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MRI可以检测精神病的早期迹象

脑MRI可以检测精神病的早期迹象

一、头颅MRI可发现精神病的早期征兆(论文文献综述)

陈南[1](2021)在《教育生活中的身体呈现 ——中小学教师的身体社会学考察》文中研究指明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2](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徐玄玄[3](2020)在《75例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目的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opathies,AE)是一类由自身免疫机制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包括癫痫发作、精神行为异常、语言运动障碍等,其中癫痫发作是自身免疫性脑炎常见的症状。病理表现主要为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脑实质,并在血管周围形成套袖样结构。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发病率为0.8/100,000/年,约占脑炎患者的10%~20%,其中80%为抗NMDAR脑炎。目前随着抗体检测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抗体被发现,但许多患者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为进一步提高人们对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认识,本文通过回顾性的队列研究,对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方面进行归纳分析,以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改善预后。对象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儿童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首发症状、辅助检查(包括脑脊液常规生化、脑脊液自身抗体检测、头颅磁共振、PET-CT、脑电图)、是否入住PICU、既往史、是否合并肿瘤、治疗方案、住院时间、是否复发等,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对患者初次住院时及出院时情况进行评分,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按AE相关抗体将患者分为抗体阳性组和抗体阴性组,按出院时mRS评分将患者分为短期预后良好组及短期预后不良组,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分析,探讨两组在年龄、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短期预后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以便及时诊治而改善预后。对抗体阳性患者出院后的癫痫发作情况及抗癫痫药物使用情况随访观察半年,至随访终点采用mRS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按随访期间有无癫痫发作分为两组,即随访期有癫痫发作和随访期无癫痫发作,比较两组mRS评分,分析恢复期癫痫发作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75例患者,发病年龄为1~17岁,其中男34例,女41例,男女比例为1:1.2,平均发病年龄为8.7±3.9岁。75例患者中30例有前驱症状,39例出现发热,31例出现癫痫发作,49例存在精神异常,24例出现意识水平下降,34例出现运动障碍,42例出现语言障碍;44例入住ICU;1例合并畸胎瘤。2.抗体阳性组44例,抗体阴性组31例,抗体阳性组在癫痫发作、运动障碍、语言障碍上比例高于抗体阴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短期预后良好组52例,短期预后不良组23例,预后不良组在前驱症状、意识障碍上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在脑脊液有核细胞数、初始mRS评分上中位数高于预后良好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抗体阳性患者随访半年,随访期间有癫痫发作6例,无癫痫发作38例,随访期间有癫痫发作组的mRS评分中位数高于无癫痫发作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抗体阳性患者急性期更可能出现癫痫发作、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等临床表现,抗体阴性患者急性期更可能出现磁共振异常。2.脑脊液抗体阳性或阴性对患者的短期预后无影响,急性期有前驱症状、意识障碍、脑脊液有核细胞数明显增高、初始mRS评分高等表现的患者更可能出现短期预后不良。3.恢复期有癫痫发作的抗体阳性患者长期预后较差。

任飞强[4](2020)在《柴胡疏肝散治疗肝气郁结型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枢网络调节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肝气郁结型心理性ED为研究对象,以边缘系统功能网络为研究重点,以扣带回为种子点,分别采取柴胡疏肝散、他达拉非及安慰剂干预后治疗心理性ED临床疗效的基础上,运用BOLD-f MRI和功能连接度分析方法,对比不同干预方法对患者ACC功能连接的影响,科学阐释基于“肝主宗筋”理论治疗心理性ED的部分中枢机制。方法:1、本研究纳入的63例肝气郁结型心理性ED患者均来自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男科门诊,纳入的40例健康受试者来自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招募的受试者。两组患者需要采集的资料有一般情况,对情绪的评价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肝气郁结型心理性ED患者需要收集中医证候评分、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nternational index of erectile function-5,IIEF-5)、勃起质量问卷(quality of erection questionnaire,QEQ)、勃起硬度评分(erection hardness score,EHS)及自尊心和性关系问卷(self-esteem and relationship,SEAR)量表。采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 MRI)技术收集所有参与者的脑功能影像数据,采用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 Ho)分析方法和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度分析方法(seed-base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seed-based FC)分析两组受试者静息态功能连接度(ACC resting-state FC,ACC rs FC)差异。2、采用随机、双盲及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使用计算机所生成随机数字表,将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集的63例肝气郁结型心理性ED患者按1:1:1分为柴胡疏肝散组、他达拉非组及安慰剂组。各组受试者按规定的干预方案进行干预。以中医证候评分、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nternational index of erectilefunction-5,IIEF-5)、勃起质量问卷(quality of erection questionnaire,QEQ)、勃起硬度评分(erection hardness score,EHS)、自尊心和性关系问卷(self-esteem and relationship,SEAR)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为疗效评价量表,采用SPSS 25.0对治疗前后肝气郁结型ED患者的临床治疗评价效应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三组治疗效应的差异,观察柴胡疏肝散是否对肝气郁结型心理性ED患者治疗效应存在影响。3、采用BOLD-f MRI技术收集三组治疗前后的脑功能的影像学数据,采用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 Ho)分析方法和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度分析方法(seed-base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seed-based FC)分析柴胡疏肝散组20例、他达拉非组21例及安慰剂20例肝气郁结型心理性ED患者药物治疗前后ACC rs FC的变化,并与前一部分ED患者脑功能ACC-rs FC改变作比较,进一步探索柴胡疏肝散对肝气郁结型心理性ED患者病情相关ACC rs FC改变的影响,科学阐释基于“肝主宗筋”理论治疗心理性ED的部分中枢机制。结果:1.肝气郁结型心理性ED患者ACC rs FC异常相关脑区。(1)基线资料比较:2组受试者在SDS评分、SAS评分、IIEF-5评分、QEQ评分、EHS评分及SEAR评分统计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受试者在年龄、身高及体重方面的统计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2)脑功能活动特征:与健康受试者相比,肝气郁结型心理性ED患者ACC-rs FC呈增高的脑区:右侧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BA24)、右侧小脑及右侧尾状核(caudate nucleus),左侧梭状回(fusiform)(BA19)、左侧海马(hippocampus)(BA20)及左侧颞叶(BA20),双侧额叶眶回(orbitofrontal cortex,OFC)(BA11),双侧中扣带回(middle cingulate cortex,MCC)(BA23)、双侧补充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BA32)和双侧脑岛(insula)(BA47),(p<0.005)。ACC rs FC呈减弱的脑区:右侧楔前叶(BA7)、右侧顶上小叶(BA7)和右侧颞上回(BA22),左侧颞中回(BA21)和左侧脑干,双侧中央后回(BA4)、双侧中央旁小叶(BA4)、双侧丘脑及双侧小脑外侧(p<0.005)。2.三种不同治疗方案对肝气郁结型心理性ED患者临床效应的影响。(1)柴胡疏肝散组、他达拉非组及安慰剂组在干预前基线无差异,具有可比性;(2)IIEF-5、EHS、QEQ、SEAR、中医证候评分、SDS和SAS评分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柴胡疏肝散组、他达拉非组及安慰剂组在改善患者IIEF-5、EHS、QEQ及SEAR评分上有效,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柴胡疏肝散组和他达拉非组相比,柴胡疏肝散在改善患者SEAR、中医证候评分、SDS和SAS评分上具有优势;他达拉非在改善患者IIEF-5、EHS及QEQ评分上具有优势;柴胡疏肝散组和安慰剂组相比较,柴胡疏肝散对患者的IIEF-5、QEQ、SEAR、中医证候评分、SDS和SAS评分上具有优势。3.治疗后柴胡疏肝散对肝气郁结型心理性ED患者ACC rs FC的影响。(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柴胡疏肝散组心理性ED患者:ACC rs FC呈增强的脑区:右侧中央旁小叶(BA4)、右侧颞下回(BA20)、右侧颞上回(BA22)、右侧MCC(BA23)、右侧海马(BA27)、右侧脑岛(BA48)与右侧丘脑,左侧SMA(BA6)、左侧海马(BA20)、左侧梭状回(BA37)和左侧颞中回(BA39),双侧海马、双侧小脑和双侧脑干(p<0.005);ACC rs FC呈减弱的脑区:右侧颞中回(BA21)、右侧ACC(BA23)、右侧后扣带回(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PCC)(BA30)、右侧颞叶(BA38)、右侧额中回(BA45)、右侧OFC(BA47)、右侧尾状核、右侧楔叶,左侧额中回(BA10)、左侧颞叶(BA20)、左侧颞上回(BA22)和左侧额上回(BA90),双侧额内侧回(BA10)、双侧颞叶、双侧壳核及双侧额中回(p<0.005)。(2)与他达拉非组相比,治疗后柴胡疏肝散组心理性ED患者:ACC rs FC呈增高的脑区:右侧壳核,左侧中央旁小叶(BA4)和左侧尾状核,双侧额眶区(BA11)、双侧海马旁回(BA20)、双侧颞上回(BA21)、双侧中扣带(BA23)、双侧SMA(BA32)、双侧脑岛(BA48)、双侧苍白球和双侧小脑(p<0.005);ACC rs FC呈减弱的脑区:右侧中央旁小叶(BA4)、右侧顶上小叶(BA5)、右侧颞上回(BA22)、右侧中扣带回(BA23)、右侧后扣带回(BA30)和右侧小脑,左侧中央后回(BA4)和左侧额内侧回(BA10),双侧中央前回(BA6)、双侧楔前叶(BA7)和双侧脑干(p<0.005)。(3)与安慰剂相比,治疗后柴胡疏肝散组心理性ED患者:ACC rs FC呈增高的脑区:右侧OFC(BA6)、右侧楔前叶(BA7)、右侧梭状回(BA18)、右侧MCC(BA23)、右侧PCC(BA30)、右侧梭状回(BA37)、右侧脑岛(BA48)和右侧尾状核,左侧OFC(BA11)、左侧梭状回(BA19)、左侧颞中回(BA22)和左侧MCC(BA24),双侧海马(BA20)、双侧小脑和双侧脑干(p<0.005);ACC rs FC呈减弱的脑区:右侧中央旁小叶(BA4)、右侧额内侧回(BA8)和右侧颞叶(BA38),左侧中央旁小叶(BA4)、左侧中央前回(BA6)、左侧额上回(BA9)、左侧额内侧回(BA10)和左侧壳核,双侧中央后回(BA3)、双侧楔前叶(BA7)和双侧小脑(p<0.005)。结论:1、与健康受试者相比,肝气郁结型心理性ED患者ACC rs FC存在以ACC-小脑、ACC-脑干及以下丘脑、扣带回为主的边缘系统脑区的功能活动异常的中枢功能变化特征;2、柴胡疏肝散对肝气郁结型心理性ED治疗的中枢机制与小脑、边缘系统及中央前回为主要脑区功能活动改变而改善阴茎勃起功能;3、柴胡疏肝散对比他达拉非对肝气郁结型心理性ED患者治疗后静息状态脑功能活动存在差异;差异性脑区主要集中在情绪与认知相关脑区。

杨微[5](2020)在《传统“鬼话”通约现代“怪诞” ——施蛰存小说创作论》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现代史上具有特别贡献的作家与学者,施蛰存因心理分析小说而名噪一时,但与别的“新感觉派”作家不同,施蛰存更具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他重回被五四摒弃的志怪传统,借鉴自己特有的外语能力与传统诗词功底,将中国传统意境放在现代小说里,以“含魅”的想象与虚构的艺术方式,创作出一批虚实难分的怪诞小说。以心理分析的方式叙写现代人的“心中鬼话”,表现出现代人迷离恍惚的生存处境。出于写作艺术性及实验意义上的考量,本文拟采用文本细读法及归纳研究法,将研究对象放在施蛰存含有怪诞意味的文学创作上,力图从作家颇具志怪意味的文本中,梳理出作家如何将传统的志怪传奇转换成现代怪诞小说,并探究“中西合璧”的怪诞小说创作的内在价值,进而对作家本人及其创作试验进行统筹关照,以思考此类“承上启下”的创作试验对后世的启发意义。本文包括绪论、主体三章及结语。绪论部分从“研究综述“、“怪诞艺术理论阐释”、“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创新点”三方面阐明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一章通过对小说涉及“艳遇情节”的故事线索、“追魂索命”的书写模式、“诡异氛围”的审美偏好进行扼要的梳理,考量在这样的艺术处理方式下,作家如何传达出对传统“鬼”文化魅力的追求。第二章作为论文主体部分,在引入西方现代“怪诞”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施蛰存的创作在继承志怪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如何与现代主义“怪诞”艺术进行接洽、融合;作家在“历时”与“共时”的双重语境下,如何通过“超验叙事”与“超越规范”的关系建构,以空间布局的反常与都市男女阉割式的文化,状写出现代“怪诞”与传统志怪的“和而不同”。最后一章将作家置于现代文学史的框架内加以审视,作出基于殖民身份困境、回归传统的现代性认知的总结性论述:施蛰存在理论与文本实验上所表现出的对本土现代性的艰难探索。结语部分从施蛰存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贡献、对“本土现代性”的探索两个角度,总结施蛰存“怪诞”小说创作的意义,厘清施蛰存所传达出的另一种文学史构成的可能。

宋丹利[6](2020)在《行机械通气的抗NMDAR脑炎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比较机械通气组和无机械通气组的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receptor,NMDAR)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行机械通气的抗NMDAR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转归。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31例抗NMDAR脑炎患者,收集每位患者的病史资料,评估患者入院时的改良R ankin Scale(mRS)评分、发病3个月的mRS评分及末次随访时mRS评分,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3分为预后不良。有9例抗NMDAR脑炎患者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故将患者分为两组:机械通气组和无机械通气组。有9例患者的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中抗NMDAR抗体呈弱阳性或中等阳性,22例患者的CSF抗体为强阳性,将患者分为低CSF抗体滴度组和高CSF抗体滴度组。分别比较两组在临床特征、检查结果及转归上的差异。结果:1.首次就诊时,13例抗NMDAR脑炎患者初步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脑炎待排,7例初步诊断为精神疾病,4例初步诊断为病毒性脑炎,4例初步诊断为癫痫,3例患者的初步诊断分别为头痛、认知障碍、发热待查,初步诊断的正确率约为42%。随着时间的进展,确诊为抗NMDAR脑炎的患者总数增加,但初步诊断的正确率较前无明显升高。2.机械通气组与无机械通气组基本信息的比较:机械通气组的住院时间(P?=0.010)、ICU入住时间(P<0.001)均长于无机械通气组,其ICU入住率(P<0.001)也高于无机械通气组,但两组在性别、年龄、发病至入院的时间、发病至诊断的时间、发病至免疫治疗的时间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机械通气组与无机械通气组临床特征的比较:机械通气组出现癫痫(P?=0.032)、癫痫持续状态(P<0.001)、意识水平下降(P<0.001)、自主神经功能障碍(P?=0.007)、中枢性低通气(P?=0.019)、低钠血症(P?=0.017)、贫血(P<0.001)、低蛋白血症(P<0.001)的比例高于无机械通气组;无机械通气组出现记忆下降的比例高于机械通气组;而在病程中是否出现前驱症状、精神异常等症状,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4.机械通气组与无机械通气组在其他系统并发症的比较:机械通气组出现肺部感染(P?=0.001)、泌尿系感染(P?=0.019)、消化系统并发症(P?=0.027)的比例高于无机械通气组,两组在有无菌血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机械通气组与无机械通气组在检查及化验结果的比较:机械通气组的血小板计数高于无机械通气组(P?=0.035),两组在头颅核磁共振(MRI)、脑电图、血清及脑脊液抗NMDAR抗体滴度、CSF化验结果、C反应蛋白、尿酸等项目上无明显差异(P?>0.05)。6.机械通气组与无机械通气组在治疗及预后上的比较:两组间在各种治疗方法、发病3个月mRS评分、末次随访时mRS评分及复发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低CSF抗体滴度组与高CSF抗体滴度组之间住院资料的比较:两组在人口统计学、临床特征、检查结果、治疗及转归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抗NMDAR脑炎要注意与精神疾病、病毒性脑炎、癫痫相鉴别。与无机械通气组相比,行机械通气的抗NMDAR脑炎患者病情更重、住院时间更长,更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贫血、低蛋白血症及其他系统并发症,但经过积极的免疫治疗及对症治疗后,最终仍可能取得良好的预后。

林文颖[7](2018)在《耳穴贴磁对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将耳穴贴磁应用于卒中后睡眠障碍(PSSD)患者,观察耳穴贴磁对其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指数)、睡眠效率(国际统一睡眠效率值)、生活质量(脑卒中特定生活质量量表)的影响,旨在评价耳穴贴磁改善PSSD的疗效,为PSSD患者提供一种简便、有效、安全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根据诊断、纳入、排除标准,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神经康复科选取符合条件的PSSD患者93例,用Excel产生随机数字将纳入的患者随机分为耳穴贴磁组、王不留行籽组、常规护理组,每组各31例。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耳穴贴磁组患者予以耳穴磁疗贴按压,王不留行籽组予以王不留行籽按压,两组均选择神门、皮质下、交感、心、肾、枕、垂前耳穴,采用对压法,力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按压耳穴4次(三餐后及睡前),每次每穴按压20~30秒,两耳交替,每隔3天更换一侧耳廓贴压,共治疗4周。试验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睡眠效率值、生活质量(SS-QOL)量表评分,观察并记录患者睡眠状况、生活质量的变化,评价其疗效。结果1 PSSD患者的基线资料情况试验前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职业等)、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居住环境、饮酒、吸烟、熬夜、午休等)、评价指标基线(PSQI量表评分、睡眠效率值、SS-QOL量表评分)比较分析,三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 PSSD患者完成试验情况本研究共纳入93例患者,其中83例完成试验,耳穴贴磁组完成28例,剔除1例(原因:患者在试验期间未配合试验研究),脱落2例(原因:患者提前出院,出院失访);王不留行籽组完成27例,剔除2例(原因:患者在试验期间未配合试验研究),脱落2例(原因:患者提前出院,出院后失访;患者依从性差);常规护理组完成28例,剔除1例(原因:患者在试验期间未配合试验研究),中止1例(原因:患者出现病情恶化),脱落1例(原因:患者提前出院,出院后失访)。3 PSSD患者试验后的临床效果评价3.1睡眠质量3.1.1 PSQI评分三组试验后比较,耳穴贴磁组睡眠质量的提高优于王不留行籽组(P<0.05),耳穴贴磁组、王不留行籽组睡眠质量的提高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1)。其中:耳穴贴磁组在入睡时间,日间功能障碍维度的评分较王不留行籽组有所下降(P<0.05);耳穴贴磁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维度评分上较常规护理组有明显下降(P<0.01);王不留行籽组在睡眠质量、睡眠障碍维度评分上较常规护理组有明显下降(P<0.01),在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维度评分上较常规护理组有所下降(P<0.05)。三组试验前后比较,患者睡眠质量均较试验前有所改善。其中,耳穴贴磁组、王不留行籽组在各维度评分方面较试验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护理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日间功能障碍方面较试验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3.1.2睡眠效率值比较三组试验后比较,耳穴贴磁组与王不留行籽组睡眠效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耳穴贴磁组、王不留行籽组睡眠效率值较常规护理组有所提高(P<0.01、P<0.05)。三组试验前后比较,耳穴贴磁组、王不留行籽组试验后睡眠效率值有明显提高(P<0.01);常规护理组睡眠效率值试验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生活质量三组试验后SS-QOL量表评分比较,耳穴贴磁组生活质量的提高明显优于王不留行籽组、常规护理组(P<0.01);王不留行籽组生活质量的提高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1)。具体表现,耳穴贴磁组在改善患者精力、家庭角色、个性、社会角色方面明显优于王不留行籽组(P<0.01);耳穴贴磁组在改善患者精力、家庭角色、情绪、个性、社会角色、工作或劳动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1);王不留行籽组在改善精力、家庭角色、情绪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1),在改善个性、社会角色方面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三组试验前后比较,除视力方面的变化无差异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安全性观察经安全性观察,三组患者在试验期间并未出现晕厥、异常感觉、皮肤损伤或过敏等耳穴疗法的不良反应。结论1耳穴贴磁、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均可一定程度改善PSSD患者的睡眠状况。耳穴贴磁组的疗效优于王不留行籽组。2耳穴贴磁、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可有助于提高脑PSSD患者的生活质量。耳穴贴磁组的疗效在一定程度上优于王不留行籽组。

陈颖[8](2018)在《透析性脑病》文中研究表明透析性脑病是一种进展性致死性疾病,有很高的死亡率。了解这种疾病的病因以及努力找到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将改善患者的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本文总结了这个疾病的的历史演变,流行病学,病因,病理,临床特点,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我们发现透析性脑病是铝中毒引起。透析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包括语言障碍,精神和行为障碍,认知功能减退和运动障碍。脑电图异常表现主要包括大量慢波,双侧同步间歇性高波幅尖峰和棘波。临床表现联合脑电图异常在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透析性脑病通过减少铝摄入和增加铝排泄来治疗,其中去铁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沈玮[9](2017)在《肝气郁结证MCI患者言语和空间工作记忆的ERP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ERP检测技术探寻肝气郁结型MCI早期认知功能衰退的敏感性指标,比较不同负荷下言语和空间工作记忆衰退水平,以期为临床探讨肝气郁结型MCI早期诊断、发病机制及从肝论治MCI疗效及机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n-back实验范式设计与验证。以数字为刺激材料,制定中文版数字广度n-back实验范式以检测言语和空间工作记忆。招募32名19-28岁健康青年被试(分析后排除6名)进行ERP实验以验证该版本的n-back实验范式是否有效。2.肝气郁结型MCI言语和空间工作记忆ERP研究。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全面衰退量表(GDS)和肝气郁结证评定量表筛选14例肝气郁结型MCI。按照年龄、性别和受教育年限原则选取正常中老年对照组(NC组)。通过ERP技术考察不同负荷任务下肝气郁结型MCI、NC组和青年组言语和空间工作记忆P2、P300成分,比较三组被试认知功能差异。结果:1.青年组行为数据结果显示不同任务负荷下正确率和反应时有明显主效应(P<0.05),无任务类型主效应。ERP结果显示能诱发明显的头皮前部P2和头皮后部N1、P1、P300,且P2和P300具有明显电极点主效应(P<0.05)。2.随着任务负荷增加,三组正确率和反应时都明显降低(P<0.05)。无论是言语工作记忆还是空间工作记忆,MCI组的正确率和反应时最低(P<0.05),青年组的最高(P<0.05)。3.三种任务负荷下,三组均在头皮前部诱发明显的P2,头皮后部诱发明显的P300,其中P2最大波幅位于FZ点,P300最大波幅位于PZ点。0-back任务负荷下,三组言语工作记忆P300平均波幅大于空间工作记忆的(P<0.05);1-back任务下,三组P300平均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MCI组和NC组在头皮前部还诱发较明显P300。0-back任务负荷下,MCI组和NC组头皮前部P300平均波幅明显(P<0.05)。1-back任务负荷下,MCI组头皮前部P300平均波幅明显(P<0.05)。5.各任务负荷下,MCI组P300潜伏期短于NC组和青年组。无论是言语工作记忆还是空间工作记忆,MCI组和NC组P2潜伏期短于青年组(P<0.05),MCI组P300潜伏期短于NC组和青年组的(P<0.05)。结论:1.中文版数字广度n-back实验范式能够测查言语和空间工作记忆的刷新功能,且实验设计中两种任务类型无负荷差别,适用于本实验研究。2.正常中老年人和肝气郁结型MCI对言语和空间任务信息注意朝向优于青年人,且信息刷新过程中可能还存在某种代偿机制。3.肝气郁结型MCI总体认知功能下降,以行为反应的变化最为明显。P300可以作为肝气郁结型MCI早期衰退的敏感性指标,为今后深入探讨长期情绪调节不良肝气郁结型MCI患者认知衰退的相关机制开拓更为宽广的新视角。4.肝气郁结型MCI患者言语和空间工作记忆下降可能与肝失疏泄导致记忆能力降低有关,进一步证实“长期情绪调节不良是加速言语和空间工作记忆衰退的重要因素之一”的假说,为中医关于脑衰老引起认知功能衰退增添新的内涵。

陈智民[10](2017)在《精神障碍与文学创作关系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考察精神障碍与文学创作的相互关系,属于病迹学中的个案传记和理论归纳研究。本文选择中国近现代三位精神异常文学家进行个案传记研究。郁达夫一生中分别有两段抑郁期和躁狂期,抑郁发作影响了他感伤、悲情创作风格的形成,他有多种性心理异常和人格障碍表现。三毛的一生呈现明显的双相障碍病程,散文中有众多关于精神症状的描写。海子的诗歌创作和精神追求损害他的精神健康,他的自杀与精神障碍有关。并考察作品对本人精神状况的反映程度、梳理生平与症状出现期、对精神症状进行甄别并尝试作出诊断、分析精神障碍与创作的互动实例、分析创作心理。建构“创作要素框架”,以创作实例来论证精神障碍对文学创作各要素的影响。归纳精神障碍对文学创作的十三条影响、文学创作对精神状况的十二条影响,建构“精神障碍影响框架”和“创作影响框架”并举例论证。对病迹学的方法与理论进行探索,归纳为九个问题,有一些结果包括总结症状甄别的经验、区分两类症状信息来源、区分看待精神障碍的两类视角、提出诊断的价值并讨论伦理问题、归纳病迹学的四种研究类型、总结研究的十个步骤等。

二、头颅MRI可发现精神病的早期征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头颅MRI可发现精神病的早期征兆(论文提纲范文)

(2)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3)75例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4)柴胡疏肝散治疗肝气郁结型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枢网络调节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内容
    3.研究目的
    4.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肝气郁结型心理性ED患者中枢变化特征研究
    1.研究对象
    2.研究所需
    3.研究方法
    4.研究结果
第二部分 不同治疗方案对肝气郁结型心理性ED患者中枢变化特征研究
    1.研究对象
    2.研究所需
    3.研究方法
    4.安全性评价与不良反应观察
    5.研究结果
讨论
    1.阳痿的中医观
    2.勃起功能障碍西医观
    3.肝气郁结型心理性ED的中枢机制研究
    4.边缘系统是调节性行为的关键脑区
    5.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大脑功能的变化特征
    6.受试者结果分析
结论
创新与特色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心理因素与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的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5)传统“鬼话”通约现代“怪诞” ——施蛰存小说创作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多声复义:施蛰存小说研究综述
    第二节 怪诞审美:诞生、发展与现状
    第三节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第一章 “鬼话”重提:施蛰存小说的传统叙事模式
    第一节 离奇艳遇
    第二节 追魂索命
    第三节 诡异氛围
第二章 “怪诞”新生:施蛰存小说的现代特质
    第一节 超验叙事:幻想与真实的边界重置
        一、视觉叠影与幻觉专注
        二、总体怪异与局部真实
        三、“文本切入”自证技巧
    第二节 超越规范:欲望与恐惧的关系建构
        一、魔幻女性预兆死亡
        二、“降格”处理身体话语
        三、临街一瞥与临水观照
    第三节 城乡变奏:吊诡的时空组合
        一、阴影都市到怪异乡村
        二、异质空间与边缘时间
    第四节 阉割恐惧:城市的鬼影式文化
        一、囊中羞涩的东方漫游者
        二、时代病中的人性压抑
第三章 施蛰存小说“二重奏”式的现代性探索
    第一节 身份困境下的现代认知
    第二节 “回归传统”下的现代反思
        一、历史视野:文明与爱欲的冲突
        二、都市症候: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第三节 “弃明投暗”的本土探索
        一、现代方式传播“前现代”鬼话
        二、“前现代”鬼话演绎本土现代性
结语
参考文献

(6)行机械通气的抗NMDAR脑炎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内容
        2.2.2 随访
        2.2.3 依据CSF中抗NMDAR抗体滴度分组
    2.3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入院情况及初步诊断
    3.2 发病前5周主要的临床症状
    3.3 预后情况
    3.4 机械通气组与无机械通气组的临床资料比较
        3.4.1 基本信息的比较
        3.4.2 临床症状的比较
        3.4.3 其他系统并发症的比较
        3.4.4 检查及化验结果的比较
        3.4.5 治疗策略及预后的比较
    3.5 低CSF抗体滴度组与高CSF抗体滴度组之间住院资料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流行病学及诊断情况
    4.2 发病前5周的临床症状及病情进展
    4.3 机械通气组与无机械通气组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4.4 低CSF抗体滴度组与高CSF抗体滴度组的临床资料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7)耳穴贴磁对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西医对PSSD的认识
        1.1 PSS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2 脑卒中相关性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
    2 祖国医学对PSSD的认识
        2.1 病名的认识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西医治疗PSSD的临床研究进展
        3.1 药物治疗
        3.2 非药物治疗
    4 耳穴疗法的理论基础
        4.1 耳穴疗法的治病机理
        4.2 常用耳穴疗法
        4.3 耳穴疗法治疗PSSD的研究现状
        4.4 选穴依据
    5 研究假设
    6 创新性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对象来源及研究设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同时符合以下标准者,方可入选)
        1.4 排除标准(符合以下其中一项者,即予排除)
        1.5 病例剔除标准、脱落标准、中止标准及处理原则
        1.6 样本含量估算
        1.7 随机序列的产生及分组
    2 研究方法
        2.1 干预方法
        2.2 评价工具
        2.3 统计学处理
        2.4 质量控制
        2.5 伦理考虑
        2.6 技术路线图
第三部分 结果
    1 患者入组及完成试验情况
    2 试验前三组基线资料情况
        2.1 试验前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2.2 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比较
        2.3 评价工具基线比较
    3 试验后疗效评价工具
        3.1 主要评价工具
        3.2 次要评价工具—SS-QOL量表评分
        3.3 安全性观察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PSSD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2 试验研究的患者纳入情况分析
    3 耳穴贴磁对PSSD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3.1 耳穴贴磁对PSSD患者的睡眠效果分析
        3.2 耳穴贴磁对PSSD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分析
    4 安全性观察分析
结论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耳穴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透析性脑病(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历史演变
2 流行病学
3 病因
4 病理表现
5 临床特点
6 辅助检查
7 诊断及鉴别诊断
8 治疗和预防
9 预后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9)肝气郁结证MCI患者言语和空间工作记忆的ERP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肝与MCI相关性的中医理论探讨
    一、MCI中医术语沿革及症状描述
        (一) MCI中医术语沿革
        (二) MCI中医认知功能方面症状描述
    二、中医对MCI病因病机认识
        (一)五脏虚衰是导致MCI之本
        (二)痰浊、瘀血是导致MCI的重要因素
        (三) 情志异常是加速衰老导致MCI的重要原因
    三、肝与MCI的关系
        (一) 肝主疏泄生理功能与MCI关系
        (二) 肝失疏泄病理变化与MCI关系
    四、“肝为先导”说在MCI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
        (二) 丰富和发展中医防治MCI理论
        (三) 为延缓衰老防治MCI提供有效新思路
    五、肝气郁结型MCI工作记忆神经心理学机制研究思考
        (一) 借助神经心理测验量表筛查MCI患者
        (二) 借助神经影像学技术探究MCI患者工作记忆相关机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言语和空间工作记忆实验范式设计与验证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实验二 肝气郁结型MCI言语和空间工作记忆ERP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结语
    一、结论
    二、本研究创新点
    三、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缩略词表
    附录2 一般情况及病史调查表
    附录3 MoCA量表
    附录4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附录5 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MSE)
    附录6 全面衰退量表(GDS)
    附录7 肝气郁结证症状程度计分表
    附录8 利手问卷
致谢
论文发表
查新报告扫描件

(10)精神障碍与文学创作关系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病迹学的定义和学科史
        1.1.1 定义
        1.1.2 学科史
    1.2 西方病迹学研究
    1.3 当代中国病迹学研究
2 三位文学家的个案研究
    2.1 患有精神障碍的小说家—郁达夫
        2.1.1 作品对本人精神状况的反映
        2.1.2 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及分析
        2.1.3 性心理障碍的表现和分析
        2.1.4 人格障碍的表现和分析
    2.2 患有精神障碍的散文家—三毛
        2.2.1 坦率真诚的写实风格和“真实性陷阱”
        2.2.2 三毛童年的怪异的性格举止和大量阅读的影响
        2.2.3 少年抑郁时期的表现
        2.2.4 中年躁狂时期
        2.2.5 中晚年的抑郁期
        2.2.6 三毛关于自杀的观念
        2.2.7 文学创作与精神障碍的相互作用
        2.2.8 过程美学和招标主义小说
    2.3 患有精神障碍的诗人—海子
        2.3.1 海子自杀前的精神症状
        2.3.2 文学创作对海子精神状况的影响
        2.3.3 以文艺价值取向分析海子
        2.3.4 创作心理分析和与精神病理过程的比较
3 精神障碍与文学创作关系研究
    3.1 精神障碍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建构“创作要素框架”
        3.1.1 对郁达夫的分析
        3.1.2 对三毛的分析
        3.1.3 “假设法”的使用
    3.2 精神障碍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建构“精神障碍影响框架”
    3.3 文学创作对精神障碍的影响——建构“创作影响框架”
    3.4 互动过程中的精神障碍和文学创作——建构“精文互动模型”
        3.4.1 郁达夫的分析
        3.4.2 三毛的互动模型
        3.4.3 海子的互动模型
4 病迹学方法和理论探索
    4.1 症状问题
        4.1.1 文学主体和历史主体的区分
        4.1.2 两类症状信息来源的区分
        4.1.3 判断作家症状的几点经验
        4.1.4 两类文学家的“作品-症状联系强度判断表”
        4.1.5 症状信息可靠性的参照
    4.2 病因问题
        4.2.1 生物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区分
        4.2.2 被动影响和主动控制的区分
        4.2.3 过程研究和断面研究的区分
        4.2.4 作为结果和作为过程的精神障碍
        4.2.5 精神病理过程的范围
        4.2.6 文学创作的性质
    4.3 诊断问题
        4.3.1 伦理问题
        4.3.2 诊断在研究中的价值
        4.3.3 进行诊断的注意事项
    4.4 类型问题
        4.4.1 个案传记研究
        4.4.2 理论归纳研究
        4.4.3 资料汇总研究
        4.4.4 现实研究
        4.4.5 文学研究
    4.5 步骤问题
    4.6 价值取向问题
    4.7 研究意义问题
    4.8 学科交叉问题
    4.9 概念问题
5 结语
    5.1 原因——为什么我要做这样的研究
    5.2 意见——理科的方法加文科的才识
    5.3 结果汇集
    5.4 局限性和未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就读期间学术论文
附录

四、头颅MRI可发现精神病的早期征兆(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生活中的身体呈现 ——中小学教师的身体社会学考察[D]. 陈南.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3]75例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D]. 徐玄玄. 郑州大学, 2020(02)
  • [4]柴胡疏肝散治疗肝气郁结型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枢网络调节机制研究[D]. 任飞强.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传统“鬼话”通约现代“怪诞” ——施蛰存小说创作论[D]. 杨微.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6]行机械通气的抗NMDAR脑炎患者的临床研究[D]. 宋丹利. 兰州大学, 2020(01)
  • [7]耳穴贴磁对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D]. 林文颖.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8(06)
  • [8]透析性脑病[D]. 陈颖. 重庆医科大学, 2018(01)
  • [9]肝气郁结证MCI患者言语和空间工作记忆的ERP研究[D]. 沈玮.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8)
  • [10]精神障碍与文学创作关系初步研究[D]. 陈智民.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9)

标签:;  ;  ;  ;  ;  

脑MRI可以检测精神病的早期迹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