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拥抱新世纪

以科技创新拥抱新世纪

一、用科技创新迎接新世纪(论文文献综述)

王秀芳[1](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宋哲琦[2](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指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王丹[3](2020)在《新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文中认为当前,新科技革命的浪潮正扑面而来,我们分明看见了飞溅的浪花、听到了拍岸的涛声!当人类走出非洲、当文明的星火在全球点燃、当历史的列车行驶到今天,新科技革命的浪花似乎成为了欢呼人类步入信息社会的最美的礼花。在人类文明遍布整个地球并且还将要进军太阳系和银河系的漫漫征程中,我们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科技革命。那么,新科技革命的到来,又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人类向何处去?我们的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不断前行的历史列车将会获得怎样的助推力量?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社会发展的合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始终是一个关键性的驱动要素。当人类点燃起第一堆篝火、打磨出第一把石斧、锻造出第一件铁器、制造出第一辆机车的时候,背后都能看到科技的影子。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对于社会发展而言,科学技术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和“有力的杠杆”。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更是广为人知、深入人心。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密切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变革会导致社会系统发生飞跃性的变化,而社会进步反过来又会促进科学技术以更大的发展。它们之间的双向互动递进关系,在近代以来五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发展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由人所主导的社会发展就是一个为了人、依靠人、成果要由人享用、发展效果要由人“说了算”的实践进程。社会发展的过程是指作为发展主体的人在一定的发展观念的支配下,运用一定的发展方式,满足自己的发展需求、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的历史进程。社会有没有发展、发展得好还是坏,是以发展过程对发展主体的价值标准的符合度、发展结果对发展主体需要的满足度来确定的。这是研究新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的理论基点。新科技革命的浪潮正在冲击着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新科技革命大潮的洗礼下,人类社会在生产和生活等方面正在发生着史无前例的深刻变化。从发展主体的角度看,新科技革命直击人类“本体”的存在,聚合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等新兴技术力量,有力地增强着人的主体发展能力,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强化和确证,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发挥着强劲的助推性作用,同时也赋予了人的发展以新的内涵和新的特质;从发展观念的角度看,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实现价值观念由互害型发展观向互利型发展观、思维方式由发展的简单性思维向复杂性思维、发展理念由传统的全球治理理念向共享发展理念的转变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性;从发展方式的角度看,新兴科技的突破牵引着生产方式的变革,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因其对社会生产力的放大、叠加和倍增效应,而不断撬动着整个人类社会快速迈向智能化时代,并为人们创造着全新的生活方式,颠覆着人们现有的交往方式。当我们为新科技革命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而欢欣鼓舞时,不能不清醒地看到,新科技革命本身还具有高风险性,它以新的形式、新的力度而将人类推上了“文明的火山”。我们的社会因被标上了“高风险”的印记而成为了“高风险社会”,基于科技革命的角度观之,新科技革命的高风险性其实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高风险的主要来源。这种高风险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科学技术的不合理使用造成的。科学技术的不合理使用增加了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催生了社会发展问题并使之严重化。大数据技术正在带来诸多新的安全挑战,隐私安全、数据泄露、数据滥用等问题日益成为明忧隐患;转基因技术的不当使用将导致诸如食物链破坏、抗药性问题、免疫力问题、食品安全等影响社会发展的问题;核能与核技术带来的灾难后果无法估量,核污染引发的癌症、不育症、先天性缺陷、免疫性疾病和遗传变异等疾病,是当代人类不得不面对的巨大难题;疾病挑战、新型高科技犯罪、恐怖活动等已经成为相当棘手的社会问题;科技进步中直接或间接导致的全球性问题将严重危害人类的福祉,等等。当代发展问题的不断凸显,警示着我们必须谨慎看待新科技革命自身所存在的高风险性,特别要求我们“规约”和引导新科技革命的合理运行,使之朝着人类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而美好发展即为人类所期望的发展形态和方向。在实现美好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规约”新兴科技的开发利用与演进方向,坚持人文原则、绿色发展原则、低代价发展原则等,以整体性发展理念和互利型发展观来引导新科技革命,使其朝着有利于美好发展的方向发力。在对新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关系进行宏观考察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端起历史的望远镜细心观望新科技革命在神州大地上的方兴未艾。在新科技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天空下,我们又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科技革命和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形成了难得的历史交汇。数往知来,只有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科技革命观的发展历程中把握科技革命与新中国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贯通理论与现实,才能融合世界眼光与民族视野;立足当下,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发展实践与新科技革命的发生发展具有同时性、同步性,新科技革命为中国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展望未来,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好新科技革命的机遇,推进中国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为此,就要求我们必须从领导核心、价值导向、思维方法、理念引导和实践路径等方面因地制宜、埋头苦干,以创造美好生活的美好发展来迎接和应对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到来。

沈庆新[4](2020)在《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Part 1,2)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为教育类文本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原文本是美国大学和学院协会发出的自由教育和美国承诺倡议。原文本意在改革新世纪美国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工作方式。原文本为学术类教育文本,文本语言严谨、准确。文章中多使用被动语态,文中句子较长且复杂。译者结合所选文本特点,在翻译实践报告中针对词义问题,结合文本语境,具体研究了词的语境意义翻译、逻辑隐喻意义翻译和词的增补与转换译法。报告从语序调整角度对定语从句、长句、难句的翻译进行分析。针对文本中较多的被动语态从主动和被动两个角度进行翻译研究。译者希望通过此翻译实践报告和分析,为教育类文本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有益的建议。

夏雨[5](2020)在《《内蒙古日报》评论版研究(2013年-2019年)》文中提出融媒体时代,新媒体迅速崛起,传播途径日益增多,社会中思潮涌动、声音混杂。此时,各类地方党报评论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党报理论评论不仅仅是党报的旗帜和灵魂,还是党传播重大理论方针政策的重要渠道和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将《内蒙古日报》评论版作为研究对象,以其2013年5月至2019年5月所刊发的230个评论版面,共计1712篇评论文章为样本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并结合了内容分析法、参与观察法、案例分析法三种学术研究方法,对版面的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地梳理。分析结果呈现出:《内蒙古日报》评论版具有选题广泛、栏目设置丰富、评论态度整体客观等特点。同时经过研究分析,评论版面中也折射出一些问题:如版次数量少、与受众互动性不足、评论人才缺乏等。针对《内蒙古日报》评论版所折射出的具体问题,笔者结合实际并借鉴其他省级党报评论做的成功之处,进一步对其提出:提高创新意识、加强对报社评论人员培养、壮大新闻队伍、加强党报评论媒介融合发展、准确及时发声,有效提升评论时效性和舆论引导力五方面的建议,希望可以为《内蒙古日报》这一省级党报评论版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白瑞[6](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历史演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指导战略,是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和教育不断发展的重要指南。十九大以来把科教兴国战略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之首,该战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末以江泽民为中心的党中央结合世界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发展情况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经过几代领导集体的不断改进发展,使得我国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教育事业持续发力,国际竞争力不断攀升,在世界舞台的地位逐渐向领跑发展。本文尝试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科教兴国战略在各个时期目标的变化,从而推动战略演进的过程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启示进行系统的研究。第一章主要论述了该战略的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论述科教兴国战略的相关基本问题。论述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通过对该战略的核心思想、根本途径、内在动力和基础前提出发理解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到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给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从提升综合国力和实现现代化等方面论述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践意义。第三章首先从国内外背景出发,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来临是大势所趋,各个国家都加紧对科教事业的统筹安排,在这一国际背景下,相较于当时国内落后的科教事业而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的。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教兴国战略按照酝酿阶段、确立阶段、发展阶段和丰富阶段四个阶段进行演进。首先酝酿阶段,主要是拨乱反正、确立科教事业优先发展地位,对科教事业进行恢复和初步改革,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打下坚实的基础。确立阶段,则是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继续改革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教事业放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发展阶段则是在步入新世纪科教事业有了新的发展目标,我国科技方面是以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要目的,教育方面则是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努力。丰富阶段在总结之前科教事业发展的基础上,对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了新的目标,要建立科教强国。第四章主要论述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兴国战略在科技和教育事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总结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产生的经验启示。

刘晓晶[7](2020)在《《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89-2002)》文中研究说明《人民日报》是党的机关报,社论作为机关报园地,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宣传党的最新理论政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进行诠释。1989-2002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新的挑战,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又一次被推到了历史前台。此时期的《人民日报》社论紧紧跟随社会发展潮流,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拓展展开,是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大众化的重要平台。《人民日报》社论重点围绕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释:第一,积极宣传解读如何推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积极解读如何推进先进文化前进的内涵,阐释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优秀文化繁荣的路径和要求;第三,对如何满足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行各项政策方针的宣传。《人民日报》社论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潜移默化到国家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使人民群众真正了解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优秀理论,在宣传和推动党的工作和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民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四,《人民日报》社论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思想进行了广泛宣传,深刻阐释了科技军事思想改革思想、“打得赢”“不变质”的军事变革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精兵之路,推进了军事理论思想的大众化。第五,《人民日报》社论还积极报道跟进了祖国统一进程,积极宣传全方位对外关系格局,推进了“一国两制”“互利共赢”思想的深入。在这一时期,《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经验为:保持鲜明立场,传递主流声音;抓住主要问题,传播时代特色;语言风格严谨,释放语言力量。其主要启示为:注重传播渠道的立体化,加强报刊与网络媒体的融合;理论的宣传要符合实际,服务群众;理论的宣传要保持先进性与时代性。《人民日报》社论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渠道,在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大众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总结梳理《人民日报》社论在1989-2002年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践,充分认识《人民日报》社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主要地位,对于我们进一步发挥《人民日报》社论的舆论引领功能,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梁昊[8](2019)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及其价值》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新时代。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发展理论的历史进程,中国事业起步、发展和壮大于马克思主义。从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运动,继承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本文选题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出发,追溯其来源,分析其结构,阐述其内容。文章以实践性、物质运动性和统一性解读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内涵,继而梳理中国对其的运用和发展。通过总结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人奋斗中国梦想的历史过程及其辩证智慧,在当代发展中凸显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并彰显其无可取代的特殊价值,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导向。理论的哲学来源于实践,也只有服务于生活,服务于实践,才能成为真正的哲学。文章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与伟大建设,预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胜利的前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当代丰富的发展历程,并经由中国反复的实践验证其真理性和价值性。全文共四个章节,第一章简要概述研究意义、现状、思路与重难点;第二章阐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内涵;第三章梳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中国化运动及其理论成果,用丰富的内容与多样的形式展示其当代发展;第四章论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价值。

程文[9](2020)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技术进步已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力量之一,技术进步水平决定着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国际竞争力。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来临,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技术进步体现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改进。技术进步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作为事实基础的存在,体现为技术人工物结构功能某一方面的效率和有效性的增强;二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价值选择,即技术进步的伦理取向,体现人类的一般价值维度。技术进步是技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技术进步体现的是劳动的主、客观因素之间物质结合关系的变革。技术进步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得到体现,技术进步也可以在技术产品中得到体现,从质的方面看,技术进步意味着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从量的方面看,技术进步意味着劳动主、客观因素的结合比例以及投入产出比例的变化,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有的技术基础、技术教育、技术人才和技术管理是影响技术进步的最主要因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技术进步的实践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进行中国技术进步的推动工作,并将在技术进步实践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用以进一步指导技术进步的相关思想。主要体现为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五位党的主要领导人在内的技术进步思想,是五位党的主要领导人关于技术进步的本质和规律以及技术进步与其它科学及社会现象的关系的观点、认知的总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其中有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关于技术进步的功能、技术进步的动力、技术进步过程中的异化及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等思想为之提供坚实的基础;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发展历程中所显示的独创性、实用性、继承性和开放性的突出特点,以及鲜明的进步思想、创新意识和超越意识,为之提供重要启发;还有西方科技发展史中展现出的重视实验和发明创造,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高科技,以及重视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发展的技术进步思想为之提供重要的借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技术进步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并深化的,在革命战争时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和理论经验,完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奠基;在新中国头27年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逐渐形成;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逐步的发展和深化;十八大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表现为在新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发展。自延安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我国的技术进步事业,总结提炼出了丰富的关于技术进步的功能、技术进步的途径、技术进步的主体以及技术进步的保障条件等方面的理论和思想,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指导中国技术进步的事业中,各个方面的内容依据不同的时代特点和不同的具体国情而发展演进、逐步完善,体现出时代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现实性与人民性相一致、开放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技术进步事业的蓬勃发展,证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是指引我国技术进步事业各项工作的科学指南,是推动我国技术进步事业前进、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思想力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为大力推进我国技术进步事业实现新跨越、再造新辉煌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以及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我国技术进步事业从追赶向并跑、领跑转变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研究告诉我们,明确技术进步的方向并给予支持至关重要,在新时代我们要落实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思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技术进步命运共同体,以保证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和保障技术进步有利于增进全人类幸福的正确方向。

余曚曚[10](2019)在《习近平科技强国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十七院士大会上明确指出,必须充分调动全党全国人民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意志和决心,着力推进打造世界科技强国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进程。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科技创新的实力有了较大提升,科技的发展也改变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世界各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规律来看,科技发展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升密切相关。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新时代,学习习近平科技强国重要论述对于进一步增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绪论。简要阐述了习近平书记关于科技强国重要论述的提出背景,并对这一课题国内外理论文献进行综述,阐明研究意义以及现状。第二个部分是习近平科技强国重要论述的历史渊源。系统梳理了习近平科技强国重要论述的历史渊源。主要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技发展的科学论述,并着重研究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中国化发展进程。第三个部分是习近平科技强国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主要介绍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于科技发展的持续实践,当今世界全球性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现实,是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并着力提升综合竞争实力的现实性需求。第四个部分是关于习近平科技强国重要论述及实践探究。主要介绍了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发挥人才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和通过科技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内容。第五个部分是习近平科技强国重要论述的现实价值和意义。主要介绍了习近平科技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突出了习近平科技强国重要论述对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的深远意义。

二、用科技创新迎接新世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科技创新迎接新世纪(论文提纲范文)

(1)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三、推进医学改革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3)新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四、研究重点与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新科技革命之“新”
    第一节 科学与技术的分野与融合
        一、内涵架构
        二、外延意义
    第二节 科技革命的历史与现实
        一、概念阐释
        二、历史回溯
        三、社会作用
    第三节 新科技革命的合理内核
        一、基本核心之“新”
        二、主要内容之“新”
        三、表现特征之“新”
第二章 社会发展之“思”
    第一节 社会发展的本质内涵
        一、主体依赖--现实的人
        二、基础支撑--社会实践
        三、价值指向--评价性范畴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构成要素
        一、发展主体
        二、发展观念
        三、发展方式
    第三节 社会发展是科技革命的依托
        一、“社会生产”前提
        二、“社会政治”制约
        三、“社会文化”土壤
第三章 新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新科技革命促进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与科技发展具有同步性
        二、增强主体能力
        三、撬动全面发展
        四、提高主体性
    第二节 新科技革命引起发展观念的变革
        一、科技革命是发展观念变革的重要条件
        二、价值观念:从互害到互利
        三、思维转念:从简单到复杂
        四、治理理念:从传统到共享
    第三节 新科技革命推动发展方式的变革
        一、科技革命是发展方式变革的重要基础
        二、革新生产方式
        三、重塑生活方式
        四、拓展交往方式
第四章 社会发展呼唤着新科技革命的合理运行
    第一节 新科技革命存在着高风险性
        一、何谓“高风险性”
        二、“高风险性”的表现
        三、“高风险性”的成因
    第二节 当代发展问题及其技术根源
        一、当代发展问题的凸显
        二、科技使用不合理的原因
        三、合理运用科学技术
    第三节 实现美好发展需要“规约”新科技革命
        一、关于美好发展
        二、理念选择
        三、“规约”原则
第五章 新科技革命与新时代中国的发展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科技革命观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向科学进军
        二、改革开放初期:迎接现代科技革命的挑战
        三、新世纪:科教兴国战略
        四、新世纪新阶段:建设创新型国家
        五、新时代:抢占新科技革命先机
    第二节 新科技革命时代的中国发展机遇
        一、历史交汇:新科技革命与建设现代化强国
        二、时代转弯:新科技革命重塑世界发展格局
    第三节 应对新科技革命,推动新时代中国发展
        一、领导核心:强国与强党结合
        二、价值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三、思维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四、理念引领:贯彻新发展理念
        五、实践路径:改革体制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4)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Part 1,2)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原文题材分析
        二、原文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一、翻译的目的
        二、翻译的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综述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就文献综述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三、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一)自我校对
        (二)他人校对
        二、译文评价
        (一)自我评价
        (二)同学互评
        (三)导师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词的译法
        一、语境意译法
        二、逻辑隐喻意译法
        三、增译法
        (一)结构性增词法
        (二)语义性增词法
        四、转换法
        (一)名词转译动词
        (二)形容词转译动词
    第二节 定语的翻译
        一、移位法
        二、短语类定语成分位置分析法
    第三节 被动语态的翻译
        一、被字替换法
        二、被字省译法
第五章 实践总结及结论
    一、翻译结论
    二、翻译心得
        (一)译文的准确性和忠实性
        (二)译文的可读性
        (三)译文的逻辑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原文、译文
    附录2 :平行文本
    附录3 :术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

(5)《内蒙古日报》评论版研究(2013年-2019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方法
一、《内蒙古日报》评论版编辑特色分析
    (一) 评论选题
        1.选题涉及领域广泛
        2.民生类评论占比较大
        3.选题运作流程完整规范
    (二) 版面栏目
        1.栏目设置类型丰富
        2.本土化栏目立足本土
    (三) 评论态度整体客观
    (四) 评论品牌提升影响力
二、《内蒙古日报》评论版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评论版次少导致评论文章时效性较差
    (二) 版面设计灵活性不强使读者悦读体验感较弱
    (三) 版面中编读交流少导致两者之间的互动性不足
    (四) 评论员与采访调查脱离造成评论附加值信息缺失
    (五) 评论人才缺乏导致评论员任务重和稿件生产数量有限
三、《内蒙古日报》评论版改进建议
    (一) 提高创新意识
        1.注重版面创新,提高版面“悦”读性
        2.创新互动模式,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
    (二) 加强对报社评论人员的培养
        1.报社内部打破部门限制挖掘培养内部评论人才
        2.构建完整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3.授权并鼓励评论人员“走出去”
    (三) 壮大新闻评论队伍
        1.开设“名人专栏”扩大作者群并提高影响力
        2.走进高校重点发掘培养有潜力的评论人才
    (四) 加强党报评论媒介融合发展
    (五) 准确及时发声,有效提升评论时效性和舆论引导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历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科教兴国战略基本问题概述
    2.1 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
        2.1.1 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思想
        2.1.2 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途径
        2.1.3 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在动力
        2.1.4 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前提
    2.2 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2.2.1 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源头
        2.2.2 科教兴国战略的直接理论来源
    2.3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2.3.1 有利于提升综合国力
        2.3.2 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3.3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第3章 科教兴国战略的历史演进过程
    3.1 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
        3.1.1 国际背景
        3.1.2 国内背景
    3.2 科教兴国战略的酝酿阶段
        3.2.1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科教事业的曲折发展
        3.2.2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科教事业的初步发展和改革
    3.3 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阶段
        3.3.1 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和特点
        3.3.2 科教兴国战略确立阶段的重要举措
    3.4 科教兴国战略的发展阶段
        3.4.1 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发展
        3.4.2 科教兴国战略发展阶段的重要举措
    3.5 科教兴国战略的丰富阶段
        3.5.1 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深化
        3.5.2 科教兴国战略丰富阶段的重要举措
第4章 科教兴国战略实践效果与经验启示
    4.1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践效果
        4.1.1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科技事业的主要成就
        4.1.2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教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4.2 科教兴国战略的经验启示
        4.2.1 加强科普教育,提升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4.2.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4.2.3 充分认识科技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4.2.4 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7)《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89-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人民日报》社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人民日报》社论
        1.《人民日报》社论的重要作用
        2.《人民日报》社论的重要地位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含义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三)《人民日报》社论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
        1.《人民日报》社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人民日报》社论的重要任务
二、《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践
    (一)对发展先进生产力重要思想的宣传阐释
        1.宣传解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大力宣传国有企业改革策略
        3.深刻解读农村改革方针
        4.积极宣传人才强国战略
        5.大力提倡科教兴国战略
        6.深刻阐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思想
        7.积极宣传西部大开发战略
        8.积极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对发展先进文化重要思想的宣传阐释
        1.积极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努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三)对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重要思想的宣传
        1.积极宣传党建思想
        2.阐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3.强调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四)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思想的宣传
        1.宣传科技军事改革思想
        2.宣传“打得赢”“不变质”的军事变革思想
        3.宣传信息化条件下的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五)对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的宣传
        1.积极推进祖国统一进程
        2.积极宣传全方位对外关系格局
三、《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启示
    (一)《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
        1.保持鲜明立场,传递主流声音
        2.抓住主要问题,传播时代特色
        3.语言风格严谨,释放语言力量
    (二)《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1.注重传播渠道立体化,加强报刊与网络媒体的融合
        2.理论的宣传要符合实际,服务群众
        3.理论的宣传要保持先进性与时代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及其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2.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内涵
    2.1 物质世界的辩证运动
        2.1.1 普遍联系的事物以对立统一的方式运动和发展
        2.1.2 在事物的发展程度上呈现出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
        2.1.3 唯物的否定性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活的灵魂
        2.1.4 辩证范畴是对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的把握
    2.2 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辩证统一
        2.2.1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2.2.2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2.3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3.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发展
    3.1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
        3.1.1 辩证处理“一化三改”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3.1.2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对“十大关系”和“两对矛盾”辩证探索
    3.2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
        3.2.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辩证关系
        3.2.1.1 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历史
        3.2.1.2 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把握国情和制定政策
        3.2.1.3 把党的思想路线贯穿于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3.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
        3.2.2.1 发展才是硬道理
        3.2.2.2 在发展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3.2.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辩证发展的有机体系
    3.3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
        3.3.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与时俱进
        3.3.1.1 与时俱进是发展、改革、开放的辩证统一
        3.3.1.2 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坚持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3.2 以党的建设为基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3.3.2.1 以党的建设为基础推进经济建设
        3.3.2.2 以党的建设为基础推动政治建设
        3.3.2.3 以党的建设为基础推动文化建设
    3.4 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
        3.4.1 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制定发展战略
        3.4.1.1 实事求是地把握世情国情党情
        3.4.1.2 以与时俱进精神制定发展战略的思想进路
        3.4.2 辩证的创新的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
        3.4.2.1 发展要义的辩证思想
        3.4.2.2 以人为本的辩证思想
        3.4.2.3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辩证思想
        3.4.2.4 统筹兼顾的辩证思想
    3.5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
        3.5.1 实事求是地把握和开创新时代
        3.5.1.1 开创新时代是对新的历史方位的辩证思考
        3.5.1.2 开创新时代是对矛盾运动的辩证把握
        3.5.2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总体内涵
        3.5.2.1 “两个一百年”和“四个伟大”的关系
        3.5.2.2 “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关系
        3.5.2.3 “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关系
        3.5.2.4 “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的关系
        3.5.3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
        3.5.3.1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3.5.3.2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3.5.4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辩证升华
        3.5.4.1 “一带一路”是联系中国与世界的纽带
        3.5.4.2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智慧的辩证升华
4.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价值
    4.1 指引社会进步的世界观
    4.2 观察当代世界发展的认识工具
    4.3 实践和谐社会的辩证方法论
    4.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关于技术进步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技术进步的研究
        (三)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三、技术进步及相关概念辨析
        (一)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二)技术进步的涵义
        (三)技术进步与技术引进、技术扩散、技术创新
    四、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的重点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技术进步思想提供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进步思想
        (二)列宁的技术进步思想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技术进步思想提供启示
        (一)中国历史传统中技术进步经验的启示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理念及超越意识的启示
    三、西方科技发展史中的技术进步思想提供借鉴
        (一)重视实验以及发明创造
        (二)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发展高科技
        (三)重视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发展
第三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萌生(1921-1949)
        (一)重视普及自然科学知识
        (二)积极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三)尊重优待科技人才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形成(1949-1978)
        (一)“向科学进军”,注重科技规划
        (二)倡导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
        (三)提出“自立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技术进步方针
    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初步发展(1978-1989)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开放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成果
        (三)改革科技体制,解放生产力
        (四)尊重人才,重视教育
    四、扩大开放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深化发展(1989-2012)
        (一)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二)提出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
    五、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创新发展(2012-2019)
        (一)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第四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演进
        (一)技术进步的功能
        (二)技术进步的途径
        (三)技术进步的主体
        (四)技术进步的保障条件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时代性与实践性相一致
        (二)科学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三)自主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第五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意义和启示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意义
        (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
        (二)为我国技术进步事业从追赶向并跑、领跑转变提供强大思想武器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启示
        (一)明确技术进步的方向并给予支持至关重要
        (二)落实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思想是推进新时代技术进步事业的保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习近平科技强国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选题方法
    四、创新点
第一章 习近平科技强国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技观形成的背景及经典论述
        (一)形成背景
        (二)相关论述
    二、习近平科技强国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一)毛泽东重视科技发展的战略思想
        (二)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江泽民科教兴国战略
        (四)胡锦涛关于科技创新的理论探索
第二章 习近平科技强国重要论述的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习近平科技强国重要论述的发展过程
        (一)习近平科技强国重要论述的探索阶段
        (二)习近平科技强国重要论述的形成阶段
        (三)习近平科技强国重要论述的完善与发展阶段
    二、世界全球性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现实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水平快速发展
        (二)科技创新在世界各国综合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三、中国经济转型和综合国力提高的现实需求
        (一)经济转型基本国情的迫切需求
        (二)中国综合国力提高的现实要求
第三章 实现我国科技强国的重要论述及实践探究
    一、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一)重视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二)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路径
    二、加强科技创新水平,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发展
        (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二)发挥科技人才创造性的有效路径
    三、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意义和作用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路径
    四、通过科技发展改善民生
        (一)改善民生作为创新方向
        (二)通过科技改善民生的路径
第四章 习近平科技强国重要论述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习近平科技强国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一)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二)丰富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三)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习近平科技强国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一)确立了我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变的行动指南
        (二)对深化科技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具有深远影响
        (三)为实现民族振兴和富强的中国梦注入强大助推剂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用科技创新迎接新世纪(论文参考文献)

  • [1]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3]新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D]. 王丹. 中共中央党校, 2020
  • [4]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Part 1,2)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沈庆新.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5]《内蒙古日报》评论版研究(2013年-2019年)[D]. 夏雨.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历史演进研究[D]. 白瑞.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2)
  • [7]《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89-2002)[D]. 刘晓晶.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8]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及其价值[D]. 梁昊.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5)
  • [9]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研究[D]. 程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习近平科技强国重要论述研究[D]. 余曚曚.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以科技创新拥抱新世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