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论中国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一、谈谈入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苏雷[1](2019)在《张亦镜的基督教中国化思想探究》文中研究指明民国及其以前的基督教在华传播史表明:基督教能否在中国扎根并得到良好的发展,关键在于能否解决好“基督教中国化”的问题。目前,这一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随着《宗教蓝皮书:中国宗教报告》和《推进我国基督教中国化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8-2022)》的相继出台,“基督教中国化”正得到中国学界、宗教界和政界三方的共同关注和推动。本文在综合运用历史文献调查法、历史研究法、定性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试图以“张亦镜基督教中国化思想的理论缘起”为研究起点,从“思想的初步形成”、“本色神学思想”、“本色教会思想”和“历史影响与意义”等层面,对这位民国时期基督教的着名文字传道人和本色神学家的基督教中国化思想展开个案研究,力图在全景式呈现其基督教中国化思想的特色的同时,亦对其历史影响与地位做出客观评价,并以此为契机,为当代基督教中国化运动提供重要的启发借鉴。并在指出张亦镜基督教中国化思想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同时,还需用辩证的态度客观地指出其思想上的历史局限,因为正反两方面的理论积累,对于当下和未来的研究工作而言,都是宝贵而有益的。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在充分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明对张亦镜本色神学思想、本色教会思想及其基督教中国化思想的历史影响进行拓展研究的必要性,指出本文的研究目的以及具体的写作思路和内容。第二章探讨张亦镜基督教中国化思想的理论缘起。从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对在华基督教构成的种种负面刺激以及基督教对此做出的回应等入手,分析张亦镜基督教中国化思想形成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并初步分析其“本色神学思想”和“本色教会思想”的核心内容与理论特色。第三章从“文字传道思想”、“本色神学同中国民俗、儒家、道家、佛教、墨家的关系”等层面,系统探究了张亦镜本色神学思想既体现出一种文化上的自我批判精神,同时也体现出基督教“创造”、“更新”和“救赎”的基本原则的内涵及其理论特色:文字传道需要本色化、普适性的白话文字和效法耶稣与中国文化中“因时因地因人”的“无限”传道策略;虽然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有针对性地理性分析与“取舍”,并希望用基督教中有益的成分对其加以改造和更新,但同时也承认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存在“逻辑自洽”和精神上的“密切”关系,强调在中国文化中同样可以感受到上帝的作为,基督教应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文化中去。第四章从“本色教会思想的提出”、“本色教会与中国文明进步的关系”、“本色教会思想的发展”、“本色教会与政治和国家的关系”等层面,探究张亦镜本色教会思想的内涵及其理论特色:张亦镜以中国人所能理解或乐于接受的道家言道、儒家言仁的文化言语方式,通过对于“上帝国”、“上帝屋”的譬喻和诠释,初步提出了其本色教会思想,而“自立”是达到“本色”的必由之路,并由此提出了操作性很强的具体的“本色化”方案,其本色教会思想不仅有助于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同时亦表明张亦镜希望通过教会自立和本色教会的创建以达到基督教中国化和国富民强的目的。第五章探讨张亦镜基督教中国化思想的影响与意义。首先,基于张亦镜与他所处时代的广泛文字交流和当时社会各界对他的评议,探究他对于民国时期本色教会思想和本色神学思想的历史影响。然后,探讨了他对于当代基督教中国化思想的启发:启发当代基督教应主动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对话与调适,以摆脱长久以来“洋教的丑号”和凸显基督教的“自我文化调适能力”;启发从思想上牢固树立爱国与爱教相辅相成、本质统一的观念和在实际行动中自觉践履爱国与爱教相统一的原则;启发在当代本色神学的架构中注意吸收和借鉴张亦镜本色神学思想中的“互具原则、白话文布道原则、爱国主义原则和改造国民性原则”。最后,分析指出张亦镜在文字布道上过于偏重“宣道与护教”以及在教会本身问题上缺乏自我批判与反省的历史局限,以及他以“《圣经》的权威无讹”为原则来评断中国宗教文化传统的基要主义立场。

戚亚梅[2](2013)在《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作为我国传统的优势出口农产品,蜂产品虽然在产量和价格上与其他生产国相比具有一定优势,但在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方面仍与国际市场的需求存在差距。近年来,卫生与植物卫生(SPS)措施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使用日益增多,要求日趋严格,我国蜂产品出口形势严峻。入世后,我国蜂产品在产量增加的同时,出口并未如预期大幅增长,反而在国际贸易中屡屡受挫的深层次原因究竟何在?国外SPS措施对我国蜂产品出口产生了哪些影响?程度如何?如何从科技支撑角度提升蜂产品出口应因国外SPS措施的能力?这是本研究力求探讨的问题。研究遵循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实施SPS措施的动因和可能效应;通过文献研究等手段,分析了SPS国际规则的实施现状;利用清单法和实地走访主要蜂产品产区等方法,研究中国蜂业生产贸易状况和蜂业发展的特点与问题,确定影响蜂产品出口的主要SPS措施类型;在大量搜集相关数据、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蜂蜜生产和贸易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变化进行了计算分析;运用引力模型综合分析了多种因素特别是不同SPS措施对于我国蜂蜜出口的影响差异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对国外SPS挑战的对策。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包括:1.作为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SPS措施不会像传统的关税措施那样逐年下降。由于SPS措施可用于实现多重政策目标,其存在将是长期的,重要性将随时间的推进而进一步增强。2.随着近年来主要进口市场对于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要求的逐步提高,以质量安全标准为代表的SPS措施对我国蜂产品出口形成了重大挑战,蜂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和产品竞争力不断下降,SPS措施已成为我国蜂产品出口的重要障碍和影响因素。3.不同SPS措施对蜂产品出口影响存在差异,以氯霉素为代表的常用抗生素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变化是当前影响蜂产品出口最为显着的措施类型。4.由于我国与各进口市场在药物残留限量管理方面存在诸多不协调之处,各进口市场之间农兽药残留限量数量多少也各有不同,即使是对同一种药物的残留限量要求其宽严程度也存在区别,这造成了蜂产品药残控制方面的不确定性风险,也使我国蜂产品出口在药物残留控制方面存在较大难度。药残限量管理是蜂产品SPS管理的重点和难点。5.我国蜂产品出口应对SPS挑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水平。在完善SPS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和运用体系的同时,应对的重点和突破口是以科技为核心,建设从生产源头到市场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水平。

崔鸿雁[3](2012)在《建国以来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制度也在不断地变革中。从西方国家监管制度的变迁看,金融监管经历了自由—管制—放松管制的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政治状况发生了深刻变革,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与我国的经济金融在全球化背景下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国际金融监管理论和实践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这一切构成了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变迁的深刻的经济金融背景。本文旨在对建国以来中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的形成、发展和逐渐成熟的基本过程作一比较系统地回顾和分析。本文分导论和六个章节:第一章为导论,诠释金融监管及监管制度的含义,回顾国内外研究状况,说明选题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简要提示本选题的研究思路、内容框架、研究方法与特色。第二章开始至第五章,结合对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的分析和对监管制度、监管行为的根源性探究,把我国建国以来金融监管制度思想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章束缚与控制(1948—1978):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监管制度与思想;第二章启蒙与探索(1979—1984):金融制度改革起步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三章冲突与融合(1984—1993):金融制度改革构建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四章调整与突破(1994—2004):金融制度改革调整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五章深化与再探索(2005至今):金融制度改革深化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六章是对我国建国以来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的总体考察,实际上也是全文的一个总结。在对每个阶段监管思想的分析过程中,先从分析当时的监管思想形成的背景入手,进而对监管具体制度建构等情况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特征与演变过程,最后对该阶段监管思想进行总体评价。在对每一发展阶段的分析中,既统一思路,又突出各自的特点、突出阶段特征。经济实践的发展与金融业的变革催生了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监管思想,从而推动了制度的形成,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通常还伴随着国家和全球层面的广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同时这个过程也发生在特定的空间脉络中,在特定的经济背景下以金融监管组织制度、市场制度、法律制度的不同层次展开。因而,金融监管制度思想在时间脉络中呈现出历史的演化特征,而在空间脉络中又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特征,时间与空间脉络的交错与协同,共同构成了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化的动力。无疑,监管思想的变更来源于市场变革,而各个时期制度的创立和创新无一不受到思想的启发、孵化与引导。无疑,制度的变革和思想的创新互相促进、互为动力。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论证1949年以来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思想变迁,既可以使我们理解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理论本土化的思想根源,又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监管理念创新和政策选择提供思想资源。本文以经济思想成长为主线,分析了金融监管制度演变的思想脉络。所以,从思想史的角度对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的演变加以系统地梳理,揭示其内在的发展演变规律,能够为探索监管制度继续完善的路径、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全新的思考视角。

张宇燕,卢锋,张礼卿,佟家栋,盛斌,胡鞍钢,赵忠秀,曹天予,余永定,姚枝仲,张斌,路风,宋泓,张维迎,崔之元,徐以升,丁一凡,雷达,王鲁军,钟伟,沈丹阳[4](2011)在《中国入世十周年:总结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一晃十年过去了,在这之前我们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入世")的讨论好像还历历在目。十年来,围绕着入世的讨论一直都还在,反对的声音也存在,但到了今天,这种声音慢慢小了。我自己觉得入世这个事情总体来讲对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增长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当然,如果要比较详细和有说服力地评估入世得失的细节,需要开展严肃规范的研究。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芝加哥大学的福格尔(Robert Forgel)教授提出的"反事实

王开前[5](2011)在《隆国强、吴家煌、王小广、钟伟、梅新育 “入世十周年—中国与世界”纵横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入世十周年之际《中国经贸》杂志欲从本刊角度对中国入世十年作一梳理和总结。怎么总结?不仅是总结成绩,更要展望未来,不仅谈对中国的价值和未来,还要谈跟世界的相互影响和关系。既要总结中央,又要总结地方,既要说对中国的价值,还要说对世界的影响,包括未来发展的远景和中国下一步对外开放的战略。内容丰富,头绪繁杂,为此本刊特邀隆国强、吴家煌、王小广、钟伟、梅新育等专家和老师,就如何梳理、总结入世十年的成败得失给与指导。现将五位学者精彩发言荟萃一编,以飨读者。

章璇[6](2010)在《国际贸易协定遵守的监督与评估:美国的机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当今全球范围内,双边、区域乃至多边贸易协定正呈现显着增长,加入国际贸易协定的国家数量也越来越多,国际贸易协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在国际贸易协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国际贸易协定作为一项以国家作为行为主体的国际经济契约,履行与遵守是实现其缔结目的的关键环节。根据国际贸易协定的传统和一般观点,既然一国政府加入一项协定的前提是该协定能促进与他国的合作且符合该国的利益,那么,遵守协定应该是成员国的理性和基本行为,违约行为应该,数和例外,故只要协定设计有适当的以制裁和补偿为主要手段的争端解决机制,即可事先制止和事后惩罚违约行为,从而实现各国遵守协定的目的。因此,当前有关国际贸易协定遵守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成员国违约情形下,即已出现不遵守协定后果时的争端解决问题,而对(不)遵守问题本身,尤其是其产生原因和预防机制则缺乏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文中运用贸易政治经济学和国际制度理论的基本原理,对构成国际贸易协定的三个基本要素:产生动因、内涵原则和履行遵守分别进行了理论性解释和阐述,从理论角度对缔结国际贸易协定的基本因素、国际贸易协定的内涵类型,影响成员(不)遵守的基本因素以及寻求成员遵守协定的基本途径进行了详细讨论,并基于翔实的案例研究,分析WTO主要成员、贸易协定管理机制较为完善的美国对国际贸易协定遵守的监督与评估一般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美国对中国入世承诺的监督与评估机制,最后结合中国现状和国情、借鉴美国经验尝试建立了一套中国对国际贸易协定履行的监督评估机制。从传统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角度看,加入国际贸易协定缔结的原因主要有交换市场准入、解决时间不一致和赢得国内支持三种。影响一国是否遵守国际贸易协定的因素主要包括协定所需解决问题的自身结构与性质、协定的成员规模与结构、参与国国内结构与自身能力三方面。通过监督与评估遵守状况和采取措施纠正不遵守行为可以谋求成员遵守国际贸易协定。具体到贸易协定管理机制较为完善的美国,其从90年代起就建立一套监督和评估机制,形成了一个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为核心、其他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跨部门、贸易政策多层次协调和双边、多边贸易谈判的组织体系。其中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商业部、农业部、国务院这四个是对国际贸易协定遵守的监督和评估主要的机构,在这四个机构内均设有专门负责贸易协定遵守的监督执行部门,各司其职并且相互协调配合监督执行的相关工作。在对中国入世承诺的监督中,这些机构进行重组或新建一些跨机构团队来改善监督履行的结果,同时也获得了政府的财力及人力支持,此外国会和私人部门也参与其中。从总体上说美国的监督评估体系完善,分工明确,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效的。其相应的监督评估程序与每年按法律要求提交的报告也有利于监督评估工作更有效地开展。美国对中国WTO承诺履行的监督与评估,不论其监督评估机制本身还是其监督评估结果都体现了其国家战略。我国在入世之后的不断发展中,签署的贸易协定也与日俱增,但是随着中国入世十周年的临近,自由贸易区的增加,逐渐暴露出我国只重视贸易协定谈判而忽视对自身和贸易伙伴的执行监督与评估、对贸易伙伴的监督与评估结论缺乏预判、对其施压缺乏针对性反建议等问题,故面对贸易伙伴基于监督评估后提出要求,中国总体上是被动调整的态势。因此我国应重视其他成员的协定遵守,借鉴监督机制较成熟的发达国家经验、吸取其合理部分,建立一套相应的贸易协定遵守的监督与评估体系,以确保自身充分享受协定权利、获得贸易利益,并对其他成员有关中国不遵守协定的指责乃至诉讼提供应对措施。

李勤昌[7](2009)在《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今国际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农产品贸易的保护程度依然很高,平均约为工业品的四倍多。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地区对农业实施高保护政策,严重扭曲了农产品生产和贸易,不仅导致了资源的错配,对发展中国家农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还威胁到它们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多哈回合农业谈判历时九年至今仍未完成谈判目标,不仅给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蒙上了阴影,还对当前萧条的世界经济恢复信心产生负面影响。探索世界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的本质、影响因素和机理,预测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的未来走向,对于我们正确制定农业发展战略和国际农业多边谈判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图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问题。在贸易制度的研究中,传统贸易理论利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解释贸易政策的经济效应,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理论利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贸易政策产生的政治过程及原因,但是两者都存在局限性,无法全面揭示当前顽固存在的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因此,如何改进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模型,并融合传统贸易理论,更加全面地揭示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产生的根源、形成机制和决定因素,形成一个完整、具有说服力的农产品贸易政策分析框架,对于我们理解发达国家的农业保护制度,预测其未来走向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基本研究方法,结合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手段,对国际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进行研究。具体地,在理论分析框架构建上使用的是规范的分析方法和归纳逻辑手段,在对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WTO农产品贸易制度形成过程和典型民主政治制度下农产品贸易政策决策的政治过程的归纳,提炼和构建国际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的分析框架,为后文的实证分析打下理论基础;在对美国、欧盟、WTO农产品贸易制度的分析中采用实证分析中的历史分析、案例分析、对比分析、数据分析等方法和演绎、归纳逻辑手段,验证本文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最后,再利用该一般性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演绎推理,分析国际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未来的可能演化趋势。本文研究的总体思路是:主要以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为理论工具,辅以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首先对现存的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中的“利益集团—政府”基本分析框架加以改进,加入国际贸易制度这一因素,形成“利益集团—政府—国际贸易制度”三维分析框架,重点从利益集团、政府和国际贸易制度三个因素在贸易政策决策中的政治行为入手,分析国际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产生的机理、主要决定因素,结合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的历史考察,揭示该保护制度产生和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对主要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以及WTO农产品贸易制度未来演变趋势作出基本判断,并提出我国的相应对策。本文整体上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构建(第1、2章)。其中,第1章除了说明论文的写作背景和意义外,主要内容是对与论题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为本文的理论构建及后文分析汲取营养,同时提出现有文献的有待深入研究问题,为本文提出研究任务。第2章为理论构建部分。该部分首先归纳了古典、新古典和现代自由贸易理论思想和保护贸易的理论思想,目的是把它们作为分析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及其政策实践的理论工具。本部分还重点对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框架研究文献进行了归纳,指出了现有的“利益集团—政府”基本分析框架的理论缺陷,并且在该框架基础上,引入“国际贸易制度”因素,构建了“利益集团—政府—国际贸易制度”三维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本章根据这一分析框架,做出如下理论判断:1.任何经济开放国家总体对外贸易政策都是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的混合体,不存在绝对的自由贸易和绝对的保护贸易,农产品贸易政策也是如此。它们是各种政治的、经济的和外部制度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国际贸易政策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我们研究国际贸易政策的基本出发点。2.一国农产品贸易制度的自由性倾向或保护性倾向,根本上取决于该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大、竞争力强的,就会主张或赞成自由贸易,比较优势弱、竞争力差的,就会追求保护贸易。3.一般地,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阻力大于工业品,因为农业利益集团组织良好,对政策决策的影响力往往大于工业利益集团,它们为了维持贸易保护所带来的既得利益,会极力阻挠农产贸易自由化。4.为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经济结构等宏观因素考虑,政府往往倾向于农业保护。5.农产品贸易大国及人口大国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更加敏感,因而将是多边农业谈判的主要参与者,它们的政策取向决定了多边谈判的方向。本文第二部分为实证分析(第3、4、5章)。文中选取美国和欧盟为研究对象,在上述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下,对它们的农业贸易保护制度产生的历史、政策决策机构、国内利益集团影响政策决策的政治过程、政府在政策制定中的政策偏好等因素进行分析,探索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形成机制,揭示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顽固性和持久性的政治根源,并对它们的未来政策走向做出预测。然后,根据同样的思路,对WTO农产品贸易制度的同类问题进行了论证分析。本部分的基本结论是:第一,WTO贸易制度对农产品贸易保护的制约能力脆弱;第二,WTO农产品贸易制度将继续朝着自由化方向发展;第三,未来的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仍将具有相当的贸易保护特征,为成员国实施一定的农产品贸易支持和保护提供制度保障。本文第三部分(第6章)分析了中国农业及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特征和WTO贸易制度框架下的政策运用空间,提出了中国农业政策调整和参与多边农业谈判的战略建议。本文最后提出了如下基本研究结论:第一,任何贸易政策都是政治主导下的经济决策,农产品贸易政策尤其是这样;第二,WTO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是经济领域内的贸易规则和纪律,该制度建立与变迁的驱动力源于成员国间的国家总体利益博弈;第三,发达国家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决定因素主要有三:一是比优势和市场波动,该因素决定着农民的相对收入,从而影响它们寻求政府保护愿望的强烈程度;二是经济结构及其发展水平,它决定着政府提供保护的经济能力、保护的政治成本(来自反对派的阻力大小)和政治组织能力;三是政治体制及其组织架构,它决定着农业利益集团政治行为对政府的影响效果;第四,随着WTO制度下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深入,来自成员国内部的改革动力在逐步衰减,有的问题已经触及到了它们的根本利益和法律制度。因此,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展将呈加速递减趋势,最终,一定程度的农业及贸易保护制度将成为常态;第五,农产品贸易保护措施的大幅削减或消除,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特别是对于人口大国和粮食净进口国而言,可能成为一种灾难。因此,这些国家应当从本国国情出发,认真思考自己的谈判立场,不轻易承诺削减,更要维护和加强特殊保障机制;第六,未来的WTO农业谈判仍将是主要国家利益集团间反复斗争的过程,但最终结果应当是在当前的主席方案水平上达成某种妥协,这意味着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自由化努力会取得一定的成果。对于中国而言,与世界发达农业大国相比,农业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弱势特征。因此必须重视发展农业和坚持粮食自主原则,以保证农业人口就业、福利水平提高和国家政治经济安全。本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有:第一,本文在研究的理论工具上,采用了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相结合的方法,使分析能够更全面涵盖并接近贸易政策的实际形成过程,从而使结论更有说服力和实际指导意义。在分析工具上,改进了现有的分析模型,加入了国际贸易制度新的要素,构建了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三维分析模型,增强了贸易政策走向预测的准确性;第二、提出了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有限性和保护的长期性的结论;第三、指出了WTO贸易制度的脆弱性,提出了发展中国家不能盲目做出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承诺的观点。

聂宣勇[8](2007)在《浙江农产品出口贸易的规模结构与经济贡献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产品贸易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强农产品出口的基地建设和调控管理,构建开放统一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后,浙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农业保持较快增长,农民生活显着改善,为适应入世于1999年率先进行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农产品出口贸易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基于以上宏观发展环境,本文以浙江为分析对象,围绕贸易与增长的关系问题,在梳理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结论基础上,收集1986-2005年间相关资料数据,描述分析浙江农产品出口贸易的规模增长和结构变化状况,比较分析农产品出口依存度及相对规模变动情况。采用计量分析方法,检验测算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及其贡献度,估算分析其对部门产出、收入、就业等经济发展方面的贡献效应,试图评估农业“走出去”战略的经济绩效和证实出口导向经济增长(ELG)假说。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明确研究目标、内容框架及范围界定,介绍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提出本文的可取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梳理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等基本理论原理,考察国内外有关对外贸易、农产品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实证研究,并对已有成果进行评述。第三部分,简述浙江经济与农业发展状况,从规模状况、地位变化、产品结构、地理分布、地区分布、经营主体、贸易方式等方面描述分析农产品出口贸易的规模增长和结构变化状况,并指出当前农产品出口产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第四部分,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经济贡献效应实证分析。外贸依存度及相对规模变动比较分析得出,浙江农产品出口依存度较低,农产品参与国际贸易的力度不够。检验分析表明农产品出口贸易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并通过测算其贡献度显示,农产品出口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且入世后有所提升,同时出口也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采用投入产出方法分解分析农产品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效应得出,农产品出口贸易引致关联部门产出增加,创造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等部门人员就业机会,促进关联部门从业人员尤其农民增收,并比较分析表明,入世后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经济发展贡献更为显着。第五部分,基于上述理论和实证分析,对浙江农产品出口贸易的规模结构与经济贡献效应分析的主要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并给出相关政策启示。

喻翠玲[9](2006)在《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大豆产业:价格、供给与贸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豆产业几乎完全市场化。虽然近年来,我国大豆生产有所发展,主要体现在大豆种植面积略有恢复,大豆总产量稳步提高。但由于消费增长速度远远大于生产增长速度,加入WTO前,我国大豆消费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自1996我国由大豆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后,进口量一路攀升,近两年每年的总进口量(包括原豆、豆油、豆粕)均超过2500万吨,我国大豆消费对国际大豆市场依赖度已接近或超过60%。由于可以依赖进口大豆,在国内大豆消费剧增的时候,我国大豆生产并没有得到发展的动力,即消费并没有促进生产。 本文将我国大豆产业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分析我国大豆生产和贸易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大豆参与国际竞争,大豆种植农户应对国际化挑战作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工作,并力图在大豆产业竞争力方面提供既具有理论深度,又便于实际操作的对策建议。 本文首先系统描述了国际大豆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与各国的大豆产业政策。然后分别分析了中国大豆市场与国际大豆市场,中国国内大豆市场一体化程度;中国大豆产出增长效率,农户对大豆收购价格的反应与大豆农户的作物选择行为;大豆生产的地区比较优势;我国大豆及相关产品进出口贸易以及我国大豆产业的贸易选择;最后从生产、贸易彼此协调的角度提出了完整的对策措施。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美国、巴西和阿根廷是全球重要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其中,美国和巴西也是世界大豆价格的决定者,阿根廷对世界大豆价格有一定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一大大豆进口国。国际大豆价格三大构成要素分别是生产成本、国内市场运输成本和国际运输成本,低廉的生产成本和国内运输体系改进后带来的运费降低是巴西和阿根廷大豆出口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产业政策、库存消费比、汇率、豆粕和豆油及大豆替代品、气候条件、市场结构和转基因技术都会影响到大豆价格,但生产成本依然是决定大豆价格长期走向的重要因素。对于没有足够财力支持保护大豆产业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的发展环境对大豆竞争力的提升是很重要的。 国内大豆市场(北京、河北、江苏、山西、浙江、湖北、山东和新疆市场批发价格)和美国海湾市场(FOB价格)及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价格)的误差修正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国内各个大豆市场价格对美国海湾FOB价格模型均衡修正系数均是显着的,除北京外,所有大豆市场对CBOT大豆期货价格的回归均衡修正项的系数显着,这一方面验证了国内大豆市场和国际大豆市场之间确

金铃[10](2006)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国内农产品供求状况从短缺走向过剩,农产品贸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由此,研究海外农产品市场的要求被提上日程。近年来,韩国是一个农产品年进口额约120亿美元的大市场,而且韩国市场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全面开放的趋势不可逆转。以韩国为目标市场,研究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特征,可以为促进我国农产品对韩出口提供政策建议;及以中韩两国积极寻求更紧密经贸合作为背景,研究韩国农业问题的性质和农业政策,可以为中韩农产品贸易协作的合作领域和障碍做出展望:因此,这一课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共分7个章节,研究内容主要有4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韩国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分析。从韩国居民的食品需求变迁和农产品供给的变化入手,判断了韩国进口市场的产品需求结构和进口规模的变化,为农产品进口市场的竞争性分析做好了铺垫:并基于农产品自给率水平,根据市场开放后对国内农业生产的冲击程度把韩国进口的主要农产品分为了三类,为找出中韩农产品贸易协作的合作领域和合作障碍做好了铺垫。 第二部分是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的竞争性分析。根据市场份额识别出韩国进口农产品的主要来源国,并应用四种贸易指标综合比较了各主要来源国的贸易表现,最后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分析了各主要来源国对韩农产品出口额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美国和澳大利亚是中国最强劲的竞争对手,韩国市场规模的增长速度和各国竞争力状况是影响对韩出口额波动的主要因素。 第三部分是中韩农产品贸易关系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分析。从中韩对世界市场的出口、双边贸易和两国在第三方市场的竞争三个维度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中、韩农产品出口在世界市场上呈现竞争的关系,而且在对两国非常重要的日本市场上的竞争强度超过世界市场,两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逐年降低,但产业内贸易的程度在不断加深。 第四部分是韩国农产品市场开放面对的问题及农业政策分析。首先从分析韩国农业发展状况着手,归纳出了农业地位的改变和政府对农户收入的支持程度,然后再加上人均收入水平的改变、食品需求有限增长的约束和农业政策目标的转变共五个方面的情况判断出韩国现阶段农业问题的性质是农业调整问题,揭示了韩国政府对农产品

二、谈谈入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入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张亦镜的基督教中国化思想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主要创新点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本文研究起点和创新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一、对张亦镜基督教中国化思想的全景式呈现
        二、对张亦镜基督教中国化思想的地位的评价
        三、为当代的基督教中国化运动提供历史借鉴
    第三节 写作思路和内容
        一、中心问题与总体思路
        二、基本内容与框架结构
第二章 张亦镜基督教中国化思想的理论缘起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中国基督教及其面临的挑战
        一、清末反洋教运动对中国基督教的刺激
        二、民初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基督教的刺激
        三、民初非基督教运动对中国基督教的冲击
        四、民国基督徒学者对基督教中国化的探索
    第二节 张亦镜基督教中国化思想的初步形成
        一、张亦镜对基督教中国化运动的体验
        二、张亦镜对基督教中国化历史的反思
        三、张亦镜的文字传道和文字卫道工作
第三章 基督教中国化视角下的本色神学思想
    第一节 张亦镜的文字传道思想
        一、论开展文字传道的必要与目的
        二、论文字传道与本色神学的建立
        三、论文字传道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四、张亦镜对白话文的态度问题
    第二节 论本色神学同中国民俗的关系
        一、张亦镜对中国民俗的基本态度
        1.人有“新”“旧”之别——中国民俗宜“去旧迎新”
        2.民俗有关“国运兴衰”——中国社会宜“移风易俗”
        二、论基督教对中国民俗的吸收与改造
    第三节 论本色神学同儒家思想的关系
        一、张亦镜耶儒之辨的时代背景
        1.晚清时期的激烈碰撞
        2.二十世纪初对话的开始
        二、张亦镜论耶儒思想的互异性
        三、张亦镜论耶儒思想的相通性
    第四节 论本色神学同道家思想的关系
        一、张亦镜耶道比较研究的前提和态度
        1.以澄清老子其人其事为前提
        2.以分别道家与道教为前提
        二、《道德经》与《圣经》的比勘互证
        1.道元始与上帝同在
        2.在“道性”上的相通
        3.在“修性培德”上的相通
    第五节 论本色神学同佛教思想的关系
        一、张亦镜对耶佛关系的基本态度
        1.对“扬佛抑耶论”的回应
        2.基督教比之佛教更值信靠
        二、论观世音信仰与基督教的分歧
        1.在时空观上的批判与分歧
        2.在性别观上的批判与分歧
        3.在佛经逻辑上的批判与分歧
        三、对“佛化基督教”思想的否定
    第六节 论本色神学同墨家思想的关系
        一、张亦镜耶墨比较研究的思想缘起
        1.西学墨源说
        2.基督教墨源说
        二、耶墨对话的前提和基础
        1.为墨学正名和平反
        2.不相用不足为孔墨
        三、论基督教与墨家思想的契合
        1.在最高思想范畴上的契合
        2.在社会政治伦理上的契合
        3.在人际人伦理想上的契合
        四、论基督教与墨家思想之间的互异
第四章 基督教中国化视角下的本色教会思想
    第一节 张亦镜本色教会思想的提出
        一、论上帝国存在的中国化诠释
        二、论上帝观之于中国人的意义
        三、论中国人之于上帝屋的信修
    第二节 论本色教会与中国文明进步的关系
        一、对中国社会进步事业的推动
        二、对提高妇女社会地位的促进
        三、对宗教理性的弘扬和对中国宗教末流的批评
        四、对中国社会恶习的改造
    第三节 张亦镜本色教会思想的发展
        一、论民族独立与教会独立的关系
        二、论建立本色教会的方法与途径
        三、论教会趋势与中国教会的自立
    第四节 论本色教会与政治和国家的关系
        一、论张亦镜在帝国主义问题上的态度
        二、论张亦镜在孔教问题上的态度
        三、论基督教与三民主义的关系
        四、对“党教合一”思想的批判
        五、论基督徒的爱国与救国的关系
第五章 张亦镜的基督教中国化思想的影响与意义
    第一节 对民国时期基督教中国化思潮的影响
        一、对民国时期本色教会运动的影响
        二、对民国时期本色神学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对当代基督教中国化思想的启发
        一、对促进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适应的启发
        二、对如何处理爱国与爱教之间关系的启发
        三、对建立中国化的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启发
    第三节 张亦镜基督教中国化思想的历史局限
        一、在文字布道事工及其本色教会思想上的局限
        二、在基要主义立场及其本色神学思想上的局限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2)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 SPS 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外蜂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研究
        1.2.3 简要评价
    1.3 研究框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界定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卫生与植物卫生国际规制与措施实施的理论分析
    2.1 SPS 国际规制
    2.2 《SPS 协定》概述
        2.2.1 《SPS 协定》产生的背景
        2.2.2 《SPS 协定》适用范围与主要原则
    2.3 实施 SPS 措施的主要理论依据
        2.3.1 外部性理论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3 需求层次理论
        2.3.4 政府管理的公共利益理论
    2.4 进口方实施 SPS 措施对出口方贸易短期影响分析
        2.4.1 价格控制效应
        2.4.2 数量控制效应
        2.4.3 出口产品质量变化效应
        2.4.4 市场转移效应
    2.5 小结
第三章 主要贸易伙伴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的实施
    3.1 中国主要出口市场 SPS 措施的实施分析
        3.1.1 美国涉农 SPS 措施实施分析
        3.1.2 欧盟涉农 SPS 措施实施分析
        3.1.3 日韩涉农 SPS 措施实施分析
    3.2 小结
第四章 中国蜂业质量安全管理与生产贸易
    4.1 中国的蜂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4.1.1 管理体系
        4.1.2 法规体系
        4.1.3 标准体系
        4.1.4 检测体系
    4.2 中国蜂业生产
    4.3 中国蜂产品出口发展现状
        4.3.1 蜂产品出口结构与数量
        4.3.2 蜂产品出口地理方向
        4.3.3 出口蜂产品的原产地分布
    4.4 中国蜂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4.5 小结
第五章 蜂产品国际贸易中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的实施与影响
    5.1 近年 WTO 的蜂产品相关通报分析
        5.1.1 总体情况
        5.1.2 SPS 通报措施
    5.2 蜂产品主要进口市场存在的 SPS 分析
        5.2.1 日本
        5.2.2 欧盟
        5.2.3 美国
        5.2.4 中外质量安全要求比较
    5.3 近年中国蜂产品在主要出口市场的受阻情况
        5.3.1 美国
        5.3.2 欧盟
        5.3.3 日本和韩国
        5.3.4 案例分析:SPS 措施和浙江省蜂产品出口
    5.4 中国蜂产品遭受 SPS 措施影响主观原因分析
        5.4.1 质量安全意识较弱
        5.4.2 蜂业本身发展滞后
        5.4.3 管理协作体系不健全
        5.4.4 蜂产品市场发展不平衡
    5.5 小结
第六章 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实证分析:以蜂蜜为例
    6.1 SPS 措施对中国蜂蜜出口市场表现的影响
        6.1.1 出口市场的变化
        6.1.2 市场占有率的变化
        6.1.3 贸易竞争力的变化
    6.2 SPS 措施对中国蜂蜜出口的影响: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6.2.1 模型的理论依据
        6.2.2 模型设计
        6.2.3 数据来源
        6.2.4 模型结果
        6.2.5 分析与讨论
    6.3 小结
第七章 中国蜂产品出口应对国际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挑战的综合对策
    7.1 转变观念,从更高的层次认识蜂业生产
    7.2 增进管理,健全完善管理协作体系与职能
    7.3 有效预警,建立收集-传递-分析-运用高效运转的信息支撑体系
        7.3.1 信息的收集
        7.3.2 信息的传递
        7.3.3 信息的分析
        7.3.4 信息的运用
    7.4 以科技为核心,针对国际 SPS 重点夯实生产源头基础
        7.4.1 建设完善蜂业标准体系
        7.4.2 强化蜂业生产基础条件
        7.4.3 实行适度的养蜂规模化生产
        7.4.4 加强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推广与指导
        7.4.5 针对质量安全热点问题开展相应研究
    7.5 调整市场发展战略实现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发展
    7.6 小结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1.1 SPS 实施现状与发展趋势
        8.1.2 SPS 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
        8.1.3 中国对国际 SPS 挑战的应对
    8.2 研究结论
    8.3 主要创新点
    8.4 下一步研究需要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建国以来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导论
0.1 研究背景
    0.1.1 问题的提出
    0.1.2 研究意义
0.2 金融监管制度思想研究的理论基础
    0.2.1 金融监管与金融监管制度的含义
    0.2.2 金融监管制度思想
    0.2.3 思想与制度的关系
0.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0.3.1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3.3 创新点
0.4 国内外研究现状
    0.4.1 国外学者关于中国金融监管的研究
    0.4.2 国内研究综述 1. 束缚与控制(1948-1978):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监管制度与思想
1.1 计划经济时期金融管理思想的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经济背景
1.2 计划经济时期金融管理的思想考察
    1.2.1 金融组织国有化思想
    1.2.2 管理机构的单一化思想
    1.2.3 金融管理的行政调控思想
1.3 计划经济时期的法制思想
    1.3.1 计划经济时期的法制环境
    1.3.2 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法制传统思想
1.4 思想形成动因分析
结束语 2. 启蒙与探索(1979-1984):金融制度改革起步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
2.1 金融监管制度思想产生的背景
    2.1.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
    2.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逐步形成
    2.1.3 商品经济理论的逐步确立
    2.1.4 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的引进
2.2 金融监管组织体系的初步构想
    2.2.1 关于中央银行建制问题的认识
    2.2.2 关于中央银行性质问题的争论
    2.2.3 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的关系的认识
2.3 中央银行金融管理的思想发展
    2.3.1 利率管制思想
    2.3.2 信贷管理思想
    2.3.3 关于中央银行金融管理方式的探讨
2.4 建设金融法制的初步探索
    2.4.1 监管立法的必要性认识
    2.4.2 关于设立银行法的初步认识
结束语 3. 冲突与融合(1984-1993):金融制度改革构建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
3.1 金融监管制度思想发展的背景
    3.1.1 多元化金融机构的大发展
    3.1.2 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
    3.1.3 金融业经营模式的转变:由自然混业经营向分业经营过渡
    3.1.4 理论背景:西方金融理论的传播与发展
3.2 确立金融监管组织体系的思想发展
    3.2.1 中央银行监管职能定位的探讨
    3.2.2 监管分支机构设置的争议
    3.2.3 监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认识的深化
    3.2.4 由自然混业监管向分业监管过渡的探索
3.3 金融监管市场制度思想探索
    3.3.1 强化合规性监管职能思想的确立
    3.3.2 运营监管思想:利率管制、信贷规模控制
    3.3.3 风险管理思想的探讨
3.4 金融监管立法性质和内容的探讨
    3.4.1 关于《银行管理暂行条例》的认识
    3.4.2 关于加强金融法制建设的讨论
    3.4.3 加强法制建设思想的基本特征
结束语 4. 调整与突破(1994-2004):金融制度改革的调整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
4.1 金融监管制度思想调整与突破的背景
    4.1.1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技术进步与金融创新
    4.1.2 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
    4.1.3 现代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引进
    4.1.4 金融业经营模式的转变:混业经营初露端倪
    4.1.5 《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影响
4.2 优化监管组织体系的探索
    4.2.1 监管机构协调制度的建议
    4.2.2 分业监管与混业监管的争论
    4.2.3 监管监管者思想的产生
    4.2.4 关于分离监管职能的争论
4.3 监管业务思想的深入研究
    4.3.1 风险监管思想的发展: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审慎监管与合规监管并重
    4.3.2 关于自律性监管思想的探讨
    4.3.3 全程监管思想的确立
4.4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监管立法思想
    4.4.1 关于《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讨论
    4.4.2 加强监管立法国际合作的建设
    4.4.3 加强我国金融监管法制化的思想
结束语 5. 深化与反思(2005至今):危机后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的发展
5.1 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探索的背景
    5.1.1 金融全球化与金融业对外开放
    5.1.2 混业经营日趋明显
    5.1.3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5.1.4 金融创新不断深入
5.2 金融监管组织的新发展
    5.2.1 加强金融监管机构协调的探讨
    5.2.2 完善自律性监管体系的思考
    5.2.3 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机构体系的探索
5.3 监管业务的再探索
    5.3.1 微观审慎监管思想的强化
    5.3.2 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的争论
    5.3.3 关于宏观审慎监管与系统性风险防范思想
5.4 监管立法的反思与探索
    5.4.1 关于建立中国金融混业监管法律体系的思考
    5.4.2 系统性风险法律监管思想的确立
结束语 6. 中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的总体考察
6.1 建国以来金融监管制度思想的演进路径
    6.1.1 行政性金融控制思想
    6.1.2 控制性金融监管思想的形成与弱化:逐步强调规则监管与市场约束并重
    6.1.3 审慎性金融监管思想的构建与强化
6.2 金融监管制度与思想演变的内在逻辑
    6.2.1 思想演进特征
    6.2.2 演进机制
6.3 我国金融监管理念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5)隆国强、吴家煌、王小广、钟伟、梅新育 “入世十周年—中国与世界”纵横谈(论文提纲范文)

入世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里程碑
    入世以后我们取得的主要的成绩
    入世十年来, 主要的经验和不足
    未来十年, 我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已经甩掉高关税帽子
入世成就大应对很关键
    成绩的估计
    入世与应对
    关于“走出去”
审慎看未来十年
中国交了一份好答卷

(6)国际贸易协定遵守的监督与评估:美国的机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创新
第二章 国际贸易协定的缔结与遵守
    2.1 国际贸易协定的内涵、类型与基本原则
    2.2 国际贸易协定的缔结:动因分析
        2.2.1 交换市场准入
        2.2.2 解决时间非一致问题
        2.2.3 赢得国内支持
        2.2.4 加入国际贸易协定的其它动机
    2.3 国际贸易协定的遵守:概念与理论
        2.3.1 国际制度的遵守:概念的界定
        2.3.2 成员国是否遵守国际制度/协定的影响因素
        2.3.3 谋求成员遵守国际制/协定的主要途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对国际贸易协定遵守的监督与评估:一般机制
    3.1 机制概述
        3.1.1 参与机构及其职能
        3.1.2 监督程序与评估报告
    3.2 机制评析
        3.2.1 机构设置体系完善
        3.2.2 机构职能分工明确
        3.2.3 监督程序科学合理
        3.2.4 报告机制作用重大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对中国WTO承诺履行的监督与评估:案例分析
    4.1 监督评估机制分析
        4.1.1 调整机构设置
        4.1.2 设立专门机构
        4.1.3 建立跨部门机构
        4.1.4 新增资源支持
        4.1.5 与私人部门配合
    4.2 监督评估结果分析
        4.2.1 对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报告的分析
        4.2.2 对美中经济与安全审议委员会报告的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构建中国的国际贸易协定遵守监督与评估体系
    5.1 中国对国际贸易协定遵守监督与评估的现状
        5.1.1 忽视对自身及贸易伙伴的执行监督与评估
        5.1.2 缺乏对贸易伙伴监督评估结论的预判及反建议
    5.2 构建中国的国际贸易协定遵守监督与评估体系:基本思路
        5.2.1 中国制定贸易政策与贸易协定的机构与职能
        5.2.2 中国的国际贸易协定遵守监督与评估体系:构建思路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
        1.1.2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艰难曲折,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受阻
        1.1.3 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美国农业支持和保护的加强
        1.1.4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自由化改革与多哈回合农业谈判中的顽固立场
        1.1.5 中国农业问题的重要性与农产品贸易面临的严峻形势
        1.1.6 自由贸易理论与农产品贸易实践的严重背离
    1.2 对两个概念的说明
        1.2.1 农产品贸易保护
        1.2.2 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概念的理解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1 农产品贸易保护的一般性论述——贸易保护最严重的领域
        1.3.2 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对福利及其分配影响的研究
        1.3.3 关于农产品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
        1.3.4 国际贸易制度对农产品贸易政策影响的研究
        1.3.5 WTO农产品贸易制度对我国的影响研究
        1.3.6 现有文献研究的不足之处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基本结构
        1.4.1 研究思路
        1.4.2 分析方法
        1.4.3 结构安排
    1.5 创新与不足
        1.5.1 本论文的创新点
        1.5.2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1.6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6.1 中国农业及农产品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问题
        1.6.2 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与粮食安全问题
        1.6.3 如何处理WTO农业贸易制度与区域贸易协定关系问题
        1.6.4 绿箱的本质、改革与借鉴问题
2 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农产品贸易政策的经济学解释
        2.1.1 自由贸易理论的解释
        2.1.2 保护贸易理论的解释
    2.2 农产品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2.2.1 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分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2.2 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分析工具
        2.2.3 国内利益集团的成因及其对贸易制度的影响
        2.2.4 对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的评价
    2.3 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制度经济学解释
        2.3.1 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思想
        2.3.2 制度变迁的基本方式
        2.3.3 制度变迁理论对国际贸易制度解释的评价
    2.4 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分析模型的扩展
        2.4.1 国家利益集团对一国贸易政策形成与调整的影响
        2.4.2 国际贸易制度对一国贸易政策的影响
        2.4.3 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三维分析模型的构建
    本章小结
3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3.1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经济背景
        3.1.1 美国农业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3.1.2 美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
    3.2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变迁
        3.2.1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初步建立与发展
        3.2.2 美国系统农业保护制度的最终确立
        3.2.3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自由化尝试
        3.2.4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回归
        3.2.5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强化
    3.3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3.3.1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形成的内部机制
        3.3.2 二战后美国贸易思想领域的政治斗争及其影响
        3.3.3 美国贸易制度决策机构的政治行为
        3.3.4 美国农业利益集团的政治行为
        3.3.5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其他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4 欧盟农业保护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4.1 欧盟农业保护制度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
        4.1.1 不断深化的欧盟经济一体化
        4.1.2 欧盟农业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4.1.3 欧盟农产品的对外贸易
    4.2 欧盟农业保护制度的变迁
        4.2.1 共同农业政策前西欧的两次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高潮
        4.2.2 欧盟系统农业保护制度的最终确立
        4.2.3 欧盟农业保护制度的自由化改革
    4.3 欧盟农业保护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4.3.1 欧盟层面贸易政策的主要决策机构及其作用
        4.3.2 欧盟贸易制度形成的内部机制
        4.3.3 欧盟机构在欧盟对外贸易制度决策中的政治行为
        4.3.4 成员国在欧盟贸易制度决策中的政治行为
        4.3.5 农业利益集团在欧盟贸易制度决策中的政治行为
        4.3.6 国际贸易制度对欧盟农业政策的影响
    本章小结
5 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5.1 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的创建
        5.1.1 世界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的历史回顾
        5.1.2 二战前国际农产品贸易政策的主要特征
        5.1.3 GATT框架下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的建立
        5.1.4 乌拉圭回合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形成的政治经济学
    5.2 WTO框架下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的自由化努力
        5.2.1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背景和主要目标
        5.2.2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艰苦历程
        5.2.3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初步成果
    5.3 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自由化障碍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5.3.1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中的主要国家利益集团及其主张
        5.3.2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主要特点
        5.3.3 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自由化障碍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5.4 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改革的前景与趋势
        5.4.1 农产品贸易保护的基本走势
        5.4.2 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改革方向不会改变
        5.4.3 农产品贸易保护不可能根本消除
    本章小结
6 中国农业政策与国际农业贸易谈判的战略思考
    6.1 世界农业发展失衡的现实与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思考
        6.1.1 人口急剧膨胀与营养不良和温饱问题的矛盾突出
        6.1.2 农业发展水平极不平衡
        6.1.3 农产品实际价格下降及贸易自由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6.2 中国农业发展中的弱势特征
        6.2.1 城乡收入剪刀差呈扩大趋势
        6.2.2 农业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6.2.3 农业内部谷物生产增长速度不断下降
        6.2.4 农业人口比重仍然过大,成为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6.2.5 人均耕地少,生产规模小,制约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6.2.6 生产要素水平相对落后
    6.3 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现状与评价
        6.3.1 农产品贸易现状分析
        6.3.2 农产品贸易的边境措施调整
        6.3.3 农产品贸易的国内支持措施调整
    6.4 中国农业政策调整和国际多边农业谈判的战略思考
        6.4.1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可能影响
        6.4.2 中国农业发展与国际农业贸易谈判的原则立场
        6.4.3 国际农业谈判中的策略选择
    本章小结
7 结论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8)浙江农产品出口贸易的规模结构与经济贡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框架
        1.2.1 研究目标
        1.2.2 内容框架
        1.2.3 范围界定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研究的可取与不足之处
2 理论回顾与研究综述
    2.1 理论回顾
        2.1.1 对外贸易理论回顾
        2.1.2 经济增长理论回顾
        2.1.3 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理论回顾
    2.2 研究综述
        2.2.1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2.2.2 农产品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2.2.3 相关研究的简要评述
3 浙江经济发展与农产品出口贸易状况分析
    3.1 浙江经济与农业发展状况
        3.1.1 浙江经济发展状况
        3.1.2 浙江农业发展状况
    3.2 浙江农产品出口贸易的规模结构分析
        3.2.1 农产品出口贸易的规模增长
        3.2.2 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结构变化
    3.3 浙江农产品出口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4 农产品出口对农业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贡献效应分析
    4.1 农产品出口依存度及相对规模的比较分析
    4.2 农产品出口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分析
        4.2.1 模型构建
        4.2.2 数据说明
        4.2.3 贡献测算
    4.3 农产品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
        4.3.1 模型说明
        4.3.2 农产品出口的产出贡献
        4.3.3 农产品出口的就业贡献
        4.3.4 农产品出口的增收贡献
        4.3.5 农产品出口的外汇贡献
5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9)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大豆产业:价格、供给与贸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五、本文的可能创新说明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国际大豆市场格局变化及价格形成机制
    一、全球大豆生产、贸易和消费状况及变化格局
    二、国际大豆价格构成要素分析
    三、大豆价格变动及其影响因素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大豆市场与国际大豆市场的价格联系
    一、国际和国内大豆市场及其价格变动
    二、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三、大豆价格与数据来源
    四、中国大豆市场价格与国际大豆市场价格关系的检验结果
    五、本章结论及政策含义
第四章 我国大豆产出增长的要素贡献率测度与分析
    一、理论及模型、变量及数据的选择
    二、对各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三、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四、结论和对策建议
第五章 大豆供给反应与农户作物选择行为
    一、中国大豆价格及其政策的历史演化
    二、关于供给反应的研究回顾
    三、供给反应理论模型
    四、供给反应的成本收益分析
    五、本章结论与进一步的讨论
第六章 中国大豆生产的地区优势
    一、大豆生产的地区优势分析方法: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和概率优势分析法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三、中国大豆生产的地区优势
    四、本章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七章 中国大豆产业国际贸易
    一、我国大豆、豆油和豆粕的进出口贸易
    二、大豆贸易政策与绩效评价
    三、对未来我国大豆及相关产品的进出口形势判断
    四、WTO规则下的大豆贸易选择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相关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表

(10)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研究数据
    1.6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1.6.1 研究的创新性
        1.6.2 研究的局限性
2 相关理论回顾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回顾
        2.1.1 比较优势理论
        2.1.2 速水佑次郎的农业调整问题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韩国农产品市场研究回顾及评述
        2.2.2 农产品竞争力研究回顾及评述
        2.2.2.1 国内农产品竞争力研究回顾及评述
        2.2.2.2 国内竞争性与互补性的研究回顾及评述
        2.2.2.3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的理论结构和计算方法
3 韩国农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分析
    3.1 韩国居民的食品需求变迁
        3.1.1 总量变化
        3.1.2 结构变化
    3.2 韩国主要农产品的总供给
        3.2.1 韩国主要农产品的国内供给
        3.2.2 韩国主要农产品的国际供给
4 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的竞争性分析
    4.1 韩国进口农产品主要来源国的竞争性分析
        4.1.1 主要来源国的识别及市场份额表现
        4.1.2 贸易强度
        4.1.3 出口相似度
        4.1.4 贸易互补性
        4.1.5 具体农产品的竞争
    4.2 主要来源国对韩贸易波动的原因探究——基于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的分析
5 中韩农产品贸易关系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分析
    5.1 中韩农产品显性比较优势对比
    5.2 竞争性与互补性衡量
        5.2.1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
        5.2.2 贸易互补性指数
        5.2.3 产业内贸易指数
        5.2.4 对同出口相似程度比较
    5.3 中韩农产品贸易关系的性质
6 韩国农产品市场开放面临的问题及政策调整
    6.1 韩国农业基本情况
        6.1.1 韩国农业的比较优势
        6.1.2 土地经营规模
        6.1.3 总产出和生产率的变化
        6.1.4 农业生产结构及其变迁
        6.1.4.1 种植业
        6.1.4.2 畜牧业
        6.1.4.3 渔业
        6.1.5 农业劳动力
        6.1.6 农民收入
    6.2 韩国的农业调整问题
        6.2.1 现阶段农业问题的性质
        6.2.1.1 人均收入水平
        6.2.1.2 农业地位的变化
        6.2.1.3 食物需求约束
        6.2.1.4 政府对农户收入的支持力度
        6.2.1.5 农业政策目标的转换
        6.2.2 不断恶化的农业比较优势
        6.2.3 农业保护程度
7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中国农产品对韩出口策略
    7.3 中韩农产品贸易协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谈谈入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张亦镜的基督教中国化思想探究[D]. 苏雷. 武汉大学, 2019(06)
  • [2]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研究[D]. 戚亚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12)
  • [3]建国以来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研究[D]. 崔鸿雁. 复旦大学, 2012(03)
  • [4]中国入世十周年:总结与展望[J]. 张宇燕,卢锋,张礼卿,佟家栋,盛斌,胡鞍钢,赵忠秀,曹天予,余永定,姚枝仲,张斌,路风,宋泓,张维迎,崔之元,徐以升,丁一凡,雷达,王鲁军,钟伟,沈丹阳. 国际经济评论, 2011(05)
  • [5]隆国强、吴家煌、王小广、钟伟、梅新育 “入世十周年—中国与世界”纵横谈[J]. 王开前. 中国经贸, 2011(05)
  • [6]国际贸易协定遵守的监督与评估:美国的机制与实践[D]. 章璇. 东华大学, 2010(03)
  • [7]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 李勤昌. 东北财经大学, 2009(05)
  • [8]浙江农产品出口贸易的规模结构与经济贡献分析[D]. 聂宣勇. 浙江大学, 2007(05)
  • [9]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大豆产业:价格、供给与贸易[D]. 喻翠玲.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2)
  • [10]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研究[D]. 金铃. 浙江大学, 2006(06)

标签:;  ;  ;  ;  ;  

论中国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