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龙江省种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王红蕾,陈立新,杨述,张研,刘艳霞,毕洪文[1](2021)在《黑龙江省蔬菜种业发展分析与展望》文中提出蔬菜是种植业中投入产出率最高的经济作物之一。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蔬菜种植既能解决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又能解决农民的"钱袋子",是当前黑龙江省农业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基于对黑龙江省蔬菜种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和文献研究,初步认为黑龙江省市场上销售的番茄、辣椒、黄瓜等大宗蔬菜品种基本上以国内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占主导地位;国外进口蔬菜种子大约占黑龙江省蔬菜品种播种面积的3%以内,对黑龙江省蔬菜生产的冲击处于可控范围内;但在"好不好"的问题上跟欧美以及日本、韩国等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种质资源研究新技术的集成应用和资源的挖掘与创新尚不能满足学科和产业发展的需求,产、学、研各环节还存在诸多"不协调"。最后,提出通过稳定支持、搜集资源、创新品种、群策群力等手段,促进黑龙江省蔬菜产业实现"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
孙彤彤[2](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李顺国,刘猛,刘斐,邹剑秋,陆晓春,刁现民[3](2021)在《中国高粱产业和种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文中提出高粱是全球第五大粮食作物,也是中国重要的杂粮作物。国家启动产业技术体系10年来,鉴定和创制出277份矮秆、抗病、高支链淀粉、低单宁的育种材料;利用突变体、自然群体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克隆了高粱重要性状的控制基因;育成了71个矮秆耐密、适宜机械化作业的酿造专用高粱新品种,创新集成适合不同区域高粱轻简栽培技术,全国高粱种植面积增长26.8%,总产增长93.5%,单产提高52.7%,实现了高粱生产方式全面机械化的重大变革。在高端白酒转型升级的拉动下,以茅台、五粮液、汾酒等知名酒企为核心,形成了以"品牌+品种+产地+农户"高粱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并取得了显着的增收效果。产业发展助推品种权保护与转让,面向产业与企业需求的联合育种与产业化开发带动高粱种业起步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粱的抗旱、耐涝、耐盐碱、粮饲兼用、高光效等特性给中国高粱产业和种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中国高粱种业和产业也面临着多用途开发不足、品种权保护力度不够、原始性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产业政策支撑不足等诸多挑战。未来中国高粱新品种选育和种业由酿造为主向多用途转变,针对企业酿造工艺需求对不同适宜地理环境开展定向育种将成为趋势,盐碱地、休耕区、镰刀弯地区高粱种植呈现恢复性增长。建立适合中国高粱产业和种业发展的现代化种业创新体系、推广体系和产业体系,构建科研院所、种子企业、推广部门和产后加工企业融合发展的种业产业链运行机制是未来中国高粱种业发展目标。中国高粱产业和种业未来的重点任务是创制抗除草剂、高淀粉、低单宁、抗蚜等目标性状的关键育种材料;开展基因编辑、标记辅助选择、全基因组选择、高效遗传转化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现代高效育种平台;优质专用酿造、饲料、饲草、能源、帚用等多用途高粱新品种选育;登记品种DNA指纹鉴别和关键表型性状数据库构建;根据高粱产区生态特点、资源禀赋,布局优化产业基地和制种基地。
王鹤璎[4](2020)在《寒地水稻水直播品种筛选及与常规种植方式下的产质量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直播是一种用工少、效益高的轻简化栽培方式。黑龙江省是我国主要的水稻种植区之一,在黑龙江省发展直播水稻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应用于直播的水稻品种有限,利用现有的水稻品种筛选出适于直播的品种,将有助于直播稻栽培的推广。为此本研究以29份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拟筛选出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下限及第二积温带上限进行水直播的寒地水稻品种,且以筛选出的适宜水直播品种为试验材料,与常规插秧为对照,比较两种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水直播在寒地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直播下29个供试品种,两年间穗长、单穗重、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穗数、穗粒数、生物产量、经济系数、理论产量、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水直播适应性反应指数变异系数较大,对水直播反应较敏感;结实率、千粒重、精米率、糙米率、精米粒长、精米粒宽、精米长宽比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小,对水直播反应较迟钝。两年间同时满足水直播适应性系数、水直播适应性指数和综合适应能力上表现为中度适应或高度适应,理论产量大于7 t/hm2,米饭食味评分大于74分的水稻品种有龙粳20号和龙粳58。2.与常规插秧相比,水直播下龙粳20号和龙粳58的在穗部性状较常规插秧相比大多呈下降趋势;两年间,龙粳20号在水直播下理论产量较常规插秧降低了7.85%;龙粳58在水直播下理论产量平均较常规插秧降低了6.96%。精米粒长、精米粒宽小于常规插秧;垩白度、垩白粒率大多都高于常规插秧;糙米率、蛋白质含量和米饭食味评分呈下降趋势;精米率、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年际间变化幅度大。3.水直播的投入产出比是常规插秧的3倍,而成本仅是常规插秧的76.4%,水直播较常规插秧成本降低了30.0%,成本降低4260元·hm-2、纯效益增加了3936.0元·hm-2。综上所述,筛选出龙粳20号和龙粳58适合水直播下种植,能够有效的降低水稻生产成本并且提高经济效益。
赵越[5](2020)在《基于闭锁式育秧平台寒地玉米育秧环境参数优化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玉米是我国东北地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之一,但因北方寒地春季存在多风少雨、低温冻害等现象,易导致玉米秧苗遭受损伤,影响秧苗成活率及后续产量。北方寒地由于积温不足,种植时只能选用生育期短、积温低的玉米品种,很难保证增产、增收、增效的目的。育秧移栽技术是北方寒地玉米播种时,能够避免种子受到低温、冻害等造成损害,实现玉米生育期缩短、促进增产增收、提高品质等的一项有效解决措施。育秧技术是移栽前期基础,合理的育秧温度与湿度环境是玉米秧苗高质量生产的基本保障。本文基于玉米育秧农艺要求,分析温湿度对秧苗表型性状的影响作用,通过借鉴闭锁式育秧系统并根据CFD方法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旨在重点分析温度、湿度与气流在环境内的分布情况,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闭锁式育秧系统下的玉米育秧试验研究,分析温湿度对其生长的具体影响作用,并建立温湿度与玉米秧苗表型性状之间的数学关系,进而对其参数进行优化,为北方寒地玉米育秧高质量、高品质生产奠定基础。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具体体现如下:(1)环境参数对玉米秧苗表型性状影响性能研究根据玉米育秧农艺要求,分别从生物学与农学角度分析温度与湿度单一作用及因素间耦合作用对玉米秧苗表型性状的影响,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温度与湿度的试验范围,为育秧参数优化试验奠定理论基础。(2)闭锁式育秧系统环境仿真数值模拟研究建立关于黑龙江省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厂物理模型,基于CFD方法对温室内温度场与湿度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观察温度场、湿度场、气流场的分布情况与趋势变化,探究其分布规律。并通过实际检测方式验证仿真结果的准确性。试验结果表明:温室模拟值与实际测量值间虽存在误差,即温度间误差均小于1.0℃,湿度误差均小于7%RH,但整体变化趋势相同,拟合度高于90%,且最终温湿度在环境内呈现稳态分布情况,证明了所建立的CFD模拟模型准确有效,为试验能够在该环境下进行提供科学性与有效性的理论依据。(3)寒地玉米育秧温湿度参数试验研究根据仿真分析结果与单因素试验结果,在闭锁式育秧系统内进行玉米育秧温湿度参数优化试验研究,确定温湿度影响玉米秧苗成苗期时表型性状的具体评价指标,采用均匀试验和逐步回归方法进行试验设计,建立温湿度与玉米秧苗表型性状间的数学模型,确定因素及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评价指标的影响,利用Design-Expert.V8.0.6软件与响应面法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多目标组合优化方法确定最佳温湿度参数组合,即温度25℃26℃,湿度48%RH52%RH,相应玉米秧苗生长表型性状为:株高为149.42mm202.75 mm、茎基部宽为4.08mm4.31mm、叶绿素含量(SPAD)为52.7754.88、叶面积系数为5.165.62。并将优化后的结果在育秧温室大棚中进行玉米育秧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将优化后的温湿度参数值应用于温室大棚中,其培养的玉米秧苗表型性状优于常规大棚培育的玉米秧苗,且育秧时间缩短3d5d,提高了育秧效率,节约育秧时间;当育秧时间相同时(以13d为例),试验组培育的玉米秧苗基本达到三叶一心,可满足移栽作业效果,而对照组中的玉米秧苗只达到二叶一心左右,无法进行移栽。使试验优化结果的准确性得到了验证,所培育的秧苗能够满足机械化移栽技术要求,降低了环境对秧苗影响,保证成活率,缩短了育秧时间,提高育秧效率,能够保证农时与产量。
吴玥[6](2020)在《高产宜机械粒收玉米品种的鉴定、评价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玉米播种面积及产量长年位居全国首位。但是目前黑龙江省的玉米品种存在籽粒含水率高的问题,生产实际中,玉米籽粒含水率过高会使得玉米机械粒收时籽粒破碎率较大,极大的影响机械粒收的质量,降低生产效益。选择适宜机械粒收的玉米品种进行推广种植对黑龙江省玉米机械粒收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高产宜机械粒收的玉米品种不能仅从产量这个单一指标进行评价,而是要求对多性状进行综合评价。为此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新推广的36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其与机械粒收相关的品种特性以及产量、品质等指标,利用基于熵值赋权的DTOPSIS法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及评价,不仅探讨了一种新的综合评价方法,而且对筛选出适宜当地推广种植的玉米品种有一定的意义。筛选出4个宜机收的玉米品种,进行进一步的大田特性鉴定、机收质量评价及综合评价,并计算增收效益,为当地品种推广及经济提升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创新性的基于熵权的DTOPSIS法是一种科学公正的玉米品种综合评价方法。DTOPSIS法是一种通过对各个性状指标统一度量,解决玉米多性状间的不同评价度和目标间的矛盾性问题,全面客观地评价玉米品种优劣的方法。熵权法是一种基于统计学系统,按照各指标数值赋予权重,有效规避主观因素的赋权方法。采用熵权法赋予指标不同权重,有效规避了个人因素对试验结果造成的主观影响。将熵权法和DTOPSIS法结合起来,综合多方面指标,对品种进行综合评价、排序及筛选,比单一的产量评价更为科学合理。(2)列入评价体系的36个玉米品种综合排序后,结果排序前四位的玉米品种依次为:丰垦139、德美亚3号、瑞福尔1号、天和2号。列入评价体系的指标有产量、农艺性状(单穗粒重、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品质性状(油脂含量、蛋白质含量)、含水率(籽粒、穗轴)、抗倒性(茎秆抗折断力)共11个指标,采用熵权法赋予指标不同权重,利用DTOPSIS法计算出各品种与理想解的关联度,根据4)值大小对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新推广的36个玉米品种进行排序。(3)将筛选出的四个玉米品种列入评价体系,结果排序依次为:瑞福尔1号、丰垦139、天和2号、德美亚3号。列入评价体系的指标有产量、农艺性状(穗长、穗粗)、品质性状(油脂含量、蛋白质含量)、含水率(籽粒、穗轴)、抗倒性(茎秆抗折断力)、机收质量(籽粒破碎率、杂质率、损失率)共12个指标,采用熵权法赋予指标不同权重,利用DTOPSIS法计算出各品种与理想解的关联度,根据4)值大小进行排序。(4)筛选出的4个玉米品种在宜机收玉米特性的大田鉴定试验中表现出生理特性的差异,其中瑞福尔1号在产量、秃尖长、蛋白质含量上表现最佳,是高产优质的玉米品种;瑞福尔1号的籽粒含水率最低,且生理成熟后期脱水速率较快,机收破碎率低,是适宜机械收获的玉米品种。丰垦139在穗长、油脂含量上表现最佳;在籽粒含水率、穗轴机械强度及茎秆抗折断力等方面都处于中间水平,机收质量中等。天和2号的秃尖长最长,穗轴含水率及籽粒含水率最高,机收破碎率最高,但其茎秆抗折断力最大,田间损失率较低。德美亚3号在产量、穗长、穗粗、油脂含量、蛋白质含量、茎秆抗折断力等方面表现在四个品种中均为最差,但其在穗轴抗折断力上表现最好,且籽粒含水率低于天和2号。(5)筛选出的4个玉米品种在机收质量上有一定差异,4个玉米品种机收破碎率在6.22%—7.90%,机收破碎率在8%以下,达到了粮食烘干收储企业收粮标准。损失率范围为1.30%—1.49%,满足损失率低于5%的国家标准。杂质率范围为1.40—1.95%,满足杂质率低于3%的国家标准。其中瑞福尔1号籽粒破碎率及杂质率最低,田间损失率位于第二位;天和2号籽粒破碎率最高、杂质率最高、田间损失率最低;丰垦139籽粒破碎率、杂质率、田间损失率均位于第三位;德美亚3号的籽粒破碎率及杂质率位于第二位,田间损失率最高。(6)玉米采用机械粒收的方式比人工收获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率不仅影响机械收获的质量,更影响玉米的收购价格。在2019年大田鉴定试验中,瑞福尔1号、丰垦139、天和2号、德美亚3号分别增加效益1221.98元/亩、1011.34元/亩、643.82元/亩、690.77元/亩。
付佳[7](2020)在《黑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经济效益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黑龙江省作为中国第一产粮大省,农业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户的生计,占农业比重最大的种植业理应备受关注,近些年我国以及黑龙江省实施的相关政策都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种植业的发展,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吸引了公众的关注、极大地促进了种植业的发展,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后经济效益如何,值得我们研究讨论。为了更好的调整黑龙江省种植业结构,以及给政府提供合理的参考。首先,通过采取文献综述法和归纳演绎法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阅读和总结,分析找出了结构调整过程中的问题:种植业结构有所失衡、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淡薄。其次,选取了10项指标与近10年的数据,运用熵值法计算权重、多目标线性加权法对评价体系做出评价,得出评价结果:2009年到2011年黑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经济效益差,2012年经济效益一般,2013年至2016年经济效益中等,2017年到2018年经济效益达到良好阶段。最后,利用评价结果确定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对种植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并结合第三章的现状、意义及问题列出了改进黑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相应对策:其中作物结构角度要优化布局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多品种作物;空间结构角度要减少农户风险、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人才结构角度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培育新型农民。长远来看,不断完善种植业结构调整可使农产品实现合理有效供给、农民增收、种植业更好的发展,希望以上建议对黑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起到促进作用。
屈中华[8](2020)在《先锋公司玉米种子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阶段我国玉米种业面临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由于国家政策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玉米种植效益下降、农民购种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造成玉米种子企业经营困难重重。本文基于玉米种业当前的发展环境,以北方春玉米区的先锋公司为研究对象,旨在为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也期望为同行企业提供参考,有力促进玉米种子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先锋公司目前的营销现状,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内玉米种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运用“PEST”、“SWOT”工具对先锋公司所处的营销环境展开了深入的分析,总结先锋公司的营销优劣势和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先锋公司所具有的品种资源、种子质量、新品种研发和技术服务等优势,运用“STP”、“4P”法则进行了准确的市场细分及目标市场选择,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技术服务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制定了具体的营销行动计划。组合营销策略主要包括:严把种子质量关,对新产品加强精准的优势区定位;主要采取价值定价,同时根据竞争环境变化及产品田间表现等及时调整价格策略;通过渠道下沉,减少渠道层级,增加零售渠道等措施维护渠道稳定;在产品促销环节注重农户体验,以田间观摩会为主拉动农户的需求;通过增值的技术服务提高终端农户的满意度等。所有的营销策略的立足点在于种子的质量,如果缺乏种子质量保证,所有的策略将毫无意义可言。在立足根本的同时,要紧跟行业发展趋势,通过技术服务撬动终端农户对先锋玉米种子的需求,只有在提供给农民高质量玉米种子的基础上切实深化和落实技术服务,关心农民的切身利益,从而逐渐赢得农户对产品和服务的认可,随着忠诚农户的不断增加,公司业务才能获得持续发展。同时,为保证市场营销策略的顺利实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通过对先锋公司营销策略的研究,对其营销策略进行优化创新,充分发挥公司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提出以需求创造为杠杆,拉动终端农户的需求,实现厂家、渠道、农户的三方共赢,为当前形势下国内玉米种子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宁茜[9](2020)在《黑龙江省新兴产业发展影响就业结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匹配实际上是资源的充分配置问题,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能够协调发展。黑龙江省十分重视发展新兴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进一步壮大设为经济发展的一大重要战略任务。但当前黑龙江省却出现了新兴产业与就业不相匹配的问题,现有人力资本并不能满足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据《黑龙江省重点产业(行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2017—2018年)》显示,专业技术人才占56%,技能人才占27%,经营管理人才占17%,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物等新兴产业相关行业也均处于紧缺人才的行业之列。在技术技能人才紧缺的同时,黑龙江省失业率却高于全国大多数省份,这说明就业结构转换存在着滞后的现象,并未能与新兴产业的发展相适应。论文将黑龙江省的新兴产业和就业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新兴产业发展与就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分析,采用调查分析法对黑龙江省新兴产业当前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主要包括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结合就业量及就业结构进行定性分析,进而发现黑龙江省存在着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第三产业就业者大多集中于中低端服务业、低端产业失业与人力资本劳动力缺口并存、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化明显等问题。通过进一步探讨问题成因,发现原因主要集中在政府的扶持重点、人力资本流失、传统产业失业人员转型、高校专业设置这几个方面。通过利用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并运用协调系数与结构偏离系数进行定量分析,发现黑龙江省新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表面看似处于基本相匹配的状态,但新兴产业中仍存在劳动力缺口,传统产业则存在劳动力过剩的现象;新兴产业内部的第一、二、三产业中皆存在劳动力缺口,其中第二产业相对协调,第三产业最待发展。在此基础上,针对黑龙江省新兴产业和就业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出台相关政策促进新兴产业整体发展、减少人力资本外流、加强劳动者技能和人才培养的对策,以促进黑龙江省就业结构能够快速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
胡凯[10](2019)在《韩城市玉米生产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值在各大粮食作物中占比最高。在我国玉米与小麦、水稻一起被称为三大主粮作物,其种植面积及总产均位居第一。玉米也是陕西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省政府近年来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升级,坚持运用工业化的思路来发展农业产业、用市场化模式来经营农业,加快了玉米生产和相关产业的发展。韩城市作为陕西玉米产业重点产区,玉米产业体系不断向粮、经、饲多元化方向发展。本研究以韩城玉米生产现状为出发点,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查、品种表现调查等多种形式,开展了多项围绕韩城市玉米生产的问题的研究,旨在明确韩城市玉米产业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对策。结果如下:1.玉米生产现状:(1)玉米种植面积较稳定,商品率较高。目前韩城市玉米种植面积为8500 hm2左右,最近几年全市玉米年总产量在3.99万t左右,玉米商品率在90%以上。(2)玉米分布广泛,以夏玉米为主。韩城市从南到北,8个镇(办)均有玉米种植;春播玉米占到全市玉米面积的9.7%,夏玉米占到全市玉米面积的90.0%。(3)品种多样化向高产优质集中。目前韩城市玉米主栽品种有豫玉22号、中科4号、浚单20、陕单8806、蠡玉16、郑单958等品种,其中浚单20、豫玉22号播种面积最大。2.韩城市玉米生产上存在以下问题:新品种引进推广缓慢;良种良法不配套;机械化程度较低;田间管理粗放;生产经营方式较为落后;种植成本较高。3.韩城市玉米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对策:充分调动农户种粮的积极性;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的转变;推广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加强宣传培训,培养新型农民技术骨干;促进畜牧业发展,带动玉米产业发展;建立“互联网+”黄金产业平台。综上所述,韩城市玉米产业潜力巨大,在利用好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若能重点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广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加强良种良法宣传培训等环节,同时克服新品种引进推广缓慢、良种良法不配套、机械化水平低、田间管理粗放、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等问题,才能实现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使韩城市玉米产业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二、黑龙江省种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省种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省蔬菜种业发展分析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黑龙江蔬菜种业发展现状 |
1.1 瓜类蔬菜自育品种优势明显 |
1.2 茄果类蔬菜自育品种储备丰富 |
1.3 十字花科蔬菜自育品种历史积淀丰厚 |
2 黑龙江省蔬菜种业发展中的四个“不协调” |
2.1 全面开放的市场与政府扶持不够的不协调 |
2.2 种质资源狭窄与有效利用不足的不协调 |
2.3 品质需求提升与育种手段不高的不协调 |
2.4 种质资源市场化与共享机制不健全的不协调 |
3 打造“绿色厨房”蔬菜种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
3.1 稳定支持,确保蔬菜种质研发部门的基础性、公益性定位 |
3.2 搜集资源,建立寒地蔬菜基因保藏与创新利用研究中心 |
3.3 创新品种,加快优异蔬菜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3.4 开展保险,拓宽可投保蔬菜的品类和服务范围 |
3.5 群策群力,打造黑龙江省蔬菜种业产学研创新联合体 |
(2)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
1.2.7 研究述评 |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文章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1 相关概念 |
2.1.1 产业的内涵 |
2.1.2 农业的内涵 |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竞争优势理论 |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
8.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中国高粱产业和种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高粱产业与种业发展现状 |
1.1 中国高粱产业发展现状 |
1.1.1 种植面积和总产逐步稳定并有回升趋势 |
1.1.2 新品种更新速度加快 |
1.1.3 高粱机械化轻简栽培取得突破性进展 |
1.1.4 高粱进口呈先增多后减少趋势 |
1.1.5 高粱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能力持续增强 |
1.2 中国高粱种业发展现状 |
1.2.1 种质资源保护、挖掘鉴定取得新进展 |
1.2.2 高粱分子遗传研究取得显着进步 |
1.2.3 高粱新品种选育取得突破性进展 |
1.2.4 品种权保护与品种登记走上正轨 |
1.2.5 品种权转让促进了种业发展 |
1.3 中国高粱产业和种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1.3.1 中国高粱产业和种业发展机遇分析 |
1.3.2 中国高粱产业和种业面临的挑战分析 |
2 高粱种业发展趋势 |
2.1 国际高粱生产与种业发展现状与形势分析 |
2.2 未来生产与种业发展趋势研判 |
3 中国高粱种业发展策略与未来的重点任务 |
3.1 中国高粱产业与种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
3.2 中国高粱种业发展路线 |
3.3 将来高粱产业和种业发展需攻克的重点任务 |
3.3.1 种质资源鉴定与种质创新 |
3.3.2 创新育种技术,构建现代高效育种平台 |
3.3.3 优质专用酿造及多元化高粱新品种选育 |
3.3.4 登记品种DNA指纹鉴别和关键表型性状数据库构建 |
3.3.5 布局优化产业基地和制种基地 |
(4)寒地水稻水直播品种筛选及与常规种植方式下的产质量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水稻水直播的国内外进展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水稻直播生产现状 |
1.3.2 中国水稻直播生产现状 |
1.4 直播水稻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研究现状 |
1.4.1 直播水稻产量研究现状 |
1.4.2 直播水稻品质研究情况 |
1.4.3 直播水稻经济效益情况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试验地基本情况 |
2.3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
2.3.1 试验设计 |
2.3.2 田间管理 |
2.4 调查内容与测定方法 |
2.4.1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调查 |
2.4.2 稻米品质的测定 |
2.4.3 寒地水稻水直播适应性鉴定方法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水直播品种的筛选 |
3.1.1 水直播对穗长、单穗重的影响 |
3.1.2 水直播对枝梗数的影响 |
3.1.3 穗部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
3.1.4 水直播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3.1.5 水直播对水稻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影响 |
3.1.6 水直播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3.1.7 水直播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
3.1.8 水直播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与产量的关系 |
3.2 水直播对寒地水稻品质的影响 |
3.2.1 水直播对稻谷碾磨品质的影响 |
3.2.2 水直播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
3.2.3 水直播对稻米营养品质的影响 |
3.2.4 水直播对米饭食味的影响 |
3.2.5 水直播下稻谷碾磨品质与食味之间的关系 |
3.2.6 水直播下稻米外观品质与稻谷碾磨品质之间的关系 |
3.2.7 水直播下稻米外观品质与食味之间的关系 |
3.2.8 水直播下稻米营养品质与稻谷碾磨品质之间的关系 |
3.2.9 水直播下稻米营养品质与外观品质之间的关系 |
3.2.10 水直播下稻米营养品质与食味之间的关系 |
3.3 水直播适应性鉴定方法的比较 |
3.3.1 水直播下农艺性状ARI的主成分分析 |
3.3.2 水直播下品质性状ARI的主成分分析 |
3.3.3 水直播下产量性状鉴定 |
3.3.4 水直播下品质性状鉴定 |
3.4 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产量比较 |
3.4.1 对水稻穗部性状的影响 |
3.4.2 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3.4.3 对水稻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影响 |
3.5 不同种植方式下品质比较 |
3.5.1 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
3.5.2 对稻米加工、营养及食味评分的影响 |
3.6 不同种植方式经济效益的对比分析 |
4 讨论 |
4.1 适应水直播品种筛选方法的探讨 |
4.2 水直播下水稻产量与经济效益分析 |
4.3 水直播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5 结论 |
5.1 水直播品种筛选及评价指标 |
5.2 两种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5.3 两种种植方式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
5.4 水直播下水稻产量与经济效益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基于闭锁式育秧平台寒地玉米育秧环境参数优化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玉米育秧发展现状分析 |
1.2.2 闭锁式育秧技术的研究分析 |
1.2.3 玉米育秧温湿度研究现状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温湿度对玉米育秧生长影响分析 |
2.1 温度对玉米育秧生长影响分析 |
2.2 湿度对玉米育秧生长影响分析 |
2.3 温湿度耦合作用对玉米育秧生长影响分析 |
2.4 单因素试验研究 |
2.4.1 试验设计 |
2.4.2 结果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闭锁式育秧系统温湿度场建立 |
3.1 闭锁式育秧温室概述 |
3.1.1 物理模型概述 |
3.1.2 温室控制系统概述 |
3.2 基于闭锁式育秧平台环境温湿度场模型的建立 |
3.2.1 玉米育秧闭锁式系统物理模型建立 |
3.2.2 控制方程建立 |
3.2.3 湍流模型选择 |
3.2.4 确定Boussinesq的假设条件 |
3.2.5 组分模型建立 |
3.2.6 微分方程的离散与求解 |
3.3 基于CFD方法的环境温湿度场模型的构建 |
3.3.1 闭锁式玉米育秧温室建模与计算域确定 |
3.3.2 边界条件设定 |
3.3.3 求解运算 |
3.4 仿真模拟结果分析 |
3.4.1 仿真收敛性结果分析 |
3.4.2 气流场仿真模拟结果分析 |
3.4.3 温度场仿真模拟结果分析 |
3.4.4 湿度场仿真模拟结果分析 |
3.5 试验验证 |
3.5.1 稳态前温湿度模拟验证 |
3.5.2 稳态后温湿度模拟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4 闭锁式育秧平台寒地玉米育秧生长温湿度优化试验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4.2 试样的采集与检测方法 |
4.2.1 玉米秧苗评价指标确定 |
4.2.2 玉米秧苗检测方法 |
4.3 试验设计 |
4.3.1 试验目的 |
4.3.2 试验设计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1 试验数据与结果 |
4.4.2 基于LemnaGrid方法的秧苗图像分析 |
4.4.3 温湿度对玉米秧苗株高影响 |
4.4.4 温湿度对玉米秧苗茎基部宽影响 |
4.4.5 温湿度对玉米秧苗叶绿素含量(SPAD值)影响 |
4.4.6 温湿度对玉米秧苗叶面积系数影响 |
4.4.7 参数优化 |
4.5 验证试验 |
4.5.1 试验设计 |
4.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高产宜机械粒收玉米品种的鉴定、评价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1.1 玉米的重要性及地位 |
1.1.2 鉴定评价及推广宜机收玉米的重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高产宜机械粒收玉米的评价指标 |
1.3.1 籽粒脱水速率及含水率 |
1.3.2 穗轴力学强度 |
1.3.3 玉米抗倒伏能力 |
1.3.4 机械收获质量评价 |
1.3.5 经济效益 |
1.4 玉米品种的综合评价 |
1.5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品种评价试验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地概况 |
2.1.3 试验设计 |
2.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1.5 分析方法 |
2.2 推荐品种宜机收特性试验及大田鉴定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地概况 |
2.2.3 试验设计 |
2.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品种评价试验 |
3.1.1 不同玉米品种的宜机收性状比较 |
3.1.2 不同玉米品种的综合评价 |
3.2 推荐品种特性试验及大田鉴定 |
3.2.1 不同玉米品种的穗部性状比较 |
3.2.2 不同玉米品种的穗部含水率比较 |
3.2.3 不同玉米品种的籽粒含水率变化及脱水速率比较 |
3.2.4 不同玉米品种的穗轴形态特征及力学性质比较 |
3.2.5 不同玉米品种的抗倒伏能力比较 |
3.2.6 不同玉米品种的机械粒收质量分析 |
3.2.7 四个玉米品种的综合评价 |
3.2.8 四个玉米品种的经济效益分析 |
4 讨论 |
4.1 不同玉米品种综合评价及筛选 |
4.1.1 不同玉米品种宜机收性状的比较 |
4.1.2 DTOPSIS法 |
4.1.3 熵权法 |
4.2 四个玉米品种的宜机收特性分析及推广应用 |
4.2.1 籽粒含水率与脱水速率 |
4.2.2 玉米穗轴力学强度 |
4.2.3 玉米抗倒伏能力 |
4.2.4 玉米的机械粒收质量 |
4.2.5 玉米品种的推广应用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黑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经济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种植业 |
2.1.2 种植业结构调整 |
2.1.3 经济效益评价 |
2.2 基础理论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产业结构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现状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自然环境 |
3.1.2 自然资源条件 |
3.1.3 社会经济条件 |
3.2 黑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现状 |
3.2.1 种植业结构调整总体发展现状 |
3.2.2 农作物结构调整现状 |
3.3 黑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意义 |
3.3.1 有利于提高种植业经济效益 |
3.3.2 有利于合理配置种植业资源 |
3.4 黑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
3.4.1 种植业结构有所失衡 |
3.4.2 农产品附加值低 |
3.4.3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淡薄 |
3.5 本章小结 |
4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经济效益评价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4.1.2 评价指标的筛选及确定 |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1 数据的收集 |
4.2.2 熵值法确定权重 |
4.3 种植业结构调整经济效益评价 |
4.3.1 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 |
4.3.2 评价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改进黑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
5.1 构建均衡且多元化的作物结构 |
5.1.1 优化布局种植结构 |
5.1.2 因地制宜发展多品种作物 |
5.2 构建低风险且高附加值的空间结构 |
5.2.1 减少农户风险 |
5.2.2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
5.3 构建高素质且懂种植的人才结构 |
5.3.1 提高劳动者素质 |
5.3.2 培育新型农民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先锋公司玉米种子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2章 先锋公司玉米种子营销现状及问题 |
2.1 我国玉米种子市场概况 |
2.2 先锋公司玉米种子营销现状 |
2.3 先锋公司玉米种子营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第3章 先锋公司玉米种子营销环境分析 |
3.1 先锋公司玉米种子市场营销外部环境 |
3.2 先锋公司玉米种子市场营销内部环境 |
3.3 先锋公司玉米种子市场营销SWOT分析 |
第4章 先锋公司玉米种子营销策略制定及实施 |
4.1 先锋公司玉米种子的STP分析 |
4.2 先锋公司玉米种子营销策略的选择 |
4.3 先锋公司玉米种子营销策略的实施 |
4.4 先锋公司玉米种子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黑龙江省新兴产业发展影响就业结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论文结构 |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创新点 |
2 新兴产业发展影响就业结构的相关理论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2.1.1 产业结构概念 |
2.1.2 新兴产业内涵 |
2.1.3 就业结构概念界定 |
2.1.4 人力资本概念 |
2.2 新兴产业影响就业结构的理论依据 |
2.2.1 劳动力流动成因理论 |
2.2.2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
2.2.3 熊彼特增长理论 |
2.2.4 罗斯托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 |
2.2.5 钱纳里—赛尔奎因就业结构转换滞后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新兴产业发展影响就业结构现状分析 |
3.1 黑龙江省新兴产业发展状况 |
3.1.1 新兴产业发展概况及比较 |
3.1.2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模及结构 |
3.1.3 新材料产业发展规模及结构 |
3.1.4 生物产业发展规模及结构 |
3.1.5 新能源产业发展规模及结构 |
3.1.6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模及结构 |
3.1.7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模及结构 |
3.2 黑龙江省就业总量及结构现状 |
3.2.1 就业总量现状描述 |
3.2.2 就业结构统计分析 |
3.2.3 新兴产业人才状况分析 |
3.3 黑龙江省新兴产业发展对就业结构影响存在的问题 |
3.3.1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 |
3.3.2 第三产业就业者大多集中于中低端服务业 |
3.3.3 低端产业失业与人力资本劳动力缺口并存 |
3.3.4 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化明显 |
3.4 黑龙江省新兴产业发展与就业结构存在不匹配问题的原因 |
3.4.1 政府对新兴产业的扶持重点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 |
3.4.2 人力资本流失严重 |
3.4.3 传统产业失业人员转型困难 |
3.4.4 高校专业设置不适应新兴产业发展 |
3.5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新兴产业发展影响就业结构的实证研究 |
4.1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4.2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系数分析 |
4.2.1 模型构建 |
4.2.2 变量设计及说明 |
4.2.3 结果分析 |
4.3 产业结构偏差度分析 |
4.3.1 模型构建 |
4.3.2 变量设计及说明 |
4.3.3 结果分析 |
4.4 新兴产业发展影响就业结构实证分析的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5 促进黑龙江省新兴产业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 |
5.1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促进新兴产业整体发展 |
5.1.1 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助力企业的技术创新 |
5.1.2 加大财政、税收等政策扶持力度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
5.2 减少黑龙江省人力资本外流 |
5.2.1 增加针对新兴产业中民营企业的补贴和优惠政策 |
5.2.2 政府实施住房补贴、落户等优惠政策 |
5.3 加强劳动者技能培养 |
5.3.1 强化职业培训活动 |
5.3.2 完善失业人员就业指导服务 |
5.4 加强人才培养 |
5.4.1 强化人力资本投资 |
5.4.2 校、企、政联合培养人才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韩城市玉米生产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玉米生产及产业发展概况 |
1.3.1 国外玉米生产及产业发展概况 |
1.3.2 国内玉米生产及产业发展概况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韩城市玉米生产现状 |
2.1 韩城市玉米种植面积变化情况 |
2.2 韩城市玉米种植区域分布情况 |
2.3 韩城市玉米种植品种 |
2.4 韩城市玉米播种技术 |
2.5 韩城市玉米品种推广情况 |
2.6 韩城市玉米产量调查情况 |
2.7 韩城市玉米生产效益 |
第三章 韩城市玉米生产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韩城市玉米生产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1 新品种引进推广缓慢 |
3.1.2 良种良法不配套 |
3.1.3 机械化程度较低 |
3.1.4 田间管理粗放 |
3.1.5 生产经营方式较为落后 |
3.1.6 种植成本较高 |
3.2 韩城市玉米产业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1 农业结构调整后效影响 |
3.2.2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
3.2.3 农业科技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错位的制约 |
3.2.4 生产经营体系不完善 |
第四章 韩城市玉米产业发展对策 |
4.1 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
4.2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4.3 推进“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 |
4.4 推广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
4.5 加强宣传培训,培养新型农民技术骨干 |
4.6 促进畜牧业发展,带动玉米业发展 |
4.7 建立“互联网+”黄金产业平台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1.1 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合理规划玉米产业布局 |
5.1.2 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注重精深产品发展 |
5.1.3 建设大型玉米商品粮生产基地 |
5.1.4 建立一体化的玉米产业服务体系 |
5.1.5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黑龙江省种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蔬菜种业发展分析与展望[J]. 王红蕾,陈立新,杨述,张研,刘艳霞,毕洪文. 农业展望, 2021(10)
- [2]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3]中国高粱产业和种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J]. 李顺国,刘猛,刘斐,邹剑秋,陆晓春,刁现民. 中国农业科学, 2021(03)
- [4]寒地水稻水直播品种筛选及与常规种植方式下的产质量比较[D]. 王鹤璎.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
- [5]基于闭锁式育秧平台寒地玉米育秧环境参数优化试验研究[D]. 赵越.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11)
- [6]高产宜机械粒收玉米品种的鉴定、评价与应用[D]. 吴玥. 东北农业大学, 2020
- [7]黑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经济效益评价研究[D]. 付佳.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12)
- [8]先锋公司玉米种子营销策略研究[D]. 屈中华. 吉林大学, 2020(08)
- [9]黑龙江省新兴产业发展影响就业结构对策研究[D]. 宁茜.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0)
- [10]韩城市玉米生产现状及对策研究[D]. 胡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