TG、TC、LDL-C、HDL-C。结果高脂餐喂养的SD大鼠,内脏脂肪湿重升高明显、M值明显降低、体重增加,具有典型的肥胖伴胰岛素抵抗的特点。糖肾胶囊组可显着升高高脂餐喂养的SD大鼠M值,对高脂餐喂养的SD大鼠脂肪湿重及TC有降低趋势,提示糖肾胶囊能明显地改善高脂餐喂养的SD大鼠胰岛素抵抗及改善血脂代谢。
赵迪[7](2007)在《糖络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研究也成为普遍关注的课题。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约为60%-90%,其中30%-40%的人无症状。是造成糖尿病足及截肢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人一旦发生神经病变,生活质量将受到严重损害。由于DPN的高发病率及严重的致残率,DPN的防治已成为糖尿病研究的重要课题。其发病机制为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研究主要与高血糖状态引起的代谢、循环障碍有关,同时与神经生长因子减少、自身免疫性损伤以及遗传因素等相关,但至今仍未完全阐明,目前现代医学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导师高彦彬教授通过阅读古今文献并结合大量DPN患者临床观察,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为气阴两虚,脉络瘀阻,治宜益气养阴、化瘀通络;糖络宁则是在这一治则指导下组方,经过临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观察,取得较满意疗效。本研究主要分为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两部分。临床观察采用临床随机对照实验观察糖络宁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实验研究则是进一步开展动物实验,从DPN发病机理的角度探讨糖络宁作用的机制。临床观察目的:观察糖络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DPN病人66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在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的基础上,治疗组予糖络宁治疗,对照组予口服弥可保(甲钴胺)治疗。对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传导速度及血压、血脂、血糖等一般指标进行了观察。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5.5%,经Ridit检验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糖络宁治疗组对两侧胫运动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均优于弥可保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中药糖络宁可明显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传导速度,总体疗效优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西药弥可保。实验研究目的:探讨糖络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清洁级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取10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余用STZ腹腔注射(按60mg/kg的剂量标准)造模,十天后大鼠禁食8h断尾取血,测定血糖大于16.7mmol/L者为成模,饲养8周后,麻醉大鼠,分离大鼠双下肢肌肉组织,取出两侧坐骨神经组织,进行坐骨神经组织病理观察,糖尿病模型组大鼠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进一步将清洁级SD雄性大鼠120只,随机取15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余造模,造模成功者饲养8周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弥可保组、糖络宁高剂量组、糖络宁中剂量组、糖络宁低剂量组给药,中药糖络宁制剂低、中、高组分别按生药5、10、20g/kg?d灌胃,弥可保组按175ug/kg?d剂量标准灌胃,模型组及正常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共给药12周,给药结束后,麻醉大鼠,取出两侧坐骨神经组织,同时取血,进行各项指标测定。结果:对成模8周后DM大鼠坐骨神经形态学观察,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给药12周后指标测定,神经组织山梨醇含量: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所有糖尿病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的山梨醇含量均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所有糖络宁治疗组及弥可保组都能够降低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山梨醇含量(P<0.05或P<0.01),而中、高剂量糖络宁组降低山梨醇的作用优于弥可保组(P<0.05);神经组织醛糖还原酶活性: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所有糖尿病组大鼠的AR活性均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弥可保组及中药中剂量组均可以降低AR的活性(P<0.05),而中药高剂量组可以显着降低AR活性(P<0.01),与西药弥可保组比较显示了统计学差异(P<0.05);醛糖还原酶mRNA表达:与正常组大鼠比较,各糖尿病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AR的基因表达均显着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弥可保组及中药中剂量组均可以降低AR在坐骨神经组织中的基因表达(P<0.05),而中药高剂量组可以显着降低AR的基因表达(P<0.01),中药高剂量组与西药弥可保组比较,对于降低AR在坐骨神经中的基因表达也显示了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与正常组大鼠比较,糖尿病各组大鼠血清NGF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与糖尿病模型组大鼠比较,西药组与中药组大鼠血清中NGF含量明显增高(P<0.01或P<0.05),中药高剂量组与西药弥可保组比较效果更好,显示出显着差异(P<0.01);坐骨神经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mRNA表达:与正常组大鼠比较,糖尿病各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NGF mRNA表达均明显下降(P<0.01),与糖尿病模型组大鼠比较,西药组与中药中剂量组可提高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NGF mRNA的表达(P<0.05),中药高剂量组可显着提高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NGF mRNA的表达(P<0.01)。结论:通过动物实验发现,糖络宁能降低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组织山梨醇含量、AR的活性,并可以降低AR在STZ诱导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的基因表达,同时糖络宁可以提高糖尿病大鼠血清中NGF的含量,提高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NGF mRNA的表达,说明糖络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能是通过抑制多元醇通路和改善神经生长因子的作用等机制实现的。本研究结果显示,糖络宁作为中药复方制剂,通过临床观察可明显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传导速度,总体疗效优于西药弥可保,提示中药复方治疗DPN效果良好,且无副作用。经过动物实验,显示糖络宁能降低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组织山梨醇含量、AR的活性,并可以明显抑制在神经组织中AR mRNA超表达,证明了糖络宁对糖尿病大鼠多元醇代谢通路增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说明抑制多元醇通路的增强是糖络宁治疗DPN的主要机制之一;同时糖络宁可以提高糖尿病大鼠血清中NGF的含量,提高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NGF mRNA的表达,这说明对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可能是糖络宁治疗DPN的另一机制。综上,中药复方糖络宁治疗DPN疗效显着,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多元醇代谢通路及改善神经营养因子来实现的,并且应用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任志雄[8](2004)在《糖痛方治疗早期糖尿病性动脉闭塞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是中西医文献研究,是对近十年来糖尿病性动脉闭塞症的中医治疗、西医病名、诊断、机理和治疗进行述评。 第二部分是对陈淑长教授诊治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学术思想和林兰教授对糖尿病及其并发血管病诊治经验的学习总结。 第三部分是临床研究:糖痛方治疗早期糖尿病性动脉闭塞症的临床研究 研究目的:对林兰教授的多年治疗糖尿病性动脉闭塞症的经验方即糖痛方进行临床系统总结,并对其治疗机理进行临床探讨。 研究方法:对确诊的60例糖尿病性动脉闭塞症病人进行随机,对照的法则,进行临床症状积分和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血小板、纤维蛋白原,24小时尿糖定量、24小时尿蛋白定量、糖化血红蛋白、醛固酮、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血栓素B2、6-酮-前列环素,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踝肱指数、血流动力学等观察,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1.糖痛方组显效率为46.6%,总有效率为83.3%;而烟酸肌醇组显效率为26.7%,总有效率为60%。经Ridit分析,P<0.05,有显着性差异。2.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动力指数、阻力指数、动脉内径变化比较,P>0.05;两组治疗后24小时尿糖定量、24小时尿蛋白定量、胆固醇、血栓素B2、6-酮-前列环素、内皮素、醛固酮、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踝肱指数、动脉流速变化比较,P<0.05,糖痛方优于烟酸肌醇组。 结论:1 糖痛方治疗早期糖尿病性动脉闭塞症气阴两虚、脉络瘀阻证有显着疗效,总有效率为83.3%,优于烟酸肌醇组(总有效率为60%)。2糖痛方的治疗机理可能是降低血脂,溶解纤维蛋白原,抑制血小板聚集,以改善血粘度,防止血栓形成,提高血流速;修复内皮细胞,降低内皮素、醛固酮、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的分泌,调节血栓素与前列腺素的平衡,以扩张血管,抑制血管内膜、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和抑制血脂的沉积,恢复血管的弹性度,增加血流灌注,从而改善下肢供血,达到治疗的作用。
吴登山[9](2003)在《活血益脉胶囊治疗高粘血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活血益脉胶囊是由着名老中医高辉远教授经60年治疗血栓性疾病的经验而配制的纯中药的胶囊制剂。它的主要成分为水蛭、川芎、红花。具有破血逐瘀,疏通经脉的作用,适用于高粘血症的病人。高粘血症是血流阻力增加,血流缓慢,组织灌注减少,导致组织缺氧,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小板聚集增加,纤维蛋白原增高,甚至形成血栓,属于中医的“血瘀”范畴。主要见于中老年人及其相关疾病,临床症状或有或无。有时出现头痛、头晕,肢体麻木不仁、乏力,甚至反应迟钝,或胸痛、胸闷、憋气、心慌、气短、心悸、喘促等症状,舌质暗或暗红,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或迟或涩,一般伴有血液流变学或凝血系列的异常,可根据这些症状及理化检查判断为高粘血症[7]。高粘血症也可表现为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是有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点、瘀斑,但血流变学及凝血系列,心电图,或血脂检查的部分指标异常,也可作为高粘血症的辨证依据。现在一般的共识是凡45岁以上,血液流变学测定或凝血系列的部分指标异常者,或者舌质的暗红、暗,瘀点、瘀斑,或有心电图ST段改变或T波改变,或颅内多普勒检查提示脑动脉供血不足的改变,或表现为头痛、头晕,肢体麻木,反应迟钝,或胸痛、憋气、心慌气短、心悸、喘促,或脉涩、脉弦、脉结、代等,均可辩证为高粘血症。是“血凝而不流”,“血泣则不通”,虽然中医病机错综复杂,但瘀血痰浊阻络,瘀滞粘凝不通是其本质,这也是血液流变学检测的“浓、聚、粘、凝、瘀”的状态。水蛭性猛而力峻,为破血逐瘀之良药。《本草纲目》记载:“水蛭味咸平,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积聚。”,高老认为水蛭用生粉效果更佳,且在活血益脉胶囊中,水蛭为君药,量大,含量多。因为经煎煮容易破坏水蛭的有效成分水蛭素,肝素等抗血栓物质。活血益脉胶囊能有效的降低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血浆粘度,降低血小板聚集率,降低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改善血液流变性,增加器官的供血。目的:为了进一步研究活血益脉胶囊治疗高粘血症的治疗作用,深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通过文献综述总结了高粘血症的定义、形成,临床症状及理化指标,同时展示了临床利用中药、中成药、中西医结合治疗高粘血症的经验,以及各种治疗方法对血流变学、血凝系列、血脂系列,血栓三项的影响。同时也归纳了近年来水蛭、川芎、红花治疗高粘血症的相关药理研究结果,提示了活血化瘀,破血逐瘀,疏通经脉对于治疗高粘血症,心脑血管病的作用机理具有较大的意义。临床研究方面,采用随机原则,以活血益脉胶囊为治疗组,以复方丹参片为对照组,对54例高粘血症的病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30例病人,总有疗效率93.3%,总显效率为56.7%,24例复方丹参片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总显效率为37.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了活血益脉胶囊治疗高粘血症有显着疗效,在临床症状,舌质、脉象方面,经综合疗效评定,.治疗组也优于对照组。但年龄不同,疗效无显着性差异P>0.05,疗效与疗程也无显着性差异。服药1-6个月,疗效基本稳定。结果:从理化指标看,对于血液流变学,活血益脉胶囊组与复方丹参片组均可降低全血浓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但治疗组明显降低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等,在降低全血低切,高切还原粘度方面,较对照组更为显着(P<0.05)。治疗组在降低胆固醇(TC),甘油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C-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方面(HDL-C),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不显着(P>0.05)。在血栓三项检测中,治疗组对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血栓素(TXB2)前列环素(6-keto-pgf1α)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不显着(P>0.05),同样治疗组对凝血系列的纤维蛋白原,凝血活酶(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治疗前后差异显着(P<0.01),而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 结论: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活血益脉胶囊通过降低血粘度,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抑制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和血栓素的释放和形成,促进前列环素的生成和增加,从而改善临床症状,发挥破血逐瘀的作用来治疗高粘血症。
刘凌云[10](2003)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文中研究表明
二、精制蝮蛇抗栓酶治疗糖尿病时血糖血脂血粘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制蝮蛇抗栓酶治疗糖尿病时血糖血脂血粘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及其与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2)温经通络法治疗0级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研究概况 |
1 历史沿革 |
1.1 秦汉时期 |
1.2 唐宋时期 |
1.3 明清时期 |
2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
3 中医诊疗进展 |
4 总结 |
第二节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1 现代医学认识 |
2 流行病学研究 |
3 现代医学发病机制研究 |
4 糖尿病足的分类 |
4.1 Wanger分级标准 |
4.2 Texas分级法 |
4.3 简单分级法 |
4.4 Liverpool分类 |
5 糖尿病足的防治 |
5.1 全面干预危险因素 |
5.2 糖尿病足的基础治疗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2 一般资料 |
1.3 诊断标准 |
1.4 试验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1 两组患者基础资料 |
2 两组患者基线齐性比较 |
2.1 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比较 |
2.2 两组患者糖尿病病程及其并发症情况比较 |
2.3 两组患的体重指数比较 |
3 治疗结果 |
3.1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3.2 中医疗效评价 |
3.3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
3.4 安全性观测 |
第三节 讨论 |
1 前期工作基础 |
2 温经通络法辨治0级糖尿病足的思路探讨 |
2.1 糖尿病与中医消渴及消渴病的相关性探讨 |
2.2 糖尿病足0级病变中医症状、证候特点分析 |
3 以温经通络为治法的依据 |
4 选方原则及组方分析 |
5 温经通络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5.1 两组患者的可比性 |
5.2 临床疗效分析 |
5.3 安全性分析 |
6 当归四逆汤加减方的作用机制探讨 |
6.1 改善胰岛素抵抗 |
6.2 调节脂代谢紊乱 |
6.3 改善周围神经神经病变 |
6.4 减轻炎症反应 |
6.5 改善微循环 |
结语 |
1 结论 |
2 本课题的创新点 |
3 本课题的不足点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中药治疗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综述一 中医治疗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
1 病名探讨 |
2 病因病机 |
3 治疗 |
4 总结和展望 |
综述二 西医治疗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
1 病名探讨 |
2 危险因素 |
3 发病机制 |
4 诊断要点和诊断标准 |
5 治疗 |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研究部分 |
1 一般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基础治疗 |
2.3 治疗组 |
2.4 对照组 |
3 观察指标 |
3.1 临床症状 |
3.2 疗效指标 |
4 疗效判断标准 |
5 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临床资料 |
2 临床疗效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中药熏洗配合西医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临床研究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
文献综述二 |
致谢 |
(5)糖络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
1. 发病机制 |
2. 病理改变 |
3. 诊断与分类 |
4. 治疗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1. 病名探讨 |
2. 病机研究 |
3. 治疗 |
4. 中药作用机制研究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糖络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糖络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表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糖络宁对STZ诱导糖尿病大鼠的一般指标及热刺激和冷刺激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糖络宁对STZ诱导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糖络宁对STZ诱导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组织病理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糖络宁对STZ诱导糖尿病大鼠粘附分子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五 糖络宁对STZ诱导糖尿病大鼠血清IGF-Ⅰ及肝组织IGF-Ⅰ基因表达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图 |
(6)糖肾胶囊对肥胖伴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一、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病机及辨证分型 |
二、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药治疗 |
三、实验研究 |
四、评价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前期研究基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部脂饲料诱导的胰岛素抵抗伴肥胖大鼠模型的建立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糖肾胶囊对高脂餐大鼠模型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糖络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研究和治疗进展 |
1 发病机制 |
2 病理改变 |
3 DPN的诊断、分类及分期 |
4 DPN的治疗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1 病名探讨 |
2 病机研究 |
3 治疗 |
4 述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糖络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表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STZ诱导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组织的病理观察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糖络宁对STZ诱导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山梨醇含量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糖络宁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AR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糖络宁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血清NGF及坐骨神经组织NGF基因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病理图片 |
(8)糖痛方治疗早期糖尿病性动脉闭塞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为主治疗糖尿病性动脉闭塞症研的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糖尿病性动脉闭塞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导师学术经验 |
导师陈淑长教授诊治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学术思想 |
林兰教授对糖尿病及其并发血管病变的学术经验 |
第三篇 临床研究 |
糖痛方治疗早期糖尿病性动脉闭塞症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 |
4 研究方法 |
5 疗程 |
6 观察指标与方法 |
7 疗效评定标准 |
8 统计学处理 |
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分析 |
1.1 两组病人性别、年龄情况比较 |
1.2 两组病人病程比较 |
1.3 两组病人职业情况比较 |
1.4 两组病人饮食情况比较 |
2 临床观察结果 |
2.1 两组病人综合疗效评定 |
2.2 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变化比较 |
2.3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糖基化血红蛋白比较 |
2.4 两组治疗前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 |
2.5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24小时尿糖定量比较 |
2.6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小板比较 |
2.7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比较 |
2.8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比较 |
2.9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栓素、6-酮-前列环素变化比较 |
2.10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内皮素变化比较 |
2.11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醛固酮与血管紧张素Ⅰ、Ⅱ变化比较 |
2.12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踝肱指数变化比较 |
2.13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超声多普勒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 |
讨论 |
1 糖痛方疗效分析 |
2 糖痛方的治疗机理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9)活血益脉胶囊治疗高粘血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高粘血症的临床研究(文献综述) |
一、 对高粘血症的认识 |
二、 高粘血症与疾病的关系 |
三、 对高粘血症的治疗 |
四、 高粘血症的实验研究进展 |
五、 水蛭、川芎、红花与高粘血症的相关药理作用及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活血益脉胶囊治疗高粘血症的临床研究 |
一、 临床资料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结果 |
四、 讨论与分析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论文提纲范文)
1 活血化瘀 |
2 益气养阴, 活血化瘀 |
3 活血、抗凝 |
四、精制蝮蛇抗栓酶治疗糖尿病时血糖血脂血粘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及其与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相关研究[D]. 黄忠雄. 福建医科大学, 2013(01)
- [2]温经通络法治疗0级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D]. 付志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 [3]中药治疗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的临床研究[D]. 董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
- [4]中药熏洗配合西医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疗效观察[D]. 黄蓓. 湖北中医学院, 2008(09)
- [5]糖络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及作用机制研究[D]. 张涛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6]糖肾胶囊对肥胖伴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的影响[D]. 张前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3)
- [7]糖络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及机理研究[D]. 赵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8]糖痛方治疗早期糖尿病性动脉闭塞症的临床研究[D]. 任志雄.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01)
- [9]活血益脉胶囊治疗高粘血症的临床研究[D]. 吴登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02)
- [10]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J]. 刘凌云. 内蒙古中医药, 2003(04)
标签:糖尿病论文; 弥可保论文; 对照组论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论文; 血脂异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